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張之洞與福澤諭吉教育思想差異的原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張之洞與福澤諭吉教育思想差異的原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張之洞與福澤諭吉教育思想差異的原因

摘要:張之洞福澤諭吉都是著名的教育家,都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思想。但兩者的教育思想因其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個人經(jīng)歷、個人立場、個人觀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擬就從這些差異探詢其教育思想的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張之洞;福澤諭吉;文化傳統(tǒng);個人經(jīng)歷;階級立場;個人觀念

作為教育方面的巨擘,張之洞是晚期“四大名臣”之一,福澤諭吉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杰出的教育家,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他們的教育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本文擬就對他們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1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文化是自生、內發(fā)性的文化”[1]。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因為中國“自始即走向獨立發(fā)展的路徑,”并能夠“迅速完成國家內部之團結統(tǒng)一,因此對于外來異族之抵抗力量特別強大,得以不受摧殘,而保持文化進展之前程,逐漸發(fā)展”’[2],而且“從來都不是被動吸收外來文化,而是把外來文化加以‘中國化’”[3],最后形成“中華文化”觀,即使偶爾與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也堅定地認為西方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文化,一致把西方文化當成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在1840年以后“天朝上國”的思想是阻礙中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傳統(tǒng)的觀念當中堅持“夷夏之辨”,強調“嚴夷夏之大防”,只可“夏變夷”,不可“用夷變夏”,“用夷變夏”就是賣國。而張之洞是在這個思想下成長起來的,受到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無法從根本上做到跳出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日本則不同,一直處于世界文化的邊緣地帶,并沒有形成固定了傳統(tǒng)思想,所以其文化是外生、吸納性的文化。這種差異使日本在19世紀之前,能夠有效吸收中國文化,例如日本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廣泛學習中國的政治法律制度、儒學、藝術、佛學、醫(yī)學、天文歷法、建筑工藝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文化,甚至采用了漢字,而在其19世紀中期之后日本人謙虛地學習西方的文化觀念,而且在學習西方這一方面,日本不但開明的領導人很積極,一般老百姓也認同,采取了“欣然引進西方文明的態(tài)度”。所以日本“能以實用理性的態(tài)度進行取舍,當他們覺得西方文化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化”[4],當福澤諭吉發(fā)現(xiàn)“中國的儒學只是“半開化”半落后的文化”時,福澤諭吉便輕松地脫掉來自中國儒學的“長袍”,換上當時剛剛引進的西方文化這套“西服”[5]。這樣,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阻礙其對西方文化的傳播。

2個人經(jīng)歷

張之洞與福澤諭吉在個人經(jīng)歷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出身的時代大致一致,所處的歷史時期具有相似之處,但是張之洞與福澤諭吉的個人經(jīng)歷還是有很大差別,而個人經(jīng)歷的差別必然導致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有明顯差別。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清代直隸南皮人。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前期是清流派健將,后期成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熟讀經(jīng)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厚的中學功底,直到步入中年出任陜西巡撫時結識了傳教士李提摩太,才逐漸了解西學,一生從未跨出過國門,缺乏對西方社會的親身感受,他“中體西用”的思想是在現(xiàn)實影響下加上具有務實的學風而產(chǎn)生的,他對西學的認識較為間接。也就導致其在實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僅僅是從西學表面學習,無法觸及到根本內涵。福澤諭吉于天保5年(1835),出生在大坂的藩邸。父親福澤百助,是豐前中津(現(xiàn)今九州大分縣)奧平藩的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的是福澤諭吉出身下層武士,思想獨立,反對封建等級制度,他處于社會底層,自下而上宣揚其主張,壓力和顧慮較小。福澤諭吉可稱為一位得風氣之先的洋學者,他19歲就赴長崎修蘭學,翌年去大阪,進入緒方洪庵舉辦的“適塾”繼續(xù)學習蘭學,頗有成績,后來在蘭學塾中又親授蘭學,在26—34歲之間三次出訪歐洲和美國,親眼目睹了歐美國家資本主義文明的船堅炮利、國富兵強、工商繁榮和文明良善的政情民俗,眼界大開,對照之下,可謂有廣闊的西學背景。游歷歐洲之后,對西方國家的現(xiàn)代化之路中的文化、制度和技術因素有比較多的了解。對西方文明更加贊嘆不已,深刻認識到取長補短,趕超歐美的重要性。福澤諭吉則自然要反思日本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首先在精神層面向西方學習的對策,占領了建設新文化的制高點。在西學背景的影響下,福澤諭吉能夠抓住西學的核心內涵也就不足為奇了。

3個人立場

張之洞深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而其能宣傳其思想與其身處高位密不可分,張之洞是政府高官。張之洞為同治二年探花,張之洞的存在決定了他必然要極力維護君主專制政治,維護君主專制政治的理論基礎———以三綱為核心價值的綱常名教。他代表的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益,他推行洋務的目的“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竭誠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僅僅把把接受西方的‘文明開化’作為馭民之術,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挽救社會。”而張之洞的思想“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于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盵9]可以看出其思想是在維新派與守舊派斗爭中產(chǎn)生的,力圖尋求解決這一矛盾的第三條路,“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10],而從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的高興的態(tài)度看出,張之洞的想法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肯定,才為其實行打下了基礎。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的杰出思想家。福澤諭吉本來也可做官,但是他福澤諭吉選擇了做知識分子。他出身于德川時代末期下級武士之家,深刻體會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在其小時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后來三次留洋,對本國文化的局限性與西學的先進性有深刻的認識。福澤諭吉認為“學者”“志趣要遠大,要通曉科學的本質,要有獨立不羈的精神,不要依賴他人。如無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單人匹馬,也要養(yǎng)成擔負國家興亡重責的氣魄,以獻身于時代?!盵9]福澤諭吉在宣傳其思想時階級束縛較小,顧慮與擔憂較小。

4個人觀念

張之洞原來是清流派,后來被迫從清流派轉變?yōu)檠髣张?,他的本質是對于傳統(tǒng)綱常名教和社會政治秩序采用堅定不移的“衛(wèi)道”立場;極力捍衛(wèi)孔儒之學的至尊地位,闡述王道之綱的社會政治意義,積極維護封建綱常思想。雖然一定程度上主張改革,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被迫的變革,所以他的改革和西學是被動的,所以他的西學只能是表面的技術層面的,缺乏文化、制度層面的必然要求。張之洞極力贊成“中體西用”的主張,在他看來,西方文化只有“用”的意義,對西方文化中的政治層面和倫理層面一律排斥。張之洞認為“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11]。其培養(yǎng)的人才認為“學術造人才,人才維國勢”[12],也是培養(yǎng)維護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人。福澤諭吉的文化觀繼承并發(fā)展了日本幕末荷蘭學家兼朱子學家的佐久間象山(1811-1864)在1854年提出的“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觀點,并以“文明開化”理論沖破其限制,主張西化。在對待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上,福澤諭吉積極明確地批判日本傳統(tǒng)的文化和制度,他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儒學,認為儒學是日本文明道路上的障礙。承認歐美為文明國家,主張脫亞入歐,堅決主張效法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并建議從最基本開始仿效,加上政府也有這種西學的動力,于是福澤諭吉的西學成功了,日本走向了現(xiàn)代化。所以福澤諭吉認為教育是為了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并且,教育要造就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且,人要具有遠大理想抱負、知識淵博、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再次,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只有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人的獨立能力和獨立人格,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社會價值,進而最終推動國家的強大與富強。

參考文獻:

[1]三石善吉.傳統(tǒng)中國的內發(fā)性發(fā)展[M].中國翻譯出版社.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4頁.

[3]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4]葉國文.中日《勸學篇》西學比較[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7期.

[5]戴建業(yè).文化認同與文化轉型———張之洞與福澤諭吉<勸學篇>的比較研究[J].中華人文論叢,2010年第2期.

[6]郭德昊.張之洞與福澤諭吉《勸學篇》之比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7]陳山榜.福澤諭吉《勸學篇》與張之洞《勸學篇》之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1984年第4期.

[8]張之洞.勸學篇•勸學篇書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福澤諭吉,群力譯[M].勸學篇.商務印書館,1984.

[10]張之洞.勸學篇[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135

作者:劉開春 單位:四川省綿陽普明中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