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

第1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改革

自開始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課堂的教與學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經過專家及教師的交流研討后,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談及備課、上課的話題時,依然感到困惑不解,面對新課堂還是無從下手,閱讀教學“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若要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須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改革要求。

一、讓學生感受閱讀樂趣,培養(yǎng)閱讀興趣

閱讀活動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就是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增多,讓學生逐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至關重要的。根據(jù)教學大綱對此提出的要求——“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首先,對小學低年級還處于自由玩耍而沒有進入學習階段的學生,不能過快地使其進入嚴肅的、規(guī)矩的學校學習生活,而是要逐步引進。教師要逐步摸索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盡量為學生講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過精彩的故事,讓學生對閱讀充滿好奇與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去閱讀,這樣閱讀就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世界的視野在拓展的同時也獲得快樂。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這樣,學生在現(xiàn)實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實現(xiàn)。這樣的閱讀效果會比按部就班地跟隨教師和教材編寫者的思路與理解所獲得的閱讀效果更好。

與此同時,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獨立閱讀,閱讀完后,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與探索。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認真去讀,而是牽著學生直接進行講授,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害怕、厭煩讀書,這樣的教學只能適得其反。因此,教師讓學生去讀并且讀后進行交流,則會讓學生自覺投入其中,每個學生獲得的樂趣都各不相同,都帶有個性化的色彩,不同樂趣的匯集,必然會豐富和發(fā)展每個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喜歡閱讀,并從閱讀中獲得興趣。

二、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講解課文時基本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首先解詞,再由詞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忽視對課文總體的把握,反而將精力都置于字、詞、段的解析中,這就使學生和教師走進了閱讀誤區(qū),忽視了對文章總體的認識,導致優(yōu)美的文章設置在教材中就顯得毫無意義。當然,重視整體,也不能忽視了部分,畢竟在小學低年級,認字識詞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師應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同時,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再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側重整篇的教學,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其適應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學習。

三、使閱讀內容與兒童閱讀心理特點相符合

2001年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不同閱讀內容,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感情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現(xiàn)今,不少版本的語文課本都遵循這樣的原則,對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改編,將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間故事、童話、寓言等以最生動形象的圖畫形式展示在課本上。根據(jù)長期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心理學的發(fā)展研究表明,兒童在一定的年齡時期對生動的彩色圖畫和故事性文章、童謠、寓言等特別感興趣。學生可以將自己融入到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情節(jié)變化和強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單調、乏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小學語文教學,要想突破這種思維定勢,教師應摸索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生的思維取向和天性。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不僅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還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題材的閱讀,正是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在童話故事等內容中,學生不僅可以無限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還可以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而這些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對學生個性、人格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四、延伸閱讀

閱讀要立足于課本,但不能局限于課本,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語文課本為核心,向外輻射,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的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質,鍛煉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另外,學生在閱讀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享受生活。

綜上所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這一重要任務,必須遵循教學大綱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課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難易適當;要注意整體與部分的合理結合,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詞語的習慣和意識;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書,開拓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與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只有通過不斷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學低年級閱讀的合理教學。

參考文獻:

第2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鑒于小學生的認知方式不夠成熟,認知規(guī)律尚未形成的特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從中學會思維、探究、發(fā)現(xiàn),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搞好數(shù)學概念教學正是實行《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只有靈活運用數(shù)學概念,才能判斷恰當,推理有據(jù),進行合理、迅速、正確的運算。從各地的中考試卷可以看到,數(shù)學概念的考查占有相當?shù)谋壤?。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供參考。

1.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產生的基礎

每一個概念的產生都有豐富的知識背景,舍棄這些背景,直接拋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做法,這種做法常常使學生感到茫然,丟掉了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嚴密性、抽象性和明確規(guī)定性,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和精確性,在方式上以"告訴"為主讓學生"占有"新概念,置學生于被動地位,使思維呈依賴,這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生如能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像數(shù)學家那樣去"想數(shù)學","經歷"一遍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過程,那么在獲得概念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shù)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重視在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礎。

2.教師要充分分析各種概念

小學數(shù)學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數(shù)的概念、運算的概念、量與計量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統(tǒng)計初步知識的有關概念等。這些概念是構成小學數(shù)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如只有明確牢固地掌握數(shù)的概念,才能理解運算概念,而運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進數(shù)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采取多種方式表現(xiàn)各種概念的不同,不要一味地使用一個方法教授各種概念。

3.巧妙引入,讓學生有興趣去探究概念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興趣及學好數(shù)學的愿望。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概念引入得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得學生能緊緊圍繞這一概念進行有效的探究。一般有以下幾種引入方法:

3.1 師生游戲,引入概念。小學生特別愛玩游戲。如能借游戲引入概念,定能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如教學能被2、5、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可采用教師與學生比賽或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方式,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感性觀察,引入概念。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來引入概念,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概念并不是那么的抽象。如講垂直與平行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兩根小棒自由掉到地上,會形成什么樣的圖形,并把所形成的圖形畫下來。學生觀察這個現(xiàn)象,畫出所形成的圖形,從而弄清楚"相交""不相交""垂直""平行"等概念。

3.3 創(chuàng)設疑問,引入概念。學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了疑問,學生更想去探究,更有學習的積極性。

4.啟發(fā)思維,歸納概括

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差,習慣于死記硬背,做習題時,只能依樣畫葫蘆,遇到問題的條件或形式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因此在概念教學中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獲得知識的能力。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時,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放在一起,通過讓學生分類的方法來體會到梯形就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四邊形。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并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5.前后聯(lián)系,因"時"施教

教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系統(tǒng)性。有些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起來十分緊密,后者以前者為基礎,從已有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有些概念隨著知識的逐步積累,認識的逐步深入,而趨向于完善。所以,小學數(shù)學系教材按照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和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不同要求,有每個階段各自的重點,這就決定了概念教學的階段性。如對圓的認識,一年級學生就接觸過了,只要在幾具圖形中能找到圓就行了;到高年級再認識就更深一步了,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進行求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教學;到中學階段還要學圓的有關知識,這時候對圓的定義是:圓是所有到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又如商不變性質、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這三個基本性質,形式不一樣,但本質屬性是相通的。如果不注意前階段的教學內容和要求,講后階段的內容時,就不能把新舊知識有機地銜接起來,融會貫通;如果不了解后階段的教學內容要求,講前面的概念就不可能講到恰在此時的好處,也容易把概念講死。

6.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第3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前概念;科學概念;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概念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反映,是在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是經過反復的科學抽象而形成的。科學概念就形態(tài)來說,它是彌漫的;就內容來說,它是定性的。它不能精確地說明自然現(xiàn)象,更不能轉化為相應的專業(yè)技術[1]。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認為“科學概念”(Scientific Concepts)是指組織起來構成的、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它來自科學家共同體對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幫助科學家組織觀察和發(fā)現(xiàn)世界,它包含的內容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科學概念可以是一些自然的語言,如動物、植物、哺乳動物、濕地、水資源,等等,也可以是運用一定的語言規(guī)則,由科學家建造了更復雜的知識結構的表達,并且與數(shù)據(jù)、方法、理論和其他概念相連[2]。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認為科學概念包括科學的觀念和對科學的看法,發(fā)展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念,比讓他們掌握大量事實性的信息更應受到重視??茖W概念不是科學知識,“科學概念”也絕不是原有認識中的“知識性概念”,它的內涵遠比“知識性概念”要豐富、深刻。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陳嘉映教授認為一個概念是一些經驗事實的結晶,科學概念是科學經驗事實的結晶[3]。筆者認為當今科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科學概念不僅包括科學的事實性知識,也應包括科學的觀念、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這些都是學生應該在科學課中習得的,科學概念的教學應該成為今后科學課程教學的重點。

在2000年和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標研制組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我國小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的總體合格率為48.2%,低于國外公眾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的程度。[4]此項調查說明,我國小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還存在嚴重的問題。在今天的科學課課堂上,教師經常以給出定義的形式直接講解某概念,然后進行舉例或應用。這是比較普遍的概念教學方式。這種講授方式忽視了學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不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對科學概念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能保證概念的教學效果,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小學科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挖掘學生腦海里的前概念不夠充分

很多事實證明,學生不是帶著空腦袋進入課堂的,而是有相關的前概念的。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確的,可以成為科學概念,有些是錯誤的,屬于錯誤概念。錯誤概念影響學生對新概念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要充分挖掘學生頭腦里原有的錯誤概念。學生的前概念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缺乏嚴格的推理和實驗驗證,有時他們借用表面類似的現(xiàn)象對事物進行解釋[5]。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理解效果,這會造成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死記硬背,而不能完全理解概念。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使用直接提問學生的方法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這樣做導致學生沒時間思考問題,收效甚微。這些都是緣于教師對學生的前概念的挖掘不夠充分,不知道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二)科學概念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接受知識能力的認識,對學生認知能力估計不當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大都還處于“前運算”的階段,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還是以記憶為主的學習習慣[6]。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多采用成人化思維,把學生的思維能力等同于教師水平。對學生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估計過高,覺得有些概念很簡單,在講解時寥寥數(shù)語,這樣會導致有的學生不能理解相應的科學概念,喪失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也有的教師在教授抽象概念時,僅組織學生對概念進行簡單記憶背誦,認為學生理解不了概念,這樣做恰好過低地估計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在簡單的串聯(lián)電路中,學生會認為各處的電流大小不同。很多老師會認為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好理解,于是直接讓學生記住串連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這樣的結論。

(三)科學概念的教學重結果輕過程

學生掌握一個科學概念,實質就是掌握了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是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本質的過程[7]。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盡量縮短認知過程、減少思維坡度、加快教學進度,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測試練習,達到應試的目的。很多學生在教師講完科學概念后,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上。教師在教授科學概念時,不講科學概念的來龍去脈和相關概念,使學生孤立地學習一個概念,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如今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特別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注重概念教學的連續(xù)性,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自主探究,而不僅僅是記住一個科學概念。

三、小學科學概念的教學策略

第4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 滲透 新課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聯(lián)系生活的教學策略,目的在于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直接經驗?!队⒄Z課程標準》也進一步強調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釋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做到了以下幾點,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課改的實效。

一、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這里,英語只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媒體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樣學生通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獲得基本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英語課堂來講,“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將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為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內容。由于在我的課堂上采用了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創(chuàng)設英語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tǒng)一,在認知方面有啟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接受教育輸入。即: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如臨其境可以使學生感知的過程變得容易,觸境生情可以使學生的認知更加牢固。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中我經常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語言觀。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進入角色,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空間與時間的局限。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的單調的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形象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用計算機創(chuàng)設的與現(xiàn)實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動有趣,提高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兒童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在我的英語課堂上,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yōu)勢,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畫面讓學生理解并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時我還利用實物展臺的展示作用,將學生的表演過程記錄下來,教室中的學生可以欣賞到臺上學生的表演,同時自己也想躍躍欲試,這樣一種十分融洽而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學生中也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

四、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边@句話充分說明了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評價手段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勵學生產生不斷向上的精神。學習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形式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與他人、小組評組合、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在教學中要靈活的使用。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第5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圖形與幾何;概念教學;靈活運用

金秋十月,我有幸聆聽了季迅群老師“關注基本活動經驗,厚實概念教學”的精彩講座。我原以為概念教學是枯燥乏味的,而季老師的講座卻告訴我們“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概念教學,也可以如此的充滿智慧,富有趣味,引人深思。季老師的講座從現(xiàn)今“圖形與幾何”中概念教學的三個問題入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提出了三個有針對性的建議。翻開筆記,重溫季老師的講座,我有下面的幾點感受,現(xiàn)將其整理出來。

一、系統(tǒng)中思考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實施建議中提到:“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整體性。”季老師就很注重這點。她認為,系統(tǒng)思考便于積累活動經驗。她提出面積的教學要聯(lián)系周長這塊已有的知識資源來考慮,結合周長的一維性體驗面積的二維性,具體過程在第三塊作詳細敘述。季老師將面積教學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從中尋找生長點。在平時教學中,也需時時謹記系統(tǒng)思考,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想法在日常教學中,也有極大的運用價值。如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認識》一課。在備課時,需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經驗資源是平面圖形已認識,會計算周長和面積,長方體、正方體已認識,會計算表面積和體積,具備基本的活動經驗;學生潛在的可能資源是對圓柱有一定的表面認識;個體的差異資源是以上認識、經驗的深入程度不同。根據(jù)以上學情資源的分析,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就可以將圓柱的認識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與原先認識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多層次的比較,使其對圓柱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具體教學時,緊緊抓住三個問題初步認識圓柱。問題1:憑直覺猜,圓柱與哪些圖形有關?順勢復習圓的相關知識,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圓柱做準備。問題2:比較圓柱與平面圖形圓有哪些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問題3:比較圓柱與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有哪些異同?這樣,就在與原有的經驗資源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異同點,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使學生輕松建立圓柱的表象。這樣建立的知識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豐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同時,學生又能在感悟比較數(shù)學思想的過程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梢?,系統(tǒng)中思考,對于學生新知的增長,知識的整體梳理,新知的綜合應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想象中操作

指尖上的數(shù)學如何更具智慧性,季老師啟發(fā)我們,想象與操作的相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既能避免表面化的操作,又使操作活動更具數(shù)學化,思維化,充分發(fā)揮操作的作用,更能在想象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平時,我們也常常運用這一手段。還是《圓柱的認識》一課,在上述案例初步建立了圓柱表象的認識之后組織學生“玩一玩”圓柱的活動。首先用動詞說說你可以怎么玩?有說“滾、旋轉、切開、看、拆了”玩,教師依次板書;接著教師描述:發(fā)給你一個圓柱,手展開,看到了嗎?學生腦中想象手中有圓柱。教師引導:“我手上圓柱胖胖的,你的呢?”學生興致高漲,有說高高的,有說矮矮的,有說瘦瘦的,還有說又矮又瘦的,又高又瘦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用黑板上的動詞將手中的圓柱(想象中的圓柱)玩一玩,用“我怎么了圓柱,發(fā)現(xiàn)了什么”的句式來反饋??紤]到學生的差異性,特別指明有困難的可以到老師這領取真實的圓柱玩一玩。反饋時,異彩紛呈:有的說我拆了圓柱,側面成了長方形,還有2個圓形;有的說我切了圓柱,側面是長方形。教師引導,怎么切?學生補充:我橫著切,橫截面是圓;我豎著切,橫截面是長方形;我斜著切……我從上往下壓著玩,成了圓;我把它躺著壓,成了長方形……

以上的操作活動都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這種表象操作演繹于腦中的無形的操作活動,使其思考的空間更大,創(chuàng)造性更強。然后通過個別有難度、有分歧的知識點有形的演示操作補充,突破思維障礙,驗證想象的正確性,使研究更深入,操作更有方向。

三、動態(tài)中演示

這里的動態(tài)處理是指在研究圖形屬性時,相對于運用靜態(tài)圖形過多而言的。季老師已經舉了經典的三角形的高和面積的例子來充實她的觀點。季老師認為面積的大小是二維決定的,周長是一維的。季老師考慮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容易混淆面積和周長的概念,在設計時,特意安排了面積是二維的和周長是一維的對比體驗。先出示長方形的一條長,想象面的大小,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一維的線并不能想象出面積的大小。再動態(tài)出示寬,想象面積的大小,依次動態(tài)改變寬的長度,從短到長,學生頭腦中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也在逐步調整,從小到大。再將長的長度從長到短,學生頭腦中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也從大調整到小。這樣,從一維的線的長短感自然地與二維的面積的鋪開感在同一圖形中進行了對比聯(lián)系,從而更深刻理解面積的大小是由二維決定的,建立了面積的鋪開感的空間觀念。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在“長方體的認識”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課件逐次動態(tài)出示長方體的一條長,與長同一頂點的一條寬,一條高,在腦中想象長方體模型。學生從不能想象出到能的過程就明確長、寬、高的重要性。然后分別改變長、寬、高的長度,想象長方體模型體積的變化。這里通過長、寬、高的動態(tài)演示加深了對長方體內涵的認識,也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季老師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效,都使學生對概念的內涵了解得更為深刻、更為立體。

第6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STEM;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教育領域的不斷突破,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廣受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一門課程。但是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的教學質量,仍然是值得我們重點討論的問題。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則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shù)學的教育。這對于我們開展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STEM學位人數(shù)也同樣是評價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夠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其加以滲透和體現(xiàn),無疑是提升我國綜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可以將其等同于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的教學。不過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門單獨的學科都難以為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足夠的支持,因此多學科協(xié)作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標,但是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沒有形成一套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體系。一般來說,對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種認知:首先,認為STEM是一種典型的后設課程,也就是說相關學習者需要在完成STEM課程之外,繼續(xù)學習如何綜合性地使用這四門學科去解決問題;其次,認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教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是對STEM知識的有機整合;最后一種觀點則認為,STEM是一種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學策略,它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利用STEM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從以上三種觀點出發(fā),本文研究中將STEM界定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STEM的綜合實踐,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shù)學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對于學生的科學、工程、技術以及數(shù)學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也是當前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通過開展基于STEM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語文這門課程普遍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而善加引導,必然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STEM教學思想的滲透,成功地從多維度、多層次構建了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并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內容,同時也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了從多個角度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滲透STEM教育思想,雖然從表面上看主要強調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觀察能力的強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我認為課堂教學目標完全沒有必要局限在這兩個方面。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多角度去認知問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學科的滲透和融合,讓學生養(yǎng)成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間萬物運轉的本質,而不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對于教師來說,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也同樣是提升課堂質量和對課堂教學節(jié)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總之,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學思想,更是提升課堂整體教學質量的一劑良方,值得我們對其加以更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僅做了較為表面的論述,并沒有對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加以更為詳細的討論和介紹。但是筆者相信,將STEM教學思想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來,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握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就一定能夠從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中獲益。

參考文獻:

第7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改認識;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數(shù)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125-01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數(shù)學教學只有通過精心組織材料,課堂集中講解,學生認真聽講,才能有效地傳授知識,這種觀念形成了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基本模式。 誠然,教師的講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學就其本質來說,要靠學生自己來學習,教師講得再好,那也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教師自認為教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的“教”怎樣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探索新型課堂

我國的課程改革在調整培養(yǎng)目標時提出:“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研,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環(huán)境意識等。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著眼于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特點。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縮。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的數(shù)學教學,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因此,要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原有的不利于學生智力、能力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新型的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靈動、高新的特點?!伴_放”就是要打破內容和形式的封閉,在開放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办`動”就是要摒棄呆板、被動,倡導主動、生動,追求靈活、創(chuàng)造?!案咝隆本褪且黄坪诎?,粉筆加一張嘴的單一課堂格局,科學地應用現(xiàn)代教育新技術,增加課堂信息交流渠道,增強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在教與學中,教學要更新觀念,還學生自,激勵學生獨立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F(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客觀上要求學生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用常規(guī)方法教給學生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論方面的知識,不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就會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就得不到相應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應做到讓學生講、讓學生議、讓學生找、讓學生做、讓學生說。這樣知識的“果”就是學生自己“跳起來摘到的”,既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也鍛煉了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而且讓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方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yōu)樽灾魈骄恐R的過程,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將重“結論”的教學轉變?yōu)橹亍斑^程”的教學,充分展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內化知識,發(fā)展能力,為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案例1:教學32-17=?

首先指導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各種方法,再找出最好的方法。在“爭論之初”,學生們并不互相認同,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刻理解的過程。然后教師總結:

1、把被減數(shù)32重組為20和12,從12中減去7,個位得到5,從20中減去10十位得到1。

2、把被減數(shù)32重組為20,10和2,從10中減去7得到3,再加上2,個位得到5,從20中減去10,十位得到1。

3、把減數(shù)17重組為10,2和5,從32中減去5,再減去10,得到15。

教師給學生講授多種重組方法,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但教師要掌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攬”,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二、巧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成為一個問題發(fā)現(xiàn)者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更在于喚醒、激勵、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學習內容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并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情,產生主動求知的心里沖動,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產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激情與意識。

案例2:現(xiàn)在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20%的糖水,該如何做?

教學情況調查中發(fā)現(xiàn):

課改前 學生方法單一,只知使糖水中的糖變多――加糖

課改后 學生方法多樣化。如方法1:使糖水中的糖變多――加糖。

方法2:使糖水中的水變少――蒸發(fā)水。

方法3:還可以加入含糖高于20%的糖水。

1、學生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將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在問題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tài),往往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8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閱讀;識字;語文教學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高年級。其實,低年級存在的問題更多、更嚴重。為了切實在低年級就打好基礎,從克服教學中的主要弊端入手,徹底改變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已是刻不容緩了??v觀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來對照,有哪些主要問題呢?

1、重識字,輕閱讀。好多教師誤認為:低年級把好識字關就可以了。閱讀是三年級以上的事,所以總拿出好多的時間反反復復地教生字寫生字,閱讀似乎可有可無了。

2、孤立地進行識字教學。掛上小黑板,出示生字卡片,先拼音,再說字型,最后講字義,給字找朋友(組詞),課文幾乎沒有用了。這么一折騰就是一節(jié)課,生字多時一節(jié)課還教不完,最后學生還得帶上拼音寫上若干遍,真是枯燥之極!明擺著可以加強識字教學的課文以及課文中的插圖,棄之而不用??戳诉@種現(xiàn)象,怎么不讓人心焦又心疼!

3、識字閱讀兩張皮,互不聯(lián)系,不是通過課文在語言的具體環(huán)境中去理解字義。

4、課堂教學中缺乏必要的說話訓練。如:看課文插圖;指名回答問題;復述故事;對話等。

當然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就這四個問題也可看出改革低年級語文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勢在必行了。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作了明確的闡述,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明確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識字的基本途徑。有利于鞏固提高識字質量,為作文打下基礎。并著重指出“閱讀能力要從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對作文教學特別指出“既要培養(yǎng)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時,更著重指出“這兩種能力要從一年級起就要培養(yǎng)”。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大綱提出的標準與要求看,還是從目前低年級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看,結論只有一個:徹底改變目前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思路,從指導思想到課堂教學結構以至教學方法,重新思考和設計,走出一條新的科學的路子。

從上面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思考,結合總結我們自己的教改實踐來考慮,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一定要:

(1) 以讀為主線,將識字、說話訓練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同步進行。改變常見的先識字后閱讀,識字閱讀兩層皮的現(xiàn)象。我們要大力提倡“在閱讀中識字”,堅持走“閱讀-識字-閱讀”的路子。

(2) 以課文中的插圖為憑借,以課后問題為線索,以理解詞和句子的意思為重點,以朗讀訓練為主要形式。

(3) 將識字教學的“讀準字音、分析字型、理解字義”結合學習課文分開進行,不搞一鍋煮。拼音教學要求做到:學生直呼音節(jié),分析字形方法要靈活多樣,不搞死套套。理解字義一定在句子中去體會揣摩,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詞意思的能力。

第9篇:小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新課改小學教育基礎教育小學生處于思想教育啟蒙階段,小學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課標改革推行以來,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小學基礎教育,小學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小學基礎教育是當前小學教育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內涵分析

要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關鍵。

1.新課改理念的內涵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導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發(fā)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貫穿整個新課程改革的始終。新課改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革新,顛覆了教育思想的習慣性思維,代表著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使得我國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成為可能。

2.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地表述了本次課改的具體目標: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三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在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基礎上,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

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灌輸,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個體能力的發(fā)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應積極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實現(xiàn)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目標。

2.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作用,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區(qū)別對待,通過分析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作業(yè)設計的坡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多樣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此同時,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要多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可以鼓勵小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讓抽象化的知識轉變?yōu)榫唧w的生活知識,更易于小學生理解。

3.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也至關重要。在小學基礎教育中,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的必然趨勢。對小學基礎教育而言,通過科學技術推進現(xiàn)代化教學是小學教育的有效舉措,是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的表現(xiàn)。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教育教學,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方式傳達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無疑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教學內容。對小學教師而言,應結合小學基礎教育的教材內容,制作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多媒體課件,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fā)揮合理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xiàn)以人為本

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xiàn)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基礎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校評價改革,是學生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評價工作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評價方式還客觀存在。為此,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yōu)化教學評價,要把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從片面注重學習成績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注重從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工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到教學評價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三、結語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是一項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基礎教育應深入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現(xiàn)以人為本,不斷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彩虹.小學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15).

\[2\]李瑞芹.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1).

\[3\]隋娟.淺談小學課堂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培養(yǎng)\[J\].商業(yè)文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