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秋詞賞析范文

秋詞賞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秋詞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秋詞賞析

第1篇:秋詞賞析范文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第2篇:秋詞賞析范文

這么貴的魚究竟是個什么鬼?馬云買這么大的魚不會吃到鬧肚子嗎?小編根據(jù)前方發(fā)回的信息,為大家介紹下這條魚的的來歷和“現(xiàn)狀”。

據(jù)天貓的小二們說,這條魚名叫藍鰭金槍魚,產自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被譽為“金槍魚之王”。不過本次展出的藍鰭金槍魚,是天貓商家在日本長崎海域養(yǎng)殖的藍鰭金槍魚。這一條重達68公斤,是在24小時內遠洋捕撈并從日本冰鮮直送過來的。

這么貴的魚,又重達68公斤,馬云可怎么吃呢?網(wǎng)友們操碎了心,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

不過今天,阿里的同學告訴小編,這條金槍魚馬云一口沒動,全被員工“一掃而光”,小編只得感慨#別人家的老板#。

今天中午,阿里巴巴西溪園區(qū)食堂爆滿,隊伍一直排到了食堂外面,據(jù)說隊伍長達300米。看來阿里內部吃貨也是蠻多的,怪不得外界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去了阿里的人都會變胖!(這是有多深的怨念,多恐怖的詛咒)

據(jù)了解,為了保持魚肉的鮮美,阿里食堂安排了3位刀工了得的大師傅現(xiàn)場片魚,一條大魚很快就被“肢解”。

據(jù)現(xiàn)場一位搶到魚的同學透露,整個過程只花了半個多小時,一千多份刺身被一搶而光,一些得到消息晚了的同學只能看看魚骨頭了,吃貨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3篇:秋詞賞析范文

一、擴大閱讀面

詩歌是一種精粹的文學樣式,語言含蓄凝練,富于跳躍性,理解與欣賞有一個從入門到深化的過程。

如果想一會兒就茅塞頓開、心領神會,或者單憑學習教材上少量的古詩詞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飛猛進,那是不切合實際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和積累。有條件的話,還可自制幻燈片,并為詩詞配上樂曲朗誦。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教師還可定期組織評比,看誰的古詩詞朗讀的好,背誦得多,看誰的賞析文字寫得好,誰的圖片設計的巧,樂曲選配的得當,促使學生廣泛涉獵,提高其感悟、鑒賞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教學古詩詞應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真正體會詩詞深刻雋永的意蘊。具體來講,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者畫圖展示、樂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誦相關古詩詞等方面創(chuàng)設情景,感染學生。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時,可配上凄婉的古典送別曲或相思曲范讀,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于憂傷哀婉的氛圍中,感受詩人的幽居苦情、離愁別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可要求學生先背誦一些熟悉的軍旅詩、邊塞詩。在相關古詩詞的誦讀、背誦的良好的氛圍中,把學生帶入特定情景,更便于學生理解岑參在詩中所描繪的塞外艱苦環(huán)境和將士為國戍邊無怨無悔的情操。

三、反復誦讀

優(yōu)秀的古詩詞意境優(yōu)美,語言富于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最適合朗讀和吟誦,大聲誦讀才能體會個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弊阋娨髡b的妙處。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應始終貫徹誦讀法:初讀識字通詞,再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領悟作者抒發(fā)的感情。以讀帶講,讀思結合,讀議結合,于反復誦讀中品味古詩詞豐富的內涵。誦讀方式也應靈活多樣: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默讀、配音誦讀、背誦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誦讀中營造氣氛,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把握詩詞的意蘊情趣。多讀、多背、多想、多記、應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基本方法。

四、比較閱讀

古代詩人很重視遣詞造句的工妙。有的詩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思緒萬千,因此能千古傳頌經久不衰。在教學古典詩詞時,教師就應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品讀賞析。替換比較,就是一個極好的教學方法。

在古詩詞教學中,還應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闊視野,深化理解。比較閱讀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題材風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學劉禹錫的《秋詞》(首句為“自古逢秋悲寂寥”)時可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短靸羯?秋思》描繪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見寂寥蕭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風蕭瑟,凄涼傷感,曲中景象無一不感染著悲秋的情調。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常人悲秋的筆調,用“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抒寫自己滿懷希望的豪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便會準確領悟詩意,加深對詩詞意蘊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

第4篇:秋詞賞析范文

1.抓作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詩人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創(chuàng)作風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亂時期,關心民生疾苦是他詩作的主要內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時期,他的詩歌多富于浪漫氣息,想象夸張是他詩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愛大自然,向往純真的愛情生活,詞作風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離,孤苦伶仃,詞風婉約低沉。

2.抓題目

有時,題目會為我們提供諸多信息,譬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這類題目就表明內容是關于詩人與友人離別的,可以猜想詩歌孕育的思想感情應該是離愁別緒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詞》、《天凈沙?秋思》之類的題目,就可以斷定詩歌內容是寫詩人由眼前秋色引發(fā)出自己內心的許多感慨等。

3.抓意象

詩人抒發(fā)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例如:折柳相送、望月思鄉(xiāng)、柳絮飄零、落葉悲秋、杜鵑哀啼、菊梅高潔、紅豆相思等等(常見詩歌意象解說見本文后面知識附錄)。例如,詩句“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諧音是“留”,挽留之意,蘊含了詩人王維送別好友元二時依依不舍的深情。

4.抓關鍵句

名句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理等方面有被人們所稱道的地方。不少詩歌,前面的寫景敘事是為后面的抒情議論奠定基礎,那些點明寫作意旨或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句子往往是在詩詞的后面。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前面描寫打獵場面,結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點出作者渴望英勇殺敵,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感情。再如《登飛來峰》中前面寫景,后面抒情,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點出自己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

5.抓關鍵詞

詩歌的傳神在于詞的巧妙運用,要認真品味色彩詞語的表達效果,尤其是要仔細揣摩動詞的含義與作用。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中的“氣”、“蒸”這兩個詞化靜為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壯氣勢。再如《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形象逼真地寫出小兒的天真頑皮,童趣躍然紙上。

6.抓表達技巧

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它是詩人用來抒發(fā)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以動襯靜、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活用典故、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結合、對比映襯、以小見大、托物寓理、運用修辭方法等。

例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兩句以動襯靜,寫蟬鳴意在襯托山谷清幽;“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句中的“千里”是虛寫而非實寫;“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借景抒情,抒發(fā)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坡運用馮唐的典故,意在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運用嗅覺、聽覺寫出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之情;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把早春細雨下的景色與煙柳滿街的景色作對比,突出了早春宜人之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比喻、對偶、擬人手法描繪了壯麗的北國雪景。

上面是賞析詩詞常用的幾種方法。當然,詩歌的賞析離不開平時的知識積累與感悟,平時應多誦讀一些文筆優(yōu)美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加文化積淀,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附:常見詩歌意象解說

第一類:自然意象類

1.月(殘月、明月、新月、玉兔、玉盤等):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xiāng)、思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2.夕陽(斜陽、落日、殘陽、日暮):多流露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4.煙、霜:多表示哀怨、惆悵、凄苦等情思。

5.風:春風――曠達、歡快,希望;

東風――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風――惆悵,游子思歸。

第二類:植物類

1.楊柳:多傳達離別、懷遠等情思。

2.落花(落紅、殘紅):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感嘆與哀愁。

3.松、菊、梅:多體現(xiàn)高潔、堅貞之志。

4.梧桐、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身世磨難的惆悵與哀愁。

第三類:動物類

1.鴉、猿、蟬、杜鵑:多傳達凄楚、哀婉之情。

2.鴛鴦、鷓鴣:多表示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第5篇:秋詞賞析范文

【關鍵詞】古詩文 基本策略 閱讀

古典詩歌和經典古文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們古代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也是為學生注入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

初中文言文教學,能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為進一步了解祖國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雖然從小學開始就接觸古典詩文,但并沒有真正掌握其學習方法和步驟,哪怕是面對文意再淺顯的詩文,卻仍是一臉茫然,很難適應中學學習;教師依舊遵循 “介紹作者――逐詞逐句串講――內容分析”的傳統(tǒng)僵化程式,效益低下;文言文本身與現(xiàn)代生活氛圍有較大距離,語言晦澀難懂。長此以往,學生便對文言文的學習喪失了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質量。

因此,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課時內學懂古詩文,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技巧,進一步提高古詩文的學習效率,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當正視的主要問題。本人總結多年古詩文教學的經驗,結合當前課改的新動向,摭談初中古詩文高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平常的教學中,導課、探究、作業(yè)等,引用切合情境的古詩文,來激感,營造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得到陶冶,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文的濃厚興趣。如,教學冰心的《母親》和《紙船》時,以孟郊的《游子吟》導入,激發(fā)學生領略母愛的共鳴;教學劉禹錫的《秋詞》時,與杜牧的《山行》比較,讓學生對秋的神韻產生共識。書聲朗朗,詩聲朗朗,學生課堂學習熱情洋溢,高效教學不言而喻。

二、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重視課內學習與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學生積累,指導學生方法,“授之以漁”。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古詩文由于距學生生活太遠,學生很難自覺自愿地產生學習動機。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精心設計導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就可以使學生盡快融入詩文情境,與文章內容來個“無縫對接”。如在教學《童趣》時,以對金色童年的深情回味喚醒學生的共鳴,來為了解沈復童年的趣事找準切入點。

2.比較現(xiàn)代文閱讀,把握閱讀方法的共性與區(qū)別,使學生能盡快掌握學習古詩文的步驟與方法,達到事半功倍、游刃有余的效果。

初中學生剛接觸古詩文,文字生疏,語感不明,要學好古詩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強誦讀。通過聽教師和音像范讀、學生自讀、齊讀與賽讀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語感。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把握節(jié)奏、重讀與語氣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南腔北調”“搖頭晃腦”等方式趣味誦讀,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一節(jié)課其樂融融,何愁效果不佳?

要使學生文言文知識系統(tǒng)化,必須重視知識的積累,做好歸類整理。積累的重點應放在文學常識、基本實詞、“之”“其”“ 而” 等虛詞積累,以及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古詩文名句的積累等方面。養(yǎng)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培養(yǎng)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文言詩詞知識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獨立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也一定會得以提升。

此外,在表達和習作中善于運用文言詞語,引用詩文名句,化用詩文境界,推陳出新,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拿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一文為范例,她成功引用四季詩文來證明小時候閱讀《千家詩》的意義,就很能說明問題,

還要善于甄別詩文的難易程度,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如《童趣》,四字詞語較多,釋詞法就可以促進學生快速譯文;而《兩小兒辯日》,就可以用分角色或課本劇來展示情節(jié);《狼》,則可以用簡筆畫來展現(xiàn)故事經過。這樣,基礎做扎實,教法變靈活,表達有用場,循序漸進,學生學習詩文的境界定會深化。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還要輔以適當?shù)膹娀柧?,把學生自主學習同教師講解導練結合起來。針對課內所學適當延伸古詩文閱讀,內容選擇既與課內接軌,題型設計也與教學重點突破和中考提升接軌。

古詩詞的閱讀賞析,如在誦讀欣賞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一詞時,教師先教給學生賞析的步驟與方法,然后再出示蘇軾的另一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進行創(chuàng)作背景、內容情感及表現(xiàn)手法的比較問答訓練,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詩詞賞析能力。

要精心選擇訓練材料,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遵循“先易后難、先主后次”的原則,逐步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而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如教學《以蟲治蟲》時,以同出自《夢溪筆談》的《石油》一文為拓展訓練材料,設計注音、釋詞、多義判斷、翻譯句子與文意問答來鞏固提升閱讀水平。

第6篇:秋詞賞析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75―0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往往會忽略詩歌的張力結構這一美學概念。下面我從美學的層面回到了文學的本體上來討論詩歌張力的美學構建。包括詩歌的張力結構和詩歌的特殊美學效應。

一、詩歌的張力結構

詩歌的張力結構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意義,詩歌的張力是內涵和外延的有機完整的結構,是情感與意象的關系。第二個意義是,是言象意之間的連續(xù)完整的統(tǒng)一。我們可以舉出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的類似解釋。

如第一個意義馬列文論中叫本質力量(知情意)與對象的關系。而西方解構主義從語言學的角度叫語言的能指性與所指性之間的關系。朱光潛先生在其著作《詩論》中以表現(xiàn)主義角度闡釋為意象與情趣的關系。而第二個意義則是被我國學者嚼爛的“聲文,情文,意文”之間產生的“神韻”“興味”“韻味”“境界”“意境”等。

這兩種精神之間便存在著張力與沖突。要么沉迷墮落,要么披著一身光彩超脫于世俗之上。而希臘人將兩者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希臘悲劇,使意志外射于意象,產生一種悲劇意識,一種張力。在丑惡缺陷鄙陋之中,人們能夠享受到美的情趣。

在我國古代經典的詩歌之中大都是情趣與意象的有機契合。富于詩歌的張力結構(注意這里是張力結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p>

――《詩經》

“君家何處?。挎≡跈M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p>

――崔顥《長干行》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p>

――陸游《沈園二首》

在這些詩中情景交融,一幅幅畫面牽引著我們的無限遐想,從而使我們游離于幻化世界中,感受著人生的冷暖,生命便超脫了現(xiàn)實的庸俗。

按著退特的說法,由詞與詞之間的組合而形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是詩歌的外延意(詞典意義),也就大致上相當于朱光潛先生的意象。它所引起的吟者的無限遐思則是詩歌的內涵意,也就大致上相當于朱光潛先生的情趣。

這不是一個事物的不同叫法嗎?

因此王劍先生把退特“詩歌的張力”解釋為詩歌的意象(外延)所引起的無限的審美聯(lián)想(內涵)之間的審美想象空間張力。這只是詩歌的審美張力結構,他沒有認識到詩歌張力的特殊美學效應。

二、詩歌張力的特殊美學效應

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談一下在中學詩歌教學中詩歌張力的美學效應,請看下面幾首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p>

――曹操《龜雖壽》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p>

――劉禹錫《浪淘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聞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p>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讀這幾首詩直覺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構成詩的意象上,形成兩種或多種相反相承的藝術形象世界。一種丑惡鄙陋,如梅菲斯特一般向下牽引著人生的沉淪,而另一種則如浮士德般始終反抗著這種牽引,勇往直前激勵著人之靈魂。這兩種力量就構成了一種完整的富于張力的藝術形象世界。給人以緊繃感,以火山爆發(fā)之前的膨脹感,以滿弓待射的感。詩人們頓悟了宇宙人生的缺陷,人生的世俗丑惡和世態(tài)炎涼后,沒有沉迷于“人生不滿百,行樂當及時”的誤區(qū)。在這里人的靈魂沒有滑向墮落的萬丈懸崖,而是反抗著墮落,反抗著骯臟,以勇士般的氣魄“不管前面是萬丈懸崖,還是地雷陣,都將勇往直前,死而后已?!?/p>

在吟詠這些詩歌時,我們的心靈有被蹂躪后的解放感,有靈魂久處泥淖之中而重沐陽光的清潔感,有敢于直面生命悲劇,為生命質量沖鋒陷陣的豪杰感。

第7篇:秋詞賞析范文

第一招,讀詩題,明確描寫內容。

詩題是詩歌內容的高度濃縮,除少數(shù)詞曲外,大多數(shù)詩詞的標題都或明或暗,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明詩詞的描寫內容。有“送”“送別”“餞別”字眼的為送別詩,一般抒發(fā)惜別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讀題目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朋友是杜少府,送別的事由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聯(lián)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表達了作者寬廣博大的情懷和對友人的勸勉之意,這樣全詩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有“望”“游”“登”“過”“行”字眼的為山水田園詩,一般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fā)壯志豪情,如《望岳》《游山西村》《登飛來峰》《錢塘湖春行》等。以《錢塘湖春行》為例,題目就直接告訴我們作者是在春天游覽錢塘湖的,交代了游覽的總地點和季節(jié),聯(lián)系詩歌的具體內容,本詩主旨就豁然開朗了。有“塞上”“塞下”字眼的為邊塞詩,一般描寫塞外風光,表達思鄉(xiāng)愛國之情,如《塞下曲》《使至塞上》等;有的標題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環(huán)境,甚至還點出人物的心情,如《春夜喜雨》,一個“喜”字透露出詩人驚喜激動之情。詞曲中的題目往往就是所寫對象或中心事件,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沁園春?雪》等。

第二招,察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與詩人所處的時代及詩人的生活遭遇等息息相關。通過作者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助于從整體上了解詩歌的主旨和表現(xiàn)形式。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如南唐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币獪蚀_鑒賞該詞,必須結合詞人的身世來理解。本詞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由于江山易主,昔日威風凜凜、享受榮華富貴的帝王,突然變成了失去人身自由的階下囚,其生活的強烈反差,激起了詞人深沉的憂愁,所以李煜的詞作充滿了強烈的痛苦和無邊的憂愁。該詞是李煜自述其囚居生活的名篇。詞的上片主要寫獨處的情景,一個“鎖”字,透出了囚禁生活的痛苦與不自由。下片寫離愁,詞人賦予看不見、摸不著的離愁以具體生動的形象,點明全詞主旨,真切感人。又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我們必須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shù)曲折”。

第三招,抓詩眼,把握主旨。

詩眼者,詩歌之靈光匯聚的核心詞語也。打開這個詞語,便可以觸摸到詩人的心跳,窺見詩人的心境,進而測量到詩人的心溫。“詩眼”既可以是具有點題作用的關鍵詞,也可以是具有獨特的輔助詮釋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詩眼”,就是找到了詩歌的主旨,找到了解讀詩歌的曲徑、幽徑、妙徑。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比~“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xiàn)力。其表現(xiàn)力既體現(xiàn)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lián)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xiàn)在感情融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鳖}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lián)緊扣“幽”字展開,首聯(lián)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靜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寫環(huán)境的“幽”:頷聯(lián)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huán)境的清幽;頸聯(lián)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huán)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lián)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那么怎樣才能抓住詩眼呢?

一、注意位置。詞曲中,詩眼一般在下闋、下片中,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山坡羊(潼關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二、注意表達方式。絕句律詩中,詩眼一般為議論句、抒情句,如《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次北固山下》中“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論詩》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shù)百年”等。

第8篇:秋詞賞析范文

[關鍵詞]古代文學 唐詩宋詩 異同比較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1-0071-02

一、唐宋詩歌異同深入研究探討

唐宋階段古代詩文學,是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重頭戲。教師帶領學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詩歌”兩種迥然不同的審美體裁,是對唐宋詩歌進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在進行唐宋元階段古代文學課程講解時,可以從“唐宋詩歌存在異同”話題入手,帶領學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唐代詩歌風格賞析

唐詩,從總體的謀篇、布局上來看,給人的感覺是氣韻流暢,富有醇美情調。唐詩以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改變以往詩體的寡淡和繁縟,換之以全新的短小精煉、語淺情濃、形神兼?zhèn)?、生機蓬勃之感。比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作就以“清新、活潑、生動”見長,他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人深感到濃濃的依依惜別的人情味。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娭谐錆M了盎然情趣,感慨而不消極。由此可見,唐詩作者通常都是將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相結合,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出唯美景象,倡導氣勢蓬勃大氣。所以唐人所著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普遍偏于雄渾開闊、唯美而富有浪漫情調。唐代詩人對抒情詩作風格的偏愛,促使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更加側重于抒情。無論是花、葉、樹、蟲、鳥,還是風、雨、雷、電、霧,都能讓詩人瞬間捕捉到此時此地與心靈相通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借以抒情達意。因此,唐代詩人所著詩作都極具深切情意,富有生機盎然的激情。

(二)宋代詩歌風格賞析

而宋代詩作就和唐代詩作的深厚濃情、多情迥然不同。宋詩在情調和審美上普遍側重于“思辨”,宋詩擅長“析理”。宋代詩人普遍都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投身創(chuàng)作,力圖通過詩意來周密地表達出哲理。宋代著名詩人朱熹在其詩作《觀書有感》中借景喻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谶@首詩作中,朱熹通過“水清澈,是因為源頭活水”,來啟示人們要持續(xù)接受新事務、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本領,充實自己。鼓勵人們用不斷求知來開拓人生新領域、提高人生新境界。王安石在詩作《梅花》中寫到:“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彼麑⒊橄蟮娜松芾恚瓒旌?、梅花盛開等景物來進行暗喻,用詩化了的景物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寓意極其深邃。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詩作是在蘇軾游覽了廬山風光之后所進行的總結,其在詩中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景致,并且借景喻理,從中啟示出深刻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這首詩作的特點不在于抒情,而著重于借物來暗喻的“理趣”。由此可見,宋詩和唐詩的富有浪漫情趣迥然不同。相比較而言,宋代的詩作更加顯出理智和思想境界的深邃。宋詩之所以具有如此獨特的詩風,其實是源于宋詩作者普遍都以“儒家老莊哲學”的沉穩(wěn)靈秀和通達敞亮作為詩作的研究根基。宋代詩作借物、借景象進行感情抒發(fā),從議論中透析出人生哲學道理。濃郁、多變、邏輯嚴密的哲理思辨度,遠遠超越了詩作中的形象思維。當然,在宋代詩作中也有飽含抒情風格的詩作,但是宋代詩人通常都會在詩作創(chuàng)作的深情之內,十分靈活地將哲理摻入其內,這樣詩作就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境界上的飛躍和提升。宋代詩作在客觀冷靜地觀景、觀物的同時,也理智客觀冷靜地對人生境界、對哲學深度進行了很到位的審視。

(三)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

綜觀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詩作側重于抒韻,在詩作中更多的是活潑而生動的景物形象描寫,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詩作側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詩作中更多的是詰問和追問道理,十分富有哲學研究價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學家繆鉞在《論宋詩》一書中所言:“唐詩如芍藥海棠,裱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p>

二、唐宋詩作風格迥異事出有因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詩作各自所繼承的研究詩作對象的歷史基礎條件迥然不同

毋庸置疑,擺在唐代詩人、宋代詩人面前的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時期,而唐詩、宋詩所進行研究和可進行參考的詩歌遺產著作的歷史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唐代詩人普遍都是在研究和參考了六朝詩歌歷史遺留著作的前提和基礎上,才將詩歌創(chuàng)作的體裁予以進一步擴展和充實。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顯著標志時期就是盛唐時期。這個時期是唐代詩人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歷史階段??梢钥闯?,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都是以六朝詩歌的體裁、詩體形式、辭藻、音律為基礎的。毫無疑問,六朝詩歌為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強大基石。但是,六朝詩歌在詩體上明顯存在著詩體不成熟、辭藻膚淺、文風形式僵化的弊端。于是唐代詩作者有廣闊的對詩作進行開發(fā)、改良的空間。再加上盛唐時期歌舞升平,太平景象也催生出了更多帶有“唯美浪漫情調、歡樂開懷抒情達意”的詩歌體裁。廣闊的詩作發(fā)展空間,也促使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詩作門類派別。比如詩仙李白的“浪漫詩”, 詩佛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等,他們共同將唐詩推向了詩作創(chuàng)作多產、氣勢輝煌的一個頂峰。在盛唐之后,中唐還出現(xiàn)了著名詩作者韋柳、元白、韓盂;晚唐也出現(xiàn)了著名詩作者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他們雖處在不同的時期,但都共同將唐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推舉到了全新的高度。

唐詩在詩作過程中所取得的巨大“體裁”成就,使得宋代詩人清醒地意識到,任何在詩歌體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和唐代詩人在詩歌發(fā)展中的優(yōu)渥條件相比較,宋代詩人只能在繼承唐代詩人詩作的原有框架內迂回曲折、獨辟蹊徑。所以,宋代詩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了必須要從唐代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尚未完善之處去進行開掘、創(chuàng)新、疏通。于是,宋代詩人果斷地放棄了對六朝詩作體裁的繼續(xù)研究和探討。他們巧妙地選擇了杜甫及若干中晚唐時期的詩作者作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的對象。而且,宋代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格式、詩作表達等諸多方面,都兼顧了詩仙李白詩作的奔放豪邁氣魄、詩魔白居易詩作的氣勢暢達、通透,以及韓愈詩作的遒勁合為一體。這樣就使得宋代詩作呈現(xiàn)出了“以景物抒情達意為詩,以哲理析理為詩,以才學精妙為詩”的辯理、析理、逐理的詩作特點。在“變”還是“不變”之間,宋代詩人非常明智地在詩作創(chuàng)作上選擇了“大膽求新、勇于求變”的做法。而且,宋代詩人還別出心裁地對舊體詩作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融合其所處時代的歷史特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宋代詩歌體裁和風格意境。

(二)特殊歷史條件下學風政風的差異

唐宋兩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學術氛圍息息相關。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文化氛圍舒緩。因此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天賦極高的詩作者,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彰顯出了氣勢雄渾而又氣韻靈動的盛唐詩作高產氣象。同時,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者還在貴族政治統(tǒng)治中,以詩歌作品來游走于權貴門第之間,所以唐代詩人勢必要考慮到貴族的審美需求和興趣偏好。而對比來看,宋代政治態(tài)度保守,軍事上也比較軟弱。宋代王朝在整體機制上就缺乏唐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渴望振興國家的氣魄。而且,宋代很多詩歌作者都出身于平民,比如未入仕途之前家境貧寒的著名詩作者歐陽修。他出身平民,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能更深刻體會到民眾的疾苦。同時,很多宋代的詩作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他們不但是詩歌創(chuàng)作者,同時還可能是官僚政客家中的門客,更是頗有藝術造詣的學者。所以,宋代詩歌作者不但在知識結構上比唐代詩人要深邃淵博,而且還是當時重要政治階層的精英力量,他們在進行詩作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能支配宋代政治格局的發(fā)展,從而能極大地推動詩風的改進,使得思辨分析和理性議論更充分地滲透宋詩內。

總之,唐詩重抒情,宋詩側重于思辨。唐宋詩作之所以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風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詩作所繼承的歷史詩作研究基礎存在差異,以及詩歌文學創(chuàng)作所處歷史時期的差異和規(guī)律使然。詩分唐與宋,情理各具異曲同工之妙。

[ 參 考 文 獻 ]

第9篇:秋詞賞析范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通行注本所選的李清照《聲聲慢》詞,也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所選文字,該書注其出處為:“選自《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然查徐培均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集箋注》,與教材文字有兩處不同:“怎敵他、晚來風急”句中“風急”作“風力”;“如今有誰堪摘?”句中“堪摘”作“飲摘”。①然,較之“風力”,“風急”更具動感,更能襯托詞人凄寒的心境?!盎终敝皬毕邓卧~常用字,義為高興?!安桓吲d摘”和“不忍心摘”語意上有細微的不同。較之“忺摘”,“堪摘”更為準確地摹寫出詞人對“憔悴”黃花憐之亦自憐的心態(tài)。此外,標點,特別是感嘆號,也存在與出處不一致的情形。又,人教版的《聲聲慢》“選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經查對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教材同樣存在用字、標點與選本不一致的情形。入選教材的詩詞,自以流行注本所選為佳。教材擇善而從無可厚非,但為嚴謹起見,注釋宜做如下說明:個別詞句從通行注本。

若通行注本作品的文字存有爭議,教材如何擇善而從就不妨探討一下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薄巴韥盹L急”又作“曉來風急”。唐圭璋《讀李清照詞札記》:“此詞上片既言‘晚來’,下片如何可言‘到黃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語重復,殊不可解。若作‘曉來’,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從字順,豁然貫通。“曉”“晚”二字之區(qū)別何在?“曉來風急”乃寫一整天情事,“晚來風急”則寫一晚間情事?!堵暵暵?gt;所寫實事有:飲酒澆愁、秋風送雁、黃花落地、雨打梧桐。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發(fā)生于“晚”“黃昏”這同一時空條件之下。例如,古人于卯時飲酒稱“卯酒”,亦名“扶頭酒”,便在曉時?!把氵^”和“細雨”不太可能同時,“雨”中飛雁畢竟少見。而“風急”和“黃花”存在因果聯(lián)系:正因“曉來風急”,方才有“憔悴”“黃花堆積”?!堵暵暵返臄⑹拢前凑辗鲿?、白天、黃昏、天黑的時間線索展開的。說《聲聲慢》寫女詞人一整天的活動,符合詞作的內在肌理。故比較權衡,當是“曉來風急”吻合詞境。在這一點上,教材倒不妨擇善而從。

此詞聲譽鵲起,被評家視為李清照代表作,主要原因在詞中所用二十個疊字。古今各種賞析文字對《聲聲慢》所用疊字贊譽已多。其中,尤以傅庚生的分析最為細膩:“良人既己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尋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zhèn)€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

但傅先生的分析基于“良人既已行”這一判斷,于詞作實無內在的依憑。教者往往僅僅注意詞篇中運用大量疊字,對全首不同尋常的藝術特色反而有所忽略。此種情形,從教材的引導可見端倪。人教版教材要求“研討”開頭三句“所抒發(fā)的感情的不同層次”④,蘇教版教材要求“討論”“疊字所包孕的情感內涵及其遞進層次”⑤,理解詞境,殊不在此。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疊字上,不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略了此篇不同尋常的藝術特色。這種情形,誠如葉嘉瑩所說:“一般人只知道贊美李清照的《聲聲慢》 -詞在開端連用了十四個疊字,實在只是從皮毛上的一種認識而已。”⑥

《聲聲慢》之情感,唯歷經滄桑之女子能有之;《聲聲慢》之筆墨,唯才華橫溢之詞人能出之。故教學此篇,不可忽略全篇不同尋常的藝術特色。所謂顧及全篇的“特色”,乃指此篇獨有,而他篇無有,或鮮有,或未能臻于此詞意境者。此方為教學應當著力之處。筆者體會,此詞藝術特色的欣賞應注重三個方面。

所當注重者之一,情景關系的處理。緣情布景,情隨境遷,景有層次的變化,情有微妙的不同,終歸結于一個“愁”字。試做全詞情景聯(lián)系的檢索。“尋尋覓覓(情:惘然若失),冷冷清清(景),凄凄慘慘戚戚(情:凄慘憂戚)。乍暖還寒時候(景),最難將息(情:嘆老傷衰)。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情:寒意難敵)、晚來風急(景)!雁過也(景),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情:思舊懷鄉(xiāng))。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景),如今有誰堪摘(情:落寞凄愴)?守著窗兒(景),獨自怎生得黑(情:煢獨凄惶)。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景)。這次第(景之總述),怎一個愁字了得(情:愁之總括)!”綜觀全詞,層層畫面無不染上秋愁之色彩,心理起伏皆與景物更迭發(fā)生著密切的配合,在心境與物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愁緒愈積愈濃,最后達到難以遏制的地步,化作“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聲令人九曲回腸之哀嘆。

所當注重者之二,意境的營造。從整體意境構思看,詞人進行的是一種“滾雪球”式的推進描寫。“風急”“雁過”“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這些典型意象組成了一幅幅凄涼的圖景,著力地表現(xiàn)出一種無可奈何、無處擺脫的凄苦心情。這里,不使用一個典實,不抹上一點粉澤,只是一個歷盡風霜無所適從的女詞人,把從早到晚所感受到的情境做了如實的描繪。矚目全篇,無一字無一句無一事無一物不是在抒發(fā)愁情。風急雁來、黃花憔悴,已經足夠牽動女主人公的無限愁緒,而“守著窗兒”聆聽不停敲打梧桐樹葉的連綿細雨,“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惱人的聲響更是聲聲錘擊著詞人凄冷的內心。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了一幅幅悲凄畫面,種種惹人愁思的景物,不斷加濃女主人公內在的愁緒,女主人公如泣似訴的形神姿態(tài),于幅幅畫面中宛然可見。

所當注重者之三,韻律聲調的美妙。首先是用險韻。清代萬樹《詞律》:“觀其用上聲、入聲,如‘慘’字、‘戚’字、‘盞’字、‘點’字、‘滴’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諧協(xié),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聲填入也?!嵴啤兑装簿邮渴螺嫛罚骸捌淝镌~《聲聲慢》云:‘守定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真不許第二人押也?!雹嗟诙说故怯械?,辛棄疾《賀新郎》“馬上琵琶關塞黑”之句當可與之媲美,但宋詞中畢竟少見。至于舌、齒兩聲的運用,則可說是獨步南宋詞壇。對此,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有一具體而微的分析。“用舌聲的共十五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且齒聲的四十二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全調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shù)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這應是有意用嚙齒丁寧的口吻,寫自己憂郁惝恍的心情。”全詞誦讀朗朗上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波瀾起伏,富于音樂之美。

很少讀到對<聲聲慢》的批評。但古今評家批評之聲并非沒有。這些批評是否有理,值得一評。首先是質疑疊字的運用。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zhí)是以論詞,不免魔障?!雹馊~嘉瑩認為,“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八個字不錯……后面六個字‘凄凄慘慘戚戚’就不免給人以疊床架屋的感覺了?!惫P者認為,不以疊字論詞,無疑是正確的;進而否認《聲聲慢》疊字運用的成功,不免偏頗。此詞疊字的運用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試看唐代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菊》),被人譏為笑柄。元人喬吉《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效顰之作,游戲之語,讀之全無意味。疊字本身即具鍛煉堆砌性質,吻合詞境,氣脈貫通即可。“疊床架屋”之說,是不是一種苛評呢?

其次是指責詞作“傖氣”。所謂“傖氣”,指粗俗之氣。清代許昂霄《詞綜偶評》:“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孫致彌《詞鵠>則云:“《聲聲慢》疊用三‘怎’字,雖日讀者全然不覺,究竟敲打出來,終成白璧微瑕?!惫P者認為,“傖氣”一說反映的是評家不同的雅俗眼光,卻不是評判詞作高下的標準。《聲聲慢>不用一個典故,且以口語入詞,明白如話,令販夫走卒皆可聽懂,又本色當行,格高韻絕,渾然天成而毫無粉飾之跡,應當說是達到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至于“怎敵他、晚來風急”,“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5句中的“怎”字,皆以反詰句式加強語氣,以縱恣之筆墨抒寫悲愴之情感,詞人凄慘悲戚之心境似可觸摸。“怎”字三用,雖字面相犯,但既然“讀者全然不覺”,不正可以說明作者的用詞是十分精當?shù)膯幔?/p>

再次是認為歇拍系“沒要緊語”。清代王又華《古今詞論》引張祖望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沒要緊語也?!瘜Υ?,葉嘉瑩解釋道:“李清照《聲聲慢》詞的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雖是白話,但卻犯了一個毛病,那就是說明的成分太多了,因為文學是要‘表現(xiàn)’而不是‘說明’的。憂愁是不需明說的,表現(xiàn)出來就好了?!?,筆者認為,詞人之“愁”,如前所述,包含著“難以捉摸”的內容,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解讀的空間?!霸跻粋€愁字了得”,是一句反詰語,說明女主人公在這“愁”字之外,尚有更廣泛、更幽深的情緒未能包孕進去。這個“愁”字,表面看是一個“露”筆,實際上卻是一個“藏”筆,頗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何況,乍暖還寒、淡酒澆愁、北雁南飛、黃花滿地、窗口守望、雨打梧桐,詞人愁情之深、之濃、之廣,在這些意境中雖有足夠的“表現(xiàn)”,但缺失囊括主旨的點睛之筆。那么,在充分“表現(xiàn)”的基礎上來一個“說明”,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第16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⑦⑧⑨轉引自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第53、49、50、53頁,濟南出版社2005年。

③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第3頁,北京出版社2003年。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