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涇原兵變范文

涇原兵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涇原兵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涇原兵變范文

【摘要】宮頸癌呈高發(fā)態(tài)勢,開展宮頸病變篩查至關重要,本文根據(jù)一個小縣數(shù)據(jù)來展現(xiàn)。

【關鍵詞】基層 宮頸病變篩查 重要性

近年來,宮頸癌發(fā)病率仍呈高發(fā)態(tài)勢,梅艷芳、李媛媛等眾多明星罹患宮頸癌逝去,引發(fā)社會各界對宮頸癌的關注。

宮頸癌作為感染性可預防疾病,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發(fā)現(xiàn)并治愈的癌癥。對珍愛生命的女性朋友來說,早期篩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縣自從2002年啟動婦女健康工程以來宮頸癌的死亡率明顯降低,而其篩查率明顯升高,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

對象 我縣農(nóng)村婦女18-65歲

方法 分兩組,一組為1978~1980年前未實施婦女病普查數(shù)據(jù);二組為2008年~2010年開展宮頸病變篩查后數(shù)據(jù)。

結果 第一組總人數(shù)7萬,每年死于宮頸癌人數(shù)為7人,為10萬分之10,篩查率幾乎為零;第二組總人數(shù)為6.8萬, 每年死于宮頸癌人數(shù)為2人,為10萬分之2.94,篩查人數(shù)為5.3萬,篩查率最高達80%以上,宮頸病變篩查陽性人數(shù)2740人,陽性率為5.17%。由此可見,宮頸癌的死亡率下降了70%,而篩查率卻明顯升高了。

討論

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中,其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僅次于乳腺癌。它不僅是發(fā)展中國家最常見的癌癥,也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每年全世界約有50萬新發(fā)子宮頸癌,我國約13萬[1],居女性生殖道腫瘤首位。其死亡率為11.34%,居女性癌癥死亡率第二位。近年來,隨著性傳播疾病的增長使其迅速增加。據(jù)估計,全球子宮頸癌高度癌前病變的婦女有1000萬例,低度子宮頸病變的有3000萬例。我國城市婦女由于缺乏有組織的篩查計劃和醫(yī)學知識,同樣面臨著子宮頸癌的嚴重威脅。特別是我國農(nóng)村,由于缺乏資金和醫(yī)療技術,子宮頸癌是婦女的主要衛(wèi)生問題之一。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婦女死于子宮頸癌。故在基層醫(yī)院推廣宮頸病變篩查的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

雖然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高,但其治愈率非常高。那么如何對宮頸癌篩查?醫(yī)學統(tǒng)計表明:早期宮頸癌如能及時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有報道說,即使到了晚期,如果能恰當治療,其5年存活率也能達到80%。專家強調(diào):? 通常情況下,多數(shù)子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發(fā)展緩慢,且有一定的漸進性,甚至消退或可逆。從CINⅠCINⅡCINⅢCC(浸潤癌) , 要經(jīng)歷幾年,或十余年。CIN發(fā)展為CC的總的風險幾率是15%,CINⅠ、CINⅡ、CINⅢ進展的幾率分別是15%、30%和45%;其持續(xù)穩(wěn)定狀態(tài)的幾率分別是37%、35%和56%;消退的可能性則分別是47%、43%和32%。這說明,CIN的級別越高,其消退和逆轉的機會越小,明顯地提示早診早治的重要性。影響子宮頸病變的重要因素是HPV感染的狀態(tài)。HPV的感染通常是“一過性”的,多數(shù)可以清除,平均時間是8個月。只有持續(xù)地HPV感染才會發(fā)生CIN或CC。平均感染8~24個月,可發(fā)生CINⅠ、CINⅡ、CINⅢ;再經(jīng)過平均8~12年可發(fā)生浸潤癌。所以,要重視HPV感染和消退狀態(tài)??傊? 可以認為, 醫(yī)生和病人都有大約10年的時間可以發(fā)現(xiàn)、治療CIN, 以阻止其發(fā)展為浸潤癌,因此堅持常規(guī)婦科普查、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這對預防宮頸癌和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子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還比較高,如何經(jīng)濟有效地在基層醫(yī)院開展子宮頸癌的篩查,仍是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子宮頸癌防治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第2篇:涇原兵變范文

[中圖分類號] R44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111-01

中醫(yī)理論博大精深,臨床疾病錯綜復雜,在臨床上要辯證準確、治法合理,藥物配合精良,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火歸原”法是用溫補腎陽為主要的藥物治療腎氣不足,虛陽虛火浮越的一種治療法。本人用此法治療一些疾病,效果非常理想,滋介紹如下:

1 咯血

1.1 一般資料 鄭XX,男,40歲,反復咯血1年余,經(jīng)CT拍片,診為兩下肺支氣管擴張,應用西藥止血劑,咯血減少,但未止,又用清熱化痰,涼血止血,3日前咳嗽,前胸悶痛,咳痰量少。今晨起咯血,血色鮮紅無塊,午后自覺面部烘熱,兩顴浮紅,下肢不溫,舌質淡紅,苔白厚而干,脈細數(shù)無力,中醫(yī)辯證屬病久由肺及腎,腎氣不足,虛火上浮,肺絡受損,治以益腎止血,引火歸原。藥用:生熟地黃10g,丹皮12g,山萸肉12g,淮山藥12g,澤瀉7g,仙鶴草12g,胡桃肉15g,阿膠12g(沖服),太子參12g,川貝12g,水煎服,日服2次。另肉桂粉2g,帖兩涌泉穴每日1次。前方8劑后咯血已止,胸悶減輕,兩顴浮紅消退,繼續(xù)服用上方5劑,外用法方如上法。藥后堵癥消失,患者自覺呼吸順暢,無咳嗽、咳痰、咯血、無面紅肢冷,遂囑患者繼續(xù)服用(適當)六味地黃丸,以鞏固療效。

1.2 討論 該患發(fā)病時,舌雖干而苔白厚,脈細數(shù)無力,可知此火并非實火,而是咯血日久,由脈及腎,導致腎氣不足,使無根之火,浮游于上,肺絡受損,故咯血鮮紅無塊,午后面部烘熱?!妒颐劁洝吩疲骸澳I水虧乏,火不能藏于下,及浮越于上…惟補陰虛,用引火歸原之法”。當以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龍入海,引火歸原。

2 內(nèi)傷發(fā)熱

2.1 一般資料 于X,女,26歲,低熱(體溫均在37.4攝氏度-38.2攝氏度之間),持續(xù)一年不退。曾經(jīng)投入寒涼,滋陰之品及西藥對癥治療,癥狀雖減,但低熱始終不除,且熱不為汗出而解。同時伴有口干而不欲飲,自覺午后面部潮熱、食欲不振,經(jīng)期每月延遲10-13天,舌苔白而干,脈弱而尺澀。中醫(yī)辨證屬陰陽兩虛,虛陽外越所致的內(nèi)傷發(fā)熱。治法當以益腎壯陽,引火歸原。處方:熟地15g,淮山藥10g,澤瀉9g,山萸肉10g,丹皮10g,肉蓯蓉12g,茯苓10g,柏松7g,附子2g,肉桂3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早飯前、晚飯后,溫水服用。5劑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口干明顯好轉,繼續(xù)服用上方4劑,諸癥全消,患者康復。

2.1 討論 該患者舌苔白而干,脈弱尺澀,乃屬腎氣不充,腎中水火不相既濟,致無根之火浮越,故低熱持續(xù)不退,對此虛火上炎的治法,宜滋腎陰,瀉相火,滋腎水制陽光不同。本法是在辯證正治的前提下,配伍少量溫補腎火的桂圓,附子組成,其目的在于引導浮游之腎火回歸腎中,使陰陽平衡,虛火不升,恢復水火既濟的功能,可收引火歸原之捷效。

3 滑精

第3篇:涇原兵變范文

【關鍵詞】糖尿病 神經(jīng)源性膀胱病變 綜合療法

神經(jīng)原性膀胱病變是糖尿病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屬中醫(yī)學中的“癃閉”、“淋證”范疇。消渴日久,耗氣傷陰,損傷陽氣,精氣日衰,腎之元陰元陽均已虧虛,使中氣下陷或命門火衰,不能蒸騰氣化,導致膀胱氣化無權,小便排出困難;或膀胱開合失司出現(xiàn)小便失禁等[1],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在臨床中采用控制血糖、排尿訓練,靜脈輸液及中藥結合的方法治療該病,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均均為本院住院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且膀胱殘余尿量大于100ml。其中年齡38~73歲,平均54.5歲;糖尿病病程6~30年,平均15年;空腹血糖7.6~16.9mmol/L,平均11.2mmol/L;僅尿潴留者16例,伴溢出性尿失禁者10例;曾行導尿者2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或隨機血糖≥11.1mmol/L,并符合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診斷,參考《泌尿外科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2]及《實用糖尿病學》[3]制定:①有糖尿病病史,符合診斷標準。②臨床表現(xiàn):早期常無癥狀,表現(xiàn)為膀胱增大,殘余尿增多,清晨尿量增大。中期逼尿肌受累,尿流變?nèi)?,排尿時間延長,排尿時需要更用力,以及出現(xiàn)排尿不凈,滴瀝等現(xiàn)象。晚期則出現(xiàn)尿潴留及溢出性失禁。③B超證實膀胱殘余尿量>50ml和/或膀胱最大容量>100ml。④排除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性疾病及合并創(chuàng)傷致膀胱部位病變。

1.2.2 中醫(yī)辨證

根據(jù)病人主訴及舌診、脈象,證見腰膝酸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尿淋瀝不盡,夜尿頻,排尿時間延長,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遲,辨證為腎元虧虛、腎陽不足型。

1.3 方法

1.3.1 控制血糖,使用胰島素皮下注射,空腹血糖在5.0~7.0mmol/L之間,餐后血糖在8.0~10.0mmol/L之間,有尿路感染患者行尿培養(yǎng)加藥敏檢查,給予抗感染治療。

1.3.2 排尿訓練,①局部肌肉訓練。腹肌及會肌肉行緩慢而有力的收縮和放松20~30次。②前傾訓練。作緩慢而有節(jié)律的前傾動作10~20次。③腹部膀胱區(qū)按摩。操作者(或指導患者)用手掌心置于其腹部膀胱區(qū)向左右輕推揉3~5min,待腹肌松弛后再至膀胱最高點向下向內(nèi)作順時針按摩5~10min。④誘導定時排尿,每次排尿時間不少于5min,反復利用腹壓排尿,白天2~3h排尿1次,夜間睡醒即排尿。

1.3.3 給予靜脈滴注丹參40ml、甲氯芬酯注射液0.4,分別加入0.9%NS100ml,一日一次,15d為1療程。中藥給予口服濟生腎氣丸加味:熟地30g、山萸肉15g、茯苓20g、山藥20 g、澤瀉15g、坤草15g、黃芪30g、地龍15g、鬼箭羽30g、仙靈脾15g、肉桂3g、柴胡9g、升麻10g。舌淡體胖有齒痕,四肢不溫者加菟絲子12g、巴戟天10g;舌苔白膩者加砂仁10g、石菖蒲12g;如伴氣短乏力、腹瀉者加白術15g;如伴肢體疼痛、舌有瘀斑者加葛根12g、細辛5g。水煎取汁150ml,日3次口服。

治療期間,所有病例定期監(jiān)測血糖,有嚴重尿潴留或尿失禁者配合留置導尿。所有病例治療前后均觀察排尿次數(shù)、每次尿量、B超膀胱殘余尿量。

2 療效標準及結果

2.1 療效標準

兩組治療1個月后判定療效。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小便暢通,B超膀朧殘余尿量<50ml;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偶有遺尿感,B超膀胱殘余尿量50~200ml;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或不能自行排尿,B超膀胱殘余尿量未明顯減少。

2.2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數(shù)據(jù)以x±s表示。

2.3 結果 見表1和表2。

注:p

病員經(jīng)治療后B超膀胱殘余尿量顯著減少,排尿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次排尿量增加,p

3 討論

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fā)生率為25%~87%[1],主要是糖尿病植物神經(jīng)病變所致,表現(xiàn)為支配膀胱逼尿肌的副交感神經(jīng)受損,導致膀胱低張力或無張力,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排尿困難、尿潴留和尿失禁[2]。《圣濟總錄》中指出:“消渴日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衰竭,氣化失常,開闔不利……”。由此可見,消渴日久,腎氣受損是病之內(nèi)因。故治以補腎益氣,調(diào)和氣血。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加減,取肉桂、附子補下焦之陽,以鼓舞腎氣;地黃、山藥、山芋肉補腎滋陰;牛膝、車前子等利水而達到溫補腎氣、化氣行水的功效。丹參及甲鈷銨注射液以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顯示,方中多數(shù)藥物都具有免疫增強或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包改善抗血小板聚集、擴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抗氧化作用等[3]。因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使傳入感覺通道受累,導致腰骶部排尿反射弧敏感性減弱[4]。進行排尿功能鍛煉,能增加反射性逼尿肌的收縮能力,加強尿道括約肌作用,促使反射弧的敏感性增強;可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huán),刺激末梢神經(jīng)興奮,促使支配膀胱的受損神經(jīng)逐漸恢復;2~3h排尿1次,有意識的控制或引起排尿,可補償缺乏排尿意識和反射的感覺障礙,刺激并幫助膀胱功能恢復[5]。采用有效控制血糖、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及加用靜脈輸液、口服中藥,可以獲得治療糖尿病神經(jīng)原性膀胱的良好療效。

參 考 文 獻

[1]孫紅,武治津.女性糖尿病患者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尿動力學表現(xiàn)[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1):49.

[2]夏世澄.清肺飲治療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37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5;37(6):41.

[3]中藥大辭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01,775,1066,1461,170.

第4篇:涇原兵變范文

關鍵詞 胰激肽原酶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47

資料與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0歲;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1歲。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jù)1997年美國ADA標準確定為糖尿病患者。有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及感覺障礙,包括對稱性指端麻木、刺痛或灼痛、發(fā)冷、踩棉花感、運動減退、腱反射減弱。肌電圖檢查顯示正中神經(jīng)、腓神經(jīng)傳導障礙。排除能導致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其他疾病。本組60例中未見有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惡病質病例。

治療方法:對照組和治療組均先行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及飲食控制,待血糖穩(wěn)定2周后開始對比治療。兩組均給予0.9%生理鹽水250ml+舒血寧20ml靜滴。對照組口服B1片20mg,3次/日,肌注維生素B120.5μg,1次/日。治療組給予胰激肽原酶40U,1次/日。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觀察項目與方法:①治療期間監(jiān)測血糖,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guī),調(diào)整降糖藥物,保持血糖穩(wěn)定。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于清晨空腹臥床休息30分鐘后進行腱反射檢查。詢問并記錄主觀神經(jīng)癥狀改善情況。②肌電圖檢查:在治療前后對全部患者作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室溫保持在20~28℃,患者皮膚在24~30℃。使用表面電極(刺激和記錄),測定主側肢體的正中神經(jīng)(腕至肘)、腓總神經(jīng)(踝至腓骨小頭)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測主側肢體的正中神經(jīng)(中指至腕,順向)、腓淺神經(jīng)(腓骨中段至踝,逆向)的感覺傳導速度(SNCV)。

療效判定標準:①基本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②顯效:雙側對稱性遠端肢體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感覺基本消失,觸覺、溫度覺明顯改善,肌張力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jīng)傳導速度增加>5m/秒或恢復正常;③有效:上述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肌電圖神經(jīng)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

結 果

治療組30例,基本治愈15例(50%),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50%,未出現(xiàn)基本治愈者。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有2例出現(xiàn)輕微不良反應,停藥后自愈。

討 論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胰激肽原酶在體內(nèi)能使激肽原釋放出激肽,激肽具有舒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同時,它能作為活性因子激活纖溶酶,提高纖溶系統(tǒng)和膠原酶系統(tǒng)的活性,從而起到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迅速改善微循環(huán)及防止基底膜增厚等多種重要的生理和藥理效應。體內(nèi)只要很少量的激肽就能產(chǎn)生強力的生理活性,使末梢血管擴張,微循環(huán)速度加快,從而使組織的血流增加,糾正神經(jīng)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提高感覺和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等神經(jīng)功能?;谝陨蠙C制,使用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具有多方面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篇:涇原兵變范文

【關鍵詞】 宮頸癌; 癌前病變; 血清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 癌抗原125; 癌抗原19-9

宮頸癌是由人類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HPV病毒可直接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病毒潛伏期長,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癥狀,進行宮頸癌篩查就能有效避免不幸發(fā)生。血清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g)、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為臨床上宮頸癌的主要檢測的腫瘤標志物(TM)[1],TM指標的檢測可以為臨床上腫瘤的發(fā)現(xiàn)、確診提供參考信息[2]。本研究對本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102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āIN)和39例宮頸癌患者血清中的SccAg、CA125、CA19-9變化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3月于本科就診、確診的102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āIN)和39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組,年齡24~66歲,其中24~30歲1例,30~50歲50例,50~66歲90例。102例CIN患者平均年齡(35±11)歲,39例宮頸癌患者平均年齡(56±13)歲。CIN 患者分級:Ⅰ級 47 例,Ⅱ級 37 例,Ⅲ級18 例。宮頸癌患者中,Ⅰ~Ⅱa 期 25 例,Ⅱb ~Ⅲ期 14 例;組織學檢查結果:高分化 5例,中分化 16 例,低分化18例;確診結果:鱗狀細胞癌36例,腺癌3例;全部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診斷證實。對照組為來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女性,全部人員均經(jīng)過體檢者的知情同意,同意參與研究的有47人,年齡23~65歲,平均(45±12)歲,經(jīng)詢問、檢查全部對照組人員均無腫瘤家族史,無心、腎、肺等臟器疾病。研究組、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儀器 SccAg、CA125、CA19-9檢測試劑盒,SccAg配套監(jiān)測儀,E170 電化學發(fā)光儀,全部儀器及試劑產(chǎn)品均購買于羅氏公司。

1.3 檢測方法 兩組均靜脈抽血3 ml,血液采集后室溫靜置5 s后保存于-30 ℃冰箱。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SccAg,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CA125、CA19-9,試劑盒使用及相關檢測儀器均按照產(chǎn)品說明書規(guī)范操作。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血清中SccAg、CA125、CA19-9的水平,并比較癌癥患者不同分期的SccAg、CA125、CA19-9水平。SccAg、CA125、CA19-9水平上限為2 ng/L、35 U/ml、37 U/ml。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SccAg、CA125、CA19-9水平比較 對照組SccAg、CA125、CA19-9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研究組CIN患者、宮頸癌患者的SccAg、CA125、CA19-9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

2.2 CIN不同分級SccAg、CA125、CA19-9的水平比較 CINⅠ級、Ⅱ級、Ⅲ級患者的SccAg、CA19-9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宮頸癌患者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SccAg、CA125、CA19-9水平的差異比較 Ⅰ-Ⅱa期、Ⅱb-Ⅲ期患者的SccAg、CA125、CA19-9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全球范圍內(nèi),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于宮頸癌。在發(fā)展中國家,宮頸癌則屬于常見多發(fā)的婦科腫瘤,排行榜首。中國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病例為13.15萬,中國宮頸癌死亡率占總癌癥死亡率的第一位[3]。Kato 等[4]首次分離出SccAg,在隨后的研究中,SccAg在臨床上被認為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首要參考指標[5],并可以對宮頸癌患者的康復療效提供參考信息[6]。CA125與CA19-9是高分子黏蛋白,在宮頸癌中高表達(de Bruijn)。臨床上用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腫瘤標記物的合理檢測具有良好的研究指示價值。

本研究中,對照組SccAg、CA125、CA19-9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研究組中CIN、宮頸癌患者的SccAg、CA125、CA19-9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Bruijn H W,Duk J M,Van der Zee A G, et al.The clinical valu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in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J].Tumour Biol,1998,19(6):505-516.

[2] Borras G, Molina R, Xercavins J, et al.Tumor antigens CA19-9,CA 125, and CEA in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J].Gynecol Oncol,1995,57(2):205-211.

[3] 馬丁,奚玲.宮頸癌流行病學及病因學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01, 17(2):61-62.

[4] Kato H,Torigoe T.Radioimmunoassay for tumor antigen of huma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cinoma [J].Cancer,1977,40?。?):1621.

[5] Nawata S,Murakami A,Torii M,et al.Different expression patterns of intact form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 between normal and malignant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al tissues: non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J].Oncol Rep,2006, 16(2):399.

第6篇:涇原兵變范文

【關鍵詞】通遼市 牧民 生育期 宮頸病變 臨床分析

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CIN)是與宮頸浸潤癌關系密切的一種癌前病變。常與性生活活躍,HPV感染,性傳播疾病,經(jīng)濟狀態(tài)低下有關[1]。目前有報道,性生活紊亂和吸煙、種族和地理環(huán)境、免疫抑制劑與宮頸癌病變密切相關?,F(xiàn)今已意識到HPV感染是宮頸癌的基本因素,是宮頸癌發(fā)生的必要條件。本文對本地區(qū)部分來院就診的偏遠地區(qū)牧民可疑宮頸病變進行細胞學和病理學檢測,探討其臨床發(fā)病機制及預防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5月間來我院就治的可疑宮頸病變患者共518人,年齡在18~55周歲,大部分來自內(nèi)蒙古東部偏遠地區(qū),對以上患者行宮頸TCT檢測,陰道鏡及宮頸多點病理檢查。以上病例均為有性生活史婦女。其中18~24歲122人,占23.6%;25~35歲272人,占52.5%;36~45歲86人,占16.6%;46~55歲38人,占7.3%。

1.2診斷標準 (1)宮頸糜爛,外觀顆粒樣改變,接觸性出血。(2)宮頸肥大伴質硬。(3)未經(jīng)過物理治療。(4)陰道鏡下定位活檢,HPV、DNA檢測。診斷標準參照婦產(chǎn)科學第七版。

2 結果

2.1從年齡分布上看,生育高峰年齡因性生活活躍,宮頸病變發(fā)病率相對較高,中年以上者較低,但發(fā)病后惡變率較高。

2.2新柏氏細胞學(TCT)檢查可疑病變中,良性反應改變?yōu)?66例,占89.9%,CIN30例,占5.8%,HPV陽性22例,占4.2%。結果見表1。

2.3從表2可見:宮頸TCT異常者行宮頸陰道鏡下病理活檢,結果回報30例CIN中CIN114例,CIN210例,CIN36例,HPV陽性者22例,宮頸浸潤癌7例。對CIN1伴HPV感染者行抗炎治療隨訪,6個月后復查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或HPV檢查。在2年內(nèi)未發(fā)現(xiàn)非典型鱗狀細胞增生及HPV存在。CIN2及CIN3行宮頸錐切術。對宮頸浸潤癌I、 II、 III期分別進行手術治療。年齡分別為40-59歲。

3 討論

我區(qū)地處東北,人口眾多,經(jīng)濟衛(wèi)生發(fā)展不平衡,目前在我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尚未建立完善的篩查制度和體系,由于地區(qū)、民族、生活習性等原因,如:地區(qū)寒冷、交通不便、女性吸煙者居多等造成宮頸病變較多。最新報道[2]:吸煙可減少朗罕細胞數(shù)目,而該細胞與局部免疫監(jiān)視功能有關。本研究對可疑人群進行細胞學和病理學篩查,使早期病變得以發(fā)現(xiàn)和治療。據(jù)文獻報道[5,6]宮頸病變中由于檢查手段不同,準確率不高,約為66-84%,個別病例由于無法取到宮頸管內(nèi)病變等缺點易造成漏診。還有報道提出,CIN2和CIN3時應高度警惕浸潤癌存在,特別是年齡較大者[2,7]。所以本研究結合臨床癥狀,宮頸細胞學和組織學等手段相結合,從不同年齡段詳細分析患者發(fā)病情況和特點,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時時給予高度重視。對于高度病變者CIN2和CIN3以治療如局部消融、冷凍、冷凝、電灼、二氧化碳激光汽化等等為主。

從年齡分布上來看,生育高峰年齡段性生活活躍,HPV感染幾率增加,再加上口服避孕藥等一些藥物損傷等致發(fā)病率有所增加。有報道提示也可致宮頸病變[3,8]。對于圍絕經(jīng)期女性,性生活相對年輕人組減少,由于激素水平下降,雖然外觀上皮菲薄轉化區(qū)內(nèi)移,宮頸光滑也應重視細胞學和HPV檢測[4]。從以上病例分析:30例CIN病人中2例宮頸光滑,無肥大,在體檢時被檢測到宮頸非典型磷狀細胞異常增生,HPV陽性,本人均否認性病史,但病理結果回報,CIN合并HPV感染,查到控空細胞。所以年齡較大者發(fā)病率雖低,但轉為惡性者幾率較大。所以CIN與HPV病原體感染有關,HPV16、HPV18和33型與宮頸浸潤癌有關。另有文獻報道,多數(shù)感染是一過性的,可以自行消除,時間是8個月,持續(xù)的HPV感染會發(fā)生CIN或浸潤癌,與文獻報道相符[9]。

綜上所述,宮頸病變與經(jīng)濟狀況密切相關,我國東部農(nóng)牧區(qū)屬欠發(fā)達地區(qū),因資金缺少,必要時得不到宮頸癌常規(guī)篩查[6]。特別是該區(qū)低收入婦女,其中包括農(nóng)牧民婦女,由于經(jīng)濟條件、環(huán)境、交通等原因的限制,再加上保健意識欠缺,不能及時得到診治而延誤病情。

所以對門診所見到的高危病人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普及防病知識,提高婦女地位和文化水平,是預防婦科疾病的關鍵。所有治療過的CIN病人均需要隨訪。正常情況下,第1年內(nèi)做2次宮頸涂片,至少堅持5年。病人術后6-12個月行陰道穹窿的涂片,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

參 考 文 獻

[1]楊伶俐.宮頸巴氏涂片與LCT在低收入復發(fā)婦科普查中的應用.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09年3月10卷,91~93.

[2]趙昀.宮頸高度病變臨床特點附132例臨床分析.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09年第10卷第2期,88~90.

[3]王玲.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924例臨床觀察.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09年1月第10卷第1期,34~36.

[4]主譯:魏麗惠.牛津臨床婦產(chǎn)科手冊.2006年第3版.人民出版社,512~520.

[5]呂時銘.檢驗與臨床診斷.婦產(chǎn)科學分冊,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40~70.

[6]湯惠茹.深圳市不同職業(yè)人群感染HPV的優(yōu)勢亞型.中華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09年3月第2期,94~98.

[7]樂杰.婦產(chǎn)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年6月7版,761~769.

第7篇:涇原兵變范文

【唐高5.5厘米 口徑13.7厘米 足徑6.7厘米 壁厚0.2厘米 重391.5克】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金碗共出土兩件,現(xiàn)原件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金碗錘擊成型,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部裝飾采用的是滿地裝,外壁錘碟出兩層仰蓮瓣,每層十瓣,將碗身空間分成三十部分,這種風格頗具粟特人遺風。上層蓮瓣中心分別用動靜對比的構圖方式,鏨刻出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鴨等禽鳥,以及兔、獐、狐、鹿等走獸的十個動物紋飾,并環(huán)繞以忍冬花草;走獸或走或奔,富有動態(tài);禽鳥或飛翔或棲息,動靜有異,栩栩如生。下層蓮瓣內(nèi)均鏨刻忍冬花草、如意云頭。內(nèi)腹底刻寶相花。外底中心則鏨刻一只回首的鴛鴦,周圍飾有忍冬云紋,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美滿的氣氛。金碗通體以細密的魚子紋做底,應是多子多福之意。在鸚鵡紋的腹部可以看出細且淺的紋飾起稿定位線,碗底外壁亦可看到細如發(fā)絲的十字形定位線。據(jù)此可知加工紋飾時,先鏨出主題紋飾鴛鴦,然后根據(jù)空白,靈活自由地填補5朵如意卷草紋。圈足焊接于碗底,但焊縫牢固,無絲毫開裂,使用的焊料也是黃色,因此分析應是含金合金。另外,碗內(nèi)壁還有墨書“九兩半”三字,這種以墨書文字標明金器的重量,是為了防止以輕換重,是唐代金銀器的一種管理方式。

該碗鏨刻刀法細膩,禽獸身上的一眼一嘴、一羽一角都清晰可見。通過這些繁而有序的紋飾,寫實與寓意并重的構圖,使唐人追求優(yōu)美而寫實的藝術得以實現(xiàn)。從現(xiàn)有資料看,它是唐代金銀器中僅見的最堂皇的金碗。

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的勘探研究并核對文獻記載,確定何家村窖藏發(fā)現(xiàn)地點應在唐長安城興化坊中部偏西南部位。最初人們認為是住在興化坊中的雍王李守禮(章懷太子次子、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之父)的遺物,安史之亂(755年)時埋藏。根據(jù)考古類型學分析,有些器物上出現(xiàn)了枝葉茂盛、鮮花怒放的大型花卉圖案,紋飾整體布局采取了分單元的方式,制造的時間要晚于“安史之亂”的年代。經(jīng)專家學者論證,這件遺寶的主人終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唐代官位顯赫的尚書租庸使劉震,“租庸使”是唐代中央專門設置的征收租庸調(diào)的官員,其職責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財物。而遺寶的埋藏年代應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爆發(fā)的涇原兵變中。

唐德宗李適(779~805年在位)為解救被叛軍圍困的襄城,而征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前往馳援。涇原節(jié)度使姚言速率五千大軍前往馳援。軍隊冒雨而來,希望得到賞賜卻未果。在途經(jīng)長安時,涇原兵突然發(fā)生兵變,攻占京城。唐德宗在宦官等護衛(wèi)下,匆忙逃亡奉天(今陜西乾縣)。涇原兵擁入皇宮府庫,大肆掠奪金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原兵變。

清代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涇原兵變時,租庸使劉震讓人押著“金銀羅錦二十駝”出城外逃,自己則與家人隨后趕來。這段文字透露出劉震手里掌握著大量的財富珍寶。唐薛調(diào)《無雙傳》對劉震出逃記載:當時城門守衛(wèi)得知劉是朝廷要員不敢開城門,劉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也就是說,何家村遺寶與劉震有關,卻不是個人財產(chǎn),而是收繳上來的庸調(diào)及保管的宮廷珍寶。

何家村埋藏的珍寶都是體積小、價值高、少而精的珍品,所有物品用兩個陶甕加一個銀罐便裝下了,便是很好的旁證。在難以出城的緊急情況下,劉震不得不返回家中,將這些珍寶埋藏起來。而據(jù)文獻記載,劉震還做了叛軍的命官。很快,唐軍收復了京城,劉震夫婦被斬,使得這批珍寶也就永遠不被外人所知了。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金銀器】

【通高14.8厘米 口徑2.3厘米 腹長徑11.1厘米 短徑9厘米 壁厚0.12厘米 重549克】 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現(xiàn)原件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銀壺的設計綜合了我國游牧民族的皮囊壺和馬鐙壺的扁圓形狀,用銀片錘打、焊接而成。壺口略呈圓柱狀,形體粗短,置于壺身頂端的一側;壺蓋為覆蓮樣式,飾鎏金九瓣花紋,以一條麥穗銀鏈與弧形鎏金壺提梁連接;壺腹扁圓,兩側面各飾錘碟而成的、凸出的鎏金舞馬紋樣,壺下端焊有橢圓型微向外撇的圈足。壺身與圈足相接處飾有鎏金“同心結”一周。整件作品造型飽滿,富有張力,線條圓潤自然,比例恰當,具有極好的體積感和空間感;局部的黃色鎏金與整體的白銀交相輝映,色調(diào)格外和諧富麗,金碧輝煌。存世只此一件,堪稱是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的杰作,被我國政府列入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單。

馬鐙式壺源于早期契丹人,考古學家一般把它認為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這種仿制皮囊壺的形式,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但在唐代京城長安出土還是首次見到,這正是漢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顯證。

關于舞馬的記載,最早可見于南北朝時的文獻,而有關唐代舞馬的描述則更為詳細,有時甚至是上百匹舞馬同時表演,動作整齊劃一,場面十分壯觀熱烈,但由于缺乏形象材料,長久以來只能根據(jù)詩文描寫加以想象。據(jù)《唐書?音樂志》記載,唐開元至天寶年間,宮廷專門引進異域良馬,馴養(yǎng)了百余匹能夠表演各種舞蹈節(jié)目的舞馬。唐玄宗還曾親臨現(xiàn)場觀看并訓練它們。每年八月五日的“千秋萬歲節(jié)”玄宗生日這一天,皇宮都要在長安城興慶宮(今西安興慶宮公園)勤政務本樓、花萼樓前舉行盛大慶典活動,當玄宗接見并宴請群臣時,這些披著非常漂亮的錦繡馬服,頸部掛金鈴、瓔珞的舞馬就會出場,按照《傾杯樂》的節(jié)拍跳舞助興。時,舞馬甚至還會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下面支撐它們的是披金掛玉的牽馬壯士們;而穿著淡黃衫、系著文玉帶的姿色秀美的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舞馬伴奏;曲終時舞馬則口銜酒杯給玄宗敬酒,舞馬也隨之喝了酒,玄宗對此喜不自禁。

該壺上的舞馬正口銜羽觴(酒杯),前腿直立,后腿屈膝,飄拂的鬃毛、飛揚的綬帶,以及奮首鼓尾的姿態(tài),顯得馴養(yǎng)有素,靈動可愛。工匠善于抓住瞬間的動作表現(xiàn)舞馬曼妙的舞姿,使舞馬獻壽時“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的場面躍然眼前。唐代作過玄宗宰相的詩人張說是當年每次親睹過舞馬祝壽場面的人,他在《舞馬千秋萬歲禾府詞》中“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贊頌詩句,生動地記述了舞馬在樂曲終了銜杯行禮、垂頭掉尾如沉醉的神態(tài),這是許多史志書上沒有記載的,而該壺上的舞馬紋的姿態(tài)恰與詩文描繪的舞馬形象相符。

然而,漁陽(今北京大興縣)鼙(Pi音皮)鼓打破了李唐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的叛軍攻陷長安,玄宗倉皇出逃至四川,無暇顧及這些舞馬。由于安祿山曾見過舞馬祝壽,知其能舞而“心愛之”,于是將數(shù)十匹掠至范陽(今河北涿州)軍中。安祿山敗亡,舞馬又輾轉歸于其大將田承嗣所有,田“不知其技”而視作一般戰(zhàn)馬。一次宴樂中,舞馬聽到音樂,應節(jié)起舞,守衛(wèi)的軍士以為奸孽,用掃帚責打,馬以為是自己舞得不好,更加賣力,田承嗣更令軍士痛打。就這樣,這些技藝超群的舞馬斃于櫪(馬槽)下,其結局卻令人為之扼腕嘆息。從此,唐代就再沒有訓練舞馬,舞馬祝壽僅成為中晚唐詩人的回憶史料了。從張說詩作的時間開元十八年(730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說明以舞馬祝壽活動最少有25年的時間。這只舞馬銜杯紋銀壺提供了具體的實物資料,使我們能夠得窺唐代舞馬之一斑,其文物價值彌足珍貴。

舞馬銜杯紋皮囊壺的出土不僅從一個側面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外交禮儀、社會文化、工藝水平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印證唐玄宗時曾馴養(yǎng)良馬隨樂起舞的歷史記載提供了實物佐證。同時,它又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的見證,極具歷史、藝術和文物研究價值。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金銀器】

【高24.2厘米 口徑12.4厘米 足徑14.3厘米 壁厚0.21厘米 重1789克】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現(xiàn)原件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nèi),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接處加焊一圈圓箍,這樣使得不易脫落,更加結實。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蓋心內(nèi)飾一朵寶相團花,蓋四周圍飾石榴、葡萄、忍冬及卷草,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huán)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于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余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罐的頸與足均飾海棠四出花瓣圖案一周。

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加之紋飾全部鎏金,與罐體的紋銀色澤形成反差,平添了藝術美感,體現(xiàn)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朝氣蓬勃與審美情趣。罐蓋內(nèi)原有一行墨書寫著“紫英五十兩”、“石英十二兩”的墨跡,表明該罐為存放中藥的器具。據(jù)文獻記載,唐代帝王多喜好服食金丹以求長生不老。其中6位皇帝的死亡跟服食金丹有關。何家村出土的一整套煉制金丹等的藥具和大量的丹砂藥(丹砂是煉丹的主要原料),正是這種宮廷時尚的真實再現(xiàn)。這件富麗堂皇的銀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

鸚鵡生活在色彩繽紛的叢林之中,自然造化的華麗羽毛正是對其周邊環(huán)境的適應。鸚鵡似乎天生就是做寵物的材料,看上去它更像個五顏六色的工藝品。我國飼養(yǎng)鸚鵡和馴練學話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經(jīng)》中就有鸚鵡的記載。晉朝張華在《禽經(jīng)注》中記載:“鸚鵡,出隴西,能言鳥也?!彼未醢彩蹲终f》云:“鸚母,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鸚母、鸚哥之譯名見于諸古籍,“鸚母”即“鸚鵡”,“母”、“鵡”同音互借。

“鸚鵡(chi,音吃)文(文,鋪敘文采)至,麒麟絕句來”,鸚鵡因美麗能言,成為智慧、吉祥的象征,也是唐代王公、貴族的寵愛之。唐敬宗寶歷年(825年)越州(今浙江紹興)進士朱慶馀的《宮中詞》中,就有借助鸚鵡形象、描寫人心態(tài)的佳句:“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想必是害怕在鸚鵡面前說出心事,就會被能說會道的鸚鵡泄露,表現(xiàn)了深宮高墻之內(nèi)的宮女們的生活寫照??梢姰敃r人們對鸚鵡喜愛的原因與程度,因此,鸚鵡成為唐代工匠們樂于表現(xiàn)的題材。

在唐朝鄭處誨所著的《明皇雜錄》中記載一段有趣的傳奇鸚鵡故事,大致如下:

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年),嶺南有人獻上一只羽毛潔白的鸚鵡,養(yǎng)之宮中,“??v其飲啄飛鳴,然亦不離屏幃間”。唐玄宗令侍臣教授其詩詞,數(shù)遍后便可吟誦,因而深受主人的寵愛,賜名“雪衣娘”。忽一日,“雪衣娘”飛上貴妃鏡臺,語曰:“雪衣娘昨夜夢為鷙(zhi,音至,兇猛)鳥所搏,將盡于此乎?”令貴妃驚訝不已。玄宗得知后,便使貴妃授其以玄奘所譯佛經(jīng)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歲久馴服,它竟能記誦精熟。“雪衣娘”不僅洞曉言辭,而且乖巧過人。玄宗每當與妃嬪、諸王子對弈而顯露敗著時,同樣精于紋枰之道的貴妃便輕喚一聲“雪衣娘”,它馬上心領神會,立即飛入棋盤中翩翩起舞,把棋子攪得亂七八糟,還用喙(hui,音惠,鳥獸的嘴)啄妃嬪及諸王子的手,使棋無法再弈下去,這樣就避免了皇帝輸給妃嬪或諸王子的難堪?!把┮履铩蓖瓿闪耸姑?,就會馬上蹦到主人面前,討好似的在主人懷里擦來擦去,當然也忘不了向主人討賞給它一些喜歡吃的食物。有一次,玄宗與貴妃賞游離宮,貴妃置“雪衣娘”于步輦(轎子)竿上,與之同去。當人們賞景而遠離步輦時,“雪衣娘”被一只突然降臨的鷹所斃命。玄宗與貴妃嘆息良久,遂命人將“雪衣娘”掩埋后立墳,呼為“鸚鵡冢(zhong,音種,墳墓)”。

黑釉油滴碗

【宋?瓷器】

【高8.5厘米 口徑30.2厘米 底徑10.6厘米】陜西渭南蒲城縣城關征集,現(xiàn)原件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黑釉碗器型規(guī)整,胎薄質堅,釉色潤澤。喇叭形大敞口,口沿微斂,腹口至底漸收,平底,矮圈足,具有北方窯口的典型特點。器物通體施黑釉,釉層較厚,器外黑釉不及底。特別是釉中散布著大小不一、具有金屬光澤的銀色小圓點,晶瑩透亮,形似油滴。使得這件質樸無華器物上的黑釉色,在深邃、莊嚴感中,平添一種晶瑩透亮感,猶如夜空中群星閃閃,一改黑釉的單調(diào)與平淡,洋溢出一種神奇魅力,為宋代單色釉瓷器平添了別樣情趣。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常提到的陶瓷器兩者之間既相似,卻又存在本質不同,區(qū)別主要有胎釉原料、燒成溫度以及物理性能三項指標。第一,陶器原料主要是粘土,也有的用少量高嶺土,質地粗松;瓷器原料主要為高嶺土,質地細密。第二,陶器一般不施釉,也有施低溫釉,也稱鉛釉的,在600℃~900℃以下的溫度燒制而成;瓷器都施高溫釉,燒成溫度高達1200℃~1300℃。第三,陶器胎松,敲上去有嗡嗡聲,具有吸水性;瓷器胎緊、施釉,敲擊發(fā)鏗鏘聲,無吸水性。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和氧化錳,尤其是氧化錳的含量接近1%時,燒成的釉即呈純黑色。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屬結晶釉,滿天星斗的油滴釉一改黑釉的單調(diào)與平淡,為黑瓷增添了光彩,它盛燒于北宋,衰于元末。其特點是在黑色釉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具有金屬光澤的斑點,小的如針尖般,大的直徑達1厘米,色澤呈金色或銀白色。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具有光澤,故名“油滴釉”;又因斑點在黑色釉面呈現(xiàn)酷似鷓鴣胸前的羽毛斑紋,古文獻稱之為“鷓鴣斑”。油滴釉的成因是在瓷器燒制過程中,著色劑氧化鐵發(fā)生分解,形成釉面氣泡,其中密集鐵的氧化物結晶,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的釉中結晶質處于飽和狀態(tài),當氣泡破裂后,會保持這種狀態(tài),直至冷卻后即產(chǎn)生了油滴斑紋,形成美麗的結晶。專家指出:這項工藝的窯變火候很難把握,油滴的形成與燒制火候和釉層厚薄相關,火候恰到好處方可形成油滴,這種結晶體只有在1100℃這個點才會出現(xiàn),溫度過低難以燒出,過高又會使油滴過小,故油滴碗口沿處由于釉層稀薄一般不會形成油滴。所以,只有爐火純青的技藝才能燒制出這巧奪天工的工藝。

第8篇:涇原兵變范文

[關鍵詞] 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內(nèi)皮細胞;大泡性角膜病變

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目前已發(fā)展成為眼科領域最成熟、療效最確切的手術。各種手術并發(fā)癥已極大地減少,角膜內(nèi)皮損傷性水腫逐漸成為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后最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也是目前每位成熟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醫(yī)生平時手術中必須關注的主要問題。角膜內(nèi)皮細胞損傷達一定程度,可發(fā)生內(nèi)皮功能失代償,導致大泡性角膜病變。隨著我國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手術的逐漸普及,這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筆者于2000年10月~2003年6月完成的資料完整的白內(nèi)障超乳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834例(872眼)中發(fā)生大泡性角膜病變5例(5眼)。筆者對患者角膜內(nèi)皮損傷及修復情況進行了觀察、分析,希望對預防這種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于2000年10月~2003年6月完成資料完整的白內(nèi)障超乳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834例(872眼),男401例(420眼),女433例(452眼);年齡8~95歲,共發(fā)生大泡性角膜病變5例(5眼)。5例患者中男2例(2眼),女3例(3眼);年齡最大83歲,最小63歲,平均75.2歲,均為老年性白內(nèi)障,術前視力為眼前手動~0.25,核硬度為Ⅲ~Ⅴ級,不合并糖尿病、青光眼、葡萄膜炎,術前均未進行角膜內(nèi)皮細胞計數(shù)。

1.2 方法 采用球周阻滯麻醉或表面麻醉。11點位角鞏膜緣隧道切口,注入黏彈劑,2點位作透明角膜輔助切口,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水分離,乳化晶狀體核,注吸凈皮質,擴大角鞏膜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體于囊袋或睫狀溝,注吸凈黏彈劑,重整前房。所用黏彈劑為醫(yī)用透明質酸鈉(上海建華精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或其勝生物制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超聲乳化儀為美國ALCON公司Universal Ⅱ型或美國MTP公司2000型。

2 結果

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超乳術后角膜內(nèi)皮局灶性水腫較為普遍,普通的角膜內(nèi)皮損傷性水腫一般術后1周內(nèi)漸消退,但少數(shù)嚴重者角膜水腫可持續(xù)3~4個月才逐漸消退,角膜逐漸恢復透明。超過3~4個月這個期限角膜水腫基本上無法恢復,將繼發(fā)大泡性角膜病變。

本文資料872眼白內(nèi)障超乳術后發(fā)生大泡性角膜病變5眼,發(fā)生率為0.57%。5例發(fā)生大泡性角膜病變患者中白內(nèi)障Ⅲ級核2例,Ⅳ級核2例,Ⅴ級核1例。有3例超乳時間大于3 min,均為Ⅳ、Ⅴ級核,同時術中存在空超或注吸時間過長或灌注中斷等情況;1例術畢用了麻醉液充填前房;另1例術中作角鞏膜隧道較短,超乳時切口滲漏明顯,完全在淺前房下操作。全部病例均為完整的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后囊完整,人工晶體均囊袋內(nèi)植入。

臨床表現(xiàn)為術后第一天視物模糊,角膜全部或大部呈彌漫性灰白色混濁、水腫、后彈力層廣泛皺褶,瞳孔中等度散大,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術后給予地塞米松2.5 mg球結膜下注射,隔日1次,共約5次,氟美瞳、高滲糖或高滲鹽溶液局部滴眼,消炎痛口服,眼壓升高者口服醋氮酰胺、滴噻嗎心安眼液,眼壓升高明顯者加用20%甘露醇靜滴。本組5個病例密切觀察6個月~1年,視力無明顯提高,眼球仍輕度睫狀充血,角膜呈程度不等的混濁、水腫、色素KP、虹膜節(jié)段性萎縮或廣泛萎縮,瞳孔可能進一步散大,角膜上皮水腫,出現(xiàn)小泡或角膜大泡形成。若大泡破裂,患者有明顯異物感、刺痛、畏光、流淚等癥狀。

3 討論

角膜內(nèi)皮在維持角膜透明度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角膜內(nèi)皮細胞密度為(2899±410)個/mm2。人類的角膜內(nèi)皮細胞丟失后不能再生,只能通過鄰近的內(nèi)皮細胞變形、增大和遷移來彌補局灶性缺失,維持正常功能,這樣就會導致內(nèi)皮細胞密度的降低。Hoffer認為若內(nèi)皮細胞密度低于300 個/mm2時角膜將失代償,在500~1000 個/mm2時為危險區(qū)[1]。

角膜內(nèi)皮細胞功能失代償臨床表現(xiàn)為角膜基質層廣泛性水腫、增厚、后彈力層皺褶,上皮出現(xiàn)水泡;患者視力嚴重受損,畏光、流淚、刺痛、異物感。常合并虹膜節(jié)段性萎縮或大部萎縮、瞳孔散大、光反射遲鈍或消失。

角膜水腫是白內(nèi)障超乳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一般均能在1周內(nèi)逐漸消退。據(jù)筆者觀察,白內(nèi)障超乳術后角膜水腫嚴重者的修復過程最長能持續(xù)3~4個月,表現(xiàn)為角膜基質水腫的消退、透明度的增加,超過這個期限角膜水腫可能無法恢復,將繼發(fā)大泡性角膜病變,故促進角膜內(nèi)皮損傷性水腫修復的治療術后應盡早使用。另外,臨床表現(xiàn)為角膜水腫明顯消退的病例,一段時間后仍可能出現(xiàn)內(nèi)皮功能失代償,導致大泡性角膜病變,可能是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及其他損害角膜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因素存在,在原有內(nèi)皮損傷的基礎上繼發(fā)角膜內(nèi)皮功能失代償,出現(xiàn)大泡性角膜病變。

造成角膜內(nèi)皮細胞損傷的重要因素包括:超乳能量、超乳時間、晶狀體核硬度、前房穩(wěn)定性、超乳位置、機械性損傷、灌注液性質、灌注時間、流速、切口性質、黏彈劑類型等。另外,如合并青光眼或青光眼術后、糖尿病、Fuchs角膜內(nèi)皮營養(yǎng)不良、眼外傷后、葡萄膜炎、進入前房器械上殘留消毒液、進入前房藥物含有防腐劑、角膜后彈力層脫離或脫失、脫出玻璃體接觸角膜內(nèi)皮、藥物誤注前房等也是引起角膜內(nèi)皮細胞損傷的相關因素。超聲能量及其他進入眼內(nèi)的化學物質不僅可對角膜內(nèi)皮造成損害,同時也可對其他如虹膜、小梁網(wǎng)造成損傷,可導致嚴重的眼前段炎癥及青光眼等情況。

超乳手術技巧與角膜內(nèi)皮細胞功能狀況是術后角膜內(nèi)皮細胞失代償與否的關鍵因素。超聲乳化能量功效多用超聲能量和超聲時間來評價,應用兩者的乘積作為評價超乳的功效學指標[2],超乳能量越大,超乳時間越長,術后角膜水腫的發(fā)生率越高。晶體核硬度越大,超乳所需能量越大及時間越長。對于Ⅳ、Ⅴ級硬核,劈核一定要完全、徹底,超乳時超斜面向下可有效減少超乳能量對角膜內(nèi)皮的損傷,若超乳時間已超過4 min,應考慮及時改囊外摘除術。對于硬核估計無法順利完成超乳者宜考慮直接行非超乳囊外摘除術。白內(nèi)障手術是以提高術后視力為目的,不該為超乳而超乳。超乳時能量以完成乳化吸出的較低能量為原則。要在乳化頭堵塞狀態(tài)下超乳,嚴格防止空超,且能吸勿超。采用高負壓吸引攔截劈核技術或預劈核技術以盡量縮短超乳時間。必須避免淺前房下超聲乳化,淺前房下超乳對角膜內(nèi)皮損傷最嚴重,在穩(wěn)定的前房下行囊袋內(nèi)超乳才最安全。避免灌注時間過長、流速過高和灌注中斷。盡可能避免超及其他手術器械頻繁進出前房。術前盡可能進行角膜內(nèi)皮細胞數(shù)目測定以了解角膜內(nèi)皮潛在修復功能,當內(nèi)皮細胞計數(shù)低于正常時,宜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軟殼技術可通過靈活運用彌散性和內(nèi)聚性黏彈劑的不同物理特性,對角膜內(nèi)皮細胞進行精心保護從而減輕甚至避免角膜水腫,有助于術后視力的快速恢復。一些手術醫(yī)生認為[3],只要超乳技術好,使用什么黏彈劑都無所謂,其實對于高齡、硬核、糖尿病、青光眼或抗青光眼術后、Fuchs角膜內(nèi)皮細胞營養(yǎng)不良等內(nèi)皮細胞功能情況較差或術中可能對內(nèi)皮細胞損傷較多者,軟殼技術有著明顯優(yōu)勢?,F(xiàn)在軟殼技術已成為超乳手術中一種標準的內(nèi)皮保護技術。

透明角膜切口的超乳手術內(nèi)皮細胞的丟失率明顯高于角鞏膜切口及鞏膜隧道切口,故對于術前內(nèi)皮細胞計數(shù)較低和硬核者建議采用角鞏膜切口或鞏膜隧道切口。絕對避免發(fā)生術畢用麻醉藥物或抗生素溶液充填前房等失誤。

超乳術后角膜水腫程度和恢復時間是間接衡量手術技巧和評價圍手術期工作的重要參考標準[3]。白內(nèi)障超乳術后繼發(fā)大泡性角膜病變臨床上呈明顯增多趨勢,大泡性角膜病變因為是不可逆病變,治療上非常棘手,可試戴親水軟性角膜接觸鏡以緩解刺痛等癥狀或應考慮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目前,大泡性角膜病變已成為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的首要病因之一。大泡性角膜病變對患者及術者來說都是災難性的,眼科醫(yī)生應對這種并發(fā)癥及其可能原因給予高度重視。大泡性角膜病變重在預防,術前對患眼認真檢查,選擇最適宜的手術方案進行“個性化”治療。謹記“微創(chuàng)”理念,努力提高手術技術,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 Hoffer KJ.Corneal decompensation after corneal endothelium cell count.Am J Ophthalmol,1979,87:252-253.

2 王祥群,周麗鉤,黃又莉.超聲乳化能量的功效學評價.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1,23:256-25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選范文推薦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