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震撼的科學實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震撼的科學實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震撼的科學實驗

第1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生活中如何測量質量?”王亞平以提問的方式開始講課。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有的說用天平,有的說用電子秤,還有人提到用“曹沖稱象”的辦法。但是,這些方法在太空失重的環(huán)境下都將“失靈”,那么航天員如何測體重?

王亞平用天宮一號上的質量測量儀現(xiàn)身說法。他們從艙壁上打開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上顯示出數(shù)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千克。

王亞平向同學們解釋,天宮一號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物理學原理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力)=m(質量)×a(加速度)。質量測量儀上的彈簧能夠產生一個恒定的力F,同時用光柵測速裝置測量出支架復位的速度v和時間t,計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夠計算出物體的質量(m=F/a)。

演示完質量測量,王亞平又取出一個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小球開始繞著懸掛點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懸掛點旋轉。

原來,這也是因為在太空中重力消失,小球在獲得初速度后,單擺不會做往復運動而只做圓周運動。

接下來的陀螺試驗顯示,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以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tài)。

本次太空授課最令學生感到震撼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下液體表面張力的演示。王亞平也吊足了學生們的胃口,用“見證奇跡的時刻”來引發(fā)更大期待。

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然后王亞平利用水膜造了一個大水球,并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隨后,奇特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了,兩個氣泡各自游移,并未融合。

“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所做的5項科學實驗,‘瞄準’的是微重力環(huán)境下物體運動的兩種特性——測質量、單擺運動以及陀螺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中的剛體動力學特性;水膜及水球實驗,展示的是失重環(huán)境中液體表面張力作為‘主導因素’的奇異特征?!?/p>

在太空授課前夕,參與在軌科學實驗演示論證的兩位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康琦和研究員趙建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闡述了微重力科研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人類未來的意義。

微重力科學涉及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這難免會讓公眾產生理解上的困惑。然而,提起“微重力”的另一個稱謂——“失重”,大家則不會感到陌生了。對公眾而言,此次太空科學實驗授課無疑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和難得的科普經(jīng)歷,然而其背后蘊藏的對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特殊意義,人們則知之甚少。

比如,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設備和燃料都涉及液體管理和熱管理,特別是航天員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和水的供應,都離不開對液體形貌的控制。

“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需要對航天服內部的濕度進行控制,如果出汗產生的水蒸氣導致航天服內部濕度過大,就會影響到宇航員的體能與動作。因此,這就須將水蒸氣冷凝變成液體排掉,而氣與液之間的界面在常重力與微重力情況下會有很大差異,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笨电f。

事實上,在國外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歷程中,嘗試在微重力狀態(tài)下進行科學研究一直貫穿始終,并且是重要內容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蘇展開太空競賽,微重力實驗成為兩國角力的焦點,但這些研究成果大多處于保密狀態(tài)。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lián)合教育部、中國科協(xié)共同主辦。其中,中國科協(xié)在參與總體方案制定與實施的同時,主要負責組織授課專家組、提出授課內容、編寫教案腳本、準備課件等,同時負責協(xié)助天地演練。

在經(jīng)過反復討論并綜合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后,授課專家組約定:太空授課要同中小學生常識與知識結構接軌,凡演示科學實驗涉及物理學概念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講解,使用“測體重”而不用“測質量”的說法……

第2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科學教學 整合

科學是人們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逐漸地進入了課堂。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圖片,以及網(wǎng)絡資源共享更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才是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方式,也是提高學生實驗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作風的最佳手段。

一、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有效整合優(yōu)勢

1、多媒體能多次重復模擬自然實驗過程,再次呈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而且它能使“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微觀”變成“宏觀”、“高速”變“低速”、“連續(xù)”變“定格”,它能使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變化變成有“形”、有“聲”、有“色”的事物,能變抽象為直觀,變講不清道不明為“一目了然”。在教學中,若將多媒體和真實的實驗有機結合,可使實驗效果大大提高。

2、多媒體可以使過程得到控制,數(shù)據(jù)采集更精確、更理想、更智能化,還解除了實驗者繁重的勞動,解決了學校經(jīng)費的不足。

3、多媒體可以將實驗過程隨時定格,可以將肉眼觀察不到或觀察不清楚的細節(jié)、微觀景象記錄并顯現(xiàn)給教師和學生。

4、多媒體還可以虛擬實驗、同步錄像,用慢鏡頭對實驗過程加以分析,既有實驗的真實性,又有頻閃照片的特征。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突破了教學難點,有助于解決實驗教學中的問題。

如何聚集起盡可能多的科學資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科學教學工作者一直追求的夢想。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探索。

二、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整合應用

1、通過信息技術形象認識自然事物

如《神秘北極》《地震》《火山》《沙漠奧秘》《太陽系》《恐龍時代》等這類課都有些共同之處:都是平時同學們不易見到的一些自然事物,要通過間接經(jīng)驗獲得對這些事物的了解等很難形象化。

而現(xiàn)在教師就可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采用豐富多彩的視頻展示、模擬演示等多媒體技術來加以形象化、具體化,也可以通過學生借助網(wǎng)絡的廣闊平臺親身去搜尋問題的答案以及合作交流心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就能身臨其境,通過逼真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近距離地感受具體事物,這必將給他們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撼。

2、運用信息技術深層了解自然災害

如教學《地震》時,先讓學生上網(wǎng)查詢世界各地有關地震的資料信息,從學生最關注的地震信息,如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帶給人們的影響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接下來通過課件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縫、扭曲的樹木、改道的河流、支離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絕于耳的地下隆隆聲。這些生動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對“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認識,并產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樣形成的”探究欲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科學知識的保持。

3、運用信息技術有機整合教學內容

科學課中,教材上的教學內容非常有限,但現(xiàn)代多媒體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著許多專門的科普宣傳、科技博覽等網(wǎng)站,向我們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有的還專門開辟了外文專欄、專版,只要知道它們的網(wǎng)址,我們就可以免費進入這些網(wǎng)站,去領略那風云變幻的科學世界。而且可以隨時訪問,獲取資料。如: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kepu.ac.cn),它分為《生命奧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塵》《科技之光》《萬物之理》《文明星火》六大板塊,向我們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學奧秘,以及過去、現(xiàn)在乃至未來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等信息。這既拉近了科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增強了科學課教師教學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改變教學方式

計算機環(huán)境下的教育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特別是隨著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興起,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逐漸被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所取代。教師則更多充當指導者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只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發(fā)出來,他們就能自覺提出很多問題,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自己的興趣,可以自由組織研究小組開展探究活動,從而主動去獲取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本來就十分感興趣,再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主要是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模擬科學家來做科學,使學生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主動體驗、探索發(fā)現(xiàn),并學會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學習、研究的態(tài)度,為他們未來更遠地學習、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學科新課程標準》.《科學新課程標準(3-6年級)》。

第3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關鍵詞】化學實驗;科學之美;美育。

孔子曾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闭f的就是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價值。梁啟超曾斷言:“我確信美是生活中的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生活全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生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對生活如此的重要,所以,我確信“教育是生活的過程”(杜威),也是“心靈的滋養(yǎng)過程”。要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科學美的滋養(yǎng)。科學本身是美的,而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應該是感受科學之美的人生之旅。英國數(shù)學家、哲學家羅素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中讀出“音樂般的美妙”。德國生物學家??藸枏倪_爾文《物種起源》中“見出生物世界無與倫比的統(tǒng)一之美”??茖W家楊振寧則用高適在《答候少府》中的詩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來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論帶來的精神震撼,他還以虹與霓為例描述科學之美:小時候看到虹與霓,被極美的表面現(xiàn)象吸引,長大懂得測量后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物理的原因,體會到了一種極深層的理論架構的美。在這些科學家的眼里,科學美是自然和諧之美的映射,是人類發(fā)現(xiàn)自然之秘的自我超越感,是從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中愉悅自由的心里體驗,是促使他們不斷求索的不竭動力。

正如但丁所說,美是真理的光輝。漠視科學的美感,就很難接近真理的內核。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如果先讓孩子們欣賞“虹與霓”的現(xiàn)象美,再引導他們去探究背后的科學原理,少做一些為了提高考試分數(shù)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題,多一些對科學美的啟迪和體驗,是不是更容易激發(fā)起學生們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和對真理的探求之志?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要發(fā)揮化學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發(fā)展學習化學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可供選擇的課程模塊,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化學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就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那么,在化學實驗的教育活動中,作為活動組織者、主導者的教師除了力求做好實驗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之外,是不是還有必要刻意引領學生去體驗化學實驗中的美妙情趣?去喚起學生對科學實驗發(fā)自內心的熱愛?筆者談談在化學實驗教學活動中的一點點感悟。

一、引導學生去體驗化學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美

化學實驗中的每一個正確的操作方法,都有其科學的道理,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學到方法,明白道理,而且要在內心認可在科學實驗中正確的操作習慣就是一種行為的規(guī)范美,就是一種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當學生有了這種觀點后,我們的教學才不至于誤入機械說教的歧途,才會使課堂充滿生命力!

二、引導學生去體驗化學實驗中的趣味美

有些化學反應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化學現(xiàn)象,有許多現(xiàn)象是學生生活中沒有經(jīng)歷過的,在學生心理上容易引起新奇感,因此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將這種好奇心引導到體驗科學的美感這個層次上,就會激發(fā)出學生熱愛化學的熱情!譬如,在高一《化學》必修1中第三章第2節(jié)有一個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的演示實驗。我對這個實驗是這樣處理的:(一)讓所有的學生都看到實驗現(xiàn)象。把整個班的學生分成十二個組,每個組完成一次實驗。(二)完整準確地記錄反應現(xiàn)象。(三)各小組對所有現(xiàn)象經(jīng)過討論后提出自己的解釋。在這里有一個不能回避的現(xiàn)象,就是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時,看到的現(xiàn)象是溶液先變紅后褪色。解釋這個現(xiàn)象時,我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提出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實驗驗證方案。這時,教室里的氣氛就活躍起來啦,有的說是不是酚酞有問題,有的說是不是生成的氧氣使紅色褪去等等,(在這里我要說明的是,關于過氧化氫具有漂白性的知識學生之前是沒有的。對于學生們提出的種種觀點和驗證方案,事前都有充分的準備)。我看到學生們的臉上出現(xiàn)迷茫和失落的時候,我就立即給他們補充關于過氧化氫漂白性知識,并告訴他們過氧化鈉和水的反應首先生成的是過氧化氫:Na2O2+2H2O=2NaOH

+H2O2,而過氧化氫溶易分解,在受熱的條件下分解得更快:2H2O2=2H2O+O2,我們觀察到反應中放出的氣體實際上是由過氧化氫分解放出的氧氣,而殘留在溶液中的過氧化氫具有漂白作用,所以我們會看到變紅的酚酞褪色。然后讓他們將上述的第一個化學方程式中的每一項同時乘2后再與第二個方程式相加,將所得的結果與書上的方程式比較看看會發(fā)現(xiàn)什么,結果是得到與教材上一樣的關于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經(jīng)過這樣的處理,學生們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教材上的知識,同時從實驗中也獲得了過氧化氫具有漂白性的新知識。為了增加這個實驗的趣味性,做了這樣的補充:用兩團脫脂棉分別均勻地蘸上過氧化鈉,然后向其中一團用滴管滴上幾滴水,把另一團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或者用吸管向棉團吹氣),這兩種都能使棉團燃燒起來!根據(jù)常識水和二氧化碳通常是用來滅火的,但這里卻可以使棉花團燃起來!看起來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這就是化學的魅力!這就是化學實驗中讓人回味無窮的趣味美!

三、引導學生實現(xiàn)由感受趣味美向感受理性美的升華

化學實驗中各種規(guī)范的基本的操作,比如各種儀器的正確使用,各種裝置的連接組裝,氣密性的檢測,藥品的取用,物質的檢驗與鑒別,分離與提純,有害廢棄物的處理,化學現(xiàn)象的解釋,實驗結論和實驗原理用化學語言規(guī)范準確的表達,物質的計量等等都有其深刻的科學的道理,所以在化學實驗的教學中,絕對不能讓學生的情趣體驗停留在有趣、好玩這個層面上,而是要讓他們體會到他們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化學家們對化學現(xiàn)象進行過執(zhí)著的探究、深刻的理性思考的結果,是人類積累下來的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處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那些為人類的科學事業(yè)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他們的成就和思想道德情操,象一顆顆明亮的星星一樣點綴真理的夜空,那深邃而美麗的內蘊孕育著人類美好的未來!帶領孩子們分享人類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去感悟物質世界的微觀粒子運動與宏觀現(xiàn)象的和諧統(tǒng)一之美,去實現(xiàn)一次次精神的升華與自我超越!用科學之美的甘露去滋養(yǎng)學生心靈,讓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孩子們邁著自信而堅定的步伐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范杰.《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5年第5期,《美育與化學教育》

第4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關鍵詞:科學課程;教師;意識;興趣;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7-0056-02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奠基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樂于動手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而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重知識的掌握、輕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因此我認為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需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一、培養(yǎng)興趣的意識

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必須將培養(yǎng)學科學興趣作為切入點。

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和方法,但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興趣最有效的還是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往往一個實驗現(xiàn)象、一個探究過程、一種探究后獲得的愉悅感和成功的體驗,在不經(jīng)意中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影響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如學習《運動與摩擦力》時,我首先做了一個有趣的演示實驗“筷子提米”:先將大米裝進一個圓柱形的玻璃杯中,每裝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蹾一下,直到裝滿,用左手壓緊并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從兩指中間豎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過程中不能晃動木筷,用手緊握木筷,大米被提起來了。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直盯著看,“觸景生疑”,激起了學生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極大興趣和愿望。我有個學生現(xiàn)在已在讀博士,一次回家聊天時,談到他在小學學習的情況,說起了這個實驗,他說雖然這個實驗是在20多年前給我們做的,但回憶起來當時的情況還歷歷在目,深深地震撼了我,也完全改變了我對自然課的認識,激起了我對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

二、動手操作的意識

課堂上學生的科學實驗是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雖然探究式教學已深入課堂,但我們也經(jīng)常看到課堂引入時間過長,實驗前的指導講述、交流的時間過多,往往實驗做到一半就下課了,或者強制性地把學生從動手實驗的操作過程中叫停,讓學生非常掃興。老師總認為講的越多、越細,學生越容易掌握知識。事情是不是真的這樣呢?在一次聽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公開課后,我問學生:這節(jié)課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部分學生回答的是做模擬實驗,“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呢?”好多同學說不知道,有一個甚至說是因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讓人哭笑不得。事實上,實驗課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的大多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親自參與的實驗和有趣的活動。作為老師,我們的語言要簡練、明了,以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動手操作。

在實驗指導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老師采用師生問答的方式,學生回答實驗的注意點,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師加以補充。這樣的方式效果并不好。一方面限制了學生交流的廣度,更主要的是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而往往學生還是掌握不到點子上,特別是操作類的實驗。例如在研究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擺繩如何拉直”,“輕輕松手讓擺自由擺動”“怎樣算擺動一次”等等細節(jié)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必須給予學生指導和提醒,如果單靠教師講述和學生的回答,很難真正掌握和理解,如果教師或讓學生動手操作演示,往往學生做過或看過一次就知道了,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課堂時間。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讓學生動手意識,盡量擠出時間滿足學生動手探究的欲望;在實驗指導中,能用動手操作說明問題的,應盡量由教師或學生演示操作,讓學生去擺一擺,動一動,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

三、多思考少死記意識

我們常遇到一些普遍的教學現(xiàn)象,課堂上老師費盡心思解釋某一條需要學生牢記的知識點,并且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讓學生記住,課堂上,學生們都理解了這個知識點,一些習題也能夠快速地解答出來??墒堑搅说诙?jié)課,老師再提問上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的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回答出來。這個問題對大部分老師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頭痛的難題。因此,老師就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記住,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是增加孩子的腦力負擔而已。

蘇霍姆林斯基在《要思考,不要死記!》中指出:對于沒有充分思考過的規(guī)則進行死記硬背,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要識記和在記憶中保持這條真理,在更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究竟獨立地分析和思考過多少事實。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條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識記和保持在記憶里。

換一個角度,我們就可以把死記變成思考,找出解決解決問題的“鑰匙”。

第5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一、實驗教學是實踐“做中學”理念的重要途徑

1.重視課內實驗,關注實驗、探究技能的培養(yǎng)

課內實驗是初中生物實驗的基石,實驗技能和探究技能的強弱是生物學素養(yǎng)高低的有力體現(xiàn)。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jù)內容和需要選擇恰當?shù)慕虒W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決定實驗教學效果。演示實驗對教師的實驗操作技能和熟練程度的要求很高,演示實驗不僅能帶給學生視覺沖擊、還原知識來源、驗證科學真理,還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實驗偶爾會出現(xiàn)與預期結果不同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實驗的因素,出現(xiàn)問題一定要引導學生一起深入思考出錯原因和解決對策,不能一筆帶過。

合理編排實驗座位和實驗小組,轉變實驗評價機制,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平等鍛煉的機會。絕大部分實驗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因此實驗小組的設置和組員之間合作分工情況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因此,在每個新學期上課之前,我都會充分采納班主任的意見來編排或調整實驗座位和實驗小組。小組成員在進行實驗時,既分工,也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同時,實驗過程中每位組員都要受到其他組員的監(jiān)督,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組員之間的互評、組員對組長和組長對組員的評價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實驗過程中多重評價的基礎網(wǎng),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約束與管理。

2.正確看待課外探究,提倡學生DIY

在日常教學中,受到教學壓力大、教學時間有限等因素的制約,許多生物教師比較重視課內實驗,卻容易忽視課外小實驗。殊不知,提倡學生課后動手做,并提供展示學生作品的機會,不僅能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成果,引導孩子們反思學習內容,激發(fā)其學習生物學的熱情,還能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特別將課外實驗安排在每個章節(jié)的后面,并用鮮明的DIY標記標注。絕大多數(shù)DIY所需的材料用具都是生活中極易尋找的,且操作性極強,學生通過做家庭小實驗能獲取知識、獲得技能并發(fā)展能力。如七年級上冊用吹氣球的方法測定肺活量、探究光對黃豆芽變綠與否的影響、制作酸奶等,實驗步驟都比較簡單、易于操作,實驗結論直觀易懂。

二、活動教學是實踐“做中學”理念的有效方式

1.巧用“資料分析”,提高學生能力

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正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分析,其中包括經(jīng)典的科學實驗(如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實驗、巴斯德探究肉湯變質的經(jīng)典實驗、多利羊等)、科學發(fā)展史(如學習觀察與實驗、生物圈Ⅱ號等)、先進的科技手段(如試管嬰兒、太空育種、生態(tài)農業(yè)等)等信息,集知識、彩圖與一體,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把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融為一體,就能鍛煉學生的收集信息、運用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資料分析可以因勢利導地開展各種有效的活動,如: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讀、集體討論、小組討論、研究性學習等,通過活動加深學生對資料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資料,發(fā)表個人見解,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2.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開闊眼界,豐富閱歷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生物學本身又源自博物學,因此,學習生物學不能離開生活與大自然。所以,室外課堂、課后調查等活動是生物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通過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動手摸等方式,在多個感官的協(xié)調配合下,在親自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大大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像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的分類、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結構等知識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邊認邊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遺傳病、環(huán)境的污染等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在生活中去研究和分析更有說服力和震撼力??梢?,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能開闊學生們的眼界,豐富其閱歷,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符合國家對學生在生物學科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6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這部原創(chuàng)話劇寫的是上世紀90年代末,軍工人在困難的條件下研制試驗反坦克導彈的故事。執(zhí)著堅守的總設計師周大軍、動搖徘徊的技術骨干羅安麗、果敢善良的羅大軍妻子劉娟、終生奉獻的老廠長羅天柱等一批劇中人物和故事,向首都觀眾展示了一幅當代軍工人的鮮活畫卷。

編劇阿瑩曾是軍工人,切身體驗給了他責任感,長年的實踐積累使他的作品更具真實性和厚重感。阿瑩是個老道的作家,枯燥的科學實驗在他的筆下變成催人淚下的故事,在外人眼里嚴肅甚或呆板的科研人員被他塑造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角色,深山的軍工廠折射出民族的大時代,娓娓道來中充滿了思辨性,時空交錯、扣人心弦的編排體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性。

社會大眾常常會為國家強大的國防而自豪,也會向那些為軍工科研生產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但能夠走進他們工作生活的人并不多,能夠走進他們內心深處的人更是寥寥?!肚亍穭∫运囆g作品的特殊魅力,在社會大眾與軍工人之間搭起了一座理解溝通的橋梁,會讓社會更加理解軍工人、支持軍工事業(yè),激勵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國防建設的隊伍中。

在社會生活多元化的今天,作家、藝術家有著相當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我以為,作家、藝術家不應滿足于不觸碰底線,不應陷于個人精神愉悅式的“自娛自樂”,而應以人文精神觀照社會、關注當下火熱的社會實踐。作品表現(xiàn)形式可以多樣,高大上、生活化、幽默式、娛樂性皆可,問題的關鍵在于作品的價值取向,要倡導怎樣的社會價值觀,給人以怎樣的思考和導向。

《秦》劇之所以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認可,在于其有力地奏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時代的主旋律,藝術地闡釋了軍工報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中國軍工核心價值觀,深刻地回答了事業(yè)與愛情、戰(zhàn)爭與和平、個人與國家、奉獻與幸福等重大哲學命題,直面生活實際,直擊心靈深處,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極大的震撼力、美的藝術享受、耐人尋味的人生思考?!肚亍穭〉某晒€說明一個道理,人們內心世界中的真善美、高尚感是需要挖掘、激活的,其鑰匙就是價值的認同、情感的共鳴。

第7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眾所周知,在古希臘城邦中工匠身份的人是被歧視的。在柏拉圖那里尤為突出,工匠的地位在其“理想國”中是處于較低的等級。這主要與柏拉圖注重“理念”有關。在柏拉圖看來工匠的生活是與物打交道,工匠們只關心一些技巧性的東西,目的是將東西生產出來。鞋匠只知道怎么制鞋,而穿鞋是好是壞或在什么時候穿,他們不能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同樣,柏拉圖不認為工匠能做“王”,只有哲學家能承擔此事,因為哲學家能思考更多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在他看來就是知識。基于知識所展開的就是被后人稱之為“合理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哲學關心的是“合理性”問題。因為,哲學家做王看來合理的地方就是他懂得更多,包括道德和價值。這個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柏拉圖將哲學和技藝(art)或技術對立了起來。如果柏拉圖是反對技術的,他是什么意義上提出的呢?技藝是基于觀察產生的。在柏拉圖看來,觀察到的東西因為它是易變的所以不能構成知識,因為它并非是永恒的。但是,我們認為恰恰改變人類觀念的卻又是技術。因為技術是直接源于生活的,它與抽象的世界、人和彼岸世界是沒有關系的。工匠根據(j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改進了生產方式和材料,產品最終會發(fā)生奇特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此發(fā)生的變化要遠遠大于哲學的教導,或者說要先于哲學的教導。換言之,人們是先接受了科學知識,再接受哲學。觀念上的變化,理智的進展并非是哲學的功勞。這個時候科學就是基于觀察對實際生活中形成的對技術的變更。加拿大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伊恩•哈金在《表象與介入》(1983)中試圖勸導大家打破偏見,給科學一個正常的地位。因為,人們總是相信科學有很大的作用去改變生活,但是又不愿意承認科學在我們思想中的地位,因為仿佛只有哲學才被認為是對世界的絕對解釋。但是,一方面,人們希望不停地借助科學去生產知識,通過技術生產產品,以此來滿足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又批評通過科學生產的知識都是有問題的,技術生產的產品也是有問題的。當然這種批評最多是來自哲學家(浪漫主義思想家、海德格爾和法蘭克福學派),而科學哲學家也尾隨哲學家和科學家之后,不知道該做些什么。科學哲學家之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對科學進展沒有幫助的爭論。哈金認為,科學哲學家應該做的工作:為科學辯護———不是為科學造成的影響辯護(原子彈爆炸的厲害)。而他的任務就是為“實驗”辯護。①

眾所周知的,牛頓力學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已經(jīng)成為我們今天理解科學的典范。雖然,這些理論對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墒?,如果從這些理論的背景上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將研究的領域縮小到了一個更小的范圍,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越小的范圍越能掌握問題的實質,越能抓住真理。比如,有人曾質疑達爾文為何僅用生物的化石就能說明問題。實際上,這已經(jīng)是一個關于技術的問題。因為,他使用的這個方法,能為他解釋他的理論提供有效的幫助。更確切地說,用一定的技術將化石展示出來和用特定的工具將力學理論展示出來是一樣的。而這個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認為,如果沒有技術的運用,科學就難以得到發(fā)展呢?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科學在演變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和技術的發(fā)展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在夏平的《利維坦與空氣泵》一書中告訴我們:科學實驗對于科學知識的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2]當時,霍布斯被嘲諷為不懂實驗就開口說瞎話?;舨妓狗磳茖W實驗的理由:一方面是哲學觀點的沖突;另一方面,霍布斯試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為統(tǒng)治者正言。因為,玻意耳的理論認為,宇宙中某一個部分可以是“空”的,這當然和意識形態(tài)的或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是沖突的,因為“普滿論”是這一切的根基,當然也是霍布斯哲學的基礎。但是,玻意耳的理論形成必須依靠技術生產才能夠完成??諝獗秒y以被推廣除了有政治的因素,還有經(jīng)濟上的因素,因為制造一臺空氣泵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技術因素。從此時算起,科學就成為既是一個實驗性問題,同時又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因為,一旦涉及到實驗,更多層面上說就是一個技術問題。換句話說,古希臘人之所以不能夠達到玻意耳的理論水平,是因為那時的技術手段還達不到玻意耳時代的水準。當然在思想層面上他們也不愿意去接受技術對知識的形成有所作用的觀念。雖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種創(chuàng)制科學,但是它與理智科學(第一哲學)相比還是要低級一些。

二、技術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

“技術對科學知識生產的作用”這一說法仿佛給人一種幻象:凡是“作用”,都是“好”的或積極的。而實際上,我們發(fā)現(xiàn)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它實驗中的運用,雖然提高了技術被認可的程度。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技術的運用越發(fā)達,我們對所謂的科學知識的了解就越少;技術的發(fā)展越精細,我們所謂的科學知識就越加排斥行外人對技術的認識。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技術被排除在哲學認識論的范圍以外一樣。在技術運用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知識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而多數(shù)人要對一個新的理論提出反對或質疑則成為一件難事。于是,科學知識的傳播的范圍被擴大,這個范圍不是知道它的人越來越多,而是參與科學知識生產的“部門”變得越來越大,其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國家的權力部門中。比如,當我們質疑歐洲的強子對撞所提出的科學理論,投入戰(zhàn)斗最好的“隊伍”就是以國家為代表的機構,而不可能是對強子對撞有興趣的個人和民間組織。因為,后者無法花費高昂的實驗費用去獲取有效的論據(jù),以反駁一項“超級”龐大的工程所得出的結論。當然,如果以國家為代表,就完全有可能。但是,我們又發(fā)現(xiàn),在類似的計劃當中參與的人員遍及全球各大洲。假如有人對歐洲的強子對撞理論提出質疑,我們會猶豫,因為這個計劃中也有中國人參與了。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質疑有意義嗎?于是,在未來的這些大型科學實驗活動中,我們將越來越少地聽到持有相反意見的聲音。

自20世紀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科學理論的提出,以及各項實驗計劃的背后,都會有一個強大的技術支撐。其中,國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我們對外太空的認知最終得靠哈勃望遠鏡。而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內哈勃空間望遠鏡會被耗資十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所取代①。同樣,上世紀90年代末期,誕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即激光聚變裝置)”,從計劃提出到實施已經(jīng)花費了超過35億美元。而容納NIF裝置的建筑物則長達215米,寬120米(相當于三個足球場)。該裝置產生的激光能量將是世界第二大激光器———羅切斯特大學的激光器的60倍。最終,它的任務是通過激光器模仿太陽中心的熱和壓力,用以創(chuàng)造核聚變反應。這項實驗已于2010年10月6日完成了首次綜合點火實驗。這些巨大的投入和令人驚訝的計劃,給人們帶來的遠遠超過了像玻意耳時代,或愛因斯坦時代的任何一項技術發(fā)明或理論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刺激和想象。與此同時,中國的“神光”計劃也與NIF類似,但是前者能量僅有后者的一半。究其原因我們更多地相信這種差距是來自于技術和資金,而這些都和政府的資金支持有很大關系。①從對微小的技術手段的需求到龐大的技術裝備的設置,我們發(fā)現(xiàn)科學已經(jīng)無法遠離技術的運用??茖W對技術的依賴,致使科學研究必須要花費高額的資金,因為技術裝備的購置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需要一批對技術設備熟悉的人,包括實驗人員、工作人員和維修人員。逐漸我們發(fā)現(xiàn)參與科學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耗時越來越長,耗資越來越大。只要是參與了這些大型計劃的人都可以被稱為“科學家”。逐漸,我們認可了這種以“龐大”為特征的當代科學形態(tài),這被人們稱為“大科學(BIGscience)”。

三、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在大科學中的體現(xiàn)

20世紀以來“大科學”成為科學的代名詞。尤其在天文學、高能物理學等領域?!疤煳膶W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并蔓延到其他更大型的研究合作,高能物理實驗———‘大科學’的象征———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在21世紀“大科學”得到了更加“完美”的體現(xiàn)。除了上述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和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之外,還有令人震撼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目的是試圖通過借助總能量達7萬億電子伏特的質子流對撞,并模擬出宇宙大爆炸的狀態(tài),以期能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LHC位于瑞士日內瓦與法國交界的地下100米深處,由總長為27公里的環(huán)形隧道構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對其進行管理。自建造以來共耗資100億美元,共7000余名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在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就表示:“當一個研究團隊的人數(shù)超過100人以后,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會變弱,我個人是不會去參與這種合作和尋找那些令人沮喪的觀點。每次我們造一個像哈勃太空望遠鏡一樣的新機器,我們都會試圖去找到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我們經(jīng)??梢钥吹胶芏嚓P于LHC話題的新聞頭條都用了“可能”、“有望”。因為據(jù)我們所知,這項計劃的預期有點含混。也就是說,在科學的具體運作中永遠是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強烈地對成功的實現(xiàn)預期。同時,還要去把握那些始料未及的偶然性??茖W家們相信即使強子對撞產生不了想要的東西,但是會有新的收獲。這個新的收獲是根本無法獲取的,除非它真的出現(xiàn)了,而它究竟又是什么呢?科學家們又情愿相信自己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畢竟對一項實驗的投入越大,產出越大。

蘇格蘭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在1964年提出了被人們稱為“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假設———“我解決了如何讓它產生作用的理論問題,并有可能看到最終結果;我發(fā)現(xiàn)如何將好像沒有重量的粒子轉變成重粒子的方法”———從此奠定了現(xiàn)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礎。但是這個80多歲的老人至今還在和斯蒂芬•霍金不停地爭論。霍金在2008年耗資26億英鎊在強子對撞機上,目的是為了證明“希格斯玻色子”是錯誤的,人們根本得不到所謂的“上帝粒子”,同時能夠通過對撞實驗印證科學家曾提出的“超對稱理論”和“弦理論”,“不管大型強子對撞機是否有所發(fā)現(xiàn),結果都會告訴我們關于宇宙構造的許多知識”。而希格斯則認為,“霍金將粒子物理學和引力理論以一種物理學家都不相信的方法放在一起研究,是極不正確的。因為,從粒子物理學和量子論的觀點來看,除了引力理論以外,還必須將很多理論結合,才能得出一個前后一致的理論”。通過同樣的實驗來證明兩個不同的觀點,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前面,我們曾經(jīng)認為,一個龐大的計劃的反對者必須通過另一個龐大的計劃來加以反駁,即由科學理論的外部來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這種反駁的變形出現(xiàn)在同一個科學共同體中,因為希格斯和霍金都試圖通過LHC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以往,尤其在庫恩的時代,科學共同體因為科學家滿懷同一種希望而走到一起,即便是共同體中形成了不同的聲音,但是在范式的作用下,分歧不會擴散或將范式轉換掉,并形成新的目標。[3]而在“大科學”的時代,庫恩的范式恐怕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同一個科學共同體中會允許不同的范式存在,即便他們運用了同一個實驗操作系統(tǒng),但是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理論被對方推倒;同一種技術手段能夠允許不同的理論存在,證明在這項活動中存在有非此即彼的可能性。這實際上證明了,科學總是在對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做出肯定的回答,而回答的結果尤其依賴于技術的優(yōu)勢。

四、結語

我們這里試圖表達的并不是技術發(fā)生在20或21世紀的事情,只是從20世紀開始,技術的變形和對技術的理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已。對技術這個問題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前。雖說在幾百年前的工業(yè)化道路中,技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直到新黑格爾主義代表卡普(ErnstKapp,1808-1896),在1877年使用了“技術哲學”一詞,才標志著“技術”正式進入了人們的對生活世界和形而上學的思考中。①技術從一種生活的工具變成決定知識生產的部分。相反,馬爾庫塞及其學生芬博格認為,技術對知識生產不起決定作用。如果科學知識的生產不由技術決定,那么究竟由什么決定呢?在福柯討論知識的時候更多是與權力聯(lián)系起來,以至于最后在理解科學知識生產的時候,它成為權力決定的東西。[4]在伽利略的時代,我們通??梢越邮艿挠^點就是,伽利略利用了望遠鏡“看”到了一些新奇的東西,而這東西對于我們理解世界有重要作用。玻意耳通過一個裝置將空氣中的一些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我們足以相信技術對科學知識的生產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社會的發(fā)展又促使我們懷疑這種觀點。因為,工業(yè)革命以后技術的運用更加突出,產品更加豐富,人們的可選擇性也越來越多,相應地人也被技術載滿了。于是,從20世紀到21世紀,人們耳邊充斥著對技術的評論或質疑。如果技術束縛了人,為什么人還心甘情愿地懷著浪漫主義的情節(jié)去批判它的同時,還要接受它呢?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我們能羅列出來的任何一個產品都是基于人的需要而生產的。20世紀的生物醫(yī)學的突破,新細菌和新藥物的發(fā)現(xiàn)都和人類的病況有關系。雖然,巴斯德的實驗非常偶然地獲得了一個具有高效治療作用的藥物,但是他此前并不知道這東西是什么。瓦特的蒸汽機的改良如果不是因為資本家的需要,我們今天的交通運輸條件也不會得到改善??傊?,我們在批評技術塑造了一個牢籠的同時,恰恰沒有正確地去察看技術本身。技術被人設計出來,以完成制造知識的任務。而今,技術已經(jīng)作為一種文化深深地植入到科學知識的生產中。

第8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關鍵詞】創(chuàng)新實驗形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創(chuàng)造力是人性的一種基本財富,我們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卻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因此,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要加以培養(yǎng)和挖掘,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都可以得到顯露和提高。

現(xiàn)在初中開設的《科學》是一門綜合的理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實驗和觀察,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優(yōu)化、改進或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筆者就多年的實驗教學實踐,在此簡介如下,以供探討。

一、設計"破壞性實驗",強化"視聽效果",增強對心靈的震撼。

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情感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國教育家第多恩惠有這樣-句名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鼓舞和激勵。"

例如,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我曾經(jīng)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帶雙孔橡皮塞的大玻璃瓶內放一只用繩子扎緊口子的癟氣球,用抽氣機將大玻璃瓶內的空氣慢慢抽去,我們觀察到癟氣球逐漸鼓起來了,再繼續(xù)用力抽,只聽"砰"的一聲,氣球脹破了。學生已經(jīng)深刻體會到大氣壓的大小及其作用,思維活躍,氣氛很好。可以先由學生自行分析,再由教師點撥小結。這樣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被激發(fā)出來,他們會很迫切地想要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二、設計"變式實驗",使抽象直觀化。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學生不是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應該成為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實驗固然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在教學中也不能只照搬原實驗,對實驗的變式將會有更新的突破,更易活躍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靜摩擦力時,學生對其認識較為模糊、抽象,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如圖:繩子一端拴上一個彈簧秤,然后在小木棒上多繞上幾圈,讓學生用手拉彈簧秤,當繩子沒有滑動時,從彈簧秤上可以讀得一個值,通過分析原因,使學生輕松認識靜摩擦力的存在,抽象變?yōu)橹庇^,加強了學生的理解,達到動手、動腦能力的最佳培養(yǎng)效果。

三、設計"開拓延伸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疑"與"奇"乃思維之始,有疑才需解疑,遇奇方知探奇實驗教學,不只是為某個知識的學習而開設,更是為了再實踐。因此,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對實驗的伸延、創(chuàng)造,其意義更深遠、更重要。

例如:在電功率的教學中,實際功率對學生是一個大難題,我設計了一個100w的照明燈泡與60w的照明燈泡串聯(lián)的實際連接裝置,先問:"如果插在照明電路中,哪個亮?"學生齊聲回答:"100w的亮!",這時我把插頭插在220v的照明電路中,學生傻了,是60w的亮,學生在驚訝中分析原因,牢牢地把"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弄清楚。然后,我把60w的擰下,裝上25w的照明燈泡,學生們一致認為25w的亮,結果卻是出乎所料,接下來一系列的問題就產生了。這樣的實驗延伸、拓展,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熱情高漲,抽象的電學概念充分形象化,使學生更易理解、掌握,能很好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教師應注意教學方法,及時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參與探討,歸納出有關知識,以達明顯效果。

四、設計"趣味實驗",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中國古代早有這樣的說法:"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而教人以漁,則將終身受用無窮。"趣味性實驗在于"趣"而生"味",有"驚奇"而發(fā)"疑問",教師因勢利導,將學生一時的好奇心逐漸轉化為探求科學知識的持久興趣和飽滿熱情,即由直接興趣發(fā)展到間接興趣,激起自覺探索新知識的欲望,萌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

例如在課堂上做過"配制溶質質量分數(shù)一定的溶液"的實驗后,學生掌握了定量配制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制檸檬汽水,當堂品嘗。學生既掌握了溶液的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巧妙設計趣味性實驗,是實驗教學設計的熏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其獨特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生動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學情境中,以滿腔的熱情和教師共同完成實驗,留下深深的鮮明的印象,對相應知識更深刻、更清楚地認識理解。

五、設計"簡易實驗",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想象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jīng)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此,在實驗教學中,特別重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充分發(fā)揮設問的功能,善于帶領學生置身于本實驗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之中。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應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比較接近的簡易"器材",使其自然而然地進入實驗情境之中來,激活其對問題的思考。

例如我在講授杠桿知識時,設計如圖實驗:每位同學準備一只搪瓷茶杯(有耳柄),一只筷子、一燒杯水。請同學用這只筷子將裝滿水的搪瓷杯;滴水不漏地拿起。同學們對這一問題一定十分感興趣,都會情不自禁地動手嘗試。用一般思維考慮,本問題是較難解決的,但在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一個設問,作為引導解決,就容易成功。這類實驗,不僅操作簡便接近生活,而且人人都能動手,將輕而易舉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想象,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

六、設計"評析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

所謂"評析實驗"既學生上講臺做演示實驗,老師在旁邊也做同一個實驗(標準化實驗),講臺上的學生先做一步,老師也做學生做過的一步實驗,再有下邊的學生觀察,比較不同之處,并進行分析評論,以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操作要領和正確方法的掌握,以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科學中許多化學實驗傳統(tǒng),趣味性不強,知識點散,操作要規(guī)范,我根據(jù)此特點,常常和學生同臺實 驗,有下邊學生來比較,通過比較、評論,有利于學生對實驗的操作要領和正確方法的掌握,以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實驗教學是初中科學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智能結構發(fā)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原有的儀器設備,并嘗試制作一些新的儀器,自行設計,進行實驗,兩者相輔相成。在設計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既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要具有啟發(fā)性,還應力求簡明直觀,同時也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實驗報告的訓練。做到在師生共同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扈中平:《現(xiàn)代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藏文彧:《初中科學趣味性拓展學習》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第9篇:震撼的科學實驗范文

若人們固守這一生活模式,其結果往往是“亡羊補牢”。雖說不晚,但畢竟已給身體帶來了危害。近年來,醫(yī)學界有人倡導一種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反的逆向養(yǎng)生法,即不累也休息、不渴也飲水、無便也入廁、無病也求醫(yī)。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養(yǎng)生方法。

不累也休息

人對勞累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勞累超過極限,健康就要受到損害。不累也休息,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再休息更有利于身體健康。當人感到勞累時,體內的代謝廢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等)積累較多,短暫的休息不能完全清除這些廢物,日積月累,便可能積勞成疾。相反,當人尚未感到勞累時就主動休息,體內積存的廢物較少,很容易將廢物排出體外,使體力得到恢復,精力更加充沛??茖W實驗證明,主動休息能發(fā)揮和協(xié)調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提高人體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特別有助于防范勞累的產生,做到勞動、健身兩不誤。

不渴也喝水

水是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yǎng)素之一。水在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醫(yī)學研究表明,飲水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影響血液循環(huán),使器官的功能降低,毒性物質增多,成為各種疾病的溫床??矢幸坏┊a生,表明體內缺水已達到一定的程度。特別是老年人機體反應遲鈍,不飲水也無口渴的感覺,更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因此,人要多喝水,勤喝水。主動飲水是保證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

無便也入廁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要做到“腸中常清”,除了飲食調節(jié)、預防和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外,還應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由于中老年人器官老化、功能下降、腹壓降低,一般都患有便秘疾病。應堅持定期排便,即使無便也要到廁所蹲一蹲,養(yǎng)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對于緩解便秘、促進健康長壽具有重要作用。

無病也求醫(yī)

主動檢查身體,是近年來人們養(yǎng)生保健出現(xiàn)的一種新時尚,這是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增強的標志。注意隨時觀察自身的健康狀況,堅持“預防勝于治療”和“病向淺中醫(yī)”的原則,有病就醫(yī),無病就防,這對健康長壽是十分必要的。

無喜也快樂

快樂的心情可以對機體產生良性刺激,使脈搏、血壓、呼吸、消化液的分泌及新陳代謝均處于平衡、協(xié)調的狀態(tài),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近來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很有意義的規(guī)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會激活人體的適應能力,遏制疾病的發(fā)展。喜事不會天天有,但快樂卻可日日尋。平時要保持快樂的心情,可多談歡樂的喜事,多接觸幽默的人,多看相聲、喜劇小品,多讀幽默的書,就能笑口常開,笑容滿面。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