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教案范文

歷史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教案

第1篇:歷史教案范文

1.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認識: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和太陰歷;卡爾納克神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印度的史詩和諾亞方洲舟的神話。

2.通過縱向(例如歸納古埃及的文字、歷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橫向(例如歸納整理古代亞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兩方面的學習,掌握古代亞非文化的成就和影響,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比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代中國文化的成就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

3.通過對古代亞非文字、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的講述,使學生懂得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亞非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這些成就產生于生產勞動的實踐中。也充分說明亞非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地位:

亞非文化是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對整個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重點:

古代東方文字及影響: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礎,它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古代東方文字的產生是亞洲文明的標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種歷法以后幾經修改,成為現(xiàn)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歷法。

教法建議

關于文字:

教師在授課中要突出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特點,明確古代文字對后來世界文字的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腓尼基文字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關于歷法:

結合教材的內容,教師應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上的歷法可以分為三種: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合歷。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古代的授時歷,分析它屬于哪一種歷法。

關于中國文化:

要明確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同時期的各項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中西比較的能力。把中國放在世界范圍中去觀察,進一步加深理解。我們的優(yōu)勢是什么,劣勢又是什么?

教法指導

基于第4課內容生動、有趣、史料豐富,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文(學生閱讀興致高、效果好)在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回答來完成“古代亞非文化成就簡表”。以此提高學生的速讀和速記能力;因教材對文化的介紹是按類劃分的(橫向劃分),所以教師要求學生按同家(或地區(qū))的順序(縱向歸納)回答在各個領域中的成就,以此訓練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在學生答出一個國家成就的前提下,教師對每一項成就適當進行補充、說明,解釋或進一步提問,以此加強重點,解決難點在簡表完成之后,依類別(橫向)提出一系列問題或要求以此檢查學生閱讀的深度、觀察力,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然后引導學生回顧古代中國的文化成就,使“古代亞非文化”內容趨于完整同時也達到鍛煉學生橫向聯(lián)系、比較(就中國史與世界史而言)能力的目的;最后進行課堂小結、通過以上步驟,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地完成對本課內容的學習重點印象深,難點理解得透),也培養(yǎng)他們綜合歸納、比較、分析,縱橫聯(lián)系的能力,再做課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就會迎刃而解,實現(xiàn)當堂學習、當堂鞏固的目標。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太陽歷;阿拉伯數字。

難點:阿拉伯數字的優(yōu)點;古埃及木乃伊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燦爛輝煌的古代亞非文化

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介紹了亞非的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既然稱之為文明古國,它們在文化上有哪些成就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燦爛的亞非文化。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提問。為什么叫象形文字?(因為它用圖形表示事物)、后來象形文字進一步發(fā)展,它不僅表示一定的概念.還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現(xiàn)音節(jié)字,在此基礎上音節(jié)字有一小部分簡化成字母符號,共有24個。因此,這種文字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說明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是有影響的。

2、兩河流域:楔形文字

提問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創(chuàng)造的?(學生答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用小尖棒在潮濕的泥版上壓出字跡,筆道的形狀很象楔子、)教師指導學生看圖片《楔形文字》,說明;換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為了書寫方便,人們逐漸對一個物體不全部畫出,而是畫出最能表現(xiàn)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來的圖畫逐漸變?yōu)橹本€的圖形。

3、腓尼基人: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前面我講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沒有發(fā)展成字母文章,但后來出現(xiàn)了24個單輔音的符號,類似字母。引導學生回憶腓尼基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東岸,離古埃及較近),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兩亞文字的影響下創(chuàng)立了22個拼音字母。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形成后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qū)拉丁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是現(xiàn)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由腓尼基字母輾轉發(fā)展而成。

二、天文和歷法

1.古代埃及:太陽歷

古埃及人發(fā)現(xiàn)。尼羅河水開始上漲的這一天恰巧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出現(xiàn)在地平線的日子,而天狼星出現(xiàn)的周期約365天,因此他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種歷法也稱為太陽歷,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后來太陽歷傳入歐洲,經過不斷改進,演變成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歷。

2.兩河流域:太陰歷和星期制度

注意區(qū)別大陰歷和太陽歷內容的異同和產生地區(qū)的不同,不要混為一談。所謂''''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即七個星種各主管一天.后來,隨著科學的進步,去掉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三、古代建筑的奇跡

1.古代埃及:金字塔和卡爾那克神廟

關于金字塔,我們已在第2課介紹了,這里主要來看一下卡爾納克神廟??柤{克神廟就是阿蒙神廟。因位于卡爾納克村而得名。阿蒙也就是大陽神。埃及國王認為目已是太陽神的兒子,每次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都認為是太神保佑的結果,戰(zhàn)爭結束后就把大批戰(zhàn)利品獻給阿蒙神廟。經過幾百年,阿蒙神廟終于形成一組龐大的古廟建筑群。

2.兩河流域:"空中花園"

請同學們看圖畫《巴比倫空中花園》,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時期建造的。我們學過的是古巴比倫王國。后人稱巴比倫空中花園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的建立,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上Ч?39年波斯占領了新巴比倫,空中花園也隨之被毀,變?yōu)閺U墟,因此這里只是一幅想象圖。

四、阿拉伯數字和古埃“木乃伊”

1.數學成就

恩格斯曾說“和其它一切科學一樣,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是從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從計算時間和制造器皿產生的。隨著勞動生產的需要.古埃及人摸索出計算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圓的面積的方法,當時他們還推找出圓周率為3.16。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整個天穹每24小時一次回轉,每小時60分鐘。我們不能不驚嘆他們的才智。這種晝夜和時間的劃分,以及六十進位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阿拉伯數字”。

提問;"阿拉伯數字"是指哪些數字符號?(學生答包括零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

印度人還發(fā)明了現(xiàn)在一般通用十進位法?quot;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于完善,意義重大。既然這些數字是印度人發(fā)明的,卻為什么叫''''阿拉伯數字"?

這些數字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因此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教師進一步說明由于采用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筆劃簡單,書寫方便;一目了然,很快流傳世界各地成為今天通用的數字。這種約定俗成的叫法也算是歷史上的一種誤會吧。當然阿拉伯人為這種數字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以后的學習,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阿拉伯人的確是東西方交流的使者。

2.古埃及"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臘語譯含意為"被保存下來的尸體。"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后還要在冥世中生活.古埃及人認為人們在世時干壞事他的心就變小、減輕,死后要受到審判和懲罰,只要保住肉體,靈魂就能依附肉體萬世長存。"木乃伊"是經過防腐處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最好的辦法是"先用鉤子把死者腦漿從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藥水灌進去清洗其它部分,接著在尸體腹部割一切口,把內臟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沖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滿,最后按原樣縫好。把尸體浸在小蘇打、鹽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經70天后把尸體取出沖洗、晾干用麻布緊裹,外涂樹膠,以免尸體接觸空氣,這樣制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幾千年。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防腐技術相當高超。

五、史詩和神話

1.古代印度:《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著名長詩,起源于人民群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摩訶婆羅多》梵語意為"偉大的婆羅多族"。全詩長約20行,講的是婆羅多族國王的兩支后裔的一場大戰(zhàn)。最后化戰(zhàn)爭和平,化仇恨為友誼。這部長詩生動描繪了廣闊的古代戰(zhàn)爭場面和社會生活,被馬克思喻為印度的〈〈伊利亞特〉〉?!赌υX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實際上反映了古代印度在國家形成時期雅利安人之間進行戰(zhàn)爭和向南亞次大陸東、南發(fā)展的歷史情況。史詩中既包含著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英雄的頌歌,也保存了古印度的豐富的宗教和哲學、科學知識。

2.兩河領域:;"諾亞方舟"的故事。

通過閱讀,同學們已了解了"諾亞方舟''''的故事。后來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征和平。而這個故事則被收入基督教的《圣經》之,。廣為流傳。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徽記也畫著兩根金色的橄欖枝。

引導學生回顧古代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在以上各領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文字:甲骨文

天文和歷法:夏歷,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

數學:已經知道勾股定理

醫(yī)學:已經有醫(yī)學分科:扁鵲的"四診法"沿用至今

神話:"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

課堂總結:

通過了解亞非古代文化的過程,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科學知識產生于生產斗爭的需要和實踐,古代亞非在文字、天文、歷法、建筑、數學、醫(yī)學和詩史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標志著古代亞非地區(qū)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指導學生做思考題:

第2篇:歷史教案范文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世界歷史的相關內容,提問:請大家回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種遠古人類?(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歷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這一階段的人類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第一頁的表格和圖片。明確我們中國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處于四個階段中的哪一個階段?;貞浰麄冊隗w態(tài),生產,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隨著晚期智人的出現(xiàn),現(xiàn)代人種在體型、膚色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逐漸顯現(xiàn)出來。這種差異并沒有本質區(qū)別。因此古印度社會的雅利安人和現(xiàn)代社會的德國納粹黨人所宣揚的人種高貴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歷史,人們最初經歷的是原始社會。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又是按怎樣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呢?

二、氏族公社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定居下來,形成了氏族。在中國古代史中,我們曾經接觸過氏族這一概念。請問:在氏族中人與人之間是什么關系?人們按血統(tǒng)關系組成固定的集團。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在氏族公社的發(fā)展中,我們習慣上把它分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時期。

請同學們思考劃分這兩個時期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婦女和男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婦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務勞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社會中占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母系氏族。之后適合于男子的犁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使男子在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父系氏族最終取代母系氏族。

進一步提問:造成這種地位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當然無論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財產是公有的,生產和分配都以集體為基礎。他們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原始社會最終瓦解,國家產生。

三、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產生。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逐漸出現(xiàn)了剩余產品。這種狀況引起了連鎖反應。一方面工具、牲畜產品甚至部分土地成為私有財產。同時`為減輕勞動強度,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人們把戰(zhàn)俘變成奴隸。私有財產和奴隸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中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階級差別擴大,出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的對立。當矛盾無法調和時出現(xiàn)軍隊,法庭,監(jiān)獄和城墻。這樣原始社會瓦解國家出現(xiàn)。

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引導學生回憶中國歷史的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相關內容,加強對這段知識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中外對比的習慣。

擴展資料

早期人類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達特教授將發(fā)現(xiàn)于塔昂的幼年靈長類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并認為它是一種最接近人類的古猿。但是,達特的鑒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對,有人懷疑這是一件黑猿幼體的化石。從此,塔昂"幼兒"漸漸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個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礦區(qū),比勒陀利亞特蘭斯瓦爾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羅伯特·布魯姆把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一些化石拼合起來后,認出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頭骨。1938年的一天,一個名叫克羅姆德萊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一具特別的頭骨:臉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頜骨厚重;雖然門齒和犬齒較小,但臼齒相當大,與人牙不同。這與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標本差異如此之大,看來南非曾存在地兩種不同的早期種類。較小的一種頗為纖細,臼齒小,即達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種。而下頜碩大的克羅姆德萊類型的臼齒很大,布魯姆用它建立子一個新屬新種,?quot;傍人粗壯種"。

幾年之后,有相當數量的兩類化石被發(fā)現(xiàn),在它們之間已能建立起明確的科學界限。一種人科動物,其中包括克羅姆德萊的標本應當叫"南猿粗壯種",體型碩大,體重可達68Э恕A硪恢紙閑?,较显A?,体重固m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種。

布魯姆繼續(xù)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證據。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壯種材料,使問題又變復雜了??磥?,在兩種南猿中,粗壯種生活的時代較晚,但卻顯得更加復雜。它們的下頜和臼齒比南猿非洲種更不像人。布魯姆著手了解南猿非洲種的時代,并作了大膽的推斷,宣布南猿非洲種大約生活在200萬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魯姆的觀點受到了學術界同行的嘲笑。令其他學者感到困惑的是,當他們觀察南猿這種人科動物的軀干時,難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萬年前居然僅有黑猿相仿的腦量,但卻能用兩腳到處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南猿仍未被科學界所接受。部分原因是達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學家,并不充分了解古人類學,而古人類學權威都在美國、英國和德國。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這些南猿的腦量不足以令這些科學家們信服。因為他們仍然被皮爾唐人大腦量的錯誤概念所支配。南猿在他們眼里充其量是一種變異的黑猿。

盡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斷出土。1947年,布魯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時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一個腦量為485毫升的成年女性頭骨被發(fā)現(xiàn),隨之而來的發(fā)現(xiàn)包括一件男性下頜骨,上面留有磨蝕得很平的牙齒。1947年8月,又發(fā)現(xiàn)一件幾乎完整的女性骨盆。這是除頭骨以外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因為它可以提供人類直立姿勢的信息。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殘片也再次證實了這點。

到1949年,從南非的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三十余個南猿個體的化石。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處遺址出土了幾十個南猿非洲種和粗壯種的個體。越來越多的發(fā)現(xiàn),使布魯姆確信,非洲種和粗壯種是兩種不同的生物。而南非人布賴恩對不同地點的沉積物作相對年代分析,確認纖細種南猿時代愈古老,個體愈小。它們向體型增大的趨勢演化。相反,粗壯種南猿的時代總是較晚,而且在它們生存的時間中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根據目前發(fā)現(xiàn)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大約在280萬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區(qū)只生活著南猿非洲種,它們不會制造工具。到了200萬~150萬年前,這一地區(qū)生活著兩種人科動物,粗壯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為生,不會制造工具;而另一種會制造工具。粗壯種南猿是滅絕了的一條進化旁支。

東非的發(fā)現(xiàn)

東非的奧杜威峽谷是地球上的一條大傷疤。它南北長約32千米,深約90米。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峽谷兩壁露出了由漫長歲月沉積的地層剖面。這里埋藏著豐富的動物化石??夏醽唭攘_畢的柯林頓紀念博物館的年輕館長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籌足所需的經費,開始了奧杜威的考察。

幾乎整整20年,利基與妻子和兒子在這里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找到了當時東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動物頭骨,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這類動物的棲息地。從復原的頭骨來看,這是一個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壯型南猿,臼齒極大,頭骨顯示出非常獨特的性狀,厚實的臉部以及低平的額部,特點比南猿粗壯種更甚。利基將其定名為一個新屬種叫"東非人鮑氏種"。后來,這具頭骨被定為南猿屬中的一個種,叫"南猿鮑氏種",這是一種超級粗壯型南猿。經多次測定,鮑氏種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75萬年前。這一年代測定結果證實了布魯姆對南猿非洲種距今200萬年的估計相當準確。

然而,誰是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仍然困擾著古人類學家。1960年,利基夫婦的兒子喬納森在發(fā)現(xiàn)東非人的地點,發(fā)現(xiàn)了第二具人科動物的牙齒和骨片。路易斯·利基意識到這個人科成員要比鮑氏種更像人。

雖然這具新的化石與鮑氏種一樣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個獨特的新種,甚至比南猿非洲種更為纖細,更具人的特點。利基將這具化石定為人屬,稱其為"能人",并相信他才是石器工具的制造者。這一看法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從非洲的發(fā)現(xiàn)可以知道,人類早期的演化呈現(xiàn)一種鑲嵌的模式,常常有兩種不同的人科動物共生并存。比如,在南非粗壯種南猿與人屬動物共存,在東非南猿鮑氏種與能人共生。它們甚至被發(fā)現(xiàn)在同一居住面上。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30萬年前的庫彼福勒,南猿鮑氏種曾與直立人并存過。

根據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學家們對早期人類的演化作出了三點結論:

(1)人科動物與猿至少在500萬年前已分道揚鑣。

第3篇:歷史教案范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xiàn)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xiàn):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jié)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yè)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fā)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fā)展

唐朝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yè)

(1)絲織業(yè)

(2)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yè)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qū)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yè)繁盛。

第4篇:歷史教案范文

知識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漢興衰的基本脈絡主要的基礎知識有: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比較寬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義、漢武帝大一統(tǒng)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時出現(xiàn)的“光武中興”的局面。

通過學生對詩文、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對漢初經濟發(fā)展狀況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歷史短劇的表演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通過學生對漢初經濟發(fā)展狀況,文帝景帝時采取措施等歷史劇的表演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通過影像、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由學生閱讀詩詞《沁園春·雪》詩文來導入新課;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表現(xiàn)漢初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加深學生對漢初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過學生表演漢文帝和漢景帝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短劇幫助他們記憶“文景之治”這一重點內容。通過影像資料解決武帝實行分封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釋。通過畫圖的形式解決學生對武帝分封諸侯過程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漢初高祖、文帝、景帝時采取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結果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經過漢武帝大一統(tǒng)有關知識的學習說明了大一統(tǒng)是西漢全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通過學生對漢武帝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人物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

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解決方法是通過學生短劇表演再現(xiàn)文景之治時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解決難題“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中分封建侯國知識點是通過畫圖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是通過學生表演和影像資料共同解決。

難點

如何理解“大一統(tǒng)”的含義方法是通過論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師引導,分析再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資源

詩詞圖片影像多媒體課件

學法指導

1、閱讀能力學習歷史的基本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本課通過詩詞影像,旨在使學生學會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從中獲得有效信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5篇:歷史教案范文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的出現(xiàn)、氏族社會的產生等相關史實。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人類起源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yǎng)。

3、通過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相關重點問題的闡釋和分析,使學生認識: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也是人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尺。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為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xiàn)、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為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本課教學重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系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群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群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為兄弟姐妹,正因為如此,也互為夫妻?!毖迦夯槭侨祟惢橐鲫P系發(fā)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群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yōu)閷嵭斜狙鍍冉?,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系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群,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系(即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后成為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著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為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fā)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群婚,這就比血族群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于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有助于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本課教學難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借用《圣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說”)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設置相關提問,從而導入新課。

2、“人類的出現(xiàn)”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建議教師:

(1)講清人類起源發(fā)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霸愁悺笔侵干钤谇А偃f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制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于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并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圣經》中說,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亞當,然后又用亞當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xiàn)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為古猿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fā)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后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在人類的進化史上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并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于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xiàn)代史上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yōu)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最優(yōu)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yōu)劣論”的邪說??脊虐l(fā)現(xiàn),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布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區(qū)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發(fā)、鼻唇等也極不相同,終于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征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并無優(yōu)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后在遷徙過程中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xiàn)代史上,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yōu)劣論”是為他們的侵略戰(zhàn)爭服務的。

3.“氏族社會”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建議教師: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后,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么社會?原始人類為什么過著群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了解,也為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婚姻關系的變化(即從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氏族社會的產生有什么作用?

問題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

打出討論題后,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答案。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fā)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4.“原始社會的解體”是閱讀教材,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時要注意通過系列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會是怎樣解體的?(2)國家與氏族組織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為什么說殘暴的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5.最后教師可用本課標題“人類的形成”作全課總結。投影圖示: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fā),以現(xiàn)有知識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

答案提示:

①直立行走首先使雙手解放出來,用于制造工具和進行勞動,而能夠制造工具和進行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②直立行走促進了腦的發(fā)育,使人從動物界完全分離出來。

練一練

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進行分類(標上相應的字母)

A.早期猿人B.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中國山頂洞人德國尼安德特人印尼爪哇人中國丁村人

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坦桑尼亞奧都威峽谷“能人”

A.坦桑尼亞奧都威峽谷“能人”

B.印尼爪哇人、中國北京人和元謀人

C.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

D.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山頂洞人

活動與探究

辯一辯:全班分成兩組,對父系氏族社會取代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因和后果進行討論或辯論。

提示:

第6篇:歷史教案范文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fā)現(xiàn)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fā)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fā)現(xiàn)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fā)現(xiàn)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fā)現(xiàn)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xiàn)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fā)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fā)現(xiàn),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fā)現(xiàn)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高原,到處都有發(fā)現(xiàn),迄今總計在6000處以上。典型的有:

第7篇:歷史教案范文

解析幾何學和微積分的創(chuàng)立;英國科學家牛頓及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及電磁感應原理的發(fā)展;原于-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制定化學元素周期律;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及其生物進化論學說;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學的創(chuàng)立;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婦合作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鐳;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物理學的相對論。

2.能力目標:

①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生思考:為什么近代時期被人們稱為知識革命的時代?從而培養(yǎng)學生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列表反映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狀況,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所學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近代自然科學的迅速發(fā)展,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進了生產發(fā)展所引起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反過來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勝利。

②學習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概況,結合工業(yè)革命,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

③近代時期,眾多的科學家所以能作出重大貢獻,除了客觀條件外,還由于他們的努力以及他們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如他們的勤奮刻苦、執(zhí)著追求,牛頓的虛心精神,巴斯德的愛國思想等,都是他們取得成就的因素,也是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的優(yōu)良品德。

教材分析

1.重要人物:

牛頓,法拉第,門捷列夫,達爾文,居里夫婦,愛因斯坦

2.重要詞語:

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生物進化學說,物理學的相對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牛頓對力學的貢獻和達爾文創(chuàng)立牛物進化學說。

難點:本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如解析幾何學、微積分、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感應原理、原子-分于結構學說、化學元素周期律、生物進化學說、物理學的相對論等。

知識結構

*

[復習提問]

14世紀,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種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什么?(答: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又一標志,從此歐洲進入一個文化昌盛的時期,許多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啟示。文藝復興不僅在當時是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場偉大變革,而且成為近代文化的先驅,近代文化在它的基礎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們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分為兩大時期。第一時期從1640年到1870年,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第二時期從1871年到1917年,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和帝國主義最后形成的時期。近代第二時期的文化在第二冊世界歷史課本里闡述。本節(jié)課我們所講的是17世紀以來三四百年的科學和文化的成就,首先我們來了解自然科學革命。

(請同學閱讀課文提示)

[講授新課:]

一、數學和物理學的進展

(1)解析幾何學的創(chuàng)立

數學在17世紀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使用了小數來表示分數,代數符號已經規(guī)范化。代數是進行著數量關系的研究和運算,它原來只是算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計算方法的不斷改進,符號體系的被引進,使代數有可能成為一門科學。首先用字母做符號的是法國數學家維葉特。后笛卡爾改進了維葉特的符號體系。笛卡爾的方法和我們現(xiàn)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數符號已基本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符號的規(guī)范化,符號體系的建立,使代數發(fā)生了一次質的飛躍。

笛卡爾在數學上的又一大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解析幾何學。幾何學進行著空間形式的研究,如長度、面積、體積的測量。解析幾何學的所謂“解析的”,其意義實際是“代數的”,它實現(xiàn)了幾何和代數的結合,即形和數的結合。

(2)微積分的發(fā)明

提問:微積分的發(fā)明者及意義。

教師特別強調:牛頓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發(fā)明了微積分。

隨著解析幾何學的建立,必然導致微積分的產生,微積分是人類思維的偉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外力干擾,進行等速運動,就可以用一條直線來描述,用初等數學就可以求出它的運動速度或者所走過的路程??墒切行菄@太陽運動的軌道是橢圓,不但運動速度每時每刻在變,而且橢圓的方向處處在變。怎樣來計算行星在無論哪個時刻的速度呢?用什么辦法來精確地描述橢圓的方向變化呢?科學家牛頓和萊布尼茨在研究笛卡爾解析幾何的基礎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時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時間范圍里的速度的平均值;當這個微小的時間間隔縮到無限小的時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個變速的運動物體在一定時間范圍里走過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許多微小時間間隔里所走的路的和,這就是積分的概念??茖W家從這些基本要領出發(fā),建立了微積分。

歐幾里得的幾何學也好,上古和中世紀的代數學也好,都是一種常量數學,微積分才是真正的變量數學。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使人們習慣于常量計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人們遇到的就是大量的變化著的事物。現(xiàn)在有了微積分這門變量數學,對變化著的事物進行精密的測量和計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積分的發(fā)明不僅在數學史上,而且在整個人類的認識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飛躍,稱得上是一次“革命”。

牛頓在1665年發(fā)明了微積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結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萊布尼茨最早關于微積分的筆記寫于1673年,他在這方面的著作發(fā)表于1684年,比牛頓公開發(fā)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時間要早。于是,就引起了關于微積分的發(fā)明權的爭論,歐洲大陸的數學家們站在萊布尼茨一方,英國的數學家們站在牛頓一方,雙方劍拔弩張,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在牛頓和萊布尼茨死后,經過調查證明:雙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獨自發(fā)明的。

(3)牛頓和力學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中小字部分:牛頓簡介。

再請同學看書歸納出牛頓的科學成就,教師填表格。

牛頓在科學上重大貢獻有很多,在

本課課文中主要指的是發(fā)現(xiàn)運動三大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反映了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牛頓把力學確定為完整、嚴密、系統(tǒng)的學科。

請同學思考:牛頓在物理學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原因。

教師歸納: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牛頓以前有許多科學家對力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牛頓本人的天資和刻苦努力。牛頓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現(xiàn)了牛頓的謙遜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4)電磁感應原理的發(fā)現(xiàn)

提問:電磁感應原理的發(fā)明者、時間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學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他出生在英國一個貧困的鐵匠家庭,只上過兩年小學,十二三歲曾以送報獲得微薄收入輔助家庭,14歲當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強烈,在七年的學徒期間,廢寢忘食地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的書籍,他勤奮好學,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對電磁學作出的貢獻,而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從此,人們根據電磁感應原理,制成了發(fā)電機、電動機、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發(fā)電站。人們利用電能推動工廠機器運轉,利用電力為人類服務,推動了一系列新機器和新產品的研制,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面貌。電學的發(fā)展,有力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二、化學和生物的發(fā)展

(1)原子—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

道爾頓出生在英國一個貧窮的家庭,年輕時干過農活,27歲時成為曼徹斯特新教學院的數學和自然教師。他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科學教育,但他不屈不撓的勤奮自學使他對科學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學的原子論。他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組成的;每一種物質都由自己的原子組成;化合物是由幾種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結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爾頓的原子論即使以當時的標準來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爾頓不愧為現(xiàn)代自然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羅在論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分子是具有物質特性的最小單位。

原子—分子結構學說的確立,合理地解釋了很多化學現(xiàn)象和定律,給化學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

(2)門捷列夫制定化學元素周期表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說明門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廣泛重視的原因。

(3)達爾文的進化論

關于生物是神創(chuàng)造的觀點,稱為“神創(chuàng)論”;關于生物物種是一成不變的觀點,稱為“物種不變論”。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但在18世紀中期以前,這些錯誤觀點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除社會宗教原因外,生物學的發(fā)展狀況也是一個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紀最偉大的植物學家,他在總結前人作過試驗的基礎上,擬定了最初的生物分類學,但他認為物種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

法國學者布豐(1707年-1788年)為進化論的前驅者。他的進化觀念最初由觀察化石得到啟發(fā)。他拒絕接受上帝創(chuàng)世的說法,對整個自然界提出了一種發(fā)展的觀點。他把生物界與地球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斷言有機界并不是以現(xiàn)有的形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而是有自己的發(fā)展史。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動物學的哲學》一書,明確提出了生物是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進化的觀點。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把生物進化思想卜升到理論的高度。他在書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生物不是不變的。他還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種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生存斗爭的結果是優(yōu)勝劣汰。這就是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論學說。

達爾文進化論是19世紀牛物科學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學的一次理論綜合。從達爾文開始,把生物科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并且從發(fā)展的觀點對生物進行研究。

進化論的提出,在人類整個思想史上也是劃時代的大事。17世紀的牛頓把上帝從無生命現(xiàn)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雖然牛頓承認了上帝的第一性),現(xiàn)在,進化論又把上帝從有生命現(xiàn)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總結馬克思一生的貢獻時說:“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边@個比喻是對達爾文的最高評價。

(4)巴斯德開創(chuàng)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巴斯德是法國化學家、微生物學家,他開創(chuàng)的生物學分支——微生物學,改變了外科手術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成功率。

三、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的科技進步

(1)發(fā)現(xiàn)放射現(xiàn)象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并深入研究了X射線,后人為紀念他,也稱倫琴射線。倫琴這一發(fā)現(xiàn),成為人類探索原子內部的微觀世界的重要開始。因發(fā)現(xiàn)X射線,倫琴獲得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2)居里夫婦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鐳

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及其夫人瑪麗·居里,在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fā)現(xiàn)放射性物質鈾(1896年)以后,對放射性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們從鈾瀝青礦中含鉍的部分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居里大人的祖國波蘭);同年12月又在含鋇的部分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鐳”,其放射性強度要比純鈾強900倍。以后,他們又在極其惡劣和簡陋的條件下,不顧個人健康,艱苦工作了整整4年,終于在1902年從數噸鈾瀝青礦渣中提煉出微量的氯化鐳,并初步測定出鐳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婦由于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釙和鐳等重要成就,而與發(fā)現(xiàn)放射性鈾的貝克勒爾共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3)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德國出生的猶太血統(tǒng)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19世紀末,由于電磁學方面一系列的新發(fā)現(xiàn)、新實驗同經典物理學理論發(fā)生了矛盾,物理學出現(xiàn)了危機。當時老一輩物理學家都企圖用修補漏洞的辦法來維護經典理論框架??茖W界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愛因斯坦,卻敏銳地意識到只有對物理理論的基礎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能解決這一危機。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fā)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chuàng)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結構(四維時空)同物質分布的關系,指出了物質問所存在的萬有引力,是由于物質的存在和分布使時間和空間的性質不均勻(即時空彎曲)而引起的。相對論的捉出是物理學思想的一場重大革命,相對論既是原子內部的微觀物理學的基礎,也是大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基礎。相對論的提出,使愛因斯坦成為繼牛頓之后世界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課堂小結]

1.結合表格小結所學內容,鞏固新知。

2.請學生思考:牛頓和達爾文作出重大貢獻的原因是什么?兩者對比,其共同性的東西又是什么?

[課堂練習]

課后習題一、二、三。

[教法建議]

1.由于本課教材內容豐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較多,故教師在講授時要突出重點,詳略得當,語言準確,板書可通過列表的形式,邊講邊問邊填。

2.講授時最好以啟發(fā)式講解為主,配以簡明的表格和適當的電教手段,增強其生動性、趣味性。

第8篇:歷史教案范文

知識與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義,學會辨認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體,了解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關系。

學習司母戊鼎,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通過對司母戊鼎等青銅器的鑄造過程或用途的想像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正反兩方面的推理論證活動,增強對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關系的認識。

積極開展收集青銅器相關圖片及有關資料的活動,通過展覽、講解、想像,加強對青銅藝術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的認識。

通過對司母戊銅方鼎鑄造過程的模擬想像,能分析總結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協(xié)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狀奇?zhèn)ィy瑰麗”的商朝青銅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術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語)。通過本課的學習,能真的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悠久的,中華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語),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體的區(qū)別,了解漢字的演變;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漢字的淵源關系,怎樣認識商朝青銅鑄造業(yè)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教師準備

1、搜集相關的甲骨文資料,并掌握它與今天漢字的淵源關系。

2、根據教學內容制作相關的教學課件:

(1)音樂資料,F(xiàn)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資料,包括甲骨文、青銅器的圖片,“中國入世、申奧成功、中國足球隊出線”的剪輯錄像資料;

(3)游戲活動中需要的猜謎字牌。

學生準備

1、搜集甲骨文、青銅器的相關資料并掌握相關知識。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銅、錫、鉛制成的物品。

3、課前學會書寫較為簡單的甲骨文。

教學方法

1、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較少、形式較為單一的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了相關的游戲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此設計力圖體現(xiàn)“人本思想”,將人的喜悅,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學生體味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

2、啟發(fā)、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注意“啟”的適度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以此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3、多媒體、多信息渠道教學方法的應用:

(1)從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2)多種教學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戲、解答數學題、判斷正誤、模擬空間、評選最佳工程總監(jiān)等環(huán)節(jié)。

板書設計

第9課甲骨文與青銅器

龜甲、獸骨甲骨文漢字

鑄刻在

青銅器金文

(聞名于世——司母戊銅方鼎)

設計說明采用沙塔洛夫綱要信號圖示法,以文字、圖表的形式將教學內容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展現(xiàn)出來,在設計上重在把握知識的線索。本課板書設計在設計時把握住三條線索:(1)“文字”線索,從線索上可以明確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關系,及我國文字的發(fā)展趨勢;(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為線索;(3)聞名于世的青銅器——司母戊銅方鼎。

導入新課設計1

通過一則游戲導入新課,游戲的名稱為“簡單任務的傳遞”。

具體操作過程:老師將一項簡單任務(譬如原地跳、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告訴學生甲,要求同學甲在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的情況下,將任務內容告訴學生乙,并最終由學生乙完成此任務。

破解方式:學生甲只要將任務的具體內容寫在紙上,就能順利完成任務。

教師在此基礎上設疑: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那時的文字記載了什么內容?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說明:采用趣味游戲的形式導入,旨在建立一種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充分體現(xiàn)“快樂教學”的理念。在游戲的實施中,需要通過師生間互動式的交流,共同配合完成,通過學生間的配合,培養(yǎng)他們協(xié)作精神和團結合作意識。

導入新課設計2

通過游戲導入,游戲名稱為“比比劃劃”。

游戲規(guī)則:教師準備部分漢字的圖片,由兩名同學組成一組,競猜者通過表演者的肢體語言猜出圖片上的漢字。

注意事項:表演者不能發(fā)出聲音,時間是2分鐘。在規(guī)定時間內猜出數目最多的一組將成為本輪游戲的獲勝者。教師在此基礎上同樣進一步設疑,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說明:相比“導入新課設計1”,本設計除了培養(yǎng)學生一種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更在于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并且通過猜字游戲,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象形含義的理解。

此上兩種導入形式都將切入點放到了“文字——甲骨文”上,游戲的形式將“甲骨文”這個相對學生來講陳舊、遙遠、古板的事物,通過趣味游戲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產生急切找尋答案,細讀一番的心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游戲的形式導入充分體現(xiàn)“寓教于學”的教學原則,形象的展現(xiàn)了“文字”這種特殊的傳遞符號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講授新課

按照教科書的框架結構,本課共分為兩部分,第一框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第二框題“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需要講清“甲骨文的含義”“甲骨文的意義”“甲骨文的出土地點”三個知識點,具體操作建議:

1、播放F4的《流星雨》: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流星而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需要學生運用地理課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設計說明:(1)檢驗學生自然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這種并不局限狹隘學科知識的教學設計,適應了綜合學科體系的理念;(2)F4的《流星雨》在全國非常流行,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流星雨》的播放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及學習興趣。音樂的穿插舒緩了學生的情緒,營造出溫馨的教學氛圍。

2、設疑:在人類文明不發(fā)達的遠古,人們遇到例如流星雨這些他們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時,會怎樣做呢?由此導入“甲骨文的含義”。

甲骨文的含義

1、“模擬案情分析——偵緝檔案”。教師設計五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學生以刑警的身份進行模擬、想像,獲勝者將贏得“神探福爾摩斯”的稱號。此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什么是占卜?

(2)在商代能夠進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

(3)他們都向誰占卜?

(4)王室貴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會去占卜?

(5)占卜人是如何進行占卜的?

2、小循環(huán)反饋。多媒體展臺展示《商朝龜甲》,引導學生觀察龜甲或獸骨上的裂紋呈什么形狀,由(1)—(5)分析得出占卜的含義,并進一步推出“甲骨文”的含義。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相互呼應,這種緊密問題的設計在于培養(yǎng)學生周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初步掌握收集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教師聯(lián)系時事,分析鬼神迷信思想的產生根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甲骨文的意義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由“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推理論證活動,通過雙向的推理論證,鍛煉學生的想像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手腦協(xié)調能力。

1、甲骨文——漢字。

(1)通過甲骨文十二生肖單字尋找自己屬相。此設計使甲骨文以近距離的形式與學生每一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討論“通過甲骨文——漢字的推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由此分析得出“我們今天的漢字是由甲骨文轉化而來的”。這種設計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教師歸納總結:與甲骨文同時存在的人類的古老文字包括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馬雅人圖形文字,這三種古文字早已滅絕,唯有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并對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且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中,漢字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總結實際上是對甲骨文世界意義的闡述。

2、漢字——甲骨文。

(1)造字游戲:要求學生由“日”“月”“水”等簡單的漢字想像甲骨文的書寫,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培養(yǎng)學生的橫向思考能力及豐富的想像力。

(2)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

我國在破釋甲骨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學者是誰?

他一共破譯出多少個甲骨文單字?

在已經出土的甲骨文中己經破譯的甲骨文單字有多少?

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要求學生學習郭沫若先生的刻苦鉆研精神,并向全體學生提出要求,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完全破譯甲骨文,讓輝煌燦爛的商周文明有朝一日在我們手中重見光明。

(3)設疑:“為什么說甲骨文對研究商朝歷史有重要價值?”這種教學設計有“承上”“啟下”兩方面的作用,“承上”在于從另一個角度闡述“甲骨文意義”,“啟下”的功能在于導人下一框題“甲骨文的出土地點”,這種設計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在結構上趨于緊密性,更顯教學設計的嚴謹性。

3、小循環(huán)反饋。

(1)討論:從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推理論證活動,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由此導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結論。

(2)游戲——“挑刺先生”。游戲規(guī)則:教師說出一句話,由學生找出錯誤,進行分析。找出“我國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這句話的錯誤。

設計說明:兩個活動的設計,前者是在于結論式的小結,重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后者是在于檢測式的小節(jié),以檢驗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并以這種特殊的小節(jié)形式加深學生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由商朝開始”的理解。

甲骨文的出土地點

由上一框題導出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

1、設疑:為什么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就一定是反映了商朝的歷史呢?此設計需要學生聯(lián)系新舊知識回答,學生提高把握歷史脈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歸納、綜合的能力。

2、進一步設疑:“千里馬雖好,也要有伯樂來識”,發(fā)現(xiàn)甲骨文這匹“千里馬”的“伯樂”是誰,他是怎樣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由此導出“王懿榮與甲骨文”。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際上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設計一個教學失誤,教師似無意間將講臺上的課本碰到地上,借此提出六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書本為什么要落到地上,而不是往上面掉呢?”“牛頓是怎樣發(fā)現(xiàn)地心引力的?”“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經坐在蘋果樹下,又有多少人曾經被蘋果砸到,為什么只有牛頓發(fā)現(xiàn)了地心引力?同樣在王懿榮之前又有多少人也見到過‘龍骨’,為什么也只有王懿榮發(fā)現(xiàn)了‘龍骨’的奧秘呢?”這個似乎有些“歪打誤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際上恰恰是以一種非正式的、輕松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yǎng)成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習慣。

4、多媒體展示《金文》:(1)要求學生能夠區(qū)分甲骨文與金文,通過對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甲骨文的認識,并初步把握我國文字演變的發(fā)展趨勢,起到承上的作用;(2)通過學生對“刻在青銅器上文字——金文”的簡單了解,導入下一框題“聞名于性的青銅器”,起到啟下的作用。這種設計在于巧妙的將教學內容呵成一體,使得學生能夠較為清晰的把握住歷史線索。

聞名于世的青銅器

首先從框題上分析本目需要講清三方面內容:“青銅”“商朝青銅器鑄造業(yè)的高度發(fā)展”“聞名于世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遵循了層層遞進、逐層深入的原則,把握住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青銅

1、觀察:教師要求學生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銅制品,觀察銅的特性。

考慮到學生要了解青銅,首先要了解銅,而且銅制品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因此此環(huán)節(jié)設計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力。這種生活式的教學設計,也容易與學生形成近距離的交流。

2、設疑:金屬銅有哪些缺點?

3、模擬空間想像:“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該怎樣做才能既解決銅軟的特性,又降低銅的熔點?”這種設計從語言上較具親和力,容易與學生形成溝通,假設情境的設計,使學生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融入特定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想像能力,使學生自己分析得出青銅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由此導入下一框題“商朝青銅器鑄造業(yè)的高度發(fā)展”。這種設計的巧妙性在于教師在各個問題、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注意相互的銜接性,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把握住線索,逐層推進。

商朝青銅鑄造業(yè)的高度發(fā)展

本目的重點應放在兩個詞上,即“發(fā)展”與“高度”。

1、發(fā)展。學生根據搜集的材料,復述商朝鑄造業(yè)的發(fā)展。通過這種設計鍛煉學生通過相關的信息渠道搜集歷史材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通過這種過程的鍛煉使學生能夠自己較為清晰的把握住歷史脈絡。

2、高度發(fā)展。

設疑: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

(1)青銅藝術達到高峰是在什么時期?

(2)你們有什么證據呢?

設計說明:首先,兩個問題的設計,前一個重在承上,以形成內容的上下連接性,后一個重在啟下,以體現(xiàn)“高度”兩個字,采用反問的形式加大強調的語氣;其次,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搜集大量的關于商朝青銅器的資料,從種類、紋飾、造型等各個方面對商朝的青銅器進行闡述。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對學生搜集材料效果的檢測,培養(yǎng)學生將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初步的分類、歸納、綜合的能力,及系統(tǒng)化、條理性的表述能力。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設計說明:此問題設置是在總結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司母戊銅方鼎、四羊方尊的圖片展示,即是對商朝青銅器高度發(fā)展的最形象的證明,也由此導入下一框題“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3、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

(1)評選活動——“最佳評論員”:引導學生觀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進行描述,并解釋司母戊鼎名稱的由來,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評選出“最佳評論員”。

設計說明:評選的形式使得教學內容增加了生動性、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學生的描述過程實際上是考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以及流暢、生動的表達能力,此外在描述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2)現(xiàn)場實驗:為了使學生形成對“世界上最大的”形象認識,設計一個現(xiàn)場實驗環(huán)節(jié),事先準備體重稱,將學生的體重數逐一相加,計算司母戊鼎相當于多少名學生的體重之和。

(3)組織討論:司母戊鼎的鑄造方法。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鑄造工程的總設計師,你會怎樣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評選出“最佳工程創(chuàng)意獎”。在學生活動中,教師應重在點撥,并給予適當的評價,并根據學生的討論進行歸納性總結,使學生明確了解司母戊鼎的復雜鑄造工藝。

設計說明:問題情境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創(chuàng)造活動的能力。學生思考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培養(yǎng)了他們周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駕馭、處理復雜事件的能力。鑒于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評選“最佳工程創(chuàng)意獎”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與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具體操作:

①兩道數學題的計算:提問形式參照《開心辭典》及主持人風格。

澆鑄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銅液,如果以每一坩堝一次熔銅12.5公斤計算,至少需要多少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每個坩堝需要三四個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時行動,共同協(xié)作?

通過學生自己的計算,能夠較為形象的了解鑄造司母戊鼎的復雜。

②鑄造過程的六項工程難題:

為什么一定要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同時進行澆鑄?

怎樣才能協(xié)調好250人同時行動?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熔化?

怎樣才能保證70個坩堝的銅液同時達到指定溫度?

在沒有任何起重機械輔助的情況下,怎樣通過人力搬動滾燙的坩堝?

怎樣才能做到70個坩堝同時進行澆鑄?

設計說明:這六項工程難題設置的意圖并不是在于真正要求學生能夠找到解決方案,而是學生通過思考并試著解決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鑄造的復雜,由此對商朝的工匠們能夠鑄造出如此宏偉的青銅器感到欽佩,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根據六個“同時”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即司母戊鼎鑄造的每一道工序都包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聰明才智與協(xié)作勞動,同樣對于今天的我們,無論是一個班集體,一所學校,還是我們國家的發(fā)展,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去打造。

4、欣賞青銅器——青銅立人像。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尊銅像有什么特點。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首先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細致的觀察力;其次是通過對“青銅人的兩只手握成圓圈,應該拿著什么”的想像,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在此基礎上引發(fā)的對斷臂維納斯缺憾美的討論,使學生樹立初步的美學觀念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5、小循環(huán)反饋。

(1)通過一道判斷題的形式進行此框題小循環(huán)反饋:即“青銅器的產量和質量折射出國力的盛衰,技藝精湛、氣勢渾厚的青銅大鼎象征著那個時代燦爛輝煌的文明”這句話對不對,為什么?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討論“司母戊鼎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播放“中國入世”“申奧成功”和“中國足球隊沖入世界杯”錄像剪輯,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明確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是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由此加深學生對“青銅器的產量和質量折射出國力的盛衰,技藝精湛、氣勢渾厚的青銅大鼎象征著那個時代燦爛輝煌的文明”這句話的理解。

設計說明: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個從“古”著手,立足課本,一個從“今”著手,立足現(xiàn)實,從兩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擁有著高度繁榮的古代文明,同樣也必將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今天與明天。

第9篇:歷史教案范文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fā)現(xiàn)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fā)現(xiàn)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qū)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xiàn)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是難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fā)展史,對于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qū)(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fā)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fā)現(xiàn)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fā)現(xiàn)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fā)現(xiàn)、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fā)現(xiàn)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fā)現(xiàn)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fā)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fā)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huán)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fā)展。如果不是環(huán)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xiàn)了。所以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qū)別:

名稱

時間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fā)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xù)去學習去探索。

板書設計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二、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⑴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⑵時間距今170萬年。(最早)

2、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fā)現(xiàn)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二、北京人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約70萬年至20萬年。

3、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

⑶過著群居生活。

三、山頂洞人

1、距今年代

2、地點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鉆孔技術,還會做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