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耕作農機具推廣下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耕作農機具推廣下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耕作農機具推廣下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

摘要:我國農業(yè)經濟的健康發(fā)展與糧食作物和水田保護耕作技術的發(fā)展具有直接聯系。在今后的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給予一定的重視,為此我國的農機企業(yè)研發(fā)了多種新型耕作農機具,希望通過這些農機具的有效應用,提升作物種植效率,保證農業(yè)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文中對新型耕作農機具的推廣以及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發(fā)展展開研究,希望為農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新型耕作農機具;水田保護;農機具推廣

1保護性耕作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1.1減少土壤的水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作物培植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達到固土、擋土的作用,而且地表所存在的地表水還能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這對改善土壤結構和作物生長環(huán)境具有積極作用。

1.2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

在耕地中留下部分秸稈,對土壤結構和養(yǎng)分的保留具有積極作用。并且以往所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也能在水流的作用下迅速減少,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提升,進而保證作物的健康生長[1]。

1.3有利于機械化插秧后續(xù)機械作業(yè)開展

采用傳統的旋耕機進行整地操作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耕地的過程中,由于旋耕機的自重較大,在作業(yè)的過程中必定會對田地施加一定的壓力,造成大面積的塌陷。如果持續(xù)采用原有的耕地方式,必定會對田地的土壤結構帶來巨大的影響,為后續(xù)的作物生長帶來影響。這就要求在進行耕地時注重對土壤條件的保護,確保達到作物種植要求,保證作物的產量和質量[2]。在對田地進行耕翻和平整之后可以為機械化生產提供便利,保證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2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

2.1收獲作業(yè)

在進行收獲作業(yè)時,需要控制好整個工作流程。一般來說,收獲的要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半喂入的收獲要求,一種是全喂入的收獲要求。這兩種收獲要求都對秸稈粉碎的長度有一定的規(guī)定,需要長度在8厘米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2厘米,并且在整個拋灑的過程中,要注意整體的運行程度。

2.2深翻

在實際開展深翻作業(yè)的過程當中必須實現對相關原則與標準的嚴格遵守,尤其是使用三三輪番耕作制度。這是保障秸稈翻埋過程當中嚴實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時也為日后的埋草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2.3埋草攪漿作業(yè)

實現對攪漿次數的合理控制是進行埋草攪漿作業(yè)過程當中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尤其是不能有偏差問題存在,進而從根本上實現對埋草攪漿過程正確性的保障。如果在實施作業(yè)的過程當中存在土壤顆粒較小的現象,需要進行兩次左右的攪拌,不能出現超過兩次的情況。攪拌次數過多是導致埋草攪漿作業(yè)出現土壤疏松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這不僅會造成土壤的透氣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土壤泥漿以及整體的沉淀時間。最終在制約水稻生長的作用過程中大幅度延長水稻秧苗的緩苗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分蘗過程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受到較大的破壞,甚至時間會延長至7天以上。在作業(yè)過程當中如果環(huán)境較為干燥并且沒有進行及時的補水,就會導致秧苗出現較為嚴重的枯死問題。這要求我們在作業(yè)過程當中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調整工序,主要是橫向作業(yè)以及縱向作業(yè)進行科學的交叉。秸稈以及雜物應該保持在埋藏在土壤地表之下的狀態(tài),注意管理與調控埋藏深度5厘米左右,不超過6厘米是最為合適的深度。在作業(yè)過程當中注意所使用的作業(yè)方式不能為圓周作業(yè)方式[3]。機車行駛的控制速度也是需要進行的工作之一,每小時在3000米到4000米之間是速度調控的主要范圍,為水稻插秧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工作。

2.4施工過程

條帶狀電動施肥方式是在實際作業(yè)過程當中可使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在埋草攪漿工序完成的基礎上進行。電機會在這一過程當中呈現出啟動的狀態(tài),尤其是注意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機車的行駛方向,促使其與插秧機的插秧方向之間呈現出一種相對應的趨勢,并控制好行駛速度,實現對秧苗吸取相應肥料的保障。在這一過程當中肥料撒落的均勻性也可得到進一步確保。處理化肥的排放口也是作業(yè)過程當中所需要進行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管口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需要進行調整,5厘米是最適宜的距離。如果出現管口過低的現象就會導致化肥的降解速度不斷加快,并且會給化肥的排放造成一定影響,如果出現管口過高的現象就會導致肥料的排放不能實現對均勻性的保障,這也是不集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會對作物化肥的吸收程度造成較為嚴重的阻礙[4]。

3水田機械化保護性耕整地技術示范

龍舟牌履帶自走式旋耕機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融入了接地壓力小的履帶行走系統和耕作效果好,與通用性強的旋耕機聯結,三者的結合使得機具即具有優(yōu)良的行走功能,又具有良好的耕作效果。采用獨立分動箱輸出系統,同時也采用標準三點式懸掛,能夠通用和互配多種農具,提高了機具的水田適應性。

4結論

在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的要點內容:利用機械和技術的有效結合實現對秸稈的有效利用,利用秸稈來保護田地中的水分,避免在太陽直射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水分流失,對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為了保證水田保護耕作技術的有效開展,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耕作習慣,形成良性循環(huán),為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寶.水田保護性耕作農機化技術推廣與應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7(5):80.

[2]周明,華金生,藥林桃.樂平市開展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J].南方農機,2017,48(3):9-10.

[3]馬會.新型耕作農機具推廣下的水田保護性耕作技術[J].科技經濟導刊,2017(27):118+116.

[4]劉憲凱.水田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134.

作者:產立 單位:懷寧縣農機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