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歸去來兮辭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歸去來兮辭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閱古知今 陶淵明的“粉絲”為什么如此眾多,而且不乏大腕級、重量級人物?歸根結(jié)底,就是陶令的人格魅力、文學才華。我們當代中學生也在追星,也是某些“星”的粉絲,追星、做粉絲無可厚非,但追什么樣的“星”,做什么“星”的粉絲,還是值得商榷的。陶淵明的“粉絲”們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粉絲”眾多,但深究一下,李白還是陶淵明的“粉絲”呢!

很明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和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脈相承的。李白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字里行間洋溢著粉絲對偶像的仰慕之情。

說起來,陶淵明的粉絲還真不少,除李白外,還有很多“重量級”、“大腕級”的人物。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推崇,幾乎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蕭統(tǒng)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他編的《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專集。此外,他還寫了《陶淵明傳》,創(chuàng)作了摹寫陶淵明精神氣質(zhì)的詩歌作品,他所編輯的《文選》收錄了陶淵明的詩歌作品8首。蕭統(tǒng)做粉絲做到如此敬業(yè)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為而有了別樣的意義。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也非常崇拜,他在詩中說:“賞讀《高士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意思是說:雖然星空燦爛,但你是我的唯一。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孟浩然在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上,對陶淵明詩作多有傳承。

杜甫也是陶淵明的粉絲。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隔世的知己,他詠詩道:“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倍鸥Σ坏J同陶淵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獨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吸納、發(fā)揮陶淵明的思想和詩藝。由表及里也是其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做這樣有品位的粉絲,方不辱沒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淵明作為自己的偶像。江州離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潯陽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時候,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一詩,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陶淵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稱是“異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個時空的陶淵明,陶淵明的隱逸情懷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家”中,至少有兩個是陶淵明的粉絲:歐陽修和蘇軾。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彼€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碧K軾呢,不但自己喜歡陶淵明,還拉上兒子一起“追星”,讀陶詩、和陶詩曾是他們父子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蘇軾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自己“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又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p>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留下詞作六百多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淵明詩文的就有60首,也就是說,他差不多每10首詞中就有1首與陶淵明有關。從這個角度來說,辛棄疾堪稱陶淵明的“超級粉絲”。

第2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一、書序文體,有別贈序

書序與贈序不同,贈序是古代親朋好友離別前的贈文。書序大約成文于漢代,主要有兩種表達形式:一是寫在詩歌或文章前后,述說寫作緣由經(jīng)過或宗旨、體制的文章;二是文人聚會宴飲活動時,飲酒賦詩,最后結(jié)集,推舉一人為此次宴飲活動的詩集作序,說明此次宴飲活動的時間、人數(shù)、內(nèi)容等情況,這種序文的開端者即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后有唐代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蘇源明《秋夜小洞庭離宴序》等,都與文人雅士的聚會有關。

二、山水之樂,各有情趣

《蘭亭集序》雖真正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不算多,但卻營造出獨特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陽春三月,會嵇山陰,于勾踐曾經(jīng)種過蘭花的蘭亭,放眼崇山峻嶺,近觀茂林修竹,天高地遠,清風習習,清幽的流水映照著名士群賢,人與自然合成清雅脫俗的風景,信可樂也。

《滕王閣序》同樣極寫山水之美,卻是美得“雄闊博大,華麗馳騁”:既有“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之雄,又有“層巒聳翠,飛閣流丹”之奇;兼有“閭閻撲地,舸艦彌津”之盛,更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壯;再加上“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如此勝景,并且勝友如云,一派花團錦簇、雄奇闊大之萬千氣象,不禁充滿讀者的眼耳。

《歸去來兮辭》的山水風光是經(jīng)典的“桃園體”,其描繪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是“清麗自然,悠然清純”之景。在水面輕輕地飄蕩的船兒,清風微微卷起的衣襟;園中松菊猶盛,遠方的山洞中自然而然地飄起陣陣云煙;背靠孤松流連忘返,天空又有還巢倦鳥;隱居后輕車小船,幽深曲折的山溝,道路崎嶇的小丘,樹木清泉。萬物生機勃勃,呈現(xiàn)的是一派心曠神怡的清遠意境。

《赤壁賦》的山水之樂,是“清爽雅致,灑脫超然”的。東山,月亮冉冉升起,抬眼看去,輕舟隨波逐流,江水滾滾東去,一輪滿月“徘徊于斗牛之間”,江上波光粼粼,清風悠悠,白露裊裊。迷人的水光與天宇相接,舟輕風微水流,鮮活可感醉人的景致,躍然眼前。

三、詩文與酒,酒助詩文

中國歷代文人與酒是密不可分的,文人雅士需要釋放個性,需要掙脫羈絆,需要忘卻世俗,那就需要這份沉醉與悠然。李白能“斗酒詩百篇”,蘇軾“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唐伯虎喜歡“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王羲之有文“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陶潛亦有“引壺觴以自酌,臨清流而賦詩”,引出王勃“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钡膯栐?。

四、生命的感悟,境界的思辯

《蘭亭集序》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不知老之將至”,不禁聯(lián)想到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自足的幸福和旺盛的生命都終走向消亡。但王羲之身為東晉名士,卻沒有像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的那些“名士”一樣,他在對“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生命短暫的悲嘆中,卻悟出了人生應有憂患意識,認為人生應當揚長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不能消沉,不能沉寂,而應是一種奮起和抗爭??傊?,王羲之對流逝的短暫歲月如此哀嘆,正是他對人生充滿執(zhí)著和希望的真實反映。

《滕王閣序》中,王勃由宇宙之大到哀傷人生渺小,由“群賢畢至”到哀傷自己“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縱“有懷投筆”,卻“無路請纓”,于是,“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并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自傷身世。但最終他從悲中走了出來了,對自己的懷才不遇,有“端坐恥圣明”的歉仄,渴望奮發(fā)有為,便又樂觀曠達地唱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备@得悲中有壯,使讀者從原先的抑郁當中感受到了振奮,從原先的哀傷當中感受到了希望。

第3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一、目前高考語文復習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和錯誤做法

從目前復習現(xiàn)狀來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視復習資料而輕視教材課本的現(xiàn)象,甚至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課外的知識,重在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只要用好復習資料,讀不讀課本關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復習,也往往會走進一些誤區(qū):(1)片面追求課外知識及課外練習而丟棄課本;(2)所做的課外迎考試題與課內(nèi)知識脫節(jié);(3)重視重復練習而輕視課本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課文不重視,甚至到了高三復習階段,為了節(jié)省時間去進行系統(tǒng)復習,連高中必修選修課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拋棄;有的也只是蜻蜓點水地過一遍,沒有深入復習閱讀課本,或者復習了卻沒有抓落實,及時檢查鞏固不到位;還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強化訓練題,模擬試題、仿真題、壓軸題滿天飛,結(jié)果昏頭轉(zhuǎn)向,備考復習效果差。

二、高考真題和教材課本的密切關系

高考語文試題很具有導向性,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與課文結(jié)合緊密。從高考的語基、閱讀、語言綜合運用、作文等題目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試題與教材的結(jié)合點,即“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下面以近幾年江西高考語文卷為例說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緊密聯(lián)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題)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調(diào)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

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fā)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1)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nèi)涵。(2分)

(2)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6分)

這道詩歌鑒賞題考查考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考查課本:(1)“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活用了課本上的兩個典故,它們分別出自《先秦諸子選讀》中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2)“蘭”“蕙”“菊”這三個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離騷》和選修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jù)?!峨x騷》中涉及的是“蘭”“蕙”這兩個意象,課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課文注解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蘭’?!ィ瑪?,比喻高尚的德行?!薄疤m”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為:“疏石蘭兮為芳”,又有注解:石蘭,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課文中例證很多,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菊”因為純潔脫俗,備受陶淵明的鐘情。2012年江西詩歌鑒賞題考了“楊柳”“飛絮”兩個意象,這兩個意象在課文多處有明顯的痕跡,如柳永的《雨霖鈴》中就有“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句,表達的是離別思念之情。(3)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必修4重點介紹的豪放派詞人,他的詞風格沉雄豪壯,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棄疾,對閱讀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幫助。

2.從2011年開始,江西高考的古詩文默寫就明確規(guī)定只默寫課本上要求背誦的古代詩歌散文,這本身就是重視教材,回歸課本的指揮棒。

3.大閱讀選取了黃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從文》??忌喿x這篇散文應該順風順水,因為沈從文的文章風格,他的為人幽默風趣,以及他卓越的才華和從容瀟灑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在高中語文必修5拜讀他的《邊城》時就已經(jīng)熟稔了。這是高考題要求我們重視課本中名家名篇的一個導向。

4.語言綜合運用題更明顯。以2013年江西高考語言綜合運用題為證:請按以下要求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你所學過的高中語文課本《先秦諸子選讀》。這道題,直接考查考生對選修課本的掌握程度,可謂“明目張膽”地高舉了回歸課本的旗幟,導向明顯,不能忽視。

5.江西卷客觀選擇題中,每年都鮮明地體現(xiàn)回歸課本的導向,特別是字音字形題,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是來自課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題:

謚(shì)號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錙(zī)銖必較

整飭(chì) 優(yōu)渥(wò) 監(jiān)生(jiàn) 執(zhí)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題:

蟊(máo)賊 湍(tuān)急 模棱(léng)兩可

載(zài)體 涔(cén)涔 慍(yùn)色

畏葸(xǐ) 殞身不恤(xù)

字形題: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殘羹冷炙 金碧輝煌 城闕 編纂 惻隱

6.文言文的考查和課本結(jié)合很緊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題選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識點都在教材內(nèi),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給、勞、勝、籍”,2013年考了“從事、工、質(zhì)、昏”等實詞,這些實詞在課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復習,要回歸到教材課文的梳理上來,回歸到課本常用實詞、虛詞、句式的歸納整理上來。

三、高考語文復習回歸教材、重視課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一步到位,態(tài)度上回歸本位。高考語文復習從一開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歸課本的強烈意識,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把課本的復習納入高考語文三輪復習的全過程,采取雙軌并行的復習路線,即一條線選擇利用復習資料根據(jù)高考題型進行系統(tǒng)復習,另一條線回歸課本,有計劃地復習課本,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語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然要抓綱務本,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要依據(jù)。因為大綱是老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依據(jù),是語文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課本是聯(lián)系教、學、考的紐帶,是訓練并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憑借。脫離大綱、架空課本復習,如同無水之源,是絕對不利于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

2.充分保證語文復習時課本的復習時間不落空。具體做法是第一輪復習每節(jié)課安排20分鐘時間復習課本,對必修選修的九冊課本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復習,不留死角,根據(jù)體裁的不同歸納整理,分門別類,有條理地積累知識,夯實基礎,培養(yǎng)能力。第二輪復習還要每節(jié)課安排時間再提煉課本,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比如把課本中《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三篇課文比較閱讀,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一起理解,積累實詞虛詞名句,提煉作者的不同觀點,培養(yǎng)閱讀能力。

3.利用課本積累基礎知識,夯實基礎。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第一板塊是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這是一個難點,沒有對課本的復習掌握,沒有時間的投入,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牢固的記憶,基礎就夯不實。落實就是生命,該記的要記牢,考試才有源頭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語的積累,近義詞的辨析,文言實詞的記憶。盡管表面上默寫題就8分,但這是基本分,大家都應能得到的分數(shù),得不到就太遺憾了。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的復習一定要利用課本。我們的做法是,利用優(yōu)秀的學生分別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選修課本的順序提煉概括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打印出來,發(fā)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根據(jù)復習課本的進度去識記鞏固,然后定時聽寫。這種訓練表面看是為了解決語文基礎知識這幾道題,實際上是爭取語文考試成績優(yōu)良的基礎。

4.作文素材的提取離不開教材,課本是獲取高考作文的豐富素材庫。高考改卷老師最喜歡的素材,一是從課本上精心挖掘出來的人、事、物,一是從現(xiàn)實中提煉出來的時鮮素材。歷年的高考作文題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鑒或啟示。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文章,這里涵蓋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名著,涌現(xiàn)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同學們在寫作時總是感到素材太少,從而導致“言之無文”。其實,我們的課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同學們?nèi)绻莒`活運用好我們課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應試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學內(nèi)涵及文化底蘊。

5.重視誦讀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來提高閱讀能力。語文高考概括起來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對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根本在課本。語文教材中的各類文章是經(jīng)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經(jīng)典作品,是我們閱讀的優(yōu)秀范本,這里體裁齊全,流派多樣,寫作手法萬般,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復習中,要注意回歸課本,即對課文中優(yōu)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題、藝術技巧、結(jié)構(gòu)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針對性地設計較典型的遷移訓練以提高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

第4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57人的集體里,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作文天才徐嘉遠;唱歌能手周知奕;小書法家沈楠杰;管理專家王親云……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識的養(yǎng)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學問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jīng)典詩文,因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jīng)驗,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fā)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而且對于我們少年兒童來說讀誦經(jīng)典,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優(yōu)雅的人格。讀誦經(jīng)典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各科學業(yè)的進步。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jīng)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愿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更艷持得更久。

那我們就繼續(xù)誦讀吧!好好地擁有它,記住它。讓它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位,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告訴你們,通過誦讀經(jīng)典詩文,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風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經(jīng)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吧,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57人的集體里,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作文天才徐嘉遠;唱歌能手周知奕;小書法家沈楠杰;管理專家王親云……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識的養(yǎng)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學問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jīng)典詩文,因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jīng)驗,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fā)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而且對于我們少年兒童來說讀誦經(jīng)典,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優(yōu)雅的人格。讀誦經(jīng)典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各科學業(yè)的進步。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jīng)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愿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更艷持得更久。

第5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小楷經(jīng)過魏晉的發(fā)展與隋唐時期的成熟應用,已完全定型,用筆和結(jié)字也已十分完備,且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普及的基礎上,經(jīng)過后世的書家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小楷藝術以嶄新的面目得以發(fā)展。

宋代書法緊承晉唐書法遺風,今文字體系已經(jīng)穩(wěn)定,于此同時書法也不再承擔文字的演變?nèi)蝿?,而成為更加“純粹”的藝術。在宋代,出現(xiàn)了與晉唐名家相抗衡的蘇、黃、米、蔡“宋四家”,而且他們的書法在上承晉唐的基礎上,也開創(chuàng)了一派書風,稱為尚意書風。坡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這段書論成了宋代尚意書家的共同追求和寫照。他們的書風氣字非凡,多帶有行書筆意,同時又極具個性。蘇軾傳世真書墨跡有《赤壁賦》、《歸去來兮帖》。他的字肥而有骨,形神皆備,筆畫厚重,態(tài)濃意淡,藏巧干拙,字勢偏扁。黃庭堅《苦筍帖》字勢飛動,秀麗清勁。他的小楷帶有行書筆意,字體上以側(cè)險取勢。米芾小字《向太后挽詞帖》也體現(xiàn)了尚意書風。

宋代小楷除了蘇、黃、米尚意的小楷外,同時還存在很多其他風格的作品。宋代初期的政治家范仲淹的《道服贊》結(jié)體嚴謹,骨力勁?。徊滔宓摹恫桎洝饭P力沉雄,渾厚樸拙,具有鐘繇和王羲之的功底。張即之寫經(jīng)體《佛遺教經(jīng)》嚴整清勁,更富有意趣。

元代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時間雖然不長,但小楷在書法史占有重要地位。元代書法在趙孟煩為主導的影響下,追求“尚態(tài)”書風。趙孟其傳世小楷頗多,如《千字文》、《道德經(jīng)》、《洛神賦》、《汲黯傳》,《閑邪公家傳》等。其中《閑邪公家傳》結(jié)字妍美,雍容寬博,與王獻之《洛神賦》一脈相承。元代的鮮于樞與趙孟頰齊名,書法尊崇“鐘王”,小楷《王獻之保姆帖跋》結(jié)字優(yōu)美,其中參入行書筆意,字勢與趙孟頰頗為相似。元代著名畫家倪瓚《江南春三首》題畫小楷作品又是一番姿態(tài),筆法結(jié)字灑脫自然,帶有畫意。楊維禎《周上卿墓志銘》方筆取勢,另辟蹊徑,筆法挺拔,字態(tài)飛動,更具六朝墓志遺韻。

明代形成了我國書法史上小楷的中興時期。吳中三子,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各自標新立異,大振明代書法之風。后期諸家也是后勁十足。祝允明留傳下來的小楷墨跡有《黃庭經(jīng)》、《前出師表》等。其中《前出師表》取法魏晉,結(jié)字寬博疏朗,使轉(zhuǎn)圓渾,道勁自然。文徵明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小楷作品,以小楷名動海內(nèi),80歲猶能作蠅頭細書。他的小楷法度嚴謹,結(jié)字富有姿態(tài),顯得清秀溫雅,但和晉人相比,神化不足。其小楷《離騷經(jīng)》古樸淡雅,秀而存骨。

王寵號雅宜山人。他是一位極富有才華的明代書家,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他的小楷出入晉唐,主要得力于王羲之和虞世南,并參入己意,以拙取巧。結(jié)字疏朗,筆意外拓,透出俊逸儒雅的氣息,又富有一種蕭散自然的風韻。他的傳世小楷墨跡有《前后赤壁賦》、《滕王閣序》、《岳陽樓記》、《歸去來辭》、《醉翁亭記》、《游包山集》等。

黃道周小楷表現(xiàn)出他強烈的藝術個性。其小楷在取法鐘繇、顏真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傳世墨跡有《米萬鐘墓表》、《孝經(jīng)》等。

清代小楷漸由盛轉(zhuǎn)衰,清初尚能繼明末之余緒,出現(xiàn)了傅山、王鐸等書家,稍后館閣體的烏、方、光三字訣導致過分的整齊單一和面目雷同,與藝術的審美背道而馳。

對于傅山、王鐸極高的藝術才情,后人望塵莫及。巨幅行草作品氣勢恢弘,筆墨酣暢淋漓,欣賞者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傅山“四寧四毋”對小楷書風的轉(zhuǎn)變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傳世小楷墨跡有《子貢傳》、《傅游傳》、《逍遙游》等,取法王羲之而基本上以顏字面貌來表現(xiàn)出一種稚拙和渾樸。王鐸寫小楷,喜用古體,有古樸之意。其傳世小楷墨跡有《尺牘》、《跋信行禪師碑》、《自題山水冊頁?跋文》等,其《自題山水冊頁?跋文》厚重質(zhì)樸,蒼勁自然。

第6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一、于是妖童媛女

《荷塘月色》云:

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首徐回,兼?zhèn)饔鸨?;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终瓷讯鴾\笑,畏傾船而斂裾。(引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下同)

朱自清先生引用這段文字以見江南采蓮“當時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語,以下簡稱《荷》)。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處,茲提出來加以校讎。

中學教材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經(jīng)查對,教材所引與該書同。

我們再檢閱《朱自清經(jīng)典》(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名家名作精選?朱自清散文》(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朱自清散文》(插圖珍藏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朱自清精選集》(北京燕山,2006年版)、《朱自清散文經(jīng)典全集》(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朱自清散文》(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等書,也皆與教材所引同。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文作于1927年7月,原載于同年7月《小說月報》第18卷第7號上,筆者核查該期的《小說月報》,發(fā)現(xiàn)原文就作“于是妖童媛女”云云。

基于上,我們可以看出:朱先生的一些文集或選錄朱先生《荷》文的教材,大抵以1927年7月的《小說月報》為祖本。

但朱先生這段引文有誤,抑或1927年7月《小說月報》第18卷第7號刊載此文有誤。以故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學教材盡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首先,我們只要翻檢幾部傳世之文獻加以對校,即可知道“于是”為非,當為“于時”。

《藝文類聚》卷八十二(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頁)、《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張溥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御定歷代賦匯》卷一百二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總集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清?嚴可均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038頁)、《六朝文箋注》(清?許評選,清?黎經(jīng)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611冊)。

下述一些常見的文學選本也作“于時”。

如:《漢魏六朝辭賦》(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古文鑒賞辭典》(陳振鵬、章培恒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駢文觀止》(莫道才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程千帆推薦古代辭賦》(曹虹、程章燦注釋,廣陵書社,2004年版)、《歷代駢文名篇注析》(吳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其次,我們分辨一下“于時”與“于是”。

先說“時”和“是”?!皶r”本為表時間的名詞?!墩f文》云:“時,四時也?!薄八臅r”,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稱。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保ā皶r”又可假借為“是”?!稜栄?釋詁》云:“時,是也?!笨捎糜诖~。)

“是”本為正直?!墩f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保ㄌ撛~“是”是假借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是,假借為?!薄稄V雅?釋言》云:“是,此也?!笨捎米鞔~或助詞。)

故此,“時”和“是”兩者意義顯別,但兩者作代詞時又可通借。

再看“于時”和“于是”。從語法上解析,“于時”由介詞“于”和名詞“時”組成的介賓短語。表示動作行為或事情發(fā)生、出現(xiàn)的時間??勺g為“當時”,“其時”、“這時候”等?!恫缮徺x》首四句以描寫紅蓮開篇:“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庇米锨o、紅蓮、綠荷、素實四個帶有顏色的詞語來描寫夏水綠波中荷花的莖、蓮、葉、實。枝葉蕊實,生機蓬勃,歷歷在目。同時,這四句也點明“采蓮”的時間已到,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蓮做好鋪墊。因采蓮正當令時,用“于時”引出下文,可謂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于時”之例,舊籍恒見,茲舉數(shù)例。

漢?張衡《歸田賦》:“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辈芪?曹植《大暑賦》:“于時黎庶徙倚,棋布葉分。機女絕綜,農(nóng)夫釋耘。”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绷?蕭統(tǒng)《銅博山香爐賦》:“于時青女司寒,紅光翳景?!扁仔拧度氯杖A林園馬射賦》:“于時玄鳥司歷,蒼龍御行?!?/p>

“于是”,由介詞“于”和代詞“是”組成的介賓短語,但通常虛化為連詞,用于連接句子,表示順承關系。文獻用例甚多,中學教材用例亦繁,試舉例如次:

《戰(zhàn)國策?燕策三》:“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薄蛾套哟呵?內(nèi)篇雜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資無征,時朝無事也?!睗h?賈誼《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又,“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庇?,“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睍x?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彼?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于是鄰村亦不能侵暴鄰村,一境獨安?!?/p>

另外,據(jù)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及《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586冊,《七十二家集?梁元帝集》,梁元帝蕭繹有賦九篇,其中《秋思賦》云:“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zhuǎn)看腰細?!贝藯l則為《采蓮賦》作“于時”又添一佐證。

要之,根據(jù)傳世文獻,詞義之別,細繹文意,《采蓮賦》當取“于時”恰切。

二、蓮子清如水

朱先生《荷》文云: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上述引文“蓮子清如水”中的“清”當為“青”。上文提到的朱先生一些文集并誤。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名篇。它最早著錄于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一書?!队衽_新詠》宋本不收,新本又把《西洲曲》作江淹詩,明人馮惟訥認為“非也”。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認為是“古辭”。明?陸時雍《古詩鏡》、清?沈德潛《古詩源》皆署名梁武帝蕭衍。該書可謂撲朔迷離,莫衷一是。

筆者翻檢下列諸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蓮子清如水”皆作“蓮子青如水”。

《樂府詩集》卷七十二(宋?郭茂倩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古樂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同上))、《古詩紀》卷五十三(明?馮惟訥撰(同上))、《古今詩刪》卷四(明?李攀龍編(同上))、《石倉歷代詩選》卷四(明?曹學編(同上))、《古樂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編(同上))、《古詩鏡》卷十七(明?陸時雍編(同上))。

下述一些常見的文學選本也皆作“蓮子青如水”?!豆旁娫础肪硎ㄇ?沈德潛選,中華書局,1963年版)、《古代民歌一百首》(商禮群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漢魏六朝詩一百首》(王守華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吳小如等撰寫,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樂府詩集》卷七十二(中華書局,1998年版)、《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余冠英推薦古代民歌》(侯明注釋,廣陵書社,2004年版)、《漢魏六朝詩選》(鄔國平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誤之由,當為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一書。筆者檢尋《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01588冊,發(fā)現(xiàn)其中《玉臺新詠十卷》(南朝陳?徐陵輯,清?吳兆宜注,清?程際盛刪補,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蓮子清如水”。于是《玉臺新詠箋注》(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中華書局,1999年版)同。

同樣,我們辨析“清”“青”字義之別。

清,水明澈。與“濁”相對。《說文》云:“清,也,水之?!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云:“者,明也。而後明,故云水之?!薄队衿?水部》云:“清,澄也,潔也?!比?,《詩?魏風?伐檀》云:“河水清且漣猗?!庇郑苤病豆纭吩姡骸皾擊~躍清波,好鳥鳴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p>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時,則素湍潭,回清倒影。”

青,顏色名。(1)綠色,春季植物葉子的顏色?!稜栄?釋器》云:“青謂之蔥?!薄夺屆?釋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保?)深綠色?!豆旁娛攀住分骸扒嗲嗪优喜?,郁郁園中柳?!彼?蘇軾《雨》詩:“青秧發(fā)廣畝,白水涵孤城?!?/p>

第7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識點

一、通假字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無”通“毋”,不要。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

二、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zhì)。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心: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以為,古義:以(之)為;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三、詞類活用

① 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內(nèi)心。

② 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君:做君主,統(tǒng)治。

③ 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權(quán)。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 善:好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環(huán)境。 危:危險的可能。

④ 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 盡:用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遠:遠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遠長。

能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⑤ 形容詞使動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⑥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⑦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憂:以……為憂,擔心。

四、重要虛詞

之:①臣聞求木之長者 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代詞,指代天下。

以: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轉(zhuǎn)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修飾。

④子產(chǎn)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

五、重點實詞

蓋: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

雖: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刑:即使。

誠:①必竭誠以待下: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地位低下的人。

當: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àng車:當作。

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huán)境。

⑥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寧。

信:①信者效其忠:誠實。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y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哉: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反問語氣,呢

所: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所”加動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zhàn)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zhàn):約定。

④克己復禮為仁:約束。

終: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六、句法

1、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介賓短語后置

2、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省略句

3、 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豈……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譯為“難道……嗎?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判斷句

七、成語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 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戒奢以儉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文言文知識點整理相關文章:

1.高一下冊《諫太宗十思疏》知識點梳理

2.高一下冊《項脊軒志》知識點匯總

3.高一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知識點總結(jié)

第8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論文關鍵詞:底層文人;普通民眾;古代文學批評

在古舊家譜文獻中,保留了一些下層文人甚至鄉(xiāng)野村夫評論中國古代詩文名篇的資料。這些評論有的與我們此前所看到的專業(yè)型評論接近,有的則別出新意。而無論是哪種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閱讀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某些風貌和過程,這些過程及結(jié)論對于我們準確把握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及價值、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鮮活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補充意義和參考價值。茲簡要介紹如次。

一、以向往詩文所表現(xiàn)的人生境界而表達對詩文的理解

許多鄉(xiāng)下文人對于古代詩文中所表現(xiàn)的某種人生理想產(chǎn)生極其濃厚的興趣。而在這種興趣中,也同時反映了他們對詩文意義的理解。

尹炳金、尹任公等纂修、民國間永思堂木活字本《尹氏家乘》卷十六中載席珍撰“伯父云庵公傳”,稱尹御尊“屢試輒敗。家居飲酒,常以讀書下之。一日讀仲長統(tǒng)《樂志論》,每一過,浮一大白。適有友人吳紫陶見之,笑日:‘有如此下酒物,雖一斗不足多也”’。仲長統(tǒng)是東漢時期的智士和狂士。《后漢書》本傳稱他“性假儻,敢直言,不矜小節(jié),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其《樂志論》為自己設計了一種既無衣食之憂又無心靈之擾、閑靜時置身山水、嬉樂時良朋滿座的閑適安逸生活。這樣的生活即使神仙也難以企及,但許多厭世的文人卻十分向往。落榜書生尹御尊每讀一遍《樂志論》,即痛飲一杯,其中的意境他自己雖未明言,但友人一句“有如此下酒物,雖一斗不足多”,則替他將《樂志論》的精髓點了出來。實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

蔣得寶等纂修、民國十二年一梅堂木活字本《蔣氏宗譜》卷十三載路嗣雄撰“揆宇蔣公傳”,稱其為“詩酒中人”,并說他“嘗謂人誦古樂府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二語,若與時事之成敗、人物之升降了然于心,乃言與行違,念頭處處皆錯,猶棋子盤盤盡錯,其于《葩經(jīng)》‘醉酒飽德’之謂,究未之思也,不然,何不磊落光明,行忠孝事,為頂天立地一個奇男子耶。噫,若輩誠下愚不移矣。夫酒所以養(yǎng)性也,性養(yǎng)則德飽,古圣所云可為箴鑒,諸君子請滿飲此杯以為酒戒”。蔣揆宇雖然嗜好飲酒,但他卻堅決反對嗜酒敗德,所以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所隱含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給予了及時的提醒。如果身居高位的大德賢出此語,我們會覺得他是在板起面孔說教,但這位鄉(xiāng)下文人如此語重心長,則包含了更多的務實和憂患意味。因為身處鄉(xiāng)間而好酒,極易產(chǎn)生靡費和懈惰,于自身的健康和家庭財產(chǎn)都是很大的隱憂。蔣揆宇如此引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更反映出鄉(xiāng)間文人的心理焦點。

姜繼宗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受福堂木活字本《龍砂姜氏宗譜》載包琪撰“藹堂姜公傳”記載,姜藹堂有次招約包琪之父飲酒,作者隨侍,“酒酣,脫帽露頂,莊諧間作,謂先子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晚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之消憂’,此數(shù)語實獲我心”?!白峡统M,樽中酒不空”和“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之消憂”,分別出自孔融之和陶淵明《歸去來辭》,表達的是與友朋同樂的心理愿望。清人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云:“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絕游’一句。下即接云晚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若無此兩句,不將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其意即謂此二句正體現(xiàn)了陶淵明濃深的人間情懷。姜藹堂認為分別出自孔融和陶淵明的這幾句“實獲我心”,則說明這幾句描寫友朋聚飲歡樂場景的恰切性,也反映了他對于這種生活和這些文句的欣賞。

(清)殷實益等纂修、光緒五年(1879)木活字本《后賢殷氏支譜》卷一“文獻考”載姜應熊撰“明卿殷公傳”記載:殷道昭“自以家世業(yè)農(nóng),遂悉力田作,暇則以漁釣自娛。嘗過里塾中,聞童子誦淵明‘田居’、‘獲稻’等詩,輒點頭日:‘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薄疤锞印?、“獲稻”分別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這幾首詩都很恰切地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苦樂,尤其是于苦楚之中別寓快樂,很能使世代生長于斯的人由此發(fā)現(xiàn)身邊日常生活中所蘊涵的詩意。殷道昭世代為農(nóng),雖偶爾也漁釣打獵,但未感到其中之樂趣,當他聽到村塾里的孩子們誦讀陶淵明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詩句后,便不由脫口而出:“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這反映了他平時只以苦為苦甚至以樂為苦而未能苦中求樂,也反映了陶淵明簡淡之筆所達到的神奇效果。

二、對詩文內(nèi)容的趨同性理解

鄉(xiāng)村文人對古代詩文的篇章內(nèi)容及字句含義,也提出了他們的理解,這些理解大部分與已經(jīng)形成的主流認識完全一致,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過程。

明正德刻本《山陰劉氏宗譜》錄孫縉紳撰《大父謐庵府君傳》記載劉鏈(別號謐庵)“喜吟詠,尤喜七言律。一日同劉半齋游蘭亭,請日:《永和記》昭明不人《選》,無乃以‘天朗氣清’類秋景耶?又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較之于彼更無著,果然乎?”《昭明文選》為何不選《蘭亭集序》的問題,曾經(jīng)是魏晉文學研究中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主要的解釋有兩條:一是蘭亭修禊發(fā)生在暮春,而“天朗氣清”之句則為秋景,時令與景色不一致。宋范陳正敏引述季父虛中的觀點日:“《蘭亭序》暮春而有秋景‘天朗氣清’之句,故不人選”,王得臣以《楚辭》“秋之為氣也,天高而氣清”為據(jù),支持范陳正敏之說。二是《蘭亭序》的思想情調(diào)有消極悲觀以至悖于老莊自然達觀之論。宋人桑世昌《蘭亭考》卷八《推評》說:“右軍器宇、詞、翰三者俱優(yōu),而《曲水序》中有樂極悲來,嗟悼之意?!段倪x》中收王元長《曲水詩序》,《曲水序》不收,豈昭明深于內(nèi)學,以羲之不達大觀之理,故獨遺耶?”山陰劉鏈與同游之劉半齋請教《文選》不入選《蘭亭序》的原因時所指出的“天朗氣清”類秋景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較之于彼更無著”,與歷史上出現(xiàn)的解釋基本上一致。這種一致恰好顯示了民間或普通文人在面對經(jīng)典作品時,對主流傳統(tǒng)觀點的吸納與認同,體現(xiàn)的是關于經(jīng)典作品的經(jīng)典評論在文化底層的傳播情形。劉鏈的觀點與歷史上的認識幾乎如出一轍,這就是接受學研究者所說的大眾閱讀的從眾性表現(xiàn)。他的觀點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蘭亭序》的內(nèi)容而言固無勝義,但他的行為本身卻依然具有深意。它一方面顯示了經(jīng)典之論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如何接受,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中華文化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被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劉錈關于《文選》不選《蘭亭序》之見,在專業(yè)的文史研究者看來是無需特別關注的,但對于與他同樣文化水平以及更遜于他的人來說,他的理解就具有啟蒙和開化的作用。中華文化應該就是經(jīng)由這樣的方式,一級一級地由上向下傳遞,范圍逐漸擴大而影響漸趨久遠。

廖葆華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世縑堂木活字本《瀏東廖氏族譜》卷十八“藝文”輯錄廖之侗的《俚言求助》,其中云:“昔陶淵明有則終日延賓,無則沿門乞食,其詩有云‘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又日‘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所難得者,解意主人耳?!比巳硕寄芟胂?,為衣食之困而向他人乞求是一件極其窘迫的事情,舉手敲門就非常艱難,面對主人的目光更是難于啟齒。這時候聽到類似“是不是沒有吃的啦”“需要我?guī)椭鷨帷钡瘸鲇陉P心和友好的話語,都會覺得是莫大的恥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用問,什么都不說,將所需要的默默地給予對方。這就是善解人意的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陶淵明詩中所寫到的這位鄰人就是這樣的人,或者說陶淵明非常渴望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不僅是陶淵明所希望的,也是廖之侗所希望的?!八y得者,解意主人”八個字,把《乞食》反映的重要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出來。

闕萬年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圣鄰堂木活字本《古吳闕氏宗譜》卷二載王啟勛“梅李支祝莊橋闕家圩金寶公傳”日:“晉時陶靖節(jié)云‘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此言人生能習勞,能耐苦,不馳志于顯榮勢利,株守田園,而能創(chuàng)業(yè)垂裕者,終其身自得享至樂于無形也?!薄氨缓中雷缘?,屢空常晏如”語出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表現(xiàn)的是陶淵明安貧樂道的心靈境界。方宗誠《陶詩真詮》說此二句所展示的“胸次近于顏子”,陶淵明自己的詩文中也一再聲明“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苯饘毠P于這兩旬詩的理解與陶淵明自述及歷代的解釋基本一致,而且結(jié)合陶淵明的一生,提出了更為廣泛的義項。

三、對詩文意義的改造性理解和引用

古代詩文的字句通常有相對比較固定的意義指向,而底層的文人往往在引述或引用時予以改造,從而賦予其比較新穎的意義,使它的指向發(fā)生了某些轉(zhuǎn)移。

明人卓發(fā)之所輯、天啟年間(1621—1627)刻本(卓氏遺書》是一部譜傳性質(zhì)的雜著,該書卷三“大傳”記載日峰公曾日:“嵇叔夜言‘服藥求汗,未必得汗,而愧情一集,則批然流離’,予以為詩亦然,操筆刻句,未必得句,而勝情偶會,則翩然奔注,摩詰以禪超有,襄陽以澹適真,才不足半李杜而依性附情,有詞壇工力所不及者?!薄胺幥蠛梗蛴形传@,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是嵇康《養(yǎng)生論》中幾句,本謂服藥未必能夠出汗而心有愧情則大汗淋漓。日峰公則借此喻指寫詩不能過分追求雕琢詞句,而具備了真性情則往往會有妙語連珠的效果,王維、孟浩然即是明證。可以看出,這段評論完全是對作品原意的合理借用,但如此借用《養(yǎng)生論》的觀點及詞句,此前確實不太多見。

(明)江德汗、江廷藻纂修、清抄本《旌西金鰲江氏宗譜》錄歙北許宗遠《臨清樓記》,其中云:“余因詰其臨清以取淵明之辭而名是樓,則知子有以得夫淵明之趣而心淵明之心也。(江)士達日:淵明之心吾詎可得,淵明之不慕于富貴者,吾則庶幾乎。余日:子之若此,則人具此心,心同此理,雖今古之不侔,何以優(yōu)劣較也。昔淵明宰彭澤時,未免有意,迨賦《歸去來辭》,曠其職而不居,出乎物表,以為‘臨清流而賦詩’之句,自得厥趣,以盡夫天理之悠然,豈區(qū)區(qū)富貴累其中哉。今子之登樓游目四表,俯睹錦鱗之游泳,仰視云影之徘徊,水天一色,浩然之氣以生,油然之興以發(fā),真得淵明之雅趣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句,表達其耕作于田園、暢游于山水的自然人生趨求。所以《臨清樓記》的作者許宗遠認為,江士達既然能夠在樓上“俯睹錦鱗之游泳,仰視云影之徘徊”,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陶淵明所期求的生活目標,達到了陶淵明所標稱的雅趣。從字面上這樣來理解“臨清流而賦詩”是對的;但如果是像許宗遠說的,江士達不僅有條件修造樓臺,而且有意地臨樓賞景,那就并沒有真得陶淵明之雅趣。因為陶淵明雖然很鐘情于山水,但他卻很少單純地、有意地進入其中,他更喜歡以非常自然的姿態(tài)在耕作時接近山水,所以在“臨清流而賦詩”之前還有一句“登東皋以舒嘯”。

《文選》呂向注日:“東皋,營田之所也。春事起于東,故云東皋也。皋,田也。”江士達可能并非耕作之人,因此,他所得陶淵明之雅趣充其量不過是形似而非神思。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的詩句雖然有很多人在讀,但有些人可能不僅讀懂了這些詩句也讀懂了陶淵明本人,而有些人則僅僅讀懂詩句而未得真髓。

(清)金門詔纂修、乾隆十一年木活字本《休寧金氏族譜》卷二十“家傳”“四十四世祖松青公傳”稱:金松青“嘗日:子不乘時克家,雖學至顏閔,文至卿云,而及身泯沒無聞,不能顯揚其親,于親終無益也。每欲樹業(yè)亢宗,以紹前烈,啟后人,于是建家塾延名師以師表其子孫,旌別勸懲,文教聿興。每誦少陵‘廣廈萬間’詩,輒嘆日:‘數(shù)畝之宮,安足燕翼孫子乎’。以梅結(jié)居地狹隘,欲以蕃宗族、光門閭,似未盡善也。乃度地至汪溪?!边@是一段關于金松青選擇遷居地的記載。從傳記看,他具有較強的光宗蔭子意識,很希望有廣闊的田畝以顯示祖上的陰德,庇護后代子孫。但他離開梅結(jié)這塊狹小天地而遷至汪溪,似乎是受到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啟發(fā)。杜甫欲求廣廈千萬間為了庇佑天下的寒士,體現(xiàn)的是推己及人、“寧苦身以利人”的博愛精神,仇兆鰲《杜詩詳注》就說:“末從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與之意?!苯鹚汕鄤t為了蔭護子孫而遠尋樂土,境界之高下判若霄壤。但他這樣的理解和體會,正反映出同樣的作品對不同的場合和讀者,會有不同的效果和意義。正如譚獻《復堂詞錄序》所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可以充分接近作者的心懷,但也完全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完全相反。

第9篇:歸去來兮辭序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文言;文學;文化;和諧

買櫝還珠,本末倒置――當前文言文教學中重“言”輕“文”現(xiàn)象。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把語言知識和語法這套工具知識奉為圭臬,將其作為中學課堂上主要的學習和研究內(nèi)容。以為學了語法知識自然就能提高語言能力,進而提高閱讀和理解能力,鄙人認為這是一種誤區(qū)。

漢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體系,它具有“意會”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朱熹就曾在《朱子童蒙須知》中總結(jié)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敝熳郧逶f過:對中國古代經(jīng)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賞,增加一番文化見識,古典文化的學習,主要是對國民的一種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這是古今大家學習漢語的至理名言,深入思考一下。這就告訴我們,文言文學習其重心應落在對古漢語文字背后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及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的了解和領會。國人的發(fā)展走勢和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對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和學習,才能成為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終極目的。

追求“文”和“言”的和諧,創(chuàng)設大文化的文言文課堂。作為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古漢語字詞句的教學不可忽視。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關鍵,要抓好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從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技法來欣賞文章。同時,更要強調(diào)對古文化的傳承和熏陶,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要力爭通過較科學的方式達到文言、文學、文化和諧相生的良好教學狀態(tài)。

(一)教學方法上的“文”“言”和諧統(tǒng)一

新理念下的教學強調(diào)學生“自主”,但也絕不可忽視教師“主導”。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從文學、文化的角度來學習文言文,并注重科學引導的方法,也是尋求三者統(tǒng)一的必經(jīng)之途。比如串講、探究、誦讀、質(zhì)疑等方法結(jié)合起來嘗試促成三者統(tǒng)一。例如:北大吳小如教授在《古典詩詞札叢》的序中對《木蘭詩》的引導性分析,堪稱典范。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p>

這幾句詩多為人所忽略。木蘭從頭一天夜里已經(jīng)見軍帖,“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織,正是她有所慮、有所憂的表現(xiàn),怎能“無所思”“無所憶”呢?這“思”和“憶”的訓詁問題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細檢《詩經(jīng)》的十五國風……國風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就男女相思愛慕而言的,即現(xiàn)代漢語中所謂“害相思病”的“思”的含義。而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遠道”)“長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婦之思。至于《飲馬長城窟行》之“下言長相憶”、《西洲曲》之“憶梅下西洲”,則“所憶”亦指男女夫婦之間的思念。由此可見,“思”與“憶”無所不包,而狹義的“思”和“憶”則專指男女間的互相思憶。然則《木蘭詩》中的語句應該怎樣理解就一清二楚了。

(二)學習方法上“文”“言”和諧

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是語文品質(zhì),語文品質(zhì)的根本是文化品質(zhì)。語文學習,當然包括文言文學習在內(nèi),是一個文化品質(zhì)的建構(gòu)和形成過程,一個使人不斷獲得自由、解放、展示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過程。語文知識就像房屋、橋梁、汽車等建構(gòu)的部分一樣,單獨堆置在空間內(nèi)只是一堆零碎,卻無法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充實進文學、文化的本質(zhì)才能成為靈動的生命。例如,編演課本劇。學生必須深入其中,在了解文章字面意義的同時,去揣摩一種大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心理、人物行為。才能演得惟妙惟肖。學生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會得到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完滿人格的塑造,得到精神的升華。

(三)教學互動中的“文”“言”和諧

文言文學習需要語境和實踐,恰當?shù)奈难晕恼n堂活動好處甚多。它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語境,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言語實踐機會,還能在活動中實現(xiàn)“文”與“言”的更好地交融。時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渴望接受傳統(tǒng)文化群體的“大眾情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講課方式。

1.讓學生學會感受、鑒賞、思考與領悟

這篇文言文好在哪里?以今觀古這篇文章有什么文化價值?例如《荊軻刺秦王》我們應該讓學生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中讀出荊軻那種“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例如《鴻門宴》,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這是一種古代版的《無間道》,理由是曹無傷和項伯互為劉邦和項羽陣營中的“奸細”,你認為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學生會找出二者是不同的。項伯有顆感恩的心,是為報答張良對自己的救命之恩,而曹無傷的目的文本交待不很明確。在此基礎上可組織學生對“知恩圖報”這一現(xiàn)象的文化思考。再例如《五人墓碑記》,所敘五人抗暴獻身的事跡是義舉,所議的是義舉的重大意義,抒發(fā)的是對義舉的崇敬之情。因此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學生用帶“義”的來概括各段內(nèi)容。第一段突出五人之死是激昂大義;第二段突出五人之死是舍生取義;第三段突出五人之死是義無反顧;第四段,五人面對死亡時的表現(xiàn)是慷慨就義;第五段突出五人的俠肝義膽;第六段是表明五人之死是義重泰山。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作者為什么要為這五人作記,明白了這五人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義”字,而這“義”應是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2.提倡學生讀寫結(jié)合

多讀的同時一定要多動筆,多寫多練。比如說“寫”,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①點評。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應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好習慣??蓪蝹€字、詞、句進行點評,也可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評析。例:讀《竇娥冤》嘗試寫一段戲劇短評。②改寫。通過經(jīng)常性地改寫文體、詩體來享受文學的樂趣。例如可將《氓》改寫成為一個故事,將《孔雀東南飛》改寫成小說。③讀寫。例如學完《歸去來兮辭》后,可以以“回到桃花源之后的陶淵明”為題目來讀寫,寫歸去的生活如他所原嗎?歸去后的他幸福嗎?再如,學完《項脊軒志》,可假設歸有光60歲考中進士后再一次補寫〈項脊軒志〉的情景。④仿寫。例如,學完,《勸學》后,可以讓學生模仿本文,闡述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等的重要作用。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nèi)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蔽难晕膶W習更應如此。將文學、文化教育滲透到文言文教學中去,讓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感染文化氣息、進行文化思考,也許可使文言文教學出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局面。

參考文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