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發(f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發(f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發(fā)

摘要: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社會角度分析了個體發(fā)展,強調人生而自卑,需要通過追求優(yōu)越來克服自卑達到個人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所形成的生活風格、社會興趣以及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發(fā)展程度等都會對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造成重大影響。阿德勒認為家庭作為個體最先接觸的社會結構,對個體生活風格和社會興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父母的不同教養(yǎng)方式會對兒童形成不同的生活風格和社會興趣有著極大影響,因此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科學與否就尤為重要。

關鍵字: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家庭教育

一、引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阿德勒幼時遭受脊椎病、肺炎的病痛折磨,并因此差點喪命,這些經歷使阿德勒決心成為一名醫(yī)生。1895年,年僅25歲的阿德勒取得了醫(yī)學博士學位,在從事了短暫的臨床醫(yī)學工作之后,他毅然成為一名精神科醫(yī)師。1900年阿德勒受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邁進了人性認識的大門,但因見解不合最終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chuàng)辦了個體心理學會,致力于發(fā)展和完善相關理論。阿德勒承認遺傳在個體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更強調能動性和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創(chuàng)造性自我更是對弗洛伊德“人是本能的動物”的根本否定和挑戰(zhàn)。另外個體心理學中的追求卓越、社會興趣等思想更是有力抨擊了泛性論思想,為科學認識人性,促進人類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一)人格的統(tǒng)一性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huán)境而顯現(xiàn)出的特殊風格,并且他也是早期為數(shù)不多能夠認識到人格統(tǒng)一性的心理學家。他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專門討論了人格的同一性問題,指出“兒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顬橹匾囊苍S就是這樣一個事實,即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61531;阿德勒不僅重視人格生物性方面的內容,更重視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與行為相伴的生活背景。在遺傳與環(huán)境兩方面為人格的發(fā)展架起了橋梁,將人們從弗洛伊德強調生物性的力比多決定了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泥澇中解救出來,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了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克服自卑,追求優(yōu)越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對人格動力的解釋,他認為個體在出生后的最初階段由于自身的無力、無知、無能,只能依靠父母的養(yǎng)育來獲得發(fā)展,因而產生最初的自卑。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沒能很好地滿足孩子克服自卑感而產生的需要,即阿德勒所說的補償時,兒童就會在不斷累積的自卑感基礎上產生自卑情結。相反如果嬰幼兒超越自卑感的需求得到滿足,補償機制能夠運轉良好,孩子就能克服自卑產生優(yōu)越,獲得生長和發(fā)展的自信。另外,如果補償過度則會使兒童陷入溺愛而不愿意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痛苦。阿德勒認為缺乏補償和過度補償都不利于兒童克服自卑,追求優(yōu)越。另外,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性格行為特征等因素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自卑情結的形成。

(三)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是阿德勒針對個體克服自卑追求優(yōu)越的方式的定義,是個體在長期的活動中形成的相對固定的方法系統(tǒng)。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風格早在他/她四五歲的時候就形成了,它決定了一個人適應生活中的困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體現(xiàn)在職業(yè)、社會和愛情三方面。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劃分為統(tǒng)治支配型(rulingdominanttype)、索取型(gettinglearningtype)、回避型(avoidingtype)和社會利益型(socialusefultype),它們分別取決于社會興趣和活動度,前者指個體對他人的關心程度,表現(xiàn)為個體為了社會發(fā)展與他人合作的情況;后者是個體處理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總能量。

(四)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是決定個人生活風格的重要方面,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環(huán)境對個體發(fā)展和完善產生影響的重要媒介,可以說外部所有的環(huán)境因素都必須通過個體社會興趣而起作用。社會興趣是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tài)度。它既是滿足個體組建發(fā)展的社會性需要的重要動力和指向,也是個體擺脫自卑感與孤獨感的重要方式。個體社會興趣的發(fā)展狀況是個體心理學派衡量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它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三大生活即職業(yè)選擇、社會活動及愛情婚姻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如果這三大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個體的社會興趣發(fā)展就較好,個體與社會能夠和諧共處,心理健康程度較高。反之,則不然。在兒童的教育中,學校和家庭是他們所接觸的兩大主要社會單位,是社會刺激的主要來源和興趣形成的主要依托。阿德勒認為個體只有在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時個體的性格心理特征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外顯性體現(xiàn),這個新的外部環(huán)境就是個體的準備性測試的最佳環(huán)境。準備性測試是指對個體性格發(fā)展狀況進行檢測。學校是兒童準備性測試的最佳環(huán)境,撫養(yǎng)者和教育者可以通過兒童在學校出現(xiàn)的新行為和新情緒來把握其性格發(fā)展狀況,正如阿德勒所說“兒童性格的局限就會在這種轉變期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就像一張相片的底片被放進沖洗液而顯現(xiàn)出圖像一樣?!?#61531;

(五)創(chuàng)造性自我

創(chuàng)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理論,備受其他學者推崇,它強調個體自身對生活的看法在個體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huán)境的塑造,而是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遺傳和環(huán)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即我們所說的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它使人格具有一貫性、穩(wěn)定性和獨特性,它與生活風格不同,不是為了達成目標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而是主動發(fā)揮人格的創(chuàng)造性,獲取獨特的生活經驗,形成獨一無二的完整的“我”,是對生活風格的發(fā)展和升華。在創(chuàng)造性自我中最引人矚目的觀點是“自我彈性”,它代表著個體為適應環(huán)境而調整自我控制的程度的能力,自我彈性越好的人越能適應環(huán)境,達到自我與環(huán)境的平衡。Block和Kremen就指出自我彈性良好的人“能夠盡可能地被自我所控制,同時能夠必要地控制好自我”,這也是個體心理學理論中人格成熟度高的標志。

三、阿德勒的理論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阿德勒認為對個體成熟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于母親,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和愛是孩子人格發(fā)展的基礎,母子關系是個體社會關系的萌芽和雛形,當然與母親緊密相連的父親以及整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家庭氛圍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阿德勒的理論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父母:做孩子的有心人,幫助嬰幼兒成長

阿德勒認為孩子與母親的接觸和母子關系的發(fā)展是個體將來與他人關系發(fā)展的基礎。如果母親對孩子進行積極關注,兒童就傾向于形成社會興趣,而母親將孩子束縛在自己身邊或者置之不理,則會使其形成較低的社會興趣。孩子與母親的早期交往會影響孩子今后待人接物的健康和坦誠程度。父母對孩子的不恰當教養(yǎng)態(tài)度,即溺愛和忽視都會使孩子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缺陷,不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及自身的發(fā)展變化。因此在個體漫長的成熟期中,尤其是個體幼年的養(yǎng)育,母親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愛,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和生理需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以便形成信任、自信、自主等品質,促進其獨立性的不斷發(fā)展,但也不能過度溺愛,將孩子囿于狹窄的母子關系之中,限制其社會性的發(fā)展。另外,父親不能過于嚴厲,阿德勒在一個案例分析中就提到,父親過于嚴厲地懲罰孩子非但不能減少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反而會強化孩子的無力感,使孩子形成自卑情結,或者為了引起關注,重復或形成新的不恰當行為。另外父母養(yǎng)育觀念和方式的不一致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困惑,不利于孩子人格統(tǒng)一性的形成。因此,父母應該在職業(yè)、社交和愛情三方面顯示出積極一致生活風格,通過和諧的夫妻關系、社會關系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對工作事業(yè)的熱愛和追求,向孩子傳遞正能量,為他們樹立榜樣,培養(yǎng)其社會興趣和勇氣,幫助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利益型的生活風格和強大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

(二)隔代教育:與時俱進,寵愛適度

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三代同堂已成為主要的家庭形態(tài),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單單是父母的事情,也是祖輩們的事情,有些家庭甚至是兩對祖輩父母和爸媽一起養(yǎng)育一個孩子,形成“六對一”的養(yǎng)育模式。在對孩子的養(yǎng)育中,老年人許多落后的養(yǎng)育觀念和方式給家庭教育帶來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的溺愛使許多孩子變成依賴性極強、獨立性超差的“小公主”、“小皇帝”,社會興趣得不到有益的發(fā)展,無法建立起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生活風格,在上學初期的準備性測試中失敗,阻礙孩子適應學校環(huán)境和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隔代教育中,老年人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和方式,不過度溺愛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另外,不溺愛不代表絕對的嚴苛,老年人必定對孫輩充滿疼愛,只要把握好度,明白愛不只是片面的滿足,還包括恰當?shù)木芙^,學會用更科學合理的方式表達愛,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有利于老年人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生活榜樣。

(三)多孩家庭:注重培養(yǎng)長子/女的榜樣作用

阿德勒曾在其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大篇幅地討論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對其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重點討論了對長子和幺子人格形成的影響,他認為長子作為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曾經享受過獨有的寵愛和至高的權位,他們“通常性格保守,相信權利,崇奉規(guī)則和法律”;幺子作為家中最小最弱的孩子,最受寵,同時為了克服自卑,他/她往往會加倍努力。當然也可能會有具有截然相反人格特質的長子和幺子,因其不具有代表性,在此就不予討論。因此阿德勒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確定一個孩子在家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阿德勒的這種思想對當前逐漸放開二胎生育的中國家庭教育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家庭對孩子的養(yǎng)育重點已逐漸從吃飽穿暖的“養(yǎng)”轉向如何更科學地“育”方面,根據(jù)阿德勒的思想我們可以明白在多子教育的家庭中尤其要注意長子的人格培養(yǎng),他不僅是其他子女人格形成的效仿榜樣,也是保證子女關系和諧的關鍵,長子如果具有自信獨立向上和愛的品質,其他子女也傾向于形成這樣的品質,如果長子爭強好勝或不思進取,其他孩子也會受其不良影響形成消極品質。此外,在對孩子競爭性成長的鼓勵方面,父母的態(tài)度要平和一致,避免孩子因片面追求優(yōu)越而忽視社會情感的發(fā)展,引發(fā)人際關系問題,這是阿德勒在多子教育中尤為強調的重要準則。

(四)家園互動:積極溝通,協(xié)調一致

阿德勒認為學校是家庭教育情況的顯示器,家庭教育科學與否能直接反映在幼兒的學校表現(xiàn)上。我們經??梢月牭皆S多家長抱怨說孩子在家明明活潑好動,甚至調皮搗蛋,怎么一到學校就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其實這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有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對他人缺乏信任,社會興趣發(fā)展不足。阿德勒認為學校教育中,教師的第一要務是贏得孩子信任,然后鼓勵和促進他們的勇氣。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及時主動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因此在遇到問題時,不片面責備學校教育無方,而應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對孩子保護過度或者是過于忽視,尤其是現(xiàn)在獨生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就習慣了頤指氣使,到學校的大環(huán)境中不懂得謙讓禮貌,不良的生活風格就使得他們在上學初的準備性測試中失敗,反過來又強化了孩子對學校的恐懼和抵抗,使問題惡化。另外,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孩子到學校,教育就應該在學校中進行,殊不知,孩子初入學校很多事物都還很陌生,正是社會興趣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家長應該用全面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孩子,認識到孩子的行為并不是靜止的孤立的,從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各種行為綜合把握其人格發(fā)展情況,積極與老師溝通合作,幫助孩子建立充足的自信心、積極的生活風格、豐富的社會興趣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促成其人格和諧統(tǒng)一,并不斷超越自卑,追求優(yōu)越。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13頁.

[2]許燕主編.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154.

[3]許燕主編.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157.

[4]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88頁.

[5]許燕主編,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155.

[6]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77頁.

[7]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75頁

[8]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

[9]許燕主編.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154.

[10]劉曉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山東教育,2002(Z3):24-25.

[11]奎亞波.淺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01):139-140.

[12]王婷婷.阿德勒人格理論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241-242.

[13]尚書.淺談幼兒家庭教育——讀《理解人性》有感[J].改革與開放,2010(14):148.

[14]馮芳.對當前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問題的思考——源自阿德勒教育思想的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08):45-48.

[15]張軍.淺析阿德勒個人心理學及其對學校早期教育的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0):231-232.

[16]劉紅.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鑒意義[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9-11+38.

[17]霍利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基礎教育,2008(08):60-62.

[18]馮芳,劉晶波.阿德勒社會性教育理論對我國幼兒社會性教育的啟示[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03):23-26.

[19]劉建君.從阿德勒的人格理論談對幼兒的教育[J].幼兒教育,1998,02:8-9

作者:李運端 馮海英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選范文推薦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