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電解飽和食鹽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解飽和食鹽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解飽和食鹽水

第1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關鍵詞: 電解 飽和食鹽水 實驗改進 鐵片 碳棒

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實驗,對引導學生掌握工業(yè)上如何制取氯氣的原理有著重要作用。在中學化學教材(蘇教版)必修1專題2的第一單元中,涉及氯氣的生產原理時有一個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實驗(“觀察與思考”圖2-2,即下圖)。按照教材中的這個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很難成功。我經(jīng)過多次實驗,對此實驗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并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

1.提出原實驗的不足之處

本實驗的最大不足是反應速率很慢,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特別是對氫氣的檢驗幾乎不能成功。

2.分析原因

經(jīng)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該實驗的反應速率很慢,實驗現(xiàn)象極不明顯。由于反應速率太慢,在小試管里很難收集到氫氣,因此無法檢驗到氫氣的生成。究其原因,可能是:(1)用鐵棒作電極,表面積太小,電阻太大,不利于氫氣的產生。(2)反應在U型管里進行,使得離子在兩極之間遷移距離過長,造成整個電路的電阻較大,電源功率損耗大,使陰、陽兩極產生的氣泡較少。(3)用排空氣法收集氫氣,由于反應速率較慢和空氣的對流作用,在小試管中很難收集到足夠量的氫氣。

3.實驗改進思路

通過以上實驗及分析可以得知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加快反應的速率及氫氣的收集。那么如何才能加快該反應速率呢?基于這個問題,我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探索和改進:探索一:改變電解的電壓和電流值,發(fā)現(xiàn)用較大的電流和電壓值進行電解反應速率明顯加快,兩極上氣泡明顯增多。探索二:以鐵棒為陰極、石墨為陽極,直接插入裝有飽和食鹽水的燒杯中,發(fā)現(xiàn)兩極氣泡增多。探索三:將鐵棒換用表面積較大的鐵片,生成氫氣的量就立即增多,但生成的氣泡卻很小,呈“霧狀”分布于水中,逸出速度很慢。探索四:把鐵片對折,生成的氣泡比先前增大,但比較兩極后發(fā)現(xiàn),碳棒上生成的氣泡比鐵片上的大。探索五:嘗試著用碳棒作陰極,但是生成氫氣的速率又減小。探索六:為了較好地收集氫氣,我選用8*75小試管,并采用排水集氣的方式收集氫氣。

綜上可知:探索一、探索二都增大了電路中的電流,加快了反應速率;探索三增大了陰極的表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探索四、探索五說明粗糙的表面有利于較大氣泡的形成,但是碳棒的電阻比鐵片大,不利于氣泡的快速形成;探索六避免了氫氣與空氣的對流,能夠很好地收集氫氣,即便反應速率較慢也能收集到較多的氫氣,使檢驗氫氣的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

4.實驗改進方法

根據(jù)以上的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索,我對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1)實驗用品

實驗儀器:大功率直流電源、酒精燈、250ml燒杯、50ml燒杯、8*75小試管、馬口鐵片、打孔的塑料管、導管水槽和橡皮管若干

藥品:飽和食鹽水、氫氧化鈉溶液、淀粉KI試紙

(2)實驗過程

①將碳棒和對折的鐵片套在兩個打孔的塑料管中,在塑料管側面的小孔上接好導管,把套有塑料管的鐵片和碳棒同時放入盛有飽和食鹽水的250ml燒杯中,與鐵片一側連接的導管放入水槽中。

②以鐵片為陰極,碳棒為陽極,接通電源,發(fā)應發(fā)生,兩極都有氣體生成,通電一段時間后,陽極端塑料管中液體明顯變?yōu)辄S色,將濕潤的淀粉KI試紙放在導管口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能使淀粉KI試紙變藍,則說明生成的是氯氣;另一端,用排水法在小試管中收集生成的氣體,并將試管口移向在酒精燈火焰,能聽到噗噗的聲音,則說明生成的是氫氣。

5.實驗裝置改進后的優(yōu)點

(1)實驗裝置簡單,所需實驗儀器和試劑幾乎每個學校的實驗室都能提供。

(2)實驗操作簡單,實驗現(xiàn)象明顯。

(3)套塑料管既方便氫氣的收集,又能夠對氯氣進行有效處理,符合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

第2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的第40頁中有如圖1所示的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

該實驗裝置具有能有效收集氣體、檢驗氣體時易操作等優(yōu)點,但其還是未能有效解決下列問題:①陰極產生H2量少,進行點燃或爆鳴實驗比較困難;②驗證氯氣時,Cl2容易逃逸到空氣中而污染環(huán)境。

筆者認為:電解速率不快,H2量少可能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在u型管中電解飽和食鹽水時,離子在陰陽兩極間的遷移距離過長,電阻大。同樣的電壓下,功率消耗大,氣體生成量少;第二,陰極鐵棒浸入溶液部分太短,表面積小,不利于氫氣的產生;第三,在檢驗Cl2性質時難以杜絕其泄漏,若用其他裝置收集并吸收尾氣,則實驗步驟加多。

2、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的改進

基于以上分析,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的改進思路為:①陰極和陽極盡可能靠近,以縮短離子遷移的距離,提高電解的速率;②將電解產生的氯氣和氫氣封閉在電解器中,便于收集、教學和減少污染。

2.1 實驗儀器、藥品及其裝置簡介

儀器:學生直流電源(1套)、碳棒2根(帶橡膠塞,125×7 mm)、15×150 mL試管2根(先在底部打出小孔,D≈3 mm,這是非常關鍵的設計)、大燒杯(1個)、自制固定片、洗瓶、火柴、導線若干等。

藥品:飽和食鹽水、酚酞試劑、淀粉碘化鉀試紙、蒸餾水。

試管底部的小孔用酒精噴燈將其底部加熱至紅熱后用鐵釘戳制而成,由于此時的小孔不規(guī)則,需在酒精噴燈上加熱使其孔徑趨于規(guī)則,制得的孔徑大概在3 mm左右(實驗過程中使用的是15~150 mL試管,3mm的孔徑大小效果較好,固定片是一塊面積略大于燒杯的塑料片,上面的圓孔制作是先對照試管的直徑畫出其圓孔的大小,再用刻刀沿著畫出的圓孔線(適當縮小)刻出圓孔。由于塑料有—定的形變,當把試管插入小孔的時候,即可固定試管,再根據(jù)固定片大小最后依次刻出其他圓孔。

2.2 實驗步驟和現(xiàn)象

2.2.1 組裝實驗儀器

按照圖2安裝實驗裝置。安裝過程中應注意:要先在底部有孔的小試管加入飽和食鹽水,可以從小孔加入直至完全趕走空氣,然后在兩支試管中加入幾滴酚酞;再將兩支試管置于燒杯中的飽和食鹽水中。

2.2.2 接通電源,開始電解

接通電源,控制電壓在28 V左右,可以觀察到陰陽兩極同時產生氣體。陰極產生大量小氣泡(H2),試管內液體逐漸被排出試管,同時無色液體逐漸變成紅色,可證明陰極產生NaOH;陽極也有大量小氣泡(Cl2)生成,但試管內的液體被排出的速率不及陰極處試管快。 2.2.3 關閉電源,觀察氣體

當陰極試管中的液體被完全(大部分)排出時停止電解(建議保留一部分液體,便于觀察現(xiàn)象和驗證氣體),此時陽極試管中大部分是氣體,可看到略帶黃綠色。將小試管從固定片中拿出來,讓學生觀察。由于空氣壓力的作用,試管中殘留的液體不會滴下來,收集的氣體也不會逃逸。

2.2.4 驗證生成的氣體

(1)檢驗氫氣。先點燃酒精燈,用手指堵住試管的小孔,試管口靠近酒精燈或點燃的火柴,可聽見響亮的爆鳴聲,可證明該氣體是H2。

(2)檢驗氯氣。同樣用手指堵住小孔,試管靠近潤濕淀粉Kl試紙,放開堵孔的手指,濕潤的淀粉Kl試紙馬上變深藍色或紫色,可證明該氣體是Cl2??捎檬稚嚷剼怏w,嗅到刺激性氣味。

2.3 對影響電解飽和食鹽水速率條件的探究

本研究假設,在新的實驗裝置中影響電解飽和食鹽水速率的條件有電壓高低和電極間距等。筆者在實驗中針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探索,其實驗結果如下:

根據(jù)圖3所示,不難得到結論:在電解電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電解時間會隨著兩電極間的距離變化而變化,表現(xiàn)為當增大兩電極間的距離時,需要的電解時間增大,電解速率變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電解電壓時,會發(fā)現(xiàn)電壓與電解時間呈線性關系,并且隨著電壓的上升,電解所需要的時間減少,電解速率變快。這就為通過以改變電源電壓的方式來提高電解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然而,由于實驗中提供的直流電源具有一定額定電壓,不可能無限制的改變電解電壓,所以通過以改變電極間距離的方式來提高電解效率仍然具有—定應用價值。

3、新電解裝置的運用

3.1 電解水實驗

用上述電解飽和食鹽水裝置完成電解水實驗,同樣取得成功。實驗所得氣體生成物收集在底部有孔的小試管中。由于可燃性氣體的爆炸都存在一個爆炸極限,而實驗所得的H2是純凈的,所以爆鳴需要混入一定量空氣??梢宰尲瘽M氫氣的小試管小孔朝上暴露在空氣中,然后再點燃。

3.2 電解CuCl2溶液的實驗

在電解CuCl2溶液時,可以發(fā)現(xiàn)陰極區(qū)有銅生成,溶液由藍色變成黃綠色,而陽極區(qū)產生氣體,溶液的藍色變淺,且微微透出綠色。如果使用傳統(tǒng)裝置進行實驗,無法讓學生觀察到上述現(xiàn)象,但是改進裝置卻能進行直觀教學一一可將小試管直接從固定片中拿出來供學生觀察,不必擔心氯氣泄露。

4、本改進實驗裝置優(yōu)點

(1)實驗現(xiàn)象明顯。可以將小試管從固定片中拿出來,供學生直接觀察,不必擔心氣體逃逸。

第3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關鍵詞:北京高考;電化學試題;實驗驗證;試題探析;教學啟示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7)4C0088C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對2016年北京高考理綜第12題(選擇題)的命題和參考答案[1],中學化學教師中存在一些爭議。例如,試題的問題情境是否真實?四個選項,符合題意的是選項B還是選項D?試題的要求是否超出現(xiàn)行教材中電化學的教學要求?筆者按照試題所述的實驗情境進行實驗驗證。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做分析、探討,得到不少啟發(fā),提出來和同行切磋。

1 高考原題

用石墨電極完成下列電解實驗。

下列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或推測不合理的是( )

D.根據(jù)實驗一的原理,實驗二中m處能析出銅

(參考答案:B)

2 實驗裝置、操作和現(xiàn)象

筆者按試題提供的情境,進行如表1所示實驗(使用從干電池拆出的碳棒作為石墨電極)。

3 實驗現(xiàn)象分析和結論

(1)依據(jù)實驗1~3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以確定:題干描述的裝置和相應現(xiàn)象,符合實際,題設的實驗情境是真實的。

(2)實驗2,氯水和pH試紙作用的現(xiàn)象說明“b處變紅,局部褪色”,不能只用該處有Cl2析出來解釋,b處溶液的酸性主要是陽極上有氫氧根離子放電,使氫離子濃度增大。因此,選項B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是不合理的。

(5)實驗3的現(xiàn)象④(石墨陽極上的氣泡和石墨陰極析出暗紅色物質的現(xiàn)象比銅珠的m、n處明顯;m處的現(xiàn)象比n處明顯)與各個串聯(lián)電池的兩個電極(石墨電極與溶液中銅珠兩側)的電勢差大小不同、溶液各部分中離子濃度的不同有關。

(6)石墨陽極在電解酸、堿稀溶液時,有碳粉脫落??赡苁翘及舻馁|量不佳,由于電解時氧氣析出,雜質氧化使碳棒變得疏松。

4 試題解答困難的原因分析

考生和一些教師在解答或分析試題中發(fā)生的困惑或錯誤主要有:

(1)部分考生不理解試題設置的陌生實驗情境,不明白在電解液中放置的細鐵絲、銅珠起什么作用。不知道電解池的電解液中存在電位差,置于電解液中的導體(如細鐵絲cd)有一定的電勢,它的兩端與對應的石墨電極由于存在電位差,也可以構成電解池。

(2)部分教師和考生,機械地按工業(yè)上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原理判定Cl-比OH-更容易在陽極放電,判定是Cl-放電產生Cl2,Cl2與水反應生成的鹽酸和次氯酸引起“b處變紅,局部褪色”,認為B項合理。工業(yè)上電解飽和食鹽水是在特定條件下(如電解過程持續(xù)加入飽和食鹽水,使電解池中維持較高的食鹽濃度)進行的,因而Cl-放電先于OH-。按Cl-、OH-的電極電位高低順序,OH-放電優(yōu)先于Cl-。筆者在實驗中雖然是用飽和食鹽水潤濕試紙,但試紙上Cl-的濃度并不高,在陽極上,OH-放電仍然是主要的。

(3)部分考生以為試題圖中所標示的“m”、“n”是分別指兩個銅珠,他們沒有意識到每個銅珠的兩側會成為不同電解池中的極性不同的電極。這部分考生沒有真正理解實驗一的原理,認為實驗二中靠近石墨陽極的銅珠(“n”)是陰極,靠近石墨陰極的銅珠(“m”)是陽極。錯誤地判定銅珠(“m”)會發(fā)生氧化反應而溶解,不可能在m處析出銅,判定選項D的預測是錯誤的。

考生的上述困惑或錯誤,說明他們對電化學反應的認識比較膚淺,停留在感性認識的水平上,沒有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他們只記得結論(電解池的兩極,極性不同,分別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不理解結論是怎么形成的,對于電解池中所發(fā)生的變化的因果關系缺乏認識。因此,面對比較復雜或陌生情境下的新問題,就難以應對,產生困惑或錯誤。

5 試題對高中電化學教學的啟示

試題讓考生面對比較復雜且陌生的情境,考查他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電化學基本原理,是否具備在新實驗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xiàn)象作出正確解釋或推測的能力。試題著眼于考察考生運用所學原理知識,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測試考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水平[2,3]。應該說是一道不錯的試題。分析考生解答過程所暴露的問題,反思、改進化學教學,應該是我們分析這道試題的主要目的。

5.1 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掌握電化學基本原理

從考生對“電位差”“放電能力”理解的缺失,足以反映出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過于強調歸納總結、形成記憶的規(guī)律性知識。學生缺乏探查規(guī)律形成的本質原因的習慣,面對新情境下的問題,當然談不上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例如,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要有“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電極”――面對燃料電池以兩個相同的碳棒為電極時,教師就難以自圓其說,匆忙應對;要有“自發(fā)的氧化還原反應”――面對濃差電池、溫差電池時,更是無言以對。電解池中,“放電順序”的過分強調,面對該試題情境下,b處同時有Cl-和OH-放電,考生又難以應對;電解氯化亞鐵溶液實驗,F(xiàn)e2+在陽極上放電,如果沒有理解陰、陽離子在電極周圍的聚集和離子的定向遷移P系,考生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是極其重要的。

5.2 提高學生新實驗情境中對實驗現(xiàn)象作出正確解釋或推測的能力

“紙上實驗”或淺嘗輒止的實驗教學,學生只能停留在理論和想象實驗的層面,或者停留在記憶的層面,對操作、原理和現(xiàn)象不夠敏感。面對新情境,更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xiàn)象作出正確解釋或推測。電化學實驗多、裝置簡單、操作容易、現(xiàn)象明顯,適合于學生實驗。典型的電化學實驗,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從不同的角度體驗能量轉化、物質轉化(包括電子的轉移和利用)及電化學的應用價值[4]等。如鋅-銅-稀硫酸電池實驗,透過實驗現(xiàn)象,探析實驗的原理和微觀本質,體驗化學能、熱能到電能的轉化、鹽橋的價值和電流的利用率、從單液電池、雙液電池到含“膜”電池發(fā)展的意義等;如電解氯化銅溶液、電解硫酸鈉溶液實驗,通過分析U型管中溶液顏色變化,探查陰、陽離子在電極周圍的聚集和離子的定向遷移的關系;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探查“膜”的意義及離子放電順序的本質等。

參考文獻:

[1] 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理科綜合(北京卷).

[2]教育部考試中心. 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4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關鍵詞: 化學課堂教學 “問題串” 信息處理能力

在學習化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率非???。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我們需要教學生學會學習。與學會學習相關的能力有很多,但尤為重要的是處理信息的能力?!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提出本次課程改革在課程實施方面的具體目標時,強調通過課程實施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如何充分利用化學課堂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并運用信息資料來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化學教學的著力點。

在新課改中高中化學課程的內容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8個模塊(選修2個、必修6個),這種模塊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各模塊看上去彼此獨立,自成體系,但是相互之間存在內在的聯(lián)系,都是為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設定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利用課程設置的現(xiàn)有模塊來落實該理念,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該理念提到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輸出利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對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個人要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就要有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有綜合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在學生時代培養(yǎng)他們這種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使他們終身受益。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怎樣做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能力呢?我對“問題串”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實踐,覺得這是一種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教學方式。所謂“問題串”教學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編制“問題串”,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或分組討論完成一系列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學習,同時通過完成“問題串”中顯現(xiàn)的和隱含的問題、信息,可學生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目標所規(guī)定的標準。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就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的最核心任務不是如何把現(xiàn)成的知識表現(xiàn)出來,傳遞給學生,而是如何激發(fā)出學生原有的相關經(jīng)驗,促進相關經(jīng)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活動,同時實現(xiàn)信息的獲取、處理、輸出利用。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培養(yǎng)策略。

一、“問題串”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合理設計“問題串”,增設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

信息的獲取能力包括:確定哪些問題需要查找信息資料、確定為完成任務需要哪些信息、確定信息來源、選擇最佳信息來源等的能力。到底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信息資源得到更圓滿的解決呢?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圖片、圖書等渠道獲取相關的知識,以及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信息工具來開展學習以外,我還經(jīng)常通過“問題串”的形式進行,具體做法是:先提出問題,設計“問題串”。這些問題的提出過程,實際上就是確定信息任務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及途徑等,從而使學生下一步的活動明朗化。

信息任務確定了,需要解決技術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哪些已有的知識?哪些問題是需要借助其他的途徑才有可能突破的?如果要用到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在學生回憶出故障時,只要給予適時的提醒或點撥即可;如果是要學生動手甚至合作討論才能解決的,教師這時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設情景,提供平臺,等等。

這一做法的關鍵是“問題串”的設計,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又要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問題串”中的問題可以是教材文本中已有的,也可以是根據(jù)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要來設計,例如,在“鹽類的水解”的教學中,對學生已學過的酸、堿、鹽、pH值知識及電離理論展開鋪墊,根據(jù)教材設計以下學生實驗:

(1)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中分別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

(2)在CHCOONa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

(3)在NHCl溶液中滴加幾滴石蕊試液。

在學生做第一個實驗后,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1:三種溶液中C(H)與C(OH)的關系怎樣?

問題2:三種溶液各顯什么性?

問題3:NaCl溶液顯中性,其它鹽類是否也是中性呢?它們中的C(H)與C(OH)的關系可能有哪些?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學生會對“鹽不一定呈中性”這一理論的認同有一個心理承受度,更重要的是會從這些問題中去思考、去探究結果,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處理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式。

除了利用教材中現(xiàn)有的問題以外,我們需要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仍以“鹽類水解”為例,教材中有一個關于鹽類水解的內容和步驟的圖示,從信息的獲取角度來看,較為抽象,借助“問題串”可以使信息變得更為直觀,也有利于信息的篩選。具體設計如下:在學生做過實驗(2)以后,誘導學生質疑并提出如下思考題:

問題1:CHCOONa溶液顯何性?

問題2:說明溶液C(H)與C(OH)的關系如何?

問題3:水電離出的C(H)=C(OH),為什么CH3COONa使溶液的C(H)

問題4:怎樣使溶液呈堿性?

問題5:還有哪些鹽也能使溶液呈堿性?

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提供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索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和實質的主動性。可以這樣說,“問題串”是一堂課的教學主線,它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順序,問題設計的質量關系到學生思維活動開展的深度和廣度。

(二)正確使用“問題串”,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創(chuàng)設情境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科內容有嚴謹結構的情況,這時要創(chuàng)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種是學習內容不具有嚴謹結構的情況,這時應創(chuàng)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huán)境。

1.突出重點,處理信息。

針對第一種情況,圍繞教材內容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問題串”,并在適當時出示“問題串”,對于提高信息處理能力有所幫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必修1《硝酸的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提供了一則材料:2004年7月31日,福州市硝酸泄漏事故:

現(xiàn)場騰起紅棕色的“濃煙”,帶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引起了附近許多居民的不良反應。消防員經(jīng)過近1小時緊張施救,大面積硝酸泄漏得到控制,四周空氣基本恢復正常??刂谱《練夂?,另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大量酸液向大路涌去,流經(jīng)之處,水泥地面都被腐蝕。消防員緊急調來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經(jīng)之處壘起一個小堤壩,然后迅速運來石灰。險情再次得到緩解。

根據(jù)材料我設置了如下三個問題:

問題1:紅棕色的“濃煙”可能是什么物質?

問題2: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物質?說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質?

問題3:在搶險過程中,運來的石灰起什么作用?體現(xiàn)了硝酸的什么化學性質?

這樣,設真實、有效的“問題串”誘發(fā)學生進行探索與問題解決活動,當在解決問題1、2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硝酸的不穩(wěn)定性;在解決問題3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硝酸具有酸性,我加以引導(利用其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使學生掌握了硝酸的強氧化性,從而完成了硝酸的化學性質的教學工作。根據(jù)上述一系列問題,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自主地根據(jù)“問題串”中的問題,再結合教材內容的信息,開展問題的解決工作。這樣的內容有很多,只要問題設計得合理,許多內容學生都可以自主學習。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抓住核心,處理信息。

針對第二種情況,教師要抓住核心知識點,圍繞該知識點,設計問題,盡可能使所學習的內容圍繞核心展開。如必修1《氯氣的生產原理》一節(jié),核心內容是知道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產物,該內容在書本中有所涉及,但沒有具體的操作過程介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處理信息,從而理順信息鏈。下面是這一節(jié)課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串”:

展示初中學過的電解水的實驗視頻,設置下列問題:

問題1:兩極各產生的是什么氣體?體積比是多少?

問題2:怎么證明這些產物?

(過渡)再來觀察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現(xiàn)象。(指導學生實施實驗,觀察現(xiàn)象,結果發(fā)現(xiàn)在陰陽兩極上都有氣泡產生。)

接下來通過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產物。

問題3:你們認為兩電極上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物質?

學生經(jīng)過討論,獲得的結論是它們可能是氫氣、氧氣、氯氣。

讓學生再一次討論,看看有沒有可能還有其他氣體生成。結果又有同學說還可能有氯化氫氣體。

問題4: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能不能將上述四種氣體中的一種或幾種給排除掉?

學生經(jīng)過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氫氣體可以排除掉。在說明原因時,有同學說,根據(jù)電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產物只有單質,而氯化氫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學說氯化氫是一種極易溶于水的氣體,不可能以氣體逸出。

此時學生議論紛紛,感到他們說的理由不充分。接著又有同學站起來說:根據(jù)電解水的方程式,兩電極上生成的氫氣、氧氣中元素的化合價跟原反應物中元素的化合價均不相同,所以在電極上產生的氣體,其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應該是不同的,而氯化氫中兩種元素的化合價跟原反應物中價態(tài)沒有差別,所以氯化氫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兩個同學起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相互補充,形成的共識是:電解時,溶液中氫離子向陰極運動,氯離子向陽極運動,如果兩種離子都參與反應的話,它們不可能在同一電極上生成,所以不可能產生HCl(此時,同學們面露欽佩的神色)。

問題5: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它們存在與否?其中至少采用幾種檢驗方法?

學生通過研究,認為至少需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檢驗它們。

(學生實施實驗,發(fā)現(xiàn)陰極產生的氣體能發(fā)生爆鳴現(xiàn)象,陽極上產生的氣體能使?jié)駶櫟腒I-淀粉試紙變藍,從而得出電解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和氯氣的結論。)

問題6: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轉化為Cl2逸出,此時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質微粒是什么(學生認為是Na)?

問題(1)溶液中溶質微粒是否只有Na?

問題(2)跟Na共存的陰離子可能是什么?

問題(3)怎樣證明電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認為溶液中溶質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為如果Na,溶液就會帶電,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陰離子中和Na的電性。根據(jù)原溶液的元素組成,認為這種陰離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組合即NaOH,此時很自然地想到檢驗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試液。

(學生實驗:向電解后的溶液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結果發(fā)現(xiàn)溶液顯紅色。)

問題7:電解液能使酚酞變紅,能否證明電解產物中一定有NaOH?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爭論:

有的認為不能證明,因為是電解液使酚酞變紅只能說明其顯堿性,而不能證明這種堿一定是NaOH。

也有的認為可以證明,因為電解飽和食鹽水時,溶液中的金屬陽離子只有Na,如果有堿生成,它只能是NaOH。

又經(jīng)學生的討論,絕大多數(shù)同學同意上述第二種觀點。此時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電解液使酚酞變紅,只能說明它顯堿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說明這種堿是由電解產生的,因為有可能食鹽水在電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經(jīng)顯堿性了。這個同學的觀點,使大家覺得迷惑。此時我首先肯定了該同學的質疑精神及思維的嚴密性,再請同學們討論如何用實驗證明該觀點正確與否。

問題8:采用什么樣的實驗可證明電解液的堿性是電解產生的還是溶液本來就具有的?

學生經(jīng)過討論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很簡單,只要向原飽和食鹽水中滴加酚酞試液即可。

(學生實驗,向電解前的飽和食鹽水滴加酚酞試液,溶液不變紅色,證明NaOH是電解生成的。)

至此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產物通過學生的探究全部搞清楚了,它們是:氫氣、氯氣、氫氧化鈉,接著學生寫出了電解飽和食鹽水的方程式,我指出:這個反應就是氯堿工業(yè)的基本反應原理。

從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來看,巧妙的引人入勝的“問題串”能將學生的探究活動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應盡可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盡可能引起學生思維上的矛盾沖突。

(三)及時解決“問題串”,優(yōu)化學生輸出利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專題復習或選修模塊的內容,在學生已有能力的基礎上,開展下列活動,為學生應用信息搭建平臺、提供場所,可進一步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復習氯氣凈水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梯度問題:

問題1:氯氣凈水的原理是什么?(舊知識回顧)

問題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氣凈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關知識遷移)

問題3:NHCl是一種新型凈水劑。試利用水解實質回答NHCl凈水的原因?(實際知識具體遷移)

問題4:鐵酸鈉(NaFeO)是一種新型凈水劑。已知鐵酸鈉的氧化性比KMnO氧化性還要強,其還原產物是Fe,試回答鐵酸鈉能凈水的原因。(實際知識運用能力遷移)

以上四個問題的設計以凈水為出發(fā)點,問題的難度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知識的應用從記憶到遷移,從遷移到類比呈現(xiàn)了梯度的變化。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自然從問題的表象理解,層層遞進,到問題實質的理解,對知識的認識從低級向高級飛躍。

每學習到一個階段時,設計一定的專題復習,不只是對學生是否清楚所學知識的檢查,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信息快速輸出利用的舞臺。如果對所給問題能在短時間內理清思路,并能用較為規(guī)范的文字表達自己的解題過程,說明對這塊知識已經(jīng)完成課程標準上所規(guī)定的要求了。但是如果間隔一段時間,再呈現(xiàn)同樣的“問題串”,效果就沒有那么理想了,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知識在學生的記憶中變得模糊,甚至全部丟失,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的知識學習后,及時給予鞏固,這既有利于學生信息的輸出和利用,又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肯定,更能促進他們很好地學習。

二、對“問題串”教學的反思

(一)找到一個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

探究問題難度要適合,內容要緊緊貼近最近的教學進程。對于教材中陳述性的內容,我們可以加以改造,遵循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足跡,簡單再現(xiàn)對于該問題的研究歷程。

(二)追溯問題的源頭。

只有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夠找到問題設計的起點,才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行之有效的問題串。如果沒有找到這個起點,一切問題就會流于形式。從源頭開始到最終結論的提出,是一個完美的過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三)善于運用已知的知識通過邏輯推理得出未知的知識。

例如在分析原電池電流形成原因時,我們不是簡單地得出結論:“鋅極失去電子轉移到銅極?!倍歉鶕?jù)學生所知道的一個知識,即導線上的電流是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并且根據(jù)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方向確定電子的流動方向,由此進一步得出:“鋅極失去了電子而銅極得到了電子,所以在銅極看到的氣泡是因為H得到電子生成了H?!比绱瞬讲綖闋I,層層遞進,最后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或結論。

(四)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的線索。

比如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學習中可以設計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問題:人們?yōu)槭裁词褂秒姳鋬Υ媸澄??蒸饅頭時通常要將塊狀或顆粒狀的面堿研成粉末后,再混入面中,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加酶的洗衣粉的洗衣效果更好?為什么用溫水的效果比用冷水的效果好?這組問題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突出了化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中的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生活、改變生活。

參考文獻:

[1]朱嘉泰,李俊.簡析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8,4.

[2]陳治國.試論中學化學教育與科學素質培養(yǎng)[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1.

[3]帥保國等.論問題式學習中的“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第5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復習。

關鍵詞:高考;電化學;命題思想

高中電化學知識包括原電池原理和電解原理,以及兩者在化工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電化學是高中化學課程中重要的理論部分,該部分試題往往緊密聯(lián)系生活,與學科內及學科外的知識點有機結合,從而考查學生的能力,易于落實新課程理念,因此在歷年高考命題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高考電化學命題的思想主要有:

一、試題拓展教材內容,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1.(2011福建高考-11)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鋰水電池,可

作為魚雷和潛艇的儲備電源。該電池以金屬鋰和鋼板為電極材料,以LiOH為電解質,使用時加入水即可放電。下列關于該電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水既是氧化劑,又是溶劑

B.放電時正極上有氫氣生成

C.放電時OH-向正極移動

D.總反應為:2Li+2H2O■2LiOH+H2

此題的情境取材于書本外新的化學電源,知識落腳點是基礎。與原電池有關的試題都應該從基礎知識入手分析:(1)判斷電極及分析電極反應類型,負極發(fā)生氧化反應,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2)分析電子流向,電子由負極沿外線路流向正極,陰離子流向負極,陽離子流向正極;(3)書寫電極反應,電極反應式一定要滿足得失電子守恒。本題考查學生利用原電池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生若掌握了相關知識便可迅速選出C項是錯誤,因為原電池放電時OH-是向負極移動的。

二、電化學與實驗整合,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2.(2009上海卷-13)下圖裝置中U型管內為紅墨水,a、b

試管內分別盛有食鹽水和氯化銨溶液,各加入生鐵塊,放置一段時間。下列有關描述錯誤的是( )

A.生鐵塊中的碳是原電池的正極

B.紅墨水柱兩邊的液面變?yōu)樽蟮陀腋?/p>

C.兩試管中相同的電極反應式是:Fe-2e-Fe2+

D.a試管中發(fā)生了吸氧腐蝕,b試管中發(fā)生了析氫腐蝕

解析: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課改的目標。本題是學生熟悉的原電池設計的新型裝置,由于a為中性環(huán)境,發(fā)生吸氧腐蝕,氧氣被消耗,氣體壓強減小;b中酸性較強,發(fā)生析氫腐蝕,有氫氣放出,氣體壓強增大,所以紅墨水柱兩邊的液面變?yōu)樽蟾哂业?,故B項說法錯誤。試題通過設計新裝置,不僅考查學生運用化學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三、以陌生材料為素材,考查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3.(2010江蘇卷-11)下圖是一種航天器能量儲存系統(tǒng)原理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系統(tǒng)中只存在3種形式的能量轉化

B.裝置Y中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O2+2H2O+4e-=4OH-

C.裝置X能實現(xiàn)燃料電池的燃料和氧化劑再生

D.裝置X、Y形成的子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物質的零排放,并能實現(xiàn)化學能與電能間的完全轉化

解析:本題為信息遷移題,解題時要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A項,在該裝置系統(tǒng)中,有四種能量轉化的關系,即太陽能、電能、化學能和機械能之間的相互轉化;B項,裝置Y為氫氧燃料電池,負極電極反應為H2-2e-+2OH-=2H2O;C項,相當于用光能電解水,產生H2和O2,實現(xiàn)燃料(H2)和氧化劑(O2)的再生;D項,在反應過程中,有能力的損耗和熱效應的產生,不可能實現(xiàn)化學能和電能的完全轉化。綜上分析可知,本題選C項。試題要求學生能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綜合考查學生接受新信息及應用新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將綠色化學融入試題,強化學生的綠色化學理念

例4.(2009安徽卷-12)Cu2O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基于綠色化

學理念設計的制取Cu2O的電解池示意圖如下,電解總反應為:2Cu+H2O■Cu2O+H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p>

A.石墨電極上產生氫氣

B.銅電極發(fā)生還原反應

C.銅電極接直流電源的負極

D.當有0.1 mol電子轉移時,有0.1 mol Cu2O生成。

解析:STS教育理念下的化學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要重視從社會實際問題出發(fā)組織學習,使學生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聯(lián)系的視角去認識化學問題,思考社會問題。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與原電池有關的知識,而將綠色化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綠色化學理念,讓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利用電化學原理處理數(shù)據(jù),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5.(2009重慶卷-26)工業(yè)上電解飽和食鹽水能制取多種化工原料,其中部分原料可用于制備多晶硅。(1)略。(2)多晶硅主要采用SiHCl3還原工藝生產,其副產物SiCl4的綜合利用受到廣泛關注。②SiCl4可轉化為SiHCl3而循環(huán)使用。一定條件下,在20L恒容密閉容器中的反應:3SiCl4(g)+2H2(g)+Si(s)■4SiHCl3(g)達平衡后,H2與SiHCl3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0.140mol/L和0.020mol/L,若H2全部來源于離子交換膜法的電解產物,理論上需消耗純NaCl的質量為 kg。(3)采用無膜電解槽電解飽和食鹽水,可制取氯酸鈉,同時生成氫氣,現(xiàn)制得氯酸鈉213.0 kg,則生成氫氣m3(標準狀況)。

第6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教師要讓知識的呈現(xiàn)更加生動靈活.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的知識口述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不僅十分被動,對于很多知識的理解與體會也不夠深入.在新課程背景下更加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要注重對于學生思維的有效激發(fā),就需要從知識的生動化呈現(xiàn)做起.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方法,可以有意識地將相關教學點融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者生活實例中來讓學生加以體會,也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趣味化的教學活動來讓學生自主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生成.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而且能夠提高知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電解飽和食鹽水”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黑筆寫紅字”的化學實驗,只見教師拿出一張濾紙,用鉛筆在濾紙上寫字,但寫出的卻是紅色的字體,學生紛紛被這有趣的實驗吸引,目不轉睛地觀察,迫不及待地追問教師是怎么回事.教師這時就可以引出即將學習的化學知識———電解飽和食鹽水.通過學習這一新知識,學生了解到濾紙先用氯化鈉、無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濕,然后平鋪在一塊鉑片上,接通電源后,鉛筆就可以寫出紅字筆跡了.這種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不僅非常生動靈活,而且吸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知識教學作好鋪墊.

二、深化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有著很好的教學實踐意義,這同樣是對于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一種良好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下更加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獲取,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這樣的基礎下,教師應當深化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將會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本中的探究題材,可以透過課后的那些有意思的教學活動來為知識教學提供輔助.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展開教學活動的有效創(chuàng)設,不要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要及時對于課本知識進行一些補充與延伸.這樣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才能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根基.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究性學習的資源,使研究性學習成為可能、變成現(xiàn)實,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養(yǎng).高中化學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適合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有意識地利用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氫氧化鋁的制備優(yōu)化方案的探究、鐵鹽和亞鐵鹽的探究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學題材,每一個題材都可以成為學生小組合作的主題,并且能夠為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帶來輔助功效.

三、多樣化課堂教學形式

新課程背景下同樣需要教師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這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有著很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引發(fā)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參與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些教師沒有做到多樣化課堂教學方式的設計,課堂教學方式仍然單一,教師的講授仍然是堂課主體.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僅有礙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只能夠停留在表面.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要善于利用各種良好的教學輔助工具,這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也能夠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多收獲.化學學科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電子等微粒運動的科學,而微觀粒子的運動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著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跨越這一層障礙.要想讓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點有更直觀的體會,就必須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形式作為輔助.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這樣能夠化解知識呈現(xiàn)時的各種障礙.例如,在講“原電池”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模擬鋅原子失電子、氫原子在銅表面得電子的過程,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能使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這一真實的反應過程,而且記憶深刻.很多化學實驗不適合在課堂上展開,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這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實驗模擬.例如,在教室或實驗室里進行一氧化碳通過血紅蛋白使大腦缺氧等毒性實驗往往不具備可操作性,而借助FLASH等動畫軟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反應的發(fā)生過程,進而更好地理解這一教學知識點.

四、總結

第7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在高中化學蘇教版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專題一“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部分中,特別提到能量的充分利用問題,指出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是當前國際能源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新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但是教材在這方面并不包含對應實驗。本文針對太陽能、電能、氫能(化學能)等幾種能源之間的相互轉化進行綜合設計,既可作為演示實驗,也可看作對新能源研究的一種探索。特別是太陽能和燃料電池的綜合利用,具有其他能源無可替代的資源優(yōu)勢和環(huán)保優(yōu)勢。本文同時對如何實現(xiàn)幾種能源之間的相互轉化的自動控制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9代演示裝置的設計與改進

第1代演示裝置電能與氫能(燃料電池)的相互轉化

第1代演示裝置設計出氫氣燃料電池的充電放電過程。實驗時,先接通直流電源,此時陽極出現(xiàn)氧氣,陰極出現(xiàn)氫氣,實現(xiàn)電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當電解產生的氫氣、氧氣達到一定體積時,切換開關,此時形成氫氧燃料電池,實現(xiàn)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由于實驗室常見的u形管管徑太小,無法將電極和漏斗頸同時插入橡皮塞中,受醫(yī)用點滴瓶的啟示,選用點滴用軟管代替漏斗,并用手機充電寶代替直流電源組合成第1代演示裝置。

第2代演示裝置:電能與化學能的相互轉化,電流表指針發(fā)生偏轉

第1代裝置電解速度慢,產生氣體少,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為此只好換用傳統(tǒng)做法,使用長頸漏斗、直流電源和電流計組裝成第2代演示裝置進行操作,燃料電池接通后電流計指針發(fā)生偏轉,實驗現(xiàn)象比第1代裝置明顯。

第3代演示裝置: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液體可以進入漏斗

針對第2代裝置的不足,我改用更大的U形管和更長的碳棒,以提高電流強度和燃料電池工作時間。經(jīng)過摸索,最終選擇了2支100mL針筒和5支碳棒纖維,碳棒纖維須進行淬火處理,并用三角漏斗代替長頸漏斗。這樣組裝成了第3代演示裝置,其中燃料電池工作時電壓2V左右,電流20mA左右,終于使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且液體可以進入漏斗中。

第4代演示裝置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液體進入漏斗,U形管中現(xiàn)象明顯

鑒于第3代演示裝置存在的問題,采用定制的大U形管(管徑5cm,單邊管長20cm)代替大針筒,可以看到管中明顯的氣體產生現(xiàn)象及液體進入漏斗,且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能夠發(fā)光,見圖1。

至此,使用第4代演示裝置,可以清晰觀察到電能和化學能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用的電解質溶液為硫酸鈉溶液,構成的是氫氣燃料電池,消除了學生對于燃料電池構造及能否產生電流的疑惑。

第5代演示裝置:太陽能與電能、氫能(燃料電池)的轉化,現(xiàn)象明顯

為了實現(xiàn)太陽能到電能、氫能的轉化,只需在第4代演示裝置基礎上將直流電源換為太陽能電池板,就組裝成了第5代演示裝置,在陽光充分的條件下,實驗現(xiàn)象十分明顯。第5代裝置原理見圖2。

第6代演示裝置:現(xiàn)象更加明顯

為了實現(xiàn)太陽能到電能、氫能(燃料電池)、熱能的轉化,可在第5代演示裝置的基礎上將電解時陰極產生的氫氣導出并進行燃燒。為此,在陰極處的橡皮塞上加裝一個帶活塞的導氣管,構成第6代演示裝置。此時氫氣可以燃燒,實現(xiàn)化學能到熱能的轉化。

第7代演示裝置:實現(xiàn)電解與燃料電池工作的自動控制

第7代演示裝置安裝了自動控制浮球,在第6代裝置人為控制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動控制。在太陽能電池板的自動控制中,已經(jīng)有了太陽能路燈光控開關,將其安裝在燃料電池的控制電路中,也可以實現(xiàn)白天電解、夜間燃料電池供電的自動控制。

第8代演示裝置:實現(xiàn)室內演示全過程

第8代演示裝置改用家用浴霸取暖燈作為光源,實現(xiàn)在室內演示能量轉換,效果很明顯。如果在燃料電池的電路上安裝光控開關,就可以實現(xiàn)浴霸燈開啟時電解開始,浴霸燈關閉時電解結束,且燃料電池開始工作,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演示了幾種能量的轉化過程。

第9代演示裝置及操作步驟和現(xiàn)象:優(yōu)化室內演示效果

第8代演示裝置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室內演示,但在具體實驗中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一是浴霸取暖燈在發(fā)光的同時大量放熱;二是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現(xiàn)象還不夠明顯;三是電解速度還不夠快。為此,在3個方面進行改進:①使用小太陽燈管代替浴霸取暖燈;②使用小鬧鐘代替發(fā)光二極管;③使用氫氧化鉀溶液代替硫酸鈉溶液。第9代裝置實物圖見圖3。

第9代演示裝置的用途拓展

第9代演示裝置除了可以實現(xiàn)幾種能量轉化演示外,進行適當改裝后,還具有其他用途。

改進教材驗證電解飽和食鹽水產物的演示實驗。

用實驗裝置的思路解決遠洋輪船的用電用火及長久續(xù)航問題。

演示裝置的原理可用于太陽能路燈的供電供氣改造。

創(chuàng)新點

經(jīng)過多次改進,本裝置不但可以完成能量轉化的演示,還具備以下刨新點。

填補空白:本裝置的設計填補了目前中學實驗室無能源轉換演示裝置的空白,并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

儀器簡單:小太陽燈管、太陽能電池板、U形管、碳棒、雙控開關等均可在網(wǎng)上購買,且價格便宜,整套裝置不超過200元。

操作方便:可重復進行,成功率100%。整套實驗完成只需4分鐘左右,適合在課堂演示。

現(xiàn)象明顯:幾種能源的轉換通過小鬧鐘的指針轉動、鬧鈴響聲、液面的升降和燃燒等直觀展現(xiàn),效果明顯。

應用廣泛:可以演示能源轉換、燃料電池、電解飽和食鹽水等諸多化學實驗,并進行產物判斷,在實際生活中可在貨輪、路燈上進行改造,提供用電用火。

培養(yǎng)意識:通過太陽能、燃料電池等設計,培養(yǎng)學生節(jié)能減排的環(huán)保意識。

拓展視野:通過自動控制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刨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該項目獲得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科技輔導員創(chuàng)新成果化學教學類一等獎。

第8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PCK);集體備課;氯氣的生產原理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9–0014–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被稱為“學科知識與教學法知識的合金”[1],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表征教學主題最恰當?shù)念惐?、圖示、舉例、解釋和論證,對造成教學主題學習困難因素的理解,對學生的前概念以及有效重組學生理解所需相關策略知識的理解。教育界對教師PCK的要素有不同的分類,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其主要包括關于課程的知識、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和關于評價的知識,如圖1所示。

集體備課中教師不同觀點的碰撞,體現(xiàn)出其不同的PCK。分析不同教師PCK的差異,了解其積累、形成、轉變與發(fā)展的途徑,能夠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下面以蘇教版《化學1》專題2“氯氣的生產原理”集體備課活動為例,探討不同教師PCK的具體表現(xiàn),為探索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視角。三位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情況見表1。

1 關于課程的知識

教師關于課程的知識包括課程設計知識和課程資源知識。一方面,教師應具備對化學學科和特定教學主題的課程設計知識,清楚學生已有的知識、前概念,以及在后續(xù)學習中還將要學習的內容,清楚知識之間的縱橫聯(lián)系;另一方面,教師還應關注化學學習或者與特定教學主題相關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及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圍繞課程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選擇、開發(fā)恰當?shù)恼n程資源,為學習過程提供結構化組織和合理呈現(xiàn)的課程資源。

討論1:如何理解教材的編排順序?

教師C:教材將氯氣的生產原理放在氯氣的性質之前,這樣的編排給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學生尚未學習氯氣的性質,怎么理解氯氣的除雜、收集、檢驗和尾氣處理的原理?

教師B:我們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這種編排是教材多元化的“副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給了我們更多選擇,讓我們認識到了化學知識可以有不同的編排形式和不同的教學載體。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每一種教材必須有其較為鮮明的特色以區(qū)別于其他教材,有時候這種“特色”可能會在編排順序或者內容選擇上帶來某種傾向性,會因為過于強調“特色”而造成對其他邏輯關系的弱化。

教師A:蘇教版教材的“特色”是什么?這與氯氣的生產原理的編排有什么關系?

教師B:蘇教版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編排特點就是從工業(yè)生產引入具體內容,不僅氯氣的生產原理是這樣,“從鋁土礦到鋁合金”,“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也都是先學制備后學性質。

教師C:先學制備后學性質的編排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沒有電解原理和氯氣性質的知識作為鋪墊,學生難以理解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反應。我認為教學時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順序,先學習氯氣的性質,再學習氯氣的生產原理。

教師A:那么,我們是否應該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什么要學習氯氣呢?

教師C:氯氣是一種重要的非金屬單質,初中學生已經(jīng)學過氧氣,必修階段還將學習含氮物質與含硫物質,氯氣的學習既是對學生原有非金屬知識的擴充,同時也形成一種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范例,以此指導后續(xù)學習。

教師A:這依然是從教師知識結構出發(fā),而不是學習者的視角。作為學生,如何理解為什么要學習氯氣呢?專題1的名稱為“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2的名稱為“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其用意何在?教材是致力于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化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呢?化學是如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呢?化學工業(yè)致力于將價廉的原料制成價值較高的產品,面對大海時,化學家思考的是什么問題呢?他們是如何利用海水資源的呢?其實教材是從學習者的視角出發(fā),關注化學研究的目的與價值,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符合學科思想的學習情境,要理解這一點,需要我們能夠突破學科知識結構的束縛和原有思維方式的局限。

教師C認為教材在編排上未充分關注知識認知的先后順序;教師B認為這是教材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造成的。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學科內容組織的知識,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視角,主要關注知識獲得后在學科結構中是如何與相關內容關聯(lián),以及如何形成這種關聯(lián)的。教師A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應對具體知識和概念進行陳述和解釋,還應注重內容的學習價值,展現(xiàn)學科的思維特點,以自下而上的視角,考慮課程學習者接受的知識,關注學生“學什么”和“為什么學”的問題,從化學學科發(fā)展與實際應用的視角出發(fā),引出學習課題。

2 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

教師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是指為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的學科內容時用的方法,如舉例、建模、類比、實驗等都屬于這一類的知識。教學策略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每一個不同的教學目標都有著相對應的教學策略。

討論2:如何指導氯氣實驗室制法的學習?

教師C:課堂上應關注氯氣實驗室制法的教學,這是高中生學習的一種制備氣體的新方法。實驗教學中應向學生介紹完整的制備物質的實驗裝置,讓學生知道考慮氣體制備時應關注四點:發(fā)生裝置、凈化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和尾氣處理裝置。

教師A:不宜強調氯氣的凈化除雜和尾氣處理,這些知識涉及氯氣性質的知識,學生尚未學過,不易理解。如果在這個時候做要求,只能讓學生依靠記憶來學習,同時也沖淡了學習主題。教學中可以更多關注學生能夠理解的實驗細節(jié):例如如何選擇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儀器組裝的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使用分液漏斗而非長頸漏斗?該裝置的氣密性應如何檢查等等,利用這個實驗的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

教師B:雖然教材并沒有在這里考慮氣體的凈化步驟,但從教學的完整性出發(fā),可在講述裝置時進行補充,只要回避凈化的原理即可。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在電腦課件上完成儀器的組裝,既方便又快捷。

教師A:氯氣是高中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第一課,無論是電解飽和食鹽水,還是實驗室制取氯氣,都應該讓他們接觸真實的化學。即使不能分組進行實驗裝置的組裝,至少請學生到講臺前面進行組裝,然后再與教材中裝置圖進行比較。

教師C:我覺得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裝置圖即可,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討論各部分的作用。因為無論是讓學生在電腦上組裝還是用實際儀器,都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有動手實驗的機會,其余同學還是得不到鍛煉的機會。

教師A:組裝儀器的目的不僅僅是鍛煉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發(fā)學生思考:該怎么組裝?為什么這樣組裝?一套完整的氣體制備裝置有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教師可以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觀察教材上的裝置圖,與同學組裝的進行比較,判斷其是否正確。這個活動中學生會非常積極,他們會仔細對比,這就起到理解各裝置作用的目的了。

在氯氣的實驗室制法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C采取的策略是在學生觀察教材裝置圖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是對已有裝置圖的靜態(tài)分析,而動手搭建則是從無到有的動態(tài)生成,兩種方式對學生思維深度的引發(fā)有著較大的差異。同時教師C存在一個誤解,認為讓學生動手實驗是為了某種實驗技能的習得。實際上,化學實驗往往集實驗技能、思維方法和學科知識為一體。因教學目標的差異,不同的實驗有著不同的著眼點,同一個實驗在不同學習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與教學功能,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根據(jù)實驗教學的目的,以一系列結構化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聚焦與分析。

教師B讓學生在教學軟件上進行實驗儀器的組裝,教師A讓學生自己動手組裝,他們都關注了組裝的過程,然而,動手實驗是一種立體、多元的展現(xiàn),而軟件則是平面二維的模擬,其感知效果較弱。心理學將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分為直覺興趣、操作興趣、概括興趣和探究興趣[2],四種興趣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直覺興趣是其他三種興趣的基礎。實驗教學軟件所激發(fā)的直覺興趣遠不如演示或動手來得生動,對其他興趣的相應激發(fā)作用也較弱。

3 關于學生的知識

教師關于學生的知識主要包括對學生興趣、特點的了解,對學生己有經(jīng)驗的了解,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常見錯誤概念和產生錯誤概念原因的了解,以及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轉變錯誤概念的方法等。

討論3:如何利用教學情境?

教師B:我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我更關注教學情境的設計,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會展示海水中的主要元素含量的表格,繼而提出問題:海水中存在哪些資源呢?既然海水中除氫、氧元素外,含量最多的就是氯元素,那么,怎樣才能從海水中獲得氯單質呢?

教師A:這樣的引入簡單直接,但尚未關注化學科學研究物質世界的方式??梢赃@樣調整:海水是巨大的寶藏,從海水中我們能獲得什么呢?食鹽(氯化鈉)。然而,氯化鈉是一種較為廉價的物質,化學是一門創(chuàng)造價值的科學?;瘜W家還希望能夠進一步以氯化鈉為原料,創(chuàng)造出價值更高的產品,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氯堿工業(yè)。

教師C:我在網(wǎng)上找到一些課件,是以戰(zhàn)爭時使用氯氣作為化學武器的圖片引入,是否可行?

教師A:從聽課學生的角度考慮,這樣的引入激發(fā)的是一種怎樣的情緒?是學習氯氣的興趣,還是對氯氣的畏懼,對化學的恐懼?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生活中各種含氯物質引入:每天使用的自來水以含氯漂白劑消毒,塑料袋有聚氯乙烯,藥品中含氯元素,農藥中含氯元素,甚至宇航員的衣服也有含氯元素的材料。很多含氯物質都需要以氯氣為原料生產,那么,人們是如何獲得氯氣的呢?

教師C:課堂上引入電解食鹽水的實驗后,又該如何利用該演示實驗呢?學生不知道放電順序,如何理解生成的產物呢?

教師B:可以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而非電解原理的解釋上。初中學習電解水的時候,學生也不懂電解原理,他們是通過觀察電解水的實驗現(xiàn)象認識了該反應。這節(jié)課中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通過觀察電解食鹽水的現(xiàn)象來了解該反應。

教師A: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到氣泡并檢驗電極上產生的氣體,判斷有氯氣和氫氣生成,從酚酞溶液顏色的變化判斷有氫氧化鈉生成,從而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再從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電極上電子的得與失。這節(jié)課不必從電解原理的角度分析為什么會生成氫氣、氯氣與氫氧化鈉。事實上,從電解水到電解食鹽水,再到將來的電解熔融氯化鈉、氯化鎂和氧化鋁,這些電解反應的學習為將來系統(tǒng)思考、學習電解原理提供知識與素材的積累。

區(qū)別于從研究角度組織的化學家具有的知識,教師的PCK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的。學生是以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課堂上呈現(xiàn)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和已有知識越接近,情境的教學價值也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視野中的生活與教師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選擇教學素材應掌握適合學生的原則,所選的生產、生活情境能夠真正貼近高中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經(jīng)歷。同時,選取的素材除了具有引導知識的作用外,還應有助于學生欣賞和感受化學,領悟化學學科的價值。教學中盡量選用對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有積極貢獻的素材,少用帶有“負面”色彩的素材。

對于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的分析可以建立在對于電解水實驗的理解基礎上,這是因為教學的根本起點是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學生理解的基礎是他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學生應達到的要求即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其中關鍵性的認知環(huán)節(jié)則為教學的重點。

4 關于評價的知識

關于評價的知識包括學習可以測評的維度與測量方法。在不同主題的教學中,各維度的重要性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明確測量本節(jié)課學習效果應關注哪些維度,使用怎樣的方法。

討論4:如何布置課后練習?

教師C:參考資料上的習題涉及了陽離子交換膜,所以,課堂上應該補充介紹相關知識,否則學生將無法做題。

教師B:不能要求學生做這類題,也不能因為習題上出現(xiàn)了就在課堂上補充。教學不能被參考資料的習題牽著走,教師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和取舍。

教師A:實際上教材在修訂時將原來拓展視野中的“離子交換膜”內容刪去了,這部分內容不適合在高一必修教材中介紹,而部分參考資料未及時調整。教師應注意不要追求知識上的一步到位,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留下螺旋發(fā)展的空間。

教師B:沒有任何一份參考資料能不加取舍地直接使用,教師應選擇性使用。每節(jié)課后所布置的作業(yè)應能夠為當堂所學的內容提供適當?shù)倪\用和練習的機會,有助于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C:那么,關于電解的原理以及如何防止電解產物間的反應等問題也都不宜在這節(jié)課之后完成?

教師A:是的。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應充分考慮作業(yè)任務與教學目標的內在聯(lián)系,所布置的作業(yè)不能偏離教學目標,而應該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和操作化。本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目標為知道氯堿工業(yè)的反應原理,了解氯氣的實驗室制法,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因此,本節(jié)課的作業(yè)也應針對以上幾點。

教師B:氯氣實驗室制法的練習可以立足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將其作為一個具體的氧化還原反應實例,用來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不宜在實驗細節(jié)上做過多要求。

教師C依據(jù)練習制定教學內容,這也是很多新手教師常常會采用的方法;教師A、B認為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對練習進行選擇,練習應服務于教學。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教師所持有評價觀的不同,即作業(yè)的作用與功能,是鞏固教學內容?評價教學效果?還是控制教學?作業(yè)與教學內容要有高的相關性,作業(yè)的相關性是指作業(yè)任務與所期望的教學目標相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

教學中對教材進行的調整與加工,不應以參考資料和考試題目為依據(jù),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本節(jié)課的集體備課中未進一步討論考試,事實上考試評價的要求也是如此??荚囋u價也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理解的知識為基礎,評定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情況。

5 結束語

研究表明,教師PCK的發(fā)展有三個階段[3]:第一階段是學習模仿,在這一階段教師關注自己學科知識的準確性,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科知識的講解上,往往會模仿其他成熟教師的教學;第二階段是積累發(fā)展,這一階段,除了學科知識,教師開始關注教學素材的選擇和學生的背景知識,能夠根據(jù)學生特點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第三階段是形成風格,這一階段教師更加了解自己的PCK,處理教學內容時不再按照教材的表層結構,能夠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幫助他們建構、內化學習內容。

PCK真實地存在于每一節(jié)課之中,存在于每一位教師的頭腦與行動中,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活動,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核心就是根據(jù)這種PCK構成的[4]。對PCK的比較與分析為我們觀察、理解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開啟了新的角度。PCK為教師對日常教學工作的反思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探索促進教師PCK轉變與發(fā)展的路徑,能夠有效加快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參考文獻:

[1] LEE S. Shulman,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2]畢華林,盧巍.演示實驗教學的心理學思考[J].化學教育,1999,(12):39~41.

第9篇:電解飽和食鹽水范文

關鍵詞:學情研究;研究意義;研究方法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0-0057-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0

“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在我校試點已經(jīng)多年,對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起到積極作用。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學案導學的功能,如何更好地分層互動,一直是困擾著我校教師的難題。通過理論和實踐研究,最終我校將目光聚焦在學情研究上,我們認為加強學情研究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重要途徑。

一、研究學情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教必須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生學的法子。傳統(tǒng)教學中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在重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倡導以學生為本,也是要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就有必要了解學情。了解學情,就要了解學生認知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只有了解到這兩種水平,才可能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可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我校在進行導學案教學模式推行過程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案的導學、導思、導用功能,在學案的編制和學案的使用上,緊緊圍繞學情這個重要課題來研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不同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均有所發(fā)展,促進了我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研究學情的方法

1. 集體備課研學情

學案導學,就是要以學案為依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讓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線路圖。我校將集體備課的重心放在學案編制工作上,而學案編制的關鍵是對學情的研究。為了保證學案符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我校規(guī)定,學案編制經(jīng)過四個步驟。第一步,集體備課,研究學情。同一備課組提前兩周對教學內容進行集備。在集備之前,備課組采用前測、問卷、訪談、觀察等形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學習習慣等。集備時,同組教師之間根據(jù)各自了解的情況進行深入的學情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習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流程,形成課時學案的框架,并確定一名主備。第二步,依據(jù)學情,編制學案。主備人依據(jù)集備學情分析,結合討論結果,編制學案,形成學案初稿。第三步,反思學情,審核學案。第二次集備,各位成員再次反思學情,對編制好的學案進行審核、完善,最后定稿。第四步,再思學情,修改學案。教師在使用學案的過程中,結合自己所教的班級情況,再對學案進行適當調整,讓學案更符合自己的班級學生的學情。

2. 課前自學斷學情

在備課時,教師雖然對學情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有時還不能完全、客觀、真實地了解學情。為此,我校在課前,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診斷學情。在課前,我們先將印制好的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并要求學生將困惑寫在學案上。在上課前,我們將學案收上來進行批閱,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在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之后,我們對備課過程中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做一些調整。為了達到診斷學情的目的,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要設計科學合理,不能是書本內容的簡單填空,必須要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例如,在氯氣的生產原理教學時,我們設置了下面一些自學內容:

①工業(yè)上和實驗室中如何制取氧氣、氫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和二氧化碳使用什么樣的裝置?(目的:了解學生舊知,促進新知學習。)

②閱讀課本,看一看工業(yè)上是如何制取氯氣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③閱讀課本,想一想實驗室是如何制氯氣的?制取氯氣的裝置與以前制氣裝置相比有什么不同?(目的:通過閱讀,讓學生逐步尋找到新舊知識學習的結合點,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構建。)

④通過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老師和同學幫助解決的?(目的:了解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問題,為教學目標和教學起點的再確定做準備。)

3. 課堂教學觀學情

在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課堂上學生依據(jù)學案,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課前,教師雖然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很好的預設,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學生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會生成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科素質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員,認真觀察他們學習的狀態(tài),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體驗他們學習的快樂,洞察他們學習的真實情況,并適時進行指導。例如,在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時,有學生觀察到向陰極區(qū)滴加酚酞后,溶液變紅,但不久,紅色又褪去了。學生感到很好奇,就向我詢問原因。雖然這一問題不是這節(jié)教學的重點,但我感覺到,利用這一問題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于是,我沒有立刻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組織大家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提出假設,并設計方案驗證假設。各學習小組激烈地討論起來,最后提出產生現(xiàn)象的四種假設。第一種,可能是酚酞變質造成的;第二種,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造成的;第三種,可能是酚酞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第四種,可能與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大小有關。為了證明四種假設的合理性,我引導各小組對上述四種假設進行討論。經(jīng)過討論他們排除了第一、二種假設,但對第三、四種假設存在疑問,不知如何驗證。于是,我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動手實驗。最后學生排除了第三種可能,并證明了第四種假設的正確性。

4. 鞏固練習測學情

為了及時鞏固當堂學習內容,及時檢測學生學習情況,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學案中,我們結合當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編制了一部分鞏固練習,時間為十分鐘左右。在學生練習時,教師走到學生中間,看一看不同層次學生完成的情況,對困難學生加強指導和幫助。最后通過小組間互批的形式,相互查找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通過集體討論及時給予解決。對于問題較多的小組和學生,課后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解決課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防止這些學生掉隊。例如,在氯氣工業(yè)制取原理的教學中,為了鞏固并檢測所學內容,我們設置了下列一組試題。

①在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中,電解片刻,在碳棒和鐵釘表面都有氣體生成,其中碳棒表面生成的氣體是 ( )

A. Cl2 B.O2 C.H2 D.HCl

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試管壁上粘附有MnO2,除去粘附的MnO2可用的試劑是( )

A.蒸餾水 B.氫氧化鉀溶液

C.稀鹽酸 D.熱的濃鹽酸

③某學生在實驗室制氯氣時進行了如下操作:①連接好裝置,檢查氣密性;②緩緩加熱;③加入MnO2粉末;④從裝有濃鹽酸的分液漏斗中向燒瓶里滴加濃鹽酸;⑤多余的Cl2用NaOH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l2。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④實驗室要制得干燥純凈的氯氣,應讓產生的氯氣依次通過的試劑是( )

A.濃H2SO4,堿石灰 B.飽和食鹽水,濃H2SO4

C.堿石灰,濃H2SO4 D.水,食鹽水

⑤用下列兩種方法制取氯氣:.用含氯化氫14.6g的濃鹽酸與足量的二氧化錳反應;.用8.7g二氧化錳與足量的濃鹽酸反應,則所得氯氣( )

A.⒈娶《 B.”娶⒍

C.一樣多 D.無法比較

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在教學的始終我們要不斷地了解、診斷、觀察和檢測學生的學情。只有真正了解了學情,才能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我校在教學實踐中,對學情研究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有很多收獲,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對于這些問題和不足,有待于我們繼續(xù)探索,也懇請化學界的同仁能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40-41

[2] 王梅生.實施“課時學案”教學體會[J].化學教學,2008(8):15-16

[3] 房宏.以學案為載體,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21-23

[4] 周建華.高中化學“學案”設計的視角[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