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總結

[摘要]為鑒定育種單位新選育或引進的玉米早熟雜交種在臨夏市的豐產性、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為玉來品種審定、推廣和區(qū)域化種植提供依據,在臨夏市種植玉米主產區(qū)開展了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對早熟玉米區(qū)組區(qū)域種植的玉米施肥、播種、抗寒性、灌水、病蟲害防治、收獲、產量、及抗逆性等進行了觀察記錄及產量測定和對比分析,對臨夏市適宜種植的早熟玉米品種得出結論,引導農戶種植當地適宜的玉米新品種,為群眾增收、豐產盡一份力量,為鄉(xiāng)村振興做出應有貢獻。
 
[關健詞]玉米;早熟區(qū)組;試驗;總結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位于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臨夏市年平均氣溫8.3℃,海拔在1750~2200米,年平均氣溫在6.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67.8小時,全年≧0℃積溫為3011.8℃,無霜期為152天,年降雨量501.7毫米。土壤有壚土和紅土兩大類,大部分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土壤條件好,區(qū)內光熱資源“一季有余、兩季不足”,晝夜溫差較大。常年種植玉米面積1620公頃,玉米為臨夏市的重要糧食作物,為了加快農業(yè)供給側改革步伐,臨夏市對德維亞2號等聯(lián)合體早熟玉米品種進行區(qū)域試驗,觀察和篩選最適宜臨夏市種植的早熟玉米品種?,F將臨夏市聯(lián)合體早熟玉米區(qū)域試驗總結如下。

一、試驗材料

1.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地設在臨夏市折橋鎮(zhèn)慈王村,面積0.2公頃,在農戶丁尚忠承包地進行,實驗地塊位于慈王村委會南側200米處,海拔1823.03米,北緯35°37'31″分,東經103°13'21″。土壤為黑麻土,土壤肥力上等,灌水方便,道路通暢。
 
2.試驗目的。鑒定玉米新雜交種在甘肅省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豐產性、穩(wěn)產性、適應性,為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玉米品種的審定、推廣和良種區(qū)域化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3.參試品種。參試品種共14個,由臨夏市農業(yè)技術推服務中心提供。

二、試驗方法

1.試驗設計。試驗共設14個處理,三次重復,小區(qū)行長6.53米,寬2.19米,每個小區(qū)面積0.00143hm2,行距0.44米,株距0.28米,每個小區(qū)種植5行,四周設保護行。

2.試驗種植與管理要求。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地勢走向為西高東低,灌水方便,種植時采用地膜覆蓋栽培,種植密度為5500株/畝,人工點播,每穴2粒種子,播種于4月4日進行播種,2~3葉期進行間苗,4~5葉期進行定苗,每穴留一株壯苗,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種植玉米保持一致。

3.觀察測定項目及方法。觀察記載玉米的各處理生育期,測定株高、穗位高度、調查病蟲害發(fā)病情況及發(fā)生突發(fā)天氣災害時的抗逆性等。收獲各小區(qū)中間3行,自然風干后考察農藝經濟性狀、進行室內考種。按14%水分折算單位面積產量,并調查收獲總株數、總穗數、雙穗率和空稈率。

三、種植及田間管理措施

1.播前準備。試驗田前茬作物為玉米,此次試驗播種玉米品種為:亞盛11號、亞盛12號、GX3000、敦科026、敦科069、敦科055、敦科056、先玉2203、先玉1705、隴墾玉313、亞盛312、RF1801、德美亞2號、德美亞3號,其中主對照1:德美亞2號,對照2:德美亞3號。播種前于3月10日對地塊進行旋耕曝曬,于3月25日灌春水,3月29日覆膜,覆膜前采用2,4—滴丁酯和乙草胺,混合噴施在地塊表面然,畝施基肥為:①三環(huán)二胺,基肥量為50kg/畝;②尿素,基肥量10kg/畝;③玉米專用肥,基肥量80kg/畝以上肥料混合后條施在玉米壟上,覆土覆膜后準備于4月4日進行播種。

2.播種期。4月4日進行播種,播前對種子進行了暴曬并行了包衣處理,所有品種在一天內播種完畢。

3.田間管理期。4月16日間苗期,拔掉弱苗之后每穴留一株壯苗,對壯苗根部及時培土,保護壯苗生長。4月21日至5月12日為蹲苗期,在這個期間不灌水,培育壯苗,防治玉米徒長。5月15日施追肥,畝施尿素30千克,尿素施在距離玉米根部10厘米處(每株7克),避免燒根現象發(fā)生,在施用追肥的同時除去雜草,讓玉米吸收到充足的養(yǎng)分。玉米整個生育期灌水3次,5月18日拔節(jié)期灌第1次水,6月18日出吐絲期灌第2次水,7月10灌漿期灌第三次水。

4.收獲期。經觀察記載,臨夏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田收獲期最早為8月4,最遲9日2日,收獲期的判定以玉米棒顏色蠟黃,籽粒堅硬為標準。

四、試驗結果與分析

1.生育期。據統(tǒng)計,各參試組合生育期在113~141天之間。其中先玉1705生育期最長,為141天,較對照德美亞2號晚28天;先玉2203與對照德美亞2號同期,屬生育期最短,生育期為113天,較對照德美亞2號晚0d;亞盛11號生育期為114天,較對照德美亞2號晚1天,詳見表1。

2.農藝性狀、抗逆性。據統(tǒng)計,各品種抗逆性強,大班病,穂腐病未發(fā)生。黑粉病發(fā)生率低,只有德美亞2號發(fā)生1%病例,其他品種未發(fā)生。倒折發(fā)生品種8個,倒折率最高的為2%,分別為:亞盛11號、敦科069、隴墾玉313、德美亞2號;倒折未發(fā)生品種7個,分別為GX3000、敦科026、敦科055、先玉2203、先玉1705、亞盛312。

雙穗發(fā)生品種9個,其中先玉2203發(fā)生雙穗率最高,為12%、德美亞2號雙穗率發(fā)生率為3%,RF1801雙穗率發(fā)生為2%。未發(fā)生雙穗品種為5個,分別為:敦科026、敦科055、先玉1705、隴墾玉313、亞盛312。

試驗品種株高在208~265厘米,穗位在70~105厘米。植株最高的品種為:RF1801,植株最低的品種為:敦科026。

受試品種于4月20日受霜凍,抗凍性強,幼苗葉片受凍傷后都能恢復生長,敦科056、德美亞2號、亞盛11號、亞盛12號、隴墾玉313、RF1801抗凍性最強,長勢恢復好;GX3000較差,長勢恢復較弱;德美亞3號、敦科069、敦科055抗凍性次之,長勢恢復較弱(詳見表2)。

3.主要經濟性狀。參試組合穗長在15.6~9.4厘米之間,穗粗在13.7~15.6厘米之間,穗行數在14~16行之間,行粒數在32~43粒之間,百粒重在28.22~38.36克之間,出籽率在84.7%~88.55%之間(詳見表3)。

4.產量分析。參試組合折合畝產量在793.34~1046.67千克之間,較對照1:德美亞2號增產的組合有6個,增產幅度在2%~21%之間。較對照1:德美亞2號產量持平的組合有2個,分別為:GX3000和亞盛312。較對照1:德美亞2號產量減產的組合有4個,分別為:亞盛11號、亞盛12號、敦科026、RF1801。較對照2:德美亞3號增產的組合有5個,增產幅度在6-18%之間。較對照2:德美亞3號產量持平的組合有1個,為:先玉1705。較對照2:德美亞3號產量減產的組合有7個,分別為:亞盛11號、亞盛12號、GX3000、敦科026、亞盛312、德美亞2號。畝產量最高的為隴墾玉313,折合畝產1046.67千克,較對照1:德美亞2號增產21%;較對照2:德美亞3號增產18%。折合畝產量最低的為亞盛12號,折合畝產786.17千克,較對照1:德美亞2號減產9%;較對照2:德美亞3號減產11%(詳見表4)。

五、結論

通過對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試驗種植的14個玉米品種的種植、灌水、施肥、及抗逆性等進行觀察記錄及產量測定和對比分析,得出如下試驗結論:抗逆性、適應性及成熟期、產量等綜合分析,臨夏市玉米聯(lián)合體早熟區(qū)組區(qū)域適合種植推廣隴墾玉313號早熟玉米品種。

參考文獻:

[1]彭守華,許銘銘,姜穎霖,等.威海市鮮食玉米新品種引種試驗[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11):45-48.

[2]梁思維,黃德文,周富亮,等.17個鮮食甜玉米新品種展示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9):1-5.

[3]周雷,趙記伍,張金艷.2022年遠安縣春播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3(08):42-45+50.

作者:喬國云 石光農 孟玉智 單位:臨夏市農技中心,甘肅臨夏,731100; 臨夏市農村經營服務站,甘肅臨夏,73110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