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唐山大地震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第1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此片感人的畫面很多,幾度讓我落淚。

鄉(xiāng)親問元妮救誰的畫面

方登和方達同時壓在了石板下時,鄉(xiāng)親問元妮救誰,元妮一直強調的是“兩個都救啊”。在鄉(xiāng)親的最后追問下,以至于快要離開時,元妮才說“救弟弟”,并不是她不愛方登,或許她只是想為她的男人,把生命給了她的男人,留下最后一柱香火。她從下決定的那一刻,也就決定今生為女兒贖罪,在救出方登方達時,她最先抱的不是奄奄一息的方達,而是“已死去”的女兒,她在向她道歉,求她原諒。

方達從車上下來與母親擁抱的畫面

丈夫、女兒的逝去,讓元妮元氣大傷,留下了唯一的兒子,在方達的奶奶和姑姑前來尋要時,她開始的拒絕是舍不得孩子,最后的放手也是愛孩子,她怕自己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與兒子的分離,就意味著失去一切。在載著兒子的汽車離開時,她甚至都有些絕望了。就如同方達的姑姑所說“真的是要了元妮的命”還好,方達奶奶最后的放手,讓這一家人又能在一起了。

方登與母親相見的畫面

當方達在門外對母親說:”媽,姐回來了?!蔽乙詾椴徽撌悄赣H還是方登都會一開門便相擁而泣,我甚至都有些失望導演的編排。當我再次觀看此片時,才知導演的用意深刻:在那一刻,她們的心情是那么的復雜,想見卻不敢見,幾十年的相隔,母親早以為與女兒陰陽兩隔;女兒因為母親的那一句“救弟弟”,恨了母親幾十年,那恨又怎能在一瞬間消滅殆盡?母親為女兒準備幾十年前沒能給女兒的西紅柿,原來她一直都記得。母親跪下求女兒諒解,那一刻,她終于有機會親自求得女兒的原諒。母親對女兒的愛,用一輩子的悔恨來表達。

人物分析:

母親(元妮):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母親

在丈夫,女兒逝去后,獨自撫養(yǎng)獨臂的兒子,她本可以接受婆婆的請求,兒子的邀請,愛慕者的追求,但是她拒絕了。她不是不懂得如何去享受,只是她想用一輩子來感謝,用一輩子來償還,用一輩子來贖罪,感謝婆婆的幫助,償還欠丈夫給自己的命,贖欠女兒的罪。

“如果我要活的花紅柳綠的,就更對不起你們了?!边@個世界,誰沒有過孤單,誰沒有過寂寞,誰沒有過困苦,但是能不能經得起誘惑,耐得了寂寞,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考驗。

“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

生者比逝者更痛苦。

她不是不愛女兒,一開始她是兩個孩子都想救的??墒乾F實不允許她那樣,她要為方家保住命脈,為丈夫續(xù)一柱香火,補償欠丈夫的命,她不得不那樣決定。盡管她知道,“九泉之下”的女兒會埋怨自己。所以,從她下決定的那一刻,她就決定一生清苦,用一生來償還女兒。

方登:一個倔強而任性的女兒

“救弟弟”,這一句話,在她心里深深地扎了根,隨時都會在耳邊響起,以至于她總是做噩夢,特別是聽到有關唐山,有關地震的時候。

“救弟弟”,這一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她幼小的心靈,所以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時,她選擇沉默,被養(yǎng)父母領養(yǎng)時,她也是默默無聞,因為她想離開,離開這個傷心之地。

她是個聰明的孩子,在養(yǎng)母不止一次的誤會時,她選擇逃避,她知道養(yǎng)母自私的愛。報考杭州醫(yī)學院,在兩個暑假都不回家,是她不想讓養(yǎng)母再懷疑,不想讓養(yǎng)父母在為她爭吵。在懷楊志的孩子后,她本可以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樣選擇人流,但是她沒有。她是一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人,她比任何人都珍視生命,所以她選擇離開那個不想為她負責的男人。

在幾年單獨撫養(yǎng)孩子時,她雖一個人有過困苦,有過挫折,但是她仍一個人扛了過來。直到快要結婚時,才回到養(yǎng)父的身邊。她像她的親身母親和養(yǎng)母一樣的堅強和倔強。

在看到四川地震時,她回憶起那個幾乎糾纏她一生的噩夢,她要去解開心中的包袱。在災區(qū),她看到地震中的那位母親,為了不讓其他人受傷,忍痛鋸斷了女兒的腿。在女兒送去醫(yī)院時,母親哭喊著去尋找女兒的腿。她想起當年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她終于知道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女兒。這種殘忍的愛,雖然會傷了女兒的心,但是母親會一直陪伴在女兒的身邊,愿意用一生來償還女兒。

或許是冥冥注定,在災區(qū),方登遇到了自己的親弟弟。在與母親相見后,她看到了母親為自己準備的西紅柿;在家里,她感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在墓地,她看到母親每年給自己買的新課本......幾十年未見,她與母親,未有一絲的生疏。她終于理解了母親當年的決定,她看到也聽到母親三十幾年的付出,用盡三十幾年來償還欠她的債。她才知道自己錯了,她不該如此折磨自己的親生母親,那是她的親弟弟,她為自己的親弟弟付出生命是值得的。

在看到電影名字時,我以為導演會用幾個有代表的家庭來描述地震的慘烈及影響程度。后來,在看完整部電影后,我才覺得用一家來代萬家的表達方式,用點來概面的縮影的敘事形式,跟能表現出平凡的人生受地震的影響。一家尚且如此,那萬家,萬萬家不也是如此嗎?

第2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時間飛逝,34年前的那場殘酷的大地震曾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唐山大地震,這五個可怕的字眼,僅僅是在短暫的幾秒鐘里,一個繁榮而平靜的城市就灰飛煙滅,成了一片渺無聲息的廢墟。雖然我并沒有親生經歷,但仍然令我極為震撼。

觀看了剛剛上映的感動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萬分。主人公——那個可憐的有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和一張可愛的小嘴的小女孩,在與弟弟同時壓在巨大的石板下時,母親無耐只得含淚忍痛放棄一個,選擇了弟弟。她在黑暗里清晰地聽到了母親所說的每一個字——“要弟弟!”這短短的幾個字是她感到了絕望??蓱z的小女孩王登在堅硬的石板的壓迫下,還要承受被親生母親拋棄的傷痛,對于不到10歲的她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痛苦,看到這,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幾千個孩子無家可歸的悲慘景象。在可怕的天災面前,不知會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對生死的抉擇,甚至親人的分別。而這些都遠遠大于他們在身體上所受的傷痛,但只要堅強,不放棄那僅有的一線希望,團結起來,一定能戰(zhàn)勝眼前的困難。

之后,這位可愛的小女孩登在幸運之神的眷顧下活了下來,并被一對好心的夫婦領養(yǎng)了,健康地長成了一個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時留下的痛苦的回憶也一直環(huán)繞著她,直到這次我國的汶川地震,登第一時間積極地參加了救援工助,無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達,并回到了離開34年卻無時不在想念的家,見到了白發(fā)蒼蒼的親生母親,團圓了這個破碎的家。

又是一個完美的結局,登在經歷了無數災難與離別后,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并得到了幸福,這幸福來之不易,細細品味才明白,這美好結局的建造者,應該是那對普普通通的夫婦——登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他們用真愛喚醒了登的希望,對登就像親生女兒一樣,是他們使登在經歷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登長大后,他們卻沒能享福,養(yǎng)母因為病痛永遠地合上了眼睛,養(yǎng)父年邁退休。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呵護著這個受傷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小心地關心著她,使她走出了心靈的黑暗。雖然他們也知道,孩子終究要回到親生母親的懷抱,但他們卻依然無怨無悔,甚至還為她存了一筆大數目的錢,讓她去尋找親生母親,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高尚的情懷呀!

當然,“唐山大地震”帶給我的震撼也遠不止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臉也沒有露的滿身淤泥的叔叔們,也是同樣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們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有的傷了,有的還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卻沒有一個人發(fā)出怨聲,都是無比堅強的沖上前去,與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災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難預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條心,就一定能戰(zhàn)勝困難,贏得勝利!

第3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面對母親放棄自己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里的無解,并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直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于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這里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jié)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fā)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復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凈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臺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么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嚯y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里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fā)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fā)生。當08年發(fā)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tài)度日臻成熟,災后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huán),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第4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發(fā)生了一場7.8級大地震。在短短的幾秒內,一個平靜的城市瞬間灰飛煙滅,成為一片廢墟!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關于地震觀看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關于地震觀看心得1看中淚水真的止不住,說男人堅強,不容易哭,那是因為真的沒被感動,也可能是我不太“堅強”。

故事開始發(fā)生在1976年7月27日的晚上,一家四口(龍鳳胎姐弟)享受天倫之樂。

可是悲劇就發(fā)生在凌晨3時42分左右,天空異常,一片紫光,地動山搖。姐弟在睡夢中被驚醒,姐姐恐懼的跑到窗邊,看著窗外的房屋一座座的瞬間倒塌,哭喊著“媽媽”。爸爸媽媽在樓下更是緊急如焚。母親沖到樓房入口進去救孩子,被丈夫拽開,自己沖了進去。就在沖進去的一剎那,整座樓房全部倒塌,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妻子。

這段沒有什么海誓山盟,沒有什么甜言蜜語,只是一個丈夫用行動證明了他無言的愛,在這種危難關頭才體現了真正的情感。房屋倒塌的時候母親撕心裂肺的哭泣催人淚下。

父親死了,幸運的是兩個孩子壓在廢墟中,壓在同一塊板的兩端,沒有死,都已經奄奄一息了。救援隊來的時候發(fā)現當時的狀況兩個只能救一個,如果不盡快兩個都活不成。我想這是世上最難抉擇的一件事,而且是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做抉擇。最后母親默默的說:“救弟弟”。這三個字是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說的出口。在廢墟黑暗中的姐姐 聽到了媽媽說出著三個字的時候,淚水瞬間從眼中落下。我想這幼小的心當時肯定涼到了極點。

弟弟被救出后胳膊沒了,姐姐在廢墟中被抬出后,都認為已經死了,天空磅礴大雨打在她渾身血跡的身上,奇跡的是她活了過來。

她恨他的媽媽,“救弟弟”這三個字永遠刻在他的耳邊,

關于地震觀看心得2今天放假,沒事搜了“唐山大地震”來看,一句話震撼匪淺!

我首先承認我為之流淚了。我不知道要寫什么,或者是凌亂的思緒,但是我已經很久沒這么感動了。

與其說是唐山和汶川地震帶來的震撼,倒不如說是那厚重的母愛感染了我。以前不懂事,總是和媽媽吵嘴,吵后就后悔,媽媽說沒關系,天底下哪有母親會對子女記仇的呢,我不信這句話,但是看了方凳和劇中母親的情感之后我相信了,我也明白了這份真愛。

唐山大地震距離我們太遠,因為那時還沒我們的生命。只記得汶川地震時,我整整一個月都沒精神,沒和任何人爭吵過半句,因為我覺得生命能得以延續(xù),就已經是萬幸了,還有什么好爭好強的呢。感謝那次地震給我?guī)淼男撵`洗禮。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更高的認識。

同時,也讓我對自然災害有了更多的懼怕感,不是怕對自己帶來的什么,而是怕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等等帶來災難,今年8月份又莫名的來了場泥石流災害,奪去了上千人的生命,我為之傷悲。然而就是那讓我痛斥的天災時,我兒子誕生了,就是國家設為哀悼日的8月15日,這為我?guī)砟蟮男腋:统删透??;蛟S這一切都是天意。我只能說我對生活更加熱愛了。

地震,洪澇,泥石流等等,都是考驗人民的經歷,僅是經歷而已,再大的災難總將成為歷史,大愛無疆,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曾經我是不以為然的,以為是用來安慰人的話,而今我深信不疑。沒有奉獻和愛心,劇中的方登也不可能再汶川地震中碰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得以對母愛的重新認識的機會。

這部電影,同時在有限的生命這個課題上也充分表露,我不知道該如何寫,但是知道我會更多的珍惜我的生命,和我對家人朋友的那份情。

關于地震觀看心得3媽媽聽說唐山大地震這個電影很感人,就一直想看。昨天,她帶我和姐姐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女主人元妮有兩個孩子,女孩是姐姐,名叫方登。男孩是弟弟,叫方達,他們幸福地生活著。但是,一場突如其來地災難毀滅了一切:一天晚上,方登和方達都在熟睡。只見天空變成了恐怖的淡紫色,大地猛烈地搖晃起來,樓板、磚塊止不住地掉下來,元妮瘋狂地要沖進房子里救兩個孩子,父親攔住元妮,要自己進去救孩子,就在他快要沖進房子里的那一剎那,一塊巨大的樓板壓死了他。

大地震過后,有人發(fā)現了方登方達姐弟倆,他們被一塊樓板壓著,一個在這頭,一個在那頭,就像蹺蹺板一樣,救弟弟就會壓到姐姐,救姐姐就會壓到弟弟,姐弟倆只能救一個。救援人員問元妮救哪一個,可元妮哪個都不舍得放棄,過了半天,人家跟她說,再不做決定,兩個都沒了!元妮狠了狠心,說:“救弟弟!”這句話讓被樓板壓著無法說話而一直敲石頭求救的方登徹底失望了……

一場大雨把方登淋醒了,她發(fā)現自己躺在拉尸車里,旁邊就是她爸爸,死里逃生的方登被一對軍人夫婦收養(yǎng)了,養(yǎng)父養(yǎng)母問她記不記得發(fā)生了什么事。她總是搖頭,我想:她應該不是不記得,而是不想說罷了。過了32年,方登也恨了元妮32年,在08年汶川抗震救災,方登深深體會了一個母親的心情:這個母親的女兒腿被壓著,情急之下,這位母親一狠心,叫了醫(yī)生把她女兒的腿鋸掉,事后,她哭著要去找她女兒的腿。這一段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位母親說:“長大,她恨我,就讓她恨吧!”我想:在讓元妮從兩個孩子里選一個救的時候,她是多么痛苦、難以選擇呀!這都是她的孩子!如果她拋棄了任何一個,她都會痛苦一輩子、愧疚一輩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母親的偉大與無奈。在方登吃東西的時候,偶然的,遇到了她的弟弟……

方登有沒有認方達這個弟弟?她有沒有原諒當初為了救弟弟而拋棄了自己的母親,想知道的話,就自己去看吧!

關于地震觀看心得4最后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yǎng) 長大成人。養(yǎng)父養(yǎng)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女兒很努力 上了大學 最后成了單親媽媽!

弟弟少了胳膊,但是不自卑,他相信他沒了一只胳膊照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yè)。殘缺的身體讓他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勤奮。他從蹬人力三輪車開始,多年以后終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找了個老婆,有了個溫馨的家庭。記得他說的一句話,媽媽生了三次我,一次出生,一次得了肺炎,醫(yī)生都說沒救,最后媽媽堅持救了回來,第三次就是76年大地震。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想用今生最大的努力來回報他的母親。給母親一切物質上的好生活,可是母親的心已經碎了,是任何物質都彌補不了的,她的愧疚心折磨了她的一輩子。

32年后姐姐在汶川大地震中和弟弟相遇才明白,原來母親當時的決定不是遺棄,以及其他種種...最后原諒了母親。

"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是母親經常說起的一句話 。真的是 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真的失去了,永遠都無法挽回了。請珍惜現在所有美好的一切,不要讓以后后悔,特別是自己的父母。

災難、挫折、是不能打垮我們的,它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生活!困難都是一時的,而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卻可以是永遠的。哎~不說了 沉思了好久才寫了那么多的字,看看吧,看過這部電影才能真正的了解。最后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愿所有的朋友親人都能平平安安,一帆風順。

關于地震觀看心得5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看后讓整個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在心里久久的回蕩、揮之不去,對于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可以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于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動,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一下就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fā)到了極點,什么是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余,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己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后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面被激發(fā)到了最高點,太悲劇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活著應該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有信心的戰(zhàn)勝這種困難,只有自己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只有自己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希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希望的,只要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fā)芽,世界就會更美好。

第5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斷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維能力,又可以激發(fā)其寫作靈感,提高寫作水平。因此,教師們應該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f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經驗,博覽群書,放飛想象的翅膀。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提升 小學生 想象力 寫作 靈感

想象力對于學生的寫作是至關重要的,是小學生寫作時必備的素質之一。想象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明,得出新的定律,最大的因素便是敢于打破常規(guī)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斷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維能力,又可以激發(fā)其寫作靈感,提高寫作水平。然而,怎樣通過提升學生想象力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呢?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做到的。

一、利用教材,開拓思維,發(fā)展想象力

小學生寫作文,是一個由模仿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會對學生的寫作提供很好的練筆機會。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充分結合教材,給學生指出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并且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想象力。

比如,在五年級上冊中的課文《嫦娥奔月》,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課文中寫到:“后羿心如刀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進月亮也進,他退月亮也退,永遠也追不上。后羿思念嫦娥,只能望著月亮出神。此時月亮也格外圓格外亮,就像心愛的妻子在望著自己?!蔽視谡n上引導學生想象:如果后羿追隨嫦娥去到月球會怎樣呢?嫦娥到月球以后會遇到什么人?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學文至此,學生們帶著對后羿的同情和對嫦娥的祝福展開想象,一下子思緒如潮,靈感涌現,一個有一個鮮活生動神話故事便流諸筆尖。同時也可以借助課文的插圖,讓學生練習寫想象短文,這對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一度認為這是用時最短,最有效的提升方法。對學生實現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過渡有很大幫助。

二、歸類練習,授予技術,提升想象力

小學作文也分多種類型,例如:想象作文、人物描寫、敘事作文、觀后感、續(xù)寫……就想象作文來說又分為科幻類、童話故事類、愿望類三大類??荚囍休^為常見的想象作文題目有“假如我有超能力”“如果給我一支神筆”“續(xù)寫這個童話故事”等等。寫這類作文的時候,需要學生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老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開啟學生的想象之門。

想象類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虛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反映出主題,不能盲目的胡編亂造。作文首先要具備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來龍去脈。比如六年級上冊的課文《牛郎織女》,就是一個很好的想象作文的例子。課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描述的“牛郎得知織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墒窃趺瓷咸齑罹饶兀亢鋈?,他想起老牛臨死前說的話,便趕緊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將一兒一女放在兩只竹筐里,挑起來就往外跑。一出屋門他就飛了起來?!边@一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就特別好。我在講這一課的時候,先讓學生們反復閱讀了課文,然后在根據課文內容劃分出段落大意。這樣一來,學生們的思路就會變得清晰,會在腦海里大體形成一個模板。這個時候,老師要趁熱打鐵的把這個模板指出。并且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想方設法的打開學生思路,拓展其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設計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jié),敘述好故事的來龍去脈,大膽構思,使故事新奇,吸引人。

三、運用修辭,豐富內容,提升寫作質量

在寫作文的時候,修辭手法是必須要用的。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擬人、象征、夸張等等。這些修辭手法必須要讓學生掌握。

在《牛郎織女》一文中,牛郎和老黃牛的對話是這篇課文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運用擬人修辭,將老黃牛人格化,賦予了黃牛人的思維和情感,文中多次運用了語言描寫,將老黃牛的形象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又運用了夸張的修辭例如:“牛郎趕緊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用擔子一頭兒挑著兒子一頭兒挑著女兒,一出屋門就飛了起來。”這些修辭使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生動形象。這些都是學生們寫作文需要借鑒的地方。在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作文創(chuàng)作的時候運用多種修辭,把文章寫的生動有趣,能夠吸引讀者,并給人以教育和啟迪。

除此之外,我在課堂經常和學生們做游戲,比如“老鷹抓小雞”“丟手絹兒”等等。游戲結束后我會讓孩子們寫一段小故事,敘述游戲的情節(jié)和場景,以此來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或者我會在課上播放一些具有啟迪意義的視頻給學生看,比如“開學第一課”“唐山大地震”等等,然后讓學生試著寫觀后感;以此鍛煉學生對事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且,我一直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記錄下這一天所發(fā)生的事情及經過,并寫出從中獲得的道理。這些都對學生寫作靈感的激發(fā)有著重大的作用。另外,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也會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一直以來,我對學生成語的掌握程度都有著極大要求。在課堂上,我也會讓學生們根據成語或者歇后語編故事,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并促進學生對這些成語的理解。然后讓學生自己表演出來,這樣學生會對這些成語的印象極為深刻,并可以做到運用自如。

總而言之,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的寫作靈感,然而,學生寫作靈感的激發(fā),需要小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提升可以使學生在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的時候才思泉涌,妙筆生花。因此,教師們應該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f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積累經驗,博覽群書,放飛想象的翅膀,利用寫作文這一平臺,在兒童心中播下更多創(chuàng)造未來的美好種子。

【參考文獻】

【1】王清敏.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經驗淺談【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9(12)

【2】張素杰.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小學),2010(03)

【3】歐淑群.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2)

第6篇: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范文

電影在高等學校管理學科教學中具有史料、案例、多模態(tài)學習情境構建、第一信號供給等教育功能,對解決高校管理學科教學長期存在的普遍問題有輔助作用。論文還對電影輔助教學應用策略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電影;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管理學科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2-0066-04

0引言

早在1860年杜蒙就指出“電影這項發(fā)明可使一切知識的傳授, 如自然科學、工業(yè)、機械、美術和技術、軍事戰(zhàn)略等等, 獲得一個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電影問世后,雖然其科研目的逐漸被娛樂功能擠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的意義[2]。電影具有重要的教學功能,能夠補充學科文本,充當啟發(fā)性的角色[3],此外,電影教學法增進了學生的參與,并使學生更深入地進入學科問題的探討[4]。在浩瀚的電影資料庫中,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料素材,電影作為教輔工具,在語言、藝術等人文教育領域的應用較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育功能與教輔作用卻一直未得到重視。在當前高等教育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綜合利用,學生認知習慣多元化的形勢下,有必要對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輔作用與應用進行探索研究,挖掘并發(fā)揮電影應有的教育作用。

1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中的教育功能

1.1電影具有史料作用

電影具有史料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影特別是記錄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風俗民情、科學發(fā)明等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電影本身都有時代的烙印,電影記錄、描摹、反映時代,不論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不論是寫實還是科幻,都有彼時彼地的痕跡,因此電影具有時代的特征,具有歷史資料的功能。管理學科作為發(fā)展中的科學,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堂講授,都有大量的學者、理論、時代背景、社會特征需要回顧,以反映學科的脈絡與發(fā)展。電影為這種歷史回顧的形象表達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講授“工具人”時,《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提供了良好的視覺描述,如果加以挖掘,還可以在“流水線”、“動作研究”等概念對學生加以引導闡述;《超級工廠》這部記錄片,介紹美國UPS公司自動化、機械化的包裹分揀系統(tǒng),具有美國企業(yè)追求效率的時代特征,學生觀看后,馬上就能理解企業(yè)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學生對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感興趣,進而想對理論創(chuàng)立者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師就可以推薦《美麗心靈》這部電影。

1.2電影具有案例功能

國外學者對電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較早,1991年美國迪爾教授在商業(yè)道德教學中把紀錄片《華爾街》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并發(fā)表了相應的電影教學成果論文。電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廣義地說,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個或若干個案例組成,這是由故事片的藝術形式決定的。對有著良好敘事傳統(tǒng)的中國人來說,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發(fā)人們的興趣?!短粕酱蟮卣稹返拈_頭,便有一個關于理性或感性決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演的母親做出了一個“救弟弟”的決策,電影對這一決策情境的模擬幾可亂真。領導理論中提到“領導的本質是下屬義無反顧的追隨”,《斯巴達克斯》這部電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達。美國電影《門口的野蠻人》幾乎將課堂上諸如“垃圾債券”、“惡意收購”、“內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蓋在內,簡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這樣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視聽效果震撼人心,學生容易接受理解。

1.3電影構建了一個多模態(tài)學習情境

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互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式完成,每一種感覺代表一種模態(tài)。正常的感知與互動是通過多種模態(tài)交織綜合完成的[6-8]。在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都缺乏的情況下,要還原文本中以單一模態(tài)表現的多模態(tài)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時常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學科的知識背景,又要兼有文學大師的語言能力。因此,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文本閱讀經常有一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的缺點。要使學生學以致用,避免“紙上來紙上去”,多模態(tài)認知顯得更為重要。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設備,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高達65%[9]。電影運用色彩、聲音等技術語言去描摹人物、講述故事、記錄社會,這種多模態(tài)的直觀表達令學生們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對研究對象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容易把握。

1.4電影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第一信號

巴甫洛夫將一切信號分為兩大類:第一信號為現實的具體信號,是直接作用于各種感官的具體刺激;第二信號是現實的抽象信號,即語言、文字。第二信號系統(tǒng)是在第一信號系統(tǒng)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但又反過來影響和支配了第一信號系統(tǒng),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是這兩個信號系統(tǒng)共同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10]。絕大多數管理學科在揭示管理活動客觀規(guī)律的同時,強調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就要求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第一信號,否則理論的建立就是無本之木,對實踐的指導也是無源之水。電影為學生管理概念、理論的形成與投射提供了有別于文本形式的來源與對象,電影具有逼真性與可感性,電影案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與情感內涵,除了可以彌補學生的情感、管理經驗不足,更主要的是容易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并產生移情或代入,這種第一信號系統(tǒng)與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聯(lián)結,便是意義建構,是桑代克強調的“學習者的最佳途徑”[11]。雖然電影提供的第一信號和學生的實習、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相比,信號強度與逼真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衰減與失真,但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優(yōu)點。世界電影庫提供了海量電影,通過教師或學生的選擇與剪裁,事實上相當于提供了海量的信號。

2電影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幾個普遍問題

2.1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習慣于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學生缺乏生活、社會管理經驗以及對管理實踐的感性認識。尤其是本科生與應屆研究生,生活軌跡基本上是從家庭到校園,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也基本上是從書本到課堂,可以說在高校管理學科色彩斑斕、紛繁復雜的新天地中,他們單純的像張白紙。再加上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帶有應試教育鑄就的思維模式,習慣于死記硬背,這種能力上的“比較優(yōu)勢”令他們在大學課程學習中依然習慣于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學生們似乎學得很快,但是,這種建立在機械記憶上的對概念、理論的“掌握”十分脆弱,一旦要把它們遷移[12]到新的、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生便會無所適從,顯示出較弱的理論應用能力與情境適應性。學生們這種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的弊病,本質上在于缺乏概念、理論與生活情境、切身感受的密切聯(lián)系。而管理學科的教學,有時是高度依賴情境感知的,比如,對“機械化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這句話的理解,如果沒有對“機械化大生產”的感性認識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現實或在電影看過流水線,對“機械化大生產”和“勞動效率”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結就會相對容易、牢固,從而對原理的學習就越透徹。按照賈德的概括化遷移理論,學生對新情境的適應性越強,遷移就越好。電影為建立這種關聯(lián)與遷移提供了可能,大量電影有適用各種理論的情境可供提煉,從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2.2學科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目的淡化

高校管理學科具有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但要打下理論基礎,而且還要形成自己的管理觀念,能夠運用管理理論、模型、工具去分析解決現實中的管理問題、指導自己的行為。換言之,學生學到知識只完成教學目標的三分之一,學生能學以致用并養(yǎng)成自己的管理素養(yǎng)才算是完成全面的教學目標。電影可以為實現這一目標發(fā)揮輔助作用。首先,它比文本、語言更容易促進學生概念、理論的形成。其次,電影的現實模擬使學生形成的概念、理論更容易與現實發(fā)生關聯(lián)。再之,電影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在沒有運用電影等教輔手段前,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是:教師、教材的語言文本知識(輸入)學生的語言文本知識(轉化)學生的語言文本知識運用(輸出);引入電影等教輔手段后,學生的知識傳導鏈條有可能是:電影的現實模擬情境(輸入)教師、教材的語言文本知識(輸入)學生的多模態(tài)知識(轉化)學生的多模態(tài)知識運用(輸出)學生對現實管理情境的敏銳感知與知識運用(輸出)。如果這一延展的鏈條得以實現,那么學科的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就會全面得到強調,不至于偏廢,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升華。

2.3教學手段單一,學生興趣不高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為追求學科知識體系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教師為趕課時經常以課堂講授為主,授課過程與方法相對單調。這

種緊湊的、滿堂灌式的授課方法似乎能體現教師的責任心,但是也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與滿意度不高、學習效果不佳。教育工作者經常說:興

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建構主義教學觀。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來源于老師的灌輸,也不是大腦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基于學生主動選

擇、建構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烈主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個體出發(fā),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放在教學、學習活動的首位[13,14]。以上觀點對教師的啟示是要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屈服”,放下身段“遷就”學生。電影的引入,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一方面,電影這種多模態(tài)認知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另一方面,電影的故事性與娛樂性也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更主要的是,電影案例的形象性消除了學生對管理

情境的陌生感,因而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問題時更容易得心應手,成就感更強、興趣更大。學生一旦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觀影過程中運用管理理論去分析劇中人物故事、或用劇中人物故事來驗證管理理論,就已邁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大步,管理學科基礎性、觀念性、實踐性也就開始彰顯。

2.4文本案例相對缺乏與單調

大部分管理學科引進教材中的文本案例都較為豐富,但都是國外情境,由于情境與文化的高度民族化與本土化特點,學生缺乏對這些案例背景或情境的深刻認識與了解,分析起來難免隔靴搔癢。本土教材書中案例較少,即使是本土案例,由于學生缺乏對管理情境的感性認識,對案例的認識也容易模糊、難以準確把握。此外,文本案例在模態(tài)上較為單一,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不易全面準確掌握案例中的綜合信息,并且,文本案例在表現紛繁復雜的管理情境時亦有其局限,這也構成文本案例的單調性。電影案例可以克服以上缺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進行解讀[14],是一個具有良好補充作用的管理案例寶庫。

3電影在高校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精選電影資料及其教學片斷

發(fā)揮電影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師首先具備“形象表達”的意愿,即要有對某一管理概念與理論如何通過視覺、聽覺表現出來的欲望,其次是要有大量的觀影經驗、形成自己關于學科的“影視庫”,再之要有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的技巧。海量的電影提供了海量的案例,關鍵是如何選擇與剪裁。對電影資料的精選存在一些困難,一是要在海量的電影中找到與課程知識點對應的片段無異于大海撈針;二是難以取舍,需要教師反復觀看,多番權衡比較,比如,《集結號》與《風聲》都可以用作“管理溝通”的教輔資料,前者對“無反饋”單向溝通方式的危害表現得回腸蕩氣,但是,后者關于溝通的信息量更全面、豐富,更適合用于教學;三是剪裁困難,一般而言,一部電影適合播放的片斷是有限的,為控制播放時間需要對其進行剪裁,但是如果過于追求效率,只選擇最為關鍵的內容,可能會忽視前因后果、背景交代,學生看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片斷??梢姡x過程既要有教師視角,也要有學生視角。

3.2充分準備教案與相關資料

如果沒有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高校管理學科課堂就可能淪為電影欣賞課。為此,(1)教師要設計好教案,根據各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來搜尋電影資料,精選到能使教學“

事半功倍”的影視片斷,寧缺勿濫;(2)對電影資料在每次教學應用中的定位要清晰,根據電影的史料功能、案例功能來準備教案,包括背景資料、延伸知識、課堂討論問題設計以及引導技巧等。電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學生一般沿兩條線索進行探索,一是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延伸知識,二是與電影內容相關的發(fā)散性問題。教師如果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與課前準備,就不能與學生有效對話、引導學生,既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浪費了電影資料。

3.3學生的作業(yè)與任務

對具有史料功能的電影資料,一般可要求學生談談觀后感想、鼓勵學生進行影視內容與課本內容的對應聯(lián)結、要求學生舉例把影視內容、課本內容延伸到現實情境中去。對具備案例功能的電影資料,除了像文本案例一樣布置作業(yè)與任務外,還可以提一兩個延伸或發(fā)散的問題,和電影資料的延伸性和發(fā)散性相對應,往往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有很大興趣,呈交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時有真知灼見,反映出他們的真實思考。

3.4基于觀影過程的教學互動

有的教師喜歡一邊觀看一邊介紹、提問、討論,這種方式對史料功能的電影資料較為適用,對案例功能的電影資料則值得商榷。大部分在課堂上使用的電影資料,本身就經過剪裁,顯得相對碎片化,如果教師在觀看過程中經常打斷插入講解,不但加劇電影資料的碎片化,而且不利于學生的移情與代入,不利于學生對情境的感性與理性把握。而移情、代入、多模態(tài)情境正是電影引入課堂的主要目的。比較合適的方法是教師暫時充當背景資料提供者的角色,在各個片斷的連接間隙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

[1] 章偉民.電影教學與教學電影(上)[J].外語電化教學,1979,(12):24-26.

[2] 章偉民.電影教學與教學電影(下)[J].外語電化教學,1980,(1):21-22.

[3] Paisley L.Theses on Cinema as Philosoph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6,(1):15-16.

[4] Ellen M.Making the Most of a Good Story:Effective Use of Film as a Teaching Resource for Ethics[J].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2003,(2):93-94.

[5] 鄭彥.多媒體案例在高職教學的應用――以財經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為例[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3,(5):60-62.

[6]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7]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tài)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8] 易禎.多模態(tài)下的文化體驗教學――以英文電影教學為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12):90-93.

[9] 徐平.利用電影教學提高西部地區(qū)中學生化學素養(yǎng)[J].電影評介,2008,(7):71-72.

[10] 張紹英.論人的兩種信號系統(tǒng)的社會本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4):77-96.

[11] 何莉.試論心理電影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34-135.

[12] 王新如.遷移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材?教法,1997,(9):15-20.

[13] 關軍,張嘉威,李艷紅.基于建構主義與SD 的“管理學原理”教學設計模式[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7):141-143.

[14] 吳月齊.大眾娛樂電影在大學德育中的實踐探索[J].當代電影,2013,(4):180-182.

Role of film in managem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YANG Dong-jin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