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四個太陽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四個太陽教學設計

第1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氣壓帶風帶;傳統(tǒng)方法;氣候類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科的基礎。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內容包括“大氣運動的成因、氣壓帶和風帶以及氣候類型、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等四個主題。在高一地理必修《氣壓帶風帶》教學設計中,傳統(tǒng)方法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逐步形成和推導。在后面出現(xiàn)我們現(xiàn)實中的氣候類型。我覺得可以在講述氣壓帶和風帶中,就加入現(xiàn)實中的氣候類型。這樣讓學生更聯(lián)系實際。更便于掌握知識與應用知識。

一、氣壓帶風帶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氣壓帶風帶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極地高氣壓帶-形成了極地氣候。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風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形成溫帶海洋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盛行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季節(jié)移動-形成地中海氣候。

三、我設計的優(yōu)點和缺點

1.優(yōu)點,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可以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更加理解,我們生活中的氣候,理論是怎樣形成,怎樣演變出來的。更容易闡明大氣環(huán)流這種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同時,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qū)會形成不同的氣候。

2.缺點,由于前后要連貫,所以內容會變多。課時變長。學生會覺得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的內容重復。

綜上所述,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認為這部分內容偏難,學習起來費勁,時間一長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重點探討,在氣壓帶風帶教學中,怎樣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梢允箤W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減少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參考文獻】

第2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一、精選內容,教學設計準確而本位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 “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笨梢?,研讀教材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材的解讀一定程度上帶有個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不是所有解讀的內容都適合展開教學,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所執(zhí)教的學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學設計,就要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審核,使教學內容具備以下兩個特性。

1.準確性

俗話說:“師父領進行門,修行靠自身?!苯處煂W生的引領不是反復的叨念以及無質量的重復,而是精準有價值的指導。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錯誤的,還對此通過教學設計的精細化來強調、夸大,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筆者在第一次解讀《小露珠》時,關注了文中描寫小露珠變化的時間的語句,按照時間的順序,很自然地在板書的括號中寫下了“烈日當空”四個字。理想是美好的――學生可以通過查生活的無字詞典來理解詞語;現(xiàn)實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時間大概是在上午的9點左右,此時太陽還沒有達到毒辣的程度。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烈日”是指正午時分的太陽。乍看無礙,但是教學設計是一個嚴謹?shù)倪^程,方向錯了,停下就是進步。在第二次設計時,筆者把“烈日當空”改為更恰當?shù)摹凹t日當空”。

2.本體性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的性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是語文課堂的聚焦點,是語文課堂的本體性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獨特價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與植物的關系時,出現(xiàn)如下兩次教學設計:

【第一次】

1.朗讀第六小節(jié)。

2思考植物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學生暢談。

3.教師總結點評:小露珠幫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謝,所以她感到很快樂。這叫――樂于助人;這叫――無私奉獻。

【第二次】

1.指名朗讀第六小節(jié),思考植物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學生暢談。

2.相機點出“裝點”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裝點”的意思。相機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麗的珠寶”分別指的是什么。

3.過渡:我們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ǔ鍪敬笞匀宦吨辄c綴植物的圖片)你能選擇其中一幅,試著用上優(yōu)美的詞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景象嗎?

比較兩次教學設計的內容,同一個問題卻引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學內容選擇的不同。第一次選擇的教學內容僅限于價值觀的樹立、純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課還是語文課?一目了然。這樣的教學內容即使進行精巧的設計也是形式大于意義。所以,著眼于語言文字的品味與實踐的教學內容才是“語文”,才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與指向。

二、明確目標,教學設計有向而有力

教學設計如果沒有目標,就會信馬由韁。因此,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

1.從整體出發(fā),強調細化

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從整體出發(fā),表述要具體化、細化,努力使目標層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課中,筆者在課時總目標中這樣設計:通過情境朗讀、對比體悟、想象說話、互動表達等方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對文中語句反復地朗讀咀嚼,在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新的認知――準確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語氣詞、優(yōu)美的詞句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針對具體的“比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還制定了板塊目標:把文中三個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為整體進行教學,把這組比喻句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識喻體事物,了解比喻的豐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質特點,聚焦比喻的準確性;三是感悟夸獎背后的喜愛,探究比喻的情感性。“磨刀不誤砍柴工”。課時目標和板塊目標相結合的制定方式,讓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尋找到。比喻這一教學重點就分解成了三個小的教學目標,三個目標呈層層遞進的關系,教學難點通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個突破。

2.化零為整,形成核心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到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目標的整合性影響著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在《小露珠》的課時目標中,知識與能力一項的目標,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鞏固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第二次是“鞏固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理解并靈活運用 ‘越來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聯(lián)關鍵詞的方法簡潔地闡述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理解并靈活運用 ‘越來越…’的句式”。這項目標的三次變化是教學內容的三次整合,教學設計也隨之不斷豐富。圍繞最后一次教學目標,此版塊的教學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兩組詞語,分別讓學生開火車讀。

2.讀完這些詞,談談有什么發(fā)現(xiàn)。(在學生交流中相機點出“越來越…”表示著變化。文章按時間順序寫了小露珠的變化)

3.用上這些詞說說小露珠的變化過程。(根據(jù)學生表達的情況,相機指導如何說得簡潔、流暢;教師示范在評價語言中用上“越來越…”)

4.教師總結: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對小露珠也越來越了解了。

在此目標下的教學設計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識,學生對“越來越…”的理解、運用以及概括與表達等能力都得到提升。此類目標往往能以少勝多,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結構,教學設計靈動而多元

李政濤教授在《教育常識》中說:“萬物皆有結構,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結構,尋教學之道,須從教學結構入手?!苯虒W設計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也有自身的結構。探究、優(yōu)化結構是實現(xiàn)教學設計生長的關鍵。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主體。因此,教學設計不僅要有教師教的結構,還要有學生學的結構。

對于教師而言,教學是把自己解讀的知識架構,通過教學手段轉化為學生內心的結構。其中的“教學手段”的結構化正是教的結構。在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手段要豐富多樣,需要在課前進行反復的推敲。如,在教學《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塊中,筆者教的結構可以概括為:朗讀片段,明確比喻――看圖辨析,認識喻體――生活解詞,深入喻體――賞讀句子,體會情感。這樣結構化的設計最終變成了結構化的教學,使得一個教學片段把認識鉆石、珍珠、水晶三個事物,理解“閃亮”“圓潤”“透明”三個詞語以及工整的句式、表達的喜愛之情等教學任務串聯(lián)了起來。

經常有教師抱怨:在課上我講了很多遍,而且講得那么清楚和生動,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會呢?其實這正是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學生學過程的設計。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在過程的整體功能中起著決定的作用,只有在學生和教師的積極作用中才會產生出效果。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展開學習過程,保證學生的積極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的價值。所以,在設計《小露珠》2-5小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本來我這樣設計:

1.用“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小動物們是喜歡小露珠的”這一主問題串聯(lián)出知識點的教學。

2.在學生相互交流時相機教學比喻句、語氣詞,理解它們作用和意義。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4.師生情境表演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拓展小動物的種類,“小蜻蜓”“七星瓢蟲”等;為學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輕盈的小蝴蝶?!?/p>

在設計最后一點時,我反復思:前面已經有了有感情朗讀了,還有必要再進行情境表演、對話嗎?這樣會不會顯得拖沓?最后還是留下了這個環(huán)節(jié)?,F(xiàn)在,再次推敲這個設計,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體都是教師,側重的是教。朗讀雖然為學生深化理解服務,但是語言僅僅在理解的層面是不夠的。最后一步的設計激活了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離開書本,將靜態(tài)的文字轉換成靈動的表達,加上相應的動作、表情,讓文字的情感通過活動表演外露出來。學生學的過程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完全地展開,并且教師的兩次拓展不僅起到了總結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的思維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礎,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開的、多元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成長。

四、關注發(fā)展,教學設計開放而深入

《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中將教學過程區(qū)分為以下要素: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學結果、評價等。其中,教學結果及評價也納入教學設計中,使得教學設計更具有發(fā)展性。在學生群體中,對學生個體而言,是一般發(fā)展和特殊發(fā)展的統(tǒng)一;對學生群體而言,是共同發(fā)展和差別發(fā)展的統(tǒng)一。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千方百計地加強學生獨立的、開放的學習活動的設計,使他們成為積極的學習主體。

于是,筆者在《小露珠》的教學設計中,圍繞“比喻”這一教學重點,除了對2-5小節(jié)重點精講外,在第六小節(jié)設計了看圖想象說話環(huán)節(jié),并對學生提出“選擇一幅小露珠裝點大自然的畫面,試著用上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練筆環(huán)節(jié),我這樣設計:其實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兒一一告別,它會和大家說些什么呢?請你選擇其中一句,發(fā)揮想象寫一寫,試著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對小蝴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對蒲公英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對_______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個教學設計都是對第五小節(jié)比喻教學的呼應,同時兩項設計又有區(qū)別。后者的設計在許多維度比前者更開放。比喻主體從文中的小露珠,拓展成為大自然的事物,開放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對比喻句的運用要求從口頭向書寫轉化,開放學生書面語的使用平臺;情境由文中的贊美表達喜愛變化成告別表達不舍,開放了學生比喻句使用的環(huán)境。從現(xiàn)學現(xiàn)用向活學活用的開放,滿足不同層級能力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需求,將一般性融入特殊性,共同性體現(xiàn)差異性。在這樣開放的維度中,個體和群體都將發(fā)現(xiàn)自我存在的價值,把握獲取成功的尺度,找到不斷激勵自己前進的生長點。

第3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人才

一、引言

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fā)展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從全球范圍來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1997年國情咨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間教室和圖書館都聯(lián)到Internet;法國于1998年初公布:“將法國社會帶入21世紀”的計劃,要求法國所有學校全部實現(xiàn)計算機化;德國在1997年也執(zhí)行教學應用因特網信息資源的計劃等等,都說明了發(fā)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勢所趨。中國教育也面臨一個e化的時代,一個變革的時代。

二、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huán)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教材多媒體化。教材多媒體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tài)化、形象化表示。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xiàn)聲音、動畫、錄像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

(2)資源全球化。利用網絡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戶共享。它有許多類型,包括教育網站、電子書刊、虛擬軟件庫、新聞組等。

(3)教學個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

(4)學習自主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發(fā)展趨向。事實上,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已經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5)任務合作化。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信息技術在支持合作學習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環(huán)境虛擬化。教育虛擬化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等。

(7)管理自動化。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包括計算機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診斷、學習任務分配等功能。

三、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和媒體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

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習主體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由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huán)境構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結構。

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全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學習環(huán)境包括“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xié)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區(qū)別如附表所示,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

四、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具體說,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充分地、恰當?shù)乩矛F(xiàn)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計劃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教學活動的評價與反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幫助全體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yè)成就。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資源型學習、英特爾未來教育、蘋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學設計等,無論教學的方式方法怎樣,信息化教學設計關注的基本點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基于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信息化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師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廣闊天地。主要是通過案例學習來模仿、分析、移植、創(chuàng)新,反復實踐、反思、總結,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能,提高教學質量。新晨

設計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體現(xiàn)和滲透。

由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師分別制作的同名課件《影子》,給筆者印象很深。由中國某師大附小老師制作的《影子》曾獲全國“金海航”杯多媒體大獎賽二等獎。它采用office軟件,以動畫的形式,配以歡快的音樂、學生的朗讀,將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內容——人與影子的關系展示出來。其目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課文內容。而美國教師的《影子》課件就很簡單,只有一天中影子變化的動畫設計、影子變化的測量數(shù)據(jù)、影子的照片、有關影子的知識等內容,其界面也很簡單。它給學生們留下了極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學生們立刻產生了一種愿望:到太陽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較量,關鍵不是技術,就在于開發(fā)思想。如果從開發(fā)平臺、制作技術方面講,與國外教師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國內課件多是再現(xiàn)書本知識的呈現(xiàn)式學習,學生足不出戶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色彩了解許多課文的知識。雖然課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學生,但學生仍然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沒有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五、結束語

走進信息化時代,觀念要改變。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校校通”已初見成效,學習資源庫正發(fā)揮著其龐大的信息資源優(yōu)勢。對于我國廣大教師來說,面臨正在迅速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認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必將推動中國教育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德亮,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創(chuàng)造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中學生和教師的精神生命活動——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環(huán)境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2(2)

第4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動作補間動畫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95-02

Flash是美術教育專業(yè)為提高學生多媒體實踐操作能力而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該課程除了讓學生熟練掌握Flas制作技能技巧外,更注重學生動畫創(chuàng)意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能利用Flash設計制作美術教學課件動畫。本文以Flash軟件中動作補間動畫為例,介紹了基于任務驅動法的教學設計過程。

一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

1.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含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好奇心的情境為基礎,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任務為載體,使學習者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它的最根本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與他人協(xié)作的能力。

二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教學實踐

1.教學目標分析

第一,認知目標。(1)理解補間的含義;(2)掌握動作補間動畫的創(chuàng)建方法;(3)進一步理解影片剪輯元件的作用及使用方法;(4)能靈活運用動作補間制作各類動畫效果;(5)能認識到動作補間動畫在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中的作用。

第二,能力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3)培養(yǎng)學生積累動畫素材的意識及獲取素材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標。(1)提高學生制作動畫的興趣及獨立制作動畫的自信心;(2)激發(fā)學生學習上刻苦進取、團結合作的精神。

2.學習者特征分析

上課對象是美術教育專業(yè)(小學美教方向)的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幀的分類、基本操作及不同幀之間的轉換關系,學生能初步完成逐幀動畫的制作。

3.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儀、40臺安裝了Flash CS 6.0軟件的計算機、教學課件、極域電子教室。

4.教學方法

通過任務引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相結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5.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題引入 教師展示回顧逐幀動畫課程中車輪旋轉、尾氣排放的動畫制作方法,提問“逐幀動畫的劣勢是什么?” 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讓全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帶著解決問題的目標來學習

提出問題一 (1)逐幀動畫和動作補間動畫在制作上存在哪些差異?(2)補間是什么?(3)動作補間動畫適應于哪些動畫效果的制作?(4)動作補間動畫的制作步驟是怎樣的?

互動探究

解決問題一 (1)教師利用動作補間原理重新演示制作車輪旋轉及尾氣排放的動畫;(2)布置學生上機操作一遍,教師巡視、指導 (1)學生通過觀看操作演示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2)獨立操作完成任務,對比教師的示范與自己的操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二 教師展示白云的飄動、自行車車輪的旋轉、太陽光光照效果三個動畫,提問“如何利用動作補間原理進行各動畫制作?”

互動探究

解決問題二 (1)教師適當提示;(2)讓學生分組進行上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分組進行春天場景動畫的制作,設計完成后通過“極域電子教室”上傳作品

提出問題三 教師展示一個完整的春天場景動畫,提問“如何進行動畫合成?”

互動探究

解決問題三 (1)教師將各小組學生作品合成一個完整的場景動畫;(2)布置每個學生上機操作一遍,教師巡視、指導 (1)學生通過觀看操作演示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

(2)獨立操作完成任務,對比教師的示范與自己的操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四 動作補間動畫在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中有哪些應用?

互動探究

解決問題四 教師展示小學美術五年級《美麗的賀卡》《海底世界》課件動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 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動畫,

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

三 教學效果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根據(jù)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劃分為若干個基本的小任務,基礎較低的學生可以從小任務入手,如以上教學設計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動作補間原理完成制作車輪旋轉及尾氣排放的動畫,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新知識,獲得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教學設計第三、四個環(huán)節(jié)中,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動作補間動畫的操作基礎,分組進行動畫制作,教師最后將各組中的優(yōu)秀作品再合成一個完整的場景動畫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合作意識。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以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實驗表明在Flash動作補間動畫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第5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模塊化 教學 教科書 使用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本文簡稱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模塊是課程的基本單元。課程標準把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3個模塊和選修7個模塊共10個模塊內容,依照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中國地圖出版社(簡稱中圖)、湖南教育出版社(簡稱湘教)和山東教育出版社(簡稱魯教)分別出版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并依據(jù)使用情況進行調整,使各版本有了不同版次。模塊化教學是指遵循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原則,參照模塊的標準化和靈活化特點,以課程標準要求為共同的最低目標,以差異性的情境設置、內容選擇、過程開展及評價實施等具體教學設計,貫徹變“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變“教材”為“學材”的理念。因此,模塊化教學視角下的教科書使用必然差異于往昔,本文從教師、教科書與課程的關系,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欄目差異,不同版次教科書的內容調整以及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整合四個方面,提出模塊化教學視角的高中地理教科書使用的幾點建議。

一、關注教師、教科書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準是教科書編寫和評價的依據(jù)和指南,教科書是課程標準最重要的載體和反映。教科書的編寫必須體現(xiàn)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及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等基本理念,實現(xiàn)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以及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總體目標。

教科書是對課程標準的再創(chuàng)作。教科書的結構、欄目和內容順序及呈現(xiàn)均由編者決定,編者可以依據(jù)地區(qū)差異,編寫滿足不同地域要求的教科書。如課程標準在地理1第四單元“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出“舉例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等四項具體要求,而“人教”教科書則將其分散于地理1的多個單元和地理3的某些單元。再如課程標準將“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單元放在地理3最后一單元集體學習,而“魯教”教科書則在地理1中就在“單元活動”欄目先開展了“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中的一部分“遙感技術及其應用”的學習,其他內容則在后續(xù)地理2和地理3中進行。

任何一個版本的教科書都不能成為教學的唯一依據(jù),各版本教科書都是編寫專家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充分理解教科書角色的變化,利于教師在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前提下,以模塊化的視角對本地教科書教學的設計進行是否最優(yōu)化的再解讀,并綜合其他版本教科書和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使其真正由“教材”變?yōu)椤皩W材”。同時,課程標準也并非一成不變,即使是正式的課程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因此,教師在充分尊重,完整理解和認真貫徹執(zhí)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也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課程標準,主動思考并積累實踐素材,嘗試為課程標準的調整和完善提供建議。

二、關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欄目構成

不同版本教科書有多樣化的欄目構成,簡單匯總如下:“人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內容概要、問題研究、正文、閱讀、讀圖思考、案例和活動等,“中圖”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圖文導引、探索、學習指南、正文、閱讀提示、名詞鏈接、實驗、讀圖練習、案例研究、復習題、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和總結等,“湘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本章簡介、正文、閱讀、活動思考、活動實踐、活動探究等,“魯教”教科書的主要欄目有單元導言、問題情景、正文、知識窗、活動、單元活動等。

教科書的不同欄目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研究教科書的欄目構成有利于感知教科書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和領悟其呈現(xiàn)形式多樣化的目的。不難看出四種版本教科書精心設計欄目多樣化的共同目的是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關注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四種版本的單元伊始均有“引言”,并配以與本單元內容密切相關的景觀圖片,有的給出了單元學習目標、有的提供了抒情話語、有的呈現(xiàn)了單元學習的程序等,對學生學習起到了目標指引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的作用。再如四種版本均有體現(xiàn)豐富的知識獲取過程和方法的各類“活動”,利于學生開展獨立學習、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利于知識的生成和建構。

三、關注不同版次教科書的內容調整

研究同一版本教科書的不同版次的縱向變化,比較新版本對老版本的內容調整,利于發(fā)現(xiàn)教科書對高中地理模塊化教學的思路及走向變化。以人教地理1教科書2008年2月第3版(目前最新版本)和2004年5月第1版(新課程改革后的第1版)為例,對二者調整的內容及目的以實例形式作簡要比較。

1.基于時代性的調整

方案指出“課程的選擇體現(xiàn)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反映各學科的發(fā)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等。如第一章的問題研究將“阿波羅號飛船登月”替換為“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利于學生關注地理的時代性特征,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第二章第一節(jié)最后一個活動的圖像為“1958年4月5日8時世界海平面氣壓局部分布圖”,建議調整為近年學生感知(可以是在媒體上間接感知)過某次氣象災害海平面氣壓場局部圖,既可以凸顯關注學生的經驗和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也可作為“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這一課程標準要求中的氣象災害的案例,達到一圖多用和建構學生前后知識體系的目的。

2.基于基礎性的調整

方案指出課程“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等。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天體類型的圖文介紹由“星云、行星、流星體和彗星”改為“星云、恒星、行星和衛(wèi)星”,圖像“獅子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圖替換為“太陽和月球”圖,利于學生明晰天體的基本類型為星云和恒星,目前與人類及地球(行星)關系最為密切的天體為太陽(恒星)和月球(衛(wèi)星)這一基礎性知識。再如第四章第三節(jié)河流侵蝕地貌刪去“溯源侵蝕、下蝕、側蝕和溝谷”概念,變?yōu)楦攀龀伞昂恿靼l(fā)育初期”利于減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避免以往師生活動中的重難點容易偏離的現(xiàn)象。如第五章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教科書未涉及“非地帶性因素”,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非地帶性差異是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既可在整體性,也可在差異性中進行考查。建議教科書安排一個活動與第三章的氣候相聯(lián)系;也可安排一個讀圖思考,分析某處的非地帶性現(xiàn)象(如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帶)的成因;還可安排一個案例,介紹某地的自然景觀或當?shù)厣睿ㄈ缂幽抢簫u的仿甲蟲水劇場開源取水)等。

3.基于思維力的調整

課程標準指出“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等。如第三章第二節(jié)將全球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由基于“全球風帶”推導“模式”的演繹思維變?yōu)榛凇笆澜绾Q蟊韺友罅鞯姆植迹ū卑肭蚨荆蓖茖А耙?guī)律”的歸納思維,利于師生將教學活動關注點由“分析”全球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成因”轉至“歸納”其“規(guī)律”的思維力的訓練。再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活動的設問方式有較大變化,給出明確的行為動詞如“說明行星的運動特征”、“比較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的特征”和“說明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作答的指導有較大變化,給出比較的常見方法――列表法,并從評價量規(guī)的角度提出按程度分為“1、2、3”三級,建議進一步體現(xiàn)該活動對地理思維力的培養(yǎng),不要在活動中給出“同向性、近圓性和共面性”三大共同的運動特征,以讓學生從活動設問指明的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三個角度的思維路徑發(fā)展地理推理思維。

四、實現(xiàn)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整合

認識了教師、教科書與標準的關系以及教科書的橫向和縱向的差異,教師可以嘗試基于模塊化的多版本教科書融合的教學設計。以“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課程標準要求為例,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科書主題的模塊化分析和教學結構的模塊化架構處理兩個方面作粗淺探討。

1.基于課程標準的教科書主題模塊化分析

四種版本的高中新課標教科書均可以劃分為單元、專題和主題三個板塊層次,主題是基本單元,一般對應一個課時。因此,須要確定教科書對“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層次界定結果及內容處理方式。

(1)教科書對該主題層次的模塊化界定

界定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四種版本教科書對“大氣受熱過程”主題,處于銜接地位的“熱力環(huán)流”、“大氣的水平運動”兩個主題以及“氣壓帶風帶”專題的邏輯關系上?!跋娼獭苯炭茣鴮ζ洫毩⒃O置,另兩個主題歸入“氣壓帶風帶”專題;“魯教”教科書對其獨立設置,另兩個主題合并為“大氣的運動”專題后與“大氣受熱過程”并列;“中圖”教科書對其獨立設置,另兩個主題與“氣壓帶風帶”合并為“大氣的運動”專題后與“大氣受熱過程”并列;“人教”教科書將其與另兩個主題合并歸入“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專題。

(2)教科書對該主題內容的模塊化處理

四種版本教科書對該主題模塊化差別很大,從版面來看,分別是1.2頁(魯教)、1.6頁(人教)、2.8頁(中圖)和4頁(湘教);從欄目看,除了正文外,其構成分別是“1個活動配3個圖像”、“1個活動配2個對比的圖像”、“1個閱讀學習、1個學習指南、1個思考配4個圖像”和“3個活動、1個表格配5個圖像”;從前后銜接看,除了人教教科書,其他三種都先行介紹了大氣圈的圈層內部結構。

2.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結構模塊化架設

主題的教學結構由目標、內容、過程和評價組成,對四個要素進行基于課程標準的模塊化架設可以實現(xiàn)教學的良好設計和美妙生成。目標的制定是內容選擇、過程開展和評價實施的基礎和依據(jù),目標給出了主題教學準備引導學生“到哪里”、“如何到那里”和“怎么知道有沒有到那里”,選擇什么樣內容、采取什么樣過程和實施什么樣評價都離不開目標的精準制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結構模塊化架設的根本是目標的精準制定。故四個要素僅選擇探討“大氣的受熱過程”模塊化教學的目標制定。

(1)正確認識課程標準的目標特點

課程標準的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重視目標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重視情意領域的目標地位上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激發(fā)、關注我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趨勢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塊化教學中,目標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2)準確解讀模塊主題的學習目標

作為自然環(huán)境組成要素,“標準”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即對流層大氣;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受熱過程,本質是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大氣輻射的可逆或非可逆的轉化過程;大氣保溫作用是需要闡明的基本原理;示意圖是學習的重要支架;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激發(fā)需要情境等。

(3)精確制定模塊主題的學習目標

通過多版本教科書對主題內容的比較和課程標準的認識和解讀,“大氣受熱過程”主題的學習目標為:閱讀人教“大氣的受熱過程圖”,歸納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思考低層大氣“高處不勝寒”成因,思考青藏高原太陽輻射豐富原因;閱讀人教“月表和地表受熱過程比較圖”,歸納月表晝夜溫差大成因,思考沙漠地區(qū)晝夜溫差大因素;閱讀某地某日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繪制氣溫日變化折線圖,描述其變化特點,并合作探究成因;閱讀魯教“大氣的選擇性吸收”文字資料,合作探究森林大面積減少對氣溫變化的可能影響;閱讀中圖“太陽輻射在地面的不均勻分布”,合作探究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及《兩小兒辯日》一文中的日中、日初氣溫差異成因;閱讀湘教“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思考南極氣溫低的成因。

參考文獻

第6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所謂“學生活動充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充分占有時間的前提下進行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fā)展能力、訓練思維的學習實踐活動。就是課標所說的“讓學生在大量、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是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

下面從教師教學的層面,從閱讀教學設計的角度,探討余老師“學生活動充分”的設計藝術。

一、“學生活動”充分,是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的第一要義

學生活動充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這種境界能夠表現(xiàn)出教師教學理念的時尚,同時又需要教師適應新的教學形式來形成熟練的教學技藝。根據(jù)“學生活動充分”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思路的設計,可以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價值。

二、從“學生活動”的角度設計,是“板塊式”教學思路設計的一個重要角度

由于“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必然有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充分地進行活動的板塊,也就是說,有些“板塊”是明確地歸屬于學生的活動的,這就在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邁開了扎實的一步。

三、以“學生活動”代替提問,是閱讀教學設計的一種創(chuàng)新策略

余老師的“主問題”設計常?;趯W生的活動設計。

更妙的是余老師淡化提問,不進行提問又讓學生活動起來。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遞“抓手”。

四、用詩意手法細化、美化“學生活動”,是閱讀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有效方式

語文教師要十分講求教學手法的運用,在教學的細節(jié)上一招一式,都要表現(xiàn)出自己是有素養(yǎng)的教師。細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不僅從形式上藝術地組織起不同的活動細節(jié),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學生的課堂活動量,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

1.創(chuàng)設“情境生動”的活動

“情境生動”指給課文的教學有意地貼切地假設一種教學的情景。它要求設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在看來優(yōu)雅而又真切的氛圍中進行靈動的多種感官并用的語文學習活動。例如情節(jié)表演、配樂朗讀、角色演讀、身份假設、“場境”對話等等。但大體上不外乎兩個類別:一類是用語言的描述來形成“情境”;一類是用實物的裝飾來形成“情境”。

2.創(chuàng)設分層推進小步輕邁式朗讀活動

3.創(chuàng)設精致熱烈的說讀活動

一句話說讀,就是余老師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致的說讀活動,它引導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上一句話,形成的眾說紛紜的課堂交流氛圍。如,一句話課文內容概括,一句話主要內容理解,一句話課中人物評說,一句話關鍵信息提取,一句話畫面描繪,一句話收束課文,一句話展開想象,一句話學法介紹等等,都可以有機地進行運用。這個細節(jié)看起來好像只是“大家都來說句話”。實際上它是一種有效的個性化的課堂交流。

4.創(chuàng)設角度豐富的寫讀活動

寫讀,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有讀有寫,讀寫結合。其形式豐富多彩,如給詞寫話、課文集美、信息提取、句式學用,段式學用、篇式仿寫、生動譯寫、想象擴寫、片斷點評、詩聯(lián)欣賞、課文概述、課文作文、藝術性概括、藝術性改寫等。

下面是對課文《行道樹》的“課中集美”讀寫活動設計:

寫作活動的目的:集錦一批美句。請同學們將課中美句集為微型短文并激情誦讀: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唯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如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貢把光明迎來。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zhí)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先課文集美,再詩意命名,是非常有審美意味非常有文學韻味的課堂讀寫活動。下面是《珍珠鳥》“課中集美,詩意命名”活動后的全新畫面:

小鳥素描——

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紅嘴紅腳,銀灰色的眼瞼,灰藍色的毛,后背有著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傳出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

情意——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響。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

又如《蚊子和獅子》“替換一處,牽動全篇”活動,就是請同學們寫一個句子替換文中最后一句話。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只有再讀課文,感受品味蚊子和獅子故事的寓意,才可能有如下的創(chuàng)作成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的后面也許是災難。

這個故事給我們以這樣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績之后,不要飄飄然,否則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網上。

故事啟示我們,世上萬物,各有長處與短處若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如果失去清醒的頭腦,以自己的短處去較量別人的長處,就可能走向失敗。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針對對方的劣勢就可能取勝,忽視自己的劣勢不避對方的優(yōu)勢就可能失敗。

蚊子打敗獅子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著必然因素蚊子有膽量,有智慧蚊子落入蜘蛛網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蚊子的驕傲自滿得意忘形這就是:智者勝,驕者敗。

5.微型話題式品讀活動。微型話題,是教師研讀課文之后提煉出來的引領學生自主地合作地進行課文研讀的小小話題: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都能讓學生深深地進入文本,都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再表達”。“設置話題”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活動設計手法。如余老師執(zhí)教的《七顆鉆石》教學公開課的第二項訓練:

余老師先提出“細品課文”總的“活動要求”:“根據(jù)下面的話題進行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后,通過PPT呈現(xiàn)“細品課文”的四個話題:

話題一:開頭不寫第一段不行嗎?

話題二:故事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

話題三:文中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

話題四:結尾處不出現(xiàn)“七顆鉆石”不行嗎?

要求學生靜默思考,任選話題準備發(fā)言。學生準備好之后,余先生要求他們先將自己的看法說給同桌聽,再將見解說給大家聽。在學生當眾說答案(前三個話題)的過程中,余老師進行評價點撥,并借助PPT逐一出示自己擬就的“答案示例”。到了第四個話題的時候,則要求學生嘗試直接用“八個字”予以歸納,評價點撥后再出示教者的答案示例。余老師微型話題的品味,細化了過程,美化了表達。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話題設置:

①“于勒”的作用;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③小說中的“信”;④別具匠心的景物描寫;⑤課文中的懸念;⑥談對于勒的描法;⑦“吃牡蠣”賞析;⑧“變”中的“不變”;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對比;⑩說說克拉麗絲;⑾說說菲利普;⑿不要忽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⒀透過語言看人物的心理;⒁透過語言看人物的性格;⒂克拉麗絲語言賞析⒃課文中的“抑”“揚”;⒄從神情描寫看人物的心理;⒅說說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性;⒆課文各個人物的特點素描;⒇課文主題淺析。

6.妙點揣摩式欣賞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進行妙點揣摩,進行妙要列舉。有時候,這種實踐活動是完全自由的,學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角度發(fā)表見解:有時候,這種實踐活動則有著精確的要求,在這種要求下,活動的成果會顯得特別精致。下面是余老師《云南的歌會》“精段品讀”這一部分教學過程:

師:下面我們來細細地欣賞“在昆明鄉(xiāng)下”這一段。

咱們一起來,合作探究一個“主問題”。

主問題:請同學們對這一段文字進行“美點欣賞”。

欣賞方法:兩人為一組進行討論,說說你們認為寫得好的地方,寫得美的地方,寫得生動的地方。

師:應該說,這一段的每個句子都寫得好,關鍵在于我們的理解與欣賞。

例子: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

這個句子寫得好?!俺抗忪湮ⅰ睂懗隽藭r間,“人家屋脊”寫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寫出了聲音,“歡喜”和“坐”將鳥兒擬人化了。

(學生們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之中。)

(學生們發(fā)言,教師相機點評。)

(教師進行課中小結。)

師:同學們欣賞了這段文字的很多美點,我們也好像進入了文章的美好意境之中?,F(xiàn)在老師將同學們的發(fā)言概括一下,讓我們再一次地對這段文字進行賞析。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如下。)

①這段文字美在“有聲有色”。花兒是那樣的美麗,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鳥兒是那樣的可愛,戴勝鳥叫個不停,云雀不住地唱歌,還有趕馬女孩子的歌聲在飄蕩……

②這段文字美在“點面結合”?!?/p>

③這段文字美在“層次明晰”?!?/p>

④這段文字美在“詳略有致”?!?/p>

⑤這段文字美在“烘云托月”?!?/p>

⑥這段文字美在“情境交融”?!?/p>

……

參考文獻

第7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P鍵詞: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有效方法

空間與圖形部分知識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內容,同時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問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難以實現(xiàn)良好的理解和深度內化。對此,教師還應充分結合新課標要求,深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優(yōu)化其對空間和圖形的認知,進一步增強教學實踐效果,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情況分析

目前,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相對陳舊,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難以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教學用具等的運用上也相對單一,學生無法根據(jù)教師講解,對空間與圖形知識進行理解,難以形成空間觀念,不利于其空間想象力的培養(yǎng)。

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節(jié)省時間,往往將更多的時間運用在知識講解中,學生操作活動不足,多采用一名學生操作,其余學生觀察的方式開展操作活動,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操作體驗。一些教師甚至認為小學生自制力不足,給予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會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因而不予安排操作活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并對教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從而導致學生在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僅是對公式和參考答案進行死記硬背,無法深入理解知識內容,一旦題目稍有變化便無法得出正確答案,學習效果受到了嚴重影響。

二、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以學生興趣為導向開展教學設計

當前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興趣不足問題嚴重。產生這一問題的緣由眾多,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以學生興趣為引導,實現(xiàn)個性化、創(chuàng)新化教學設計。

1.教師應結合學生興趣選擇教學方法。據(jù)相關調查表明,小學生好奇心較強,且對自身周圍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更加感興趣。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對學生興趣予以引導。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是否玩過呼啦圈。搖呼啦圈是小學生中較為盛行的一種體育運動,學生聽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時,會立即產生共鳴,并產生探討的興趣。這時,教師再請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直尺量呼啦圈一圈的長度”這一問題,學生便能夠積極主動思考。隨后,再引出“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快速投入學習中,實現(xiàn)高效學習。

2.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樣化教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小學生視覺神經、聽覺神經敏感,注意力會被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中呈現(xiàn)的內容輕易吸引,從而產生繼續(xù)觀看、傾聽的欲望,期望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內容。而這種情況的產生,實質上就是學生興趣被成功激發(fā)的體現(xiàn)。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梯形的平移和旋轉過程,使小學生看到兩個梯形組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從而直觀地對梯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關系進行了解,并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蚴窃诮虒W中運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鉛筆盒、紅領巾等作為教具,使學生產生探究興趣,深入理解空間與圖形知識,有效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

(二)豐富學生課堂學習操作實踐活動

當前新型教學方法中普遍將學生知識內化應用能力作為重點培養(yǎng)內容,為達到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操作實踐活動。

例如,在“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展示一些利用這一原理制作的藝術作品。并在知識教授完成后,為學生提供印泥等材料,請學生利用身邊的事物,例如鉛筆橫截面、紙張等,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創(chuàng)作遵循對稱圖形原理的藝術作品。在學生完成作品后,請全班學生評比出最好的作品,并請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者為全班學生講解自身的對稱圖形運用思路、指出對稱軸,從而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真正實現(xiàn)活學活用,在促進這一部分數(shù)學知識充分內化的同時,獲得藝術素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再如,在“位置與方向”的學習中,小學生往往很難認清“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游園會”活動。帶領學生觀察校園,并向學生講解清晨太陽的方向為東方,夜間北斗七星“勺柄”指的是北方,平日里觀察樹葉,樹葉稠密的一面為南方,反之為北方等知識。并在觀察后,請學生繪制校園平面圖,并指出準確的方位,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進一步內化和充實,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小學數(shù)學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知識,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因而,為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教師還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運用多樣化的教具,并增加學生課堂實踐活動,使學生主觀能動得到充分發(fā)揮,獲得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

參考文獻:

[1]羅代春.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整合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1(11):218-219.

[2]王乃順.運用電子白板輔助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1(23):16-17.

第8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一、選擇典型要素,突出知識實用

本節(jié)課內容與課標“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要求吻合,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各要素綜合作用形成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中圖版教材依照課標要求,在學習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選取氣候這一自然要素,了解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非常具有代表意義。以下就依照教學設計來說明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教材特色的感悟。

導入:(PPT圖片展示:非洲草原上的動物、美加跨國大瀑布、沙漠之邊―撒哈拉、城市環(huán)形立交橋、明清祭天建筑―天壇、最美鄉(xiāng)村―江西婺源)請學生觀看景觀圖片,思考①: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可以將圖片分為哪兩類?(讓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構成和分類有初步認識。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分為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兩類,其中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思考②:選取代表自然環(huán)境的四幅圖片,思考每幅圖片最直觀地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哪一組成要素?(生物、水文、土壤、地貌)。大致位于同緯度的撒哈拉沙漠和長江中下游的江西婺源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主要受哪個因素影響?(氣候,引出本課課題)

氣候對生活影響最為直接,是日常人們感受最深并時常關注的話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全球環(huán)境變化問題,也是當今社會首要面臨的課題。教材選取氣候這一自然要素為例編寫本課內容,不僅很好地詮釋了課標要求,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其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習本課時還可以將前面兩章所學的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規(guī)律、三圈環(huán)流、洋流及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初中所學的氣候等相關知識點有機融合,達到提升能力之目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選取十分重要。中圖版教材選取氣候這一要素作為案例,與課標要求貼近又突出“學以致用”,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二、設計雙系列方式,滲透探究理念

中圖版教材除課文內容系列外,還設計了一個探究系列,如本節(jié)課文內容包含三部分:地理環(huán)境、氣候― 一種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在課文內容前設計了以觀察景觀圖片“撒哈拉沙漠景觀和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景觀的對比”引入的探索,同時展示問題“兩地的景觀為什么不同,主要受哪一自然要素的影響造成的?”其左下角還有“學習指南”欄目,以問題形式出現(xiàn),提示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向。本節(jié)內容后的案例研究“上海的‘熱島’效應”也是探究系列的一部分,是對本課所學內容的深化應用,教材設計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探究活動貫穿整個課堂,為教師設計本課題教學拓展了思路。

本節(jié)課設計依照教材編寫思路,采用分組討論形式,探究學習本節(jié)重點,考慮讓高一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起點不能太高。氣候的形成是由對大氣狀態(tài)長期起作用的各種因素所決定,這些因素包括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狀況及人類活動,而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狀況等在氣候的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煽紤]從學生初中學習的相關知識點:氣候概念、地形雨形成、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入手。了解氣候概念,知道氣候主要由氣溫和降水兩項指標決定,圍繞兩項指標展開本節(jié)課學習。

教學片段:前面所說的自然地理要素(生物、水文、土壤、地貌),一定程度上受氣候的制約,氣候的形成同樣也受到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展示四幅圖片分別對應下列四個問題)將全班分成四個組分別思考一個問題,請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寫出相關答案。問題如下:①“春節(jié)期間,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南國則春意盎然,瓜果飄香。”同是2月天,怎么差別這么大?②家鄉(xiāng)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而廣州卻大不相同,為什么? ③歐洲傳統(tǒng)民居的墻壁為何從東向西逐漸變厚?澳大利亞的東、西部沿海氣候又為何不同?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區(qū)氣候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以上小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下墊面因素,在學生展示的同時出示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以及羅馬對應的氣壓帶、風帶分布等相關PPT圖示。播放“海拔對氣候的影響”動畫以體會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將課本圖示做動畫處理,歸納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從地理現(xiàn)象入手尋求原因的探究能力,“問題引導課文敘述過程”,這是本節(jié)教材最大的編寫特色,照此思路設計本節(jié)課,可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等各氣候形成因子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三、選用鮮活圖文,方便課堂使用

中圖版教材在認真學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基礎上,研究了國外和我國香港、臺灣出版的高中地理教科書,注意吸收國內外地理教科書的研究成果和新觀點,設計教材的體系和結構。本套教材每章章首的圖片和下面的文字說明,以及貫穿全章的“課題”,均有目標、準備、進度、總結四方面要求,便于學生自學和教師教學,也成為開啟每章學習探索之旅的航標,以此引導學生將探究式學習貫穿始終。如本章課題“畫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影響鏈”,首先就應幫助學生搞清楚自然環(huán)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并通過以“氣候”要素為例,初步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教材突出緊密聯(lián)系社會與學生生活,結合學生身邊的發(fā)展和國家建設的情況,使學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動”的、“新”的,是他們身邊的事例。

例如,本節(jié)教材選取的案例研究“上海的‘熱島’效應”,選材來自上海市政府組織有關科研人員進行的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城市“熱島”及綠化效應測試數(shù)據(jù),“密集的建筑加劇了上海的‘熱島’效應”的直觀圖片讓學生印象更深刻,編者為教師上好這節(jié)課選取了豐富的素材,執(zhí)教者可以信手拈來,不用花太大力氣去收集資料?;趯χ袌D版教材的理解,考慮到聯(lián)系學生實際,在設計重慶這節(jié)課時,采用的案例研究是重慶市的“熱島”效應,給學生提供“重慶市各區(qū)縣近30年年均氣溫差異示意圖”、“重慶市地形圖”,根據(jù)課本上的思考題整合:①哪些因素導致城市“熱島”效應?②城市“熱島”效應會產生哪些影響?讓學生從身邊的地理入手,體會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聯(lián)系鄉(xiāng)土教學,貼近學生,增加親切感,參與度高。

四、考慮實際需求,促進教學提升

第9篇:四個太陽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科學實驗;教育資源;優(yōu)化;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了科學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而且教師自身就是科學課程實施的首要教學資源。《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茖W教育資源可以分為教室內的課程資源和教室外的課程資源兩類。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的激情和盎然的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tài),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網絡以及多種媒體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一、結合實際,教師適當調整資源

眾所周知,資源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本身就是課堂教學的一大資源。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自身資源的開發(fā)放在首位,從而帶動其他資源的優(yōu)化發(fā)展。教學資源的類型包括教學設計、圖片資料、教學音頻及視頻、教學課件等。教師要最大程度上避免這些課程資源利用誤區(qū),適當調整資源信息,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范例”和“媒介”,只是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重要資源。教師要“用教材去教”,并積極主動地選擇和自主開發(fā)教材視野以外的教學資源。

1.教師要善于把教材轉化為教學資源,而這要求教師對于教材內在精神和價值理念的深層次解讀??茖W實驗的進行可針對地區(qū)的不同進行適當?shù)恼{整。對本地區(qū)隨手可取的實驗,教師可與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我們積極提倡教師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環(huán)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2.新科學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的余地加大,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例如,教學植物單元時,可實行戶外教學,在講解要求后引領學生接觸實物,直觀深刻地獲取信息。

3.教師要提高課堂資源利用的實效性,關鍵是對資源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夠對生成資源給予準確地捕捉和回應。葉瀾教授認為,生成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人,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tài)生成。同一學校,教師各有特長,發(fā)揮好科學教師的特長在實驗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主動尋求,學生參與收集資源

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科學規(guī)律,光靠科學教師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實驗、研究。教師還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和力量,注重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提高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1.每學期根據(jù)課程內容建立資源搜集活動小組,任命組長負責日常資源信息的搜集,在教師的指導下定期組織活動。如在五年級上學期,可建立生物環(huán)境、太陽、地球以及運動和力四個小組,以點帶面,完善課外教學資源的建設,拓寬教學內容涉及面,在學期結束時舉辦資源成果展示。

2.分班設立“科學資源庫”。隨著教學的深入,“科學資源庫”內的材料越來越豐富,資源活動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各班資源庫進行分析,提取建立年級“科學資源庫”,對學生的探究學習也有更大的幫助。

三、利用信息技術,抽象資源形象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