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建筑藝術的審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審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藝術的審美

第1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關鍵詞】審美;屬性;更新;影響;現(xiàn)代建筑

在人類社會中,審美觀念影響著每一個人。那么何謂審美?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美。美即能使人們感到內心愉悅的一切事物。其次我們應該知曉,審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的美丑進行評判的過程。由此可見,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的評判標準而對事物作出的評價。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它具有以下幾個屬性:

第一,審美是一種精神性活動。人類的活動主要分為物質性活動和精神性活動,而審美是人腦對客觀存在進行美丑判斷的活動,屬于精神性活動。人們的審美活動,是從精神層面來實踐人們的審美理想,體驗客觀存在的審美價值,滿足內心的審美需要,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豐富人們的生活。

第二,審美是一種自由性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們可以任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事物的美丑進行自主判斷,而不受束縛。如此一來,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類,就更加自由,而審美活動的自由性特點也就更加鮮明。

第三,審美活動具有動態(tài)性特點。審美觀念的發(fā)展不會停留在某一特定階段。根據(jù)審美的構成,審美活動的動態(tài)性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審美心理的動態(tài)變化。人們對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在不同的階段會有著不同的變化。這屬于審美心理的動態(tài)變化。其二,審美對象會隨著主體的心理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人們對于客觀存在的審美心理時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會直接導致人們對客觀存在這一審美對象的存在形式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

第四,審美活動具有悅情性。審美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愉悅人們的心情,陶冶美好性情。這主要是源自于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審美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喜悅之情。它不以審美對象的形式、樣態(tài)的不同而改變,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無論是哥特式、拜占庭式還是羅馬式建筑類型,它們都凸顯著中世紀時期國家、皇族和宗教的權威,滲透著人們對于神圣奧秘的崇尚之情,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享受。

如此個性鮮明的審美活動,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但是審美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也受到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如政治制度、經濟水平、科學技術以及宗教等等。正是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人類才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推進了社會不斷前進。

首先,政治制度對于審美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類社會中審美觀的走向主要是由占據(jù)社會主導地位的強勢群體的審美需求所指引。這一點可以從建筑史中得到驗證。不同年代的建筑,總是會呈現(xiàn)出某些特定的風格傾向。從本質上看,這種建筑風格中所反映的審美觀,很大部分上是受到了來自社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強勢群體的影響,進而主導著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影響著同期的建筑審美觀。

其次,經濟水平是影響審美觀的重要因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作為特殊意識形態(tài)的審美觀,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存在的制約,而最重要的就是社會經濟水平的影響。隋唐時期,建筑成就達到高峰,建筑造型也日趨完美,以“造型簡潔、裝修樸實、色彩凝重”著稱。而到了宋代,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商業(yè)經濟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的建筑審美觀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簡潔樸實的唐風建筑,逐步為追求形態(tài)豐富,講究色彩選用的宋代樣式所取代。

再次,科學技術也對審美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實際上是雙向的。一方面,科學上的每一次飛躍,往往都包含了科學家對美的想象。也就是說,人們的審美需求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希望坐在家里能看到世界和欣賞藝術,所以發(fā)明了電視機。有了黑白的,又想彩色的;有了彩色的又想遙控的;有了遙控的,又想清晰度更高的數(shù)字電視。這種永無止境的審美追求,促使了高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另一方面,只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才能使許多美好的想象化為具體的存在,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使得大眾審美意識在不斷發(fā)展提高。

最后,審美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也無法脫離宗教的影響。在宗教教義里,神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這種超自然的存在,是原始先民依據(jù)人類的種種社會特征來創(chuàng)設,同時還參照了人類社會的一些常見事物的形象。但無論是何種形象,都包含了原始先民對于神靈的崇拜。正是這種崇拜心理的作用下,產生了“萬物有靈論”的觀點,而且還產生了神化自然的思維。究其本質說,這都是一種虛幻的想象。但恰恰是這種虛幻的想象,建構了人類的審美。因此,審美的形成過程中是無法剔除宗教的影響。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審美的發(fā)展也受到了宗教的影響。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傳入和統(tǒng)治者的大力倡導,信奉佛教的人日益增多,使得佛寺、佛塔和石窟等佛教建筑得以大批興建,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鼎盛。正是源于對宗教的信奉,人們才形成了主流的建筑審美觀,進而主導著同時代的建筑風格。

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變化,成為影響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

黑格爾曾說過,“只有到了藝術家能夠自由的按照他的理念創(chuàng)造,能用天才的閃光射到作品里去,使所表現(xiàn)的形象新鮮而生動的時候,我們才算看到美的藝術的覺醒這一巨大的轉變?!彼囆g家依據(jù)自己的審美理想去自主創(chuàng)造審美存在,就是一種“自由”。而審美觀的不斷更新,則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把現(xiàn)代建筑藝術帶入了新的審美領域。

首先是建筑藝術中心的現(xiàn)代性轉移。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的美丑進行評判。它不僅是一種認知,還是一種感受,一種與人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體驗等有關的內心感受。以往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重點總是在內容上,較看重作品的社會效應,如此一來,往往忽略了人們的感官感受到的美感,而一味地追尋依據(jù)理論加工過的美感。但是,隨著審美觀念的更新,現(xiàn)代建筑藝術更加注重建筑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而不是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和諧構圖,舒適視覺。換句話說,現(xiàn)代的建筑藝術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實現(xiàn)藝術的完美展現(xiàn)。那些造型元素的使用,著力于挖掘元素的各種功能要素,來追尋藝術的美感,便于人們從藝術美中去體驗生活、改造生活。

其次是建筑藝術造型元素的多元性使用。在古代,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使用天然材料來進行造型設計,使用的造型元素也相當有限。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審美觀念的更新,各種材質都可以應用于建筑藝術中,成為人們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的多元化選擇,有的因其奇特的質感效果而倍受人們青睞?!巴砥诂F(xiàn)代主義運用高科技的材料金屬、反射玻璃來表現(xiàn)的“技術樂觀主義”;后現(xiàn)代運用傳統(tǒng)材料與新材料的組合強調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解構主義以高科技材料表達追求沖突、碰撞、扭曲、斜置、破碎的美學思想;更多的建筑仍是沿襲著現(xiàn)代主義的風格,用材料如實地反映著功能與結構的特性”。①

最后是建筑藝術審美的不確定性。這主要是因為受到社會潮流和各種美學流派的影響,建筑藝術審美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就表現(xiàn)出了不確定性。尤其是隨著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同時,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人與人之間的審美思維碰撞在一起,使得地域性、民族性的審美群體受到了嚴重沖擊,從而產生了分化,同時也在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審美群體。

總之,建筑藝術總是在采用多元化造型元素的過程中,以其特有的本質特征和審美意蘊來傳遞藝術的美感,將人與自然巧妙銜接,顯示出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注釋

①陳宇,陳驚生,《材料的美學特性與高層建筑造型》,《重慶建筑》,2003年第五期,36-37頁

參考文獻

[1] 帥松林,《審美?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批判》,???南海出版公司,2005.7

[2]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 莊裕光,《風格與流派》,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4] 易燕湘,《藝術形式美與時代的關系》,湖南長沙:湖南省輕工業(yè)高等??茖W校美術系,2000.6

第2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一、概念界定

審美心理,往往人們將其釋義為對美的感受及體驗。具體來講,其主要是人們于美的體驗中享受情感自由的過程。文化建筑環(huán)境設計的優(yōu)秀程度,關乎著設計師對相關理念的理解和更多創(chuàng)作靈感,其可充分引導大眾審美心理,是設計師掌握大眾審美心理普遍性、趨勢性的重要參考;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建筑類型,有利于我們生活及學習。文化建筑通常是指可提供學習及休息和娛樂的公共場所,比如圖書館及博物館和美術館等類建筑。文化建筑數(shù)量及質量和類型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發(fā)展,文化建筑多樣性極為關鍵,可為人們日常生活及娛樂和學習提供更大空間;環(huán)境設計,環(huán)境設計主要是指不影響建筑應用功能而利用建筑美學理論知識,再結合現(xiàn)代化機械設備,基于環(huán)境而設計創(chuàng)作出是應有人們物質及文化兩方面需求的室內外環(huán)境。其應具備健全的功能性設施,且務必體現(xiàn)所處城市的文化氛圍及城市風格與歷史文化等。環(huán)境設計應以人為本,著眼于人們的需求來提升人們生活質量,設計創(chuàng)作極具實用性、美觀性的室內外環(huán)境。

二、現(xiàn)今大眾文化建筑中藝術設計審美需求

當今大眾文化建筑中藝術設計審美需求主要是,崇尚自由、陽光、多樣化。現(xiàn)今的文化建筑呈多樣化發(fā)展趨勢,但也還是遵循社會主流,崇尚自由、陽光。我國文化底蘊非常濃厚,古代文化建筑亦是歷史中的偉大工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著建筑思想傳承及人們的審美觀,其間文化環(huán)境藝術設計也隨之變化。環(huán)境藝術設計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繼承及建筑藝術的使命,隨著人們建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傳統(tǒng)建筑思想也應逐漸淡化,以尋找適應于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的新型審美理念及審美取向。并且,人們的審美需求逐漸多元化,受眾更需要多感官及立體性審美體驗,而并非單一性審美體驗。人們所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風格及藝術風格,而不再是單一文化風格及藝術風格體驗。人們的審美體驗及感知早已不是僅憑視覺來評判,而是基于多感官及綜合性審美體驗,文化建筑中的環(huán)境設計更應該注重不同顏色及不同形狀和不同方位來刺激、吸引人們的眼球,風聲、水聲、鳥聲可用于刺激人們的聽覺,草木、花朵可用于刺激人們的嗅覺,這些都是綜合性方式帶給人們的不同審美體驗。

三、文化建筑環(huán)境設計基本特征

文化建筑環(huán)境設計主要是公共文化交流場所,文化建筑屬于各類信息交流中心,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場所,影響著人們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文化建筑亦是世界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使者,其基于實物而將文字與圖像結合,用這種方式吸引人們的眼球,拓寬人們的眼界,從而豐富人們的文化知識,也是其更深層的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風情。文化環(huán)境設計均是不同時期而有著不同特點,其屬于承載文化多樣性的載體。不同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化建筑可體現(xiàn)其文化價值理念及信念。文化建筑環(huán)境設計是民族文化的長期積淀,承載了中華文明歷史上的各種文明,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發(fā)展結晶,更是地區(qū)特色不可磨滅的文化理念。

四、結束語

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應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觀,以更具時代氣息及活力,基于先進科學技術而將其創(chuàng)造的更加優(yōu)秀,所構造的文化建筑更近人意。因此,分析基于審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對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水平提升有著極大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對審美心理及文化建筑和環(huán)境設計這三個概念進行了界定,分析了現(xiàn)今大眾文化建筑中藝術設計審美需求及其文化建筑環(huán)境設計基本特征,以期提升國內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浩.審美感受下的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J].藝術科技,2015(7).

[2]霍迪.從審美角度探討文化建筑中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J].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5(3).

[3]邢莉莉.環(huán)境藝術設計理念及審美特征的再思考[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7).

[4]張雅舒.審美心理與我國文化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關系[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4).

第3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關鍵詞】圖書館;詩意;建筑;岳麓書院

1 “詩意”的含義

“詩意”,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詩意,指的是詩詞歌賦借助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境界或情調的審美特性。古今中外關于“詩意”狹義含義的解釋,皆類似于此。就中國詩學角度而言,尤其如此。從具有“賦、比、興”特點的《詩經》,到中國當代詩歌,無不具有豐富多變的客觀物象,同時又藉此充分渲染、表達主觀情感,呈現(xiàn)出“情境交融”的特點,以及“意在言外”的審美意趣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特征。語言愈簡短而回味愈無窮的,則被視為上乘之作。[1]

而廣義的詩意,指的是被描寫事物或實際事物以有限的構成、有限的形象等因素傳達給人的很多想象、很多感概。如上所述,構成或形象愈有限,而回味愈無窮的,則愈有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文化品位。

為便于討論,在此指出,有詩意審美價值而在其它方面有明顯價值缺欠的事物,本文稱之為“殘缺美”。

在本文討論范疇之內,囊括狹義詩意與廣義詩意。

2 圖書館建筑的詩意審美特征

圖書館建筑,包含多種審美特征,而其“詩意”審美特征,則常常為人們所忽略,因此,在圖書館的審美研究中留下偌大空白。事實上,很多建筑與詩歌都服從于表達意境與情趣的之需,圖書館建筑尤其如此。因此,使很多建筑與詩歌常傍久依,從而使很多建筑具有“詩意”審美特征。[2]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范疇內,圖書館建筑的“詩意”審美特征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下面,以岳麓書院的圖書館建筑為例,從詩意角度淺論圖書館建筑的審美特征。[3]

3 從詩意角度淺論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審美特征

3.1 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之簡介

岳麓書院的圖書館建筑――亦即現(xiàn)在的御書樓――或曰岳麓書院的藏書樓,具有悠久的歷史。1987年在原址基礎上重建之后,主樓的主要受重部位全為鋼筋混凝土,而外露部分則基本以古樸典雅的木結構為主,樓內配以空調等設施,以便書籍收藏和日常管理。現(xiàn)在,岳麓書院的藏書樓作為古籍圖書館,供書院相關人員及外來學研人員使用,藏書數(shù)量已逾五萬冊,很多珍貴古代典籍如《四庫全書》等均有珍藏[5](見圖1)。

3.2 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詩意美的形成基礎

岳麓書院的根基是私人書院,與官式建筑、世俗建筑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其實質是古代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的體現(xiàn)和藝術審美的寄寓,亦即文人建筑。在此環(huán)境中,可更為充分地描繪客觀物象,可更為深刻地傾吐一己心聲,[3]因此,處處充盈著自然樸實之趣和直抒胸臆的曠達,詩文、題名、匾額、楹聯(lián)處處盈目,處處皆是詩情畫意,較之禮儀森嚴宏偉嚴謹?shù)墓偈浇ㄖc詩畫淡薄實用俗氣的世俗建筑,更具詩意審美特征。[3]岳麓書院的圖書館建筑亦然。

3.3 從詩意角度淺論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審美特征

1)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狹義詩意審美特征

岳麓書院的圖書館建筑通過題名匾額、楹聯(lián)雕刻等,展示了書院的教化內容、文化內涵等,而傍依于圖書館建筑周邊的亭臺廊軒、花草樹木等,也多含典故,飽蘊寓意。這些顯性與隱性的要素,使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彰顯出深邃茫遠的詩意審美[5](見圖2)。

正如英國學者安諾德所言:“一個時代最完美、最準確的判斷,在其時之詩中,只因詩乃人之心力精華所成。”[4]而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產生與成長,也可在相應詩文、碑刻等元素中體現(xiàn)出來。由唐代至今,關于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歌賦詩詞難計其數(shù)。如北宋趙拄的“雨久藏書蠢,風高老樹斜。鄰居盡金碧,一一梵王家”,描繪了藏書樓創(chuàng)建之際,岳麓山的佛廟已是香火鼎盛,而相較之下,書院則愈顯孤寂冷清:書遭蟲咬,老樹在狂風中顫栗?!安貢鴺巧项^,讀書樓下屋。懷載千載心,俯仰數(shù)椽足。”[5]朱熹在《山齋》中,描繪了御書樓在上而講堂在下的格局,使人隱約感受到到作者所生活年代的一些形貌,這就使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歷史生命在無形中獲得延伸。“空中樓閣蔽松權,此日誰人文六經。盡在水聲山色里,年年芳草逼人青?!蓖ㄟ^明代吳愉的《尊經閣》一詩,我們依稀看到了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今貌,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歷史生命更具張力與活力了。“仙家何地說蓬萊,百尺高樓接上臺。繞檻溪山春隱映,宿窗星斗夜昭回。皋比舊以南軒重,典籍新從北聞來。莫謂神京看較遠,縹囊細恢五云開?!鼻宕跛茨暝谄洹队鶗鴺恰吩娮髦?,極盡筆墨渲染了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御書樓)的神圣偉麗之形象,并刻意點睛,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御書樓)多受歷代帝王將相之褒獎。

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所具有的匾額與門聯(lián),則是從詩意角度發(fā)掘其審美價值的另一個切口。開始,匾額源于建筑,附于建筑,對應著建筑,而隨著光陰荏苒,建筑往往也因為匾額而名聲漸彰,如“御書樓”匾額。[5]

而楹聯(lián),俗稱對聯(lián),源于唐代,由駢文、律詩發(fā)展而成,盛傳至今。其語言精煉,活潑靈動,是中國詩歌園地中的一枝奇葩,谷向陽在《中國楹聯(lián)學概論》中稱之為“詩中的詩”。[5]楹聯(lián),用于渲染景物,裝點建筑,豐富寓意,引思,可給觀賞者以各種精神引領與文化啟迪,不僅具修飾美化建筑形體之用,且有升華了建筑審美意蘊之功。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文化底蘊和學術環(huán)境引發(fā)各類楹聯(lián)的創(chuàng)作,而這些名聯(lián)反過來強化了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文化底蘊與審美品位。如,懸于御書樓的“訓話箋注,六經周易尤專,探羲、文、周、孔之精,漢宋諸儒齊退聽;節(jié)義文章,終身以道為準,繼鐮、洛、關、閩而起,元明兩代一先生”,通過以點為面的藝術描繪方法,說明了岳麓書院圖書館(御書樓)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教學者們術有專攻,學問精湛,用功極深,求真務實,守道循義,也旁敲側擊地道出了岳麓書院圖書館(御書樓)的歷史榮譽和歷史地位。同樣是懸于御書樓的“怪域修文,前有朱張講壇,宋清哀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墳五典,諸子百家”之句,其上聯(lián)以夸張手法頌書院是傳統(tǒng)文化之傳播圣地,下聯(lián)則同以夸張手法贊詠御書樓藏書之廣博豐富,通過概括力很強的幾個字眼,將御書樓在古代學問史上的顯赫地位和傳播文化經久不衰之況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為岳麓書院圖書館(御書樓)賦予了深邃的歷史生命和雄麗的審美意境。

2)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廣義詩意審美特征

除了上述這些顯而易見的、直接彰于文字的詩意審美特征之外,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本身還隱含著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詩意審美特征。岳麓書院圖書館的文人建筑要素,是淡雅簡潔而富有親和力的,而禮制建筑要素,則是宏偉富麗而有嚴格的秩序等差的,與當前時代精神相契合而成,這樣的建筑構造特色,富有對比特色,莊諧互彰,主次相映,傳達出傳統(tǒng)禮樂文化影響下的詩意審美特征[5](見圖3、圖4)。

3)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殘缺美”特征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及彰顯其詩意審美特征的諸種元素亦然。是以,除了認真發(fā)掘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上述的“完整美”,我們還有必要去發(fā)現(xiàn)其因地域限制、時代限制而含有的“殘缺美”。這樣,我們就會從詩意角度全面解析出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的審美特征。譬如,岳麓書院圖書館建筑在彰顯士文化建筑之典雅樸素之際,也不可避免地展現(xiàn)出過于“出世”的消極思想;在體現(xiàn)禮樂相映的和諧美感之際,亦表露出皇權時代依禮儀思想劃分尊卑判分等級的專制主義思想;在體現(xiàn)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之境界之際,亦反映出風水等迷信思想。[5]

4 結語

在建筑國際化、個性化的時代潮流的裹挾下,中國圖書館建筑亦不例外地卷身其中,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濃重傳統(tǒng)文化的圖書館建筑愈來愈鮮見。而傳統(tǒng)文化脈絡一旦割斷,這個民族必然嚴重貧血、發(fā)育不良。因此,多方發(fā)掘圖書館建筑的價值,傳承其傳統(tǒng)文化精髓已刻不容緩。本文嘗試著從詩意審美角度發(fā)掘中國圖書館建筑的價值,期引發(fā)有識之士的注意,為打造出具有時代意義、飽蘊“天人合一”等卓越思想價值的圖書館建筑而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凌.詩意的建造[M].2005:1-6

[2]張耀東.我國圖書館形態(tài)的歷史沿革與未來[J].科技情報開發(fā),2009(14):2-8.

[3]王良鵬.淺析中國古代圖書館的特征[J].浙江社會科學,2008:1-3.

[4]郭繼銳.院校圖書館應自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華[J].中國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22,6)53.

第4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關鍵詞:建筑藝術;美學原理;內涵

建筑藝術作為傳統(tǒng)藝術,可以充分呈現(xiàn)各類建筑元素,包括線條、色彩、質感等,構建出符合人們審美的房屋構架,具有多重空間,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建筑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住房條件,還可以形成建筑藝術,同屬于技術與藝術的范圍,并根據(jù)時展的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出符合時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與藝術的關系

“建筑”一詞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實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生產的需求;其二是經過建筑設計師構思后,設計出來的建筑風格和樣式,與藝術、文化息息相關。建筑和藝術雖然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各自有相應的概念,但因為兩者都與“建筑學”有一定的關聯(lián),符合其專業(yè)特點,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藝術、建筑美學等[1]。在英語的表達方式中,通常會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學,這就突出了建筑設計師對于人類生活與發(fā)展的重要性。又因為建筑除了是一棟建筑物外,還是一種造型的體現(xiàn),如此,它必然會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點,由點發(fā)展成線,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體建筑形式的質、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歸為美術的范疇?!敖ㄖW”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它涵蓋了科技和藝術,讓科學與技術兩者的關系變得和諧統(tǒng)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藝術和文化藝術的異同

(一)相同點

建筑設計師在構建建筑藝術時,會適當融入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讓其具有文化藝術,并且兩者都歸屬于“上層建筑”,會形成相同的創(chuàng)作基礎。其創(chuàng)作規(guī)律基本相同,兩者都是以人的思想變化為源頭,了解以往生活的特點,分析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qū)特有的藝術形象,與時俱進,有較強的社會性與民族性[3]。同時,兩者還受藝術普遍規(guī)律的引導和限制,會采用同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結構處理方式,突出設計者的觀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結構,運用形式法則完成設計。

(二)不同點

文化藝術包括文字、戲劇、電影等,其中,文字藝術主要突出了文字的運用以及語言的描寫;戲劇是要以劇本為基礎,通過演員的表演和舞臺效果的結合,增強戲劇的影響力;電影則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而建筑藝術通過造型,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視覺的享受,但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其實用性與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會保留很長一段時間并,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即建筑與人的聯(lián)系要遠超過藝術與人的聯(lián)系,它會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藝術的造型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精神意識。另外,建筑藝術與文學藝術雖然都可以體現(xiàn)出人們生活的特點和形式,但建筑藝術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還可以根據(jù)本身實用性的改變,以及使用功能的調整,使其通過簡單的雕刻、繪畫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內涵。而真實情況并非如此,建筑藝術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幾何形體組成,會營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圍,或是寧靜動感,或是樸素華麗,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藝術形態(tài),增加自身的藝術魅力[4]。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裝飾上體現(xiàn)出來之外,還可以從內外空間的展現(xiàn)以及空間的拓展上體現(xiàn)。首先,調整內外空間的布局以及進行空間的擴展,是為了滿足建筑實用功能的要求;其次,這些空間被充分利用后,可以營造出相應的氛圍,但這必須以人們的活動為基礎,對室內環(huán)境有初步的記憶。這就是在原有三維空間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時間元素,讓其變成四維空間,即只有在一定空間的基礎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藝術蘊藏的美學內涵

(一)從建筑風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學內涵

建筑是以石頭為筆記錄下的史書,這已經成為建筑給人的初步觀念。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觀點分析這一觀念,不管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建筑,還是希臘、羅馬建筑,都是把一個時期抽象的歷史變得具象化,用物質的形式展示給當代的人們。而我們除了可以從這些物質中了解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論外,還可以發(fā)現(xiàn)其建筑風格,并進行分析[5]。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不再只關注建筑風格,而是注入美學的觀念,從不同的教育進行審美,讓其形成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的產生必須以物質為基礎,為建筑風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風格也可以體現(xiàn)出某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水平,包含一定美學與哲學觀念。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相應的建筑風格,而如果從共時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還是其風格都與社會發(fā)展有緊密的聯(lián)系,并且,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歐洲各個國家都展開了復興運動,但因為生產力水平存在的差異,讓各個國家的建筑各有特色。很多西方國家都會把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細的雕刻沒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落后,而是讓人們不斷驚嘆,讓人們不禁思考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但通過進一步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類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當時人們多受唯物主義觀念影響,但這種觀念卻無法在建筑中體現(xiàn)出來,意見大多由上層人員提出,沒有滿足平民的需求,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因為生產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這類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無法在民間普及,只能作為一個城市或地區(qū)的標志使用。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社會的生產力有了質的發(fā)展,工人階級逐漸形成,并認識到財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設計者漸漸把中心從裝飾性向實用性轉變,滿足社會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趨勢[6]。另外,人們普遍認為美學是哲學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藝術哲學,即美學和審美發(fā)生改變的同時,也就是哲學觀念的改變。如果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出現(xiàn)大量需要消耗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術美學思想為指導,這種思想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濃的理性主義色彩;而注重建筑信息的現(xiàn)代西方建筑,著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通過上述分析,很容易發(fā)現(xiàn)當代建筑設計者開始注意到無序、沖突等對建筑風格的影響,改變了傳統(tǒng)的建筑哲學觀念,讓建筑藝術實現(xiàn)了精確與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從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學內涵

在世界眾多的建筑風格中,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無疑成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設計元素融合在一起,讓其具有整體感與美感;并且,其表達的生態(tài)觀念,也和我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7]。在古代,很多哲學界就已經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的觀念,即“天人合一”,同時,“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也是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是指包羅萬象的大自然,為客體,“人”是指在大自然中進行生產生活的人,為主體,主體和客體完美融合,便可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國傳統(tǒng)民居在正式建設前,必然會遵循相應的原則選擇房址,即背陰朝陽、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體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背陰朝陽,加入山水的設計則可以通過整體布局完成,無需遵照原有的設計觀念。此外,傳統(tǒng)民居在室外實際上也體現(xiàn)了這一觀念,很多大戶人家會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會種植花花草草,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F(xiàn)代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時,也會在室內放置一些裝飾用的盆栽,讓自然景色融入人們的生活,以此形成現(xiàn)代裝修風格。同時,我國傳統(tǒng)民居還可以體現(xiàn)出不同地區(qū)的特色景觀[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讓房屋錯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會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內,而江南水鄉(xiāng)的民居則會結合當?shù)氐淖匀痪坝^,改變庭院或外墻的景觀,增加人們與自然景觀的親切度。

四、建筑藝術的美學意義

建筑藝術的美學是一門形象思維的學問,它是在文藝批評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理論觀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建筑藝術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一種文化形式,要求人們運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建筑藝術,完成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而建筑藝術作為一種分析觀念,在哲學的思考范圍內,也就要求人們堅持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建筑藝術形成或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即通過辯證的分析,以及唯物主義的觀點運用,解答其存在的問題,全面思考。因美學提出的觀點中著重突出了協(xié)調的觀念,所以,人們在進行審美工作時,要充分運用這一觀念分析其規(guī)律,明確科技和藝術的關系,讓兩者在整體的建筑中變得和諧、統(tǒng)一,以增強設計的整體感[8]。此外,現(xiàn)代科技和藝術在建筑中的應用,也改變了建筑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實現(xiàn)了美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比如,很多設計師以往只從三維空間著手,進行設計,但在加入現(xiàn)代科技后,逐漸向四維空間改變,形成新的建筑群體。因此,建筑藝術的美學除了要讓設計者客觀分析當前的現(xiàn)狀外,還要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完善建筑學的理念,豐富其內容,促進“建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發(fā)展。綜上所述,建筑藝術作為一種融合多種形式的藝術造型,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已經形成了獨有的藝術規(guī)律和美學理論。因此,建筑設計師必須明確建筑與藝術的關系,了解建筑藝術和文化藝術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其美學的內涵,用哲學的觀念進行分析,確定其美學的意義,讓現(xiàn)代建筑設計觀念與傳統(tǒng)設計觀念相結合,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理念,豐富建筑藝術的美學內涵。

參考文獻:

[1]朱根杰.建筑與美的分析———建筑美學漫談[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6):55-57.

[2]劉華龍.論建筑藝術的美學內涵[J].中州學刊,2015,(03):230-232.

[3]李立.淺論建筑藝術與美學的辯證關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學:美學的建筑學內涵與后果[J].藝術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論建筑審美與藝術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號論美學和建筑藝術[J].建筑學報,2015,(10):26-29.

[7]張鵬,趙彥,馬秀榮.論建筑藝術與美學[J].科技信息,2012,(25):278.

第5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關鍵詞:力與美;建筑藝術;建筑技術;關系;發(fā)展;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TS95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建筑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建筑技術是指在建筑物設計施工的過程中所用到的建筑材料、結構工藝等諸多方面的技術,而建筑藝術則是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得建筑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以及文化底蘊。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二者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都是建筑學領域探討的一個熱點的話題。客觀上來說,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二者均是伴隨著建筑的產生而產生,并被人們認識和運用的。

一、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的關系分析

當前在建筑學科發(fā)展的進程中,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二者之間的關系越來密切。建筑技術是當前社會上各種新型科技相互融合的產物,其表現(xiàn)也是極為活躍。而作為一門將建筑的造型以及藝術結合在一起的感性的學科,建筑藝術則是通過建筑技術來實現(xiàn)建筑的施工材料與建筑結構的合理化,將建筑物以一種美學的藝術形式呈獻給大眾。建筑物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只是其諸多屬性中的兩個重要的屬性。藝術是精神層面的,而技術則是物質層面的。建筑技術是建筑藝術發(fā)展的基礎,而建筑藝術則是建筑技術的物質體現(xiàn),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建筑的技術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不同的時代出現(xiàn)了不同的建筑藝術風格,此外,建筑藝術作為時代審美的一個具體的體現(xiàn),其對建筑技術的發(fā)展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實際上就是力與美的統(tǒng)一,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二、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發(fā)展中的相互促進分析

當前隨著我國大規(guī)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行業(yè)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歷史機遇期。形式多樣的現(xiàn)代建筑對于建筑藝術以及建筑技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實現(xiàn)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實現(xiàn)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已經成為當前建筑學領域探討和爭論的一個熱點。

(一)發(fā)展建筑技術、提升建筑藝術

建筑技術是建筑產品在建造施工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離開了建筑技術,建筑藝術也就無從談起。從建筑發(fā)展的歷程來看,建筑技術經歷了從新石器時代的石頭堆砌到后來的木結構體系,在生產力水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又出現(xiàn)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建筑技術的不斷提升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建筑藝術的發(fā)展。石器時代的房屋建筑幾乎毫無美學可言,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建筑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國在歷史上建立起了龐大的古建筑群,到如今,各種高層建筑不斷涌現(xiàn),鳥巢、水立方等一些特殊結構體系和美感的建筑也呈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這都是建筑技術日臻完善的結果,同時也是建筑藝術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建筑技術在客觀上為建筑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平臺,建筑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對于建筑藝術的發(fā)展和提升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在發(fā)展建筑技術的過程中,建筑藝術必然也會得到有效地推動。

(二)深化建筑藝術、發(fā)展建筑技術

社會上的審美觀念不僅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影響,同樣也會受到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在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社會的文化和審美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能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建筑上得到有效地印證,在當前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于房屋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居住功能,在追求建筑實用性的基礎上對于建筑的藝術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實現(xiàn)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完美結合的進程中,進一步加強對于建筑技術的管理和監(jiān)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建筑結構中的絕大多數(shù)已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不僅安全實用,同時,混凝土的表面比較平整光滑、色澤也比較均勻,外觀大方,其施工的工藝也比較簡單,此外,混凝土表面只需要進行一些簡單的加工處理就可以作為建筑物的裝飾面。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因其實用性以及獨特的美學價值而受到了當今人們的追捧,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建筑藝術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作用于建筑技術,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

(三)推動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建筑是一個時代的標識。每一個時代的建筑都蘊含著當時的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一并成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前全社會都在倡導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對于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發(fā)展同樣也需要本著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來看待。在當前社會面臨著資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大背景下,綠色建筑以及綠色施工等已經成為當前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在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發(fā)展的進程中,要充分利用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之間的統(tǒng)一和促進的關系,不斷改善建筑技術、引領建筑藝術向著低碳、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持續(xù)發(fā)展。

結語

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二者之間是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在建筑發(fā)展的進程中,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二者之間是有機結合,完美統(tǒng)一的。在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發(fā)展的進程中,既不能因為建筑技術水平的不足而限制建筑藝術的發(fā)展,又不能夠因為過度地追求建筑藝術而忽略了現(xiàn)有的建筑技術。只有實現(xiàn)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二者之間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才能夠實現(xiàn)二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建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建筑。

參考文獻

[1]劉玉惠. 力與美建筑技術與藝術的統(tǒng)一[J]. 建筑,2011,10:74-75+4.

[2]古霞. 建筑技術與藝術的關系[J]. 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1:27-28+32.

[3]李硯祖. 設計: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tǒng)一與整合[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94-99.

第6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從物質的角度來講,建筑是為人類進行各種活動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人為環(huán)境。從意識層面來講,人們還賦予了建筑豐富的精神內涵。雖然建筑本身不會語言,但是我們卻能從古希臘柱式中讀出多立克柱式的雄健、愛奧尼柱式的柔和、科林斯柱式的輕松愉快,能從中國蘇州古典園林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中讀出儒雅。這也說明人們在營造建筑的時候,通過豐富的藝術手段把人類自身的情感深深地融入了建筑之中,形成了建筑特有的語言,使建筑有了能與人類對話交流的屬性,即建筑的審美性。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是人類一項獨有的、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能力決定了他的審美感受和鑒賞態(tài)度,這種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審美者才能對建筑藝術的美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要提高鑒賞能力,并自覺地將這種能力運用到審美活動中,就需要掌握基本的審美法則。建筑是以視覺要素為主來進行設計的空間造型的,其視覺要素——形、質、色按一定的形式美法則交互綜合,可以構成千姿百態(tài)的建筑形態(tài)。因此建筑藝術的審美法則,即指形、質、色按一定的法則在建筑中的運用。對這些法則的學習,是我們了解建筑藝術的基本條件。

一、建筑的造型

造型是建筑藝術打動人心的主要語言,而創(chuàng)造這種語言的具體思維與實現(xiàn)過程就是建筑造型設計。良好的建筑造型有很強的誘惑力、感染力甚至是震撼力,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聯(lián)想、贊美,能喚起人們的激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好的建筑造型一般都符合比例優(yōu)美、尺度適合、多樣與統(tǒng)一結合、節(jié)奏與韻律和諧等美學法則。

1.尺度與比例

尺度一詞是當比例與規(guī)模發(fā)生關系的時候,涉及某些局部與整體間關系的標尺。比例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它是精確的概念。比例是構成設計中一切單位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是指繪畫、雕塑以及建筑設計中形態(tài)的長短關系、面積大小。尺度以人為標準來決定,必須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建筑形象應該傳達出人的審美需求尺度,遵循和諧均衡的尺度關系,給人以高大、粗壯穩(wěn)定或精巧玲瓏、舒適宜人的感覺;設計者也可根據(jù)某種主題的需要,強調建筑尺寸的規(guī)模,產生特別的視覺效果,如哥特式教堂的矗立感、古羅馬建筑巨大的穹頂所造成的壓迫感、金字塔的永恒感等。比例的和諧是視覺的需要,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說:“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圣的比例關系上?!币粋€元素如果與其他元素形成不合比例的視覺關系,我們就會覺得不舒服。比如,安排建筑室內陳設時,應以室內空間的大小設置家具的尺度,使家具與室內空間的比例關系協(xié)調,從而使整個室內空間趨于和諧。

2.多樣與統(tǒng)一

多樣與統(tǒng)一是建筑藝術審美中的一對非常重要的范疇,多樣性通過對比來獲得。對比,如形狀的大小、曲直,形態(tài)的輕重、方圓等,能使主體更加鮮明,視覺效果更加活躍。統(tǒng)一則是把所有的要素當做一個整體加以處理的表達方式,通過對各要素共性因素的強調,達成一種完整和諧的效果。缺少多樣性的建筑會顯得單調無味,而過分的對比則會顯得刺激強烈、雜亂無章,甚至支離破碎。因此優(yōu)美的建筑通常在整體上是整齊有序的,而局部又有滿足視覺、追求新奇的多樣性。如何達到建筑藝術的多樣與統(tǒng)一,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其一,主從關系。建筑藝術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各組成部分應當有主與從、重點與非重點之分,不宜不加區(qū)別地同等對待。在單個或群體性建筑中,應先有一個強勢的、能主導人們視覺的主體,這是統(tǒng)一的基本保證。在這個主體的基調下,對各從屬部分適當?shù)剡M行多樣性處理,可取得整體和諧、局部生動的良好視覺效果。其二,建筑造型元素的重復和交替。建筑空間及建筑構圖中某種形態(tài)和某個主題的重復與再現(xiàn),將會產生整體性的和諧統(tǒng)一,同時要注意在重復和交替時蘊含變化,有主有從,實虛相間,避免單調。貝聿銘先生在設計北京香山飯店時便成功使用了中國式窗欞,通過重復與交替,使這個中國式的元素得以強化,在視覺感官上整體性強,和諧統(tǒng)一。

3.節(jié)奏與韻律

自然界的事物、形態(tài)往往有規(guī)律、有秩序地重復再現(xiàn),建筑創(chuàng)作也普遍采用這種方式體現(xiàn)形式美。條理性、重復性是創(chuàng)造節(jié)奏與韻律的前提。節(jié)奏與交替比較接近,但節(jié)奏體現(xiàn)為在交替變化中有一個元素處于主導地位、簡單重復再現(xiàn),而其他元素處于從屬地位,主導元素表現(xiàn)得越突出,節(jié)奏感就越強。韻律不是一般形式上的簡單重復,而是有漸變的節(jié)奏,通過形狀、形態(tài)、長度、寬度、密集、凹凸、色彩等的漸變,形成既不單調、拘謹,又自然流暢、有韻味,富有象征和詩意的形式美。東西方古典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都體現(xiàn)出韻律美,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幾何母題”的概念就是重復與交替、節(jié)奏與韻律的表現(xiàn)。

二、建筑的材質

建筑當然需要用各種材料來修建,建筑師們對于材料的運用除了要考慮其物理性質外,還要更多地考慮材料所能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感受。建筑實體或精致、或粗糙、或時尚、或永恒等都要通過其表面材質傳達出來。叔本華曾說:“通過感官對材質、硬度、內聚性等方面的直接體驗,對于理解一件建筑作品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笔紫炔馁|具有天然的審美本質,材料的質感作用于人們的審美感知,人們往往通過對建筑材質的視覺、觸覺和綜合心理反應的方式,感受到各種材質傳達給我們的豐富的信息,如色彩、紋樣、光滑和粗糙、緊張、柔和等。其次在建筑藝術中,一定的設計目標要由與這一目標相吻合的特定材質來達成。材料之美不在于材料自身價值的高低,而在于材料對于目標的服務作用,只有能夠完美體現(xiàn)設計目標的材料,才是最美好的材料。簡言之,材料之美,美在合理和得當。材料的肌理是自然美的一種,肌理與質感是密不可分的。同樣是花崗巖,如果表面是鑿毛凹凸的,則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如果是精細磨光的花崗石,則給人以細膩、耐久、高貴的感覺。大理石的肌理能充分表現(xiàn)出類似人體肌膚和衣服的效果,木材的肌理則因木種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美,也可以像大理石那樣表現(xiàn)精細的質感。除了加工手段及精細度外,材料還可借助光的反射、折射表現(xiàn)其特征。建筑師可以通過藝術的構想,用藝術的手段,把材料的肌理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使建筑及空間更具審美意義。

三、建筑的色彩

色彩是建筑的華麗外衣,人們面對建筑,最先感知的便是色彩。色彩對視覺效果的影響極為強烈,特別是在情感表達方面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它可以喚起機體內部的活力,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心理與行動。因此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配置,以及色彩學在建筑藝術中的運用效應,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色彩的情感

色彩不僅具備物理性質,也具備表達情感、影響人們心理活動的功能,有著傳達信息、感染情緒、產生聯(lián)想、象征事物等多種意義。色彩的直接心理效應來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對人生理的直接影響,如紅色使人脈搏加快,血壓有所升高,情緒興奮沖動;藍色使人脈搏減慢,情緒比較沉靜。冷暖感覺、重量感、溫度感是色彩帶給我們的一些心理感受,這與我們的視覺經驗與心理聯(lián)想有關。另外,不同的時代和地區(qū),建筑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含義。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用色有十分嚴格的等級之分,黃色只能用于宮殿和宗廟建筑,或用在被皇家特許的建筑上,如被尊為圣人的孔子的祠廟——山東曲阜孔廟建筑便是用黃瓦紅墻、滿雕龍紋,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宮殿制式的民間建筑,而其他民間百姓的建筑主體只能用黑、灰、白等樸素的顏色。

2.色彩的配置

色彩本身沒有絕對的美或不美,應該說,只有不美的色彩組織,而沒有不美的色彩。色彩的美是在色彩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中體現(xiàn)的,我們研究色彩就是要解釋這種關系。以色相環(huán)的角度,我們可分析出多類型的色彩搭配方式,如同類色相搭配、類似色搭配、鄰近色搭配、原色搭配、補色搭配等。其中同類色相搭配、類似色搭配色調和諧,統(tǒng)一感強,但也有模糊感;鄰近色搭配、原色搭配色彩明確,氣質鮮明,是人們較容易接受的配色方案;補色對比的對立性促使對立雙方的色相更鮮明,它的視覺生理適應性使補色關系天然和諧,因此補色對比是最有美感價值的配色。

3.色彩的運用效應

(1)色彩與材質效應色彩是伴隨著材料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所以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屬性。材料的質地、質感豐富了色彩的表現(xiàn)力。材料的質地是它表面的粗糙程度,良好的質地有強調色彩的作用;反之,則有抑制色彩的作用。由于粗糙材料的反射率比較低,所以粗糙材料的色彩看起來要比光澤材料的色彩更濃重。此外,色彩對改變材料的視覺效果有一定的作用,色彩能給人冷暖、遠近、軟硬、輕重等感覺,因此將合適的色彩運用在材料上,可以改變材料給人的感受。

(2)色彩的建筑面積效應視面積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的大小對色彩心理有較大的影響,視面積越大,心理作用越強;視面積越小,心理作用越弱。人對色彩的感覺因面積不同而有明顯的差別。1平方厘米的大紅色,會使人覺得鮮艷可愛;1平方米的大紅色,會讓人感到興奮激動;而100平方米的大紅色,則讓人覺得過分刺激,使人煩躁或疲倦。建筑室外色彩的使用一般都是大面積的,在小塊色板上看起來很清淡的顏色,一旦涂到墻面上就可能會使人覺得鮮明和濃重。因此,在建筑上用色,除小面積地以濃重鮮明的顏色作為點綴外,一般應降低彩度,否則就難以獲得預期的視覺效果。

第7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關鍵詞:文化習俗;建筑工程;藝術設計;影響

文化習俗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活動,是一個國家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在建筑行業(y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內涵,設計人員在設計建筑工程的過程中,普遍的應用文化習俗這一元素,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藝術設計的品味,滿足現(xiàn)代社會和人們對建筑工程的要求,從而促使建筑企業(yè)能夠獲取較多的社會經濟利益。

1文化習俗和建筑設計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首先,在生活中產生藝術。對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給人們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以外,同時還具備文化價值以及審美價值,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僅限于人們生存的環(huán)境,它可以直觀的反映出人們的文化習俗。建筑物中無論是外觀還是形式,都是人們對生活的切實反映,只有真正經歷過、感受過才可以將這種精神以及文化習俗反應在建筑藝術設計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其次,文化習俗可以為建筑藝術帶來可觀的經濟來源。不同的建筑藝術可以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習俗,它是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同時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不僅能夠提升建筑設計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文化習俗的應用,對建筑藝術設計的發(fā)展和進步得到有效的促進,在建筑藝術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地方的文化習俗,兩者之間是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不能夠分離的。

2建筑設計受到文化習俗的影響

2.1建筑藝術會受到文化習俗差異的影響由于各地的文化習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們的建筑藝術都有著天壤之別,主要體現(xiàn)在多種方面。例如東方建筑與西方建筑,建筑藝術大多都以古代建筑為核心,因

此這種差異也體現(xiàn)在古代建筑中。首先從建筑風格中就很直觀的體現(xiàn)出來:中國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揚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國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個性化以及審美價值的建筑藝術都無法徹底的彰顯出來,這種建筑創(chuàng)意得到肯定,導致東方建筑藝術單調、缺少創(chuàng)新;而歐美人的個性則十分張揚、具有個性化,加之他們的思想較為開放,沒有受到傳統(tǒng)理念的束縛,所以歐美建筑都十分具有個性、審美價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習俗。其次,可以從不同的建筑材料中體現(xiàn)出來:對于東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磚木材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圍起來形成的一個密閉式格局,體現(xiàn)出了建筑風格的深沉以及內斂,這種建筑風格與東方人的為人處事以及價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藝術上很容易產生歧義

我國地域廣泛,且跨度較大,每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習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個地區(qū)的民族在文化習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這在建筑藝術上也很容易有矛盾產生,而產生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個方面多導致的。第一點就是利益趨勢,這讓建筑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的;第二點就是地域不同所導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觀點也是有所不同的,還有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對建筑藝術有所影響的,這樣就會讓矛盾更加凸顯出來。但是在時代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融合,人們也更樂于將自己的文化習俗拿出來新事物去進行比較,最終對自己的選擇還是比較認可的,對外來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難以接受。對于建筑藝術而言,具有一定的審美范圍,隨著現(xiàn)在民族的不斷融合,與人類民族文化以及文化習俗的進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藝術上更上一層樓,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藝術設計中的精華,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風格建筑藝術,取長補短,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優(yōu)質的建筑。

2.3為使建筑藝術內容更加豐富,應當讓文化習俗相互融合

為了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揚,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建筑藝術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對于各種建筑中精華和優(yōu)點進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鑒,尤其需要加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習俗的建筑優(yōu)勢的借鑒和重視,這一項工作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建筑工程藝術風格過程需需加強重視,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夠受到普遍的歡迎?,F(xiàn)階段,經濟全球化已經得到實現(xiàn),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和深入,彼此之間的文化習俗也能夠進行相互的借鑒和融合,因此建筑設計人員可以將不同國家文化習俗融合之后形成的優(yōu)秀部分運用到建筑工程的設計當中,并以此作為設計建筑藝術風格的靈感,同時為了加強設計的與眾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改造的,構建一種新型的文化藝術。通過設計人員的設計古,可以增加我國建筑藝術和別的國家的建筑藝術等風格相統(tǒng)一,有利于提升我國建筑設計的藝術品位。通過建筑藝術的逐漸融合,促使國外的建筑中蘊含我國的建筑文化習俗,同時在我國的建筑設計中也體現(xiàn)著國外的建筑設計風格,這樣一來,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們在建筑設計中文化習俗的融合基礎上,對建筑的這種設計理念能夠逐漸的接受。所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民族之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對彼此的文化習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鑒,從而提升本國建筑藝術設計的水平,促使建筑藝術設計效果更加的豐富多彩。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我國的建筑工程呈現(xiàn)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由于人們對建筑工程的鑒賞呈現(xiàn)不同的看法,從而促使建筑工程體現(xiàn)不同的藝術設計。由于人們審美視覺存在較大的差別,造成建筑藝術設計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但是文化習俗是一個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色存在不同,因會建筑工程設計對文化習俗的應用,促使建筑設計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程宏.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時代文學,2012(10).

[2]胡禮慶.探討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房地產導刊,2013(10).

[3]張瑋瑋.淺談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文學與藝術,2011(2).

第8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1建筑元素的韻律性體現(xiàn)

建筑藝術是一首凝動的音樂,它“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和其他的藝術一樣,是為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又賦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反應”[1].梁思成曾對建筑藝術的創(chuàng)作總結到:“建筑的創(chuàng)作必須從國民經濟、城市規(guī)劃、適用、經濟、材料、結構、美觀等等方面全面地綜合地考慮.而它的藝術方面必須在前面這些前提下,再從輪廓、比例、尺度、質感、節(jié)奏、韻律、色彩、裝飾等等方面去綜合考慮,在各方面受到嚴格的制約,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高度綜合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1]其運用的具體創(chuàng)作技巧主要體現(xiàn)在8個方面,即輪廓、比例、尺度、質感、節(jié)奏、韻律、色彩與裝飾.在其嚴密的邏輯結構基礎上,再通過“它的立體和平面的構圖,運用線、面和體,各部分的比例、平衡、對稱、對比、韻律、節(jié)奏、色彩,表質等等而取得它的藝術效果”[1].建筑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形態(tài),必然受到物質材料與空間結構的制約,因此適用、經濟和美觀一般成為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的遵循方針,它不僅僅要具有審美性,而且還要符合人們的居住需求.一個完美的建筑藝術作品,其節(jié)奏和韻律感同樣是基于適用性的原則.因而建筑藝術中各要素的合理規(guī)劃和設計不僅要體現(xiàn)出藝術的外在形式美感,也應結合生活習慣滿足人的實際居住需要,同時也應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特征,這一點對于建筑藝術顯得尤為重要.有學者在總結建筑的藝術特征時認為:“一、它能夠以自己的形象反映現(xiàn)實社會中巨大的主題,相當深刻地揭示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這是建筑藝術最主要的特征.二、它具有比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建筑的藝術感染力主要是通過綜合運用建筑藝術語言(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質感、體型等),構成意境,引起人們的共鳴、聯(lián)想,從而形成特定的藝術形象.三、在特殊的條件下,它也可以使用象征的手段來表現(xiàn)一定的主題.建筑基本是幾何體形,不大容易用自己的形象直接象征某種主題,但是,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條件下,如果它的象征含意為社會普遍承認,那么,它的形象感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2].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建筑的藝術風格亦同音樂一樣,其民族文化風格和特征的體現(xiàn)必須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當下的文化審美觀相結合,而這種結合也是通過建筑元素的比例、尺度、線條、體量以及色彩等形式語言來展現(xiàn),從而豐富其藝術的感染力.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其建筑的節(jié)奏韻律和藝術風格皆不盡一致.

2音樂文化中的節(jié)奏和韻律

“音樂是一種精神文化事象,是人類為表達思想感情、交流信息而創(chuàng)造和選擇的、以樂音和噪音為表現(xiàn)媒介和載體的、超越語詞功能之外的一種成系統(tǒng)的行為方式.”[3]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它包括著文化的情感特質、審美情趣等多種心理活動,是與整個社會時代背景及人們審美觀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的.藝術反映生活,生活造就藝術.人類的思想和情感特質正是一個民族精神特質的體現(xiàn),也是該民族文化的反映.由此,藝術的民族性代表著該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特質,反映了該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傳統(tǒng).就音樂來說,其民族性的體現(xiàn)即表現(xiàn)在音樂的風格特征上.音樂風格的形成則是通過音樂中一些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來體現(xiàn)的.這里的表現(xiàn)手段在大小調體系中具體表現(xiàn)為曲調的音高關系、節(jié)奏、和聲、速度、音強、音色、主題發(fā)展、曲式結構等,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體系中則表現(xiàn)為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具體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構成了音樂的基本要素,通過對構成音樂的這些基本要素進行音樂上的變化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但萬變不離其宗,音樂形式在變化的過程中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的產生是與整個民族的歷史階段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民族中得到群眾的承認而形成的”[4].從一方面說,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規(guī)律性也是整個民族在一定歷史階段所形成的審美觀的體現(xiàn).正如列寧所說:“形式是本質的.本質是具有形式的.不論怎樣,形式都還是以本質為轉移的.”[5]音樂作為表達內容的形式,內容在音樂的發(fā)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里所講的內容指的是整個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質.但相對的,音樂也為內容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是構成內容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樂中的文化性與音樂韻律的表現(xiàn)手段是分不開的,其藝術風格正是在這些因素的變化中不斷建構發(fā)展的.而這些音樂要素的體現(xiàn)不僅僅只有聽覺上的意會,其具體形式也表現(xiàn)在樂譜的呈現(xiàn)上.樂譜作為音樂的物化形態(tài),在大小調體系中,其各要素的組織在時間與空間上有著嚴格的邏輯安排,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將各個要素進行組織,最終形成完整的音樂作品.相同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宮調理論體系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系相應地也包含了與大小調體系所不同律高、調高、音階、調式間的各種可變性因素,是區(qū)別于大小調體系的另一種嚴密而科學的音體系[6].

3建筑與音樂藝術中的韻律

自古以來,建筑與音樂似乎就在歷時與共時的維度中同步發(fā)展著.在原始社會中,建筑上人們利用山石和樹木創(chuàng)造了巢居建筑,音樂上則出現(xiàn)了“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音樂形態(tài),可以說,建筑與音樂幾乎是同步發(fā)展的,在最初都是從基本的節(jié)奏發(fā)展而來的,如梁思成先生在其《建筑與建筑的藝術》一文中曾說:“節(jié)奏和韻律是構成一座建筑物的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無論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節(jié)奏和韻律.我們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節(jié)奏、韻律有時候和音樂很像.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過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點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圓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1]由此可以看出,建筑中也具有同音樂一樣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王世仁也認為:“在中國古代,把音樂作為藝術的總代表,并不是某家(以儒家為主)某人的任意指定,而是因為,音樂形象內涵意義和外延范圍非常廣闊,可以容納眾多的具體情感內容,還是因為它的藝術形式是建立在和諧與秩序上面,符合人們最廣泛、最基本的美感.無論是宮、商、角、徵、羽五音,還是黃鐘、大呂等十二律,都表現(xiàn)為數(shù)的等差變化所構成的和諧感與秩序感,即‘律’.律代表著規(guī)范、法則、邏輯,它上可以與天候協(xié)調(規(guī)律),下可以與人事相通(法律).這種對數(shù)的和諧關系的追求,構成了中國人審美標準的一部分主要內容”[2].由此看出,音樂作為藝術領域的一大門類,與建筑藝術有著直接的相融性.“建筑與音樂是藝術的兩個極端,一個最具體實在,一個最抽象虛渺.建筑是絕對靜止的,人只用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它,但又必須不停地移動才能獲得完整的印象;音樂則是絕對流動的,人只用耳朵就可以感受到它,但又必須安靜地領悟才能獲得完整的印象.只用眼睛就能欣賞的建筑,通過審美主體的移動就能獲得虛空的意境;而只用耳朵就能欣賞的音樂,通過審美主體的靜觀卻能獲得最實在的感受.人們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認識到即使是距離最遠的門類,也可以在超越藝術實體的境界中得到融合”[7].建筑與音樂互相融合,在梁思成先生談到建筑藝術的技巧時所提到應注意的8個方面———輪廓、比例、尺度、質感、節(jié)奏、韻律、色彩、裝飾,在藝術的相通性上與音樂中的音高、節(jié)奏、和聲、速度、音強、音色、主題發(fā)展、曲式結構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聲、音、律、調、韻等是互為對應的.這些方面共同決定了其藝術的風格特征和文化元素的傳承,這也是創(chuàng)作出具有本民族傳統(tǒng)藝術作品的決定性因素.

第9篇:建筑藝術的審美范文

鑒于目前有些室內設計只注重建筑實用性,而忽視建筑審美性,致使室內設計的效果不佳,不能夠真正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所以說,對室內設計空間意象的正確把握和探討,是室內設計師和建筑理論家所不能回避的問題。

建筑學史上,建筑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產生的,其功能雖不限于實用,但建筑的實用都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其精神必然受到其實用的制約,也必然影響到建筑形象的審美品格。在建筑中,為了美本身的抽象形式的創(chuàng)造雖然有時也有必要,但它只是一種非獨立的、附屬的功能,是在滿足了適用的需要以及適用需要所要求的堅固性這兩個前提下派生的。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筑理論家阿爾伯蒂所提出的:“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認為它很好的話都產生于“需要”(Necessity)受“適應”(Convenience)的調養(yǎng),被“功效”(Usc)潤色,“賞心悅目”(Pleasure)在最后考慮”。

建筑藝術的審美因素對實用價值的這種依附性,正是建筑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種類最主要的地方。任何建筑物,不論是史前最原始的茅屋,還是現(xiàn)代結構復雜的摩天大樓。都是“人對自然的加工改造”,體現(xiàn)出一定的技術性??茖W技術人們精神的進步為建筑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現(xiàn)代工程學已經有了一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的建筑方法。建筑學開始的變化和藝術意識的變化并沒有任何關系。藝術風格的自然發(fā)展被毫無審美動機和審美目的發(fā)現(xiàn)棄之不顧了,打斷了,或是推出常軌之外了。建筑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賴以構成特定的建筑藝術形象,體現(xiàn)出一種造型的美,其中空間是建筑的主角。一座復雜的建筑通常是由一系列外部和內部空間組合而成。建筑內部空間的劃分,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整個建筑與自然空間的關系構成一定的觀賞序列,形成特有的空間美。

建筑藝術的空間層次是隨著人們視點的移動在時間過程中逐步展開的。通過不同的序列結構形成節(jié)奏感很強的視覺韻律,這就使時間滲透到空間之中,建筑空間序列越豐富,時間的因素就發(fā)揮得越充分,在時空中交匯中構成的藝術形象也就越鮮明,西方傳統(tǒng)建筑重視突出單體造型號,比較注重建筑物內部空間的組織,東方(主要是中國)則更加注重通過序列組合顯示群體造型、重視建筑群之間,建筑與自然景色之間的關系,強調連續(xù)空間的組合。空間的性格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反應空間環(huán)境的人格化。由于構成空間的各種素材不同,形成三種不同性格的空間,它隨著人的移動而變化的,正如人們進入古典園林就能體會到“步移是異,得景隨機”的時間與空間的推移與轉換,相互滲透的意境深化。

人們置身于其間,必然受到環(huán)境氣氛的感染而產生種種審美的反應,現(xiàn)結合我于2000年秋主持的“東風大廈大堂的室內設計”一例來談。當時空間的處理問題的確給我們造成了不少麻煩,該大堂由三幢不同時期建造的部分樓層湊合而成??臻g序列參差不齊,三種不同軸線的十多條柱子雜亂無章,大小不等;通往電梯的走廊(寬二米多)長足有20多米之遙……。

原有的建筑結構缺點太多,如何把復雜、無序的空間歸納處理好呢?經過反復的探測、推敲,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空間的處理手法,把三種不同的建筑結構有機的聯(lián)系起來,歸納為前、中、后連續(xù)的空間環(huán)境,采用了“豁然開朗、多樣與整一”等藝術形式美手法,對前面幾條柱子組成半弧形的柱廊,從而拉開了空間的序幕,象征性地為大廈注入了“熱情迎賓、寬廣胸懷”的審美意象,既減弱了原有柱子的“影子”,使半弧形柱廊秩序化,又能使主體空間具有流暢,優(yōu)美的情調;而位于柱廊后面的兩柱,從而形成了一處門夾造型。此門拱成為兩個空間的過渡點,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使設計語言統(tǒng)一、呼應前面的弧形柱廊,也把服務臺的主立面處理成連接的大弧形,在不經意中使人在環(huán)境中產生了“步移是異,得景隨機”的時間與空間的推移與轉換、相互滲透的意境。而面對著20多米長的走廊,設計采用了“多樣與整一”的建筑藝術形式美法則。為了取得整齊、簡潔而不致單調、雜亂的建筑形象,建筑造型要求局部富于變化、整體和諧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