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積累、掌握150個左右常用文言實詞和14個常見的虛詞,能結合具體語境說出它們的意思。要求7-9年級的學生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對文言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學生記憶積累的過程,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譯句子和理解句意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確朗讀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詞含義為前提。所以我們首先要注意對古漢語中虛實詞意義的理解和積累。文言文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

一、文言實詞的積累

實詞是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文言實詞的意思,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文言實詞的理解,主要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實詞,這些詞語都有內在的規(guī)律可掌握,教學時可根據(jù)規(guī)律加以歸納識記,不要死記硬背。

1.一詞多義

古代的詞以單音節(jié)為主,一個詞往往有幾個義項。許多時候,各個義項之間是有關聯(lián)的。因此我們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義項,由基本義項而展開的引申義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如:間(1)中間。《送東陽馬生序》“余則袍敝衣處其間?!保?)參與?!恫軇フ搼?zhàn)》“有何間焉?”(3)夾雜?!犊诩肌贰爸虚g力拉崩倒之聲?!碑斎唬€有些和基本義項相去甚遠的意思,這些特殊的義項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它作為重點并牢牢地記住。

2.古今異義

從古至今,大多數(shù)詞義發(fā)生了變化,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2.1詞義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概況范圍比較狹小,后來有了發(fā)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這種現(xiàn)象叫做詞義的擴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而現(xiàn)在成為河流的統(tǒng)稱。

2.2詞義縮小。是指詞的古義有概況范圍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xiàn)象。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兒女”,現(xiàn)在僅指“男子的配偶”。

2.3詞義轉移。古漢語中的一些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意義由表示原來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意思之間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這種現(xiàn)象叫做詞義的轉移。如“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天轉移為“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獻身”。這類詞應將古今詞意結合起來記憶。再如《口技》 “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中的“走”,古義是“跑”,今義是“行走、移動”的意思。

2.4感彩發(fā)生變化。詞義在歷史演變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xiàn)象,就是詞義的感彩發(fā)生變化。如《曹劌論戰(zhàn)》中“犧牲玉帛”的“犧牲”,古義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為中性詞,今義是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為褒義詞。

2.5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節(jié)詞?,F(xiàn)代漢語的少量復音詞,在古漢語里要分開來解釋,解釋時還要將單音節(jié)詞變?yōu)殡p音節(jié)詞?!恫軇フ搼?zhàn)》中“可以一戰(zhàn)”的“可以”,在古漢語里,應將“可”和“以”分開來解釋,“可”解釋為“可以”,“以”解譯為“憑借”,但現(xiàn)代漢語里這個詞為復音詞,是個能愿動詞,意思是“贊同、許可”。我們還要注意一點:古今義一般都是以具體的語境為基礎,今義以常用義為準。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1)《傷仲永》中“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的“扳”通“攀”,牽,引。(2)《木蘭詩》中“對鏡帖花黃”的“帖”通“貼”。(3)《孫權勸學》中“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的“邪”通“耶”,語氣詞。

4.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如蒲松齡的《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名詞動用,解釋為“打洞”。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的“固”是形容詞動用,解釋為“鞏固”。

二、文言虛詞的積累

初中文言文重點掌握“而、何、乎、乃、其、且、為、焉、也、以、于、則、者、之”14個虛詞。以“之”字的用法為例加以說明。

1.代詞

1.1人稱代詞“你、我、他”。如:《傷仲永》中的“忽啼求之,借旁近與之。” 的第二個“之”就是代詞“他”,指方仲永。

1.2指示代詞“這、那”

《公輸》中的“子墨子聞之”的“之”是指示代詞“這”,指“這件事”。

2.結構助詞“的”

2.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格式:定語+之+名詞/名詞性短語。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格式:主語+謂語+名詞+之+動詞(形容詞)。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2.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格式:名詞+之+謂語動詞/介詞。如: 何陋之有?(《陋室銘》)

2.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格式:名詞+之+形容詞。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第2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可是在高考復習中,很多同學對文言文翻譯感到困惑,明明能讀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譯文句時卻又抓頭撓腮、百般糾結,結果失分頻頻,讓人嘆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譯文言文不是光靠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語表達,能用言語表達不等于能訴諸筆端,更何況翻譯的好壞還看個人的現(xiàn)代漢語書面表達能力。所以,在時間緊迫的考場上,此題雖容易得分,但是實在難以得高分。

為幫助同學們更加有效地進行文言文翻譯復習,我選取了往屆高考試卷中極具代表性的考題,給大家例析高考文言文的一些翻譯方法。

一、考情分析

不打無準備的仗,若要得高分,必須先了解考情:所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對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礎上將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理解是翻譯的基礎,翻譯是理解的物化,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這三項正是《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考點:⑴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⑵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⑶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第一考學生的知識積累、厚積薄發(fā)能力,第二考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語段、句子的融會貫通能力,第三還考了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真可謂一石三鳥。

例如2016年全國1卷第7題“(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贝鸢福海?)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計分點:錫,通“賜”,賜給;虔,恭敬;而,卻;之,這樣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嗎?) (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計分點:責,責備;救正,糾正弊??;世,當時的人;持祿固寵,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本考題中,文言實詞方面考查了通假字、一詞多義等,如:“錫”通“賜”,通假字;“虔”,恭敬,“不虔君命”即“對國君的命令不尊重”;“責”應是“責備”;“救正”即糾正弊??;“世”即當時的人;“持祿固寵”意思是“保持祿位加固寵幸”。文言虛詞方面考查了“而、之、乎”,如:“而”作轉折連詞,卻;“之”作代詞,代這樣的事;“乎”,譯成“嗎”。 句式,“安乎”,譯作“心安嗎”?總的看來,本題的得分重點在于正確解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與文言句式,分值已占全題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見,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與文言句式這些關鍵得分點是多么重要。

二、備考策略與方法

(一)有的放矢抓關鍵,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這兩大類關鍵得分點,我們就掌握了攻克文言文翻譯的重型武器。

雖說“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取決于對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理解和對文言句式的把握,但文言實詞數(shù)量多、變化多,包含諸多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或多音節(jié)詞、偏義復詞等。再者,文言文試題的選文雖都出自課外,但是所考的文言實詞、虛詞大多來自教材,尤其是那些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常用實詞。所以在平時的復習中,我們要著重復習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知識點。因為這都是分值所在之處,也是能夠穩(wěn)拿的。例如2010年全國2卷翻譯第1小題“貸公錢數(shù)十萬勞軍,沒后,親吏鬻器玩以償。” 本題總分5分,1分歸大意,4分歸屬關鍵字詞――本題考查的幾個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是“貸、沒、鬻、以”:貸,借;勞,犒勞;“沒”,通假字,通“歿”,死亡;鬻,賣;以,目的連詞,來。故全句可譯為“借了公家的數(shù)十萬錢款犒勞軍隊,死后,親屬和部下賣掉器物珍玩來償還?!北绢}的得分重在正確解釋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分值已占全題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見,掌握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這兩大類關鍵得分點是多么重要。

除了增加知識的儲備外,我們要充分運用所學的翻譯技巧與手法,像文言翻譯的首要標準“信”靠攏。“一一對譯、字字落實”便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但我們還需要學習文言實詞、虛詞的一些推斷方法,例如字形分析法、通假推斷法、結構觀察法、語法分析法、借助語境法、知識遷移法等,提高思維能力和判別能力。這些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贅述。在此只例談一下如何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以供同學們借鑒。

如:2013年高考山東卷翻譯第2小題“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余州焉?!备鶕?jù)語法分析法,可以知道“薄”應為“牧守”的謂語,應作動詞,而“薄”本為形容詞,故可以判斷“薄”在此處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再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釋為“輕慢”而非“輕薄”,其它“遷徙”“蓋”二處,一一對譯即可。全句可譯為“當?shù)刂菘らL官稍有輕慢,(李揆)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薄氨 弊帜軠蚀_翻譯,得益于語法分析法和借助語境法的綜合運用。

又如:2015年高考廣東卷翻譯第2小題“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N?!?觀察“惜弘文”和“多象N”的結構,一致,判定“多”應與“惜”一樣是動詞;根據(jù)語法分析法,也可以知道“天下”為主語“多”應為謂語動詞,而“多”本為形容詞,故可以判斷“多”在此處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再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釋為“贊嘆、贊賞”而非“增多”,其它“由此”“惜”二處,一一對譯即可。全句可譯為:“老百姓因此惋惜侯弘文(的遭遇)而贊嘆盧象N的(義舉) 。”此例也是語法分析法、結構觀察法和借助語境法的綜合運用。

(二)獨具慧眼辨句式,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們就掌握了準確翻譯的又一法寶。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整句翻譯,但命題者總是選擇那些含有關鍵性詞語和帶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將其設定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這些得分點呢?考綱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其中最典型的是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這些前置或后置現(xiàn)象,如一一對譯,會造成語意邏輯上的不通,所以就要靈活處理。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翻譯第2小題:“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shù)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眴渭兛础耙环街?,一言之善”,可理解為“一個方子的良善,一句話的好處”,這樣對譯也未嘗不可,但結合全句來看,運用語法分析法,可知“人”是主語,“有”是動詞謂語,“有”的賓語應當是“方”與“言”,不是形容詞“良”與“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應理解為“一良方,一善言”,為“之”字式的定語后置現(xiàn)象。此知識點在教材課文《勸學》中學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可運用知識遷移法。故綜合判斷,全句可譯為“(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yī)學)言論,(徐若虛)必定攜重金不遠數(shù)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此題綜合運用了語法分析法和知識遷移法。

(三)靜心淡定應萬變,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譯盡句意。

古文典籍何其多,文言句子更是千變萬化,有時不免會遇到比較復雜一點的文句翻譯,單純用文言實詞或用一種方法往往難以譯盡句意,此時就要具體句子具體分析,逐個突破,譯盡句意。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第10題:“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本C合來看,此句難點倒是較上例少。但要真正譯好,也是不易;要利用所積累的知識、所學的方法技巧,方能準確翻譯。前半句中,“殫其財,竭其力”,不能簡單地翻譯為“用盡他們的財富,竭盡他們的人力”,這樣稍嗦,不夠簡潔;它令我們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對得工整,又有修辭手法互文,它的意思就是“竭盡他們的財力、人力”;“乃”是虛詞,初看似乎是表承接的連詞,譯為“就、于是”,但結合語境看就不妥,應該理解為表轉折的“反而”;后半句“是……也”是典型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斷句,翻譯后的格式是“……是……”;但句首的“是”不能想當然地把它當作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動詞“是”,它在句中作主語,為指示代詞“這”。全句可譯為:“竭盡他們的財力、人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y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p>

(四)謹記翻譯原則主直譯,七大翻譯方法來護航。

在實際翻譯中,同學們要謹記文言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原則,還可以靈活運用文言翻譯中常見的七大方法“留、刪、換、補、調、縮、貫”,譯盡句意。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譯第3小題:“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贝司浞g使用了四大方法“留、換、刪、調”:

(1)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等都可以保留下來,不必變動。使用了方法“留”的字是“子孫”,可以保留下來,直接譯為“子孫”;

(2)換。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灸J绞前褑我粼~變?yōu)殡p音詞。使用了方法“換”的字是“使、為、則”:“使”,表假設,譯為“假使,若使”;虛詞“為”譯為“為了”;虛詞“則”譯為“那么”;

(3)刪。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如表敬副詞、發(fā)語詞、部分結構助詞等,同義復用的實詞或虛詞中的一個和偏義復詞中陪襯的詞應刪去。使用此方法“刪”的字是語氣詞“也”;

(4)調。把文言文中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若把“不能我救”一一對譯成“不能由我來救助”,雖硬譯成文,但卻不是原文本意,因為這是典型的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調”: 正確理解應為“不能救我”。全句可譯為:“假使為了子孫而去做這些事,那么子孫不能救我?!?/p>

又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8題:“有滏陽人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于孔子廟?!边@個句子比較長,前后兩句,好幾個得分點:“闕”“為從弟所訟”“弗之罪”“將”“令觀于……”。若一一對譯,則不通順。此時便要綜合運用翻譯方法,進行一一突破:“滏陽”是地名,“焦通”是人名,均可以保留,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留”;“事”翻譯為名詞“事情”則不通,根據(jù)語法分析法,其后有“親”,故它應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侍奉”,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換”;“闕”不是削減,也不是城闕,而是“缺”的通假字,翻譯為“缺失”;“為……所……”是典型的被動句標志,翻譯為“被”;“從弟”指堂弟,運用知識遷移法,因此知識點在教材課文《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中學過;“弗之罪”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樣,為典型的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必須調換語序為“弗罪之”,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調”;“罪”又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治罪”;根據(jù)語法分析法,“將”后省略“之”,應是動詞,可譯為“帶著(他)”,所以此處使用了方法“補”:增補句子省略的成分,詞語活用的新增內容,代詞所指的內容,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令觀于……”涉及省略句和“于”字式的介詞結構(狀語)后置,“觀”不僅有“看”的意思,還有“學習、反思”的意思,“強令(他)到……觀摩學習”;全句可譯為:“滏陽有個叫焦通的人,侍奉雙親禮數(shù)缺失,被他的堂弟告發(fā)。彥光沒有治他的罪,帶(他)到州學,強令(他)到孔子廟去觀摩學習。”

第3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1)才美不外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養(yǎng))

(3)其真無馬邪(通“耶”,嗎)

(4)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詞類活用】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形容詞作動詞,辱沒)

(2)一食或盡粟一石(形容詞作動詞,吃盡)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數(shù)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策、驅使)

(5)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盡)

【一詞多義】

(1)策:A.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策、驅使)

B.執(zhí)策而臨之(名詞,馬鞭子)

C.策勛十二轉(記載)(《木蘭詩》)

(2)食:A.一食或盡粟一石(量詞,頓)

B.食之不能盡其材(動詞,喂養(yǎng))

C.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東陽馬生序》)

(3)其:A.其真無馬耶(“豈”,難道,表反詰)

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表推測)

C.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愚公移山》)

D.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助詞,不譯)(《捕蛇者說》)

E.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的)(《岳陽樓記》)

F.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它的)(《岳陽樓記》)

G.常蹲其身(自己的)(《童趣》/《幼時記趣》)

H.不能名其一處也(其中的,與數(shù)詞連用)(《口技》)

I.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這)(《捕蛇者說》)

J.視其缶,而吾蛇尚存(那,那個)(《捕蛇者說》)

(4)意: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醉翁亭記》)

C.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狼》)

D.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內容 )(《傷仲永》)

E.賓客意少舒(心情)(《口技》)

(5)道:A.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B.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陳涉世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今異義】

(1)一食或盡粟一石(古義:有時;今常作連詞,表選擇關系)

(2)執(zhí)策而臨之(古義:馬鞭子;今常指“政策、決策”等)

【重要句式】

馬之千里者(千里馬,定語后置)

【重要詞語】

(1)故雖有名馬(所以)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仆役)

(3)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

(4)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養(yǎng))

【重要句子】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p>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使它的才能充分發(fā)揮,聽它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p>

(5)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嗚呼,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文法提示】

(1)本文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不識人才,甚至埋沒、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樂:喻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喻不重視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中考鏈接】

(2012湖北鄂州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題。(12分,30題4分每小題2分,其他每題2分)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瓎韬簦∑湔鏌o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選文略)

【乙】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yǎng)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數(shù),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yǎng),無仁心也?!笔甯父衅溲裕煸S焉。明年,犬隨叔父夜行。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能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已。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y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

(選自《北史·孝行傳·張元》)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雖有千里之能 ②張元怪之,隨犬出門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

C. 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若見而不收養(yǎng),無仁心也

D.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②若見而不收養(yǎng)

2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與“犬隨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B.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C. 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給下面文句斷句,要求根據(jù)語意劃出兩處。

村 陌 有 犬 為 人 所 棄 者 張 元 見 之 即 收 而 養(yǎng) 之。

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文句。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4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對現(xiàn)代學生而言,文言文屬于陌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tǒng)的氛圍中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美讀法

古人云:“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師范讀時必須美讀,讀出神韻,讀得搖曳多姿、回腸蕩氣,讓學生不僅聽出語氣、情感,還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

2.表演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

3.繪畫法

許多優(yōu)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xiàn)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

二、加強誦讀,培養(yǎng)語感

正確朗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yǎng)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jié)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tài)動作。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jīng)包含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文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

三、教師要解疑答惑,指導方法

古詩文浩如煙海,教師永遠講不完,這就要求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歷練,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指導學生對所學文言知識進行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例如學習《馬說》《愛蓮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文體名,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體相近,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如:一詞多義,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并由此產(chǎn)生領悟和聯(lián)想,類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以學習文言詞語為例,文言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學會歸類和積累??荚嚂r不會直接考課本上的原題,但題目答案在課內,要想考出好成績,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類歸納,加強積累。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文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這些文言詞句很容易記混淆,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該詞有幾種用法,分類記憶,這樣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積月累,收獲是非常大的,天長日久,效果將更可觀。

四、聯(lián)系生活學習文言文

“文言”和“白話”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血緣聯(lián)系。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文言。以學習《童趣》一文為例。文中“以叢草為林”中的“以……為……”是常用的固定結構,可譯為“把……當做”。其實學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觸,“八榮八恥”中“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是媒體宣傳的主題,被配曲傳唱,學生早已理解并記憶。本文中的“以……為……”與其中“以……為……”意義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師把文言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強了記憶效果。

第5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一、 確定自讀目標

教學文言文的重心應該放在“自”上,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拐杖。不能因為學生對古代的人物事件以及語法知識不太了解,就急著“填鴨”,而忽略了學生的自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要言不煩,提綱挈領,才能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內自讀。

培養(yǎng)學生自讀的第一步,就是要幫助學生確定具體目標。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就會如盲人摸象,達不到學習的目的。目標可從課文的基礎知識、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方面來確立。

例如: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時,確立的目標可以有這樣幾點:

1 弄懂字詞句的含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受?

但是目標不能太多,太雜亂,要做到具體、明確、精要,并且應該形成由易到難的序列,同時教師要善于鋪設由未知到已知的橋梁,使學生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求知心理。射箭有了靶子,當張矢而射擊的。學生心中有了“譜”,加上教師在方法上的精當指點,自然會興味盎然地沉浸到自讀的氛圍中去。

二、 閱讀篩選疑難

在進行文言文自讀時,“三步讀書法”即“略讀―精讀―略讀”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略讀

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根據(jù)確定的目標,捕捉最關鍵的信息,但不求“甚解”。這一步驟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意,但是還有很多疑惑急待解決,所以學生會更急于深一層地閱讀。但是教師必須要抽查略讀成果后,再讓學生進行下一輪的閱讀。

2 精讀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過程。學生可以參看課本中的注釋、查閱工具書,根據(jù)學習目標,用規(guī)定的各種符號劃出生字、多音字、難詞(通假字、多義詞、活用詞、古今同形異義詞等)、關鍵語句(中心句、關鍵句、名言警句、難譯釋句等)等等。最好在疑點難點旁邊還作些眉批。教師巡回指導。

3 略讀

最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再讀課文自讀目標,對照自己精讀所做的圈點,得出自己的結論。把疑難問題歸納匯總,在課堂上交流討論。

“三步讀書法”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較為淺顯的知識,自己搞懂學會。而經(jīng)過篩選的問題,則正是課文中需要深入理解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交流探討。

三、 交流探討解惑

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收集學生對于目標中未解決的疑難問題,集體討論。這種切磋式的討論雖然會過多地占用課堂時間,但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能集思廣益,切磋越充分,越深入,釋疑就越準確,越深刻。況且學生自釋疑難獵取知識,較之由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更具主動性。

遇到學生討論也一時無法解決的疑難,教師可從旁指導,但是要本著贈網(wǎng)的原則,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讓他們在獲得答案的同時,不僅復習和鞏固了舊知識,能力也同時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例如當學生困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睍r,則授以“魚網(wǎng)”―“副詞后的名詞都活用為動詞”,問題便迎刃而解了;當學生困于“吾以捕蛇獨存”的“以”時,則又可以贈一張網(wǎng):啟發(fā)學生將“以”的幾種義項分別放入該語境,能使上下文意通暢的便是。

對于共性疑難問題,教師更可放手讓學生討論,自己在旁邊只需指點江山,讓學生們去激昂文字!

四、 自主設計練習

在學生自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設計練習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地設計練習,既可以使他們居高臨下地把握全文,又可以準確地抓住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讀文言文的一種好辦法。但是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那就是要瞄準學習目標,按由易到難的層次,科學地設計題型。

教師可以在指導中列出以下幾種題型以供學生參考:

1 判斷型

這種是非題設答案數(shù)種,要求判斷正誤,從中選出最佳答案,并說明選擇理由。適用于對文章基礎知識的考查。

例如:選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正確解釋:

(1)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A 生病

B 痛苦

C難困苦不堪

(2) 尋向所志

A 探訪

B 尋找

C 不久

2 連貫型

這種題型是由一組問題組成,各個小問題之間互相銜接,連續(xù)性很強,通觀整個問題設計,又好似串珠式的不散不亂,整體性強,如《醉翁亭記》就可設計如下問題:

(1)本文一共寫了幾種樂?

(2) 這幾種樂是不是在一個層面上?

(3) 作者的樂是指什么?

(4) 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幾個小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既輕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又觸摸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領悟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3 搭配型

這是一種將幾項內容交錯給出答案的題型,先分辨出每一對象的特征,然后找出與這一特征相聯(lián)系的概念,從兩者的一致性上正確搭配。如找出下列文章的作者等。

4 比較型

這種題型是將相近的一組內容或形式排列在一起,進行辨析比較它們的異同。

設計這種練習,既便于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知識,又可以系統(tǒng)地、明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以設計古今詞義的比較、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比較、同為類型文章結構的比較、思想感情的比較、寫作手法的比較等等。

例如:《桃花源記》中的妻子、絕境等詞古今意思差別很大,要能通過比較區(qū)分。

又如:《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在思想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歐陽修與柳宗元同樣被貶在外,但是《醉翁亭記》與《始得西山宴游記》所表達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區(qū)別在哪里?

這些題型可以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各種題型。這項活動可以促使每位學生都有做老師的自豪感,孩子畢竟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有命題的權力,有考查別人的興趣;同時他們也以能回答出別人的考題而興奮和自豪。他們設計的問題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互相修正,會使課堂呈現(xiàn)出輕松活潑又鎮(zhèn)定有序的良好狀態(tài)。

五、 遷移運用

自讀本身就是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能力訓練的實踐階段。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緊密聯(lián)系自己在課堂上所學過的古漢語知識,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能力,遷移到課外文段的閱讀中去。

遷移的途徑有很多種,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遷移:

1 同因性遷移

由學過的課文遷移到課外體裁相同、內容相關、寫法相似的文章,橫向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例如:學過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后,可以閱讀袁枚的《黃生借書說》,兩篇文章的體裁、內容、寫法都極為相似,可以讓學生閱讀文章,疏通文字,找出文章相同和不同之處。

第6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而就文言文的教學的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而言,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初中語文教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往往更側重于對于文言字詞的解釋以及文言文句子的翻譯,往往兩三節(jié)課上下來,對文章蘊含的思想簡單地提一下甚至沒有涉及。這樣以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就只能局限于一種比較片面的字詞句的接受,而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因而無法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和學生花了很多時間,但是教學效果不明顯,可謂是事倍功半。怎樣才能走出這死胡同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措施與同行交流。

一、重視朗讀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經(jīng)常采用的訓練方式。在我國古代,讀書學文就非常注重熟讀與背誦。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誦讀大量詩詞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讀成誦。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沒有必要的語言積累,學生就無法真正地領悟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而要進行語言積累,朗讀和背誦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朗讀和背誦中,學生還會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語言美。而文章中的這種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

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綺繡”一句中的“被”不讀“bèi”,而應讀“pī”。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中的“黑”不讀“hēi”,而應讀”hè”。還有一些生僻字,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中的“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就因為這樣,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范讀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讀,教師有朗讀功底的也可以自己朗讀,在學生面前展示一下。比如說在教學《三峽》時,我選取了一組畫面:三峽的春夏秋冬圖。邊聽邊放圖片,配以背景音樂,把學生帶進文言文意境中去。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jié)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d趣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力。如何激發(fā)讀者的文言文閱讀興趣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一下。

1注重導語設計。在教學文言文前,一定要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我在教學《核舟記》時,先講一個故事:古時候在一次科舉考試時,監(jiān)考官抓住了一個作弊者,那人還狡辯,說要監(jiān)考官拿出證據(jù)來。一些官員搜變了他全身及所有的東西都沒找到,那人更理直氣壯了,結果監(jiān)考官憑借著豐富的知識拿到了證據(jù)。讓同學們猜猜他的作弊材料藏哪兒了。學生非常好奇,紛紛猜測,都猜不到。最后我告訴他們,他把材料刻在幾粒米上了。學生很驚訝,然后我在多媒體里放了一組微雕藝術品,最后放出一張課文的還原圖,問學生這么多的東西、人物都要刻在一顆桃核上,可能嗎?引出課文。這樣學生很有一種欲望去讀懂課文了,學習主動性也就激發(fā)出來了。

2指導翻譯方法。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tǒng)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guī)范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

3創(chuàng)設情境。文言文因其年代距今相對久遠,語法和語意情境,文本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感情境等大大脫離當代中學生的語法習慣、生活習慣、情感習慣、社會認知等,因此“情境還原”可以作為激活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學生會因此“意會神通”。以《曹劌論戰(zhàn)》為例,還原人物的講話用意和語氣語調,再現(xiàn)一個真實的君臣對話情景;還原語法和語意情境,譯著讀就可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配置再現(xiàn) “生活和時代情境”,學生就能領會曹劌的政治遠見、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魯莊公廣開言路的賢君形象。這樣,學生文言文的語言學習與文意理解學習互為闡述、交相前行、相得益彰,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極大激活。

(三)學會知識的運用。文言文學習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如常見的通假字:“說”通“悅”,“反”通“返”,“亡”通“無”,“見”通“現(xiàn)”,“識”通“志”,“有”通“又”等。又如詞的古今義,去(古義:離開\今義:往),于是(古義:“于”,“是”連用\今義:是表順承的連詞),妻子(妻子和兒女\今僅指妻子),但(只,副詞\今常用作轉折連詞)等。一詞多義:故:①舊的②所以③原因;許:①贊成②答應③左右,等等。某些詞類活用。倒裝句有幾種情況: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其中的一些標志性字;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某些重點文言虛實詞的多種用法,如“之”“其”等;古代的文化常識……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也就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側重于學法的指導,授之以“漁”,使學生會學、善學。

學生閱讀前,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歸類,然后運用知識的規(guī)律去指導學習新的知識,其主要步驟是由知識復習到知識遷移的過程。學生在第二次閱讀中,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jīng)驗,自己去尋求答案,這不僅能訓練學生思維過程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重視課外閱讀。我們要指導學生不斷地從課外學習文言經(jīng)典,還要把課內學到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課外,要遵循“精讀與博覽結合,課內與課外溝通;精讀學規(guī)律,博覽增見識;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我們應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從大綱出發(fā),針對文言文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訓練目的性強的閱讀材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對于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著大綱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學習、理解,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平時,可以讓學生多讀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這樣學生既不會感到厭倦,又學到了文言知識。

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不管怎么樣,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力量,積極地找尋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增強其學習能力。只要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一定會改變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 2001年七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 1998年2月《中學語文教材教法》

第7篇: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

一、興趣是關鍵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那怎樣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激發(fā)他們讀原著的熱情,尤其從激發(fā)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的詞匯,把學習文言文變?yōu)閷W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例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病人膏肓”、“諱疾忌醫(y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人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jié),必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還有許多優(yōu)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xiàn)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除此以外,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別出心裁,而在教學設計中導入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下載與課文相關資料導入課文等等。

二、誦讀要強練

多讀、熟讀,是提高閱讀古文能力的一種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宋代大文豪蘇軾深有體會地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辈辉陂喿x上下工夫,想通過什么別的途徑獲得一把可以打開一切古文學習之門的鑰匙,那只是一種幻想。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加上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沒有必要的語言積累,學生就無法真正地領悟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而要進行語言積累,朗讀和背誦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朗讀和背誦中,學生還會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語言美。如朗讀《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時,文章中那些整齊的格式、優(yōu)美的語言、明快的節(jié)奏和高遠的立意,一定會使讀者陶醉。而文章中的這種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再如教學《出師表》一課,文中大多為對稱短句,且長短句結合,讀來朗朗上口,其結構亦條理分明。但要加強誦讀,培養(yǎng)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jié)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tài)動作。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jīng)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分析、理解課了很好的鋪墊。

三、重視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惫鈱W不積累,能力如何提高?文言文多是記錄古代的生活,現(xiàn)代人多比較陌生,加之語言的變化,文言文的詞義與今天差距較大,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詞義也有固定的,多積累自然就會熟悉。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嘗”為“曾今”,“布衣”為“百姓、平民”,“犧牲”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為復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系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遇到詞語,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的多。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進行歸類總結,逐漸使知識系統(tǒng)化,并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學生養(yǎng)成摘錄的習慣,把一些名句、重點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強記憶,學以致用。還有學習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遷移的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shù)?,內容?lián)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以《王冕求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后,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于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鍵詞反復記,才會掌握。

四、改變教法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同其它學科一樣,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方式,特別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更是擔心學生讀不懂,就采取“教讀――解詞――串講――翻譯”的方法教學,這種 “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產(chǎn)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根據(jù)“初語”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的要求,改過去教讀文言文課文為引導學生預習、閱讀課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

(一)給予提示,明確要求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前,教師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提示,或給學生交代學習本課的目的要求,或簡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況,或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借助注釋,初識文章,要么來一點有趣的“引子”,講個相關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這樣的課前提示,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給學生自讀文言文創(chuàng)設一定的條件;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給予提示之后,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要求。如要識字解意,要多讀課文,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將課文初譯出來,并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在要求中還應體現(xiàn)大綱教材單元和課文的目的要求,做到從整體出發(fā),從大處著眼,文道統(tǒng)一。所以在提示中還應明確提出、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要求。

(二)閱讀思考,學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