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余篤剛當代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成果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余篤剛當代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成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余篤剛當代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成果

〔摘要〕我國傳統(tǒng)的聲樂藝術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聲樂藝術理論建設研究尤其是順應當代社會較高層次整體知識結構的學術研究方面卻一直“在路上”,缺乏整體有效的學科學術體系。余篤剛教授終生致力于我國當代聲樂藝術理論建設方面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并碩果累累。他不僅自己卓有建樹,還策劃、主編多部聲樂藝術理論書籍。他對我國當代聲樂藝術理論建設和聲樂理論學科建設在學術上起到了領航和集大成者的作用,是我國當代不可多得的聲樂藝術理論教育家和音樂文化專家。

〔關鍵詞〕余篤剛;聲樂藝術’理論研究’學科建設

余篤剛(筆名余銓、余礦丁)先生是我國著名藝術理論家、聲樂藝術教育家、音樂文化專家、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擔任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副主任、湖南省高等學校高級職稱藝術評審組副組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教育協(xié)會聲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余篤剛先生長期從事聲樂藝術教學與理論研究,終生致力于當代聲樂藝術理論的研究,策劃與主編多種聲樂藝術理論書籍,在藝術理論、語言學、聲樂美學、聲樂創(chuàng)作學、聲樂文學、聲樂表演藝術學等多個領域均有突出的成果并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發(fā)表了大量系列論文、專著,主編聲樂藝術教育系列叢書,多次獲得教學、科研成果獎。在以上領域,余先生專著和主編的系列叢書已經蜚聲中國音樂教育界,迄今為止整理策劃出版的書籍有50余部,總計400多萬字,是我國卓有建樹的聲樂藝術理論教育家和音樂文化專家。對余篤剛先生在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創(chuàng)新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開拓和創(chuàng)新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教育

余篤剛先生,祖籍江蘇武進,1935年11月生于天津,自幼長在北京,少年時代隨父母來到湖南,1957年大學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擔任《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等課程的教學,同年參加籌備和組建湖南藝術學院音樂系,后因兩校合并入湖南師范學院藝術系工作,直至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退休。1950年代,余先生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藝青年,大學在校期間和留校任教后更是文藝活動積極分子和大型活動策劃者、組織者。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組織參與當年師范學院師生“紅旗”文工團排演大型歌劇《紅霞》《洪湖赤衛(wèi)隊》《三月三》《紅鷹》等在省內巡演。七十年代初開始,余先生主筆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參考用書《歌唱基礎知識》,供全省音樂教師使用。1980年至1993年間,余先生先后以筆名余銓出版《歌詞創(chuàng)作簡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萬字,首印發(fā)行6萬冊)、《聲樂語言藝術》(湖南大學出版社,28萬字,2000年湖南文藝出版社修訂再版,先后發(fā)行數(shù)十萬冊)、《聲樂藝術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30萬字,2005年人民音樂出版社修訂再版)等專著。其中,《歌詞創(chuàng)作簡論》當年受出版社邀請去上海為全國歌詞創(chuàng)作愛好者舉辦講座;《聲樂語言藝術》一書的出版為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專業(yè)創(chuàng)立了一門嶄新的學科課程,填補了學術空白,“聲樂語言藝術”一詞也悄然流行,國內至今一直沿用此書作為教材,這是教學成果的結晶;《聲樂藝術美學》一書是我國聲樂藝術美學方面第一部理論專著,開辟了聲樂藝術美學研究的先河,該書出版后很多論述和觀點被國內有關聲樂理論文章和著作多次引用,在學術界和音樂界影響很大。1994年開始,余先生整理策劃并主編“聲樂藝術教育叢書”出版。其中包括“聲樂教學曲庫”和“聲樂教學文庫”兩大系列(以下簡稱“曲庫”和“文庫”)。余篤剛先生作為“曲庫”的實際策劃人和主編執(zhí)行者,在1995年至2005年間,召集中央、中國、天津、武漢、星海等專業(yè)音樂學院及首都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等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參與,遴選包含中外各種語言和各種聲樂藝術形態(tài)的歌曲作品,共計16大卷40分冊(其中中國作品8卷,外國作品6卷),寫作教學總論與演唱提示總計300余萬字,陸續(xù)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余先生親自撰寫導言和總序,并撰寫部分內容,全程由余先生統(tǒng)稿。1999年開始,為了適應高校聲樂藝術學科專業(yè)發(fā)展,提高聲樂理論水平,全面對接聲樂學科的教學、創(chuàng)作、表演、鑒賞之急需,余先生又策劃和主編“文庫”的出版工作?!拔膸臁庇?001年至2005年間先后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其中有《聲樂學基礎》(石惟正著)、《聲樂藝術心理學》(鄒長海著)、《聲樂藝術美學》(余篤剛著)、《西方聲樂藝術史》(管謹義著)等。這批聲樂理論專著的問世,支撐起我國聲樂理論研究的整體構架,為進一步務實高效地培養(yǎng)聲樂藝術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學術理論基礎。2004年間,他主編全國高師統(tǒng)編教材《聲樂基礎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31萬字,分上下冊),親自撰寫17萬字并為全書統(tǒng)稿。同年被選為中國音樂教育協(xié)會聲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分工主管聲樂理論研究與教材研究。2005年他又參編王耀華主編的《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72萬字),撰寫了其中的《音樂表演藝術學》(第五章,6萬字)。2004年至2015年間,為了從聲樂藝術本體和相關依存體的關系出發(fā)去構架聲樂學科的創(chuàng)新體系,“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系列工作陸續(xù)展開。它將以音樂學的分支學科和多學科交叉,形成相對獨立和較為完備的新學科體系。誠如叢書總序中所言:“聲樂藝術實踐的深入必然激發(fā)理論的探究,它不僅是藝術理論的責任,更是人類審美意識與建設的追求。理論本就落后于實踐,這就更需要聲樂的理論建設,在異彩紛呈的聲樂世界中梳理出客觀的規(guī)律來。這不僅是一般發(fā)聲的歌唱知識,它是審美哲學、審美文化學、審美生理學、審美心理學、審美形態(tài)學、審美表演學、審美教育學,乃至聲樂美學與聲樂史學——所有相關學科與不斷的聲樂實踐的交叉融合,是責無旁貸的理論建設使命?!雹儆嘞壬邉澏喾N選題并親自為專著書稿校對、修改,撰寫總序和主編識語。新學科叢書由余先生全程統(tǒng)稿,并在廣泛開拓研究領域和創(chuàng)建聲樂藝術理論體系的實踐中率先垂范。其中《聲樂語音學》(鄭茂平著)、《聲樂文化學》(郭建民著)、《藝術歌曲概論》(王大燕著)、《聲樂教育學》(蔡遠鴻著)、《民族聲樂學》(徐敦廣著)已先后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部分著作也即將面世。筆者是余先生的學生,多年跟隨余先生豁然發(fā)現(xiàn):余先生的當代聲樂藝術理論建設研究結出了累累碩果,令人驚嘆不已!首先是時間跨度長:幾乎是近五十年、橫跨半個世紀;其次是學術范圍廣:其研究涉及了聲樂本體及相鄰交叉學科中的多個傳統(tǒng)學科及新學科;第三是藝術成果豐碩,鴻篇巨制,洋洋灑灑。像“聲樂藝術教育叢書”和“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的組織編撰出版等,都是復雜而細致的聲樂藝術教育研究系統(tǒng)工程,更是一個新時期較為全面涵蓋聲樂教學曲目建設和聲樂各學科之間系列理論的艱巨工程。經過這幾十年的不懈展望和卓越追求,余先生為當代中國聲樂藝術領域開拓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引領了當代中國聲樂藝術教育理論航向,最終初步建立和夯實了中國聲樂教學的曲目體系和理論研究體系。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工程,必將載入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史冊!余先生的理論建設研究成果,為我國當代聲樂理論建設的藝術寶庫,增添了極為寶貴的財富,也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二、領航和引跑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研究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聲樂教學,大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口傳心授式的教學模式,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聲樂藝術理論資料,少量“如何唱好歌”之類的零星讀物及心得體會式的論文,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即便是改革開放以后的20世紀末前,系統(tǒng)的聲樂藝術理論專著仍然是屈指可數(shù)。故而在當時的中國高校,聲樂教材建設特別是聲樂理論教材建設遠遠滯后于聲樂藝術學科的發(fā)展,聲樂教學好像無理論可尋,只要唱好歌就行了?!翱v觀那些已出版的聲樂技法理論著述,包括散見于各個歷史時期期刊、雜志發(fā)表的聲樂表演和聲樂教學等方面的學術成果,的確,有不少頗有見地和深度,然而,仔細閱讀起來,其中大多談及的卻是歌唱心得或表演藝術經驗總結,極少見到超出聲樂藝術本體的研究成果。”②所以,當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研究領域呼喚較為系統(tǒng)的學科教材建設和學術理論研究成果,甚至期待有一位領軍人物的出現(xiàn)時,余篤剛先生將歷史的重任擔在了自己肩上。在學術上,余先生與其同仁們達成了共識:全方位為我國高校當代聲樂藝術教育發(fā)展與聲樂教學提供全新的科學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師內部自身理論認識上深入提升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聲樂藝術理論研究上努力開拓更廣闊和深遠的視野,在聲樂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結合上更加明確互動結合的研究方向。如余先生早年的專著《聲樂語言藝術》。他從學生在唱歌語言上的問題與束縛,感受到了“語言藝術”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歌唱水平提高的緊迫性。故以“聲樂語言藝術”概念為核心抓手,對聲樂演唱中語言的藝術特征、發(fā)音發(fā)聲、語言基礎、依字行腔、語調色彩、情感體現(xiàn)、形象塑造、藝術風格等展開了全面討論和論述。在談及歌唱各種學派時,余先生認為語言是文化的產物,而語言作為文化構成的核心要素,它是觀念產生的源頭,也是審閱方法及其審美形成的源泉。聲樂各種學派歸根到底其實就是語言的學派,所有的學派都講求語言的純粹與詩意表現(xiàn)。意、法、德、俄等各聲樂學派的特色也都是源于語言。從聲樂語言的角度看待歌唱藝術,就必須要做到聲樂語言高度的準確性、鮮明的形象性、豐富的音樂性和強烈的動作性。同時,聲樂藝術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必然要突顯辭章的詩情美、曲調的旋律美和演唱的聲腔美。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為后續(xù)的聲樂藝術研究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余先生另一部專著《聲樂藝術美學》的寫作,是一項沒有任何借鑒的工作,必須從全新的視角進行探索。該書從藝術哲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形態(tài)學等視角,以系統(tǒng)論和比較學的方法,去整體研究、闡述聲樂藝術美的總體構成。不僅從宏觀的視野闡明它的本質特征,探討其美的構成規(guī)律及其審美功能,還以微觀的觸角分別深入其各構成要素,剖析它文學的、曲調的、演唱的本體美特質與從屬體的依存性特征。除了從美學的角度考量外,還需從歌唱音響的資料中挖掘感性材料,完成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堵晿匪囆g美學》是我國第一部作為音樂美學分支學科全面系統(tǒng)闡述聲樂藝術美學的專著。該書除“導論”外,共分四篇十三章。首篇開宗明義,以綜合性、集體性、時間性、聽覺性、形象性、語義性、口頭性、表情性八大聲樂藝術特征高度概括和凝練了聲樂藝術美的本質特性,并分別從各種特性中延伸出其分支特性;續(xù)篇在音樂文學的本體構成、詩化的文學性與可唱的音樂性上鋪陳闡釋,展開了對音樂文學論的理性分析;第三篇在旋律美、節(jié)奏美及和聲美的探討中,揭示了曲調內在美的規(guī)律;末篇在音質、字音、行腔的演唱論上充滿了對二度創(chuàng)作實踐美的遐想。如前所述,余先生率先研究的個人聲樂理論成果,包括“曲庫”“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等的先后出版,為高校聲樂藝術教學增添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后勁。迄今為止,因為有了系列聲樂理論研究成果和教材作為支撐,聲樂學科建設日新月異,全國已有多所高??烧惺章晿反T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術恍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假如沒有像余先生這樣的領頭羊帶領大家進行理論探索和科學研究,進行學術拓展和著書立說,中國高校的聲樂理論研究和教學將會原地踏步,止步不前!余篤剛先生的成就已被全國同行普遍公認,無愧于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教育研究的領航者和引跑者。

三、規(guī)劃和設計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實踐

高校是實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的地方,這是時展的需要,更是聲樂藝術本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高校教材建設尤其是教學曲目建設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余先生聲樂理論研究成果“文庫”和“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改變了聲樂理論研究的窘境與聲樂理論體系建設的欠缺,“曲庫”的陸續(xù)出版,又是他在聲樂藝術理論實踐的規(guī)劃和設計中,尤其是在我國聲樂藝術教育事業(yè)的教學曲目建設上規(guī)劃的一個新里程。他完成了中國當代高校聲樂藝術教育教學曲目建設的一次華麗設計。從“曲庫”的整體構架和布局看,它不僅在時間上的序列性和空間上的跨越性方面全面、完備,更在豐富中國當代聲樂文化寶庫中凸顯意義。首先,它突出了教學系統(tǒng)性?!扒鷰臁泵烤碛伞敖虒W總論”“教學曲目”和每首曲目的“教學演唱提示”組成。它不僅進一步規(guī)范了教學內容,為曲目的教學針對性確立科學體系,也適宜不同唱法的教學要求,在相應聲樂體裁范圍內廣泛選擇。此外,還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特點,介紹了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與規(guī)律,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啟發(fā)性的指導。其次,它體現(xiàn)了文獻史料性。這是一部文獻式的系統(tǒng)教材,“曲庫”分為中國作品八卷:《中國民間歌曲選》(上、下冊);《中國歌劇曲選》(上、中、下冊);《中國古代歌曲、戲劇、曲藝唱腔選》(上、中、下冊);《中國藝術歌曲選》(1920—1948)上、下冊,(1949—1965)上、下冊,(1967—1977)上、下冊,(1978—1995)上、下冊。外國作品六卷:《外國民間歌曲選》《外國歌劇曲選》(上、下冊)《外國藝術歌曲選》(十七至十八世紀)上、下冊,(十九世紀)上、下冊等?!扒鷰臁被旧鲜且允隇橐粋€時間段,以上、下冊的形式收錄每個十年的精華曲目。這樣不僅便于演唱者查找曲目,也記載了每個時代豐富多彩的點點滴滴。每首聲樂作品都是歷史時段的時代強音和創(chuàng)作成果,它抒寫和記錄了中國聲樂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第三,它具有可欣賞品鑒性?!扒鷰臁敝械淖髌芳扔邢猜剺芬娔捴巳丝诘拿耖g杰作,也有在聲樂藝術發(fā)展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經典佳品。從文化層面來看,不僅要求掌握聲音的技能技巧,還要在聲腔情感的相互融通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同時,讓學生在多種形態(tài)的聲樂領域中,欣賞、品評不同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這不單是聲樂教育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也為他們以后承擔承上啟下的聲樂教學歷史重任奠定重要基礎。第四,它還具備與時俱進性。一方面,余先生先后組織動員了全國十六所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音樂學院(系)參編撰稿,吸納了近三百名音樂教師積極參與研究創(chuàng)作。這種與時俱進、團隊合作的藝術新模式,不僅打破了閉門造車、文人相輕的封閉局面,也加強了全國高校音樂教師彼此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凝聚了學術合力,有效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大大增加了書籍的含金量。其深遠的意義在于為中國聲樂藝術研究注入和補充了新鮮的血液,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理論研究的后備軍。另一方面,不斷收錄的新的經典曲目,又為系統(tǒng)化系列編撰打下了基礎。“曲庫”的出版為高校聲樂曲目教學逐步向著更加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及曲目風格多樣化的目標邁進?!扒鷰臁钡木幾芍^用心良苦,凝聚著余先生的心血,也是余先生匯聚全國眾多高校聲樂教師開創(chuàng)集體教學、研究、創(chuàng)作、編撰及出版的一個經典范例。

四、促進和集成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建設

《聲樂語言藝術》《聲樂藝術美學》、“曲庫”“文庫”“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等專著、叢書的出版發(f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它使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有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舊到新、從量到質的進步和整體發(fā)展。余先生及其同仁們使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充滿前景,更充滿希望,并為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與實踐描繪了一幅充滿憧憬的宏偉藍圖,余先生自然也成為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偉大促進者和集成者。筆者以為,在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建設領域,余篤剛先生如被稱作是教育教學的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學科研究的領航者和引跑者、聲樂實踐的規(guī)劃師和設計師或是理論建設的促進者和集成者,甚至人才培養(yǎng)的革新者和指路者等都是當之無愧的。如果在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建設歷史進程中,要綜合分析余篤剛先生學術特點的話,那就是“三個結合”:即“學科建設的學科性與系統(tǒng)性相結合”“學科建設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學科建設的繼承性與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有如余篤剛先生在“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之《聲樂語音學》的主編識語中所言:“聲樂作為人聲音響的歌唱藝術,是語音與樂音的融合……藝術作為科學,有永無止境的研究范疇。聲樂作為藝術,不僅有它在實踐中的審美追求與創(chuàng)造,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探究人類嗓音的藝術奧妙。這本書試圖將聲樂中的語音作為一種運動形式,解析它在歌唱中的來龍去脈,讓歌唱者們在藝術實踐中充分發(fā)揮音樂化語言的藝術魅力,也讓學習與研究者們掌握其中的科學原理。”③這段話正好可以看作余先生作為聲樂藝術理論研究者的心靈感悟,也可以看作是余先生對聲樂藝術理論建設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在余先生這位82歲老人的全部生活中,書籍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們稱為“愛書如命”的人。如今年事已高的余先生每天還在堅持不斷地讀書創(chuàng)作,并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快樂體驗和幸福感。他不愧為一位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理論建設有著突出貢獻的老藝術理論家、老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師!期待余先生正在撰寫的《聲樂表演藝術學》早日付梓,繼續(xù)為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理論的建設和發(fā)展貢獻余熱!衷心祝愿余先生學術生命之樹常青!衷心祝福余先生及其夫人段玲老師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注釋:

①《聲樂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系列叢書[M].上海音樂出版社,

②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8

③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6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6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3]郭建民,劉燕.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理論研究的先行者[J].當代音樂,2015(3)1-2,5

[4]劉燕.余篤剛聲樂理論成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王軼書.《聲樂藝術美學》將推動聲樂藝術蓬勃發(fā)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

[6]蔡遠鴻.聲樂教育的革新者聲樂理論的開拓者[J].歌唱世界,2015(12):4-9

[7]徐茜,徐薇.為建設中國的聲樂教材體系而努力——《聲樂教學曲庫》的特色與啟示[J].人民音樂,2008(6)

作者:聶衛(wèi)華 單位:長沙學院音樂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