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兩小兒辯日原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兩小兒辯日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rèn)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yuǎn)?!?/p>

另一個小孩子認(rèn)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yuǎn),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yuǎn)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jìn)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yuǎn)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2、原文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yuǎn)也?!?/p>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yuǎn),而日中時近也?!?/p>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yuǎn)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yuǎn)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第2篇: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讀書生活的苦與樂

《兩小兒辯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yuǎn)中午近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yuǎn)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么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jìn)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原文: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xué)上叫“光滲作用”。當(dāng)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初三:孤ji的少年

第3篇: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關(guān)鍵詞:小古文 目標(biāo) 趣 教學(xu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5-0059-02

作者簡介:柯向妹(1977―),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學(xué)歷,小學(xué)高級教師,福建泉州市泉港莊重文實驗小學(xué)語文教師。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

小古文被稱為中華語文的“活化石”,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小學(xué)語文教材,均選編了經(jīng)典小古文。根據(jù)新課程標(biāo)準(zhǔn)、小學(xué)生年齡特征及小古文的特點,激發(fā)學(xué)生對小古文學(xué)習(xí)的興趣就成了小古文教學(xué)目標(biāo)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教學(xué)過程中落實這一教學(xué)目標(biāo)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趣讀

誦讀是小古文教學(xué)的命脈。小古文的表達(dá)方式與現(xiàn)代文有所不同,更具音樂美、對稱美及節(jié)奏美,尤其適合誦讀。小古文的誦讀形式豐富多彩:除常見的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男女生輪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讀外,還可古文今文對照讀、根據(jù)平仄音律讀、插圖補白讀、古文版文本和現(xiàn)代版文本對照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xué)需要自由靈活地選擇。

著名特級教師戴建榮老師引導(dǎo)學(xué)生按照“平仄”規(guī)律吟誦詩文,深受學(xué)生歡迎。對于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教者可以讓學(xué)生先用“―”“|”表示“平”“仄”,遵循音韻規(guī)律趣讀。如《鷸蚌相爭》語句的吟誦指導(dǎo):

| ― ― | ― | ― ― | | ― ― ― ― |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這樣,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詩文的節(jié)奏之美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學(xué)生興致勃勃地嘗試,在快樂的誦讀體驗中親近小古文。

二、趣品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對文本的意蘊和妙處進(jìn)行語感分析。小古文的詞、句、段高度凝練,內(nèi)涵豐富,皆可納入品味范疇。

在《鷸蚌相爭》一文中通過比較,品味“箝”的精妙:

師:剛才有同學(xué)說“箝”就是“夾”的意思,那么直接把“夾”替換進(jìn)句子,你們覺得怎么樣?

(學(xué)生思考,搖頭,但似乎說不出個所以然)

師:伸出你的手,試著做一做這兩個動作。

(學(xué)生伸出雙手,比劃著,若有所悟)

師:用一個詞來形容,可以說是――

(生的思路頓時打開,答案精彩紛呈:使勁地、用盡全身力氣地、牢牢地、竭盡全力、死死地等)

師:同學(xué)們都從力度上來回答,那么,從速度上來講,那是――

(生:迅速地、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等)

師:孩子們,想想此時此刻鷸蚌的心情,那么,鷸蚌又會怎么“箝”呢?

(生:狠狠地、互不相讓、毫不示弱等)

師:是的,在文本中,牢牢地、死死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地、迅速地、互不相讓地,這樣的“夾”,就可以說是“箝”。一個小小的“箝”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鷸蚌相爭的激烈程度及二者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小小的“箝”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用字的精準(zhǔn)與獨到。

通過“箝”和“夾”的比較品味,挖出了“箝”中無限的精彩,激發(fā)了學(xué)生學(xué)習(xí)興趣的同時也帶領(lǐng)學(xué)生領(lǐng)略了古文所傳遞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落實了教學(xué)目標(biāo)。

三、趣拓

選編入教材的小古文大多出自《論語》《戰(zhàn)國策》《韓非子》等經(jīng)典,所選編的小古文背后或有膾炙人口的故事,或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或在謀篇布局、細(xì)節(jié)描寫等寫作方法方面有精妙之處可挖掘?!敖逃皇枪酀M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tuán)火”(葉芝語),教師要適當(dāng)取舍,巧妙拓展,開闊學(xué)生視野,努力點燃學(xué)生學(xué)習(xí)小古文及課外閱讀的興趣之火。

內(nèi)容方面的拓展。《鷸蚌相爭》一文,學(xué)生反復(fù)品讀感悟后,教師可告訴學(xué)生這則小小的寓言曾經(jīng)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在學(xué)生迫切想深入了解之時,把《鷸蚌相爭》在《戰(zhàn)國策》中的原文呈現(xiàn)出來,讓學(xué)生思考:為什么聽了蘇代的話后,趙惠王就消除了攻打燕國的念頭?適當(dāng)?shù)耐卣?,讓學(xué)生進(jìn)一步體會到寓言的特點及魅力,也體現(xiàn)了古文濃濃的文化味。

寫作方法的拓展。著名特級教師林莘老師執(zhí)教《東施效顰》一文時,拋出“你怎么知道東施長得丑”這一話題,引導(dǎo)學(xué)生潛心會文,討論交流,學(xué)習(xí)“側(cè)面描寫”的方法,并適時引入《陌上?!穬?nèi)容:“行者見羅敷……但坐觀羅敷”,體會側(cè)面描寫之精妙。

情感升華的拓展?!恫澜^弦》一文,學(xué)生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的情誼后,配樂誦讀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短歌,學(xué)生深深地被這曠世“知音”之情感染,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趣說

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為學(xué)生了解文言文內(nèi)容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如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附譯文,人教版教材附注釋等,這也為學(xué)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要善于鼓勵學(xué)生發(fā)揮想象,挑戰(zhàn)教材,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把文言文翻譯、創(chuàng)造得更生動有趣,甚至超越教材。如《鷸蚌相爭》一文中“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一句,學(xué)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jìn)行趣說:“一只河蚌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嘴里還哼著小曲兒,瞧,它多么愜意呀!有只鷸循聲望去,一陣激動:啊哈哈,我的美餐!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嘴伸到蚌殼兒里去啄肉。歌聲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情況讓河蚌猝不及防,它急忙把殼兒合上,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边@樣的趣說,通過豐富的想象把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讀“長”了,訓(xùn)練了學(xué)生的口語表達(dá)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xué)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

五、趣演

小古文中人物形象很鮮明,比如《楊氏之子》中聰慧的孩子,《兩小兒辯日》中活潑可愛的小兒和謙虛謹(jǐn)慎、實事求是的孔子,《鄭人買履》中迂腐的鄭人等。教學(xué)中引導(dǎo)學(xué)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討論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試著辯一辯,演一演,激發(fā)興趣,領(lǐng)會主旨?!耳柊鱿酄帯芬晃闹校柊鱿酄幙芍^達(dá)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程度。教師讓學(xué)生組內(nèi)分好角色,合作表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學(xué)生情緒高漲。

表演中,學(xué)生感受到強烈的對比:那樣你死我活的激烈爭斗,到頭來卻是雙雙失去性命的可悲下場,這兩個場景鮮明而突兀地呈現(xiàn)在眼前,學(xué)生情緒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哈哈大笑之余觸發(fā)深深的思考,心靈受到震撼。

六、趣“得意”

第4篇: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七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翻譯1

《傷仲永》(王安石)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tuán)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rèn)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木蘭詩》(《樂府詩集》)譯文:

織機的聲音連綿不斷,花木蘭正在窗戶下織布。聽不到織機的聲音,只能聽到木蘭的嘆息聲。

問木蘭想什么、回憶什么。木蘭既沒有想什么,也沒有回憶什么。昨天晚上見到了軍中的文告,可汗大規(guī)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每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木蘭的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哥哥,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父親出征。

去東邊買了匹好馬,去西邊買馬鞍,去南變買籠頭,去北邊買馬鞭。早上辭別了父母,傍晚投宿在黃河邊上,聽不到父母呼喚木蘭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水流的聲音。次日早上,離開黃河而去,傍晚到了黑山腳下,聽不到父母呼喚木蘭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上,敵人騎的戰(zhàn)馬的聲音。

木蘭不遠(yuǎn)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渡過一道又一道的關(guān)卡,越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打更的聲音夾雜在北方的寒氣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鎧甲上。許多將軍戰(zhàn)死了,壯士很多年才歸來。

回來見皇上,皇上坐在明亮的大堂中。冊封了許多官職,賞賜了許多立功的將士。可漢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不愿意做官;愿意遠(yuǎn)足,回故鄉(xiāng)。

木蘭父母知道女兒回來,忙出門相迎;木蘭的姐姐知道妹妹回來,馬上化

妝;木蘭的弟弟知道姐姐回來,忙殺豬宰羊。開開我房間的東門,坐在我的西邊床上,脫下我的戰(zhàn)袍,穿上我舊時的衣裳。對著窗戶整理頭發(fā),對著鏡子貼花黃。出門去找朋友,朋友們都很吃驚:和木蘭在一起十二年,不知道木蘭是女郎。

雄兔靜臥時,兩只前腳時時爬騷;雌兔靜臥時,兩只眼睛常瞇著。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走,怎能分辨出雌雄?

七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翻譯2

《孫權(quán)勸學(xué)》(《資治通鑒》)譯文:

當(dāng)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dāng)權(quán)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xué)習(xí)!”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quán)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jīng)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yīng)當(dāng)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jīng)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

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xiàn)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yīng)當(dāng)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fā)現(xiàn)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成朋友才告別。

《口技》(林嗣環(huán))譯文:

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一家)大擺筵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寬的屏風(fēng),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fēng)后面,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眾多的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得屏風(fēng)后面醒木一拍,全場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遠(yuǎn)遠(yuǎn)聽到長長的巷子里傳來了一陣狗叫,隨即就有一個婦人驚醒后打呵欠,伸懶腰,他的丈夫說著夢話。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小兒子含著啼哭,婦人拍著小兒子,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接著大兒子也醒了,連續(xù)不斷地說話不停止。在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孩子入睡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啼哭的聲音,大兒子剛剛醒來說話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兒子的聲音,同一時候一齊發(fā)出,各種聲音都摹仿得極像。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默默贊嘆,認(rèn)為好極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聲響起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越來越輕逐漸停止了。隱隱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傾斜翻倒,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腿藗冃那樯晕⒎潘闪诵?,漸漸(或稍微)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喊:“失火啦!”隨即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跟著大喊。兩個孩子齊聲啼哭。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號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夾雜著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的爆裂聲,呼呼的風(fēng)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的呼救聲,(眾人)拉蹋(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滅火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任何一處。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哆嗦發(fā)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撤去屏風(fēng)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夸父逐日》(山海經(jīng))譯文:

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七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翻譯3

《兩小兒辯日》(《列子》)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么。

一個小孩說:“我認(rèn)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yuǎn)。”另一個小孩卻認(rèn)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yuǎn),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yuǎn)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jìn)熱水里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yuǎn)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狼》(蒲松齡)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dān)子里面的肉已經(jīng)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yuǎn)。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p>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zhuǎn)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jìn)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jīng)鉆進(jìn)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看了“七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翻譯”的人還看了:

1.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2.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翻譯

3.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及翻譯

第5篇:兩小兒辯日原文范文

本文從西夏文典籍中輯錄西夏人翻譯的《詩經(jīng)》文句二十六則并考察其義訓(xùn)正誤,試圖據(jù)以窺知西夏黨項人對經(jīng)典漢文學(xué)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國的主流文學(xué)傳統(tǒng)在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影響。經(jīng)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詩經(jīng)》譯例中有半數(sh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嚴(yán)重失誤,這說明西夏知識分子對于《詩經(jīng)》并不像我們預(yù)期的那樣熟悉,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學(xué)沒能成為黨項文人文學(xué)的滋養(yǎng)。

【關(guān)鍵詞】 詩經(jīng) 西夏 翻譯 古典詩歌

《宋史·夏國傳下》記載,西夏仁宗人慶元年(1144)“始建學(xué)校于國中”,天盛元年(1149)“策舉人,始立唱名法”。科舉考試中的“唱名”初見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此可以估計西夏的相關(guān)制度基本上是從北宋承襲來的。在此之前,西夏曾向北宋索取過“九經(jīng)”及“正義” (《宋會要輯稿·禮》六二之四、四一) ,人們似可期望中原傳統(tǒng)的儒家經(jīng)典也會被用作西夏科舉的教材,從而成為西夏黨項文人文學(xué)的滋養(yǎng)。不過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們只知道夏仁宗在執(zhí)政期間曾大力倡導(dǎo)文教,但是卻無法對西夏人的受教育狀況和文學(xué)素質(zhì)給出全面綜合的估價。本文將從西夏文典籍中輯錄西夏人翻譯的《詩經(jīng)》文句并考察其義訓(xùn)正誤,試圖據(jù)以窺知西夏人對經(jīng)典漢文學(xué)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國的主流文學(xué)傳統(tǒng)在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影響。我們之所以首選《詩經(jīng)》為考察對象,這不僅是考慮到真正讀懂《詩經(jīng)》需要具備專門的訓(xùn)詁學(xué)知識,而且考慮到詩歌的翻譯在所有的文學(xué)形式中應(yīng)該是最難的,也就是說,翻譯《詩經(jīng)》對于外民族譯者來說是一件頗為“見水平”的工作。

西夏人翻譯的中原漢文書籍屬于“四部書”的有十余種,均出土于內(nèi)蒙古額濟(jì)納旗的黑水城遺址,今藏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英國大英博物館。全部資料中并沒有整部的《詩經(jīng)》譯本,我們所能見到的僅僅是一些零星的句子,這些句子本來是中原其他書籍在行文中征引的,西夏人在翻譯那些書籍時便把原引《詩經(jīng)》的句子一道譯了出來。就目前所知,夏譯漢籍中引及《詩經(jīng)》的有六種,共征引二十八則,具體情況如下:

《孟子》,佚名夏譯,寫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羅科洛夫和克恰諾夫合作刊布 ① ,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②。原書殘損嚴(yán)重,迄今未見全文解讀。現(xiàn)存部分引《詩》五則,依次出自《豳風(fēng)·七月》、《小雅·大田》、《大雅·文王》、《魯頌·閟宮》、《小雅·車攻》。

《類林》,唐于立政(627—679)原撰,佚名夏譯,夏乾 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及俄譯文1983年由克平發(fā)表③,漢譯文1993年由史金波等發(fā)表④,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⑤?,F(xiàn)存部分引《詩》六則,依次出自《鄘風(fēng)·相鼠》、《大雅·皇矣》、《小雅·白華》、《小雅·鶴鳴》、《王風(fēng)·大車》、《小雅·青蠅》。

《論語全解》,宋陳祥道(?—1093)原撰,佚名夏譯⑥,夏乾祐年間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羅科洛夫和克恰諾夫合作刊布⑦,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⑧ ,已有全文漢譯⑨?,F(xiàn)存部分引《詩》四則,依次出自《大雅·卷阿》、《大雅·抑》、《小雅·伐木》、《大雅·下武》。

《孝經(jīng)傳》,宋呂惠卿(1030—1111)原撰,佚名夏譯,夏仁宗時代草書稿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羅科洛夫和克恰諾夫合作刊布⑩,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11 ,迄今未獲全文解讀,僅見格林斯蒂德完成的楷書轉(zhuǎn)寫12。可識讀的部分引《詩》十則,依次出自《大雅·文王》、《小雅·小旻》、《大雅·烝民》、《小雅·小宛》、《小雅·節(jié)南山》、《大雅·抑》、《曹風(fēng)·鸤鳩》、《大雅·泂酌》、《大雅·文王有聲》、《小雅· 隰 桑》?!睹献觽鳌?,考為宋陳禾(1100年進(jìn)士)原撰,佚名夏譯,寫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羅科洛夫和克恰諾夫合作刊布13,但編排次序略有 舛 訛,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以正確次序刊出 14,已有全文漢譯15 。現(xiàn)存部分引《詩》一則,出自《小雅·谷風(fēng)》。

《經(jīng)史雜抄》,撰者、譯者及撰譯年代均不詳,刻本,首尾皆殘,書題為今人所擬。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 16,迄今未見全文解讀。書中自稱引《詩》兩則,一則可以譯作:

《毛詩》曰:“我生于母,父養(yǎng)育我。長大成人,如何不孝?”又曰:“我之初生,父母劬勞。我欲報恩,昊天不許報之?!?/p>

這大約是《小雅·蓼莪》詩句的 舛 訛:“哀哀父母,生我 劬 勞?!纲馍遥纲饩衔?,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麍笾拢惶熵铇O?!焙苊黠@,譯者僅僅是以自己的體會敘述了詩歌的大意,而未能忠實地表現(xiàn)原作的詞句,嚴(yán)格地說這是不能稱作翻譯的。不惟如此,《經(jīng)史雜抄》的另一則引《詩》更令人難得其解:

《毛詩》曰:“線依針過,衣成不成在于線;中依主行,夫敬不敬在于女?!?/p>

我至今不能認(rèn)定這段話譯自《詩經(jīng)》的哪一首,也許它和《詩經(jīng)》根本就沒有關(guān)系。事實上,《經(jīng)史雜抄》是迄今所見編譯質(zhì)量最差的西夏著作,估計它的漢文原作者和西夏文譯者都只是民間的小知識分子,并沒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書中雖然也征引了二十余種古籍,但大多像是據(jù)市井傳言記錄的,作者和譯者恐怕都沒有親自讀過有關(guān)的原著17。因此,我們可以認(rèn)為這兩則引《詩》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詩經(jīng)》西夏文譯例。

除去《經(jīng)史雜抄》中的兩則,我們下面來逐一考察其余的二十六則譯《詩》。初步的考察基于這樣的假設(shè):唐宋之際已有包含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dá)疏的《毛詩正義》行世,為當(dāng)時知識分子的必讀書之一,則西夏知識分子讀《詩》也當(dāng)以《毛詩正義》為本18。這樣,如果我們看到西夏人翻譯的《詩經(jīng)》詞句合于《毛詩正義》詁訓(xùn),那么這就說明西夏譯者是仔細(xì)讀過《詩經(jīng)》的,反之則說明他們沒有仔細(xì)讀過《詩經(jīng)》,或者對《詩經(jīng)》根本就是一竅不通。

1.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鄘風(fēng)·相鼠)

西夏譯《類林·忠諫》:“為人所以貴于禽獸者,以其有禮?!睹姟吩?‘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豈可去禮乎?”其中征引《鄘風(fēng)·相鼠》兩句 (見附錄,下同), 字面意思是“人為禮無,則速不死何為”(為人無禮,則不速死何為)19。西夏譯“遄”為“速”,合于毛傳“遄,速也”。

2.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王風(fēng)·大車)

西夏譯《類林·貞潔》:“時楚國伐息國,虜息君,使守門,楚王將妻其夫人。夫人不從,作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若予不信,有如皦月?!笏熳詺??!逼渲姓饕锻躏L(fēng)·大車》四句,字面意思是“生時室異,死時墓同。若我不信,月清明如”(生時異室,死時同墓。若我不信,如清明月)。西夏譯“谷”為“生”合于毛傳,譯“穴”為“墓”合于鄭箋“冢壙中”?!对娊?jīng)》“日”字西夏作“月”,估計是翻譯所據(jù)《類林》漢文底本訛“皦日”為“皦月”,西夏譯者沿用其誤而不知校改?!鞍墶弊置珎饔?xùn)“白”,西夏譯作“清明”,來突出“白”義,不確。

3.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曹風(fēng)·鸤鳩)

西夏譯《孝經(jīng)傳·圣治》:“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中征引《曹風(fēng)·鸤鳩》兩句,字面意思是“善人君子,其儀不差”。西夏譯“淑”為“善”,譯“忒”為“差”,合于《孝經(jīng)》玄宗注“淑,善也;忒,差也”,而不合于《詩》毛傳“忒,疑也”(孔疏:“執(zhí)義如一,無疑貳之心”)。

4.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 豳 風(fēng)·七月)

西夏譯《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緩也?!对姟吩?‘晝爾于茅,宵爾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其中征引《 豳 風(fēng)·七月》四句,今殘存前兩句,字面意思是“日間草拔,夜間索制”(日間拔草,夜間制索),似出《孟子》趙岐注“晝?nèi)∶┎荩顾饕詾槔嚒?,亦基本合于《詩》鄭箋:“女當(dāng)晝?nèi)胀∶w,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5.友賢不棄。 (小雅·伐木)

西夏譯《論語全解·衛(wèi)靈公》:“對而言,則事賢友仁;通而言,則賢亦可言友,仁亦可言事?!对姟吩弧奄t不棄’、《易》曰‘休復(fù)下仁’是也?!逼渲姓饕缎⊙拧しツ尽沸⌒蛞痪?,字面意思是“賢友不棄”(友賢不棄)。

6.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小雅·車攻)

西夏譯《孟子·滕文公下》:“吾為之范我馳驅(qū),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对姟吩?‘不失其馳,舍矢如破?!也回炁c小人乘,請辭?!逼渲姓饕缎⊙拧ぼ嚬ァ穬删?,今殘存七字,字面意思是“法不矢,箭放中如”(不失法,放箭如中)。按鄭箋釋“舍矢如破”為“矢發(fā)則中”,可知“如”在此用同“則”,西夏譯為“如同”之“如”,猶言“就像射中了一樣”,誤。

7.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小雅·鶴鳴)

西夏譯《類林·辯捷》:“張溫復(fù)問:‘天有耳乎?’秦 宓 答曰:‘有?!睹姟分姓f: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無耳,何以聞之?’”其中征引《小雅·鶴鳴》兩句,字面意思是“九宵鶴鳴,聲音天聞”。按“皋”字毛傳訓(xùn)“澤”,“九皋”猶言“深遠(yuǎn)的池沼”,西夏譯為“九宵”,大誤。

8.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小雅·節(jié)南山)

西夏譯《孝經(jīng)傳·三才》:“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逼渲姓饕缎⊙拧す?jié)南山》兩句,字面意思是“明明師尹,民俱爾視”。西夏譯“具”為“俱”,譯“瞻”為“視”,合于毛傳。惟“赫赫”毛傳訓(xùn)“顯盛貌”,《孝經(jīng)》玄宗注訓(xùn)“明盛貌”,而西夏譯“明明”(明顯、清楚),未突出“盛”(顯耀)義。

9.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西夏譯《孝經(jīng)傳·諸侯》:“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对姟吩?‘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逼渲姓饕缎⊙拧ばF》三句,字面意思是“顫顫敬敬,淵深上如,冰薄行如”(顫顫敬敬,如上深淵,如行薄冰)。按毛傳:“戰(zhàn)戰(zhàn),恐也;兢兢,戒也?!薄缎⒔?jīng)》玄宗注:“戰(zhàn)戰(zhàn),恐懼貌;兢兢,戒慎?!蔽飨淖g“顫顫”猶言“凍得發(fā)抖” (《文海雜類》5.162) ,未表現(xiàn)“恐懼戒慎”義。

10.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 (小雅·小宛)

西夏譯《孝經(jīng)傳·士》:“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逼渲姓饕缎⊙拧ば⊥稹穬删?,字面意思是“早起夜寐,汝生所勿讓”(早起夜寐,勿讓汝所生)。毛傳訓(xùn)“忝”為“辱”,即“辱沒”意,西夏譯為“謙讓”之“讓”,全然無稽。

11.將恐將懼,置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小雅·谷風(fēng))

西夏譯《孟子傳·離婁下》:“以朋友道絕,故《谷風(fēng)》之詩云:‘將恐將懼,置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彼羿與逢蒙之所以分別也。”其中征引《小雅·谷風(fēng)》四句,字面意思是“恐也懼時,我懷內(nèi)置。安將樂將,我棄遺如”(恐懼之時,置我懷內(nèi)。將安將樂,棄我如遺)。

12.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小雅·大田)

西夏譯《孟子·滕文公上》:“《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鸀橛泄铩S纱擞^之,雖周亦助也?!逼渲姓饕缎⊙拧ご筇铩穬删?,今殘存七字,字面意思是“田公雨,我私于至”(雨公田,至于我私)。

13.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小雅·青蠅)

西夏譯《類林·占夢》:“王夢見青蠅,積矢,毀東西臺。王問龔遂,龔遂曰:‘《毛詩》中說:營營青蠅,止于樊。愷 悌 君子,無信讒言。今左右讒佞以虛矯勸者多也,陛下察之!’”其中征引《小雅·青蠅》四句,字面意思是“蒼蠅紛紛,壘邊于降。遜能君子,讒舌言勿信”(紛紛蒼蠅,降小壘邊。能遜君子,勿信讒舌言)。按“營營”毛傳訓(xùn)“往來貌”,西夏譯“紛紛”,大致可通。但毛傳訓(xùn)“樊”為“藩”(藩籬),鄭箋訓(xùn)“豈弟”為“樂易”,而西夏譯“樊”為“壘”(營壘),譯“豈弟”為“能遜”(謙遜、柔和),皆誤。

14.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小雅· 隰 桑)

西夏譯《孝經(jīng)傳·事君》:“君子之事上也,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对姟吩?‘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其中征引《小雅· 隰 ?!匪木?,字面意思是“心上愛矣,遠(yuǎn)不謂矣,心中藏矣,何日記矣”。西夏譯“遐”為“遠(yuǎn)”,與鄭箋相合。

轉(zhuǎn)貼于 15.天步艱難。 (小雅·白華)

西夏譯《類林·辯捷》:“張溫問曰:‘天有足乎?’秦 宓 答曰:‘有?!睹姟分姓f:天步艱難。若無足,何以有步?’”其中征引《小雅·白華》一句,字面意思是“天行艱難”。西夏譯“步”為“行”,與毛傳相合。

16.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大雅·文王)

西夏譯《孟子·滕文公上》:“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其中征引《大雅·文王》兩句,今殘存五字,字面意思是“是,其命唯新”。按“其命惟新”毛傳:“乃新在文王也。”西夏以語氣詞“唯”當(dāng)“乃”字,可通。

17.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大雅·文王) 西夏譯《孝經(jīng)傳·開宗明義》:“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逼渲姓饕洞笱拧の耐酢穬删?,字面意思是“汝祖不念,其德修”(不念汝祖,修其德)20。按“無念”毛傳訓(xùn)“念也”,孔疏:“言當(dāng)念汝祖?!敝盁o”在此為發(fā)語辭,或可譯“當(dāng)”,或可不譯,西夏譯以否定詞“不”,大誤。18.乃眷西顧。 (大雅·皇矣)

西夏譯《類林·辯捷》:“張溫問秦 宓 曰:‘天有頭乎?’答曰:‘有?!瘡垳卦?‘在何分?’秦 宓 曰:‘《毛詩》中說:乃眷西顧。以此知之?!逼渲姓饕洞笱拧せ室印芬痪洌置嬉馑际恰疤祛櫡綍r西方乃見”(天回顧時及見西方)。西夏補出主語“天”,大約本于《皇矣》上文“上帝耆之”。

19.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 (大雅·下武)

西夏譯《論語全解·衛(wèi)靈公》:“《詩》中云:‘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梢詾橥跽咧艄室病薄F渲姓饕洞笱拧は挛洹穬删?,字面意思是“此妙一人,王合德順為”(此妙一人,合王順德)。按鄭箋訓(xùn)“媚”為“愛”,則句意當(dāng)作“愛此一人(天子)”,夏譯“此妙一人”不通。又“侯”字毛傳訓(xùn)“維也”,知在此為發(fā)語辭,無實義,西夏竟譯以“王侯”之“王”,大誤。

20.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大雅·文王有聲)

西夏譯《孝經(jīng)傳·感應(yīng)》:“孝 悌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对姟吩?‘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逼渲姓饕洞笱拧の耐跤新暋啡洌置嬉馑际恰拔髯詵|自,南自北自,不服思無”(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21.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大雅· 酌)

西夏譯《孝經(jīng)傳·廣至德》:“《詩》云:‘愷 悌 君子,民之父母?!侵恋拢涫肽茼樏袢绱似浯笳吆?”其中征引《大雅·泂酌》兩句,字面意思是“贏勝君子,民之父母”。按“豈弟”毛傳訓(xùn)“樂易”,西夏譯為“贏勝”(勝利、成功),語義全然無稽。

22.來游來歌。 (大雅·卷阿)

23.靡哲不愚。 (大雅·抑)

西夏譯《論語全解·公冶長》:“《卷阿》詩中曰:‘來游來歌。’《抑》詩中曰:‘靡哲不愚?!瘜幬渥影钣械罆r知,邦無道時愚,蓋得諸此而過者是也?!逼渲姓饕洞笱拧ぞ戆ⅰ?、《大雅·抑》各一句,字面意思分別是“游來歌來”(來游來歌)、“智不愚無”(無智不愚)。按毛傳:“國有道則知,國無道則愚?!蔽飨淖g“哲”為“智”,合于毛傳“知”字。

24.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大雅·抑)

西夏譯《孝經(jīng)傳·孝治》:“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对姟吩?‘有覺德行,四國順之?!逼渲姓饕洞笱拧ひ帧穬删?,字面意思是“覺行德有,四國順也”(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按“覺”字毛傳訓(xùn)“直”,“覺德行”鄭箋訓(xùn)“大德行”,《孝經(jīng)》玄宗注同,西夏譯作“覺”(覺悟、菩提),不確。

25.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大雅·烝民)

西夏譯《孝經(jīng)傳·卿大夫》:“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对姟吩?‘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逼渲姓饕洞笱拧A民》兩句,字面意思是“夕朝倦無,一人之事”(朝夕不倦,以事一人)。西夏譯“解”為“倦”,合于孔疏“早起晨臥,非有懈倦之時”的“懈倦”。

26.戎狄是膺。 (魯頌·閟宮)

西夏譯《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xué),亦為不善變矣?!逼渲姓饕遏旐灐らs宮》兩句,今殘存三字,字面意思是“羌伏之”(羌是伏)。按“膺”字毛傳訓(xùn)“當(dāng)”,猶言“抵御”,《孟子》趙岐注訓(xùn)“擊”,西夏譯作“伏”(降伏),不確。

用《毛詩正義》衡量以上全部二十六則譯例,我們可以認(rèn)為是譯得不錯的有十二例(1、4、5、11、12、14、15、16、20、22、23、25),譯得不太確切的有八例(3、6、8、9、13、18、24、26),存在嚴(yán)重失誤的有六例(2、7、10、17、19、21)。進(jìn)一步觀察還可以得知,凡是西夏人能夠準(zhǔn)確翻譯的詩句,其語義大都比較淺顯,西夏譯者憑借一般的漢語知識即可解決,不一定要參考《正義》,而一旦遇到帶有古義古訓(xùn)的詩句,他們便難免力不從心之感。這些事實說明西夏人對于《詩經(jīng)》雖然不見得全然沒有讀過,但也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像我們預(yù)期的那樣熟悉。從13、21兩則譯例中的“豈弟”譯法不同來看,所有的譯例也許并非出自同一譯者之手,但考慮到《類林》和《論語全解》都是由西夏政府機構(gòu)“刻字司”刊印的,我們當(dāng)可相信這些譯者必然是當(dāng)時政府的最高級知識分子21。政府最高級知識分子對經(jīng)典漢文學(xué)的理解能力已屬平平,那么其他人士將更會等而下之。

可以推想,西夏人對《詩經(jīng)》的理解能力還不足以使中原古典文學(xué)成為西夏文人文學(xué)的基礎(chǔ)。西夏詩歌作品存世的不多,可以認(rèn)為是其代表作的是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一部佚題的詩集。這部詩集的正面是刻字司于乾 十六年(1185)刊印的五首長詩,背面是手抄的若干首較短的詩,戈爾巴喬娃和克恰諾夫稱之為“宮庭詩”22,其中有一些目前已獲解讀,著名的如《大詩》23、《月月樂詩》24 、《夏圣根贊歌》25、《新修太學(xué)歌》26,等等。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nèi)容上看,這些作品都不像是受到了中原經(jīng)典漢文學(xué)的多少影響,而是明顯地和吐蕃、回鶻、韃靼民間文學(xué)一脈相承27。當(dāng)然,西夏人作出如此的選擇,并不見得僅僅是因為中原經(jīng)典文學(xué)的詞句古奧,除此以外,與中亞草原民族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習(xí)慣也都會成為西夏文學(xué)局面的重要成因。

有證據(jù)表明,12世紀(jì)下半葉的西夏政府盡管在口頭上提倡學(xué)習(xí)中原漢文化,但至多只是在“漢學(xué)”才要求人們讀一點儒家經(jīng)典,而在以教授西夏文為主的“番學(xué)”中則很可能采取的是詞賦取仕制度,政府沒有統(tǒng)一組織過“九經(jīng)”的西夏文翻譯,“番學(xué)”出身的西夏官員也并不研讀“九經(jīng)”28。目前我們還無從確知西夏人是怎樣閱讀中原典籍的。事實上,在西夏立國之前,包括《詩經(jīng)》在內(nèi)的中原文學(xué)作品早就在中北亞少數(shù)民族間流傳了,不過有趣的是,這些少數(shù)民族文人雖然手里拿著漢字的文本,但口中卻是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閱讀的。例如《周書·高昌傳》載:

有《毛詩》、《論語》、《孝經(jīng)》,置學(xué)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xí)讀之,而皆為胡語。 洪邁《夷堅丙志》卷一八載:

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xí)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接伴副使秘書小監(jiān)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時則曰“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

以此類推,我們估計西夏黨項人這樣讀《詩》的也為數(shù)不少。很明顯,這樣的隨口翻譯往往使教書人不能仔細(xì)斟酌原詩的詞句,其翻譯質(zhì)量可想而知。由此我們想到,承載著當(dāng)時發(fā)達(dá)文化的中原經(jīng)典文學(xué)并不一定會在周邊民族中很快形成壓倒的優(yōu)勢,這里面起決定作用的是各民族平民間的經(jīng)濟(jì)文化交往。在中古時期,和漢族接觸最為密切的是女真人,契丹人次之,所以我們今天可以在遼金文學(xué)中多少找到一些受中原文學(xué)傳統(tǒng)影響的女真、契丹作品。至于西夏、吐蕃和回鶻人,則因為和中原極少有大規(guī)模的民間交往,所以中原經(jīng)典即使偶然進(jìn)入那里,恐怕也只能在政府意志下成為學(xué)校教學(xué)的點綴,而無力從根本上撼動原有的民族民間文學(xué)傳統(tǒng)。

注釋

①В.С.КолоколовиЕ.И.Кычанов,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Луньюй,МэнЦзы,СяоЦзин),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6,текстыстр.75-131.

②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74頁。

③К.Ъ.Кепинг,Лес категорий,Утраченная китайская лэйшу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3.

④史金波、黃振華、聶鴻音《類林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第221—332頁。

⑥吳其昱曾猜測《論語全解》的西夏文譯者是仁宗朝的宰相斡道沖,本文沒有采用這種說法,參看WuChi-yu,“Sur La version tangoute d’un commentaire du Louen-yu conservée à Leningrad”, T,oungPao,vol.LV,Livr.4-5,1969。斡道沖事跡見虞集《道園學(xué)古錄》卷四《西夏相斡公畫像贊》。

⑦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3-49.

⑧《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第47—59頁。

⑨聶鴻音《西夏譯本〈論語全解〉考釋》,《西夏文史論叢》(一),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⑩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135-221.

11 《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第2—46頁。

12Eric Grinstead,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Lund:Studentlitteratur,1972,pp.300-376.

13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стр.53-74.

14 《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第74—80頁

15聶鴻音《西夏本〈孟子傳〉研究》,《國學(xué)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

16《俄藏黑水城文獻(xiàn)》第11冊,第117—132頁。

17聶鴻音《西夏本〈經(jīng)史雜抄〉初探》,《寧夏社會科學(xué)》2002年第3期。

18西夏人在翻譯漢文典籍時,凡遇原文“詩”(詩經(jīng))字往往要譯成“毛詩”,可以用為佐證。

19本文對西夏字義的確定參照Н.А.Невский,Тан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гия,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以及李范文《夏漢字典》,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20西夏文第七字(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第310頁第6行第5字)至今無人能把它轉(zhuǎn)寫為正楷,因而不能譯出。

21有關(guān)西夏刻字司的史實,參看聶鴻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

22 З.И.Горбачева и Е.И.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3,стр.54.

23Е.И.Кычанов,Морезначений,Установленныхсвятым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Центр《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1997,стр.217-236.

24西田龍雄《西夏語“月月樂詩”的研究》,《京都大學(xué)文學(xué)部研究紀(jì)要》第25卷,1986年。

25 Е.И.Кычанов,“Гимн священным предкам тангутов”,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1968.又見西田龍雄上引文。

26西田龍雄上引文。又見聶鴻音《西夏文〈新修太學(xué)歌〉考釋》,《寧夏社會科學(xué)》1990年第3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