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談吳汝綸的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吳汝綸的教育思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談吳汝綸的教育思想

【摘要】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吳汝綸,耗盡畢生精力來改革當時的教育事業(yè),為那一時代的改革發(fā)展,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貢獻。本文選取他教育思想的靈魂、舉措、理念、實踐這四個主要方面進行闡釋,以期人們對其教育思想及貢獻有所了解。

【關鍵詞】吳汝綸;教育思想;靈魂;舉措;理念;實踐

吳汝綸作為桐城派后期的學者和教育家,在晚清時期非常有名。他曾先后入曾國藩、李鴻章幕府,歷任多地知府、知州等官。在1889年,吳汝綸放棄當時的仕途生涯,開始進入教書育人的新規(guī)劃,在保定蓮池書院擔任主講。后來因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的保薦,于1902年也進入京師大學堂擔任總教習。在考察日本學制的基礎上寫成《東游叢錄》,回國后創(chuàng)辦了桐城學堂。1903正月,病逝于家中。吳汝綸作為一名教育先驅(qū)和實踐家,雖算不上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最多,也談不上為中國教育近代化做出最大貢獻,但他投身中國近代的教育、為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的那一份精神,值得后人永遠地紀念,并不斷向他學習,本文擬圍繞他教育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1.教育思想之靈魂———廢科舉,育實用人才

吳汝綸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本不曾懷疑科舉制度的弊病,后來卻為何會對科舉的態(tài)度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乃至深惡痛疾呢?這主要是因為甲午戰(zhàn)敗使他深刻認識到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屢屢失敗正在于教育的落后,而教育落后的根源就是因為科舉制度的空疏無用。從吳汝綸與之相關的日記、尺犢、文集中,可以看出他不遺余力地多次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病,批判正是因為科舉考試才造成人才匱乏,貽害國家的嚴重后果。首先,吳汝綸指出科舉考試使得教育的目的僅僅在于強調(diào)應試教育。當考試的內(nèi)容僅游離于屈手可指的幾部儒家經(jīng)典,學習方法也只是最機械最笨拙的死記硬背,答題時只能原封不動地照搬書本時,學校教育也就只是成為了科舉考試的附庸。其次,正是因為科舉考試是應試教育,因而教學內(nèi)容腐化陳舊,不能因時而化。而西方的學校教育在工業(yè)革命推動的大背景下,大力提倡自然科學,培養(yǎng)的是適合時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啊睍r期,吳汝綸對科舉制度的反對態(tài)度是更加地堅決徹底,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向當時的管學大臣張百熙提議,要求徹底地廢除科舉制度。由此可見,吳汝綸由前期應科舉的擁護者轉(zhuǎn)變成了后期廢除科舉的革新者。當八國聯(lián)軍入侵造成中華民族空前的危難時,吳汝綸將科舉制度的廢除看成為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如果不徹底地廢除封建科舉制度,不真正改變陳舊落后的人才選拔方式,那么將無法培養(yǎng)為國家效力的真正人才,因而也難以改變即將亡國滅種的悲慘下場。所以,他在寫給蕭敬甫的信中,義正言辭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愚意當徑廢科舉,專由學堂造士,”[2]249同時還語重心長地稱,“學校不興,人才不出,即國家有珍瘁之憂”。

2.教育思想之舉措———倡西學,促國富民強

吳汝綸在認識到科舉的弊端,提出廢除科舉的同時,也極力宣揚要廣泛傳播西學,認為士人只有學習西學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他畢竟自幼接受程朱理學教育,所以他對西學的接受是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轉(zhuǎn)變的過程。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吳汝綸基本受封建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的士子。此時吳汝綸對教育的關注也只局限于為書院解決經(jīng)費及師資等實際的問題,教育實踐也沒有太大的先進性,他本人也沒有懷疑書院存在的合理性,也沒有懷疑書院所授內(nèi)容是否符合時代潮流和適應時代需要。《送曾襲侯入覲序》一文中的“其為學無所謂道也,器數(shù)名物而已。其為治無所謂德厚也,富強而已?!盵3]25說明在他看來,西學思想不過是為了掌握技能而已??梢姡藭r的吳汝綸對西學還是持鄙夷的眼光。直到后來,他進入曾國藩、李鴻章幕,與“洋務”和“洋人”頻繁接觸,才對西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西學的認識也隨之逐漸地深入。尤其是,嚴復在《天演論》即將出版之前,請他為自己翻譯的作品代為作序時,被其大贊“凡赫胥氏之道具如此,斯以信美矣。”[3]147可見,這時的吳汝綸已徹底拜倒在西學之腳下。此后,他開始向別人積極推薦西學。以至于日后,他的弟子賀濤,在向別人介紹老師,大贊:“三十年前,先生固嘗以新學倡天下矣,近更旁搜廣取,究險辟幽,大暢厥旨,而文益博奧醇懿?!盵4]由此可見,此時的吳如綸對西學已經(jīng)改變了昔日的態(tài)度了。尤其是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讓吳汝綸更加認為“今時國無西學不足自立”,不僅當前如此,“將來后生,非西學不能自立于世?!盵2]142在此時的吳汝綸看來,只有大力地學習西方知識,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通古今中外之變的人才,才能使中國真正做到富強。在吳汝綸看來,如此重要的西學,要想在中國傳播和普及,那么最便捷的途徑莫過于譯西書,設報館。西書可以說是西學的最佳來源,其中凝結的是西方的知識系統(tǒng)和思想精華。翻譯成漢文的西書,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從中得到收獲,不僅增長了見識,更是開拓了眼界。除此便捷途徑之外,吳汝綸更是認為,能讓西學得以迅速傳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在學堂中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西方課程。根據(jù)這樣的理念,吳汝綸從西學的傳授者,教學內(nèi)容和學制這三個主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看法。他認為“吾國后生”呆在國內(nèi),“不出洋則學西文甚難”[2]171。

3.教育思想之理念———兼中西,普國民教育

吳汝綸明確認識到完全照搬西方的經(jīng)驗和模式是行不通的。只有立足現(xiàn)實、找到一種符合中國實際而又能為廣大國人接受的模式才能在中國傳播西學,興辦學堂。因而,在吳汝綸看來,符合當時的現(xiàn)實以及最理想的學校模式就是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引進西方先進知識。在實踐這一想法時,吳汝綸非常擔心西學尚未興起,而中學卻又被廢除,若真是這樣,那就得不償失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既積極而又非常謹慎。因此,在《與弓子貞》中他這樣說到“竊恐西學未興,而中學先廢,亦中國之奇變?!盵2]正是因為有這層顧慮,他設想了一種比較保守的方法,那就是先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等中學的基礎知識,然后再按部就班地接受西學的熏陶。只有在精通西方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才能閱覽西方書籍,從而掌握西學的精髓。照這樣的設想,這種學堂模式既可以讓學生具備深厚的中學底蘊又可以掌握“經(jīng)世致用”的西學知識。興辦這種中西兼顧的新學堂,目的是為了提高國人的素質(zhì),增強與西方侵略者相抗爭的能力。為此,他在其著作中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要加強國民教育。他首先認為“以團結國民為主,謂之國民教育?!盵2]286,當然,他也強調(diào)了國民教育的“法務使人人讀書識字,程度不必高,而為教普遍,即能強國”[2]286。在當時的國情下,普及國民教育乃是大勢所趨。他提出“今吾國尚難驟然。然欲自立于世界,則必以國民教育為的,必行國民教育?!盵2]286參照歐美各國的情形,吳汝綸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做法:(1)普及國民教育要以普及小學為起點,先從普及小學教育做起,然后中學、大學循序漸進。(2)國民教育受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國民。(3)為了保證全體國人的受教育權,他提出國民教育要強制實施,“不入學者有罰”[2]297。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有可能和西方各國列強一樣強大起來。

4.教育思想之實踐———促實用,設師范學堂

為傳播西學而設想的開辦新式學堂和普及國民教育,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而具備西學基礎的本國人才實在不多,若將傳播西學的師資力量主要指望外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考慮到當時急需師資力量,而師資人才的培養(yǎng)周期又相對較長,所以他一再強調(diào)設立師范學堂的重要性。這在《答大學堂執(zhí)事諸君餞別時條陳應查事宜》一文中非常鮮明地提出現(xiàn)時中國的當務之急便是建立速成的師范學校,以此來解決師資匱乏的窘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積極給張百熙上書:“先開師范學校、仕學院,實為扼要辦法。”[1]435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應急之策:“取我高材生教以西學,數(shù)年之間,便可得用?!盵2]297在當時,先在社會中招收一批具有相當知識基礎的士子入學學習,接著讓外教傳授他們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這一舉措,對當時當?shù)氐慕逃聵I(y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v觀吳汝綸一生或為官,或主講書院,始終以廢科舉、倡西學、普國民教育、設師范學堂作為貫穿于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及實踐活動,力圖達到促進人才培養(yǎng),提高全民素質(zhì)、救國興邦的目的。宏觀來看,吳汝綸的教育思想雖尚缺乏理論上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教育主張還略顯細碎和膚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維護封建皇權,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中卻留下了閃光的一頁,在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史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學習西方,為我所用”的理念甚至在今天,對我們的教育思想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該對其有所了解,加以繼承與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徐壽凱,施培毅.吳汝綸全集(一)[M].合肥:黃山書社,2002.

[2]徐壽凱,施培毅.吳汝綸全集(三)[M].合肥:黃山書社,2002.

[3]徐壽凱,施培毅.吳汝綸全集(四)[M].合肥:黃山書社,2002.

[4]吳汝綸.吳汝綸尺牘[M].合肥:黃山書社,1990.

[5]郭立志編,郭崇元校.桐城吳先生(汝綸)年譜[A].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72.

[6]汪年生.桐中百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陳興德.近代教育家吳汝綸教育思想及實踐活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

[8]江小角.論吳汝綸教育思想[J].合肥學院學報,2005(5).

作者:葉翠 周麗 陶家韻 王安 單位: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桐城派學術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