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

白雪歌頌武判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雪歌頌武判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白雪歌頌武判官

第1篇: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

攝景入畫。詩的開篇就奇突不凡,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狂風怒作,大雪紛飛的獨特畫面:狂烈的北風卷地而來吹折白草,還在八月之際就猛然飄起了白雪!轉眼間,就像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梨花。多么神奇的胡地氣候,多么奇麗的胡地景象,多么壯美的八月飛雪圖。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一幅畫面。接下來的四句,詩人筆峰一轉,視點由廣闊的北方曠野轉入軍中營地,十分細致傳神地描寫了營地雪天的奇寒:雪花紛紛飄落軍帳,散入珠簾,打在羅幕上,將士們穿上狐裘,裹上錦衾,還是抵擋不住狂暴風雪的侵襲,覺得寒冷難耐,以致連角弓也凍住了拉不開。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真切地再現了將士的生活,真是一幅形象生動的將士生活圖!后面的兩句,詩人從另一角度繼續(xù)渲染雪天的奇寒:廣闊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陰云密布。上句寫地上之景,下句寫天上之景,天下地上又構成一幅立體的凝重的生活畫面。這六句詩,圍繞奇寒,從室內到室外,從地面到天上,從動態(tài)的生活場景描寫到靜態(tài)的立體畫面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繪了邊關雪天的奇寒,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二幅畫面。接下來的兩句詩,詩人巧妙地由寫雪景過渡到寫別情:在這樣的冰天雪地里,在這樣的狂風大雪中,為了遠歸的朋友,他們“中軍置酒”,吹奏“胡琴琵琶與羌笛”,為友人餞行。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三幅畫面:軍中餞行圖。酒盡了,曲終了,暮色緊逼,離別的時候到了。將士們緩緩步出帳篷,慢慢走向轅門,來到輪臺東門,與友人作別。一桿凍結的紅旗傲立無語。只見友人毅然轉身,飛跨馬背,揚鞭策馬遠去。詩人揮手目送,見友人消失在視線里,消失在風雪中,消失在茫茫天際……這是詩人精心構思的第四幅畫面:雪中送別圖。

全詩以“雪”為主題,層層推進,步步衍化,疊印出“八月飛雪”“雪天奇寒”“軍中置酒”“暮雪送別”四幅畫面,清晰、靈動,展示了這首詩特有的構圖美。詩人以流變的、幻化的眼光看取萬事萬物,不是注重雕刻事物的外形外貌、細枝末節(jié),而是注重描繪事物飛動變化的態(tài)勢,攝景入畫,潑墨寫意,表現出事物之間的相映相承、此起彼伏的聯系,構成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人物場景畫面。

隨色賦情。作為邊關風情畫,僅有流變飛動的構圖美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注意畫面的色彩、線條、明暗、映襯……詩作者岑參恣意點染,隨手為詩著色賦情,使讀者在解讀詩的過程中融合于雄奇瑰麗的情境里,去體驗大自然豐厚的恩賜,感受將士們復雜的心靈???,那隨風吹折,抵御無力的白草;那紛紛揚揚、鋪天蓋地的白雪;那凝結萬里、凄慘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髓、沉重壓抑的黑衣(鐵衣)……這諸多事物無不染上鮮明的色彩,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尤其值得聚焦透視的是詩人對白雪紅旗的隨色賦情:“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漫天大雪中,鮮艷的軍旗為茫茫的雪原透視出一種生命的活力,充溢著詩人愉悅、激奮的感情,讓我們讀出了詩人對嚴酷自然的抗爭,對塞外奇麗風光的禮贊。

第2篇: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

在國學經典中歌頌親情與友誼的詩歌數不勝數,眾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將慈母深厚細致的愛心與兒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頌了偉大無私的母愛,也寫出了兒子對母愛的感恩之心?!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保ā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王昌齡遭貶時李白所作的詩歌。詩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著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兩地,難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這份患難與共的牽掛正是源于對友情的珍惜。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王維的《雜詩》表現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強烈的熱愛和戀戀不舍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親人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二、品鑒國學經典,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

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借助于經典詩文的教學,以幫助學生摒棄錯誤的價值取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通過孟子《攘雞》的故事,教育學生有錯就要及時改正:“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中,教育學生珍惜時間,不要一事無成而后悔終生;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中,教育學生應有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堅持不懈的追求態(tài)度;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中國說》)中,讓學生確立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三、品鑒名家名篇,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第3篇: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

【關鍵詞】語文 想象力 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41-01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尤其重要。因為兒童在小學語文階段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形象思維是占主要地位的。形象思維與想象力是密切聯系的。形象思維能力強,想象力就強。想象力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標志之一。下面就以江蘇版小學四年級《過好暑假》的“故事城堡”欄目里一例來談談小學語文老師如何提高自身素質,來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

一、《2012過好暑假》“故事城堡”欄目里有一段“華羅庚讀古詩”文字,這段文字是這樣的: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边@是唐代邊塞詩人盧綸寫的《塞下曲》,歷來被人們稱為佳作而傳誦。

大數學家華羅庚爺爺讀了這首詩后,卻提出了疑問:北方下雪的時候,雁群還會南飛嗎?退一步講,即使仍有大雁耐寒飛翔,而在月黑之夜,又怎么看得見呢?為此他特地寫了一首五言詩:“北方大雪時,雁群早南飛。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華爺爺認真讀書的態(tài)度和敢于質疑的精神真值得小朋友們學習。①

二、盧綸的《塞下曲》是文學作品,評價其價值的高低,應使用文學標準,而不是科學標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揭示其中的道理:

《莊子·秋水》中有一則“濠梁之辯”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p>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p>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雹?/p>

莊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看到水里的魚在游,就說“鯈魚悠哉悠哉地游出來,他是多么快樂啊?!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也不是魚啊,所以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明顯的了?!鼻f子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句話,就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來問我?,F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就是《莊子》里著名的“濠梁之辯”?!板┝褐q”的核心問題是莊子和惠子各自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葑诱J為,莊子是人不是魚,所以不可能知道魚是否快樂,這與華羅庚一樣,是從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問題。而莊子卻是從文學的角度、審美的角度來看問題。從審美的角度看,人與物都是相通的。文學中所講的情景交融,就是人將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雖然情是人的情感,景是客觀自然之物,但是物我可以合一,正如莊子在《齊物論》中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的情感與外在自然物之間是相通的。正因為如此,在莊子看來,人和魚之間也是相通的。

三、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問題,我們從盧綸這首詩的詩意出發(fā)來做分析:

盧綸的這首詩,歌頌的是唐軍的氣概。唐詩一般借漢言唐。單于是匈奴首領,這里借指唐軍的敵人。與單于作戰(zhàn)的是漢朝的軍隊。所以我們這里理解為漢軍。

這首詩的詩意是這樣的:單于懼與漢軍交戰(zhàn),趁月黑之夜,借夜色掩護倉皇出逃。匆忙之中,驚醒了夜宿的大雁。漢軍聞知決定派輕騎兵快速追擊,正列隊的時候,天上下起了茫茫大雪,盔甲與兵器上都落滿了厚厚的冰雪。從生活常識上來說,這首詩也不是華羅庚所說的違背“北方大雪時,雁群早南飛”的常理。因為邊塞的氣候瞬息萬變。同為唐代邊塞詩人的岑參,在其《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即有“胡天八月即飛雪”的例子。生活在今天甘肅、內蒙、新疆等地的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漢代,戰(zhàn)爭一般都是在秋天發(fā)動。因為秋天糧食收割了,軍隊有糧,戰(zhàn)馬也有草料。所以軍隊秋天出征,在雨雪之中與北方游牧民族作戰(zhàn)是常有的事,八月在北方(所謂胡地)下雪也很常見。由于突然下雪,大雁也有來不及南飛的情況。盧綸詩中所寫就是這種特殊情況,并不違背生活常理。

實際上,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完全是詩人想象的產物,并不是對實際情形的真實描繪。唐詩中的“景”,有時是“實景”,也就是現實中真實的景象;有時是“虛景”,也就是詩人經過藝術虛構而想象出來的景象。詩人設想在邊塞,漢軍與單于交戰(zhàn)。單于懾于漢軍的威力,想趁夜色的掩護逃跑。敵人暗地里逃跑,我軍如何察覺呢?詩人想到了大雁。敵人出逃,驚擾了夜宿的大雁,大雁高飛,結果暴露出了單于的行蹤,漢軍卻因大雁高飛,判斷出敵人要逃,因而當機立斷進行追擊。如果沒有了大雁,漢軍也就不會知悉敵情動態(tài),也不會去追。所以,“大雁”在這首詩里是起到關鍵的作用。這是藝術真實,而不是科學真實。古詩強調“言在此而意在彼”,只要在詩中體會出漢軍的氣勢與威力,以及守土將士的鐵血氣概就可以了。總起來看,這首詩是唐邊塞詩中杰出的一首,因而為歷代人們所傳誦。我們要從文學的意義上來理解,沒有必要從科學的角度來一一追問現實中是否有其事。這就像不要去追問小孩子能不能種太陽,烏龜和兔子能不能相約賽跑一樣,它只是想象的產物。

作為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考慮問題自然或者習慣性的從數學或者科學的態(tài)度去思考問題,這是難免的。他改這首詩我們只當是名人軼事,不適合作為教材或作業(yè)來教育學生。但是編者卻不懂個中道理,將其作為資料來教育學生,就是編者水平的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很多語文老師本身也都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這里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廣大語文教師以啟發(fā)。今后學生中如若出現如諸葛亮大戰(zhàn)孫悟空,林黛玉與嫦娥視頻聊天之類,不僅不是笑話,而是孩子們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呢!

參考文獻:

①《過好暑假》編寫組:《2012過好暑假》(四年級),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

第4篇:白雪歌頌武判官范文

一是讀標題(詞牌)。標題是理解文本的入口,有的透露寫作時間(時令)、地點,有的呈現寫作緣由與內容,暗含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標題往往會提示詩歌類別,弄清楚古代詩歌的類型化特點,能在短時間內提高閱讀效率。

2011年和2015年全國卷Ⅰ選取了兩首唐詩《春日秦國懷古》和《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標題中出現的“春日、秦國”“發(fā)、將赴”等文字,呈現了詩歌寫作的季節(jié)、地點、對象、事件、主題等內容;而“懷古”“留別”更是直觀的出示了詩歌的類型化特性。

懷古詩往往以歷史事件、人物、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人事來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表明心志;無論是送給行者(送別),還是留給居者(留別),送別詩表達的大多是離愁別緒。除此以外,通過描繪山水風光、自然景物寄寓思想情感的寫景抒情詩;對所詠之物進行描摹,寄托思想情感、表達理想追求的詠物言志詩;緣事生發(fā)懷親、思鄉(xiāng)、念友情懷,抒發(fā)內心感慨的即事感懷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抒發(fā)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情感的邊塞征戰(zhàn)詩;借路途艱辛表達際遇的早行羈旅詩等,其類型化特征往往也能通過標題咂摸到。

近年來,(宋)詞成為古代詩歌閱讀的考點,單從全國卷Ⅰ看,近五年就有三年考了宋詞。讀詞,當從審讀詞牌開始,因為很多詞牌是可以兼做標題的。最近五年全國卷Ⅰ,宋詞三考,都只有詞牌而無標題。

詞牌大多與最初的那首詩、詞、樂有關,其中的關鍵句后來就濃縮成了詞牌。比如“憶秦娥”和“西江月”就來自李白的“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和“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其中的“簫、夢、月”等吟詠對象或意象,決定了往后依此詞牌填的詞,格調婉約。盛唐歌舞大曲《秦王破陣樂》是歌頌唐太宗(秦王)的英勇戰(zhàn)績的,奏樂起舞時,“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岳”。往后填詞作樂,無論是長調“破陣樂”還是短章“破陣子”,寫戰(zhàn)事、抒豪情的內容居多,其格調往往豪邁奔放。

同一詞牌的作品,在內容、情感、風格和寫作技法上有明顯的類型化特征,詞牌兼作標題也就順理成章。全國卷Ⅰ《思遠人》中的“千里念行客”句和《阮郎歸》中的“燕雙歸”句,直接與詞牌相照應。

如果詞牌與作品本身沒有了聯系,標題自然會出現。

近兩年全國各地高考卷中選取的《溪行逢雨與柳中庸》《三峽吟》《早發(fā)》《勞停驛》《殘春旅舍》《秋夜紀懷》《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阮郎歸?西湖春暮》《望江怨?送別》《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等,無論是寫景抒情、早行羈旅,還是即事感懷、贈送留別等,其標題揭示的詩歌類型化特征都非常明顯。將文本“歸類”,能提高考場“快速閱讀”效率。

二是讀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人生經歷等,有助于文意的理解。2011年全國卷Ⅰ《春日秦國懷古》給作者下注:“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睆闹軜愕淖淠昴芸闯鏊钤谔拼砥?,“晚”(末期)是衰敗的代名詞。2014年北京卷下注:“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有了這個注解,“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難理解了(詩人內心復雜,表面上看,是因春色美景而心生隱居之情;流露出的卻是求仕未果的苦澀)。

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往往是王朝興替、世幻和詩人命運的轉折點。比如近兩年全國各地高考卷中出現的“韋莊(約836-910)”“韓(約842-923)”“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黃庭堅)此詩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等,對文本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標注的時間看,韋莊和韓生活在晚唐,杜甫作《月圓》是在安史之亂后十余年的秋天,黃庭堅雨后到皇城看望老友蘇軾,是在蘇軾烏臺詩案結束且重新得到重用之后。

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生轉折事件絕對影響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唐(618-907)、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的興亡時間,重大歷史事件如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靖康之變(1126)等發(fā)生的時間和事件,以及發(fā)生在文人身上的重大事件如李白賜金放還(天寶三年,744年)、蘇軾烏臺詩案(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王安石變法(1068年-1085年)等,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三是讀文本。通常情況下,考場答題,讀文本不必“求甚解”。扣緊關鍵詞、典型意象非常重要;其次是要突破文本難點。

《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2015年全國卷Ⅰ)有兩個難點,一是涉及的地名多,有臨洮、北庭、輪臺、疏勒、武威,但題干下了注,從“今甘肅、今新疆”等信息不難看出其距離之遙遠;二是尾聯“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中的“勤王、敢”是深刻領悟文意的突破口,知道它們分別是“勤于國事(為國戍邊)、豈(不)敢”的意思,回答“詩的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就有了眉目。

四是讀注解。最近兩年全國各地31套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題,有24套下注。這些注解,或作詞語解釋,或說明文本內容,或介紹作者、解釋典故,或交作背景。無論知人論世,還是理解文本,注解往往暗藏答題玄機。

2011年全國卷Ⅰ給了四個注解:“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④縈紆:旋繞曲折。”注解①暗示作者生活在頹敗的唐朝晚期,注解②流露詩人的情感,注解③照應標題,注解④是詞語解釋。綜合這四個注解,文本的寫作背景(晚唐)、思想情感(哀愁)、表達技巧(借古諷今)已“和盤托出”。

2015年天津卷的注解是:“此詩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086年,王安石變法(1068年-1085年)已塵埃落定,蘇軾也已走出了烏臺詩案(1079)的政治陰影,同樣身居要位的黃庭堅雨后天晴去拜訪重回、官居要職的老友蘇軾,詩人會有怎樣的情感(第3小題)?不就是雨后天晴訪友的喜悅之情、仕途得意的欣喜之情和偷閑痛飲的愉悅之情嘛。

五是讀題干。審讀題干要能厘清提問要求,理順答題思路,根據分值合理分配答題點,做到“點點”落實。

明確答題方向。2015年全國卷1第8題問《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的不同。描寫角度指的是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或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而不是描寫方法或描寫效果。

注意題型特點。不同的題型,對作答的要求也不一樣。

一是概述題。概述題提問往往直截了當,往往設在一道5-6分題的第一問,分值止于2分,一句話概括即可,不解釋,不引申。2012年全國卷Ⅰ《思遠人》第8題“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第一問就是一道2分概述題。

二是簡述題。簡述題的分值比概述題略高,要在一句話概述(1分)的基礎上,略作陳述或解釋(2分)。如《思遠人》第8題第二問,先用一句話概述其作用(1分),再作簡要陳述(2分)。

大多數省區(qū)市卷,尤其是全國卷Ⅰ,古代詩歌閱讀題的慣例是設置兩道題,其中的概述題和簡述題往往是“套題”,一題兩問,第一問概述,第二問簡述。

三是簡(賞)析題。簡析題分值高。簡析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明確提出“簡要分析”要求,另一種是未明確提示,但僅有一問,且分值高。如2014年湖南卷第2小題“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2011年全國卷Ⅰ第9題“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無論簡析還是賞析,必須根據分值,揣摩答題點?!耙粏?分”暗含的基本要求是,本題有兩到三個“概述點”,每點1分;結合文本作出對應的簡析或賞析,每點2或1分。

通觀全國各地古代詩歌閱讀題,概述題、簡述題和簡(賞)析題在卷面的分布是漸進式的。

理順答題思路。多套古代詩歌閱讀題,已不再使用名詞術語(如某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等)提問,設問方式變得“含糊”。

全國卷Ⅰ尤其如此。2012年第8題問“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2014年第9題問末尾兩句是如何表現詞中人物情緒的。這些題干雖未明確提示需要從表現手法或表達方式上入手答題,但從提問方式看,題干還是出現了諸如“表達”“表現”等“要害”詞。作答時,先要仔細分析指定語句運用的技巧,是用的什么表達方式(描寫、抒情、敘述、議論)或表現手法(賦、比、興、象征、聯想、想象、襯托、對比、用典、卒章顯志、抑揚變化、虛實相生等),再結合題干要求,就能找到答題思路。“紅葉黃花秋意晚”是個寫景的句子,放在句首起興;末尾兩句(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是動作描寫(表達方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