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

第1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論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選題內容廣泛,研究方法多樣,研究過程趣味性強,研究結果有實用價值。筆者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應用問題并解決問題。目前,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許多中學教學改革的熱點。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許多研究性學習活動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認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我們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基礎和前提。

1.選題內容的廣泛性

地理是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學科,研究的內容從自然現(xiàn)象到人文。地理學科的特點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可以從氣象氣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課題 [1]。

2.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研究性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獲得知識。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絡、現(xiàn)場觀察、問卷調查、咨詢專家、實驗分析等手段主動解決問題。

3.研究過程的趣味性

地理課程充滿著自然奧秘和科學情趣,研究性學習就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探究。在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有的學生在觀察水循環(huán)時,看到濃密的烏云瞬間變成傾盆大雨,雨水又通過小河流向大海,高興地跳躍驚呼,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4.研究結果的實用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選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如環(huán)境污染、節(jié)約用水等問題,研究結果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如有的學生在節(jié)約用水的研究性學習中,設計了簡單的雨水收集管道,將搜集的雨水用來澆灌花草,非常具有實用價值。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聯(lián)系,達到學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途徑

2008~2009學年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以“福州市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問題研究”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結合這次實踐活動,總結出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一些途徑,供參考。

1.選題要恰當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同時要與社會現(xiàn)實,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結合,盡量讓學生研究熟悉的環(huán)境,這樣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難度,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們選擇“福州市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問題研究”為主題,一是這一課題與課本知識“地球上的水”聯(lián)系緊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二是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問題是大家身邊常見的問題,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產生興趣,也便于學生觀察、研究。

2.目標要明確

研究性學習要想取得預計效果,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本次研究性學習,從總體上有三個層面的目標,一是加強學生對水循環(huán)和水資源保護等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二是從情感價值上講,使學生樹立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環(huán)境的意識和責任感[2];三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方式要靈活

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取不規(guī)則的、活躍的、主動的獲取知識的方法。本課題在調查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察、拍照、走訪專家、調查問卷、實驗分析等手段認識問題;在解決問題階段,同學們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全班討論;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指導”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獲取知識途徑的多元化和靈活性。

4.組織要嚴謹

為了保證這次研究性活動的質量,特制訂了詳細的計劃。把整個研究活動劃分成三個階段:

(1)選題分組階段:時間為期一個月,這個階段主要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動員,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課題,撰寫研究開題報告,制訂詳細的研究計劃。

(2)研究實施階段:時間為期五個月,各小組有步驟地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組長每個階段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并進行階段性小節(jié)。

(3)成果展示論文答辯階段:課題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調查報告、撰寫小論文或小發(fā)明、小制作,舉行成果交流會,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

三、結語

研究性學習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也是培養(yǎng)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嘗試[3]??茖W、合理地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認清不同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特性,按照學科的性質確定明確的研究目標,制訂嚴謹的研究活動計劃,才能使研究性學習達到預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學習目前仍然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志.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實施[D].首都師范大學.2005.

[2]高曉華.論地理教育中的環(huán)境教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7).

第2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實行建構的,而不是灌輸的。它特別注意學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體環(huán)境中將知識經驗逐步轉化成自己的內部表述。這樣就需要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整合教材等多種學習材料。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的教學材料通常只有課本,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的活動受到了局限。為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fā)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在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時,從多角度、多渠道來整合學習材料,該材料包括教材、實驗、增設實驗、有關問題的背景知識和模擬微觀世界的動畫等。因此研究本課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諧發(fā)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教育的和諧發(fā)展包括許多方面,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統(tǒng)一有屬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師教和學生學如何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呢?為學生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環(huán)境:學是離不開一定的環(huán)境,知識也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才有意義,只有讓學生在盡可能真實的環(huán)境中,甚至盡可能在實際任務中獲取經驗和構建知識,才能使學習者掌握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因此,教師設置的問題情景應盡可能與知識應用的實際情景接近。我們的做法是:教師盡可能在課堂上展示與現(xiàn)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究過程,提供問題的原形,并指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在學生學習“鋁及其化合物”時,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去年春節(jié)期間,某學生發(fā)現(xiàn)氫氣球非常暢銷。今年春節(jié)將至,他想通過賣氫氣球賺錢,然后將賺的錢寄往“希望工程“--資助貧困學生上學。他沒有很多的錢買氫氣鋼瓶,經過校方允許,他利用學校的化學實驗室設備制取氫氣。實驗室只有相同質量的鐵、鎂、鋁以及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請你們幫他設計較合理的途徑制取氫氣,以及制氫氣球時,在實驗設計中必須注意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是模擬現(xiàn)實生活,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懂得鐵、鎂、鋁、水、鹽酸、氫氧化鈉等物質,哪些反應能放出氫氣,并能夠計算出相同質量下那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最多,還要根據成本核算出哪種方案最經濟,最終做出決策。方案確定后,學生還要考慮如何制氫氣球。這個問題的特點是開放的,沒有唯一的、標準的答案,而且還滲透了德育教育--因為賺錢是為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這樣,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具體落實,因而確立此課題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我現(xiàn)在從事高二化學教學,分別教實驗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學學習已經完成了高一階段的初高中銜接任務。距離高考還有兩年時間,在這個年級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該課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廣和利用。

二、本課題選題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綜述:

2*年《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塊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如“化學教育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對研究性學習進入高中課堂的認識與實踐”、“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化學課堂中開展探究學習的案例分析”、等。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課題,探討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課程標準下,化學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求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關鍵在于教師要創(chuàng)造適宜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因此確立本課題,對研究性學習的補充和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全球化已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布萊恩.霍爾姆斯是英國著名的比較教育學家,他認為比較教育的任務就是探討解決教育問題的各種方法,即問題解決法。他在綜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維理論和波爾普的假設演義法與問題解決發(fā)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解決法,實質上是一種演繹法,主張研究應當從問題入手。我對此理論應用到化學教學中的理解為,研究性學習的探究。對于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國外已有較為成功的經驗,如:放手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教師不教師不開設學生的自由,再比如激發(fā)學生的個性興趣不要求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等,但是在國內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歷史背景下,我們不能照般國外的一些東西,必須要研究適合與目前國情下的教育,而國內在此塊的研究還是有所欠缺。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進步,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起到了與國際接軌的作用。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及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據實施方案確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研究法、理論研究法、教學實踐研究法、過程研究法、社會實踐研究法究和經驗總結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理論研究。探討“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研究性學習”方式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探討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過程,研究性學習提出的歷史背景,法國、美國、香港、臺灣地區(qū)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和日本的綜合學習課程。探討研究性學習的類型,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發(fā)現(xiàn)學習和學會學習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探討研究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外活動、校本課程、學科課程的關系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探討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內容和開設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化學學科開設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教學程序研究。本課題從實踐上研究了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組織形式、一般程序、實施步驟、實施階段、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指導、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化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和化學學科研究性學習成果形式等。

3、調查研究。就《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于20*年10月對張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進行了整體抽樣調查,20*年12月就《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對張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級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進行了整體抽樣調查。根據化學學科的學科特點,本課題探討了化學學科研究性學習的資源要求和化學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根據調查結果,確定《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可行性課題。

4、高考中研究性學習試題研究。對*年至20*年高考試題中的研究性學習試題進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學習教學原則、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實踐研究,研究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研究性學習選題應遵循的原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原則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6、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研究。組織并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開展并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張家口市創(chuàng)新大獎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習作。

四、課題研究的幾個階段

(一)課題準備和前期研究階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閱資料,自主確定選擇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指導理論。

2、填寫《張家口市市教育科學一般研究項目申請書》,課題申報、課題審批。

3、進行研究性學習文獻檢索,篩選其中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借鑒他人的寶貴的經驗,進行文獻研究。

4、進行理論學習、理論研討,進行理論研究。

5、撰寫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組織開題工作。

(二)課題核心研究階段(20*年9月——20*年5月)

1、編制《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調查問卷,對高二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整理并分析問卷,進行問卷研究。

2、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探究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組織形式、一般程序、實施步驟、實施階段、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指導、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化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和化學學科研究性學習成果形式等,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程序研究。

3、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指導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選題意向表》、《課題申請表》、《課題研討表》、《課題文獻檢索表》、《課題實驗活動記錄表》、《課題實踐活動記載表》、《課題自我評價表》、《課題結題登記表》,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撰寫和匯報演講,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價,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研究。

4、利用原編制《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調查問卷,對高三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整理并分析問卷,再次進行問卷研究。

5、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兩次開展“化學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演講會和“高中化學興趣實驗探索”實驗表演,進行社會實踐研究。

6、組織學生提交研究性學習小論文和社會實踐活動攝影圖片,參加張家口四中開展的“創(chuàng)新大獎賽”和興趣實驗小組。

7、搜集*年以來的全國高考化學試題,篩選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學習”試題,進行高考中“研究性學習”試題研究。

8、在化學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總結探索經驗,形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撰寫研究成果論文,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研究。

9、歸類、梳理、撰寫中期研究成果,撰寫相關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

(三)階段性成果匯報階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積極組織論文投稿,交流推廣研究成果。

2、總結研究成果,編輯《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階段性成果匯報和《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階段性成果研究,撰寫結題報告。

3、請張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鑒定并獲二等獎。

五、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1尊重和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

在具體操作過程程序上,我們首先要對《課標》中的“內容標準”進行解讀和體會。再根據張市四中的學生實際情況,做出選題的指導意見。例如在“原電池原理及運用”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過程,是先學習體會《課標》,《課標》中課程化學(2)主題2:“化學反應與能量”內容標準中“活動與探究建議”有:①查閱資料:化學能轉變成熱能、電能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②實驗: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簡易的電池,③市場調查:不同種類電池的特點、性能與用途。在《課標》選修課程模塊(4)化學反應原理,主題1“化學反應與能量”內容標準中“活動與探究建議”有①實驗探究:電能與化學能的相互轉變。②調查市場上常見的化學電池的種類,討論它們的工作原理,生產工藝和回收價值。在此基礎上,我們在《課標》的理念下,結合學生及教學的實際,在原電池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增加設計了,①不同金屬材料構成原電池的對比研究,②干電池的構造和工作原理,③實驗室模擬氫氧燃料電池的實驗探討,④鉛蓄電池的構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電鎘、鎳電池的結構及原理的研究等課題。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通過課題的開發(fā)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全班所有的同學都積極參與到幾個課題組。分工協(xié)作進行開題論證,設計方案,查閱資料、整理資料、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到最后完成課題的結題。

2充分突出化學實驗的優(yōu)勢,有效地創(chuàng)造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

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要體現(xiàn)以實驗為特征的化學學科特點,化學實驗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有重要的意義?!墩n標》的基本理念中強調了以實驗探究為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課標》沒有單獨對化學實驗提出內容標準,但整個“內容標準”中卻始終建議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內容的學習,也就是說實驗探究是學習過程和方式的主線。因此,在化學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充分突出化學實驗的優(yōu)勢,能有效地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現(xiàn)行教材中實驗分為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趣味實驗、家庭小實驗。但學生親自動手參與的實驗比例還是太少,為了多讓學生動手參與探究,突出化學實驗的優(yōu)勢,我們通過以下三條途徑來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

〈1〉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實驗問題討論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一般是“驗證性”,改實驗的“驗證性”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實驗觀察提出。例如,在“原電池原理”教學中,我推薦了一個化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同的材料構成原電池的對比研究”,課題要求:了解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學會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內外電路的電子流動方向。對比不同材料構成的電池的性能差異。學會書寫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學生嘗試用鐵、銅、鋅、鋁、鎂、石墨等電極材料在硫酸、鹽酸、硝酸、醋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氨水、氯化鈉等不同的溶液中進行實驗,對比它們的電流強度和電壓,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原電池的概念,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其中在鎂和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和鋁和銅與濃硝酸構成的兩種原電池中,電池的電流方向與其它的原電池活潑金屬作負極不活潑金屬作正極的電流方向相反,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在問題得到解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理解了負極和正極形成的本質原因及確定方法。

〈2〉擴充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是教材內容安排的基礎性學生實驗,它主要是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規(guī)范地進行實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強化所學到的知識?!边@類實驗以測量性、驗證性和應用性為主,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履行預習-實驗(操作)-總結(實驗報告)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我們在分組實驗的基礎上對它的實驗內容進行擴充,讓學生設計實驗-搜集資料-動手實驗-找出實驗結果,來完成分組實驗。例如在高二“氨氣的制取和性質”實驗中我們提出了“什么樣的方法制取氨氣最好”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學生去做,首先學生根據學到的知識,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設計所有的制取氨氣的方法,如用氯化銨、硫酸銨、碳酸銨、碳酸氫銨等不同的銨鹽和堿石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生石灰等進行實驗,或用濃氨水和不同的堿進行實驗來制氨氣。通過產生氨氣的速度和體積等全面進行對比得出自己的結論。用什么方法測量氨氣的體積是對學生所學到的化學知識是一個考驗。經過研究,學生較好地設計出用量氣裝置裝四氯化碳或苯來測定氨氣的體積的方法。

〈3〉拓展課外實驗

課外實驗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用一些簡單易得的器材和試劑完成的實驗,或稱為“家庭小實驗”。這類實驗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是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這類實驗還是太少。我們在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展過程中,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拓展,一是開展課外興趣小組,二是開放實驗室,三是開展校外(家庭)實驗。一般經過提出問題-設計研究方案-個體探究-小

組討論-完成實驗-作出評價的過程。例如,學生針對近年在市面上出現(xiàn)了特殊顏色的玫瑰花-藍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堿性和pH”的家庭小實驗“改變花的顏色”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鮮花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的顏色”的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喜愛種花的同學們在家中用不同種類的鮮花作實驗,然后進一步把鮮花、葉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劑。

3通過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開展過程,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

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的發(fā)展有密切的聯(lián)系,對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研究性學習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在課題的開展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的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老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學會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的問題。例如:通過“納米材料及納米技術”、“除了硅,我們還有什么?”“生命與DNA”等課題的研究,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了解關于納米材料、計算機技術、生物化學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強了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知道了化學對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性,拓寬了知識視野。

4關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感受對學生進行多樣化、過程性的評價

在《課標》的理念下,化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促進學生在科學素養(yǎng)各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所以,在化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開展過程中,要注意評價目標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同時要注意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開展的過程評價,還要注意學生的自我評價。例如,在化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管理中,我們設計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表,用于學生自己、學生之間、課題組及指導老師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這種評價重在參與、重在合作,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再如“蓄電池的原理及運用的研究”課題小組,在沒有完成預期的研究成果的情況下,指導老師對他們的課題小組,依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他們雖然沒有得出預期的結論,但他們認真地完成了整個研究過程,分析了實驗失敗的可能原因。

6探索適宜學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過程管理

在化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編制了研究性過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外出活動記載表;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表;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研討、實驗活動登記表;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調查登記表;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自我評價表。在學生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在化學研究性學習選題階段,我們指導學生側重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及將要學習到的化學學科知識點出發(fā)選擇課題,通過選題意向表的填寫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調整。然后開始選題。并填寫課題申報表。其次,對學生的研討活動、實驗活動、外出調查活動進行統(tǒng)計、審查和指導管理。并填寫相應的表格。第三,在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后期,對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最后,在學習過程和學生的評價方面,我們設計了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自我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第3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一 相關的理論概述

1.Wiki的涵義

Wiki中文譯為“維基”,是一種文本系統(tǒng),這種超文本系統(tǒng)的核心功能是支持面向社群的協(xié)作式寫作,同時也是包括一組支持協(xié)作式寫作的輔助工具。Wiki是Web2.0時代的又一新興的網絡技術與應用,作為一種社會性軟件,Wiki體現(xiàn)徹底的“開源精神”,以其技術簡單易用的優(yōu)勢以及所體現(xiàn)的自由、平等、共享、共創(chuàng)的文化精神,成為網路新時代的后起之秀,開創(chuàng)了互聯(lián)網歷史上規(guī)??涨暗摹翱刹翆懢W頁”時代。

2.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對于“研究性學習”的內涵,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可以指一種教學或學習的方式,也可以指一門綜合實踐課程,也有把研究性學習理解為一種教育理念與方法、一種教學的策略。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方式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選擇課題,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里,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者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即從自然界和身邊的生活世界選取研究問題,采用研究性的方法構建知識,是與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相對的一種積極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通過研究性學習,可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去探求真知,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起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學習者研究素質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不僅是知識深度建構的學習方式,而且是一種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過程,近年來日益為各國家廣泛采用的教學與學習的方式。

3.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成

研究性學習更加關注整個學習的過程,我們甚至可以說,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包括三個階段:確立選題階段、研究與論證階段、形成結論及總結交流階段。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三個階段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組成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統(tǒng)一整體。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成,也可稱為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二 Wiki環(huán)境下電大開放教育研究性學習的分析

Wiki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是利用搭建研究性學習的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空間,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于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以實施研究性學習活動。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充分發(fā)揮語法簡單、使用方便、開放、自組織和可擴展等優(yōu)勢來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助力,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的積極探索。

1.Wiki應用于電大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與可行性

第一,Wiki為學習資源的匯聚與共享提供平臺。任何一種學習都需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作為支撐與保障,這里的學習資源包括豐富的信息資源與教師資源、同伴資源。研究性學習同樣也是一種基于豐富學習資源的學習,而且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學習資源,不僅要求數量上的豐富,更要求相關知識的相對密集與集中,是知識的匯聚,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與積累,可以匯聚為教育教學信息源。眾所周知,我們生活世界中的知識,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相對分散,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需要的學習內容。這種超文本系統(tǒng)的最大優(yōu)勢,在為電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一個學習資源建設與共享平臺的同時,因其具有的開放性與自組織性,可按主題組織知識,將相關領域知識進行匯聚,提高知識的相關度。

第二,Wiki為協(xié)作研究與學習提供平臺。新一代網絡技術下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高效,提倡一種開放與協(xié)作式的學習,而不再是傳統(tǒng)的獨自埋頭苦讀式的學習。因此,隨著現(xiàn)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斷地給人們提供新的互動環(huán)境和交流空間,Wiki站點強調團隊的合作,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協(xié)作環(huán)境。其中完全沒有著作權的概念,資訊與知識不再是單向地由權威中心向接受者周邊自上而下發(fā)放,而是完全的多向交流,中心與周邊的角色隨時逆轉,知識是互動、協(xié)商、合作學習的結果。Wiki是以某一領域知識為主題而組織的開放的知識共建與共享平臺,參與者要依據主旨意圖來添加、修改、編輯頁面內容,可以通過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工具,就某一問題與教師、學習同伴進行討論,進行頭腦風暴,分析問題與協(xié)同研究??梢怨餐瓿烧n題報告,共同設計研究方案,并在研究過程中,將階段性成果與反饋放于平臺中,供導師批閱與指導,也供小組成員共同關注研究進展,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朝著研究目標前進。

第三,為學習成果展示與評價提供平臺。最初的研究性學習的Wiki頁面,由專業(yè)知識教師和網絡管理員根據研究性學習的需要來編寫設計,架構一個脈絡清晰、主題鮮明的目錄結構,引導學習者不斷擴充相關知識,使內容更加詳實、條目細化。在研究性學習的平臺上,教師能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研究動態(tài)、研究進程。在協(xié)作共建中,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在研究過程中,給予適時、適當的啟發(fā)、引領,促進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式學習,確保學習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進行。研究性學習平臺使學習評價多元化。學習評價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和發(fā)展;評價學習者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電大開展基于Wiki的研究性學習的新探索

擔負著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開放教育,面臨著高教教育教學質量與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雙重壓力。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以偏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必須努力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必須要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是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順應了時展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重視轉變教學方式,以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型向啟發(fā)研究型轉變,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在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與學習已成為必然的趨勢與要求。

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教學與網上學習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給電大開放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大有完備、優(yōu)越的教學與科研基礎設施,就校園網的建設而言,目前各級電大幾乎都已建成高質量的校園網,為教學科研與管理的網絡化提供了支撐。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網絡教學與學習的靈活性、自由性,資源的共享與信息的快速傳遞,都顯示了網絡教學與網上學習的優(yōu)越性,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因此,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搭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空間,就是將現(xiàn)代化的網絡技術整合到研究性學習中,這是一種潛在的需要,應該作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去積極探索。

目前,利用電大的校園網絡資源開展的網絡教學與網上學習的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有網上教學課程、教學資源庫、各種學習平臺等。但利用開源的技術開展電大研究性學習,還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旨在將系統(tǒng)的開放、自由、自組織、使用簡便等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為電大學生搭建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研究性學習空間,每個人都是資源的創(chuàng)建者,都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習者自主地進行探究式學習,也有利于培養(yǎng)與他人協(xié)作學習與合作的精神與品質,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與學習模式。

3.Wiki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模式

在對Wiki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要素及電大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與優(yōu)勢進行分析之后,我們結合Wiki應用于電大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可行性及現(xiàn)實需要來探討基于Wiki的研究性學習應用模式,即借助于平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與途徑。

在研究性學習領域,理論界關于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劃分,主要有問題探討模式、課題項目研究模式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圍繞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結合具體的研究方式所建立的模式,能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但是理論性較強,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缺乏對實踐的指導。在引入技術后,我們可以將理論上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具體化,提出了面向應用的模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更是一種實踐意義上的應用模式。因此,我們設計了“研究性學習平臺模塊”的應用模式,即“研究性學習平臺課外應用模塊”―課外研習模式“研究性學習平臺課堂教學模塊”―課內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平臺的綜合應用模式”,由課外到課內的應用,到課內外的一體化應用,構建全方位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第4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師;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021-02

在傳統(tǒng)高校音樂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一直被奉為絕對的主導,專業(yè)知識被音樂教師占有和傳播。研究性學習理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境況,學生們在自身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研究的許多問題甚至超出了教師的專業(yè)領域,還有一些研究方向是教師約定俗成的固有觀念中所忽視和不關心的,因此,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的絕對占有優(yōu)勢就被改變,而另一方面,學生的開放性學習也使自身的認知寬度大大拓展,獲得知識的途徑從單一的教師傳授變?yōu)榱硕嘣?/p>

自研究性學習開展至今,高校音樂教師將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zhàn),首先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教師選擇權使指導老師的范圍擴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專業(yè)教師,也可以選擇本系的專業(yè)教師,甚至可以選擇全校的非專業(yè)教師,這種有寬度的選擇權,為學習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是個體的教師教學滿足不了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往往圍繞著課題進行,而這些課題內容往往涵蓋多方面的知識,各種科研方法、結題報告的寫作、數據的處理等。因此,大多數音樂教師是很難單個完成研究性學習所有的指導工作的,知識的發(fā)現(xiàn)、增長和應用都必須使教師具有開放的教學思維和綜合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需從專業(yè)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跨學科的方式來完成學習指導,不同專業(yè)教師應該及時合作,共同商討和應對、共享經驗,從而使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完成。

基于上述幾點原因,在研究性學習中,音樂專業(yè)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重要的轉變。在《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提出:“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边@段話對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進行非常恰當地定位。研究性學習自身所具備的自主開放、探究合作等特點決定了音樂教師需要體現(xiàn)出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一、指導者角色的表現(xiàn)與實現(xiàn)

指導者應該是研究性學習中音樂教師的首要角色,在實施學習的各個階段,學生是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幫助的,這種指導,是基于學生自主學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的指導,并不會越俎代庖。具體體現(xiàn)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有對于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小組合作方面的指導、對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的挖掘、書寫研究報告、制作PPT的技術指導等。

音樂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指導者角色的實現(xiàn)具體有幾個方面:

1.動員學生主動實施研究性學習。倘若將一項具體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交給音樂專業(yè)學生實施,完全脫離音樂專業(yè)教師的指導,結果肯定是行不通的。學生們長期地習慣于接受式學習方式,對研究性學習缺乏全面感性的認識,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目的意義和具體的做法流程,是需要教師具體向學生闡明的,而且要特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勢和價值,對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認識到我“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樣研究”,對研究性學習課題有一個整體上的概括認識,這樣才有可能有更加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之中。

2.指導研究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性學習的根本是選題的把握,選題的價值所在,有什么基本要求和來源背景,都要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并引導學生盡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確立選題之前,為學生做好相關備選題的鋪墊,調查研究、專家講座、參觀訪問等,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能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待學生選題確定后,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判斷論證相關選題的價值和研究的可行性。

確定選題后,對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設計也是需要教師及時指導的,研究此課題的目的意義、主要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方法等,學生的研究方案設計出后,教師還要進行具體的論證指導,從而對研究的進度、方法方向、研究質量等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3.指導學習過程中的方法與心理。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就在于其學習進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成功獲得知識的過程,但教師的指導并不是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本身,而是根據已有課題,指導學生獲得知識、利用各種資源、撰寫報告論文等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就能讓有不同個體差異的學生同樣具備獲得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地發(fā)揮。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同性格差異的學生或是不同于學校的單一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壓力和困惑之中,課題進行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團隊的合作是否規(guī)范和融洽,小組中每位同學的角色定位是否恰當,學生的倦怠情緒是否得以及時疏導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及時進行引導的,讓學生學會接納和尊重他人,同時也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合理化意見和成果,主動配合、積極合作,營造相對穩(wěn)定的合作氛圍,從而保證課題的順利開展和及時完成。

二、參與者角色的表現(xiàn)與實現(xiàn)

研究性學習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從主導者的地位上弱化,并不是完全回避教師的參與,為了保證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安全有效地進行,適當的參與是必須而恰當的。

1.參與“監(jiān)控”。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樣重要的學科,因此,在研究性學習進行的全程中都需要教師實施過程監(jiān)控,其主要的目的是既要保證研究性學習過程的有序完整,也能保證研究性學習結果的高質量。具體的監(jiān)控方法可讓學生做好相關的研究記錄和日記,并能真實記錄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自身的體驗。

2.參與“對話”。研究性學習在實施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為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往往不在同一區(qū)間,因此并不需要教師全程面對學生,但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教師可把自身置身于小組中的一員,當小組成員遇到問題需要尋求幫助和支持時,教師可以和他們進行商討,激發(fā)他們的思想,開拓他們的視野,這種“對話”可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給他們提供新的思路,在交談中,輕而易取地完成了師生合作,還增強了親切感。

3.參與“異步補差”。教師對研究小組中成員進行提優(yōu)補差的個別輔導是非常必要的,但這種行為需放在參與者的角色上進行,將最好和最差表現(xiàn)的學生從小組中找出來,商討不同的學習任務。在研究中,以小組長或是小組成員的角度,適時提出問題,引發(fā)小組其他成員的思考和討論,在大家討論的過程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入更深層次來加深學生對原有問題的理解,讓學生自己能在這種及時參與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找準方法。

三、組織者角色的表現(xiàn)與實現(xiàn)

1.組織好小組學習合作。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無外乎兩種:組內異質和組間同質,前者是為了保證小組內成員的互助合作,而后者又為各小組之間公平有利的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應該讓小組成員明確學習的任務和需達到的目標,并組織好小組合理分組,并組織好小組成員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不同的組員需承擔相應的角色和不同的分工,并能組織好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在合作學習中,為了發(fā)揮每位小組成員的學習潛力和保持小組成員的學習熱情,教師還需完善出一套鼓勵小組共同成員的評價機制,來組織學生互評,自評,從而鼓勵不同角色的成員完成不同任務的良好表現(xiàn)。

2.組織好學生交流探討。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因為個體的差異,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各方面的差異,對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自然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這種碰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研究就需要不同角度地思考和探討。教師應根據學習進行的具體情況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討論和交流,是研究學習的成果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得以升華提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的討論交流提供必要的平臺,為他們創(chuàng)設報告會、研討會、答辯會等多種形式,讓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聰明才智在爭論交流中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3.組織好學生學習關系的處理。研究性學習中的小組成員既需要自主學習,也需要與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當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需要協(xié)調的時候,由教師組織設計評價量規(guī),合理使用評價技術可使兩種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都能有效發(fā)揮,既要設計對整個小組的評價指標,也要設計對小組成員的評價指標,成員能根據自身的分工合理完成個別學習,不去依賴其他小組成員而能獨立發(fā)揮作用,同時也能在整體合作過程中發(fā)揮自己個人的作用,使合作學習能夠及時完成。

綜上所述,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完成由主導者到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轉換,不僅能在研究性學習中發(fā)揮出極大的推動作用,也能及時協(xié)調小組內部關系,加強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合作,還能監(jiān)督小組完成課題的質量、在不同空間地域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進行分配和梳理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學習能力得到很大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很大提高,極大意義上實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高效完成。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張華.課程與教學整合論[J].教育研究,2002,(2).

第5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 英語專業(yè)本科生 研究性學習 閱讀個案

一、引言

目前,對于英語學習者學習方法的研究已經不計其數,但是對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這一外語學習思路和模式的運用卻并不是很普及,尤其是在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教與學中很少有體現(xiàn)?;陧椖康难芯啃詫W習就是指學生真實地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的全過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本研究通過跟蹤國內某理工類大學20名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在兩個學期真實閱讀任務中的表現(xiàn),并對其兩個學期不同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旨在證明基于真實項目的學習環(huán)境更有利于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進而證明基于項目的這種研究性學習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值得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積極地倡導,最后基于實驗結果針對這一學習方法提出了幾點建議。

二、個案設計

本研究負責人為講授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的專業(yè)教師,本研究選取某理工類高校20名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紤]到研究對象是主修英語語言文學,因此閱讀的材料被選定為英美文學名著。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學生入學第一學期,在傳統(tǒng)課堂學習之余,學生采取自主性學習的方法來進行閱讀,即教師對學生沒有進行過多的指導和監(jiān)控;在此階段中,教師選定學生閱讀的內容:《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簡愛》,并告知學生閱讀的目的,即對這兩部作品通讀,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評論,最終提交讀書報告。

第二階段為學生入學第二學期,在傳統(tǒng)課堂學習之余,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即基于項目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閱讀。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即基于項目的學習的基礎培訓,使學生了解最基本的理論,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生的配合度。然后教師與學生商定閱讀的內容:《老人與?!泛汀栋谅c偏見》,并告知學生閱讀的目的,即對這兩部作品通讀,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評論,最終提交成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次讀書報告、中期反饋、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監(jiān)控,并將學生的成果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包括讀書報告、課堂展示、錄音錄像等。

第三個階段為搜集學生的反饋,采取采訪的方式來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同時結合學生兩個階段閱讀成果質量的對比,得出實驗結論。

三、結果分析

1.就學習內容而言,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學習,它的目標更加明確,而且有現(xiàn)實可行的具體步驟,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我檢查和教師的宏觀監(jiān)控交叉進行,因此100%的學生都感覺比起自主性學習更有收獲,對作品的認知,如情節(jié)、主題等都有所提高。如在第一階段閱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時,沒有一個學生注意到作品中的自然環(huán)境;而在閱讀《老人與海》中,學生加強了對人類本身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提升了自身對人類以及自然界現(xiàn)實和未來的人文關懷,并抒發(fā)了對人類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美好愿景。

2.就語言習得而言,第一階段學生的讀書報告大多數都像是讀后感,對情節(jié)的復述和對人物的簡單直觀評價;在第二階段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中教師干預加強,多重的任務壓力使學生會更多的接觸原著中的詞匯和語法,同時還有大量的文學評論,因此學生的語言功底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是在文學批評理論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進步。與此同時,學生要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成果提交,整個過程又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如口語表達。當然在此我們不能忽略學生兩個學期英語水平之間的差異,但如此明顯的區(qū)別清楚地說明了基于項目的閱讀任務帶來的積極結果。

3.就學習態(tài)度而言,因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更注重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所以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而且通過與其它科目任課教師的溝通證明學生在其它課程中也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參與度。

四、幾點建議

1.實驗過程中有6名學生表示對項目所選閱讀內容不是都感興趣,甚至其中2名學生(10%)表示對英美文學作品壓根不感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要注重學生的興趣,閱讀目標可以適度靈活,做到既符合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以本實驗的研究對象為例,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學知識,所以必要時也要采取項目驅動的原則,加強教師的操控,比如將這一些閱讀成果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案從而加強學生的配合程度。

2.在項目的流程監(jiān)控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在第一階段,有90%的學生承認沒有讀完原著,大多讀的是簡寫本;而在第二階段,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有50%的學生承認沒有讀完原著,而是讀了一部分之后就去查找各種資料用以完成作業(yè)。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要進一步加強監(jiān)控,既有針對學生的也有針對教師的,比如說學生可以制定更為詳細的項目檢查表,學生之間結對子來相互監(jiān)督,或者教師可以就某個故事情節(jié)與學生展開討論等。

3.在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自我專業(yè)素質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因此通過指導和監(jiān)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也要不斷豐富本專業(yè)的知識,實現(xiàn)自身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結語

總的來說,兩個階段中實驗對象在閱讀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但第二階段的進步更明顯。由于實驗中的其他變量都已經得到控制,兩組學生的唯一區(qū)別就是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本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基于項目的學習環(huán)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言能力,其中更具體地說包括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語言學習是一個持續(xù)的、動態(tài)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地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創(chuàng)造一個更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文忠.英語專業(yè)研究性學習的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

第6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一、地理研究性學習本土化特點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本土化要求從區(qū)域文化、經濟發(fā)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出發(fā),教育內容上應體現(xiàn)出地方特色。作為地理教師,要利用本學科優(yōu)勢,針對本地區(qū)特點,從鄉(xiāng)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聯(lián)系當地的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環(huán)境和農業(yè)、工業(yè)、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會環(huán)境進行課題研究,還可以適當增加鄉(xiāng)土教育內容和職業(yè)教育內容,重點探究當地文化、歷史、地理、資源、經濟特點以及與當地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比如,在某些地區(qū)可以探究資源開發(fā)、農業(yè)生產、山區(qū)交通狀況、旅游等問題。通過觀察、調查、研討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大膽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培養(yǎng)他們將來建設家鄉(xiāng)的意識。

二、積極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

在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時,學生是主體,要讓學生盡可能從實際出發(fā)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環(huán)境、生產技術領域、生活經驗和社會發(fā)展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1.結合實際,科學選題。

選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教師提供參考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地理高考大綱中新增設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可作為選題參考。教師可鼓勵學生自選課題,但他們自選的課題必須經教師審批,以保證選題的學科特點。教師在審批學生的選題時必須結合實際,如學校軟硬件條件、資料的來源、學生的素質、是否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合等。

學生的選題和課題報告、論文寫作都需要教師的輔導。所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要上好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課。受認識規(guī)律和認識水平的局限,學生選題的一個通病就是選題過大,這使得接下來的研究難以具體操作,無法深入展開,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價值。因此,選題要強調貼近當地實際生活,如:外出務工人員創(chuàng)收、農村能源改造、家鄉(xiāng)河流的治理、超市經營探討、城鄉(xiāng)道路規(guī)劃、煤礦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農村秸稈利用調查、城市交通擁擠現(xiàn)狀等都是較好的選題。

2.進行地理研究性學習。

以下是根據四川省米易縣當地地理環(huán)境進行的課題研究案例。

(1)課題:亞熱帶季風氣候與特色農業(yè)生產

第一,學生設計一張“氣候與農作物類型調查表”,以小組形式通過查閱資料和到氣象局進行氣候調查,從氣溫、積溫、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異)的氣候特點。

第二,聯(lián)系課本知識,根據積溫不同、降水量的差異將米易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氣候帶。實際調查出來的內容反映的是三個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根據海拔高低將其分為:安寧河谷及雅礱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亞熱帶半干旱河谷季風氣候)、低山區(qū)(海拔1400m~2000m,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中山區(qū)(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

第三,學生通過獲得的氣候資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氣候、地形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氣候差異使三個地區(qū)農作物的類型不同,農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種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不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分析其氣候成因及氣候對農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讓學生聯(lián)系已經學過的農業(yè)區(qū)位,結合本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場等因素綜合分析當地發(fā)展立體農業(yè)或特色農業(y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結合鄉(xiāng)土實際情況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課題:當地旅游資源開發(fā)評價

第一,學生設計了“米易縣旅游經濟調查問卷表”,以小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從整體上了解米易縣旅游資源種類及旅游業(yè)現(xiàn)狀。

第二,選擇具體的旅游景點――國家AA級風景區(qū)米易龍?zhí)度芏?,從游客分布、游客量、宣傳力度、環(huán)境質量和服務質量、旅游價位、游客對米易龍?zhí)度芏绰糜螛I(yè)前景的看法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最終發(fā)現(xiàn)米易龍?zhí)度芏绰糜尉包c經濟效益并不樂觀。

第三,針對調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讓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旅游資源的相關知識,從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qū)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環(huán)境承載量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米易縣旅游業(yè)現(xiàn)狀及其優(yōu)勢與劣勢。許多同學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3)對“礦產資源的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的研究

第一,學生通過對米易縣礦產及礦山、加工廠現(xiàn)狀調查,初步了解到全縣主要的礦產資源,利用已學知識簡單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質背景。

第二,通過實地調查,明確將本地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這一認識,提出本地還可以開發(fā)利用哪些資源。讓學生思考如何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出謀劃策。

第三,通過對礦山、加工廠現(xiàn)狀實地調查,了解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從環(huán)境污染(工業(yè)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對土壤環(huán)境、農業(yè)生產、植物生態(tài)的影響)方面來研究,提出保護環(huán)境特別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1.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

最初可以由教師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專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步發(fā)展到學生從自己生活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設計方案。

問題提出后,要認真分析該問題產生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后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設計方案包括目的、內容、方法、日程、調查對象、成果要求等項目。

3.實施并調整方案,匯總成果。

要依據課題研究的要求,讓學生收集有關文章、數據、圖片等材料。材料來源有兩種形式,一種可通過期刊、網絡等途徑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種則需要通過實地調查、問卷采訪等形式獲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作業(yè)的形式體現(xiàn),如調查報告、研究論文、心得體會、圖片展示、一場辯論會、一張自制地圖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給有關部門,為這些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第7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黑龍江大慶第五十六中學 董哈佳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基于網絡的教學方式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來普及。學生有了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由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實現(xiàn)多元化、多層次的自我發(fā)展。網絡下的研究性學習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時空性等優(yōu)勢開辟了一個新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對提高教學效率,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研究主題,一般是以小組成員的興趣愛好和學科特點為主,又要保證小組之間研究主題不重復,使研究成果多樣化,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

主題驗證階段,確定小組同學研究方案的具體實施方法,分配研究任務,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教師提供網絡支持系統(tǒng)及查詢工具,指導學生查找相應的參考書,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完成研究任務。

成果展示交流階段,展示自己的課題報告,進行課題答辯及評價。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完善研究成果,達到學習的目標。這種小組協(xié)作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發(fā)展了學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最后將自己完整的研究成果在網上。

網絡環(huán)境給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三種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即確定主題研究的資源環(huán)境、信息收集協(xié)作學習的環(huán)境、成果和交流的環(huán)境(如下所示)。

確定主題研究的資源環(huán)境:

提出主題——討論主題方向

確定研究主題——開題報告

信息收集協(xié)作學習的環(huán)境:

主題驗證——網上收集處理資料

整理研究成果——初步論證

成果和交流的環(huán)境:

交流——展示研究報告,

交流研究成果——結題評價

教學實例

1.研究主題:宇宙大觀:地球的變化對人類的影響

2.課題意義:以宇宙探索為主線,樹立我們愛護地球,保護地球資源,關心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是與高中的地理、生物學科密切相關的科學問題。學生在收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學會使用相應的網頁制作軟件,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實施階段

(1)體驗問題情景,形成研究主題

從學生自己對天氣變化的感覺出發(fā),觀察地球天氣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激發(fā)學習自主性、積極性。以小組方式,用上網瀏覽查找信息,或查閱相關書籍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成,它的天氣及地理變化給人類的生活、生產所帶來的影響。學生通過自己對相應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列舉出地球的天氣及地理變化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幾個方面,初步確定4個研究的主題。

地球的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我們的地球

地球的變化對植物的影響——樹木與草原

地球的變化對動物的影響——我們的朋友

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我們的家園

(2)搜集相關資料,實踐驗證主題

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后,就到了具體實施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實施方案,分工協(xié)作,明確自己的任務。首先小組學生一起學習網頁制作軟件,從軟件的安裝開始學起,到軟件各功能菜單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很快掌握了軟件的使用,通過網上的學習交流,還掌握了菜單的制作、圖片編輯插入、文章的超鏈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協(xié)作,有的在網上找取相關的圖片、文章,有的進行網頁頁面的設計,有的負責超鏈接等技術上的處理,有的編寫小組觀點看法。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相互協(xié)作,

使分散的信息成為一個整體,突出了研究主題。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展情況,提供相應指導和幫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達與交流評價

各小組根據自己找到的相關信息,整理成學習體會和研究成果,并以論文、電子投影片和網頁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表達出來,進行交流評價。教師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合作能力。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影響,人類可以用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也可用科學技術毀滅人類。增強使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意識和責任感。

學生在“我們的地球”網頁中開設了地球景觀、中國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個欄目??v向站點有“科普”、“科普與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個標題,共有65篇文章、40多幅圖片說明地球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學生們在搜集和整理這些信息的過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現(xiàn)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但豐富了視野,滿足了好奇心,而且學會了根據研究主題去搜集和利用信息。研究成果傳到學校的局域網中,受到全校學生的好評。學生的作品還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活動”。

在該案例中,體現(xiàn)了濃厚的研究氣氛,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利用社會調查、資料查詢,分析討論等方式進行研究學習,實現(xiàn)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教師在研究學習過程中,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思考與總給

基于網絡應用的研究學習對網絡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網絡資源共享、及時評價反饋、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學習中應用得很廣泛。在利用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時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1)研究主題的確立要與課本的知識及具體科學知識相結合

與課本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引導學生從已學過的科學知識出發(fā),觀察周圍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在實際生活中尋找研究主題,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使在網絡上查找信息時,不至于盲目浪費時間。

(2)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協(xié)作學習

小組協(xié)作是研究性學習經常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一般由3-5人為一組,各組成員按照自己對研究主題的興趣進行分工協(xié)作,共同完成一個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學生之間有分工又有協(xié)作,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

第8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論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應結合實際,實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體現(xiàn)課題的開放性、實踐性,注重實踐與理論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逐漸興起的一門全新的課程模式。其內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廣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適合于各學科的學習;從狹義上講,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類似一種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通過探究,主動地獲得知識。其意義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按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這種方式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需要通過較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既強調理論知識又重視社會實踐,最適合未來與現(xiàn)代化社會的需要。

1研究性學習實施的要求

1.1教師要轉變觀念發(fā)揮其應有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的平等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帶著各種疑問,懷揣各自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彼此討論學習,共同探索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作為指導者,教師的作用應重新構建,教師要及時了解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組織指導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對知識的需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索和創(chuàng)新。同時研究性學習對教師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師會失去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壟斷,且會使教師感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觀因素,將會使教師產生危機感,甚至會失去信心。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是推行研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

1.2課題的選擇

選好課題是研究性學習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課題的選擇,既要符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又要考慮對學生的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應考慮學校的研究條件。課題的選擇難度應由淺入深,遞進式發(fā)展,否則會影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開始階段由教師按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好課題,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當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達到一定層次時,應鼓勵他們自主選題,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更大發(fā)揮.選題時應著重注意如下問題。

1.3課題的選擇應具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其內容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所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廣且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參與者,是平等的學習者、指導者。研究的內容和形式要突破現(xiàn)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在開放、主動、多元、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同一課題,由于個人的興趣、經驗和研究條件的不同,研究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結果等都可能不同。這一切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和交往合作的能力,為學生和教師的個性特長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自然科學教學中,可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圖書室,深入社會調查,讓他們自己設計、操作、完成實驗,自己查閱資料,向社會選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實踐和理論的聯(lián)系

研究性學習特別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初中自然科學本身來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態(tài)、結構、性質和運動規(guī)律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方式適合自然科學教學,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提供可能條件。

2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2.1確定研究方案

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首先積極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問題的所在,建立問題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預期目標,進而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訪談、請教專家等途徑,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判斷、歸類,得出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

2.2進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過程中,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設計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研究,調查中要仔細觀察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作好調查記錄,對涉及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分析,進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觀點,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進行交流、評價

學生在分別收集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自己通過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資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材料通過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編刊物等形式,在小組內或班集體上進行交流,發(fā)表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報告。通過實踐、交流、研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鍛煉與他人進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問題,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創(chuàng)新能力。

第9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情境 基礎與創(chuàng)新 多元開放 靈活的評價方式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立專題進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動、最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學習,同時也是最能體現(xiàn)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方式。

從教育的時代特征來看,研究性學習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呼喚對人才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開辟探究空間和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研究性學習在國外已屢見不鮮,在我國大城市也相當普及,但是在農村學校開展得還不是很活躍,在個別學校甚至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階段倡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

民主、和諧、平等的情感化的學習氣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濃厚的研究性學習興趣,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和大膽想象。當然,創(chuàng)設情境要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這篇寫景抒情散文時,不要急于讓學生先去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暫時拋開課本,閉上眼睛去回憶、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過播放描寫春天景物的錄像帶,逐步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再如,我在上口語交際課時,播放一段錄像,內容是一個家庭生活場景中人們交談出現(xiàn)了說話不看對象、用語不得體的情況。學生看錄像時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口語交際的情境,不時被畫面中的不得體的對話逗笑,氣氛自由、寬松、熱烈,我不失時機地提出讓學生探究的問題:畫面中的哪些人物對話不得體?如何糾正不得體的說話?假如你是其中一員,該如何說話?學生討論后紛紛發(fā)言。這節(jié)課真正做到了“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課堂充滿了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學習氛圍。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要努力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校園和課堂氛圍。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如學習《故宮博物院》,可設置“從故宮博物院的獨特建筑,看中國的建筑文化”、“為什么說故宮博物院的建筑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宮博物院的建筑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有何聯(lián)系”等問題。再如我在教《棗核》一課時,要求學生自讀,感悟探究:本文為什么以“棗核”為題?第一遍自讀,老師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給足學生讀書和探究思考的時間,由于充分保證了學生自主讀書探究的時間,在交流匯報時,很多學生有話可說,連平時不常發(fā)言的學生都提出了一些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堂上討論質疑,提出問題

教師的任務只是指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很多,就語文學科來說,主要是提出問題、討論學習、調查訪問、專題研究、收集資料等。其中提出問題和討論學習兩種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如我教《春》這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什么“紅”的排在前面?經過全班討論探究發(fā)現(xiàn),作者這樣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樹、杏樹、李樹”的順序排列的,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我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chuàng)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交流,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時,就可以提出這樣幾個研究問題:“根據描寫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皇帝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當然,選題還要體現(xiàn)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為這樣的選題最能激發(fā)學生研究學習的積極性。

實驗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研究性學習中基礎與創(chuàng)新要齊頭并進

研究性學習并非可以取代講授式學習模式,也并不是對傳統(tǒng)學習的否定,而是一種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補充。傳統(tǒng)學習有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主張“學而時習之”,強調“詩化”作用,“不讀詩無以言”。后人強調背誦和熟讀作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學習方法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這些都有其現(xiàn)實意義,值得借鑒和發(fā)揚。傳統(tǒng)學習中也有研究??鬃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睆娬{必須思考研究。換言之,傳統(tǒng)教學更注重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注重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導致語文“雙基”的不系統(tǒng)、不牢固,而這決不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對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基礎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傳統(tǒng)教學要求于學生的扎實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是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質。我們可以把雙基的教學作業(yè)這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平時的教學之中,比如在閱讀中對字詞的掌握積累提出具體的要求并及時進行檢測,對語法、邏輯的知識進行適當的滲透等,讓傳統(tǒng)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學習中不應忽視教師的指導

有些教師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僅僅是組織者,缺乏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要讓學生從研究中有所收獲,教師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問題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研究,即:研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研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怎樣介入?哪些指導是必要的?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研究多長時間,教師常常介入得過早,以致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fā)現(xiàn)的機會,有時則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tài)之中。

(三)研究性學習要正確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問題和討論學習兩種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其他調查訪問、專題研究、收集資料等方法可以在課外時間和節(jié)假日進行,而且周期較長。其別要利用好節(jié)假日,如在春節(jié)可以布置讓學生進行有關家鄉(xiāng)風俗習慣的調查訪問,規(guī)定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如“吸煙、喝酒對人體的危害”、“過年吃餃子的來歷”、“過年放鞭炮的傳說”、“過年老百姓購買鞭炮的開支情況調查報告”等。既可以統(tǒng)一發(fā)放調查表,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隨意調查。對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審閱評選,對于好的調查報告要進行表揚和獎勵,以此激發(fā)他們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四)建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