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中學課堂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課堂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課堂教學論文

第1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教師的“講”要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盡量做到少而精,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討論、多動筆。如采取自學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由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不是一個由全不知到知的過程,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自學。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立討論課。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通過討論課,努力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氣氛,挖掘課文中豐富的內涵,例如《阿Q正傳》一課,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以“阿Q精神在現今的社會中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題展開辯論,通過觀看電影,閱讀小說,查閱資料,以及通過網絡查詢“魯迅研究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既發(fā)展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并與師生之間縱向交流相互交織,構成立體型信息傳遞。討論課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優(yōu)化教師的“問”,鼓勵學生的“問”,做到有的放矢

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主動因素之一是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關鍵。目前,多數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粗放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捎谩笆恰?、“對”或“不是”、“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2、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據報道:1998年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結束后,外國科學家舉行了一次面向參賽選手的報告會,介紹這次競賽試題的背景,并接受選手們的提問。當時外國參賽選手紛紛提問,但獲得金牌的中國選手卻始終沒有提問題,這除了語言原因,主要就是中國選手不想或不知如何提問題。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學上的不足。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就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歡迎學生突發(fā)奇想。教師的問,不宜問盡,有的問題應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問,哪怕是極細小的閃光點,也應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質疑。為了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精于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的問要問得有價值、有廣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數學生思維的動力,回答的愿望。如短篇小說《項鏈》,按照傳統的觀點,人們總是把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作為愛慕虛榮導致悲慘命運的這么一個女子形象。因此,為了啟發(fā)學生的質疑能力,開講之前,先提供學生幾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慘遭遇,壞好事,“由于勞動”,“沒走上墮落之路”,成為一個“好主婦”。

——茅盾《在部隊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雖然十年辛苦之后,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她那希圖憑借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絲毫沒有變化,他始終沒有認識到她的災難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項鏈〉主題》

然后,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本身對瑪蒂爾德這個藝術形象進行分析,說出對主人公的看法。結果,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鑒賞作品時能放開思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讓學生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優(yōu)化學生的“練”

第2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巧用《小學英語空中課堂》

 

《小學英語空中課堂》對小學的英語教學具有教強的示范和指導作用。它能的語音,熟練的教學技巧,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輸送到邊遠山區(qū)的各個角落。

光盤中生動的畫面、豐富多彩的內容,如英文歌曲、游戲、兒歌、故事、示范表演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空中課堂內容豐富多樣,學生很容易興奮,課堂秩序就難以控制;用單調的看、聽、說模式,學生容易疲倦。對自制力差、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來說,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果老師不能科學合理的運用光盤,那就無法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教學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如何科學有效的運用小學英語空中課堂,是小學英語教師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位一位中學英語教師,因支教從事了兩年小學英語教學,我想在這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只有充分了解“空中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合理利用。 “空中課堂”:熱身復習、新知呈現、趣味操練、教學反饋、拓展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在組織學生觀看資源之前,教師最好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

摘要求,設計延伸活動,不能像看電影一樣,那是沒有效果的。

其次、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活用教學資源,不能依賴“空中課堂”。使用“空中課堂”時,仍然教師執(zhí)教角色,不能只是依賴于光盤,教師應該畢好課。也就是說在使用光盤之前,教師要先觀看并了解有哪些主要內容,這些內容是如何呈現的,明確每個教學活動設計的目的,實施步驟和效果,哪些部分需要強化,哪些部分需要淡化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哪部分是以看為主,哪部分是邊看邊做,哪部分是同步參與,何時停下引導,何時需要檢查等。另外,課前老師和學生分別需要準備什么教學材料,導學時會用到些什么課堂用語,采用什么方式來操練,如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課中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及應對措施。對于這樣,教師課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不管是動畫、情境再現還是電腦游戲等媒體形式,都是光盤提供的輔教助學的手段,教師只能利用光盤而用光盤觀賞層面上的視頻資源,然后充分發(fā)揮它們的教學功能。這樣,教師才可能充當好“導演”的角色,引導學生在“空中課堂”里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再次、深挖教材和媒體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空中課堂教學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明確的,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光盤內容為我們設計好了任務、練習,但同時這種任務和練習以直接呈現的方式居多,筆頭書寫的較少;集體練習的較多,單獨表達的機會較少;觀看的機會較多,自己親身體驗的較少。很容易使學生成為“看客”,“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后什么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教師“導演”的逼真外教師應主導好每節(jié)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要深度挖掘教材和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適時進行引導,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教學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最主要來源就是經驗。教師要想是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不斷提高,就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作為一名邊遠山區(qū)的小學英語教師更不例外,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巧用《小學英語空中課堂》資源,上好小學英語課,才能更進一步提高邊遠山區(qū)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使山里的孩子不落后于城市的孩子。

第3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職;電學;課堂教學“電學”

是中職教育系列中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本課程通過對電學基本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識別電學現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夠進行基本的操作與分析計算,進而形成相應的電學知識與實驗素養(yǎng),以為相關專業(yè)知識的系統建構奠定基礎,并在其中形成科學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從當前實際來看,盡管在教學中強調改革意識,強調面向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需要的教學理念,但由于種種條件限制,“電學”教學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與職業(yè)目標的聯系、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水平上,“電學”教學與中職學校就業(yè)導向的辦學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而要縮短這個距離,提高“電學”課程教學的水平,筆者認為需要認真分析當前中職“電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并尋找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

1中職“電學”課堂教學現狀

“電學”是中職學校電子電工相關專業(yè)的基礎性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對學生的電學知識基礎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宏觀角度來看,傳統的“電學”課堂教學更多地以知識系統構建為主要目標,以一定量的習題訓練作為鞏固知識結構、形成解題能力的主要途徑。這樣的教學從電學知識系統的構建來看,沒有什么問題,但從教學效果角度來評價,尤其是從中職學校辦學定位的角度來衡量,就存在著一些不足。1.1“電學”課程實際教學的定位不準“電學”作為一門課程,其教學的目標是什么?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問題,通常是有什么樣的內容就教什么樣的內容。但在職業(yè)教學的視野下,筆者認為需要關注一門課程自身的定位,這樣才能尋找到準確的教學起點。電學作為物理學中最重要也是邏輯性最強的知識之一,筆者認為其教學定位應當確定在:(1)知識基礎的鞏固,這是常規(guī)要求,不贅述;(2)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學生的職業(yè)需要上,也就是“電學”課程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將來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這種能力在“電學”的學習中就需要高度重視,通常還需要作為教學的主線之一;(3)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是一個容易忽視的教學目標定位,縱觀“電學”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電學”總是發(fā)展最快的學科之一,也總能引領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潮流,比如當前最流行的VR技術,就與“電學”高度相關。跟蹤最新“電學”發(fā)展(不僅是技術,也包括設計理念)應當成為中職“電學”課堂上的一道風景。1.2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銜接性不強對于不少中職學校而言,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電學理論的構建與實踐之間常常脫節(jié);而這一現象如果疊加上教師不夠先進的教學理念,那學生在“電學”課堂上所能獲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電學符號與公式,難以真正體驗到電學原本具有的一種有形的力量,其實這就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銜接性出現了問題?!半妼W”實踐性項目較多,既有課程自身的實驗,也有職業(yè)需要下的實訓等,充分利用好這些平臺,真正從“雙師型”的職業(yè)化取向出發(fā),才可以為學生的“電學”學習奠定好理論與實踐基礎。1.3課堂上“電學”知識缺乏時效性由于傳統教學中以本為本的思路和教師自身知識結構更新意識不強,很多時候“電學”的教學都容易囿于教材而無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學生所能學到的“電學”知識永遠是書本上的知識,而純粹教材知識所構建的“電學”體系肯定是缺乏時效性的。這種缺失容易導致學生一直在相對較低的系統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種追求時效的學習視角,不利于學生學習品質的形成。分析這些不足,是為了讓當前中職“電學”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就業(yè)的需要,能夠更好地適應中職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谶@樣的思考,筆者進行了“電學”課堂教學提效途徑的相關探究。

2“電學”課堂教學提效途徑探究

提效當然是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語境下才有意義,對于“電學”教學而言,課堂教學的提效途徑放在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需要視角下,才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總是時刻考慮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對“電學”課程的教學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需要,這種需要又對課堂教學提出什么樣的要求,這種要求又需要通過什么樣的策略才能在課堂上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學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電學”課堂教學提效途徑能夠得到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保障,也是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筆者總結出如下3條提效途徑。2.1建立應用導向的教學理念中職學校自然要建立一種基于就業(yè)需要的教學導向,這種就業(yè)需要體現在學科教學中,應當是一種鮮明的應用意識。在中職學校的教學定位之下,“學以致用”應當成為長期堅持的學科教學導向。在“電學”課程教學中,“教”的內容是從基本電學概念出發(fā),進一步構建電學規(guī)律;而“用”不僅僅是用這些知識去做課本上羅列的實驗,也要基于當前產業(yè)對“電學”提出的要求,進行一些超越課本的實踐。2.2建立方式多樣的實踐平臺實踐是形成應用能力的關鍵,如上一點所強調的學以致用,用是需要平臺的,這個平臺可以是“電學”課程的實驗平臺,更應當是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需要下的實訓、實習平臺。作為“電學”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實訓、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并思考“電學”課堂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實訓、實習水平中發(fā)揮什么作用。這樣的思考,常??梢宰尅半妼W”教學走出書本,走向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需要。2.3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支撐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關鍵因素,“電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好學科之一,利用“電學”自身的邏輯性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在應用中鞏固這種能力,可以讓學生獲得支撐職業(yè)素養(yǎng)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視電學概念的形成教學,尤其是當今一些新穎電學概念的教學,因為這種教學往往對學生創(chuàng)新概念有著極大的幫助,而這又是學生在就業(yè)當別需要的一種能力,也是由普通藍領走向高級藍領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應用角度來看,當前社會缺乏高級藍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誕生這些藍領的搖籃———中職學校,沒有真正借助于課堂這個最重要的平臺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的緣故。

3就業(yè)導向下的“電學”課堂教學

針對學生的“電學”學科學習需要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筆者總結自己的探究過程,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結論還是“電學”課堂教學要建立就業(yè)導向的理念。就業(yè)導向是應用導向的更宏觀的描述,“電學”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結果的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中,如果能夠堅持以就業(yè)為導向,從學生就業(yè)之后所需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角度審視自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那就可以尋找到“電學”學科學習的最有效的推動力,同時也就完成了中職學校視域下“電學”學科教學的最準確的定位。事實證明,建立了就業(yè)導向的“電學”學科教學視角,并真正從以上所論述的3個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而讓“電學”在中職學校的教學中彰顯出獨有的生命力。

作者:龔曉萍 單位: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yè)學校

參考文獻

第4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熟練掌握地理教材,尤其要對教材中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梳理,使知識理性化。同時,教師還要能夠根據課程標準總體把握教材,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舊有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真正融會貫通,為教學做好準備。如果廣大地理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其教學則會游刃有余。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在學習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為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變課堂主宰者為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對于某些對照地圖指認地形、交通線等內容,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獨自完成,或者結合某些地理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此外,為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地理問題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鋒和暖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冷鋒與暖鋒對天氣的影響展開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升了課堂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

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教學同樣缺少不了有效的課堂提問。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誘發(fā)學生思考,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教授有關“海水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如果學生無法解答,教師可提醒學生結合南亞季風來考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課堂效率。此外,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就會無從入手,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講解有關“地球”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如果直接提問地球的普通性,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完整。這時,教師完全可以適當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通過提問行星公轉方向、軌道形狀、軌道傾角等來引導學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實踐表明,這種“分解式”的課堂提問,打開了學生思想的閘門,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助力。

四、課堂中融入生活實際

眾多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夠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又該如何做。如此一來,就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紛紛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在課下把相關問題寫成文章提交給了相關部門。可見,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可以拓寬地理內容,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民主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條件。眾多實踐表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實現心靈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放下身段,與學生做朋友,通過親切的交談及時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這對于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的觀點存在一些錯誤之處,教師也不能對學生進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現錯誤、改正錯誤,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學生認為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應該辯證地去看……對于學生的各種想法,教師都要給予客觀評價和正確引導,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信任和喜愛教師,并由喜歡這位教師升華為喜歡其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教學效率必將得到有效提升。

六、總結

第5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提問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對話來進行教學的常用方法,它也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必要手段。在一堂課的新舊知識過渡、分析討論、練習釋疑、課堂小結等活動中,都可以有教師的提問。

課堂提問,既可以檢查學生對已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同時還可以引出新的課題。好的提問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如果濫用或運用不當,不但不能促進教學,而且會影響學生的正常思維和學習情趣、甚至會延誤教學任務的完成。那么怎樣合理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呢?我認為提問要具備以下“六性”。

1 系統性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弄清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和邏輯系統,結合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使所提問題系統有序,主次分明,承接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

2 效用性

提問要講究實際效用,要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分析、綜合思維、發(fā)展智能的目的,因此提問不能搞形式,同時在具體問法上也要求講究技巧,那些除了“為什么”還是“為什么”的問法。只會使學生覺得機械、單調,從而產生厭惡、影響效果。

為了達到提問的實際效用,教師必須在系統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從總體和全局上把握知識重點和難點,并根據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核心性提問。當然即使是重點、難點的提問,也要注意難易適度、注意問題的廣度、難度、深度,使學生經過認真仔細思考。動動腦筋可以回答出來。如果所的問題較難較深,廣度較大,學生難以回答,那就會淡化學生的思考熱情,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所提問題過于簡單,會使學生不重視提問,甚至產生知覺抵制,起不到掌握知識,促進思維開發(fā)智力的作用。

另外,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形式多樣化,使學生有新奇感,引起學生的興趣,能調動學生思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啟發(fā)誘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恩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時間性

提問可以在一堂課的開頭,以便促進新舊知識的過渡,也可以在課的中間部分,以便加強同類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深入;還可以在課的小結部分,或者是強化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或是留下懸念,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尋求。

就時間來講,每個問題提出以后,也該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余地,讓學生思考思考,想一想,然后適時回答。切忌提問后,不讓學生動腦筋、教師代答,這樣既達不到提問的目的,也起不到提問的效果;也不可在提問后立即要求學生作答,學生在無準備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心理緊張,一時難以回答,甚至“啞口無言”。

4 通俗性

提出問題要明確具體,語言淺近樸素。提問所需材料也應盡量選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例。如果所提問題晦澀難懂或過于陌生,就會使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出現啟而不發(fā)、冷場局面,甚至影響課堂教與學的情趣。

5 差異性

注重“因材施問”。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成績、能力水平等都是有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分層設置提問。簡單的問題讓那些基礎差些的同學回答,也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讓那些基礎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相應的適當難度的題目,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這樣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整體效應。如果提問僅僅只局限于個別尖子學生,其他同學只作為陪學,久而久之,一方面許多同學會忽視課堂提間,注意力不能集中,因為反正問不到自己。另一方面大大降小了提問的效用范圍,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6 鼓勵性

第6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1.時代性強

在初中的教學中,有些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幾乎不變的,如歷史課程、地理課程和生物課程等,這些課程的教育相對比較保守一些,但是與此不同的是政治課堂教學的時代性非常強,因為政治課堂教學不僅是弘揚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華美德和優(yōu)秀傳統,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對當下國家的政策進行解讀和普及。國家的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而變化的,這樣一來國家才會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要求進行政策改革,才能跟上社會和國際的步伐,國家才能發(fā)展。在政治課程的教學中,一定要與時代保持緊密的聯系,教育學生形成比較先進的思想和認識。

2.論性強

在初中的教育中,理科教學大多比較注重實踐的教育,需要動手和觀察等,而政治課程是一門文科類型的學科,這就決定了政治課程的學習中理論是大于實踐的。新的國家政策頒布時,政治課程就扮演了傳播政策思想的傳播者,在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對國家政策進行解讀和分析,使得國家政策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這個過程中,大多都是一個理論的過程,并且在解讀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思維方式和語言表述的規(guī)范性,所以說,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問題

1.教學思想落后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思想落后的現象,一些老師在傳授政治知識時,并不考慮教學的效果,只是強調初中政治課本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教學中一味給學生灌輸內容,并且只是強調學生的死記硬背。教師這種封閉落后的教學思想,與當下的新課改教學思路是相悖的,不僅不利于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容易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厭倦心理,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政治課程在升學考試中所占的分數不多,在落后的教學思想中,初中教育普遍注重語文、數學、英語課程的教育,而對于政治教育,則沒有給予基本的重視。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只是對政治課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講述一遍,課堂效率非常低,而臨近考試的時候,又要求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拿高分。在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中,沒有足夠的重視去傳授政治課程內容,即使學生拿到了高分,也沒有達到政治教學的根本目的。

3.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在當今初中的政治教學質量不高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課堂教學的方法存在問題,許多老師和學生對于政治課程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覺得政治課程不用太深理解,只是一些重點能夠記住就行。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普遍使用灌輸的方式和督促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達到政治教學的根本目的,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而且還容易使得政治教學變得越來越乏味,課堂教學效率不升反降。

4.學生學習態(tài)度存在問題

初中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政治課程又不是主干課程,因此在學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重視主干課程,忽視其它課程的現象。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過于忽視政治課程就是學生的一種錯誤態(tài)度,學生給予政治課程的學習和復習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使得政治教學的質量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國家政策的普及和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三、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途徑

1.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先要保證教學的教師具有比較高的自身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在初中教育中,教師是傳道授業(yè)的重要傳播者和教育載體,教師的自身素質是否合格是對學生的一個交代,也是對教育的負責。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非常重要的,教師不僅要經常進行專業(yè)進修,提高文化素質,在教育中還要完善自身的修養(yǎng),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2.提高學生對政治的興趣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提高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幫助學生對政治課程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興趣,使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可以改變一些教學方式,或者是在宣傳一些政治思想時,可以列舉一些大家熟知的事件,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學的內容,學習起來更加容易一些。

3.改善教學方式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并且教學效果也不是很高,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水平,務必要改善教學方式。在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中,可以多采用一些生動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比如說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等,還可以在學生之間舉行辯論賽和演講比賽,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能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雖然初中政治教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科目,但是并不是說初中政治教學是可以完全脫離實踐的,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為,任何一種理論的得來都是由我們日常生活中領悟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是沒有價值的,而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初中政治的教學中,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反過來,實踐又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四、結語

第7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一)教學方法老套,學生缺乏興趣

高考的壓力是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師們?yōu)榱斯?jié)省時間還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歷史情感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課堂必然沉悶無趣,加之有些內容較難理解,自然會使學生會產生畏難、厭學的情緒。這種缺乏思考帶有功利性的教學致使許多高中生不明白學習歷史的真諦,在不喜歡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痛苦學習。

(二)教師越俎代庖,學生主體地位弱化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主宰著具體的課堂教學,把學生思維模式嚴密定格在教師預設的框架內。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面面俱到,無所不講,但教學中缺乏與學生的交互性,使得學生成為百分之百的觀眾。另一方面,每節(jié)課的活動程序都是在教師的嚴密控制下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是一個完全“受制于人”的學習活動,毫無自主性可言,非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學方法不科學,學習效率低下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許多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采用了多種討論互動方式,然而,課堂氣氛是活躍起來了,卻忽視了學習內容,空有其表。一些教師在采用視頻教學手段時,課前引入不夠,課后思考引導不足,導致授課變成了純娛樂性,使得學生的興致很高而學習效率十分低下。有些教師為了情境教學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忽視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的和諧統一,忽視了學生的學齡階段特征。如高一學生思維比較具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創(chuàng)設情境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分心,這些都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對于討論議題和互動內容的設置也不夠科學合理,由原來的“專制型”變成“放任式”,一味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缺乏適當的、有效的、充分的講解點撥,使討論流于形式。

二、產生無效環(huán)節(jié)的原因

(一)學生缺乏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在要素。而缺乏興趣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感。大多數學生表示對歷史很感興趣但卻不喜歡上歷史課,對歷史的學習仍然是以死記硬背為主,歷史教育的本質意義被忽視。高中歷史是一門很嚴肅的學科,內容復雜、知識瑣碎,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負擔稍重,而且學習過程中更注重專題研究和學習方法,這使得歷史成績不易迅速提高。這些都挫傷了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認為學習歷史這項科目是最沒有應用意義的。

(二)教師尚未改變“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

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其考核評價標準,使廣大師生在新課程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使富有活力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流于形式。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盡可能多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純理論知識的講授導致課堂內容死板缺乏張力,忽視了啟發(fā)性教學的本質。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歷史知識,并不加以理解,且盲目記憶,缺乏思索。這樣的教學不可能獲得好的效果,更談不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自身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三)歷史教師自身的歷史素養(yǎng)不高

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育目標,特別是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把握,這就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優(yōu)化教學設計思路,展現教學的藝術美,并要求教師從全局出發(fā),了解歷史發(fā)展的整個流程,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知曉實用的教學方法等。許多教師教學缺乏追求,沒有激情,且歷史知識的儲備有限,照搬照抄教學大綱,同時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教學模式的開展創(chuàng)新上也很難有所突破,使得歷史教學水平始終停留在授課的層次,未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有效教學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此,我們要從研究教學內容的傳統圈子突圍出來,以教育心理學為理論支撐,立足于學情、學法的研究,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用真誠的態(tài)度推動學生一起參與教學課堂,讓學生有發(fā)揮自己才能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打破常規(guī)進行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及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會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進而更加積極、主動、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長久的學習動力。同時,教師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模式,構建“態(tài)度、習慣、方法”三結合的學法策略,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二)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歷史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fā)現,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學習,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這就要求教學活動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特點,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專制型”課堂向“民主型”課堂,“封閉型”課堂向“開放型”課堂的轉變。教師除了轉換角色,還應該完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改變傳統講授模式。1.巧設情境,營造氛圍。通過設置合理多樣的教學情景,使枯燥煩悶的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與探究。2.科學恰當的啟發(fā)設疑。設置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以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誘發(fā)探究動機,以達到“啟發(fā)式”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3.適時恰當的引領點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路,協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究,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夠順利解決問題。4.及時有效的評價、歸納總結。對學生的探索發(fā)現進行評價時,應當重視探究學習的過程,并非僅僅檢查學習成果。教師的評價方式應當是人性化的,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要多方面、多視角地對學生的探究學習進行綜合、客觀、全面的歸納總結,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實時的把握。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第8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一、討論教學法的概念

討論教學法就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小組的觀點或個人的看法,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的形式具有多樣性,既有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討論,也有師生共同參與,師生互動。討論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體驗學習的樂趣。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討論教學法在語文中的運用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課堂討論的思路

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前做好預設工作,將有價值的新問題和新信息納入到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使討論真正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成為傳遞智慧火種的媒介,確保語文整體教學方向不偏移。

1.正確解讀教材內容。

討論前,教師必須對語文教材進行正確的解讀,對其內容和本質進行正確的把握,教師只有對教材中的內容熟練于心,才能對其精髓掌握更加通透,才能在學生討論中當好“領路人”和“掌舵者”.為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現狀,預設好特定的情景,引導學生的討論沿著正確的軌跡開展。如果解讀教材工作做得不好,則會使討論過程陷入混亂,不利于整體教學進程的開展。例如,在進行《再別康橋》一文教學時,教師可將討論點定在詩歌體現出了詩人當時什么樣的情懷,是如何通過對流動的畫面和美妙的意境的描繪表現出詩人對康橋的愛戀這一意味的。再安排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篇,讓學生閱讀后討論同《再別康橋》一文的異同點,從而使學生對全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善于發(fā)現閃光點。

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結合,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fā)奇想也會啟發(fā)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適時調整討論方向。

教師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前的問題預設時,除要對教材內容有獨到的感悟見解之外,還要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程度等了然于心,對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所準備,適時調整課堂中學生討論的整體方向,可能會遇見哪些問題、需要獲得什么樣的感悟、會提出哪些問題等,都是教師所必須要考慮到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體討論過程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不會陷入無序的“死胡同”中。例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一章教學時,有的學生認為信陵君竊符的行為是不正確的,雖然最后取得了救趙的成果,但其本人的行為是對國家法律的不尊重,是不該提倡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討論信陵君明知可能會受到嚴厲處罰,仍然選擇“竊符”行為背后體現出的高義和個人品行,從而最終使學生對信陵君本人產生更為客觀的評定。

4.有效應對學生質疑。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無法通過討論形成一致意見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教師預先對這些情況有所準備,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討論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準備好腹稿,確保如果討論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問,可以迅速有效地對學生予以解惑,這也是保證討論質量的有力措施。學生就會對當時詩人的心境產生更為準確的把握。

5.確保討論留有余地。

教師在預設時,應為討論過程留有充足的余地,而不應將討論范圍限得過死。為此,教師所準備的問題預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特征,著眼于從更高層面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力,對中華文化的鑒別力和審美力,問題可提得大一點、糙一點,從而給足充分的想象空間和余地。

6.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第9篇:中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學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及提高其綜合素質離不開課堂教學,這不僅是學校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渠道,也是新形勢下學校生存發(fā)展的關鍵。因此要做好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首先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創(chuàng)新適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和人才競爭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學管理更多地停留在宏觀的層面,即使有教學管理模式,也僅僅關注于編制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考核教師的出勤、管理學生的學籍及考查考試成績等,忽視了課堂教學管理這一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二、新時期課堂教學中教學管理的對策

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思想認識、職業(yè)態(tài)度、情感價值、精神支柱等主觀意識形態(tài),需要每個教師對于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腳踏實地,敬業(yè)奉獻,嚴格要求,嚴謹勤奮,精心研究,切實規(guī)范自己的一切教學行為。

1.重塑教學理念,緊跟知識經濟時代變化,及時不斷更新。

舊的傳統教學,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課堂教學方式是“三中心”,即以教師、知識和教材為中心,教師單向地把知識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作為實施者,教師呈現給學生面前的往往是不可置疑的知識和權力的權威者,學生必須相信和服從。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教給學生的或者是“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學習精神,或者是“聞雞起舞”的勤奮精神,學生想當然地被當作是知識的容器,而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情感需求卻熟視無睹。短短二十年時間,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素質教育教學,可見更新之快。理念不更新,教學也不會跟上時展要求。魏書生首先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觀念,由老師教為重點變?yōu)閷W生學為重點;再有洋思先進的教學理念,先學后教,既讓教師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又讓學生成為積極學習的主動者;后有杜郎口的小組合作學習把這些先進理念進行升華。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要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課堂的核心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伙伴;應努力創(chuàng)造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被動學變?yōu)槲乙獙W、我想學。在這種新形勢下,作為教師,如果不去主動地學習理解,不去主動地用心體會,并運用實踐這些新理念,久而久之,觀念落后,就會行為落伍。每一個教師不僅要做到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還要時刻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是最有效的嗎?”“自己能否做到與時俱進?”我們既不能故步自封,僵化守舊,也不能拋棄傳統的優(yōu)質教學理念,更不能拒絕新思想、新觀念,要站在新的高度,尋求突破,主動去理解,去學習,去實踐,要不斷更新自己,做到與時俱進。必須以積極地心態(tài)面對現實,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知識體系,及時補充新知識,并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更需要調整自己原有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

2.要做積極的不斷學習的老師,活到老,學到老。

西方國家開始制定終身教育法和終身學習法始于知識經濟時代興起之初。上世紀60年代,朗格朗首次在國際會議上提出“終身教育”議題,70年代富爾提出“終身學習”議題。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梢娝麑φ胬淼淖巫尾痪???创龑W生要用發(fā)展的、變化的眼光,作為教師自身的學習發(fā)展更是不容小覷的。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fā)展和適應職業(yè)的必由之路?!皣乐敽V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力是衡量一個現代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講究科學、協調、全面發(fā)展的新世紀,教師更要樹立發(fā)展的意識。我們所處的世界每天都在更新,周圍的社會每天在發(fā)展,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積極學習,要從單一的教育者身份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重身份,豐富自己的知識,具備扎實的教育理論,深刻地理解并靈活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而且要學習相鄰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F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獲取的知識量大,他們知道的,我們未必知道,要想和他們能溝通,不了解他們是不容易做的。這就需要老師積極更新知識,不斷學習。只有老師知識淵博豐富,適應學生的各個方面發(fā)展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才有可能教出知識淵博能力超群的學生?!安┯^而得取,厚積而薄發(fā)”,提高在教學中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特色應當是教師矢志以求的成長目標。

3.精益求精地抓好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這一點是永遠不會變,也是永遠不能變的。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必須做到、做好。如課前準備這一環(huán)節(jié),無論什么時候,哪一節(jié)課,都要精心準備。絕不能因為學生先學就放松警惕,反過來,學生先學,老師更應精心準備,這樣才不會把自己置于被動地位。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這樣才能體會新教材蘊含的教學理念,備出高質量的教學預案。不妨在學生練習后,讓學生總結一下,練習以后有什么發(fā)現和體會等,這樣對完成知識的升華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4.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