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扁鵲見蔡桓公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扁鵲見蔡桓公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扁鵲見蔡桓公翻譯

第1篇: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關(guān)鍵詞】:望文生義 音韻學 連及 互文

學習古漢語,應(yīng)具備一定的古漢語語法和修辭知識,切不可望文生義,而貽笑大方。竊以為“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部分詞語的解釋上,犯有此忌。

1、忽視古漢語音韻學類

八年級下冊對《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不毛”課下注解為:“不長草木的地方”?!安幻亍奔礊榛臎龅牡胤剑朔N解釋似乎說得通。但稍加琢磨,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毛”的本義為動植物表皮所生絲狀物,《詩·小雅·小弁》:“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又指農(nóng)作物,如《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薄豆騻鳌ば辍罚骸板a之不毛之地?!痹倏匆幌罗o源對“毛”字的解釋:“不長五谷,指土地貧瘠?!庇靡蚵暻罅x的訓詁方法,可知,“不毛”即“不苗”?!懊迸c“苗”為明紐雙聲,肖豪對轉(zhuǎn),二者音近義通。因此,“不毛之地”當譯為:不長禾苗或不長五谷的地方,而并非不長草木的地方。

2、忽視“連及”修辭法類

連及也稱“連文”、“連言”、“連語”、“連類而及”,這是古人在行文時,為了湊足音節(jié)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詞的表達習慣。連類而及之辭只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并無實際意義,所以由連類而及造成的復(fù)音詞都是偏義復(fù)詞。

八年級下冊《扁鵲見蔡桓公》:“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恐深?!薄凹∧w”一詞課下無注解,但與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翻譯為:“你的病已到了肌膚里”。在此,“肌膚”被理解為聯(lián)合詞語了。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時就指出“君之疾在腠理?!薄半砝怼奔雌つw與肌肉之間的組織,“君之疾在肌膚”說明他的病情較之“腠理”已加重(深)。

如果吧“肌膚”理解為肌肉和皮膚,那蔡桓公的病究竟是加重(深)了還是減輕了?再聯(lián)系后文看,蔡桓公的病是逐漸加重(深)的,“肌膚”的“膚”在這里沒有實際意義,“肌膚”的意義只在“肌”字上。“肌膚”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肌,即肌肉。這里所用的就是連及的修辭方法。

九年級上冊《陌上?!罚骸叭粘鰱|南隅,照我秦氏樓。”中“東南隅”亦屬連及,就是東方的意思。七年級上冊《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的“遠近”,亦屬此類情況,“忘路之遠近”就是“忘路之遠”,忘記了路有多遠。

3、忽視互文修辭法類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jié)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將上下兩個句子生硬的割裂開來,機械的翻譯。

七年級上冊《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闭n下注解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睆脑~性角度看,“端”是形容詞而不是動詞; “視端容寂”,在這里是互文見義,“視端”與“容寂”互相呼應(yīng),彼此滲透?!岸恕辈粌H形容“視”,也形容“容”。“寂”也同樣如此,就是說“端”和“寂”都是來形容面部表情的。“視端容寂”應(yīng)理解為“面目端莊而平靜”。

八年級上冊《醉翁亭記》“……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里的“歌者”、“行者”合在一起泛指各種行路的人,他們有的歌,有的休。而并非教師用書所譯:“……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九年級下冊《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苯處熡脮g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于國,俸祿優(yōu)厚,卻毫無功勞?!惫εc勞本來是有區(qū)別的,“以言曰勞,以力曰功”(《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序》),我們對觸龍的言論,不能將“功”與“勞”強行分開,這里用的是互文的方式來表達的,較為正確的翻譯應(yīng)為:“他們地位尊貴,俸祿優(yōu)厚,卻毫無功勞。”

教材對學生有著范本的功能,編纂者相對教師而言是學術(shù)權(quán)威,尤應(yīng)注意做有本之學,否則不僅是貽笑大方的問題,而是造成了教壇的混亂,最終是貽害于莘莘學子。

參考文獻

1、古漢語音韻學述要(修訂本) 何九盈 著中華書局 2010-11-01

第2篇: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不少學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結(jié)果常會出錯誤,還會鬧出一些笑話。如何正確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容,把握主題。進而分析技巧呢?在這里,筆者想與中學生們談?wù)勎难晕膶W習的一些方法,或許對于大家的學習能有一定的幫助。筆者認為文言文學習應(yīng)該注意以下原則和方法,它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十二個字,即“信、達、雅”和“留、換、增、刪、調(diào)、選、引、縮、擴”。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三條基本原則。

所謂“信”,就是翻譯時要忠實于文言文原文的內(nèi)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句句地落實,或直譯或意譯,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葉、不望文生義、不牽強附會:更不隨心所欲地撇開原文,去憑空編造。

所謂“達”,就是翻譯出來的現(xiàn)代漢語要求表意明確,語言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整無缺,保持原文的語言不走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氣。

所謂“雅”。就是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留、換、增、刪、調(diào)、選、引、縮、擴”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在詞義和語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jù)句子特點和組成句子的實詞、虛詞的不同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詞語。文言文中凡是專有名詞、物名、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以及一些固定詞組(如成語)等,可照錄保留。例如: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降職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慶歷”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這些專有名詞在翻譯時把它們照搬到譯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陋室銘》

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龍就靈性。

這句子中的“山”“水”“龍”古今詞義相同,翻譯時不用改變它的原意。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有些詞語古今差異較大,這些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已改變,在翻譯時就要用相應(yīng)的詞語來替換。例如: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譯: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便轉(zhuǎn)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還”通“旋”,是“轉(zhuǎn)身”的意思?!白摺惫沤裨~義不同,應(yīng)換成“跑”字。

三、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譯時,增補的情況最為復(fù)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文言文以單音節(jié)詞居多,所以翻譯時應(yīng)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增補成現(xiàn)代漢語中相應(yīng)的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詞。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譯:北山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單音節(jié)詞,應(yīng)增補為雙音節(jié)詞“年紀”“面對”“居住”。

2 文言文是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時應(yīng)把量詞增補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

譯: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xiàn)象,翻譯時為了表意明確,應(yīng)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村里人)看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漁人]是從哪里來的,(漁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一處賓語,翻譯時應(yīng)將它們補上去,并用括號表示。

4 有些句子,它們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為了上下文的連貫,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時也要作適當?shù)脑鲅a。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沿著溪流(劃船)前行,忘記了(劃行)路程的遠近。

四、刪刪去一些不譯的詞。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沒有相應(yīng)的詞語,因此,可刪去不譯。例如:

夫戰(zhàn),勇氣也。

(《曹劌論戰(zhàn)》)

譯: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

句子中的“夫”是發(fā)語詞,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刪去不譯。

五、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把它們的語序調(diào)整過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譯:你太不聰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

譯:有什么簡陋呢?

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狀語后置)

譯:行人在樹下停留休息。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定語后置)

譯:(馬類中的)千里馬,吃一頓有時要吃盡一石飼料。

六、選選用恰當?shù)脑~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shù)脑~義來翻譯。例如: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只是;H、反而、卻。根據(jù)上下文,這個句子中的“顧”用H項最恰當。

七、引

引申詞義。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很多,因此有些詞很難從它的本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找到相應(yīng)的詞語,對這類詞應(yīng)選用切合原文語境的引申義來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譯: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guī)模。

這里的“增”本義是增加,此處引申為擴大;“制”本義為制作、制造,引申為規(guī)章、制度,再引申為規(guī)模。

八、縮縮就是簡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筆合并翻譯為簡筆,使譯文簡潔通暢。例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核舟記》)

譯:總計一條小船,刻有五個人物。八扇窗戶,還有竹篷、木槳、火爐、茶壺、畫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擴即對過于言簡意豐的句子加以擴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類句子,翻譯時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就難以把意思全部表達清楚。

第3篇: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一、創(chuàng)設(sh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

創(chuàng)設(sh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必要的。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知活動的“能源”和“發(fā)動機”。如果師生之間沒有心理溝通,缺乏情感共鳴,是難以產(chǎn)生“合力效應(yīng)”的。從一定意義上講,語文課是情感課,語文課堂更是一塊情感共鳴的教育藝術(shù)園地。如講授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我注重與學生、教材之間的溝通,運用飽含深厚情感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對具體詞句進行閱讀、討論,并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發(fā)出由衷贊嘆。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體會,我再細心點撥,巧妙“移情”,使學生在感受祖國的苦難和振興時自然激發(fā)了自己的愛國之情。教學充滿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會在情感共鳴的火花中放射出來,學生的知識“躍遷”也因此有了物質(zhì)基礎(chǔ)。

二、多一分機智,少一點呆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風趣的語言帶進課堂,做到幽默、寬容,寓教于樂,創(chuàng)造出一種公正平等友好合作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輕松、愉悅而“樂學”。有效的教學應(yīng)該是在輕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潑愉快的課堂氣氛的形成,離不開靈活多樣、隨機應(yīng)變的教學方法。如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時機地點撥,或板書、或演示、或講解、或討論,使學生在輕松中緊張地思考、學習,在活潑中自覺學習和發(fā)展能力。對于質(zhì)疑問題提出異議的學生,多表揚、多鼓勵、多引導,形成活躍愉快的課堂氣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活潑愉快的課堂應(yīng)該體現(xiàn)教師的幽默講解,教師對學生發(fā)言的聆聽,學生對教師的大膽質(zhì)疑,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合作。教師要恰到好處地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在表揚和鼓勵中享受成功,體驗課堂新收獲的快樂。

如一個法國教師上《人要有同情心》的課。他先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并要求學生也脫去外套,接著要求學生用一只手把衣服穿起來,然后再要求學生不用手而把衣服穿上(需要學生用嘴來幫助其他同學才能穿上衣服)……孩子們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一個基本看法,任何人在特定條件下,都可能需要幫助,需要關(guān)心。

教師又備了一些輪椅要孩子們坐上輪椅到外面兜一圈。一出校門,孩子們的心靈受到震撼:只要經(jīng)過的人無論男女老幼都主動幫助他們。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受到洗禮。無論是作為殘疾人還是作為健康人,都要有同情心。在這里,法國教師善于開發(fā)課程資源,就地取材,表現(xiàn)出很強的課程能力和智慧。

三、多一分賞識,少一點指責

賞識猶如陽光滋潤萬物生長,而賞識教育就是生存教育,就是發(fā)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它是—把打開希望之門的金鑰匙。課堂上的賞識能掀掉壓在學生身上的自卑巨石,讓學生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排山倒海,勢不可擋。

所有的學習障礙在學生巨大的潛能面前,都會變得微不足道。比如教育界的杰出代表魏書生老師,經(jīng)常采用讓學生大聲喊“我能成功”,幫助學生驅(qū)趕緊張、拖拉、自卑、培養(yǎng)自信。魏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是從賞識開始的。一次,從外地剛回來的魏老師走到班里一看,過道里坐滿了聽課的教師,本來打算復(fù)習,一看聽課的那么多,便改為講《扁鵲見蔡桓公》,于是學生開始查資料、翻譯、討論,重點基本掌握了。魏老師想,學習最差的學生能不能熟練地掌握呢?于是,他叫了一名姓張的差生。張某很有信心地站起來翻譯。不料話一出口,便引起哄堂大笑,原來他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聽課的教師都替魏老師捏—把汗,不知他會怎么辦?只見魏老師微笑著說,“我發(fā)現(xiàn)張某進步了,開始獨立思考了?!睂W生們先是一怔,接著鼓起掌來,大家理解了老師的意思:“桓”和“恒”是形近字,能夠根據(jù)字形讀音說明張某進行了獨立思考。賞識使張某增強了自信心,后來他的成績直線上升。他的自信心,植根于“賞識”的土壤上,一點點成長起來,越來越茁壯。教師對學生真誠的表揚和賞識,不僅可以激勵他們當時的學業(yè),有時候甚至能決定他們?nèi)蘸蟪刹诺内呄颉K?,在教學中我們應(yīng)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當學生回答正確或有所創(chuàng)造時,教師應(yīng)用贊許肯定的態(tài)度予以表揚;當學生對老師或課本的講解提出質(zhì)疑時,教師不應(yīng)粗暴地打斷或強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讓他講出來并加以鼓勵,既使學生出現(xiàn)錯誤、誤答,教師也應(yīng)在平等的氛圍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加以糾正?!坝H其師,信其道”,這樣的課堂,學生怎能不愿意上?

第4篇: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關(guān)鍵詞:新課程;初中;文言文教學

文言課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起著傳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走進課堂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言文的抵觸情緒很大。很多教師也反映文言文難教,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卻是費力不討好。為應(yīng)付考試,文言課便成了字、詞、句的翻譯課。教師獨霸課堂,忙于講解、板書,學生則忙于抄抄寫寫、背誦,教學過程機械、死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僅有的一點興趣消失殆盡,文言課逐漸淪為語文教學中的“雞肋”。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yīng)想方設(shè)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本文試圖從激發(fā)興趣、強化誦讀、重視積累、教會方法、鼓勵質(zhì)疑五個方面談?wù)劰P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fā)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怎樣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激發(fā)他們讀原著的熱情,尤其從激發(fā)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這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并且組織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的詞匯,把學習文言文變?yōu)閷W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

例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病人膏肓”“諱疾忌醫(y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入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聯(lián)整篇課文的情節(jié),必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強化誦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惫湃诉€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边@就道出了“讀書”的真諦。讀準了,讀多了,往往就會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就會進入一個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會逐步走向豐盈和深刻。

在我國古代,讀書學文就非常注重熟讀與背誦。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誦讀大量詩詞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讀成誦。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沒有語言積累,學生就無法真正地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容和語文知識,而要進行語言積累,朗讀和背誦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朗讀和背誦中,學生還會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語言美。如朗讀《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時,文章中那些整齊的格式、優(yōu)美的語言、明快的節(jié)奏和高遠的立意,一定會使讀者陶醉。而文章中的這種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視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學不積累,能力如何提高?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進行歸類總結(jié),逐漸使知識系統(tǒng)化,并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學生養(yǎng)成摘錄的習慣,把一些名句、重點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強記憶,學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遷移的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shù)?,?nèi)容聯(lián)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筆者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以《王冕求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

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yīng)“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tǒng)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與譯文的分離,其結(jié)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diào)整等。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規(guī)范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意思,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chǔ)上,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引導學生增補、調(diào)配,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jù)需要,適當調(diào)配詞序。最后按照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要求,做出增補。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只用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勵質(zhì)疑

第5篇:扁鵲見蔡桓公翻譯范文

本文從以讀為導,誦讀結(jié)合、譯議結(jié)合,正確釋義、創(chuàng)設(shè)情境,寓教于樂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做好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為提高教學效果,

貫徹素質(zhì)教育提出了一種思路。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 情境教學 素質(zhì)教育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他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反映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雖歷經(jīng)滄桑,卻生機勃勃。學習文言文,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學習我們祖先的偉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振興中華的決心,提高我們的思想、知識、文化素質(zhì)。同時還能夠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

教育的育人特性決定了語文課程作為我們的母語教育的重要性,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了解民族文化必須從閱讀民族經(jīng)典入手,而作為中學語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育打通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通道,《出師表》、《陋室銘》、《醉翁亭記》……無不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思想深刻,韻味深長。初中文言文教育作為一個起點,不僅要讓學生汲取精華,接受熏陶,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由于年代久遠,沿用了兩三千年的文言文對于初中生而言古奧難懂:生僻字,詰屈聱牙的句子,封建制度……加上教學方法的不當,簡單拆解文字,重復(fù)機械勞動,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滋生厭學情緒。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對于我們目前簡單填鴨式的教育來說迫在眉睫。

一、以讀為導,誦讀結(jié)合

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初中生來說,沒有文言文的語感,加上文字生疏,很難產(chǎn)生閱讀興趣。教師在開始就需要以范讀引導學生,正確詮釋文中人物,以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適時的夸張表情,聲情并茂的抓住學生的心。當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好奇,可以組織學生誦讀、齊讀,誦讀需要眼、耳、口并用,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油然而發(fā),傳達文字的情趣,是培養(yǎng)語感、加深語境理解的重要方法。而齊讀可以使學生與他人對比,找出自己模糊的地方,加深印象。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在此基礎(chǔ)上,抓住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句讀,弄懂文章的詞句結(jié)構(gòu)和語言意義。通過反復(fù)誦讀,利用文言遣詞造句的特點和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diào)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譯議結(jié)合,正確釋義

當學生對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師就需要在這時適當?shù)狞c撥,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有所了解:重要實詞、虛詞,常見句式。古人說話的方式與現(xiàn)代人有所差異,也許相同的詞在古代就是另外一個意思,需要根據(jù)上下文意思來判斷。譯義最重要的是將難懂的古文轉(zhuǎn)化成容易理解的現(xiàn)代漢語,方便記憶。

文字的理解個人有不同的方式,在教學時不能簡單的釋義,更重要的是舉一反三,讓每個學生自己表達,從不同的側(cè)面翻譯,使之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樣學生的記憶才更加深刻。如《塞翁失馬》,從標題上看,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叫塞翁的人丟失了一匹馬,就一個題目,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塞翁是什么人?他的馬是怎么丟的,被偷了還是走丟的?丟的馬找到了嗎?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文中找答案:文章寫的是塞翁的馬走失了結(jié)果卻帶回來一匹更好的駿馬,兒子因為騎馬摔傷了不用去服兵役,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讓學生去討論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不同,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以他們自己的實例做參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譯議結(jié)合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譯和議的過程相輔相成的,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老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不要偏離主題,只要目的明確,條條大路都可以通羅馬。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寓教于樂

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課堂要善于利用豐富的現(xiàn)代教學工具,通過展現(xiàn)畫面、模擬體驗、情境表演等方式,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很多山水描寫文言文通常都是文字很多,在學生看來繁冗復(fù)雜,興趣不高,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細致講解具體的內(nèi)容,某句話對應(yīng)的風景,或者以問答的形式讓學生去思索,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知文字內(nèi)容,感知形象。

文言文中有很多敘事情境,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扁鵲見蔡桓公》等,情節(jié)性很好,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以組為單位,把課堂變成表演的舞臺。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會認真排練,背臺詞,準備道具,其他同學在欣賞過程中會不自覺帶入思考:如果自己表演會怎么樣,品評哪些表演的好,哪些表演的不好,不知不覺會提高整理思維的能力,對文字的理解也會加深印象。

文言文的思想情境由于時代的限制往往隱藏的比較深,需要借助一些作者生平事跡,時代背景,他人評價等來做綜合判斷,對古人的身份時代的情境處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文字的思想情感,使學生處在情境中,更加準確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教學時間緊、篇目多、任務(wù)重,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的問題存在,所謂“教無定法”,我們應(yīng)不斷地積極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給學生松綁,創(chuàng)設(shè)主動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感悟,愉快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努力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志偉.舊文重讀:大家談?wù)Z文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靳玉樂.探究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