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

第1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一、關于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關于這部分內容教材中這樣寫道:“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睘樽寣W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這個知識點,我選擇了漫畫《貪的變奏》(見圖1)。該漫畫通過“tn”的聲調的逐漸變化對應“貪、談、坦、嘆”四個漢字,講述一個官員慢慢走向犯罪的過程,既能形象地演繹出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又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區(qū)別

關于該知識點教材中這樣表述:“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這種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薄安徽撌侵饕苓€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而另一方則處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為方便教學,我精心繪制了圖2、圖3。(注:圖中的每個圓代表一個完整矛盾體)

圖2代表人類社會發(fā)展這一復雜事物,里面包含著A(經濟)、B(文化)、C(政治)、D(生態(tài))等多個矛盾。根據經濟決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這一理論,可以看出矛盾A(經濟)是眾多矛盾中最重要的一個,居于支配地位,即主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只有一個。這就為我們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矛盾B(文化)、矛盾C(政治)、矛盾D(生態(tài))則居于被支配地位,統稱為次要矛盾,且次要矛盾可以為多個。并且這些次要矛盾又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這就為我們提出在抓好經濟工作的同時還應該搞好政治、文化和生態(tài)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

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是針對復雜事物而言的,所以會出現一對多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用完整的圓表示,即它們都是完整的矛盾體。

圖3代表我國當前的所有制性質由a(公有)、b(私有)兩部分構成,即a(公有)、b(私有)共同構成我國當前的所有制結構。其中a(公有)占多數,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即a(公有)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b(私有)處于被支配地位,即b(私有)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主要是針對矛盾內部雙方而言,是一對一的關系。a(公有)和b(私有)都只是圓的一部分,即它們都只是完整矛盾的一個側面,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矛盾體。

三、對立統一規(guī)律

第2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矛盾;唯物辯證思想;普遍性 中學化學課程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涉及到的化學基本概念、理論、原理和定律無不蘊涵著矛盾、辯證唯物的思想。高中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結合教材內容加強對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部分年輕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這種思想的教育,走進了形而上學的誤區(qū)。在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客觀性,處在不斷的動態(tài)變化中,它們的變化過程是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因此,我們教師若有意識地把哲學的思想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對其深刻理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矛盾的統一。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觀點的應用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在化學世界中,變化多端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些原子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排列,堆積結合成為分子。這些分子又能分化成原子,發(fā)生種種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中,還存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當人們深入到原子內部進行研究時,又發(fā)現原子里存在電子和原子核的矛盾。在原子核里,也存在著矛盾,如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質子的矛盾、中子和反中子的矛盾。質子和反質子的矛盾等。中子、質子、電子及其反粒子等又叫做基本粒子。事實證明,基本粒子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存在特殊性。總之,從宏觀世界到微觀粒子中都存在著矛盾。

再比如,鹵素單質及化合物的性質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但F元素又是特殊的:只有F沒有含氧酸,只有氫氟酸是弱酸,以及在所有鹵化銀中只有氟化銀易溶;在所有的鹵化鈣中只有氟化鈣難溶。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既要理解元素的性質——隨核電荷數的遞增而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又要牢記其中的特殊性,學規(guī)律又學差異。這不僅有利于解決學生在學習化學概念時所造成的“困惑”,更有利于在逐步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化學思想,感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觀點的應用

在眾多矛盾中,其中必有這樣一種矛盾,它在諸多矛盾中起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這種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就是次要矛盾。在遇到問題時,要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來解決問題。

原子是主要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失去一個電子會使原子的質量減少,但一個電子的質量太小了,失去一個電子對整個原子的質量損失不大,所以就變成次要矛盾,所以同一原子的原子和離子的質量相差不大,如Na和Na+的相對原子質量都是23,如果我們抓住次要矛盾不放,就會走入誤區(qū)。

所以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就必須要抓住主要矛盾,因為主要矛盾一旦解決,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筆者將這種思想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受益匪淺,使學生正確的考慮問題,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量變到質變”矛盾的相互轉化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兩種基本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不可能沒有量變,也不可能沒有質變,而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會使主要矛盾發(fā)生改變,使事物的本質發(fā)生改變。

還有一個對高中學生理解較為困難的練習題:關于向盛有一定量的試管中逐滴加入NaOH的實驗現象描述及分析:當n(AlCl3):n(NaOH)>1:3時表現為試管中的白色沉淀逐漸增多,試管內的成分為AlCl3,Al(OH)3,NaCl;當n(AlCl3):n(NaOH)=1∶3時,表現白色沉淀達到最大量。再繼續(xù)加入時沉淀將逐漸減小,當n(AlCl3):n(NaOH)=1:4時沉淀完全消失,溶液成分為NaCl,NaAlO2,H2O。如果我們恰當地運用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的轉化,并在不斷的分析過程中繪制沉淀坐標圖,那將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量變是質變的準備階段,質變是量變的新起點。上述例子可以深入挖掘教學中“質”與“量”互變規(guī)律的內容,證實質變導致量變規(guī)律的真理性。

四、“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思想的應用

既然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且可以相互變化,因此,我們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兩分法是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既看事物的這一面,又看事物的另一面。既要分析兩方面之間的對立,又要分析兩方面之間的統一,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規(guī)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質、現象、和過程的本身之中。教師若能通過化學教學向學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學生會用矛盾的觀點觀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在教學中將會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對立統一的規(guī)律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如無機物和有機物、堿和酸、金屬和非金屬、氧化和還原、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溶解和結晶、化合與分解,中和與水解,酯化和皂化、共價鍵和離子鍵等,這些內容都生動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基本觀點。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不僅使學生對知識本身要有了解,還要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用矛盾的觀點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樹立全面地、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觀點。所以說,化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素材,恰當地運用矛盾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辯證的觀點,并善于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科學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秦瑩.哲學史簡明教程.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王德勝.自然辯證法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馬宏佳.化學教學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張海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指導化學教學.瓊州大學學報,2002(3).

第3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經濟信息 經濟管理 宏觀經濟 管理目標

宏觀經濟的管理目標主要是圍繞著我國的政府機構而制定的各項經濟政策,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對政府機構的經濟進行管理,為完成經濟管理的任務所達到的一個預期效果。宏觀經濟管理的各項管理政策和目標,都能夠有效的幫助社會和國政的穩(wěn)定發(fā)展,促進科技時代的開發(fā),大大的提高了國民的物質文化和消費水平。宏觀經濟的管理目標主要由以下幾個內容組成:

一、經濟信息的宏觀管理目標

宏觀管理的目標是依據各項經濟信息才能制定出穩(wěn)定的目標,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目標也包含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yè)結構的合理化等等,而經濟信息也存在著多個方面,要想穩(wěn)定經濟目標,要注意很多個方面,也必須從平衡外匯收入和開支、經濟總量的平衡、以及穩(wěn)定的物價這三方面重點分析。

(一)國際收入和開支

貨幣的流通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經濟交易,是對他國的一個文化交流。隨著貨幣對外開放的政策實施開始,我國的大量的經濟對外的流通量也不斷增大,促使國際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外的經濟關系也隨之改變。從而也有效的穩(wěn)定了國際收入和開支的均衡也保持了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久而久之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與國際收支有著必然的聯系,制約著相互的經濟平衡。

(二)經濟總量平衡

經濟總量平衡的主要是指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量平衡,在結構上在總量上都要達到基本平衡。在一定時期內,國外需求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天平平衡。對于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平衡稱之為總量平衡。另外,結構平衡指的是消費物質與消費需求的平衡,投資數與投資需求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中,主要矛盾是總量的平衡度。矛盾是問題的關鍵,想要國家經濟的平衡,要抓住主要矛盾,保持主要矛盾的平衡性,才能調控國家經濟的天平。把這個主要矛盾的總量控制抓住,就不會有太大的經濟波動。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引導國民經濟的健康運作,就要控制住主要矛盾??梢詮奈覈罱欢螘r間內分析經濟數據,抓住其關鍵點,并且知道我國的總需量差率要控制在哪個度上才是最好的,最有益于創(chuàng)造合理順暢的宏觀經濟。

(三)穩(wěn)定的物價

通常所說的物價其實就是指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是由部門平均生產成本加上社會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生產價格就死價值的轉化形態(tài)。穩(wěn)定的物價主要包括三點:第一,穩(wěn)定的物價總水平;第二,物價波動的幅度要根據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的穩(wěn)定;第三,物價的消費品的穩(wěn)定波動。物價總指數是衡量物價總水平的穩(wěn)定的主要指標,要保持物價水平的穩(wěn)定,就是要保持物價總指數的平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是物價總價經濟的不穩(wěn)定。所以物價總指數在上升和下降的時候,各種消費品的價格在變化中,必須要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這樣才會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穩(wěn)定,有利于價格體系的改革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漲的幅度和下降的幅度,都要在國家和社會可容忍的范圍之內。

二、經濟信息的影響

經濟信息的管理不僅能穩(wěn)定整個國家經濟并且能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不斷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fā)展。

(一)影響投資規(guī)模

投資規(guī)模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而經濟信息是影響投資規(guī)模的關鍵。二者相互影響,互相補充。適度的投資規(guī)模需要考慮一定時期內的經濟信息的影響,也能夠滿足國家一定的經濟增長的需要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二)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

通過實現資源結構的合理化,發(fā)揮最有效的作用。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社會上,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們所擁有的資源也都是有限的,所以這一點,必須要求資源的合理利用化。在宏觀經濟的管理下,市場經濟存在著自身的一定的缺陷性,市場調節(jié)也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府需要通過經濟的調控下,合理調配資源的配置。

三、宏觀經濟管理的效益目標

經濟信息管理的目標是追求宏觀經濟效益。宏觀經濟效益的主要表現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國民總值的增長或者是國家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總體上。它是指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經濟部門的總和。 整體是局部的總和,但是有時候局部的總和的提高比并不會提高整體。他在很多情況下,存在著很多的矛盾。國家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使局部和總體達到統一的平衡。在經濟的發(fā)展中,經濟信息對整個國家社會效益都有一定作用的影響,在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經濟信息造成的一些經濟行為也都會對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影響。這就像是“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互影響的例子一樣。它既可以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益,自然也就會產生負面的經濟效益。好的宏觀經濟管理不僅產生好的經濟效益,也會產生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那么生態(tài)效益也會隨之緊跟著發(fā)展和穩(wěn)定。這幾個效益在不同的程度與方向上也都影響著宏觀經濟效益目標的完成,要做到互相促進與發(fā)展,相輔相成。

四、結論

經濟信息決策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宏觀經濟的管理是取決于經濟信息的。在總體上,宏觀經濟的目標反映了我國現在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和質量。在實際上,在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中由于很多原因和條件的限制,無法呈現出完美性。因此,在制定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時候,要結合我國國情,順應我國國情的發(fā)展需要,符合客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原則,制定出適應本國發(fā)展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要做到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國家必須認真實施貫徹執(zhí)行,落實目標責任等等。實現真正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順應國家的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01]王利來.《宏觀經濟的管理與效益》[M].湘潭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1.自然界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地理學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礦產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質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紹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天體,如星云、恒星、行星、衛(wèi)星等,他們都是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其展現的就是宇宙的物質性。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自然地理學中所揭示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反映的就是物質的運動?!叭胀鶆t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陽系中地球的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轉運動。大氣環(huán)流揭示的是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種水體的運動和相互轉化,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huán)既反映了物質的運動,也揭示了地殼運動的能量來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運動。各種地貌的形成也無一不是物質的運動結果。如河流地貌的發(fā)育就與流水有關,風成地貌的發(fā)育就與大氣運動有關,海岸地貌的發(fā)育就與海水運動有關,地球上火山地震的發(fā)生就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等等。

    3.事物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所謂規(guī)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普遍的。沒有規(guī)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太陽系中各天體的運動規(guī)律(同向性、近圓形、共面性)保證了地球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為地球上生命物質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環(huán)境條件。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熱量帶。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和大氣環(huán)流奠定了地球上氣候分布規(guī)律的基礎;地殼內部物質的運動(板塊的運動)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帶的有規(guī)律的分布;此外,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農業(yè)布局、工業(yè)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規(guī)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把握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現象和基本規(guī)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規(guī)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就會避免生產布局上的盲目性,趨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4.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強調,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且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辯證法的聯系觀在地理科學中有非常明顯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地理科學的重要指導方法。在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之中,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就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氣候的產物,地形影響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網密度、河流落差與流速以及開發(fā)利用的價值;氣候影響到河流的補給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節(jié)變化、結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則又明顯受到地面狀況、植被覆蓋度和降水強度的綜合影響。與此同時河流又影響到地貌的發(fā)育和形成。由此可見,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要素的聯系是普遍聯系和錯綜復雜的。正是因為這種聯系,所以在分析地理問題的過程中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運用聯系的觀點,把握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和判斷地理事物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各種條件,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征。

    5.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狀態(tài),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顯著的變化。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的變化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要求我們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同時還要求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注意防微杜漸。在地理學科教學中,不乏這樣的地理事例。例如黃土高原出現的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水土流失,就是長期以來人口增長、植被破壞的結果;又如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來越快的趨勢所導致的。因此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共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大家認識一致并采取切實行動,量變才會引起質變,真正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再如目前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huán)境污染問題,就是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過了海洋、大氣、水體等自身容納、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有助于我們在分析地理問題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抓住地理問題的本質和關鍵,推測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趨勢,從而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就體現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首先,自然環(huán)境是客觀的,其變化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性,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也因為人類實踐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會對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壞,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對立。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又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同時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保護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實現兩者的統一,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立統一的觀點,還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世界,看問題。如農業(yè)和工業(yè)形成和發(fā)展的條件,一般會存在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也存在著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些自然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也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等等。

    如寒潮帶來大風降溫和雨雪天氣,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妨礙交通,影響人們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帶來的雨雪,又可以緩解北方地區(qū)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墑情;抑制北方地區(qū)春季頻繁發(fā)生的沙塵暴;帶來的低溫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壤中過冬的蟲害和病菌,減輕來年農作物病蟲害;帶來的大風提供了豐富的風能資源,又如夏秋季節(jié)的臺風,雖然帶來強風、暴雨和風暴潮,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重大損失,但又能大大緩解南方地區(qū)的伏旱和持續(xù)高溫酷暑天氣。再如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產生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低地被淹;影響整個水循環(huán)過程,改變區(qū)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間分布,增加降水的極端異常事件的發(fā)生。但也能夠導致高緯度地區(qū)熱量增加,農作物生長期延長,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北冰洋積冰融化,北冰洋航線將得以開辟,可以大大縮短東北亞地區(qū)與西北歐、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間的海上航程,節(jié)省了運費和運輸時間,提高了運輸效率等。

第5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我國實現未來30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出路在于推進第二次改革。

提出第二次改革的基本思考

產生并形成“第二次改革”的思路,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在過去5年的研究中,我從矛盾變化的研究、發(fā)展階段的研究、反危機的研究中,愈來愈感覺到,當前的改革,與過去30年相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1.關于社會矛盾變化與政府轉型的提出

2003年,我提出由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政府轉型命題。2005-2006年,在全國各地的實地調研中,發(fā)現基本公共產品嚴重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認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這一主要矛盾雖然總體上沒有變,但矛盾的階段性特征表現突出,并有深刻變化。我把它歸納為兩大突出矛盾:經濟快速增長同發(fā)展不平衡、資源環(huán)境約束的突出矛盾與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產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2.關于社會發(fā)展階段變化的提出

當前我國突出矛盾的產生源于我國發(fā)展階段的變化。基本的判斷是:經過30年的改革發(fā)展,我國已經實現了從生存型階段向發(fā)展型階段的歷史性跨越。但現行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與政策調整還不適應這一歷史性的變化。

3.關于危機挑戰(zhàn)改革的提出

危機不是一次簡單的周期性調整,而是全球經濟發(fā)展模式的重大變化;不僅對我國短期保增長形成巨大壓力,更對我國發(fā)展模式提出嚴峻挑戰(zhàn)。正是在這個判斷下,我提出“大進大出”時代的結束以及“增長主義”時代的結束。這兩個時代的終結,對第二次改革提出歷史性的新要求。

4.關于以發(fā)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思路的提出

在國家發(fā)改委《十二五改革規(guī)劃研究》課題中,我們提出以發(fā)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大思路,這是對第二次改革的一個系統性概括。也就是說,著眼于發(fā)展方式轉型這一歷史使命,我國需要盡快啟動第二次改革。

關于第二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對第二次改革的研究,主要還是基于改革所處的歷史階段、改革環(huán)境、改革面臨的矛盾與30年前有明顯不同。

1、第二次改革與第一次改革有機聯系但又明顯不同

提出第二次改革,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變化:

第一次改革,我國總體上還處于生存型階段,解決溫飽問題是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基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次改革,我國開始進入到發(fā)展型的新階段,促進人的自身發(fā)展成為改革的主要挑戰(zhàn),基本目標是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體制基礎。

第一次改革,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落后的問題,是社會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第二次改革,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大釋放,面臨的是內需嚴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第一次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很長時期內把轉變經濟總量增長方式作為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次改革,實現發(fā)展方式轉型目標,需要推進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體制等在內的結構性改革。

2、實現從生產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變是第二次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二次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消費大國,主線是發(fā)展方式轉型,基本思路是推進從生產主導向消費主導的轉變。第二次改革就其領域而言,不僅涉及到經濟領域,也涉及到社會領域和行政管理體制;就其實質而言,不僅涉及到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而且也涉及到社會公共需求轉型和政府轉型;就其目標而言,不僅涉及消費,還涉及創(chuàng)新、公平、綠色。

能否全面提高消費率,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是未來30年我國能否真正成為經濟強國的一個核心因素。

從生產大國走向消費大國是第二次轉型的戰(zhàn)略目標選擇,走向消費大國將是長期的發(fā)展過程。為此,需要把構建消費大國的體制機制作為改革的主線。

“十二五”是推進第二次轉型的關鍵5年。能否完成發(fā)展方式的轉型,關鍵取決于未來幾年能否下決心推進相關體制機制的重大突破。

3、第二次改革的時代特征

總的分析是,第二次改革要適應時代性發(fā)展趨勢,推進相應的轉型與變革。

消費主導時代的轉型與變革。隨著我國內部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縮將成為中長期趨勢,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增長是必然選擇。

城市化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城市是消費的主要載體,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構建消費大國的戰(zhàn)略性選擇。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滯后成為制約消費的重要因素。未來5-10年正是我國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黃金期,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達到55%-60%。如果這個時期城鄉(xiāng)一體化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達到60%-65%。

公共產品短缺時代的轉型與變革。我國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發(fā)展型階段,伴隨著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為此,需要加快社會體制的轉型與改革,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年均增長率至少達到5%,未來10年投入15萬億元左右。

低碳經濟時代的轉型與變革。低碳經濟涉及發(fā)展方式,涉及制度安排。我國主動應對減排挑戰(zhàn)、發(fā)展低碳經濟,需要加快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環(huán)境產權制度改革。

政府轉型時代的轉型與變革??梢哉f,我國發(fā)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zhàn)是政府轉型。這就需要盡快轉變“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guī)模為主要任務、以上重化工業(yè)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為特征的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

第二次改革與第二次轉型

第二次轉型與第二次改革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推進第二次轉型直接依賴第二次改革。

1、第二次轉型的實質是發(fā)展方式轉型

第二次轉型的實質是包括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社會需求轉型、政府轉型在內的轉型。這就需要強調發(fā)展方式轉型的三根支柱:一是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fā)揮擴大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社會公共需求轉型,構建適合我國特點的發(fā)展型社會體制和政策體系;三是強調政府轉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2、第二次轉型與第二次改革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點

發(fā)展方式轉型涉及的是結構性問題。第一,體制與政策的矛盾。第二,體制與體制的矛盾。第三,政策與政策的矛盾。應當說,政策與政策之間的矛盾對各領域改革工作的銜接和配套都有重大影響,同時也對市場的信心和預期產生較大影響。只有推動結構性改革,第二次轉型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第6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這個問題,一直纏繞著我.

我相信,戰(zhàn)爭所帶來的,肯定不僅僅是傷亡.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戰(zhàn)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zhàn)雙方直接戰(zhàn)費約為1863億美元。

還有,八國聯軍侵華.

經濟上: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

政治上:沖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加深了民族矛盾。

思想上:使思想沖擊。使民眾迫切要求改革.

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賠款2100兩白銀(加重了百姓經濟的負擔)

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

開放廣州 廈門 福州 寧波 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侵犯了中國關稅貿易)

1843年,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權。

1844年,簽訂了中美《》中法《》。

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政治上,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市場卷入資本主義市場。

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yōu)橥鈬Y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第7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中醫(yī)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臨床工作中有深刻的體會。

第一、整整體觀念。人體是有機的整體,臟器、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系,保持協調平衡。從整體分析病情,治療儀通判著眼,往往能出奇制勝。但整體兩字,看似容易,卻與醫(yī)者的學識、經驗密切相關,臨床診斷時不認真、仔細觀察不能體會。如:某患者,女 40歲,咽痛喑啞月余,經用西藥消炎中藥清咽瀉火、等治療均無療效。四診;面色不澤 舌淡苔白,咽部不紅,聲音嘶啞,自訴畏寒,咽痛如梗,口和不渴,兩耳如塞,二便正常,有痛經史,脈沉細。診斷為。陰虛為何能至喉痹?其原在于腎虛。形寒畏寒,兩耳如塞,舌淡、脈細,均屬腎虛。腎屬少陽陰少陰之脈入肺、循喉、挾舌本。腎虛之體感受外寒,郁而為熱,挾陰循脈上泛發(fā)為咽痛喑啞。即給麻黃附子細辛湯季節(jié)殺太陽之表有溫少陰之里。3劑音啞咽痛減輕,以后用原方加甘草、桔梗、藏青果、服7劑咽痛愈。繼用八味丸鞏固療效。此即從整體觀念審證求因,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則。同時,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jié)氣候、晝夜晨昏、地區(qū)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于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 因此,人要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在治療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重要原則。

第二、要以發(fā)展變化的觀念認識病理矛盾。如《傷寒論》三陰三陽的轉變,即是說明病理矛盾不斷變化,治法方藥也應相應變更的道理。如某患者、女、20歲、發(fā)熱5天,有時體溫高達39.5°,西醫(yī)檢查無陽性發(fā)現,擬診“發(fā)熱待查”發(fā)熱稍有惡寒,有寒熱往來現象,汗出不暢,咽干口苦胸脅苦滿,便結3天,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脈弦數。發(fā)熱6天稍惡寒,則是太陽表證未罷,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則又轉入少陽,所謂“太少同病”,當解表和里,給柴胡桂枝湯2劑后,汗出較多,惡寒發(fā)熱消失,表里均和而愈。本例之治所得,即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掌握其變化規(guī)律,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方能湊效。

第8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用這一法則去分析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可以說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是這個統一體中的兩個方面,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兩種主要手段和主要功能。兩者相互區(qū)別,相互依賴,相互映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二者結合好,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又加強輿論監(jiān)督,才能把握好輿論導向。

正面宣傳與輿論監(jiān)督的有機結合,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社會,積極、正確地引導社會,使新聞宣傳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把正面宣傳同輿論監(jiān)督對立起來,認為輿論監(jiān)督會影響正面宣傳,這是錯誤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在一定條件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一些落后的、錯誤的東西,通過新聞媒體曝光、批評、引導而變?yōu)橄冗M的、正面的事例已不鮮見。這充分說明,輿論監(jiān)督與正面宣傳同樣具有積極引導的作用。有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把新聞宣傳的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比做越野汽車的“前加力”和“后加力”,是非常形象和切合實際的。因此,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和處理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的相互關系,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又要理直氣壯地抓好輿論監(jiān)督。

二、堅持實事求是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輿論監(jiān)督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確保其真實性。在當前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整體和個人各方面的利益正在進行大調整和再分配,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大量出現,這就更需要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采訪上下左右、方方面面有著相互聯系的人和事,真正掌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線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出問題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抓準事物的本質。把采訪的過程變成對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采寫出不僅內容真實而且用語準確、提法恰當的稿子。為確保輿論監(jiān)督的絕對真實,對批評性的稿件應慎之又慎,必要時稿子寫好后不妨征求一下被批評者的意見。只要把工作做細了,把稿子寫實了,我們的輿論監(jiān)督就能經得起檢驗,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抓住主要矛盾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如果事無巨細,都去反映,那就顯得雜亂無章。新聞的生命是真實,但并非真實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新聞。現在,有的新聞媒體以“獵奇心理”去搞輿論監(jiān)督,結果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里,有必要探索輿論監(jiān)督監(jiān)督什么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熱點問題不時的出現。所謂熱點問題,就是在一個時期內人們普遍關注的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有些也是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熱點問題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qū)性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時期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集中表現,問題不解決就可能影響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就要敢于觸及熱點問題。實踐證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抓住事關大局的問題實行輿論監(jiān)督,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強調輿論監(jiān)督要抓大事,并非是對所有的小事不管不問。如對“米袋子”、“菜籃子”等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這些看似小事,實際上關乎著大局,我們也必須熱情關注,幫助解決。但是,如果不從大局出發(fā),不抓西瓜抓芝麻,光就雞毛蒜皮問題進行輿論監(jiān)督,那么,對出現或發(fā)現的問題就會堵不勝堵,似乎發(fā)稿不少,就是不解決多大問題。因此,我們在實行輿論監(jiān)督的過程中,一定要對遇到的錯綜復雜的問題認真進行分析,千方百計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掌握適度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的質的數量限度、幅度、范圍,是質與量的統一。古人所說的“過猶不及”,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輿論監(jiān)督必須掌握適度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要適宜。輿論監(jiān)督不同于正面宣傳,在具體內容上,輿論監(jiān)督批評性報道較多,讀者對批評報道非常敏感。當今社會問題很復雜,什么問題應該監(jiān)督,什么問題不應該監(jiān)督;什么問題該批評,什么問題不該批評,我們必須有所選擇。同時,在報道形式上也應當有所選擇,不一定只是批評、曝光,也可以采取群眾參與、專家訪談、平等討論、自我教育等報道形式,適宜哪種方式就用哪種方式??傊?,要做到既有創(chuàng)新又不過度。其次,要適量。輿論監(jiān)督報道數量一定要適當??墒牵行┯浾邊s不是這樣,抓起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來,總覺得多多益善,想過把癮,這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我們應當懂得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這個道理。輿論監(jiān)督也是如此,量太少了無濟于事,過多過濫了也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密度,哪些該連篇累牘,哪些應點到為止;哪些該公開播發(fā),哪些該用內參反映,要周密策劃,不能盲目從事。其三,要適時。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與報道展開的時機緊密相關。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同其他新聞一樣,應當講究時效性。但是,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的時效性主要體現在對切入問題的時機把握上,而并非都是當日新聞。因為在矛盾正處在激化狀態(tài)、是非還不清楚的時候,你就馬上進行報道,這樣不但不能促使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因介入過早給解決問題帶來麻煩;相反,如果群眾對問題關注的熱情和輿論高峰已經過去了,我們才遲遲進行報道,那么監(jiān)督效果也就會大大減弱。據了解,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專題報道,有的觀察準備時間長達半年后才在適當時機播出,從而取得了最佳效果。因此,對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的播發(fā),一定要審時度勢,掌握火候,捕捉良機。從這一點上說,時機就是效果。其四,要合法。新聞媒體在監(jiān)督社會的同時,也在接受社會監(jiān)督。從已發(fā)生過的新聞官司看,有的新聞媒體及其記者之所以敗訴,除報道內容失實外,不少報道是因為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或者違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造成的。法度是輿論監(jiān)督需要認真把握的極為重要的度。因此,每個新聞工作者必須增強法治觀念,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實行輿論監(jiān)督。這樣,就會有效地防止新聞糾紛的出現。

五、分析因果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出有因,但因果關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多樣性。存在著一因多果、同因異果,一果多因、同果異因,多因多果這樣復雜的因果鏈條。對此,我們切不可簡單化。輿論監(jiān)督要想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用心去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在輿論監(jiān)督中,既要報道問題的現狀和處理的效果,又要分析其出現的原因,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防止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在對復雜的事物進行監(jiān)督中,更要注意分析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觀的、客觀的,內部的、外部的,直接的、間接的,等等。只有把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深分析透,輿論監(jiān)督才能真正以理服人,產生較強的震撼力,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發(fā)展,取得更好的監(jiān)督效果。

六、注重社會效果

認為,動機和效果是辯證統一的。有些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之所以產生不良的社會反響,是因為有些從事這些報道的記者對待動機與效果存有片面性。他們一遇到社會上出現的問題不加冷靜的思考,腦子一熱就捅出去,只求一時轟動,不看最終社會效果。抱著這樣的主觀愿望從事輿論監(jiān)督,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弄不好還可能捅出婁子來。

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輿論監(jiān)督工作,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必須堅持動機和效果的一致性。在抓輿論監(jiān)督方面的報道時,既要抱著良好的主觀愿望,更要注重產生的社會效果,達到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而要達到二者的統一,我們必須明確輿論監(jiān)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給黨分憂,幫忙而不添亂。

第9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范文

筆者于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被南京大學選派至新疆伊犁師范學院支教,主講化學系2003級新生的主干課———無機化學?!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新疆半年不到的時間里,作為一位兄長,一名老師,尤其是把新生領進大學校園的引路人,我一直把這句名言銘記在心。傳道授業(yè)解惑,首先是傳道,在授課過程中,我便主動把化學跟生活,跟哲學聯系到了一起。當時我本科剛畢業(yè),研究生也才讀了一年,雖說讀的是無機化學專業(yè),可要論專業(yè)知識有多深的造詣,教學有多豐富的經驗,肯定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對我上的無機化學提了很多改進意見,有同學課后跟我開玩笑說,老師要是上哲學課,可能比化學好。這樣的話,聽起來可能不大悅耳,但從心底來講,我卻是很高興的。我想,我教了他們化學知識,那也許永遠只是化學,而如果我通過上課能讓大家嘗試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明白一些道理,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那卻是受益終身的。本文便是筆者摘取自己一些教學體會,結合課本,寫下的一點感受。

一、物質是無限可分的

宇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統一整體。宇宙間存在著的萬物和現象是形形、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之間不管有多大的區(qū)別,卻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他們歸根結底都是物質的,都是客觀存在的。比方,天空中的太陽、月亮、星星,大地上的山岳、湖泊、河流、海洋,我們呼吸的空氣、住的房屋、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使用的機器,以及我們的身體,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如電子、種子、光子等都是物質。甚至各種形式的場,如電磁場、引力場等也是物質。所有這些都在我們意識之外,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的,都是客觀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世界是由物質所組成的,而且整個物質世界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物界到人類社會都是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人類的思維實際上也是生物運動的結果。這些東西不僅深刻的闡明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而且告訴我們客觀存在的物質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只能認識物質,卻不能去創(chuàng)造和消滅物質。一切自然科學都是以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作為考察和研究的對象。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物質可以分割為分子,分子可以分割為原子,原子可以分割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里面又包含質子和中子,質子還可以繼續(xù)分為夸克……而化學只是研究由分子分割為原子這個層次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當然,這個過程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可以說,化學主要是在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能、相互變化以及變化過程中能量關系的科學[1]。筆者大二時開的大學物理課有幸由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潘根教授主講,在談到唯物辯證法物質是無限可分時,他認為,我們現在的觀測尺度把世界分為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在此之上,肯定還會有“超宏觀”“超超宏觀”……而在此之下,還會有“超微觀”“超超微觀”……也許,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只是某個超級巨人身上的一個原子、一個分子,而我們每個人身上還會有數不清的小世界。還記得潘老師談到這些時,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兒時讀過一本科普讀物,上面講到地球相比于太陽,就好比乒乓球相比于地球,當時我就想,那乒乓球上會不會也住著人呢?如果住著人,那樣的人會有多么小啊!等到后來接觸到了物理和化學,我又經常拿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與太陽和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相比。太陽就好比是原子核,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就好比核外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后來才知道,核外電子軌道至少在目前是“測不準”的)??傊?它們的確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我們知道的電磁波也是如此,隨著波長的減小,電磁波的穿透能力一般隨之增強。對于人來說,可見光的范圍是波長400~730nm,如果人的可見光是紫外線,那我們看到的世界將是另外一種顏色,可試想一下,如果人的可見光是γ射線,那我們看到的又會是什么?再進一步,如果我們生活在“超微觀世界”,我們的可見光波長又是γ射線的幾百萬分之一,也許那時候看“微觀世界”的原子與分子比看“宏觀世界”的人要容易得多,那真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可誰又能說我們現在不是呢?關于時空的描述,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科學家的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教授是這樣認為的,宇宙大爆發(fā)是時間的起點,我們生活的宇宙是“有限而無界”的,而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宇宙,黑洞便是連接它們的通道。顯然,他的描述超越了常人的時空觀念,盡管后來他又對自己的觀點提出了疑問,但他的觀點卻印證了中國一句古話———天外有天,這對唯物辯證法同時也是一種肯定。

二、實踐是認識世界的基礎

讓我們把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回到化學中來。對于我們從事化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說,不論是搞應用化學,還是搞理論化學,化學實驗都是很重要的,沒有化學實驗我們就無法正確認識化學世界。上個世紀后期,由于鎵、鈧和鍺各元素的相繼發(fā)現,元素周期律被普遍承認,然而不久,氬的發(fā)現對周期律又發(fā)起了挑戰(zhàn)。因為按照它的原子量(39•9),這個新的元素在周期系中應該排在鉀(39•1)和鈣(40•1)之間,但那里沒有為它留下空位。在發(fā)現氬以后的四年中,又在地球上找到了氦以及其他惰性氣體,才開始明白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列在周期系第七主族之后“零”族的元素。惰性氣體的發(fā)現,使元素周期系變得更加完善[2]。顯然,我們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并不否認理論的指導作用,因為有了正確理論的指導,我們就可以迅速并且正確地完成所研究的課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化學實驗工作往往離不開測量,因此實驗手段的進步特別是實驗儀器的開發(fā)對化學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亞細亞剛毛草是蹂躪糧食作物的一種寄生草,長期以來一直未能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去抑制它,后來借助于核磁共振的技術,發(fā)現了促進其生長的化學信息物質,于是抑制亞細亞剛毛草這個大難題就迎刃而解了[3]。亞細亞剛毛草曾使亞洲和非洲的糧食大量減產,以致約有4億人口受到饑餓的威脅。故人們稱它為“魔草”,只要糧食作物一播種,幾天后總會有亞細亞剛毛草的須根黏附在糧食作物的主根上,大肆吸取營養(yǎng),糧食作物漸漸的枯萎而死。你不播種,它也不見蹤影。人們始終弄不懂這些魔草為什么會那么精確的探知糧食作物生長時間。經過化學家、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合作研究,終于揭開了這個秘密。雷達依靠電磁波的反射,去識別金屬物體是人所共知的,而在生物圈內卻存在一種更為奇妙的“化學雷達”。亞細亞剛毛草的種子便有一種特殊的化學雷達,它能探知糧食作物在生長時所滲出的一些化學物質。一旦得知糧食作物已經生長,它也破土而出。關鍵在于它有4天的獨立生長期,也就是說,在頭4天里它可以不需要外來的營養(yǎng),但4天之后,它必須要抓住宿主植物以繼續(xù)維持它的生長。它所持有的化學雷達以及宿主植物滲出的化學信使物質使它能夠如愿以償。科學家的目標是必須找出這種信使物質,以便阻斷這種信息傳遞。然而,由于這種滲出的物質是極其微量的,人們竭盡全力只能收集到千分之幾毫克,所以一直未能分析出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直到精密核磁共振儀誕生,科學家終于把這種信使物質的化學結構全部探明。所幸,它并不是一種結構十分復雜的物質,化學家完全可以在實驗室里將其合成出來?;瘜W家合成出一大批各種化學信使物質。然后在糧食作物播種之前把它灑在大地里,亞細亞剛毛草的化學雷達收到信號,誤以為糧食作物已經生長,也就會迫不及待的破土而出,4天以后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找到宿主植物,于是就慢慢的枯萎而死。此時,人們只要打掃一下戰(zhàn)場,再把糧食播種下去,就再也不用擔心“魔草”的威脅了,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的科學方法??茖W家們已經用同樣的方法,識別了許多宿主植物所分泌的化學信使物質,反而制服了更多的寄生雜草??傊?實踐是認識世界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毫無疑問,人們要想認識物質的世界,必須實踐。物質世界中的千變萬化的化學現象都可以通過化學實驗觀察到的,而化學中的一些學說,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經綜合、歸納而得到的,也是在實驗的鑒別中修正、發(fā)展而成熟的。因此,人們把化學看成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也是化學科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