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懷念父親的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懷念父親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懷念父親的詩

第1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王家洋是貴州有特色的詩人之一,屬于直情寫作的詩人,感情飽滿,常常把自己的筆灌注于自己的鄉(xiāng)土,把他詩歌的靈魂回歸自己的故鄉(xiāng),這是引起我關(guān)注的地方,也是引起讀者關(guān)注的地方。

當下詩歌處于邊緣化的境地,詩人們應該反思自己。很多人把分行的文字就叫詩歌,那是對詩歌的誤讀。詩歌的使命是抒情,是真情寫作,不是物事的敘述。王家洋在喧囂的時代,把他詩歌的意象伸入自己的故鄉(xiāng),如《懷念村莊》:懷念村莊/懷念我年邁的父親/他身子的張力/令我的詩句遜色/在花朵的后面/在靈魂的后面/有一雙眼睛/倒映著天空、和我。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藝術(shù)哲學》)認為:很多作家的成名作,或者說終生的主題,一般是從故鄉(xiāng)開始。我想對于出生鄉(xiāng)村的王家洋也不例外。村莊作為詩人心靈的棲息地,是靈魂的最后的歸宿,不單純是一種象征的符號。《秋天》《犁》《感受泥土》等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細微之處見精神,如《秋天》:揭開來路的石板/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鄉(xiāng)親/然后才看到:陽光和愛情//……//一枚果實抵達秋天/足夠你回味一生。

從家洋一系列鄉(xiāng)土詩歌可以看出,家洋是一個真情實感的人,其詩歌寫作屬于感情寫作,不是玩文字游戲那種。在當下處于二元文化的語境下,把自己的故鄉(xiāng)的物事作為自己的寫作對象,把自己的心靈置放在故土或者故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之上,使詩歌回歸鄉(xiāng)土,抑制和避免了當下某些詩人的詩歌橫向移植,如《到鄉(xiāng)下去》:弟兄們,走!我們到鄉(xiāng)下去/那兒的天空一塵不染/那兒的流水清澈見底/卷起褲腳,敞開胸膛/我們便成鄉(xiāng)下人了/我們就成好弟兄了。當人們漠視鄉(xiāng)村的時候,王家洋大喊到鄉(xiāng)下去,這不能不說是他的詩歌寫作的轉(zhuǎn)向。一掃煩躁的心靈,給人以幽靜和慰藉。青年評論家謝有順認為:“文學的日趨貧乏和蒼白,最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學完全成為了紙上的文學,他和生活現(xiàn)場、大地的細節(jié)、故土的記憶喪失了基本的聯(lián)系?!碑斚碌泥l(xiāng)土詩歌成為了一種過去的文化符號,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書寫形式。而家洋的詩歌確是直接觸及鄉(xiāng)村的痛楚,演繹他與鄉(xiāng)土的天然的聯(lián)系,把自己生命的強音融入鄉(xiāng)村的深處,詩歌滿是泥土般的沉重,讓人想到他和村莊里人物的真摯情感。家洋鄉(xiāng)村詩歌的現(xiàn)場感、責任感等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詩歌“磁場”,吸引讀者的目光。如《面南而立》:這是一場雨/滋潤著中國的農(nóng)業(yè)/被泥土拉成弓形的人/是我的父親/或者母親/他們以天空為鐘表/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那些原始的金屬或非金屬/握牛鞭的手/經(jīng)常僵在空中/在風雨中行進;如《感受泥土》:感受泥土/我們幸福無比/赤腳伸進田里/以手為杯/腳趾問冒氣的氛圍/令四肢激動不已/如同走進糧倉/想象自己是一粒飽滿的谷子……家洋對故土的不停打量和耕耘中,呈現(xiàn)出了自身的文化亮色,有著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價值:站在田坎上的人無法感受/只能成為背影/或者背景/而背影或背景/并非我們所企望/我們以谷垛的方式立于田里/是出于對泥土的眷戀/女口同我們死后深入泥內(nèi)。

故土是一個人最早的生命源地和生活空間,是一個人最初的心靈之鄉(xiāng),同時也是一個詩人生命的起點和文化歸宿。如《在故鄉(xiāng),我放聲大哭》:在秋天,在莊稼收割完之后/我來到故鄉(xiāng),來到親人們的面前/將我的淚水,一點不留地/流出/這個世界上/還有誰像親人們一樣/和我一起,淚流滿面。故土情懷的喧囂,吐露了詩人赤子般的情懷,產(chǎn)生了鄉(xiāng)村的歷史和現(xiàn)實穿透力,成為心靈的文化坐標,如(《獻給父親》之一):我們常常懷想糧食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不亞于一場殊死的戰(zhàn)爭/理解一口沉默不語的深井/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父親!我們正以同樣的姿勢/做你的犁鏵、鐮刀和鋤頭。我對王家洋詩歌的理解,應該是他生命的故鄉(xiāng)的策源地,他的鄉(xiāng)村詩歌盡管沒有什么離奇的語言和什么新奇的形式,但這卻是詩,是他寫給自己故鄉(xiāng)的詩。詩歌的責任就是表達詩人的觀點,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傳遞詩人內(nèi)心的信息,這是真正的詩歌。當下偽詩歌充斥詩壇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王家洋的“到鄉(xiāng)下去”,也許就是一種對于詩歌的文化拯救或突圍?;蚩梢哉f是對詩歌的心靈呼喚?詩人不單純對于父親表面形象外在的文字描述,而是通過父親外在的寫實的前提下,抒發(fā)作者自己的真情。對父親的感恩之隋躍然紙上,如(《獻給父親》之二):我們是你生命的果實/你是我們生命的血液/每每呵/我們久久掂量犁鏵、鐮刀和鋤頭的分量/汗水和淚水/常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從你和我們告別的瞬間,父親/我們發(fā)現(xiàn)/你收割莊稼時的表情。在當下,這種真正抒情的詩歌已經(jīng)不多見了。如果詩人對于父親沒有真正的情感,是寫不出這樣感人的詩篇來的。不難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的物事成為了他書寫的載體。從中發(fā)掘其生活中帶有內(nèi)涵的東西。無疑,父親是家洋詩歌的心靈載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在他的詩歌里,延伸著他永遠也無法割舍的鄉(xiāng)土情懷和感恩之心如(《獻給父親》之三):在現(xiàn)實和夢幻的圍攻下,父親/你僅存的力氣/還不夠努力抓住一棵電桿/你常常提醒我們,要狠下心腸/割掉多余的尾巴/而父親,你的一生/又何曾輕松過幾許/你說,你唯一給我們留下的/就是你身后的腳印。

家洋的故土情懷、心靈寫作,以樸實的詩歌,給我們吹來鄉(xiāng)村的季風。把心靈放置在自己難以割舍的家鄉(xiāng)父老身上。他的這種書寫方式,是我比較推崇的地方。

第2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你是戰(zhàn)火紛飛的愛國志士;你是一生胸懷大志而無能報復的人才;你是曾與“詩仙”李太白齊名的“詩圣”——杜甫!杜甫你知道嗎,你的詩歌已流傳千載,你的胸懷如今已不存在。

我要為你哀其不幸!你的不幸是生不逢時。

杜甫,你的詩歷來有不同評價。在你生前,你的詩名遠不及李太白,因素多種多樣,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代風氣的影響。安史之亂前,正值開元盛世,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所以喜愛李白詩歌里那種瀟灑飄逸,縱游天下的詩句,而你老杜一上來就哭喪著臉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辈幻獗蝗艘暈樵娯ひ话悖辉趺词苋舜?。

而安史之亂后,山河破碎,血淚縱橫,無論是豪門還是貧苦百姓,都經(jīng)歷了離亂之痛,喪亡之悲;所以讀起你的詩句就感同身受,不得不重新定位你詩的價值了。若正值日寇刺刀閃爍背影,喝你的《何日君再來》就不免太不對勁了,而《黃河大合唱》之類的才能代表當時中國人民心情。

嗟乎!老杜,你的生不逢時沒能造就你的才能。

中國這個泱泱大國,自唐代起就多災多難,文人們的境遇也就越發(fā)悲慘,像明代狂客徐渭就曾吟道:“彼拾遺者,一見而輒阻,僅博得早朝詩幾首而已,馀俱悲歌慷慨,苦不勝訴……今人不相及哉?”意思是:“老杜你一生坎坷,雖當幾天小官,寫過幾首早朝詩,但詩中多悲歌慷慨者居多,和自己境遇相似。正所謂借古人之杯酒,澆心中之塊壘。”魯迅先生曾認為詩人中,陶潛、李白、杜甫都是第一流的,但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先生所在的時代,杜甫詩中的苦難依舊如昨,所以說杜甫好像“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p>

在《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類的文章中,我看到老杜身處困境卻心憂國難,“寧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尚情懷。此詩平時道來卻發(fā)自肺腑,非常感人。

杜甫,你真是生不逢時。

在老杜《百憂集行》中最后一句“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币苍S現(xiàn)在九零后的朋友門對父母疾言厲色地亂吼是尋常之事,父母也并不為忤。而古時,特別是三綱五常盛行時代,父親在家中的權(quán)威特別高,“嚴父慈母”兒女們一般是很怕父親的,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怕賈政怕得如老鼠見貓一樣。但此刻老杜對小兒的“叫怒”,卻無可奈何。因為未父子禮的小兒在叫飯吃,是再向理不過的要求。而身為一個父親,居然讓年幼癡兒吃不上飯,又有什么臉面擺起父親的架子來呵斥他呢?此時老杜也只能“倚杖自嘆息”,又有什么辦法?

嗟乎!杜甫,生不逢時使你一生孤寂飄零;生不逢時鑄就你詩風的孤獨和向往;生不逢時使我們永遠懷念你——詩圣!

第3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杜牧?酒

不知是酒沉醉了杜牧,還是杜牧走過了清明的迷途?還記得鄉(xiāng)間一條又一條的青石板路,兩側(cè)的小河輕輕從眼前流過。顫抖的柔波蕩漾著兩岸垂青的楊柳,倒映的枝條牽扯著春雨紛紛滴答的聲音,滌清了杜牧蒼老面孔上多年漂泊的塵垢。

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或許他只會在孤郁沉寂時用酒來慢慢麻醉自己。本以為陳年的酒香定會引起他在一個漫天哀愁的季節(jié)里開懷暢飲的雅興,可清明的酒,摻雜了太多這個季節(jié)的雨水和遠處只能抬頭仰望的杏花。昨天的牧童或許又站在那個曾經(jīng)的拐角,重新等待杜牧走過的身影吧?依舊熟悉的路上,天陰沉沉地下著雨。

杜牧應該屬于那種走進來的人,但我也曾看到過許多從這里走出的人。這里曾經(jīng)賦予他們生命和流動的血液,他們卻留給了這里僅僅只是某個夕陽下遠去的身影,以及一連串沒有色彩的故事。

走在清明的拐角,杜牧在他心靈停留的歸宿里寫下了一首詩的長度,一杯酒的故事,一個季節(jié)的細雨紛紛。走出的人,就永遠不再回來了,他們?nèi)ふ疑耐械牧硪粋€歸宿,可他們也會像杜牧一樣憶起昨日的芬芳和溫馨。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日子里,聞著酒的醇香來懷念杜牧,我認為這不是癡人說夢。還可以把他當做一首詩來讀,一首關(guān)于《清明》的詩……

三月?詩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柳絮不飛/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噠噠的馬啼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

小時候,媽媽就告訴我,荒野上的野百合也會有春天。所以我一直相信:生命有了開始,也便有了延續(xù)的權(quán)力。尤其是氤氳著三月的氣息,不經(jīng)意間便沉醉了很多人。并不是說三月不來,我們沉重的思緒就不會觸碰昨日留下的傷痛。就像詩人所說:東風不來,我相信三月的柳絮照樣會漫天紛飛。

冰心說:我們都是長行的旅客,向著同一的歸宿!我想,在生命的漫步中,為了燦爛的日出,有時我們也會放棄今晚夜空中不時劃過的璀璨流星。所以遺憾總是不能避免的。歸來不是一種遺憾,歸去也不是一種錯誤,那或許只是生命延續(xù)的一種方式吧!

所以我認為,在三月的詩行里,我們不是歸人,我們要學會為自己解醉,我們只是漫長旅途上的過客。在過客的眼里,我相信即使生命的選擇是一種錯誤,那也是美麗的。

墳?清明

故鄉(xiāng)的老人們總愛把墳說成“地宮”,可我卻認為它只是一捧黃土。

當人類還在激烈地討論著生命是從猩猩或某些魚類演化過來的時候,我也開始思索自己的來歷。既然人類的生命最終將歸于泥土,那么我想我們生命的開始也必來源于泥土吧?

在塞外大漠的狂風中,戰(zhàn)死的累累白骨早已壘成了一座座小小的墳尖。而辛棄疾一闋《破陣子》的壯詞卻挑到了微弱的燈燭下來讀,直讀得黑發(fā)變成了白發(fā),直讀得白發(fā)變成了后來的名句。忽聽得連營鼓角齊聲召喚,扯出了八百里秦川的舊夢。手中空握著一卷萬字平戎良策,無奈沒有壯士沖鋒陷陣的悲歌,也早已響在了宋詞千年的經(jīng)典里。

數(shù)百年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辛棄疾不是死于黃土之下(盡管他曾威武地橫駕于黃土之上),而是死在了宋詞的豪放中。而后我讀懂了他:一頭白發(fā)的長嘆,那是來自大地深處的呼吸,隆起的土丘旁長滿了地蔓艾蒿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大片大片的無聲掩埋著一個生命結(jié)束后最終的痕跡。

所以,每當我看到那平坦的大地上隱約隆起的一方又一方陌生而又似曾熟識的墳頭時,我也便執(zhí)著地認為那是一捧黃土,一捧屬于清明的黃土。即使你曾經(jīng)是多么的豪放、多么的柔情,生命既然來自于泥土,那也終將歸于泥土,你說是嗎?

花?懷念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在玉蘭花還在燦爛地盛放枝頭的時候,清明節(jié)到了。還是父親挽起了我的手,我倆在一個還依然年輕的墳頭前跪下,那樣的平靜,那樣的徹底……

微風吹過,玉蘭花無語飄落,沁著鄉(xiāng)野泥土的氣息,仿佛有一種陽光漫過的味道。那是一位親人安然入睡的地方,小小的土丘或許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讓父親哭得一塌糊涂,像個孩子似的。

那白色的花朵,一叢叢、一簇簇,像一縷淡淡的云煙熱烈地開著。開著和親人剪不斷的血脈;開著和親人刪不去的記憶;開著和親人流不完的淚水……既然席幕容可以在佛前祈求五百年去換取一株會開花的樹,那么此時的我也可以在一朵花里去懷念我至愛的親人。

第4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描寫清明節(jié)的詩句1.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年一年的牽掛,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記憶。不會忘記,也不會離去,為了身邊的,離去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

2. 清明時節(jié)來掃墓,中華民族重孝道;清明節(jié)時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諧;緬懷先賢學感恩,孝敬親賢世代傳;踏青出游親自然,感念春天新氣象。

3. 生命,其實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終究已成過去,不必沉寂在過去。無需感慨生命之無常,無常才是真。好好活著,才是最好。

4. 記憶的潮水慢慢的涌來,逐漸淹沒我對你的思念。我知道,你的離去,我無法挽留。唯一能做的是放開胸懷,更好的生活,才是最實在的選擇。

5. 逝去的,雖已消散,記憶依舊存在。忘卻的是傷痛,不忘的是懷念。選擇遺忘那傷心的種種,對你的思念永存心頭。清明節(jié)來臨,愿你忘卻煩惱無憂愁。

6. 清明時節(jié)雨紛飛,思念濃濃淚兒飛,煩惱憂愁在放飛,關(guān)懷問候在亂飛;祝福話語要放飛,快樂好運到處飛,精彩生活在騰飛,美好未來要起飛。祝幸福美滿!

7. 清明節(jié)到,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業(yè)一清二明!

8. 捎去對你的思念,捎去想說的話語,捎去祈禱的心愿,捎去那些紛飛的祝福和夢靨。清明節(jié)來到,親愛的人啊,愿你知道,我們一切都好,慎終追遠,不忘先人。

9. 清明節(jié),踏青去,艷陽明,和風吹,燕子飛,河水清,柳笛鳴,腳步輕,身心爽,拍彩照,留佳影,發(fā)短信,飛彩信,祝福友,心情好,美逍遙。

10. 云卷云舒,雨后就是天晴;日出日落,晝夜循環(huán)不停;月圓月缺,歲月如此虧盈;花謝花開,又是一年清明。祝你:煩惱云淡風“清”,幸福水秀山“明”!

11. 送你清風,表我相思;送你明月,表我祝福;送你星光,表我惦念;送你月光,表我情誼。清明來臨,送你短信,表我心意,忘卻煩惱,快樂自在滿天飛。

12. 清明小長假,給你驚喜無限:讓你的煩惱遍尋不見,讓你的快樂伸手可及;讓你的困苦眨眼消散,讓你的幸福難以淹沒。清明小長假,想不開心,很難!

13. 清明贈你清山清風清泉,愿清神清爽清閑,贈你明窗明水明月,愿明朗明理明魅,贈你清水清石清天,愿清聲清氣清韻,贈你明珠明燈明鏡,愿明眸明晰明艷!

14. 清明里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和關(guān)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但凡有人想起清明,總會記起一句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是它,帶著人們的哀思,在一人又一人的心中吟唱!清明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前輩,緬懷先烈的傳統(tǒng)日子,也是悼念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

1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不知淚濕與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跟隨在這祭奠的人流中,終于到了父親的墳前,我先是虔城地焚好香,然后擺上父親生前愛吃的果盤,接著就是燒那一沓厚厚的紙錢,在那煙霧繞繚中我似乎感受到父親就在眼前,我和弟弟依然是他手掌心里用愛與責任澆灌長大的兩棵“小樹”,他正在用慈愛的目光深深地注視著我們……

描寫清明節(jié)的詩句精選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于我的人生!

2. 轉(zhuǎn)眼,又一個清明如約而至。往年,從沒覺得清明有什么不一樣,可今年,感覺竟是如此的凄涼。

3.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既是祭祀掃墓的日子,又是踏青的好時節(jié)。

4. 想知道,為何不叫清明祭,而叫清明節(jié)?古人對這,是否有著某種喻意?是否告訴我們,對所有已逝去的生命,不管是親情友情或者任何關(guān)系,我們都不要忘記曾經(jīng)?不要忘記曾經(jīng)的美好,曾經(jīng)的警示,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恥辱,曾經(jīng)的愛與曾經(jīng)的恨?

5. 我要追逐烈士的腳步,學會無畏,學會堅強。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對它,不怕傷心,不怕沉淪,因為去面對,就不會退縮,就要學會勇敢,像烈士那樣無畏,今年,我要開開心心過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屬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樣的我。

6. 誰給我過愚人節(jié),我就給他過清明節(jié);誰跟我過情人節(jié),我就讓她過婦女節(jié)。

7.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8. 清明節(jié),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nèi)胪翞榘仓畷r,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9. 清明將至,心又開始隱隱作痛,這種痛不曾消失過。只是在無人的時候,更顯得真切。

10. 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11. 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淚也紛紛。

12. 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處更增添了幾分煙雨迷蒙的感覺。

13. 清明時節(jié)來掃墓,中華民族重孝道;清明節(jié)時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諧;緬懷先賢學感恩,孝敬親賢世代傳;踏青出游親自然,感念春天新氣象。

14.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懷念先人正時分,文明風俗吹遍遍,海葬樹葬為千秋

15. 用感恩的心對待生命,對待生活;用快樂的心感染生命,感染生活;用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清明節(jié),關(guān)愛生命,開心生活,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描寫清明節(jié)的詩句推薦1. 清明節(jié)勸你,莫煩惱,莫憂愁,幸??鞓肪o跟你,無淚水。無苦惱,健康財運樂逍遙,祝你,笑容開,精神爽,清明小假平安行,踏踏青,氣色佳,財源滾滾奔你家。

2. 生活是那美麗的風景,五彩斑斕;快樂是那灑脫的心境,悠閑自在;幸福是那深深的感悟,美好燦爛。清明節(jié)到來,祝福我的朋友快樂常在,幸福永在!

3. 清明節(jié)是“將生死并置”的節(jié)日,一是紀念感恩,二是維護新生。不能把清明單看成是掃墓,在踏青活動中還會放松身心,達到珍愛生命,活得更健康的目的!

4. 清明節(jié)前后,種瓜種豆。種一粒希望,徜徉成功的海洋;播一粒愛情,收獲情深意濃;灑一顆健康,身強茁壯;插一顆吉祥,幸福蕩漾;清明節(jié)心情如春明朗!

5. 用心感受生命,用心體味人生,用心學會生活,親愛的朋友,清明節(jié)到了,我用心給你發(fā)條短信,希望你用心去體會,愿你用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做一個有心人。

6. 清明節(jié)前后,踏青好日頭,快樂早早把你等候,如意已在向你招手,平安要伴你左右,好運要跟前跟后,還有那幸福,要同你攜手白頭。嘿嘿,清明節(jié)快樂哦。

7. 清明節(jié)日,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業(yè)一清二明!

8. 生活是這樣美好,趁著清明時節(jié),把不開心的,拋掉;把不喜歡的,甩掉;把不美好的,刪掉。這個清明節(jié),希望你高昂起頭,繼續(xù)你幸福的下一站,記得快樂到永遠。

9. 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10. 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淚也紛紛。

11.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于我的人生!

12. 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處更增添了幾分煙雨迷蒙的感覺。

13.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清明節(jié)里,走在給父親上墳的路上,頓時心里有一種刺痛的哀傷,記憶中那場飛來的橫禍讓父親還沒來得及說上一句話就撒手人寰,留給我們的是陰陽兩隔的殘酷現(xiàn)實和親人們碎了一地的心傷。

14. 上班生活極其瑣碎,為了生計吃苦受累。身心憔悴無處流淚,賺錢不多還沒地位。鞍前馬后終日疲憊,趁著假日休息陶醉:清明要放假了,祝同志們吃好玩好!

15. 我的思念,風兒載著;我的叮嚀,云兒傳遞;清明時節(jié),萬物蘇醒,細雨綿綿,春寒料峭;你要用心照顧自己,祝福你。愿你身體健康,快樂永遠!

16. 讓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清明節(jié)到了,讓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微笑著重新?lián)P起生活的風帆。

17. 鶯飛草長,我們的情誼也隨之加深。并不為桃花的落盡,而隨之減少。在春風里飄蕩的風箏,代表著我的思念,清明節(jié),我們并沒有把彼此遺忘。

18. 用溫馨的鮮花代替滿天飛舞的紙錢,用心靈的思念替代表面的鋪張,故去的親人需要的是我們一顆懷念的心,而不是虛情假意的形式。清明節(jié),讓文明祭掃伴你我而行。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夜里想你欲斷魂;借問思情何處訴,拇指一按即發(fā)送。窗外月明君有知,我的祝福遲不遲。今年清明復明年,愿你健康到永遠。

第5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懷念一種聲音 聶鑫森

有一種聲音,讓中年畫家越來越懷念了。這種聲音非常奇妙,有顏色,有形狀,有溫度,還有雜含其中的情感故事。但現(xiàn)在再也聽不到了。

他知道這種聲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條小巷,只存在于他家?guī)状司幼〉哪莻€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樹,有兩棵梧桐樹,有缸荷花,還有幾畦作觀賞用的韭菜。老屋為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上下呈現(xiàn)出一種古銅的色調(diào)。

這種聲音叫雨聲。雨聲從他出生和成長的方向,不斷地傳來。在他的記憶里,總是彌漫著一片雨霧和雨聲,太陽總是見不到的。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一下雨,他爹總會站在老屋的臺階上,聽著一院子的雨聲,如醉如癡,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邊,告訴他許多古人關(guān)于雨的詩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黃時雨”“梧桐葉上三更雨”“留得枯荷聽雨聲”……他聽不懂,但他看懂了雨聲被花葉染就的絢麗顏色。

然后,他們回到廳堂里坐下來,爹說:“你聽一”這兩個字在無數(shù)次重復后,他的耳朵變得靈敏了:雨點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璣在玉盤里亂跳;擊在玻璃瓦上,聲音尖脆,猶如琴聲中的高音;

打在木曬樓的雨點,聲音細膩而光潔;但前廳堂雕花檐板上的雨聲,恰恰相反,渾厚而古樸;響在麻石臺階上的雨聲,沉著而充滿力度。

古城有句俗語:“落雨天,留客天?!彼浀靡幌掠?。家里就會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摯友。雨是請柬嗎?雨聲中,他們談天道、人道、醫(yī)道、藝道;或者下圍棋,落子聲與雨聲交錯而響;或者拉起京胡,唱他們所熟悉的京戲名段,音符從雨的縫隙里穿過去,居然沒有濡濕……他坐在一邊,看著,聽著,如夢如幻。

雨聲中,他長大了,考上美術(shù)學院了;雨聲中,他成家了,做了父親……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詭的底色。

父母親相繼離開了人世。

下雨的日子。他也對兒子講那些古人關(guān)于雨的詩句。

下雨的日子,他的畫室總會有好友聯(lián)袂而至。

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突然有一天,這一片地皮被劃拔給了房地產(chǎn)商,他攜家人悵然搬進了世紀花園。小巷沒有了,老屋沒有了,記憶中雨的聲音,沒有了!巨大的規(guī)整的水泥匣子,嵌著一個個用混凝土、玻璃和鋼鐵構(gòu)筑的巢。雨聲呈現(xiàn)出呆板的灰色,節(jié)奏沉悶而壓抑。這不是他感覺過的雨聲!每逢下雨的日子,他會覺得格外無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無助。

他決定,請些工匠,在露臺上做一個屋頂,蓋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聲音。露臺的屋頂很快就做好了。他還置辦了一個瓷圓桌、四個鼓形瓷凳、一個燒木炭的紅泥火爐、一個燒水的青陶提梁壺。下雨的時候,他坐在這里烹茶,沏茶,靜靜地聽雨。露臺的前方是開敞的,他一抬頭便看見一棟棟的高樓整齊地排列著;所有的窗口都裝著锃亮的防盜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了厚厚的窗簾……這樣的背景,絕對不會生發(fā)一種古典的聲音!他明白了,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永恒地懷念一種雨的聲音。

又是一個下雨的日子,他驀地離開露臺,急急走進這間靜寂的畫室……

他希望在宣紙上畫出那一片久遠的雨當……

【賞析】

第6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2006年6月7日,臺灣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遺囑,她的骨灰被運回溫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學館”現(xiàn)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后進入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學習,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其創(chuàng)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30余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chuàng)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琦君自選集》等。讀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閱一本舊相冊,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承載著如許厚重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上個世紀前半葉,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一個逝去的時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訴說著相同基調(diào)的古老故事,于溫馨中透出幽幽愴痛。渡海到臺灣的大陸作家都曾遭受過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xiāng)懷舊很自然地成為了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飄蕩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氣。

桂花雨

①中秋節(jié)前后,就是故鄉(xiāng)的桂花季節(jié)。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臺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墻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xiāng)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兩大片曠場,沿著圍墻,種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檐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②小時候,我對無論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賞。盡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jié)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它不與繁花斗艷??墒枪鸹ǖ南銡馕叮媸敲匀?。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俺曰ā痹谠娙丝磥硎嵌嗝此讱?,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④故鄉(xiāng)是近海縣鄉(xiāng),八月正是臺風季節(jié)。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做風水啊!”(就是臺風來的意思)她擔心的第一是將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著:“只要不做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痹瓉砉鸹ㄊ歉怙灥南懔?。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風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皳u桂花”對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笨墒悄赣H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知道要“做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凈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親詩興發(fā)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痹婋m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

⑤桂花搖落以后,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里,曬上好幾天太陽,曬干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垅,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垅賞桂花。“賞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滿覺垅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纠踝诱墒?,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幾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

⑦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艾,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

⑧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p>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陣陣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刪改)

【讀后思考】

1.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筆下的桂花樹及桂花都有哪些特點?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為什么說母親的“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

4.作者用“雨”字來表現(xiàn)桂花散落時的情形,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歲時,那時想象不出西湖的銀浪煙波究竟有多美,只覺得父親敲著膝頭,高聲朗吟的神情很快樂,音調(diào)也很好聽。

②父親的生日是農(nóng)歷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時候。到兩個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親說荷花盛開,象征父親身體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總要托城里的楊伯伯,千方百計地采購來一束滿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漸漸開放,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與香爐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給人一份沉靜安詳?shù)母杏X。

③到了杭州這個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鮮荷花。我們的家正靠近西子湖邊,步行只需半小時就可到湖濱公園。那條街名叫“花市路”。父親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詩,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門臨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濱歸釣遲?!逼鋵嵏赣H很少釣魚。他帶我去湖濱散步,冬天為賞雪,夏天為賞荷。賞雪的時候少,因為天氣太冷了,賞荷卻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蕩著船兒,聽槳聲唉乃,看淡月疏星,聞荷花陣陣清香,畢竟是人間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賞花就從六月十八開始,到二十四這一天是最,整個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燈來。大小畫舫,來往穿梭,談笑聲中,絲竹滿耳。這種游湖,杭州人稱之為“落夜湖”,歡樂可通宵達旦。我不是個懂得賞花的雅人,也體會不到周濂溪愛蓮的那份高潔情操。我喜歡“落夜湖”,只是為了趕熱鬧。父親卻不愛這種熱鬧。母親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趕熱鬧,而是替父親放荷花燈。放一百盞荷花燈,祈求上天保佑父親長命百歲。所以她坐在船上,總是手撥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著《心經(jīng)》。因為外公說過的,父親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說法,是有一段善緣的。

⑤記得有一天,父親忽然問我:“‘新著荷衣人未識,年年湖??汀鞘裁匆馑?,你懂嗎?”我說:“是退隱的意思吧。”父親笑笑說:“就是我現(xiàn)在的心境,擺脫了官職,一身輕快?!钡矣X得他臉上似有一絲驀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難道父親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嘆知遇難求嗎?

⑥抗戰(zhàn)兵興,我們舉家避寇回鄉(xiāng)。父親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長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們對一向喜愛的荷花,也無心欣賞了。

⑦在兵荒馬亂中,我又鼓起勇氣,到上海完成大學學業(yè)。中文系主任夏老師非常喜愛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幾位同學在街上購物,遇上滂沱大雨,我們就在一間茶樓品茗談天。俯視馬路積水盈尺,老師就作了一首律詩描繪當時情景。最后兩句是:“一笑橫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魚?!彼胂笪骱藭r,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葉上,形成千萬水珠跳躍的壯觀吧。

⑧那時杭州陷于日寇,老師慨嘆有家歸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勝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學暫借西湖羅苑復校。我去拜謁老師,從書齋窗戶向外眺望,遠近一片風荷環(huán)繞,愛荷的夏老師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悅的。他提筆蘸飽了墨,信手畫了一幅荷花,由師母題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飛上詩句”,老師隨即落款送給了我。這幅墨荷幸已隨身帶來臺灣,一直懸系壁間。

⑩不管是“墨團”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總是吟詩作畫、自由自在的好時光啊。

⑩夏老師與師母都在祖國大陸。不久前海外友人來信告知,夏老師已年邁體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無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當年在上海時所作的詩“安知明日我非魚”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鄉(xiāng)的荷花。

【讀后思考】

1.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題為“想念荷花”,其實荷花并非作者著重寫的內(nèi)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 第④自然段寫“我”愛“趕熱鬧”,寫母親為父親放“荷花燈”,有什么表達效果?

3. 第⑨自然段中的“這幅墨荷幸已隨身帶來臺灣,一直懸系壁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本文語言優(yōu)美,讀后令人回味無窮。請?zhí)暨x你喜歡的一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參考答案:

第7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古代神話的誕生,都離不開當時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勞動和自然進行的斗爭。在文化發(fā)展較早的文明古國,如古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區(qū),有關(guān)飛行的神話豐富多彩、流行甚廣。

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雅典著名建筑師、雕刻家代達羅斯到克里特島后,因為觸怒了國王,同兒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幽禁在海島上不許離開。代達羅斯用羽毛和蠟做成像鳥一樣的翅膀,捆縛在自己和兒子伊卡洛斯的肩頭和手臂上,升空翱翔,越飛越遠,遺憾的是,兒子不聽父親的勸告,越飛越高,飛近了熾熱的太陽,結(jié)果粘住羽毛的蠟熔化,羽翅燃燒,伊卡洛斯失去了翅膀,墜入大海,而代達羅斯卻扇動翅膀成功地飛越愛琴海,返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在希臘人、閃米特人和印度人的神話傳說中,就有凡人和神出入天堂的說法。天神小天使有翅膀,牛、馬和大象也都有翅膀。歐洲也有身生雙翅的飛人石雕。至今仍保存在中國敦煌石窟里的壁畫,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飛天形象?!峨p飛天》畫面上,兩位飛天仙女,她們既沒有翅膀,也不靠云彩,全憑兩條纏卷伸展的飄帶,騰空起飛。

古代不少詩人,也常用美麗的詩篇來描繪自己飛行的理想。中國戰(zhàn)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曾寫道:“高飛兮安翔,乘清風兮御陰陽。”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我愿生雙翅,捕逐出八方?!痹娙死畎滓苍鴮戇^:“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和“矯翼思凌空”的詩句。詩人崔顥暢游武昌時,登上黃鶴樓,也感慨地賦下膾炙人口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騰云駕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很早就流傳于民間。家喻戶曉的美麗神話嫦娥奔月的記載,初見于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覽冥訓》?!棒嗾埐凰乐幱谖魍跄?,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濒嗤錾綍娢魍跄福憗砹碎L生不老之藥,嫦娥偷吃此藥,忽感身輕,飄然升騰,來到了月面上。但月宮中清凄冷寂,使她感到惆悵,又不禁懷念起人間的生活來。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七絕《嫦娥》分外膾炙人口:“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p>

第8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母親不知道從哪里找到一本破破舊舊的《唐詩三百首》,教四歲半的我和一歲半的弟弟背誦?!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我生命里第一首詩。

我還不識字,母親念一句,就跟著念一句,像堆積木似的,把一首詩完整地堆砌在小腦袋瓜里。

就是這二十個似懂非懂的字,敲開了一扇鳥語花香的詩意之門。

我的母親是護士,一直都是職業(yè)婦女,那兩三年,也是母親很難得的一段家庭主婦生涯。我還清楚記得,背詩的時候,母親在廚房里揉面,捏出一個個面娃娃,有豆沙餡的小兔包;芝麻餡的小魚包,還有小鳥啦,花朵啦,各式各樣的,放進蒸籠里去, 就在我們背完一首五絕或七絕的時候,鼓膨膨的包子蒸好了。能夠準確背出詩來,就能獲得一個兔包或是魚包的獎賞,熱騰騰的包子捧在手里,卻還瞅著別樣的,恨不能多背幾首詩。

吃過晚飯,父母親便牽著我和弟弟的手,出門散步。我們把白天里背熟的詩,背給父親聽,欲窮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遠遠的,更上一層樓,追上去踢得更遠,痛快地,砰!

常常,遇見不相識的路人,因為兩個用著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詩的聲音而駐足,聽完之后,看見他們眼中的驚奇和贊賞,我和弟弟仿佛穿上了最華美的衣裳。

母親再度工作之后,再沒有人領(lǐng)著我們讀詩,而我依然愛詩。學校里的老師規(guī)定學生背詩,同學們哀鴻遍野,苦不堪言。他們所以為的苦刑,對我而言,卻是那樣快樂的事。

少女時期,我曾在當時還沒拆除的“國際學舍”舉辦的書展中,買下自己第一本詞選,《三李詞選》,選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規(guī)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闋詞,這三位詩人的詞選,統(tǒng)一是感傷的情調(diào),這使我變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淚與自憐。

有個同學整日里是開心的,如同陽光下的銀杏樹葉,嘩啦嘩啦,一陣風過就閃著細碎的笑聲。她很驚訝地注意到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詩給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這里面的憂愁呢?追悔呢?感傷呢?為什么既不懷念遠去的朋友?也不追憶逝去的情事呢?為什么沒有年華老去的無奈?為什么沒有時不我待的慨嘆?為什么這首詩讀完了,竟然對生活有了好多喜悅的情緒,讓我忍不住想要出門去,感覺一年四季的風花雪月,感覺活著是一種幸福。

從那時候我就意識到,詩詞的世界何其廣闊,絕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我常想到童年時,背著詩,踢著石子,在黑夜里暢快地奔跑。

第9篇:懷念父親的詩范文

與辛笛先生的最初相識可以追朔到1987年,只不過不是面對面,而是在書上。那年我在整理登記巴金先生捐贈給文學館的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本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版的《九葉集》和一本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的《八葉集》,使我認識了解了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中的九葉詩派?!毒湃~集》中收入了辛笛先生的21首詩,是九位詩人中最多的一個,讀他的詩就像欣賞一幅幅法國印象派的繪畫。我很想找個機會結(jié)識這位心儀的老詩人。

2002年9月下旬,上海圖書館等為辛笛先生舉辦了“創(chuàng)作生涯展覽”,我在《文學報》上看到了他的女兒王圣思寫的文章,詳細地介紹了辛笛先生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部分手稿、書信和作品集等,使我很受震動。近年,我在現(xiàn)代文學館一直做著征集工作,這篇文章讓我有種職業(yè)的失落感。其實,這些年來文學館也曾幾次派人拜訪過辛笛先生,但起碼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深入,不夠扎實,不夠執(zhí)著。

真正見到辛笛先生已是2003年8月的下旬了,這是上海最悶熱的季節(jié),一動一身汗,不動也是汗一身。那天,我和同事夢晨女士按事先約好的時間登門拜訪辛笛先生,沒想到老夫婦早已端坐在排滿書柜的客廳里等待多時了。一見面,王老的女兒女婿就趕緊為我們沏茶讓座。那天和老人談得很融洽,主要的話題是文學館,也談到了巴金。辛笛是巴金的摯友,自然便對文學館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當場答應將把自己的藏書和手稿等捐贈給文學館,并立即叫女兒拿來幾本他簽過名的作品集和一本夫人徐文綺翻譯的狄更斯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可爾貝》送給文學館。正在我們喜出望外的時候,辛笛夫人對王老說:“你把我的東西送人,還沒有征得我的同意呢?!彼脑捵尨蠹叶笺读艘幌?爾后又都笑了起來。辛笛老人忙說:“忘了,忘了?!迸畠阂擦⒖贪褧玫侥赣H面前,輕輕翻開封面,讓老人一筆一劃在扉頁上寫下:“贈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文綺”的字樣,老人簽上日期,女婿又拿來兩個老人的印章,端端正正地鈐在幾本書的扉頁上。

兩位老人雖都已是疾病纏身,但幽默、風趣、樂觀的情緒仍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起辛笛那首寫給妻子的《蝴蝶?蜜蜂和常青樹》中的詩句:“年華如水,但總是潤澤芳馨”,一起生活了60多年的知己體己,至今仍是心心念念一往情深。

臨別,我遞上筆記本,請辛笛老人題句話,老人提筆若思,寫下“書比人長壽”五個字,筆力遒勁,完全不像是一位年過90的老人。落好款兒,他又讓女婿蓋上一枚“辛笛”的朱文印痕。

后來,我在王圣思回憶父親的文章里看到這樣一段感人的故事:女兒寫了一部父親的傳記,書出來后,她曾悉心地讀給父親聽,父親聽罷說了這樣一句話:“你把我這個平凡的人寫的不平凡了”。這部書叫《智慧是用水寫成的――辛笛傳》。古人曰:“抽刀斷水水更流”,辛笛先生自視平凡若水,而水正是他智慧的源泉。女兒說,父親的人生準則是“做人第一,寫詩第二”。第一次與兩位老人相識,就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再次見到辛笛先生是2003年的11月下旬。當時我在廣東出差拜訪作家,忽然聽到施蟄存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回京后的第二天就匆匆飛赴上海,代表文學館參加施先生的告別儀式。完成了這一任務后,我打算再去看望一下上海的幾位文學老人,當然也包括辛笛夫婦。我打電話聯(lián)系時間,王圣思老師對我說:她母親9月30日去世了,父親心情很不好,天天不說話。也希望我能去看看他,陪他老人家說說話。

文綺老師的去世令我震驚,整天忙忙碌碌竟然一無所知。這才時隔了兩個多月啊。

這次見到辛笛先生,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憔悴和失魄,面對依偎在高背藤椅中的辛笛老人和旁邊書柜前文綺老人的大幅照片,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勸慰他,更不知道如何完成王圣思老師交待的任務。我只能一遍遍地對老人說:“您一定要多多保重身體。”施蟄存先生在世時,我們?nèi)タ赐?他曾向我們傾訴過失去老伴后的孤寂心境,這種心境是做兒女的無論怎樣做都無法替代的。辛笛老人的女兒女婿雖竭盡全力想使老人從失去生命另一半的痛苦旋渦中解脫出來,我沒有說,但我已經(jīng)感覺到他們很難做到。因為老人心中的那只美麗蝴蝶,已經(jīng)帶著他的靈魂飛向了另一個玫瑰盛開的世界,誰也挽留不住。不信,你可以去讀讀辛笛1983年寫的那首《一個人的墓志銘》。

我有點悟到了幾個月前老人為我寫就的那五個字“書比人長壽”的涵義了。

第三次見到辛笛時,他已靜靜睡在了萬年青環(huán)繞的花叢中。耳邊回響的是節(jié)奏徐緩的舒伯特小夜曲,身邊走過的是戀戀不舍的熱愛他懷念他的人流。這是我見到的最平靜、最溫馨、最浪漫的告別儀式。前來送行的人都得到了老人最后的饋贈――心香兩瓣:詩集《印象?花束》和散文集《夢余隨筆》。

頭一天下午,我去辛笛先生家吊唁老人時,他的幾個子女都在家里。圣思老師告訴我,她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一張紙片從父親的書中飄然而落,上面竟是父親一首從未見到過的不知寫于何時的詩作。這就是后來發(fā)表在《文匯報》上的和印在“辛笛生平簡介”折頁上面的那首《聽著小夜曲離去》:“走了,在我似乎并不可怕/ 臥在花叢里/ 靜靜地聽著小夜曲睡去/ 但是,我對于生命還是/ 有過多的愛戀/ 一切于我都是那么可親可念/ 人間的哀樂都是那么可懷/ 為此,我就終于舍不開離去?!蔽铱闯隼先嗽迳系淖舟E已有些顫抖和變形,遠不如給我寫那幾個字時的氣韻。但你依然能夠感覺到一股火熱的生命之泉在流淌。

告別儀式后的第二天,我參加了辛笛、文綺的合葬儀式。那天參加的都是家里人,惟獨我一個外人。不過我想: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是每一位作家的家,當然也是辛笛、文綺老人的家,而我也就理所當然是家里人了。

老人落葬儀式的地點是青浦福壽園里一處幽靜素雅的墓地,9時10分,儀式開始。天空撒落綿綿冬雨為詩人送行。令我想起多年前詩人艾青離世那天也是在霏霏細雨之中。在雨中,辛笛老人的兒女們依著傳統(tǒng)的形式祭奠著父親,我則在雨中不停地拍照,力爭完整地留下這一幕場景。歸途中,細細的冬雨變成了好大的雪花,紛紛揚揚地打在車子的前擋風玻璃上。我想起辛笛老人那首《雪意》來,誰是那一天兩次來訪的綠衣人?給兩位老人送去熱,送去光,送去親朋好友的暖意和問候。

2004年6月我又一次去上海。這次任務是前去接收辛笛先生的文物及藏書。在捐贈的4000多冊藏書中,有1300多冊是外文版本。辛笛先生三十年代曾到英國的愛丁堡大學研習英國文學,1939年回國時帶回了不少的英文書籍,后來又在國內(nèi)買了很多。其中許多書都是二十世紀初期出版的珍稀版本。接收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后,我們又去了趟福壽園看望辛笛老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