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三生教育的應用現(xiàn)狀及其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生教育的應用現(xiàn)狀及其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三生教育的應用現(xiàn)狀及其意義

所謂“三生教育”的三生是:生命、生存和生活。這既是三生教育的主旨,也是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在生命上的輕視,在生存中的發(fā)展,在生活下的迷茫。三生教育是一個解決方案,我們探究三生教育的提出背景不難發(fā)現(xiàn),其所針對的問題是教育在學生心理建設上的缺失,根本上仍然是制度的問題。

一、三生教育的應用現(xiàn)狀

三生教育是2008年,羅崇敏于云南提出的。其試圖解決的問題與1991年提出的素質教育不謀而合,但是由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在大范圍的推廣上顯然比之后者來得遜色。截至日前,全國21個省、市、區(qū)已在不同范圍內開展了三生教育,其中11個省份使用了“三生教育”的系列教材。二、推廣三生教育所需面對的問題

1.時間上的問題。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時段在律法上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各省、市、地方等都不盡相同。例如北京規(guī)定中小學早間上課時間不得早于8點,濟南則為不得超過8∶20;河北規(guī)定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廣東則為7個小時。那么在課時較少的地區(qū),如何保證學生接受三生教育的時間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校方而言,側重于主抓成績是無可非議的,這也是體制上的要求。為了確保學生能真正的能有所受益,如何協(xié)調保證三生教育的開課時間便尤為重要。

2.形式上的問題。2011年10月21日,昆明召開的云南省三生教育大會上了第四版的三生教育教材。我們不停改進教材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更充分的學習。之于人生觀的教育較之科學知識是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在結果上就是衡量標準的確立,科學知識的學習會有一個確切的分數(shù);而人生價值觀的卻沒有一個定量的標準,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其向上,至于何種高度是及格線,我們無法確立。如此的話,我們就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對于目標不同的兩種活動行為,我們是否應該采取同一種方法既落之于書本,習之于課堂進行呢?

3.階段上的問題。E.H.Erikson是美國的精神病醫(yī)師,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他提出人的一生有八個心理階段,因為大學的教育基本是開放式的教育,所以我們的學校教育在這八個心理階段中的影響跨度大概有三個:一是學齡初期(3-5);二是學齡期(6-12);三是青春期(12-18)。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與弗氏性心理學的initiativeVS.Guilt,industryVS.inferiority,iderntityVS.Roleconfusion三個階段是平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生這幾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是被人們廣泛認同的。而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同的,所以針對其的教育亦應不盡相同。

在學齡初期這一階段,兒童表現(xiàn)為訂立目標,制訂計劃,積極保持以達到目標。本階段的發(fā)展危機為主動性罪疚感。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就會在人格中形成目的品質(virtueofpurpose);反之,則在人格中形成無價值感(unworthiness)。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父母,三生教育考慮周全的一點是教材的編訂上,幼兒園階段分為學生和家長兩冊。在這個時期,應該通過父母去給孩子作出積極的引導,并及時給予適當?shù)墓膭?。學齡階段,兒童轉向學習各種必要的謀生技能,從所要學的課程中,產生了一種勤奮感,這種感情將使兒童滿懷信心地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工作,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質(virtueofcompetence);相反,則在人格中形成無能感(incompetency)。這一階段老師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影響非常大,Erikson說“:不止一次,我觀察到在那些獨具天賦和富有靈感的人們生活中,大多是教師燃起了一個未被發(fā)現(xiàn)的天才的內心火焰?!痹谶@一時期我們可以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兒童,去幫助他們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底層架構。

青春期是比較特殊的階段,主要任務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這個詞含義非常廣泛,個人的主體方面與客體方面的統(tǒng)合、自己的歷史任務的認識與個人愿望的統(tǒng)合、包括社會與個人的統(tǒng)合,等等。例如熟悉自身的感覺;知道自己將會怎樣生活的感覺。這一階段如果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淆和消極(roleconfusion&negativeidentity)。他們有時會進入一個心理社會的合法延緩期(psychosocialmoratorium)去尋求某種同一性。例如,暫時離開學業(yè)去旅行,或者經歷各種不同的工作。

同一性的形成是終生的,但在青春期出現(xiàn)了危機。原因是:(1)本能沖動的高漲,青年人忽然覺得他們的那些沖動受到自己意志的約束,不再肆無忌憚了;(2)這一階段身體的急劇變化導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認識自己,正是這個緣故,青少年會花費很多時間對鏡整理自己的儀容;(3)急切的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并為自己在社會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惱。隨著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備了忠誠的品質(virtueoffidelity)。盡管價值體系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發(fā)自內心誓言的能力。若是不能成功的解決此階段的發(fā)展危機,便會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確定感(uncertainty)。這一階段是相對來說比較棘手的一個階段,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上來講,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會起到一個良好的作用。這個時期我們常用叛逆這個詞來概括,在人格教育上,相比傳統(tǒng)書本而言更重要的是人文關懷,并且要適當?shù)臏p輕書本上直觀的填鴨式灌輸,以免青少年逆反抗拒。目前的教育在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境況面前,更多是去揣測和臆想,缺乏真正的科學認識和對待,三生教育在這一點上已經有所突破了,但如何在人格形成的不同的階段對人格的教育松弛有度,切入點把握準確這些都是進一步發(fā)展三生教育所要去面對的難題。這些難題的存在,關系著三生教育是否可以切實有效的落實在青少年的身心中去。

4.個體上的問題。《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睙o論是人格教育抑或是科學教育都需要因材施教,這一點在三生教育中應該是尤為重要的,但是也尤為困難。因材施教對于教職人員而言實屬是額外的要求,這就需要教職人員在本職工作外仍有足夠的精力和熱忱去經營,這是我們無法作出硬性規(guī)定的。并且每個個體所面對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境況,在不同個體上的作用亦不盡相同。這是在群體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個體現(xiàn)象,應適當?shù)慕o予特殊對象以特別的“照顧”。

三、重新認識三生教育的意義

三生教育在出發(fā)點上無疑是積極的,但是由于編訂者和受眾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那么部分人的意見是否對普羅大眾都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歐洲早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BenedictusSpinoza在《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中關于知識的傳播都提出過這樣的一個理論。知識傳播分為四種:傳聞知識;泛泛經驗;推論(如數(shù)學);直觀知識。

前兩種屬于意見和想象,BenedictusSpinoza認為這種知識是錯誤的原因。而人格教育恰恰屬于前兩種知識的范疇,我們不能武斷的認定這種教育是錯誤的,但也應要有所篩選。例如繼2008年浙大開守貞課后,2010年三生教育也把婚前守貞納入其中。而在我國的法律上,只要雙方成年并且自愿就不算觸犯法律。貞節(jié)這個概念是從宋時程朱理學后逐漸嚴格起來的,在唐以前并不強烈,這點在《古今圖書集成》和董家遵先生做的歷代節(jié)婦烈女人數(shù)統(tǒng)計中便可窺見。這樣的內容設置明顯是基于一種不同的道德標準而制定的,無所謂高低,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魯迅先生曾經在月刊《浙江潮》上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名字是《斯巴達之魂》。其中有一段是這么寫的“王‘卿等知將死乎?’少年甲‘然,陛下?!酢我运??’甲‘不待言:戰(zhàn)死!戰(zhàn)死!’。”有的時候我們會清楚的知道下一步將會發(fā)生什么,但偶爾面對已知的無奈結局時,我們仍然不得不去做。這便是三生教育的無奈,他帶來的會是改善,但提及改觀,仍然要從體制上著手。

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三生教育的意義,它的意義不在于徹底的解決體制上的弊端,這仍然會是一段漫漫長路。三生教育好比一把反復敲擊著鐘磬的錘,也許不會比素質教育這把錘振聾發(fā)聵,但是這兩把錘同時敲擊在教育這一支鐘上時,是否提醒我們現(xiàn)在已經確實到了正視教育問題的時候了,筆者想這才是時代賦予三生教育的意義。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