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小組學習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組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組學習計劃

第1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我校體育組由5名教師組成,兩位是五十幾歲的中老年教師,一位是三十幾歲的中青年教師,另兩位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體育教師。對于中老年教師來說,具有豐富的教學、教研、及帶隊訓練的經驗,但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知識的更新,尤其在先進的教學設備、儀器運用上要投入較大經歷來學習與適應;而對于新教師來說,剛好與中老年教師相反。新的時代呼喚新型的科研型教師,現在的教育只有走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路子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才能培養(yǎng)出順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校體育組教師也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發(fā)揮團隊力量,走學習型團隊的路子。

轉眼,一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一學期來,體育組全體教師能團結一心、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研組全體教師的智慧和能量,踏踏實實搞好體育教學工作,積極開展組內教研活動,蓬勃開展校園群體活動,認真抓好運動隊的訓練及比賽工作?,F對這學期的各項工作進行總結,匯總成績,發(fā)揚優(yōu)點;找出不足,提出建議與整改措施,繼往開來,再創(chuàng)佳績。

一、 教學方面

一學期來,體育組全體教師能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體育課。首先,開學初組織本組成員進一步學習新課標,依據我校實際,制定確實可行的各類教學計劃,嚴格執(zhí)行各類計劃,按計劃上課;其次,重視備課,寫好教案,認真上好每節(jié)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抓好學生的體育常規(guī)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并有機地結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各類德育教育。今年,我組迎來了一名剛大學畢業(yè)的新體育教師,針對學校體育組師資隊伍新形勢,我們組形成兩名中老年教師帶一名中青年教師帶兩名新上崗教師,進行了兩組師徒結隊,我們著眼點是以老帶新,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相互聽評課,讓新教師迅速進入角色、迅速入門、迅速上路。

二、教研方面

踏踏實實地開展體育教研活動。制定體育教研計劃,并按計劃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本學期我組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組織的各項體育教研活動,外出聽評課達20余節(jié)次;由我校承擔的兩節(jié)區(qū)級體育教研課,受到與會教師一致好評。同時,我組教師在加強教研的過程中,認真加強理論學習,并聯系自己實際進行理論升華,大膽動筆,踴躍投稿,所撰寫的教研文章、通訊在各類刊物、網站共發(fā)表80多篇。

三、訓練方面

堅持抓好校田徑隊和籃球隊的課余訓練工作。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運動隊出成績,必須常抓不懈。在抓運動隊的訓練中,我組教師起早貪黑,每天最早出現在操場上,最后一個出校門,訓練中相互學習,共同研討,針對不同情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堅持走科學化的訓練、系統(tǒng)化的訓練、長期性訓練的路子,做到訓練有計劃、考勤有記載、修改有筆記、月月有總結。同時也要求教練員要時刻關心隊員的生活和學習,不斷加強隊員的思想品質、道德意識、集體主義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我區(qū)召開的第20屆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中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驕人成績,并獲得14個單項第一名,破兩項記錄的不俗表現。

四、群體活動

為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全校學生的日常兩操活動也常抓不懈,給學生活動時間,鍛煉的機會,我組先后組織舉行了我校秋季田徑運動會、學生冬季長跑活動、全校體質評估的摸底與成績匯總、學習并推廣第三套小學生廣播體操《希望風帆》。

五、學習方面

積極組織體育組教師認真學習學校體育工作的有關文件和通知。具體有****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通知;通過學習,全體教師明確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提高了對體育工作的認識,堅定了日常體育工作的信心。

六、改進措施

1、 加強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的提高,樹立優(yōu)良的教學風格,刻苦鉆研業(yè)務,不斷學習新知識,爭取在教學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

第2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08-0036-04

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加拿大、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荷蘭、日本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廣泛采用自主互助學習,被人們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xù)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南京市自2005年起推行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在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推進過程中,小組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課堂的基本要素。筆者所在的學校從2006年起成為小班化實驗校,筆者所在的化學教研組在探索初中化學小班化課堂模式、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我組的重點課題。筆者通過問卷調查、隨堂聽課及自身的教學實踐等渠道發(fā)現,由于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很多時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義,化學課堂中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得到彰顯。具體來說,問題主要表現為:

1、合作頻率過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廣泛參與,往往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過多的小組合作會造成:(1)由于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同樣,由于學習方式單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2)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充斥在討論中,教學時間大量浪費。

2、合作前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意見,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的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義。

3、學優(yōu)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于從屬或被忽略地位,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fā)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

4、教師處于學生小組活動的邊緣。當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采取放任或半放任的態(tài)度,無暇顧及合作活動的進程。這就忽略了小組活動中完成任務的過程質量,同時忽視了討論過程中生成的資源。

5、教師指導的分寸把握不當。有些教師在合作學習前進行大量的指導,細化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希望學生能順利完成合作,獲得成功。這樣,學生往往缺乏興趣和深層的思考。有些老師則相反,沒有任何指導和提示,放手讓學生做。這樣,學生做得很起勁,久而久之則容易失去探究的信心和樂趣。

6、缺少對合作學習的有效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過多關心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忽視了對學生合作意識、能力、習慣等方面的評價,不能很好起到激勵作用。有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只給予即時的或口頭的表揚和鼓勵,而忽視了對小組長期的關心和評價。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缺少批判性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習的效率不高。

為此,本人所在的化學組進行了相關的理論學習。約翰遜兄弟的群體動力理論認為:當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標時,相互團結,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學習動機是借助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互動,建立起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激發(fā)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學習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機制,這種“利益共同體”可以通過合作性的目標結構、學習任務分工、學習資源共享、角色分配與輪換、責任到人與集體獎勵等方式實現;如果學習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與他人的合作互動之中,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都是失敗的。

約翰遜兄弟還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法,有5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們是:(1)積極互賴。要求學生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小組成員之間是沉浮與共、休戚相關的關系。(2)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要求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組內學生相互促進彼此的學習,以達成功。(3)個人責任。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些社會交往技能,以進行高質量的合作。(5)小組自評。要求小組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檢討小組活動情況和功能發(fā)揮程度,以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針對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的種種問題,基于約翰遜兄弟的理論,為使化學課堂的自主互助合作更加有效,也使學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鍛煉,筆者對構建有效的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方式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具體操作策略如下:

一、靈活多樣的分組方式,確保組內人人擔責

在當前化學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中,常出現個人責任不明確,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問題,而某些小組成員無所事事,或者成績差的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和貢獻常會被人忽視等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設計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作業(yè),而要盡量設計有聯系、有梯度的一系列問題,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負責承擔獨特的一部分任務;也可將學生按照層次分為“基本組”、“專家組”等,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我們還改進評價方法,使學生各自為他們的學習負責。為了解決小組活動的效率問題,我們主要采用一對一的小組活動形式,將課堂中80%甚至更多的問題,交給二人小組完成。如二人互相批改作業(yè)、解決疑問;只有遇到一對一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交由三對三的六人小組來解決。這時就要做好分工,設輔導員、檢查員、記錄員、提問者、材料管理員、總結者等,但這些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的,每隔一定時間,小組角色要互換,而且倡導組內互助。同時,為讓同學們有責任感,要定期評價小組的業(yè)績,讓小組變成一個單位,讓每個成員都有一種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從而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從其他小組成員那里學到好的方法。通過這些策略激勵學生,大大提高了效率問題,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

當然,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并不是弱化或邊緣化老師的作用。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首先應發(fā)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好小組討論的問題和活動的要求;在小組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又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為使小組學習富有成效,教師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在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和應用時,教師更多地應是一個指導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總結發(fā)言,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建議。比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和概括發(fā)現的結論,提供應用知識的情境。

二、變革課堂結構,確保組內人人滿足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實行初期,我們發(fā)現學生經常是“課上熱熱鬧鬧,課下什么都不知道”,課堂的有效性沒有得到彰顯。研究后發(fā)現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僅僅重視了教學的縱向結構,保證了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的落實,卻忽視了教學的橫向結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沒有結合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的“個人獨立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全班統(tǒng)一學習”等學習方式不能科學地有機結合。

于是筆者帶領我?;瘜W組成員進行了備課的改革,即在教學設計時對課堂的橫向結構――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fā),達到優(yōu)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的目的。但是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既然所有這些合作學習的類型都采用了一定數量的獨立學習,那么你也要善于促進學生的獨立學習。”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再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交鋒、思想碰撞的局面。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

我組的實踐表明: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如常見的習題課等課型),在思維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先采用“全班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然后采用“成對學習”或“小組學習”,最后實施“全班統(tǒng)一學習”,一般效果較好。以訓練基本技能為中心的教學(如: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識點),可以先采用“全班統(tǒng)一學習”的方式――由教師講解、對個別學生示范訓練,然后再采用“全班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獨立練習,最后再采用“成對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把習得的結果表達出來。

三、形式多樣的實驗探究,確保小組內人人提高

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探究是化學學科最重要的探究形式和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引入新課、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后,先由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小組交流設計出可行性方案,在全班加以展示,老師則引導學生分析方案在原理上是否成立,有無知識性錯誤,儀器的裝配上是否簡單實用,操作上是否安全,是否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藥品來源、經濟上是否可行;最后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驗證。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是探究性實驗的主要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如《質量守恒定律》這節(jié)課,在引入新課說明本節(jié)課的目標后,老師提出問題:“根據你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各種熟悉的化學變化的觀察,你覺得生成物的質量與反應物的質量相比較,會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在學生回答出各種關系后,老師再次提出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我們的假設,實驗的大致思路是什么?對此,學生先獨立思考自己的實驗思路,然后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選出可行性實驗思路后班級展示,選出最佳實驗思路,依據學生的實驗思路,用兩個典型實驗進行驗證。稱量的過程由學生上臺演示,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并明確其他同學的觀察任務。在理論分析質量守恒的原因時,老師可給學生事先準備一些水分子模型,讓學生自己通過水分子的拆、分,分析得出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因此一切化學變化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當學生完成達標測試后,再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學生不僅僅統(tǒng)一答案,還要反思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應該注意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當碰到一些較難的探究性問題時,一部分學生獨立思考有難度,難以獨立解決,而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fā)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在合作討論時組員相互啟發(fā),能夠達到合作的效果。

四、恰如其分的即時評價,確保小組內人人成長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化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熱情是否高漲,思維是否活躍,交流是否投入,氣氛是否融洽。教師要進行巡視,了解學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廣度,合作學習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同時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比如說: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發(fā)言時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組的同學,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教師就應給以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guī)湍阊a充一下……”為了培養(yǎng)學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訓練。如在小組實驗操作時,教師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表現,會發(fā)現有些小組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幾個組表現得很好,任務完成得很快。這時教師就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讓學生進行討論,讓表現好的小組說一說他們是怎樣做的,從小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考慮激發(fā)小組內弱勢群體參與的積極性,當這部分人回答問題正確時小組所加的分比優(yōu)秀生所加的分要高,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使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從而更加激發(fā)學生主動合作的熱情,實現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對小組學習的成果、精彩的反饋匯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平時可以采取小組競爭,每課、每天、每周、每月評比,引入“基礎分”(是指學生以往學習成績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學生測驗分數超過基礎分的程度),實行量化積分,充分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激情。

自從筆者所在的化學組采用了以上操作策略進行課堂教學變革以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明顯比以前高漲,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我校的化學中考成績連續(xù)三年名列全區(qū)第一。

總之,化學課堂中“小組互助合作”教學需要在內容設計、師生互動、總結提升等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正確處理好教材和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預設與生成等關系,充分發(fā)揮互助合作的優(yōu)勢,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7-6-16.

[2]崔允.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3]金延風.自主與引導――基于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引導策略研究[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2.

[4]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0.

[5]L.A.巴洛赫著.合作課堂[M].曾守錘,吳華清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Strategy for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ZHU Gun-mei

(Nanjing Hangman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19, China)

第3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分組學習;思維;對話式;小學數學

對話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更是將知識觀以及教學方法理論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教學藝術,大大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圍繞基于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小學數學教學這一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和探討,整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概述,第二個部分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的操作過程。

一、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概述

1.對話式教學概述

對話式教學由教師、學生、課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交流以及探索的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研究和探討,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和學生通過對話交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話式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的積蓄準備階段、課中的能量轉換階段以及課后的應用拓展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高度重視。

2.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的意義

首先,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能夠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近些年,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新課標也更加注重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其中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能力成了重中之重。其次,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平等和諧的原則。采用開放的對話式教學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中學習更多知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操作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首先教師必須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能夠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質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研究探討過程。

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有一個粗心的三角形,在早晨上學的時候把一條邊忘在家里了,(教師在黑板上三角形的一條邊擦掉)“你們看這還是不是一個三角形?”“這不是三角形,那是什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非常有趣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并且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思考。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并互動的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的知識,并且主動思考,弄清楚知識的由來,并且注重聯系已經學習過的舊知識,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后面的對話以及互動環(huán)節(jié)做準備。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和表面積》時,教師把學生帶到學校體育場的跳遠沙坑旁,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自己動手測量、計算,然后將他們的問題進行匯總,學生提出了很多數學問題,比如:這個沙坑的占地面積是多少?這個沙坑里的沙有多少?等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了。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還能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實踐學習的能力。

3.合作交流,小組展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完成了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后,就要開始進行合作交流與小組展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對話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是學習新的知識并且形成能力的關鍵所在。小組內的對話和互動完成之后,就開始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全班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和對話,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相互之間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學習心得,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張揚個性。

4.總結提升,學以致用

在進行班級合作交流與小組展示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新知識產生的方式方法以及結論進行總結和提升。在合作交流對話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主動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但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所學習到的知識是零散以及感性的。這個時候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將零散的感性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通過積極思考,將其上升為規(guī)律性的系統(tǒng)理性知識,從而能夠實現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與提升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必須要進行一定的鞏固訓練以及拓展訓練。練習題的設計必須要有可操作性,體現思維的開放性,并且形式多樣,能夠達到鞏固和拓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話式教學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體現出很多特性,如平等性、參與性和傾聽性以及差異性等。采用開放的對話式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蓋維秀.基于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小學數學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3,18(17):156-157.

第4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小組合作、競爭、交流、交往

目前,在我國小組合作學習是國家基礎課程改革所強調和提倡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我國教育家王坦將其表述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慕虒W策略體系”。

結合我們三星級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經歷,下面我想具體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發(fā)展歷程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古老的教育觀念和實踐。在西方,古羅馬昆體良學派曾指出:學生可以從互教中受益。大約在18世紀初,英國牧師倍爾和蘭喀斯特(Bell,A.&Lancaster.J.)廣泛運用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19世紀初合作學習觀念傳到美國,在教育家帕克(Park,F.)和杜威(Dewey,J.)的積極倡導下,合作教學法在美國教育界占據了主流地位。然而,由于公立學校強調人際間的競爭,合作教學法從20世紀30年代起失去了主導地位。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觀念中道復興,在斯萊文(Slavin,R.E.)、約翰遜兄弟(Johnson,D.W.&Johnson,R.T.)、卡甘(Kagan,S.)等學者的推動下,原有的合作學習觀念迅速發(fā)展成為一系列原理與策略體系,再度成為美國教育界的時尚?,F在,我國課改也積極推行這種學習方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有以下作用

1、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首先,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jié)。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于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fā)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

2、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競爭的意識。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當今社會無處不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作為學校,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的上進心、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學習將整個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問題的討論與解決過程中,組與組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會逐漸增強。班級可以看作是社會的一個小的縮影,在這個小社會中培養(yǎng)出的競爭意識,對學生們進入未來的大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3、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彌補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拉埃丁和斯泰萊在199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當學生學習的某個學科的材料要求與其認知風格相匹配時,他們實際的學習結果沒有他們自己所預期的那么好,而在學習材料的要求與其認知風格不匹配時,他們學得卻比預期的要好”。拉埃丁對此結果的解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各個成員通過組間成員的交流、合作,對知識有了比較透切的了解。這些學生能夠意識到了自己的學習風格與材料結構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應較高的預期。其實這一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當學習者能夠意識學習風格特征與學習任務要求的匹配關系時,便能夠作出主動的努力。

4、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張揚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之間建立了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所有的小組成員通過一個共同目標緊密的聯系起來,每個成員都承擔了一定責任,成員之間面對面的接觸,以不斷加深了解的方式進行交談,非常親近。不管有沒有天賦,他們都能夠昂首挺胸,大膽發(fā)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視自己為有價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5、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促成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讓學生從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學習,必然與知識、技能聯系在一起,學生所獲得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本身,而是學生經歷小組合作這一過程。過程本身所蘊含的啟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困惑與頓悟,以及愉悅的合作所帶來的精神享受都成為知識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

6、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合作促進了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規(guī)范、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課堂行為。合作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塑造了學生自信、堅強和樂觀向上的性格品質,使其從小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具備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良心理品質。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方法

老師要對學生科學的分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組秩序,根據班級學生不同特點(心理特點、知識結構、能力大小、性別、興趣、刻苦程度等異質情況)異質搭配,小組構成多元化,常分常新。每小組一般6人。每組可任命小組長一名,明確組長的帶頭責任,采取輪換制。學生站立的隊形可以適當改變。(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長明確由誰組織,由誰記錄,由誰發(fā)言,協作完成任務。

老師要在課前把準備好的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預習。學生完成學案可以通過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學生討論的形式完成學案。老師在上課前要批改好學案,做到了解學生的學情。設置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便于上課時有的放矢,突出難點。

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組內充分交流。老師提出問題后,快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組內迅速交換思想。老師可以說:“各組帶著老師的問題展開討論好嗎?”學生討論后,老師說:“下面請各小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其他組的同學注意記錄和自己不同意見,哪組先匯報?”大家在交流中資源共享。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注意點

小組合作的精神應在于對問題的合作探索之中,課上老師拋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展開小組交流討論,充分發(fā)揮“團體動力作用”的學習活動,對同伴成功的學習方法、成果虛心認真地借鑒吸收,聯系自身加以對照、類推或創(chuàng)造。對同伴失?。ㄥe誤)的動作給予指導和糾正。課堂教學合作中,師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的關系,逐步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學生學習合作中,學生以前原有的“各練各的,各玩各的”變成了“互幫互助,共同合作”的關系。合作不回避結論,但合作學習應著眼于在對結論的追求過程中所獲得的方法與樂趣。合作學習不應僅是教室里的熱鬧,更應將教學的范圍擴展到更深更廣的天地。撥開迷霧,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教學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學習,其意義絕非教學方式上的標新立異。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班級授課為前導結構,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是一種目標導向,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促進更高更復雜學習行為的活動;它以各小組合作過程中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而且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進展的;是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tǒng)一。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北京未來新世紀科學發(fā)展中心主編,遠方出版社?2008.4

第5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滿足基礎需求、突出特色的學校信息化運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實際、分步建設、滿足基礎需求、凸顯特色”。具體而言,是指學校在信息化建設和發(fā)展時,首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明確學校信息化的建設方向,設計和規(guī)劃發(fā)展方案;其次,從經費角度和實際需求角度考慮,主要借助海淀區(qū)教育信息化領先發(fā)展的優(yōu)勢,依據發(fā)展方案分步實施,確保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平臺的成功建設;最后,在環(huán)境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特色,以發(fā)展特色信息化項目為建設重點,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針對具體的項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顯信息化建設重點,同時健全信息化管理與運行機制,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此類運作模式的學校集中精力發(fā)展特色項目,提高師生信息化能力,促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動化和高效化,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這種運作模式適用于信息化建設經費有限,軟硬件正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完善,深入挖掘現有各系統(tǒng)、各平臺應用成效的學校。

核心特征

1.注重發(fā)展學校特色項目

隨著信息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無界限互動的地球村”成為現實,學校之間在信息化方面的競爭也愈加激烈,競爭實力的高低不僅與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規(guī)劃等有關,還與學校是否能夠在整體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建設各自的特色有關。學校特色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合理利用本校優(yōu)勢、潛能基礎、信息化環(huán)境形成的,因此,發(fā)展特色項目至關重要。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時有所偏重,結合學校的優(yōu)勢和辦學條件,有選擇性地進行建設和發(fā)展。特色的選定十分重要,它既決定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也決定了學校最終能否形成特色。學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設共性的基礎上,又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從本校的實際出發(fā),形成獨特的個性,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精”的獨特性。同時,特色項目的發(fā)展也符合教育規(guī)律、學校辦學宗旨和教學實際,順應社會的教育發(fā)展趨勢,產生了較為系統(tǒng)的辦學思想和經驗,并為人們所接受,有推廣價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學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醞釀、探索與實踐中,以特色教育為實施途徑,注重特色信息化項目的建設。2011年結合校情明確提出以努力打造“綠田文化”為重點,以實現“每個人都能享受成功快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為了便于教師獲取與教材配套的軟件資源或課件資源,學校引入“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tǒng)”。將這個系統(tǒng)應用于教學中,能有效提升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率,節(jié)省教師備課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依托校園網絡和城域網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幫助用戶走出“信息孤島”的困境。

2.以互動反饋技術促進師生交流

互動反饋教學系統(tǒng)以“一對一”的交互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學科有關的信息資料的搜集、處理、交流工作中,不僅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也為教師提供了直接、及時的教學反饋,使其準確把握教學進度,更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力提供了條件保障?;臃答伡夹g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正在成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促進學生學習的新型工具。知識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也提高了中小學的教學效益和教育質量。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發(fā)展、使用和推廣互動教室中的互動反饋技術,將答題器作為課題測試的數據采集工具,將課題測試結果當堂采集并反饋,并在課上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情況,改進課題教學;課后,教師可以調出課堂上的測試數據,既可以查看每個班整體的測試情況,也可以了解某位學生的測試情況,便于及時做出備課調整,針對某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答題的同時,系統(tǒng)也將數據寫入網絡數據庫,學生可以在課下登錄查看測試情況,方便學生復習?;臃答伡夹g的使用開啟了新一代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體驗著全新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優(yōu)越性與成功感。

3.以科研驅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在推進和應用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的過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的深入推進,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更加扎實,為教師之間的協作和互助創(chuàng)建了良好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學校選擇能夠與本校研究重點相關、大部分教師能夠參與和使用的應用系統(tǒng)為平臺,由校長和科研骨干教師申報科研課題,將學校的中青年教師編入課題組,根據每位教師的特點和興趣安排科研課題中的任務。同時,學校采用普及培訓和重點培養(yǎng)的方式,對全體教師進行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課件制作等專項培訓,以青年教師為主力,通過培訓和共同討論的形式,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有效性,輻射和帶動中年教師加入學習行列,提升全體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將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能力反映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育發(fā)展。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學根據目前使用的“電子檔案系統(tǒng)”和“網絡閱卷系統(tǒng)”,與當前科研熱點結合,確定了依托信息化應用項目參與科研項目的重點,將重點集中在“課程整合”、“評價工具”和作為整個學校教學和科研基礎的“教育評價理論”等三個方面,申報研究選題,嚴格按照科研課題的研究計劃開展應用系統(tǒng)的試用、培訓、使用、推廣、改進,同時提出要求,引領和幫助教師發(fā)展,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

4.信息化經費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項基本任務,一是基礎設施、設備建設;二是信息資源建設;三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開展以前兩項建設為前提條件。顯而易見,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化建設經費是最為基本的問題,也是個瓶頸問題,它是一直困擾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大難題。此類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時緊抓建設重點,綜合考慮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學校經濟條件,從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和應用價值出發(fā),以建設符合本校特點的特色信息化系統(tǒng)和平臺為中心,充分考慮項目的可推廣性,做到有限的資金投入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在資源建設方面不提倡學校教師的自主開發(fā),而是鼓勵學校積極引進、優(yōu)化組合,做到有效借鑒和充分應用已有資源,以實現資源的共享,避免重復性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

運作模式

1.依據發(fā)展方案,分步實施信息化建設

任何信息化建設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辦學規(guī)模較小的學校來說,由于經費短缺,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只能集中開展一個方面的建設,或者綜合幾個方面有步驟地同時建設。因此,信息化建設要綜合考慮學校資金的現狀、用途及使用者的專業(yè)素質和應用能力等因素分步進行,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將總目標分成多個分目標,每個分目標又分成多個時段實施,最終實現總體目標。以滿足師生基本需求為前提,分步建設校園硬件設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學先后建設了供各科教師研究、實驗使用的互動錄播教室,供學生集體活動的錄播、直播多功能廳,直至現在最新的多點互動觸控一體機和包含升降臺以及聯想iPad的第三代互動教室。以學校發(fā)展為導向,分步建設校園網絡環(huán)境,首先實現學校辦公室、專業(yè)教室、普通教室有線網絡的覆蓋,隨后根據需求不斷升級帶寬,實現無線網絡的接入,同時服務器設備也應該由原來的一機多用更新為獨立服務平臺的使用。以實用為標準,分步建設校園信息化系統(tǒng),在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保障的同時進行信息化系統(tǒng)平臺的建設,優(yōu)先考慮教學系統(tǒng)。管理系統(tǒng)也由原來單一、固定的功能模塊逐漸轉變?yōu)槎嘣?、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

2.結合學校特點,建設特色項目

學校大力發(fā)展信息化,引進先進信息化設備,搭建信息化平臺,不是為了應用而應用。學校在做信息化建設的規(guī)劃、方案、研討的時候上下已達成共識,不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為網絡而網絡,而是以需求為導向――教學上需要一個隨時隨地互動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學平臺,管理上需要一個隨時都可以方便、快捷訪問網絡的管理平臺。一所學校若想在各個方面都占領先地位,就必須投入相當豐富的資金,這對學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對于辦學規(guī)模較小,生源相對不太理想的學校來說,在信息化建設時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設,而是一定要與學校特點緊密結合,深入挖掘學校特色教育,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推進信息化建設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學明確提出以實現“每個人都能享受成功快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其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蘊涵互動反饋技術的互動反饋教學系統(tǒng)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樂。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穩(wěn)定性、根本性、長期性的特點,是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支撐。在進行學校信息化建設時,學校應該堅持把制度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貫穿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摸索,形成與學校特色定位相適應的具體制度,并對其不斷健全與完善。這些制度對于特色建設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實可行的保障作用,成為鞭策信息化建設人員積極投入研究的動力。

問題與建議

1.繼續(xù)加大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學校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見效期長,需要不斷地對設備進行維護,對教育教學資源庫進行更新,對教師進行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訓,需要不斷完善信息化系統(tǒng),如果中間出現暫停,前期的投入就會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資金的有限就會限制學校信息化建設步伐,因此,還需要不斷加大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長信息化領導力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實質是通過確定學校的發(fā)展目標、營造組織文化等促進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和變革。一所學校能夠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切實利用信息化促進學校發(fā)展和課堂教學,把工作落到實處,都與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緊密相關,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設是有限的,而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想法是無限的。因此,校長要有超前意識,重視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積極思考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對硬件、軟件和資源、人等各種因素實現整體合理規(guī)劃,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各種要素的作用,實現教育信息化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是學校建設中的重要資源,具備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發(fā)揮信息化建設的效用,反之則是對資源和人力的浪費,因此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能力至關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訓,要培訓就必須摸清教師的基本情況,摸清其信息技術應用的真實水平,同時還可以為其建立培訓檔案、培訓制度和發(fā)展評價系統(tǒng),這樣才能制定符合實情和發(fā)展需求的培養(yǎng)方案,才能培養(yǎng)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師,才能確保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

總之,滿足基礎需求、突出特色的學校信息化建設還有待繼續(xù)提高,但是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做到“低成本建設,高效率應用,重特色建設,以應用促建設,服務于教學”,真正發(fā)揮信息化的效用。

第6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一、對話前活動

以七年級下冊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Section A為例,在2013年廣東省教學觀摩活動中,韶關市田家炳中學鄧彩芬老師設計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語言輸入的熱身活動,她使用了頭腦風暴(Brainstorm),請小組內各成員快速說出并拼寫學過的食物單詞,如:apple, a-p-p-l-e,bread, b-r-e-a-d,cake, c-a-k-e.小組內指定一個學生記錄,看哪個組能在一分鐘內寫出最多的食物單詞。初中生正處于爭強好勝的年齡階段,這種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達到了每個小組寫出15-25個單詞的預期目標。

二、對話中活動

活動1:閱讀和抬頭(Read and Look Up)――適合練習或展示

小組成員面對面role-play對話,對話前瀏覽對話內容,瀏覽完畢則望著組員進行對話,如忘記對話內容,又不能進行適當改編和應變,選擇低頭看書時,觀看表演的全班同學則大喊“Look Up!”提醒組員抬頭看人進行對話。這個活動既避免了死記硬背,也讓學生有動力記憶。如果學生水平高,練習幾次就可以脫稿展示了。

活動2:小劇場表演――適合課堂展示

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表演時根據生活實際進行適當的改編。如:要使用同伴的名字而不是教材對話里的名字;如果課堂上有現成的道具,要善于發(fā)現和利用;如果對話角色太少,有同學沒有臺詞,小組長要給這個同學增加臺詞或布置背景。在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 is Gina” Section A 2d 的小組表演操練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各小組進行四人小組的對話表演。設計見下表。

這是一個二人對話,但對話里提及了另外2個名字Jane, Mike,如果讓這兩個人也出現在這個表演里就會更好。四人小組可以討論設計好這兩個人的臺詞和他們的站位。表演的同學還增加了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握手。從教學上來看,這是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滲透的很好切入點。根據常識,有學生選擇了鞠躬(日本、韓國見面禮儀),有同性別的學生搞怪地做吻面禮(法國見面禮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男女生在課堂上握手對初中生是個不小的心理沖擊,尤其是對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教師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大方、得體地面對這些社交場合,奠定整個口語活動的基調:在角色扮演時不扭捏,不做作。

活動3:大劇場表演――適合口語復習、測試或競賽

由于沒有口語或對話考試,教師在復習對話內容時,可將整冊書的內容做一個集中展示。例如,利用第一學期的圣誕節(jié)、第二學期的六一兒童節(jié),讓學生做角色扮演比賽。教師可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任務,學生自行選同伴,選定單元。教師做好協調,盡量使每個單元都有小組做展示。教師下發(fā)展示細則,如展示要求、評價標準、分工。

三、對話后活動

活動1:句子鏈(Sentence chain)

句子鏈是一個句子接龍游戲,接龍者要利用上一個句子的尾句進行情景設置造句。仍以七年級下冊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Section A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句子接龍游戲,運用"would like..."說出有關食物的句子,比賽哪個組最快完成接龍。

A: I’d like some rice.

B: She’d like some rice. I’d like some chicken.

C: She’d like some rice. He’d like some chicken. I’d like some tomatoes.

D: She’d like some rice. He’d like some chicken. He’d like some tomatoes. I’d like some noodles.

這是一個分層次的小組合作對話活動。角色A的難度最小,可以由水平最低的學生來擔任。角色D的難度最大,可以由水平最高的學生來擔任。這樣,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就感。

第7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一、繪畫地圖,捋順知識

傳統(tǒng)的歷史作業(yè)一般情況上都是選擇、填空以及問答等等的單一形式,學生們對這類作業(yè)基本上沒有太多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興趣,讓學生們主動去探索歷史知識,教師對歷史作業(yè)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們繪制一份歷史地圖,利用這一與眾不同的作業(yè)方式,讓學生們捋順重要知識點,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學習完八年級課本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之后,筆者首先幫助學生們分小組,每小組四個人,之后布置歷史作業(yè)。作業(yè)是讓每組學生們合作先回憶第一單元內容,然后在“”、“第二次”、“”和“”這幾節(jié)中根據小組成員們的喜好,任選其中一節(jié)仿照前的清朝疆域圖,繪制一幅簡易的歷史地圖,下節(jié)課一起進行討論交流。交流課上學生們滔滔不絕,展開自己的講述。其中有一組小組成員講述到:“是中國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

根據學生們的講述,筆者再給予適當的點評,給學生們鼓勵和贊賞。小節(jié)歷史地圖的繪制,讓學生們對這一小節(jié)的知識點有了深入的了解,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主動探索歷史的精神。

二、實踐體驗,升華情感

歷史教育主要是對過去的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的講述,距離現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只是課堂上的講述難以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還有平時的歷史作業(yè),例如:《》簽訂的時間和內容,以及該條約的意義和影響等,這類作業(y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在課本上找到相關內容,不利于學生們的探索,所以歷史作業(yè)設計要講究實踐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從而升華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

在講述唐朝的外交史之前,筆者首先給學生們布置課前作業(yè),讓學生們在網絡上查找、收集有關唐玄奘、鑒真和尚、遣唐使等的故事,之后小組成員進行對比、整理出自己小組的一份資料,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講述自己小組整理的資料。展示資料時,學生們十分認真積極,有一位學生說道:“唐代時期與七十多個國家都有來往,其中我覺得最值得稱贊的是唐玄宗時,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鑒真這種不畏艱難,講授佛學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p>

課堂下,小組學生之間的合作整理,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團隊精神,課堂上的外交故事的講述增強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趣味性,不再對歷史感到枯燥。另外也讓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學生們通過自己查找資料,親身實踐,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激發(fā)學生們的情感。

三、自主選擇,發(fā)展個性

每一個學生的智能表現形式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善待學生們的多元智能并盡可能去開發(fā)學生們的智能。照顧學生們的個性差異,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每個層次的作業(yè)目標和要求不同,讓學生們自主選擇,發(fā)展學生們的個性,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學習并且學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以發(fā)展、智能得以開發(fā)。

例如,在講述《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前,筆者將課程內容濃縮成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們通過看書尋找并思考問題的答案,從而達到預習的目的。問題主要設計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基礎題,命名“俯仰皆是”。主要問題有: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有多少個?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火線和開始標志分別是什么?在獨立戰(zhàn)爭過程中,大陸會議頒布了什么文件?該文件的內容和作業(yè)分別是什么;第二種是中等題,命名“伸手摘桃”。主要問題有: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是什么?談一談你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認識;第三種是挑戰(zhàn)題,命名“勇攀高峰”。主要問題是:你如何理解1787年的憲法?你如何評價華盛頓?其中第一種類型是每位學生都要做的,其他兩種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進行回答或者尋求自己小組隊員的幫助,盡力而為。

最后讓筆者驚訝的是很多學生都把三種題都回答了出來,也許學生們有差異,但是學生們都有一顆努力探索的心,主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自主選擇作業(yè)的類型,發(fā)展學生們的個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學生成績如何,在班級中要樹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作業(yè)的布置中要講究說話的藝術,從而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

第8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會計電算化教學是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開展的,隨著企業(yè)發(fā)展對專業(y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相關應用型人才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和對計算機軟件操作熟練,因此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是適應于時展潮流和企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就業(yè)和未來在企業(yè)中的發(fā)展。在財經專業(yè)中會計電算化教學是一門必修課,但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仍存在較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對于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教學軟件較為單一,中職院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水平較低,教學課程設計不合理,教學模式存在滯后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導致會計電算化教學的質量不高,教學效率低,從而對中職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根據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探討,并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1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1課程設計不合理

會計電算化教學融合了計算機基礎教學和會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中職院校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時,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和會計實訓課程的開展存在滯后性,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時對計算機理論知識與會計學的理論基礎知識缺乏認識,因此在會計電算化教學時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會計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對課程的設計安排不合理,影響了會計電算化教學的質量[1]。此外,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對財務報表的模塊學習時對計算機軟件的報表編制程序缺乏學習,學生對EXCEL表格的制作和公式計算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不理解,因此會計電算化教學時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率差。

1.2教學方法單一

基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中職院校中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時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致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由于學生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會計學的理論知識認識較少,因此在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對于會計電算化的知識難以進行深刻理解。在會計電算化的操作過程中只能根據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進行機械化操作,對相關理論知識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學生對于會計電算化的機械化水平不高,實踐效果不佳,不利于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時理論知識與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不高。

1.3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在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具備相關專業(yè)技能與豐富理論知識基礎的教師數量較少,教師普遍專業(yè)水平和專業(yè)素質不高。在會計電算化教學時,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管理學知識和經驗。但在中職院校中,大部分教師都對本專業(yè)的工作技能有所欠缺,理論知識與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對會計電算化的基礎模塊的業(yè)務流程無法深入理解[2]。且一般會計專業(yè)教師對于計算機技術操作水平較低,而從事多年的老會計教師專業(yè)知識較為穩(wěn)固,對于會計理論知識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對計算機軟硬件知識欠缺,在會計電算化教學時,不能很好的開展會計電算化的實踐課程,在理論知識講解中偏向于會計理論知識,欠缺對計算機相關知識及其他綜合性知識的教學,總體來看,會計電算化教師的綜合實力較差,綜合素質也較為薄弱,導致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整體質量水平較低,教學效果較差。

2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有效的解決措施

2.1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

為提高會計電算化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需要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適當增加會計電算化教學課時和會計電算化的實訓課,通過大量的會計電算化相關業(yè)務進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鞏固學生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3]。此外,還要進行會計電算化的仿真訓練,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將企業(yè)中的電算化系統(tǒng)進行核算,通過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加強學生對會計電算化業(yè)務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擴大會計學習的知識范圍,為學生的未來就業(yè)奠定基礎。

2.2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應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從灌輸式的教學轉為交互式和探討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解決問題的權利與機會。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出合理的教學情境,適當運用經濟業(yè)務的相關案例,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根據企業(yè)中會計崗位進行模擬實訓,讓學生能領會到會計工作的內容,體會工作過程,例如安排學生會計,出納,會計主管等不同崗位的工作權限,并讓學生從工作崗位的角度來解決實際問題和業(yè)務實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成就感和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3加強會計電算化的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保證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需要加強中職院校會計電算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在教學中要對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質進行不斷提升,優(yōu)化專業(yè)的知識結構,豐富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基礎,提高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技能。在教學中需要對教學方法不斷改進與創(chuàng)新,適應現代化企業(yè)對會計電算化等專業(yè)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以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盡快適應。其次,中職院校應與相關企業(yè)保持聯系與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聘請企業(yè)中相關領導者及專家來院校中開展講座,進行學術交流,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和對人才的培養(yǎng)能夠滿足企業(yè)的人才需求[4]。聘請企業(yè)中財務軟件等技術專業(yè)人員來校對學生開展技術性教育活動,幫助教師對專業(yè)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培訓,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提升。為了更好的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解決會計電算化中教師的經驗不足等問題,院??梢园才沤處熯M企業(yè)中開展工作,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豐富教師的工作經驗,不斷提升個人能力與專業(yè)水平,促進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4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院校中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是現代企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會計電算化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并對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專業(yè)素質進行不斷提升。中職院校在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時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加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提高院校教學設備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求,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技能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與企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在職場中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楊建平.西南地區(qū)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以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為個案[J].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15-40.

[2]劉偉.現代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233.

[3]鄭靜.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角色模糊問題探析[J].海峽科學,2015(2):73-75.

[4]賀旭紅.會計電算化專業(y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及教材建設一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7):54-56.

第9篇:小組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困境;對策

教育是文化延續(xù)和傳遞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地方音樂新課程是現代中國音樂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有效傳承并合理開發(fā)利用民族音樂藝術資源,不僅能提高民族教育的總體質量,而且能促進民族地區(qū)音樂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一、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傳承中面臨的困境

(一)土家族文化課程開發(fā)不夠

土家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的民族音樂文化課程開發(fā)目前還未深入。從走訪的一些學校發(fā)現,土家族地區(qū)絕大多數學校課程主要采用適合漢族地區(qū)的“大一統(tǒng)”課程模式,適應民族特點、照顧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尚未形成,民族特色體現不夠。

如今,在州政府提出“民歌民舞進課堂”這一思想指導下,也有少數學校在這方面有過嘗試。有的學校每周增設一節(jié)民族音樂文化課,自編教材有計劃地傳承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雖然有了諸多嘗試,這些探索也僅僅是學?;蚪處煹囊环N自發(fā)行為,欠缺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并常常受其它因素影響而不能正常實施。[1]

(二)地方特色課程資源開發(fā)程度較淺

湘西土家族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文化、人力、自然環(huán)境資源。盡管湘西的特色課程資源豐富,可開發(fā)的價值高,但實際開況不理想。從調查中發(fā)現,教師教授的教材大部分是國家統(tǒng)編教材和省編教材,僅有少部分教師教授的是地方州縣所編教材,除了《美麗的湘西我的家》鄉(xiāng)土教材、“蒲公英行動”試點學校的部分從事音、體、美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自主編寫了少量校本教材外,非試點學校的教師自主編寫校本教材的幾乎沒有。

(三)土家族音樂教師力量薄弱

師資力量往往是衡量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中順利進行的重要標志之一。懂土家文的音樂教師非常少。如今通過政府組織的統(tǒng)一考試,越來越多的接受正規(guī)主流教育的年輕教師走進中小學,但他們不懂得土家族民族語言,使得雙語教育的師資面臨更多更大的困難。

二、加強學校教育傳承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對策

(一)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不僅是一定的文化精神的載體,也能對學生產生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校本課程的編寫還需進一步利用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資源。此外,在學校教育中的其它課程里,還要加入土家族的民歌、民族樂器和民族舞蹈等。

目前,土家族音樂文化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大量勞動力輸出,使得土家族傳統(tǒng)資源的傳承產生了嚴重的危機。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不僅僅具有穩(wěn)定性和低成本性特征,也能為中華民族傳承土家族珍貴而稀有的音樂文化資源。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資源對學生、教師和學校也是良好教育教學資源,有利于教師團結合作,增強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深層次發(fā)掘地方課程資源

湘西土家族地區(qū)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優(yōu)美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寶貴的人力資源,而所有這些均有待于開發(fā)和利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僅是記載和傳播知識經驗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傳承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心理的表征。因此,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有助于深刻認識和理解本民族文化。此外,民族地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反映了它們的價值體系、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等,這些都是可資利用的重要素材。[2]土家族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間藝術,這些都是民族文化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鼓勵教師參與音樂課程設計

在教育體系中,教師不僅是課程改革的最終執(zhí)行者,更是課程開發(fā)的研究者和參與者。從這個角度上說,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為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同時發(fā)揮教師在音樂課程發(fā)展中的獨特作用,并使教師在課程發(fā)展中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使他們能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經驗、興趣、學習風格和發(fā)展需要。

在教育發(fā)展中,我們鼓勵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多種途徑改善課程設計模式,例如讓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與土家族文化有關的內容。教師甚至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單元,將土家族的舞蹈、音樂、戲曲等融合起來,運用室內、室外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習、了解土家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四)重視雙語雙文教學

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既能掌握漢語又不忘記本民族語,這是土家族個人生活和土家族地區(q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繁榮土家族本民族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需要。

實施土家、漢雙語教學,在促進土家族發(fā)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豐富土家族學生知識、促進土家族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雙語雙文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熱愛本民族的文化,使其自覺接受、學習、掌握、傳承和創(chuàng)新土家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另外,雙語教學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華主體民族文化的同時,可以提高土家族年青一代適應中華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形成適應未來社會必要的多元文化視野。

參考文獻:

[1]王以東.在傳統(tǒng)課程中尋找特色與新意[J].中國音樂,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