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王充教育思想論文2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王充教育思想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王充教育思想論文2篇

第一篇

一、“疾虛妄”而“歸實誠”

有一些人認為真實的事情太不顯眼,只有那些經(jīng)過夸張修飾甚至捏造的“異事”才能使人驚訝,讓人關注。所以,不少人投其所好,每次言說或筆錄的時候,不惜夸大事實,甚至胡謅編造故事,為虛妄之傳。這樣一來,聽到的人都信以為真,閱覽到的人都以為是事實本身。以訛傳訛,最終導致天下到處都是奸偽、虛妄的言說和書本。在這種情況下,王充提出“疾虛妄”,主張“歸實誠”之學?!墩摵狻芬粫褪沁@個目的,“論衡”就是要改變世俗的成見,對古往今來的重要學說重新考其真?zhèn)?、銓其輕重?!凹蔡撏本褪且烟撏斪饕环N疾病,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反對、批判虛妄的言說。王充將當時的虛妄現(xiàn)象歸納為“九虛”,即書虛、變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龍?zhí)?、雷虛和道虛,并一一加以辯駁。除了“九虛”之外,王充還批評了當時的“三增”現(xiàn)象?!叭觥敝傅氖钦Z增、儒增和藝增?!霸觥钡囊馑季褪窃黾拥囊馑?,在這里引申之意為夸張、附會。“三贈”針對當時一些言論和書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噓、浮夸的惡性風氣。王充從細節(jié)入手,一步步論證出那些書籍言論的荒謬之處。王充用來批判“九虛三增”的武器是“實誠”?!皩嵳\”就是說無論立著還是言說,都要實實在在、真實可靠?!皩崱迸c“虛”相對,是真實、客觀的意思,要經(jīng)得起檢驗,能夠被證實。“誠”與“妄”相對,是誠實、忠誠的意思,要誠于己、誠于人、誠于天。只有做到了“實誠”,人們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去除虛妄的言說。

二、對當今教學實踐的啟示

1.教學實踐強調后天教育作用

人所取得的知識和成就,絕對不是自然賜予的,必須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才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人如美玉,需要經(jīng)過細敲精磨,才能變成寶貝?!胺蛐詯赫咝谋饶臼臼葹槿擞?,況非木石”。人的天賦可能出生時各有不同,但是后天的教育可以改變,使惡者轉變成善者,使善者轉變成大善者。當然,如果教育不當或任由發(fā)展,好的也會變成壞的,壞的變成更壞的,所以要注重后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王充認為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簡練于學,成熟于師”。人將來是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教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要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進行培育,定會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的事業(yè),“十年育樹,百年育人”,絕不能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效果就廢止。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發(fā)揮人的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人成為有用之才?!爸R就是力量”,當今社會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給國家提供具有高尚道德、誠實守法、多專多能的人才,為社會創(chuàng)造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人類發(fā)展。教育不僅可以決定人的發(fā)展方向,還可以實現(xiàn)人自身的價值,對社會也具有一定的貢獻作用。因此,我們務必要重視教育、重視學校的發(fā)展。

2.教學實踐培養(yǎng)獨立創(chuàng)新人才

王充根據(jù)當時社會的人才情況,將人才分為四個等級,“故夫能說一經(jīng)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授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最低層次的是儒生,只有一些皮毛知識。第二層次的是通人,能夠閱書千篇以上。第三層次的是文人,博學強識,能解決實際問題。最高層次的是鴻儒,具有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能夠著書立說、標新立異,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一類人,這是王充最為推崇的培養(yǎng)目標。著眼當今實際,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我們只能反復誦讀前人篇章,卻不知思索,不結合實際用以實處,那么社會也不會進步。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部分,我們要大力倡導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現(xiàn)在也提出了素質教育,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是當務之急,學校和社會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要不斷革新政策,對不同個性和不同資質的人進行有重點分門別類的教育,這樣才能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將其用之實處。

3.教學實踐鼓勵理性批判精神

王充提出“距師”、“問難”等概念,“距師”就是說學生要與教師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對老師說的所有知識都深信不疑,要消除唯師是從的心理?!皢栯y”是指敢于問難,敢于對任何權威之言提出質疑?!胺蔡煜轮拢豢稍鰮p。考察前后,效驗自列。自列,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無論在教還是學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秉著理性批判的精神,不要跟風盲從。今天的我們學習圣賢,不是將他們神異化,而應該學習圣賢之所以為圣賢。這就要求人們在認識、判斷的時候應“任耳目以定實情”,一定要具有敢于質疑、提問的精神。在現(xiàn)在的學校里,很多學生遇到問題不假思索,直接索要標準答案,凡是都不詢問為什么,即使覺得有問題也不敢說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多加思考,大膽懷疑標準答案,不能只是一味的接受,帶著一種疑問的態(tài)度去主動探索、主動學習,達到一種“知一通二,達左通右”的境界。王充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要敢于懷疑、敢于批判,破除惡劣教風、學風。遵循實事求是,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我們要發(fā)揚和鼓勵批判精神,正是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人類能夠理性客觀地審視身邊的一切,不拘于權威,能對歷史和知識作出正確的理解。我們要反對盲目被動的惡劣學風,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真務實,要獨立思考,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學者只有突破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具有理性批判的能力,學習才會有發(fā)展。

4.教學實踐提倡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王充認為教學不能離開實際,必須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用客觀事實去檢驗知識的真?zhèn)?,能夠行得通的才能是真知識。“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文繁說,眾不見信。”作為一名教師也好,作為一名學生也好,如果講課說話缺乏一定的事實根據(jù),就算講得再動聽別人也很難相信。對任何一件事件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的檢驗后才能為自己所用。無論是認識還是理論,都要符合客觀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必須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王充提出獲取知識時,首先要遵循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先要靠“耳目”來感覺和認識事物,然后要用“心意”去認真思考,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fā)展,最后還要通過“效驗”、“有證”的方法,用客觀證據(jù)或事實來論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同時王充主張學以致用,充分發(fā)揮知識的作用,他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用來貢獻社會?!吧w寡言無多,而華文無寡,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知識和學習的積累就是要用到社會中,否則再好的知識、再深的學習都是沒有價值的。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教育一方面是為了實現(xiàn)每個人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不斷是為國家輸送高素質的人才,解決社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造福人民、造福社會。學到了寬泛的知識,解決社會中的問題時就可以得心應手。人類文明的進步必須依靠知仁義、通古今的人才來實現(xiàn)。

作者:張菁菁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王充的教育思想

1.培養(yǎng)目標———“文人”和“鴻儒”

王充分人才為四等,他在《論衡•超奇》中指出“:能說一經(jīng)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固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愈通人,鴻儒超文人。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边@就是說儒生雖能掌握一種儒家經(jīng)書,但知識面狹窄,不可重用。通人雖博覽古今,但他們不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缺乏任事之才,也有較大局限。文人有淵博的知識且能融會貫通,能運用知識于社會實踐中,把他們任命為管理人員,他們肯定是稱職的。鴻儒是人才中的頂層,可以通過“發(fā)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興論立說”“,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思維能力。他們不僅系統(tǒng)地掌握了現(xiàn)存的社會知識,且不受前人思想框框的束縛,創(chuàng)新知識,是不可多得的理論學術人才”[2]。可見,王充追求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是“文人”和“鴻儒”,即把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政治人才和學術人才作為教育之最高目標,在我國教育史上他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問題。

2.教育內容———博覽古今,通百家之言

漢代自武帝起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來,儒家的《五經(jīng)》成為官學必讀的教材。而經(jīng)師對經(jīng)典的講解多為章句注疏,脫離實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儒生僅為“守信一學,不好廣觀,無溫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暗”的“腹為飯坑,腸為酒囊”之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王充提倡擴大教育的內容,廣覽古今,通眾家之言。學習范圍不能囿于儒家經(jīng)典,而應包括法、墨、道等諸家的學說。即“圣人之言,圣人之語,上至黃帝,下至秦漢,治國肥家之術,刺世譏俗之言?!盵1]206凡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所積累下來的一切文化知識都應該學習。善于學習的人“,其于道術,無所不包”。王充特別強調博通古今的重要意義。他以大海為例,認為人們在學習時,只有像大海一樣敞開胸懷,匯聚百川,廣納眾家,才能避免膚淺狹隘,處理實際問題時才更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他說“: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盵1]2064.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學為世用,質疑、問難。王充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解決實際問題。他說“:圣人作經(jīng)藝,著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1]441如果所學的知識完全脫離社會實際,即使這種知識再多也毫無價值。所以他說“:蓋寡言無多,而華文無寡。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盵1]453漢代獨尊儒術以后,教育界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即迷信古書,迷信老師。認為儒家經(jīng)傳是先圣所撰,絕對正確,不容置疑。老師講解的經(jīng)傳是權威的,必須一字不能出入地加以背誦,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能提出疑問。對此,王充予以批判“: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1]135他號召人們以“求真理,正是非”的科學態(tài)度,對前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標新立異。即使對孔圣人和儒家經(jīng)典也應有如此之態(tài)度。他說“:茍有不曉解之問,追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說,何逆于禮?”[1]136這種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問難的精神是獲得真知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二、王充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王充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是對前人優(yōu)秀思想成果的繼承,又是對現(xiàn)實需要的積極思考,同時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首先,前人的思想積淀。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形成的時期,社會的大變革,需要思想的支撐,這就為思想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于是出現(xiàn)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為了能廣布自己的學說,擴大影響,紛紛廣收門徒,開辦私學??鬃印⒚献?、荀子等即是其中的著名者,他們在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諸如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觀點。王充的教育思想就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其次,現(xiàn)實的需要。漢代自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后,儒家的重教思想遂為統(tǒng)治者所遵從,并把其作為立國之本。不僅大辦中央官學、地方官學,而且鼓勵民間辦學,從而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理論的支持,因而一些思想家積極開展對教育理論的探索。正是在此背景下,作為思想大家的王充也加入到了思想探索的隊伍中。再次,個人的努力。王充自幼聰明好學,6歲開始讀書寫字,8歲入小學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青年時前往全國的最高學府京師太學讀書,他學習非??炭啵颉凹邑殶o書”,業(yè)余時間“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因而得以博覽群書?!昂髿w鄉(xiāng)里,屏居教授?!盵3]1629正是由于他的勤奮好學,勤于思考,使其得以撰寫出包含豐富教育思想的名著《論衡》。

三、王充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啟示

王充提出的一系列閃爍著智慧和光芒的主張,今天仍有著彌足珍貴的價值,對于我們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啟示之一:教育要面向全體國民。王充認為人性可以改變,只要施以恰當?shù)慕逃频目梢宰兊酶?,惡的也可以變善。這實際上是承認世界上無不可教之人。對于我們當今的社會來說,就是教育要堅持“面向人人、面向終身”的方針,使每一個公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读x務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每個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然而現(xiàn)實的狀況令人擔憂,在廣大的農村,兒童失學、輟學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切實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要建立起一種法律責任和制度約束機制,對連續(xù)多年不能保持“普九”各項指標要求的,必須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民的教育,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從而使國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啟示之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王充提出教育培養(yǎng)的最高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思維能力,又善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的“鴻儒”。這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之目標是一致的。經(jīng)過改革開放多年的努力,我國人才匱乏的狀況已有很大的改善,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不足導致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較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將關系到我們民族的命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已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和試驗,建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地?!眴⑹局航逃膬热輵远鄻踊癁樘攸c。王充提出學習要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應該像海納百川一樣,兼容眾家。在當今的中小學教育中,既有自然科學知識的科目,也有人文基礎教養(yǎng)科目,可以說教學的內容較為豐富。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則存在著主課、副課的區(qū)別,語文、數(shù)學、英語被作為“主課”,學校從師資、設施、教學時間等都向其傾斜。而歷史、地理、政治、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能課,則被當作“副課”。不僅缺乏必要的師資配備,課時設置較少,而且連這少得可憐的課時也難以按計劃完成,經(jīng)常被“主課”所擠占。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僅知識面狹窄,而且缺乏必要的動手實踐能力,根本談不上具有創(chuàng)新力。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把所謂的副課提到與主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從師資匹配、課時安排等方面予以強化,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得以改善,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啟示之四:質疑問難是學生學習與進步的主要方式。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授業(yè)者,學生被看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師生關系處于不平等中。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缺乏必要的思考,被動接受,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難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需要更新觀念,調整師生關系,使課堂成為一個寬松的、允許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天地。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消除迷信權威、依賴性強等消極心理傾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作者:郝建平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文章閱讀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