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換位思考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鄒韜, 資深工業(yè)設計師,在工業(yè)設計領域有多年工作經驗,是首批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工業(yè)設計師。曾先后供職于長虹集團、東亞電子和香港Altplus 設計機構。目前為深圳市知行創(chuàng)新工業(yè)設計公司創(chuàng)始人,設計總監(jiān)。曾連續(xù)3 年獲得國際消費電子最高榮譽——CES 國際消費電子創(chuàng)新設計與工程獎,并獲包括紅點獎等諸多國內外獎項。商業(yè)設計成功設計案例多項。
近期在和朋友討論的時候,說到“人性化”設計、以用戶為中心(UCD)的設計等話題。就這個話題,其實可以濃縮為3 個字——“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既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基于這個概念,會在設計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傳統的設計流程中,在設計研究階段,我們通常會做3 個方面的調研——市場研究、用戶研究與技術研究。其中,市場研究主要是對目標產品目前面對的市場來進行的,主要對行業(yè)的趨勢、主流產品分布、目標產品在市場上的占位以及期望的位置,主要分析工具用市場細分mapping 的方法;用戶研究則是對用戶的基本生活形態(tài)、需求,或者在使用時遇到的困難進行研究;技術研究則是針對目前的技術框架進行了解。
基于這些研究的結論,我們會結合企業(yè)本身戰(zhàn)略來制定相應的設計策略。我們所說的“同理心”,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戶研究的部分?;蛟S讀者會感到疑惑,在上面說的用戶研究中,不是已經對用戶進行系統研究了嗎?再對用戶已經有了解的基礎上,提出“同理心”概念的目的是什么?
先說用戶研究的定義和方法。用戶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對目標用戶群明確、細化產品概念,并通過對用戶的任務操作特性、知覺特征和認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戶的實際需求成為產品設計的導向,使產品更符合用戶的習慣、經驗和期待。而用戶研究的方法則是經過用戶訪談、情景實驗、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等步驟,建立用戶模型,從而指導設計。我們傳統的做法都是如此。
但是在進行這個步驟的過程中,加上“同理心”的操作方式與一般正常操作的方式,即使是同樣的步驟,結果也是有巨大的差異的。那是因為,通過表面的訪談和問卷調查,我們很難挖掘到用戶核心需求和真正的“痛點”。
傳統的做法,在用戶調查時,通常得出的結論是性別、年齡、收入和居住等基本信息;并依靠:為什么購買此類產品,一般平時如何使用該產品,在什么時候使用,在使用中有什么困難等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圖),甚至會針對用戶的期望做出產品的調整和改進。很多大公司還有專門的用戶研究團隊,但是這些精美的報告通常是好看并不適用,因為推出市場后,就會發(fā)現效果不好——
目標用戶不買賬。因此就只能不斷改功能,改變目標用戶,結果還是碰壁,最終甚至退出市場。
究其原因,用戶在考慮產品功能時,往往不會想到實現的難度,甚至不會考慮這個功能真地推出來之后,是不是真地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直接問用戶的意見,他們可能會說很多,但是照辦之后,卻發(fā)現用戶并不會用到。
這種時候“同理心”就非常重要了,只有設計師去體驗和感受用戶,通過目標用戶的生活方式,或者把自己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去理解用戶的感同身受,才能挖掘到用戶的真實需求。
例如,要做兒童平板電腦,一方面可以回憶自己孩子時期的感受和體驗,另一方面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了解他們現在的困惑和煩惱。這樣與調查孩子每天怎么生活、上學,怎么做作業(yè)、玩?!玫降臇|西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個例子:很多概念設計師設計的針對盲人的作品,看似非常人性化,實際上并不好用,我建議用兩個方法可以驗證其設計是否符合盲人用戶的實際需求:與盲人交朋友和真正體會盲人的感覺??梢杂醚壅置勺⊙劬^上一天,或者跟盲人一起生活,去感受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些是醫(yī)學數據和用戶畫像無法幫助到的。這才是設計師的真正的“人文關懷”。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的第一課“倒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在計算、比較、觀察中,發(fā)現倒數的特征并理解倒數的意義。
(2)能清楚地知道倒數的概念,掌握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判斷推理的能力。
2.能力目標
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得出倒數的概念,并能求一個數的倒數。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發(fā)現倒數的特征,理解倒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互為”“倒數”的含義,熟練寫出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過程:
一、字謎導入,激發(fā)興趣
(課件出示“吞”“昱”“杏”“旮”這幾個漢字)
師:這幾個漢字都是上下結構,如果把這幾個漢字上下調換位置,同學們能認識它嗎?
(課件出示調換位置后的漢字——“吳”“音”“呆”“旯”,讓學生讀出這幾個漢字,并觀察這些漢字的特征)
師:在數學中有沒有這樣特征的數?如果有,請舉出例子。
生5:在這幾組數中,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相互調換了位置。(教師驗證)
生6:兩個分數的乘積為1。(教師驗證并板書兩個分數相乘的結果,如下)
師:具有這樣特征的數,同學們能不能給它起個名字?
生7:分子、分母相互顛倒的一組分數。
生8:倒數。
(師揭示課題并板書:倒數)
【設計意圖:從中國漢字的結構特點引入,既溝通了學科間的聯系,又形象地說明了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結構特點,并以此激發(fā)了學生對倒數學習的興趣。然后以學生列舉出的有趣的數為題材,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總結出這組數的特征并揭示課題,為總結倒數的概念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歸類總結
師:根據上面各組數的特征,說一說什么是倒數。
生9:分子、分母相互顛倒的兩個分數。
師:如果兩個分數的分子、分母相互顛倒,它們的乘積是多少呢?
生10: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生11:對。
【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的例子進行辨析,進一步強調倒數是對于兩個數來說的,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通過對三組數的辨析,加深了學生對倒數意義的理解,為下面求一個數的倒數做鋪墊?!?/p>
師:試一試找出下面四組數的倒數。(學生先分組相互討論,然后匯報結果)
(學生交流匯報后,教師總結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師:如果是真分數或假分數,只要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如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設計意圖:通過求四組數的倒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怎樣求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整數、小數的倒數,并通過分析得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好。下面想考考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請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練習1(試一試)、練習2(我是小法官,對錯我來判)、練習3(猜一猜我是誰),比一比誰做得對。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集體交流反饋,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適時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倒數的意義,明確倒數的特點以及會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p>
四、拓展提高,發(fā)散思維
出示:在〇里面填上“>”、“
師:〇里面都填“=”,是巧合還是有什么規(guī)律?請同學們課后認真思考,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研究。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倒數的應用,并拓展學生的思維,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p>
五、歸納總結,梳理知識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這節(jié)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梳理,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
教學反思:
“倒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倒數不僅可以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且是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
換位思考在語法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田 亢
(無錫市堰橋中學,江蘇 無錫 214174)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倡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要從用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情感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進行換位思考。本文以高一定語從句的教學為例,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就如何換位思考,以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方式設計語法教學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定語從句;語法教學;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換位思考”就是指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轉換位置或角度,以有利于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重新站到另一個立場和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從而求得更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換位思考要求教師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的位置,在備課過程中改變以往注重研究課程標準、教材或教參的傾向,轉而重視研究學生。研究學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點、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取向。這樣,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就不僅僅要琢磨怎么講得透徹和全面,而應重點研究的是:什么樣的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怎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眼、口、手、腦并用。
在換位思考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在設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定語從句的語法教學時,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方式學習語法
我在自己授課的兩個班級(共80名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是:你最喜歡并認為對你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什么?在問卷中,我給學生列出了8種學習方式:即“聽講、背誦、作業(yè)、自學、小組討論、游戲、讀名言名著、觀看圖片視頻”。結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是游戲、觀看圖片視頻和小組討論。順著這個思路,我能不能對我的英語語法教學進行一番新的嘗試呢?因此,在設計定語從句的導入時,我從前面所學的課文中找出兩個代表性的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1)My favorite teacher was Miss Burke. She was the teacher who taught us English Literature. (2)I was glad that all my classmates enjoyed the cake that I made.讓大家觀察,找出定語從句。學生已經學過這些句子,因此很有信心進行觀察和分析。接著設計了諺語竟猜的環(huán)節(jié):(1)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長城非好漢。)(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3)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結果好,一切都好。)(4) It’s the first step that costs.(萬事開頭難。) (5)True friendship is like sound health,the value of which is seldom known until it is lost.(真正的友誼猶如健康的身體,失去時方知其可貴。)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定語從句,進而分析總結出定語從句中關鍵的幾個概念:定語從句,先行詞和引導詞。然后給出了著名影奧黛麗·赫本的一段很富有人生哲理的一段話: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the clothes (which/ that)she wears, the figure (that/ which) she carries or the way (in which / that) she combs her hair. The beauty of a woman must be seen from in her eyes, because that is the doorway to her heart, the place where love resides. (女人的美麗不在于她的著裝,她的身材或是她梳頭的姿態(tài)。女人的美麗一定要體現在她的眼睛里,因為那是通向她心靈之路,而心靈是愛的住所。)請學生進行欣賞并由此引出如何分析并選擇關系詞的問題。
二、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操練語法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保ń逃?,2003)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操練不僅能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而且能延長學生興奮專注的時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操練方式:(1)Who am I?游戲。課前教師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上一位名人的名字,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抽一張卡片,在組內展開討論,然后派一位學生用含定語從句的句子去描述,請別組的同學猜這位名人是誰。(2)句子接龍。將學生分成三人一組。每組給出一個簡單句子,以游戲接龍的方式,讓學生將句子一個一個的擴展開來。如:The girl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which is very tall. (3)看圖說話。如:利用多媒體,給出三幅有趣的圖片,上面是三只不同的猴子,提問學生:Which monkey do you like best?
三、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老師在課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是教師展示學識的舞臺,學生只能在教師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被動地接受知識。但現在的英語教學則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和教師在課堂中“導”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對學生的需要、思想、情感的理解,站到學生的角色地位上考慮問題,以心理上的角色扮演代替現實中的扮演,從而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頻”,保證教育信息最佳接受效果的實現。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智力潛能,把學習的時間、空間及主動權最大程度地還給學生,做到以教師的教適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譬如在做定語從句的課堂選擇練習時,學生的答案選項有較大差異,所以我把學生分成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先給出各自的答案,如有不同,各自擺明理由,誰講的最有說服力就聽誰的。而我則置身于學生中間,不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再進行答案點評和疑難解答。這樣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一個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平臺,變滿黑板或滿屏幕的語法規(guī)則為師生共同參與、互動交流的活動,課堂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分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園地。
參考文獻:
[1]莊艷玲.“多媒體-情境-語法教學模式”及其應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08).
[2]孫家芳.在英語教學中使用“感知究用”教學模式的嘗試[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09).
【關鍵詞】中職女生 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77-01
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教育教學作用影響下,學生能動地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評價、判斷、控制、組織、管理的能力。
一 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
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職女生在獨立人格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基礎能力,是自我適應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保障,同時也是自我認識、調整、規(guī)劃的一個動態(tài)的管理過程,是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定位的扮演過程。目前,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表現為以下幾種形態(tài):
1.被動型
被動是指受外力推動而動。中職女生大多數表現為文靜、內斂,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過程中,女孩子被傳統文化影響更為深刻,因此,被動接受各種管理、約束,覺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思維意識在長期被動中形成定勢,墨守成規(guī)。
2.叛逆型
叛逆型與被動型截然相反,這樣的中職女生敢于向學校的一切規(guī)章制度“叫板”,她們不懂迂回,不會婉轉,而是直接地與環(huán)境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這種學生思想激進、勇于打破常規(guī)、另辟蹊蹺,是學校的另類學生。中職女生大都處于生理、心理發(fā)展迅速時期,受外界諸多因素影響,波動性較強。特別是心理逐漸成熟的過程,需要不同的經歷和過程過渡,往往在行為上變現為我行我素,更有甚者,與家長斗,與學校各種規(guī)定、制度做斗爭!
3.自我型
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身體、心理也在成長中,她們有自我的意識和主見,一種自我認識更加地彰顯,成為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過程中的接受者,同時又是一種評判者,更有甚者以一種批判者的姿態(tài)出現。
二 在德育課堂中如何提高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
1.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法,認清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wěn)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德育課概念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教師可以采用“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法,即德育課程概念,告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是什么,該現象為什么會出現?可以結合社會想象,如“郭美美現象”“小悅悅事件”,讓學生通過“想”、“看”、“說”這樣一個過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通過“換位思考”法,換位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課堂要生動、有效,同時達到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效地利用課堂?!皳Q位思考”法就是一種較好的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學生被動變?yōu)橹鲃樱虒W客體變?yōu)閷W習主體。在生活、社會角色的過程中,對自我進行評價,自我監(jiān)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在換位角色中,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當然也是一個中職女生自我管理能力全過程的演繹!
3.通過“設身處地”法,進入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設身處地法”是指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立場,替別人的處境著想。職業(yè)學校學生到校除學做事外,更多的是學習“做人”。學生首先要有“做人”的意識,才能激發(fā)學生“做事”的熱情和激情。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做人”?“設身處地法”就是一種好的方法。學生處理現場的能力,本身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體現?!霸O身處地”法能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較好的發(fā)揮,發(fā)揮學生積極性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4.通過“現身說法”法,演繹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課堂是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的有效場所。每個班級都有“另類”學生,她們的表現往往是“獨樹一幟”。對這類學生,在德育課堂上,教師可以用“語言類”“小品類”或“法制類”等節(jié)目,將他們的行為和表現,在德育課堂上再現,也可以讓學生“本色演出”或“友情演出”,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課堂過程中,這樣的德育課堂很有時效性、觀賞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編”“導”“演”的過程中,認識了自我,剖析了自我,判斷了自我,更新了自我!這又是一種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手段。
5.通過“課堂延伸”法,延續(xù)角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對于異性,或許我們都覺得這個傾向是必然的,是唯一的。或許是因為傳統思想的緣故,或許這個傾向是顯性的;所以我們一般會將異性意外的性傾向歸屬于另外一個世界,那么,這樣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無論是那種性傾向,都不會說只有一個人是這樣,都不會給人帶來麻煩,都不會讓人無可適從,可是,就是這樣的簡簡單單的一個理論卻讓很多人無法欣然接受,都會認為除異性以外的性傾向是一種病,都會將這種人歸作是令人厭惡的類型,誰真正的想過他們?誰明白他們的心情和無奈?
沒有人會想過,沒有人會明白。異性是自始以來就定形的傾向,所以沒有人會去輿論,去反對,去用言語踐踏,對于這個傾向,又有什么好說的呢?所以對于另外三種傾向我只能默默的表達。
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不是因為同性戀而愛上你,也不是因為愛上你而同性戀,只是我愛上了一個人,恰好我們是同性而已。有一個評論中有這樣一句話:不論哪個性傾向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泛喜歡的,也就是說,假定你是異性傾向,你不會喜歡世界上每一個異性,同性傾向當然也不會喜歡世界上每一個同性。對于以上而論,每一個都有愛的權利,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他們都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
有的人會說:“同性不是一種精神病嗎?”對于這句話,當然不能說是膚淺,只能說是情有可緣,由于傳統男女傳統搭配的思想的長久灌注,對以外的性傾向或許都會被認為是一種病或者是被人說是惡心;但事實并非如此,愛又并非只能是男女組合,那樣愛還會公平嗎?或許人們都關注的不是公平與否的問題吧!
所謂:愛的是人,并非性別。如果你否定了否定了這句話,那么可不可以說你只看重性別,而不看重愛?沒錯,或許這個理論是荒謬了一些,但是就是這樣,性別只是為了區(qū)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已,又如何能作為愛的因素之一呢?
所以我們不能將異性以外的性傾向說之為是一種病癥或者是讓人惡心的傾向,我們應該去尊重和接受。如果你自己設身處地的想想,難道不該這樣嗎?
雙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對于異性和同性都有愛。這種傾向的人到底有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也是很少的罷了,但是這種傾向不會被太多的人輿論,是不是因為這種傾向的人有異性之愛在里面?還是因為這不是所謂的“病癥”?
無性也是字面上的意思:不喜歡異性也不喜歡同性??上攵?,這種性傾向也不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我也不知道這是因為什么,難不成愛真的不如性別重要?
還記得姐姐以前寫的同性小說,雖然最后拿到了稿酬,但是在將小說發(fā)到空間的時候卻遭到了風叔叔的強烈的反對,他說:同性小說不是被人所接受的,所以寫這種小說就是多事之舉。對于他的話我認為這是文人相輕(這個概念是姐姐告訴我的),我并非覺得這種小說就是不可以用文字去寫,不覺得這種文章會玷污了神圣的文字。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 有效性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和得到尊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師,需要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所長,增進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出發(fā)。
一、身正為范,感化頑愚
平時,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我會做很多的準備,從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啟發(fā)學生,到如何將重點難點解釋給學生,我都會搜集資料,進行精心的準備。再加上課堂中實施恰當的教學手段,對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我看得出來,學生們對我的付出也給予了肯定,因而大多數學生都能以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認真地進行學習。對于有些比較頑皮學生,我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嚴厲地批評他們,而是在課下找到他們,和顏悅色地和他們聊天。通過推心置腹的交流,學生們都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很多調皮搗亂的學生在課上收斂了很多。 之后,我又經常對他們加以引導,逐漸地使他們恢復了對數學的興趣。 對于比較偏科的學生,課下我也經常找時間跟他們聊天, 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給他們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努力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作為教師,不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同時也是在做一種推銷,將自己推銷給學生,讓學生喜歡你,接納你,從而熱烈地歡迎你。
二、合作學習,培養(yǎng)技能
合作學習是將相鄰的前后桌同學組合起來,讓他們共同研究、探討知識點。教師通過講解、示范、練習等方式將合作的技能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團隊中養(yǎng)成一種合作學習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人人都能夠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如此一來,學習好的學生會將學習技巧傳播開來,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會得到幫助,學會技巧,真正發(fā)揮了團隊的合作精神。 通過課堂合作學習的實踐,學生之間變得團結了,增加了班級的凝聚力。同時在你爭我趕的學習氛圍中,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取長補短,發(fā)揮熱情,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注重方法,巧學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常常會遇到“似曾相識”的知識,覺得好像學過,比較眼熟。 通過比較,我們會發(fā)現在不同領域、不同分支中會有一些類似成份在里面,這樣對比、聯想,學起新知識來就會覺得比較容易。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住學生的這種想法,把類似的地方進行比較分析,加以啟迪,讓知識之間產生關聯, 會讓學生由一種思維轉化為另一種思維, 從而獲得更多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接受、理解和掌握。心理學家認為,孤立的知識容易被遺忘,而系統化的知識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也易于吸收和靈活運用。 在數學教學中巧用類比的思想和方法,進行定理、概念、解題方法運用等多方面的關聯教學,強調類比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數學知識中的區(qū)別和聯系,使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發(fā)現新的結論, 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換位思考,寓教于樂
學習動機是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起因,學生獲得興趣才能夠具備探索知識、求知問題的傾向。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體會中出發(fā), 通過觀察和實驗操作,提出問題。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議論和探索的話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學生一直處于坐在座位上傾聽的位置, 跟隨著教師的思維機械地接受著知識,教師講一題,學生做一題,學生普遍的感覺是學得很累,興趣不濃?!皳Q位法”堅持先設疑自學,讓學生先做題,自己設法解決問題,讓他們逐步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主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教學顯得呆板,沒有生氣。要想讓學生在思路上有所創(chuàng)新,就要啟發(fā)學生的心智和思維,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產生學習的興趣,樂意自主地學習數學。換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多動手、多思考,自主講述,自主評議,做到人人參與其中。換位法給了每個學生當“老師”的機會,使課堂教學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在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角色換位的心里,讓他們由新鮮感到使命感進行轉移,促使他們明白教師的重大責任, 同時也提高了師生關系之間的融洽程度。另外,換位法可以讓尖子生在自己學好的情況下,幫助其他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更能讓他們所學知識在“小老師”的責任心下得到鞏固和升華。同時,在他們幫助別人的時侯,也學會了深層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后進生作為教師們都頭疼的老大難,在“換位法”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過“換位法”讓后進生充分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肯定和鼓舞,不但改變了學生現有的困境,也提升了自信心,增強了學習動力。
當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方法還有很多,以上四點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通過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愛學、樂學,就一定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收獲累累的碩果。
參考文獻:
[1]何功學. 有效課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 2011,(10) :35
[2]廖信梅. 尋找開啟學生再創(chuàng)造能力的鑰匙——探索在理化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和途徑[J].學周刊,2011,(29):109
【問題診斷】
一、 思維含量低,缺乏啟發(fā)性
【案例一】“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片段
教師創(chuàng)設了猴王分桃子的情境,學生用小圓片代替桃子進行操作。
師:把16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請幫助分一分,結果怎樣?(生動手操作后,師指名回答)
師:你想的和他一樣嗎?想得一樣的請舉手。怎樣用算式表示分的結果呢?(個別回答,師板書)
師:如果把16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又該怎么分呢?結果又會怎樣呢?請把你分的結果和同桌說一說。(生動手操作后互說)
師:能告訴大家嗎?你和同桌是怎么說的?(個別回答)
師:兩次分的結果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為什么第二次分會有多余的呢?(個別回答)這多余的桃子再分給其中的一只小猴行嗎?為什么?(指名回答)
師:如果一只小猴要分到5個桃子,16個桃子能分給幾只小猴?自己動手試一試。(生動手操作)
師:能把你的結果告訴大家嗎?為什么也是有多余?還能再分給另一只小猴嗎?(指名回答)
師:后面兩種分桃子的情況和第一種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為這多余的數取一個名稱嗎?(指名回答并板書:余數)
師:能用算式分別表示出第二、三種分桃子的情況嗎?請自己先試一試。(指名板書)
師:你寫的和他一樣嗎?寫得一樣的請舉手。(師手指著黑板上的算式)
師:像這樣平均分后還有多余的,也用除法計算。這種除法叫什么?哪個同學知道?(生個別回答后,師揭示課題并板書:有余數的除法)
【問題診斷】
案例一中,教師一直重復著“你想的和他一樣嗎?想得一樣的請舉手”“你寫的和他一樣嗎?寫得一樣的請舉手”這樣的話,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都在一樣與不一樣之間打轉,似乎這堂課的目的,就是尋求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和傳統的標準化教學又有何區(qū)別呢?而且重復同一個問題很容易使學生形成聽覺疲勞,很難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教師為了引出“余數”和“有余數的除法”兩個概念,設計了一個切合學生生活的情境,然后步步為營,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可謂煞費苦心。然而,學生卻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更提不出有創(chuàng)意的質疑,只是在不斷揣摩教師的心思。此外,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只需要學生回答“一樣”或“不一樣”類似的是非判斷,即使學生不思考,也可以通過猜測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僅思維含量低,而且缺乏啟發(fā)性。
二、 難易失度,先后無序
【案例二】“圓的面積”教學片段
課上,教師先讓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實現轉化,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教師在“轉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處理得非常好,通過四次轉化(把一個圓分別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學生滲透了極限的思想。接著,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推導出圓的面積嗎?此時,學生面面相覷,無所適從。
【問題診斷】
案例二的問題主要出在難易失度上。教師提的問題太大,前后跳躍性強,沒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無法從圓的四次轉化中,直接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考慮學生的認識序,循序而問,步步深入。案例中,教師在學生沒有完全領會極限思想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推導圓面積公式,其結果是可想而知。
三、 問題模糊,忽視重點
【案例三】“認識乘法”教學片段
教師課件出示精彩的畫面——“動物園一角”。讓學生觀察片刻后,進行互動交流。
師:小朋友,你們從畫面上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暢言)
生:我覺得這里很好玩,有小動物、小房子、小溪、白云和小橋,太美了!
生:我發(fā)現小溪的水還在流動呢!要是能上那玩多好??!
師:除了這些,大家從畫面中還知道了什么?
生:老師,我還知道小溪里有小魚呢!
生:我還知道小兔們好像在跳舞。
生:我還知道小雞好像在啄米哦!
生:老師,那有兩座小房子,哪座是小兔家的???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發(fā)現呢?
……
【問題診斷】
從案例三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觀察大多停留在對畫面的直觀描述上,沒有從數學角度、用數學的眼光去考慮問題,教師的提問含糊不清,沒有明確的數學指向性,忽視了教學重點,這很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反而容易使學生出現非數學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表達要簡潔、明了,突出重點,否則學生聽不懂,便會無從下手。
【策略思考】
基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來提高提問的質量。
一、 立足目標 精心預設
1. 澄清“模糊點”
對于一些數學概念,常有一些定義相近,容易與其他內容相混淆的知識,這就是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學生對這些模糊點的處理通常是粗糙的、含糊不清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予以澄清。如在教學“物體的容積”概念時,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物體的容積和體積都是講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那么容積和體積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聯系呢。”通過這一問題,強化容積、體積概念。澄清模糊點,對于加強提問的有效性、針對性,顯得尤為重要。
2. 深化“創(chuàng)新點”
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才能更深刻地領會知識,獲得體驗與感悟。因此,教師應避免頻繁地提一些知識性問題,而應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對新知進行分析綜合、重組加工的問題。同時,教師需要及時判斷問題的答案是否合理,有無獨創(chuàng)性,并擇優(yōu)進行引導深化,達到知識螺旋上升的目的,這也是新課程一直倡導的重要理念。
3. 突出“重難點”
課堂提問要抓住教學重點和問題的關鍵,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抓住要害,切不可隨意設問,頻繁提問。要做到“少而精,短而實”。此外,教師要根據具體數學知識的性質和特點,設計提問,提問要有側重點,如講授新課,要圍繞教學要點設計問題;復習教學,要從知識的規(guī)律性、易混淆的數學知識點設計問題;習題講評,要從思想方法、解題規(guī)律入手設計問題。
(二) 換位思考 靈動調控
教學中教師經常會碰到一些意外的生成,這時教師就要隨機應變,及時、靈動地進行調控。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及時分析學生的認知心理。
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有錯誤或不全面是正常的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 應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新問題,以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蛴山處熞龑W生指出錯誤所在,要求學生再次審題,審題后進行矯正性發(fā)言,弄清問題的實質。對于這些問題,教師首先要找出學生的“閃光點”,予以正面的肯定,說明這位學生是在積極思考,或許其中就蘊涵著許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其次要找到他們的“思維支點”,如果教師一下子不能領會學生的回答,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思考過程。這既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反映,也是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表現。
技巧1:用“規(guī)則”幫助講道理
吃過晚飯后,凡凡(3歲)一直在看電視,媽媽又給他講道理,說看電視時間太長了對眼睛有害,搞不好會得近視眼。凡凡聽了之后點點頭,接著對媽媽說:“再看一小會兒?!眿寢尵妥屗挚戳艘恍骸5沁^了一小會兒,凡凡仍然“粘”在電視機前,媽媽繼續(xù)嘮嘮叨叨講道理……母子間玩起了“拉鋸戰(zhàn)”!
點評
道理與實際行為之間是有距離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拉近這個距離。只講大道理,卻不幫助孩子采取具體行動,是父母的常見誤區(qū),其結果是慫恿孩子狡辯。就像凡凡,他知道媽媽的建議原來可以當做耳旁風,于是他口頭上不反抗媽媽的建議,但行動上卻不執(zhí)行。孩子的這種“軟抵抗”策略比較隱晦,家長需要識破這一點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促進孩子的執(zhí)行力。
支招
媽媽可以對凡凡提出的“一小會兒”來個明確的界定,例如要求孩子告訴她分針、時針走到哪里才算是“一小會兒”。這樣的話,凡凡就沒了狡辯的余地,也明白該如何執(zhí)行媽媽的建議了。另外,也可以給孩子制定看電視的時間,規(guī)定時間內可以看,倒計時15分鐘或10分鐘提醒孩子關電視機的時間,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等時間一到,就果斷地把電視機關了。這個時候少講點道理,因為道理他都懂,需要的是家長幫助他管住自己。
技巧2:用“換位思考”幫助講道理
媽媽下班一回家,看到星星(2歲半)正在他自己的房間里開心地開著電動玩具狗“噠噠噠”地跑。媽媽問星星玩具狗是哪兒來的,星星爽快地說是在小朋友張潔家玩時拿回來的。再問星星人家是否知道,星星卻說:“我明天就還給他!”等媽媽打電話到小朋友家核實后,立即大聲嚴肅地批評星星:“你怎么可以不告訴人家一聲就拿回來?我不是告訴你了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想玩的話也得問過人家,你知道這是什么行為嗎?這叫偷!”看到媽媽這種表情,星星“哇”地一聲嚇哭了。
點評
媽媽的做法是不恰當的。一是不該對孩子發(fā)火,哪怕是給孩子講道理,也不能用這種責怪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二是對三四歲的幼兒來說,其思維模式還是具體形象思維,而且以自我為中心,理解能力弱,沒有建立起道德觀念,沒有“偷”的概念,這樣“上綱上線”,提升到道德層面。會傷害到孩子稚嫩的心靈,甚至給孩子留下終生的陰影。
支招
我們不妨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感受他人的心情??梢赃@樣對孩子說:“我們想想看,如果你的朋友悄’哨拿走了你最喜歡的玩具回去玩。而你要玩的時候找不到,這時你會不會著急啊?” 如果孩子也說會著急,則可以繼續(xù)問:“那如果知道是他拿走的,你會怎么想?”這是讓孩子繼續(xù)換位體驗,設身處地地想象給自己帶來的不好心情和麻煩。待孩子“換位體驗”完成后,再尋求解決的辦法,比如打電話或到對方家向對方說明情況,致歉,求得諒解。并告訴孩子今后不能再犯。
技巧3:用“故事比喻”幫助講道理
非非(5歲半)手臟了總喜歡往衣服上抹,口水、鼻涕也喜歡用衣袖蹭。媽媽說了很多次,他總改不過來。媽媽終于忍不住發(fā)火,一邊生氣一邊不停地告訴非非手臟了要洗,擦口水要拿紙巾,可非非根本聽不進去,依然將兩只衣袖弄得臟兮兮的。
點評
有時,通過講故事、比喻的方式讓寶寶從故事中領悟道理,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因為有些問題孩子對它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也想不到一旦成了習慣,將多么難以改正。通過故事讓孩子去想象,通過比喻讓孩子通俗易懂地明白,會更有效。
前些日子,我園在組織業(yè)務學習時,大家共同學習了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團隊精神”,通過大家共同的學習和討論,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
以前,我把“團隊精神”簡單的認為是共同合作,積極完成各項工作,而現在我明白了,那只是“團隊精神”的一部分?!皥F隊精神”形成的基礎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一個國家興盛的支柱,是一個集體發(fā)展的動力。可見,它的重要性大到國家、社會,小及集體乃至家庭。對于一個集體成員全為女性的幼兒園而言,“團隊精神”更為可貴。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么三十個女人就是三十臺戲呀!若想把戲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想唱出一臺另人叫好的戲,那難度可想而知。這就需要一種概念極其明確的精神,需要一種極強的力量,這種精神、這種力量來自于哪里呢?它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雖然說“全是女人的地方是非多”,但如果我們都能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為對方、為他人想想的話,我想,頭頂會有一方蔚藍的天,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曾在失眠的日子里,我意識到家長對孩子那份真摯的愛;曾在月色如水的月夜里,我感悟到領導那嚴與慈相交融的工作態(tài)度;也曾在瑟瑟秋風中,看到教師們帶著牢騷而滿腔熱忱的投入工作,看到她們對集體、對工作的那份狂熱而自豪。自豪自己也是她們中的一員——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自豪我們有一種共同的精神——團隊精神!
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向彼此伸出你我的手,多一份信任與支持、多一些理解與幫助,攜手共育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