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唐宋文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唐宋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宋文學論文

第1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關(guān)鍵字:小學語文 輕松氛圍 課堂效果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構(gòu)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個民主、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小學語文,很好的做到“寓教于樂”,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quán)力,營造民主氣氛,與學生民主、平等對話,采用現(xiàn)一種協(xié)商式、和風細雨式的交流方式。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主動積極的去思考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要在形式上平等,而是要真正做到在教學內(nèi)容上平等。比如在講到人教版《詹天佑》的時候,可以采用通過對文章的學習,讓學生自己討論對詹天佑的看法,他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通過與學生近距離討論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感悟到詹天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待工作堅持不懈的精神。從而避免用說教的方式給學生講述詹天佑的這種精神,讓學生正真領(lǐng)會“阻撓、要挾、嘲笑、毅然受命”這些詞語的真實含義,切實的體會到愛國要表現(xiàn)在實干、務實上。

這種平等民主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要樹立正確學生觀,因?qū)W行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fā)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吸引學生,在平等交流的氣氛中塑造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讓學生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暢所欲言,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調(diào)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綜合的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時用“興趣”作誘惑,從調(diào)動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到全方位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隨時變換課堂形式,點燃學生的熱情之火。

1.教師要做到言之有物。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蔽覀兛梢酝ㄟ^講故事、說典故、談軼事、讀美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想象的世界,用真情實感打動學生,讓學生跟著文章中的主人公一起快樂、悲傷,享受生活帶來的酸甜苦辣,比如在講人教版《用心靈去傾聽》時,讓同學生和我一起去感受“我”與蘇珊的情感經(jīng)歷,體會文章中的人物品質(zhì),真實生活中的真情實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打動人,在一個個情節(jié)中感受“我”的喜怒哀樂,整節(jié)課更像是在講述一個身邊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忘身于課文所展示的情景。

2.充分利用小學生愛想象的天性

語文的教學大多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課文在閱讀前,就會給小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jié)構(gòu)框架,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的空間,等待小學生去發(fā)現(xiàn)、填補。這些“空白”的填補正式小學生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維元素,是課文的主人公與小學生之間情感橋梁,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對課文有個性鮮明的理解,逐步深入,進而嘗到成功的,內(nèi)化為自覺地行為。讓小學生在想象中,利用自己被激活的思維填補這一個個“空白”。例如在講解人教版《跑進家來的松鼠》時,就可讓小學生分組去想象假如自己是只“松鼠”,會想象著干什么?通過熱烈的討論問題,同學們更加深了對課文背景的了解,從松鼠的幾個動作中準確感受松鼠的可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拓寬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空間。

3.應用多媒體,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介入,可以讓文章通過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立體起來,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對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學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我們可以結(jié)合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建合適的情景,巧妙的使用媒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走進畫面,走進課本,將呆板的課本知識豐富化,例如在講解人教版《草蟲的村落》時,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聆聽夏日的蟲鳴聲,領(lǐng)略大自然的優(yōu)美風景,同時讓小學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真正體會“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無垠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的魅力所在。通過這樣播放配樂、配畫面、范讀課文等多種形式,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

三、及時到位的評價指導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評價能力,相反教師不恰當?shù)呐u,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作為教師要夸獎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種評價要用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時時的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guān)注,而不要只在考試結(jié)束后做評價,對于提出問題好或回答好的學生評價要及時,隨時給予學生肯定,學生從自己做的好的事情當中吸收好的經(jīng)驗,更有利于學生的進步。例如在課堂的讀寫上,對于朗誦好的同學要及時的指出優(yōu)點,吐字清楚、感情得當細膩等,不僅給小學生信心,還給別的同學起到示范的作用。

總之,構(gòu)建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是營造氣氛的前提。更是一個長期需要堅持的過程,也還需要廣大教學不斷的去實踐、去探索,找到一條能夠展示自己魅力,讓學生輕松學習的課堂氣氛。

第2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關(guān)鍵詞:晚唐 李商隱 溫庭筠 詩變 詞體

唐詩歷四時三變,跨度大。對于晚唐“溫李”詩歌向詞體發(fā)展演變的狀況,1943年繆鉞先生《論李義山詩》一文從總體上明確提出了李商隱詩與詞體的關(guān)系――“意脈相通”[1];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shù)界才開始關(guān)注這一課題并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李商隱詩與唐宋詞、溫庭筠詩與唐宋詞、李商隱詩與溫庭筠詞、溫庭筠詩與溫庭筠詞等四大關(guān)系。本文按年代順序就已有相關(guān)文獻進行簡要地綜述,或許能為該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20世紀80年代,涉及這一課題的研究較少,主要有萬云駿《晚唐詩風和詞的特殊風格的形成及發(fā)展》、吳肅森《談李商隱愛情詩與溫庭筠戀情詞藝術(shù)風格的親緣關(guān)系》、楊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優(yōu)美化――論溫庭筠詞》、劉學鍇《李義山詩與唐宋婉約詞》、王希斌《繪陰柔之色,寫陽剛之美――論溫庭筠樂府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等論文和日本學者村上哲見的論著《唐五代北宋詞研究》。

萬云駿文從語言題材、藝術(shù)手法、感情傾向等方面論述了以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詩風對詞體風格形成的影響,吳肅森文也從這些方面論述了溫庭筠戀情詞的婉約風格是李商隱的綺詞艷語從正面推動的結(jié)果。楊海明文論述了溫庭筠把晚唐詩中香艷纖弱的風氣納入到新興的詞體中而創(chuàng)造出比詩較狹卻又較細、較深的詞境。劉學鍇文從比較中說明了“溫李”詩歌的詞化特征,論述了義山詩對唐宋婉約詞的影響。王希斌文認為溫庭筠的樂府詩在韻律、句式和格調(diào)上引進了詞的創(chuàng)作機制。村上哲見在“溫飛卿詞論”一章中認為溫庭筠的詩與詞在描繪感情世界的手法上、“在那根柢里的詩思方面”[2]是相近似的,有很多共同性。

20世紀90年代,涉及這一課題的研究依然較少,主要有霍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林庚《中國文學簡史》、楊世明《唐詩史》、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等論著和趙山林《晚唐詩境與詞境》、遲寶東《詞“別是一家”:古典詩詞美學特質(zhì)異趨論――以溫庭筠的詞與綺艷詩為中心》、文艷蓉《試論李商隱愛情詩的歷史地位》等論文。

霍然在“夢斷魂消的晚唐詞”一節(jié)中認為溫庭筠等人把詩歌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從男子的外在世界轉(zhuǎn)移到女子的內(nèi)心世界,自此“描繪各色女子的綺羅香澤之態(tài)、綢繆宛轉(zhuǎn)之度成為曲子詞的創(chuàng)作心理定勢”[3]。林庚在“詞的成長”一節(jié)中論述了“溫李”的戀情詩,為詞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楊世明在“為婉約詞開道的綺艷詩人――李商隱、溫庭筠”一節(jié)中認為李商隱的艷詩“為詞的轉(zhuǎn)寫戀情發(fā)出嚆矢”[4],溫庭筠的“樂府詩善于描寫,精麗纖細,對于他寫作曲子詞,是有幫助的”[5]。劉揚忠在“孕育詞體文學的文化土壤”一節(jié)中認為李商隱詩在題旨、意境、語言、風格、表現(xiàn)手法及感情傾向等方面都接近了詞的藝術(shù)規(guī)范,“接近了長短句詞的內(nèi)在特質(zhì)和主體風骨格調(diào)”[6];溫庭筠等人把晚唐詩風帶進新興詞體之中,鑄成了花間詞風,促成了詞體的獨立和繁盛,“溫庭筠的典范性創(chuàng)作,使古典詩歌形式完成了從齊言詩向長短句詞的演變”[7]。趙山林文以李商隱的詩歌為例,從深情與苦調(diào)、艷體與曲筆、細意與靜境等方面論述了詞體的形成受到晚唐詩的深刻影響。遲寶東文論述了溫庭筠詩詞在擷取物象及表現(xiàn)手法上有統(tǒng)一的風格。文艷蓉文論述了李商隱的愛情詩在情感基調(diào)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上與詞有相通之處,認為他是由詩向詞過渡的轉(zhuǎn)遞人。

21世紀前十年,涉及這一課題的研究逐漸增多,主要有倪進、趙立新、羅立剛、李承輝《中國詩學史?隋唐五代卷》,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詞之研究――以詩詞互動為中心》等論著和許總《論晚唐詩歌唯美傾向的心理內(nèi)涵與文化淵源――以許、杜、李、溫四家詩為中心》,李中華、韓櫻《晚唐溫李詩風評議》,李然《溫庭筠的詩詞比較――兼論晚唐文人的詩體與詞體觀念》,張煜《溫庭筠歌詩研究》,陳如靜、王冬艷《幽艷晚香沁詞林――論晚唐詩歌對唐宋詞的影響》,慈波《溫庭筠綺艷詩芻議》,蔡燕《徘徊于詩境與詞境之間的義山情詩與白石情詞》,高慎濤《論溫庭筠詞》,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域中的唐宋詞》,徐秀燕《溫庭筠女性題材詩歌研究》,林春香《溫庭筠戀情詩詞比較》,張巍《溫庭筠的詩法與詞法》,劉霽《溫庭筠詩歌藝術(shù)研究》,余祖坤《中晚唐詩變與詞體獨立》,張英《論李商隱詩歌與唐宋婉約詞的關(guān)系》,高驊《詩學背景下詞體特征的確立――中晚唐五代詩歌和同時期文人詞關(guān)系研究》,葉幫義、余恕誠《“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中晚唐詩歌的一種重要走向》,李定廣《由詩詞關(guān)系審視唐五代詞的演變軌跡》,李靜、唐穎菲《論李商隱和朱淑真兩位愛情詩人之以詞為詩》,王偉《唐五代詩體背景下詞體的形成與發(fā)展》,黃立芹《溫庭筠品行及其詩詞若干問題考述》,余恕誠《中晚唐詩歌流派與晚唐五代詞風》,余倩《從溫庭筠詩看晚唐詩的詞體特征》,過元琛《從李商隱的無題愛情詩到溫庭筠的愛情詞》,張麗麗《晚唐詩的興盛與詩學觀的轉(zhuǎn)變》等論文。

倪進、趙立新等在“緣情側(cè)艷與詩詞一源”一節(jié)中論述了溫庭筠的詞風是其詩風的自然延伸。董希平在“晚唐五代詩歌的演進與詞體的確立”一章中論述了李商隱纏綿悱惻的詩情與晚唐五代詞中男女情愛的色彩是相一致的,已經(jīng)具有了溫庭筠開創(chuàng)的花間風味;“溫李”寫情之作在意象、表述方式上是相似的。許總的文章指出溫庭筠情愛題材的詩歌創(chuàng)作側(cè)重于感官的描繪,這一特點在溫詞中得到極端化發(fā)展。李中華、韓櫻的文章從情感意境、語言技巧、配樂歌唱等方面論述了“溫李”詩風對詞風的影響。李然在文章中論述了溫庭筠的詩與詞在意境與意象運用上的異同以及他如何以樂府入詞。張煜在文章中認為溫庭筠的歌詩中出現(xiàn)了詞在題材上相對集中的現(xiàn)象。陳如靜、王冬艷文從表情深摯婉曲、景物細小靜止、意境與凄艷美等方面論述了“溫李”詩歌對詞的影響。慈波的文章論述了溫庭筠的綺艷詩是詩詞過渡階段的產(chǎn)物。蔡燕的文章論述了李商隱情詩具有從詩境向詞境位移的過渡色彩,境界走向狹窄深隱。高慎濤文論述了“溫李”詩歌的詞化。蔣曉城文論述了“溫李”詩在表現(xiàn)方式、意境、風格、體式上與詞十分相近。徐秀燕文從女性形象和綺怨風格等方面論述了溫庭筠女性題材詩歌與其詞的親緣關(guān)系。林春香文從女性形象、意象、主體風格等方面揭示了溫庭筠對詩詞兩種文體的把握和運用以及其戀情詩在婉約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張巍在文章中比較了溫詩溫詞的異同之處,論述了溫庭筠以詩法入詞。劉霽在文章中論述了溫庭筠由詩入詞的詩歌藝術(shù)特殊性.余祖坤文論述了“溫李”詩歌在意象、意境等方面已極近于詞;溫庭筠等人將詩歌的移情、烘托、象征等藝術(shù)手法運用于詞的創(chuàng)作中,促成了詞體美質(zhì)的形成.張英的文章從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風格、無題意義等方面論述了李商隱詩與婉約詞的關(guān)系。高驊文論述了“溫李”的古體詩、近體詩與詞的關(guān)系。葉幫義、余恕誠文從題材、境界、意象、情調(diào)等方面論述了“溫李”詩歌漸入詩余的現(xiàn)象。李定廣文論述了溫庭筠詩詞的一體化。李靜、唐穎菲文論述了李商隱的愛情詩表現(xiàn)出以詞為詩的特點。王偉在文章中論述了溫庭筠借鑒詩情景相交之法而形成委婉含蓄的詞風。黃立芹文論述了李商隱詩中的詞化現(xiàn)象,論述了溫庭筠綺艷詩的創(chuàng)作在題材內(nèi)容和藝術(shù)風格上對其詞的影響,探討了溫詩溫詞在女性形象、意象運用、意境表現(xiàn)等方面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余恕誠文從表現(xiàn)“迷魂”、“心曲”,心象融鑄物象,意象錯綜跳躍,接受楚辭影響等方面論述了“溫李”綺艷詩風與花間詞風的關(guān)系。余倩的文章從總體風格、題材、綺怨形象、意境等方面論述了以溫庭筠為代表的晚唐詩的詞體特征。過元琛文通過李商隱無題愛情詩與溫庭筠愛情詞在筆法、意象、意境等方面的比較來看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和后者對前者的發(fā)展。張麗麗文論述了“溫李”詩在題材風格、藝術(shù)手法、營造意境、語言聲律等方面對詞的影響。

由此觀之,唐詩流變中關(guān)于晚唐“溫李”詩歌向詞體發(fā)展演變的研究還比較零散,不夠豐富,尚未出現(xiàn)專著。陳伯海先生曾在《走向更新之路――唐詩學百年回顧》一文中對唐詩研究趨向提出建言:“唐詩流變及其與社會生活各方面關(guān)系中的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還要進行深入的探察和剖解,務使歷史的總體風貌能得到較為全面而準確的展現(xiàn),這也是科學總結(jié)工作的必要前提。在這方面,我覺得目前興起的綜合性課題研究很值得提倡,無論是對詩人群體、流派、詩歌體式、類別、歷史時段、地區(qū)風貌以及詩歌與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習俗乃至各種文體間的交互影響,均尚有深入發(fā)掘的余地,只有把這方方面面的環(huán)節(jié)把握住了,一代詩史的精細脈絡才能清晰無誤地顯露出來?!盵8]因而筆者認為,對本文所綜述的這一課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總結(jié)。

注釋:

[1]繆鉞:《論李義山詩》,思想與時代,1943年,第25期。

[2][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3]霍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

[4][5]楊世明:《唐詩史》,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第647頁,第661頁。

[6][7]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頁,第56頁。

[8]陳伯海:《走向更新之路――唐詩學百年回顧》,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繆鉞.論李義山詩[J].思想與時代,1943,(25).

[2]萬云駿.晚唐詩風和詞的特殊風格的形成及發(fā)展[J].西北大學學報叢刊(唐代文學),1981,(1).

[3]吳肅森.談李商隱愛情詩與溫庭筠戀情詞藝術(shù)風格的親緣關(guān)系[J].貴州社會科學,1982,(5).

[4]楊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優(yōu)美化――論溫庭筠詞[J].文學評論,1986,(4).

[5][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6]劉學鍇.李義山詩與唐宋婉約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3).

[7]王希斌.繪陰柔之色,寫陽剛之美――論溫庭筠樂府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J].學習與探索,1989,(Z1).

[8]霍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9]林庚.中國文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0]楊世明.唐詩史[M].重慶出版社,1996.

[11]趙山林.晚唐詩境與詞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

[12]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3]遲寶東.詞“別是一家”:古典詩詞美學特質(zhì)異趨論――以溫庭筠的詞與綺艷詩為中心[J].天津社會科學,1999,(5).

[14]文艷蓉.試論李商隱愛情詩的歷史地位[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2).

[15]許總.論晚唐詩歌唯美傾向的心理內(nèi)涵與文化淵源――以許、杜、李、溫四家詩為中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16]倪進,趙立新等.中國詩學史[M].陳伯海,蔣哲倫主編.隋唐五代卷[C].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17]李中華,韓櫻.晚唐溫李詩風評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2).

[18]李然.溫庭筠的詩詞比較――兼論晚唐文人的詩體與詞體觀念[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02.

[19]張煜.溫庭筠歌詩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2002.

[20]陳如靜,王冬艷.幽艷晚香沁詞林――論晚唐詩歌對唐宋詞的影響[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1]陳伯海.走向更新之路――唐詩學百年回顧[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2]慈波.溫庭筠綺艷詩芻議[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3]蔡燕.徘徊于詩境與詞境之間的義山情詩與白石情詞[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5).

[24]高慎濤.論溫庭筠詞[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04.

[25]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域中的唐宋詞[D].蘇州大學文學院,2004.

[26]徐秀燕.溫庭筠女性題材詩歌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05.

[27]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詞之研究――以詩詞互動為中心[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28]林春香.溫庭筠戀情詩詞比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29]張巍.溫庭筠的詩法與詞法[J].中國韻文學刊,2006,(2).

[30]劉霽.溫庭筠詩歌藝術(sh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6.

[31]余祖坤.中晚唐詩變與詞體獨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2006.

[32]張英.論李商隱詩歌與唐宋婉約詞的關(guān)系[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06.

[33]高驊.詩學背景下詞體特征的確立――中晚唐五代詩歌和同時期文人詞關(guān)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6.

[34]葉幫義,余恕誠.“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中晚唐詩歌的一種重要走向[J].東方叢刊,2008,(1).

[35]李定廣.由詩詞關(guān)系審視唐五代詞的演變軌跡[J].文學評論,2008,(2).

[36]李靜,唐穎菲.論李商隱和朱淑真兩位愛情詩人之以詞為詩[J].咸寧學院學報,2008,(4).

[37]王偉.唐五代詩體背景下詞體的形成與發(fā)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8,(4).

[38]黃立芹.溫庭筠品行及其詩詞若干問題考述[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08.

[39]余恕誠.中晚唐詩歌流派與晚唐五代詞風[J].文學評論,2009,(4).

[40]余倩.從溫庭筠詩看晚唐詩的詞體特征[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09.

[41]過元琛.從李商隱的無題愛情詩到溫庭筠的愛情詞[J].理論界,2010,(3).

第3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英文名稱: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主管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0751

國內(nèi)刊號:41-1006/C

郵發(fā)代號:36-118

發(fā)行范圍:國內(nèi)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聯(lián)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4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大學生是科學研究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在大學校園中不僅需要積累基礎(chǔ)知識和理論,更需要大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的科學研究嘗試,才能在畢業(yè)后迅速得適應社會需求,投入到運用科學理論知識服務社會發(fā)展的事業(yè)中來。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在閱讀和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搜集資料,并對其進行科學得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科學合理的結(jié)論,結(jié)撰成文,是一個常用的科研鍛煉方式。本文就文科大學生進行論文研究的方法進行總結(jié)和探討,以期能夠給予諸多學子些許啟示和幫助。

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各種方法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需要互相結(jié)合使用。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難免會在研究中“誤入歧途”。所以,從事科學研究必須重視科學思維的具體方法。

一、基本的邏輯方法

人們的理性思維有共通性,做任何研究,總離不開一些基本的邏輯方法。邏輯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

分析與綜合相結(jié)合是思維活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方法,它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體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性,使科學研究更加符合實際。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把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突出出來,即把復雜事物的整體分為若干簡單的要素進行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由于客觀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體,組成這個統(tǒng)一體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的。為了把握其本質(zhì)規(guī)律,須將其暫時分解開來,對各個要素進行研究,找到其中一般的、本質(zhì)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把握其基本特征,進而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分析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屬于整體的組成部分或組成方面分離出來,就像人們把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把一個活動分解為個別動作等等。分析也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屬于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同性分離出來。例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來;把音樂的個別旋律分出來等都屬于分析的方法。

綜合是在思想上把整體的各個部分或者各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的思維方法,把具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結(jié)合起來,把事物的各方面聯(lián)系起來。例如:把把各個情節(jié)連成完整的故事;把各種線條色彩組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綜合是把一般與個別、本質(zhì)與現(xiàn)象、規(guī)律與外部形態(tài)相結(jié)合,從思維的抽象到思維的具體,從思維事物的內(nèi)部本質(zhì)出發(fā),去認識事物的外部表現(xiàn)及其整體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和綜合是彼此相反的過程,彼此孤立地存在,但又是彼此聯(lián)系著不可分割的一組思維方法。如果只著眼于對事物的部分分析,會出現(xiàn)以偏慨全、以點概面的錯誤做法,從而割裂事物的聯(lián)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如果沒有對事物的個別和部分的準確分析,綜合又無從談起,沒有依據(jù)。

分析和綜合的統(tǒng)一性在于分析是從整體開始的(最初的綜合),分析(對它部分、方面、特征、過程的分解)又是達到認識整體的手段、途徑和方法,通過分析進而對整體認識得更深入和充分(再次的綜合)。

歸納和演繹是思維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也是兩種基本方法,在認識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歸納是從個別或特殊的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識(原則、原理、結(jié)論)的思維方法。即從個別事物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和關(guān)系的方法。分類的過程可以促成觀點的形成,例如:對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地區(qū)的作者進行分類,像研究北宋江西文人群體的創(chuàng)作,進而發(fā)現(xiàn)與地域性有關(guān)的一些特征或規(guī)律,用的就是歸納的方法。

演繹是從一般性的知識、原則出發(fā),引起個別性、特殊性的結(jié)論的思維過程或方法。即從一類事物都具有的一般的屬性、本質(zhì)來推斷該類個別事物中所具有的屬性關(guān)系和本質(zhì)的方法?!墩撜Z·述而》中所提倡的“舉一反三”就是演繹推理的方法。演繹的前提是一般知識和個別結(jié)論的凝聚。演繹的結(jié)論蘊含在前提之中,不能超出前提的范圍。演繹的思維方向是從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象。演繹的結(jié)論正確與否,既決定于作為出發(fā)點的一般性知識和結(jié)論是否正確,又取決于所選擇的前提和結(jié)論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是否正確。

歸納是演繹的基礎(chǔ)。王力先生在《談談寫論文》這篇文章中說:“所謂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所謂歸納,就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搞科研,要先用歸納,再用演繹,不能反過來,反過來就壞了。比如邏輯上的三段論法,大前提、小前提、結(jié)論?!踩私杂兴溃闶侨?,你也有死?!@是演繹法,從大前提推出結(jié)論。結(jié)論對不對,關(guān)鍵在于大前提對不對,主要是‘凡’字?!病菤w納出來的,我們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這個‘凡’。怎么研究呢?就是從大量具體的材料中去歸納,從個別到一般,結(jié)論是在歸納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開頭。所謂分析,是要以歸納為基礎(chǔ)的,如果沒有歸納就做分析,那么結(jié)論常常是錯誤的。凡是先立結(jié)論,然后去找例證,往往都靠不住。因為你往往是主觀的,找一些為你所用的例證,不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錯誤了。歸納的重要也就證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為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個別的東西越多,越能證明你的結(jié)論是可靠的。也會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例外多了,你的結(jié)論就得推翻?!盵1]在實踐基礎(chǔ)上進行的歸納必須有一個原則作為依據(jù),那么這個原則就是已經(jīng)被演繹出來的結(jié)論??梢?,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

二、文科論文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

相對于基本的邏輯方法,在進行研究時還有一些適用于不同學科的具體的研究方法。下面就適用于人文學科學術(shù)研究的一些具體方法做以介紹。

(一)考證法

考證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根據(jù)事實的考核和例證的歸納,提供可信的材料,經(jīng)過分析材料,得出一定的結(jié)論的方法。當代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說:“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像我們中國這樣長,由古至今五千年一脈相承、延綿不絕。其他國家不是這樣,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曾經(jīng)是中心,那些地方的國家卻是有古無今。唯有黃河和長江流域孕育的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沒有中斷過?!盵2]我國歷代學者十分懂得充分利用這筆寶貴的遺產(chǎn),撰寫了大量鴻文巨制,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jù)文錄》,收繆荃孫、孫治讓、章炳麟、王國維等160多家的考證文章,共350萬字??甲C就是求是,就是辨別真?zhèn)?,追求真理,千百年來的考證成果其作用都使我們趨向真理,逼近真理??甲C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lǐng)域的運用十分廣泛,例如,語言學研究中對于某一個字詞的讀音、語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的研究也是用的考證法;文學、文獻學研究中對于某一個作家生平經(jīng)歷、某一部作品版本流傳等的整理求證也是用的考證法??甲C是為了辨明真?zhèn)危畲蟪潭鹊眠€原歷史真實。是人文社會科學領(lǐng)域許多研究得以進展的基礎(chǔ)和保證。

(二)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在一定的分類基礎(chǔ)上,根據(jù)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相同、相異而得出結(jié)論。比較和分類互為前提,互相結(jié)合。人文社會科學領(lǐng)域可廣泛采取比較的方法。只要是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的多個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就都可以進行比較。國與國、人與人、作品與作品、形象與形象,甚至方法與方法、特點與特點……

選擇比較法時,一定要注意不同對象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有比較的必要,是否會顯得牽強。我國兩千年前的周代有了《易經(jīng)》?!兑捉?jīng)》不僅推動了德國萊布尼茲發(fā)明二進位制,還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某些相近的觀念,例如:萬事萬物都有相對的特性。

比較法按照方式的分類,可以分為橫向的同時比較和縱向的歷時比較。橫向的同時比較是指選擇某一特定時期,選取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進行比較,以期發(fā)現(xiàn)不同事物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研究方法。例如“關(guān)于高適與岑參邊塞詩的對比研究”,就是選取盛唐這一特定時期中的兩位詩人,以他們的邊塞題材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jié)兩位詩人的共性與個性??v向的歷時比較則是選取某一個或某一類事物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以期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例如,選題“從‘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到‘革命’論述——論創(chuàng)造社文學觀的變遷”就是以創(chuàng)造社這一文學團體文學觀的前后變化為研究對象,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待這一觀念變遷的文學史意義。

(三)量化分析法

王兆鵬先生的《唐宋詞史論》中對唐宋時期的詞人、詞作進行了數(shù)字統(tǒng)計、量化分析的內(nèi)容。他通過對這些詞人存世作品的數(shù)量、被后人引用評價的次數(shù)、詞作被收錄刊行的次數(shù)等方面,對唐宋詞人做了一番數(shù)字分析。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與人們千百年來從詞作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角度對前代詞人的評價有極大的相似性。這種通過計量的方法來輔助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量化分析法。量化分析可以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但是量化分析也必須和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才最有說服力。量化分析多用圖標來進行標示,數(shù)學是研究事物量的科學,歷史由無數(shù)復雜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組成,量化分析的方法也必然可以用于人文社會科學。但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量化分析不宜過分強調(diào)精確,過分強調(diào)量得精確,會導致混亂。例如對文學作品分期的研究,把某一個時間作為階段性的分界點是可以的,但并不絕對。在這個時間前后的作者、作品的具體情況都應做具體分析。不能過分強調(diào)涇渭分明。承認量化分析中的模糊性,就是要承認人文科學的復雜性、多元性、過渡性,可以避免機械化、絕對化。

文科論文研究的具體方法還有很多,針對不同的研究課題,需要采取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多種方法綜合使用,才能對前期搜集到的諸多材料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進而得出相對準確合理的結(jié)論。掌握文科論文研究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對于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進一步深入專業(yè)知識,進行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及社會價值的科學研究有著很大的意義。

注釋:

[1]王力,朱光潛,周一良等著,怎樣寫學術(shù)論文[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5-6.

第5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一、分冊復習

梳理整個中學階段1-6冊語文課本的知識,使之系統(tǒng)化,使以前零散雜亂的知識有條有理,便于學生理解

1.復習重點:課文的字、詞、句,理解記憶

2.復習難點:①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②了解其基本的文學知識,如,記敘文的要素,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議論文的三要素,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等,以此落實到一至六冊課本中的重點篇目中的重點語段的閱讀和理解。

3.復習目標:①掌握其它文學體裁的常識,如散文、小說、童話、寓言、神話、詩歌、戲劇。

②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學常識,側(cè)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魯迅、唐宋家等。

③分冊復習是對教材的忠實,針對一、二、四、五班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和必要,我們一冊書一周,約六周(一個半月),每冊復習完成之后,輔之以選擇的題精練。

4.注意事項:針對三班的同學,在以上復習的基礎(chǔ)上,選擇大量的題加強訓練,在知識的運用上加深加寬。

二、專題復習

(一)依據(jù)中學語文教材編排,文體于課文分成五大類,進行專題復習,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大概用時四周)

1.記敘文專題復習

2.說明文專題復習

3.議論文專題復習

4.應用文專題復習

5.古詩文專題復習

(二)作文指導(大概用時一周)

了解說明文、議論文的常見結(jié)構(gòu)模式,重點放在記敘文的寫作指導上面,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審題,正確地選材、立意、結(jié)構(gòu)文章,板書正確,為良好寫作打下基礎(chǔ)。

為使絕大部分學生畢業(yè)且成績較好,必須重點落實第一、第二階段的復習,總耗時約二個半月。

三、模擬沖刺

此時離中考的時間已不多了,應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又特別是三班,應多發(fā)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增加見識,提高心理素質(zhì),沉著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和度,認真批閱,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模擬考試增加考前的觀場感,讓學生能不燥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題目要求,花時約半月。

四、作文訓練

側(cè)重于名篇,摹擬其謀篇布局,刻意選材新穎,內(nèi)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敘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舉行寫作知識的講座,讓學生做到有寫的東西,下筆能心中有數(shù)。

找一些典型的寫人、敘事范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nèi)容,適用于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基本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6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一、從科舉文學的角度研究的可行性

臺灣的龔鵬程在他的《唐代思潮》一書中《文學化社會的形成》一章明確地提出了一個“文學崇拜”的概念,認為唐代存在一種對文學的全社會的崇拜,而這種崇拜最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進士科舉,以至于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對文學有一種近乎著魔的崇拜,從皇帝到普通百姓,從讀書人到官員,甚至山林中的僧人也參與了起來[1]。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是科舉———進士考試———影響了文學,倒不如說是文學崇拜影響了科舉考試,從科舉考試的名目以及考試內(nèi)容來看,文學崇拜對科舉考試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當然,科舉考試最終也不可避免地對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唐五代時期的筆記小說來看,很多內(nèi)容都是與科舉有關(guān)的。如《唐摭言》,幾乎就都是記錄唐代科舉的事,又《唐語林》、《北夢瑣言》等筆記小說中都記錄了大量與科舉有關(guān)的事。一些文學作品,如傳奇小說也是以進士科舉為題材,至于科舉詩則更不待言。從文體發(fā)展的情況來看,律賦的形成就不能不說與唐代的科舉有關(guān)了,彭紅衛(wèi)的《唐代律賦考》對唐代律賦的產(chǎn)生及演變過程有詳細的考證。這些都是科舉對文學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明證。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唐代科舉與文學的關(guān)系。很明顯,唐代科舉與文學的影響是相互的,作為一種在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取士制度,反應在文學上也是深刻的,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因為科舉的出現(xiàn),在唐代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文學———科舉文學①。所謂文學,《新編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以語言文字為記述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保?]從科舉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看,科舉完全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而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作品,如詩歌、小說、散文,還有在科舉考試中產(chǎn)生的大量省試詩、試策、律賦,都是用語言文字記述下來的、反應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shù)。由此,我們就找到了對唐代科舉進行研究的另一個視角,那就是,以科舉文學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唐代科舉對唐代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那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唐以后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那么,單從詩歌或者小說的角度、從制度本身來觀照科舉文學是遠遠不夠的,不能算是完全地把握了科舉與文學的關(guān)系。劉海峰在《科舉文學與“科舉學”》一文中指出:“大量反映科舉活動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個案人物的科舉經(jīng)歷和體驗的細節(jié),有助于重構(gòu)科舉場景,還原科舉實態(tài),有助于加深對科舉的認識,研究科舉文學為全面深入地了解科舉制提供具體而生動的歷史圖景,可以豐富‘科舉學’的內(nèi)容,拓展‘科舉學’的空間?!保?]從文學的角度進行科舉的研究,研究者們已經(jīng)做過很多艱難而有成效的工作,也正如劉海峰在上文說的那樣:“從文學角度研究‘科舉學’,成果層出不窮,除了集中研究八股文、試帖詩以外,還關(guān)注科舉制與《文選》學、與唐代進士行卷、唐詩及唐宋傳奇、唐宋的韻圖、唐宋律賦、元曲及明清小說等的相互關(guān)系,還有大量關(guān)于文學家的科舉生涯、文學群體的科舉生活與心態(tài)、文學作品與科舉的關(guān)系、古代文人的科第情結(jié)、舉子與青樓文學等方面的論文出現(xiàn)?!彪m然如此,我以為,既然能夠提出科舉文學這個概念,那么我們也能從科舉文學的角度對這一個領(lǐng)域進行研究,而不是把視角只限于“科舉與文學”的研究。唐代科舉文學,本身就是構(gòu)成唐代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可以作為唐代文學研究的一個對象,從文學的角度對之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唐代的科舉文學研究,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作為一個研究領(lǐng)域在唐代文學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文學研究”原本的任務。

二、唐代科舉文學的研究范圍

從筆者能查到的資料來看,現(xiàn)在對科舉文學的研究,從文學的角度出發(fā)的,主要是在小說與詩歌,如鄭曉霞的《唐代科舉詩研究》,滕云的《唐代落第詩研究》,還有一些碩士論文也是從落第詩的角度進行研究①。近年來,學界對唐代的省試詩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4],但都還在詩歌的范圍。從小說角度出發(fā)的則應該是程國賦先生的《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的有關(guān)章節(jié)和王汝濤的《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的有關(guān)章節(jié)。而從文學的角度對唐代科舉中的賦及贈序等的研究則極少見。唐代科舉文學的研究范圍,筆者以為可以包括以下內(nèi)容:唐代科舉詩、唐代與科舉有關(guān)的筆記小說、唐傳奇、科舉賦、還有與科舉有關(guān)的各種贈序等。似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是我們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新的東西。唐代科舉雖承隋制,但并非一成不變地沿用,而是有了較大的改變,對于隋代科舉的具體情況,杜佑的《通典》、《隋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提到過,《通典》卷十四《選舉二》說:“隋文帝開皇七年制:諸州歲貢三人,工商不得入仕。開皇十八年又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謹、清平才干二科舉人?!瓱凼冀ㄟM士科?!保?]《隋書》卷第三云:“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蚬?jié)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厲俗,有益風化。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美秀,并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才堪將略,則拔之以御侮,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保?]其實隋代的科舉取士之法并不清楚,唯劉肅《大唐新語》卷十《厘革》云“隋煬帝改置明、進二科”[7],雖隋代已經(jīng)有明經(jīng)進士之科目,但隋的科舉是如何進行的并不明確。按諸書所說唐承隋制,大概其內(nèi)容也差不多,只是后來唐代的科舉制度發(fā)生了改變,如秀才一科最終消失,并增加了明法、明字、明算三科。再如明經(jīng)本與進士一樣,不分高下,到唐代慢慢演變?yōu)檫M士倍受重視,而明經(jīng)則出現(xiàn)了“明經(jīng)擢第,何事來看李賀”的故事[8]。唐代科舉其實一開始與文學并未有多大的關(guān)系,《新唐書選舉志》說:“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jīng)。經(jīng)策全能為甲第,策通四、帖通四以上為乙第?!弊阋娍婆e與文學并沒有在一開始就發(fā)生了關(guān)系,《選舉志》又說:“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jīng)多抄義條,進士惟誦舊策,皆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shù)充第。乃詔自今明經(jīng)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兩篇,通文律者然后策試。”[9]至此,科舉與文學才算正式發(fā)生了關(guān)系。然孟二冬在《登科記考補正》《別録上》的按語中說:“按進士試雜文,先用賦,后增以詩,皆在玄宗時?!保?0]那么至遲在玄宗時,科舉與文學的關(guān)系就非常密切了。談到科舉與文學的關(guān)系,就不能不談到唐詩與舉的關(guān)系,自嚴羽《滄浪詩話•詩評》說:“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11]關(guān)于唐詩與科舉關(guān)系的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到現(xiàn)代也還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如傅璇琮的《唐代科舉與文學》就談及這個問題,他認為進士試詩賦時唐詩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科舉對唐詩并無促進作用,相反還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①。筆者認為唐代科舉對文學的影響并不能只看到科舉跟詩歌的關(guān)系,而應該全面地考察。文學并不就只是詩歌,雖然唐詩是唐代文學的主流,但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學樣式。程千帆先生有一段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他說:“個人年來涉獵文史,鳩集了一些有關(guān)這些問題的資料,因而大致明白了進士行卷是怎么一回事,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對于唐代文學發(fā)展起著進一步積極作用的,并非科舉制度本身,而是在這種制度下所形成的行卷這一特殊風尚?!保?2]確實,如果光從科舉制度本身來看,與之有關(guān)的只有省試詩,而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文學產(chǎn)生的一些新內(nèi)容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對唐代科舉文學的研究,應該改變那種只把重心放在詩歌和筆記小說上的現(xiàn)象。當然,唐代詩歌作為有唐一代的最主要的文體,受關(guān)注程度高這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要做的是對科舉文學進行全面的研究,那就不能,也不應當只把研究視野局限在詩歌或筆記小說的范圍內(nèi),而應該把視野拓展到科舉文學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對科舉文學的全面的研究。

三、唐代科舉文學的演變

唐代科舉文學是隨著唐代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也必然會隨著科舉制度的發(fā)展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演變方式,相應地貫穿整個唐朝。從唐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來看,初盛唐時的科舉制度尚處于制度建立的階段,這時雖然也有許多文人參加科舉考試,但總的來說,反映在科舉文學上,有關(guān)的作品不是很多。就科舉詩來說,這一時期的科舉詩也是相對較少的,現(xiàn)存的初盛唐的詩歌也是以應制詩為多,這一時期,科舉詩創(chuàng)作得較多的應該算是岺參、王維等人,而其風格也是具有明顯的盛唐詩歌的風格?!度莆摹分杏嘘P(guān)科舉的文章也大都是對科舉制度本身的討論,對及第和落第的心情的描述的文章相對少了許多,初盛唐可以算是科舉文學的產(chǎn)生階段。時至中唐,隨著科舉制度的逐漸定型,科舉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漸次提高,大多數(shù)文學家都是由科舉走上仕途,如柳宗元、韓愈、歐陽詹、劉禹錫、張籍、孟郊等,也已經(jīng)漸次形成了龔鵬程所說的“文學崇拜”,這一時期的科舉文學大約可以分成大歷時跟大歷后兩個時段。作為從盛唐連接中唐的一個特殊時期,大歷時期的科舉文學也呈現(xiàn)出與盛唐和大歷后不同的風貌。

這一時期的科舉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在詩歌方面主要以劉長卿、盧綸、李端為主,在筆記小說中也出現(xiàn)了與科舉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大歷后至寶歷前,可以看作是科舉文學在中唐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科舉文學的數(shù)量較前期又有較大的發(fā)展,科舉詩的內(nèi)容與風格都跟初盛唐有較大的差別,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與科舉及第或落第相關(guān)的專用的詞語、意象。筆記小說中與科舉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大大增多,基本上涉及到科舉的各個方面。一個比較突出的變化是在文人的贈序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與科舉有關(guān)的文章,比如柳宗元、韓愈的文集中都有很多這樣的贈序。到了晚唐,時勢跟社會現(xiàn)狀都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科舉在制度上也再沒有其它大的變化,基本上都是蕭規(guī)曹隨,即使有小的改變也是局部的完善,不影響整個科舉制度的實施。從中唐開始,關(guān)于寒畯與子弟之爭就已經(jīng)開始,這一時期更加明顯,而貴族子弟的大量登第也讓許多的寒畯失去了登第的機會,入仕的途徑也越來越窄。大唐聲威的不再,也讓文人參加科舉的初衷有了一定的變化,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只是為了自己的文名得到社會的承認?;蛘邽榱藬D進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而“甘露之變”又使在朝為官的人如履薄冰。雖然這樣,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在晚唐,只要善于鉆營,通過科舉考試者,可以在短短的幾年或者十幾年就做到平章事的位置,這無疑也刺激了士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積極性,并出現(xiàn)了以社會的不齒來達到登第的目的的情況,如“芳林十哲”,如盧延讓的“貓兒狗子”、李昌符的婢仆詩等。晚唐的科舉文學呈現(xiàn)出與前三期都不同的態(tài)勢,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色是科舉詩較前三期在數(shù)量上更多,更善于描寫登第的開懷與落第的痛苦,只要是有詩留下的詩人,幾乎都有科舉詩存在。其內(nèi)容不僅僅只述說登第、落第的感覺,還有對有司不公的抨擊、對人生命運的無奈。同時在意象上也豐富了許多。如對落第的表現(xiàn),就有三獻玉、桂玉無門、獨懷羞、天意難明、丹桂未入手、破琴孤劍、梯媒等,大大地豐富了晚唐科舉詩的反映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

第7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在以往的論文中,王旭的碩士論文《唐大曲之流變》(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中談到了大曲的“旋宮轉(zhuǎn)調(diào)”問題,但展開得并不充分,只是沿用了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第238頁的部分樂調(diào)理論和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265頁的論述于其大曲宮調(diào)的述評之上。

綜上,以往研究還未見專門的文章談及唐大曲的宮調(diào)問題,而宮調(diào)問題是歷代音樂體裁的重要特征。所以,本文將予以探討。

上述所言的“燕樂二十八調(diào)”是形成于隋、定型于唐的燕樂調(diào),普遍應用于唐燕樂中,其音階、調(diào)式汲取了唐以前的樂調(diào)理論,如龜茲樂人蘇祗婆的“五旦七調(diào)”、祖孝孫等人的“八十四調(diào)”發(fā)展而來。在《唐會要》、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新唐書,禮樂志》中都有關(guān)于燕樂二十八調(diào)的記載。《樂府雜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diào)圖”云:“太宗朝,三百般樂器內(nèi)挑絲、竹為胡部,用宮、商、角、羽,并分子、上、去、人四聲。其徵音有其音,而無其調(diào)。”之后,分別論述了這四種調(diào)式在宮調(diào)式的七音上各起調(diào)一次:

平聲羽七調(diào),第一運中呂調(diào),第二運正平調(diào),第三運高平調(diào),第四運仙呂調(diào),第五運黃鐘調(diào),第六運般涉調(diào),第七運高般涉調(diào)(雖去中呂調(diào),六運如車輪轉(zhuǎn),卻去中呂一運聲也)。上聲角七調(diào),第一運越角調(diào),第二運大石角調(diào),第三運高大石角調(diào),第四運雙角調(diào),第五運小石角調(diào),亦名正角調(diào),第六運歇指角調(diào),第七運林鐘角調(diào)。去聲宮七調(diào),第一運正宮調(diào),第二運高宮調(diào),第三運中呂宮,第四運道調(diào)官,第五運南呂宮,第六運仙呂宮,第七運黃鐘宮。入聲商七調(diào),第一運越調(diào),第二運大石調(diào),第三運高大石調(diào),第四運雙調(diào),第五運小石調(diào),第六運歇指調(diào),第七運林鐘商調(diào)。如此而得“七宮,每宮四調(diào)”的“燕樂二十八調(diào)”,楊蔭瀏總結(jié)了這一樂調(diào),并與雅樂諸調(diào)進行了比較,詳見下表。

唐大曲有樂調(diào)記載的大都散見于文學作品、筆記體著作中,而唐代正史中關(guān)于大曲樂調(diào)的記載很少,《宋史?樂志》中樂調(diào)的記載開始增多,四十大曲均列于不同的調(diào)之下,由其所記大曲如《綠腰》錄于不同宮調(diào)之下。由此可知,大曲有移宮使用之事實;陳暢《樂書》云,武后(684-704)末年,“《劍器》人《渾脫》始為犯聲之始?!秳ζ鳌穼m調(diào),《渾脫》角調(diào);以臣犯君,故有犯聲”?!胺嘎暋奔礊檎{(diào)性之改變。由此可見,唐大曲之宮調(diào)除了一宮所屬之外,尚有“移宮”、“犯調(diào)”之手法。

一宮所屬

唐大曲大都有其所專屬之宮調(diào),尤其在創(chuàng)作伊始,大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調(diào),此所謂“一宮所屬”。文獻中見存的關(guān)于唐大曲所用宮調(diào)的記載頗多,現(xiàn)將主要的整理如下頁表格。

由此可見,唐大曲在創(chuàng)作伊始有一明確調(diào)性,按照這一宮調(diào)所屬進行演出,如《霓裳羽衣曲》由于改編自商調(diào)的《婆羅門》,所以它在創(chuàng)作時也被配置以“商調(diào)”,所屬“黃鐘商”,在當時被稱之為“越調(diào)”;《涼州》大曲時用的是“高調(diào)”,屬“高宮”;《伊州》大曲乃“林鐘商”等。

由于唐人對大曲之宮調(diào)所屬記錄不詳,見于世者皆為文人觀樂所記,而傳于文人時,大曲多已變異,不一定是當時創(chuàng)作之定調(diào)。宋人對唐大曲所記載的宮調(diào)也多唐大曲之變異,如《碧雞漫志》卷三云:“伊州見于世者,凡七商曲……不知天寶所制七商中何調(diào)耳。”由此文獻可知,傳到宋朝王灼時的《伊州》已經(jīng)有了七個調(diào),致使王灼也無法知道天寶年間所制的《伊州》是哪個調(diào)了。又如《宋史。樂志九十五》所載宋時所用四十大曲被用于十七調(diào)下:

一曰正宮調(diào),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三曰道調(diào)宮,其曲三,曰《粱州》、《薄媚》、《大圣樂》;四曰南呂宮,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呂宮,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壽樂》;六曰黃鐘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劍器》;七曰越調(diào),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調(diào),其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九曰雙調(diào),其曲三,曰《降圣樂》、《新水調(diào)》、《采蓮》;十曰小石調(diào),其曲二,曰《胡渭州》、《嘉慶樂》;十一曰歇指調(diào),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樂》、《慶云樂》;十二曰林鐘商,其曲三,曰《賀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三曰申呂調(diào)。其曲二,曰《綠腰》、《道人歡》;十四曰南呂調(diào),其曲二,曰《綠腰》、《罷金鉦》;十五曰仙呂調(diào),其曲二,曰《綠腰》、《采云歸》;十六曰黃鐘羽,其曲一,曰《千春樂》;十七曰般涉調(diào)。其曲二,曰《長壽仙》、《滿宮春》;十八曰正平調(diào),無大曲,小曲無定數(shù)。

由上可見,唐大曲在創(chuàng)作伊始是有其明確宮調(diào)設定的,但由于唐代沒有記載大曲樂調(diào)于正史中的習慣,加上唐大曲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被改變,所以,其原來的調(diào)就漸趨模糊不辨了。但在文學性的記載中有很多大曲的宮調(diào)被記錄下來,這讓我們多少可以了解當時大曲的宮調(diào)使用情況,即所屬哪個宮調(diào)。

旋宮轉(zhuǎn)調(diào)

(一)移調(diào)

大曲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使用的需要而不得不改變原來調(diào)以適應之,即直接將原調(diào)移到新調(diào)上,敦煌琵琶譜中之兩《伊州》即屬不同宮調(diào)。所以,傳于世者,大曲多以不同的調(diào)出現(xiàn),此謂“移調(diào)”。

文獻舉要:

(1)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曰:“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彼喂弧稑犯娂肪?6曰:“羽調(diào)有《柘枝曲》,商調(diào)有《屈柘枝》?!薄督谭挥洝吩唬骸胺才镘嚿蠐艄姆恰惰现Α?,則《阿遼破》也。”由此可見,《柘枝》大曲由于使用場合的改變而換調(diào)使用。

第8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風》《雅》作為儒家傳統(tǒng)《詩經(jīng)》的重要內(nèi)容,《毛詩序》中解釋《風》:風,風也,風已動之,教已化之。朱熹也從美刺教化的角度對此進行過解釋。在這里,方孝孺認為李白、杜甫就是因為學習《風》《雅》才寫出那么好的詩歌,才在詩歌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故而學詩者也應該探究本源。這種說法不免顯示出詩人的“宗經(jīng)”觀念。其次,方孝孺師從宋濂,宋濂是明代的儒學大師,其創(chuàng)作主張繼承韓愈、歐陽修等唐宋古文學家“文以載道”的觀點,注重“以道為文”的文道一元論。這樣實質(zhì)上表現(xiàn)作家對生活個性化體驗和獨特文采的創(chuàng)作,排斥在體道之“文”以外,從而使他的文學觀念散發(fā)出濃烈的衛(wèi)道氣息。所以,受其老師影響,他宣揚倫理教化,推崇“道”。什么是“道”呢?方孝孺認為:“夫道充天地,亙古今一而已矣……行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個“道”包含的范圍非常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夫天下之至崇大者,莫過于‘道’,而卑且近者,道亦未嘗不在也……順親弟長,事非遠也,而性與天道不外焉。”又說“欲求其道乎?則凡足下之語默起居,奉上馭下,道未始不在也”。所以“道”是充塞于天地之間的。它既同于孟子的浩然正氣,也同于孔子的忠恕思想。他認為“道之于事,無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長,于其所在皆致謹焉。而不敢,故行跪、揖拜、飲食、言動有其。”如果不是因為受該思想的深刻影響,也不至于落得誅十族的慘淡下場。再次,方孝孺的文學思想的形成還與其家學淵源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也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儒士,方克勤曾經(jīng)感其邑人自宋以駢儷雕刻為學,沒有談周公、仲尼之道,而開始以《易》講授。在《談詩五首其四》中:“發(fā)揮道德乃成文,枝葉何曾離本根。”詩人將“道”和“文”比作“枝”和“葉”,文章的形成是由于道德的發(fā)揮,這就像枝葉的生長離不開根一樣。還有《談詩五首其五》:萬古乾坤此道存,前無端緒后無垠。詩人認為茫茫宇宙中只有“道”貫乎始終,不曾中斷。從以上的談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深深地烙上了儒家正統(tǒng)思想觀念,其實從方孝孺的生平也可以看出,他的父親并沒有犯錯便被朱元璋誅殺,方孝孺幾經(jīng)奔波呼告無果,按常理來說,他應該對皇帝失望,可是他還在朱元璋死后寫文章進行歌頌,雖然不知道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但可見儒家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這可能也與明代士大夫政治風氣有關(guān)。其實,他的重“道”輕“藝”思想在《談詩五首其三》中“俗末競工繁褥體,千秋精意與誰論。”中得到體現(xiàn),他認為文章不要太華麗,否則文章的“道”便得不到體現(xiàn),無論文章還是吟詩,其意義在于闡明道,而不是僅僅做文。

方孝孺認為:“人不能無思也,而復有言。言之而重理也,則謂之文,文而成音也,則謂之詩。茍出乎道,有益于教,而不失其法,則可以為詩矣。于世教無補焉,興趣極乎幽閉,聲律極乎精協(xié)。簡而止乎數(shù)十言,繁而至于數(shù)千言,皆茍而已,何足為詩哉?”他認為詩歌是有音律的文,合乎道,有益于教化才是真正的詩。他在《劉氏詩序》中寫道:“工興趣者超乎形器之外,其弊至于華而不實;務奇巧窘乎聲律之中,其弊至于構(gòu)而無味?;蛞押喌瓰楦?,或已繁艷為美,要之皆非也。”方孝孺過分偏重儒家傳統(tǒng)和封建綱常而片面斥責文學形式,不免有損于文學的藝術(shù)性。他在《讀朱子感興詩》中寫道:“三百篇后無詩矣,非無詩也。有之,而不得詩之道。雖謂之無,亦可也。夫詩所以列于五經(jīng)者,啟章句之云哉?蓋有增乎綱常之重,關(guān)乎治亂之教者,存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非知道者。孰能為之人?孰不為詩也?而不知道。”他認為在《詩經(jīng)》之后就沒有詩歌了,即使有的話,這些詩歌也沒有得到詩的“道”,因為這些詩歌不具有《詩經(jīng)》的教化作用。雖然他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但是他的文章也有新意,因為他認識到文與道的非同一性。在宣揚倫理政教之外,文學在社會生活中還有更客觀的描寫。

二、“文貴乎自然”觀

方孝孺重“道”輕“藝”的同時還提倡文章應該自然而不應泥古,文貴乎自然。其實這兩種觀點并不矛盾,正是因為輕“藝”,反對文章“繁褥華麗”,才主張文章貴在自然。他在《張彥輝文集序》中寫道:“其辭不泥乎古,務自己出無艱深俚陋之病,往往本乎圣賢之道,蓋庶乎斯文也已。”,之所以反古,是因為古人的話未必都是對的。在《談詩五首其一》中:“世人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詩人指出不要泥古,做詩要探求本源,寫出自己的新意。他認為學習《風》《雅》學習儒家傳統(tǒng),其實不是形式上的泥古,而是心領(lǐng)于神,學習古人的精神。杜甫也曾說過:“轉(zhuǎn)益多詩是汝師”。方孝孺在《答張廷壁》中更為詳細地介紹了文之自然的長處:“圣賢君子之文發(fā)乎自然,成乎無為,不求工奇而至美,自足達而不肆也,嚴而不拘也,質(zhì)而不淺也,奧而不晦也,正而不窒也,變而不詭也,辨而理,淡而章,秩乎其有儀,燁乎其不枯,而文之奇至矣。”顯然,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觀點,他認為,縱然文章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確實是好文章,這是返璞歸真的那種淡美。所以,從上文,我們看出方孝孺的指導思想依然是古圣之道,學習和繼承古代大家的經(jīng)驗及方法,反對文體形式泥古。這也對當時厚古薄今的風氣進行了有力批判。

三、養(yǎng)氣觀

方孝孺比較推崇李白、蘇軾的詩,是因為他們的詩歌充滿“氣”。對于“氣”的推崇是方孝孺的另一思想。其老師宋濂主張“養(yǎng)氣”,他認為天地之間最大的莫過于“氣”,只有先“養(yǎng)氣”,“道”才能得以明確。“道”明確之后,“氣”又能夠得到補充,“氣”補充之后才會形成好的文章。這是層層推進的過程。受宋濂影響,方孝孺主張“養(yǎng)氣”。他認為:“道者,氣之君,氣者,文之帥也。道明則氣昌,氣昌則辭達。”在這里,他也認為,道影響氣,氣支配文章。關(guān)于“氣”,歷來不乏文章進行闡述。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門講到“養(yǎng)氣”。鐘嶸在《詩品》中也曾談及。黃美華在其論文中認為“方孝孺的‘氣’是指成就文章的一種精神”。方孝孺之所以喜歡莊子、李白、蘇軾的文章,是因為他們的文章之氣豐沛、恣肆。方孝孺還認為天地之間充滿氣,正是因為這氣,日月星辰、花鳥蟲獸、人類都受到滋養(yǎng)。氣是根本,而人有差異,是因為人接受氣的程度不同。孟子曾說“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他們能夠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方孝孺也強調(diào)通過提升道德養(yǎng)氣。通過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品德。言行舉止要合乎儒家的禮儀規(guī)范。方孝孺的氣論中充滿著儒家的思想,但是其氣論并不是單一的,還包括其它方面的氣,如對待事物的淡然之氣,還有對待道德的執(zhí)著之氣。各種氣相互影響,相互貫穿。氣是隱性的,必須通過文章來得到表現(xiàn)。文章要直抒胸臆,立即將自己想表達的寫出來,這樣才能夠做到文章氣勢流暢,也就是氣昌則辭達。過于宣揚倫理教化的文章不免使文章陷入衛(wèi)道的氣息,但是方孝孺尚氣的思想?yún)s淡化了這種氣息,使文章有了活力。在氣的沖淡之下,倫理教化和個人的感情能夠得到很好的融合,使文章具有倫理教化和性情的特征。這樣的倫理說教不僅不會枯燥,還會使人感覺到隱藏于其后的真情實感,更具感染力。

第9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

啟功先生曾是書協(xié)主席,又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般世人都以書畫大師和大鑒定家目之。但如果詳讀先生撰述,他學術(shù)之淵深、涉獵之廣博、鑒定之精審,特別是研究的旨趣、目標,是遠非“書畫大師”和“大鑒賞家”的稱號所能概括的。

“書畫鑒定”對一般收藏家而言,主要是判定真?zhèn)螁栴},但如從學術(shù)角度而言,則是解決書法史、繪畫史的基本素材,以便形成正確的藝術(shù)史的問題。所以同是“書畫鑒定”,從學術(shù)研究角度與從實用角度出發(fā),在性質(zhì)、深度和水平上是大不相同的。啟功先生對古文字學、經(jīng)學、史學、古典文學、哲學、宗教諸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熟悉歷代典章制度、禮儀民俗、戲曲小說,本人又是書法、繪畫大師,有極高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和敏銳的鑒賞眼光,所以能在學術(shù)研究與藝術(shù)鑒賞相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從整理、充實中國書法、繪畫發(fā)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訂若干古代書法繪畫上的重要實物和關(guān)鍵性的歷史公案,取得卓越成就。

啟功先生數(shù)十年來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蘭亭帖考》、《論懷素自敘帖》、《孫過庭書譜考》、《平復帖說并釋文》、《山水畫南北宗說辨》、《戾家考》、《舊題張旭草書古詩帖辨》、《古代字體論稿》等,都是圍繞著為書法史、繪畫史建立科學性的材料基礎(chǔ)和廓清偽史料這一總的目標而進行的,所研究都是些重大問題和著名的歷史公案,但舉證充分,說理透徹,故雖考證極其精密而始終堅持基本宗旨。

《蘭亭帖考》是啟功先生在書法史研究上的力作。論文把現(xiàn)存之唐摹本、唐宋臨本、定武本石刻、歷代傳刻本、偽造本按系統(tǒng)逐一歸類,化繁為簡,并重點就定武本、唐臨本、唐摹本三類詳加論述。指出神龍本行距前松后緊,中有濃淡墨改定加字之處具有草稿特點,保存蘭亭帖原本面貌最完整。此文對蘭亭帖的流傳經(jīng)過和現(xiàn)存實物做了周密的分析和歷史性總結(jié),是研究蘭亭序的重要成果。

對舊題唐張旭草書四帖真實年代的考定是啟功先生學識與目力結(jié)合、鑒定水平高出時輩的又一例證。此帖宋人、明人先后題為晉謝靈運和唐張旭書,現(xiàn)代又被人大力宣揚,號稱張旭傳世名跡。啟功先生從書風判斷它應為宋人所書,他通過對帖中文字逐句逐字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詩中避宋諱“玄”字,而諱玄字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有力地證明了此帖是北宋佚名人的草書佳作,先后被宋人、明人強加以謝靈運、張旭之偽名,變真跡為偽物。他語重心長地規(guī)勸當代鑒定家們要為人民負責,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不要學那些“寧可要古而偽,不肯要近而真”的古代帝王、商賈和“好事家”。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