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程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

第1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關鍵詞】教學策略;教學質量;教師指導;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學校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形成了一味“追求分數(shù)、追求升學率”的不良風氣和習慣,在這種教育慣性下,難免會出現(xiàn)學生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按部就班,不適應時代的需求。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指定領域之一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的教學現(xiàn)狀,更是不盡如人意,好多學校的勞技課程出現(xiàn)缺開或少開現(xiàn)象,課表上的勞技課程形同虛設、移作他用,更談不上利用勞技課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來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筆者有幸在實踐基地任教,幾年來在勞技課教學實踐中,對勞技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嘗試,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教學實踐,并獲得成功?,F(xiàn)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探究體驗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大體有以下兩種:1.師傅帶徒弟式,即傳統(tǒng)的手把手式地教學生,然后通過“傳幫帶”擴散開來;2.作坊批量生產式,類似于批量生產的流水線,老師在臺上詳細演示制作步驟,學生們在臺下一步步跟著做。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先教后學,先知后行,把手教也好,集體示范也罷,學生只是局限于學會做的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探索體驗,大大地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而且由于沒有切身體驗,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只是短時的,只停留于課堂,時間一長也便忘了。

《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指出“勞動與技術課程強調每個學習者都應通過現(xiàn)實的親自操作過程獲得直接經驗,獲得操作體驗。其基本技能與態(tài)度的習得是以每個學生的個體經驗和親身實踐為基礎的,任何學習者都不可能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熟練的勞動與技術的操作技能和情感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為此,我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我將之稱為“探究體驗式”。

例如,教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勞動與技術教材《工藝制作》中的“項目二?包裝工藝――包裝盒的制作”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搜集我們平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種包裝盒,新課開始,我不急于教學生做的方法,而是先分小組欣賞各組搜集過來的各種包裝盒,交流一下其功能和特色,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包裝盒,動手拆一拆,探究一下其所需哪些材料,研究一下運用哪些制作方法,猜想一下制作步驟,然后動手嘗試驗證之前探究方法的正確性。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小組若遇困難,無法組內解決,可以尋求幫助,個性問題單獨點撥讓其繼續(xù)探究,若是共性問題,可上臺演示,集體幫助,也可讓成功的先進小組上臺演示介紹經驗,然后大家結合本組經驗探究方法提出更好的方法。在這一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拆一拆,想一想,探索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掌握了方法和技能,而且互相合作,鍛煉思維,效果很是明顯,可以舉一反三。

二、運用項目任務共同發(fā)展,引設計創(chuàng)新

一位哲人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比艘嗳?,心理學稱之為個性差異。由于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后天環(huán)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樣的個性差異,它是客觀存在的。為人師者,只有正視它的存在,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獲得進步。

為此,我改變傳統(tǒng)的“一刀切”做法,精心設計了《層級項目任務書》,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一項任務,力求準確把握各類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較好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一刀切”面臨的“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矛盾。

任務書上的任務分為三級:一級是根據(jù)所學技能,按照圖紙完成作品。二級是在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組合,制作出新的作品。三級是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并闡述創(chuàng)意。例如,教授《繩結工藝?中國結》一課,在學生體驗了繩之魅力,通過自主探究、動手嘗試掌握基本的制作技能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自主選擇項目任務書》如下:

以六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選出組長,分工協(xié)作,人人動手,互幫互助。

友情提醒:制作前先M定一個計劃,再構思創(chuàng)意,繪制設計圖,然后調整分工,合作完成。工具使用時,注意自身和同伴的安全。

任務一:根據(jù)掌握編制吉祥結的方法,并試著打一個吉祥結。

任務二: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結創(chuàng)意組合,自主設計、組合,小組分工合作,根據(jù)所學中國結的知識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作品。

小組合作學習各種中國結圖解,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國結編制,進行創(chuàng)意組合(兩個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個吉祥結),并闡述寓意。

友情提醒:先擬定計劃,再構思創(chuàng)意,繪制設計圖,然后調整分工,合作完成。

完成“任務二”時,有學生運用同心結與平結組合成一只可愛的蜻蜓,我在肯定、鼓勵的基礎上,加以啟發(fā):你還可以運用所學中國結的特點組合成哪些造型?你是否能借助不同繩線的顏色編織出獨特的中國結造型?

任務三: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嘗試改變編法和走繩的路線,創(chuàng)造新的中國結形式。

例如,吉祥結四耳變?yōu)榱臉幼樱瑖L試一下變成五耳、七耳……又會是怎樣的呢?

在讓學生通過客觀的自我評估,自主選擇自己能完成并感興趣的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嘗試新方法、新組合,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不僅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也大大提高了他們動手參與制作的樂趣。

三、利用多種激勵評價,促升華發(fā)展

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可以讓學生反思自主探究、體驗實踐的過程,使其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重組認知結構,完善思維。在長期一線教學的實踐中,我總結如下方法。

(一)隨機應變評價法

即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相應不同的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重要作用。比如面對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學生遇到同樣的問題,教師評價的方式都應有所不同,以鼓勵為主,提出建設性意見,促其發(fā)展。

(二)設立獎項,集體評價法

魏書生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闭n堂評價亦然。比如,我在教授《木工?筆筒的制作》一課時,我分別設立“魯班巧手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合作獎”“最佳整潔獎”“最佳表達獎”等獎項,并制定相應評價標準,以小組為單位參加集體評議,各組選出最佳作品置于展示臺,并派代表闡述制作方法和過程,以及寓意或創(chuàng)意,全班舉手投票選舉。

(三)立體全方位評價法

所謂立體全方位,就是老師先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評價表,學生結合評價要求先自評,然后小組根據(jù)組員參與制作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互評并說明理由,組長負責記錄統(tǒng)計,老師根據(jù)學生自評、互評情況和小組的集體展示表現(xiàn)綜合打出總評。

(四)提點延伸法

即教師利用教學智慧,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上加以追問,促其思考升華。比如我在教授《工藝制作?紙?zhí)倩ㄋ嚒芬徽n時,一學生介紹她制作的康乃馨作品的寓意時,我隨機追問她:你想把這親手制作的寓意美好的康乃馨送給誰?為什么?又想對他們說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接下來孩子們的表達很是精彩,情感引起共鳴。

總之,我們要利用多種教學策略,在自主探究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把選擇權教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利用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讓初中勞技課成為學生喜歡的靈動課堂,盡情綻放出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2014.

[2]郭元祥.C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試行).

[5]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勞動與技術教材[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第2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一、勞動是每一個的必然歸宿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xiàn),勞動正是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huán)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chuàng)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xiàn),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皩嵺`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shù)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qū)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yǎng)初中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yè)心理。通過讓學生發(fā)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chuàng)創(chuàng)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fā)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fā)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yǎng)各自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guī)模化的勞動場合,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fā)學生通過默契協(xié)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yǎng)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yǎng)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fā)揮主體地位,發(fā)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劉天成.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資源規(guī)范研究課題研究報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第3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職業(yè)技術;辦學條件;勤工儉學

素質教育,讓人們認識到加強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的重要性。在勞動實踐場所建設中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科學性和效益性想統(tǒng)一的原則;確定勤工儉學、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的發(fā)展思路,將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納入議事日程。

學校應根據(jù)資源優(yōu)勢和特點,制訂好勞動實踐場所的發(fā)展計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實踐活動,不斷完善和改進勞動實踐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趣味性,將勞動實踐活動課程與職業(yè)技術教育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觀念和勞動技能,提高勞動實踐教育效益。

我們要以育人為工作主線,堅持育人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舉,把場所建設與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相結合,與農科教相結合,與為農服務相結合,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使每所學校的勞動實踐場所都成為素質教育的中心,輻射社會的窗口。

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在勞動實踐場所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理念。(1)把素質教育與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相結合。(2)開設與學科有關的勤工儉學項目,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術素質。(3)培養(yǎng)學生就業(yè)的一技之長,使場所建設工作立足于學校,服務于社會。

二、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

勞動實踐場所教育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有:(1)為當?shù)剞r村輸送了一批有科技致富頭腦的先進農民,培養(yǎng)了一大批回鄉(xiāng)務農的致富能手。(2)為當?shù)剞r村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三、辦學條件的改善作用

我們利用勤工儉學、勞動實踐場所收入有效地解決了一大批貧困家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問題。主要做法:(1)減免貧困家庭學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2)發(fā)給貧困學生飯菜票。(3)直接把學校勞動實踐場所的產品——肉食和蔬菜低價或免費提供給食堂,降低伙食成本。這些措施為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加強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相互滲透,具有其他教育資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勞動實踐場所建設,有利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利于開發(fā)校本課程。勞動實踐場所是中小學生學習社會、學習生活的第二課堂,是促進書本與實踐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重要基地,是組織與引導中小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活躍身心、健康成長的生活樂園。通過勞動實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進而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4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關鍵詞】勞動教育 素質教育 勞動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在我國全面走向小康時期,一些獨生子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代辦,缺乏自理能力,導致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使這些獨生子女只會讀書,不會勞動,這樣就會影響一些人將來的素質問題。于是,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抓好勞動教育相當重要。勞動教育是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人從小培養(yǎng)好的勞動習慣,樹立強烈的勞動觀念,將來才會有所作為。才能加勤勞才等于力量,所以,小學階段應該把勞動教育作為全面提高一個人的素質的基礎。

一、用勞動去激發(fā)學生追求

追求是人的個性。然而,個性中的追求并非積極,追求只能在某種欲望中產生。當形成一種沒有壓抑的喜悅感時,才能激勵人去追求,去實踐。

勞動確能激發(fā)人的喜悅感,培養(yǎng)人的個性。因為,人從勞動中得到啟迪,有模仿性勞動到創(chuàng)造性勞動,使追求更進一層。沒有追求,何談創(chuàng)造發(fā)明。

組織學生參加勞動,能使學生產生取得勞動成果的喜悅感。喜悅的勞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從而擺脫了青少年個性所表現(xiàn)的脆弱性和依賴性,形成強大的自我束縛力。學生自我的約制力一旦形成,才能變空虛為追求,變盲目為目標。另一方面,學生一天中從事的讀寫、記憶、課外活動、業(yè)余制作、實驗操作、清潔打掃、體育鍛煉……使自己感到同學們時時刻刻注視著自己的勞動,這敏感的個性道德評價,似乎通過別人的目光看清自己,從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做到自我認識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愿望,從而去追求尚未實現(xiàn)的美好理想。

二、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去體驗勞動的價值

以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軌,機器生產代替人力勞動,體力勞動在人們的意識中似乎淡化了,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大片田地荒蕪就是例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下,使人們的生育觀念轉變,在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哪舍得讓孩子干活,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可能懂得要承擔家務的責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來之不易,更不明白勞動有何價值。日本的教育,規(guī)定小學生每周干家務的時間,這不但使兒童明確了勞動的義務,又培養(yǎng)了兒童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而我們的國家有要求開足開齊課程,可有些學校人手不足,沒有按要求開設勞技課,又不能安排學生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國家要求每門學科開設實踐活動課,一些學校往往沒有落實好,還是把實踐活動課上成落實知識課。這樣,學生就沒有機會參加那些五花八門的勞動,試問怎能去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興趣?學生怎么會在勞動中去思考、創(chuàng)造,也就體會不到在勞動中所取得的快樂,在勞動中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

勞動不但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也能幫助人提高對美的欣賞力。比如,讓學生去學種菜:這要經過挖地、做菜畦、播種、施肥、治蟲、鋤草等工序。做菜畦簡單嗎?不!對于沒有勞動過的學生不那么容易。做成的菜畦,有的會是彎曲不平整的“S”型,有的是兩棱修直的長方形等不同的形狀。但當他們完工,欣賞自己的杰作時,心里一定會產生一種美的享受,收獲的是快樂與滿足,以及對勞動價值的品味。

只有讓青少年親自參加勞動,嘗嘗汗?jié)?、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覺得勞動的辛苦,懂得勞動的分量,才能理解農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蔬菜或者農副產品,工人為社會提供日用品,輸送水電是為了什么,才會真正明白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勞累,是為了人們的幸福,是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更能激發(fā)對那些好逸懶做、不勞而獲、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的人的厭惡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果實。

三、在勞動中培養(yǎng)人的素質

所謂素質可視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個性四個維度。對人的素質培養(yǎng)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勞動去培養(yǎng)人的素質更不可忽視。就拿學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xiàn)象來說吧,部分學生損壞公物肆無忌憚,隨地扔果殼、紙屑,對吐痰習以為常,打罵同學,欺侮弱小,反自以為光彩,明里吸煙,暗里賭博,粗話臟話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語,諸如此類,均表現(xiàn)出了學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識修養(yǎng)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和性格的變態(tài)。

分析其原因,在于學校的教育忽視了引導學生把精力用于進行熱情的高尚活動和勞動之中去,沒有使學生找到那熱情而高尚的活動和勞動空間。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種種道德紊亂狀態(tài)。

應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讓學生去陶冶情操呢?筆者認為,學校需爭取一個以勞動教育為基礎,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學生的基地。諸如,養(yǎng)殖、栽培、養(yǎng)花、編織、雕刻、書法、美術、編寫、宣傳、體育等。把學生從“為生存而斗爭”引到趣味性、知識性、技巧性、實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環(huán)境中去。

勞動給人以聰明才智,勞動陶冶人的情操,勞動鍛煉人的意志,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要讓小學生在勞動中進一步理解和接受。當學生在一次次勞動中大顯身手時,那就是他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這樣,學生不至于在“為生存而斗爭”的環(huán)境里“拼搏”,不至于成為性格偏激、鐵石心腸的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動發(fā)揮出來,他的精力未能通過人的高尚的活動發(fā)揮出來,這正是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笨梢?,創(chuàng)造一個高尚活動的環(huán)境加強勞動教育,是多么重要。

總之,人的素質要在勞動中培養(yǎng),勞動對樹立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勞動技能特別重要。勞動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學習管理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桂生等.教育理論的性質與研究取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少華.農村教育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5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yè)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yè)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yè)技能教育,開創(chuàng)了普職優(yōu)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xiàn)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yè)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yè)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yè)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yè)教育政策解讀、職業(yè)意識培養(yǎng)、特色專業(yè)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yè)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顒右约磳⑸敫叨昙壍母咭粚W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yè)中專集中進行職業(yè)技能實踐課程學習?;顒舆^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fā)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guī)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fā)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yè)技術能力或職業(yè)技能、創(chuàng)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qū),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fā)現(xiàn),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yè)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yǎng)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yè)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yè)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yè)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yè)觀、職業(yè)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yè)、對各種具體職業(yè)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yè)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yè)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yè)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yè)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yè)技能課程方面,職業(yè)高中擁有如專業(yè)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yōu)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yè)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yè)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fā)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已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yè)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xiàn)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chuàng)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fā)學生探究、批判和創(chuàng)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fā),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yè)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yè)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fā)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yōu)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yè)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yè)設置來看,有數(shù)控、化 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yè);從專業(yè)實訓設施來看,有數(shù)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yè)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y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yè)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yè)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fā)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yè)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yè)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shù)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chuàng)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yè)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yè)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fā)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yè)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tài)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yǎng)。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huán)境等技術發(fā)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xiàn)。“技術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fā)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chuàng)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yǎng)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huán)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jù)。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科學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xiàn)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養(yǎng)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tài)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xiàn)代文明中交融貫通。”[2]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shù)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yè)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關系

職業(yè)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yè)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yè)的緊密聯(lián)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yè)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yè)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yè)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yè)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yè)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yè)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yè)技能類選 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yè)教育的職業(yè)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yè)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yè),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fā)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yǎng)’。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xiàn)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1]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fā)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yè)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yǎng)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fā)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yǎng),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yè)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fā)展和技術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p>

參考文獻:

第6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關鍵詞:勞動實踐;綜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積約10畝,校園里樹木蔥郁,綠草如茵,大橋相伴,古樟輝映,校園面積寬闊,環(huán)境舒適優(yōu)雅。2009年,我校被確定為桂林市、資源縣教育局勞動實踐基地,學校通過基地實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從而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為依托,為師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搭建舞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變革,它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育職能的變化和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使教育教學從片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筆者結合實際,確立了《開辟勞動實踐基地,培養(yǎng)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研究》這一研究課題,旨在通過勞動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合理組織并采用多種活動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級管理模式,突出課題研究的針對性

基地菜園18塊菜地都分配到每個班級,每個班分為4個小組,輪流管理。為了使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真正發(fā)揮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種、澆水、除草等都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完成,要求學生每次勞動后都要寫日記,并做好觀察、記錄蔬菜生長過程,及時總結經驗。

(二)開展行動研究,上好研究課

我嚴格做到:在教學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學,認真聽取學生意見,積極進行總結并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概括出研究結果,形成教學反思,引發(fā)新的問題,使研究具有動態(tài)性,突出指導性。從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種時要成線、對稱、品種種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擺放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探討。一次菜地負責人在幾次噴藥后發(fā)現(xiàn)沒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隨即組織學生觀察、探索,終于弄清是蝸牛在作怪,于是學生就去找消滅蝸牛的藥劑。雖有但很難買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據(jù)蝸牛的生活習性,利用早晚的時間捉了幾天,使蔬菜長勢逐漸好轉。

二、加強過程指導,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提供熔爐

小學新課程標準在實施意見中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小學生能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不要把上課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書上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孩子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眲趧訉嵺`基地的創(chuàng)建,更便于學生在種植、觀察、體驗、交流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在蔬菜基地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勞動習慣,對開發(fā)智力、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健康成長、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利用基地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勞動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觀察、動手、動腦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當“菜農”,種植各種花卉、蔬菜、果樹等,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播種、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花期管理、種子收藏等生長全過程的栽培管理技術。教師可組織學生從播種、發(fā)芽、開花到結果長達5個月的親歷種植、觀察過程,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延伸到勞動實踐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品味勞動成果的喜悅,使“勞技”教學真正擁有自己的一片實踐空間,實現(xiàn)教學資源互補之目的。

例如,在進行地瓜“翻秧”的教學實踐時,開始學生們爭論不休,因為有的學生說不用翻秧,有的說必須翻秧,否則就會影響產量。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我讓學生多咨詢農民再下結論。幾天后,學生進行交流后才知道:原來在水分充足的情況,莖節(jié)處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從而造成紅薯產量低,在這種情況下,紅薯藤蔓就要經常翻動。而在干旱缺水的情況下,要少翻動或不翻動紅薯藤蔓,讓莖節(jié)處的次生根生成,為植株的生長提供更多的水分和養(yǎng)分,這有利于植株生長和生存。學生在了解到正確的知識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小心翼翼地開始了翻秧實踐。

(二)形成良好品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第7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教育工作重點

根據(jù)十六大提出教育發(fā)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確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為實現(xiàn)形成比較完善的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教育工作要不斷增強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好地適應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實現(xiàn)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標,決定從現(xiàn)在起到2005年,鞏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堅戰(zhàn),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到201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fā)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規(guī)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體系。為實現(xiàn)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加強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發(fā)展繼續(xù)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要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能力,使學校成為終身學習服務的重要載體。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報》)

教育部發(fā)出通知

要求多元評價學生

教育部日前發(fā)出改革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要改變目前“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shù)不重能力的評價與升學制度,要求教師、學生、社會多元評價學生。

通知指出,中小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要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發(fā)展,對學生的評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要采用多樣性、開放式的評價方法。要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學生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與測驗的信息等。

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率作為惟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評價體系。初中升高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shù)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高中錄取,可試行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綜合評價進行錄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錢江晚報》)

北京中小學教師必

修心理健康課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必修課,至少要學習30課時。全市中小學教師關于“心理健康”的培訓將在2005年底前完成。

據(jù)介紹,通過“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要使全體中小學教師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xiàn),掌握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或指導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輪的培訓將更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北京教育學院將負責組織專家設計教案,考核由全市統(tǒng)一組織。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齊魯晚報》)

我國每8個青少年

有1個心理亞健康

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xiàn)象十分突出;與此同時,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專家認為,青少年的內心矛盾沖突本來就是非常強烈,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很多老師、家長以為,事情發(fā)生了,對學生處理了,就沒事了。實際上,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報》)

上海實施職業(yè)教育

工程

上海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不僅需要高素質的管理、研究人員,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訓工程。對失業(yè)人員、從業(yè)人員、新生勞動力加強職業(yè)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yè)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yè)轉換能力;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yǎng)工程。加快培養(yǎng)一批數(shù)控機床維修操作工、軟件藍領、高級護理等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yǎng)一批能夠參與國際勞動力競爭的高技能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工程。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學習文化知識、技術技能、法律常識等,提高他們的素質;終身培訓體系構建工程。整合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創(chuàng)辦綜合性、社區(qū)性的高等職業(yè)學校或社區(qū)學院、社區(qū)學校。把職業(yè)學校辦成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此外,還將推行職業(yè)資格證書工程和職業(yè)學校重點建設工程等。

(杜啟榮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聞晚報》)

瑞典中小學的

勞動技術教育

瑞典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貫重視手工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學的手工課從3年級至9年級連續(xù)開設7年。

手工勞動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 ,是因為它對學生身心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對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動手能力至關重要。手工勞動教育既有普遍的適應性,它對所有兒童和青少年都適合,又不受學校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手工勞動教育為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較為完美的內容和形式。

除手工勞動教育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年級還增設了一些新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在7―9年級增加了技術課和幼兒保育課等。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有變化,除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參觀和調查,讓學生獲得不同勞動領域、工作環(huán)境和職業(yè)的感性認識,為以后接受職業(yè)教育或選擇職業(yè)作些思想準備。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匯報》)

威廉姆斯的

創(chuàng)造力教學策略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為培養(yǎng)、激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1.激發(fā)性問題。運用發(fā)問的技巧,提出有激發(fā)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多方面探求各種事物的新意義,分析探索知識的功能,去發(fā)現(xiàn)新知識和新事物。2.隨機的探求。將一種熟悉的結構隨意改變成另外的結構,并從隨意變動結構的那些新方法中獲得一種新范例。3.直觀表達。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感受事物,培養(yǎng)表達的技巧,同時啟發(fā)他們對事物的敏感性。4.以調適促發(fā)展。輔導學生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強調發(fā)展勝于調適;通過積極調適而拓展出發(fā)展的多種選擇及可能性。5.創(chuàng)造性傾聽技能。輔導學生從學習聽別人講話中,產生新見解及獲得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資料。6.視覺化技術。輔導學生用具體的圖或實例的方式來表達或說明各種觀念、思想情感、經驗。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匯報》)

日本兒童的“食育”

日本學者提出,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和人生觀培養(yǎng)上。

“食育”的主要內容:培養(yǎng)健康的飲食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怎樣看待飲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樣來的和怎樣做的”?;诖耍毡緦W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yǎng)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xù)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xù)終身。

在飲食中培養(yǎng)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時,可說明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勞動。讓孩子們參加食物的制作,更會加深“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會。還有,孩子在吃魚時,怕被刺喉,家長便予以鼓勵。讓他們知道,集中精力,以經常吃作為鍛煉的道理。

(盛榮強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報》)

美國人眼中的優(yōu)秀兒童

1.具有技巧和知識,能適當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集中注意力來求得解決某一問題。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yè)。

4.堅持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應性強,容易受到啟發(fā),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積極作出反應。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自己能夠提出新問題。

7.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進行爭論。

8.機靈,具有較敏銳的觀察力。

9.善于正確地運用眾多詞匯。

10.具有獨創(chuàng)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1.想像力強,能夠獨立思考。

12.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

13.關心集體,樂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緒穩(wěn)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齊魯晚報》)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西爾瓦經過對3000名3―5歲的兒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兒童的成功與他們所

擁有玩具的多少和類型、父母陪伴他們時間多與寡有著極其復雜的關系。給孩子們太多或者類型不當?shù)耐婢撸瑢⒆觽冇泻艽蟮暮μ?。因為他們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更不可能在某一種玩具上有足夠的逗留時間并從中學到什么有益的東西?!?/p>

研究者指出,與父母有很多時間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勝過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會玩電腦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齊魯晚報》)

早晨睡懶覺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員對睡眠方式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被稱為第二階段睡眠,即在熟睡與做夢之間那段時間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說:“有些情況下人們在一個晚上會有50%的時間都處于第二階段睡眠。假設我們每天都睡8個小時,那么最后的兩個小時對于強化記憶尤為關鍵,但這兩個小時的第二階段睡眠往往因為人們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斷?!?/p>

這一研究結果對于運動員、音樂家以及外科醫(yī)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來完成高難度動作的人也會因此受益。

研究人員說,這一研究結果也許還可以解釋為何嬰兒的睡眠時間較長。這是因為:“嬰兒在睡眠時間里也在學習?!?/p>

第8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1)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小學教師是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展,要落實小學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是以一張考卷的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jù),嚴重地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

(2)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小學教師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制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

(3)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①改革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現(xiàn)代教育必須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fā)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

第二,把原來單一的學科課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fā)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fā)揮特長相結合。

第三,國家統(tǒng)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guī)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②把活動課程落到實處?;顒诱n程是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③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課程。環(huán)境課程是一門新型的、比較隱蔽的課程。它包括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的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4)改進教學方法。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fā)展,體現(xiàn)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xiàn)素質教育。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幾種,它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對象而不同,如講解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fā)式談話或發(fā)現(xiàn)法等,都是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的??傊?,無論哪個學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培養(yǎng)能力,體現(xiàn)素質教育。

第9篇: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范文

宜昌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方案

一、考試性質

宜昌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是初中畢業(yè)和高一級學校招生合二為一考試。它具有以水平(畢業(yè))考試為主、兼?zhèn)溥x拔(升學)考試的性質。

二、考試方式

1.語文、數(shù)學、英語:實行紙筆閉卷和分卷考試。物理和化學、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地理和生物實行紙筆閉卷和合卷考試,分別計分。

2.英語聽力口語:與筆試分開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實行電腦評分。考試分為“回答問題”、“聽后選擇”、“聽后記錄并轉述”以及“模仿朗讀”四個項目。

3.體育與健康:采取過程管理評價與目標效果測試相結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和中考統(tǒng)一考試兩部分綜合評定。平時考核由學習態(tài)度和體育課學業(yè)水平成績兩部分組成;統(tǒng)一考試分為中長跑測試、力量測試和技能項目測試。

4.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與筆試分開進行,采取現(xiàn)場操作方式單獨組織考試。其中物理和化學采用合卷,分別評分??忌F(xiàn)場抽簽確定考題,成績當場評定,合格即得滿分。

5.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標準化考試,采用五科合卷機考的方式,實行電腦分別評分,成績當場呈現(xiàn)。主要考核學生初中階段“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yǎng)。

三、考試計分

語文、數(shù)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與健康以原始分數(shù)呈現(xiàn),各科總分值分別為:語文120分;數(shù)學120分;英語120分,實行筆試(80分)與聽力口語(40分)分開測試;物理80分,實行筆試(70分)與實驗操作(10分)分開測試;化學50分,實行筆試(45分)與實驗操作(5分)分開測試;體育與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成績各計5分,中考統(tǒng)一考試成績計35分)。

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級呈現(xiàn),各科卷面總分值均為100分(其中生物筆試90分與實驗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為A、B、C、D四個等級呈現(xiàn)。其中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分別對應30分、25分、20分、10分,計入總分。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三門科目考查,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四、考試時限

語文150分鐘。數(shù)學和英語各120分鐘,其中英語筆試90分鐘,聽力口語30分鐘。物理和化學(合卷)筆試共150分鐘,理化實驗操作(合卷)30分鐘。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合卷)共90分鐘。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鐘,生物實驗操作20分鐘。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計100分鐘。

五、考試時間

注:1、體育與健康科目平時考核時間安排在七、八年級下學期和九年級上學期。

2、2019年八年級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試時間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試組織

1.考試命題

宜昌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由宜昌市教育局組織統(tǒng)一命題。命審題工作實行集中封閉式管理。

2.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嚴格按照各學科《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確定的課程內容,同時參考現(xiàn)行學科使用版本教材。學業(yè)水平考試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lián)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重視發(fā)揮考試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試內容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的考查。

3.考務工作

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和生物等筆試學科考試和聽力口語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統(tǒng)一組織,各縣(市、區(qū))教育局實施。

體育與健康測試,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機考學科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制定統(tǒng)一的考試辦法,各縣(市、區(qū))教育局組織實施,各學校家長委員會選派代表全程參與監(jiān)督實施。

七、考試成績運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時,參加全部學科學業(yè)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與完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并作為取得初中畢業(yè)證書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