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描寫樹的詞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樹的詞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樹的詞語

第1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2、萬木崢嶸;

3、古木參天;

4、林木青翠;

5、林海茫茫 ;

6、竹樹環(huán)合;

7、俊秀挺拔 ;

8、垂柳依依 ;

9、茂林修竹;

第2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請以“夕陽、風箏、乞丐、西裝”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語意完整,合乎情理。一個詞語可多次使用,詞語順序可自由組合,但四個詞語都要用。

這種命題要求學生具備在短時間內找到幾個獨立詞語內在關聯(lián)點的思維能力,合理組合語言的能力,以及熟練運用寫作技巧的能力。

嵌入式小作文有較嚴格的限制性。學生要認真閱讀命題給出的條件,要弄清楚限制的范圍,明白自己“活動空間”,從而有效地利用這個“空間”去展現(xiàn)自己的寫作能力。一些學生往往忽視作文的限制,不推敲命題中那些限制性的詞句,任意發(fā)揮,跳出“三界外”,按自己歷來的習慣去寫作,結果跑了題或者是偏離了題干的限制。還有學生雖然研讀了命題限制條件,但卻被這些條件將思維限制在一個局促狹小的空間里,寫不出滿意的文字。

就上面這個命題來看還是比較寬泛的,它沒有限制我們的表達方式,敘事、抒情、描寫、議論都可以運用,這就給我們的寫作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我們仔細推敲這四個詞語,找出它們潛在的關聯(lián)點,然后選擇適合的表達方式,合理的運用寫作技巧就可完成寫作任務。

這是一組名詞,我們很容易理解其意思,運用合理的想象,找出這組詞語能夠隱含什么,關聯(lián)什么?!跋﹃枴保仁俏覀兠鑼懙木拔?,也可以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風箏”,是一個物,更是一個事件;“乞丐、西裝”可以是兩種不同身份的人物,也可以是人物的兩種命運。弄清楚了詞語之間的關聯(lián),我們就有了很大的寫作空間了。我們列舉兩例構思:

其一:夕陽下,一個孩子在放風箏,風箏飛起來時卻掛在了樹枝上。孩子看到一個穿著西裝的青年路過,就請求他幫忙把風箏拿下來。青年顧忌自己的西裝被刮破,搖搖頭走了。孩子哭了,一個乞丐跑來,爬到樹上,幫孩子取下了風箏,襤褸的衣衫被樹枝掛得更加襤褸。

其二:乞丐在草坪一角,看著孩子放風箏,孩子的身邊是穿著西裝的爸爸。乞丐的眼前浮現(xiàn)出幾十年前的一幕:夕陽下,他帶著兒子放風箏――那是他親手糊制的。此刻,乞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可以設定西裝的爸爸就是乞丐的兒子)

詞語嵌入式的小作文看似空間狹小,其實非常的靈活。因為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閱讀體驗,對給出的詞語有不同的理解,找到詞語間的關聯(lián)點。但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小作文給出的詞語一般具有定向性特點,也就是說詞語潛在著一定的指向性,即語段的表達方式、題材或文體,如上面這個命題給出的詞語更適合記敘和描寫。又如:

請以“秋天、森林、月亮、琴聲”四個詞語寫一個情境性的片段。

很顯然這是一個描寫性的嵌入式小作文題。四個詞語提供的了人物、事件和環(huán)境,應試者要從中找到描寫的主體。秋天是時令,森林是環(huán)境,月亮即是環(huán)境要素又是時間提示,琴聲既是事件提醒,也是人物提示。在眾多因素中,隱含著一個描寫主題,那就是彈琴的人。

描寫要確定描寫主題和描寫順序,將描寫的對象有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還要注意描寫主題的主次和詳略。

選擇合適的文體是詞語嵌入式小作文寫作的關鍵。記敘要把記敘要素完整地表達出來,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說清楚,還要將開端、發(fā)展、結局展示完整。議論則要完整地呈現(xiàn)出議論的要素,即文段中必須要有論點、論據(jù)和完整的論證過程。如:

請用“規(guī)則”“公平”“服從”“權益”四個詞寫一段意思完整地話。

這是一組抽象的詞語,明確詞語的意思才能找出詞語之間關聯(lián)點?!耙?guī)則”是指典式、法則、規(guī)律,也指在形狀、結構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公平”是指公正而不偏袒,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服從”是指個體在社會要求、群體規(guī)范或他人意志的壓力下,被迫產(chǎn)生的符合他人或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權益”有多種理解,但我們更容易想到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弄清了詞語的意思,我們不難看出,這四個詞語看似獨立,實則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也就是說四個詞語有明確的指向性,即服從規(guī)則,追求公平,維護權益――這就形成了一個論點,因而這個命題更適合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如此一來,答題的方向就明確了。

例文:規(guī)則是不分年齡與身份的。否則,社會公平又從何談起呢?規(guī)則之下,年齡,身份,權利,地位,財富都是那樣渺小。李雙江之子李天一因罪鋃鐺入獄,引發(fā)社會一片爭論。法律可否會因為李天一的年齡而原諒他嗎?道德準則會因為他父親是李雙江母親是夢鴿而寬恕他嗎?不會。倘若真有釋放李天一的“法外開恩”,不知社會將會出現(xiàn)多少像他這樣的人。面對規(guī)則,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因為只有規(guī)則,才能真正維護每個人的權益。

這段文字確定的段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很好的統(tǒng)帥了“規(guī)則”“公平”“服從”和“權益”四個關鍵詞,而且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

一般來說,文體決定了表達方式。無論選擇哪種文體,寫作者都要準確把握相關的文體特征,熟練地運用相關的表達方式,精心地組織個性化的語言。雖然是以小篇幅的形式呈現(xiàn),但展現(xiàn)的還是寫作者的寫作能力和功底。與大作文相比,詞語嵌入式小作文更注重細節(jié),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要“精打細算”,開頭、結尾、布局謀篇都要精心謀劃,在有限的篇幅里容不得“鋪張浪費”。

有些命題給出的詞語,看似毫無關聯(lián),風牛馬不相及,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聯(lián)想法,去尋找詞語的隱喻意、象征意,從中找出詞語的關聯(lián)點。如:

第3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bō lànɡ shēn tǐ yǐ jīnɡ xiū xī

( ) ( )( ) ( )

chéng shì mín zú hù xiānɡ huān qìnɡ ( ) ( ) ( ) ( ) biǎo shì qí zhì

( ) ( )

二、 我會組詞(10分)

其( ) 壯( ) 彎( ) 訪( )

奇( ) 狀( ) 灣( ) 紡( ) 剛( )鋼( )

三、我會補充詞語(6分)

( )苗( )長 風( )( )美 七( )八( )

綠( )成( ) 徒( )無( ) 三( )二( )

四、我會歸類并抄寫(6分)

有名 復雜 歡樂 安全 辦法 輕重 方法 危險 快樂 簡單

反義詞:( )—( ) ( )-( ) ( )-( )

近義詞:( )—( ) ( )-( ) ( )-( )

五、我能加標點符號,寫在( )里。(3分)

1,誰使秋天這樣美麗( )

2,爺爺買的棗兒真甜?。?)

3,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 )

六、我會連詞成句,并加上標點。(6分)

飄著 藍天上 幾朵 高高的 白云

兇殘的 怎么會 狼 跟小羊 呢 講道理

七、我會填空(14)

1,梨樹掛起金黃的­_____________,蘋果露出紅紅的_____________。

稻海翻起金色的_____________,高粱舉起燃燒的_____________。

2,遠上寒山石徑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車坐愛楓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有56個民族,我是______族人。我還知道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雨綿綿﹑一葉知秋”是描寫秋天的詞語,我還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描寫秋天的詞語。

八、閱讀短文,回答問題(20分)

晚飯后,我和姐姐正在門口乘涼。忽然飛來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樹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兩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對紅翅膀不住地扇著。

我真喜歡它,就拿著玩起來。姐姐看見了,大聲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蟲!”我聽了姐姐的話,想到益蟲的好處,就把它放了。

1、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音節(jié),對的畫上“_______”。(4分)

蜻(qin qing)蜓 扇著(shan shanɡ)

乘涼(niang liang) 捉?。▃huo zuo)

2、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4分)

漂亮---- 喜歡----

3、作者在描寫大蜻蜓的外形時,具體地寫了蜻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點。用———— 畫出描寫蜻蜓外形的句子(4分)

4、抄寫短文中的比喻句(打比方的句子)。(4分)

在這個句子中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

5、我非常喜歡大蜻蜓,為什么又把它放了?(4分)

第4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要了解“模糊種差釋義法”,首先得了解定義法。所謂定義法,就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任何一個定義都是由被定義項(被定義的詞語)、下定義項(下定義的詞語)和定義聯(lián)項組成。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其中“商品”是被定義項,即被定義的詞語;“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是下定義項,即下定義的詞語;“是”是定義聯(lián)項。下定義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屬+種差定義法”,即下定義項是由種差和鄰近的屬概念組成的。用公式表示則是:被定義項一種差+鄰近的屬概念。根據(jù)種差內容的不同,“屬+種差定義法”可以分為性質定義、發(fā)生定義、功用定義和關系定義等四類。

“性質定義”是以事物的性質為種差內容的定義。例如:“平行四邊形是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發(fā)生定義”是以事物產(chǎn)生、形成情況為種差內容的定義。例如:“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構成的圖形”。

“功用定義”是以事物的功用為種差內容的定義。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

“關系定義”是以事物之間的關系特點為種差內容的定義。例如:“負數(shù)是小于0的數(shù)”。

在辭書釋義中,“屬+種差定義法”是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方法,它對于解釋明晰詞語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夠準確地解釋明晰詞語(即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上面所舉對于“平行四邊形”、“角”、“商品”和“負數(shù)”等明晰詞語的解釋就是如此。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解釋模糊詞語。那么,“屬+種差定義法”在解釋明晰詞語與模糊詞語時有何不同呢?關鍵在于:解釋明晰詞語時,用來表示種差的詞語一般是明晰語言,如:“兩組對邊平行”是“平行四邊形”的種差,“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是“角”的種差,“交換”是“商品”的種差,“小于0”是“負數(shù)”的種差。這些表示種差的詞語都是明晰語言;而對于模糊詞語,則往往用模糊語言來表示種差。這種用模糊語言來表示種差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模糊種差法”?!澳:N差法”能夠準確地揭示模糊概念在內涵上所具有的模糊性。例如:

樹林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比森林小。

森林通常指大片生長的樹木。其中的“樹木”是“樹林”和“森林”的屬概念,并且是明晰語言;“成片生長的”和“許多”是樹林的種差,“大片生長的”是森林的種差,并且都是模糊語言。正是通過運用模糊語言來表示種差,這就揭示出了“樹林”和“森林”的模糊性。又例如:

蔬菜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

水果可以吃的含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的統(tǒng)稱。其中的“草本植物”是“蔬菜”的屬概念,“植物果實”是“水果”的屬概念,并且都是明晰語言;“可以做菜吃的”是“蔬菜”的種差,“可以吃的含水分較多的”是“水果”的種差,并且都是模糊語言。番茄和西瓜都是草本植物,番茄“可以做菜吃”,但又是“可以吃的含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那么番茄是蔬菜還是水果呢?也正是通過運用模糊語言來表示種差,這就揭示出了“蔬菜”和“水果”的模糊性。

有時明晰詞語的釋義也可以運用“模糊種差法”。它一般是將種差分成偏正兩部分,即一部分是中心語,一部分是修飾限制語。某些修飾限制語可由模糊語言來充當。例如:

霜是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接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

體上凝結成的白色冰晶?!霸跉鉁亟档?℃以下時,接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體上凝結成的”是“霜”的種差,其中“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體上凝結成的”是中心語,并且是明晰語言,而修飾語“接近”則是模糊語言。這種使用模糊語言充當種差修飾語的方式,可以使明晰詞語的解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當然,對于明晰語言的釋義,在種差中能夠不用模糊語言的則宜盡量不用。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78年版和2002年增補本對“云”的釋義分別為:

云在空氣中由大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懸浮物體。

云在空中懸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體。

“空氣中由大量冰滴或冰晶組成的”是“云”的種差,其中“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是中心語,并且是明晰語言,而修飾語“大量”則是模糊語言。增補本的釋義去掉了原來釋義中的模糊修飾語“大量”,釋義顯得更為精練。

二、定量釋義法

定量釋義法與模糊理論中的“隸屬度”這一概念密切相關。所謂隸屬是刻畫元素與集合、事物與類別之間關系的概念。隸屬度是刻畫這種屬于程度大小的概念,即表示論域中的某個元素隸屬于某個集合的程度,或者說,隸屬度表示論域中的某個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屬于某個集合的資格。既然隸屬度表示在同一集合中不同的元素隸屬于該集合的不同程度,那么這些隸屬度不同的元素實際上就是一個變量,用變量x來表示這些元素,隸屬度必將隨著變量x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關于變量x的函數(shù)。人們稱之為隸屬函數(shù)。設A是論域U上的模糊集合,隸屬函數(shù)一般記為μA(x)。而μA(x)的大小就反映了元素x屬于該模糊集合A的程度。這樣一來,模糊語義便可以用隸屬度的方法來定量化。例如表示時間序列的模糊詞語“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在解釋這些模糊詞語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定量釋義法,即把某個模糊詞語當作一個集合,把該集合中的一個個對象作為該集合中的元素來考察,通過測定這些元素對該模糊集合的隸屬程度,我們就可以用定量的方法來解釋這個模糊詞語了。例如:

早晨從天將亮到八、九點鐘的一段時間。

上午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

下午一般也指從正午十二點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隸屬度的具體制定并非“一定如此”,它往往是人們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考察的對象、所處語境等情況而制定的,是“可以如此”,只要這些隸屬度的具體數(shù)值符合規(guī)律就行。

三、形象描寫釋義法

所謂形象描寫釋義法,是通過描寫模糊詞語所指代的那一事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譬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的形象特征)來釋義的方法。描寫事物形象特征的主要詞語都是模糊語言。例如:

黃像絲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顏色。

哄擬聲詞,形容許多人大笑聲或喧嘩聲。

甜像糖和蜜的味道。

霉氣霉爛的氣味。

火熱像火一樣熱。

以上例句就是分別通過描寫模糊詞語所具有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的形象特征來釋義的。

四、比喻描寫釋義法

所謂比喻描寫釋義法,是通過運用比喻的修辭方式來解釋模糊詞語的方法。例如:

蠕動像蚯蚓爬行那樣動。

蛇行形容像蛇爬行時蜿蜒曲折的樣子。

任何比喻都具有模糊性,因此這種釋義方法特別適宜用來解釋模糊詞語的意義,并且在釋義的開頭往往有“像”、“比喻”或“形容”之類的模糊詞語作標記

五、對比釋義法

所謂對比釋義法,是通過將兩個具有對立關系的模糊詞語進行相互對比來釋義的方法。例如:

甘甜;甜美(跟“苦”相對)。

苦像膽汁或黃連的味道(跟“甘”相對)。

這種釋義法往往在釋義的末尾有“跟某相對”之類的詞語作標記。

六、否定釋義法

所謂否定釋義法,是通過“不+反義詞”的方式來對模糊詞語進行釋義的方法。例如:

丑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對)。

柔軟軟和;不堅硬。

這種釋義法也適用于具有對立關系的模糊詞語,因此在釋義的末尾也往往有“跟某相對”之類的詞語作標記,只不過它一般用于有標志單位的詞語。例如跟“丑”相對的無標志單位“美”和跟“柔軟”相對的“堅硬”就不宜使用“不+反義詞”法來釋義,即不能把“美”解釋為“不丑”,不能把“堅硬”解釋為“不柔軟”。

七、比較釋義法

所謂比較釋義法,是通過將一組相關的模糊詞語進行關系比較來釋義的方法。例如:

集鎮(zhèn)以非農(nóng)業(yè)人口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區(qū)。

市鎮(zhèn)較大的集鎮(zhèn)。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業(yè)發(fā)達、居民以非農(nóng)業(yè)人口為主的地區(qū)。

都市大城市。

“都市”與“城市”之間也具有大于關系,因此把“市鎮(zhèn)”解釋為“較大的集鎮(zhèn)”,把“都市”解釋為“大城市”??梢姡\用比較法來解釋這樣的模糊詞語,就顯得準確而精練。

八、模糊義素釋義法

“模糊義素”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如果同一語義場內的幾個義位之間的區(qū)別義素具有模糊性,那么這幾個義位的語義無疑也具有模糊性。這種具有模糊性的區(qū)別義素,我們稱之為“模糊義素”。所謂模糊義素釋義法,是通過在同一語義場內的幾個義位之間尋找出它們的具有模糊性的區(qū)別義素來對模糊詞語進行釋義的方法。例如:

香:[+氣味]、[+好聞]

臭:[+氣味]、[-好聞]

長:[+兩點間]、[+距離]、[+大]

短:[+兩點間]、[+距離]、[-大]

“香”與“臭”的共同義素是“氣味”,區(qū)別義素是“好聞”,并且“好聞”具有模糊性,因此我們稱之為“模糊義素”。“長”與“短”的區(qū)別義素“大”具有模糊性:距離大與不大之間很難截然劃界。這就決定了“長”與“短”兩個義位的模糊性。把尋找出的模糊義素引入釋義之中,就是模糊義素釋義法。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香”與“臭”、“長”與“短”的釋義分別為:

香(氣味)好聞(跟“臭”相對)。

臭(氣味)難聞(跟“香”相對)。

長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跟“短”相對)。

短兩點之間的距離小(跟“長”相對)。

上述釋義方法皆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釋義的系統(tǒng)性。所謂釋義的系統(tǒng)性,是指在解釋某個詞語的時候,不能孤立地去釋義,而是要把它與相關的一組詞語聚合在一起,通過對這些相關詞語的某一義位進行比較,然后再進行釋義。

綜上所述,用模糊語言來解釋模糊概念,照樣能收到釋義準確之功效。如果用明晰語言去解釋模糊概念,有時反而會顯得不準確。例如:

禿(人)沒有頭發(fā)。

禿頭頭發(fā)的人。

這里用“沒有”和“”等明晰語言來解釋“禿”和“禿頭”,表達并不準確,難道只有頭發(fā)的人才叫“禿頭”嗎?如果脫得只剩十幾根頭發(fā),這算不算禿頭?如果只有“頭發(fā)的人”才能算是“禿頭”,那么就不會有羅素的那著名的“禿頭”悖論了。又例如:

文盲不識字的成年人。

科盲不具備科學常識的成年人。(《現(xiàn)代漢語詞典補編》)

我們曾經(jīng)對這兩條詞語的釋義作了這樣的評析:“不識字”是明晰語言,如果“不識字”的成年人是“文盲”,那么認識十來二十個字的成年人還算不算“文盲”?他們是否屬于“掃盲”的對象?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成年人要認識1500左右的字才能算是“脫盲”。可見“文盲”不僅包括“不識字”的成年人,也包括那些“識字不多”的成年人。“科盲”也是模糊概念,“不具備科學常識”的成年人固然是“科盲”,只懂得一點點科學常識的成年人算不算“科盲”?其實,在人們的生活中所說的“科盲”,往往包括那些對科學常識知之不多的成年人??梢娺@兩個條目都是用明晰語言來解釋模糊概念,但表達得并不十分準確。相應地來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補編》對“法盲”的解釋,就比對“文盲”和“科盲”的解釋要準確得多:“法盲,缺乏法律知識的人?!边@里用的解釋語是模糊語言“缺乏”,而沒有用明晰語言“不具備”。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科盲”的釋義已改為:“指缺乏科學常識的成年人”??梢娺\用模糊語言來解釋詞義,有時比運用明晰語言更為準確;有時運用一些模糊釋義的方法來解釋模糊詞語,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詞語教學的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四個層級:識記、理解、積累、運用。識記是詞語教學的最基礎目標,運用是詞語教學的終級目標。要想達到運用這一終級目標,必須以詞語的理解、積累為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應圍繞詞語教學目標,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分步求得詞語教學的實效。下面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下)語文27課《賣木雕的少年》為例進行說明。

1.詞語識記。

詞語識記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詞語,正確地書寫詞語。在解決讀音、書寫的問題時,最忌心中無底,眉毛胡子一把抓,應抓住難點進行。在《賣木雕的少年》一課詞語教學時,分組出示詞語。原因是詞語很多,可根據(jù)詞語讀音的特點、詞語描寫的對象、詞語的字數(shù)、詞性等給詞語分類,便于抓住規(guī)律,學得方便,提高效率??煞譃槿M:

第一組:出售 馱著 象墩 掏錢 誠懇 猜測 遺憾 賓館 吹拂 標準 沉甸甸

第二組:名不虛傳 游人如織 琳瑯滿目 各式各樣 構思新奇 栩栩如生

第三組:愛不釋手 語無倫次 清晰可辨 五官端正

從字數(shù)上看,第一組是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第二、三組是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從描寫對象上看,第二組上面一行描寫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下面一行描寫木雕。從讀音上思考,要求學生讀準第一組的前鼻音,如象墩 掏錢 誠懇 遺憾 賓館 標準 沉甸甸。了解abb式詞語的音變規(guī)律(abb式詞語第二、三字讀第一聲),并根據(jù)abb式詞語的音變規(guī)律讀準“沉甸甸”。從書寫上看,比較難寫的是賣、掏、辨、馱。設計“比一比”,再組詞的練習,通過辨別識記字形。

2.詞語理解。

詞語理解是詞語運用的基礎,是詞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詞語理解的方法多樣,關鍵是根據(jù)學生理解詞語的難易程度,詞語與細讀文章關系的緊密程度等因素,采取恰當?shù)姆椒āT凇顿u木雕的少年》一課詞語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1)抓詞語中的重點字、難字理解。如“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的理解,先告訴學生“釋”在詞語中的意思是“放開、放下”,“倫”在詞語中的意思是“條理,次序”。然后讓學生試著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學生能比較容易地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2)鏈接資料理解。如理解“游人如織”,先給學生看織布機圖片,學生形象地感受到“游人如織”就是描寫游人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理解“景色壯觀”,出示鏈接資料: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高120余米,寬達1800米,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澳鲓W圖尼亞”在當?shù)卣Z中意為“雷霆翻滾的云霧”。既讓學生了解了瀑布,又讓學生理解了“壯觀”。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種方法是理解詞語比較重要,比較常用的方法。如理解“名不虛傳”,結合朋友的話和自己看到的,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名不虛傳”的意思就是確實很好,不是空有虛名。

此外,還有找反義詞、近義詞理解詞語,在運用中理解詞語等方法。

3.詞語積累。

課標還強調: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在《賣木雕的少年》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和運用中積累詞語。在學生抓關鍵詞語體悟內容之后,利用指名讀、教師引讀等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直至背誦,達到讀中欣賞、讀中積累的目的。

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美讀的:百聞不如一見。我親眼目睹大瀑布的雄姿,多么驚喜?。▽W生朗讀有關瀑布的句子)在瀑布的不遠處,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藝品的攤點。木雕,是非洲最常見的工藝品。(學生朗讀整體描寫木雕的句子)瞧!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幾個坐凳上。(學生朗讀描寫坐凳的句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利用導語暗示,引導學生朗讀描寫瀑布的句子,讀出對瀑布脫口而出地贊美。在朗讀描寫木雕的句子中,整體讀出帶著驚喜之情,但有細膩的變化;讀整體描寫的句子,語速較快,讀出看得眼花繚亂的感覺;讀描寫象凳的句子,語速較慢,重音輕讀,讀出細細欣賞的感覺。

在朗讀之后,安排“說一說”、“寫一寫”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并在內化過程中積累詞語。

4.詞語運用。

詞語運用是詞語教學的終級目標。在閱讀課中,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練習,進行詞語積累的訓練。在《賣木雕的少年》一課詞語教學中,設計了兩題詞語積累訓練。

[說一說]我會用上第一題中的詞語介紹介紹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和木雕。你也可以這樣說: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____________木雕被稱為“非洲式照片”,瞧,__________________要是你到非洲,一定要帶幾個木雕回來做紀念。

[寫一寫]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色壯觀,木雕琳瑯滿目,非洲,向我展示神奇的魅力。這天晚上,我顧不上旅途的勞累,寫下了日記。我來幫著寫一寫。

( )月( )日 星期( )

第6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關鍵詞:打牢基礎 拓展補充 鏈接生活 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B-0039-01

寫作一直以來是學生比較頭疼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并沒有尋找到提升習作能力的路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隨文的仿寫就是一種好嘗試。

一、打牢基礎,在詞語的仿寫中積淀語言

(一)感知詞語結構,在凸顯詞性中豐富積累

教材中不少詞語具有強烈的穿透性,給予讀者鮮活之感,有的詞語色彩明艷,形象意蘊十足。只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品味與辨析,才能在感受過程中把握詞語表達的特性,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中“饑餐渴飲”這個并列式復合詞語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分析詞語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緊扣詞語的詞性進行仿寫。很多學生紛紛調動原始的詞語積累,羅列出大量詞語:呼朋引伴、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襟飄帶舞、并駕齊驅……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依據(jù)課文中詞語特點引導學生在深度辨析思考的基礎上,鏈接詞語積累,從而勾連出與此相關的詞語,在仿寫練筆中更新語言體系,起到了較好的表達作用。

(二)把握詞語形式,在凸顯積累中強化運用

在接觸課文時,常常會遇到作者創(chuàng)新的詞語,這些詞語不僅僅以生動形象的筆觸展現(xiàn)了事物的特性,還以新穎別致的視角觸發(fā)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激活了學生內在的表達創(chuàng)造力。各種形式的疊詞使用就是鮮明的例證。它們不僅形式上獨特新穎,而且彰顯文化意蘊。教師理應緊扣其形式在仿寫疊詞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疊詞的仿寫運用。

這樣的仿寫沒有停留在對疊詞形式的模仿上,而是在此基礎上提高要求,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模仿運用,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實踐運用興趣,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二、補充拓展,在語句的仿寫中激發(fā)靈性

(一)以修辭為原點,仿寫中提升語句感染力

學生習作中語言干癟、蒼白無力,主要在于語言表達中不會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而恰當運用修辭手法,不僅可以有效地再現(xiàn)事物的內在特點,而且也能提升詞語表達的水平,緊扣這一特點進行仿寫,可以讓學生在時間中強化感知意識。在《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中運用了一組排比句式描寫了人民子弟兵挽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情景。在這一過程中作者采用了“哪里有……哪里就有……”的句式,而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名同學樂于助人的情境,讓學生運用這一句式進行仿寫訓練,從而感受這一句式獨有的表達效果。

課文中修辭手法的仿寫,已經(jīng)不再是機械刻板的模仿,而是學生在展開聯(lián)想之后的有意創(chuàng)造。在這樣的想象創(chuàng)造中,學生才能產(chǎn)生新的思想,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形成。

(二)以妥帖為核心,仿寫中提升語言精確性

課文中有很多詞語看似平淡,在具體語境浸潤下卻是作者的神來之筆,有效地刻畫了文本中人物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生命橋》一文中這樣寫道“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其中的“猛蹬”一詞看似一個簡單的動詞,但讀來令人心酸不已。這一“猛蹬”不僅展現(xiàn)了年輕羚羊獲得新生的路徑,還加速了老羚羊死亡的速度,凸顯了老羚羊舍己為人的優(yōu)秀品質。而閱讀中,教師引領學生感受“猛”對心靈形成的沖擊。而在模仿指導中,教師則引導學生描寫爸爸愛讀書的描寫。學生在充分運用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父親讀書時的狀態(tài)進行了白描式的刻畫,起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

三、鏈接生活,在語段仿寫中提升能力

仿照文本中的語段由于關注內容的不同,難度比仿寫詞語等要高出很多。但不管怎樣,都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表達本位的理念和意識,引領學生不斷思考:這一語段作者寫了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讓學生在深入感知中,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語段是學生習作走向篇章的過渡階段。仿照語段是夯實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平臺。而在教材文本中從不缺乏精彩的語段描寫。教師要引領學生從遣詞造句的細節(jié)跳出來,以語段的整體視角感知作者的表達方法,促進寫作方法的更新。例如,鄭振鐸在《燕子》中描寫外形美一段時,雖然言語不多但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創(chuàng)作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體悟時,探尋出以下幾個表達方法:首先,作者選用了能夠凸顯燕子外形特點的幾個重要部位,凸顯了燕子的特點;其次,作者采用了由部分到整體的表達順序,凸顯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這種寫作著墨不多,但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燕子的特點。教師現(xiàn)場出示了珍珠鳥的外形圖片,要求學生在細致觀察中找準事物的特點,利用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趁熱打鐵模仿練筆。

總而言之,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首先源于對課文內容的有效模仿,只有在模仿階段讓學生享受到仿寫的愉悅,才能樹立學生習作的信心,從而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第7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千( )百( ) ( )( )勃勃 德( )望( )

慢( )斯( ) 不( )不( ) ( )( )不吭

二、填上合適的詞。9%

一( )墻 ( )的稻田 ( )地走

一( )馬 ( )的樂曲 ( )地問

一( )秤 ( )的感情 ( )地看

三、選詞填空。6%

感覺 發(fā)覺 察覺

1.我的心事到底還是被母親( )了。

2.熟透的楊梅太甜了,吃起來都( )不到一點酸味了。

3.掩耳盜鈴的人剛把手觸到門鈴,就被人( )了。

四、根據(jù)課文內容填空。7%

1、一個人無論( ),都( ),要( )。

2、( )照在( ),沒有( ),湖面( )。

五、將下列句子按正確的順序排列。4%

( )許多行人被吸引住了,都站在細雨中靜靜地聽他拉琴。

( )有一天,他在河邊練琴,天上下起了蒙蒙細雨。

( )聶耳拉小提琴的時候常常會入迷,忘了周圍發(fā)生的事情。

( )悠揚的琴聲飄蕩在林間小路上,人們久久不愿離去。

六、讀一讀,連一連。10%

獨坐幽篁里 早有蜻蜓立上頭 王維

蓬頭稚子學垂綸 彈琴復長嘯 胡令能

平明尋白羽 側坐莓苔草映身 盧綸

月落烏啼霜滿天 沒在石棱中 張繼

小荷才露尖尖角 江楓漁火對愁眠 楊萬里

七、閱讀。29%

小老鼠賞花(14%)

春天到了,山上開滿了wǔ yán liù sè()的鮮花,小老鼠哼著歌兒去賞花。

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小老鼠踩著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皩Σ黄?”小老鼠連忙說。

蒲公英那長長的莖都被踩彎了,可它還是搖著頭說:“沒關系,我不會倒下,我要堅持到花開的那一天,讓更多的人來xīn  shǎnɡ( )?!?/p>

小老鼠感動了沖著太陽喊道太陽公公快讓蒲公英開花吧太陽聽了它的話,把溫暖的陽光灑在蒲公英的身上,蒲公英開出了美麗的花兒來。

1、拼讀音節(jié),將詞語寫在文中的括號中。(2%)

2、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4%)

急忙( ) 感激( )

保持( ) 暖和( )

3、在里填入正確的標點符號。(2%)

4、“著”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應查( )。在“小老鼠踩著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這句話中應該讀(zháo zhe),用“√”勾出。它還可以組成詞語:( )(4%)

5、小老鼠為什么而感動呢?請用“ ”劃出相關的句子。(2%)

鄉(xiāng)間綠陰(15%)

鄉(xiāng)間,是樹的天地。公路兩旁,是高大的(梧 悟)桐樹。梧桐樹枝連著枝,葉蓋著葉,像綠色的長廊。小河兩岸是成行的柳樹。柳條兒細細的,柳葉兒綠綠的。山坡上松樹和柏樹高大挺(撥 拔),枝繁葉茂。農(nóng)家小院的前后種(植 值)著果樹,有桃樹,有梨樹,有杏樹……春末夏初,各種果樹舒枝展葉,郁郁蔥蔥,一(座座 坐坐)農(nóng)家小院就掩映在濃濃的樹陰之中。

1、把括號里錯誤的字劃去。(4%)

2、文中描寫植物長得茂盛的詞語是( ) ( ),

你能再寫兩個描寫植物的詞語嗎? ( ) ( )。(4%)

3、用” ”劃出文中的比喻句。照樣子寫一寫。(2+3%)

,像 。

4、短文中“農(nóng)家小院的前后種植著果樹,有桃樹,有梨樹,有杏樹……”句中省略號(……) 表示( )。(2%)

A、省略了其他的果樹 B、省略了其他的景色 C、省略了其他的人

第8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1.認識課后生字。讀讀記記“斑斕、熾熱、湛藍、充沛、碩大、火炬、巨蟒、滲透、聆聽、木薯、強悍、粗獷、篝火、繁花似錦、含情脈脈、目不暇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非洲的贊美之情。

3.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文資料,教師準備非洲風情風光的碟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質疑文題1.導語:同學們,17世紀英國名作家湯瑪斯布朗曾經(jīng)寫道:"人類總是向外追尋那原本就隱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奧秘。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蘊藏著非洲的原始與神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片神秘的土地。

2.資料交流:通過課前的查閱資料,你對非洲有哪些了解?

師:今天我們先來聊聊非洲。板書:非洲(同學們交流以前對非洲的了解。)

生:我從以前學過的課文《夢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個缺飲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種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個貧窮落后,怪病叢生的地方

2.師:在人們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貧窮、落后、災難、疾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實那是非洲政治、經(jīng)濟落后所導致,今天,老師卻要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非洲(師板書:彩色)3.出示課題"彩色的非洲"。課題質疑。如:為什么說非洲是彩色的?

3.: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隨作者彭仁一起走進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經(jīng)開始了。

二、檢查預習情況,走進非洲

1、檢查詞語認讀。

(1)預習課文時,通過你的各種努力,這些詞語,都會讀了嗎?(課件出示下列詞語)

熾熱    天穹   碩大    聆聽    粗狂   含情脈脈    

扎伊爾維加龍      奧旺多省       扎伊爾戈馬

色彩斑斕        湛藍     殷紅 

(2)找找詞語排列的規(guī)律。第一組為易讀錯的生詞,第二組為難讀的非洲地名,第三組為描寫顏色的詞。

(3)用找近義詞的方法認識兩種顏色:湛藍—蔚藍    殷紅—暗紅

2.緊扣“色彩斑斕”,感知課文。

(1)瀏覽課文,劃出表達作者對非洲整體感受的兩個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師隨學生匯報,課件出示這兩個句子。(課件)

師:同學們,讀一讀這兩個句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都是感嘆句,一個在課文的前面,一個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應,與課題照應

生:表達出了作者對非洲的贊嘆之情!

師:作者在贊嘆什么?

生:(齊)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3.默讀課文,思考:“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詞句來具體描繪非洲的色彩斑斕。可以做一下摘記,讀后同桌之間交流.

師課件出示填空題:

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學生匯報

師結合此處課件,引導學生體會出文章在結構上采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出示課文中的原句,讀一讀。

關鍵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景觀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無一不是彩色的。

非洲的藝術也是彩色的。

思考:這些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三、研讀重點句段,感受彩色非洲。

非洲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課文里的語言也是豐富多彩的。

1、 尋找描寫顏色的詞。

(1)像“色彩斑斕”這樣描寫顏色的詞就用了好些,你能找出幾個來嗎?跳讀課文,劃詞,交流。

單色詞:蔚藍、殷紅、金燦燦、

雙色詞:白里透紅、紅綠相間、黃中透紅、

多色詞: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七彩、五光十色、花花綠綠、多姿多彩、

(2)在尋找這些描寫顏色的詞語中你有什么感觸?(非洲的色彩不僅多,而且大多鮮亮耀眼;

作者描寫顏色的詞語很豐富。)

2、 自主研讀課文,感受語言魅力。

課文不僅用了豐富的顏色詞匯描繪彩色的非洲,還用了許多獨有的方式展現(xiàn)非洲的五彩斑斕。

(1)選擇最吸引你的一段文字細讀,感受非洲的魅力和課文語言表達的特色。

(2)匯報交流。(抓重點句段交流)

語段一:彩色的植物

芒果樹開的是星星點點的白花,仙人樹開的是金燦燦的黃花,玉蘭樹高擎著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樹綻開的花朵比綠葉還多,一顆似一團火,一排似一片霞。

A、引導學生體會:a、句中連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展現(xiàn)了樹開花的奇麗景色。b、這里如此細致地描寫樹開花的情形,是因為這是非洲的特色。相比,前面略寫花開花則是因為太常見了。

B、指導有感情朗讀。

語段二:七彩的動物

“其顏色不僅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而且在不斷變換著,交織著,滲透著,輝映著,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發(fā)出贊嘆。。。。。。”

A、通過朗讀體會:顏色在變換更能表現(xiàn)非洲蝴蝶的色彩繽紛,與眾不同。

B、想象:游客會發(fā)出怎樣的贊嘆?

語段三:多彩的日常生活

A、這段話里描繪了幾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畫卷?(花花綠綠的服裝、五光十色的食物、綠樹紅花的住房)

B、猜測非洲人的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熱情、樂觀、、、、、、)

語段四:繽紛的藝術

A、用排比句概括非洲的繪畫、工藝品、音樂和舞蹈藝術都是彩色的。

B、播放非洲的音樂、舞蹈片斷,感受非洲藝術的熱情奔放和其中涌動的非洲人民的生命激情。

3、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過渡:我們從課文中學到了哪些表達方法呢?

(1)結構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非洲風情文化的贊美之情。

(2)課文不僅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十分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觀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無一不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

(3)課文的語言十分優(yōu)美生動,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方法。作者聯(lián)想豐富,如,“金燦燦的陽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藍寶石”,“……繁花似錦,綠海蕩波,滿眼是綠色,處處是花海”,“一棵似一團火,一排是一片霞。到了開花季節(jié)……就像置身于花海深處”,無不體現(xiàn)著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本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四、拓展資料,課堂小練筆:

1、對于剛才播放的非洲舞蹈的片段,嘗試運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富有畫面的事物,富有節(jié)奏的句式,選擇一種或幾種表達方法,來寫一寫非洲人的音樂、舞蹈帶給我們的色彩斑斕之感。

建議:關注表情,衣著,妝容、動作等

有時……有時……

時而……時而……

2、學完課文,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現(xiàn)在自己對非洲的印象!

第9篇:描寫樹的詞語范文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學形象系統(tǒng)和文學意蘊世界的載體。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弊x者的閱讀首先接觸的就是語言??梢?,閱讀教學應從語言入手,厚積基礎,由此做縱深挖掘,已達到積累的實效。

現(xiàn)在,不少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學生語言貧乏,詞匯儲備不如人意,中高年級學生作文內容枯燥,錯別字頻現(xiàn),詞語運用空乏元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幾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字詞教學有所忽視,甚至到了高年級出現(xiàn)字詞被架空的現(xiàn)象,有些課堂即使有字詞處理的痕跡,也是極其輕描淡寫的。是不是語文素養(yǎng)不包括字詞的掌握,或者是學生的字詞自學能力達到了讓我們可以放于不管的地步呢?其實絕對不是這樣,語文學習應從字詞開始,語言積累首先來自扎實的詞語積累和訓練。

首先,我們要把課文中生宇新詞的教學落到實處。

低中年級固然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詞的教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級教師也要教會學生對每一課的生字、新詞的音、形、意進行梳理。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時識記生字、新詞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詞意。這無可厚非,但課上我們必須認真檢查,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糾正,個別多音字或字形復雜的字要特別指出來。而結合文本具體語境理解詞語、識記詞語,效果更理想,同時還可以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積累課外閱讀中的詞語及生活用詞的習慣。

可以讓學生留心摘錄課外閱讀中的精影詞語、生活用詞等,教師定期檢查督促,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隨時隨地積累詞語的好習慣。

再如,教蘇教版三年級課文《石榴》第二自然段時,我以課文中描寫石榴樹的有關句子為“觸發(fā)點”,讓學生運用文中的描寫方式,進行造句訓練。教學中,先用課件讓學生看石榴樹,讀課文中描寫 石榴樹的句子,然后提問:“看到這石榴樹,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詞來形容? ”接著讓學生將“美不勝收”這個詞用在這里,說說看到石榴樹后的感受。隨后,教師要求學生用“ 的 ,像 ”句式,來形容石榴花的花骨朵、剛開的石榴花和完全開放的石榴花。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學生始終情緒高漲,發(fā)言精影不斷“火紅的花骨朵像裝滿美酒的小葫蘆,我要把它送給爸爸?!薄皠傞_的石榴花像小鈴鐺,掛在小狗脖子上,讓它更生氣”這樣的描寫性造句訓練,既讓學生感受到了石榴花之美,也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

第三,要指導學生運用詞語。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語境,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好詞語,如形近字組詞、聯(lián)系上下文填成語、根據(jù)詞語不同意思造句、用給出的幾個詞語說一段話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字詞形成積累。有些練習過去只被一些教師在復習時所用,這樣做至多只能讓學生一時強記著,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積累。語文基本功是平時點點滴滴積累所成,字詞教學應功在平時,必須長期堅持。其次,把握文本重點詞句,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當前不少語文課堂訓練缺失,一堂課下來,笑過了,鬧夠了,可課上學生讀透了沒有,語言訓練了多少,卻要大打問號。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課上接受知識的能力還不強,這就要求課堂上應該減少不必要的于段,減少環(huán)節(jié),多關注文本細節(jié),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對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義或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的重點詞句,進行扎實的讀寫訓練。我曾有幸聽過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楊氏之子》這一課,于老師首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從讀通到讀懂,直至能背誦。接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眼“聰惠”,并緊緊圍繞“聰惠”展開教學活動:先讓學生尋找“楊氏之子”的“聰惠”表現(xiàn)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養(yǎng)”之意,又讓學生談“楊氏之子”怎樣有教養(yǎng);最后要求學生想象寫話,充實文本內容。學生無論是寫人物外貌,還是寫人物語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聰惠”。這節(jié)課于老師緊扣“聰惠”一詞,帶領學生品賞文本、品讀人物,課堂結構簡單,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卻很深刻,讀寫訓練更是扎實高效。

第四、填補文本空白,進行想象性語言訓練

王爾德說過“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好的作品總會給讀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無痕,卻是進行想象性語言訓練的良好時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