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

第1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1. 呈現(xiàn)階段以直接法為主。

直接法產(chǎn)生于20世紀初, 其主要特點是強調(diào)通過實物、圖畫、動作等直觀手段直接用外語教外語; 強調(diào)模仿, 注重口語。其心理學理論基礎認為, 在語言行為的心理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感覺, 引入意識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隨的刺激應盡可能有感覺成分, 最強有力的感覺是音響表象所引起的。因而, 外語教學應遵循先耳聽口說、后眼看手寫的原則, 通過語言、語調(diào)和聽說訓練帶動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九義《英語》教材的語言材料, 即Look, listen and say, Learn to say和Let’s practise等, 均取自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新授這些內(nèi)容時,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手勢、實物、動作、玩具、剪貼畫和圖片等直觀手段, 以及幻燈投影、錄像、電腦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直接呈現(xiàn)某一事物和單詞, 并且利用錄音或教師配音, 讓學生把英語的聲音形象和客觀事物直接聯(lián)系起來, 接著以模仿、朗讀、口頭問答、口頭復述等方式進行語音、語調(diào)和聽說訓練??梢源偈箤W生通過英語直接理解教學內(nèi)容, 增加操練的機會, 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或特殊的表達方式, 教師要盡量在語境中直接呈現(xiàn), 然后稍加漢語解釋, 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操練。

2. 句型操練采用聽說法。

聽說法源于美國, 它繼承了直接法某些優(yōu)點, 以句型和語法結構操練為綱。聽說法產(chǎn)生的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聽說法根據(jù)結構主義對千百萬個句子進行分析, 歸納出典型的句型結構, 然后根據(jù)行為主義所提出的刺激—反應—強化規(guī)律進行句型操練, 經(jīng)過反復模仿形成習慣。句型結構訓練是學生掌握外語的有效手段, 是學習外語初級階段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教材從第二冊開始, 每一課的Let's practise部分都圍繞一個四會掌握的句型進行操練, 這個句型是Learn to say中的重點句型。每個單元的第一課安排新的句型, 隨后的幾課所操練的句型要么是運用鞏固上一課的句型, 要么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行擴展。為此, 要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句型操練, 如替換句子成分, 轉(zhuǎn)換句型, 完成句子, 還原句子, 擴展句子等, 并在學生獲得句型結構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歸納語法規(guī)則, 以達舉一反三, 準確運用的目的。

3. 聽說訓練適當采用全身反應法。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舍觀察到成功的外語習得和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小孩學會說話之前已經(jīng)會聽懂大人的指令, 移民的兒童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一個階段只聽不說, 久了以后很容易就學會新的語言。他認為, 學習外語也應模仿這個過程, 即先理解后表達。他在60年代創(chuàng)造立了全身反應法。全身反應法的特點是:通過教師發(fā)指令, 學生以身體動作對教師發(fā)出的指令作出反應, 在大量理解性聽的輸入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 進而培養(yǎng)讀寫技能。

教材第一、第二冊的Let's play吸收了全身反應法的優(yōu)點, 通過教師發(fā)指令, 學生用動作作出反應, 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除Let's play外, 在其它內(nèi)容的教學中, 教師還可以適當運用全身反應法和動作教學法進行聽說訓練。動作教學法要求學生一邊開口, 一邊作動作, 例如, 練習Let's go and climb the hill時, 師生一起邊說邊作邀請和爬山的動作,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語境, 正確感知、領悟、掌握和運用英語, 有助于讓學生形成直接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4. 交際法貫穿教學始終。

交際法, 又稱功能意念法, 產(chǎn)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歐共體。它主張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zhì)的功能, 揭示了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包括口頭、筆頭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為了達到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目的, 教學必須以功能項目為綱, 以話語或語篇為教學基礎, 教學過程要情景化、交際化, 不苛求糾正語言錯誤。 現(xiàn)行的中小學英語教材都以功能為綱編寫, 九義教材每課書的主體部分Learn to say, 選擇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際用語, 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出現(xiàn), 對話中詞匯的選擇和重點句子的操練又保持了語言結構的系統(tǒng), 為交際法貫穿教學始終提供了條件。其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可歸納如下:(1)熱身運動。每節(jié)課最初幾分鐘運用所學的日常用語進行交際活動, 如師生問候, 多種形式的聽音問答, 學生之間自由會話, 會話表演, 做游戲等, 不但能復習運用所學內(nèi)容, 而且使學生體會語言的交際功能, 激發(fā)學生學好語言的欲望。(2)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在特定的情景中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語言環(huán)境, 增加學生接觸英語語言材料的信息量, 使學生用中學, 學中用, 這是教學過程交際化的有效措施。(3)創(chuàng)設情景, 呈現(xiàn)新語言材料。無論是呈現(xiàn)對話還是呈現(xiàn)對話中的生詞和新句子, 都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置身在實際生活的場景、情形中, 才能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4)操練以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為中心, 循序漸進。教師可以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根據(jù)學生原有知識水平設計聽說讀寫的言語技能訓練, 從控制性操練(如模仿, 分角色朗讀, 背誦, 就對話內(nèi)容問答等)到半控制性操練(如圍繞對話內(nèi)容詢問學生的經(jīng)歷和看法, 看圖說話, 從對話中抽出某個短語或結構進行模仿練習等), 最后過渡到非控制性操練(如對話表演, 根據(jù)所給的情景用所學的語言形式來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等)。這樣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過渡, 以達培養(yǎng)交際能力這個最終的教學目的。

第2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關鍵詞:TPR教學法;小學英語教學;理性思考

1.TPR的理論背景

1.1心理學理論

首先TPR吸取了心理學中記憶痕跡理論的觀點。認為記憶越是經(jīng)常和強烈,該記憶的聯(lián)想和回憶越是容易。運用TPR學英語,學習者先用身體反應,再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使身體反應和語言反應聯(lián)系起來,就容易形成記憶。

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來看,Asher認為,成年人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和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相似,成人應該學習小孩習得母語的方式。他指出針對兒童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兒童一般先用身體反應,再學會用語言反應,因此兒童習得語言的最大特點是理解先于開口,理解又表現(xiàn)為用動作回應指令。

1.2語言理論

Asher沒有直接討論過全身反應法的語言理論,但從TPR的課堂練習的名稱和安排方式來看,它是明顯和結構主義語言關相關。

1.3學習理論

Asher的學習理論與三個理論有關:1)大腦中有一種特定的語言學習的生理藍圖,它決定第一和第二語言學習的最佳途徑。2)大腦區(qū)域化決定了左右腦的不同學習功能。3)壓力(情感過濾)影響學習行為和學習內(nèi)容,壓力越小,效果越好。

2.TPR的主要教學原則和特點

2.1主要教學原則

2.1.1基于理解能力先于輸出能力,應首先發(fā)展學生的聽力能力,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步發(fā)展成說的能力。只有充分正確的輸入被理解后,才能夠自然地過渡到說。

2.1.2允許學生在預先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開口發(fā)言,教師不強迫學生發(fā)言。

2.2 優(yōu)缺點

2.2.1優(yōu)點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帶有游戲性質(zhì)的方法可以降低學生的緊張情緒。

(3)語言與行為的協(xié)調(diào)有利于學生左右大腦的開發(fā)。

(4)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5)實用性強,適合大小班教學;同時有很強的兼容性,可以和其它的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2.2.2局限性

(1)適用人群偏向于活潑好動的兒童和青少年,年齡偏大的群體在做肢體反應時可能會覺得尷尬。

(2)只適用于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比較抽象的單詞和句子很難用其來表述,必須和其它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3)教師肢體語言不當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誤差。

(4)由于兒童好動的天性,如果課堂管理不好,容易造成混亂,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3.TPR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字母教學

一些教師結合TPR教學理論來教授字母,如制定字母卡,卡片的內(nèi)容是該字母的大小寫和對應單詞的實物圖片。并根據(jù)26個英文字母的形狀編成了一套字母操和口訣,每一個字母對應一個以其為起始字母的單詞,在單詞中該字母讀音為其典型發(fā)音(A-Apple)。

詞匯教學

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不擅長通過分析和對比來記憶單詞,但是他們天性好動,樂于模仿,對直觀的視覺刺激能較好的接受。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將TPR理論結合詞匯教學,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將詞匯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們,強調(diào)通過肢體動作的模仿進行理解記憶。

游戲教學

游戲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還可以減少他們的壓力。教師在教詞匯或?qū)υ挼臅r候,通常根據(jù)TPR理論設計相應的游戲,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了stand,run,sit,swim,jump,cry,smile這些詞之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教師快速地說出這些詞,學生聽到后做動作,每組依次抽一名同學進行比賽,每做對一次就為該組獲得一顆星,獲星最多的組獲勝。

音樂教學

歌謠或歌曲可以讓孩子們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唱唱跳跳地學習英語。有些教師結合TPR教學理論還自編了一些簡單、容易模仿的動作來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和理解。如一些教師教授完身體部位名稱時,帶孩子們一起唱“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這首歌。

繪畫教學

一些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時結合TPR理論,讓學生親自動手繪畫來幫助他們建立對新知識的直觀認知。例如在講動物時,老師給孩子們分發(fā)畫紙。講到elephant時,大家在紙上畫一頭大象,講解完所有的動物后,給孩子們每人發(fā)一張黑白的卡通動物畫,讓孩子自己涂顏色。涂完顏色后,讓孩子說出自己涂的動物名稱和顏色。

情景教學

小學生生性好動,喜歡模仿,有強烈的表演欲望。一些英語教師結合兒童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來設計課堂活動,并結合TPR教學理論,將肢體動作與這些生活情景相結合。

第3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要對幼小兒童進行英語兒歌的教學,首先要了解英語兒歌的分類。一般來說,英語兒歌沒有固定的結構章法,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童謠,還有創(chuàng)作的兒歌,內(nèi)容都在不斷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英語兒歌大致可分為游戲歌、數(shù)數(shù)歌、問候歌和猜謎歌等。

各種形式的英語兒歌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以實施。英語兒歌教學實質(zhì)上是教師為發(fā)展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創(chuàng)設條件和提供機會,讓幼小兒童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與人、物、環(huán)境、材料等地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發(fā)展聽說能力。在英語兒歌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情境教學法

情境是指情與境的統(tǒng)一體,情代表人與其所有行為、心理,境則強調(diào)客觀世界的構成和自然性。情與境的結合使小孩處于一種寬松、自由且貼近小孩生活的氛圍中。情境教學法最主要的特點是新的英語兒歌通過情境進行教學和操練,小孩在情境中興趣高、理解快、記得牢。運用情境教學法,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情境,讓小孩能有興趣地主動學習并學會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例如,教授英語兒歌Butterfly :“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fly goes up. Butterfly, Butterfly, the Butterfly goes down…”(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教師把孩子帶到花園里,讓孩子們觀察蝴蝶是如何飛舞和采花粉的。小孩在學兒歌的過程中,邊吟唱變在花叢中學蝴蝶飛舞狀,他們邊歌邊舞,興趣盎然。

二、多通道活動法

多通道活動法是讓孩子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讓孩子在看看、聽聽、聞聞、摸摸、想想、玩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兒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刺激,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理解,讓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外界刺激下,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來參與活動,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講、做的方法。所謂“聽”,是指教師用英語描述、啟發(fā)、引導、示范等,讓孩子充分地感知和領會;所謂“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生動的客觀對象,如實物、圖片、情境表演、多媒體等讓孩子充分觀察;所謂“講”,是指幼兒兒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開口講;所謂“做”,是指教師提供給孩子一定的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加深對所學兒歌的感受性和熟練程度。如兒歌I Love Apple :“Apple round ,apple red ,apple juicy apple sweet .Apple apple, I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ike to eat.”學生在學習這首兒歌時,教師提供給幼兒紅紅的大蘋果,讓幼兒觀察形狀、顏色,嘗一嘗味道,畫一畫等。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性活動中獲得了英語學習的經(jīng)驗。

三、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盛行于70年代,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圣何塞(San Jose)州立大學心理教授James Asher創(chuàng)立,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xié)調(diào)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

從發(fā)展心理學得角度出發(fā),Asher指出,針對孩子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孩子一般先用身體反應,然后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強調(diào)理解先于開口,因此,“聽――做動作”是全身反應法的最明顯的特征。由于這種方法對幼兒的言語輸出不作嚴格的要求,并帶有游戲的性質(zhì),因此可以減少他們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他們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英語兒歌one two three .play the ball with me 教師準備了皮球、小拐杖、釣魚竿,先讓幼兒做“say and do ”的游戲,教師發(fā)命令,幼兒根據(jù)命令做相應的動作:“play the ball”“pick up the stick ”“walk in a line ”“go fishing”。

根據(jù)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點,結合本人這段時間的實踐,證明了英語兒歌教學在小學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提高了英語課堂的課堂活力,加深了學生對所以學內(nèi)容的印象,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掌握了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4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年前筆者參加區(qū)級英語教學比賽,教材內(nèi)容定為《Join In》StarterUnit 4 《Colours》。認真分析教材內(nèi)容后,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知識目標:①掌握本課新單詞green,red,pink,blue,yellow,brown;②學會用句子表達Look at the butterfly. The lovely butterfly. It’s(green and red). My little butterfly;③學會唱英文歌曲。

第二,能力目標:使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敢于表現(xiàn)自己,樂于展示自己;發(fā)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欣賞美,感受美,樂意用英語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

現(xiàn)結合本課教案具體分析TPR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以及教學效果。

一、TPR全身反應法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在一節(jié)課開始時,如何迅速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聽懂英語,會說英語,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PR全身反應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可操作性強,效果也很好。在Step 1: Warming up階段,筆者首先與學生用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互相問候,接著請學生齊唱英文歌曲Hello!What′syourname ?這首歌曲學生之前學過,旋律歡快,容易上口,學生都很喜歡唱,并且在唱歌的同時主動地作出相應的動作來,邊唱邊跳,非?;钴S。此處TPR全身反應法的運用就在不知不覺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并且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語學習中來。

二、TPR全身反應法有利于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眾所周知,無論學什么做什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興趣,積極性高,教師的教學就會事半功倍,反之亦然。所以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后,如何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另一個重要問題。在Step 2:Presentation階段,筆者是這樣設計導入新授內(nèi)容的:課前請一位學生戴上蝴蝶頭飾扮演蝴蝶,并請她先站在教室門外。在歌曲Hello!What’syour name ?過后,與教室里的幾位學生對話T:Hello!I’mCherry, What’syour name ?S:My name is……T:Oh!We are good friends。借此復習日常交際用語,并告訴學生接下來要為他們介紹一位新朋友。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來,都想知道新朋友是誰,學習興趣無比濃厚。此時,再播放新授歌曲Butterfly,并請扮演蝴蝶的那位學生隨音樂翩翩“飛”進教室,與此同時,筆者也參與其中,隨歌曲作出相應動作,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內(nèi)容,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如歌中唱道:Look at the butterfly.The lovely butterfly時,筆者用手指向那位扮演蝴蝶的學生,并作出很喜愛的表情,這樣其他學生一看就理解了意思,后面跟唱歌曲就很容易了。

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可能并不難,但要使?jié)夂衽d趣持續(xù)下去就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方法了。在通過請學生扮演蝴蝶翩翩飛舞后,學生的興趣相當濃厚,他們覺得這樣上課很有意思。此時筆者再引出本課重點,即知識目標中的掌握本課新單詞green,red,pink,blue,yellow,brown。單詞的教學如果方法不當將會非常枯燥,學生之前的興趣也會隨之消失。為了避免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筆者在接下來新授單詞時不是單純地出示、講解、反復跟讀,而是進一步運用TPR全身反應法,借助事先準備好的白色蝴蝶和彩色翅膀,與學生互動,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顏色。當學生回答紅色時,就為蝴蝶粘上一邊紅色的翅膀,并引出red這一新詞,學生積極主動地跟讀,既直觀又容易記憶。在用同樣的方法介紹完六個表示顏色的新詞后,請幾名學生做游戲I say ,you touoch。筆者說單詞,請學生觸摸相應的顏色,這個過程是學生聽英語并用英語思考并作出正確反應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學生踴躍舉手上臺做游戲,在玩中輕松掌握了新詞的使用,教學目標得以輕松實現(xiàn)。

三、TPR全身反應法有利于鞏固學生習得的知識

前面的教學借助stick 、touch等方法保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較好地完成了使學生掌握新詞這一目標。但此時學生的記憶尚屬短時記憶,如果不加以鞏固,可能轉(zhuǎn)眼就會忘記,這樣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鞏固學生已經(jīng)習得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Step 3:Practice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依然還是采用的TPR全身反應法。首先與學生一起做游戲I say,you show,筆者說出表示顏色的詞語,要求學生快速反應,出示相應顏色的彩筆。在學生都能出示正確的彩筆后,改變一下方法,筆者來出示彩筆,請學生說出相應顏色的單詞,進一步鞏固新知,達到使學生由會聽到會說的效果。接著,將學生分成三組,交給每組一只白色的蝴蝶,并分別對他們說:Colour it green and red。Colour it pink and blue。Colour it brown and yellow。要求學生在小組內(nèi)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為蝴蝶涂色。這樣的活動是學生樂于參與的,輕松又有趣,學生個個都興致極高,互相幫助著完成了任務。緊接著進行Show time,請各組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而筆者則相機再現(xiàn)以下句型:Look at the butterfly.The lovely butterfly.It’s……請學生說出后面的內(nèi)容,將句子補充完整。反復操練后,學生對這幾句話已是熟記在心。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鞏固了知識,增強了教學效果,并且還培養(yǎng)了的團結合作精神。

四、TPR全身反應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和語文有很大的區(qū)別。初步接觸英語的小學生,起初會對英語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其實正是興趣的表現(xiàn)之一。此時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將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嚴重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心中所想,采用學生喜歡并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是最好的教學途徑。TPR全身反應法正是這樣一種可操作性強,生動直觀,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只要運用得當,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

第5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學英語的主要目的在于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就要向?qū)W生提出各種各樣的交際任務,訓練他們運用英語去完成。“游戲”的本質(zhì)是假設、模擬,在想象的外部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進行模仿活動。在課堂上假設、想象某種交際情境,用英語進行模擬言語活動,便是英語教學中的游戲。采用這種形式可以靈活規(guī)定教學所需要的社會動因、交際目的、交際對話形式等等,使交際訓練靈活多變,輕松自然,易于引導。游戲使死氣沉沉的教學交際變成有目的、有內(nèi)容的自然交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具體的說游戲教學有以下的作用:      1.可加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積極性

    語言課上,學生為學而練,為練而說,會影響學習積極性。而教學游戲則以游戲的形式提出了語言之外的任務,使學生感到英語確確實實是交際工具,是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認識,使英語學習具有實際意義。

    教學游戲如任何游戲一樣,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促進其思維活動,克服緊張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說話的愿望。教學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促進創(chuàng)造性言語活動的重要因素。

    2.可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語言學所做的實驗證明,動因和興趣相一致時,記憶效果最佳,趣味性強的內(nèi)容能使記憶力提高1.5倍。游戲則既有趣味性,又能保證動因和興趣相一致。因此,以游戲的形式做練習,鞏固所學材料,其內(nèi)容和語言能牢牢地印在記憶中。

    3.有益于融和師生關系

    教學游戲能改善師生關系,縮小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產(chǎn)生信任感、親近感。教師以平易近人的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引導游戲順利進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感染和影響學生,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和教育目的,大大地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4.有利于班集體的團結互助

    教學游戲是集體活動,對集體內(nèi)的相互關系會產(chǎn)生影響,它要求集體成員之間學會互相交際、互相尊重、互相協(xié)作。在游戲中大家互相領會對方的交際意圖,又努力使對方理解自己,同心協(xié)力完成任務,這對同學之間建立良好關系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益于班集體的團結互助。

    總之,英語教學游戲?qū)嶋H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極為良好的語境,在這種實踐中,使他們(平行班的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fā)揮,他們平時學到的知識得到充分運用,英語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在語言游戲中,他們不僅學習語言,也學習正確地待人接物(如公共場所的禮貌行為、事務性的交往、正確處理不同情景中產(chǎn)生的矛盾、正確對待不同意見等等)。他們的交際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不斷加強??朔?nèi)心的自卑感、緊張感、拘謹?shù)刃睦碚系K,使個性向開朗、活潑、主動、熱情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教學游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那么作為英語教師在使用游戲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原則呢?

    第一,紀律性原則。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而良好的紀律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游戲開始前,我就強調(diào)一定要遵守紀律,并明確游戲規(guī)則,養(yǎng)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習慣。

    第二,目的性原則。在玩的時候必須注意游戲必須為教學服務,教師心中一定要有明確的訓練目的,不能純粹追求課堂的活潑,為游戲而游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斯.阿謝爾潛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動作反應法”非常適合基礎英語學習。所謂“全身動作反應法”即:教師先把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一系列指令性語言項目,然后讓學生對這些指令性語言作出動作上的反應。在開始階段不一定要求學生在聽完之后立即做出口頭反應,允許學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動作上的反應,這時學生的身體動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然后,學生再模仿教師的指令。學生大部分語言活動中以理解語言為主,這樣學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小,反而會說得輕松、準確。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步驟來達到全身反應法的目的。

    1.教師清楚明了發(fā)出語言指令,并配以動作輔助說明,不要求學生立即模仿教師動作,只要靜聽,試著理解教師的意圖。

    2.教師發(fā)出語言指令,讓學生做出動作反應,逐漸理解所授內(nèi)容。

    3.學生邊做動作,邊模仿教師所發(fā)出的語言指令。

    4.讓一位或部分學生發(fā)出語言指令,其他或另一部分學生做出動作,直到他們可以邊發(fā)出語言指令,邊做出動作。例如在教學eat, drink, draw, write, read, copy, close, open這些單詞時,我就運用了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6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論文摘要:在幼兒園雙語環(huán)境下,幼兒園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由以往的單純性基礎語言知識,向多層面知識結構過渡。本文結合幼兒園實際工作,論述學前教育英語語方向?qū)W生(即未來的幼兒園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培養(yǎng)。

幼兒園英語教學師資培養(yǎng)過程中涉及的知識是多層面的,具體而言,未來的幼兒園英語教師所應該具備的知識涵蓋以下幾個方面:①語言學知識②語言教學法知識③英語語言國家文化知識④語言習得理論⑤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知識等方面的知識。

一、語言學知識、語言教學法知識與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知識

語言學知識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需具備的英語語言方面的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對于學前幼兒,因為他們自身的語言和認知系統(tǒng)的不成熟,不能直接、講述這些知識,那么如何將這些知識設計教學活動中,使幼兒在活動和游戲中獲得,并運用這些知識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語言教學法知識除了要深人了解各種教學法,認識他們的異同點,更為主要的是懂得、并且做到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幼兒特點、幼兒發(fā)展水平,選擇最為適合的、或者采取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組合,達到教學目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一種表征。那么在語言教學中一定會涉及文化的內(nèi)容。教師應該有意識將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知識滲人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幼兒在學習和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時,也能領略其他國家文化的內(nèi)涵。這樣做,有益于培養(yǎng)幼兒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有益于培養(yǎng)幼兒對自身文化的解讀和欣賞。

二、語言習得理論

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掌握母語以外語言的過程,是在對母語和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及其規(guī)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語言習得理論中有很多方面能夠給外語學習以啟示和借鑒,例如語言環(huán)境、模仿、重復、參與、輸入和輸出等。

1.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諸多國內(nèi)外研究都提出并驗證了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幼兒園英語教師需要懂得如何創(chuàng)建豐富、自由和寬松的環(huán)境以促進幼兒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有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之分,首先探討硬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1)在教室里和走廊間以詞匯、短語和文字布置各種墻飾、標語等;(2)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等計算機技術,改善課堂內(nèi)的語言環(huán)境;(3)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例如圖畫書、音視頻播放器等,使幼兒在有限的英語學習外部環(huán)境中最大限度地接觸語言的各種鮮活的要素;(4)對有條件的幼兒園,邀請外國友人、學者走進課堂。

其次,軟環(huán)境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隱性的過程,和硬環(huán)境一起對幼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教師應該做到:(1)營造較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幼兒在環(huán)境中模仿語言,在有意義的重復練習中積累和內(nèi)化語言;(2)在學習過程,對幼兒的反應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可以使幼兒感知標準的語言輸入;(3)即便語言表述中有不準確的地方,仍積極鼓勵幼兒使用/輸出語言;(4)培養(yǎng)幼兒傾聽的習慣和課堂常規(guī);(5)與幼兒共同建立一套課堂管理規(guī)范,例如用不同音樂旋律代表不同的指導語,集合、解散等;教師和幼兒都努力做到用英語交流,前提條件是在幼兒有了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之后。

2.過程參與

根據(jù)語言習得原理,語言學習過程是學習者積極參與的心理過程,是學習者對所獲得的語言輸入進行存儲、整理和加工,并加以運用的過程。如果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中心、強調(diào)對語言規(guī)則的反復操練,將不利于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應該注意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時,采取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

3.語言輸入

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認為,學習者是通過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而逐步習得第二語言的,其必備條件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另外,學習者通過理解略高于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結構而實現(xiàn)語言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提供可理解的輸入:(1)通過肢體語言、全身反應法(TPR)、直觀教具來幫助理解,達到溝通的目的;(2)在幼兒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引出并構建新的主題和學習內(nèi)容;(3)通過教授同義詞和反義詞擴展幼兒的詞匯量;(4)通過不斷的理解驗證評估幼兒的理解程度、語言發(fā)展水平;(5)將復雜的、多容量的信息拆分為有機的組成部分;(6)教學內(nèi)容要適當高于幼兒現(xiàn)有語言水平,也就是說,教學內(nèi)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以避免幼兒失去興趣,產(chǎn)生倦怠情緒。(7)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選擇和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材料、教學方式及進度。

4.語言輸出

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出假設認為,僅靠語言輸入還不足以使二語學習者獲得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成功的二語學習者必須接觸大量的語言輸入與產(chǎn)出。這就要求教師在幼兒的語言積累到一定水平的時候,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運用語言,例如讓幼兒就某個話題自由發(fā)揮,或者將教學內(nèi)容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

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雙語教育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重要促進渠道之一。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雙語學習者屬于發(fā)散思維,在思考時顯得更為開放、自由,而且創(chuàng)造性更強。語言的教學方式要符合兒童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應該完全依靠死記硬背。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聽覺通路是早期語言學習的主要通路,視聽多通路會更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因此,幼兒英語教師應該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提供更多的聽覺和視覺刺激,以促進兒童建立良好的語感和語境系統(tǒng),輕松、快樂地學習語言。

【參考文獻】

[1]邢公碗.《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第7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3.詞匯學習的考查方式和詞匯的學習方式不一致,測試對詞匯學習形成不了有效的反撥作用

三、如何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詞匯學習策略

1.運用英語多元智能教學法,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贏得了我國教育界的普遍歡迎,并被作為新課程的理論基礎。多元智能理論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八項天賦智能;但每個人各項智能的發(fā)展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優(yōu)勢或優(yōu)勢組合,如果每個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長的智能或強項組合來學習課程,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tǒng)英語教學,從語法翻譯法到聽說法、視聽法、交際法、意念-功能法再到暗示法、全身反應法等,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片面依靠語言分析及模仿和死記硬背,不可能發(fā)揮每個人的最佳潛能和激發(fā)每個人的興趣,因而無法因材施教,難以保證教學效果,難免大面積掉隊。而英語多元智能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和運用自己八項智能中的強項或強項組合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掌握英語,確保學習的最佳興奮點和最優(yōu)學習效果。

2.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詞匯。根據(jù)語言材料的話題設計Word Bank。Word Bank就是將同一話題下的單詞收集到一起,在真實情境中組織詞匯教學。恰當?shù)那榫衬転閷W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3.培養(yǎng)學生學會使用詞典的能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英語詞典是學生可以伴隨終生的教師。學會使用英語詞典是學生詞匯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養(yǎng)成了良好的使用英語詞典的語言學習習慣,將激發(fā)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提高學習詞匯的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

4.培養(yǎng)學生正確朗讀和背誦語篇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背誦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語言輸入,是學習、積累詞匯的有效方法,是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基本手段?!笆煺b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告訴我們,背誦能幫助思考,思考需借助背誦。背誦是學習英語的一種有效方法,是知識輸入的一種有效途徑。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大量的詞匯和英語基礎知識,而且可培養(yǎng)豐富的語感,進行聽、說、讀、寫各項活動。背誦的材料越多,詞匯量積累就越大,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會越快。

第8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關鍵詞】國外英語教學法 中國中小學教育

一、引言

自英語教育作為一門學科開始以來,不同語言理論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英語教學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教法也不是單一運用的,而是多元的,多種方法結合運用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國外教法分類

通過分析與總結文獻研究,本文作者將國外教法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傳統(tǒng)教學法,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全身反應法。語法翻譯法源于16世紀的歐洲人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后來演變成課堂教學方法,此方法重讀寫,輕聽說,教材設置追求以語法詞匯為中心,課文為語法詞匯服務,導致課文趣味性降低,教師講授以翻譯為主,著重語法操練,強調(diào)死記硬背,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基本功扎實,較適合做筆試。但此方法忽視聽說交際,學生所學英語多為啞巴式,不能在合適時間地點運用恰當英文進行流暢交流。19世紀末期隨著工業(yè)化和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以讀寫為主的翻譯法已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直接法應運而生,其含義是直接用外語教外語,課堂上師生只用目的語交流,不注重形式,不過分計較對錯,強調(diào)模仿,操練,教材設置也以句型為主。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目的語思維模式,英語表達習慣,提高交際能力,但這種方法培養(yǎng)的學生基本功較差,語言再造能力薄弱。與直接法類似的是聽說法,源于20世紀中期,開始主要為軍事目的,強調(diào)聽說,課上進行大規(guī)模句型操練,練習技巧有問答式,循環(huán)式,一條龍式,最小對比對練習等。全身反應法,是由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于20世紀60,7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全身反應法主要是根據(jù)大腦兩半球的不同功能,右腦―形象思維,左腦―邏輯思維,強調(diào)要在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發(fā)展。因此強調(diào)要在真正的情景里來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強調(diào)整句教,整句學,教學氣氛活躍,但局限性太強,它只適合一些年齡較小的群體,那些較難的抽象的詞匯,無法用身體動作表現(xiàn)出來,這種方法就不太令人滿意。

這一階段教學法的共同點:(1)教控制學,強調(diào)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2)重語音,詞匯,語法這些基本的語言形式,忽視其意義。(3)所教內(nèi)容停留在單個句子層面,忽視對整個篇章的理解。(4)所教語言是顯性的,外在的,方法是綜合法。

2.現(xiàn)代教學法,包括社團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以及強式交際法。社團語言學習法又稱咨詢法,產(chǎn)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國,是由古蘭創(chuàng)立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教服從學。教師是顧問,學生是“病人”。教師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依靠學生的母語,逐漸由學生母語過渡到外語。教師在課上起支架作用,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授,學生需要什么教師講什么。這種方法沒有合適的統(tǒng)一的教材。受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自然法,源于自然順序假說,指出語言習得與學得不同,習得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無意識的掌握語言,教師應在自然交際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自然談話,使用基本句型詞匯,完全用外語進行教學,通過外語和實物建立聯(lián)系。這種方法課堂上教師話語還是比較多的,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以上不足美國教育家Caleb Gattegno提出沉默法。他認為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保持沉默,讓學生多開口多說話。在沉默法中教師作用有三:教;測試;不妨礙學生。教,就是教師一次性將某個項目教給學生,一般通過非語言線索解釋其意義;緊跟著是測試,教師無聲地要求學生把所學內(nèi)容進行復用;最后,教師無聲的監(jiān)督學生用新學語言項目進行交際。在沉默法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教學法是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fā)式外語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沉默是不夠的,還要為學生提供暗示,給以啟發(fā),這也符合教學的一個原則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就是啟發(fā)的含義,學生學習語言是自發(fā)的,但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xiàn)困惑,這時迫切需要教師的啟發(fā),這時候的學習及記憶往往是最深刻的。暗示法須遵循三原則:(1)學習者必須處于愉快不緊張的狀態(tài)。(2)有意識和無意識統(tǒng)一原則。(3)暗示相互作用原則。要求師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在暗示教學中有兩個步驟:首先是呈現(xiàn)新教學材料,教師借助手勢、表情介紹要教內(nèi)容,然后,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帶著生動的表情和情感朗讀課文,學生看著課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聽教師配樂朗誦,這樣可以產(chǎn)生有意和無意的認識能力和超強的記憶力,不知不覺地記憶所學材料。交際法又稱功能意念法,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歐共體,Hege(2000) 提出五種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即基本的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語用能力,即語言的正確恰當使用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知道什么場合下使用什么樣的語言的能力。語篇能力,語言的連貫性。策略能力,知道使用何種策略(包括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能夠進行順暢的交流。語言功能在于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以話語為中心,在實際運用中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對學生錯誤容忍度較高。交際法有三個原則:交際原則,任務原則,意義原則,這種交際必須是有意義的進行交際。Ellis(1990) 提出評價課堂交際的六個準則:(1)是否有交際目的。(2)交際者是否有交際欲望。(3)是否是注重內(nèi)容而非形式。(4)是否注重語言的多樣性。(5)教師是否參與。(6)交際有沒有教材的干擾。成功地交際必須有交際目的,欲望,重交際內(nèi)容,語言的多樣性,教師不應該干涉學生交際,包容學生的個別性錯誤,沒有教材的限制。

這一階段教學法特點是:(1)注重語言意義。(2)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起輔助作用。(3)重視整體教學,篇章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4)方法為分析法,隱性教學。(5)強調(diào)知識的功能性。

3.當代教學法,包括沉浸法,任務型教學法。沉浸教學法在現(xiàn)代美國最為流行,教師讓學生“浸入”在外語環(huán)境中學習各種學科知識,使單一外語學科教學與使用外語進行的各學科知識教學相聯(lián)系,強調(diào)外語不僅是學習內(nèi)容還是學習工具,學科知識以外語為承載,外語學習與其他知識相互滲透。

任務型教學法是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英語教師也在進行嘗試性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是真正體現(xiàn)學習意義的一種教學法,“任務”即做事,以意義為中心,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學以致用,一個任務有四個方面要素:目的,情景,過程,結果(Clark,Scarino and Brown)。 完成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地標志。

這一階段特點是:(1)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教學的人文性。(2)強調(diào)整體教學,隱性顯性相結合。(3)強調(diào)交際又不忽視語言知識。(4)強調(diào)社會性,語言可操作性。

三、國外教學法對我國中小學教育影響

近些年國外涌現(xiàn)出大量英語教學法,為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提供借鑒,比如幼兒和小學英語老師可借鑒全身反應法,能調(diào)動孩子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但教師在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時,一定要考慮中國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不能盲目追風,有了新教學法就認為老教學方法過時了,棄之不用,教學方法有先后,但不能說某種教學法完全沒參考價值,或過時。最早提到的語法翻譯法在現(xiàn)代社會英語教學中也能應用,并且在中國大背景下,語法翻譯法用的比例還很高。另外,教師應該注意,雖讓每種教學法都是單一出現(xiàn)的,但教學方法并不是一元的,任何教學法的使用都離不開其他教學方法的支撐,課堂上,學生眾多,眾口難調(diào),教師應該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多法齊用,注意多元性,才能照顧到更多學生,提高教學質(zhì)量。最后,每種教學法產(chǎn)生的背后都有強大的語言理論支撐,英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語言知識理論的鞏固,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這樣才不會瞎用濫用教學法,只知其名不明其意,必然事倍功半。

四、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外近五六十年涌現(xiàn)出來的教學法和特點及對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影響,教學是動態(tài)過程,中國英語教師應從中國學生學情出發(fā),不要盲目追風,嘗試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活躍上課氣氛,充實上課內(nèi)容,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

參考文獻:

第9篇:全身反應法的心理學基礎范文

語育理論和學習理論是構成外語教學的兩大理論基礎。語言理論研究的是語言形成機制的相關問題.而學習理論所關注的是學習在過程有的規(guī)律。由于人們對這兩大問題的認識不同.因此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F(xiàn)代學習理論大致可分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文主義學習理論。本文主要討論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法產(chǎn)生的影響。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包括桑代克(e.thorndike)的試誤一聯(lián)結說.巴甫洛夫(i.p.pavlov)與華生(j.b.watson)的經(jīng)典性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b.f.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他們都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叫做強化。認為通過對環(huán)境的“操作”和對行為的“積極強化”.任何行為都能被創(chuàng)造、設計、塑造和改變。在教學中.對學生理想的行為要給予表彰和鼓勵.還要盡量少采取懲罰的消極強化手段,只有強化正確的“反應”.消退錯誤的“反應”.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典型代表。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小的步子.積極反應.及時反饋.低錯誤率,自定步調(diào)。

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影響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提倡分析語法并進行翻譯教學的“語法翻譯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主張以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作為參照。強調(diào)完全用目的語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問題一回答的操練來習得口頭交際技巧的“直接法”(thedirectmethod);主張聽說領先的“聽說法”(theaudio—lingualmethod)和學習者在設定的情景里操練所呈現(xiàn)的語言結構的“情景法”(the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這些教學法的實施都與行為塑造學習理論的原則一致,可歸屬于刺激一反應類學習,其練習形式主要是在教師引導下的重復和替換練習。外語學習的實質(zhì)就是~個機械的行為形成的過程.因而.在外語教學中應有錯必糾。通過記憶對話和進行句型操練使犯錯的幾率降到最低。語言就是言語行為——對話語的自動產(chǎn)生和理解.這種行為可通過引導學生模仿而習得。在此觀點指導下的教學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占據(jù)了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是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由于這些教學法所依據(jù)的行為心理學原理沒有考慮動物和人類學習的本質(zhì)區(qū)別,因此,教學刻板、缺乏靈活性,不利于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則容易使學生厭倦。在對行為主義理論的批評中.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應運而生。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分傳統(tǒng)的認知主義和以此發(fā)展而成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傳統(tǒng)認知主義主要流派有格式塔的完形理論、托爾曼的符號理論、布魯納(j.b.bruner)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奧蘇貝爾(d.a(chǎn)usube1)的同化學習理論它們都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簡單地在強化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而是由有機體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認知結構。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有機體通過組織作用形成新情境的完形的過程;托爾曼認為.學習是有機體通過對行為的目標與取得目標的手段、達到目標的途徑的認知,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認知操作活動(主要是概念化或類型化的思維活動).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奧蘇貝爾則主張.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同化活動將學習材料納入原來的認知結構中去.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傳統(tǒng)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雖然對知識加工過程與結果的看法不同,但是.它們都認為學習者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掌握該知識必須進行的信息加工活動.獲得統(tǒng)一的認識,并形成大致相同的知識結構。然而,2o世紀八九十年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學習條件等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認知主義的觀點。在學習結果方面,傳統(tǒng)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結果是形成認知結構,它是高度結構化的知識,是按照概括水平高低層次排列的。建構主義則認為學習結果雖然也包括形成層級的知識,但這只是初級學習的結果.高級學習的結果是形成圍繞著關鍵概念建構起來的網(wǎng)絡知識結構。在學習過程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nèi)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學習者不是從同一背景出發(fā),而是從不同背景、不同視角出發(fā);學習者不是統(tǒng)一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同樣的加工活動,而是在教師和他人的協(xié)助下通過獨特的信息加工活動,建構自己的意義的過程。

受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xiàn)的認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反對在教學中進行反復的機械操作練習。它主張語言是受規(guī)則支配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語言的學習是掌握規(guī)則,而不是形成習慣.提倡用演繹法講授語法在學習聲音時,同時學習文字,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從學習外語一開始就同時進行訓練,允許使用本族語和翻譯的手段,它認為語言錯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產(chǎn)物,主張系統(tǒng)地學習口述和適當?shù)爻C正錯誤。它強調(diào)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理解新學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交際練習。在教學中廣泛利用視聽教具使外語教學情景化和交際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還體現(xiàn)在從20世紀60年代末逐漸開始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法中(thecommunicativelanguagteaching,clt)。clt認為語言的功能和結構同樣重要,真實的交際活動能促進學習。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應包容錯誤.根據(jù)學生具體需要選擇應學的意念一功能項目,再據(jù)此選學相應的語言形式。它反對傳統(tǒng)的機械操練和模仿.提倡有意義的、模擬式的和真實的交際活動,以此擴大學生可理解的輸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三種當今最為流行的教學方法一是“任務教學法”(task—basedapproach)。在一定時間內(nèi)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從而訓練學生學會某個語言項目。第二種教學法是“活動數(shù)學法”(activitiesapproach)。此教學法以有意義的話題為中心.由學生參與針對真實情景或模擬似交際操練活動。教師咨詢、察看、提供個別指導。對學生第三種教學法是“平衡教學法”(balancedapproach)。這種教學法要求多個方面的平衡。如輸入與輸出,練習和交際.刺激與認知.學習與習得,粗調(diào)輸入與微調(diào)輸入等等之間的平衡。此教學法的操作仍是以活動為基礎.主張從非交際活動逐步過渡到交際活動。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教學方法

1.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zhì)、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jīng)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jīng)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3.隨機通達式教學(random accessin—structlon)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nèi)在性質(zhì)和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nèi)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nèi)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nèi)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這里的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我們可以看出:受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影響,外語教學法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意義學習取代了機械重復的學習;模擬或真實的交際活動取代了模仿和替換練習。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得到充分重視和發(fā)展。

四、人文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