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詠素蝶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話說回來,我們都知道曹雪芹善于以白描追魂的手法創(chuàng)造精典的,以語言為中心的,飽含詩意的日常生活畫面。這當中包括了以詩詞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僅就詩詞本身而言,我想他未必是特別出色的,中國偉大的詩人太多了,他很難與那些最出色的詩人相比,但他把詩詞作為特殊的語言,使之性格化,并使之主導一部分生活畫面,創(chuàng)造了情趣盎然的圖景,這就極大增加了這些詩詞的力量。
就單看林黛玉的詩詞,她所寫的多是些哀傷的詩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敗。除了上面提到的《唐多令》,還有《葬花詞》。其詞曰:“花謝花飛花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名為詠花,實則寫人。林黛玉也許是由于身體上的先天虛弱,對事物的反應比較消極,什么事多從其反面來考慮,這也導致了她在思維上極為消極和被動。
曹雪芹滿懷理想和激情,傾其心血和才力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像人物賈寶玉?!端臅r即事》這算是他的真實生活的寫照,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主張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主張平等,尊重個性的人,他對真摯感情的追求是值得學習的。
再來談談薛寶釵,《詠白海棠》其詞曰:“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边@首詩薛寶釵就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性格來寫的,把她向往真樸之美,端莊守禮的一面以純粹優(yōu)雅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雖說本人不是很喜歡她,之前看到有句評論說:薛寶釵是多有男人心目中的妻子,卻不是女朋友。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她的詩中我們能夠真切的看到那個無力改變,身不由己的薛寶釵。
這些詩詞既美又滿含著小說中作詞人的性格,而同一物也會因人物的不同而蘊意各異。
譬如,《紅樓夢》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詞。
史湘云的《如夢令》如是描寫柳絮:“豈是繡絨戲吐,卷起半簾香霧。纖手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勾汗鈩e去?!边@是一首天真無憂,任憑自然,歌頌自然的詩,完全是史湘云的口氣,生動刻畫了她的性格。
而薛寶釵則要表現(xiàn)自己過人的智慧和見解,立意為柳絮翻案,歌頌柳絮美好的,堅定的志向,她的口氣高傲自負,正如其人。即寫下《臨江山》。其詞曰:“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自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無邊愁緒,即寫下《唐多令》。其詞曰:“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如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再如,第三十八回的詩。
林黛玉吟的菊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薄肮聵税潦澜哉l隱,一樣花開為底遲?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睆闹锌吹降牧主煊裨陔U惡環(huán)境中悠忽。薛寶釵的詠菊是“空籬舊圃秋無跡,冷月清霜夢有之?!彼坪跻彩琴Z寶玉出走后他空閨獨守的生活寫照。
當我們讀到這些詩,不是關(guān)心詩詞本身寫的如何好,而是關(guān)心其中的真情描繪,關(guān)心相聚時有詩意的生活畫面中展示的瞬間心靈與特殊性格。從這個角度看,這些詩詞無疑是十分精彩的。
《紅樓夢》中,有時你一言他一言,被你一首,他一首代替了,但并沒有改變用語言為中心編織生動的日常生活畫面的手法。小說中幾個人在一起做詩,猶如幾個人在一起談話,傾聽衷腸一樣,也有追魂攝魄的效果。《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和人物、故事緊緊揉合在一起,它們被熔鑄在整個藝術(shù)形象之中,從而對不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詩歌意象應該包括景物意象、物件意象、人物意象三類。限于篇幅,鑒于景物意象在高考命題中比例較大與解題方法便于遷移的特點,本文所講意象即指景物意象。這類意象題的解答,與其他閱讀題一樣,都應該通讀全篇,理解大意,仔細審題,弄清指向;注意標題、作者、語境(上下文)、注釋等要素。當然,也有其個性特點,下面分四類八方面予以解說。
1. 意象排查與意象篩選
意象排查,要求排查出題目要求的所有意象;意象篩選,則要求在排查出全部意象的基礎上,有目的地篩選出特定意象。兩種題型的解答,雖然難度不大,但都要認真細心。
夜坐[宋]張 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尚有聲。
這首詩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排查題。題干要求找出詩中秋天的景致,不妨依次排查。首句寫“月明”;次句寫夜氣因“霜”“先清”,但尚未有霜;最后兩句寫梧桐“迎風”振葉“尚有聲”。答案可為:這首詩寫了明月高照,夜氣清冷,梧桐振葉有聲等景致。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寫望 [宋]林 逋
底處②憑闌思渺然,孤山塔后閣西偏。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遲留更愛吾廬近,只待重來看雪天。
[注] ① 端上人:一個名叫端的和尚;② 底處:何處;③ 枰:棋盤;④ 葑上田:將木框浮于水面,框內(nèi)充滿葑泥,水漲水落而不顛覆的架田。
詩人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看,這是一道意象排查題,其實屬于意象篩選題。因為題干中“描寫”一詞表明應排查的意象是有限制的,是需要篩選的,它不包含“描寫”以外的意象。標題意思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內(nèi)描寫所望見的風景”,首句“憑闌”只是敘述的意象;次句交代觀望地點,其中“山”“塔”“閣”不是“描寫”的意象。最后兩句是想象,其中“廬近”“雪天”也不是“描寫”的意象。答案應在中間兩聯(lián)中。“陰沉畫軸”“零落棋枰”都是比喻體,分別用來描摹“林間寺”“葑上田”;“秋景”是敘述的意象;“獨鳥”“夕陽”“寒煙”是描寫的意象。所以,答案為:詩中描寫了林間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獨鳥、夕陽、寒煙等意象。
詠素蝶詩 劉孝綽①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 ① 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為人所嫉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
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乍看是一道意象篩選題,因為題干問“描寫了……哪些活動”;其實,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都在“描寫”素蝶,最后兩句是它的心理活動,所以,這仍是一道意象排查題。盡管全詩只有素蝶一個意象,但是這個意象的活動構(gòu)成了一系列具體的意象。若根據(jù)題干中“活動”一詞,抓住“隨”“繞”“避”“隱”“映”“爭起”“歸”“出沒”“飛”“幸勿謝”“欲相依”等詞語來排查,就能比較容易地找到詩中所寫的素蝶活動:隨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襯日光騰起,順著風勢來回;在花叢中時出時沒,于樹葉間上下翻飛;所以期望百花、嘉樹不能凋謝,留作自己依靠。
2. 特點細析與特點概括
特點細析,要求詳細分析意象的具體特點,比如“竹子”“月亮”“梅花”等意象的一系列特點。特點概括,則要求在詳細分析意象具體特點的基礎上,概括出意象的本質(zhì)特點。
海棠[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特點細析題。題干中“哪些特點”表明特點不止一個,需要詳細分析方可得知。首句寫海棠在春風中的裊裊動態(tài)與在春光中的光彩艷麗,次句寫海棠在春風中香氣陣陣及其在月色下的朦朧情景。再聯(lián)想下文,后兩句“恐”“花睡去”,用“高燭照紅妝”表現(xiàn)惜海棠美貌,可知前兩句系頌海棠之美。答案為:前兩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
黃氏延綠軒 [明]高 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濕。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這首詩中,“一時放春入”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也是一道意象特點細析題。題干出示一個句子,竟未需要細析其特點。先弄清此句內(nèi)容,即春光在一個瞬間涌到屋內(nèi)來了。聯(lián)系上句“雨過曉開簾”可知,有人打開了窗簾,為本句“一時放春入”提供了條件;再聯(lián)系題目“延綠軒”(“延請綠色的屋子”)與開頭兩句可知,此處系“一時放春入”的環(huán)境。再結(jié)合題目中“情景”之“情”,應有詩人感情在其中。所以,這句詩的特點有“春光濃郁”“撲面而來”“令人欣喜”,答案只要綜合這三點即可。
《漢宮秋》選段[元]馬致遠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①;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有人贊賞《漢宮秋》的詞曲“寫景寫情,當行出色”。這段曲詞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特點概括題。從題干“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可知概括的兩個方面。而概括以分析為條件,所以,應該在仔細分析特點的基礎上向著這兩個方面概括。全段中“迥野”“河梁”“窮荒”既表明“情景”是心中“所想”的塞外風光,又顯示其曠遠悲涼。而草“添黃”,兔“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進一步表明是想象中的深秋塞外風光;“傷心辭漢主”“從入窮荒”點明曠遠悲涼。“返咸陽”“過宮墻”則是眼前“所見”的王宮景象,而“月昏黃”“夜生涼”“泣寒蜇”等突出了秋夜王宮的凄清陰冷景象。將這些情景的特點概括起來,答案為:曠遠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與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
3. 具體描摹與情意揭示
具體描摹,是把意象的具體情形描述出來,有點像“唐詩素描”;情意揭示,是把意象寄托的涵義或感情揭示出來。具體描摹是閱讀詩歌的起點,因為閱讀詩歌先要進入具體的形象世界;情意揭示是閱讀詩歌的終點,因為閱讀詩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調(diào)歌頭?過岳陽樓作① [南宋]張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桿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厥捉杏菟?,杜若③滿芳洲。
[注] ① 此詞作于作者請祠侍親獲準后,乘舟沿江東歸途中;② 累:無罪被迫而死;③ 杜若:一種芳草。
上闋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具體描摹題。根據(jù)題干“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應該依次“素描”上闋內(nèi)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四句不是景色,只是敘述“我”的行程,不在“素描”之內(nèi)。上闋后五句才是景色,把它們改寫為散文即可得出答案: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彎殘月如簾鉤高掛天際。
送人歸京師① [南宋]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 ① 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 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指出詩中“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寓意揭示題。要揭示詩中“子規(guī)”的含義有兩個渠道,一是聯(lián)系“子規(guī)”的固定寓意,二是結(jié)合詩歌的主題?!白右?guī)”諧音“子歸”,固定意義為盼望兒女歸來。全詩主題由結(jié)尾的詩眼“愁”字提示,因故園慘遭兵禍有家難回。答案應為:思念故土但有家難歸。
4. 作用分析與描寫欣賞
作用分析,是分析意象在詩歌中所起的結(jié)構(gòu)作用與表達作用;描寫欣賞,是賞析意象及其描寫的方法。前者,意象處在主置,即它“做”了些什么事;后者,意象處在客置,即它被其他要素“做”或“表現(xiàn)”得如何。
關(guān)河令 [宋]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閱讀這首小令,請分析詞中“孤燈”這一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作用分析題。單看題干中問“孤燈”的作用,盡可能從形式與內(nèi)容兩方面考慮。從“孤燈”意象本身看,有“孤獨”“孤苦”之意。從它所處的三個句子看,雖“更深人去寂靜”,但“孤燈相映”,反襯之中暗示主人夜不能寐,孤單之極。再看后面兩句酒醒而“如何消夜”,明確表示一人獨處深夜難眠。答案為:“孤燈”象征主人公孤單寂寞,同時也反襯他徹夜難眠的情形。
夜 雪[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說說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描寫“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意象描寫欣賞題。“手法”本來范圍較大,包括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結(jié)構(gòu)技巧、修辭手法等。但題干限制在“描寫”范圍內(nèi),答題應從描寫角度考慮。那么“夜雪”這一意象是怎么描寫的呢?從詩中“訝”“見”“聞”等動詞,依次可知是從感覺、視覺、聽覺三個角度寫“夜雪”的。而這些都不是直接寫“夜雪”,即便是“見”,只是見到“窗戶明”,所以是側(cè)面描寫。答案為:詩歌用側(cè)面描寫的手法,分別從感覺、視覺、聽覺三個角度描寫出夜雪的特點。
綜合訓練
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1~2題。
鷓鴣天[南宋]陸 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guān),斟殘玉瀣①行穿竹,卷罷黃庭②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③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注] ① 玉瀣:美酒;② 黃庭:道家經(jīng)典;③ 元:同“原”。
1. 這首詞上闋描寫了哪些生活畫面?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詞的最后兩句“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有何深意?它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7~8題。
虛 堂 [宋]寇 準
虛堂寂寂草蟲鳴,欹枕難忘是舊情。
斜月半軒疏樹影,夜深風露更凄清。
[注] 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因剛直不阿,兩次罷相。
3. 本詩前兩句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請做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詩后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與解析】
1. 描寫了詩人飲酒、竹林漫步、讀書、臥榻看山等生活畫面,表明詩人的一種不問世事、超然物外的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
2. 兩句詩表面是說原來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腸與常人不同(無情),他白白讓英雄衰老死去卻等閑視之,實則是對統(tǒng)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在語意上與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藝術(shù)效果;在感情上飽含譏諷和悲憤,動人心魄。
有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某種特定內(nèi)涵。如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jié)”的節(jié)操,“梅”則賦予它“傲霜斗雪”的風骨,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下面將古典詩詞中常見典故和意象整理如下:
1.柳樹以折柳表惜別。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2.蟬以蟬寓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短圃妱e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應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睅X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也作冰心,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月亮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p>
5.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思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庇脰|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薄盎鞔航际菧I,流不盡,許多愁?!币粤魉c離愁關(guān)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
6.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yè)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爸烊笜蜻叢莼?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7.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卑褌?、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短贫嗔睢?“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备饎贈_《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庇甏虬沤侗緛砭蛪蚱鄲淼?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8.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鼻锶毡涞挠甏蛟谖嗤┤~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睖赝ン蕖陡┳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笨梢娗镉甏蛭嗤?別有一分愁滋味。
9.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绷馈队炅剽彙?“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崩钍逋端蛣e》:“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10.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苯汀秳e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惫湃怂吽蛣e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11.杜鵑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鵑。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敝袊糯小巴厶澌N”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卑拙右住杜眯小?“杜鵑啼血猿哀鳴?!倍霹N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
12.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崩钋逭赵~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贝笱阍谶@里是傳書的信使。
13.鴻鵠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妒酚?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4.青鳥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只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鼻帏B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15.問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比跃哦閭鲊鴮?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后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quán)位。
16.逐鹿《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焙髞碛弥鹇贡扔魅盒鄄⑵?爭奪天下。魏征《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p>
17.杜康《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8.獻芹《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xiāng)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蜇于口,慘于腹”。后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p>
19.精衛(wèi)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wèi)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于《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后來用精衛(wèi)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20.擊楫中流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奔礀|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fā)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后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fā)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彼稳粟w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庇址Q“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qū),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p>
21.洗耳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漢?蔡邕),原指厭聽世事,今比喻聆聽、恭聽。
22.爛柯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fā)現(xiàn)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p>
23.青眼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p>
24.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伯牙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后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雅。明唐寅《世情歌》:“清風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p>
25.吳鉤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yè)者的利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蓖ㄟ^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而又無人領(lǐng)會的失意情懷。
26.莼羹鱸膾指家鄉(xiāng)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陛圆烁?菰菜、莼羹。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xiāng)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
27.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髞砑匆噪p鯉借代遠方來信?!抖鼗颓釉~?魚游春水》:“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弊置嫔虾孟袷乔宀ㄉ蠠o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里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睂懙囊彩嵌梦?雙鯉魚)思人。
28.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鼻f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后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p>
29.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妒酚?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焙髞硪脖憩F(xiàn)堅守節(jié)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p>
30.碧血/化碧借指為正義事業(yè)所流的血。顧炎武《贈朱監(jiān)紀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zhàn)壘,白頭相見舊征衣?!闭Z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比O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p>
每逢新春,尤其是元宵節(jié),許多人家的門口掛起了燈彩,各具風采的燈彩給傳統(tǒng)佳節(jié)增添了熱烈和喜慶,也使人們在濃濃的年味中盡情領(lǐng)略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
燈彩是中國過年最具喜慶和吉祥氛圍的象征物,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民間有張燈賞燈的習俗。元宵張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立起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初唐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詩:“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泵枋隽水敃r彩燈規(guī)模之盛大。宋代賞燈活動更加熱鬧,通常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為豐富。宋代坡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笨梢姰敃r燈市之壯觀。明代要連續(xù)賞燈10天,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jié)了。明代唐寅的《元宵》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滿地笙歌賽灶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辱?!卑言^燈的場面寫得淋漓盡致,看燈笑語嚶然可聞。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但也規(guī)模很大。清代姚元之的詠元宵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闭故玖水敃r元宵節(jié)熱鬧、生動的情景。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賞燈活動更是盛況空前。
燈彩的制作始于何時難以考證,不過早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燈的官員“司”。民間傳說,戰(zhàn)國時魯班在營造宮殿時,就制作了宮燈,可見燈彩的制作已有二千余年歷史了。唐宋時代,宮燈制作已相當精美,相繼出現(xiàn)了河燈、龍燈、轉(zhuǎn)燈,燈展應運而生。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等記載,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種各樣奇異的燈,燈上繪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可見當時燈彩的制作已達一定水平。明清時,燈彩紛呈,苑若百花,僅宮燈就有以竹、紗、絹為材料的圓燈、四方燈、多角燈、游玩燈等。如今,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燈彩制作融入機械控制、電器控制等元素,以及激光、聲控等新技術(shù),將現(xiàn)代工藝與傳統(tǒng)手法有機結(jié)合,形成形、色、聲、光、動的特點,使現(xiàn)代燈品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藝術(shù)光彩,能給人“采云籠月魄,寶氣繞星芒”的傳神感受。以制作材料來說,已突破了竹木紙扎的傳統(tǒng),引入了塑料、化纖、真絲、玻璃等材料,增強了可觀賞性;以制作方式而言,已由原來木扎紙糊、泥捏絹貼發(fā)展成一種融美術(shù)、聲光電、機械等于一體的制作工藝;以品種而論,除了傳統(tǒng)的宮燈、紅慶燈、兔子燈、走馬燈、龍燈等之外,還有現(xiàn)代味的各種卡通燈、折疊燈等。
在燈彩海洋中,許多地方的民間燈彩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藝,獨特的藝術(shù)風采,歷久不衰,仍為世人所喜愛。著名的如:北京燈彩以宮燈、紗燈最為著名,宮燈用紫檀、紅木、花梨等木材為框架,鑲上玻璃、紗帽精制而成;那一盞盞各具風采的宮燈或紗燈,燈光燦爛,精彩別致。浙江桐鄉(xiāng)剔墨紗燈為硬木棱柱六面體,配上六面燈屏,燈屏可以拆卸,棱柱下附有延伸出的龍頭形燈腳,龍嘴上掛有金黃色的流蘇。夜晚,燈架中的燈光透過絹紗,紗隱燈顯,精美絕倫。蘇州燈彩集裱糊、剪紙、繪畫、裝飾等多種藝術(shù)和傳統(tǒng)技法為一體,其特點以亭、臺、樓閣為主要造型,燈內(nèi)配上中國畫的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等圖案,運用五彩繽紛的套色剪紙,集中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民間藝術(shù)風味。廣東新會龍燈的龍身燃點特制的蠟燭,遍體通明,在黑暗的夜空中,一條全甲銀光的巨龍翻滾飛舞,氣氛神奇而熱烈。溫州龍燈品種眾多,主要有布龍、凳板龍、首飾龍、紙龍等;凳板龍的頭、尾部,篾扎紙糊,裝飾華麗,中間用18檔木板聯(lián)成,上裝18只燈盞燈籠;龍頭碩大,以兩盞小燈籠為眼;身呈船形,上有亭臺樓閣,十分壯觀。成都彩燈融匯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彩燈藝人除選用傳統(tǒng)的竹、木、藤、綢、緞、金屬和玻璃制品、陶瓷等材料,燈彩絢麗多彩,璀璨奪目,令人流連忘返,使四川自貢燈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燈景交融,別開生面。浙江海寧硤石燈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糊紙繪圖,完全用手工針刺花紋,精心制作,巧奪開工;一盞燈彩少則要刺幾十萬個針孔,多則數(shù)百萬個針孔,針刺后的燈彩在燈燭的輝映下,玲瓏剔透,華麗奪目。福建泉州花燈品種繁多,造型新穎,為海內(nèi)外所共賞。每逢元宵佳節(jié),盞盞花燈如一顆顆繁星,交相輝映,獨具韻味。此外,福州的花籃燈,巧妙地融合了彩塑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新穎,多姿多彩,內(nèi)外以輕絹糊裱,色彩柔和,精致美觀。安徽蕪湖的鐵畫宮燈,雪白的絲絹上,黑白對比,清新爽目,別具一格。上海的金魚壁燈,以金魚水中嬉戲為主題,周圍還有嫩綠的水草點綴,上罩薄薄的輕紗,使畫面仿佛處在碧水蕩漾之中,別有情趣。
“東風夜放花千樹”,新春佳節(jié)又來臨,此時,倘佯于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的燈彩之間,定能體會到無限美的藝術(shù)享受。
關(guān)鍵詞:南宋;江西詩派;楊萬里;誠齋體;自然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3?0227?04
慣常談到唐音、宋調(diào),往往指出這兩種詩歌審美范式對自然與人文世界的表現(xiàn)各有偏重。宋代從西昆體開始的“資書為詩”發(fā)展到江西詩派的“閉門覓句”,正如嚴羽所言,“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成為宋調(diào)的典型特征。南宋詩人的創(chuàng)作大多屬江西派,楊萬里卻以“活法”獨辟蹊徑、自成一體——“誠齋體”。論者皆稱其創(chuàng)作走出書齋、師法自然,是南宋詩風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不過,誠齋體的創(chuàng)作并非簡單地將視角、詩筆從書本轉(zhuǎn)向大自然,回歸唐詩審美范式,而是承繼唐詩淵源、在江西派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誠齋體”詩的“自然”特質(zhì)至少包括三個層次的涵義。
一、寫眼前景、身邊事,注意力從
內(nèi)心轉(zhuǎn)向外界自然
概括地講,以江西詩派為代表的宋調(diào)偏重對人文意象、主觀世界的關(guān)注和涵詠,正如李彭所言“以彼有限景,寫我無窮心”(《次九弟游云居韻兼簡鄭禹功博士》),對外界自然的依賴降低;江西派的創(chuàng)作由天分轉(zhuǎn)向?qū)W力,由直尋轉(zhuǎn)向補假,由緣情轉(zhuǎn)向尚意,詩中大量用典,增添了淵雅風味;而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的意象轉(zhuǎn)換與語言鍛造,更表現(xiàn)出高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與審美需求。宋調(diào)打破并改變了唐詩情景交融、主客平衡的審美范式。到了南宋中期,風會始有轉(zhuǎn)變,以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等為代表的中興
大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將目光重新投向自然,創(chuàng)作成績最為特出的就是楊萬里。楊萬里曾稱贊友人“四詩贈我盡新奇,萬象從君聽指麾”(《和段季承左藏惠四絕句》之四),“中原萬象聽驅(qū)使,總隨詩句歸行李”(《跋丘宗卿侍郎見贈北詩一軸》),自己更以自然為詩材,在自然中尋找靈感。對于幫助楊萬里寫出“誠齋體”的“活法”,錢鐘書的解釋是:“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親母子的骨肉關(guān)系,要恢復耳目觀感的天真狀態(tài)?!盵1](255)《荊溪集》492首詩中,寫景詠物之作占六分之五。在楊萬里現(xiàn)存的4200余首詩中,寫江山風月美景、日常生活情趣的也是絕大多數(shù)?!叭嘛L光一歲無,杏花欲過李花初。柳絲自為春風舞,竹尾如何也學渠”(《寒食相將諸子游翟園詩》),渲染出明媚絢爛、喧嘩鬧熱的春潮涌動;“旋裁蜀錦展吳霞,低低掛在秋山半。須臾紅錦作翠紗,機頭織出暮歸鴉”(《夜宿東渚放歌三首》之三),活畫出山水間云彩與暮氣的飄忽不定,光影變幻;“春跡無痕可得尋,不將詩眼看春心。鶯邊楊柳鷗邊草,一日春來一日深”(《過楊二渡》),春來無聲,詩人卻從漸深的柳枝與草色間發(fā)現(xiàn)了它的蹤影?!败睫÷淦猿纱?,吹泊高荷傘柄邊。泊了又離離又泊,看它走遍水中天”(《泉石軒初秋乘涼小荷池上》),蓮瓣飄落,風涼水清,是秋天來了。正所謂“報答江山唯有詩”,置身自然的詩人只是敏銳體察、細膩描畫,卻不在物象中寄寓深意。楊萬里在《送郭才舉序》中說:“人之聰明有不用,無不達也?!枚_,物何堅而不攻,理何幽
收稿日期:2012?01?04;修回日期:2012?03?1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士階層分化與南宋文學生態(tài)之新變”資助項目(11BZW051)
作者簡介:熊海英(1972?),女,湖北武漢人,文學博士,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文學.
而不窮哉?”又如《觀化》所云“須把乖張眼,偷窺造化工”,“只愁失天巧,不悔得詩窮”,詩人所做的就是以其“聰明”去體察、以其妙筆去表現(xiàn),不遺漏造化的精巧微妙,令“天亦不能逃于人”。[2]卷82
誠齋詩中的色彩描寫,更能鮮明體現(xiàn)出詩人詩筆對自然界的偏愛。大自然本是五彩繽紛,呈現(xiàn)在楊詩中,顏色也同樣豐富。如“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早春》);“一路東皇新曬染,桑黃麥綠小楓青”(《寒食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七首》之六);“霜紅半江金罌子,雪白一川蕎麥花”(《秋曉出郊二絕句》其一);“草色染來藍樣翠,桃花洗得肉般紅”(《明發(fā)海智寺遇雨》二首之一),詩例不勝枚舉,故陳衍評楊萬里詩“體物瀏亮”。[3](125)從楊詩中濃烈明朗、豐富真實的色彩就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注意力已經(jīng)從內(nèi)心轉(zhuǎn)移到客觀世界。唐宋詩史上運用顏色詞特點比較突出的詩人有李商隱、李賀、姜夔等,一經(jīng)比較就可明顯看出李商隱等人對顏色的表現(xiàn)具有高度選擇性。李賀好用高濃度、冷色調(diào)的顏色詞,尤其是紅、碧、黑,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又以之形容鬼火、恨血一類意象,形成對其郁結(jié)幽深心境的象征;李商隱則喜用青、白、金等中間色類,這有助于暗示其情感的朦朧迷惘、曖昧溫柔;姜夔詩詞中的顏色也是冷調(diào),但單純明凈,且常用以形容蓮、梅、雪、月等意象,喻示其擺落俗世的高潔性情。這些詩人筆下的顏色多非外物的真實色彩,而是詩人想象中的顏色,它有助于渲染情調(diào)氛圍,構(gòu)成從屬于詩人主觀意念的詩境。反觀楊萬里詩中的色彩,顯然更接近自然界和生活的真實;且亦不象一般文人那樣偏好清雅色調(diào),而是如農(nóng)村年畫一樣熱鬧有力,呈現(xiàn)一種直接胎息于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美。
二、重視性靈本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
保持與表現(xiàn)
楊萬里不但以詩歌生動逼真地再現(xiàn)客觀自然,其創(chuàng)作亦體現(xiàn)其性靈的天真自然。論詩者往往以楊萬里比擬李白,如劉克莊云“放翁學力也似杜甫,誠齋天分也似太白”。[4](43)袁枚謂誠齋詩:“天才清妙,絕類太白,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處?!盵5](272)呂留良在《宋詩鈔?誠齋詩鈔》中表達了一致的觀點。其實楊萬里與李白的詩歌風格并不相似,相似處其實是詩人的性靈天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保持與表現(xiàn)。
論詩者皆道“誠齋體”詩有奇趣,“奇”在何處?其實就是思出常格,對自然外界、物我關(guān)系有特殊的觀察角度與認識理解,在詩歌中突出表現(xiàn)為想象奇特、比擬新穎,賦予自然萬物以生命、情感。傳統(tǒng)詩歌中當然也有不少這類主客、物我之間互動交融的表現(xiàn)。如楊萬里《宿小沙溪》其二云:“諸峰知我厭泥行,卷盡癡云放嫩晴。不分竹梢含宿雨,時將殘點滴寒聲?!倍K軾《新城道中》云:“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币苍S正是楊詩范本。楊萬里《過西山》“一年兩踏西山路,西山笑人應解語:‘胸中百斛珠墨塵,雨卷珠簾無半句’!殷勤買酒謝西山:‘慚愧山光開我顏!鬢絲渾為催科白,塵埃滿胸獨遑惜’”,與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同一機杼。楊萬里寫月亮:“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戶。似憐幽獨人,渾夜約清晤。我吟月解聽,月轉(zhuǎn)我亦步。何必更讀書,且與月聯(lián)句?!保ā陡星铩罚┒畎自缫褜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ā对孪陋氉谩罚?/p>
詩人與自然萬象發(fā)生情感共鳴,彼此交心、會心、知心。他感受到落木的幽怨,“舉頭視嘉木,向人慘無姿。渠乃懷秋悲,瑟瑟聲怨之”(《感秋》);與山賓主相得,“我行山忻隨,我住山樂伴”,“有酒喚山飲,有簌分山饌”(《轎中看山》);楊柳依依,為惜別情,“柳線絆船知不住,卻叫飛絮送儂行”(《舟過望亭三首》);梅花幽獨,恨少知音,“山路婷婷小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多情也恨無人賞,故遣低枝拂面來(《明發(fā)房溪》)”;《彥通叔祖約游云水寺二首》(其二)云“風亦恐吾愁寺遠,殷勤隔雨送鐘聲”,《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濟寺晚泛西湖以歸得絕句》(其一)又云“湖山有意留儂款,約束疏鐘未要聲”,一殷勤、一約束,足見山水風月皆有情思。與傳統(tǒng)詩歌中的詩人移情于物不同,楊萬里筆下的山水云月、花草樹木不光有情感,更有自己活潑、獨特的靈性,能與詩人互動,產(chǎn)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和溝通:“欲借微涼問萬松,萬松自訴熱無風”(《中元日早起》);“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暮熱游荷池上》);它們那樣調(diào)皮,竟然與詩人謔戲,“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歸來閉門悶不看,忽然飛上千峰端”(《釣雪舟中霜夜望月》);“兩朵三枝梅正新,不疏不密最歡人?;ㄖA路嗔人過,徑脫老夫頭上巾”(《至后與履常探梅東園》);它們也有嫉妒之情,爭勝之心,“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小雨》);“嶺下看山似波濤,見人上嶺旋爭豪。一登一陡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這些詩歌皆令讀者忍俊不禁。再如《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其一:“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睂懥岘嚤?,懷抱幽獨,悄然獨行。《過五里徑》云:“野水奔來不小停,知渠何事太忙生。也無一個人催促,自愛爭先落澗聲?!睂懴媪胬瑺幭茸詯?。“鷺鷥已飽渾無事,獨立朝陽理雪衣”(《壕上書事》);“小蜂得計欺儂睡,偷飲晴窗硯滴干”(《南溪山居秋日睡起》);“卻是蜘蛛遭積雨,經(jīng)綸家計趁新晴”(《蛛網(wǎng)》),在詩人眼中筆下,鷺鷥閑雅,小蜂狡黠,蜘蛛勤于家計,各具性情,無不活靈活現(xiàn)。楊萬里詩中不僅有物我互動,更寫出萬物間的情意交融。如“著盡工夫是化工,不關(guān)春雨更春風。已拼膩粉涂雙蝶,更費雌黃滴一蜂”(《春興》),春裝點萬物,即使是細小如蜂須蝶翅,亦是一樣的精心著意。如“自覺玉容微婉軟,急將翠掌護嬋娟”(《宿新豐坊詠瓶中牡丹因懷故園》);“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池》);“青山自負無塵色,盡日殷勤照碧溪”(《玉山道中》);“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暄”(《桂源鋪絕句》),……詩例甚多,毋庸贅舉。
傳統(tǒng)詩歌常用移情手法,如“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或者“淚眼問花花不語”“紅萼無言耿相憶”等等,物與人同情,實即是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強加于客體,就像月亮接受太陽的投射而發(fā)光,故詩中物象多是默默承受、無語旁觀的狀態(tài)。反觀“誠齋體”詩中客觀物象情態(tài)之活躍、豐富,則說明其創(chuàng)作并非簡單的“移情”,僅從比喻、擬人等修辭層面來分析也是遠遠不夠的。儒家認為“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楊萬里在《庸言》中進一步提出“觀吾心,見天地;觀天地,見吾心”,[2]卷九四孟子說“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楊萬里認為這個“赤子之心”是有喜怒、有哀樂,能“覺萬物之痛癢”“愛及乎萬物”的。[2]卷九二詩人遂與萬物為友,泯滅大小、主客之界限。赤子之心本不知貴賤,天性亦無分雅俗,詩人用一顆初心去體悟,發(fā)童心之所感,言童心之所欲言,與萬物嬉戲相親。詩歌是藝術(shù),從藝術(shù)形成的角度來看,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赤子的游戲本質(zhì)相通,都是為了一種樂趣。而從詩歌創(chuàng)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guān)系來看,王國維曾言:“詩人心中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盵6](15)楊萬里《應齋雜著序》則稱:“古今百家,景物萬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盵2]卷八三似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而對于充滿生命活力,保持性靈之真的他來說,自身的生命律動與萬物相通,其實就并沒有輕視與重視之分別,劉過稱楊萬里“達人胸次元無翳,芥子須彌我獨知”(《投誠齋》其六),可謂的當。造化之秘與心匠之運,在詩中沆瀣融合,無分彼此,再現(xiàn)大自然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其性靈的本真。
三、表達方式的返璞歸真
詩歌發(fā)展到宋代,傳統(tǒng)古典詩歌已經(jīng)變得語言精粹、句雅味醇,一些書面詞匯漸漸定型,一些意象已經(jīng)積淀了有明確所指的涵蘊,甚至因為被反復沿用而顯得陳腐,不能給讀者新鮮的感受。而學詩之人飽讀名言佳句之后,作詩最易“搜獵奇書、穿穴異聞”,如與人決戰(zhàn)而利器在身,不能不倚助,結(jié)果遂如錢鐘書所言,詩人漸對自然失去了直接接觸的親密和新鮮感,失去了自己的視角。[1](256)“誠齋體”則直如王國維所言,“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6](13)楊萬里說“平生刺頭鉆故紙,晚知此道無多子”(《題唐德明建一齋》),說“春花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讀張文潛詩》),徹底摒棄前作成法、慣用成語及傳統(tǒng)意象固有內(nèi)涵,用性靈之本真去感受,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和方式去表達對自然的直接印象,描畫和傳遞出各種未經(jīng)人道和難以言傳的新鮮情景與趣味。
如梅花傲雪凌霜,是士大夫喜愛的人文意象。杜甫寫白梅,有“雪樹原同色”(《江梅》)的佳句,王安石對紅梅有“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紅梅》)的感嘆,呂本中描寫臘梅則云“學得漢宮妝,偷傳半額黃”(《臘梅》)。楊萬里《蠟梅》云:“江梅珍重雪衣賞,薄相紅梅學杏裝。渠獨小參黃面老,額間艷艷發(fā)金光。”詩歌采用對比襯托之法,讓江梅、紅梅、蠟梅在同一畫面里綻放,信手將杜、王、呂的詩境納入己詩,卻不沿襲詠嘆梅花高潔品格的傳統(tǒng)立意,而是切實寫出眼前臘梅的勃勃生氣、光彩照人。再如描寫月亮,古來名篇佳句極多,月亮意象中已經(jīng)積淀了豐富的人文意涵。楊萬里也很喜歡寫月亮,如《初九夜月二首》其一:“珍重姮娥住廣寒,不餐火食不餐煙。秋空拾得一團餅,隨手如何失半邊”;其二:“也知月姊是天姝,天上人間絕世無。霧刷云撩何不可,卻須插一水精梳”;《舟中買雙鱖魚》云:“江神挈月作團扇,一夜揮風卷波面”;《攜酒夜餞羅季周》云:“淡月輕云相映著,淺黃帕子裹金盆”。月亮在楊萬里詩中,有時是仙子的燈籠,有時是江神的團扇,或是素娥頭上的水晶梳,抑或是望舒所駕冰車的輪子被凍凝了,等等。形容月亮的這些意象都來自日常生活而非典籍,雖然感覺有點凡俗,讀者不一定喜歡,但無疑會產(chǎn)生審美經(jīng)驗上的新鮮感。楊萬里將“梅”、“月”等傳統(tǒng)意象上沉淀附著的人文內(nèi)涵全然撇去,純粹以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來描繪,等于是自愿放棄武器,赤手空拳去生擒活捉。清人翁方綱評其為詩“敢作敢為”,“頤指氣使,似乎無不如意”,[7](1437)固然意在貶斥,想必也感受到楊萬里具備普通人不及的膽氣力量。錢鐘書說楊萬里善于以“創(chuàng)辟”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耳目觀感,[1](254)如果了解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力量有多強大,就能了解身為宋人的楊萬里做到這一點是多么了不起。
在“誠齋體”詩中,大批傳統(tǒng)意象固有的涵義、固定的感彩被盡行剝除,而賦予當下最真切、最樸實的感受,得到新鮮的內(nèi)涵。如他寫雨落林中,“雨入竹林渾不見,只來葉尾作真珠”(《二月一日雨寒》);寫清晨的日光,“金篦落地拾不得,卻是穿窗曉日痕”(《曉起》)”;寫悶熱蒸人,“也無半點爽風吹,坐轎分明是甑炊”(《午熱》)。同是描寫“早行”,溫庭筠云:“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清冷靜謐,寫景如畫;楊萬里則道:“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保ā陡诱挛迦諘赃^大皋渡》)機杼雖一而寫景令讀者如身臨其境,雞鳴狗吠增添俗世的熱鬧,青鞋踏霜又何等粗樸有力,詩人真正走出書齋,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方能如此形容。又如描寫煙光山色,陸游云“山光染黛朝如濕,川氣熔銀暮不收”(《雜題》),楊萬里則道“暮山如淡更如濃,煙拂山前一兩重。山背更將霞萬匹,生紅錦帳裹青峰”(《晚登連天觀望越臺山》)。一為氤氳彌漫之境,淡雅脫俗;一為紅青映照,艷麗奪目,二者正有水墨畫卷與活色真香之別。再以吟詠花卉的詩歌為例,一般文人詩客注目的對象往往是名花幽草、國色天香,如牡丹、白蓮或是瘦菊、幽蘭,“邀勒東風不早開,眾芳飄后上樓臺。數(shù)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唐李山甫《牡丹》),其高貴脫俗如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詩人的態(tài)度珍重賞愛如此。楊萬里卻道“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明發(fā)西館晨炊藹岡四首》其一),詩中多是山花野芳,粗枝大葉。如“東扶西倒”的野荼蘼,“金黃銅綠兩爭妍”的野菊荒苔(《戲筆》),“素羅笠頂碧羅檐,晚卸藍裳著茜衫”的牽牛花(《牽?;ā罚?,“花似鹿蔥還耐久,葉如芍藥不多深”的山丹花(《山丹花》),又或是雞冠花、映山紅等等,而詩人“繞遍巖花恣意看”(《昨日訪子上不遇裴回庭砌觀木
樨而歸再以七言乞數(shù)枝》),亦是向未見于詩中的姿態(tài)。傳統(tǒng)詩歌中文人墨客對自我的表現(xiàn)具有共性,大多是情懷高逸、風度閑雅,或非狂即傲,落拓不羈。楊萬里也具有豁達無羈束的氣質(zhì),他“仰看青天不看人,醉里哪知眼青白”(《贈都下寫真葉德明》),自謂亦是一狂客謫仙,但在“誠齋體”詩中,文人士大夫的固有形象亦被顛覆,是“漢宮威儀既不入貴人樣,灞橋風雪又不見詩人相”。如《梅花下遇小雨》云:“仰頭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鬢明烏紗。傍人勸我不用許,道我滿頭都是花?!辈鍧M頭,正好襯托文人的疏狂;花片落滿頭而不自知,還忙著簪花的誠齋則象劉姥姥一樣惹人忍俊不禁。《曬衣》詩中“亭午曬衣晡折衣,柳箱布袱自攜歸”,學富五車、居官朝廷的老爺也親自料理生活瑣事,呈現(xiàn)出赤足老奴的形象。可見在自我的表現(xiàn)方面,楊萬里也不沿襲傳統(tǒng)手法——注重表現(xiàn)士大夫身份特有的高雅脫俗氣質(zhì),反而筆觸樸質(zhì)地寫出真實家庭生活中日常的自我形象??偠灾?,在“誠齋體”詩中,隨處可見被賦予了新鮮內(nèi)涵的傳統(tǒng)意象,它一方面擾亂了讀者早已形成的固定感覺和印象,但又給人親近、切膚的感受,大大增強了詩歌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明晰度。
參考文獻:
[1] 錢鐘書. 宋詩選注[M].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 2002.
[2] 楊萬里. 誠齋集[M]. 四部叢刊本.
[3] 陳衍. 宋詩精華錄[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4] 劉克莊. 后村詩話[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5] 袁枚. 隨園詩話[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
[6] 王國維. 人間詞話[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7] 翁方綱. 石洲詩話[M]. 郭紹虞: 清詩話續(xù)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ngzhai Style poems
XIONG Hai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論文摘要:元詩宗唐,田園詩也宗唐。但在時代生活的影響下,詩人無法安心田園,身在田園也十分無奈,因此,象陶淵明和唐人田園詩的那種韻味,就無法再現(xiàn),這是元人宗唐失敗的一個方面。
元代詩人提倡“宗唐”,所主基本是盛唐詩歌,而于盛唐詩歌,又以追求他們的風格為主。盛唐詩風,除了李白和杜甫,尚有邊塞詩人和山水田園詩人。這兩派詩歌,一以氣韻高邁為特點,一以恬淡悠遠為特點。在元代詩人中,兩派的追隨者較多,如戴表元說趙孟顆的古詩“沈涵鮑謝,自余諸作,猶傲睨高適、李翱云?!滨U照對高適諸人影響很大,都以風格豪邁見長,趙松雪則力求與之比肩。另一派的追隨者,可以戴表元作代表,他由宋入元,入元后或奔走江湖,或遁跡山野,詩歌亦建立在生活基礎上,極力追蹤陶淵明,寫下了許多擬陶詩歌。但是,無論是趙孟顆還是戴表元,都沒有達到前人的成就,更談不上超越前人了。其根本原因是時代妨礙了他們情感的積累。而以淺薄于古人的感情,作類似古人的詩歌,結(jié)果不免是成為枵響而已。限于篇幅,本文擬就戴表元的田園詩進行分析,以求揭示這種區(qū)別。
戴表元是浙江奉化人,生于宋末。他在《剡源文集》自序中,不無得意地詳細敘述了自己三十歲以前也即南宋尚未滅亡時的經(jīng)歷。他五歲開始讀書,六歲就能夠?qū)懺?,七歲學習古文,十五歲學習詞賦,十七歲試于郡校,連連獲優(yōu),于是來到杭州,給公卿大人上書,無所顧忌。當時杭州每年選拔貢士三百人,只有十人可以通過禮部考試,進入太學,而戴表元二十六歲就進了太學。在太學又從外舍升到內(nèi)舍,于宋度宗成淳七年五月對策,中乙科,賜進士及第。宋恭宗德韋占元年,任杭學教授,還不愿就職。后來轉(zhuǎn)為文林郎都督掾,行戶部掌故,國子主簿。此時他才三十出頭,可謂春風得意,前途無量。但是,南宋王朝的冰消瓦解,擊碎了他的夢想,也將他的人生分成兩截:前半生路越走越寬廣,后半生路越走越窄。躲避兵亂,東奔西跑,兩三年后返回家鄉(xiāng),入目的是一片瓦礫,處處荒涼。他只好教書賣文,兼營田地,有時四處奔波,討得一點生活,后來又遷居榆林。直到大德年間,才有人推薦他為儒學教授,而他此時已經(jīng)垂垂老矣,仕宦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
戴表元的命運,從三十多歲開始呈直線下降趨勢,但是他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并不與之同步。他年輕時的追求,是社會潮流推動所造成的;人元之后.換了一個王朝,換了一套統(tǒng)治機構(gòu),時代的腳步卻沒有停止。盡管他的人生暗淡了,但是新的王朝照樣在制造無數(shù)的權(quán)貴,照樣促動無數(shù)人追逐著榮華富貴。在元朝統(tǒng)一江南的過程中,南方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不多,經(jīng)濟遭受的破壞也不如北方,特別是杭州地區(qū),隨著全國經(jīng)濟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又成了無數(shù)達官貴人向往的地方,恢復了它從前的吸引力。因此,戴表元年輕時的向往,并沒有隨著命運的改變而消失。他在《清茂軒記》中說:“吾見祖父隱于農(nóng)耕而子孫資之以為達人者矣。未有既為達人而子孫得返于農(nóng)耕者也,何也?其先之善,抑郁于隴畝之間。百年蓄之,故一日發(fā)舒而不以為暴;及其貴盛,服飾鮮華,輿御美倩。恥于素所僻陋而求遷之。已散之樸。一決而不可復收,勢無足怪?!睋Q言之,時代促使戴表元產(chǎn)生了高于農(nóng)耕的向往,他就很難退回到原來的角色意識中去。即使他愿意這樣做,外部環(huán)境中追逐功利的士人也會造成一種無形而又巨大的壓力。在《君莫夸少年一首贈余光遠》中,他就將自己少年得意的情景作了詳細的描繪。而回到田園之后??偸恰坝粲舨坏脭d?!边@種心態(tài),影響了他一生,同時左右著他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歌。
田園詩歌在戴詩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平心而論,這些詩歌能夠以詩人的生活為基礎。較多地反映了農(nóng)村生活的困苦,比那些空想田園者所寫的要好得多。但是,相比傳統(tǒng)的田園詩歌。則又差得很遠。如果從內(nèi)容和藝術(shù)兩方面進行考察??梢钥闯銎渲械脑?。
戴表元的田園詩歌,大致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首先。它們真實地反映了農(nóng)村生活的勞累。以及在這種生活中唏噓不已的詩人情懷。《耕?!吩疲骸案1臼情e居事。學得耕桑事轉(zhuǎn)多。失曬麥叢憂出蝶。遲繅蠶繭怕生蛾。調(diào)停寒暖春移苧。偵候陰晴夏插禾。衣飯為誰忙不徹。醉來乘興作勞歌?!被氐睫r(nóng)村后。詩人面臨的生活與書本上描繪的大不相同。沒日沒夜的忙碌。無休無止的艱辛。令他生出厭倦之情感。更何況收入極少。元代農(nóng)村的賦役繁多。更兼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達。農(nóng)民如果不辛勤勞動,努力創(chuàng)造收入。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商品交換。維持日常的生活開支。但是。在以往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社會里。農(nóng)民與外界的經(jīng)濟交往很少。勞動成果只要能夠提供基本的衣食就可以了。因此勞動者的焦慮程度并不高。同時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主觀的努力并不能帶來明顯的經(jīng)濟變化,所以勞動者容易滿足于現(xiàn)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逼渲小安菔⒍姑缦 ???梢娡恋毓芾淼拇址?,而“但使愿無違”,又見詩人對土地收獲的期望只是衣食粗足。因此,詩人能夠在勞動中培養(yǎng)感情。品味感情,孕育了一種純真的愛和希望,愛得真。想得真,詩境就美。又如《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的“盥濯茅檐下,斗酒散襟顏”。也可以看出詩人并不厭倦農(nóng)耕,而且把它作為身心的棲息地,品味到其中的無窮樂趣。但是,戴表元在時代生活的壓迫下,非常關(guān)注土地收入的豐歉。而不暇考慮其他,對土地的感情不夠。因而就缺乏美感。
其次是農(nóng)村生活的貧困,益令戴表元感慨無限。他有時窮到?jīng)]有鹽吃,全家專吃白飯和薯塊過日,見《食淡》;有時窮到幾天不開伙,不得不上山采藤換糧食,見《采藤行》;有時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只好把家里的細軟、被褥與衣物。盡數(shù)送給米商,換取一些糧食,見《饑旱》;有時是蝗蟲四起,鋪天蓋地。頃刻之間把青苗吞食一空,令人徒喚奈何,見《蝗來》。這些描寫。兼及當時農(nóng)村。但是不管如何,都是一些慘霧愁云的畫面,令人讀后郁郁不快。在陶詩中,也有窮困的描寫,如《詠貧士》:“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乞食》云:“饑來驅(qū)我去。不知復何之”;但是,陶淵明能夠在窮困之中。用儒家的信念來激勵自己,如《詠貧士》:“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或者體現(xiàn)“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的高尚情操,使他詩歌在苦難的畫面中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其實,任何單純的苦難場面,都不能傳遞美感;它們的作用,或在于反襯出人性的偉大。或者可以體現(xiàn)人性在苦難激蕩下的反彈力;或者彌漫到無邊的山川大地中,動天地而泣鬼神。從而表現(xiàn)出美的韻味??墒?。產(chǎn)生這種藝術(shù)情感。要求詩人自身對苦難有一定的駕御能力。也要一定程度的超脫。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清貧是農(nóng)村的普遍狀態(tài)。因此“憂道不憂貧”或者不太在意貧困就有社會基礎.詩人能夠超脫也就有現(xiàn)實的力量。然而元代的農(nóng)村生活已經(jīng)顯得非常清苦。也很少有文人樂此不疲,所以戴表元被迫回到田野上。就只能感受到無限的苦楚,這種苦楚的背后。是外界生活與自身生活的巨大反差。因此陶淵明可以把農(nóng)村當作安身立命的場所。并為之付出了努力;歇斯哭斯。雖有痛苦。終亦無悔。盡管他不是一個純粹的農(nóng)民。但是他可以把感情寄托在土地中。并以前人勉勵自己。然而。陶淵明可以把漢朝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是因為漢朝與晉朝的社會經(jīng)濟差別很??;而戴表元用晉人安慰自已。則顯得非常迂腐;因為他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和晉朝有了巨大的差別。
除了勞累和貧困,戴表元在農(nóng)村中還經(jīng)受著綿綿不盡的心靈折磨?!逗蜏Y明貧士七首》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心情。從事農(nóng)耕的人,不僅貧困,而且被人輕視;詩人說:“貧賤如故舊。少壯即相依。中心不敢厭,但覺少光輝?!眴渭兊呢毟F,還可以忍受;暫離饑寒的時候,也可以自娛自樂;但“賤”是一種社會觀念,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因此詩人每接觸一人,都有可能面臨被輕視的尷尬;無數(shù)生活著的人交織起一張細密的網(wǎng),將恥辱牢牢地糾纏在他身上。同時,“賤”又意味著無能,妻兒埋怨,朋友鄙視,“以茲亂心曲,智計無他妍”,又是一種煎熬。這些評價,既無情又不盡公平,只重視有“貝”之財,不重視無“貝”之才,對詩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造詣是一種殘酷的踐踏。詩人在《觀村中禱雨》中有一個比喻:“昨日苗穗赤,今朝灑然青。頗如窮旅人,百金換顏形?!笨梢娛廊嗽u價眼光之一斑。因此,他感嘆“相逢樵牧輩,混混誰愚賢”,怨恨別人有眼無珠,把他等同于目不識丁的農(nóng)人,使他承受了比一般農(nóng)人更多的痛苦。但是,陶淵明隱居田園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名流來訪,如顏延之、王弘等人,他的知音雖然不多,但是也沒有什么人對他表示輕視。此外,戴表元以農(nóng)為業(yè),但內(nèi)心世界還屬于文人圈子,他渴望文化交流,不只是談論漁樵豐歉而已;然而周圍的人很難和他溝通.“村郊多父老,面垢頭如蓬。我嘗使之言,辭語頗不工。古來名節(jié)士,敢望彭城龔。”按陶淵明的《詠貧士》:“仲蔚愛窮居,繞宅生蓬篙。翁然絕交游,賦詩頗能工。舉世無知者,止有一劉龔。”因此,這里的“彭城龔”就是知己的代名詞。戴表元周圍的農(nóng)人,蓬頭垢面,吐言鄖理,無一可作知己,甚至還譏笑他,使他倍感痛苦。這種情況,不但阻礙了他的文化交流,文人對他的肯定,還給他心靈增添了折磨。這與陶淵明很不相同。陶淵明雖然貧困,并不以農(nóng)耕為恥;知音盡管不多,但“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可以和農(nóng)人交談,即使“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也非常高興和自然。由此可見,戴表元與農(nóng)村有很大的隔閡,而這種隔閡是時代變化造成的。
總之,戴表元在致力農(nóng)耕的歲月中,感到十分無奈,心中充滿了矛盾。《和淵明貧士》之五云:“古人重吠畝,有祿不待干。德成祿自至,釋未列五官。不仕亦不貧,本自足密餐。后世恥躬耕,號呼脫饑寒。我生千祀后,念此愧在顏。為農(nóng)尚可飽,何用出柴關(guān)?!边@就對古人和元人的田園生活作了扼要的說明:古人樂意躬耕田園,是因為時代重視吠畝,而田園所獲,也基本可以抵得上薄宦;所以安心田園,有官即做,無官也不強求,是古人的普遍心態(tài)。但是元人就不同,盡管田園可以飽腹,但是相比外界生活,已覺得十分清苦,所以要千方百計去鉆營,一旦不獲,就哀苦無限。因此,戴表元的田園詩,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但是,在他矛盾的心理世界中,又有兩種力量在互相拼搏:一種是離開土地,干祿求富的渴望;一種是眷戀土地,躬耕求隱的心態(tài)。這兩種力量截然相反,攪得他無法安寧,終日惶惶。第一種力量的來源,已如上所說;第二種力量,則來自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以及傳統(tǒng)風氣在現(xiàn)實中的殘存。
戴表元在詩文中,多次提到他對唐及以前文化的仰慕,《臨池亭記》說:“右軍遺事,令人追慕不已,良必有激摩動蕩于翰墨之外者,此臨池所以為美也?!边@是對魏晉風度的仰慕?!蹲现ネび洝吩?“故自秦漢間隱逸如商山四老翁,歌之以為高,唐士大夫如元魯山,字之以為賢?!@是對隱逸人物的仰慕?!度菹ボ幱洝氛f:“始余讀書,則想象古人居處服食,動作百物之態(tài),以質(zhì)之諸書中所言,合者以喜,不合者存而求之,合然后已,出而語于人。……自為此說,與世之人落落不相同之日亦已久矣,而終未悔?!闭f明傳統(tǒng)文化對他的熏陶,由來已久,并使他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認識。元代還有不少象戴表元那樣,遠承古代隱逸之風,近染宋末江湖余習,趙孟頰、虞集等大家,也鼓吹著隱逸,這些文人的風尚,構(gòu)成了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中的殘余.同時也對戴表元產(chǎn)生影響。
陶淵明作為隱逸詩人之宗,對戴表元影響尤其深刻。除了和陶詩,他還仿效陶淵明的生活行為。如《九日與兒輩游中溪》:“何知是節(jié)序,風日自清妥。群童競時新,藕果間蔬茄。欣然為之辭,烏帽危不墮。此日山中懷,孟翁不如我。”既用陶文“孟嘉落帽”的典故,表現(xiàn)歡游的得意,又明顯仿照陶淵明的《游斜川》,努力表現(xiàn)出風和日麗中與鄰曲盡情娛樂的情調(diào),但是模仿意味太濃,總有些矯情的味道。又如《四十》云:“四十不解事,真成無用人。交游青草盡,途路白云新。漸覺名妨靜,難將學濟貧。堂堂楚龔傳,猶有隱流慎?!迸Π炎约好鑼懗晒湃说拿婷?,但是,“無用”、“有用”的計較,學與貧的關(guān)系,交游多少的計較,說明他對世上的東西還是耿耿于懷。
關(guān)鍵詞:音樂??;現(xiàn)狀;困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005-01
一、何為音樂???
音樂劇在早期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shù)形式,結(jié)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jié)合,把故事情節(jié)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世界范圍內(nèi)的音樂劇誕生于上世紀 20 年代的英美國家,其中以美國百老匯和英國西區(qū)的作品最為興盛。上世紀80年代,音樂劇傳入中國。1982年,中央歌劇院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本土音樂劇《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當中國音樂劇在2003年成功引進《貓》等西方作品后,一直采取的是“原創(chuàng)”、“中文版”、和“引進”三劍齊發(fā)的發(fā)展方式。
二、音樂劇在國內(nèi)穩(wěn)步發(fā)展的態(tài)勢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音樂劇憑借其無比震撼的舞臺現(xiàn)場感,新穎的表演方式,優(yōu)美的曲調(diào)旋律及舞蹈等諸多因素,成為了當時最受寵,最吸引觀眾眼球的舞臺藝術(shù)表演。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的普及,當今世界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擁有太多娛樂形式的年代。大眾的審美也變得多樣化,多元化。這讓承載著古典韻味的音樂劇也不得不嘗試加入新的元素來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同時音樂劇也受到了重大的沖擊。中文版《媽媽咪呀!》在中國的成功上演,使得中國沉睡已久的音樂劇事業(yè)又重新燃起了生機。簡單易懂的歌詞,熟悉而優(yōu)美的旋律,加上句與句完美的押韻,讓中國的觀眾飽嘗了一頓豐盛的音樂劇大餐??v觀當今中國音樂劇發(fā)展大致有以下幾大趨勢:
首先,中國音樂劇正在從各個方面尋求出路。中國人對音樂劇的接受時間較晚,一開始的接受度也不高,就算是京劇和各種地方劇種在早期的中國也無非是人們茶余飯后用來消遣的小工具,而且沒有像西方戲劇那么大的舞臺去展示。諸多原因造成了中國舞臺戲劇發(fā)展的滯后,而我門的音樂劇市場更是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就筆者看來,現(xiàn)在有兩個方法尋求出路,一是引進優(yōu)秀音樂劇的。
其次,中國人對音樂劇的認識逐漸增強,需求增多。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要以物質(zhì)文明為依托,當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會日益提高,國人對音樂劇的不斷認可和喜愛也是情理之中。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日益提高,廣大群眾的審美取向也已經(jīng)從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zhuǎn)化,于是,重新回到劇場,身臨其境地以自己的感性體驗來感受現(xiàn)場表演的真實藝術(shù)沖擊力,成為當下文化市場中日益普遍的現(xiàn)象之一。人們不再把工作當成了生活的全部,加上音樂劇商業(yè)化的運作逐步增強,音樂劇的宣傳力度加大,更多的人了解了音樂劇,人們越來越多的把自己工作之余的時間用來欣賞藝術(shù)。
最后,音樂劇融入了本土文化,具有深刻的本土文化烙印。中國音樂劇自誕生之日起便烙印上了鮮明的本土化特征,在其近百年的本土化發(fā)展之路上,中國的本土文化元素是中國音樂劇能夠贏得中國觀眾、贏得中國文化藝術(shù)市場的關(guān)鍵。例如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音樂劇《六祖惠能》,該劇創(chuàng)作取材于禪宗創(chuàng)始人六祖惠能的生平故事,即六祖惠能所經(jīng)歷的75年人生以及他的佛學思想。音樂創(chuàng)作則以西方現(xiàn)代交響樂為主,還融入了木魚聲、鐘聲以及詠頌《金剛經(jīng)》的聲響片段,這一獨出心裁的中西交融和碰撞,令廣大觀眾在感覺無比新鮮的同時也獲得了別樣的審美滿足。音樂劇《蝶》巧妙的運用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愛情故事作為外殼,但推陳出新的是故事的背后卻蘊藏著愛與反抗的共同主題。整部音樂劇沒有一句對白,所有對話均以西方歌劇宣敘調(diào)的演唱方式加上最具有中國“民族元素”的吟誦唱出,使音樂和劇詩在行情與敘事兩方面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結(jié)合。
三、音樂劇在國內(nèi)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1目前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原創(chuàng)音樂劇作品沒有市場化的考慮,也沒有產(chǎn)業(yè)化的操作。如果音樂劇無法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做到常演不衰,也就無法培養(yǎng)和積累相關(guān)的專業(yè)人才。如果不給予演員足夠的戲演,他為了生計自然就會轉(zhuǎn)向行業(yè)。至于培養(yǎng)的方式,中國與美國的差別也很大,國外的演員們?nèi)魧σ魳穭∮信d趣,想要參與演出,通常都會自己去學習相關(guān)的課程,比如聲樂課、表演課、舞蹈課等,然后再去劇組應聘。而國內(nèi)少有做音樂劇的平臺,營銷和創(chuàng)作的團隊都沒有建起來。
2、音樂劇在中國也缺少觀眾的基礎,但是票價高,大部分中老年人根本不了解音樂劇,這也促使這個行業(yè)更加惡性循環(huán),造成音樂劇在中國無法有效普及。經(jīng)過比較后發(fā)現(xiàn),北京的演出票價是最高的,比上海平均高出一倍以上。例如,前些年引進的百老匯音樂劇《媽媽咪呀!》、《芝加哥》等,其最高票價為2000元以上。香港的《雪狼湖》在內(nèi)地演出時,最高票價也超過了2000元。
3、創(chuàng)作能力有限,引進過多,本土經(jīng)典音樂劇創(chuàng)做能力缺乏。在國內(nèi)音樂劇界內(nèi)產(chǎn)生了“做原創(chuàng)劇不如引進和移植”的論調(diào),而上海音樂學院的金復載教授認為,在音樂劇演出市場格局中偏廢原創(chuàng)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關(guān)鍵是怎樣引導原創(chuàng)作品走上品質(zhì)為上、同時可以規(guī)避市場風險的道路?!叭绻覀冎皇亲鲆M商或者拿來國外經(jīng)典翻演,那么中國音樂劇的原創(chuàng)將永遠停留在低水平?!痹谥袊鴮ν馕幕瘓F公司項目負責人張宇先生看來,音樂劇在中國也不能滿足于做單純的引進??深A見的未來原創(chuàng)之路,仍然是困難而艱辛的。
參考文獻:
[1] 居其宏《朝陽藝術(shù)與朝陽產(chǎn)業(yè)》[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
關(guān)鍵詞:高中,古詩詞鑒賞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中的經(jīng)典題型,同時也是高考中具有較高區(qū)分度的試題。由于詩歌的不確定性,在遇到相關(guān)題目的時候,每一次都需要學生調(diào)動新的知識儲備,所以很多同學面對這種題型往往高度緊張,手足無措。許多學生尤其是普通中學的學生更是視它如洪水猛獸,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又該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樣的難題呢?筆者在自己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讀懂詩意。詩歌通常是用簡練含蓄的語言、豐富的意象和充實的內(nèi)容傳達多變的情感。學生如果讀不懂詩歌,就不能正確判斷詩歌的內(nèi)容及情感,做詩歌鑒賞題時就會模棱兩可,難以下筆甚至張冠李戴,胡亂貼標簽。所以,要鑒賞詩歌就必須讀懂詩歌,讀懂詩歌內(nèi)容是做詩歌鑒賞的基礎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詩歌鑒賞從題目、注釋到內(nèi)容都需要認真對待。,古詩詞鑒賞。有的詩歌的題目就交代了內(nèi)容,如2010年江蘇高考詩歌賞析題是王昌齡的《送魏二》。有的詩歌附有注釋,或是對寫作背景的說明,或是對詩歌中典故的解釋。2010全國卷《詠素蝶》注:劉孝綽,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這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為人的介紹,對做題很有幫助,讀題時就不能走馬觀花。
其次打破思維定勢。學生從小學到現(xiàn)在接觸過許多詩歌,他們初步了解了一些詩人的身世遭遇,詩歌風格,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等。這些已有的基礎知識對鑒賞有一定的幫助。但同樣的景物,因詩人所處的時代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古詩詞鑒賞。如在賞析曾鞏的《詠柳》時,作者是借對柳樹形象的刻畫來諷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學竟認為是在贊美柳樹。問及原因才知是受學過的賀知章的《詠柳》影響,顯然這里學生過去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消極作用。同一個作者的詩歌風格也不盡相同,甚至相差很遠,鑒賞時要就詩歌本身來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識。由于詩歌是用文言寫就的,篇幅短小,講究格律或是突出強調(diào)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們在生活中或其他文體里所使用的常規(guī)語言的束縛,出現(xiàn)倒裝、省略或改變詞性等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應調(diào)動學生的文言知識儲備,以便準確理解詩歌含義。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應是“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古詩詞鑒賞。“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將“寺”和“橋”提到句首以突出強調(diào)作者的憐愛之情。
二、掌握相關(guān)術(shù)語。正如數(shù)學題的解答需要借助數(shù)學公式,詩歌的鑒賞離不開相關(guān)術(shù)語??荚囌f明上規(guī)定詩歌鑒賞考查的內(nèi)容有兩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因此要掌握常見的詩歌鑒賞術(shù)語:如修辭方法類的比喻、借代、擬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寫方式: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結(jié)構(gòu)技巧類的過渡、鋪墊、伏筆;表現(xiàn)手法類的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類的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等。掌握術(shù)語,這樣在答題時才有針對性。
三、講究答題技巧 .仔細審查歷年高考的考查題型,可以發(fā)現(xiàn)詩歌鑒賞中的規(guī)律,應適時總結(jié),及時點撥,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提高答題的有效性。如在詩歌鑒賞中的景物類題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學生明白這一類題型的解題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寫的相關(guān)理論知識上,其次才落實在具體的詩歌解讀中,這樣子的思考類似于數(shù)學教學中的公式法解題,這種定位思考有助于學生的解題,詩歌是表達情感的藝術(shù),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過描寫景物來表現(xiàn)的。以鑒賞景物類詩為例,一是詩歌寫了怎樣的情景,回答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在知曉大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詩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點,當然,這里的再現(xiàn)不等于翻譯;二是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先對情景的簡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規(guī)范答題。經(jīng)過一定的鑒賞訓練以后,學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表達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
其一、要掌握“問點”,有的放矢。,古詩詞鑒賞。即一定要按題目的具體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問。以《雨后池上》為例,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在答題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哪些內(nèi)容是動,哪些是靜;二是“靜”和“動”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有的學生只說一、二句寫靜景,三、四句寫動景。既無具體內(nèi)容又無二者關(guān)系,這就不能滿足答題要求了。
其二、要逐點表述、層次分明。答題時常常是總說(概括)+具體說明(舉例分析)或具體說明(舉例分析)+總說(概括)。最好運用一、二、三點回答,顯得條理清晰。語句簡明完整,回答問題所用的語言既要簡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詞不達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詩歌都是通過描述或議論人、事、景、物來表情達意的,一首詩涉及的對象肯定是多樣的。有的比較顯性,有的比較隱性,從每個描述對象都可以解讀出一種情感。歐陽修的《戲答元珍》“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古詩詞鑒賞。” 抒發(fā)的情感就是多元的:既有自己遷謫山鄉(xiāng)的寂寞情懷,又有眷眷鄉(xiāng)思,還有樂觀豁達之情。
當然,學生詩詞鑒賞水平的提高,還有一些方法,如比較法,聯(lián)想與想象等。,古詩詞鑒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積累,尋找規(guī)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