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系統科學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系統科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系統科學理論

第1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論文摘要: 本文從系統科學理論的角度探討學生學習型組織的建構,分析了學習型組織和系統科學之間的理論聯系,提出了從不斷學習激活個體超越自我,改變心智;在協調、修正中確立共同愿景,確保學習團隊建設;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把握系統思考這三個方面建構學習型組織。 

由于學者們對團隊學習研究的深入,其運用的效果也逐漸表現出來。在目前的中小學教學中,教師們都經常使用成立學習小組、學習團隊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建立怎樣的學習團體能更好地發(fā)揮團體整體的智慧及作用呢?以下我從系統科學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學習型組織的建構。 

一、學習型組織與系統科學理論 

學習型組織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將學習型組織描述為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創(chuàng)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yǎng)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維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圣吉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1] 

系統科學理論是指“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和突變論)的總稱。“三論”以系統論為核心,“新三論”是系統論的新發(fā)展。系統科學成為了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指導著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發(fā)展。[2] 

我在系統科學的理論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建構學習型組織,以使學習型組織在現實的實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自我超越中改變心智與耗散結構理論。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個不斷突破現有水準的自我實現,也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通過自我超越改變我們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結構理論告訴我們,系統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須使系統開放,有信息交流。一個人是一個系統,一個組織是一個大系統,無論作為個體的人還是作為集體的組織都只有以開放交流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進步,走向有序,實現超越。 

2.共同愿景下的團隊學習與協同理論。 

共同愿景是全體成員共同發(fā)自內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過共同的意愿、價值觀、使命緊緊地將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組織成員個人能力成長的上限,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團隊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所謂團隊是指為了達成共同目標彼此分工協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團隊學習是發(fā)展團隊成員相互配合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的學習活動及過程,突破了“單個人”學習的封閉狀態(tài),組織成員互相協調、共同進步。 

3.系統思考與系統論。 

系統思考是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思考方式,它要求人們樹立全局的觀念,形成整體的動態(tài)的搭配能力和思維模式,將問題置于系統中來思考,從動態(tài)發(fā)展的各種要素中尋求新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學習型組織自身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聯系,把學習型組織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看成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注意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系統論的本質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從系統的觀點出發(fā),始終著重從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進行綜合的、精確的考察,以期達到處理問題的最優(yōu)化。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整體性、綜合性、層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學習型組織的建構 

1.不斷學習激活個體超越自我,改變心智。 

學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識和觀念的有序狀態(tài),遠離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通過與外界的信息交換,達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狀態(tài)。 

學生應該不斷地向經驗世界、語言文字世界和虛擬現實世界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F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學校的教育和個人的學習方式帶來了重大的變革。在學習型組織內的學生要超越自我,應該利用好虛擬現實世界的橋梁作用,向這三個世界學習。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從小就應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新的心智,從整體上理解知識,對知識的不確定性和非線性有進一步的了解,學會從知識網絡中理解新的問題。 

在學習型組織內,小組內成員可以通過小組其他成員吸取知識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員之間的感情投入。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使學習者有了一個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環(huán)境,從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個別化學習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員處于一種友好積極的氛圍,形成一種突破自我的需要。 

(2)營造學習氛圍。學習型組織的建立,營造出了學習者之間相互支持和影響的環(huán)境氛圍,學習過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環(huán)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維持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 

(3)知識的交流。學習小組的建立,使學生間相互解難答疑、知識的互通有無以及學習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長補短成為可能,對教學過程的支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斷地學習是超越自我,改變心智是基礎。不斷地學習既是學習型組織的本質特征,也是耗散結構理論的要求,必須不斷從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義:一是強調“終身學習”,二是強調“全員學習”,三是強調“全過程學習”,四是強調“團體學習”。 

2.在協調、修正中確立共同愿景,確保學習團隊建設。 

以協同理論為基礎,通過共同的愿景來凝聚學習的團隊。通過樹立共同目標,增加系統有序程度的參數,實現系統內部的協調,促進個人和團體遠離原來的平衡態(tài)達到新的平衡,實現新的突破和新的進展。 

個體的學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確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學生之間協同的過程。共同愿景是由個人愿景匯聚而成的,通過匯聚個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獲得能量。必須不斷地鼓勵成員發(fā)展自己的個人愿景,然后把擁有強烈目標感的成員結合起來,可以創(chuàng)造強大的綜合效果。 

在學生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必須持續(xù)不斷地激勵成員發(fā)展自己的愿景,并為個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使學生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成為全體學生的共識。 

在課堂學習中,協作學習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種,分別是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伙伴、設計和角色扮演。 

3.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把握系統思考。 

學習型組織建立以后,組織的一切行動都要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復雜事物背后結構的形態(tài)。 

圣吉給出了它們的基本模型,稱為系統基模。不斷增強的反饋,反復調節(jié)的反饋,時間的滯延是系統基模的三個主要方面。在系統論的指導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這四個方面的順利完成。 

系統學科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從方法論上對學生給予了學習型組織建構的指導。通過學習型組織的建構也將會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第二版)[m].上海三聯書店,2002. 

第2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1)統計學與統計學學科體系的初創(chuàng)階段

 

我們將20世紀以前都劃歸為這一階段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fā)展過程中有幾個重?要史實:

 

1.從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威廉。配第等的“政治算術”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用數量比較的方法進行政治經濟分析,就其所使用的獨創(chuàng)的方法來看應當是統計學的起源

 

2德國海爾門??盗畹鹊摹皣鴦輰W”,從理論上開始對國情調查和國情記錄問題進行探討,并為統計學這門學科起了一個沿用至今仍為公認的名稱一一“統計學”

 

3.歷經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的拉普拉斯將概率論引入統計學,使統計理論與方法發(fā)生了重大飛躍比利時的阿德夫。凱特勒利用概率論原理分析人類各種知識中具有數量變化性的各種現象,概括出需要用統計學進行研究的有氣象、物理、化學、植物動物農業(yè)人類共七大類,實際上是明確提出了統計學是可應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通用方法論科學,開拓了統計研究的新視野19世紀末,英國的卡爾。皮爾遜的“復相關和偏相關”理論、“矩估計”“X2檢驗”等一系列貢獻,將描述統計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使其有了較完整的體系。經過200年的發(fā)展,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的基本內容逐漸形成

 

從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統計學起源于對社會現象的實質性研究,將概率論引入統計學后,統計學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統計學由實質性科學過渡到通用的方法論科學。

 

第二,“政治算術”和“國勢學”對統計學的創(chuàng)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在這一歷史階段占有學術優(yōu)勢。

 

第三,“政治算術”、“國勢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研究領域不同,但己開始出現了逐漸融合的趨勢。例如,由政治算術學派英國的格蘭特開創(chuàng)的人口統計學一開始就成為數理統計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i?;而凱特勒把統計學作為一門通用科學,除研究自然現象外,還廣泛研究各種社會經濟現象

 

第四,統計學己由以收集數據資料為主轉變到初步的統計推斷,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基本內容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統計思想和方法己初見端倪,但統計學仍主要在各縱向學科的層次上發(fā)展,統計學學科體系還不完整。

 

二)統計學和統計學學科體系的發(fā)展階段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是統計學迅速發(fā)展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黃金時代從統計學初創(chuàng)階段起,各學派之間的學術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在本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統計學各學派在爭論中互相促進、互相融合,使統計學不斷得到發(fā)展

 

1.德國恩格爾、梅爾到美國查多克和德國弗拉斯科波的社會統計學使社會統計學由實質科學向方法論科學過渡①,也標志著社會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在方法論上的結合2從20世紀初開始,英國戈賽特的“小樣本t分布”?,費希爾的“F分布”“極大似然估計”“方差分析”與“試驗設計”③,內曼與小皮爾遜的“置信區(qū)間估計”與“假設檢驗”?,英國杰費萊和意大利菲納特系統發(fā)展并形成的“貝葉斯統計”⑤,費希爾創(chuàng)立的“信念學派”⑥,美國沃爾德的“統計決策函數”⑦以及隨計算技術發(fā)展而出現的“多元統計分析”“探索性數據分析”“現代時間序列方法”等等,使得推斷統計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了全面發(fā)展

 

3.19世紀后期開始,經濟統計學也進入了表現最豐富的時期,國民收入的測定、物價指數的編制時間數列分析經濟前景預測SNA的創(chuàng)立等等都促進了統計學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和發(fā)展

 

4.在前蘇聯形成了社會經濟統計學,明確提出統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以大量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為研究對象,大量觀察法、分組法、指標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并以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作為其理論基礎,將統計學視為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社會科學。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統計學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考察統計學在這一階段的發(fā)展狀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統計學成為多分科、多層次的學科,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的理論方法體系日臻完善同時,由于社會制度等原因,形成了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兩門統計學并存的局面;而數理統計學在這一階段占有優(yōu)勢地位

 

第二,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多年的爭論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為統計學向新階段的發(fā)展準備了必要的前提,做出了各自學科的貢獻再者,兩門統計學在爭論中相互滲透,在社會經濟統計的教科書和實踐中大量引入數理統計理論與方法,一些社會科學的思想方法也注入數理統計學的研究中。

 

第三,統計學的應用在這一階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統計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寬廣,覆蓋了理、工、農、醫(yī)、文各個分科,己經很難提出一個不需要統計的領域統計應用的成果也越來越顯著。有人統計,在科學技術的重大進展中,自1900年以來有2/3來自定量研究和統計學的貢獻,1940年以來,定量研究和統計學占了5/逆。反過來,統計在各縱向學科中的應用研究又使得統計理論與方法向橫向學科發(fā)展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受計算機、信息論等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由現代科學技術引起的人類科學思想體系變革等各方面的影響,統計理論與方法一方面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挑戰(zhàn),在信息時代孕育著再一次變革(三)“大統計學”階段

 

近年來,我國統計界提出了“大統計學”的設想,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也將統計學列為一級學科這對提高統計學的學科地位、推動統計學學科的發(fā)展、建設統計學學科體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甩

 

“大統計學”是一個不嚴格的用語,對于“大統計學”的內涵,聶皖生博士概括為五個方面:研究對象的擴大、統計方法的拓展、應用研究范圍的延伸統計學科地位的上升、統計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融合②筆者以為,建設“大統計學”更重要的方面是統計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化在“大統計學”學科研究中,應進行系統的理論總結,提取和概括新的理論、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將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其他統計學科簡單地結合或合并?!按蠼y計學”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不是“統計學是一門還是兩門”之爭的延續(xù),而是統計學在現代社會中發(fā)展的產物,是統計學及其學科體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征兆

 

一一社會經濟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統計學的其它一些學科,歷經數百年的發(fā)展己趨于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有些是共通的,如一些基本的統計思想和統計分析方法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可說是殊途同歸;有些理論和方法是相互借鑒的,如社會經濟統計學中引入大量的數理統計學的理論和推斷方法,數理統計學和其它一些科學技術統計學在研究一些社會系統工程項目時,也得到了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理論支持;有些理論和方法則是互補的,例如,在建設“大統計學”過程中,可進一步完善統計認識理論、統計邏輯思想、統計指標理論等,在綜合的過程中填補學科的空白從分化到綜合,是統計科學自身發(fā)展的趨勢。

 

一一現代化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正在逐漸打破數理統計學、社會經濟統計學以及其它統計學科之間的界限,時代呼喚著“大統計學”20世紀后半葉,人類社會和科學正在經歷著重大變革,幾百年來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社會、物理天文、生物、化學以至統計學中都發(fā)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如社會變遷、混沌現象、化學振蕩、耗散結構“測不準”原理等等,使得傳統科學思想體系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在這種困惑面前,不少學科轉向哲學統計學以尋求答案因果決定論也正逐漸轉向統計決定論。統計學這門具有探索性的科學,以獨特的研究思想探索未知、探索未來,用統計規(guī)律逼近物理規(guī)律、逼近社會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統計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社會和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但是統計學科縱向越分越細的分化、學科之間孤立分割的研究現狀,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挑戰(zhàn),無法解決困擾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困惑。

 

一一“大統計學”的提出,可能成為中國對統計學的貢獻“大統計學”是在我國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和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都對統計學提出了挑戰(zhàn)社會經濟統計學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數理統計學只有打破純理論和方法研究模式而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上下功夫,才能滿足改革開放的要求其次,社會經濟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在中國都得到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統計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投入產出研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測算統計調查制度的改革等諸多方面取得一批豐碩的成果而且,中國社會經濟統計還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有一支龐大的政府統計機構,有數百萬人的統計隊伍,有100多所大專院校設有社會經濟統計專業(yè)同時,我國的數理統計研究在國際上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①建立“大統計學”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再次,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有真誠合作的機遇嚴格講,多年來,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之間的爭論并不是兩門統計學之間的爭論,而是社會經濟統計學界內兩種觀點的爭論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并沒有開展過真正的學術爭論,這既是歷史的悲劇,也是現在合作的契機因此說,“大統計學”不是“大”在與西方統計的接軌上,而是可能成為中國對統計科學發(fā)展的貢獻

 

按照“大統計學”思想建設統計學學科體系,需要對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理論基礎和方法體系重新思考總體而言,統計學是研究隨機現象大量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論科學,其目的是探索現象的數量規(guī)律性,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一)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大量隨機現象的數量表現

 

統計學研究的量不等同于哲學意義上的量,而是與之相聯系的數據資料,統計學研究的是隨機現象的數量表現一句話,統計學研究的是客觀現象的隨機變量這些本是簡明而又不爭的事實,但目前仍有一些觀點以此對“大統計學”提出質疑問題的關鍵是,社會經濟現象是不是隨機現象目前,完全否認社會經濟現象具有隨機性的觀點己不多見,但仍有觀點認為,社會經濟領域中既有隨機性現象,又有確定性現象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不能理解為社會經濟現象中一部分是隨機的,一部分是確定的;而應解釋為一方面是隨機的,一方面是確定的。

 

客觀現象為什么是隨機的,這是本體論的問題,本文不作探討。是不是隨機的,是認識論的問題,屬于統計學研究的范疇客觀現象的隨機性包括客體本身的不確定性和主體對客體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產生的不確定性,二者往往是相互交錯的。何謂隨機性呢?簡言之,是在給定的一組條件下,某現象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個且事先無法肯定。具有隨機性的現象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相同的條件下,它可以在大量觀察中反復發(fā)生,重復出現;二是它的結果有多種可能性;三是某一次觀察出現何種結果事先無法肯定這三個條件也是判斷客觀現象是否具有隨機性的標準。

 

任何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其數量結果,都可以在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即主體控制的在一定時期內大體相同的條件下反復發(fā)生,重復出現每一次統計調查的結果,包括抽樣調查和其它調查方式取得的數據,都是可以反復發(fā)生的結果的一次實現而且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結果不論事先預測得多么準確、計劃得多么周密、控制得多么嚴格,也必定會有多種可能性計劃規(guī)定經濟増長率控制在,實際統計結果不多不少正好等于10%,這只能是一種巧合。正是由于一個現象有多種可能結果,所以某次統計調查出現哪一種結果事先無法肯定因而,社會經濟現象是典型的隨機現象,其數量表現為隨機變量。

 

社會經濟現象雖然是隨機的,但并不是虛無飄渺、捉摸不定的,當試驗或觀察結果充分大時,隨機性就轉化為確定性,即呈現出統計規(guī)律丨性隨機性和確定性是客觀現象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一一客觀現象可能出現的結果會有多種且事先無法肯定,因而它是隨機的,但它的結果必定依一定的統計分布出現,必定表現為一定的統計規(guī)律,因而它又是確定的。

 

一一客觀現象的某種結果在被觀察之前是否會出現也是不能準確預知的,因而它是隨機的;但它的結果在統計觀察后一旦出現,就轉化成一個實實在在的量,一個不會改變的原始數據,因而它又是確定的

第3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Linear System Theory

LIU Xinyu, ZHANG Hongtao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questions are through researched of the linear system  theory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preliminary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of the course are explored helpfully, it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course as a whole.

Key words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linear system? theor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0 引言

線性系統理論是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一門研究生標志性課程,它主要研究線性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方法,并用于指導工程實踐的科學。長期以來,由于本門課教師習慣于理學思維,在教學中缺失工程上的形象思維,弱化了實踐教學,講授方法主要圍繞建模、分析、綜合這條主線講解相關的概念、定理和證明,學生只會對老師講授的這些概念進行理解及定理記憶,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加之本門課程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內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論性較強,容易使學生陷入無從下手、機械接受的窘境,從而產生消極、厭煩情緒。因此,對線性系統理論教學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并重、協同教學的教學理念,并結合學生理論基礎的具體情況,從學科內部的相關性和科學的整體性出發(f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對“線性系統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建起和諧高效的生命課堂,提高課程整體教學質量。

1 理論與實踐并重,協同教學

線性系統理論課程內容相對較多,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論推導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對于相關理論的實際應用一無所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線性系統理論和實際工程中的應用緊密結合起來,以實例為切入點,兼顧理論分析和推導,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這種研究方法去處理實際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比如對于系統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很多。然而,對于非線性系統和線性時變系統,這些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實現起來可能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李雅普諾夫(A.M. Lyapunov)穩(wěn)定性分析是解決非線性系統穩(wěn)定性問題的一般方法。但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普遍感到難以理解,不知道它究竟能應用的在實際工程的哪一方面。針對此種情況,在講課過程中以雙饋風力發(fā)電機的勵磁控制為例,把理論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授課過程如下:

根據相關參考文獻,網側變流器控制電壓與輸入電流之間的關系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網側變流器電壓與電流關系圖

由結構圖(圖1)可得系統狀態(tài)方程為:

(1)

這里采用滑模變結構控制,我們可以將公式(1)寫成如下的狀態(tài)空間方程:

=  +  +                                                             (2)

公式(2)中,代表由電網電壓引起的擾動,為狀態(tài)變量,為控制輸入,、分別代表網側變換器的有功電流和無功電流。、分別代表有功電流和無功電流的控制量、。

(3)

根據公式(3)可知,雙饋式感應風力發(fā)電系統滿足滑動模態(tài)不受外界干擾的充要條件。因此,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滑模面函數,使得網側變流器對電網電壓等引起的擾動具有完全魯棒性。

定義系統軸的誤差狀態(tài)變量為 = ,根據公式(2),可得到網側變流器軸輸入電流的誤差狀態(tài)方程為:

=  +  +                                          (4)

在公式(4)中 =  + 為電網電壓及軸電流的交叉耦合項引起的擾動。

本文采用如下的積分滑模面

=  +                                                      (5)

式中為模面系數且大于零的常數,為電流跟蹤誤差的初始值。

若雙饋風力發(fā)電并網控制系統滿足?O?O時,采用如下的雙饋式感應發(fā)電機網側變流器輸入電流d軸分量的控制律:

= ()()                          (6)

可使系統魯棒穩(wěn)定,其中為大于零的常數。

證明如下:

選取李亞普諾夫函數為 = ,則有

=   = ( +  )

= [() +  +  + ]

= ( ())≤?O?O+?O?O?O?O

= ?O?O(?O?O)≤ ?O?O()

因此,所設計的控制系統穩(wěn)定。

2 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實施方案

(1)在教學內容方面:課堂教學內容整合為四個專題,即線性系統建模、系統穩(wěn)定性分析、系統的能控性和能觀性、系統設計。以這四個專題為課程建設的重點,進行專題教學?;A知識的相關內容全部在課程網站上,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2)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方面:努力實現“兩個結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努力促進“課堂教學與實際教學相結合,教師授課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以兩個結合為重點,開發(fā)和應用立體化教學資源(包括書本、課件、網站、網課、題庫、音像)。

(3)在教學方法方面:努力構建“對話式和知識聯想”教學方法。發(fā)揮科技前沿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訓練的魅力,抓住青年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營造“能夠充分展開自主性、協作式學習,變一言堂機制為對話式機制”的學習氛圍,努力實現“師生對話、人機交互、學生討論、專題演播(課件、科教片)”這一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

(4)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激活學生“自主、協作、探究”的積極性,組織師生聯手共建教學資源。積極開發(fā)、建設多媒體課件和教學網站系統,調動一切力量,收集整理大量的文本、資料、圖片、試題庫等教學資源,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5)在學習評價方面:研制網上考試系統,促進考試的改革。在線性理論課程建設中,研制具有“組卷、評分、統計、提示”等一系列功能的軟件,為課程的考試改革和學生的自測訓練提供可靠的軟件平臺,促進課程建設和考試的改革。

3 實時更新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手段

3.1 教學方法

(1)用典型應用實例和科技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的上課興趣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學的主體,莫過于精煉的高水平演講,這是教學的本,是任何課件和音像都無可替代的。教師備課時,要善于發(fā)現和利用典型應用實例和科學技術的熱點問題,誘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組織對話式教學。教師作對話式教學中的主持人,學生作嘉賓,開發(fā)、穿插角色扮演,通過情感體驗,深入理解教學的知識點和面。

(3)師生互動,開展專題討論和辯論。這是教學的升華,它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例如,“克隆技術的利與弊”、“外星生命之我見”、“合理利用地球資源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等等。

(4)訓練學生自主歸納和學習思考能力,培養(yǎng)“自主、協作、探究”精神。以授課知識點為源頭,進行縱、橫向知識內容的層層聯想和意識流輻射,思考、歸納和總結事件的規(guī)律性,恰當地注入科學的方法論和培育科學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協作、探究”精神。

(5)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演講和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組織安排學生,參加教學網站、網絡課程及其它教學軟件的開發(fā)研制,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課、建設意識,又促進了對課程內容的深入和對知識的系統理解,強化了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概論的積極性。在課堂內外布置學生就授課內容及相關知識,在網上和圖書館收集整理一些專題演講資料,讓學生做成PPT,安排他們在課堂穿插一些簡短的專題演講和討論。這一做法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鍛煉了學生,又使學生參與了課程資源建設。事實表明,學生收集來的豐富資料超出了教師的預期,有效地推動了課程的資源建設進程。

3.2 教學手段

以常規(guī)板書為主,對重要的定理、定義和重點習題進行必要推導和證明。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大屏幕投影、網絡交互、視音頻輔教等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手段,積極開發(fā)、建設多媒體課件,穿插相應的視頻,演示難以表述的概念和形象。

另外,為了更好地配合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實踐教學內容上要利用好兩個手段:其一是仿真實驗,充分利用Matlab這一進行虛擬實驗的有效工具,對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或復雜系統建模;其二是實驗課,在進行實踐教學內容時,應該首先利用Matlab軟件平臺對所研究的控制系統進行建模和分析,然后在實驗室的硬件平臺上再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統模型,并與Matlab軟件平臺所取得的控制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理想控制模型和實際(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04頁)硬件控制模型的聯系及區(qū)別。

4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線性系統理論這門課程的內容涉及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對所涉及的先修數學知識(微積分、復變函數、矩陣論等)的要求較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一般的理論講述,缺乏工程和物理概念的實踐,就容易使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在整個理論教學內容結束后,還應及時安排一些綜合性實踐訓練,鞏固已學的理論教學內容,提高的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學習的興趣、效率。比如在高?;蚪虒W系統內部,每年都有許多諸如大學生實驗創(chuàng)新項目、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等,這些項目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平臺。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申報并給予認真指導。從這些具體的實踐項目中體會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加強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成的網絡資源,針對教師自己承擔的實際項目,組成自動控制理論學習興趣小組Q群,每個小組單獨對項目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建模, 然后在Q群中進行集體的討論,最后選擇出適合實際工程需要的物理模型及其控制方法。通過討論和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

5 結論

第4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一、分析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課程體系

GIS專業(yè)課程體系一體化改革的培養(yǎng)目標,即能力培養(yǎng)一體化,設計、應用與開發(fā)型人才培養(yǎng)一體化。GIS專業(yè)學生能力結構體系包括基礎理論、GIS軟件使用與數據獲取、程序設計與GIS二次開發(fā)、GIS工程建設、空間建模分析及應用、GIS前沿六個方面。地理學知識作為基礎理論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礎理論知識的構建深度決定了GIS軟件使用與數據獲取等五個方面的高度。由于GIS的學科綜合性,不同高校對GIS專業(yè)定位的差異,體現在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方面?zhèn)戎氐牟煌?,而同樣是工科定位的由測繪類專業(yè)為依托的院校,在GIS本科專業(yè)地理學基礎理論課程設置方面也存在著差異,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桂林理工大學的地理學基礎理論相關課程較少,尤其體現在自然地理學課程。東華理工大學自然地理學課程較多,而人文地理學課程則較薄弱。相對而言,武漢大學開設的課程豐富,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課程數量相當??傮w來看,課程開設以選修課為主,必修課為輔。

依托測繪類院校的專業(yè)在課程中突出了測繪遙感類專業(yè)基礎的課程,反映出他們在測繪學教學方面的師資優(yōu)勢和認同,因此,GIS教育工作者在強調和凸顯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應有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根據GIS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該加設、調整和優(yōu)化地理學基礎理論相關課程設置,完善GIS專業(yè)課程體系。在夯實基礎知識與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和社會能力,形成全面發(fā)展的GIS專業(yè)人才。

二、剖析教學對象,設定教學計劃

《地理科學概論》是桂林理工大學GIS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二學生,而GIS專業(yè)的生源均為高中理科生,地理基礎知識較差?!兜乩砜茖W概論》課程設置為48學時,相對其它專業(yè)課程,課時較少。根據學習狀況調查,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專業(yè)選擇存在盲聽盲從現象;學習自主性缺失。因此,基于授課對象地理知識較差、學習自主性缺失等現狀,應適當增加《地理科學概論》課程學時數量。

三、分解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

地理科學導論應該更強調或側重于“引導”和“導入”,著重于地理科學研究之前的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準備工作。桂林理工大學選用的教材為白光潤編著的國家級“十五”規(guī)劃教材《地理科學導論》。教材可分解成五部分內容:①地理科學的基本問題、發(fā)展簡史、學科體系及研究方法;②地圖認知;③地理空間;④對于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等熱點地理學問題;⑤地球系統及宇宙空間。

著名教育哲學家Martin Buber認為,教育過程中“教”、“學”雙方是一種“我―你”關系,實質應該是一種互相對話、包容和共享的互動關系,根據課程內容巧妙設計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十分必要。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優(yōu)勢和局限,有其運用條件和適用范圍。單一的刺激容易形成疲勞,會使學生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加重學習心理負擔。在對教學內容分解的基礎上,應結合各部分內容特點并取各教學方法所長,設計合理多樣的教學方式。

第一部分,地理科學基本問題、發(fā)展簡史、學科體系及研究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素材以課件形式,形象、直觀地展示教學重點,增強教學感染力,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多角度的知識表達,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領會所學知識,也使教師更方便、科學地進行教學規(guī)劃。同時,有條件的高校可適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豐富教學內容,亦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還可實現教師在網上教室與師范生進行溝通,隨時掌握學習動態(tài)。

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地圖認知和地球系統及宇宙空間。GIS專業(yè)已在地圖學等相關專業(yè)課程中進行過系統學習,基本具備對地圖認知和地球系統及宇宙空間理解的能力和素養(yǎng),針對該部分內容,采用復習式教學。

第三部分,地理空間。地理空間是了解地球表層空間的基礎,針對學生基礎較弱的現狀以及地理空間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案例的討論和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特別注重分析探索真知的過程。如學習區(qū)位理論時,教師可先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增進對問題的認識,從課堂的交流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在理解和認知區(qū)位理論同時,學習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和探索過程。

第四部分,熱點地理學問題,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小組任務方式討論地理學熱點問題,引導和鼓勵學生將所學GIS知識應用到解決地理學問題中,以GIS技術演繹、預測或解決問題為任務,調動學生所學GIS專業(yè)編程知識、GIS軟件操作技能,小組成員共同制定計劃、合力完成項目任務。

四、優(yōu)化教學質量,完善評價體系

本校GIS本科專業(yè)脫身于測繪學科,原專業(yè)教師全部來源于測繪工程專業(yè)教師。為優(yōu)化教學質量,必須加速教師專業(yè)知識更新??赏ㄟ^多種途徑提高GIS教師團隊素質,一是提高原有教師教學質量: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到國內外相關院校培訓、進修或訪學,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方法;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交流座談;鼓勵校內教授、博導等優(yōu)秀教師進行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或參與教學課件制作,向年輕教師傳授經驗;鼓勵教師進行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優(yōu)化教師的知識結構。二是合理利用外部優(yōu)勢資源:調用校內地理學相關學院教師資源;在政策、方針等方面提供優(yōu)惠,控制教師“近親繁殖”,合理引進外校優(yōu)秀師資。

在優(yōu)化教學質量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尤其是學生評價體系。學生評價體系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一個具有導向性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客觀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狀況,并引導學生向指標體系所要求的方向努力。通過學生評價體系,鼓勵和鞭策教師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方法,達到以評促優(yōu)之目的。

五、結束語

第5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 建構主義 《管理信息系統》 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

傳統《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以“教”為主,遵守客觀主義教學觀。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表述和講解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完全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存在“灌輸式多,參與式少,結論性多,問題式少,封閉式多,開放式少”的問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側重學習者主動創(chuàng)建知識體系結構,筆者認為建構主義指導課程教學方法,符合當前高校課程教學的迫切要求,能達到改革的目的。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推進者的作用。建構主義教學觀視教與學為相互促進的循環(huán)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努力為學生知識建構創(chuàng)設情境和合作學習氛圍,繼而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與體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當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倡導協作”、“平等會話”和“意艾建構”四個部分。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策略。

建構主義的關鍵是使學習者自主創(chuàng)建知識體系結構,激發(fā)學生的自覺學習興趣。通過教學設計,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給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策略。

1.建設團隊式學習環(huán)境

團隊式學習模式是指以一個小型組織化的學習環(huán)境為條件,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入手,以教師的有效教學和管理方式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的一種學習模式。小型組織化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為學生討論《管理信息系統》領域相關問題提供學習空間,從而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提供有效支持。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接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新觀點,轉換思維方向,從而增強理解問題的能力。團隊學習活動圍繞教師選定具體的《管理信息系統》實踐項目而展開,隊員之間通過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共同為項目實施制定解決方案,如隊員共同為某物聯網公司制定《管理信息系統》實施方案。教師的有效管理是決定團隊式學習模式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不僅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性質、智力水平及人格因素的差異進行隊員分配,更需要研究如何解決隊員間認知觀念的不平衡,并通過團隊式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能依靠自己及隊員問的合作,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平衡。

2.基于多種教學方法的學習策略

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強化學生知識建構的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情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組建案例無領導小組討論法

案例無領導小組討論是指教師結合《管理信息系統》領域相關理論及實際問題,選定某個《管理信息系統》為主題,如數據庫的搭建等,隨機將學生分配到備個被考評組,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就給定的主題進行討論,討論中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組長和主持人。各個考評組的學生通過討論得到一個全體成員一致認可的解決教師指定問題的決策方案,教師通過學生在討論中的語言及行為的觀察檢測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辯論能力、說服能力、情緒穩(wěn)定性、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非言語溝通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質。無領導小組討論法能提高學生對討論主題的理解能力、發(fā)言提綱的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說服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同時可通過討論激發(fā)學生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興趣。

(2)實地考察凋研法

實地考察調研法是讓學生親自到應用《管理信息系統》公司的工作現場感受工作環(huán)境、了解工作情況、接觸工作人員,學習他們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善于發(fā)現問題、收集調研數據、撰寫調研報告,力爭使調研報告能對調研單位提供決策支持,從而使學生能

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組織學生對某管理信息系統開發(fā)公司進行調研,要求學生根據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具體的解決對策,形成調研報告,并將報告反饋給相關公司。

三、結語。

在建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群中進行組織和指導,注重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索方面的研究。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結合教學的軟硬件環(huán)境,綜合應用行為引導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同時,建立學習小組,爭取在實踐教學中設計更多的合作實踐項目,突出實踐的角色分配。在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充分體現出主動學習的要求,堅持把能力培養(yǎng)貫穿教學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王超,試論知識的依附性——對客觀主義知識教學觀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8):5-6.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娟.高職《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27.

第6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理論聯系實際;思維具體;政治理論課

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國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若能有意識地把它作為“具體――抽象――具體”的發(fā)展過程來認識和對待,將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性,從而增強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

一、理論聯系實際要追求達到“思維的具體”的認識

“具體――抽象――具體”是指在認識的過程中由對認識對象的感性具體認識開始,進一步上升到對之理性抽象的認識,再進而上升到對之理性具體的認識,從而達到理性地再現認識對象的本來面貌。這個過程反映了認識的基本規(guī)律。而理論聯系實際乃至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和關鍵在于,使學習者相信理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樹立對理論的信念,掌握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要求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能簡單地停留于“講一個觀點,再舉幾個例子進行簡單說明”的層面。這種慣常的方法滿足于用實際例子的某些方面來證明觀點,搞簡單的“對號入座”,讓受眾聽起來感覺是實用主義、拿來主義,是為自己辯護,無異于玩概念游戲,是無用的空洞的說教,效果往往比較差。如果把理論聯系實際同時也看做對特定具體事物的認識,力求達到對它的“思維的具體”的認識,最終達到在思維中把握實際事物的完整的、全面的、豐富的內容,達到對特定具體事物正確的、深刻的、科學的認識,那么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了。這時受眾就會認識到理論的威力,認識到理論是有用的、正確的、科學的,就會相信理論。這時,才能顯示理論的威力以及有用性、科學性、深刻性。從邏輯上來看,慣常的那種“原理+例子”或“對號入座”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其邏輯基礎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機械類比”,或由特殊到一般的“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其結論是或然的。這種方法既無法使大家信服,更不能使大家認識并掌握活生生的。在理論聯系實際時,我們應該努力使對實際事物的分析達到“思維的具體”的水平,做到從“全部關系的總和”上去把握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

二、理論聯系實際達到“思維的具體”的過程分析

把理論聯系實際作為一個認識過程,要達到對聯系的實際對象“思維的具體”的認識,就必須尊重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使對實際對象的認識由“感性的具體”上升到“抽象的規(guī)定”,再由“抽象的規(guī)定”上升到“思維的具體”。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做到對實際對象的分析和認識實現由“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定”再到“思維的具體”的轉變,需要注意把握理論聯系實際的兩個相互聯系而又不同的層面和環(huán)節(jié)。

一是教學中運用具體的理論觀點對實際事物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方面、屬性等進行分析和認識,進而說明和論證理論觀點。這個階段屬于理論聯系實際中對實際對象的認識由“感性的具體”上升到“抽象的規(guī)定”,它具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運用實際說明理論和觀點,這是本階段主要的教學目的。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各種概念、觀點和理論,我們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事例加以分析,使要說明的理論觀點形象化、感性化,是非常必要的。另一個特點是,這個階段也是認識、把握所列舉實際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本質、規(guī)律,或它的某些側面、屬性,是對于實際事物的認識達到“抽象的規(guī)定”的階段。以上兩個特點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在哲學教材體系中,各章節(jié)所涉及的概念、觀點、具體原理等,本身就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或提升,理論聯系實際過程中作為實例引用的事物自然也包括在哲學的概念、觀點、具體原理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大范圍中,所以引用實例說明具體理論觀點,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認識作為實例的事物本身的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guī)律。反過來,認識了所引用的實例這些實際事物的特定側面、屬性等共性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揭示和論證了哲學的理論觀點。具體實例是個別、具體,它反映和體現一般、抽象。哲學的理論觀點就是一般、抽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認識并掌握哲學的理論觀點就是認識所舉實例的本質。

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人們對實際事物的認識達到了“抽象的規(guī)定”階段,這時的認識還是片面的、孤立的,還沒有達到對客觀事物完整、正確的認識,認識還必須進一步發(fā)展。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或層面應是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理論分析認識實際事物的整體,達到對其“思維的具體”的認識,即對實際事物的認識由“抽象的規(guī)定”上升到“思維的具體”達到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事物,而不是只認識事物的某些方面和層面。這個階段,理論聯系實際的任務表現為運用在各章節(jié)中分門別類學到的理論觀點,對實際事物的各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按照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把它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現象與本質等各個方面重新聯結起來,恢復實際事物作為整體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本來面目,全面地、完整地、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不是片面地、歪曲地理解事物,從而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目的――理論的有用性得到了真正的證明,人們相信理論、相信。到了這一階段才能真正地達到運用分析認識實際事物的目的,從而使學生認識的有用性和深刻性,并使其真正受到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鍛煉。這一步可以通過最后開設專題講座等方式來實現。

三、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由“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定”再到“思維的具體”應把握三個轉變

把理論聯系實際作為“感性的具體――抽象的規(guī)定――思維的具體”的發(fā)展過程來對待,應該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目標上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轉變。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兩個階段所達到的目標是不相同的。為了理解概念和理論觀點,簡單的舉例說明是必要的。從廣義上看,雖然它也屬于理論聯系實際的范疇,但它的主要目標在于理解理論本身,還不是專門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因此,就教學過程來說,停留在這個階段是不完全的。在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之后,要適時地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目標的轉移,即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同時,還要通過一定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以達到提高實際運用能力的目的。

二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形式上實現從分析到綜合認識的轉變。前面已經論及,由于各章節(jié)是分門別類地闡述完整理論體系中的某些觀點、原理或某一側面的,在章節(jié)教學中聯系實際、舉例說明,自然也就只能偏重于以客觀事物、現象的某些方面的本質和屬性去說明特定的理論觀點,或用某個觀點、原理去分析說明實際事物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側面。這時側重的是分析的形式,還無法做到“從全部關系的總和”上去把握事物,也無法完整地把握理論,難免出現簡單化和片面化。走完這一步以后,理論聯系實際總體形式上要實現從分析到綜合的轉變。在完成有關章節(jié)和單元的教學后,應該增設專題分析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教學中分門別類學到的理論觀點,對某實際事物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進行全面的、歷史的綜合性分析。就像列寧曾經要求的那樣,哪怕對一個例子,也要從一切可能的觀點上,從它一切已知的方面,在它所有的環(huán)節(jié)上加以分析。而且運用的不是一個范疇、規(guī)律,而是一切同這個“實例”有關、有聯系的規(guī)律,以達到“思維的具體”認識。這可以說是科學地理論聯系實際的本質環(huán)節(jié)。因為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都是多方面、多因素、多矛盾的統一體,事物整體性的本質和規(guī)律存在于方方面面的統一中;而正確反映實際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理論也是多概念、多觀點、多層次的統一,其威力也存在于其整體的世界觀、方法論之中。這一切決定了綜合運用理論對實際事物進行綜合性分析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從全部關系總和”上去正確地認識實際事物,才能真正使學生體會到理論的深刻性和科學性,真正鍛煉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主體上要實現學生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偟膩碇v,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然而,由于理論教學最終要落實到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能力上來,因此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將學生當做教學客體,教師講、學生聽。在教學后期,要創(chuàng)造條件(如通過寫專題分析論文的形式)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獨立地運用理論分析認識實際問題,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客體”到“主體”、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受運用理論分析認識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

要實現以上三個方面的轉變,就必須注意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理論聯系實際要圍繞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學生對目前的政治理論課總體上興趣不高,但這并不表明他們不關心社會政治問題。事實上,學生對很多社會政治問題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有的學生自己主動找書看來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們進行理論聯系實際要圍繞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支持和幫助學生在的指導下思考和分析自己所關心的各種現實問題,調動他們學習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各抒己見。理論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地運用分析、認識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在理論聯系實際時就不能滿足于使學生重復已有的結論和現行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探索新問題、提出新見解。這也是當前創(chuàng)新思維教育所必需的。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不要簡單地把觀點的奇特和離經叛道、眾說紛紜看成思想混亂。其實,各抒己見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做好轉變學生思想觀念的工作。

第7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 籃球理論課 女子籃球教學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841-4 文獻標識碼:A

籃球理論課主要是學習有關籃球的一些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籃球知識的掌握。但是在普通高校平常的體育課安排中,專門的籃球理論課非常少,一味地追求技術的掌握。但是往往一般學生到了大學階段,應該追求技術與理論的同步增長。本研究先概括說明籃球理論課應該包含的內容,再分析普通高校女學生的普遍特點,最后分析籃球理論課對于女學生學習籃球的作用進行提煉,表明籃球理論課對普通高校女子籃球教學的必要性。

1籃球理論課教學內容

因為培養(yǎng)目標不一樣,普通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籃球教學相對于專業(yè)性的體育院校的教學內容會有很大區(qū)別。普通高校的體育學院或是體育院?;@球專項的學生必須掌握的籃球理論知識有:籃球運動概述、籃球技、戰(zhàn)術分析、中學籃球教學與訓練、籃球競賽編排組織、規(guī)則和裁判法等等。而對于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籃球教學的內容設置應該相應縮減,對于基礎一般的女生就更應該簡單易懂。

對于這些基礎一般的普通大學女生應該立足于讓她們了解籃球的歷史根源、運動價值、簡單的技戰(zhàn)術、基本的練習方法、競賽編排組織、規(guī)則等。這些理論知識雖說比較簡單,但是數量并不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教學。理論課和技術課比例將會有所變化,合理地安排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引起女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高效率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2普通高校女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相對不高的成因

2.1個人身體素質、心理活動影響學習興趣

籃球運動具有很強集體性、對抗性和競爭性的特點,要求參與者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在大學階段, 女同學已進入青春期,身體形態(tài)已日漸成熟,她們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氣,但她們心理仍處于不穩(wěn)定和不成熟時期。在身體素質方面,女生相比較于男生而言,身體較為纖細柔弱,力量小,身體在承受對抗和耐力等方面要差很多。籃球運動需要在賽場上保持較長時間的運動狀態(tài),進行多種動作的轉換,身體負荷較大。身體力量較差的女生往往難以招架來自于籃球運動過程中的身體碰撞。在心理上,女生性格多表現為含蓄、內向、敏感和自尊心強,尤其是在有人群關注的體育運動中更難以釋放開來。自信心不足,意志力相對薄弱,害怕受傷和對抗,怕臟,怕曬等往往使其產生畏難、膽小害羞、怕丟面子退行為。普通高校女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特點與籃球運動本質特點相違背,造成學習上的積極性不高,且學習效果較差。

2.2被迫參與,壓抑學習興致

通常普通高校在學生大二的時候會有選修課,其中就有籃球項目。往往按照自愿原則,女生很難湊成一個選修班,如果硬要湊,那就會有勉強的情況出現。一般選籃球的女生分為幾種情況,有真正喜歡籃球的、有和朋友一起的、有沒選上自己喜歡的、有教師魅力等等因素。正是因為有各種的選擇原因,就直接導致學習興趣不高,自發(fā)性不高,教學效果受影響。

一個團體需要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才會是最理想的團體。在籃球選修班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也不都喜歡籃球,不會對籃球進行經驗交流。在籃球運動中,熱愛籃球運動并愿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且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女生并不多,大部分女生是被逼無奈。所以,班級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配合與交流,造成籃球教學的效果不佳。

2.3教學不合理,進一步扼殺興趣

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科學,主要體現在其對女生的狀況了解不足,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結合女生的實際情況,而是在男子籃球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修改,并不能實現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側重點在運動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們掌握進行日常體育鍛煉的方法與技巧,高校體育課教學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運動員,學生技術動作是否規(guī)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可以隨時運用、一生受益的體育鍛煉方式,并能從中充分享受到運動的快樂。而且教師采用重復練習的方法,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女生在學習籃球過程中有諸多不利,如果硬要過分強調技術動作,重復同樣的動作,那將更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評價方面,偏重籃球技術和身體素質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女生籃球運動興趣的養(yǎng)成。一般高校期末考核主要以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考核為主,多是對學生掌握籃球技術水平的高低和身體素質的考核和評價,這樣的后果就是無法讓女生真正體會到籃球的樂趣,而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考試,不利于籃球運動興趣和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

2.4籃球教學資源缺乏,為不練找到借口

學校的教學場地、教學器材較少,導致體育教學無法正常有序開展。女生往往爭不過男生,所分配到的場地設施非常少。再加上女生本來感興趣的人占很少一部分,女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會將本來就少的場地設施拱手讓人。籃球教學資源的不足,為大多數女生找到了借口,沒場地練習,沒東西練習,后面的教學效果就更加無從提起。

3籃球理論課對于女學生學習籃球的作用

普通高校女子籃球的教學整體來說不完美,有學生的個人原因、有教學的原因還有場地器材的原因等。但促使這些原因的成立,還是因為學生的興趣問題。籃球理論課的有效實施對改善這一現狀將會起到改善的作用。

3.1學習籃球運動的歷史根源及作用

在理論課上,教師對籃球的歷史淵源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出來,讓學生了解籃球歷史。現在的籃球給人的感覺是“高端大氣上檔次”,隨便打開電視,都是在大體育館,一群高大的運動員,一幫熱情洋溢的觀眾,給女學生內心深處產生遙遠的感覺?;@球有其豐富的發(fā)展歷史,經歷了幾次改革,引入了新的發(fā)展機制,這都可以向女生講述,讓她們能從較低的地方開始認識籃球。

籃球運動有一定的鍛煉價值,對任何感興趣的人都有好處。現在的女生都因為自己的身體條件的欠缺,而忽視籃球本身的作用,認為它只是高個、身強體壯的男孩的運動。理論課上,可以轉變女生的這些認識,而且是在一個平靜的氛圍中間,體會籃球的真實魅力。

3.2消除恐懼,開拓身心

理論課不同于實踐課,女學生暫時不會有要上場進行高強度練習的想法,也不會有被老師強迫接受勞動的恐懼,相反是和同學一起討論,接受不需要付出體能的新事物,就消除了大家得恐懼心理。在理論教學中要對籃球的簡單的技術、戰(zhàn)術進行簡單講述,應該側重于講述籃球的技術動作有哪些,它們的優(yōu)劣勢等,最好是能夠和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動作合適的使用時間。還有戰(zhàn)術的名稱和一些簡單易懂的戰(zhàn)術配合都需要簡單的解說,最好是針對一些視頻,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講述,讓學生從一頭霧水到柳暗花明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發(fā)現她們了解了之前不愿意接觸的事物其實非常有趣,不是雜亂無章,只逞匹夫之勇的運動,從而理解其中的內涵。

3.3學習規(guī)則,有利于觀賞比賽

籃球規(guī)則是所有規(guī)則中間最復雜、最難駕馭的一項規(guī)則。其實對不太了解、不太喜歡籃球的女生來說就難上加難。男生可以在比賽中,邊講述邊演練,但女生對規(guī)則的學習似乎不能采用同樣的方法。一般沒有籃球基礎的女生,三對三都打不起來,就更不用說五對五了,所以不能在比賽的過程中間向學生講述規(guī)則,但籃球規(guī)則不講又不行,所以針對于女生的規(guī)則講述應該偏向與簡潔化,將平常女生中間較多出現的問題進行細說;對一些高難度的犯規(guī)進行簡說,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感受到在規(guī)則中的合理運動的魅力所在。

籃球理論課上還需要向女生講述籃球競賽編排組織,這一方面往往比較能吸引女生的興趣。在學校,男生也許是籃球場上的主力軍,女生最好能成為場下的主要參與者。男女生都參與到籃球競賽中,可以進一步增強女生的參與意識和對籃球的理解。

3.4 進一步精神引導,鼓勵團結合作

之前的籃球理論課中對籃球的歷史根源、運動價值、簡單的技戰(zhàn)術、基本的練習方法、競賽編排組織、規(guī)則等的簡述,歸根結底還是對女生籃球興趣的培養(yǎng)。這個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在一步步吸引著學生,慢慢地走進籃球的世界,其實也就是精神引導。

在學生了解這些理論知識之后,就不是對籃球一無所知的人,可以漸漸讓學生接觸實實在在地籃球,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慢慢地形成一對一、二對二、三對三等比賽局面。當然這些都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基礎之上,需要培養(yǎng)起學生的興趣。最后多對多的比賽,也就是學生體會團結合作的最好時刻。

4結語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女子籃球教學需要較重籃球理論課的比重。女生對于籃球學習的興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個人身體素質、心理活動,被迫參與,教學不合理,,籃球教學資源缺乏等。這些問題的改善需要有籃球理論課這一劑進行緩解,在學習籃球理論的同時能夠了解籃球運動的歷史根源及作用 ,消除恐懼,開拓身心。能夠學習規(guī)則,有利于觀賞比賽。還能夠在一個團結的大家庭中感受合作的喜悅。所以說,籃球理論課對于普通高校女子籃球教學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劉敏.對籃球專項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9).

[2] 黃銀華.對普通高校女生籃球選項課教學的思考――以欽州學院公共體育教學為例[J].科技信息.2012(14).

第8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關鍵詞】 復雜性系統 還原論 不確定性 混沌狀態(tài) 計算機模擬

【Abstract】 Complexity theory,as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has been attracted by scholars in different areas. Many scholars have began to explore this new theory,with the intention of applying it to their own research area,and helping to solve some problems. As American famous physicist Hawking predicted: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complexity. When medical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re hard to interpreted only by the simple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 method, then went to the vision the complex theory,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prove that the complexity of the theor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modern medicine is indeed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complex system,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used in medical research, focused on discussing the recent research achivements of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theory used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t the end of paper,make some prospects and forecasting for its future research and trend.

【Key words】 complex system;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 theory;undeterminism;chaotic state;computer simulation

近年來,復雜性系統問題的研究已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自復雜性系統的概念誕生以來,已有大批學者從不同的領域入手,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對于“復雜性”的精確概念定義尚無統一的定論,但基本已達成一個共識,即把那些數據大,呈現非線性關系,具有自組織、自適應和涌現特征的問題歸類為復雜性問題或者稱為“復雜性系統”。復雜性系統的這些特性也引起了許多跨學科學者的關注。人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其復雜的功能和行為大于單個細胞的集合,人體的疾病和健康也復雜于單純的生物學因素之和,特別是人類的疾病和健康過程,完全符合復雜系統的基本特性。生命體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疾病是復雜的,不僅生命體本身病理過程復雜,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病理過程,許多復雜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癥等都是生命體多層次、多層面因素作用的結果醫(yī)學本身的復雜性。因此,已有許多醫(yī)學界的學者開始致力于復雜性理論應用于醫(yī)學的研究。人們希望尋求以定量和整合的途徑來深入了解各種醫(yī)學系統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通過對系統的建模與系統運作機理的研究,用控制科學的理論方法對系統的演化加以干預并使得系統朝著預定目標演化。運用系統科學理論和方法綜合研究和認識復雜的人體及其疾病,并把傳統和現代醫(yī)學大量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成果集成整合起來,建立起全新的現代醫(yī)學體系被稱為復雜性系統醫(yī)學[1,2]。而對于醫(yī)學科學領域的復雜性研究被稱為復雜性系統醫(yī)學研究。

1 復雜性理論應用于醫(yī)學研究的背景

200多年以來,還原論思想和方法學在研究現代科學上一直占據統治地位。該思想認為“一切系統都是可逆的。分割的各個問題的解答之和就會成為整體的最后答案,即系統之解”。還原論思想對于推動醫(yī)學領域及其分支領域的研究進程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生命體并不是組成成分的簡單堆積,生命系統具有不可逆性,被分解之后生命本身就不可再挽回,整體并不等于局部之和,而是彼此間有著廣泛的相互作用;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交錯編織的復雜網絡。突出問題表現在忽視了對于生命系統的層面上的整體認識以及處理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復雜問題。醫(yī)學科學研究在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后,隨著人們對復雜性疾病的認識逐步加深,還原論方法的局限性日益顯露,現代醫(yī)學面臨著復雜疾病模式的嚴峻挑戰(zhàn),整體觀的重要性被科學界日益重視。在20世紀后期,人們開始重視生命科學的復雜性和整體性研究,向系統論的研究方向進軍,繼承還原論的精華的同時,強調系統的內部和系統之間的聯系,系統的復雜性動力學特性,以及整體功能和行為的突現。系統論與醫(yī)學在全新的技術背景下的結合,在系統理論指導下,把人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加以研究。通過大規(guī)模提取各類生物信息,深入研究基因組、蛋白組和代謝組等生物信息與環(huán)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闡明發(fā)病機理,研究新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從而引領現代醫(yī)學進入預測性、預防性和個性化的時代。

2 復雜性系統理論應用于醫(yī)學領域研究的理論思想

人類的生命過程處于秩序與混沌的邊緣,人體作為一個具有自組織和自適應的復雜系統,具有不確定性和混沌狀態(tài)的特性,這些特性正符合復雜系統自適應性的重要機制。近些年,醫(yī)學研究人員在研究高血壓病基因、精神分裂癥基因等復雜性疾病時,在對海量數據的處理時引入了數學模型、算法和計算機學習技術;對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采用大通量信息處理技術,由此引發(fā)了對于非線性動力學和混沌機制為人體復雜系統的自適應能力提供研究。生命信息的載體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簡單符號的有限排列,一種不連續(xù)非周期性的序列。這個特征符合信息具有差異性和差異無限趨向性的基本特性。而所有的生命物質所具有的字符序列特征又使基于計算機等現代電子設備介質,建立二進制和概率計算的數學模型,進行運算、分析和模擬成為可能[3]。生命信息的表達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熵的逆向趨動性,即熵減,它使生命信息系統呈現不可還原的離散狀態(tài)和非線性的不連續(xù)過程,在復雜中簡化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通過建模和反饋機制將會成為研究處理復雜系統較好的解決策略[4]。

3 復雜性系統理論應用于醫(yī)學領域研究的狀況探究

盡管中西方的醫(yī)學研究對象與內容基本一致,但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卻有不同的探索自然界的思維方式,其中對人體和病理思維的不同正是中西醫(yī)理論構建不同的根本原因。西方醫(yī)學系統受還原論思想的影響,認為整體由部分構成,可以把整體分解為部分來認識,生命的整體性能,可以從它的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釋清楚;生命運動由較低級的物理、化學等運動組成,可以把生命的高級運動還原為低級運動來認識,生命和疾病的現象完全可以用物理、化學的規(guī)律來解釋。 重局部,輕整體,重還原,輕整合,醫(yī)學分科越來越細,偏向于針對局部的治療,而忽視了對整體的重視。西方醫(yī)學研究學家發(fā)現已有越來越多的整合病例無法用簡單的線性還原思想解決。傳統的中醫(yī)學理論雖然強調整體性、非線性、動態(tài)性,但這種整體觀具有知覺性、猜測性和不確定性,宏觀認識與微觀結構脫節(jié),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整體觀,由于尚未找到較為合適的方法論解釋研究中醫(yī)科學的內涵,醫(yī)學科學家利用西方還原論的思想研究中醫(yī)科學,并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中西方醫(yī)學研究都在試圖尋找新的研究思想方法來解決還原論無法解釋的問題。

近20年來隨著復雜性系統理論的科學蓬勃發(fā)展,為中西方醫(yī)學研究學者帶來了新的啟示。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建立了美國圣菲研究所(SFI),重點研究簡單性、復雜性、復雜系統。他們熱衷于不同學科之間的探討與相互影響,試圖從各種不同的系統中找到共性。通過計算機仿真與模擬,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于復雜系統的新概念和理論模型,并建立了公用的,為復雜系統研究而設計的軟件平臺SWAEM。SFI的科學家通過科學的方法對系統整體論作出了科學的解答和模擬,并提供了從理論到模擬、從特性到機制的具體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應用還原分析方法選擇適當的主體作為構件,利用計算機程序刻畫少數支配主體相互作用的規(guī)則,建立各類計算機實驗模型,并在計算機實驗平臺上模擬,通過計算機仿真考察和研究模型系統的行為和演化規(guī)律,這種演化通??梢允购暧^整體行為與性質由下而上、由簡到繁的自然涌現出來,研究者可以直接觀察系統的生成、演化過程,從觀察現象中發(fā)現規(guī)律,提煉概念,形成洞見,建立理論,從而對宏觀現象作出恰當的詮釋,發(fā)現復雜的宏觀現象的內部機制。由此,很多中西方的醫(yī)學研究者得到了啟示,并且開始嘗試運用復雜性系統理論應用于醫(yī)學研究。人體中存在大量的智能主體,醫(yī)學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數據信息,都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利用現代信息手段獲得醫(yī)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資料,包括文本、影像等,借助計算機平臺建模,同時引入數理和信息科學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等對模型進行先進高效的信息分析和數據挖掘,對數據資料進行處理,從繁雜的實驗數據中找出各種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獲得有力的信息或結論[5]。2003年9月維也納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復雜系統建模研討會上,美國學者們研發(fā)出的以綜合集成為基礎的數字空間體系CWME智能系統軟件引起了各國專家的關注。該系統強調多維的自下而上的綜合集成過程,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將專家群體(各種有關的專家)、數據和各種信息與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在解決復雜性問題時發(fā)揮這三者構成的系統的整體優(yōu)勢和綜合優(yōu)勢。專家們認為,對于許多復雜現象,利用專家群體、海量數據和計算機分析技術相結合的研討廳體系的方法,可能是比較有效的。

中國的許多醫(yī)學研究者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系統復雜性理論應用于醫(yī)學科學的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產生了一系列醫(yī)學復雜性問題的新思路。如在基礎醫(yī)學方面,提出復雜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不能過分關注身體局部狀態(tài)的調整,而忽視了整個身體狀況的改善,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急需引入系統化思維,建立醫(yī)學科學中的系統復雜性研究提綱,探討生命過程中信息作用的機制和原理,生命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動力學規(guī)律,探討生命信息和環(huán)境的關系等。對于傳統的中醫(yī)學研究提出要研究復雜系統的重要思路是“有限地還原,有效地綜合”,結合多學科如血管、流體力學、神經科學等領域學者共同合作研究傳統脈學,對系統進行有效控制,應該有針對性地建模,針對復雜系統的不同側面,或者針對不同的目標,建立不同的模型。這個過程在醫(yī)學中應用廣泛,因此醫(yī)學與控制科學的協作很有意義。同時還有著名學者建議中醫(yī)的發(fā)展需要吸收其他學科的先進知識和方法,應用波動光學方法實時獲取人臉幾何數據,利用微分幾何方法對人臉表情的特征參數進行提取和分析,來實現中醫(yī)的“計算機模擬望診”。

另外,復雜性系統科學理論對于中醫(yī)藥的研究發(fā)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當前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受到了方法學的制約。系統生物學的思路與中醫(yī)整體觀相一致,為中醫(yī)藥研究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方法。研究人員利用復雜系統問題的有效模式和手段研究中應重視病、證、效結合模式,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規(guī)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把人體視為一個系統,通過測定和改變系統的輸入和輸出來調節(jié)系統的狀態(tài),結合在臨床診療中總結出的規(guī)律,把摸索出來的規(guī)律表述出來。從而推動醫(yī)藥學的發(fā)展。

4 復雜性系統醫(yī)學研究發(fā)展趨勢和前景

現代醫(yī)學作為自然科學的應用學科,其理論和方法的形成與發(fā)展,必然與其同時代科學同步。近代400多年以來,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貫穿著以分析的思維方法的傳統,由此而形成的最典型的還原研究方法成了醫(yī)學最得力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武器,在這條思路的指導下,醫(yī)學向人體結構的微觀方向深入,從人體的解剖、器官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到微爾肖的細胞病理學,達到了西方近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高峰。20世紀,隨著系統科學與醫(yī)學技術的進步,無數的事實說明,現代醫(yī)學的診治方法是先進的,但其基本醫(yī)學分析-還原論理論卻是落后、片面的。要深入徹底認識人體這個宇宙中最復雜的系統,復雜性系統科學理論的指導和相應的系統工程方法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實現兩者的真正結合,才能解決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無數復雜難題。21世紀醫(yī)學發(fā)展的生命體的復雜性決定了醫(yī)學的復雜性,心理、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生命體本身。未來醫(yī)學研究的發(fā)展,必定會更多的應用復雜科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突破線性思維和還原分析,建立非線性復雜思維模式,更加注重宏觀和系統綜合。從整體論出發(fā),以復雜系統等研究方法為手段,結合醫(yī)藥學研究的實踐以及疾病的復雜現象和復雜性特點,探討復雜系統研究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研究方法,為研究現代醫(yī)學模式和醫(yī)藥學提供了可能的新思路和新的方法論。目前提出建立的系統醫(yī)學,是從傳統醫(yī)學、現代醫(yī)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以系統哲學和系統科學理論和方法學指導下的新醫(yī)學體系[6]。就是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重新認識、集成整合現有的生物醫(yī)學理論和技術指導臨床??梢灶A見,復雜性系統醫(yī)學的創(chuàng)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它必將在醫(yī)學研究上占據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Barabasi AL, Albert R.1999,“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000,286:2-10.

2 Green D,Newth D.Towards a theory of everything?-Grand challenge in complesity and information.Complexity International,2001,8:1-12.

3 Weng G, Bhalla U,Iyengr R. Complexity in biological signaling systems Science,1999,284:92-96.

4 方錦清、汪小帆、劉曾榮. 略論復雜性問題和非線性復雜網絡系統的研究.科技導報,2004,22(2):9-11.

第9篇:系統科學理論范文

(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摘 要】課程教學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對課程教學質量進行科學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黃山學院開設的推銷學課程為研究對象,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對推銷學課程知識點教學效果和影響推銷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進行了測量,以便為更好地完善推銷學課程教學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 推銷學;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灰色評價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90262);安徽省市場營銷特色專業(yè)建設點(20100987);黃山學院校級教研項目(2011JXYJ07)。

作者簡介:占輝斌(1978—),男,江西鷹潭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級博士后,副教授,從事市場營銷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統,是信息不完全系統,由我國著名控制論學者鄧聚龍教授于1982年3月正式提出,其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現有已知的信息去揭示未知的信息[1]。課程教學工作具有多層次、多因素、多功能、多目標的特點,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是一個信息不完全明確的系統,具有灰色系統特征。本文試圖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以黃山學院推銷課程教學工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學生推銷學課程知識點掌握情況和推銷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方面對其進行評估,以便更好地完善推銷學課程教學工作。

1 研究方法的介紹

灰色關聯理論是從系統內多因素中確定主要因素進行優(yōu)勢對比的一種理論,其基本思想是根據比較序列曲線與參考序列曲線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通過灰色關聯度對評價對象的優(yōu)劣進行分析[2]。

其分析方法和步驟如下[3]

2 推銷學課程知識點教學效果測試的灰色關聯分析

本部分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黃山學院市場營銷專業(yè)學生推銷學課程一次期末考試成績。此次期末考試試題的知識點分為六類,分別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這六類知識點的卷面滿分分別為20、15、5、25、20、15,(總分100分)。參加此次考試的學生總共102名,部分學生卷面成績情況如表1所示。

以參加這次考試學生的卷面總成績?yōu)閰⒖夹蛄?,各知識點得分為比較序列,得6類知識點得分與參考序列的關聯度與關聯序,如表2所示。

就總體學生情況而言,通過對學生每類知識點的優(yōu)劣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關聯度越大,說明學生該知識點掌握情況好,關聯度小,說明學生該知識點掌握不好,需要加強。通過表2的數據分析可以發(fā)現,學生材料分析知識點掌握情況最好,這主要因為,在推銷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上每堂課都會布置材料分析習題,由此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其次分別是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最需要強化的論述題和判斷題,其次是簡答題。

3 影響推銷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測量

推銷學課程教學是課程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必然影響到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好壞。然而,在實際的課程課堂教學工作中,涉及的方面較多,影響推銷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樣化,復雜的。本文借鑒相關學者成果[4-6],結合黃山學院教學評級先關文件,主要從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能力、教學效果五大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相關指標的具體解釋見表3。

本部分研究數據主要是以黃山學院市場營銷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通過發(fā)放上述推銷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的形式獲取基礎數據。為了保證調查的有效性,本次調查采取匿名的方式填寫。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44份,無效問卷6份,問卷有效率為88%。部分學生推銷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情況如表4所示。

以這44名學生對推銷學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總評得分為參考序列,各影響因素的得分為比較序列,得五類影響因素的得分與參考序列的關聯度與關聯序,如表5所示。

對表5的數據分析不難發(fā)現,影響推銷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小順序為: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不難看出,影響推銷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分別是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其次分別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師教學的態(tài)度,影響最小的是教學內容。

4 結束語

高校推銷學課程教學工作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評價過程,其中,學生課程知識點掌握情況及影響課程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完善該課程教學工作的兩大依據。本文通過對黃山學院開設的推銷學課程的教學工作的調查,運用灰色系統理論進行了評價,為該課程教學工作決策提供了相關依據。

參考文獻

[1]殷伯名,鄧聚龍.教育動態(tài)測評方法灰色系統草根譚[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思峰,謝乃明.灰色系統理論及其運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3]鄧聚龍.灰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4]邵珠艷.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判法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4(6):495-496.

[5]鄒穎,郭世平.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高等數學教學質量評價[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