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學校教育改革的家長阻力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教育改革的家長阻力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學校教育改革的家長阻力問題

摘要:學校教育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對現(xiàn)有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家長作為學生監(jiān)護人與出資人,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然而,家長對學校教育改革并非全然持贊同的態(tài)度,甚至會以某種方式阻礙改革的推行。在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分析,這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激烈的教育競爭、教育信任危機、家長低水平地參與學校治理導致。要化解家長的阻力,可以嘗試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重視家長在學校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構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共識教育,發(fā)揮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改革的活力。

關鍵詞:家長;利益相關者;阻力;學校教育改革

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過去容易忽視的一個教育主體———家長,如今對教育改革的影響越來越大,若家長的利益訴求不能得到滿足,則會產(chǎn)生阻抗學校教育改革的力量。學校教育中,家長究竟有何訴求?家長阻抗教育改革的原因何在?如何將這種阻力轉化為動力?筆者在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對其分析,旨在對學校教育改革中家長的阻力問題進行思考。

一、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

1.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主要內容“利益相關者”是經(jīng)濟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作為學術用語,由斯坦福研究院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后經(jīng)學者們不同視角和程度的研究與發(fā)展,形成利益相關者理論。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經(jīng)濟學家弗里曼在廣義上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即“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組織目標實現(xiàn),或者能夠被組織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影響的所有的個人或者群體”[1],從而把利益相關者同組織聯(lián)系起來,并將該理論的實踐范圍擴展到一般的組織機構。其理論包括的內容大致為:第一,企業(yè)的參與者皆向公司提供特殊的資本,與股東一樣承擔著相應的風險,甚至有些利益相關者比股東更加關注企業(yè),因此,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獲取,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價值,成為公司的主要目標。第二,多邊契約理論的根基要求各利益相關者之間信任與合作,從而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以更好實現(xiàn)企業(yè)管理的目標。第三,企業(yè)提倡全體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共同管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彼此監(jiān)督、相互促進,確保各方利益得到照顧。2.學校教育改革中家長的利益訴求作為經(jīng)濟學領域的“利益相關者”,重視企業(yè)的民主管理,強調全體利益相關者風險共擔和利益的實現(xiàn)。學校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如今辦學主體更加多元?!八^非營利性指利潤不能在組織成員中分配,也就是指沒有人能夠獲得組織的剩余利潤?!盵2]這意味著學校不會由單個辦學主體進行控制,只能由全體利益相關者共同管理,由此便可看出,學校是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機構。其利益相關者包括“教師、學生、出資者、政府等屬于第一層次,校友、捐贈者和立法機構是第二層次,市民、媒體、企業(yè)界和銀行則屬第三層次”[3]。學生作為學校存在的條件,無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利益相關者,而作為學生監(jiān)護人和出資人的家長則可視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當教育改革對原有的教育理念、方式、內容等進行調整以使教育活動能夠積極有效的展開時,家長關注的焦點便不會停留在學生當下的發(fā)展狀態(tài),更多是在于改革能否促進孩子成績的提高,來確保他們順利地考入重點學校,這是家長對學校教育改革的首要期待。與很多學校希望通過教育改革、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相比,家長最為關心的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學生通過升學考試以及能否幫助他們在今后謀取一份不錯的工作。因此,學校教育改革“一方面必須促進所有學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應有助于、至少不影響學生的升學考試乃至今后就業(yè)”[4],這是深刻考量家長利益訴求、也是實現(xiàn)教育改革“共贏”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家長成為學校教育改革阻力的原因

1.激烈的教育競爭給家長帶來心理焦慮當前家長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相應的期待也會愈大,雖然我國的教育資源量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在不斷增加,但是與巨大的教育人口數(shù)目相比,依然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針對這一現(xiàn)象,家長理應科學定位自己的利益目標,并同其他利益相關者找到平衡的方法。然而因教育具有賦予個人身份的功能,它過去是、現(xiàn)在仍是家長不惜代價追求的對象,尤其是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對高學歷、卓越文憑的迷狂所造成的激烈競爭從未停止。由于城市的家長經(jīng)歷過或者見證了高學歷所帶來的優(yōu)越性,他們同樣希望子女通過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占有,實現(xiàn)未來社會的身份認證;大部分農(nóng)村家長因社會資源的缺乏,更期待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因此“借助教育通道,參與競爭,或提升社會地位,或防御代際之間地位下滑,是當下中國人與中國家庭可以選擇的最重要的路徑之一”[5]。2.教育信任危機降低家長對教育改革的認可教育改革中實現(xiàn)家長和學校的信任與合作,有效推動改革的穩(wěn)健前進,此時對家長的宣傳與動員必不可少,改革的具體措施,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作為學生監(jiān)護人的家長需要知曉。但現(xiàn)實存在著家長的關注點不被重視,改革以盲動的方式推行,甚至家長向學校反映情況、提出質疑得不到回應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信任危機便隨之產(chǎn)生。改革開放以后,民眾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學校家長中,有一部分人士不僅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知識和反思教育的能力。彼時的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再也不是迷信或盲從,而是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嚴格審視。另外,改革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耙磺懈母锉旧矶际且环N嘗試和探索,不管設計得如何高明,都不能保證必然成功?!盵6]教育改革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改革,它關乎的是一代人的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具有不可逆性,所以當家長看到改革存在或潛在的風險時,寧愿固守先前的教育模式,也不愿意冒無法承擔的風險。與此同時,教育輿論一味宣傳改革既得成績和美好的愿景,反而動搖了家長的信心。當家長有了深思教育的能力后,越是過度的正面宣傳,公眾反而越傾向于尋找負面的事件來反駁宣傳的內容,從而消解了家長對教育的信任。一旦教育信任危機形成,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就變得困難,更不必說共擔風險、產(chǎn)生教育合力。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水平不高隨著我國教育民主化的推進,學校開始重視并不斷探索家長參與教育的途徑,但實事求是地說,家長在學校中的參與情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教育法律與政策的不完善,家長的參與意識與能力相對較弱,家校合作中雙方地位的懸殊,皆表明實現(xiàn)家長平等地參與治理學校的目標并不簡單。教育是專門培育人的活動,看似每個人都可以對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從專業(yè)的角度看,即便是訓練有素的教師和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長,也未必真正懂得育人之道。所以,大部分家長更愿意在學校教育中做“學習者”和“傾聽者”,對主動參與學校管理、決策事務的意向不強。有數(shù)據(jù)表明,“只有23%的家長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全部活動,55%的家長有過缺席合作活動的經(jīng)歷,還有7%的家長從未參加合作活動”[7]。與其相反,某些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家長,對教育有著獨特的理解,愿意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工作,通常還會以“強勢”的形象加以干預。事實上,這兩種不同的參與形式都不利于家校的溝通、教育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從學校層面來看,對家長的參與,僅是鼓勵家長在學校之外,擔負起學生的教育職責,若家長真正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決策事務,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又會懷疑其能力,不予理會他們的建議,以致出現(xiàn)家校相互推諉責任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的是,截至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教育法律專門論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問題,使家長在監(jiān)督、參與學校工作時有法可依。凡此種種,說明學校教育改革難以實現(xiàn)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監(jiān)督與制約的目標,當改革措施無法滿足家長的利益訴求時,必然引起他們的反對。

三、學校教育改革中化解家長阻力的路徑

1.重視家長在學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生著急劇轉型,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國際背景影響,讓家庭系統(tǒng)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導致很多家長陷入一種心理焦慮之中,主要體現(xiàn)為對自身社會地位以及子女教育的關注。這意味著把家庭納入到改革的中心領域,研究家長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將是學校重構改革支撐體系的有效途徑。首先,“要合理適度地發(fā)揮學校的市場化機制,促進學校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家庭對于教育高的期望”[8]。學校加強與社區(qū)、家庭的聯(lián)系,吸引更多社會資源的融入,真誠地把家長視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體,多維度關注他們的利益要求,真正擴大學校民主化進程。其次,家長應經(jīng)常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承擔起促進子女健康發(fā)展的責任。雖然家長不可能放棄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和教學質量的關注,但是學??梢酝ㄟ^家長活動、校務信息系統(tǒng)以及家校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平臺,有意識地增強家長對當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生態(tài)的了解,幫助他們樹立多元的教育理念,客觀、理性地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這是學校教育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也是家長提高教育素養(yǎng)自覺性的重要舉措。最后,加強法律法規(guī)建設。國家通過政策性支持,給予弱勢家庭相應的文化教育補助,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家庭壓力。同時,完善教育政策,保障家長在學校教育改革中的權利和地位,以期滿足家長對學校教育改革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家校的共同利益。2.構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共識教育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結構與教育結構的轉型,教育也日益充滿不確定性[9]。這種不確定性表明風險的存在,也意味著教育主體因利益、價值觀念以及認識問題方式的不同,很難達成教育上的共識。在此情況下,家校之間共同認識教育,才有可能在爭議性的問題上主動調整自己的視角,作出良性的溝通和改變。共同認識教育并不要求達成絕對的統(tǒng)一認識,而是平等地尊重相應利益主體,承認差異和不同聲音的存在,通過溝通增強相互理解。例如,家長擁有教育子女的權利,需要明確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教育改革的具體內容,以便了解子女在校的學習狀態(tài)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能做好充分的宣傳和動員工作,就改革的緣起、當前學校改革的條件,甚至改革可能出現(xiàn)的弊端,與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一方面,通過全面地宣傳和解釋,讓家長看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并探討應對措施,從而形成家長與學校之間相互理解、風險共擔的關系。另一方面,家長正視自己在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一旦對學校工作產(chǎn)生質疑,就應該進一步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并盡可能在行動上客觀對待學校教育。3.發(fā)揮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改革的活力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和參與,企業(yè)追求的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某個主體的利益[9]。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在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同時,還應滿足家長的利益需求,實現(xiàn)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這種參與不單是對子女學業(yè)的幫助和指導,更重要的是參與到學校的內部事務,包括教育的決策與管理。首先,組織家長定期參與學?;顒?。學校建立、完善校級、年級的家長委員會,定期舉辦家長活動,加強參與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并能針對家長的詢問及疑惑,給予詳細回應。另外,利用學校的人才優(yōu)勢,開展專門的講座,進行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相關內容的輔導,幫助他們掌握與學校發(fā)展相適應的知識素養(yǎng)。通過活動的開展,密切家長與學校的聯(lián)系與合作。其次,強化教育行政部門的督促。家長參與學校內部事務,發(fā)揮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不可避免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與督促。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聯(lián)合學校,加大對教育改革的宣傳力度,引起家長的重視,健全并細化相關法律法規(guī)條例,使家長的參與活動有法可依。同時,制定可行的補償性措施,給予教育不利的家庭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行政層面上減少對學校的控制,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納入評價學校的標準體系,充分發(fā)揮家長在教育改革中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R•EdwardFreeman.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Publishing,1984.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3]胡金平.家長干預學校教育行為的現(xiàn)象分析———一種嵌入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2).

[4]吳康寧.教育改革的“中國問題”[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劉云杉.何為人民滿意的教育[J].教書育人,2014(14).

[6]劉慶昌.教育改革的正當性之思[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21).

[7]郭中凱,章亞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長主體缺失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22).

[8]楊啟光,陳明選.家庭與學校教育改革的關系:西方的經(jīng)驗與中國的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

[9]徐少陽.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特征、作用與現(xiàn)存問題分析[J].蘭州學刊,2008(2).

作者:何孟珂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