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研究性學習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第1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特發(fā)性旁中心凹毛細血管擴張癥(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是一種罕見的眼病。最特征的表現(xiàn)為視網(wǎng)膜透明度下降和視網(wǎng)膜血管異常。因其具有潛在致盲性,又無明確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探索該病的病因、病變機制、檢測方法和治療手段日益成為眼科工作者所關切的問題。

【關鍵詞】 中心凹;毛細血管擴張;視網(wǎng)膜

Abstract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IPT) is a rare eye diseas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are decrease of retinal transparency and retinal vascular anomalies. As it can cause blind and we know nothing about its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treatment, so to explore its disease etiology, pathogenesis, detec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options have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KEYWORDS: fovea centralis;telangiectasis;retina

0 引言

特發(fā)性旁中心凹毛細血管擴張癥(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于1982年由Gass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由Gass和Blodi最先建立分型[1,2]。近年來,通過高速血管造影、OCT和組織病理學對該研究的應用,IPT血管異常的本質及其對黃斑區(qū)的影響已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37]。

1 病因及危險因素

1.1 病因

特發(fā)性旁中心凹毛細血管擴張癥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確,因此也就產(chǎn)生了眾多的假說。最初,Gass[8]依據(jù)臨床特點曾提出:IPT是由于自身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優(yōu)先發(fā)生異常,導致視網(wǎng)膜和Müller細胞缺乏營養(yǎng),最終形成IPT。隨著新興技術對IPT的應用,發(fā)現(xiàn)了Müller細胞功能的異常其實優(yōu)先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再生。這使得Gass不得不推翻了原先的假說,提出新假說:即Müller細胞損傷優(yōu)先發(fā)生于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異常,且是導致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異常的關鍵因素。但該假說仍未得到理論或實踐上的證實。雖然近期發(fā)現(xiàn)的一對患2A型IPT的同卵雙生子[9],使得遺傳因素成為IPT的病因之一。但想完全弄清IPT的發(fā)病因素仍需很長的時間去研究。

1.2 危險因素

危險因素則更是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與黃斑變性、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等眼科疾病有關;有些學者認為可能炎癥反應、惡液質等全身疾病也與該病相關;有些學者認為頭頸部的放射性治療[10]可能也參與了IPT的發(fā)生……但何種因素與IPT關系最為密切,尚無從知曉。

2 分類

2.1 經(jīng)典分類

對140例IPT患者經(jīng)歷了長達28a的研究后,Gass和Blodi將IPT歸納總結,依據(jù)體征將其分成了3組六亞型[2]:1組:多單眼發(fā)病,無家族聚集性。該組又分為兩個亞型:1A型:即先天性單眼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眼底中心凹顳側毛細血管擴張及微血管瘤,且病變范圍較廣。其中擴張的毛細血管和動脈瘤周邊可見黃色滲出,血管瘤區(qū)的視網(wǎng)膜可見水腫增厚。熒光造影顯示早期擴張的毛細血管迅速充盈,晚期視網(wǎng)膜著色。1B型:即特發(fā)性單眼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臨床表現(xiàn)與1A型較為相似,也會出現(xiàn)中心凹顳側黃色滲出,微血管瘤及熒光造影的晚期視網(wǎng)膜著色。但病變范圍較局限,多不超過兩個鐘點,且非先天發(fā)病。2組:多雙眼發(fā)病,時間可同時或先后,是IPT中最常見類型。該組又分為兩個亞型:2A型:即后天特發(fā)性雙眼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眼底中心凹顳側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擴張、視網(wǎng)膜增厚、直角血管、RP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增生小半鞘翅、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和視網(wǎng)膜表層結晶物沉著,視力損傷嚴重。2B型:即青年隱匿性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眼底黃斑旁輕度毛細血管擴張和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多發(fā)生在青壯年,且視力損傷較緩和。3組:也多雙眼發(fā)生,但十分罕見。該組又分為兩個亞型:3A型:即閉塞性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眼底黃斑旁毛細血管閉塞,引起的視力迅速下降。3B型:即閉塞性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癥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管病變。

進而又將較為常見的2B型IPT劃分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針對單眼已確診為2B型IPT后的另一無癥狀眼。該無癥狀眼在FFA(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中少見早期輕微的毛細血管擴張,晚期中心凹顳側輕度著色。第二階段,出現(xiàn)黃斑旁視網(wǎng)膜透明度下降,F(xiàn)FA見黃斑旁輕微的毛細血管擴張。第三階段,眼底檢查可見輕度擴張的小靜脈從顳側呈直角進入旁中心凹深部,且FFA可在外周視網(wǎng)膜發(fā)現(xiàn)異常擴張和通透性增加的毛細血管。第四階段,沿著擴張的直角小靜脈,在直角頂部附近出現(xiàn)RPE肥大所形成的星狀視網(wǎng)膜色素沉積。第五階段,眼底鏡及FFA檢查發(fā)現(xiàn),中心凹顳側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新生血管或視網(wǎng)膜下間隙的血管滲漏[11]。此五個階段,視網(wǎng)膜的平均厚度呈逐漸增厚趨勢。雖然該經(jīng)典分類較為繁瑣和復雜,但仍為很多眼科學者所沿用。

2.2 簡易分類

近期,Yannuzzi等[12]通過對IPT研究的進一步歸納總結,將Gass原先的經(jīng)典分類重組并簡化為3型:1型:即動脈瘤型毛細血管擴張癥。該型多發(fā)生在男性且以單眼患病居多。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有:(1)眼底檢查見中心凹顳側動脈瘤,且動脈瘤旁多伴發(fā)黃色沉積,有的大動脈瘤伴發(fā)出血。(2)眼底熒光檢查示中心凹顳側區(qū)異常毛細血管擴張伴黃斑水腫。(3)OCT示黃斑區(qū)囊樣改變及視網(wǎng)膜增厚。(4)FFA示動脈瘤和毛細血管擴張區(qū)早期熒光滲漏。(5)該滲漏波及中心凹時引起局限性視網(wǎng)膜脫離。其中黃斑水腫或黃斑囊樣改變是導致黃斑區(qū)血管異常的主要原因。未見玻璃體視網(wǎng)膜接觸面透明沉積、RPE增生小半鞘翅和RPE遷移。盡管存在毛細血管缺血,也未發(fā)現(xiàn)視網(wǎng)膜及視網(wǎng)膜下形成新生血管。2型:即旁中心凹型毛細血管擴張癥。該型無明顯性別差異且以雙眼患病居多。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有:(1)眼底檢查見毛細血管擴張局限于黃斑周圍。(2)發(fā)病早期即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透明度下降,多位于中心凹顳側呈圓形或半圓形分布。(3)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直角血管。(4)OCT見視網(wǎng)膜囊樣改變和黃斑脫離。(5)視網(wǎng)膜表層結晶物沉著。(6)RPE增生小半鞘翅。(7)內界膜覆蓋。(8)可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血管吻合。(9)較少發(fā)生視網(wǎng)膜動脈瘤。從發(fā)病性質上,2型IPT還分為兩個階段:非增生階段和增生階段。非增生階段:多見雙眼視網(wǎng)膜非對稱滲出性毛細血管擴張,但并無明顯的視網(wǎng)膜缺血,脂質沉積,大動脈瘤,片層囊狀擴張和中心凹萎縮。增生階段:視網(wǎng)膜表層結晶物沉著,視網(wǎng)膜RPE細胞增生小半鞘翅,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視網(wǎng)膜出血和動靜脈血管吻合。該吻合可單一動脈與單一靜脈吻合也可多動脈與單一靜脈吻合。增生階段中較嚴重的問題應為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該新生血管多起源于深層的視網(wǎng)膜循環(huán),易引起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細胞層分離、視網(wǎng)膜下出血和黃斑變性,最終導致晚期的視力下降。從發(fā)病時間上,Yannuzzi分類也同Gass分類,將2型IPT分為五個階段。分類標準同Gass分類。3型:即閉合型毛細血管擴張癥。該型也以雙眼患病居多。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有:(1)FFA示中心凹區(qū)局部缺血。(2)中心凹周邊部代償性毛細血管擴張,但毛細血管無灌注。

3 臨床癥狀

視力下降是IPT的常見癥狀,因此患者多主訴視力下降明顯。導致視力迅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視網(wǎng)膜進行性萎縮、光感受器層斷裂或纖維血管膜對視力的影響較為嚴重,新生血管滲出和出血也是導致視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中1型IPT視力下降多由黃斑水腫和硬性滲出引起。2型IPT視力下降多由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萎縮和黃斑前膜引起。3型IPT視力下降多由血管閉塞引起視網(wǎng)膜功能異常引起。雖然視力下降主要是因視網(wǎng)膜萎縮和光感受器損傷引起,但視網(wǎng)膜下液體蓄積也將影響視力的遠期損傷,因此不可忽視。Engelbrecht等[13]通過眾多病例的總結后發(fā)現(xiàn),在形成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的患者中,視力多

4 臨床體征

4.1 眼底照相

彩色眼底照相發(fā)現(xiàn),IPT多位于中心凹顳側出現(xiàn)各種病變,如視網(wǎng)膜色素改變、視網(wǎng)膜透明度下降、直角血管和晶狀體沉著。

4.2 FFA

中心凹顳側毛細血管擴張是IPT的特征性表現(xiàn)。其中水平脊附近的動靜脈吻合可能是引起顳側視網(wǎng)膜靜脈停滯發(fā)生顳側毛細血管擴張的關鍵。早期:視網(wǎng)膜中央出現(xiàn)窗樣缺損,旁中心凹毛細血管瘤樣擴張和直角小血管。也可見黃斑拱環(huán)全部或部分破壞,擴張的毛細血管進入中心凹無血管區(qū)。中期:擴張的毛細血管滲漏,異常小血管熒光染色增強和血管瘤熒光增強。也可見乳斑束類圓形高熒光,脈絡膜套環(huán)樣熒光增強,脈絡膜血管擴張伴滲漏。中晚期:異常小血管的熒光開始消退,瘤樣高熒光點輕度滲漏和血管瘤邊緣著色。也可見乳斑束高熒光漸減弱,脈絡膜高熒光相互融合,周圍環(huán)繞類圓形低熒光。晚期:高熒光點逐漸消退,異常毛細血管淡熒光,脈絡膜的高熒光消退被低熒光所取代,周圍環(huán)繞圓形淡熒光。

4.3 OCT

隨著對OCT的進一步認識和OCT儀器的不斷更新。IPT的病變程度、發(fā)病過程、預后效果和治療診斷,已經(jīng)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1418]。標準OCT下可見:中心凹附近視網(wǎng)膜內新生血管,中央?yún)^(qū)視網(wǎng)膜內形成沉著物和斑點樣物質以及黃斑內片層空洞[19,20]。其中空洞結構多位于中心凹和視網(wǎng)膜內層(如內核層或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層)。隨著高分辨率OCT的問世,IPT的發(fā)現(xiàn)也有了突破性進展,其中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IPT患者均存在黃斑區(qū)囊樣改變[21],光感受器層的缺失和破裂及內界膜覆蓋結構[2224]。解釋了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問題。比如標準OCT無法發(fā)現(xiàn)的光感受器層破裂,即使常規(guī)檢查未見嚴重病變,視力也會遭受極大的影響[21]。不同類型的IPT,也有著各自的特征性表現(xiàn)。因此OCT的引進對IPT分型的診斷起到了很大的幫作用。1型:可見視網(wǎng)膜的囊狀空洞和液體滲漏增加了視網(wǎng)膜厚度,黃斑旁外核層區(qū)大的異常新生血管,內核層小結石樣結構以及外核層的完整性。2型:雙眼視網(wǎng)膜的囊樣空洞和結石樣結構增加了視網(wǎng)膜厚度,其中小結石多發(fā)生于內核層。近期高分辨率OCT發(fā)現(xiàn)的內界膜覆蓋及外核層黃斑成為了2型IPT的特征性表現(xiàn),中心凹旁光感受器層斷裂成為了判斷視力好壞的特征性標準。高分辨率OCT還更深入的明確了視網(wǎng)膜病變所影響的具體細胞層,如小結石樣結構多發(fā)生在粒細胞層和內核層,積液多發(fā)生在RPE層和感光細胞層和黃斑區(qū)視網(wǎng)膜感覺曾脫離RPE層。

4.4 ERG

研究發(fā)現(xiàn),IPT后會引起遠期的視錐細胞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萎縮,但視桿細胞正常[25]。

4.5 組織病理改變

通過對組織病理上的觀察,發(fā)現(xiàn)由于視網(wǎng)膜靜脈的血流淤滯,在水平縫上下跨越視網(wǎng)膜動脈時尤為明顯,形成了特征性擴張的直角靜脈。還發(fā)現(xiàn)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異常的原因為基底膜脂質蓄積,周細胞變性和內皮細胞變性等多因素共同引起。Fine和Brucker在研究2A型IPT時,在電鏡下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一種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起重要決定性作用的膠質細胞Müller細胞,其功能的異常優(yōu)先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和再生。該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就使得原先認為IPT由自身血管異常所引起受到了強有力的駁斥。但IPT究竟是由血管異常導致還是Müller細胞異常引起?Gass的新觀點認為毛細血管擴張出現(xiàn)的滲漏,應與黃斑旁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細胞或Müller細胞受損有關,即IPT并非由血管異常引起。最近越來越多的臨床表現(xiàn)、FFA和OCT的指征也都指向該假說。Müller細胞受損的假說還解釋了以前很多無法解釋的原因:(1)為何IPT多發(fā)于旁中心凹—黃斑和黃斑旁的視網(wǎng)膜是光感受器最集中的區(qū)域,因此該區(qū)也是最需要營養(yǎng),代謝最旺盛的區(qū)域。一旦為視網(wǎng)膜提供營養(yǎng)的Müller受損,該區(qū)必然最先受到損害。(2)為何擴張的毛細血管出現(xiàn)滲漏—Müller是維持毛細血管血視網(wǎng)膜屏障的關鍵結構,Müller一旦受損血視網(wǎng)膜屏障即受損,必然引起滲漏。(3)為何視網(wǎng)膜出現(xiàn)萎縮—單獨視網(wǎng)膜血管異常是不會引起視網(wǎng)膜萎縮的,但提供視網(wǎng)膜營養(yǎng)的Müller細胞功能一旦受到損害,就會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萎縮和變性。(4)為何出現(xiàn)晶狀體沉著—晶狀體沉著被考慮是Müller細胞變性后的殘痕。(5)為何出現(xiàn)內界膜覆蓋—Müller細胞依其足盤固定內界膜,當Müller細胞變性時就會引起內界膜分離和視網(wǎng)膜囊樣擴張,形成內界膜覆蓋。但還無法明確Müller細胞異常就是IPT發(fā)生的真正原因,具體的確認還有待后期病理學的研究。

5 診斷

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任何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IPT如其名,診斷并不難,F(xiàn)FA發(fā)現(xiàn)黃斑旁毛細血管擴張,結合臨床表現(xiàn)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但OCT等特殊檢查也是驗證IPT的關鍵,不可忽視。近期OCT發(fā)展迅速,越來越多的特征也在OCT上得到反映。OCT將可能成為確診IPT及其分期分型的關鍵。

6 鑒別診斷

IPT需與幾種眼底病變相鑒別:

Coats?。篶oats病早期,糖尿病性黃斑病變,繼發(fā)視網(wǎng)膜分支靜脈阻塞的毛細血管擴張。IPT與coats 病同屬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擴張,在coats病早期可出現(xiàn)類似IPT的眼底表現(xiàn)。但coats病患者多為青年人,有糖尿病病史和分支靜脈阻塞的表現(xiàn)。

糖尿病性黃斑病變:糖尿病性黃斑病變伴黃斑水腫時類似本病。但糖尿病性黃斑病變眼底可見到范圍更廣的微血管瘤,出血和棉絮斑。視網(wǎng)膜分支靜脈阻塞時病變部位發(fā)生在動靜脈交叉處,交叉遠端的全部毛細血管網(wǎng)均會發(fā)生改變,這樣精確的位置不會發(fā)生在IPT。

7 治療

在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前,治療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幾乎所有的治療都局限于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按標治療。因此效果自然也就差強人意[26]。目前應用過的治療方法包括:激光治療[27]、光動力療法[28]、外科切除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29]、激素治療、前列腺素和貝伐單抗。僅貝伐單抗目前治療效果較好,且未發(fā)現(xiàn)副反應。激光治療后的患者,并無癥狀和體征上的緩解,且會增加血管擴張,引起視網(wǎng)膜內纖維化[27],對長期視力無改進和安穩(wěn)的作用。光動力療法雖可改善黃斑水腫促進滲出吸收[30],但光敏化媒介有時會從視網(wǎng)膜血管中滲漏出來破壞周圍組織損傷RPE細胞和黃斑[31]。切除視網(wǎng)膜下新生血管可能會引起瘢痕化,反而對視力有害。激素治療可通過抑制的蛋白酶反應阻止血管內皮細胞遷移[32]減少血管滲漏[33]。但對視力并無明顯改進[34,35],且會引起視網(wǎng)膜纖維瘢痕、類固醇性青光眼和加速白內障進程的副反應。前列腺素不但未改善患者視力,反而使視網(wǎng)膜毛細血管增厚、內皮細胞異常且加重了黃斑區(qū)水腫[36,37]。貝伐單抗是美國提供的一種人類重組單克隆抗體,通過抑制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生物活性,從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發(fā)生。原用于結腸癌的治療,現(xiàn)將其融于IPT的治療[38]??梢姴Aw內注射貝伐單抗后能顯著緩解黃斑水腫。因此對于黃斑水腫較嚴重的患者,該治療能在短期內提高視力和黃斑囊樣缺損[3941],且未見副反應發(fā)生。但黃斑水腫不明顯的患者,該治療幾乎無效[42]。

8 預后

IPT的分型及臨床特征決定著預后效果。但無論何型,長期預后的中心視力均不理想[43]。

9 結語

綜上所述,IPT目前的研究還很局限。探索并找到一條有效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Gass JD, Oyakawa RT.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82;100(5):769780

2 Gass JD, Blodi B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update of classification and followup study. Ophthalmology 1993;100(10):15361546

3 Lawrence A, Yannuzzi MD, Anne MC,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4 AxerSiegel R, Bourla D, Priel E, et al. Angiographic and flow patterns of retinal choroidal anastomose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ogy 2002;109(9):17261736

5 Voo I, Mavrofrides EC, Puliafito CA.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acular diseases. Ophthalmol Clin North Am 2004;17(1):2131

6 Davidorf FH, Pressman MD, Chambers RB.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a name change? Retina 2004;24(3):474478

7 EliassiRad B, Green WR.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9;19(4):332335

8 Gass JD.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0;20(2):226227

9 Siddiqui N, Fekrat S. Group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a in monozygotic twins. Ophthalmol 2005;139(3):568570

10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3

11 Sanchez JG, Garcia RA, Wu L,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2A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7;27(9):12141220

12 Yannuzzi LA, Bardal AM, Freund KB,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13 Engelbrecht NE, Aaberg TM, Sung J, et al. Neovascular membrane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2002;120(3):320324

14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macular holes. Ophthalmology 1995;102(5):748756

15 Wilkins JR, Puliafito CA, Hee M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iretinal membrane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6;103(12):21422151

16 Hee MR, Puliafito CA, Duker JS, et al. Topography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8;105(2):360370

17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Am J Ophthalmol 1995;120(1):6574

18 Massin P, Allouch C, Haouchine B,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Ophthalmol 2000;130(6):732739

19 Paunescu LA, Ko TH, Duker J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0 Surguch V, Gamulescu MA, Gabel VP.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 in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7;245(6):783788

21 Lelia A, Tony H, Jay 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2 Drexler W, Morgner U, Ghanta RK, et al. Ultrahighresolution ophthalmic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at Med 2001;7(4):502507

23 Drexler W, Sattmann H, Hermann B, et al. Enhanced visualization of macular pathology with the use of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rch Ophthalmol 2003;121(5):695706

24 Gloesmann M, Hermann B, Schubert C, et al. Histologic correlation of pig retina radial stratification with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4):16961703

25 Barthelmes D, Gillies MC, Fleischhauer JC, et al. A case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preceded by features of cone dystrophy. Eye 2007;21(12):15421543

26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2

27 Park DW,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Gri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7;104(11):18381846

28 Potter MJ, Szabo SM, Chan EY,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a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in type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m J Ophthalmol 2002;133(1):149151

29 Berger AS, McCuen BW 2nd, Brown GC, et al. Surgical removal of subfov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7;17(2):9498

30 Spaide RF. Rationale for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 2006;141(1):149156

31 Rishi P, Shroff D, Rishi E. Combin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as primary treatment for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SRNVM) associated with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8;246(4):619621

32 Penn JS, Rajaratnam VS, Collier RJ, et al. The effect of an angiostatic steroid on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rat model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42(1):283290

33 Eandi CM, Ober MD, Freund KB, et al. Anecortave acet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a pilot study. Retina 2006;26(7):780785

34 Park D,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Fibrovascular tissue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96;114(9):10921096

35 McNatt LG, Weimer L, Yanni J, et al. Angiostatic activity of steroids in the chick embryo CAM and rabbit cornea models of neovascularization. J Ocul Pharm Ther 1999;15(5):413423

36 Ayyala RS, Cruz DA, Margo CE,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in aphakic and pseudophakic eyes. Am J Opthalmol 1998;126(4):602604

37 Moroi SE, Gottfredsdottir MS, Schteingart MT,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therapy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on. Ophthalmology 1999;106(5):10241029

38 Lynch SS, Cheng CM. Bevacizumab for neovascular ocular diseases. Ann Pharmacother 2007;41(4):614625

39 Moon SJ, Berger AS, Tolentino MJ, et al.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for macular edema from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2007;38(2):164166

40 Schulze S, Mennel S.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juxtafor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with bevacizumab(avastin).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2007;224(10):787790

41 Charbel Issa P, Holz FG, Scholl HP. Findings i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fter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in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Ophthalmology 2007;114(9):17361742

第2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一、閱讀障礙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

這里試圖通過探究漢語閱讀障礙學生是否具有正常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為客觀、全面地認識閱讀障礙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水平提供可以借鑒的資料。依據(jù)以上研究目的選擇高中高一、高三年級的閱讀障礙者作為對象。被選擇對象的語文成績一般為班里最后的3—5%,而瑞文推理試驗成績?yōu)闃藴史值?5%—75%。

二、試驗過程

1.托蘭斯圖形創(chuàng)造力測試

這一研究由完成圖形、構造圖形以及建造圖形三部分構成。其中第一部分要求給十個未完成圖形加上線條,第二部分基于多邊形的一部分畫一個圖形,最后一部分是在給定的三十對平行豎線基礎上加上任意線條而成為一個物體或者一幅畫。這一測試方法所測試的是被試者的獨特性、流暢性、精細性以及標題抽象性。閱讀障礙與正常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各維度的成績如下(表1)

表1 閱讀障礙與正常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獨立樣本t檢驗

從中不難看出,閱讀障礙學生在創(chuàng)造力總分上與正常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總分沒有顯著差異,甚至還要高于正常學生。同時在創(chuàng)造力的維度上,閱讀障礙學生與正常學生在抽象性(t=4.228,p

此外還對正常學生與閱讀障礙學生在創(chuàng)造力以及各個維度上的成績比對,基于以上結果對閱讀障礙學生在創(chuàng)造力各維度的得分進行了2×2的M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獨特性(F=7.548,p=0.01)存在著明顯的年級以及性別交互作用。經(jīng)過簡單的比對,高一年級的閱讀障礙學生成績要明顯優(yōu)于高三的閱讀障礙學生;同時性別在高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中也顯現(xiàn)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女生的成績要明顯的優(yōu)于男生。但是在高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生中男生與女生的獨特性沒有顯著差異。性別因素在高一年級成績上顯現(xiàn)出的作用也達到了顯著水平,也就是說高一年級閱讀障礙女生的成績要優(yōu)于男生。同時創(chuàng)造力、流暢性、精細性也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閱讀障礙女生的流暢性、精細性、成績均高于閱讀障礙男生。

2.閱讀障礙與學習適應性

閱讀障礙作為一種學習不良或者是學習困難的一種類型。在學習不良的學生中至少存在50%的學生是閱讀障礙學生,為此可以推斷在學習困難學生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諸多學習適應性、社會適應性等問題也會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在閱讀障礙學生身上。有的學者認為學習困難是學生在獲得知識上出現(xiàn)了困難,智商雖然在正常范圍內,但是VIQ卻要明顯低于智力水平應該達到的成績,同時伴隨著一些學習適應性問題。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主要以自卑、被動為主,而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主要以主動、勤奮為主。此外學困生還同還出現(xiàn)了自我管理差、獨立性差的社會適應性減退問題。這可能是由于學業(yè)上的失敗導致了自信心、人際關系以及社會適應性的不良。此外楊心德的研究表明學困生中的高焦慮者要明顯多于低焦慮者。在各種社會條件下,學習不良的學生一般更為孤獨,同時也更缺乏社會能力。而不被接納也是由于他們自身存在退縮、侵犯等不良行為,同時缺乏社會交際能力。此外的研究還表明,在早期的同伴關系中,有困難的學生在日后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方面會出現(xiàn)問題。俞國良等通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不良的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較低的同伴接受性以及較高的孤獨感與家庭功能有顯著的關系,從而說明家庭功能作為家庭背景的重要變量,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3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特征方程;偏微分方程;研究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223-02

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問題是偏微分方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在關于特征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常常采取如下處理方式:一是特征方程或特征曲線(特征曲面)直接以定義形式給出,學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從而很難體會特征方程、特征曲線(特征曲面)的意義;二是二階多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問題相對于一階偏微分方程以及二階二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問題來講要復雜的多,學生理解起來也要困難很多,作者在多年的實際教學發(fā)現(xiàn),老師通過適當?shù)囊龑?,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通過類比的方法進行偏微分方程特征問題的教學,效果不錯,下面介紹關于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所展開的研究型教學的一個實例。

一、二階多元的特征

為方便起見,對含有三個以上自變量的二階線性方程進行討論,其一般形式為:

■a■■+■b■■+cu=f. (1.1)

其中系數(shù)a■,b■,c以及f為x■,x■,…,x■的已知函數(shù),且在R■的某區(qū)域Ω內連續(xù)可微,且a■=a■.參見文獻[1]―[4]。

(一)超平面的情形

考慮方程(1.1)在超平面的情形,若在該超平面上的函數(shù)值和該平面的外法線方向已知,不防設超平面方程為:S:x■=x■■

即為如下的cauchy問題:

■a■■+■b■■+cu=f. (1.1)u■=φ■(x■,x■,…,x■) (1.2)?搖■■?搖=φ■(x■,x■,…,x■) (1.3)

類比前面講過的一階、二階二元特征問題,能否唯一確定所有的二階偏導數(shù)在超曲面S上的值?

經(jīng)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每個組基本都能給出正確答案,大致過程如下:

解:對方程(1.3)兩邊分別對變量x■,x■,…,x■求導,則有:

■■=■,i=1,2,…,n-1.

下面求■■=?

由方程(1.1)知:

a■■+2■a■■+■a■■+■b■■+cu=f.

根據(jù)條件(1.2)和(1.3)知:

在曲面S上,有:

a■■+2■a■■+■a■■+■b■■+cu=f.

顯然當系數(shù)a■不為零時,■被唯一確定,否則,不能唯一確定。

(二)一般曲面的情形

考慮方程(1.1)在一般曲面的情況,設曲面方程為:S:G(x■,x■,…,x■)=0.若已知函數(shù)在曲面上的值和方向導數(shù)在曲面上的值,即如下的cauchy問題:

■a■■+■b■■+cu=f. (1.1)u■=φ■(x■,x■,…,x■) (1.2′)?搖■■?搖=φ■(x■,x■,…,x■) (1.3′)

1.問題。能否如超平面情形類似,求出二階偏導數(shù)的在曲面上的值?方程的特征方程和特征曲面是什么?

類比超平面的情形,一般曲面直接求偏導數(shù)在曲面上的值較為困難,老師通過引導,提示學生可以考慮拉直變換,將曲面轉化為超平面,從而將一般曲面的cauchy問題轉化為超平面的cauchy問題,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除個別小組還有些問題外,其余小組基本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2.問題的答案。經(jīng)過下組討論,總結,問題基本解決,大致如下:

解:設p(x■■,…,x■■)是曲面上任意一點,且在P點有■(■)■≠0.,不防設■(x■■,x■■,…,x■■)≠0.,做拉直變換:ξ■=x■,ξ■=x■,……ξ■=x■,ξ■=G(x■,x■,…,x■).

易知則該變換是可逆變換,原Cauchy問題轉化為:A■■+2■A■■+■A■■+…=0.(1.1′)u■=φ■, (1.2″)?搖■ξ■=0=φ■. (1.3″)

與(1.1)的情形類似,在曲面ξ■=0上可求出除■外其余二階偏導的值,為了求出■,只需要■的系數(shù)A■=■a■■■≠0.

故當A■=■a■■■≠0.,所有二階偏導在曲面S上的值被唯一確定,此時稱S為方程的非特征曲面。

若A■=■a■■■=0.,則不能唯一確定■的值.

對方程A■=■a■■■=0.兩邊同除(±■)■,則有:

■a■α■α■=0.(1.4)

稱方程(1.4)為方程(1.1)的特征方程,其在點P(x■■,x■■,…,x■■)處的解為在P(x■■,x■■,…,x■■)處的特征方向。若曲面S上每一點的法向均為特征方向,則稱S為方程(1.1)的特征曲面。

二、教學效果

本次研究型教學實施之后,關于特征問題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解起來更加深入,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精神,教師通過設置合理而又關鍵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類比、歸納得出問題的答案,學生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問題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這一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嘗試。

參考文獻:

[1]朱長江.偏微分課程研究型教學的一個實例剖析[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4,23(1).

[2]朱長江,鄧引斌.偏微分方程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谷超豪,李大潛,陳恕行.數(shù)學物理方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姜尚禮,亞浙,劉西桓,等.數(shù)學物理方程講義(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An example of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n Eigen Problem of Two 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more than Two Variables

GUAN Y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550005,China)

第4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教育實踐中開展的狀況如何?本研究選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為案例,以案例觀察、記錄、反思的方法,對中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情況進行研究。在進行案例研究時,并不在抽象層次上評論研究性學習應該如何開展,而是根據(jù)已有的文件和已經(jīng)形成共識的研究性學習有別于其他課程學習的視角、功能、方式,作為衡量研究性學習教育實踐的“尺”,來評判案例學校的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獨特功能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學界開始討論研究性學習問題時,不斷強調的一點是:研究性學習需要防范陷入科學主義、精英主義,研究性學習必須從兒童自身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貼近兒童的情趣與現(xiàn)實生活[2],以學生的經(jīng)驗為基礎,讓學生了解研究這種特殊的社會實踐形式[3],并通過回歸真實的生活,發(fā)展學生的完滿個性[4]。

基于這些觀點,本文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兒童對周圍現(xiàn)象和世界的研究;作為兒童觀察周邊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應當是讓學生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學會探究自己周邊的世界。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廣泛關注的另一點是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學者石中英根據(jù)《綱要》對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組織形式進行了論述,他認為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組織形式應當具有多樣性、參與性與自主性三個特征[5]。學者張華、仲建維也同樣認為研究性學習應當是學生自主進行的探究式學習,并且并不局限于某個課程領域內,而是一種突破單科限制,強調知識多樣性、綜合運用的學習[6]。

基于這些研究,本研究認同研究性學習應當是由學生自主進行的、多學科綜合的一種探究性學習,其特征也集中表現(xiàn)為自主性與綜合性。

三、某中學研究性學習研究者觀察記錄

2013年10月中下旬,筆者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評論專家參與北京市某中學初二、高一年級研究性學習文科班級開題報告會,對學生的開題報告予以具體的指導與評價,同時觀察并記錄如下內容。

1.研究性學習的選題

在這兩次開題報告會中,每個年級各呈現(xiàn)6個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這些開題報告的研究問題如表1所示。

2.開題中學生的表現(xiàn)

案例中,研究性學習通常以學生組成6~12人的研究團隊形式進行,并由研究小組的部分成員上臺以PPT形式予以開題報告展現(xiàn)。在展現(xiàn)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1)明顯的“教師選題”傾向

筆者觀察到學生在陳述開題報告的過程中,大部分都帶有較為明顯的“被選題”傾向——即學生在陳述研究的目的、選題意義時,講述通常是照著念一遍開題報告,并且其講述內容明顯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會出現(xiàn)諸如“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這樣明顯的教師口吻。還有些學生在評審委員對某個選題的意義提出詢問時,根本無法回答,旁邊的教師趕緊予以解釋說,“這個題目是老師定的,學生不太了解”。

(2)學習內容影響興趣

以不同開題報告學生組的陳述表現(xiàn)來看,學生的陳述熱情并非很高。僅有幾組與學生興趣密切相關的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的陳述中,學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熱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級英語學科《英文電影配音》、高一年級英語學科《英語校園劇、課本劇創(chuàng)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級語文與英語學科合作的《戲劇表演的生活化》。這些學生更為感興趣的研究性學習題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學生觀看他們喜愛的電影節(jié)目;都需要學生通過表演形式進行成果展現(xiàn);都需要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去,如觀察不同群體的行為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者觀察反思

根據(jù)筆者對某中學初二、高一年級文科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會的觀察記錄,筆者對本案例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見。

1.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缺失

從筆者對該中學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會的觀察記錄來看,這些研究性學習明顯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由學生自主探究進行研究性學習。

(1)選題弱化了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從兩個年級不同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題目選擇中能夠看出,這些問題的選擇都存在一個十分明顯的傾向是與學科內容緊密聯(lián)系,而與學生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興趣脫離很大。初二年級語文組的三個題目都是與課本課文緊密相關,是課本中學生非常難以理解的“魯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過研究性學習這個途徑,深化學生對魯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級對《詩經(jīng)》的相關研究也是基于課文內容的進一步拓展。英語學科中,英文電影配音、英文電影欣賞或話劇表演等貼近學生興趣愛好的研究性學習,在開題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參與熱情。政治、歷史中的主題是大眾閱讀的首選,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學習并沒有對這類選題更加地熱衷,初二年級提出的《社會熱點問題分析》更像一個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學習這種主題學習應該具有的題目。

(2)教師指導缺乏學生視角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主題學習方式,學生難免不適應,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是,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是一個什么角色?這是一個教師學職前教育的基本問題,不管是柏拉圖的“助產(chǎn)士”,還是“愛彌兒”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現(xiàn)代的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都在說明教師的角色在于去“幫助”學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訴”他應該是什么。

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角色仍然是傳統(tǒng)課堂的延伸,這是特別值得關注的一點。從開題報告會的情況來看,教師仍然在“告訴”而不是“幫助”。這種指導方式的不足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選題都顯得“一本正經(jīng)”,沒有試圖理解學生認知世界的方式;二是開題報告的撰寫與陳述過程中,教師干脆,學生表現(xiàn)出的被動狀態(tài)令人吃驚,學生可能直接陳述“本研究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等話語。

此外,在教師對學生開題的評論上,教師毫不隱諱自己希望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夠與實際的本學科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想法,希望利用這些時間對學習成績或學生德育帶來積極影響。例如高一年級語文學科的《中的情感與表達》研究,教師在評價時建議學生更多體會“忠、孝、禮、義”等感情,而不是學生最初所提出的親情、友情、愛情。

事實上,上述這些教師對選題、開題報告撰寫及選題方向的指導,都集中體現(xiàn)了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仍然與傳統(tǒng)課程一樣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與研究性學習所強調的學生自主探究相違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教師指導都削弱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學習,應以兒童視角為主

設立研究性學習的主旨,應當體現(xiàn)主題學習的方式,認同研究性學習應當由學生從自己的興趣與視角出發(fā),自主地探索自己身邊的、感興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學習在選題上還是課堂教學或學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組織形式上教師由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變成了計劃制訂者,削弱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

事實上,北京市某中學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這種情況并非獨此一家。筆者在山東省與云南省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也同樣對兩個不同地區(qū)、不同層次學校的研究性學習開展情況進行了了解。從研究性學習題目的選擇以及開展的具體情況來看,這些地區(qū)的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具體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從題目選擇來看也同樣存在著兒童視角缺失問題。盡管研究性學習并不是脫離學科教學,但它的主題學習性質更應該體現(xiàn)跨學科和問題意識。如何在研究性學習中更多地減少教師干預,還原研究性學習是以兒童視角展開的、兒童自主對身邊世界探索的本質,應該是未來一段時間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話題。當然,首先應該做的是對這種大家都不熟悉的學習方式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2001.

[2]鐘啟泉.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試論研究性學習的性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2(8).

第5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角色特征;專業(yè)能力;發(fā)展路徑

浙江萬里學院從2006年起,啟動了課程教學的研究性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旨在通過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改變,以問題式、項目化的研究性學習要求,推動學生從被動走進主動的自主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基于這種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教師的學術能力與教學能力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讓教師的教學能力更好地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并對學校的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參考,我們聯(lián)合浙江萬里學院教師發(fā)展中心,對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師專業(yè)能力構成和專業(yè)能力發(fā)展路徑進行了調查研究。此次調查,通過學校辦公網(wǎng)對全校862名教師進行網(wǎng)絡調查,收到有效問卷676份;同時對90名教師進行了面對面訪談,以準確掌握研究性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教師能力要求,提出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一、研究性教學對教師的挑戰(zhàn)

研究性教學方法泛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問題的學習活動的方法,它可以貫穿在學生各類學習活動中。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則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通過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參與學習與研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從教育理念、知識構成、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等方面,對教師角色觀念和教學能力提出了嚴肅的挑戰(zhàn)。

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受過專業(yè)訓練,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在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授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惟一來源。而在研究性學習中,由于探究問題的綜合性、過程性、合作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特征,使得學生研究的許多問題往往超出了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領域。與此同時,由于信息的開放性,使學生認知領域大為拓展,汲取知識的渠道也變得多元化,教師知識權威的角色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

教師主體地位的改變。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研究性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模式,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主體;給予學生選擇教師的權利,是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保障。在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往往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課題研究或適合自己個性學習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缺乏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教師,是難以勝任當今高校教學要求的。

教學過程與教學組織的重構。教學活動從本質上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研究性學習既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的知識交流與情感互動的歷程。通過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不但獲得認知上的增長,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chǎn)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發(fā)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

二、適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師角色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角色發(fā)生根本性轉變,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支持者、引路人、評價者。

1. 學習促進者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傳授;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86%的教師(調查對象)將“學習促進者”作為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最核心的教師角色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成長的促進者。在知識化、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發(fā)展促進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中,學生被視為知識的受體,是在知識授受過程中的一個客體,學生個體的內在潛質以及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被忽視了。研究性學習則相反,不僅關注研究過程對學習研究行為與習慣的訓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訓練價值,而且還十分重視學習體驗與情感的獲得。這就客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成為具有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情感豐富的健全人。這就使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和“道德偶像”的傳統(tǒng)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2. 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開發(fā)者

78%的調查對象將課程建設者和開發(fā)者作為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第二重要的教師角色特征。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去教;課程建設和開發(fā)游離于教學之外。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是依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由師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問題性是研究性教學的關鍵。能否使學生產(chǎn)生問題意識、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是研究性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恰當?shù)膯栴}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思考的沖動,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所以精心設計具有時代背景和學科知識背景的問題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故教師應該承擔課程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的角色特征。

3. 教學學術研究者

67%的調查對象也將“研究者”作為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重要的教師角色特征。傳統(tǒng)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少數(shù)專家的事情。這種教學與研究脫節(jié)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教學要求設計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實際應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沒有開展研究工作的教師很難找到這樣的實際問題,而只能去查找“人為加工問題”或西方的“故事性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已經(jīng)不是原始的實際問題的真面目了,并且有些問題脫離經(jīng)濟金融活動和生活實際,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相去甚遠。用這樣的問題去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其作用是極其有限的,也很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該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適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師專業(yè)能力構成分析

1. 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能力

97%的受訪者認為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師專業(yè)能力。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科書的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固定的,重點、難點也是明確的,教師只要根據(jù)教學內容來確定教學目標就可以完成教學設計。而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通過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更好地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因此,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從問題或課題出發(fā)的,是一種以設定主題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要圍繞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選擇—探究—解決問題這一研究過程來設計,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只起點撥、指導、領路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分析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各種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介紹核心學術觀點,布置學習任務,確定討論主題,告知資料檢索途徑以及學生自學與研究的目標、要求等方面的內容等。教師應比較全面地、綜合地處理這些要素,設計適合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案,根據(jù)方案進行具有特色的教學活動。因此,它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能力。

2. 教學預見和課堂把握能力

81%的受訪者認為教學預見和課堂把握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第二重要的教師專業(yè)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選擇的問題應該是比較深刻的,在確定問題情景時應該對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有所預見。教學預見能力是建立在對教學對象和內容有足夠的、充分的認識了解基礎之上的。只有對各種影響因素的產(chǎn)生基礎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才能對研究性學習活動做出分析、判斷,達到比較科學的估價。當然,由于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不可確定的因素,能夠做到十分準確的預見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教師設計大量前沿性的研究問題,要根據(jù)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預設解決方案,不但積累和更新學科知識、在師生交流中產(chǎn)生學術火花,實現(xiàn)教學相長。

3. 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67%的受訪者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重要的教師專業(yè)能力。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特征決定了師生需要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資料查閱、問題探討、解決論證和過程演示。因此,教師必須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夠準確、迅速地查閱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類、儲存和檢索,并對所儲存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把信息有效地變成知識,構建起新知識體系。所以應用信息的能力應包括從何處收集信息,判斷什么信息最重要,信息間是什么關系,怎樣整理信息、怎樣表達信息等內容。在研究性學習中,應用信息的能力不僅是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要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4. 科學評價能力

52%的受訪者認為綜合評價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重要的教師專業(yè)能力。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對以能力培養(yǎng)為特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評價內涵,重在學習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發(fā)展,而不只是知識獲取的多少。在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是以探究活動為載體,綜合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師生互動情況、團隊合作情況、課堂表現(xiàn)和知識理解情況、行文與表達情況等,檢驗邏輯推理與驗證能力、資料整理與表達能力、討論主持與協(xié)調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因此,教師必須具有綜合評價能力,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變“一元評價”為“多元評價”,變“量化評價”為“質性評價”,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5. 改善自己知識結構能力

48%的受訪者認為改善自己知識結構能力也是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下重要的教師專業(yè)能力。由于研究性學習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此要求教師具有綜合化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掌握本專業(yè)學科知識,還應具有廣博、精深、融會貫通的多學科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因此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四、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路徑分析

1. 培訓與教學示范

86%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培訓和研究性學習教學示范來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開展教師培訓,轉變教師的觀念,讓教師在模仿優(yōu)秀示范課的教學組織方式來提高自己研究性學習教學水平,進而勝任研究性學習教學工作。學校可以通過邀請各方面專家給教師作研究性學習教學方面的報告;邀請已經(jīng)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的教師名師介紹實施中的問題和經(jīng)驗體會;邀請研究性學習教學典范進行課堂示范;購買相關書籍,印發(fā)相關資料,組織教師閱讀和討論。浙江萬里學院已經(jīng)開展了一年半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示范活動,每學期開展十次教學示范。從調查結果來看,91%的教師都認為這樣的教學示范對自己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有參考價值,促進了自己研究性學習教學水平的提高。

2. 課程組教師之間的合作

75%的受訪者希望通過課程組教師之間的合作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研究性學習的綜合性、合作性的特征,打破了學科界限,學生圍繞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指導的內容涉及各種專業(yè)知識。對教師而言,個體化的教學難以勝任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下,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行為方式,從個體化教學走向合作化教學。課程組教師之間需要經(jīng)常探討問題情景設計、課堂組織方式設計,各自的教學資源,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3. 自我反思與教學研究

64%的受訪者希望通過自我反思和教育教學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實施過程中所出現(xiàn)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jīng)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付的。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核心因素。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需要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要研究課程學科體系、學生學習特點與能力、要考慮如何設計問題與研究項目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要針對一些疑難問題和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與進程,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

4. 學術研究

52%的受訪者希望通過科學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研究性學習為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一個缺乏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的教師,不可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探究活動。時展要求教師更新觀念、主動探索,形成與研究性學習相應的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學。

5. 社會化開放交流

第6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一、刺激教師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源泉。要適應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要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本質、特點、開設意義、學習目標、內容確定、實施原則、實施形式、評價方案、管理辦法等等。這無疑會刺激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尤其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需要。

二、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動為對象,并常常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需要是興趣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為了滿足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就會不斷地鉆研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探索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jīng)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興趣將會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并逐漸得到培養(yǎng)。

三、豐富教師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參與,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了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能夠極大地增強教師的想象力:會使教師擴大知識的范圍,增加表象的儲備;會使教師思維處于激活的狀態(tài);會在艱苦的研究過程中產(chǎn)生靈感,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長期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活動,能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四、增強教師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語文研究性學習非常強調培養(yǎng)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解決問題必定要進行思維的心智操作,必須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所以,自己從事和指導學生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增強教師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

五、磨煉教師的剛強意志

意志是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并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的心理過程。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較高水平的學習能力。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要達到預定目標,就需要調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等品質。長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定會使教師的意志越來越堅強。

六、增強教師與人合作的能力

第7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至今,“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教學研究中,卻很少有人涉足。但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推進,初中數(shù)學教學 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顯得尤其重要,而“研究性學習”正好符合這一教學特征。所以我認為:“研究性學習”也應貫穿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

一、“研究性學習”符合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特征

如何使用課本內容,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1.“研究性學習”具有鮮明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主要標志是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而初中數(shù)學教學要求教師調動學生參與思考與研究,讓學生個性自由發(fā)揮,問題自己提出,獨立思考以培養(yǎng)獨創(chuàng)精神,而這種教學思想正好與“研究性學習”特征不謀而合。

2.“研究性學習”強調協(xié)作性

協(xié)作性往往又被稱為“合作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不論是課前預習、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復習,學生在自主獨立思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思維障礙,而此時學生通過相互溝通與學習,使問題得以解決,這便是協(xié)作意識與團隊精神之體現(xiàn),也是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法。

如在《初中幾何》第七章第五節(jié)“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事先安排學生準備幾個大小邊數(shù)不等的正多邊形。課堂上要求每個小組將自己準備的正多邊形邊長、半徑、邊心距、圓心角、內角等量(測、求)出來,并讓學生自己討論,找規(guī)律。結果有的學生得出“正多邊形的內角和圓心角只與邊數(shù)有關”,并總結了計算公式;有的學生得出“當邊數(shù)一定時,正多邊形的邊長、半徑、邊心距三者一起增大或一起減小”。于是我引導他們總結了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和計算公式。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團隊協(xié)作性,這種教學思想可在課堂中多次開展,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其實不止是數(shù)學教學,在其它學科教學過程中,無不體現(xiàn)這一特征。

3.“研究性學習”適用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應充分體現(xiàn)其“研究性”

其實“研究”是“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講授式,也不是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它的“研究性”還表現(xiàn)在對研究的方法的實踐,體現(xiàn)出方法性而不是盲目性進行,我認為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結論更為重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思想貫穿于數(shù)學教學

我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于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tǒng)一。然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就涉足“教學思想的轉變”、“新的教學理念的形成和體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把握與控制”等多方面。今天,我單從以上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體現(xiàn)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發(fā)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的工作要求,數(shù)學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怎樣體現(xiàn)“新”字,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又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而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獨出心裁,別出新意,以體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2. 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學理念?什么是數(shù)學教學的新理念?我們應從教學目的出發(fā)尋求答案,我認為數(shù)學課的教學目的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一般要求,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二層是“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第三層“探索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鍛煉。如果我們在備課之初便抓住要領,認真設計,則不失為新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

3、抓好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研讀教材,認真?zhèn)湔n,課堂教學,直到信息反饋和目標認定。

(1)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集中體現(xiàn),而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則又是課題引入,它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如對問題的提出要注意貫穿主題與主線,能由學生提出的最好不由老師給出;能由實際問題引出的最好不用數(shù)學問題引出;能由舊知識引出的最好不開門見山,在提問時,應先大后小,先易后難,先一般后特殊,層層遞進,以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強“研究性學習”氣氛。

(2)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充分利用“研究性學習”思想,把握且突出主題。最近進行了一節(jié)“二次函數(shù)與圖象”的復習課,開始打算由兩個具體的函數(shù)解析式,通過研究它的定義域(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對稱軸,開口方向,最大(小)值,并通過圖象來復次函數(shù)的概念和性質。但后來考慮到現(xiàn)在檢測的傾向,即把函數(shù)問題充分融入具體問題之中重在分析運用;再則函數(shù)解析式過于抽象,不如由實例引出,使其具有實際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發(fā)展,既然引入是實例,那么首尾當給予呼應,也應回到應用題,于是前后共出三道題目并涉及了字母討論,這樣一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又鍛煉了學生的應用意識,把由解析式到函數(shù)圖象的“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確定為本節(jié)課的主題。

第8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和教育理念貫穿于化學實驗之中,增強了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高,促進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提高了研究課題的質量;同理,研究性學習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本文針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實踐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所碰到實際問題、操作難度并結合事例等進行探索與總結。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fā)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指導研究性學習與高中化學實驗中應弄清化學實驗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統(tǒng)一思想認識,提高對研究性學習與化學實驗重要性的認識:

1.通過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活動過程?;瘜W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瘜W實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2.通過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途徑的教學策略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發(fā)揮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研究開發(fā)研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

而化學實驗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應遵守學生力所能及的原則,不要貪多求大,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依據(jù)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來選擇適當?shù)难芯空n題。

二、根據(jù)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化學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以化學知識作為載體 ,其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選擇:

①探索性化學實驗;②開放性的化學問題;③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④能體現(xiàn)研究過程的問題;⑤聯(lián)系實際的現(xiàn)實問題;⑥現(xiàn)代社會的熱點問題。具體如下:

1.結合化學教學選擇研究課題。當今課改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結合日常生活選擇研究課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開始思考,提出問題,并篩選確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極大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結合當?shù)厣a(chǎn)實踐選擇研究課題。我們結合當?shù)亟?jīng)濟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課外活動及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大膽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譬如圍繞水的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從我縣水的資源、利用、水患、污染、監(jiān)測、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學生積極性高,提出了許多問題,他們調查排污口,參觀自來水廠,監(jiān)測水的pH及重金屬離子、苯酚等含量,并請來環(huán)保局人員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4.結合化學課外活動選擇研究課題。利用化學課外小實驗、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等積極探討化學實驗的設計方案,研究化學實驗的現(xiàn)象、實驗裝置、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記錄、實驗分析和實驗報告。

三、研究性學習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提出實驗目的 ,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然后師生共同逐個討論 ,尋找多種方案或確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學習實驗室制乙烯這一內容時,先說明乙烯中會混有SO2和CO2氣體。讓學生設計實驗 ,證明它們的存在。結果學生都知道應先將氣體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 ,看到品紅褪色,證明有SO2氣體。但在接下來的檢驗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 ,學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變渾濁;②將氣體通過裝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氣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渾濁;③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變渾濁;④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變渾濁;⑤將氣體再一次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中,品紅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然后師生討論:方案①和③沒有將可能未與品紅溶液反應完全的SO2帶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雖完全除去了SO2氣體,但SO2與NaHCO3溶液反應會產(chǎn)生CO2氣體 ,顯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氣體 ,也不會減少或生成CO2氣體 ,且現(xiàn)象明顯,上述兩個方案都合理。

2.改進實驗裝置

教材上有些實驗裝置復雜、實驗費時費藥 ,有些實驗現(xiàn)象不夠明顯 ,還有些實驗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等 ,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這些實驗進行改進。

3.研究不同反應條件對實驗的影響

學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實驗后 ,讓他們將上述實驗操作順序顛倒 ,觀察現(xiàn)象 ,并進行解釋。再如用較純凈的鋅粒與稀硫酸反應速度較慢,當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 ,反應速度大大加快 ,可讓學生探索原理。

4.開展家庭小實驗活動

家庭小實驗沒有給出藥品、儀器、步驟、現(xiàn)象等 ,靠學生在家中獨立完成 ,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把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和教育理念貫穿于化學實驗之中,增強了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高,促進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提高了研究課題的質量;反之,研究性學習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學生在實驗研究中樹立了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質,養(yǎng)成了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化學1、化學2,王祖浩 主編,2007, 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9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

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在以教師單向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境地,語文課堂教學枯燥、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缺少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地接受知識,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jīng)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已經(jīng)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堅持以"理論聯(lián)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chuàng)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在引進國外教學理論和總結語文學科的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課改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tǒng)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也給國家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帶來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優(yōu)化,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提升,對以后的終身性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最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的成長,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中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fā),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優(yōu)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能夠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1.樹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對話、活動等教學策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夠開展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民主、合作、對話等策略強調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民主,師生、生生之間針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活動策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化,語文作為語言學科依賴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驗,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日程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實踐中提升語文的應用能力。

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體會到參與語文學科研究的樂趣,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在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語文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和團隊能力??偟膩碚f,研究性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

3.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出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yè),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語文課堂教學;第四,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事半功倍。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例如在講授魯迅《故鄉(xiāng)》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是誰偷了碗?",根據(jù)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

5.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要實現(xiàn)雙重功能,既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給予客觀、合理的評價,又要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研究性學習。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研究過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后給學生予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的綜合評價活動,實現(xiàn)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此外,還要注重研究性學習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