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高校校園文化論文(8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論文(8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校校園文化論文(8篇)

第一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分析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針對目前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共生共存性,本文探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xiàn)狀、價值和途徑,強調必須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軟著陸。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價值

高校是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才的場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疏導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必將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共生共存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在高校集中和傳播的文化現(xiàn)象,是社會文化在高校的折射和反映,是一種以高校師生活動為主體并具有一定獨特性的社會亞文化。它以“傳播知識和文化”“培養(yǎng)高雅的文化格調、環(huán)境布置和群體的舉止行為”“倡導執(zhí)行秩序和規(guī)范”“使學生生活學習活潑且充滿活力”為四大育人的文化環(huán)境目標。由此看來,校園文化屬于學校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具有彌散性、滲透性和暗示性的潛在影響。校園文化建設中包含著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傳達著人際交往的距離、社交禮儀、人際知覺效應等常識。幽靜安寧的環(huán)境帶給人們舒適的感覺,有序規(guī)范的生活撫慰著人們躁動的心靈,多類別的功能區(qū)體現(xiàn)了尊重人、體恤人、服務人的關愛情懷。同樣,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學生心理健康程度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影響著校園文化的質量。情緒協(xié)調能力強,人際關系和諧,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人格健康的大學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所以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共生共存、互相影響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xiàn)狀與價值

從意識層面看,還要增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中,使之常規(guī)化、意識化。從實踐層面看,校園文化建設仍較注重規(guī)章制度建設、規(guī)范建設、教學設施建設和學生活動建設。而可以優(yōu)化學生心理品質的心理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還做得不夠。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讓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榮譽感、安全感和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感。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高校是實現(xiàn)學生較高層次需求的地方。目前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人際關系迷茫,情感波動大,學業(yè)完成動力弱,職業(yè)規(guī)劃無目標,現(xiàn)實與理想沖突多等現(xiàn)象。所以,開展全覆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起到減壓、放松和增知的作用,還可以發(fā)揮和諧人際、優(yōu)化環(huán)境、遷移能力的作用,更是增強主觀幸福感、發(fā)展健全人格和培養(yǎng)人才的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

1.有效利用網絡心理課程資源。目前高校都在開展課程網絡化建設,與相關機構合作,引進優(yōu)質心理課程資源。這些課程一般都是心理名家將心理知識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用易于理解吸收的講解娓娓道來。我們建議,不要僅僅將這些資源作為學生修學分的目的,還可以將資源開放,作為全校師生共享的財富。

2.組織開展閱讀療法,怡情養(yǎng)性,提升心理素質。首先,充分發(fā)揮學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圖書館擁有種類齊全的心理健康信息文獻,有專家對各種心理問題的分析研究以及預防和克服的對策,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自我治療診所。據(jù)調查,自卑、孤獨、焦慮、抑郁、厭學、當眾講話緊張等問題學生都會不同程度地求助于圖書。其次,聯(lián)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圖書管理員中增加心理咨詢師,開辟心理圖書專用書架。在閱讀的過程中,能為學生帶來共鳴、凈化、平衡、暗示和領悟等各種心理活動,調動各種臟器進行心靈體操,從而調節(jié)情緒,達到心理保健的作用。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將自己的隱私公開到心理咨詢機構進行面對面的輔導咨詢,他們往往通過自己閱讀書籍尋求答案,進行自我療愈。但館藏圖書繁多,可能一時難以尋覓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所以,在圖書館開辟專門的讀書角,添置心理書架,再配以圖書的導讀心理咨詢師,可以使學生及時恰當?shù)卣业胶线m的圖書。

3.倡導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軟著陸。我們??吹剑粋€學校若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心理危機事件,就會影響學校的正常秩序,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隨之而來的是全校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知識宣傳、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等。事實上,健康的心理是每個人的必需品、日用品和保健品,它不是可以通過臨時的活動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將心理保健意識滲透到日常生活,于無聲處接受心理陽光的沐浴。預防勝于干預,實現(xiàn)這樣的軟著陸才可降低危機事件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汪延清.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7).

[2]宮梅玲.閱讀療法治療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01(10).

作者:吳美娟 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二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思考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兩者是統(tǒng)一的,它們都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不斷追求的三個基本層面,包括加強理想信念,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加強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做忠誠的愛國主義青年。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校園文化

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繁榮,離不開文化的重要支撐。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發(fā)展的核心要素。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任重而道遠,它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意識領域等方面不斷提升的過程,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示,是中國在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念的建構和傳播。要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決定文化性質和發(fā)展方向的最持久、最深層次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兩者是統(tǒng)一的,它們都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任務,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其中這三個倡導的24個字,高度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總的來說,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從國家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特征,是社會層面和公民層面的最高表現(xiàn)。它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價值和獨特意義,是每個公民和全社會的最終奮斗目標。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現(xiàn)了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蘊含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一般而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發(fā)揮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特定人、特定人群的夢想,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但從特殊群體來說,要充分發(fā)揮青年學子的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堅力量。因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是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生力軍,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說,為什么要對青年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yè)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整個社會群體中的受過高等的精英人群,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擔當者,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重要社會力量,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踐行者。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依靠人才。大學生成長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當前多元社會思潮碰撞交鋒,各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各種思潮對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大學生是人的一生中形成系統(tǒng)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關鍵時期,各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相互交融和碰撞,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的正確的思潮的引導,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為研究視角,分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基本要求分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不斷追求的三個基本層面,包括加強理想信念,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一、加強理想信念,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理想信念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現(xiàn)象,每一個時代的理想信念各有不同,它帶有特定階層的烙印。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內在靈魂,它是人生目標的最高體現(xiàn),是人生價值的奮斗方向,是人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正深入發(fā)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在這一國際大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fā)展表明,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我國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的深度變革、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時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變,這些改變勢必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們要自覺把個人夢想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強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它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是青年的夢,大學生的夢。大學生隊伍是“夢之隊”的重要成員,廣大的青年大學生是中國夢的重要參與者和實施者,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舉足輕重的力量。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意見》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宣傳正能量,宣傳模范典型,堅持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有機統(tǒng)一,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在長期地艱苦奮斗的實踐中化理想為現(xiàn)實?!疤岣叽髮W生理想信念的實效性,應當從比較鑒別的角度逐步拓展理想信念的內容和范圍,把理想信念與幫助大學生解疑釋惑、培養(yǎng)大學生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能力結合起來?!保?]

二、加強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價值追求,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思維意識、價值判斷和行為規(guī)范準則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價值觀念、信仰系統(tǒng)、認知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并逐步形成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精華,如“以仁為核心的人際關系準則”、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求真務實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應潛移默化地通過各種手段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力和鼓舞力。首先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應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以辯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看待傳統(tǒng)文化,清醒地區(qū)別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之處,并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準則,有鑒別的有選擇地加以對待,有拋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tǒng)文化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要按照時代的精神,結合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重點有選擇地和引導,選擇新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如微信、qq群的方式,賦予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的表達方式與傳播途徑,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大學生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儒、釋、道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需要大學生的傳承和發(fā)揚。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踐行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需要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通過營造氛圍、理論灌輸、實踐鍛煉、榜樣模范等途徑完善踐行過程,從而提高大學生自身素養(yǎng)實現(xiàn)踐行的自覺。[3]

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做忠誠的愛國主義青年

愛國主義貫穿歷史發(fā)展的一條主線,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的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內容,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貫穿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使廣大師生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使廣大師生增強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高度重視青年愛國主義,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結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yǎng)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毙聲r期的愛國主義,既繼承了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特點,其內涵也更加豐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在奮力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的歷史的征途中,高舉愛國主義這面富于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偉大旗幟,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尤為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要繼續(xù)持續(xù)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堅持愛國主義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有機統(tǒng)一,區(qū)別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堅持把國家安全、榮譽、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做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在大學生的課堂上宣傳愛國主義,使90后的大學生正確認識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把握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和時代價值。要鼓勵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投身于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真正做到“振興中華、從我做起”,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者。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還要堅持真實性原則、方向性原則。真實性原則是大學生愛國主義的重要原則,必須尊重歷史,尊重事實,以嚴謹科學、實事求是地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對待歷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還需注意方向性原則,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抓住正確導向。者自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共產主義信仰,要堅持不斷地學習黨章黨規(guī)、學系列講話,在任何情況發(fā)生的時候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決不給雜音噪音、錯誤思想提供任何傳播渠道。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M],2014(172)

[2]王易、宋友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問題與對策.道德與法研究[J],2011(4)

[3]高云、劉小雪.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途徑探析.特區(qū)經濟[J],2015(12)

作者:張歡歡 單位: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三篇:高校社團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社團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深化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如何正確發(fā)揮社團的作用,為校園文化建設所服務,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浙江農業(yè)商貿職業(yè)學院(以下簡稱“我?!?為例,分析了該校社團在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旨在幫助該校社團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以推進校園文化的內涵建設。

關鍵詞:高校;社團;校園文化;建設

社團是興趣、愛好、特長相近的學生群體形成的一種群眾性活動組織。高校社團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高校社團的合理化構建與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息息相關。

一、高校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聯(lián)系

(1)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傳承者”。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一方面使得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也成為高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廣大學生群體參與其中。社團活動能夠幫助廣大學生更快地融入校園文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中,更好地去體會校園文化的滋味,而隨著學生的新老交替,社團活動自然而然成為校園文化的“傳承者”,這也是眾多高校校園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心理學認為當人處在一個相對安逸、寬松的環(huán)境當中,而且擁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以后,人的個性就能得到十足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社團活動具有群眾基礎廣泛、靈活自主等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使得高校社團永遠在學生心目當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學生們的歡迎。通過參與社團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校園文化,而且在感受文化的同時也能不斷促進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改進社團活動的形式及內容,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

(3)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者”。“以人為本”一直是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靈魂?!耙匀藶楸尽钡慕逃枷?,提倡人的個性能夠得到張揚,人的發(fā)展空間廣闊而又自由,提倡人與人之間要學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合作。高校社團是青年大學生中一批具有相似興趣、愛好、特長的學生群體所形成的一種群眾性活動組織。社團為學生提供了廣闊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為學生們之間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改進的機會。因此,社團活動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實踐。

二、社團活動在提升校園文化中的制約因素

(1)品牌化社團數(shù)目稀少。在學校“雙百雙進”的政策引導下,我校各系都于近段時間成立了大量的社團,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校目前社團數(shù)已達68家,其中院級社團18家,再過不久便能達成“百團大戰(zhàn)”的宏偉目標。但是,一味追求社團數(shù)量,雖然在量上有了保證,但是在質上能不能同樣得到保證,這是需要打問號的。與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品牌化社團數(shù)量遠遠不夠,這也是學校社團力量薄弱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

(2)社團活動缺乏自主性。社團要有活力和凝聚力,必須靠開展活動,這是社團發(fā)展的基本保證,同時也是發(fā)揮社團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但是,以我校社團的活動數(shù)量而言,著實有些偏少,多數(shù)活動也是學校老師安排的,這大大制約了社團自主性的發(fā)揮,不利于社團的長遠發(fā)展。

(3)資金不足,活動空間有限。社團活動要有無限的動力,一方面必須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便是要有一個相對寬廣的活動空間。但是,從目前多數(shù)高校的社團發(fā)展情況來看,多數(shù)社團無論是從資金支持上也好,還是從活動空間來說,都出現(xiàn)了物質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社團的長遠發(fā)展。就我校來說,在經費方面,雖然社團的成員人人都會上繳會費,但是這些小額的會費想要支撐起一個社團一個學期乃至于一個學年的正常運行,實在是頗有難度,加上各系的學生活動經費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團活動的開展?;顒訄龅胤矫妫〔糠稚鐖F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場地之外,絕大部分社團都需要靠“打游擊”才能開展活動。物質資源的匱乏,極大制約了社團的進一步發(fā)展。

(4)缺乏專業(yè)指導,社團之間聯(lián)系不夠緊密。要使一個學生社團得到良性的發(fā)展,專業(yè)老師的指導必不可少。學校每個社團在成立時都配備了一名專門的指導教師,但是由于大部分指導教師都不夠專業(yè),因此,在指導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作用,再加上學校缺乏對社團指導教師的獎勵機制,導致某些指導教師僅僅是掛名而已,并沒有真正地去履行自身的職責。另外,系社團之間、院社團與系社團之間、校內社團與校外社團之間的聯(lián)系甚少,社團建設與管理的經驗沒能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社團在發(fā)展過程中遠遠缺乏專業(yè)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健全高校社團管理模式的路徑

(1)完善制度建設,實現(xiàn)社團的“良性化”發(fā)展??茖W、合理、有效的社團管理制度對實現(xiàn)社團的良性化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學校已制訂出了《浙江農業(yè)商貿職業(yè)學院社團管理方法》,其中包含了社團申請、成立、資金管理、考核等全過程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系缺乏配套的社團管理措施,導致學院社團管理辦法難以落到實處。因此,學院團委應加強與各系之間的聯(lián)系,督促各系制訂出符合本系社團特點的社團章程和工作制度,對社團成員的日常行為加以規(guī)范化管理。

(2)加強對社團骨干的培訓,提高社團自主性。社團能否正常有序地發(fā)展,社團骨干是關鍵。因此,必須加強對社團骨干的培訓工作,通過各種專業(yè)社團指導培訓以及經驗交流學習等活動,有效提高各社團負責人的綜合素質。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社團聯(lián)合會這個自治組織的作用,以此為抓手,充分調動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3)加強教師指導,實現(xiàn)社團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在保證社團活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之下,應加強指導教師對社團的指導力度,以實現(xiàn)社團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學校應出臺相關的社團指導教師獎勵措施,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組建出一支專業(yè)的社團指導教師團隊,充分發(fā)揮教師隊伍在社團建設中的作用,使教師的教學活動與社團活動形成一種合力,促使社團的運行及管理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確保社團活動在每個運行環(huán)節(jié)都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這樣不僅能切實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而且還能以此形成一種核心,增強社團成員之間的凝聚力。

(4)培育精品社團,實現(xiàn)社團的“品牌化”發(fā)展。要實行品牌戰(zhàn)略,大力培育精品社團,對那些活動主題鮮明、效果好、成績突出、管理規(guī)范合理的社團進行重點扶持,通過扶持這些精品社團來達到引領校園文化的目的。實踐證明,一批專業(yè)化的精品社團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營造高雅、和諧的校園主流文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開勇.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方法初探[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6,(1).

[2]楊鳳娟.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與大學生綜合能力提高[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

作者:宋堅 單位:浙江農業(yè)商貿職業(yè)學院

第四篇:合并高校多校區(qū)辦學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20世紀90年代的高校合并浪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發(fā)展史上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院系調整。從合并后的高校的發(fā)展過程看,校園文化的整合彰顯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合并后高校多校區(qū)辦學模式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合并高校校園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合并高校;多校區(qū);校園文化

0世紀90年代,在李嵐清同志“共建、調整、合作、合并”方針的指導下,國內高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結構布局調整,以期達到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化。高校多校區(qū)辦學模式就在合并浪潮中應運而生。合并后高校的發(fā)展戰(zhàn)略意義毋庸置疑,尤其在學科互補、資源整合、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方面呈現(xiàn)出巨大優(yōu)勢。但與此同時,辯證地看合并后高校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卻并非“一合就靈,一并成優(yōu)”。很多高校只注重合并的形式和物質資源的整合,忽視了合并的內涵和文化資源的整合,因此在管理上陷入了機構龐大、責權不清、效率低下、各分校貌合神離的尷尬局面。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科研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也是社會先進文化的動力站。作為高校之魂的校園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發(fā)揮著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學無法比擬的作用,左右著合并高校未來的發(fā)展走向。能否建立一種既適應時代需要,又能促進多校區(qū)良性運轉的校園文化模式,標志著高校合并的成功與否。校園文化以不同的文化觀界定,其定義必然不同。楊曉江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信仰傳統(tǒng)、歷史使命、價值觀念、辦學實踐、物質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且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指導著高校學生或團體的處事行為以及為認識理解校園內外的一些事件、行為提供參考框架的一種模式。王邦虎說,校園文化是學生校園生活存在方式的總貌,是一種寓教于活動的文化形態(tài)。綜合來講,本文認為校園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中,以師生為主體的、在長期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為實現(xiàn)學校育人職能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一、合并后高校多校區(qū)校園文化整合方面受到挑戰(zhàn)

1.精神文化層面

合并前的各高校在各自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以往的學校定位和培養(yǎng)目標在合并之后會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對任何一所合并前的學校來說,要放棄或更改經過歷史積淀形成的理念和價值觀是十分困難的,何況這種精神層面的改變又直接決定著物質層面的改革。尤其是多學科合并后的綜合性大學,由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與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合并后的各分校區(qū)無法在短時期內相互融合,經常發(fā)生辦學理念、價值觀念、學校風氣等方面的沖突,使合并辦學流于形式,校園文化的整合更無從談起。

2.行為文化層面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通過高校教學活動、組織管理活動、課外社團文化活動等方面體現(xiàn)和建設,但是多數(shù)合并后的高校都存在跨區(qū)域多校區(qū)辦學模式,這種空間的距離造成了校區(qū)間溝通的困難,很簡單的事情往往搞的十分復雜,效率低下,產生的第一個后果就是各校區(qū)活動自成體系,依然按照原有方式獨立運轉,各校區(qū)僅是名稱上的一致,沒有能夠吸納合并后的新內容、新舉措。

二、合并后高校多校區(qū)校園文化整合的對策及建議

合并浪潮中新組成的多校區(qū)高校,其表現(xiàn)形式有強強聯(lián)合、強弱合并、弱弱增強、新老合并等,不論大小強弱,在校園文化方面都應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新的校園文化應充分吸收各自的優(yōu)點和特點,取長補短,借鑒成功案例,創(chuàng)造出適應新發(fā)展的獨特的校園文化。

1.群策群力,準確定位,確定合理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高校合并后首先面臨的就是辦學理念的整合。要在“一個大學”的理念下,充分論證合并后的發(fā)展,在既滿足發(fā)展需要又體現(xiàn)學校特色的基礎上做好學校的定位;還要發(fā)動廣大師生員工積極投身到高校建設中來,集思廣益,使多校區(qū)辦學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共識,促進多校區(qū)學校辦學理念的有機融合,使辦學理念在繼承中完善,在完善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提升,從而保證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以生為本,以師為尊,健全完善各項制度

校園文化的真正落實還需要教學制度、財會制度、管理制度、獎懲措施、人事制度等相關規(guī)章制度來保障。要縮短各分校制度改革磨合期,進而減少內耗,提高效率。改革就要從根本上入手,強調以生為本,尊師重教,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不斷提升師生員工的文化自覺水平。要對學校文化有自知之明,激發(fā)師生的愛校熱情和能動作用,以文化自覺促進合并后的校園文化的整合和發(fā)展。增強師生員工的文化自覺性,使生活在合并后的新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的他們對新的校園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fā)展的趨向,加強他們在文化轉型中的自主能力。

3.從全局出發(fā),突出特色,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包括校容校貌、科研條件、教學手段、課外文化活動等。物質文化往往能夠折射出學校的經營理念、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這些恰恰都是校園文化層面的范疇。以山東大學為例,合并后高校的物質文化建設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1)保護學校特色建筑和標志性建筑。山東大學的老舍故居、德國建筑、雙塔哥特式教堂等人文景觀,與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一同構成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身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凝重和人文底蘊的深厚,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貼近與和諧,是集自然與人文、物質條件與文化氛圍于一體的學術生態(tài)空間。

(2)在現(xiàn)有基礎上優(yōu)化改造多校區(qū)物質文化。山東大學從全局出發(fā),對各個校區(qū)建筑物的裝飾、校園綠化、名人塑像等文化景觀的建設做出統(tǒng)籌考慮,體現(xiàn)合并后辦學所應有的整體意識,為良好統(tǒng)一的新校園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楊曉江.美國學者視野中的校園文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0(10).

[4]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xiàn)實意義[J].文史哲,2003(3).

[5]賴瑩瑩多校區(qū)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lO(7):59-61.

[6]梅嬌,季誠鈞.多校區(qū)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5).

[7]尚大軍,張延超.多校區(qū)辦學格局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4(1):24.

作者:魏鳳華 單位:山東大學

第五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雷鋒活動的互動關系分析

[摘要]雷鋒精神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優(yōu)良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是先進文化的代表。高校校園文化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因此,把雷鋒精神同高校校園文化相結合,有助于高校師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發(fā)展。以高校校園文化、雷鋒精神的內涵入手,重點分析了兩者的互動關系,最后探討如何用雷鋒精神構建高校校園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學雷鋒活動;互動關系;途徑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毙@文化是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雷鋒精神注入校園文化無疑可激發(fā)校園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與品質,增強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價值導向中的正能量。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園文化和學雷鋒活動的內涵,研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學雷鋒活動的互動關系,才能更好地將雷鋒精神運用于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雷鋒精神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正面作用。

一、高校校園文化和學雷鋒活動的內涵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關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學術界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文化;第二種觀點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諸如物質、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種觀點認為,高校校園文化囊括了大學校園里的一切,包括各種物質、精神、制度等表現(xiàn)形式。本文對高校校園文化的界定更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即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是在大學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或師生與學校之間通過互動而產生的一切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表現(xiàn)形式的總和。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園文化誕生的環(huán)境是在大學校園,參與主體是高校師生,表現(xiàn)形式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等。

(二)學雷鋒活動的內涵

雷鋒精神體現(xiàn)了平凡個體的強大生命力,它蘊藏著一種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偉大品質,它不僅吸收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也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歸納起來,學雷鋒活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叭娜鉃槿嗣穹铡笔抢卒h踐行了一生的行為準則,他像一輪溫暖的太陽,給身邊的人帶去光和熱。從他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助人為樂的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為探親大姐買車票,替腿腳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災區(qū)難民捐贈節(jié)約下來的零錢,幫忙照顧烈士的母親……在雷鋒看來,服務別人也就是服務自己,他人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他總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卻常常忽略了自己。正是這樣一位大公無私、樂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獻中活出了非凡的意義和價值。

2.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雷鋒就像一枚“螺絲釘”一樣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絲釘?shù)牧α亢苊煨?,但是許許多多的螺絲釘就可以組成一臺大機器,每一顆螺絲釘只有堅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銹,那么整個大機器也才能夠正常地運轉。因此,不管什么艱苦的工作,雷鋒都毫無怨言,只要是黨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3.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是一種不斷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在默默工作、無私奉獻的同時,雷鋒也注重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他在日記中提到,工作很忙,時間很緊,但只要你愿意學習,總會擠出時間。人如果不通過學習來提高和豐富自己,那么就會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正是這股子學習的勁,雷鋒學習了前沿的科學技術,學會了騎車駕駛和騎車修理。

4.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雷鋒一直堅持踐行我黨艱苦奮斗和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浪費和奢靡。他細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別人用過的鐵絲、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時候,他就將這些“廢品”變成“寶”。他的衣服、褲子和襪子的補丁一層又一層,只為能節(jié)約下一些錢為社會主義搞建設。正是每一個像雷鋒一樣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個體,才鑄就了我們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偉大的集體。

二、高校校園文化和學雷鋒活動的關系

(一)校園文化活動是學雷鋒活動的平臺和載體

雷鋒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因此,在培育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高校校園,也應該積極弘揚和學習雷鋒精神。高校校園文化為學習雷鋒精神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具體來說,可以把學習雷鋒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向高校師生輸送雷鋒精神的價值觀,于無形中規(guī)范和影響高校師生的日常行為。

(二)學雷鋒活動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師生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而雷鋒精神就正好有這些積極的育人作用,因此學習雷鋒活動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雷鋒精神給高校校園文化帶來的積極作用有以下五個方面:

1.雷鋒精神的陶冶作用。上文已經談到,雷鋒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如果將雷鋒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這有利于高校師生直接學習和體驗雷鋒的精神價值,進而影響和陶冶自己的情操。雷鋒精神通過校園文化這樣一種載體,實現(xiàn)了一種價值滲透,于潛移默化中教導了師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強化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在思想上和黨保持一致,堅定自己忠于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念。

2.雷鋒精神的導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雷鋒時刻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因此把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也就是把雷鋒作為高校師生行為準則的標桿,激勵師生像雷鋒學習,時刻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雷鋒精神作為自己的價值導向和追求。這樣一來,師生的行為準則就不再是空洞的條例,而是變成了具體鮮活的學習典型,有助于高校師生道德素質的提高。

3.雷鋒精神的凝聚作用。雷鋒精神的出發(fā)點是以集體利益為首,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堅持對黨和社會主義忠誠。因此,將高校校園文化同雷鋒精神結合,就是號召高校師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體利益放在前,個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為集體建設添磚加瓦,做出自己的貢獻。

4.雷鋒精神的教育作用。雷鋒精神以一種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園內影響和教育著廣大師生。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鋒精神和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才能營造出更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鑒賞力等方面教育廣大師生,也才能促進廣大師生追求和學習美好的事物,得到靈魂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

5.雷鋒精神的規(guī)范作用。一方面,雷鋒精神激勵著高校廣大師生不斷向前、為集體利益而奮斗;另一方面,雷鋒精神也約束著廣大師生不能做有損于集體或他人利益的行為。雷鋒精神的這種規(guī)范作用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是卻積極營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強化了師生的精神支撐,使之用自律方式來規(guī)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鋒精神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途徑

雷鋒精神使高校校園文化內容更加豐富,高校校園文化使雷鋒精神得以深入人心,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因此,如何更好地將雷鋒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相融合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下文將從高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層面、精神層面以及制度層面探討這個問題。

(一)物質文化建設方面

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指的是圍繞著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體文化,物質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園海報、校園報刊、校園廣播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校園物質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斷變遷和豐富,學生對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的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如何,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前提必須是有助于大學生素質的發(fā)展和提高。如為了提高雷鋒精神對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將雷鋒故事與時下流行的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相結合,用一種有趣的媒介形式傳播雷鋒精神,弘揚時代主旋律,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精神文化建設方面

從宏觀層面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引領著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從微觀層面看它往往體現(xiàn)在對師生思想方面的影響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所在。傳播雷鋒精神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層次地引導大學生。因此,在實踐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相關活動時,要不斷把時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內涵與雷鋒精神相結合,賦予其新的含義。如過去的雷鋒精神包括助人為樂、義務勞動等內涵,結合新時代的時代背景,雷鋒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幫扶、心理服務等領域擴展。只有這樣,雷鋒精神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以一種易于被當代大學師生接受的形式影響著廣大師生,指導著他們的學習、工作和成長。

(三)制度文化建設方面

高校校園制度文化體現(xiàn)在維持學校得以正常運行的規(guī)章制度及體制等方面,它是學校師生和諧工作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規(guī)范和約束著師生的行為舉止,維持著學校良好的風氣。制度文化的實施力度比較強,因此把雷鋒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結合,一方面體現(xiàn)了雷鋒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鋒精神在高校校園的傳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鋒精神與高校制度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要找好契機和結合點,制定出來的學習雷鋒精神相關制度要規(guī)范化和人性化。只有做到了規(guī)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來的學習雷鋒精神相關制度才能喜聞樂見,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結語

雷鋒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把雷鋒精神引入高校校園文化,不僅可以陶冶高校廣大師生的情操、鼓勵他們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動上教育規(guī)范他們,而且能增強廣大師生的凝聚力,使得他們在完善自我的同時,也時刻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共同為塑造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努力和奮斗。[本文系2013年度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3SKP07)]

【參考文獻】

[1]孫士國.用雷鋒精神引領校園文化建設[J].理論界,2010(8).

[2]彭蕾,孫波.對推動高校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2(4).

[3]徐雪平.積極弘揚雷鋒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J].今日中國論壇,2013(12).

[4]張敏.寓雷鋒精神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J].教育探索,2014(3).

[5]盧聰,鞠鳳琴.雷鋒精神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市場,2016(1).

作者:謝艷 陳紅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第六篇:高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考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提升思想教育水準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度的關鍵性指導媒介,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影響上存在兩重性,即校園文化先進,思政教育實效得以強化;校園文化落后,思政教育價值地位則被嚴重削弱。因此,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精華并不斷予以創(chuàng)新改造,切實地將思政教育合理性內容灌輸其中,這樣思政教育實效性才算發(fā)揮完全,才能令廣大受教育主體人文素質獲得更高層次地提升。筆者的核心任務,便是針對校園文化思政教育功能開發(fā)、良好校園文化育人環(huán)境探索創(chuàng)造等措施內容,加以系統(tǒng)化探討論證,希望長此以往,能夠為我國社會培養(yǎng)供應更多數(shù)量的素質、技能兼?zhèn)湫腿瞬拧?/p>

【關鍵詞】高校教育;校園文化;思政;功能特性

一、校園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基礎性內涵機理論述

透過宏觀角度觀察,校園文化主張以校園作為核心空間,使得校園內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交互式思政教育功能發(fā)揮到極致狀態(tài),為后期多元化辦學活動長期布置交接,奠定基礎,實質上就是特殊樣式的校園精神和文化交流氛圍。相比之下,微觀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偏重于高校學生一系列課余和校園文化藝術實踐,主要在團委、學生會、各類社團指導下進行,當中自然地融合文化藝術和審美教育要素,一時間令大學生群體校園生活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將他們文化藝術修養(yǎng)、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同步予以改善。而高校思政教育,則是透過社會汲取整合合理數(shù)量的先進化思想、政治和道德觀念,進一步對單位學生進行有計劃、組織的影響,長此以往,令他們后期參與的各類實踐活動都能夠主動迎合新時代思政品德規(guī)范性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教育工作經常會承受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要素交互式制約,在社會多元化服務上滲透出強烈的社會統(tǒng)治階級利益。歸根結底,思政教育的核心動機,便是將大學生快速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淝曳仙鐣r展要求的人才,使得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承擔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使命。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諸多功能特性研究

首先,針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加以合理化校正。高校校園文化主張利用特定組織形式,進行諸多思政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集中式規(guī)劃,使得學生快速認同高校校園精神和治學作風,同時進行自主式創(chuàng)新、過濾和繼承發(fā)展,尤其是在新時代社會文化諸多規(guī)范訴求作用下,過渡轉化為全新樣式的校園文化內容。此類校園文化仍舊歸屬于社會文化體系之中,不會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任何沖突跡象,包括社會成員統(tǒng)一追求的理想、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等,而思政教育諸多功能也將在上述因素交織作用下,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彰顯。長此以往,高校學生才能受到校園文化氛圍熏陶感染而吸納更多思政教育內容,最終將該類精神信念逐漸地內化到個體意識和行為之上。其次,高校始終是國家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陣地,而正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挪拍芮袑嵆袚鹈褡逭衽d發(fā)展的大業(yè)。因此,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便集中體現(xiàn)在黨的教育方針覆蓋落實層面之上,其間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式文化屬性和原則,將引起大學生群體更深層次地認知領悟。所以,作為專業(yè)化思政教育主體,要細致化觀察校驗校園文化內容一切更新發(fā)展細節(jié),同時結合個人實踐經驗進行既有工作思路、模式不斷調試,最終全面構筑起健全完善樣式的思政教育引導體系。

三、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效并提升思政教學質量的措施內容解析

(一)貫徹思政教育基礎性導向功能,彰顯校園文化的思想性

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導向功能,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等理論交叉作用下,令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不斷反思,進一步衍生出科學的價值、人生和政治觀念。此類文化導向作用需要在高校校園文化諸多實踐中予以不斷展示,至此令校園文化建設方向變得愈加明確,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撐力量。

(二)組織多元化校園文化實踐,保證對思政教育的正確影響

過往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都是進行單方鴨架式灌輸,不免令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反感心態(tài),后期教學質量自然不夠理想。因此,處于新時代下的高校校園文化思政教育,應該利用多重實踐項目體現(xiàn)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特征。青年大學生精力旺盛,是校園文化推廣傳承、思政素質自主性整改的主體,而正是在校園文化多重實踐趣味性功能成功彰顯過后,學生才能不斷接收最新思政教育知識,為今后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道德素質兼修提供保障,保證不會和社會創(chuàng)新型人才改造訴求,產生不必要的沖突跡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本應該足夠開放且保留科學的選擇性。作為現(xiàn)代專業(yè)化高校思政教學主體,要全面貫徹拿來主義原則,聯(lián)合輔導員協(xié)同處理好相關疏導和解析工作,令學生對一切外來文化加以有選擇性地吸納借鑒,強化自身對消極文化的抵消能力,規(guī)避一切腐朽思想在校園文化中的無限制蔓延滲透,保證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fā)揮。

參考文獻:

[1]劉曉春.淺析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3(03):77~86.

[2]金惠萍.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價值工程,2010,24(22):123~130.

作者:張洋 單位:湖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七篇: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機制分析

摘要:通過建立“三個課堂”的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因此有必要探尋“三個課堂”的建立實踐策略和教育價值。

關鍵詞:思政理論課;校園文化;建設與融合

一、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高職院校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必修課的教育教學,幫助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世情、國情與黨的基本理論、認識社會與人生,從而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校園文化建設則是通過開展系列有主題有意義的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娛樂學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yǎng)其情操、塑造其靈魂。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功能,無論在物質的和精神的層面,都要具有導向、激勵、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形成。思政課與校園文化在德育功能上的一致性,決定了這兩方面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兩項工作不能各自為政,兩個隊伍也不能互不往來,二者必須相輔相成。一方面,思政理論課所轉播的理論與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和靈魂,思政理論課教師有義務為校園文化建設把握正確的導向,提升思想的境界和精神的內涵;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拓展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時間和空間,使得思政理論課突破有限的課時規(guī)定,有機地融合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機制

既然思政課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兩種工作不能分割,那么就要探索能使得二者融合的有效機制。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在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有效地融合機制,即:構建“三個課堂”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程活動化、校園文化活動課程化?!暗谝徽n堂”,即教室內的思政課堂,是指按照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有規(guī)定計劃課時的必修課教學。它是顯性的,教育空間也僅限于教室之中,全部由思政老師完成,探索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性是思政教師們首要職責;“第二課堂”,即學校內的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的一條有效的途徑,主要是指在學校的范圍內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第三課堂”,即學校外的思政課堂,是廣闊的社會大課堂,是校外各類校園文化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第二、第三課堂是隱性的,不列入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課時之內,是由學校學生管理隊伍組織,思政教師協(xié)助參與完成的?!暗谝徽n堂”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開展各類文化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和靈魂?!叭齻€課堂”的共性是通過活動設計大大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讓學生在各種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活動中感悟理論,辨析理論、掌握理論、應用理論。

三、滁州職院思政“三個課堂”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策略與價值分析

(一)“第一課堂”實踐策略與價值分析

首先,實現(xiàn)思政理論教學與校園文化教育在內容上的融合。如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內容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安排專門的章節(jié)講解廉政文化;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把廉政文化建設與黨的建設理論結合講授。校園文化主題融入課堂教學,即實現(xiàn)了思政理論課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了校園文化的建設目標。其次,實現(xiàn)思政理論教學與校園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的融合。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規(guī)定課時的第一課堂中,結合教學目標設計系列發(fā)展任務,這些任務皆以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開展,分別為:大學生活計劃書,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書,愛國主題演講會、人生價值主題PPT制作與演示、道德小品表演或道德現(xiàn)狀調查、辯論賽、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模擬法庭觀后感、給父母的一封成長匯報信等。改革考核形式,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管理,完成十項任務的成績匯總即課程最終成績。課堂教學活動化,極大地活化了教學內容,避免了老師上課一言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對于端正學風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第二課堂”的實踐策略

一、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人文素質選修課。已連續(xù)多年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哲學與人生》《社交與禮儀》《佛教與人生智慧》、《生活中的法律常識》等課程,學生選修熱情高漲,教學評價頗高,為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提高和繁榮校園文化發(fā)揮重要作用。二、承擔學生業(yè)余黨校與“青馬工程”的授課工作,這些教學都極大地拓展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空間,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社會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也使實踐教學學生覆蓋面不斷提高。三、協(xié)助團委聯(lián)合管理各種學生社團和學生組織。每個思政老師結合自己的特長與愛好聯(lián)系2-3個社團作為指導老師,為社團發(fā)展出謀劃策、把握方向、提供智力支持,思政部參與的社團主要有志愿者協(xié)會、學生報刊社團、求是學社、明德學社、環(huán)保協(xié)會、心理協(xié)會、職業(yè)發(fā)展協(xié)會、創(chuàng)業(yè)協(xié)會等。四、協(xié)助團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比如,院團委舉辦的十五屆大專辯論賽,都是由思政部協(xié)助的,從制定辯題,到評委打分,到比賽點評清一色思政部老師,辯題與思政理論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同時辯論中的閃光點也在課堂上深度分析,使這一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有效延伸。五、協(xié)助學生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滁州職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學生處,而教育主要力量在思政部,共有八名專兼職思政教師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證書,這些教師在心理學課程授課、心理咨詢、心理篩查等方面承擔主要任務。

(三)“第三課堂”的實踐策略

一是思政理論課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比如,開辟了滁州市城市規(guī)劃館作為校外課堂,分批次的帶學生參觀,以滁州市為窗口,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與改革開放的意義。開辟了來安縣新安鎮(zhèn)北門社區(qū)思政理論課教學社會實踐基地,向同學們介紹基層民主政治制度的發(fā)展;開辟瑯琊山銅礦企業(yè)基地和農村村委會思政課社會實踐基地,作為了解企業(yè)與農村發(fā)展的窗口。二是思政部廣泛參與團委組織的各種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如重大紀念日、節(jié)假日、雙休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企業(yè)、公益勞動、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和志愿者活動。比如,參與了以“追尋革命先烈足跡”為主題的清明祭掃烈士墓活動;以“爭做合格公民,建設美好家園”為主題的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以“城市文明我出力”為主題的交通文明勸導周活動;以“銘記歷史,珍惜生活”為主題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活動;以“人人獻出一點愛”為主題的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兒活動;以“扶困濟貧、互幫互助”為主題的困難學生募捐活動;以”知黨情、跟黨走”為主題的黨史宣講活動等等。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則奠定了大學生關注社會、奉獻社會的科學人生信念。

(四)“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價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學生處與院團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機構,這兩個部門與思政部在教育職能上有交叉重疊部分,為此,加強三個部門之間的合作,在提高教學實效性上有兩方面意義:第一,思政課教師參與社團管理與學生德育活動組織,是實現(xiàn)思政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理論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拓展了實踐教學的時空。第二,思政治課教師隊伍與學校黨團組織工作者和輔導員隊伍相結合,有利于教師隊伍的能力素質互補,提高隊伍整體教學實力,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有現(xiàn)實感和針對性,達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叭齻€課堂”教育實踐證明,思政理論課只有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才能避免思政理論課的空洞與說教,才能把理論上活、上實;校園文化只有與思政理論課有機融合,才能避免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雜亂無章的活動堆積,才能把活動組織的富有文化氛圍和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蔣玉艷.文化多元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2]關朋.論傳統(tǒng)文化與90后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融合[J]佳木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6).

[3]肖竺.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高職思政教育模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9).

作者:李愛紅 單位: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第八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分析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政德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建設校園物質文化、優(yōu)化高校制度管理、培育黨風校風四個方面,為進一步發(fā)揮高校校園育人功效提供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高校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員素質為目標,由全校師生員工在生產、教學、科研各領域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制度建設以及黨風校風建設這幾方面途徑著手,探討如何營造全方位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以期有助于引導師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理想、信念、行動和價值觀的指導。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適應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促進高質量大學育人教育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要求。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推動大學生的自主教育及自覺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及價值取向等方面。而24字高度凝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為社會提供了統(tǒng)一遵守的價值準則,能對青年大學生的政治信仰、人生觀、價值觀等價值選擇起到指導與規(guī)范作用,幫助青年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上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端正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將其作為日常在校學習生活的基本準則。高校主要從校紀校規(guī)及校風學風這兩種載體來規(guī)范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規(guī)范。校紀校規(guī)以顯性的文字載體集中規(guī)范了高校教育的目標及準則,通過強制性的約束力來限定大學生的行為框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校園文化建設發(fā)展的方向,成為其綱領和核心靈魂,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融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更好地發(fā)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推動作用,最終實現(xiàn)知行的統(tǒng)一。

2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功效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高校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創(chuàng)建干凈整潔、積極能動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調動一切有利因素與教育資源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首先,應借鑒國外高校通過校園建筑體現(xiàn)、升華價值理念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建筑是充分、得體地與環(huán)境交流的最好載體。高校在校園規(guī)劃建設之初,便應樹立構建人文生態(tài)校園、自然親近校園的理念,明確教學區(qū)、科研區(qū)及生活區(qū)等合理的功能分區(qū),通過營建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huán)境,發(fā)揮高校建筑有別于其他建筑的文化底蘊,實現(xiàn)師生、校園、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存。其次,應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的宣傳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領全局。高??沙浞掷眯裙矃^(qū)域、各類宣傳櫥窗、廣播站、LED電子顯示屏及橫幅等多種手段,宣傳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文并茂的宣傳畫和宣傳標語,以具化、形象的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潤物無聲”的教育,推進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知行合一。同時,應在高校校園的環(huán)境設計中注重校史校訓、辦學宗旨以及名師校友的載體建設,讓廣大師生更深入地了解辦學傳統(tǒng)與教育理念,深入體會到愛與美以及人文關懷價值觀。

3優(yōu)化高校制度管理,發(fā)揮制度引導作用

完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從優(yōu)化高校管理體制和項目制度兩方面著手,營造健康向上、團結拼搏的輿論文化氛圍,激勵師生的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團隊精神及愛國精神,推動文明風尚、和諧校園的形成。首先要健全管理體制,以制度治校與以人治校相較更具科學性,要大力推進高校校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以制度來規(guī)范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及行政服務工作,減少過程中的不透明、猜疑,營造和諧有序的校園辦學辦事氛圍。以制度治校將教育寓于服務之中,將“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象的形式中滲透進師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之中。其次要推動社會實踐項目制度。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積極探索和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設立評價機制。要注重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qū)慈善公益活動和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將科技文化周、演講辯論賽、書畫展等科技、人文創(chuàng)新活動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項目予以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重大節(jié)日及寒暑假等時期,緊密圍繞主題,廣泛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打造培養(yǎng)符合“90后”大學生時代特性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覆蓋到整個校園。高校的主題教育項目制度建設,有助于在校園內營造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氛圍,也有助于大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立自信的人格品質和團隊合作的協(xié)作精神,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

4培育優(yōu)良黨風校風,發(fā)揮精神引領作用

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指導和支配全校師生的價值觀念、目標宗旨、道德意識、行為準則,以及綜合體現(xiàn)這些精神因素的校風及學風。首先,黨風建設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關鍵,以黨風帶校風促學風。中國德治傳統(tǒng)強調“身教重于言教”,校內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以自身清正廉潔的形象感染廣大師生,以德行政、以德治教,發(fā)揮其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引領示范作用。例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為本科生新生作題為《進德修業(yè),成才報國》的黨課,遼寧大學校黨委書記為全校學生黨員代表講了《向總書記學讀書》,通過黨課這種經常性教育的重要形式,促進大學生黨黨員積極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同時,基層學生黨組織的黨建工作和創(chuàng)先爭優(yōu)也是常抓不懈的基礎工程,應督促廣大學生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在學生群體中將校園文化精神貫穿到高校黨風建設的各個方面。其次,校風學風建設也有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校風是大學的“文化名片”,綜合體現(xiàn)一所大學傳統(tǒng)、精神、校訓的“文化基因”,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的“文明求實繼承創(chuàng)新”等校訓都昭示著不同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激勵著一代代學子發(fā)奮進取,鍛造諸多優(yōu)秀行業(yè)人才。高校學風的好壞,對在校大學生的專業(yè)學習非常重要,也是學校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不僅關系到本校的未來發(fā)展前景,也影響到國家未來的人才儲備質量。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價值觀也在象牙塔中逐漸顯現(xiàn),學術道德行為不端在報章媒體屢見不鮮,將“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風、學風的培育過程中,提倡積極、正確的輿論導向,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tǒng)工程。高校應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日常制度完善和黨風校風建設等重要領域形成合力,培育大學生的愛校愛國意識,抵御當前紛繁復雜的價值觀,最終促成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楊影.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大學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6).

作者:胡超 單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