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

第1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觀;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為先,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黃香和孟宗,歷代《孝感縣志》有記載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風范凝聚成豐厚的孝文化資源,滋育了歷代的孝感兒女,使孝感人熱愛孝子,崇尚孝德。

現(xiàn)如今,經(jīng)過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經(jīng)歷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社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道德危機。一些人的道德底線喪失殆盡,子女遺棄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毆打父母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會的人際關系就是一種裸的金錢關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為繼承和弘揚孝子精神,樹立新時期尊老敬老良好風尚,自1996年開始進行“十大孝子”的評選,至今已評選了四屆。“十大孝子”的評選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熱潮,2005年孝感學院和湖北職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會”。兩個學院先后組織召開了中華孝文化研討會、孝文化與和諧社會研討會、孝感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國際學術研討會、“孝感孝文化與科學發(fā)展觀”國際研討會等大型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國內(nèi)以及美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參會,開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學術研討活動?!缎⒏腥請蟆贰ⅰ缎⒏袑W院學報》和《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還分別開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專欄,組織開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及其豐碩成果使孝感成為我國繼濟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個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豐碩。

一、有關孝文化研究學術專著與孝文學專著

孝感學術界有關孝感孝文化研究的專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華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傳奇故事》、《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構建現(xiàn)代和諧社會――中外學者論“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孝文化文藝新作》、《新二十四孝》、《當代學者論孝》、《孝經(jīng)新解(通俗讀本)》、《孝文化文學作品選讀》、《孝文化景觀》、《中華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與孝文化資源開發(fā)》、《中國孝文化概論》、《中國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與教育叢書。另外,有關孝文學著作有:《千古孝子黃香》、《三國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補碗》和《無敵孝子劍》。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書由孝文化遺跡、人文景觀、文物精華和拾萃四部分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統(tǒng)考證的奇葩?!缎⑽幕芯俊穼Α靶⑽幕谋举|(zhì)”、“中華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來歷朝歷代孝文化的演進與發(fā)展軌跡”以及“孝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均進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稱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個新的里程碑。《旅游與孝文化資源開發(fā)》收錄了孝感“旅游與孝文化資源開發(fā)”征文活動的40余篇優(yōu)秀論文,它把孝文化研究與孝感經(jīng)濟建設結合起來,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和劃時代的新突破?!逗霌P中華傳統(tǒng)文化構建現(xiàn)代和諧社會――中外學者論“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全書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即孝文化內(nèi)涵與意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和孝感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的實踐探索研究,該書充分反映和體現(xiàn)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新見解,對孝文化的現(xiàn)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的實踐活動具有重大啟示和指導意義。

二、有關孝經(jīng)學、孝、孝道、孝觀念、孝意識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對《孝經(jīng)》、孝、孝道、孝觀念、孝意識的研究高度重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關研究論文主要有:《與的關系及其揚棄》、《漫談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社會實踐》(上)和《漫談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社會實踐》(下)、《淺議孝的演進與文明軌跡》、《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孝養(yǎng):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中國古代文學與孝之初探》、《論的孝意識及其特色》、《唐代婦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婦之孝》、《與孝道思想》、《論、之孝親意識與中國古代孝文化》、《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孝文化傳統(tǒng)看賈寶玉的結局》、《中的異類孝子形象》、《“孝”字的創(chuàng)生及其原義釋》、《不同文化土壤上的兩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較》和《中西孝道差異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有:《與的關系及其揚棄》對《孝經(jīng)》與《二十四孝》的產(chǎn)生及其內(nèi)涵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上闡明了二者的關系,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揭示了二者中必須棄除的糟粕和應該吸取的精華,并結合實際進行了論證;《漫談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社會實踐》從忠孝的思想基礎、《孝經(jīng)》的理論基礎、天子的孝道榜樣、舉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論述了漢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會實踐;《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通過對“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進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進的過程,透視中國特有孝道文明的歷史軌跡,從而揭示孝文化的內(nèi)涵,展示孝文化的無窮魅力,指出孝觀念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良品德;《中國古代文學與孝之初探》從中國古代文學與孝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著手,指出古代與孝相關的詩歌、小說、戲曲和部分記敘性散文主要是通過塑造孝子形象對孝進行文學性詮釋,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實為據(jù)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則通過虛構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對孝的完美詮釋,這種詮釋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另外羅移山等一批學者還分別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紅樓夢》和《聊齋志異》作為個案,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識、孝道思想和孝行實踐,并分別從文化同質(zhì)與文化異質(zhì)、中西文化差異和人性與神性等不同視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愛觀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愛觀可以相互取長補短,以此促進中國孝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健康發(fā)展。

三、有關孝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孝感學界在挖掘中華孝文化內(nèi)涵,發(fā)揮其當代價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論孝的文化內(nèi)涵》、《略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

內(nèi)涵的特征》、《淺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揚棄》、《析魏晉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華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題》、《孝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與孝文明》、《關于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內(nèi)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關于孝感孝文化形態(tài)及其當代價值的若干思考》、《論孝德與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關系》、《傳統(tǒng)孝文化道德觀與當代道德價值觀之比較》、《析孝感雕花剪紙的孝文化內(nèi)涵》、《體味孝感雕花剪紙的孝文化底蘊》和《推進孝德文化科學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等。對于孝文化的內(nèi)涵,《論孝的文化內(nèi)涵》指出“孝”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生命意識、知性精神和道德觀念三大要素,強調(diào)了目前對“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識和知性內(nèi)涵尤其重要;《略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內(nèi)涵的特征》和《淺論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則分別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無我性、義務性、實踐性等五個方面的內(nèi)涵特征和久遠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階級性、民族性、世界性、現(xiàn)實性和發(fā)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晉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繼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華,必須弘揚善事父母、贍養(yǎng)雙親,敬愛父母、敬愛長者等孝道,創(chuàng)新賦予顯親揚名、光宗耀祖,愛護身體、珍愛生命等內(nèi)容以時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禮、慎終追遠等內(nèi)容中過時成分,徹底批判包辦婚姻、傳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觀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葉繼宗教授等學者還分別從孝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孝德與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關系、孝文化與孝文明、傳統(tǒng)孝文化道德觀與當代道德價值觀之比較等方面對孝文化進行了探討,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道德,全面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zhì),推動我國文化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深遠意義,并從時代性、政治性和社會性等不同的視角對孝感孝文化進行審視,提出了科學界定孝德文化內(nèi)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資源、廣泛開展孝德文化活動、大力發(fā)展孝德文化產(chǎn)業(yè)等四條科學發(fā)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徑。

四、孝文化與經(jīng)濟建設、孝文化名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研究

對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促進孝感經(jīng)濟建設、孝文化名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孝感政界、學界對此進行了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與經(jīng)濟建設關系的研究論文有:《對孝文化的經(jīng)濟分析》、《孝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研究》、《孝感孝文化產(chǎn)業(yè)集群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銀色營銷策略》、《以中華孝文化開發(fā)農(nóng)村銀色市場》、《以中華孝文化塑造產(chǎn)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為例》、《從孝文化談文化營銷與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企業(yè)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科學發(fā)展多利共贏――著力建設“四園”

打造孝文化旅游經(jīng)典》、《旅游和孝文化資源開發(f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朝陽產(chǎn)業(yè)》、《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導孝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資源旅游開發(fā)的思考》、《孝感董永資源旅游開發(fā)原則及模式探究》、《董永資源旅游開發(fā)芻議》、《對依托孝文化發(fā)展應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謀發(fā)展以特贏市場――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有感》和《淺議孝文化節(jié)日禮品開發(fā)》等。其中,《對孝文化的經(jīng)濟分析》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分析了孝文化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對以家庭為生產(chǎn)單位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所發(fā)揮的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國現(xiàn)階段經(jīng)濟中的積極作用,闡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及其發(fā)揮作用的趨勢。黃宏磊等學者通過一系列的調(diào)查研究,對孝感孝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孝感孝文化產(chǎn)業(yè)集群開發(fā)、孝感孝文化為基礎的銀色營銷、孝文化特色產(chǎn)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及科學發(fā)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和對策。上述研究成果對指導圍繞地方孝文化特色進行特色經(jīng)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孝文化名城建設相關論文有:《孝感創(chuàng)建“中華孝文化名城戰(zhàn)略構想”》、《孝文化在推進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大有可為》、《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空間》、《孝文化與孝感市城市品牌營銷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軟實力建設》、《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設的CI戰(zhàn)略》、《中華孝文化名城品牌經(jīng)營戰(zhàn)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戰(zhàn)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吳崇恕教授等一批學者分別就創(chuàng)建中華孝文化名城的戰(zhàn)略、孝感孝文化對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設的促進作用以及孝感中華孝文化名城的建設空間進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為例,討論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設目標定位、文化軟實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設的CI戰(zhàn)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經(jīng)營戰(zhàn)略等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有益建議。

孝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研究論文有:《中華孝文化與代際和諧》、《創(chuàng)建現(xiàn)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對于孝文化建設之難點“婆媳關系”的思考》、《關于孝文化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和《論中華孝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別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資源促進代際和諧、家庭和諧、婆媳和諧、校園和諧以及和諧社會建設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設性建議和辦法,為孝感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五、有關孝德教育的研究

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尤為重要。孝感學院、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把推進中華孝文化與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進中華孝文化領域的產(chǎn)、學、研、用,培育以中華孝文化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湖北職院成立了全國首家中華孝文化學院。相關研究論文有:《“孝”的歷史流變及其現(xiàn)代德育價值研究》、《賦予孝德教育新的時代意義》、《論孝文化的回報德行》、《傳承中華孝文化精華

建設特色高校校園文化》、《從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識解讀大學生極端行為》、《淺論孝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構建》、《解讀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設與學校教育――關于“孝文化”建設的思考》、《和諧校園呼喚孝道教育》、《以弘揚孝文化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運用開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與道德底線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歷史流變及其現(xiàn)代德育價值研究》分析了現(xiàn)在我國孝道缺失的原因,強調(diào)傳統(tǒng)孝文化對提升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zhì)、重建家庭美德、構建社會公德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顿x予孝德教育新的時代意義》分析當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發(fā)掘傳統(tǒng)孝文化的時代內(nèi)涵,創(chuàng)新孝德教育的實踐,提倡情行并重,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孝德。還有李友清教授等學者分別就目前在我國學校、家庭和社會忽視道德底線教育引發(fā)的弊端、開展孝德教育的意義、如何進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孝德教育與國民素質(zhì)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研究和探討。這些成果無疑對孝感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和社會開展孝道教育、弘揚孝文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孝人物、孝景觀及孝資源的保護研究

對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華孝文化景觀及孝資源的保護研究的論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與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證》、《“黃香故里”考辨》、《(黃香故里考辨>之考辨――與張昕先生商榷》、《中華孝文化景觀》和《孝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等。上述文獻分別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鄉(xiāng)”、黃香的故里、事跡及文物文獻進行了考證,并就中華事親景觀、孝親景觀和孝行景觀等中華孝文化景觀進行了綜合考察,指出弘揚孝文化,積極開發(fā)利用孝文化資源,確保孝文化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加強對孝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

[參考文獻]

[1] 孝感文史辦.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義.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6.

第2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辯證 看待 傳統(tǒng)孝道

一、傳統(tǒng)孝道觀的演變和發(fā)展

在中國早期社會,最初意義上的孝道僅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的范疇。直至后來儒家把孝道從家庭推向了社會,把孝移到“忠”上,將忠孝視為一體,從而使孝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得到了擴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時維系家族和社會道德的紐帶。到了漢代,孝被政治化,統(tǒng)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舉孝廉”,孝道成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再到宋明時期,孝道更是被統(tǒng)治者及其思想家們加以扭曲,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愚孝在當時成為道德的楷模。

傳統(tǒng)孝道在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從整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傳統(tǒng)孝道有三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對宗法的無限追求。如對延續(xù)生命、傳宗接代、祖先的崇拜等。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倫理意識和規(guī)范。包括對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養(yǎng)親、敬親、順之以行、諫之以禮;事死則是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及繼志述事、大孝終身慕父母。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道衍伸出來的社會道德倫理意識和規(guī)范。

二、傳統(tǒng)孝道的內(nèi)涵

依據(jù)孔子對孝的要求,子女要時刻把父母放在心中,對父母要常懷關愛之情,這是孝敬老人的最低要求。當我們成家立業(yè)之后,父母親開始衰老,甚至生活上難以自理。這個時候是最需要兒女的照料。因此,這個時候子女要保證父母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饑寒,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明禮之人,必有愛心”。父母作為自己最親近的人,愛父母是自然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連父母都不供養(yǎng),老人吃飯都成問題,哪還能談得上“孝道”?“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親尊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孝道內(nèi)容,是我國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視修養(yǎng)問題?!抖Y記》云:“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意思是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兩個等級: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nèi)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是能給他們養(yǎng)老送終,表明了養(yǎng)親尊親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作為人與人交往的原則,也是繼承和推崇傳統(tǒng)孝道的一般原則和方法。養(yǎng)親尊親在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中多有論述,并且作為一種規(guī)范、禮法與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倫理。孝道從內(nèi)容上可包括敬、信、誠、慈、溫、善、順、和、禮、讓、謙、親、寬、明、直、儉等,若從行為上說,“孝”則表現(xiàn)為尊敬父母,友愛兄弟,妯娌和睦、尊師敬賢、尊長愛幼、公而忘私、扶貧濟困、熱愛人民、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等。

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傳統(tǒng)孝道

“養(yǎng)親尊親”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又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zhì),在家庭關系中,惟有從養(yǎng)親尊親出發(fā),才能達到家庭中“人恒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注重傳宗接代的傳統(tǒng)孝道,它形成了認祖歸宗的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使得人們可以通過血緣關系的維系,形成孝順長輩、恪守孝道的風氣。使得父母老年有保障、在維持家庭地位、擴大家庭規(guī)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孝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中國文明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nèi)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淀和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對構建中華傳統(tǒng)人本主義理論體系,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它畢僅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時代的產(chǎn)物,又是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宗法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nèi)容,歷史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內(nèi)核也有過時的內(nèi)涵。這種雙重性影響又往往糾葛在一起,好比一把雙刃劍,難以斷然割裂,必須歷史的辨證的分析。

從孝的內(nèi)容來看,孝道中的孝養(yǎng)等是傳統(tǒng)孝道的精華,它既為中國歷史上一切思想家所推崇,也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和踐履,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使個體的道德達到完善;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guī)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從整個社會來看,孝道的思想可以規(guī)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tǒng),由亂達治。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為中國的一統(tǒng)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孝道作為封建道德的基石,其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帶有鮮明的封建主義色彩。首先,封建孝道具有愚民性。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diào)“三綱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實行愚民政策??鬃右舱f:“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代統(tǒng)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蓋下,實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為其封建統(tǒng)治服務。其次,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關系以及“禮制"中的等級觀念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上對下、尊對卑的單向性服從,雖然也有尊老愛幼的思想,但長永遠在上,幼永遠在下。無論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充斥著扼殺平等的價值觀念。再次,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從政治上來說,在封建社會后期演變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武器,扼殺創(chuàng)新力量,強調(diào)對圣賢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義,不思進取,給中華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難以肅清其保守性的影響。

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孝道精華的同時還有看清其不足之處。它有其與封建社會政治相聯(lián)系的封建性糟粕,即孝道在封建社會中被統(tǒng)治階級拿來作為其宗法等級統(tǒng)治的精神基礎,并對此不斷加以極端化、專制化、神秘化、愚昧化,從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鞏固他們的專制統(tǒng)治,如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傳宗接代、厚葬久喪、移孝作忠等,這是我們應該拋棄的。

參考文獻:

[1]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M].中華書局,1989.

[2]郭慶祥,《中庸》[M].東方出版社

[3].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論語?里仁》

[5]《曾子事父母》,《大戴禮記解詁》卷四

第3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孝是中國人情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說某個人不孝,他必定會大發(fā)雷霆,倘若夸獎某個人是大孝子,他競能感動得熱淚盈眶。

孝的力量來源于至真的親情。《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毙ⅰ弊鳛楣糯赖碌母?,是毋庸置疑的。在家庭中,孝是長幼有序的倫理關系,對社會而言,是融進儒家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對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孝的本意是對祖先的崇敬,后來轉變?yōu)閷﹂L輩的孝敬。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將孝道文化加以集中提煉,賦予了孝自然親情和人格平等的內(nèi)涵,孝文化得以傳揚。借助儒家學說的正統(tǒng)化,孝實現(xiàn)了個人情感和社會道德的高度一致,以孝治家、以孝治國成為了中國特色的家庭道德和國家規(guī)范。

漢代對孝格外推崇,提倡“以孝治天下”,孝開始走上政治舞臺。特別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為了表明對孝的尊崇,漢代皇帝多以“孝”為謚號。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孝悌褒獎、賜爵達32次。對于著名的孝子,皇帝更加重視,把其作為弘揚孝道的榜樣,精心扶植。東漢初年,臨淄人江革以孝母聞名鄉(xiāng)里,光武帝賜其“巨孝”稱號,賜谷千斛。

從漢至清,孝治之風伴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形成了牢固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和心理情感。

對于中國的孝道,19世紀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jīng)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中國的執(zhí)政者制定了無數(shù)的禮節(jié)和形式,激勵人們孝敬父母,使人恪守孝道,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禮教,維護了國家的太平。

當然,孟德斯鳩看到的是孝對于維護統(tǒng)治的作用。傳統(tǒng)的孝道在被封建統(tǒng)治者作為工具時,它過于強調(diào)服從,過于強調(diào)對在上的君父尊長盡忠盡孝的責任。但是,無論如何評價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認其更多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基本社會道德。

與社會道德而言,家庭倫理則是孝最基本的內(nèi)涵。先秦儒學有關孝的思想中,以血緣親情為孝的基礎內(nèi)容??鬃佑性啤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的關心出于真情流露,才有可能對父母和顏悅色。可見,孔子講孝以敬為要,這種訴諸親情表達和維系家庭和諧的“孝”,是孝道得以千年傳承的主要原因。

在農(nóng)耕社會中,家庭是獨立的經(jīng)濟單位,家長掌握著家庭的經(jīng)濟大權,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在家長的領導下從事經(jīng)濟活動。這就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服從家長的領導。這就是產(chǎn)生“孝”觀念的根本原因。在此種觀念下,家庭成員之間,只有長幼區(qū)別,只有“孝悌”觀念,而沒有相互尊重的觀念。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對于孔子的這個言論,向來有不同的見解。綜觀孔子的各種言行,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以家庭事業(yè)有持續(xù)性為首要標準,可見儒家學說賦予了孝道發(fā)展性的內(nèi)涵。隨著生產(chǎn)水平的進步,孝不再主要是維持經(jīng)濟的倫理規(guī)范,而是逐漸轉化為家庭成員之間基于血緣關系的情感關系。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孝強調(diào)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yǎng)老人,使老人們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第4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主題詞:小學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內(nèi)容

一、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一)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是中國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關于孝道教育,學界仍然存在一些爭論。針對公民帶薪孝假的問題,黃堅厚在《現(xiàn)代生活中孝的實踐》中指出孝道是我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當今社會提倡孝道教育會不會有悖于現(xiàn)代教育的初衷?駱承烈的《孝道新解》質(zhì)疑孝道教育在今天有多大的價值?現(xiàn)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孝道?有學者甚至認為當今社會已經(jīng)不需要孝道教育了,我國要健全養(yǎng)老機制,把養(yǎng)老責任交給社會。我們知道,西方國家是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條件下出現(xiàn)老齡化問題的,西方文化也認為,生育和教養(yǎng)兒女,是人們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責任,子女不論從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沒有贍養(yǎng)年老而失去勞動力的父母的義務,贍養(yǎng)老人是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而我國是在尚未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化的,且生產(chǎn)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yè)和保障水平也還不發(fā)達,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養(yǎng)。因此,想在短期內(nèi)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保證“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終”還不大可能實現(xiàn)。由此可見,繼續(xù)傳承我國的孝文化是極其必要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的孝道意識,可以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二)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培養(yǎng)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小學教育是學生最重要的養(yǎng)成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品行。小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個人品行和道德素質(zhì)將會影響我們未來世界的和諧與發(fā)展。他們正處于思想意識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期,此時對其進行孝道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使其從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這種德性深入內(nèi)心,指導其以后的人生路途。孝道教育的根本在于發(fā)掘?qū)W生的孝思、孝行,進而推廣至學生的責任意識。孝不僅是德育之根本,而且是人性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讓小學生及時領悟孝道的涵義,并把孝道滲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實際行動中是極其必要的。

(三)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做人。一個人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這個人未來的人生價值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一個人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則取決于教師在關鍵時刻給了他怎樣的教育。可見,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育的責任,更是教育的義務。教師應該從“孝道教育”這一最基礎的道德修養(yǎng)起步,努力引導學生將孝敬層次由“養(yǎng)親”、“孝親”向“尊親”、“推恩”提升,將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推廣到愛集體、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實現(xiàn)基礎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飛躍,達到以孝促成禮儀教育,以孝促成養(yǎng)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從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很好地傳承孝道品質(zhì),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感恩意識

古人云:“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有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泵總€人在生命之初,一般要在父母的懷抱中成長,血緣關系和父母的養(yǎng)育都使這種感恩之情更為真切、自然、強烈。這種對父母的感情是其對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知和良能的表現(xiàn)。羔羊有跪乳之意,烏鴉有反哺之情。對于小學生,我相信只要對其進行適時的正確的教育,他們必會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小學生的人格和心理正處于發(fā)展時期,這是對其進行孝道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通過對其進行孝道教育使得他們萌發(fā)感恩之情,提升他們的修養(yǎng)和覺悟才是孝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nèi)容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一種全民化的道德觀念。它經(jīng)過幾千年的延續(xù)和積淀,不斷適應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成為國人穩(wěn)定家庭、凝聚民族、傳承文化的重要心理機制。

任何道德觀念都是在歷史上產(chǎn)生的,包括孝道。當然,它們的內(nèi)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或更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而孝敬父母則是禮儀之根本。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內(nèi)含是:奉養(yǎng)雙親;尊敬父母;“無違”周禮;“無改”父之道;后繼有人;諫諍。其基本涵義就是:人類通過家庭繁殖后代,子女對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感恩相報而盡力奉養(yǎng),行孝即尊敬和贍養(yǎng)父母、老人,是出生于家庭、成長于家庭的人應該而且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古時孝道思想的內(nèi)涵豐富而具體:珍愛生命,善待自己;無違于禮,順從父母;感恩知報,敬養(yǎng)父母;繼承遺志,建功立業(yè)。古時孝道強調(diào)了晚輩對父母及長輩絕對的服從和順從;孩子是父母的附庸,“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是我國古時孝道的真實寫照;它是封建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滿足了上下尊卑中央集權制的需求,也使得當時的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基于時代的變化,在客觀的分析了傳統(tǒng)孝道之后,我們?nèi)∑渚A,逐漸形成了一種更適合我國當代國情的新孝道。這種新孝道的內(nèi)涵是:敬愛雙親,愛護自己,為親分憂,使親無憂,奉養(yǎng)雙親。新時期孝道有以下特點:1.平等性?,F(xiàn)代社會提倡人人平等,子女不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有權和父母平等相處??梢哉f,新時期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獨立,子女也應體諒尊重父母;2.情感性。新時期的孝道是以親人之問的了解與感情為基礎的,這與古代的父權主義有著根本的區(qū)別。親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他們給予彼此的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真實的情感。這種建立在“孝”基礎上的情感是人類其他情感中獨一無二且無法釋懷的最真摯、最綿長的感情;3.自律性。傳統(tǒng)的踐行孝道具有很強的他律性,更多的是受到社會體制的約束而具有強迫性,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的情感關懷。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的獨立自主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人們不愿被動的接受外在的強壓,更適合于用自律來維護自身和社會的利益及發(fā)展;4.互益性。新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行孝,但同時也必須要求父母對子女給予正確的關愛,這種建立在平等互益基礎上的孝道才符合新時期的孝道教育。父母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兒女也不應是父母的服從者。父母要選擇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子女也要明白孝的真諦,做一個理解父母、疼惜父母、敬愛父母的優(yōu)秀晚輩。

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我們在新時期孝道內(nèi)涵的基礎上,系統(tǒng)的分化出了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nèi)容。眾所周知,贍養(yǎng)父母是小學生力所不能及的,但敬仰父母卻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2001年國家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敬老”列為家庭美德建設的首要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對敬老愛老的重視。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明確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具體要求。新修訂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也指出: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動打招呼;尊敬老師,見面行禮,主動問好,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尊老愛幼,平等待人,珍愛生命等。孝敬父母,不僅要敬、尊,更要用心去愛,用心去感恩。而作為小學生,正是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小學思品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要培養(yǎng)有愛心、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人。因此,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nèi)容應該包括:

(一)敬親教育

敬,作為孝道的倫理本質(zhì)旨在強調(diào)孝道的一切行為模式均要以敬為根本和宗旨??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可見,敬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敬愛之情,是比孝養(yǎng)更高的一種倫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父母必然有崇拜和敬愛之心。小學生的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也是小學生學會做人的根本。我們應該通過孝道教育,讓學生明白敬愛父母是多么容易但也重要的舉動。對于小學生,敬父母應該做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父母的勸告;對父母有禮貌,體貼父母;珍愛父母的勞動成果,體諒父母。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敬父母,學會敬親人,敬長輩,最后延伸到敬別人,做一個敬愛身邊長輩的優(yōu)秀小學生。習慣成自然,把孝道教育的敬親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習慣中自然而然的敬家人,敬長輩。

(二)尊長教育

孟子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現(xiàn)。我們要以尊敬為孝,以仁愛之心行孝?,F(xiàn)代社會,獨生子女盛行。之前的社會是很多孩子圍著一個家長,凡事以家長為中心。現(xiàn)在剛好與其相反,大多都是很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孩子就是中心。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難免使孩子養(yǎng)成自私、高傲的惡習。而作為教育的養(yǎng)成階段,我們必須讓學生認識孝道,學習孝道,學會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從小就幫他們樹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理念,包括親人及其他的長輩朋友。通過對親人的敬,延伸發(fā)展到對長輩的尊。具體做法為:傾聽長輩的心聲,學會與他們溝通;關愛長輩,能在長輩需要幫助時義不容辭;誠實、守信,不對長輩撒謊等。

(三)感恩教育

“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沖破了這個底線,其它一切都是枉然。感恩是“孝”的表達方式,小學生要想對父母行孝,除了敬親、尊長之外,還必須要懂得感恩?!叭酥粚W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敬其兄也”(《孟子·盡心章上句》)意思是說:人不學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慮而知道的事情,是良知。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自己親人和長輩的,也沒有不知道尊敬兄長的。只有從內(nèi)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謝父母,才會時時處處對父母無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種種行為就會皆出于感恩之真情。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父母對子女投入的不僅是關愛,而且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感恩父母,首先要關心和體貼自己的父母;其次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最后要知識內(nèi)涵和道德修養(yǎng)并重,從點滴小事做起。或許多元化的感恩表達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和交流,比如:學會整理自己的內(nèi)務,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報。

(四)愛心教育

孔子主張“泛愛眾,而親仁”。首先從愛自己的雙親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愛天下的父母,愛天下的人。他把孝道作為人之根本,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愛,他倡導孝道高揚愛心,為我國人文素質(zhì)教育做了最好的開端。新孝道教育的本質(zhì)是以人性喚醒人性的人性教育,更是以愛心喚起愛心的愛心教育?!靶ⅰ笔墙⒃趯Ω改浮⒂H人的愛心基礎之上的,沒有這種愛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愛心又是可以擴展的。從孝的起源上看,孝最初的含義是對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重,把這種敬愛之心推廣開去,就會產(chǎn)生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愛。孝敬,不應僅僅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家庭。對父母的“孝”還應該引伸為一種對別人的關心,一種奉獻,化小愛為大愛,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是回報父母和親人養(yǎng)育之恩的最佳途徑,而愛心則是與人融洽相處共享幸福的自建橋梁,也是新時期和諧社會的大力需求。小學生的愛心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要學會愛自己,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其次要學會尊重別人,理解朋友,不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再次要學會敬重一切生命,與人和諧相處;最后要有集體榮譽感,乃至愛國信念等。

(作者單位:甘肅省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袁三標.孝道的現(xiàn)代轉向及現(xiàn)代價值[J].思想政治工作,2004(4).

[2]李麗敏.新時期中小學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R].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篇,2004.

[3]王傳明、季順欣、汝成霞.中小學孝道教育的價值論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8).

[4]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義及現(xiàn)代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9(3).

[5]徐學林、周利華.論弘揚孝道文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第5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學科滲透,引導師生弘揚民族精神

開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動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知恩、感恩,學習立足課堂,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結合課堂教學滲透孝道文化教育。小學部將國學課程納入校本課程管理,每周固定一節(jié)全校統(tǒng)一的國學課。教務處定時進行檢查。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落實孝道感恩教育內(nèi)容的主要課堂渠道,其他學科根據(jù)內(nèi)容結構和教學特點,實施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逐步落實小學孝道文化教育目標。中學部主要借助語文、思品學科以及地方課程進行教育滲透。例如《青少年孝道教育讀本》是一本值得學生認真品讀的好書。學校把這本書的學習納入地方課程體系中,學生學孝道知識,講孝道故事,自覺參加到學孝、行孝、傳孝行列。

教師講壇,傳承中華孝道文化精髓

每周一、三、五,語文教師利用校園廣播開展孝道講座,選讀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經(jīng)典:《孝經(jīng)》《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圖》《勸孝歌》及《論語》中有關孝道的內(nèi)容。了解中國古今孝道名賢的語錄和具體事跡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跡。教師講壇對學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推動作用。通過孝德教育最終讓學生形成愛人的品質(zhì),發(fā)揚傳統(tǒng)孝道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

圖文宣傳,彰顯孝道文化氣氛

學校首先利用圍墻的24孝圖、走廊的孝心展示窗、樓梯的“百善孝為先”的專題設計、牌匾的中小學生孝行“十個一”、班級的孝心評比等內(nèi)容,大量培植感恩文化,大力營造孝道氛圍。操場東側和南側有處靚麗的風景線――傳統(tǒng)文化教育長廊,內(nèi)容包括“孝德校園,商法明禮”的標語、《二十四孝圖》和勵志故事。這是八中精心打造的一條誦讀經(jīng)典、滋養(yǎng)心靈的文化墻,完全由學校的美術老師創(chuàng)作,極大地增加了校園的孝道文化氣息。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讓心靈與經(jīng)典同在。

各個班級的文化墻,匯集了以孝道櫓魈獾氖文、書畫、剪紙、攝影等佳作,作品內(nèi)容豐富,構思精巧,令人賞心悅目,這里也是孝德校園實踐的基地、提高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中培“魂”植“根”,育人向孝。其次,利用媒體加強孝道文化宣傳工作。在校刊《蘭之馨》中專門開辟傳承孝道專欄,開設孝道文化系列課程,刊登孝道活動中學生的征文、活動感想、孝心小故事等等,以增強教育活動的效果。同時鼓勵師生積極向《開原教育》投稿,及時反映校園孝道活動。

屏幕展示,拓展孝道文化教育渠道

校園屏幕媒體播放一條孝道名言佳句。這些經(jīng)典的名言,是把對孝道文化教育的理性思維放在生活化的教育當中,這些孝道文化教育活動的體驗使學生學會尊敬父母、熱愛學校,從而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論語》《二十四孝》等經(jīng)典名句,對全校師生了解儒家經(jīng)典,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智慧與能力,倡導孝道,完善人格,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簡明的標語能鼓勵廣大學子胸懷大志,豁達樂觀,好學篤行;深邃的哲理能指引孩子誠信明理,正己正人,愛國愛家。

主題班會,感悟孝道文化之精髓

中小學每月召開孝道主題班會,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促使學生去搜集、了解、感知源遠流長的孝道文化,特別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的故事。主題班會堅持孝道文化教育與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tǒng)美德中有孝道文化內(nèi)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受、體會行孝是做人的根本。

示范引領,樹立孝道文化的先進典范

評選“孝心少年”。為了鞏固孝心教育的成果,學校在全校層面進行“孝心少年”評比活動?;顒訌拿恳粋€班級推選班級“小孝星”開始,學校組織這些小孝星通過校園廣播、事跡墻報,向全校師生宣講孝心事跡,全校學生為心目中的“孝心少年”投票。至今,學校已經(jīng)評選了兩批“孝心少年”,共32名。我們把他們的事跡在走廊和學校網(wǎng)站進行展示,其中第一批“孝心少年”還把自己在孝心教育中的進步在??习l(fā)表。評選“孝心教師”。在全校范圍內(nèi),開展“孝心教師”評選活動。參選教師們的事跡平凡質(zhì)樸、真實感人,令師生大為動情。評選“孝心家長”。學校把孝心活動延伸到社區(qū)和家庭,以此營造和發(fā)展良好的社區(qū)文化。我們的活動得到了學校附近幾個社區(qū)的大力支持,在他們的組織和發(fā)動下,學校在全校范圍內(nèi)進行“孝心家長”的評選。

第6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論文摘要]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傳統(tǒng)中,儒家孝道思想不僅體現(xiàn)出一種家庭倫理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人類對于自身生命的關懷,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生命價值觀,是人類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種體現(xiàn)。祭祀祖先是對生命的追思意識,孝養(yǎng)父母是對生命的愛敬意識,生兒育女、以期傳宗接代是對生命的延伸意識,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識正是通過這三個層面展示出來,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獨特魅力所在。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1](p307)當人們談論儒家孝道思想的時候,往往最容易想到子女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其實,儒家孝道思想不僅局限于子女對父母的孝養(yǎng),還包括其他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即崇拜、祭祀祖先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對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對過去生命的一種追思;對父母的盡孝則是對現(xiàn)在生命的珍視與關愛;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對未來生命能夠得以延續(xù)的一種期望,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古代社會,人類的生命正是通過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不斷流動得以傳承與提升。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2](p31),生命意識則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質(zhì)。 

 

一、生命的追思意識 

 

孝道思想中對祖先的祭祀是中國人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xiàn),是人類亡而不死的生命意識,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胺蛐?,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孝是人類一切社會行為的根本準則,是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起點,故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綱也”(《呂氏春秋·孝行覽》)。孝字是一個會意字,早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孝”字,孝字結構具有雙重特征。從象形角度看,該字上半部是“老”字,表示祖宗、先輩的意思;下半部是“子”字,表示子女、晚輩的意思。從會意角度看,孝字則是“老”字與“子”字的組合,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意義:“老”扶“子”頭,“子”承“老”身,這一結構既可理解為“子”是“老”的拐杖,有責任、義務對“老”的生命進行贍養(yǎng)和照顧;又可看作“老”用飽經(jīng)生活滄桑的手掌撫摸著“子”的頭,向晚輩托付生命傳承的責任,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這樣的意蘊,故《爾雅·釋訓》解釋道:“善父母為孝”;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薄靶ⅰ钡奈淖纸Y構向我們展示了“孝”所具有的最原始、最質(zhì)樸的意蘊,盡管這只是一種萌芽狀態(tài),但構成了整個孝文化的生長點。正是通過對“老”和“子”這種原發(fā)性的生命關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人類與其他一切動物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是能夠自覺用意識的力量去維護生命,在人類早期,人就開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本源問題,從而產(chǎn)生了對生命本源重視的意識,這種觀念則體現(xiàn)在人們對祖先崇拜以及祭祀的活動中。 

西周金文中的孝觀念大多數(shù)表現(xiàn)在對祖先的祭祀活動中,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后代,其崇拜對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先祖。當時出現(xiàn)的孝字,也多與祖先祭祀活動有關,如《追簋》中有“用享孝于前文人”(《三代吉金文存》9.5),《酒誥》中有“用孝養(yǎng)厥父母”(《尚書·酒誥》),《文侯之命》中有“追孝于前文人”(《尚書·文侯之命》)等,句中無不包含此種意義。祖先崇拜的出現(xiàn)固然是由多方面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感念生命的由來、感激祖先賦予生命無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他們知道:“先祖者,類之本也”(《荀子·禮論》),“無先祖焉出?”(《大戴札記·禮三本》),“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效特性》)。由于生命是從祖先那里傳承而來的,我們先人所擁有的生命來之不易,所以人不能忘祖,“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禮記·祭義》)。人們祭祀祖先,就是要表達對祖先賦予我們生命的崇敬、感激和追思之情?!拔覀儚乃枷氲挠^念來看,人的最高生活目標就是生命,尤其在古代社會,舉凡一切人能賴以生存的都被人視為最高價值所在,而當人智對自我主體有更深刻認識時,對生命之源,生命所從出之所,必生敬慕感念之情而加以祀之?!盵3](p71)從這個意義上說,祖先祭祀與崇拜的行為,是孝道思想一種追本溯源的情結,核心是對生命來源的追思。 

孔子雖主張“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但他談論孝不是承繼周人只注重對祖先的追思,而是延續(xù)春秋的新思想,他將孝還原為人對祖先、父母的真實情感,為孝找到了現(xiàn)世個體存在的生命依據(jù)。在回答宰我問“三年之喪”時,孔子指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這是從生命追思的角度對“三年之喪”的合理性作出說明:我們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難道在父母去世時,不應該守喪三年作為回報嗎?可見,“三年之喪”并不神秘,它不過是人們真實情感在生命意義上的具體體現(xiàn)??鬃舆€曾經(jīng)有言:“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人除了吃飯外,最重要的就是辦喪禮和祭祀鬼神了。但孔子所認為的喪禮并不僅僅是一個禮節(jié)儀式的問題,他的重點在于內(nèi)心感情在喪禮中的表現(xiàn)。在林放問他禮之本時,他的回答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點。“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對祖先祭祀的重視當與古人祖先崇拜的觀念緊密相關。由此追溯孝觀念產(chǎn)生的文化心理根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孝觀念與祖先崇拜是直接關聯(lián)的。祖先崇拜觀念不僅使古代中國社會帶著氏族制的臍帶跨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進而由氏族制發(fā)展到宗法制,它還深刻地影n向了中國的家庭結構、社會結構、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錢穆先生說:“儒家的孝道,有其歷史上的依據(jù),這根據(jù),是在殷商時代幾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變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漢以后的兩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維系了這個古老的宗教?!盵4](p51)這不僅深刻地揭示了祖先崇拜觀念與孝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祖先崇拜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孝道觀念是對生命的一種追思。 

 

二、生命的愛敬意識 

 

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識不僅是在敬宗祭祖的活動中去體悟生命、感念生命,去追思生命來源,更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珍惜和愛護正在存有的生命,把對先人生命的幽思化為一種現(xiàn)實的生命意識,生命的終極關懷也相應地轉化在現(xiàn)實的倫理生活中,在現(xiàn)實中以愛心對待父母、以養(yǎng)心敬重父母,甚至在此基礎上善待自己。 

孝道思想的愛敬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對父母的關愛,孟子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意思是說孝的至高點沒有比尊親更高的孝行為了。換言之,尊敬父母就是最高、最大的孝。荀子也曾說:“能以事親謂之孝?!?《荀子·王制))這也是說能夠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就是孝。可見,孝首先是贍養(yǎng)父母,誠如《孝經(jīng)》所云:“夫孝,始于事親。”關愛父母、孝敬父母,對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年齡逐漸增大,子女因父母能夠高壽而感到高興、喜悅;同時父母在世的生命也在日漸減少,子女則因父母年邁而產(chǎn)生憂慮、恐懼。子女應當珍惜父母這一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地去延長。當然,對父母的孝敬、對父母生命的延長,在物質(zhì)層面上的贍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上的關懷,孝敬父母的實質(zhì)在于愛、在于敬、在于尊重??鬃釉谡摷靶⒕锤改傅臅r候也多側重于發(fā)自子女內(nèi)在的真情實感。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孔子弟子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這就意味著孝敬父母在物質(zhì)層面上的滿足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更要對父母有恭敬之心?!绊樅跤H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中庸》)其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就是說,孝順父母是有原則的,孝敬父母要常常反問自己對父母盡孝是否是真心實意,如果對雙親不是誠心誠意,也就談不上是孝順父母了。從外在形式來看,孝敬父母的行為要嚴肅莊重,要合乎于禮:“生,事之于禮;死,葬之于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jīng)·紀孝行章》)從內(nèi)在情感來看,孝敬父母要懷有真誠的態(tài)度和真摯的感情,要“篤于親”,只有心里對父母有篤誠的親愛之情。才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才能做到對父母“又敬不違,勞而無怨”??傊瑢Ω改傅男⑿芯哂胁煌瑢哟魏途辰?,但核心是尊敬,誠如曾子所言:“其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禮記·祭義》) 

同時,孝道思想中所蘊含的生命意識還表現(xiàn)為對自我的關懷、珍愛。“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身體不僅是自己的生命的承載體,同時也是父母生命遺留下的身體,是父母生命在我們身體中的延續(xù)。善待自我、重視自我就是對父母乃至祖先生命的保全?!案改溉尤鴼w之,可謂孝也。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也?!?《禮記·祭義》)“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身,是傷其本?!?《禮記·哀公問》)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為了自身安全,不登高,不臨深,不處險地,“游必有方”。當然,傷風敗俗、違科犯禁的行為更不能去做,以達到“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禮記·祭義》)的境界。 

孔子的弟子曾子臨死時對他的弟子們說:“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讓弟子們看到自己的身體是完整的,沒有損傷,并以此感到欣慰。曾子說,自己在生活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十分注意不使自己的身體受損傷,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受之于父母的,其中承載了從祖先傳下來的生命。曾子等都認為,受之于父母以完整的身體,應該以完整的身體還給父母,才能使父母的生命也得以延續(xù),這是孝道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涵?!吧眢w發(fā)膚,受之于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作為一個生命體,自己的身體肯定是過去生命的承載者,生命是通過這一有形物質(zhì)而貫穿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整體?!叭藢ψ晕掖嬖?、自我生命的重視,正表現(xiàn)人對生命的崇高敬意。因為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無限地往上追溯則來自天地,故人對自我生命的敬意就好比對父母、對天地的敬意一樣。”[3](p24)。在當時家族觀念流行的社會背景下,強調(diào)對自身的珍視、愛惜,體現(xiàn)出對家族生命傳承的責任和意識。

三、生命的延續(xù)意識 

 

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保全自身只是孝道思想中的一個階段,只有讓家族的生命力不斷延續(xù)下去,才是最大的孝?!靶⒂腥盒⌒⒂昧Γ行⒂脛?,大孝不匱?!?《曾子大孝》)孝道思想體現(xiàn)出入的生命意識,從祖先到父母,從父母到自己,從自己到自己的后代,生命就是在這樣的傳宗接代的延續(xù)中得到流動、生生不息,從而也實現(xiàn)了人們對于生命有限的遺憾而追求永恒的一種價值取向。父母的生命傳續(xù)到/自己,如果不能繼續(xù)延續(xù)下去,那將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無子為其絕世也”(《大戴札記·本命》),正是這種思想的明顯體現(xiàn)。生命總是在代代相傳中得以延續(xù),這也是人類有限生命對無限生命的一種追求。以關愛生命、重視生命為內(nèi)容的孝道思想,正是這樣的一種生命價值觀。這種生命價值觀既表現(xiàn)為渴望生命延綿不斷的傳遞,又表現(xiàn)為追求生命價值的不斷升華。 

因此,要想獲得生命的延續(xù),實現(xiàn)生命的永恒,就不得不考慮傳宗接代問題。生命的延續(xù)是通過家族延續(xù)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這樣,家族生命的傳承與家族的興旺發(fā)達的價值觀念就聯(lián)系起來了,婚姻便成了人們生命延續(xù)的一件大事?!疤斓夭缓?,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禮記·哀公問》)男女結婚就成了傳承祖先生命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生兒育女成為保持家族生命興旺的重要手段,是人生至關重要的責任。孔子說:“父母生之,續(xù)莫大也?!?《孝經(jīng)·圣治章》)只要每一代人都承擔起傳承生命的重任,家族生命就會枝繁葉茂,萬代不竭。 

從人的自然生命本性來說,任何一個個體生命都是有限的、暫時的,生命傳承不僅表現(xiàn)為綿延不斷的自然和生物意義的傳承,更表現(xiàn)為對家族生命的物質(zhì)傳承和文化傳承乃至精神傳承(包括家業(yè)、家風等),而后者是一種更有意義的價值傳承。家族生命價值的物質(zhì)傳承的基本要求是守住家業(yè),家族生命價值的文化傳承的基本原則是傳承良好的家風??鬃釉诨卮鹈宪沧訂栃r說:“無違?!笨鬃舆€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具體說來就是要繼承先祖基業(yè),保持先輩的風范?!胺蛐⒄?,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中庸》)不能很好地傳承家風或沒能守住祖宗基業(yè)的人,往往被認為是不肖子孫而遭貶斥,這充分表現(xiàn)了孝道中所蘊含的生命的物質(zhì)傳承和價值傳承的雙重內(nèi)涵。 

從個體對家族生命的傳承上來說,個體僅僅維持祖先遺留下來的基業(yè)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繼承祖先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要使家族生命在維持前輩的基礎上有所超越,使整個家族生命意義得到輝煌發(fā)展,生命傳承的意義也就體現(xiàn)出來。如果想使整個家族生命得到傳承,其出發(fā)點便是立己身?!胺蛐?,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笔棺约旱牡匚簧矸菽軌虼_立是傳承生命最重要的一步?!傲⑸硇械溃瑩P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孝”?!傲⑸硇械馈钡膬?nèi)涵是豐富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誠如孔子所擔憂的那樣:“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也?!?《論語·衛(wèi)靈公》)如果一個人在經(jīng)過立德、立功、立言等三方面的努力,能夠使自己垂德后世、建功立業(yè)和著書立說,最終實現(xiàn)超越短暫而有限的生命,獲取人的永恒的生命價值。這一超越,從個人角度而言,既獲得了現(xiàn)實生活的幸福,又實現(xiàn)了自身生命價值,體現(xiàn)了人生的意義;從家族角度而言,既可光宗耀祖、彰顯其親,還可以進而福蔭子孫;從社會角度而言,可以報效國家,有益于民眾。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妙手著文章。如果達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的完美結合,那么就意味著圓融了生命的意義,體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這樣,也就達到了孝的新境界,實現(xiàn)了傳承家族生命和完善自我生命的統(tǒng)一,真正實現(xiàn)了個體生命價值的不朽。 

 

結語 

 

儒家思想是一門“生命的學問”[5](p127)。因此,儒家其中的孝道思想也就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家庭倫理思想,更是蘊涵了人類關于自身的生命意識的思想和學問。人類對生命意識增強和促進生命的不斷延續(xù)是祖先崇拜流行的必然結果,祖先的形象莊嚴、高大既然反映出一個宗族生命力的強盛、繁榮,子孫為了保持祖先的形象就要努力發(fā)展本族的生命力。孝“實際上是中國人的人文性宗教,反映了中國人生命不息,文化綿延不斷的歷史意識和終極價值理想”[6](p25)。通過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在緬懷祖先的時候,更融人了對先人生命的追念,感恩祖先給予自己生命。贍養(yǎng)父母、尊敬父母,珍惜父母從祖先所傳承下來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惜自己現(xiàn)在擁有的生命,把愛護自己的生命列為孝的出發(fā)點,是因為這生命直接來自父母。生命存亡的意義主要不是對自己個人而言,而在于這關系著祖先生命形象的存在和完整。即自己的生命既然是以祖先為代表的宗族生命合力的一部分,為了宗族生命力的強大,自己就得保重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自然而然地推理:為了宗族的壯大,讓祖宗生命能夠永久地延續(xù)下去,生命個體就必須要擔負起努力生育后代的責任,以便給本族增添更多的物質(zhì)意義上的生命;同時,正是由于這些物質(zhì)生命的存在,承載了整個家族的精神生命,使得這種生命得以傳承。否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家族生命的延續(xù)受到阻礙,不僅因此而違背宗族群體的生存精神,也將會被視為是世間最大的罪惡。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2]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3]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m].臺北:學生書局,1992. 

[4]錢穆。中國文化導論[a).文化危機與展望(下)[c).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第7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1.孝文化的內(nèi)涵

孝字,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說文解字》解釋為,老人呵護著下面的子女,子女承受著上面的老人,是一體的。教化,即是“孝文化”。什么是孝?一輩說給一輩聽,一輩做給一輩看,沒有啥大道理,全憑的是良心。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yǎng)上分析,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yǎng)、侍疾、立身、諫諍、善終。具體說就是養(yǎng)父母之身、之志、之心、之慧。孝者百行之首,萬善之源,是每個人該行該守的第一重大義務。因此,修德,要從孝道入手,因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說,孝是德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教育都是由孝道產(chǎn)生的,修德先修孝,教人先教孝,做人先行孝?!缎⒔?jīng)》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人的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2.如何理解孝文化

2.1把孝與敬結合起來

強調(diào)“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zhì)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2.2把“孝”與“悌”結合起來

《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兜茏右?guī)》也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zhì),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到社會關系中去,要移悌順長。

2.3把孝與禮結合起來

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zhì)是“敬”,那么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后,都應按照禮的規(guī)定來行孝。

2.4把孝與忠結合起來

移孝作忠。 孝所使用的對象由子女對父母的孝已經(jīng)變成社會中的人對于君主的忠誠,不忠君就是不孝。孝和忠都是人的愛心表現(xiàn),孝是小家之愛,忠是大家之愛,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當忠孝不能兩全時,為國盡忠,也就內(nèi)含了為父母盡孝之德。

2.5把孝與“五?!保ㄈ柿x禮智信)結合起來

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xiàn)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智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得到;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

2.6把孝與“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結合起來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yǎng)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要把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

2.7把孝與諫結合起來

孔子提出了“幾諫”的原則,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于不義?!兜茏右?guī)》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2.8把孝道與個人道德修養(yǎng)結合起來

曾子認為,提高修養(yǎng)的方法,在于孝的實踐與內(nèi)心的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講求用內(nèi)心的反省來檢驗自己的舉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則。

3.孝文化主要作用

總的來講,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至孝治世。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3.1修身養(yǎng)性

孝道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人可以分為六種人:大公無私是圣人,要尊崇圣人;公私兼顧是常人,要趕超常人;公而忘私是賢人,要爭做賢人;私字當頭是小人,要不當小人;先公后私是善人,要當好善人;徇私枉法是罪人,要遠離罪人。做常人、善人、賢人、圣人必須從孝道入手,才能達到目的。

作為領導干部來說,踐行孝文化,要做到四條,一是以孝事親。按照《孝經(jīng)》要求,帶頭做到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養(yǎng)父母之慧。也就是《孝經(jīng)》講的“五備”即“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二是以孝做忠?!缎⒔?jīng)》說,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鬃拥牡茏釉诱J為:“忠”可以作為家庭倫理觀念孝的組成部分,而與血緣關系密切相關的孝又適用于事君。曾子說:“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在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因此忠孝是一不是二。作為領導干部忠的表現(xiàn)在于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全心全意為員工服務,把員工視親人及兄弟姐妹,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為企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三是以孝治企。《孝經(jīng)》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把這個思想運用安全生產(chǎn)中,倡導并踐行保證安全就是孝,互保聯(lián)保就是悌,制度落實就是忠,規(guī)范操作就是信,知法明理就是禮,盡職盡責就是義,公平公正就是廉,造成事故就是恥等理念,保證安全生產(chǎn)。四是以孝為鏡。俗話說,諸事不順皆因不孝,孝能感動地和天。為什么有的人,工作、事業(yè)、家庭、婚姻等出現(xiàn)問題,根源都在是否懂孝,行孝。孩子打罵父母,不孝順,造成家庭不和,是因為你就不孝順父母。孩子的問題永遠是父母的問題。是因為不孝順造成的。你不孝順父母,你怎么能尊重領導,團結同志呢。

3.2家庭和諧

實行孝道,規(guī)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wěn)定則社會穩(wěn)定,家庭不穩(wěn)定則社會不穩(wěn)定。養(yǎng)親敬親是一種反哺方式,養(yǎng)親是物質(zhì)反哺,敬親是精神反哺。 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義;不添父母之憂。

3.3孝心治企

孝道是人道,人道也是天道,不孝不人,不孝逆天。孝道不僅可以作為管理者激勵員工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式,也是最適合東方“家文化”的激勵方式,這是最偉大的激勵力量。當員工提升了孝心的時候,你的事業(yè)、企業(yè)管理才有了根。家文化四要素:家道(五論之道);家風(孝悌之風);家學(孔孟之學);家業(yè)(利民之業(yè))。家規(guī)是家風的關鍵,在企業(yè)要講究孝道,保證安全就是孝,遵章守紀就是善;違章作業(yè)就是惡,制止“三違”是行善,排查隱患是積德。

3.4科學發(fā)展

孝悌是可持續(xù)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選擇。以人為本(以利益人民為本)全面協(xié)調(diào)(物質(zhì)和精神)可持續(xù)發(fā)展(一代接一代)落實孝道就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孝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落實。

4.如何學習踐行孝文化

4.1學習踐行孝文化必須下大力氣來抓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這種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否則,人心就會墮落,社會就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雄企鵝孵卵64個晝夜,可以看出父愛的偉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以用12個字來表示,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而孝處于首位,所以在企業(yè)要把學習踐行孝文化作為重點來抓,努力踐行孝道,正確處理“五倫”關系,真正實現(xiàn)身心和諧、家庭和諧、企業(yè)和諧、社會和諧。

4.2學習踐行孝文化必須家庭教育(養(yǎng)不教,父之過)、學校教育(教不嚴,師之惰)、社會教育(治不夠,國之錯)、圣賢教育并重

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龍頭,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圣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提升。

4.3學習踐行弘揚孝文化從現(xiàn)在做起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孝養(yǎng)以竭力為真情”(南懷謹),“親善產(chǎn)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孝心不能等待。友愛、至愛、慈愛、博愛,為了不再有愛的沙漠與荒原,孝心不能等待。家庭中行孝,其樂融融;單位倡孝,盡職盡責;社會有孝,安定和諧,孝心不能等待。平凡不過親情 偉大不及孝心,“人無孝心不如獸”,“百善孝為先”,孝心不能等待。孝不是累贅,而是做人的本分、美德、責任和習慣,人人都能盡孝,孝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我們的需要,孝心不能等待。孝是兒女對父母的感恩,烏鴉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長長。孝敬父母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以孝侍親,以孝立業(yè),以孝立德,孝心不能等待。忙碌不能成為不盡孝的理由,錢少不能成為不盡孝的借口,無太大能力不能成為不盡孝的敷衍,父母因一時誤會(憎恨、虐待)子女不能成為不盡孝的砝碼,子女多互相計較不能成為不盡孝的推辭,孝心不能等待。

第8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孝道;生命價值;生命教育;啟迪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1-0131-02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校盡管已在關注和推行生命教育,但他們所關注的依然主要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當說,青少年突遇挫折或打擊后就選擇以終結自己的生命作為解決方式的做法表面上看是由于他們?nèi)鄙倌サZ、心理素質(zhì)差等原因造成的,實際上背后隱藏的卻是他們最基本的責任心――孝心的缺失造成的。孝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一切責任行為的最為內(nèi)在和最為深刻的心理動因,它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最為真切的對生命的關懷。在孝道中雖然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卻無處不充盈著生命教育的思想、智慧和要求,因此,它對我們當前進行生命教育有著特別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孝”字中承載著生命的意蘊

漢字是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堪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許多文化與思想觀念都沉淀其中。在中國,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關于孝的文化,所以“孝”字是出現(xiàn)較早的漢字Z-。最早的“孝”字見于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后來在《詩經(jīng)》和《尚書》中也多有出現(xiàn)。關于“孝”的寫法有多種,其中包括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和行書。但無論何種字體,“孝”都是一個形聲會意字。從象形角度看,孝字上為“老”、下為“予”,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從會意角度看,孝字中“老”與“子”相連的構詞形式意味著生命的傳承:“老”扶“子”頭,“子”承“老”身,這一結構既可被理解為“子”是“老”的拐杖,子有責任、有義務對“老”施以贍養(yǎng)和照顧,又可被看做是“老”在用飽經(jīng)滄桑的手撫摸著“子”的頭,向晚輩囑托著生命傳承的責任,傳授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腔谶@樣的意蘊,故《爾雅?釋訓》解釋道:“善父母為孝”;許慎《說文解字》中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睆摹靶ⅰ弊謩?chuàng)生的本義看,它所要表達的就是生命與生命的鏈接,目的是實現(xiàn)生命系統(tǒng)的無限延續(xù)。這種初始含義在儒家早期的經(jīng)典里也留有痕跡。孔子說:“父母生之,續(xù)莫大也。”(《孝經(jīng)?圣治章》)孟子說得更清楚:“不孝有三,元后為大。”(《孟子?離婁下》)宋金蘭先生對“孝”字的字義進行了一番考察后認為,“‘孝’的原始字形傳達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兒育女”。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經(jīng)考證后也認為,孝與生殖崇拜有密切關系。多數(shù)觀點認為,追求對生命的自然傳承是中國古代關于生命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是孝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

當然,“孝”字本義中不僅是單純的對生命的傳承,而且也包含了生命的價值。老與少互為存在的條件。可以說,“孝”字向我們展示了孝道中所具有的最原始和最質(zhì)樸的生命意蘊。正是通過對“老”和“子”的這種原發(fā)性的生命關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孝道文化。

二、孝道觀念中對生命及其價值的關注

人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動物,他們很早就開始思考自身存在和其生命本源的問題,從而也產(chǎn)生了生命尋根的意識。早期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觀念就是生命尋根意識的產(chǎn)物。后來,人們又將迫尋生命之源的意識轉化為對現(xiàn)實中的人的生命的關愛。“生我者父母”,這句流傳千百年的民間俗語,道出了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這一最樸素的事實,所以作為獲得此恩澤的后人,理所當然地要回報先人。正是在這種生命尋根和生命關懷的過程中,“孝”的觀念得到生發(fā)、擴充和傳承,孝道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人對人的生命活動的自覺意思的體現(xiàn)。為了提倡孝道,古人明言:“知為人子者,然后可以為人”,意思是說懂得了自己作為“人子”應盡的孝道,那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才算是一個有人性的人。中國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區(qū)別,最為重要的不是在生理上,而是在心智上,只有具有了人所特有的社會意識和情感,才算是真正區(qū)別于禽獸,才能說是有了人性。因此,能不能理解孝道,實施孝道,便成為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的標尺。

從狹義看,孝道觀念中包括了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即崇拜和祭祀祖先、對父母的孝養(yǎng)以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對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對過去生命的一種追思;對父母的盡孝是對現(xiàn)在的生命的珍視與關愛;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則是對生命能夠得以延續(xù)的一種期望。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古代社會,人類的生命正是通過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不斷流動才得以傳承與提升的。孝所指向的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存在,而且也是家族生命系統(tǒng)的存在,華夏先民正是從這種祖祖輩輩、子子孫孫的生命之流中才感受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喜悅的。隨著歷史的延續(xù),這種生命價值觀被逐漸積淀為一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更成為保持家族生命興旺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種責任。

從廣義看,孝道還被擴充為是對人的一種最基本的倫理要求,成為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則。從孝敬父母到為人處世,它貫穿了人的一生,包括了人的所有簧的行為。《孝經(jīng)》中早就說過:“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边@即是說,~個孝順的人,他對他人和社會必然會有一種善良和仁慈的心腸,因為這種愛心是可以被放大、被擴展、被外化的。這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為什么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道理。在這里,孝包含了個人、家庭與社會在內(nèi)的一切做人的道理,孝不僅是一個人心靈和諧的最基本的元素,它也是社會上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與天人和諧的基礎和起點,進而可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目標。

三、孝道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本質(zhì)上的契合

孝的本質(zhì)可以說就是生命論。人們通過對父母的盡孝,可以深切地表達對自身生命來源的尊重與關懷。古人將“孝”與“文”組合為一個“教”字,即說明古人在將教育看做是“孝道教化”。而且自古以來的關于孝道教育中的孝就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一種孝行,而且更包括了從敬愛父母到關愛他人、從完善自我到報效國家,從而就全面提升了生命的價值。這與由西方率先提出并加以倡導的生命教育相比,就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和更開闊的視野,并且也更符合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

首先,孝道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缎⒔?jīng)》記載孔子所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呂氏春秋?孝行》中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泵總€人的身體都是父母賜予的。沒有父母的賜予,就沒有子女的一切。孝敬父母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恩,如果一個

孩子的心中真正裝著父母的牽掛,他就會特別愛護自己,就會對自己負責也對父母負責。因此,善待自己身體便是對父母的尊重,是對父母的敬孝之始。在孝道觀念中,生命不僅是自己的,并且也是父母、是家庭、是社會乃至是宇宙的。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由其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的,同時他也要繁衍子孫后代。這就使人的生命與其前輩建立起了關系,也與后輩不可分。人只能生活在社會之中。人生話在社會,他就必然要與社會上的其他成員結成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他人,一個單獨的個體將是無法生存的?,F(xiàn)在,一些青少年片面地認為,自己的生命是屬于自己的,把自己的生命當做是純粹的自然生命來對待,甚至可以由自己來隨意處置,忘記了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因而上演了一個又一個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不孝的悲劇,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第9篇: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范文

孝,善事父母也

傳統(tǒng)孝觀念,最初孝觀念。最初含義是指什么?考古發(fā)現(xiàn)“孝”字最初見于殷卜辭。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因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拄拐杖、一副老態(tài)龍鐘的模樣。上老下子作服侍狀?!稜栄?#8226;釋訓》的“孝”解釋是“善事父母”。

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哪位文人、圣賢從各個角度解釋,當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家庭的孝,是指贍養(yǎng)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nèi)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xiàn)長輩的愿望,還應力求上進、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準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孝是仁愛的基石

上古先民們的生活,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信仰習俗包括祖先敬奉、禮儀、禍福觀等。在宗法社會里,祖輩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血統(tǒng)的傳延與繼承,把祖先作為宗族或家族血緣的象征,因而將祖先奉為神明。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祖宗神被抬到了僅次于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復一年地受到后代的祭奠。

在春秋戰(zhàn)亂并吞、臣弒君、子弒父、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把挽救天下作為已任。當時神鬼宗教占據(jù)了人們的思想,上至君王將相處理國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決日?,嵤拢荚诠砩?。在孔子推行仁學思想的同時,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愛的基礎。魯迅先生有過一段議述:“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活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

周人以對孝慈有了教化和對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內(nèi)涵和孝行贊揚,總之周人孝初是從祭祀祖先宗教情懷中發(fā)展而來的,所以孝觀念形成于周初、春秋,成熟于戰(zhàn)國。

孝是一種情懷

孝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德操,更是一種基本的人性表達。它是作為當事人對于遺傳的真誠接受,也是對遺傳繼續(xù)的一種自豪態(tài)度,也是對作為人的自我內(nèi)心的發(fā)現(xiàn)。同樣,孝也是一種自然的本能。但是它也最為脆弱,因為孝更是一種天真和理想的本能。

在充滿自信和自強,以及自尊、自愛之后,孝被完全地表達。這是一種自我的肯定。因為肯定了自我,所以由此將固有的本能,天真盡情地展現(xiàn)于恩賜我們這種能力的父母和祖輩面前,以表達我們真切的感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