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本小學教育科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本小學教育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小學教育科論文

第1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一)培養(yǎng)方式有誤

民辦高校在我國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公辦高校的積擠壓,競爭十分激烈。民辦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養(yǎng)方式上出現了很多的的誤區(qū)。學校的定位不準,民辦高校以公辦高校本科教學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用這樣的標準來建設學校,沒有根據學校的現狀、學生的水平來進行繼續(xù)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產”方式進行人才培養(yǎng),教材、教學內容、考核標準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辦高校的教育與公辦高校的教育是有區(qū)別的,民辦高校之間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問題,學歷教育定位與統一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使高校間的繼續(xù)教育趨于相同,相互之間只對劣勢進行比較,沒有特色和優(yōu)勢可比。另外,不同區(qū)域的民辦高校也沒有顯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也不一樣,對人才規(guī)格的需求結構是各異的,繼續(xù)教育沒有體現適應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與之不相適應。

(三)人才培養(yǎng)的時效滯后

社會是在不斷的發(fā)展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是變化的。民辦高校繼續(xù)教育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的制定,學生對知識的接收都不是實時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這就導致學生接受的繼續(xù)教育的內容可能是一個月或者兩個月之前的市場需求,出現了人才培養(yǎng)的滯后性。學校在設置專業(yè)之前,往往只會跟隨社會當前的需要,沒有細致的分析專業(yè)的未來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學生接受繼續(xù)教育完畢后,社會的需求已經發(fā)生了改變。

二、民辦高校本科繼續(xù)教育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對策

(一)找準自身定位

要找準繼續(xù)教育的定位,民辦高校首先要找到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潮流中自身的發(fā)展空間,明確繼續(xù)教育在學校教學活動處于什么位置,對繼續(xù)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規(guī)劃,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處理與社會的關系時,必須堅持自身的定位,培養(yǎng)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人才。

(二)構建繼續(xù)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民辦高校必須正視繼續(xù)教育的重要性,摒棄落后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構建一個能夠實現社會與教育之間的交流互動的體系,以培養(yǎng)社會所需求的綜合性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fā)展觀作為原則性的指導。在繼續(xù)教育的實踐中,不斷深化體系改革,完善體系內容。

(三)積極創(chuàng)新,發(fā)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學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須打破民辦高校繼續(xù)教育的“趨同性”,發(fā)展自身的辦學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中生存發(fā)展。民辦學校在對繼續(xù)教育進行規(guī)劃時需要考慮到學校所處的環(huán)境、地域因素、學校周邊地區(qū)的人口、科學技術水平、文化環(huán)境、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如在西部的學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襲東部沿海發(fā)達城市的辦學特色,必須結合西部的狀況,對教學計劃進行制定與調整。民辦高校應對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培養(yǎng)出有專業(yè)好、適應性強的人才。在培養(yǎng)過程中,注重理論、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復合發(fā)展。

(四)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繼續(xù)教育的基礎,教師綜合水平的提高對學校的綜合實力以及繼續(xù)教育的成果都有積極作用。學校應當定期組織教師的專業(yè)培訓,更新他們的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學習完畢后,進行相應的考核。構建一支“雙師型”的教學隊伍對民辦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教學經驗之外,還應對教師的工程技能和實踐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辦大學本科教育中,許多教師既在大學中任課,又是相關企業(yè)的工程師,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

(五)創(chuàng)造“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方式

第2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1.專業(yè)定位的特色。

專業(yè)定位是專業(yè)特色建設的基本出發(fā)點。小學教育專業(yè)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學,定性在教育。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以培養(yǎng)高質量、高素質的小學教師為宗旨,專業(yè)定位上具有基礎性與綜合性,尤其是在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課程以綜合為主,客觀上要求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向復合型轉型,構建多學科知識體系;在具備有關學科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及教育學知識,并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整合于一體。從這一角度講,小學教育具有雙專業(yè)性———專業(yè)綜合性以及職業(yè)導向性,與中等教育中針對某一學科的培養(yǎng)指向具有顯著差異。這正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養(yǎng)目標的特色。

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專業(yè)特色建設的靈魂。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熟悉小學教育教學規(guī)律、具有深厚教育學理論基礎知識和學科專業(yè)知識,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的高學歷、高素質的小學教師。首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師資培養(yǎng)宗旨是為小學教育服務,這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所培養(yǎng)師資應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下小學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再次,小學教育對象是學齡期6~12歲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小學教師的教學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養(yǎng)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建立是專業(yè)特色建設的基本落腳點。培養(yǎng)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動全要素的總和和全過程的總和。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基本分為3種類型:分科培養(yǎng)模式“、綜合+方向”模式、綜合培養(yǎng)模式。分科培養(yǎng)模式,套用了中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注重學科知識傳授。此模式下的小學師資,學科知識基礎夯實,但知識結構單一,難以適應小學教師多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綜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數學等核心課程為主,另輔以其他相關分科教學,強調文理兼通、學有專長。相比分科培養(yǎng)模式,這一模式弱化了學科界限,但對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能培養(yǎng)有所忽視。綜合培養(yǎng)模式,重視通識教育,強調廣博的知識視野,但課程繁多,知識缺乏系統化。基于對現有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筆者認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應立足于教育學專業(yè),采取綜合培養(yǎng)模式,即將大學通識教育與學科綜合教育相結合,將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但同時應注意精簡課程,避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使學生學有所知、學有所用。

4.課程設置的特色。

課程體系設置是落實培養(yǎng)模式的基本路徑。在綜合培養(yǎng)模式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應采取通識課程教學、學科課程教學和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多軌并行的課程模式。小學教育專業(yè)的課程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公共必修課,主要包括大學英語、文學類課程等。二是專業(yè)必修課,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基礎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教育理論課程。三是專業(yè)選修課,主要是指不同學科方向的課程,如小學語文、數學、英語教學法等。四是教育實踐課,主要開設教育技能課和實踐課,包括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師口語、教育科研等。通過以上課程,使學生具有大學通識文化水平、學科的專業(yè)水平、教育理論水平以及實際教學水平。

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特色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1.專業(yè)定位短期內難以落實。

上文中指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定位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以培養(yǎng)高質量、高素質小學教師為目標的綜合性專業(yè),但實際發(fā)展狀況卻是實力相對雄厚的師范類大學將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從事小學教育的畢業(yè)生寥寥無幾。新合并升格的綜合類大學在發(fā)展小學教育專業(yè)時,則在培養(yǎng)目標上陷入了重學術性或重技能性的兩難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養(yǎng)研究型小學教師,但所培養(yǎng)出的許多小學教師缺少實踐經驗,科研結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中,小學教育專業(yè)在很大程度上被邊緣化,招生和就業(yè)面臨雙重困難,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也難以承載培養(yǎng)合格小學教師的任務。

課程設置問題如前文所述,三種課程設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將教育專業(yè)課程與某一學科課程簡單相加,課程之間彼此獨立,缺乏有機整合;二是重視學術性課程,忽視實踐性課程;三是課程設置陳舊刻板,無法適應時展步伐,教育內容滯后于小學教育的實際發(fā)展。部分院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屬于新開設專業(yè),學科之間邏輯順序混亂,甚至出現斷層。還有些院校課程設置過于繁冗,學生難以真正內化吸收,教學實踐課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畢業(yè)生在學術性與技能型上都難以占據優(yōu)勢地位。

3.教學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許多院校在創(chuàng)新方面的培養(yǎng)情況都差強人意。很多大學教師在理論上積極主張個性教學、活動教學、情景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學模式講授教育理論。這種教學方式下的學生往往失去聽課興趣或者無法內化所學知識。另外一些教師的課堂則過于關注形式上的新穎性,而忽略了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課堂教學方法仍需進行切實有效的變革。

4.師資來源途徑單一。

由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開設時間較短,所以目前其師資力量大多來源于其他專業(yè)。專業(yè)基礎課的任課教師主要來源于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和課程與教學論,而專業(yè)方向課的任課教師則來源于相應的中文專業(yè)、數學專業(yè)、英語專業(yè)等。這種背景之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教學和科研對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另外,許多教師沒有相應的小學工作經歷,缺乏實踐經驗,對小學教育的認識滯后,學生難以受到正規(guī)有效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指引,專業(yè)特色建設也因此舉步維艱。

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特色建設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學教育專業(yè)招生規(guī)格。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培養(yǎng)高素質、高質量的小學教師,這在客觀上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長期以來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社會認可度與薪資待遇較低,因此在志愿填報率上歷來低迷。生源的缺乏勢必影響學生潛質以及學生對小學教育的專業(yè)情意,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在開展時阻力較大。針對此現狀,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近年來已通過相關政策傾斜吸引優(yōu)秀生源,為小學教育專業(yè)特色建設提供基本保證。

2.構建科學的小學教育課程體系。

首先,綜合與專長相結合。堅持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學科課程教學和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多軌并行的課程模式,構建具有綜合性特色的課程知識體系。其次,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一方面,要優(yōu)化小學教師教育的顯性課程結構,合理安排課程之間權重;另一方面,重視課外教育和隱性課程,努力使小學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品質等方面協調發(fā)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yǎng)專家型教師,具備相關理論的同時,還具有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能力與技能。

3.加強小學教育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

基于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特殊性及發(fā)展情況,在選擇師資力量時既要注重學科學術背景,又要考慮基礎教育實踐背景。因此,在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要敢于突破,實行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制度,建立與小學的長期合作關系。此外,在教師的選聘方面,不局限于學歷和職稱,大膽選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請其他高校學者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專業(yè)教學的學術性;另一方面,還可聘請部分優(yōu)秀的小學校長、引進具有“雙思素質”的教師做兼職教師,加強專業(yè)教學的實踐性。

4.建設小學教育專業(yè)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為本。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建設由于教育對象與教育任務的特殊性,更應凸顯人文性。通過營造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意識到本體價值,克服傳統教學中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思想,形成專業(yè)情意。學生在未來不僅成長為有專業(yè)知識的小學教師,同時還是具有人文情懷的教育工作者。

四、結語

第3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異本新教材 教材內容 話語體系 合適性

小學語文科教學論(也稱教學法)教材數量極多,良莠不齊,特別是教材內容值得反思與探討。筆者把新課程改革以后編寫的教學論教材稱為新教材。這里擇取比較典型的影響較大的兩部新教材對其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并對教材內容的合適性作出評價。這兩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別是由倪文錦主編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和江平主編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以下簡稱倪本和江本)。這兩部教材在邏輯框架的設置、“研究領域”的關注點和話語體系諸方面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導致了教材內容不同程度的差異。

一、邏輯框架:對話與建構

倪本教材的邏輯框架,主要以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課程內容并將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對話的姿態(tài),“交換一種理念,重建一種關系”。江本的邏輯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論和經驗并結合新課標和新課程實踐經驗作為課程內容,并將它教材化。其價值是:以知識建構為取向,滿足“教師系統教學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和一般教學工作的需要”,比較注重實用。正因為這樣, 江本與倪本教材章節(jié)內容的安排有顯著的差異。

1.即使章節(jié)標題相同或相似,但內容也相差較大。

由表1可見,江本在論述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時的視點在“技術”(方法)上,重點闡述的是哪些現代教育“技術”、如何與語文教學整合。倪本聚焦于現代教育技術對語文教學和對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重點闡述:①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②插入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內容,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實現一些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實施的條件和基礎;③現代教育技術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意義等。在更寬泛的視野里論述了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和意義、方法與價值。關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論述,倪本的視點在“教師的素養(yǎng)”上,圍繞理念轉變、角色轉換、能力提升來展開內容;江本的視點在教師角色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上,兩者在表述也有差異。

2.有的課程內容,在章節(jié)的布局上有差異而且論述的側重點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關于“小學語文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江本分兩節(jié)來論述,倪本分兩章進行論述。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節(jié)來論述,倪本獨立設章分五章進行論述。這是因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異而使邏輯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圍繞核心概念“課程”與“教學”來結構教材體系的,試圖將“課程”地位和意義突出來。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課程教學”,所以“課程”意義是分散在許多章節(jié)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一章里比較顯眼。正因為這樣,在專章或專節(jié)介紹小學語文教材時,倪本限定在新課程實驗教科書,專章分別介紹了“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及教學案例,以突出“新課程教學”概念的內涵。江本專節(jié)介紹“小學語文課程教材”,討論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fā)展”、“國外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編寫原則”、“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使用”等問題。雖也有對新課程實驗教科書的介紹,但只是“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fā)展”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樣安排顯然是根據江本教材自身的邏輯框架來設定的。

3.章節(jié)內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內容設置上比江本多了兩項內容,一是緒論“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語文教學的轉型”,二是“校本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少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小學語文學習特點”和“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學語文教學規(guī)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三是“小學語文教育研究”。顯然,這些作為章節(jié)內容的取舍,也與教材不同的邏輯起點有關。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內容所針對的教學對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較適合準教師的學習,后者適合在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或培訓。因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換一種理念,重建一種關系”,也就是說,在職教師通過倪本教材的學習,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需有一個“顛覆與重建”的陣痛過程,并最終確立新課程教學理念,建立起一種嶄新的教學關系。而準教師對語文學科教學論的學習,雖然也要樹立起新課程教學理念,掌握新課程教學的方法,但必須對傳統的教學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終走上“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路子。

二、“研究領域”:繼承與創(chuàng)新

“研究領域”這里指小學語文科教學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及諸多的研究課題。對“研究領域”中內容的取舍實質上是課程內容的取舍,一旦選取“研究領域” 中的某些課題,這些課題便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領域”的內容取舍,具體規(guī)定了教材內容是什么。

1.“閱讀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

顯然,江本“閱讀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側重于“實用性”,其中“閱讀教學理論的關注點”和“閱讀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不管是談理論或述經驗都是以滿足“實際操作”需要為出發(fā)點的。而倪本側重于倡導一種新的理念,其中“閱讀教學實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閱讀樂趣”、“豐富閱讀活動”、“注重閱讀體驗”、“學會多種讀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是新課程改革實踐中的經驗概括,這種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種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閱讀教學評價”中論述了“語文課標中對閱讀評價的規(guī)定”和“評價的實施”,實際上也是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所以,倪本試圖超越一種視野,擴展某種理論邊界。這種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中也是顯而易見的。

2.“作文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領域”7個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內容上幾乎不重合。江本關注的是教師急需掌握的基本的習作教學理論和經驗,而倪本在指出了“當前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后,選擇了“課程標準的寫作取向和國外小學作文”以及“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模型”這兩部分內容加以論述。這樣結構內容,編者試圖為“當前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編者看來,“當前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盡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問題,但根源是一個,就是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影響”,[1] 所以,“課程標準的寫作取向”和“國外小學作文”的理論與經驗,以及理論上比較成熟的三種“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模型”,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歷史與現實的背景和基礎上,放在學術視野里來審視、論述選定的內容,如“檔案袋學習的評價”。對問題的討論及相關性理論的梳理比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論背景,剪除學術的纏繞,直接面對問題(話題或課題)加以闡述,所以對問題“是什么”的論述比較清晰。

三、話語體系:規(guī)范與重建

“話語不同于言語,相反,它指語文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限定下的群體表現形式。它是隱匿在人們意識之下,卻又暗中支配人們言語、思想行為的潛在邏輯?!盵2]簡言之,由于概念(術語)選用和意義表達風格的不同話語體系也就不同。話語體系的差異,會影響學習者接受教學內容時的思維方式甚至是學術思想和方法。下面例舉四個方面的內容,比較江本與倪本在話語體系上的差異。

1.“課程性質”部分的內容及其表述

語文“課程性質”是語文教學史上的若干問題之一,是教學論學科內容應當涵蓋的要素。所以歷來的語文科教學論(教學法)都會關注和重視對它的討論和闡釋。江本的闡釋是從“對‘語文’的辨析”開始的,即以“‘語文’的辨析”作為闡釋“課程性質”的邏輯起點。這是沿襲了以往闡釋“課程性質”的表述方法,即從語文自身來考察這門課程的性質。然后闡述了“語文課程的階段性”和“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兩部分內容。在闡釋了“對‘語文’的辨析”后論述“語文課程的階段性”,最合理的解釋是,試圖明確“課程性質”在各個階段的課程教學取向,即小學側重于語言文字教學,初中側重于語言文章教學,高中側重于語言文學教學??赡芫幷呖紤]到以前的語文教材編寫上也有這種傾向的事實?!靶W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這部分內容分點論述了“學科性質的認識”、“學科性質的思考”、“學科性質的關系”,以此來明確“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是什么的問題。顯然,編者的意圖是試圖更加具體地明確“小學語文”的課程性質。

倪本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闡述,風格上與江本有較大的差異,即“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百年歷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質的演變過程,理解課程性質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的內涵。選取的內容為:“特殊歷史時期政治運動的回響”(1949~1966);“工具性與思想性的震蕩式交替”(1978~1990);“課程取向‘人文性’的表達”(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此基礎上,概述了“《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的表述及含義”。從這樣的角度闡述“課程性質”,學理清晰,立足點穩(wěn)定,避免了一些枝枝節(jié)節(jié)的問題糾纏。

2.“語文檔案袋評價”表達意義的風格

倪本,分兩段來論述“語文檔案袋評價”的內容。首先,將其置于“質性課程評價”之中,作為“質性評價”的典范之一來討論其內涵和構成。其中的概念、術語直接源于國外文獻,所以是基于國外文獻的話語體系。這樣表達,站在學理的高度,理論背景清晰。其次,作為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思想來討論,重點解釋檔案袋評價的方式。這是以“質性課程評價”理論為學理基礎來解讀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的概念即“語文學習檔案袋資料”。如果說前一點是學術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點便是教學文件的解讀,這種“解讀”指向新課程教學現實。

江本,“語文檔案袋評價”稱為“小學語文學習檔案袋”,置于“小學語文學習評價”之中,以知識認識體系即“檔案袋的內涵”、“檔案袋的構成”、“檔案袋的特點”、“檔案袋評價的具體操作”來展開論述,淡去了理論背景,突出了關于“檔案袋評價”的知識。這種表達往往需要將已有的文獻包括國外的文獻進行整合并認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課程評價”概念的整合與切分

表4中,“課程與教學評價”,倪本用“課程評價”這個概念概述,江本用“課程評價”、“學習評價”、“教學評價”三個概念概述。倪本的“課程評價”表述與“課程性質”的表述在風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內容上難以避免重復。

4.案例素材與理論素材的處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選用了比較具體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強感性內容,平衡理論性內容與實踐性內容,提供直接的課程教學經驗。而且,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為闡述理論的印證材料,教材在論述中對案例前后鉤連,充分演繹,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點在于學理的光輝。雖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幾乎都是概述性的,服從于理論論述的需要。

四、教材內容選擇與闡述的建議

語文教學論學科的教學任務重在培養(yǎng)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包括教學知識、教學能力和教學情感等,具體應注重:一是提高學生的教學理論水平,增強學生教學設計與評價以及問題研究的思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把所學的教學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導和改善自己教學與研究的行為。

顯然要完成這兩個方面的任務,不僅要靠教材的作用還要發(fā)揮教學的作用,但教材必須體現:在論述系統教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套學術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關于“課程性質”,倪本教材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百年歷程進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質的演變過程,理解課程性質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內涵。這個表述過程不單是要科學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內涵,而且蘊涵著一定的學術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如果忽略這一點,那么學生可能獲得了知識而丟棄了“學術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勢必降低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標準

教材內容的選擇可以圍繞“用‘什么’來培養(yǎng)起學生的教學素養(yǎng)”的問題來思考和把握。

從現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據什么樣的邏輯框架組織起來的教材,其內容都沒有超越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的“研究領域”。但是進入教材的內容未必都是合適的,未必都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素養(yǎng)起到作用??赡苁枪P者孤陋寡聞,至今尚未看到過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標準。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經驗,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恐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有利于教學經驗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任何教學創(chuàng)新都是基于傳統教學經驗的,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學習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經驗建構,沒有一定數量的經驗作為基礎,創(chuàng)新是難以進行的。所以對待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①要反思,②要學習。江本教材比較注重教學經驗的介紹和闡述,試圖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2)有利于改進和完善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每一門學科都不應該忽視對學習者思維方式的影響。如上所說,語文教學論教材不僅是傳授一套系統的教學知識,還要對學習者的學術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起到影響。所以,對教材內容選擇和組織,還必須考慮到教材要有利于改進和完善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3)有利于語文教師專業(yè)化建設

就教學而言,教師專業(yè)化集中表現為教學專業(yè)化,包括:掌握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知識的運用;為維護前途而進行超越專業(yè)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正規(guī)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師專業(yè)化在教學專業(yè)化層面上可以落實到以下兩個方面:

1)用專業(yè)知識來解決學習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1980年,《世界教育年報》以“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主題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專業(yè)化的目標是發(fā)展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這種以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為目標的取向應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實上,在教學層面上教師(包括準教師)不習慣用專業(yè)知識來分析與解決問題。比如,針對一些研討課的評課,很多教師都是隨便講幾句。這“隨便講幾句”往往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即缺乏理論和學術規(guī)范。所以,教材內容要提供這方面的“技術含量”。

2)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發(fā)展。教師成為研究者。這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成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討和總結,以此實現觀念更新,知識創(chuàng)新。倪本教材在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許多借鑒的經驗。

(4)突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課程改革中,吸收了諸如“語感”、“對話教學”、“檔案袋學習”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對引領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研究成果是教學論教材“當然”內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還要做篩選的工作。有的教學論教材在對新的研究成果的選用上不夠謹慎,結果是多而爛,排擠了傳統的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規(guī)范語文教學論的話語體系

所謂建立和規(guī)范語文教學論話語體系,就是強調教材內容的“合適表達”。這里強調一點,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話語。教師不是專門的理論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來的術語,就會增加學習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國外的相關理論來拓寬理論邊界,提高理論的“硬度”,也不能毫無節(jié)制的。這里以概念為例,比較一下倪本和江本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話語差異。

表5中倪本,A類概念13個;B類概念43個。江本,A 類概念11個;B類概念30個。顯然,A 類概念差別不大;B類概念差異很大,而且倪本的B類概念理論色彩更濃,即理論的邊界更寬,并大多需要作具體的解釋。江本的B類概念基本上是傳統的話語。事實上,這兩類概念組成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內容。雖然“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既定內容,但由于兩個版本在闡述時所使用的話語(術語)不盡相同,教材內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誠然,對“課程的基本理念”的闡述沒有固定的形式,只要達意即可,但是某種形式(話語)一旦進入教材就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qū)別。按照皮亞杰的理論,知識建構主要是依賴于同化和順應兩個機制來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來術語或者用以闡述對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闡釋,那么學習者的知識建構總是處于順應狀態(tài),是非常費勁而且往往不受學習者的歡迎。雖然順應對于重構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有好處,但前提是學習者必須有足夠好的接受能力,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從轉型時期的教育理論研究和傳播來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話語體系比較適合當今教材的改革與發(fā)展。

〖*本文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初等教育本科小學語文(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研究》(浙教科規(guī)辦[SC150])成果之一?!?/p>

〖注 釋〗

第4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對于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許多教育工作者長期關注的焦點,作為民辦院校的一名一線教師,我和我們的課題組歷時1年時間對西安歐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本科人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一、課堂教學方式研究的意義 首先,傳統教育長期形成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學生主要以靜聽、靜觀、靜思的方式進行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其活動形式主要是大腦機械記憶的活動。在這種方式下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相互競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缺乏群體的合作性,學習無興趣、無動力,互不關心,不會交往,自我封閉等等,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主動地發(fā)展,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民辦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去就必須改變這一現狀,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國家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學習有自身的特點。

(1)廣博性。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普遍覺得知識浩瀚如海,他們渴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的獲得各種知識和技能。(2)專精性。大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以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為特征的社會活動,圍繞著如何使大學生盡快成為高級專門人才而進行。(3)自主性。大學生的學習雖然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但是不像中學生那樣絕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是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大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決定了大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計劃能力。(4)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性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書本結論之外新觀點的尋求和鉆研。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具備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 最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掌握國際貿易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較強的學習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貿業(yè)務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畢業(yè)后能在外貿公司、跨國公司及各類企業(yè)的相關部門,從事進出口業(yè)務、外貿業(yè)務管理、市場推廣和營銷策劃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今后的工作環(huán)境除了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鑒于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大學生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應具備較強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提出了生本教育觀。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好具體環(huán)節(jié),把教轉化為學,以學定教,最大化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學,先學后教 此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預學、嘗試練習等途徑,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內、外部聯系產生直覺地、感性地、綜合地認識或疑惑,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達到對知識感悟深刻、易于內化、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的。如“國際商務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在課前先給學生設置一些商務情景,學生在課下準備。在課堂上采取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討論,通過學生講解、角色表演、作業(yè)互改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口講英語,提高英語會話水平[ 1 ] 。

為了避免學生準備不充分、課堂氣氛不活躍,老師還可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討論。例如,在《公司及產品介紹》一章中,教師先講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禮儀等理論,然后,通過幻燈片給出一條英語新聞———2008年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配額增加,并補充過去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政策。學生通讀后,給出討論話題,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國與歐盟外貿公司之間的貿易有好的前景嗎?) ,用20min時間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老師講授,結合課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至少一個理由。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各組中進行引導及答疑。最后每組找1~2位同學將各組觀點陳述,教師對其發(fā)音、觀點等給予糾正和點評。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做出示范。這樣,在課堂上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多,學生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其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師生合作—引導學生小結。又如“外貿單證”課的教學,教師利用外貿單證系統,給學生在課堂上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制作單證的理論知識在模擬機上檢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單據,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當場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真正掌握了外貿制單的技能,為成功就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 。

教研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加強實踐性教學,比如:在教授“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課程時,授課教師與西安海關聯系,安排學生去西安海關觀摩,并邀請西安海關報關科科長就報關程序和海關法規(guī)等知識進行專題輔導?;顒舆^后讓學生對此次活動進行小結,并就學生認為的實踐和理論脫節(jié)的部分進行討論,以增學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方式,各組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決問題。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個人解決;學生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合作解決;學生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合作解決。教師起著啟發(fā)、引導、幫助的作用,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思維互啟,創(chuàng)新靈感增強。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 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自學得到的知識是無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確定學習目標、科學安排時間。(2)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3)組織課外學生學習互助組, 如“一幫一”等。

三、結果分析 開展“生本教育下教學方式研究”1年余,體會如下:

(一)學生從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 實踐表明:實施生本教育下的學生普遍要求老師繼續(xù)舉行生本教學,要求教師多布置任務。

(二)學生從苦學轉變到樂學 傳統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睡覺也多。由于生本教育體現了為學生為本而設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權,學生在學習上自主,所以,他們學習的熱情高、主動性強,創(chuàng)新意識強,維特別活躍,學習效率高。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樂于學習。他們歡迎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分組討論在課堂上的使用。

第5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一批研究型的中小學教師成長起來,教育科研的地位不斷提高,教研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中小學教師中也普遍存在著“教育科研是錦上添花”“教育科研就是寫論文”“教育科研太深奧,不知從何下手”“教育科研的程式太瑣碎,要耗費大量時間”等錯誤認識。與高?;驅iT科研院所的專業(yè)研究相比,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改進課堂教學實踐為主要目的,問題來自課堂,研究場地在課堂,邊實踐邊研究邊改進。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是將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管理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通過反思、學習以及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和科學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和揭示規(guī)律的一項實踐和認識活動。它能夠幫助教師以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同時提升教師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中小學教師在開展教育研究時應該具備問題意識、發(fā)展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方法意識和成果意識。

一、問題意識

中小學教育研究以教育問題、教育現象和教育事實及其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圍繞學科教學問題,如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及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等微觀教學領域方面的教育問題。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要從教育目標提出的根本問題、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問題、教育教學實踐的弊端問題、影響教育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教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等角度選擇具有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的問題,以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作為開端,在教育教學實際情境中研究,以反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過程,以解決問題改進實踐為主要目標導向。

二、發(fā)展意識

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以“學習———研究———實踐”的模式開展,在研究中學習教育理論、學習研究方法,以研究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研究,教師在研究中樹立新的學生觀、教學觀,改進教學,從而優(yōu)化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教育研究過程中需要學習學科理論知識、教材相關知識、課程教學知識等必備知識,能提高整體知識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在研究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yè)技能,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衡量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成果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的重要標準。教育科研的選題最好是在借鑒的基礎上選取本學科中前人未曾涉足的研究領域,填補學術空白;或前人雖已研究,但尚未完善或有錯誤的領域。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選擇那些居于學科前沿、填補學術空白、補充前人學說、突破實踐禁區(qū)等方面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意義的選題。我們要抱著科學、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開展教育科研,在選題、文獻檢索、形成研究方案和實施研究、分析研究資料等過程中,要盡量突出我們自己在教育科研中所創(chuàng)造的新觀點、新措施,以凸顯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四、方法意識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為解決微觀、具體問題服務的,體現在如何將已有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并解決目前教育領域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矛盾,因而,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堅持經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思考方法,學習用質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教育敘事法、課例研究法,輔之以教育實驗、教育調查、教育心理測量、評價學習方法,并努力將新的技術手段引進教育研究。

五、成果意識

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成果可顯現為先進經驗總結、研究報告、教學論文、教學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敘事等,也可以顯現為教師的專著、軟件、課件、教案、學生作品等,其特點是有新知識產生、新規(guī)律揭示,表現為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的成效性,更加注重的是對教學微觀問題的具體解決和規(guī)律應用,往往是局部的、微觀的問題解決,更加具有個別意義,要重視研究成果在一個學科、一個地區(qū)或一個單位的推廣應用。

第6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一、對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現狀的思考

當前,設有小學教育專業(yè)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學生文理兼通,學有專長,以求培養(yǎng)出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高素質小學教師。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特色,體現小學教育綜合性特點,在造就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同時,注意加強學生學科專長、教研能力的培養(yǎng)。

這種課程設置體系,在結構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二元結構特征,表現出“雙專業(yè)”的目標取向。教務部門力圖把課程設置與小學教學科目一一對應,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拔高對學生的學科專業(yè)要求,細分課程,增加學時, 有些院校學科專業(yè)課程課時量已經占到了總課時量的42%,而學科專業(yè)課程的課任教師仍覺得課時不足,無法達到教學質量的要求;學生則處于疲于應付的狀態(tài),無法靜下心來自主學習。

單純對知識儲備數量的追求會造成課程體系的無所不包,簡單的學科綜合或不同課程的內容綜合也無法達到高等教育的質量要求。課程知識綜而不合,學生在學習上囫圇吞棗,知識體系缺乏系統完整性。從高等教育的視角來看,無論在學科專業(yè)和教育專業(yè)上,專業(yè)的學術標準和學術水平的要求與大學本科層次的要求會產生一定的差距,學生在知識的體系與結構上會產生一定的缺陷。最終造成小學教育專業(yè)學術水準下降,課程設置專業(yè)指向不明,專業(yè)培養(yǎng)的目標規(guī)格再次游移于學術性與師范性之間,不利于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建設。

二、構建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的思路

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應簡化其多元結構模式,回歸高等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一般結構模式。以小學教育基礎理論和實踐課程為專業(yè)核心課程,由此確定專業(yè)課程的結構配比,建立起由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到專業(yè)基礎課程,再發(fā)展到專業(yè)研究課程的有機的、呈梯度分布的課程體系。以系統的小學教育基礎理論和實踐課程為核心課程,以大學文化通識類課程為基礎課程,以選修課程為支持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輔助課程,構建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這一課程設置體系,注重加強學生的小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系統的小學教育理論知識,對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礎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學課程理論,掌握小學課堂教學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學教育科研能力。這有利于突出小學教育專業(yè)特點,明確小學教育專業(yè)方向,提高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術研究水平;防止小學教育專業(yè)“雙重標準”的出現,符合高等教育的標準和要求,達到當前小學教育對“研究型教師”的培養(yǎng)需求;同時,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這一專業(yè)定位。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小學教育的專業(yè)基礎理論,在小學教學中,并不能轉化為直觀的教學效益,小學教師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語文、數學等教學科目的相關知識,這種課程設置是否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我認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小學教師應該是兒童教育專家,而非學科專家,作為一個教育家所需要的決不是單純的知識。小學教育,因其啟蒙性、基礎性、綜合性的特點,教育的重點在于發(fā)展兒童的個性,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教育的難點也不在于教師如何精通并傳授學科知識內容,而在于教師是否有能力使學生熱愛學習。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水平較低,自控能力差,對小學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藝術的要求更高,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視對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教育心理學素質的培養(yǎng)。

在這里,我并沒有貶低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小學教師都是無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學生的一切疑難問題。面對現代社會知識的容量與更新速度,我們只能要求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建立起小學教育專業(yè)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具備自我更新、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馬斯洛說過:“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通過知識達到人的個性自由和解放?!蔽覀円囵B(yǎng)的是充滿想象激情和創(chuàng)造欲望的教師,是兒童眼中個性鮮明的人生導師,而不是單純的課任教師。如果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對目前過早的將小學生置于學科體系之中,造成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現狀有所觸動,也算是一個收獲吧。

三、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

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可分為文化通識類課程、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選修類課程三部分。

1.文化通識類課程

文化通識類課程應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水平上達到大學本科水平,并增加藝術審美修養(yǎng)。課程主要有哲學原理、法學概論、大學語文、大學數學、大學英語、自然科學概論、計算機基礎、體育、音樂、美術等。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3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

2.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

小學教育理論類課程是提高小學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檢查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學生在學科專業(yè)知識體系及能力上應達到高等教育本科層次的要求。學生應培養(yǎng)自己內在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掌握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掌握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與知識結構,并具有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

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主要包括小學教育基礎理論課程、小學教育技能課程、小學教育實踐課程。以上兩部分課程,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3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

小學教育實踐類課程在時間安排與過程評價上應按專業(yè)課程標準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進行。要改變傳統師范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從新生報到一直到畢業(yè)前,讓學生不間斷地深入到小學教學第一線,目的是使學生對現代小學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的機會。在教育實踐中有意識的開發(fā)隱性課程,堅定學生的專業(yè)信念及對小學教師職業(yè)的熱愛,在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教學藝術和教育教學科研能力、自我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課程可分為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課程實踐、教育調查、論文撰寫等。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2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一年級在每學期第一周及學期中間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見習。二年級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組見習,并開始為小學教育調查研究做好準備。三年級學生自由實習,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教育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定期檢查,并對學生的教學、調查給予指導和評估。四年級學生連續(xù)實習時間應不少于十二周,學生實習授課種類應不少于三門,教育調查和論文撰寫時間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論與實踐課時數占總教學課時的50%以上,這樣,就可以起到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突出專業(yè)特點,提高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專業(yè)化程度的作用。

3.選修課

選修課以增加專業(yè)知識深度、培養(yǎng)學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長為目的,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學科選修課,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重點應放在學生日后自學方法的指導上,學生應在學科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按照學科知識體系選修。

四、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

課程的教學直接關系著課程設置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教師在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應以“教學做合一”為指導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提供民主的學習氛圍。

第7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教育實踐活動是塑造專業(yè)化教師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師院校還沒有把教育實踐真正作為一種課程去建設,職前教師培養(yǎng)依然遵循的是強調專業(yè)知識的理智取向。小學教育專業(yè)教育實踐課程亟待改革,要正確理解其專業(yè)意義,科學地建構實踐類課程體系,恰當選擇課程內容,正確地進行實施與評價。

近年來,教師職前培養(yǎng)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受到批評最多的是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小學教育專業(yè)出現在高等教育中雖然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但教育實踐問題卻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導致職前教師出現專業(yè)情意淡薄、實踐性知識積累不夠、對實際教育教學體驗不足、工作適應期延長的嚴重缺陷,影響到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育實踐課程已成為嚴重影響小學教育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因素,突破這一瓶頸是當今高師院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正確理解教育實踐的含義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教師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實踐的理解比較狹隘,往往將它與教育實習等同起來,這主要緣于教育實習一直是教師教育中師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學的唯一機會。但這種先理論后實習、理論與實踐斷裂的培養(yǎng)模式已遭到廣泛的質疑。

小學教育專業(yè)植入高等教育體系之后,要真正培養(yǎng)出專業(yè)化程度較高,即能盡快勝任教師工作并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要求和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首先必須突破“教育實踐活動即教育實習”的傳統觀念,在師范生進入小學進行教育實習之前,就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其做好教師意識和專業(yè)精神、教師基本功、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同時,在教育實習之后,也應讓師范生有機會反思、糾偏補漏和再實踐,從而使認識與實踐的結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師教育中的“教育實踐活動”,從活動場所看,不僅包括在小學進行的實踐活動,而且包括在師范院校內和其他教育場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從活動內容看,不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務的教育實習,而且包括任務相對單一的教師基本功練習、教材研習、教育教學技能練習、教育科學研究研習、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從活動方式上看,應包括合作研討、觀摩(見習)、模擬教學(微格教學)、參與競賽、實習、有償或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從活動組織形式看,應包括集體性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活動和個體獨立的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從組織管理看,除了有由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外,還可以有師范生在學校教師引導下自發(fā)的實踐活動。

二、正確把握教育實踐類課程的專業(yè)意義

教師職業(yè)具有“雙專業(yè)性”,教師教育課程是形成教師雙專業(yè)性質的決定性因素。

教師教育課程應該包括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技能、教育實踐與體驗三個領域,而不僅僅是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教師教育課程從課程內容上可分為教育理論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兩大類。教育實踐課程與教育理論課程同為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一種以實踐性為主的綜合性實踐課程。

教育實踐課程是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師教育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學教師不是以其所教學科為專業(yè),而是把“教育行為與教育活動”視為其專業(yè)表現的領域。中小學教育活動最鮮明、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實踐性,而不是理論性;2.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鮮明的實踐性要求中小學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知識。這種實踐性的知識是與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相對應的,其獲得的基本途徑是真實的教育情境與教育現場。離開了教育實踐課程,職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培養(yǎng)就是句空話。因此,在整個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實踐課程具有核心價值;3.小學教育教學就其內容來講是簡單的,但就其教學內容的心理化來說卻是復雜的。事實上,教育對象越是低齡化,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要求就越高,小學教師專業(yè)素質更多的是體現在其擁有的實踐性知識上。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是小學教師最重要的專業(yè)支撐。

三、小學教育專業(yè)教育實踐課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當選擇教育實踐課程的內容

高等師范小學教育專業(yè)的教育實踐課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內容。

1.專業(yè)情意培養(yǎng)

專業(yè)情意培養(yǎng)主要包括:初步認識小學教育,懂得小學教育的意義;了解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及其專業(yè)精神;熱愛小學生,愿意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目的是幫助師范生自覺地以“教師”的素質要求發(fā)展自己,促進其從以學生身份被動地接受學習向以準教師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現象的轉變。課程實施形式上應靈活多樣,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請進來。如可以安排與小學教師的交流活動,既要與優(yōu)秀教師交流,又要適當與從師范院校畢業(yè)不久而較有成就的年輕教師交流,以促使師范新生樹立起遠期的目標和近期可及的目標。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養(yǎng)主要包括:(1)班集體建設的實踐。要求學會制定班集體建設規(guī)劃、班級學期工作計劃與總結;(2)學生個案研究實踐。要求學會幫助“后進生”,學會寫兒童個案研究報告;(3)班隊活動設計與組織實踐。要求學會設計班隊主題活動方案,組織班隊主題活動,能較好體現設計方案;(4)課外活動設計與組織實踐,要求學會制定班級課外活動規(guī)劃,組織小學生課外活動,符合活動要求。 轉貼于

3.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能力培養(yǎng)主要包括教學基本功、教學基本技能和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三個方面。

(1)教學基本功。包括漢字書寫(三筆字)、普通話與教師口語、即興演講、簡筆畫等。

(2)課堂教學技能。包括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課堂組織技能、交往互動技能、創(chuàng)設情境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

(3)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設計、上課、說課與評課、開放性、個性化作業(yè)設計、個別輔導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科研能力培養(yǎng)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寫。能夠選定案例、圍繞案例搜集資料,寫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夠分析案例,能夠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案例研究報告。(2)教育故事撰寫。能夠撰寫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動研究。能夠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圍繞教育見習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行動研究,能夠撰寫出符合要求的行動研究報告。

5.自我專業(yè)特長的培養(yǎng)

可從自身資源和小學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出發(fā),確定幾項自我專業(yè)特長,如具有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體課件能力、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能力。還如具有初步的雙語教學能力,能在小學中高年級進行數學、品德與社會、科學等科目的雙語教學等。

(二)正確進行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1.實施的基本原則

一是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主要是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活動課程和學科類課程的結合。二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做到見習分散,實習相對集中。三是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在搞好校內教育實踐訓練的同時,必須充分重視校外空間的作用。各類教育實踐基地應該是校外教育實踐的主平臺。

2.實施的基本途徑與形式

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種。校內實踐的具體形式主要有學科教學、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各種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助教、助研、助管、寢室每日練活動、小學名師講壇與觀摩課等。校外實踐的具體形式主要有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師成長協作團、做家教、擔任培訓(輔導)班教師、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

3.考核與評價

(1)將教育實踐活動同學分掛鉤,適當加大教育實踐課程學分比重。

(2)制定教育實踐課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相應的考評組織。

(3)教學基本功實行資格證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項教學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進入教育實習。

(4)評價主體多元化。對每次重要的教育實踐活動都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指導教師(包括小學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惠中.我國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劉捷.專業(yè)化:挑戰(zhàn)21世紀的教師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第8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1教學型本科院校小教專業(yè)實踐教學問題剖析

教學型本科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良好教育理論素養(yǎng),掌握小學教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擁有一定實踐教學能力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能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小學教師.在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過程中,實踐教學應該是一個與理論教學相適應、相對獨立的課程體系.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是指以實踐操作為主,以師范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基本教育教學技能為基礎,進而提高學生綜合教育實踐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多年以來,小學教育專業(yè)各主辦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職業(yè)技能訓練、學科課程技能實訓、見習與實習、畢業(yè)頂崗實習、畢業(yè)論文、社會實踐等為實踐教學內容,以基礎實踐、專業(yè)實踐、綜合實踐和創(chuàng)新實踐等模塊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重理論輕實踐、先理論后實踐.依據從理論到應用的認識論邏輯,實踐教學被依附于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沒有形成自身相對獨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二,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欠缺.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經常陷入一種技藝性和程序性的操練,產生工具性傾向,很難真正納入小學教師課堂、小學教師行為和小學教師生活中;第三,實踐教學空間單一、時間不連貫.各實踐環(huán)節(jié)相對分散、凌亂,缺乏層次性和遞進性.第四,實踐教學考核評價不規(guī)范.隨意性大,主觀性強、缺乏有效的考評機制,不能有效發(fā)揮考核的導向、鑒定、改進功能.第五,實習基地建設不到位.高校與小學實習基地之間聯系松散,沒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實踐共同體”,不能很好發(fā)揮對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支撐與引領作用;第六,實踐教學教師指導不力.許多高學歷教師雖理論雄厚,但缺乏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缺乏關注實踐的熱情,致使實踐教學指導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種種,影響著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提高,并成為制約小學教師職前專業(yè)成長的瓶頸.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實可行的適應小學教育專業(yè)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成為促進小學教育專業(yè)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2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與建構

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由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實施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等在內的子體系綜合建構而成.

2.1立體多維化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小教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前提和導向.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礎教育實踐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從教師職業(yè)情意、教師職業(yè)技能和教師職業(yè)能力等方面確定了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的總目標:

2.1.1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從事小學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情意.具體包括:培養(yǎng)學生熱愛并獻身教育事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熱愛兒童、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豐富師范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等師德修養(yǎng)方面的知識和體驗,形成積極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專業(yè)發(fā)展動力.

2.1.2形成比較扎實的教師職業(yè)技能.具體包括: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交流合作、溝通表達等人際知識和能力;掌握小學教育教學的策略性知識,具備扎實的教育教學基本功等.

2.1.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教師職業(yè)能力.具體包括:教學實踐能力(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堂調控、教學評價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體建設、班隊活動組織、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個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寫、教育行動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等);實驗能力(教具制作與演示、實驗設計與操作、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等);藝術表現能力(聲樂、繪畫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層結構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根據小學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及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如下: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實踐教學實施體系根據小學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密切配合教育理論課程教學,合理安排小教專業(yè)實踐教學內容,確保教育實踐教學的規(guī)定課時,充分利用假期時間,使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形成內容上的高度關聯,形式上的相互補充,從而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相互銜接、相互融通,形成一個多渠道、互通聯的實踐教學實施體系.

2.3.1實踐教學的整體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2.4.1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科學、規(guī)范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指標是實踐教學評價的前提和保證.根據小教專業(yè)實踐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體系,針對各類技能訓練(三筆字、講故事、朗誦、演講、即興說話、微格教學、教育見習、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社會調查和實踐、教育實習、畢業(yè)設計等)我們設計了全面詳細、操作性也很強的質量評價指標.這些評價指標的制定對各種實踐教學、技能訓練還發(fā)揮了積極的導向、調控和激勵功能.

2.4.2實踐教學評價范圍全面、綜合評價范圍的全面性和綜合性也是實踐教學評價的重要方面.為此,我們從全面綜合的價值取向出發(fā),突出課程評價范圍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在評價對象上,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課程是一個整體,評價既包括對指導教師(大學指導教師和小學教師指導教師)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實踐教學綜合表現的評價;評價內容上,除了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進行評價,也包括對學生組織管理能力、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評價.評價的領域主要包括教師專業(yè)知識、教師專業(yè)技能和教師專業(yè)情意等方面.

2.4.3實踐教學評價方法靈活、多樣靈活多樣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是實踐教學評價科學合理的基本保證.為此,我們綜合運用了定量與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同時,我們還創(chuàng)立并運用了“實踐能力成長記錄袋”、“學生實踐檔案”等較新穎的評價手段.

2.4.4實踐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合作在實踐教學評價主體上,我們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學指導教師評價的局限,設立了包括所有指導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等多元合作的評價機制.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實習學校的評價也按著一定的比例被納入到學生的實踐教學成績里面.尤其是把實習基地指導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身、互相評價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對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5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健全、完善

2.5.1組織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組織管理和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基本保障.組織管理上,主要是強化學院主管領導的領導、決策功能;實踐教學辦的組織實施功能和指導教師小組的指導、執(zhí)行和檢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實踐教學指導手冊”、“見實習基地管理”、“教育專業(yè)實驗、實訓管理”、“學生社會實踐管理”和“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管理”等制度.通過加強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形成了職責明確、規(guī)范科學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

2.5.2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小學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包括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建設包括微格教室、實驗室、實訓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實驗小學、紅山區(qū)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學等20多所相對穩(wěn)定的城區(qū)實踐教學基地外,近年來還逐步向旗、縣延伸,走進農村、牧區(qū)學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不斷增加經費投入和指導教師數量、提高指導質量的同時,遵循“基地共建、資源共享”的原則,既保證了職前教師實踐教學的需要,又為基地學校的發(fā)展作出積極地貢獻.

第9篇:本小學教育科論文范文

劉景喜,女,1979年8月15日出生,2001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遜克縣第一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在從教的13年里,劉景喜始終恪守著忠誠教育、奉獻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原則,把強化科研能力和業(yè)務素質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參與省市級各項教育課題的研究工作,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揮灑青春與汗水,在點滴的歲月里給予學生無限的鼓勵與關愛,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劉景喜真誠執(zhí)教、勤懇奉獻,所帶的5屆高考畢業(yè)班不僅課堂秩序優(yōu)良,教學成果也連創(chuàng)輝煌:2004年高考語文學科平均分首次超過百分;2005年高考重本率全市第一,語文平均分全市第一;2007年高考她所教的班級郝成龍同學語文成績考取了129分,居于全市榜首;2009年高考理科本科上線人數比上年多出二十幾人;2012年高考學校第一次實現了本科上線人數157人的歷史性突破。

實踐出真知,課題帶發(fā)展。從教以來,劉景喜一直致力于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科研的點點滴滴?!笆濉逼陂g,她從事了關于高中作文教學的國家級、市級課題的研究。2006年,她成為“十一五”省教育廳規(guī)劃課題《高中生心理健康輔導內容和方法的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是子課題《高一新生心理調適》的負責人,該課題已于2010年7月通過驗收;2011年她又成為“十二五”省學會重點課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通高中五步分層教學方法的實踐與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多次代表學校向省市專家匯報課題研究的進展和收獲,學校已經申請更換她為此課題的主持人;2011年她主持的《高中作文層次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被市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批準為一般課題。2011年劉景喜被評為市級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和縣級教育科研骨干。課題研究給了她不斷總結經驗的機會,也給了她創(chuàng)作的源泉。2006年她的論文《讓文章“亮”起來》在中語會“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研究與試驗”課題中獲國家級二等獎;2008年心理健康教學設計《讓感恩的心重新飛翔》在黑龍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第五屆優(yōu)秀科研論文評審會上獲省級二等獎,《用正確的人生觀驅走自私的陰云》和《作文奪魁秘訣》獲市級二等獎;2011年論文《從管理的角度探究有效課堂改革深入推進的方法》獲得市教育學會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11年在第五屆東北三省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她的下水文《永遠的感謝》被評為一等獎;2012年《深入思考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利于弊》獲得市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此外,她的論文《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的方法與實踐》和《初步探索高中作文層次教學法》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劉景喜多次承擔的公開課《林黛玉進賈府》《裝在套子里的人》等分獲省市級獎勵。因教學和科研成績突出,劉景喜先后被評為市級教壇新秀、黑河市優(yōu)秀教師和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優(yōu)秀教師、市級優(yōu)秀備課組長。

從教的十幾年僅僅是滄海一粟,今后劉景喜將繼續(xù)把提升業(yè)務素質和科研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為遜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竭盡她的綿薄之力。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