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抑郁癥與胃腸疾病共病的中醫(yī)病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抑郁癥和功能性胃腸疾病均是臨床常見疾病,二者常常共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二者發(fā)病與五臟皆有關聯(lián)。文章就二者共病的中醫(yī)病機進行探討,以期對抑郁癥與功能性胃腸疾病共病的中醫(yī)診療和科學研究提供思路。
關鍵詞:抑郁癥;功能性胃腸疾病;五臟;病機
1抑郁癥和功能性胃腸疾病的中醫(yī)范疇
抑郁癥屬西醫(yī)病名,在中醫(yī)古籍中并無病名與抑郁癥完全對應。抑郁癥基本屬于中醫(yī)“郁證”范疇,在“百合病”“癲病”“臟躁”“梅核氣”“奔豚”等相關文獻中亦有記載[2]。關于抑郁癥的病因,多數(shù)學者認為主要有情志所傷和體質因素兩個方面。陳文塏等[6]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71例抑郁癥患者中,23.3%有家族精神病史,69.9%有精神應激事件史,表明先天稟賦與情志刺激是引起抑郁癥兩大病因。許多現(xiàn)代研究通過分析抑郁癥中醫(yī)證候要素發(fā)現(xiàn),抑郁癥的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腎、心、膽等臟腑有關,其主要病性是氣郁(滯)、氣虛、陰虛、血虛、痰濕、火熱[7-9]。這些現(xiàn)代研究的結論與中醫(yī)對“郁證”的認識基本一致。根據(jù)FGIDs臨床癥狀與特征,可將其歸屬到中醫(yī)學的“痞滿”“呃逆”“泄瀉”“便秘”“滯下”及“腹痛”等病證范疇,同“郁證”也有一定聯(lián)系[10]。其病位在脾胃,或在大腸、小腸。關于其病因病機,《靈樞•口問》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靈樞•小針解》云:“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而病生于腸胃。”說明情志內(nèi)傷、六淫外邪、飲食勞作等因素皆可導致功能性胃腸病的產(chǎn)生。
2抑郁癥和功能性胃腸疾病共病的中醫(yī)機制
2.1肝的功能失常肝主疏泄,調(diào)暢精神情志,與抑郁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一方面肝氣疏泄,氣機調(diào)暢,氣血調(diào)和,則心情開朗。《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狈粗螝庥艚Y,疏泄失職,則氣機不暢,氣血失和,可導致情志活動的異常,常見情志抑郁、善太息?!夺t(yī)碥》云:“郁則不舒,皆肝木之病矣?!惫矢蔚墓δ苁С?蓪е乱钟舭Y?,F(xiàn)代研究表明,抑郁癥的病位中,肝居于首位,與肝相關的常見證型有肝郁脾虛、肝郁氣滯和肝郁痰阻[8]。另一方面,肝喜調(diào)達惡抑郁,肝氣以疏通、暢達為順,不宜抑制、郁結。而抑郁癥患者情志抑郁,則肝氣失于調(diào)達,導致肝氣郁結、疏泄不利。肝的功能失??捎绊懳改c功能。其一,肝與膽相表里?!稏|醫(yī)寶鑒》言:“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蹦懼?,由肝之精氣匯聚而成,排泄進入小腸后,參與飲食物的消化。膽汁的分泌和排泄是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完成的。若肝氣郁結,疏泄失職,則膽汁的分泌排泄出現(xiàn)障礙,可影響脾胃納運機能,致腹脹、厭食。其二,肝氣疏泄,暢達氣機,能促進和協(xié)調(diào)脾胃之氣的升降。《血證論》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氣郁結,或肝氣虛弱,疏泄不及,影響了脾氣升清和胃氣降濁,可致胃腸不適。又有學者指出,肝郁可直接導致噯氣,無關脾胃[11]?,F(xiàn)代研究表明,肝是功能性胃腸疾病最常見的證候要素之一,主要證型有肝氣郁結、肝郁脾虛、肝胃不和[12-13]。因此,肝的功能失常,是抑郁證共病功能性胃腸疾病的重要機制。
2.2脾的功能失常脾主運化,主升清,其功能失調(diào)可導致情志抑郁。其一,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情志之氣的升降出入,依賴于脾升胃降的樞紐作用[14]。脾胃氣機失調(diào),則情志之氣不暢,發(fā)為情志病。其二,脾胃乃氣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衰則百病生。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yǎng)、腦髓失充,肝失濡養(yǎng),疏泄失司,致思維緩慢、精神異常。此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的產(chǎn)生和活動依賴于五臟精氣的充盛。五臟精氣失于濡養(yǎng),所主情志異常,日久不復,導致了抑郁癥的發(fā)生[15]。其三,脾胃失常,可致火、濕、血、痰等諸郁產(chǎn)生,從而影響情志[16]。如《醫(yī)宗必讀》所言:“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凝聚為痰?!碧禎峥缮厦缮窀[,亦可郁而化火,擾亂心神,使情志活動異常[17]。脾的功能失調(diào)可致胃腸不適。其一,脾主飲食水谷的運化。若脾的運化機能減退,則可影響飲食水谷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病變。其二,脾與胃相表里,二者同居中焦,脾胃氣機的升降相輔相成。若脾虛氣陷,可致胃失和降而氣逆、通降無權,出現(xiàn)噯氣、嘔吐、反酸、便秘等癥。胃氣的受納和腐熟水谷的機能,必須與脾氣運化相協(xié)調(diào),即納運協(xié)調(diào)。若脾失健運,可致胃納不振,出現(xiàn)痞滿、腹脹、泄瀉等癥。脾陰與胃陽燥濕相濟。胃易生燥,若脾陰不足不能制之,則胃燥而其氣不降,可見痞滿、便秘等癥。由此可見,脾的功能失調(diào)是抑郁癥和功能性胃腸疾病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紐帶,是二者共病的重要機制。
2.3心的功能失常心藏神,主血脈,與抑郁癥的關系密切?!毒霸廊珪?#8226;郁證》曰:“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逼湟?,心藏神而主神明,人的精神、思維活動統(tǒng)歸于心神。心之氣血不足、陰陽失調(diào),或痰濕、火熱等病邪擾亂心神,則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導致精神、思維活動的紊亂,出現(xiàn)精神萎靡、思維遲緩等抑郁癥的表現(xiàn)。其二,心主血脈,《靈樞•營衛(wèi)生會》言:“血者,神氣也”。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心主神明的功能亦依賴心血的濡養(yǎng)。若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心血不足,則心神失養(yǎng),亦可出現(xiàn)神志異常。因此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均可引發(fā)抑郁癥。另外,《類經(jīng)》言:“心為臟腑之主……五志唯心所使也?!鼻橹舅鶄?,首傷心神。故抑郁癥患者的悲憂、思慮之情志可傷及心神、暗耗心血。故抑郁癥又能反作用于心,使心之功能異常。心與胃腸功能密切相關。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主受盛化物,泌清別濁,主液。小腸的生理機能需要心的支持與協(xié)調(diào)。若心經(jīng)實火,移熱于小腸,可致腸燥便秘。若心陽虛不能溫煦,或心血虛不能濡養(yǎng)小腸,則小腸虛寒,化物失職,出現(xiàn)完谷不化、腹脹等不適。因此,心的功能失常也是抑郁癥與功能性胃腸病共病的重要機制。李勇等[18]研究100例FD伴焦慮抑郁狀態(tài)患者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心”病證候。
2.4肺的功能失常肺主氣,主宣發(fā)與肅降,在志為悲、憂,與抑郁癥的形成密切相關。抑郁癥本質屬于氣病。肺為生氣之本,《素問•五藏生成篇》言:“諸氣者,皆屬于肺”,肺的主氣功能失常,勢必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與運行,致一身之氣的生成不足,臟腑功能不能正常發(fā)揮,而出現(xiàn)各種病癥,包括抑郁癥?,F(xiàn)代研究表明,抑郁癥的體質以氣虛、氣郁為主[19]。肺通過宣發(fā)與肅降,調(diào)節(jié)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肺失宣降,則氣機不暢而郁。《證治匯補•郁證》云:“郁癥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另外肺為嬌藏,易受邪擾,悲、憂皆為肺之志,常導致肺臟氣血失調(diào)而發(fā)為抑郁癥等情志病。抑郁癥患者常見悲傷、憂愁的情緒。過度悲憂損及肺之精氣,致肺精不足、志無所依,或肺氣宣降不利、肺氣郁滯,又會加重悲憂之癥。故肺與抑郁癥的關系密切,現(xiàn)代不少學者也提出從肺論治抑郁癥[20-21]。肺與功能性胃腸疾病密切相關。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或肺氣郁而肅降失常,則大腸無力傳導糟粕,出現(xiàn)便秘,正如《血證論》言:“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狈侮幪?,大腸失于濡潤則腸燥,糟粕難以排泄。故肺的功能與胃腸疾病相互影響。因此,肺的功能失調(diào),也是抑郁癥與功能性胃腸病共病的機制之一。
2.5腎的功能失常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藏真陰寓真陽,腎虛可誘發(fā)抑郁癥。腎精不足,元神之府失于充養(yǎng),則精神淡漠、思維遲緩。腎精虧虛可致腎陰、腎陽不足。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無力疏泄,則情志不暢;或腎陰不足,心腎不交,不能涵養(yǎng)心陰,使心神受擾,發(fā)為情志病。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虛衰可致臟腑機能減退,引起精神不振。許多研究表明,抑郁癥和腎有關,尤其是更年期抑郁癥和老年抑郁癥[22-24]。腎和胃腸功能有關。其一,《素問•水熱穴論篇》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腎開竅于二陰,主排泄糞便。腎陽虛衰,不能溫化蒸騰水液則關門不利,水聚而為腫。津液失于輸布,腸液衰少則便秘。腎氣不足、固攝失司,關門不利,可見泄瀉。其二,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需要腎氣及腎陰腎陽的協(xié)調(diào)和資助。腎虛則脾失溫養(yǎng),運化失司,導致胃腸不適。故腎的功能失調(diào)可致抑郁癥與功能性胃腸疾病共病。
3小結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tǒng)一體。五臟各司其職,又緊密關聯(lián)。五臟失調(diào),皆可誘發(fā)抑郁癥和FGIDs。抑郁癥和FGIDs雖為異病,但可由同一病機所致而共病。其病機與五臟皆有關聯(lián)。本文僅討論了FGIDs與抑郁癥的共病機制,然FGIDs包含多個疾病,各有差異,需要分而論之和進一步探討。
作者:杜曉娜 夏猛 施學麗 單位:廣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