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對人文主義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人文主義的認識

第1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七棵樹鎮(zhèn)中心學校    張麗慶

摘要:“語文主題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的產(chǎn)物,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的學習模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廣泛閱讀來實現(xiàn)“提升學生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重塑學生的精神生活”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主題學習  廣泛閱讀  學習目標

“語文主題學習”是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是順應時展的產(chǎn)物。該實驗是由國家督學、著名特級教師李希貴在2006年提出的,該研究以山東為試點,之后在全國各地得到了響應。什么是“語文主題學習”?要從“主題”二字入手。在今天,“主題”二字鋪天蓋地而來,“主題餐廳”、“主題賓館”、“主題晚會”、“主題公園”……應有盡有。那么何為“主題”呢?所謂“主題”,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nèi)容核心”,其次,“泛指談話、文件、會議等的主要內(nèi)容”。由此可見,“主題”一詞的內(nèi)涵可大可小,使用范圍亦是相當廣泛。而“語文主題學習”則是根據(jù)語文教材來明確相應的閱讀主題,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資料,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深化對主題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有效地提升,并且從整體上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主題學習”的本質就是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靠補課,也不要沒完沒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大量閱讀,海量閱讀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nèi)绾巫龊谩罢Z文主題學習”呢?如何才能引導學生準確廣泛的閱讀呢?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利用這樣的機會來扭轉現(xiàn)在語文所處的尷尬局面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要從思想上扭轉,摒棄舊觀念,學習新理念。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生被動的接受,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致使對語文失去了興趣?,F(xiàn)在,作為教師,學生的引導者,必須摒棄這種舊觀念,認真學習“語文主題學習”新理念--——“語文是學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要敢于取舍,引導學生“反三歸一”, 通過大量的閱讀,最后感悟出點兒什么,慢慢感受就深了,積累多了,認識就深厚了,這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其次,要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將語文教材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相結合。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我們要向40分鐘要質量,要倡導“簡簡單單的教語文,快快樂樂的學語文”。我們要利用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學習課本,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進行閱讀,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要帶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也可以帶著批判的思維有選擇性地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

再者,要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古語云:“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我們教學生閱讀,不如教他們閱讀的方法與技能,培養(yǎng)他們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不同的階段,確定不同的圈點勾畫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批注、摘抄的技能,并養(yǎng)成記錄瞬間感悟的習慣,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品味和賞析。“語文主題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掌握文本之法,進行語言積累,進行表達實踐,從而不斷內(nèi)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

總而言之,“語文主題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學習、變革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語文人不斷的學習、探究與創(chuàng)新。我們要秉承“提升學生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重塑學生的精神生活”為目標,一路奮勇前行。

第2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啟示

1 人文主義思想的內(nèi)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fā)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jīng)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nèi)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智力,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以此與神權相對立?!叭诵哉摗笔侨宋闹髁x者的理論綱領。

(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人文主義者提出“個性解放”,肯定現(xiàn)實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從而打上了資產(chǎn)階級的烙印。

(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者鼓吹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他們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jù)。

這是人文主義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現(xiàn)代性的人文主義是在19世紀作為術語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問世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唯科學主義的反撥,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個性、不可預料性、非工具性等?,F(xiàn)代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一種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棄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漠視,把人看作宇宙間 最高價值來尊重,肯定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意義。強調(diào)人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不是烏托幫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規(guī)律之外,還是精神性的存在。但這種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須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臺上,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規(guī)則。

2 人文主義思想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人文主義特征,營造鮮活的人文教育氛圍,直接體現(xiàn)人文主義理念與特征的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性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得以實現(xiàn):

(1)改變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diào)學習者的主體因素和心理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情和個人需要,提倡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nèi)的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是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思維品質的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造就學生的人文素質。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主張學習者與教育者分享控制權;主張以協(xié)商的形式進行學習;主張共同承擔;主張學習內(nèi)容要符合學習者自身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人文主義教學大綱強調(diào)學習者要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比如自我決策、自我選擇并實施學習活動、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愛等。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學習者的指導者和顧問。人文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教學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它強調(diào)每一個學習者皆有學習潛力、學習天賦;學習應當是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自由學習等等。人文主義教學大綱的遠期目標是培養(yǎng)符合人文主義心理學標準的人才;其近期目標則是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jiān)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fā)展,自我檢查評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擴招的形勢下,由于學生的水平各異、學習能力各異、學習策略各異、學習動機各異以及普遍的師資匱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學習中心”或“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甚至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自主學習英語,從而最大程度地實行個性化學習。校園網(wǎng)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室時空限制,構建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在校園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開展學習,需要學多久就學多久。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習材料,設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進度,不斷作出調(diào)整,并最終實現(xiàn)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

(2)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試點實施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次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來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yōu)橐月犝f為主,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實用能力上來。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更加注重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改革內(nèi)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把現(xiàn)有的大綱朝著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方向改變;二是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三是改革評估方法。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盎谟嬎銠C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優(yōu)點:①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②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③光盤多媒體教學與網(wǎng)絡教學相結合;④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這些優(yōu)點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內(nèi)涵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

(3)改革評估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要求評估方式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眾所周知,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根據(jù)被試的考試分數(shù)來衡量其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測試中要充分考慮試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實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響(impact)和可實踐性(practicality),利用測試的反撥作用來促進教與學的理念的變化,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良好的語言測試應該建立在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學習論和心理測量學等理論基礎之上,它是教學工作的輔助手段,并只能服務于教學工作。

3 結語

基于上述分析,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必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不是簡單地移植國外二語教學理論;二是推行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改革評估方式,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因此我們只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把單純對教學法的研究轉移到對教學法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雙軌研究方向上來。

參考文獻

[1]蔡基剛. 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2).

[2]程曉堂. 論自主學習[M]. 學科教育, 1999.

第3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前一段時間人人網(wǎng)刪除朱總理相冊,網(wǎng)上就有一些中國人懷疑這同日本有關,并發(fā)表了一些偏激言論,今天我抽出時間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首先,該事件為日本人操縱這種觀點是站不住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即使再猖狂也不可能對中國網(wǎng)絡干涉到這種地步。另外,朱總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國務院總理了,即使我們贊揚這位總理,和他們的利益也沒有什么沖突。有些人直接把這件事和人人網(wǎng)賣給日本人兩件事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再加上中國人對日本的厭煩抵制,得到的和日本人有關結論。這是不合情理的,另外如果是日本人干的,那后來事情一定會有很大的波瀾,當然,實際上沒有。

那么,究竟誰是該事件的幕后操縱者呢?雖說要推測一下,但由于某種原因,在這里很難說太多,我得出的結論我自己都不愿意去相信,就像泊松不愿意去相信自己計算出“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亮斑真的被別人觀察到了一樣。因此只提一下我的推測過程,結論就不講了。

操縱刪除總理相冊的人或組織,一定是對人們在網(wǎng)上稱贊這位總理感到不滿。這就令我感到疑惑,人們是不是在稱贊朱總理時,無形中透漏出對某組織,個人,集團等的不滿呢?比方說,看到昔年叱咤風云的總理如今在閱兵場上只有一個鏡頭,我們?yōu)榭偫砀械叫乃岬耐瑫r,還會想到一些什么?一些贊揚總理的言論中,還帶著一點什么呢?這讓“那些人”看到,聽到,他們會怎么想?于是……

寫到這里為止吧。

第4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普及到各個學校和家庭。順應時展,充分利用好網(wǎng)絡資源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經(jīng)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筆者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有了一點新的認識:

一、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把信息技術有機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一樣自然流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信息技術不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是成為基本的知識載體、教學媒介和交流工具,如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數(shù)據(jù)管理、收發(fā)郵件等。學生可以用計算機來獲取、處理和存貯信息、表達思想、交流信息和解決問題,從而能進行發(fā)現(xiàn)、探索、合作以及問題解決等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可以用它來進行輔助教學、教學管理、輔助測驗以及備課等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使信息技術由輔助教學手段發(fā)展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yǎng)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只有在教學中把握好這些因素,才能叩擊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使其產(chǎn)生求知的欲望,最終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那優(yōu)美的詩詞句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課件或網(wǎng)絡對其的展示和呈現(xiàn)是比不上眼前老師一段深情并茂的優(yōu)美朗誦來得真切。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最終將打破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師對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復強調(diào)和不同形式的檢查考試等外力來推動,新課改背景下的計算機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獲得知識是在教師、同學的幫助下,通過獨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協(xié)作交流來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面對的認知材料也不再是教師單一的口頭講述和粉筆板書,學生是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不再是簡單的“存儲器”,在媒體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面對鮮活多變的認知材料、形象生動的媒體資料、形象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成為學習主人的體驗中,他們的情感得到健康發(fā)展,個性得以完善。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幾種教學模式:基本模式是一個由一臺多媒體電腦、一部多功能投影儀和一些音響、影像設備組成的“多媒體教室”,在這教室中,用電腦來播放教學軟件,教師根據(jù)需要把電腦顯示器上的內(nèi)容通過投影儀投影到大屏幕上,利用電腦中的語文教學軟件配合講課,必要時用上幻燈、電視錄像等工具進行教學,一般用于教師以演示、講授為主的課程,媒體主要起到輔助教師教學的作用,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為較高層面的模式。理想的實施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老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分析問題,通過因特網(wǎng)或其它途徑收集數(shù)據(jù),有些信息學生可以詢問老師而獲得,但老師對于學生的問題只回答是與否,不直接解釋;學生基于所收集的各種信息,提出關于該問題的一種解釋或解答,提交全班討論,最后得出全面而正確的結論。這種教學模式強調(diào)學生發(fā)現(xiàn)并獲得知識的過程,對教學設備和語文教師以及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促使師生的角色發(fā)生變化

從根本上講,使用計算機將文字、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制作為課件并在課堂上展示的教學方式仍屬于教師單向灌輸?shù)膫鹘y(tǒng)教學模式,這使用多媒體教室就足夠了。隨著課改精神的不斷滲透,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教師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課件制作員、課程輔導員、網(wǎng)絡領航員、技術服務員、設備管理員等。

信息社會對師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師生都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師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如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檢索獲取信息的能力、善于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進行學習的能力等。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實施網(wǎng)絡教學,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對網(wǎng)絡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

第5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案例 智者學派 亞里士多德的人文主義思想 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2)10-054-01

人文主義思潮在西方那塊沉睡的土地上破土而出,使“神意學說”籠罩的土地上綻開了一個裂口,從此,這個裂口被越撕越大。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使人類開始發(fā)現(xiàn)人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中的“突出”作用,開始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和力量,認識到人類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指出天堂和來世是虛幻的境界,現(xiàn)實社會才是人類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所在,在這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逐漸由古代的朦朧稚嫩到成熟,并且成為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專制,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強大思想武器。現(xiàn)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文的教學案例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設計

1. 識記:智者學派的概念,“人是萬物的尺度”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觀點。

2. 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積極性和局限性。

3. 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對智者學派出現(xiàn)的背景、主張及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智者學派出現(xiàn)的背景、主張及影響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公元前5世紀,隨著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希臘開始了一場關注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智者”運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格拉,他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xiàn),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的觀點進行了批判繼承,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體現(xiàn)了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這一觀點為希臘全民所擁護并推動了城邦的發(fā)展。柏拉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亞里士多德則特別強調(diào):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這些思想對后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chǎn)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和進一步發(fā)展的過程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教材由三個子目構成,第一目是“人是萬物的尺度”,第二目是寫蘇格拉底對“人是萬物尺度”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第三目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一目先用一個自然段寫了“智者學派”出現(xiàn)的背景。古希臘人信奉多神教,相信神能主宰人間禍福,為了討好神,祭奠神而舉行各種節(jié)慶。于是這些神話也成了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的題材。公元前5世紀以后,古代希臘奴隸制經(jīng)濟進一步繁榮,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起來,并達到頂峰,雅典成為古代希臘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面對人在社會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學者開始懷疑社會現(xiàn)實和宗教,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人本身。在公開化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shù)學等知識,于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教材中利用“歷史縱橫”附屬材料講述了何謂“智者學派”。它把“人”作為研究中心,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最初表現(xiàn)。同時,它也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求,都是萬物的尺度,于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就沒有可依據(jù)的客觀真理來判斷孰是孰非了。但從整體上看,普羅泰羅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體現(xiàn)了古代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不但體現(xiàn)出初步的唯物主義思想,而且打擊了迷信思想,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智者學派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作用,總之,它的這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xiàn)。

第二目寫蘇格拉底對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批判繼承發(fā)展。相對于智者學派否定神,突出了人的價值,這對于反封建神學是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但智者學派認為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這就過分強調(diào)了人的個性,否定了公眾的道德標準,于是蘇格拉底針對雅典社會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為了重建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在此基礎上,他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于知識,最高的知識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知識,于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第6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人文主義;理性;理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3-0083- 02

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是哲學的最高的目標,這是眾所公認的認識世界的阿基米德點??ㄎ鳡栐谄涿度苏摗分性v到:“從人類意識最初萌芽之時起,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一種對生活的內(nèi)向觀察伴隨著病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人類文化越往后發(fā)展,這種內(nèi)向觀察就變得越佳顯著?!?/p>

一 、“人的發(fā)現(xiàn)”的革命

瑞士學者布克哈特認為:“在中世紀,人類只是作為一個種族、民族、黨派、家庭或社團的一員”,處在一層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紗幕之下”。人文主義使人們的目光從天國降到了人間,將人類從理性的迷茫之中解脫了出來,人類的自身的本來的面目得到了重新的展現(xiàn),人的現(xiàn)實性、獨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新的挖掘。他們將古代的關于人的自身的理性的認識納入到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體系當中,在更廣泛和更高的層次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偉大。那么,人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是什么呢?

(一)人文主義發(fā)現(xiàn)了多元的人。它追求人的多元化的發(fā)展,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是有個性的,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是多元的,反對統(tǒng)一化、普遍化的要求。正如卡西爾認為的那樣,人是“符號的動物”的概念應該來取性動物的說法,人任通過“勞作”所產(chǎn)生的文化成果集中地表現(xiàn)為各種符號形式,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正是通過這些符號的研究和認識,總體性的人才能被揭示出來。語言、神話、宗教、藝術、歷史都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組成部分,這些部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的人。

(二)人文主義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的自由。當時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自我發(fā)展的自由,打破教會繁瑣的宗教禮儀的束縛,然而最重要的是擺脫思想的禁錮,實現(xiàn)個人思想的自由。具體而言就是,讓自己可以發(fā)展自己的一切的個性,比如說愛情的權利、物質的享受、榮譽和友誼的追求等等。但丁認為,自由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意志的自由,意志自由是關于意志的自由判斷,人能夠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判斷選擇生活的道路。

(三)人文主義發(fā)現(xiàn)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價值。自然科學的興起是其理性的方面的論據(jù),而之所以說其有非理性的方面就是因為上面所說的多元精神、自由精神的結果,它往往表現(xiàn)為反對限制和統(tǒng)一,追求個體的多面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時期自然科學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理性的精神正是古希臘、羅馬哲學中自然傾向的繼承,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人們利用理性和自然科學作為反對宗教神學、蒙昧和無知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人們利用理性和科學來鼓勵科學研究,追求科學知識,提高人類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能力,正如達芬奇所言“好人的天生的欲望是知識”,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理性的力量在這一時期并沒有超過人類控制的范疇,它主要還是作為人個性解放、反對神學工具的面目出現(xiàn)的。

二、人文主義的另一個視角

人文主義者克利斯朵夫?馬婁(1564-1593)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當中記載了一段天使、兇神和浮士德博士的對話,描寫浮士德博士在書齋里,天使和精靈同時降臨,天使代表教會,要他讀《圣經(jīng)》,精靈代表科學,要他去追求科學,他內(nèi)心矛盾,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后者。浮士德說:“這些念頭已曾長期占據(jù)我的心靈!我是否應讓精靈替我去來我索要的一切,為我解決全部的疑難,為我做出我所想到的各種驚險事業(yè)?我要讓他們非到西印度去搜索黃金,到大海里去打撈珍珠,尋找鮮美的水果和高貴的珍饈;要他們把奇怪的道理讀給我聽,說出全部外國帝王的秘密;要他們在德意志周圍造一道銅墻,讓萊茵河的激流環(huán)繞美麗的威吞堡;要他們在各個大學課堂里堆滿絲綢,學生們可以穿起漂亮的衣裝;我要用他們弄來的錢招兵,把帕馬公爵從德國驅除,讓我在全境作為一的君主;我要叫我服役的精靈們?nèi)グl(fā)明,比炸毀安特衛(wèi)普橋梁時使用的火船,還更新奇的沖鋒武器。 ”

不可否認,此對話在人文主義的大背景下似乎沒有什么任何的不妥和受批評的地方,一方面博士要去追求知識,要認識和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能脫離宗教的束縛。但是他最后還是順從了自己的本性,這些分析都沒有錯。但是,我們?nèi)绻€是能夠在其中發(fā)現(xiàn)理性主義的影子。對話當中浮士德博士表述了自己用精靈(科學和知識)去追求的目標有“黃金”、“珍珠”、“絲綢”等等物質方面的東西,還能發(fā)現(xiàn)具有殖民意義的東西,如“新發(fā)現(xiàn)的大陸”、“全部外國帝王的秘密”。最值得警惕的是他竟然要當?shù)乱庵尽拔ㄒ坏木鳌保⑶疫€要利用手中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新奇的沖鋒武器”,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在大工業(yè)時代各國家并不稀奇。是不是我們可以認為,人文主義在其本身崇尚人性、追求知識的內(nèi)部已經(jīng)孕育或者暗示著理性主義的未來了呢?當然,僅憑這一段對話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恰當?shù)?,如此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理念說。但是,堅信人可以利用自身的理性和科學的力量可以開創(chuàng)一個未來美好的世界卻在題意之中。我們有理由認為,一方面,人的思想解放為人追求科學,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人文主義透露出的人類中心、人定勝天以及個人為中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在預示著人類發(fā)展的一定結果。

三、人文主義的背叛-理性主義

整個的18、19世紀的思想史一言一蔽之就是理性主義統(tǒng)治一切。不管是法國啟蒙學派,還是德國古典哲學都極大體現(xiàn)出了理性主義的支配性。尤其,黑格爾“絕對理性”觀念,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理性成為支配一切的上帝,人成為絕對理念實現(xiàn)自己的工具,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的對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根本顛覆。那么,理性到底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我們接著奧克肖特往下說,就是造成了政治和自由的危機。

(一)理性主義對政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正如奧克肖特認為的那樣,在最近400年里,理性主義對生活大部分部門的掌控在其牢固性性上是有變化的,但是在政治上它的控制卻穩(wěn)固地在加強,現(xiàn)在比以往任何的時代都要強。所有的當代政治都感染了理性主義。政治理性主義的表現(xiàn)是其完美性、書本化(意識形態(tài)化)、功利性。在科學技術理性主義支配下,人們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托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上,國家則利用科學技術在人們心中的統(tǒng)治地位,獲得了政治上的穩(wěn)定性。因為國家可以利用科學技術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將政治問題變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技術問題。

(二)理性主義對自由造成的傷害。西方自由學說貫穿著一種理性自我導向說,理性是人的自主力量,也是人的得救力量,人被假定為富有某種崇高的使命,只有理性的力量才能使人實現(xiàn)這種使命。自由即是解脫,依靠自身理性的力量,擺脫自我加之于自身的枷鎖。伊塞亞?伯林看出了這種“理性-自由”模式的危險,他反對把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到人的領域,反對哲學問題專家化,反對理論理性對實踐理性的入侵。在他看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定下一個生活的原則,一個確定的目標或使命,這往往是理性主義的、一元論的。伯林考慮的問題是:我能不能把我理性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別人?我自己的生活目標、生活模式,是不是也可以是別人的?能不能以我為楷模建立一種社會秩序?由于在理性主義的假設當中已經(jīng)存在了一種至高無上的“理性”,而這種“理性”又是確定的、不變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所以,理性的開始就是反自由的。

四、回歸人文主義

對理性主義的批判也由來已久,在黑格爾哲學如日中天的時候叔本華、尼采就站在“意志”的立場上提出重新發(fā)現(xiàn)文藝復興個體以及豐富的主體個性的重要性?!笆澜缡俏业谋硐蟆?,只有這個世界在被我感知的時候才能存在,在主、客體的關系當中 強調(diào)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凡是存在著的,就只是對于主體的存在”,并且認為直觀高于理性,重視藝術等非理性主義形式。[7]之后的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法蘭克福學派都可以看作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理性和理性主義的批評。我們必須承認理性主義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精神、文化各方面確實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是現(xiàn)在人類的精神領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在技術、工具等理性工具的支配下,人類接受著新的奴役。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短的結論:就是在日益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世界當中,保持對理性主義的警惕和對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的批評態(tài)度是必不可少的對人類的負責態(tài)度。從文藝復興開始,我們?nèi)祟愰_始認識到人的地位和作用,人文精神從此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理性主義的萌芽。但是,當時人文精神沒有經(jīng)受如近現(xiàn)代一樣的科學技術濫觴的考驗,因此沒有擺脫人文主義的這個總體框架,相反,在現(xiàn)代社會的條件下,技術理性暴露出了其對人文精神的顛覆特性,把人文精神和人文主義徹底的打翻了。我們現(xiàn)實當中應該做的是我這種人本的精神貫徹到社會運行的各個機制和環(huán)節(jié)當中去,使人類自身能夠朝著一個每個個體自由健全的發(fā)展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德]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p6.

[2][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p143.

[3][德]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p35-38.

[4]北京大學西語系資料組,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文學家藝術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言論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1. p162.

第7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來也有“人文主義”的精神傳統(tǒng),集中表現(xiàn)在封建“民本主義”的傳統(tǒng)上。做為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其內(nèi)涵是愛仁。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主張人格獨立,尊重個體人格。例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和人格獨立。總之,中西人文主義的相同之處都主張尊重人,重視人格獨立。

人文主義做為一種文化思潮是由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決定,中國的人文主義思想與西方人文主義思想有很大差異。

差異之一,兩種人文主義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不同。

中國人文主義產(chǎn)生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根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釋(佛文化)為主體貫穿著整個封建社會,儒家思想自漢武帝以來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西方人文主義產(chǎn)生于希臘、羅馬古典傳統(tǒng)文化。希臘、羅馬古典文化雖是一種古代奴隸制文化,但其作品中自然科學和哲學具有唯物主義因素,中世紀羅馬教皇封建神學思想統(tǒng)治著歐洲,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新興資產(chǎn)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經(jīng)濟利益,在“復興古典文化”旗號下去反對封建神學體系。

差異之二,兩種人文主義思想下的社會管理方式不同。

中國人文主義重視封建禮治(人治),主張君權神授?;实凼菄易罡呓y(tǒng)治者,集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于一身。自秦統(tǒng)一六國以來封建統(tǒng)治者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董仲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從此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的正統(tǒng)思想。隋唐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明清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衰落中央集權加強達到了頂峰。

西方人文主義反對君權神授,反對中世紀宗教神權統(tǒng)治和封建等級制度,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主張國家至上論,他認為君主共和制是最大好的政體形式。

差異之三:兩種人文主義對人的發(fā)展影響不同。

中國人文主義主張人“無知無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個主體“道”家文化主張“無為而治”,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權”,提倡讓人民“無知”、“無欲”的愚民政策,這嚴重地限制了人的理性發(fā)展,其結果是知足的中國人自安于愚昧,不注意真理的發(fā)現(xiàn)和技藝器械的發(fā)明。

西方人文主義主張反對中世紀禁欲主義,贊美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強調(diào)人追求知識,追求人生幸福。例如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但丁在《神曲》中歌頌了個人情感、自由理想和求知的精神,法國人文主義代表拉伯雷在《巨人傳》中歌頌了人的力量偉大,嘲諷了宣傳禁欲主義的教會,英國人文主義代表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

差異之四:兩種人文主義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不同。

中國封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六經(jīng)”即《書》、《詩》、《禮》、《樂》、《春秋》、《易》,而它又是封建社會禁錮人們思想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著眼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人格完善和穩(wěn)定社會和諧人際關系。教育作用:維護封建統(tǒng)治,嵌制思想,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fā)展。

西方教育主要內(nèi)容是以天文學革命為開端的自然科學,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醫(yī)學等。教育的目的:擺脫君權神授,宗教束縛,提倡認識自然,造福人生。教育的作用:沉重打擊了教會精神統(tǒng)治,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繁榮了文化藝術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文義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唯物主義思想基礎。

差異之五:兩種人文主義的“民本思想”不同。

中國人文主義集中表現(xiàn)在民本主義精神傳統(tǒng)上來,所謂民本是古代專制社會的產(chǎn)物。民本主體是封建統(tǒng)治者在實行統(tǒng)治時注意寬仁受民。漢高祖劉邦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吸取秦亡教訓,緩和階級矛盾,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之后,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方人文主義集中表現(xiàn)在“民主主義”精神上,它的主體是人民,要求人民享有權力,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人享有自由,但它掩蓋了資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第8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奧德修斯;《荷馬史詩》;《神曲》;人文主義

伊卡塔王奧德修斯是希臘聯(lián)軍的重要將領,是貫穿整部《奧德修記》始終的主要人物。他英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屢建奇功。獻木馬計攻陷伊利昂城后,奧德修斯和同伴啟航還鄉(xiāng),歷盡劫難,終于在漂泊海上九年之后獨歸故土,和兒子特勒馬科斯一起殺死糾纏妻子、揮霍家財?shù)臒o恥求婚者,終于合家團聚。而在《神曲·地獄篇》中,奧德修斯卻作為犯欺詐罪者,靈魂墮入第八層地獄第八惡囊之中,遭受酷刑折磨。同一個人物的命運,為什么不同的作者竟做出了如此不同的安排?既然觀點大相徑庭,為什么我們還說兩部作品都秉承了“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且待下文分解。

一、“悲劇”與“人文主義”:《奧德修記》中的奧德修斯

悲劇是古希臘對人類文學的卓越貢獻。毫不夸張地說,一部悲劇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文主義”發(fā)展的歷史。

嚴格說來,《奧德修記》應該稱為“史詩”。但是,《詩學》之中論及悲劇,多引《荷馬史詩》為證。因此,史詩(尤指《荷馬史詩》)與悲劇之間,無疑存在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共同因素。故筆者采用亞氏之說,以悲劇,或至少是“潛悲劇”論荷馬。

亞氏認為,“史詩和悲劇……有些是兩者所同具,有些是悲劇所獨有……史詩的成分悲劇都具備,而悲劇的成分,則不是史詩里都能找到的?!睂τ诤神R,他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認為荷馬是“真正最大最卓越的創(chuàng)作者”,“神圣般地超過其他人”,是“第一個人”,是“最大的一位”。為何諸如索??死账埂W里庇德斯等偉大的悲劇作家都未能享此殊榮,而史詩作家荷馬卻能獲得如此程度的贊頌?亞氏曾經(jīng)指出,“史詩的種類也應和悲劇的種類相同,即分為簡單史詩、復雜史詩、性格史詩和苦難史詩;史詩的成分(缺少歌曲與形象)也應和悲劇相同,因為史詩也應有突轉、發(fā)現(xiàn)和苦難。”這樣,一切不言自明——荷馬的史詩創(chuàng)作和亞氏的悲劇理論相當契合。從形式上來看,史詩可以摹仿很多行動、包含很多情節(jié),但無論簡單史詩《伊利亞特》,還是復雜史詩《奧德修記》,都只摹仿一個行動;從情節(jié)上看,《荷馬史詩》完全具備“突轉”、“發(fā)現(xiàn)”和“苦難”三個要素。

所謂“悲劇”,“不一定要有我們今天的悲慘結局,它的結局一般都是平靜而和解的?!薄氨瘎∈菍τ谝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边@種理念,顛覆了柏拉圖“藝術摹仿自然”的哲學框架,把“人”提升到了突出地位。這樣一來,便促使人們將目光從傾心自然轉向審視社會,將信仰從膜拜神祇轉向矚目自身,將希望從企盼來世往生轉向關注現(xiàn)實生活。他認為,作為人性的固有部分,感情和欲望生而有之,不應也不能被忽視甚至禁錮,而悲劇恰好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性的這一需求。這是因為,悲劇能夠“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币簿褪钦f悲劇能夠宣泄憐憫、減輕恐懼、陶冶感情、制造,對于社會道德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對于個人品性具有良好的規(guī)范作用。亞氏本人也相當重視悲劇的教化和規(guī)范作用,他指出,“第一,不應寫好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這只能使人厭惡,不能引起恐懼或憐憫之情;第二,不應寫壞人由逆境轉入順境,因為這最違背悲劇的精神,不符合悲劇的要求,既不能打動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憐憫或恐懼之情;第三,不應寫極惡的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這種布局雖然能打動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憐憫或恐懼之情?!本C上所述,亞氏對于悲劇作用的闡釋明確了他藝術為人服務的功能指向;對于悲劇實質的定義體現(xiàn)了他追求人性解放的道德趨向。

《奧德修記》采取的是雙線并進的敘事方式——一條線索是特勒馬科斯蒙雅典娜相助外出尋父;另一條線索是奧德修斯蒙宙斯恩典輾轉還鄉(xiāng)——兩條線索因父子相認而最終匯合,全詩依照線索,有序展開。亞氏評價,荷馬“與這些人(其他史詩作者)不同,不僅從藝術上,而且從創(chuàng)作本質上皆相信見到一道好的光芒?!焙神R嚴格按照“突轉”“發(fā)現(xiàn)”“苦難”三重標準展開敘述,重點描述了奧德修斯還鄉(xiāng)途中遭受的磨難和困厄。這些磨難和困厄來自各個方面:來自神、來自人、來自自然……然而,荷馬并非單純?yōu)榱嗣鑼懣嚯y而描寫苦難,而是旨在通過苦難表現(xiàn)奧德修斯執(zhí)著的追求、頑強的精神與無畏的抗爭。正因為人文主義所矚目的是“人”,所以恰恰是通過這種執(zhí)著的追求、頑強的精神與無謂的抗爭,奧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才顯得血肉豐滿,荷馬史詩的人文主義才顯得淋漓盡致。

《奧德修記》中的人文主義觀念,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顯示出來的——一方面,作者矚目于人,通過對人性的褒揚直接宣揚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文主義內(nèi)核;另一方面,作者又不脫離神,通過對眾神的描寫間接襯托重視人性、強調(diào)理性的人文主義要求。

首先,奧德修斯與人和自然的奮力抗爭是作者人文主義精神的良好載體。離開伊利昂后,他們先是踏上洛托法戈伊人的國土,洛托法戈伊人給他派出的三人吃下了洛托斯花,讓他三人不知歸返,奧德修斯果斷地把“享用洛托斯花,完全忘卻回家鄉(xiāng)”的同伴縛在船上迅速離開;他們而后來到庫克洛普斯的居地,面對震地神波塞冬的兒子波呂斐摩斯,奧德修斯沉著冷靜、足智多謀,他先告訴巨人自己的“名字叫‘無人’”,騙過了巨人的同伴,接著灌醉并刺瞎波呂斐摩斯,把自己和同伴綁在公羊肚子下面逃出巨石封鎖的洞穴;船隊接著駛過特勒皮洛斯,萊斯特律戈涅斯人“從崖頂向下拋擲巨大的石塊”,“叉魚般把人叉起帶回作駭人的菜肴”,除了奧德修斯所在的船只外其余都慘遭不幸;僥幸逃脫后,他們又登上了海島艾艾埃,可他派出的九名同伴又被美發(fā)的神女基爾克“變出了豬頭、豬聲音、豬毛和豬的形體”,趕進豬欄,幸而奧德修斯得到赫爾墨斯的曉諭,制服基爾克,使被施魔法的同伴復歸人形,不過他們也因此在神女的宅邸居留了一年;而后,奧德修斯在基爾克的指點下,“前往哈得斯和可畏的佩爾塞福涅的居所,去會見特拜的盲預言者特瑞西阿斯的魂靈”;在冥府,他見到了死去的同伴、故去的母親,見到了先知特瑞西阿斯,被告知歸途的命運;從冥府歸返后,他們從艾艾埃島再次啟程,沿途戰(zhàn)勝了女妖塞壬的誘惑,躲過了卡律布狄斯懸崖的兇險。當然,他們也曾為自己的愚蠢和貪婪付出代價,他的同伴趁奧德修斯熟睡之際偷偷打開艾奧洛斯贈予的皮囊,結果一行都被從伊卡塔的岸邊吹回風神的島嶼。作者通過奧德修斯一系列的探險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他在與敵人斗爭中體現(xiàn)出的果敢和智慧,以及在與自然斗爭中體現(xiàn)出的決心和勇氣。面對外界給予的一次次沉重打擊與艱難困苦,奧德修斯沒有放棄、沒有屈服,而是始終固守著重歸故土的堅定信念。他把永不言棄的頑強意志與萬物之靈的高度智慧相結合,戰(zhàn)勝了諸多的磨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顯示了人類的力量。通過第八卷到第十一卷中對奧德修斯行動的一系列摹仿,荷馬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全面闡釋了人文主義精神:第一,是面對磨難與困厄時堅定不屈、永不言棄的頑強意志;第二,是面對危難與困境時沉著冷靜、隨機應變的理性思考;第三,荷馬同時又從反面抨擊了自私、貪婪和猜疑等人性中的弱點,為人文主義的失控敲響了警鐘。通過前兩點,荷馬正面贊揚了關心人、尊重人,重視人性、強調(diào)理性的人文主義精神;通過后一點,荷馬反面批判了自私、貪婪、猜忌等過分強調(diào)人文主義帶來的問題。從而對人文主義做出了全面的闡釋。

其次,奧德修斯與眾神之間的恩怨糾葛同樣是作者人文主義精神的突出體現(xiàn)。歸返途中,他的同伴背棄誓言,烹食赫利奧斯的牛群,集云神宙斯用雷霆擊毀他的船只、擊斃他的同伴,他只身一人“漂流九天,直至第十天黑夜”,登上奧古吉埃島;來至島上,他又被美發(fā)的神女卡呂普索留居七年,神女許以長生不死、永不衰朽,他卻終日“坐在海邊哭泣……用淚水、嘆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靈”;終于獲準離開,強大的震地神波塞冬又掀起風暴巨瀾,撕裂他的船帆、折斷他的桅桿、擊毀他的船閥,他“奮力浮游”,“在洶涌的波濤里漂浮了兩夜兩天”后,踏上費??怂沟膰?。面對諸神降下種種的磨難、抑或是神女給予的綿綿情意,奧德修斯沒有放棄希望、引頸受戮,也沒有拋棄信仰、屈膝委從。這樣便突出了奧德修斯自主判斷的理性精神和獨立意志,贊揚了奧德修斯面對苦難的堅忍不屈和奮力拼搏,從而高度肯定了人的尊嚴、力量和價值,突出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訴求。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困境、蒙受苦難,但人生的價值也就在于此——用精神去激發(fā)自己的力量,在拼搏中掌握自己的命運。永生不死的眾神固然可敬可畏,但在《奧德修記》中,他們不再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而是和奧德修斯的行動息息相關。一方面,奧林波斯諸神的行動始終圍繞著奧德修斯而展開,從而側面襯托了人性的可貴;另一方面,奧林波斯諸神的形象普遍具有著復雜的人性特征,從而直接體現(xiàn)了人性的價值。從而使人文主義得到了良好的彰顯。

綜上所述,《奧德修記》通過描寫奧德修斯凱旋還鄉(xiāng)途中面對種種艱難險阻時表現(xiàn)出的沉著冷靜、堅定不屈的精神,集中表述了關心人、尊重人,重視人性、強調(diào)理性,反對以神性壓抑人性、以神學貶低理性的人文主義思想,忠實地繼承了西方文學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直至今日仍然有著相當?shù)囊饬x。

二、“喜劇”與“人文主義”:《神曲》中的奧德修斯

但丁號稱“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在《神曲》這部一萬四千余行的史詩性巨著中,但丁在維吉爾和貝雅特麗奇的指引下游離與地獄、煉獄與天國,通過與諸多著名人物的對話,一方面反映了中古時期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和重大問題,另一方面也透出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蓬勃萌芽和燦爛曙光。

正如但丁所言,“在任何一部教誨性作品的開篇,必須探討六點:主題、作者、形式、目的、標題、哲理”,可見作者本人對《神曲》的定位,就是“一部教誨性作品”;因為教誨的目的所在,所以《神曲》的意義“不是簡單的,而是‘多義的’。第一種意義是照文字上的意義;第二種意義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義。第一種可以稱為字義的意義,第二種可以稱為諷喻的或神秘的意義?!薄叭珪闹黝},僅就字面意義來說,不外是‘靈魂在死后的情況’……但是,如果從諷喻方面來了解這部作品,它的主題便是‘人,由他自由意志的選擇,照其功或過,應該得到正義的賞或罰?!边@樣一來,但丁創(chuàng)作《神曲》的目的也就相當明確,即“解脫生于斯事的人們于悲慘的情況,而領導他們達到幸福的狀態(tài)。”旨在通過獲罪的靈魂和“得福的靈魂在死后的狀況”,曉諭世人“人憑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惡,理應受到公道的獎懲?!薄渡袂罚庠谝?guī)范人的實際行動,“對邪惡的世界有所裨益?!?/p>

但丁“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提倡發(fā)展文化、追求真理……他以贊頌的筆調(diào)描寫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受了求知欲的推動,在遠征特洛亞勝利后,不肯還鄉(xiāng),堅持航海探險的英勇行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生來不是為了像獸類一般活著,而是為追求美德和知識。’”可見,作為求知欲的化身,但丁給予奧德修斯相當程度的褒揚與肯定。《奧德修記》在奧德修斯合家團圓后便告結束,奧德修斯此后命運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冥府中的特瑞西阿斯曾有一段隱晦的預言:“死亡將會從海上平靜地降臨于你,讓你在安寧之中享受高齡,了卻殘年。”根據(jù)這段預言,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補充了這位英雄的結局——他們出海航行、終于到達西方,卻因神靈之意葬身煉獄山前。

不難看出,奧德修斯的諸多思想與行為都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精神追求。首先,在他的心中,認識世界的欲望遠比對兒子的慈愛、對父親的孝心以及對妻子的恩愛強烈,促使他毅然決然地乘船遠航,去探索“太陽背后的無人的世界”;其次,奧德修斯提醒同伴,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具有心智和理性,能夠認識和改造世界,不應像獸類一般渾渾噩噩,而應努力追求美德和知識。通過奧德修斯的思想和行為,但丁全面闡述了尊重人性、推崇理性的人文主義思想。

然而我們也看到,就是這樣一位但丁給予高度贊譽的奧德修斯,死后靈魂卻被但丁安排在深層地獄受到懲罰。奧德修斯所處的第八層地獄被用于懲罰“對非信任者的欺詐罪”,是懲罰重罪者的深層地獄。奧德修斯因為獻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而被判作“出陰謀詭計者”,靈魂墮入第八層地獄第八惡囊,永受烈焰灼身之苦。為何如此?

這是因為,但丁畢竟處在新舊交替之時。雖然大力宣揚人文主義,可是依然難以摒棄信仰和神學高于理性和哲學的經(jīng)院哲學觀點里。這體現(xiàn)在,他一方面肯定榮譽的必要價值,一方面又感嘆榮譽的虛幻無常;一方面根據(jù)教會的道德標準將奧德修斯墮入地獄受罰,一方面又依據(jù)自身的價值評判對奧德修斯表示同情嘆惋。《神曲》中,這種宗教道德觀念曾不止一次第體現(xiàn)。在煉獄海濱,他“看到四顆除了最初的人以外誰都未曾見過的明星”;在第八重天,三圣人又向他通過詢問考驗他的“信、望、愛三德”……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傊?,但丁的出發(fā)點依然是教會——“沒有這種信仰,單靠善行是不夠的?!币簿褪钦f,不敬拜上帝、不信仰基督,即使終身行善,靈魂也難得救。

不過,總而言之,但丁筆下的奧德修斯,是求知欲的載體和化身、是美德和知識的集合體。即便但丁將他打入深層地獄永受烈焰灼身之苦,我們無需、也無權站在今人的角度上過分苛求古人。我們更要關注的是表象背后的真實——正如上文論述,不與兒子、父親、妻子安享天倫,而是啟程、探索世界,體現(xiàn)了他崇尚理性的傾向;對同伴強調(diào)人的心智和理性,主張人能夠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德、獲得知識,則體現(xiàn)了他尊重人性的傾向。但丁通過奧德修斯的言語和行動全方位展示了他尊重人性、崇尚理性的人文主義精神。

三、結語

奧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是不朽的。漂泊外鄉(xiāng)九年之久,他的足智多謀、沉著冷靜、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業(yè)已成為無數(shù)人的信條。也恰好是這集于一身的優(yōu)秀品質,使他的身上無時無刻不閃爍著人文主義的耀眼光芒。諸如關心人、尊重人,強調(diào)人性、推崇理性等人文主義精神的內(nèi)核,無不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至于具體的論述,已詳于上文,此處不再贅述??偠灾瑹o論是最偉大的“悲劇”還是最偉大的“喜劇”,都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者;而奧德修斯,則仿佛作品的靈魂,使兩部巨著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更加熠熠生輝。人文主義是不滅的,奧德修斯是永存的。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 詩學[a].//羅念生. 羅念生全集(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作學注疏[m].王士儀,譯. 臺北: 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 2003.

[3] 呂新雨. 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tǒng)的重新認識[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5.

[4] 但丁. 致斯加拉親王書—論神曲·天國篇[a]. 繆靈珠. 美學譯文集(第一卷).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5]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第9篇:對人文主義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是在對基督教神學傳統(tǒng)文化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來闡發(fā)自己的宗教思想的。雖然他們沒有對教會構成有力的威脅,但他們的活動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束縛中得到了稍許的解放,導致了人們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縱,從而為17世紀國家主義和 科學 主義的興起及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全面勝利鋪墊了道路,并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發(fā)展 繁榮拉開了序幕。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初始階段,人文主義者在這一時期對宗教既愛且恨,表現(xiàn)出理性與信仰相交織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們猛烈抨擊教會,無情嘲諷僧侶,反對禁錮人性的基督教教義,要求以人本替代神本,提倡理性與信仰相分離,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基督教的偏離與叛離傾向;另一方面,他們卻始終堅信“上帝至上”的思想,并懷著深厚的宗教情結,與教會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表現(xiàn)出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與執(zhí)著。這正如詹姆士·斯魯威爾所說:“雖然許多 歷史 學家,特別是19世紀的歷史學家都試圖把文藝復興和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與各種各樣的非宗教形式聯(lián)系起來,但并不是說,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非宗教的。人文主義者們“既非不信教者,也非無神論者”

    人文主義者的這些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對基督教神學進行批判繼承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又為17世紀國家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興起及18世紀理性主義的全面勝利鋪墊了道路,并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拉開了序幕,這構成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一對神學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繼承

    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對傳統(tǒng)基督教進行猛烈批判的基礎之上的,在宗教批判活動中,他們充分利用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思想資源,如他們吸取了古典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觀念及科學求知精神,來批判中世紀的封建等級特權制度與教會的蒙昧主義、禁欲說教,鼓勵人的自由與尊嚴,具有“復古求解放”的特征。然而他們對他們批判所指的基督教神學,也沒有徹底拋棄,而是對基督教的神學傳統(tǒng)文化給予了較多的批判繼承。

    (一)借助上帝的權威,來闡明人本思想

    人文主義者在闡發(fā)人本思想時借助了上帝這個法力無邊,統(tǒng)馭一切的最高神圣權威,來煩揚人的理性尊嚴及自由意志,在上帝的神圣光環(huán)的庇護下進行一系列的人文主義活動。然而,他們所借助的“上帝”,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神本”觀中的那個對人的墮落和貪欲感到憤怒并施加懲罰的最高神冥,也不完全是那個要人在塵界順從其訓誨,等待其拯救的救世主,而是為人造就了世界并賦予人自由意志,讓人選擇生活方向,追求現(xiàn)世幸福的最高神圣權威。在這個無私而慈悲的上帝的恩賜與庇護下,人無需在“原罪”的陰影中恐懼而消極地等待“末日”的到來,而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人生的世俗幸福,滿足自己的世俗欲望??梢娙宋闹髁x者繼承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實際上是借助上帝的形式,來達到頌人的目標。

    (二)繼承傳統(tǒng)經(jīng)院 哲學 中的理性思想,實現(xiàn)理性與信仰相分離的目標

    人文主義者在批判傳統(tǒng)基督教時,吸取了經(jīng)院哲學中的理性思想,來對抗基督教的蒙昧主義。實際上,在文藝復興以前,理性與信仰的分離已經(jīng)走了很長一段路。在歐洲中世紀,作為官方哲學的經(jīng)院哲學中,保留著理性思想。隨著經(jīng)院哲學不斷發(fā)展,理性也在發(fā)展。經(jīng)院哲學早期代表人物安瑟倫鼓吹信仰必然先于理性,強調(diào)用理性去維護信仰,思想雖然保守,但提高了理性的權能和地位。十二世紀最偉大的唯名論者阿拉伯爾提出了理性而后信仰,主張懷疑論.認為“懷疑是研究之路,……由于懷疑,我們就驗證,由于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這對于人們大膽運用理智,使人們的思想從盲目信仰中解放出來起了積極作用。13.14世紀,鄧司·司各脫主張“雙重真理論”,認為上帝的真理只有通過信仰來領悟,而上帝真理之外的真理要由理性來認識,從而為文藝復興信仰和理性分離鋪平了道路。但是,無論經(jīng)院哲學中蘊含的理性思想怎樣發(fā)展,在文藝復興以前,它始終沒有跳出神學信仰的圖圈而獨立出來,在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蒙蔽下,“人類意識的兩方面,一內(nèi)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一直是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tài)。”閉人文主義者接受了其中的理性思想,來發(fā)展自己的理論,為實現(xiàn)理性與信仰的分離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由于立足于神學傳統(tǒng),并且在濃厚的神學氛圍中,人文主義者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創(chuàng)作素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神學傳統(tǒng)的烙印。然而,人文學者已開始以一種新的視野來觀照和選擇神學傳統(tǒng)文化。他們力圖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觀念,來批判教、俗貴族的荒與墮落,闡發(fā)傳統(tǒng)的王權神授理論,來否定教權高于王權的主張;通過對基督教原典《圣經(jīng)》的翻譯、考證,來動搖羅馬教廷的中世紀拉丁語《圣經(jīng)》的神圣地位,以最終動搖封建神權的理論基石。由此,表現(xiàn)出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中對基督教神學傳統(tǒng)觀念的批判繼承。正是這樣的批判繼承,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既包含了傳統(tǒng)神學的內(nèi)容特征,他們沒有放棄傳統(tǒng)的宗教虔誠,仍眷念著舊的神學諦理與道德,與神學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而表現(xiàn)出他們新舊交織的矛盾心理;又在發(fā)展趨向有一些突破,展現(xiàn)出新的內(nèi)涵與風貌,成為近代早期反封建、反神權的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為以后歷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對未來歷史發(fā)展的啟示

    人文主義者對傳統(tǒng)基督教的批判雖然沒有對基督教構成有力的威脅,但他們的批判以及對理性宗教的向往卻能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束縛中得到了稍許的解放,并且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導致人們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縱,而這為以后人們更好地反對傳統(tǒng)基督教,剖析宗教實質,以及為17世紀中葉以后國家主義和科學精神的興起,并對羅馬教會發(fā)起的有力挑戰(zhàn),不能不說是起到了某種鋪墊作用。18世紀的理性主義者接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手中的思想旗幟,一改人文主義者溫良恭謹?shù)膽B(tài)度,把人文主義者對感性的呼吁變成銳利的理性武器,從各方面來徹底批判基督教信仰。

    首先,人文主義者的“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理論為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思想家關于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石。

    “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論曾經(jīng)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最主要的批判內(nèi)容,他們批判此目的在于解放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因此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并未深人本質,但畢竟為后來者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18世紀的理性主義思想家認為人類靈魂是可朽的,個人靈魂也同樣有滅。但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的這些思想是在繼承和發(fā)展人文主義哲學家布魯諾的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霍爾巴赫對“靈魂不死”的駁斥更為徹底,主張靈魂就是物質的東西。他說:“靈魂根本不應當與身體分開,它就是身體本身,只不過我們從身體活著的時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某些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去看,才把它稱為靈魂?!币虼嘶羰险J為靈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人體的作用和機能的表現(xiàn),是人的一些精神活動如記憶、想象、判斷、思維等?;羰系倪@種思想與人文主義哲學家特勒肖有某些偶合之處,只是特勒肖的表述沒有霍爾巴赫這么深刻、明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霍氏的思想是對特勒肖思想的一種繼承與發(fā)展。

   其次,在宗教與道德、宗教與政權的關系問題上,人文主義者進行的一些論述為啟蒙運動更為徹底地來反對傳統(tǒng)基督教鋪平了道路。

    在中世紀時期,道德理論浸滲在宗教的氣氛中,同宗教教義融合在一起,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教義成了封建道德的基礎,神意成為道德的準則。人文主義者布魯諾指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這一行為,其目的是要使人民群眾從內(nèi)心信仰和道德習慣上遵守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規(guī)范,為其統(tǒng)治服務。愛爾維修與布氏思想一脈相承,認為宗教與道德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宗教存在于彼岸的、虛無縹緲的想象世界,而道德扎根于此岸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宗教是有關信仰的問題,道德是有關行為模式的問題,彼此毫無聯(lián)系。并指出使人有道德的,不是封建倫理,不是神意,而是理性的 教育 ,高尚的習慣,賢明的體系,公平的 法律 等等,因此說,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 發(fā)展 ,來肯定理性。

    政教合一是人文主義者批判的另一焦點,并提出政教分離的思想。而啟蒙思想家認識到二者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有時甚至發(fā)展為激烈的斗爭,但從一般情況來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根本利益一致。為此,他們指出,廣大民眾要成為自由的人,就要具備一定的理性知識,以此來反對宗教迷信,進而摧毀封建專制,這些思想在人文主義者布魯諾、馬基雅維里的學說中都有所表現(xiàn)??梢?,啟蒙思想家的這一思想是在繼承人文學者學說的基礎上的更高發(fā)展。

    再次,人文主義者對《圣經(jīng)》進行的嚴格的考證與評注,對基督教神學思想體系提出的某些重大的懷疑,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懷疑主義和批判主義的學術精神,以及積累起來的一套新的知識結構與方法體系,對當時新教宗教改革家們有著重大的啟發(fā)作用,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思潮的勃發(fā)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

    最后,人文主義者最早對傳統(tǒng)基督教的沖擊構成了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的精神啟蒙。他們提倡知識,對知識應用性的強調(diào)刺激了 科學 和 藝術 的發(fā)展,他們提出的政教分離以及宗教寬容思想,雖然在當時顯得多么蒼白無力,但是以后國家主義的興起,以及在宗教寬容精神之基礎上產(chǎn)生的科學主義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無不是對人文主義者所提出的政教分離與宗教寬容理論的回音。

    到17世紀以后,在歐洲的 政治 生活中,宗教氣氛越來越淡薄,而且通過三十年的宗教戰(zhàn)爭,“從深信無論新教徒或舊教徒,哪一方也不能獲全勝;義這個中世紀的愿望必然放棄,這于是擴大了甚至在種種根本問題上人的獨立思考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人文主義者提倡的宗教寬容回蕩在人的耳際,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里開始真正出現(xiàn)了宗教寬容的精神。信仰上的自由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學術的復興,宗教寬容成為西方近代科學和 哲學 生長的溫床。在宗教寬容氣氛的溫床上,滋生著各種對基督教叛逆的新精神力量,而在這些正在生長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種就是科學理性,最終取代基督教信仰的權威地位,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新的精神支柱和崇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