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3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3篇

第一篇

一、微信傳播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挑戰(zhàn)

作為現代傳播的媒介,其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快速的信息通訊的同時,對大學生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1.1微信引發(fā)的失范問題對傳統(tǒng)道德與法制提出的挑戰(zhàn)

微信作為現代青年人,特別是現代90后大學生使用的必備的手機聊天軟件,利用其中的功能,在不斷的擴大學生的交往。如其中的“尋找附近的人”的功能,可使得學生結實附近的朋友,也給學生帶來了交友的便利性。但是,微信在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將學生帶入到了潛在的危險之中,很多不法人員利用微信這一交流工具對學生實施犯罪,如在2012年的浙江寧波審理的通過微信約學生見面,并對學生實施強奸的案件。而這類案件在新聞報道中則層出不窮,從而也給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帶來極大的反思。

1.2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提出挑戰(zhàn)

大學生的好奇和新鮮感使得學生對新鮮事物始終充滿著好奇,從而也使得90后學生成為微信的普及者和推廣者。而由于90后的這部分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對社會媒介的素養(yǎng),從而缺乏對相關新聞的判斷力,從而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而高校大學老師也缺乏對微信的使用,從而無法正面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因此,提高當前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

1.3微信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挑戰(zhàn)

大學生作為中國未來一代的接班人,對祖國未來的繁榮發(fā)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微信帶來的是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通過相關調查分析顯示,44.23%的學生上課會看微信,并由此影響其學習,進而影響了教師的正常教學;其次微信的使用導致學分、考風等出現的道德失衡,也在嚴重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同時帶來的還包括在學術中的抄襲等,給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問題。

二、微信傳播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機遇

微信在大學校園內頗為盛行,它與當下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關聯密切,為大學生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微信傳播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

2.1微信傳播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趨于生活化

大學生的思想形成來源于生活,其思想中折射著自身需求,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深入到大學生生活中去,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微信逐漸成為了大學生的主要溝通方式,大學生通過這一媒介進行交流互動、自我展示。微信為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大學生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微信這一交流平臺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個性特點,教師根據所掌握的學生信息對大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思想教學,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在“朋友圈”中提供一些具有正確思想導向的資料,間接引導學生的思想導向。

2.2微信傳播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即為意識的能動性,人們的意識只能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文字進行記錄,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使客觀事物發(fā)生變化,但意識本身作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意識的推動下人們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如何去做。微信平臺為師生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可以使大學生的思想和政治素養(yǎng)得到大幅度提高、升華,大學生通過所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3微信傳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

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下,思政政治理論課的師生交流只能局限于課堂,課堂時間往往是知識理論單方面的傳遞,師生之間沒有進行內心思想層面溝通的機會。微信為師生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不再局限于短短的幾十分鐘,延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間。師生互加微信好友,教師可以通過在“朋友圈”中提供一些具有正確思想導向的資料,間接引導學生的思想導向,學生通過“朋友圈”查看教師的日常動態(tài),以此來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里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中去,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觀、人生觀。

三、小結

總之,如何破解微信宣傳的難題,其要從正面和反面對其進行看待,從而在工作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避免其劣勢,從而將其為廣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利用,更好的服務于廣大的學生。

作者:阮婉瑩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

第二篇

一、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qū)。在《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關注還停留在釣魚島領土及南海問題之爭等這樣傳統(tǒng)的、局部的認識上,錯誤地認為國家安全問題離自己日常生活還十分遙遠,自己的作為對國家安全不起什么作用。實際上,我國已經正式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xié)作為核心的新國家安全觀,它涉及到國家日益拓展的領域和空間,如經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信息網絡安全以及反恐怖主義等。這些“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成為國家安全斗爭的另一重要戰(zhàn)場。由此,解決各類國家安全問題的手段和方式也相應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但是,目前許多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卻未能及時納入我們的安全教育中,這就使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嚴重滯后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與發(fā)展,給大學生的個體安全和校園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隱患。

第二,主動引導大學生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的方法不多。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逐漸成了大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學習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ヂ摼W以其信息的多樣廣泛、快速便捷、平等虛擬等特點受到大學生們青睞。據統(tǒng)計,大學生普遍保持平均每天上網2-3小時,70%以上的大學生主要依靠網絡來完成對信息的收集和對社會的認知。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人們信息溝通和交流打破時空限制,變得更加靈活便捷,而另一方面,網絡的多端性、匿名性和虛假信息的不可控性,也給國家安全帶來負面影響。網絡安全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被斯諾登爆出的竊聽丑聞就是典型案例。網絡的無政府自由主義傾向和無中心的信息傳播模式,很容易打破政府對信息的控制,從而使網絡成為敵對勢力手中的武器。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大學生沒有良好的自我辨別能力,將非常容易陷入認知的困惑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若只對大學生采取傳統(tǒng)的說教來進行國家安全教育,學生獲得這方面知識的渠道就非常有限,教學效果并不會明顯。

第三,大學生對非傳統(tǒng)國家安全問題缺乏辨識能力。當前,敵對勢力通過各種途徑大肆鼓吹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以及價值觀念。影響國家安全的方式日趨多樣化、隱蔽化。除卻采取間諜套取、偷竊我國傳統(tǒng)國家安全的情報之外,他們更是利用各種渠道,以隱蔽的不為人警惕的方式,挖掘我國情報。一些西方國家處心積慮、別有用心散布各種反動、低俗、虛假的網絡信息,使大學生接觸到大量的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網絡文化消費品,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學習生活方式。由于大學生的辨識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面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海量網絡信息沖擊時,求知欲、好奇心、敏感性容易使大學生迷信、盲從網絡上各種錯誤的“新知識”和“新思潮”,從而導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現嚴重失衡。

二、培養(yǎng)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有效路徑

首先,因勢利導,幫助大學生走出對國家安全認知的誤區(q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tǒng)安全領域問題著手,比如抓住釣魚島問題、南海爭端等時事熱點,將國家傳統(tǒng)安全領域問題分析透徹。同時,因勢利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拓展非傳統(tǒng)安全教育的內容,這其中包括:經濟安全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科學文化安全教育、校園恐怖暴力安全教育、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安全教育,此外還有重大事件、敏感日期、個體突發(fā)事件的安全教育等。引導學生既關注國家安全,又關注個體安全、社會安全、地區(qū)安全和全球安全等,實現國家安全教育系統(tǒng)化,使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更為全面和深刻。

第二,富于創(chuàng)造,拓寬大學生了解并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的途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切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大學生主要依靠網絡來完成對國家安全的認知,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應主動開辟并占領網絡這塊新陣地,有針對性地建設并完善面向學校、服務社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共享課程,推動大學生自辦網站、手機校報等媒介。通過多種途徑教學,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法律意識和保密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覺構筑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防火墻”。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要盡可能把國家安全教育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國家安全教育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在宣傳上,要充分利用校園宣傳陣地,如舉辦國家安全圖片展、宣傳板報等,以生動活潑的內容,加深學生的認識。在活動上,要通過主題班會、國家安全知識競賽、知識講座、安全演練以及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寓教于樂,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過程中的參與性,從而提升國家安全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極大豐富大學生了解并學習國家安全知識的途徑。

第三,與時俱進,深化國家安全教育的內涵。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主動加強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研究、辨析,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程提供有說服力的理論闡釋。例如,在《2014年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點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抓好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實效性。”對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通過研究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更好地詮釋中國特色,建構中國話語,彰顯中國影響力。只有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理論素養(yǎng),才是對學生進行良好國家安全教育的前提。國家安全教育要與時俱進,內容要不斷更新,適應新形勢。要把加強國家安全意識納入愛國主義教育,將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責任,并把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責任感的教育作為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

三、結語

在教學中,應當把世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總體態(tài)勢、國家安全的現狀、維護國家安全的舉措與保障等相關內容貫穿于教學中。在教學互動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綜合采用提問、答疑、研討等多種方式,回應學生在國家安全問題中的現實問題,幫助大學生正確厘清諸如對外開放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民族性與時代性以及國際性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與共產主義信仰的關系等問題。通過回應現實問題,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尤其是宣傳教育系統(tǒng)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效經驗,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循序漸進,傾聽不同的聲音,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內在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對話與交流,在答疑解惑基礎上獲得個體認同。個體認同是群體認同的基礎,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同也源于群體的認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認清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正確而全面認識我國安全所面臨的挑戰(zhàn),從而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國家安全觀,強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更加自覺地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作者:歐陽世芳 單位: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教部

第三篇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代代相傳、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設者,不但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要高度認識到在新形勢下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加強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信念,長抓落實,全力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第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校園文明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學生是校園的主體,他們的整體素質主導著整個校園的精神文明方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能夠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培養(yǎng)新型的校園人際關系,有利于校園文明的建設。同時,思想政治工作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基本保障,高校的最基本任務是育人教師的思想品德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政治教育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且,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學校塑造辦學形象的關鍵手段,它體現著高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教學、育人的協(xié)調共同發(fā)展校園的文明程度才會提升。

(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狀況

當前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馬列主義思想,堅持擁護黨中央的領導,贊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我國高校大學生始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我國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學生高度認同“科學發(fā)展觀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充滿信心。當前我國大學生高度認同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良好的道德認知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整體心態(tài)平和,能夠客觀、理智地觀察、分析問題,做出理性的認識判斷。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人文關懷,最終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基于這一點,各種教育路線的制定、方案的實施大同小異,缺少創(chuàng)新性,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未很突出。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趨向

“根據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內涵的發(fā)展前瞻性、趨向性、爭議性、迫切性、復雜性屬性的理解,以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發(fā)展、矛盾、規(guī)律、結構、環(huán)節(jié)等理論結構為基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實踐發(fā)展實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發(fā)展在以下三個方面處于前沿發(fā)展新態(tài)勢。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呈現多樣化;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建設相結合;第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具體化。

二、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研究

第一,市場經濟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價值構建,過于注重自身的利益導向。以功利主義為代表的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過分強調的是教育的工具價值而忽視教育的多元功能教育價值,以“有用”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形成了功利的價值趨向。家長更多地看到的是教育的社會職業(yè)選擇價值;學生看到的是應試和升學價值。許多高校提倡以就業(yè)為出發(fā)點的教育理念,以技術能力為培養(yǎng)目標,在高校的科研發(fā)展建設中,實用性技術研究已成為大學科研的主體,人文知識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自身具有非直接實用性、非生產性等特點,人們已無視越來越無視人文學科的潛在價值,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卻逐步邊緣化,頻遭冷遇,造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相分離的反向力量??傊逃呀浡鲆暳碎L遠價值、非工具價值,過于強調教育的眼前價值、工具價值。第二,教育者的知識結構不完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方式單一。大學里有無數的專家、教授、學者,大學學科的綜合性日益增強,隨之對大學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大學教師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而很多大學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學只不過是告訴學生一些人文常識,不像科學精神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培養(yǎng);更有的大學教師認為,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純科學的,無法理解科學技術中也包含著人文價值人和文意蘊。大學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其實,學生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必需融入更多的人文教育,同時必須富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才能進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間。這就要求大學教師要以批判的精神變革已有的思維模式,以幫助大學生在追求真理(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同時學會思考“精神”(人文思維方式)。

(二)重要性研究

科學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生三觀的教育中,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崇尚的是辯證唯物主義,體現的正是唯物主義的真實性。而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基本要求是獨立思考,嚴謹規(guī)范,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其中求真是目標,創(chuàng)新是靈魂,這正是世界觀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僅是三觀中的世界觀需要科學的務實精神,道德觀、政治觀、價值觀更強調事實與程序??茖W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邏輯精神。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guī)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科學必須成體系、具有嚴格的邏輯性、精確性,這些都是政治觀、法紀觀最深入的本質要求,也只有科學精神能將其詮釋得淋漓盡致。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途徑探索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高校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要深入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師德師風建設,積極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推動高校各項工作科學發(fā)展,積極營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第一,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思想政治文化環(huán)境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環(huán)境、制度文化環(huán)境和精神文化環(huán)境。首先硬件設施需體現人文關懷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即: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校園規(guī)劃格局營造蘊含人文元素,使人能潛移默化受良好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其次,構建凸顯人文關懷的制度文化環(huán)境,即抓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根據主流價值的發(fā)展方向和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制度;最后,創(chuàng)建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即通過各種文化形式來引導學校全體成員的行為,使其在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導、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時,逐步形成共同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第二,培養(yǎng)具有人文關懷素養(yǎng)的師資隊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培養(yǎng)具有人文關懷的師資力量隊伍是實施人文關懷的核心力量,特別是具備高尚的師德、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實施人文關懷教育更是至關重要。因此,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體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師資隊伍中,具體而言,需要做到:首先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人文關懷理念,即樹立平等、尊重、服務理念;其次應拓展知識結構,融入人文關懷精神;再次應彰顯教師人格魅力,不斷提高師德修養(yǎng)水平,提高人文關懷的教育能力,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折射人文的光輝。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代表,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舉足輕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高舉人文精神之旗幟,緊握科學精神的利劍,協(xié)調好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想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社會主義的建設。

作者:王雪飛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