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族音樂與飲食文化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音樂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構成中華民族特有“飲俗食風”的重要元素之一。僅從功能上看,當民族音樂融合到飲食文化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感官體驗,達到了“視覺、味覺、聽覺”的和諧與統(tǒng)一。進一步探索不難發(fā)現(xiàn),在文化軟實力建設層面,融合狀態(tài)下的民族音樂和飲食文化互為傳播載體、促進媒介,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彰顯自信開辟了有力途徑。因此,單純地將民族音樂視為飲食場所的“助興”“陪襯”內容看待,無疑是狹隘的。林勝華主編的《飲食文化》(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一書中,從多種文化物象及意向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了民族音樂與飲食文化的融合特征,為讀者奉上一道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文化大餐”??傆[全書內容,有三個方面的特色值得關注:
一、以意象切入,論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態(tài)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鴻篇巨制。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共計十二個章節(jié)(不含緒論),如此龐大的研究體量,足可見中國飲食文化之繁盛、傳承歷史之悠久、涉及領域之廣泛。作者開篇明義,指出“飲食”表面看似平淡無奇,但將其置于中華民族特有的文明語境中,就是一座巨大蘊藏的文化寶庫,僅其形態(tài)的多元化就令人嘆為觀止。如從歷史脈絡梳理,包含“地理區(qū)位文化”“產地類型文化”“社會階級文化”等形態(tài),如從傳統(tǒng)食俗角度分析,包括“宗教食俗文化”“居家食俗文化”“民間食禮文化”等形態(tài),而在眾多飲食文化形態(tài)中,民族音樂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綜合本書上篇論述,民族音樂豐富了飲食文化意象,即在飲食“眼觀舌品”的過程中,音樂作用于聽覺,在同一空間內為所有飲食者提供情感供養(yǎng),如此一來,每個飲食者都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他人、與環(huán)境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此外,根據本書的描述,飲食的直觀物象為“入口之物”,但對飲食文化的認知要跳出“吃喝二字”的局限性,即在文化意象范疇內,民族音樂的意境層次要高于飲食實物。例如,婚喪嫁娶等飲食空間內,飲食實物是大同小異的,但喜怒哀樂不同的音樂介入,能夠營造出巨大反差的情感氛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聽到什么”遠比“吃喝什么”更能彰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由此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態(tài)層面,民族音樂是占主導地位的,或者說具有“意象主導、物象為輔”特點,即多種民族音樂形式能夠同時適應于同一類飲食文化形態(tài),表明兩者之間具有很高的融合性。
二、以物象展開,論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
本書中篇重點介紹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從飲食烹飪的起源到風味流派的分化,從不同飲食的品類到風格迥異的筵席,而在整個飲食文化傳承過程中,“物象”是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且飲食文化的“象征物”在傳承中保持高度穩(wěn)定,如提及“筷子”自然就能聯(lián)想到中國飲食,主食、菜肴、小吃等分類方式在不同地域幾乎通用,“菜系”更是中國飲食文化傳承的經典產物。本質上,物象層面的“飲”和“食”是有嚴格區(qū)分的,“飲”以茶酒為象征物,“食”以五谷為象征物,“飲和食”在分離的狀態(tài)下,又各自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意象;就民族音樂而言,飲酒適宜激昂、悲愴、興奮等情緒起伏波動較大的音樂形式,而飲茶則適宜平和、安靜、舒緩等情緒穩(wěn)定和諧的音樂形式,這種民族音樂與飲食文化的融合現(xiàn)象,本質上屬于“物象主導、意象為輔”特征,在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中是很常見的,又如宮廷類筵席上的“陽春白雪”音樂,以及市井茶館上的“下里巴人”音樂,民族音樂主動適應飲食文化傳承媒介、環(huán)境的特征,才能“有物所依”,進而很好地傳承下來。本書以物象展開,還重點探討了兩種獨立的飲食文化,其一“飲文化”即茶酒文化,其二“食文化”即宴席文化。獨立飲食文化為民族音樂融合提供了更大空間,如“全羊席”上多為游牧民族音樂形式,“孔府宴”蘊含豐富的禮樂文化元素,而音樂的傳播速度要遠比飲食快,完全可以認為,民族音樂融合為中國飲食文化傳承提供了巨大助力。
三、以審美升華,論述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神
本書下篇以“飲食文化之闡揚與拓展”為主體,集中探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精神,實現(xiàn)了意象與物象高度統(tǒng)一。書中指出,在飲食文化的情趣審美方面,“色、香、味、名、器、境、形、音”八美缺一不可,彼此之間的融合也并不局限在飲食形制層面,如“詩禮銀杏”“懷抱鯉”“東坡肘子”等上升至文學層面,被賦予美好的內涵和寓意,更不限于領域,如美食與養(yǎng)生的融合、茶酒與中醫(yī)的融合等。據此,本書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升華概念,即“飲食神髓”,它因人而異,代表了不同飲食文化的價值取向,從而衍生出素食主義、饕餮貴族、庶民大眾等不同“飲食群落”,相對應的,不同飲食群落對于民族音樂的擷取也存在差異,久而久之就升華成飲食文化的“固定組合”——例如,“琵琶-美酒-夜光杯”的文學描述中,實現(xiàn)了“音-飲-器”三者的固定組合,“全羊宴-蒙古包-馬頭琴”的飲食場所中,實現(xiàn)了“食-境-音”三者的固定組合。此外,本書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精神的論述,著重突出了“飲食流通”的特點,飲食文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格,無論是絲綢之路上,還是鄭和下西洋途中,以及佛教、基督教東傳的過程里,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都進行了主動融合,這種開放精神,也為民族音樂與飲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作者:羅紅梅 郭芮彤 單位:吉安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