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白馬篇翻譯范文

白馬篇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馬篇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白馬篇翻譯

第1篇:白馬篇翻譯范文

所謂“駕輕就熟”,就是所例舉的教學案例應考慮學生專業(yè)背景,這樣更能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所開設的《法律邏輯學》所用案例大多以法庭審理案件為主。對于學文科的學生來說,采用一些成語寓言故事或古典名著片段等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來闡述和講解邏輯知識要點,確實能做到“溫故知新”。例如:《公孫龍•跡府》篇:龍與孔穿會趙平原君家。穿曰:“素聞先生高誼,愿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薄跋壬奕逍g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孔穿無以應焉。選取這樣一個文言片段,可以在進行分析前讓學生先進行白話翻譯,隨后要求學生做一個換位思考,繼而提出問題:假設你是孔穿,面對公孫龍的反駁能夠做出怎樣的回答或是辯解?接著以公孫龍與孔穿二人的互辯內容提出一系列如下與邏輯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1.文中“此先教而后師之也;先教而后師之者,?!保跋冉潭髱煛本鸵欢ā般!眴??“此處的“?!笔鞘裁匆饬x上的“?!保咳绻阏J為此處“不?!庇肿骱谓忉?,請給出充足的理由?

2.孔子從仁義的角度把“楚人”與“人”區(qū)別而論,實質為概念的概括,即“楚人”可概括為“人”,意思是仁義不應有國界,這就好似墨子所講的“兼愛”。但是公孫龍的“白馬”與“馬”二者是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來進行闡述“白馬”與“馬”的差異,文中公孫龍以此把二者進行類比是否恰當?3.孔子區(qū)別“楚人”與“人”,蘊含著“楚人”是“人”,沒有得出“楚人非人”的命題。而“白馬論”的中心論題就是“白馬非馬”,公孫龍把二者相提并論是否有偷換命題之嫌?該文言片段的討論和分析體現(xiàn)了邏輯知識較強的綜合運用性,教師在協(xié)助學生理清思路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邏輯知識邊思考、邊討論,讓學生在分析這些“具體案例”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運用所學的邏輯知識,在學而思、思而用中達到教學的預定效果。再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凹核笔恰笆┯谌恕钡氖裁礂l件呢?以此名句作為分析“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案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所蘊含的“不相容選言命題”可用于分析直言三段論“中項不周延”的邏輯錯誤,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所以,選取案例結合學生專業(yè)背景定能讓普通邏輯學教學更具親和力。

二、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遵循“客觀生動,淺顯易懂”的直觀性原則

選取在實際生活當中能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更具說服力,畢竟“邏輯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邏輯”,這種邏輯與生活的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邏輯,能夠懂得用嚴謹?shù)乃季S和邏輯的眼光觀察生活,凸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tài)度,會避免自己不犯或少犯邏輯錯誤,更能擁有一種敏銳的眼光洞察生活中存在的錯誤和瑕疵。選取生活中一個恰當?shù)陌咐?,把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對邏輯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直觀地進行分析和討論,把真實的生活與知識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例如,某品牌牙膏電視廣告:“牙好,胃口就好……”,牙好,胃口一定就好嗎?“牙好”是“胃口好”的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再如,集市中一賣桔子攤上擺放著一塊寫著“大小一個樣,越小的越甜”的招牌,某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推薦意見中“是一名優(yōu)秀的合格大學畢業(yè)生”,這些話語顯然是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以上這些現(xiàn)象所折射出的問題說明人們的思想如果沒有“邏輯”這根大梁作為支撐,那么我們的思維就好似朽木支起的“茅草屋”,經(jīng)不起任何“風雨”的檢驗和推敲。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邏輯思維素質亟待提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把“邏輯”這一工具植根于我們的頭腦當中“用其具”,有助于我們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和成效。中國邏輯學泰斗金岳霖先生指出:“正是邏輯能夠使我們最容易地生活?!?,隨著我們探討未知的未來,邏輯將在生活中起越來越大的作用?!?/p>

三、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興趣所在,遵循“趣味深刻,簡單易學”的可接受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案例具有“趣味性”,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催化劑,所以也有的邏輯學教師提出“趣味邏輯教學法”來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結合大學生喜歡瀏覽網(wǎng)頁,喜歡發(fā)微博、發(fā)微信、QQ簽名等興趣愛好,選取一些所謂的“網(wǎng)絡經(jīng)典語言”作為反面案例,更具吸引力。同時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所犯的邏輯錯誤,起到夯實基礎、加深理解的作用。例如“世上有三種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沒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連狗都不吃的人?!边@個例子可以作為一個“劃分錯誤”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不僅違反了“劃分標準混亂”的邏輯錯誤,同時“劃分”的“標準混亂”。世界上的人若以“良心有無”作為一個標準劃分應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沒被狗吃的人。接著又以“良心沒被狗吃(良心存在)”再分兩種情況:良心好狗不忍心吃,良心壞狗都不吃。當然還有良心不好也不壞的。這個案例還涉及了“劃分”這一概念的“逐級劃分”、“劃分不全”、“統(tǒng)一標準”等知識點。再如“我每天只吃四類食物:早餐、午飯、晚飯和零食?!痹谶@個案例當中,可以運用“概念劃分和概括”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把“食物”劃分為“早餐、午飯、晚飯和零食”是不對的,除了“零食”可以概括為“食物”外,“早餐、午飯及晚飯”不能概括為“食物”,犯了“概括不當”的邏輯錯誤。我們只能按“進食時間”為標準把“餐類”劃分為早餐、中餐和晚餐。通過對簡單的兩句網(wǎng)言網(wǎng)語進行分析,旨在說明網(wǎng)絡語言存在的“邏輯缺失”現(xiàn)象是不可否認的,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難說明發(fā)表類似言論的網(wǎng)絡們只圖一時之快、一己之樂,沒有正視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wǎng)絡語言失范現(xiàn)象急需“邏輯”這一工具去進行改觀。最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案例和錯誤解析,使學生擁有一種理性觀點看待網(wǎng)絡世界,同時起到積極促進規(guī)范公共理性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無論是現(xiàn)實生活還是網(wǎng)絡世界,“沒有邏輯,生活就會十分沉重,以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普通邏輯學教學案例應貼近學生學習實際,遵循“以提升邏輯素養(yǎng)為主,兼顧提高解題能力為輔”的漸進原則

基于不少應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報考國家級、省級公務員的事實,同時基于普通邏輯學教學與社會邏輯學考試培訓存在異同的事實,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社會邏輯考試題目作為知識點案例讓學生進行思考、運用,這對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應用能力將起著重要作用。在提升學生邏輯素養(yǎng)、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既能讓學生有所學,有所得,有所用,又能讓學生免于額外的培訓,減輕一定的經(jīng)濟負擔。

五、總結

第2篇:白馬篇翻譯范文

《文選》的編纂背景

蕭統(tǒng)(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jiān)元年(502)十一月,被立為太子,本是繼承大統(tǒng)的不二人選。然而,天妒英才,蕭統(tǒng)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謚號“昭明”,故后世稱其為“昭明太子”,他主持編纂的《文選》,也稱《昭明文選》。

《文選》的編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這與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社會風氣,以及蕭統(tǒng)本人的W識素養(yǎng)有很大關系。

自建安以來,文學作品急劇增多的勢頭到晉、宋以后愈加明顯,至齊梁間達到。據(jù)統(tǒng)計,從東晉初年到蕭梁天監(jiān)四年(505)的不到兩百年時間里,皇家藏書增加了76倍。這些圖書典籍當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當大比例的乃是文學作品。此時的中國文學在自我獨立的進程中取得了重大進步, 改變了其依附儒學的狀況。文學作品數(shù)量眾多,對它們進行品鑒別裁、芟繁剪蕪,就成為廣大閱讀者的需要,選錄優(yōu)秀作品的文學總集便應運而生了。

據(jù)記載,我國最早的文學總集是西晉摯虞編撰的《文章流別集》,《隋書?經(jīng)籍志》說:“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孔翠, 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 而取則焉?!笨上?,這部書沒有流傳到現(xiàn)在,我們無緣得覽其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蕭統(tǒng)編纂《文選》,與摯虞編撰《文章流別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覽者勞倦,且蕭統(tǒng)時代這一問題較之摯虞時代更加嚴重,編輯新的文學選本已經(jīng)刻不容緩。

促成《文選》問世的另一個背景是,自建安以來學者對于文體分類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于文體分類,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謂四科八目,講得比較概括;到陸機《文賦》便分作十種,此前排在最末的詩賦被提到了前列,各體的規(guī)范講得較為細致;摯虞更聯(lián)系所選之文來暢論文體問題?!段倪x》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fā)展,它將“文”分為三十八個體類(有研究者認為是三十七類,也有的認為是三十九類,大體上是依據(jù)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統(tǒng)計不同),意在為讀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梢哉f這是建安以來幾代文論家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蕭統(tǒng)率領其手下的學士們卻做好了,對于這份成績,《文選序》別進行了敘述。

當然,《文選》能夠成功編就,還與蕭統(tǒng)本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學識素養(yǎng)有關。蕭統(tǒng)的父親梁武帝蕭衍對文學非常重視,他本人也是位作家,《梁書?武帝紀》稱他“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彬彬,超邁今古”。蕭統(tǒng)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成長,自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五歲遍讀五經(jīng),悉能諷誦”。為幫助蕭統(tǒng)盡快成長,蕭衍先后派許多學士充當他的師友,著名的有《宋書》的作者沈約、《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南齊書》的作者蕭子顯等。這使得蕭統(tǒng)自幼便對文學產(chǎn)生興趣,并逐漸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見地。加之蕭統(tǒng)作為皇太子,有足夠的條件充分利用皇家藏的典籍,據(jù)說他的藏書近三萬卷,而他身邊的學士,還可以利用民間藏書。這是編輯一部高質量選集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文選》的成書和體例

從目前的材料來看,《文選》的主編者是蕭統(tǒng),但他不是憑一己之力完成的,而是有手下的文人參與,在這些參與者中劉孝綽最為重要。劉孝綽可以說是蕭統(tǒng)手下的首席文人,蕭統(tǒng)特別讓他為自己編定文集。此外,在蕭統(tǒng)主持編纂《詩苑英華》時,許多具體工作都是讓劉孝綽做的,以致《顏氏家訓?文章篇》直接將該書系于劉孝綽名下。在《文選》的編纂過程中,劉孝綽自然也做了不少工作,所以弘法大師(遍照金剛)在《文鏡秘府論》中有“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的提法??梢姡段倪x》的編成,劉孝綽功不

可沒。

《文選》所收文章時代上起子夏(《文選》所署《毛詩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唯不錄生人。書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陸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蕭統(tǒng)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選》的編成當在普通七年到中大通三年之間。編排的標準是“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從分類的實際情況看,大致劃分為賦、詩、雜文三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詔、冊、表、教等三十八小類。賦、詩所占比重最大,又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畋獵等十五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諷諫等二十四門。這樣的分類體現(xiàn)了蕭統(tǒng)對古代文學發(fā)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jīng)進入了非常細致的階段。

《文選》中的文章,以辭人才子的名篇為主,強調的是以“文為本”。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即后來習稱為經(jīng)、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選。但是史傳中的“贊論序述”部分則予以收錄,因為“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選錄標準。也就是說,《文選》的選錄標準并非是以文章的立意為宗,而在于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當這樣的藝術形式。這種標準,實際是為古代文學劃定了范疇,是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對文學的獨立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文選》李善注和五臣注

由于《文選》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點,使得隋唐以來的文人學士對這部書十分重視。特別是隋唐科舉以詩賦取士,隋唐文學又和六朝文學有著密切的繼承關系,因而《文選》就成為當時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shù)姆侗?,甚至與經(jīng)傳并列。在《文選》編成后不久的隋代,就有蕭統(tǒng)的族子蕭該為《文選》作音注。到了唐初,在當時的揚州有曹憲傳授《文選》,聚徒教授,諸生數(shù)百人,并作《文選音義》十卷,“文選學”之名由此而起。在曹憲的學生中,有一位出類拔萃者,就是李善,他為《文選》作注,受到后世的推崇,影響很大。

李善知識淵博,號稱“書簏”,他可以說是用畢生精力來注《文選》的。顯慶三年(658),李善將修改完善后的《文選注》上呈給唐高宗李治,此后他又多次修改其注。李濟翁的《資暇集》就記載:“李氏《文選》有初注成者,復注者,三注四注者。當時旋被傳寫。其絕筆之本,皆釋言訓義,注解甚多,余家幸而有焉。嘗將數(shù)本并校,不唯注之贍略有異,至于科段互相不同。無似余家之本該備也。”足見其用力之勤、用心之精。

李善的注釋主要為征引式,即為文章中的典故、成語尋找最早的出處。如果在文章作者之后、李善之前已有人在相關著作中提過某詞的來源或用法,李善就引用他們的說法。如果某篇文章前人已有較好的注釋,李善即全錄其注,例如《二京賦》取薛綜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當然,對于前人的注,李善也作了補充修訂,并加“善曰”以示區(qū)別。這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學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據(jù)統(tǒng)計,李善注《文選》引書近一千七百種。應該指出,李善的注往往采取征引有關原文的方式進行,這與先前古籍注釋中常用的直接解釋詞語、串講或翻譯難懂的句子以及在注釋中進行瑣細論辨等方式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征引書證的好處在于原原本本,信而有據(jù),使讀者一下子便能明白作者的遣詞造句“祖述”了前代何人的什么詞句,并在前后文本的對照中了解詞義和句意,細心的讀者還可以發(fā)現(xiàn)前后的異同, 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和欣賞眼前的文本。當然,征引式的注法也有其自身的弱點,那就是要求讀者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否則難以讀懂,因此不適合初學者閱讀。

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工部尚書呂延祚召集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為《文選》作注,當時稱為《集注文選》,后通稱《文選》五臣注。五臣注《文選》的初衷就是因不滿于李善那種征引式的注釋方式,認為他引證雖詳,但無助于讓讀者明白文章的“述作之由”及創(chuàng)作旨趣。所以他們要撇開煩瑣的引證,直截了當?shù)厝ピ忈屪髡叩挠靡?,至于為難字注音、為詞語作注,也都簡明扼要、切于實用。從這一點上看,五臣注確實較李善注更有益于一般讀者。此外,五臣注還對李善注的一些錯誤和解釋不清之處進行了訂正和補充。因此,后人便將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在一起,稱為《六臣注文選》。這無疑表明李善注和五臣注各有千秋,形成一種互補關系。

《文選》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文選》作為一部詩文總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首先,這部書保存了豐富的文學資料。根據(jù)《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jīng)籍志》的著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作品散佚很多, 而《文選》保存了豐富的詩文資料,有些作品就是因為被《文選》選入才得以保存下來。這使得《文選》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必須參考的文學典籍。

其次,這部書選錄了眾多的詩文佳作和名篇。舉例來說,辭賦方面,漢賦今存者不多,在不多的漢賦中,其精華已為《文選》所選錄,像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這都是寫京都大賦的代表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為漢賦創(chuàng)立模式,為后世模擬之準的;揚雄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均為他的名作,等等。詩歌方面,兩漢詩歌,《文選》選錄36首,其中《古詩十九首》最為著名。而建安時期的“三曹”,《文選》選錄了曹操的《樂府》二首(《短歌行》《苦寒行》),曹丕的《芙蓉池作》、《樂府》二首(《燕歌行》《善哉行》)、《雜詩》二首,曹植的《送應氏詩》二首、《七哀詩》《贈白馬王彪》《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雜詩》六首等,均為佳作。文章方面,像孔融的《薦稱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諸葛亮的《出師表》、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名篇,也均被選入。正如我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所說:“《文選》取文,上起周代,下迄梁朝。七八百年間各種重要文體和它們的變化,大致具備,固然好的文章未必全得入選,但入選的文章卻都經(jīng)過嚴格的衡量,可以說,蕭統(tǒng)以前,文章的英華,基本上總結在《文選》一書里?!?/p>

第3篇:白馬篇翻譯范文

游山如讀書,一里當一葉。

――[清]李調元《游山》

上集:草木篇

后山:半山

詩歌即是迷途。

而理論如鶻侖,

令你的來路不明。

出門只為見山。

至哲學的半山腰,

左右才可以逢源。

山野自成殿堂,

旁門教授左道。

園中園里觀湖,

半日嫌浮生。

后山:尋蹤

上山的目的有兩種:

一是松懈肉體,

二是休憩魂靈。

但最后的際遇,

都不在前途。

而是在于迷路。

后山:觀菊

有毛線的味覺,

我有內向的修辭。

時光是一張糊涂但真摯的照片,

珍藏著你青春期的猶豫。

后山:風

文字是堅硬的,

石頭最心軟。

銅皮俗不可耐,

如門楣招牌。

而語言剛說出,

風就表示否定。

后山:中秋前夜聽雨

雨滴是夜的勘探儀,

可知秋意深幾許?

可知雛菊開后山,

明天能否賞析?

后山:火溪溝

深秋的山谷流水溫情如火,

所以喚名為火溪溝。

它一路寂靜行來,

與我們旅程的喧嘩恰好相反。

深秋的山林已熱情高漲,

向人招搖它們火辣的裝束。

還有白色的大公雞,

也全部站到了沿途的房頂上。

高唱秋天火焰的頌歌。

它們都是白馬人的迎賓――

歡迎山外來的飛仙與俠客。

后山:銀色的海

詩人指給我們看遠處的雪山,

像他頭頂?shù)臏\薄銀絲。

轉過幾個山峰看見白云依照雪山,

陽光下一片銀色的海。

后山:在王朗

一片紅艷的沙棘是美的,

一顆孤獨的矮松也是美的。

一群閑暇的小馬駒是美的,

一只突然出現(xiàn)在車窗外的野貓還是美的。

后山:暮雪

我們在林間小路上前行,

冷杉如謙遜而沉默的隱者退讓兩旁。

抬頭就能望見那遠處山谷的雪啊,

回來的路上就開始零星飄揚。

后山:山寨之夜

頭插白羽毛的姑娘,

歌聲在一個個山寨里流傳。

她們的青春之腰上,

棲息著最古老的原動力――

推動著被改編的旅游業(yè),

徹夜不眠發(fā)展。

后山:回程

溪流在山間奔赴它的前景,

我們也在山間默默原路返回。

對于日夜兼程的山泉,

時間是一種無限深情的慢。

對于偶然造訪的我們,

感言珍貴如山泉。

后山:瀑布

山峰回轉我們一路向右,

右邊的山腰上一座簡陋的涼亭。

亭子的正前方就是那有名的涮涮瀑,

瀑布的樣子恰如龍的胡須。

后山:后院

園子是傳統(tǒng)的,但形同陌路。

好像陳年的新生活。

好像每天經(jīng)過停車場的前院――

墻角那生猛的枝節(jié)。

我不識紅葉般的三角梅。

我所盲目的,恰是你的明媚。

這是世界對你的垂青。

好像更多的花木早已靜默開放,生長。

在書法的后院,在如墨的春光里。

后山:觀魚

魚與水是情感關系,

如老莊研究快樂的哲學。

水與山是思想關系,

如世事觀照方尺的人心。

你與畫是寫作關系,

如語言垂釣秋天的游戲。

畫與我是評論關系,

如留白衍生水墨的語境。

后山:觀鳥

每一只鳥都有一顆高傲的心,

每一個少年都曾迷戀山谷幽徑。

而今我棲息人生中途的枝節(jié),

回望那終日的漫游與孤獨,

恰如注視一只畫中鳥――

在時間的彼岸練習飛行。

后山:不說

胡豆不說:飽滿。

對一條田埂,

它有低調的田野美學。

麥穗不說:結實。

對一陣和風,

桑果不說:烏黑。

對一派麗日,

它有一籃子的發(fā)展計劃。

四月不說:采摘。

如三兩只黃鸝,

我有村前忽山后的一日游。

后山:詩中詩

山從來不憎恨,人總是被惦念。

街道幾多曲折,前景一片嘩然。

迷霧籠罩河川,描畫極冷冬天。

茅塞若不頓開,思想怎能到站。

后山:山谷

一張廢紙上的舊作――

“冬天剛到,我就聽見耳朵里

有風吹山谷的聲音……”

后山:上山

沿著石板路上山的時候,

群山正歸隱于寂靜無邊的暮色。

我們輕聲誦讀荷爾德林的《生命之旅》,

寧靜之詩如路邊白色野花開在明月的惠澤之中。

后山:湖

途徑山口。風大,車不前。

眼鏡透車窗。

晃見湖中微波,推船泊岸。

博物館踞山野。

八卦圖即是雙魚圖,

戲升水升鐘之境。

仿佛白居易渭上偶釣。

醉吟:釣人不釣魚。人魚又兼忘。

后山:睡眠研究

我又一次站在同一個山頭。

而后,開始在戰(zhàn)栗和興奮交織的背景中――

熟練地滑翔。

……沒有任何事故發(fā)生!

我驚醒。

在悶熱的,夏日午后的池塘。

后山:江湖

夏日適合修身心:

暴雨過后,必見勝景。

山水自有兩面性:

一半鐵骨,一半柔情。

江湖就在家門前:

晚來散步,兼習旱冰。

后山:詞之屑

每日之旅漫長無趣。

詞如細屑飄落心田。

誰能隨風將之捕撈。

如此輕盈轉念即逝?

仿佛舊愛空余枯枝。

仿佛年華令人追憶。

仿佛思想凌空高蹈。

仿佛世代寂靜冷清。

后山:假日

整個上午,孩子們在花園里挖土,

為了種植一棵蘭草或美人蕉。

但他們的興奮絕不僅在于此,

而是小鐵鍬下不時冒出來的一粒星星石,

或一條蚯蚓。

這是暑假,他們得到的第一份禮物。

后山:朗誦

早已是黃昏了,

驕陽也已謝幕于遠處的青山。

可還有多少只蟬兒在河堤上的柳枝間,

齊聲朗誦它們精雕細鏤的扇子詩?

后山:大風歌

暴雨將至,天地啞默。

鴿群在樓頂迂回。

一陣大風沖過窗外高大的銀杏樹之巔,

來搶奪察看我桌上的書籍。

在這盛大時刻,我是否該停止冥想,

或者起身恭迎王者蒞臨?

后山:什么是后山

云中的博客。

隨風而行的詞。

發(fā)給隱者的私信。

未公開的日記。

獨自醒來的夜雨。

遺忘最深處的嘆息。

只有提綱的論文。

獻給草木的詠懷詩。

下集:人事篇

后山:見字如面

(贈蒼耳)

“在峨眉山下,下雨,亂得很……”

您回復珠璣私信。也向

川西北博友,泄露了秘密行旅。

近來,天庭的郵箱總是爆滿,

如蜀地陌生的云雨。

不日帶來蒼山的近況,和耳廓的碧綠。

誰能用鏡框觀世音?觀天象?

我們曾經(jīng)只是見字如面,

閱讀薄云的散文,和雷電的批評。

所以有時哦!一個人的論壇,

要抵過三人的扯淡,七十人的雄辯。

我們喝酒不談詩吧――

因在此地,在綿州。酒即是詩。

后山:墓園

(致沙?。?/p>

冒細雨登小山,

入您更小墓園。

小截紙煙拜祭,

歷史恍若雨煙。

只是兩只肥鵝嘎嘎……

當局愚人不解。

后山:戲劇之旅

啟程并非啟幕。你不報幕。我不是小生

羞澀。

二幕已是遲暮。省城轉邊城。山前,

眾人上,一行下榻酒樓。

三天奔走天寒。省上的給鄉(xiāng)下的

送溫暖。不會戲劇的

可以評論。

四方來自四川。小和尚演戲,老專家傳寶。

我看熱鬧。一個外行,好多喜劇。

所以酒后以牌會友,車上亂彈詩歌。

五日腳本補記:初到紅土地,霧里看梯田。

一座丹山上,住著三神仙。

后山:難得早起

河堤是容易忽略的,

老人起得最早。

他們左岸太極慢推,

摩登勁爆。

我獨抬望遠山近水,

恍惚不曾感冒。

正好新詩舊詞之間,

揣摩中庸之道。

后山:言不由衷

在電視臺工作的那個男人,

必須要熱情地推介接下來即將播放的

電視劇。

盡管它家長里短,糟糕到了極點。

我老婆和主持人不一樣,

她很少贊美。

她只是在廚房里一直做一份土豆絲。

盡管它毫無新意,平常到了家。

后山:禮物

我手上戴著一串珠子。

據(jù)說是綠檀做的。

因此是否可以說我獲得了樹木的贈予?

那是我前年到江西,

給自己帶回來的禮物。

只有它,上面沒有任何俗氣的字。

后山:閱讀之旅

每天上班我都背個包,

因為每天,都像是一次同期的旅行。

而文字也是有路線的。

它們準時集結在書本的包里,

期待著閱讀之旅展開。

后山:天門山上

(贈李龍炳)

兜圈就是兜風。

我們在天門山上兜了一圈,

如天馬行空。

如寫詩,如寫實。如你所言――

兜了一車的春風。

……轉來梨園唱詩送。

后山:游山詩

(致李調元)

“游山如讀書,一里當一葉?!?/p>

在一本新編詩文集里挑兩三句好詩,

您的跨時空首發(fā)式才不會像白日夢。

“唯有古源泉,日夕鳴悲風?!?/p>

您當年曾游歷的綿州第一山富樂山,

恰如某位古圣先賢大隱于綿陽城東。

后山:柚子與山花

(贈潘紅莉)

我們在李調元故居外喝茶,

您在用相機給一樹柚子拍照。

十青年在博物館里書寫敗筆,

您在和詩人談論南方與北方之別。

后來那些柚子被您帶回哈爾濱――

掛在了您的新浪博客上。

它們原本只是蜀地遍地可見的柚子,

而今已因您的珍視而美如山花。

后山:清明訪談

你問我要一首寫清明的詩,

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留意過這個節(jié)日。

(我甚至從未寫過具體的死亡。)

在即將到來的這個清明,

一位當記者的朋友打算寫一寫――

關于我自青年時代以后,

是如何變得日漸迷惑和猶豫的。

我對于他對舊歷節(jié)氣推算的信服,

顯然勝過于他對詩歌前景的憂慮。

后山:島

(贈澳洲歐陽昱)

春秋之間,詩人去國已二十余載。

詩行萬里隔漢英。

詩可傳情,可見字如面如電郵。

可怎能翻譯跨世紀鄉(xiāng)音?

后山:拔牙者說

拔牙者是粗暴的。

但對待腐敗,

你又有何其他良方?

我有一口舊齒,已經(jīng)兩頭爛掉。

你有兩排乳牙,正在依次換新。

所以今天一起來拔牙――

父子倆買一贈一。

后山:虛空

另一首舊作――

“吹笛子的人,在另一棟樓里

時時吹奏他的虛空……”

后山:星辰

撿回的舊作――

“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

照顧著

歷代的星辰。”

后山:走神

在閱讀的途中,

一枚書簽是必要的。

它有利于我們頓悟,

或自由地走神。

恍若山峰追逐著星云。

在詩行間。

后山:輾轉

(再贈澳洲歐陽昱)

孩子整夜咳嗽,在另一個房間。

我因剛喝了酒而失眠,

讀托馬斯?薩拉蒙的詩集。

“別再等細雨”。午夜之前剛見面

又道別的詩人,在另一座城市。

像他另一個輾轉的祖國。

后山:茶道

(贈夢亦非)

詩人自鵬城寄來一筒茶葉,

產(chǎn)自他的故鄉(xiāng)黔南。

我將茶葉轉贈另一位綿州詩人,

茶香因此在詩中流傳。

后山:端午日記

五月初四。上午。買菜。

也買回一把艾草。

艾草。給孩子熬湯洗澡用。

年年端午。不愛吃粽子。

買艾草也不為紀念。

在家庭。傳統(tǒng)不是儀式。

后山:踏浪行

(贈李亞偉)

詩歌如同美酒,英雄即是美人。

而您就是詩江湖上傳頌已久的酒美人。

所以您多么地熱愛,這夏日暴烈的

小脾氣。意猶未盡的是江山,

從午夜狂飲暴雨至凌晨。我們也從

三五個自命不凡的夜游神,變成

一群被天庭隔離于孤島之上的

孫猴子。滿眼里只剩下對那早已遠去的

英雄時代,惺惺相惜的醉意。

老兄??!在您墜入綿州溫柔鄉(xiāng)之前,

我們曾踏浪而行,抄襲了一把隔壁青蓮鄉(xiāng)

那位曾酒肆藏名三十春的謫仙人。

后山:小偷來訪

一大早,警察來敲門。

沒人在家,除了昨夜的小偷

在客廳留下的身影和足跡。

老婆在菜市場討價還價,

兒子在幼兒園里和伙伴們打鬧,

我還擠在上班高峰的公車上。

沒有誰能把這糟糕的日子偷走,

沒有任何東西失竊。一切照舊!除了我

接到一位警察不是時候的電話。

后山:魚玄機

我不是魚,但我知道

魚能帶來快樂。

比如晚飯后散步,眼見江堤上

一只紅色鯉魚就躍身上岸,

成了兩三個屁大點小孩,絕佳的玩具。

在細細柳條的陣陣驅逐下,

那魚就這般栩栩如生地

在旱地上游動了起來。

你怎能想象它本是塑料之身,

奧妙僅僅在于,腹中暗藏了微型的電機?

后山:與兒游泳

神也是需要沐浴的。

因為靈魂并不如你想象的

一般純凈。

就像綠島上的這方

巴掌大的泳池,

如此簡陋,喧囂,擁擠。

但我們第一次徹底地安靜了下來。

恰若初生時,

世界所賜予你的命名。

后山:鶴

當我們出門在外,不適合讀書。

或者揣摩一只隱喻的黑鳥。

站臺上的人更值得欣賞。

他們神情如鶴。

后山:語言是存在之家

對于小孩子來說,鼠標就是槍。

他總是能讓我們驚訝。

第4篇:白馬篇翻譯范文

論文摘要:荀子的正名理論以名為核心,主要考察了3個基本問題:名的作用,名同異的原因,制名的原則。荀子又以此為標準,將當時的諸子學說歸為“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以名以亂實”3種謬誤,并對之進行了嚴厲批判。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狹隘的功用主義和專制主義傾向被后來統(tǒng)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諸子學說的衰落。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zhàn)國末年趙國人。他是我國先秦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諸子的最后一位大師(郭沫若語)。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對孔子正名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特別是墨家的邏輯思想的基礎上,用儒家的立場對先秦的邏輯思想進行了總結,提出了更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正名理論,從而在中國邏輯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荀子的正名理論也包含了一定的消極因素,這為其學生韓非、李斯創(chuàng)立法制思想,限制和迫害其他學派埋下了伏筆。

1 荀子正名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關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軸心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數(shù)世紀是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這一階段中國出現(xiàn)了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印度出現(xiàn)了《奧義書》和佛陀,在巴勒斯坦、伊利亞等先知紛紛涌現(xiàn),希臘更是賢哲如云,如荷馬、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等等。這一時期古代文明徹底衰微在文明的廢墟上,“人類全部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類體驗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軟弱。他探詢根本性問題。面對空無,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過在意識上認識自己的限度,他為自己樹立了最高目標。他在自我的深奧和超然存在的光輝里感受絕對?!盵1] 8

春秋以降,原有的奴隸社會的一切都逐漸崩潰:天子權威衰落,禮樂文明瓦解,夷狄文化沖擊。社會巨變和文化的動蕩,一方面使人們陷入茫然無依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迫使人們重新確立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確定人與自然以及與自身的關系,創(chuàng)立某種作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的文化。春秋末年,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揭開了諸子學的序幕,其后,墨子、楊朱、孟子、莊周、惠施等眾多哲人紛紛創(chuàng)說立教,聚徒講學。一時間,思想的長空,群星閃爍,相映成輝。

其中,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把當時道德的淪喪委諸于思想方面中央權威的喪失?!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三)于是,孔子便從“正名”的方法出發(fā),論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規(guī)范。“正名的最后宗旨是要在天下重建理想的社會關系,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盵2] 44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最初主張“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最后卻反叛儒教,主張“兼愛”、“非攻”、“貴儉”、“天志”和“明鬼”,代表了小生產(chǎn)者面向實際、講求實際功用的主張。道家由反叛傳統(tǒng)文化走上了純粹的自然主義道路,老子把文化看作人與自然的壁壘,從而主張無為而治、消滅文化,使人類返璞歸真,回到自然的懷抱。名家以鄧析、惠施、公孫龍為代表,他們不拘于舊的傳統(tǒng),勇于向時代挑戰(zhàn),善于辯駁,他們所提出的“兩可之說”、“山與澤平”、“白馬非馬”等命題為世人所矚目。如此等等,諸子學說紛呈。

2 荀子正名理論的提出

首先提出“正名”主張的是孔子。儒家學派是一個入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學派,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鬃由畹拇呵锬┠?,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鬃诱J為當時政治的混亂和禮樂的崩潰都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有關。于是孔子要求正名,即審慎地使用書面的言辭以寄寓倫理上的判斷,就像一個國家的法規(guī)一樣予以褒貶??鬃由畹哪甏?,正是奴隸制度全面崩潰的時候??鬃釉噲D在正名中整頓思想、回復禮樂,以維護沒落的奴隸主階級,但是他的努力,卻不能阻止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3世紀古代中國諸子百家學說的蓬勃發(fā)展,并因之而形成的百家爭鳴局面。

戰(zhàn)國末年,封建制生產(chǎn)關系和政治體制逐步開始確立,百家異說,各執(zhí)一詞,相互是非,不僅使儒家學派的學說受到威脅,并且客觀上也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敖袷ネ鯖],名守慢,奇詞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shù)之儒,亦皆亂矣?!?《荀子·正名》)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儒家學派的繼承者荀子又一次感到了正名的需要。

荀子的正名學說是為“正政”服務的,因此荀子特別強調正名的政治作用?!肮释跽咧泼?,名定而實辯,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實者,使民疑惑,人多辯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jié)度量之罪也?!?《荀子·正名》)荀子認為統(tǒng)治者的“制名”可以使名實相符,從而使人分辨實際,思想統(tǒng)一。而“析辭擅作名”,會造成人們疑慮叢生,迷惑不解,辯訟不止,是為“大奸”,顯然荀子是把正名視為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思想統(tǒng)治的手段。荀子的正名思想是以名為核心,主要考察了名的3個基本問題。他說:“然其所為有名,與有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即這3個基本的問題是:1)為什么需要名;2)名為什么有異同;3)什么是制名的基本原則。

首先,關于為什么需要名,即名的作用,荀子有明確的表達:“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分,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以為有名也?!?《荀子·正名》)儒家從孔子開始,便認為名的使用應當包括道德上的評判作用。這個觀點,被荀子保留在自己的理論中,即名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判斷貴賤。名的另一個用處是區(qū)別同異,墨家和名家是非常強調這種用處的,而在荀子看來,則是次要的、從屬的。

其次,為什么名會有同異呢?荀子從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fā),闡述了“制名”的認識論基礎。荀子說:“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凡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灑、酸、奇臭以鼻異;疾、養(yǎng)、滄、熱、滑、钅發(fā)、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知此緣而以同異也。”(《荀子·正名》)人接觸到客觀事物,就能憑借感官(緣天官)掌握千差萬別的事物屬性,并把性質相同的東西歸為一類,用一個名稱來指稱它。事物千差萬別,所屬的種類亦很多,這就是名之所以有同異的原因。這里,荀子強調指出,客觀事物屬性的同異,是其名稱同異的基礎和根據(jù),這也為他批駁其他各家學說,將他們斥之為“誘其名,眩其辭”作了理論的準備。

最后,制名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有二。第一個自然是相同的原則,“同則同之,異則異之”。第二個是約定俗成原則,即:“名無固實,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命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正名》)這里,荀子認為,名的合適與否,決定于是否約定俗成。需要指出的是,荀子正名理論的實施者是“圣王”,“約之以命”也就是每個約定的名必須得經(jīng)過統(tǒng)治者的批準。那些企圖擅自制造新名的行為,就像私造官印、官稱和官尺一樣是犯罪的行為。

3 荀子對諸子學說的批判

荀子以自己的正名理論即名的用處、名異同的起因和制名的原則為標準,來檢驗當時思想家們所提出的各種學說,認為這些學說混淆了名實關系,荀子將其斥之為“三惑”,并進行了嚴厲的批駁。

3.1 “用名以亂名”的謬論。荀子所舉的例子是:“見侮不辱”;“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耙娢瓴蝗琛笔撬我鼘W派代表人物宋子的觀點,他認為受到侮辱并不就是一種恥辱,如此則人們就不會頻繁爭斗,他是號召不抵抗的和平主義者;“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是墨家學派的主張。荀子認為這些觀點違背了常識,是用兩個名稱表面的相異,來抹煞它們本質上的相同,是用名來亂名,使人使用概念時混亂無章,從而不能達到明貴賤、別同異的目的。

3.2 “用實以亂名”的謬論。荀子舉的例子是:“山淵平”;“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吧綔Y平”是惠施的觀點,他認為天與地、高山與深淵的高度是一樣的;“寡”是宋子的觀點,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少欲的,與荀子性惡論的觀點相悖;“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是宋子或者墨家的觀點,意思是牛羊豬狗肉不見得就是美味可口的,大鐘等樂器的聲音不一定必然給人帶來樂趣。荀子用他的正名理論的第二點即名異同的起因進行了反駁。荀子認為名的同異來源于人們的感覺,從人們的常識來講,山的名是反映地面上隆起之實,淵的名反映的是地面上凹陷之實;人的總是多的;家禽的肉總是可口的,樂器的聲音總是悅耳的。而惠施、宋子和墨家的這些命題是用特殊情況去否定反映普遍性的名,是“惑于用實以亂名也”。 轉貼于

3.3 “以名以亂實”的謬論。荀子所舉的例子是:“牛馬非馬”,這個命題類似于后期墨家的命題。《墨子·經(jīng)下》篇中“牛馬非?!迸c“牛馬非馬”類似,意思是“牛馬”這個概念和“牛”、“馬”這些概念的內涵是有區(qū)別的。荀子認為對事物的稱謂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在實際生活中,牛馬群就包括有牛有馬,而“牛馬非馬”之說違反了社會所認可的觀念,是用“牛馬”和“馬”這兩個名的不同來混淆實際事物中牛馬群和馬的關系,其結果是會造成人們認識的混亂,這是應該加以禁止的。

最后,荀子總結道:“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辯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辯勢惡用矣哉!”(《荀子·正名》)

4 荀子正名理論中的狹隘功用主義思想

在孔子的正名理論中,“名”被看做是起源于先驗的“象”,并且名里面寓意著倫理的褒貶??鬃印罢钡姆椒ㄊ侵亟脑嫉暮屠硐氲囊饬x,以改正現(xiàn)在已陳舊和退化的名的意義。“任何一個現(xiàn)代語言學家都能容易地看到這個企圖是無效的。因為非常明顯,即便不考慮這樣一個無窮倒退的困難,這些名詞在最后被發(fā)現(xiàn)時的原始意義不過是比詞源學意義略勝一籌。當我們終于追溯到‘象’這個詞作為一只‘象’的原始意義時,會獲得什么樣的邏輯的和道德的好處呢?如果我們拋棄了這種嚴格的詞源學探討,我們就不得不求助于任意專斷的意義,求助于哲學家們自己認為理想的意義。”[2] 64

荀子否認名的神秘起源,代之以感覺經(jīng)驗和理智活動,認為凡經(jīng)過社會約定或者政府批準而變成通用的名就是正確的,這體現(xiàn)了荀子的唯物主義立場,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荀子認為“正名”的意義不過是維護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規(guī)定的用法,防止因時久而訛用,防止狡猾的辯者的捏造。荀子對正名的意義做了過于狹隘的功用主義的解釋,這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中國最燦爛時代衰落的征兆。

國難興邦,殷憂啟圣。中國諸子學說的興起乃是思想解放、自由爭論、激烈批評、大膽假設時代的產(chǎn)物,荀子的正名思想,主張統(tǒng)治者對諸子的言論用權勢加以控制,用正道加以引導,用命令加以告誡,用言論加以開導,用刑法加以禁止,“這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先聲”[3] 233,這對其學生李斯倡導“焚書坑儒”不會沒有影響。

在談到這段歷史時也嘆道:“其實這種短見的功用主義(指荀子、韓非子的學說——引者注),乃是科學與哲學思想發(fā)達的最大阻力??茖W與哲學雖然都是應用的,但科學家與哲學家卻須要能夠超出眼前的速效小利,方才能夠從根本上著力,打下高深學問的基礎,預備將來更大更廣的應用。若哲學界有了一種短見的功用主義,學術思想自然不會有進步。”[4] 269荀子作為“先秦諸子的最后一位大師”(郭沫若語),集百家之長,融合百家之學,但他用其狹隘的功用主義思想來限制百家爭鳴,他的正名主義“便是科學的封門政策,便是哲學的自殺政策”[4] 302。

諸子學說的衰落固然有其自身很多的原因,如莊子的“不譴是非”的懷疑主義精神泛濫;惠施、公孫龍等人的奇談怪論使名學與“不可理解”同日而語;方士派迷信的盛行使人們的興趣轉向宗教;等等。而荀子的正名主義理論所包含的狹義的功用主義和專制主義思想,一方面在諸子百家內部進行批駁非難,另一方面又借助國家的權勢從外部進行鉗制和瓦解,最終使諸子百家學說的衰落成為時代之必然。

參考文獻:

[1] 卡爾·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 .先秦名學史[M]//《先秦名學史》翻譯組,譯.李匡武,校.北京:學林出版社,198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選范文推薦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