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第1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加強自己的語境意識,對不同語境的文化背景要加強學習,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要特別注意漢語文化和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以互相尊重為前提。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報以一種虛心、寬容的態(tài)度。不能僅以我國文化為尊,還要秉著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對別國的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等進行學習和思考。在跨文化交際中也不僅僅只了解語言的字面意思,還要深入了解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才促進中西方交際。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語境因素

(一)中西方文化的語境因素

政治文化,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習俗都會在語言中得到體現(xiàn)。一個詞匯在一種文化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然而在另一種文化里卻可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特別注意這種差異。比如,由于英國的地理環(huán)境比較特殊,西風盛行,所以,在西方人的文化里,西風就代表了豐沛的雨水。在著名的詩篇《西風頌》中,英國詩人雪萊就把西風和對自由的理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聯(lián)系在了一起。然而在中國文化中,西風就是寒冷、凄涼的象征。又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龍是邪惡的象征,但是在中國文化里,龍卻是吉祥的象征。

(二)中西方社交的語境因素

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語言,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社交語境,我們可以理解為談話雙方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在交際場所,由于交際雙方的身份特征、地位或者兩者之間的關系等原因,不同的語言也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例如,中西方文化對“狗”就有著不同的認知。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他們忠實的朋友。正因為如此,在英語中就有著許多與狗相關的短語,而且這些短語大都有積極正面的含義。但是在漢語文化中,與狗相關的短語或者成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等。除此之外,在中國文化交際中,“你辛苦了”一般表達對對方的理解、鼓勵等。但是,如果把這句話直接翻譯成英文就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含義:你的能力有限,所以這份工作做起來一定很累吧。這就傳遞了一種侮辱對方的意思。

三、中西方語境差異對交際的影響

由于在中西方文化語境上存在著這些差異,跨文化交際中也就產(chǎn)生了許多交際方式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隱私認知的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集體意識比較濃。講究團結和互助,因此,人們的隱私意識比較薄弱。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在見面打招呼時就習慣于詢問對方的家庭及工作情況,并且把這當做一種禮貌地關心。但是西方文化講究獨立性,也非常注重隱私,家庭及工作情況都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見面問別人這些問題,就會被誤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在中國,街坊領居之間見面常會問“您吃了沒?”“去哪兒???”這樣的問題,表示一種關心。但是在西方國家,見面時就問對方吃了嗎,會被對方誤認為是你要請他吃飯,而問您去哪兒,則會被對方誤認為你在打探他的隱私。

(二)時間觀念的差異

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影響,中西方的時間觀念也不一樣。一般來說,中國人的時間的概念相對較模糊。比如在交際中,我們常說“慢走”“請慢用”等等;在赴宴或者參加聚會時,中國人也很少會準時到達。但是在西方文化觀念中,時間就是金錢。他們一般都會提前預約,而且一旦約定就不會輕易改變,否則,就會被視為粗魯?shù)谋憩F(xiàn)。

(三)稱謂語的差異

中國人會根據(jù)不同人的身份地位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比如稱德高望重的人為前輩;還有的會以對方的職業(yè)來稱呼,比如趙老師、王醫(yī)生等;晚輩對長輩則稱叔叔、阿姨;對于平輩則稱呼大哥、大姐等。但是在英語社交中,人們很少會用到親屬稱謂,他們主張以人名相稱。不論是男士女士,還是長輩晚輩,稱呼對方的姓名都不是一種失禮的表現(xiàn)。

四、結束語

第2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字:中西方;體育文化;跨文化交際;共性與個性

中圖分類號:G81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01-0013-02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交流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多元的交流渠道,可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快速地了解新的文化,但是也會因為對新的文化的不夠了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會在交流中觸碰對方的文化禁忌。所以我們必須深入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為以后的體育交流或者其他文化交往做足準備。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文化及體育文化的概念

通常文化的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人類生產(chǎn)有形財富(物質財富)和創(chuàng)造無形財富(精神財富)的過程及其總和稱為廣義文化;而人類所產(chǎn)生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及所制定的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制度和設施則屬于狹義文化的范疇。

人類為了提高自身素質,會用體育運動這種顯性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身體運動形式,同時也會借助體育精神、體育科學、體育產(chǎn)業(yè)等隱形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主要包括認識體育運動規(guī)律、培育體育品德、實現(xiàn)體育價值、落實體育理念等方面。

2.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交際,這是一種普遍而長期存在的現(xiàn)象??缥幕浑H學的奠基人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其代表作《聲的語言》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相關構想和理論。廣義的跨文化交際存在于一切交流中,朋友的談話、戀人的傾訴等都是廣義的跨文化交際。一般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也就是狹義的跨文化交際,特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共性分析

1.中西方的本位理念

就地理環(huán)境而言,中國領土寬廣、物產(chǎn)豐富,東面、南面、環(huán)海,西面、北面與內(nèi)陸國家接壤,而且海洋、湖泊資源豐富,位置得天獨厚。人們深受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依靠獨一無二的耕種環(huán)境進行勞作,人們之間的關系平等和諧、團結友善。人們沒有利益沖突,孔孟和諧思想深入人心。

不少西方國家臨海,海洋運輸發(fā)達,人際往來密切,當?shù)鼐用褡匀欢粫迷鯓尤ロ槕匀弧⑻街匀?、挑?zhàn)自然。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冒險、競爭與創(chuàng)新中。這樣獨具特色的文化表現(xiàn),使得競技體育成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中西方的宗教神話思想

儒家思想幾千年來長期占據(jù)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主導地位,影響深遠。中國古代佛教信徒很多,傳統(tǒng)文化中佛教的色彩十分濃烈,從人們接受的教育中可以體現(xiàn)。

西方文化中著重描繪了鬼神的存在,各種歷史記載中都有描述,包括天地開辟、上帝造人、眾神的存在與發(fā)展等;而且宗教發(fā)展與古希臘奧林匹克的起源也有著聯(lián)系。

3.體育的作用

就體育而言,中西方在體育具有自我調節(jié)功能方面存在一致性,均覺得體育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身體鍛煉,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促進人們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及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fā)展。而在人們的教育系統(tǒng)中,體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經(jīng)過身體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并培育其堅韌的道德意志品質。人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體育教育。

4.體育的進程

中西方體育文化在發(fā)展進程中,盡管都有不一樣的物質基礎,但是體育存在養(yǎng)生、軍事、教育、娛樂等方面的理念,中西方都是承認的。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個性探究

1.東西方價值觀存在差異

中國傳統(tǒng)理念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則認定人是世界萬物的中心,對立和競爭才是存在于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認為人應該認識并改造自然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與自然界作斗爭并支配自然界。體育運動如田徑、游泳、球類運動等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斗爭、搏擊精神都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界的對抗。

2.東西方審美理念存在差異

東方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注重仿生美,但是西方文化關注的是人體美。中國遠古時代自然生產(chǎn)力極其落后,人們生產(chǎn)工具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觀摩并模仿動物,以此來保證生存。伴隨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開始利用圖騰這種特殊的形式來記錄對動物的模仿。

而西方的審美觀念更強調人,人的形象在其文化理念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西方世界更看重人的肌肉美、身形美,具有代表性的競技體育在希臘運動場上代表著力量和榮譽。跳遠、角力、擲鐵餅、擲標槍、全長賽跑這五個項目是達到“黃金分割美”的重要途徑。

3.東西方體育表現(xiàn)形式存在差異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主張“靜”認為“靜”能修身養(yǎng)性,能達到心性的平和寧靜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以進入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禪定”、道家的“心齋”。

西方體育文化卻主張“動”,強調競技,注重θ說牧α俊⑺俁?、柔韧、耐力、高儿o壬硤逅刂實難盜罰并用數(shù)和量來評定比賽的成績。這種以競技體育為主的西方體育具有激烈的競爭性、高度的公平性、嚴格的規(guī)則性、高度的技藝性、高度的娛樂性。它的體育形式包括田徑、游泳、騎馬、體操、球賽等。

4.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差異

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會促成不同的思維理念,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身心合一”和西方傳統(tǒng)思想中的“身心分離”存在鮮明差異性。在中國古典神話中,“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物我一體”直接影響著儒家思想的傳承。

西方人注重發(fā)現(xiàn)自然、探索自然、解密自然,注重速度、力量的突破以及體型的塑造,對他們而言,體育不僅僅是鍛煉,更重要的是競技,競技中對手之間的比拼就是以體育的方式進行。身心分離的二維體育方式是近現(xiàn)代體育競技的最初體現(xiàn)。

在世界文化接觸如此頻繁的今天,體育作為現(xiàn)代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表現(xiàn)形式,也已經(jīng)不單單局限于賽場上的競爭,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場的開放及自身體育實力的增強,中國承辦世界性體育賽事的能力越來越強,與其他國家進行的體育交流也越來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就變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李鴻江.中國傳統(tǒng)體育導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0.

第3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 飲食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引言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同的飲食反映著不同的文化。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助于中西雙方的文化交流,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傻恼`解與交流障礙。

中國歷來講求“天人合一”,“水融”,西方社會一直強調“天人對立”,“人定勝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息息相關VS生存所需

飲食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向來視“吃”為頭等大事。中國人打招呼的首選就是“吃了嗎?”。小孩滿月要吃滿月酒,周歲要吃抓周宴,結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壽宴,就連過世也要吃。客人來了要接風洗塵,客人走了要餞行,首選當然還是吃。搬家要吃,升遷要吃,離職還是吃……通過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籌交錯之間表達歡迎之情、恭賀之意與惜別之緒,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過吃來平復。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彼^飲食,就是民生問題。在中國人看來,飲食不僅可以用來維持生存,而且可以用來維持健康。這種對“吃”異常的執(zhí)著,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也有相當?shù)捏w現(xiàn)。中國的很多成語典故都離不開“吃”或與吃相關的詞,例如,“寅吃卯糧”、“爭風吃醋”、“坐吃山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吃不了兜著走”、“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中國人常把職業(yè)比做“飯碗”,將嫉妒說成“吃醋”,輕而易舉被形容為“小菜一碟”,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稱為“家常便飯”中國人什么都可以用“吃”來形容,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過于“喝西北風”。中國歷代的文人騷客常常將吃喝入詩,坡就寫下“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飯僅僅是滿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么營養(yǎng),能產(chǎn)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飲食當做一門科學。在他們看來,吃飯,僅僅是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和交際方式。西方人將人的需求劃分為從低級到高級五個不同的層次,飲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層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別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西方人將“吃”看做是對機器添加燃料,保證其正常運行,只要在吃過以后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對于西方人來講只是為了維持生命所需。

二、隨意隨性VS科學規(guī)范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國的烹調中,對美味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國人在評價一道菜時,往往會說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為“好”,何為“不好”則很難下定論。這說明中國人對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便中國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這種“意境”,也很難把握。

同樣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飪者會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樣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飪者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節(jié)烹調,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濃郁,夏季則考慮清淡爽口,婚宴須色彩斑斕,喪宴則忌諱紅色,等等。此外,烹飪者還會根據(jù)自己的臨場變化隨性發(fā)揮。同時,對食品加工的隨意,成就了中國龐大的菜譜。食材的豐富,加工方法的多變,調味料的多樣,以及烹調手法的繁雜,再加以組合,就變成成千上萬種的菜肴。如“餃子宴”、“全羊宴”等都體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隨意隨性所派生出的無窮創(chuàng)意。

西方的飲食就顯得很規(guī)范科學。西方人注重飲食的科學與營養(yǎng),因此在烹調時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無論是在哪里,他們的食品味道都沒有太大分別,全因其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在這樣的高規(guī)格下,要求烹飪者不能有任何隨意與創(chuàng)新,就如同機器一樣嚴謹。

再看中西菜譜,可以發(fā)現(xiàn)中式的隨意性和西式的嚴謹性。中式菜譜中涉及材料及調味料的用量都會用一些比較模糊的詞,如“一些”、“少許”、“適量”等,談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則常會出現(xiàn)“放入滾油中”,“炸至微黃色”,“焯水少時”等字眼。西式菜譜,則讓初學者很有頭緒,菜譜中不僅詳細記錄了用材的分量,就連烹調的時間也很精確,讓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樣的西餐。

三、和合團圓VS個性分別

臺灣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贝艘晃幕卣饕搀w現(xiàn)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與“合”為最高境界。中國飲食強調“五味調和”,指在烹調過程中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礎上,要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指導調和,該調和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最終結果就是要味美適口。中國人之所以把做菜稱為“烹調”,就是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歷來是將烹與調合為一體的。美味的產(chǎn)生,在于調和。中國人烹調不是“1+1=2”那么簡單。不用說是繁復的宴會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須講求葷素搭配,將各種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鍋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適當添加調味料,或攪拌,或翻炒,最后出鍋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經(jīng)完全融合。

細觀西方的烹調方式,則會發(fā)現(xiàn)地道的西餐,除了“羅宋湯”是多種食材混合烹煮外,幾乎都會是一大塊肉(牛肉、羊肉、雞肉或魚肉等),配上幾個土豆,幾片菜葉或番茄,雖然同放在一個盤子中,卻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會在腹中融合。調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而是現(xiàn)吃現(xiàn)加的,即使現(xiàn)在受到了中菜的影響也開始注重調味了,但仍然是分開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和合”與“分別”的根本差異。

結語

中西飲食在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目前,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使多樣性的飲食文化增強了互補性和兼容性。同時,這類的交流,會使得世界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進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同樣,中國飲食也會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完善發(fā)展,推陳出新,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中華飲食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南懷瑾.孟子旁通[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治安,等.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第4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交際是英語語言學習最重要的目標,這已被現(xiàn)今廣大中國英語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和接受。而語言是一種文化載體,這決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應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與內(nèi)容、語法與表達,更應培養(yǎng)英語文化習得意識。但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翱缥幕涣鹘^不能僅局限于對交流對象的‘理解’方面,而且還有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和對交際對象的‘文化影響’方面”。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地位的轉變,從不同側面刺激英語教學工作者反思現(xiàn)行的語言教學,如何改進當前單一片面的文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豐富的英語文化的同時,提升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從而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學中一個新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

近年來,重視對英語文化的導入已成為英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廣大教師及學者對此也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長期存在的“啞巴英語”現(xiàn)象,紓解了“文化沖突”的問題,也推動了文化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但與此同時,過多地強調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和輸入而忽視我們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忽略母語及傳統(tǒng)文化對英語學習的積極影響,也導致在英語教育中文化“逆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人文素養(yǎng)薄弱

近年來,面對社會形勢的快速發(fā)展,各高職院校為了生存與發(fā)展,不斷擴招,其結果是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復雜,知識水平整體偏低,且在人文素養(yǎng)、語用能力、素質等方面?zhèn)€體差異很大。

(二)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較低

把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高職英語教學中,需要教師以英語為媒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思想,不斷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但大多高職英語教師所掌握的語言知識普遍較為片面,他們既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也缺乏對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吸收。加之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教學評價體系的制約,未能將英語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學生難以充分認識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難以用英語這門語言進行準確表達和有效傳遞。這些都影響和制約著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的缺失

目前的高職英語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讀物為素材,語言純正地道,學生可以從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識,學習地道的英語。而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據(jù)調查,占教材內(nèi)容的比率不到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英語文化教學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加之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素材比較貧乏。很多學生在談起外國的節(jié)日及習俗時,侃侃而談,但若要用英語來描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時,往往言之無物,甚至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國圣賢孔子的英文表達,導致西方文化在學生群體中十分盛行。“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得到學生的青睞,而“中秋節(jié)”(Mid-autumn Festival)、“端午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等我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在大學生群體中則日漸式微,這與高職英語教學對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匱乏不無關聯(lián)。

(四)英語教學評價體系設置的錯位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仍過度強調應試教育,非但沒有淡化應試教學的色彩,反而有“過級萬歲”的發(fā)展趨勢。很多院校仍把學生的英語過級率放到衡量英語教學水平的首要位置。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教學中過度強調詞匯、語法、閱讀教學,卻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英語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所學知識也難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應用。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必須服從于職業(yè)教育的總體目標,即為培養(yǎng)適應生產(chǎn)、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它強調的是應用性、突出的是技能性。具體而言,即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及交往中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要想實現(xiàn)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語言學習者必須同時掌握英語、英語文化以及母語及其傳統(tǒng)文化,只有對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充分的認識,才能談得上跨文化交流。

曾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從不缺乏好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諾貝爾文學獎長久缺失,是缺少學貫中西的大家所致。”由此可見,加強對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闡釋,加強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我們既要吸收借鑒西方的先進文化,也要增強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意識。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滲透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教材內(nèi)容的合理選編和文化滲透

作為英語教學的核心材料,教材對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媒介及載體作用,既能指導教師教學,也能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因此,應加強教材內(nèi)容的合理選編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比如,在編寫英語教材時,適當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引導師生在教與學中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教師備課的輔助材料中,可以選用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文化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聽、讀、說等方面感受涉及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表達,豐富知識儲備,以便他們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不再對傳統(tǒng)文化“啞口無言”。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與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社會對英語學習者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現(xiàn)代英語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更要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以成為學生文化之旅的引路人。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提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西方文化,輸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在體驗、感悟、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升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促進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三)探索傳統(tǒng)文化滲透新模式

高職英語教師在改變原有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積極探索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途徑。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所講內(nèi)容滲透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積極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關注度。其次,教師應認真分析和總結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現(xiàn)象的同時,分析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內(nèi)在原因,使學生看到兩者差異的本質,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并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專題研討、角色演練、辯論、演講和觀后感等形式,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音像資料等多種渠道獲取傳統(tǒng)文化及中西文化對比學習的信息資源,強化中西文化對比、討論,達到有效學習、研究語言和文化的目的。

(四)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科學設計

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欲實現(xiàn)英語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并舉的英語文化教學,其評價體系也必須得到有效調整和完善。例如,可以以高職英語過級考試為導向,在測試內(nèi)容及形式上適當增加對文化部分的考查。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中,翻譯試題就做了這樣的嘗試,但因傳統(tǒng)文化知識匱乏,很多考生不能從容應對,這也促使他們在后續(xù)準備中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此外,在閱讀題和寫作題中,都可適度增加傳統(tǒng)文化及英語文化的比例。而在口語測試中,教師可以更加便捷地考查學生中西文化的了解情況,檢測學生對英語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口頭表達能力。只有當測試與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重點一致時,才能真正、客觀地反映實際教學情況,有效指導教學工作,成為引導教學的有效手段。

第5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1.轉變傳統(tǒng)的英語文化教學觀念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和觀念中,中國文化的教授和傳播主要依靠語文教學。而英語教學就主要是加強對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這種思想的影響,使得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注重了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傳播,在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上,往往不夠重視。這種“失衡”的教育方式必然會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也會缺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導致跨文化交際失去了對等性和雙向性。筆者認為,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一樣重要,不應該輕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學習英語或者教授英語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并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只有如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平衡和對等。所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對中國文化的英語學習。這樣才能更加促進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中國文化的繼承、傳播和發(fā)揚。越來越多的教師也對這個問題更加關注,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將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2.改革相關的教材和課程設置

就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來看,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幾乎少之又少。就算有,大多數(shù)也在中文課上,而且中文課還是在選修課之列。英文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幾乎沒有。更不用說有關中國特色文化的英語教材,那更是寥若晨星。即使在內(nèi)容上有所提及,也只是散見于各個資料中,不成系統(tǒng)。所以,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得高校學生不能夠將英語學習和中國文化的學習有效結合。此外,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主性上,大學生還非常欠缺。母語文化沉淀不夠,使得他們在中西文化交際中傳統(tǒng)文化知識薄弱,甚至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象。想要改變這些現(xiàn)狀,就要在英語教學中合理融入中國文化并編寫相關的英語教材。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平衡對等,也就更加科學合理。同時,這樣也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兩者相互融合、有效銜接。增強他們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筆者曾對一些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進行過相關的調查,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比較弱,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認為很好。更重要的是,有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學習這樣的課程很感興趣。

3.使學習渠道全面化

課堂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上是一條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把英語教學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成果,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對西方文化節(jié)日———“情人節(jié)”進行講解時,不僅僅要對它的由來、習俗等進行介紹,還要與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進行比較。使學生能夠把“牛郎織女”的傳說英語化。通過這種對比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提高中國文化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在中西交流中,更加準確地用英語介紹中國的“七夕”。這就能使學生加深對中國“七夕節(jié)”的了解和認可,不至于一味崇洋,冷落甚至忽視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樣的學習下,學生會逐漸積累中國文化知識,為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打好了基礎。除此之外,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要靈活合理。比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或者開展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強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課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

4.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和學習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主導作用。但是,如果老師在教學中一味宣揚西方文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他們的思想觀念起到誤導作用。因此,要想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發(fā)揮,那么就必須提高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從教室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我修養(yǎng),在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不僅如此,國家也要大力扶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因此,在當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應該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承擔起這樣的使命。在英語教學中把握中西文化的平衡,不斷改革英語教學方式方法,每一個英語教師都要不斷努力。

二、結語

第6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比較

人類的文化寶庫是眾多民族或國家共同構建的,這些多元文化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各個民族都有其特征,東西方文化也各有其特色。

中國的忠恕之道與大同思想和西方的個人主義,對中西方文化的各個層面影響深遠,中西文化的主要特征,大都由此衍生而來,中國人重視倫理,西方人重視法治。西方個人主義盛行,人人都想充分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個性,充分享受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為了避免個體與個體的沖突,使人不至于因個人自由的過分膨脹而妨害到別人的自由,制定了較為嚴密的法律來匡正個人行為。中國地處于半封閉大陸性地域,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宗法制與專制并行,且相互影響、制約,這樣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孕育了倫理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種文化類型不僅在觀念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發(fā)生著久遠的影響,而且深刻地影響著傳統(tǒng)社會心理和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如在維持善良人格與良好人際關系上,講求五達道、三達德,《中庸》道:“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川靠人們內(nèi)心的品德和智慧,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系,達到和合的理想境界。中華傳統(tǒng)重視對天地君親師的尊崇;重四維:禮、義、廉、恥,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此外,還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

“中國文化以家族為本位,注意個人的職責與義務,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體,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即帶著父系血緣關系殘余跨人奴隸社會,血緣關系通過家族組織影響很大,家庭成員把家庭看得比個人重要,而且特別重視家庭成員間的權力與義務,親屬關系轉換為宗法性的倫理道德形式,并以此規(guī)范人們社會心理和行為。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征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百行孝為先,孝為德行之根本,“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尊君、敬長、尊上,用孝道規(guī)范人生行為,理性地踐行忠孝觀,《荀子·子道篇》:“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惹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秱鳌吩?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荀子的“三不從”強調孝子應慎重思考,從維護家庭利益出發(fā),理性地分清對錯后再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下,孝道通過孝親忠君傳輸下去,從社會心理層面、行為規(guī)范層面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塑造了獨特的倫理傳統(tǒng),即在維持和諧人際關系上,注重的是個人的德行修為,而不是要靠強制性法律約束,這顯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

有人說,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稱為“德性文化”。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重“德”,并不是說它輕“智”,它是一種德智統(tǒng)一、以德攝智的文化,即德智雙修的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道德前提下,主張德(道德)、智(知識)雙修,通過知識積累完成人格提升,《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薄白鸬滦浴敝覆粩嗉訌娙说牡赖滦摒B(yǎng),“道問學”指對知識的學習,從此處可看出“德性”為尊,“道問”為次。后世朱熹、陸九淵雖就尊德性、道問學孰輕孰重有過爭辯,但二人均未走出《中庸》的傳統(tǒng),仍以“德性”為尊,“道問”為次。明朝歸有光提出“尊德性”與“道問學”并重:“尊德性者,非以專于內(nèi)而不兼乎外;而道問學者,非以徒鶩乎外而忘其內(nèi)也。德性不離于事物,則尊之者不離于問學矣。”講以道問學、尊德性為一,智性與德性不可分開,主體可借助求知途徑達到自身道德的升華。西方的智(知識)性文化,只是單純地探討宇宙的終極實在,以及宇宙的客觀構造,關注的是外在世界;儒家則以道德實踐為基礎,將此轉為對內(nèi)在世界的自我把握,鼓勵人們在道德實踐中體悟以人為中心的宇宙真原,這是有別于西方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西方文化認為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統(tǒng)治自然界的權利,人在征服、戰(zhàn)勝自然的艱苦斗爭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人與自然是敵對的;中國文化則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董仲舒認為:“何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地人三者共同構成萬物之根本。張載道:“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癮殘疾,載獨鱷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此篇把人與萬物合為一體,把人倫貫穿到天地萬物之中,把天道及天命道德內(nèi)化為人的本性,從個體之德發(fā)展到家庭,再推及天下,形成互助互愛的一家人,達到天人合一。

第7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謀殺!寶石被偷!到底誰是兇手?今年2月的第一個周末,在云南昆明的一棟小洋樓里,東學西玩工作室上演著一出真人劇場偵探活動。

這是1886年發(fā)生在英國倫敦一起神秘兇殺案。一顆來自印度的珍貴寶石――印度之眼,在印度離奇被盜之后,被放在一只火雞肚子里,在圣誕節(jié)前夕從奧特利先生家被送到公爵夫人家中,而這一天奧特利先生死了。是誰偷走了寶石?奧特利先生的死和寶石有關嗎?這時,警察局長走投無路,找來一幫年輕的偵探進入犯罪現(xiàn)場,檢查各種證據(jù)

“嘿嘿,你該出戲啦!”羅燦打斷了采訪者的思緒,“我們這個活動是由戲劇元素和游戲元素相結合,設置不同的場景、人物角色,整個活動的參與過程感覺自己置身于1886年進行一個‘真實’案件調查,讓人有真人劇場的體驗?!?/p>

這場偵探活動最初由羅燦提出,由“東學西玩”的另一個創(chuàng)始人,來自英國的Angie,進行活動故事創(chuàng)作?;贏ngie在英國主要做和戲劇相關的工作,加上西班牙戲劇游戲迷Alvaro的參與和建議,戲劇體驗的游戲就基本成型了。

“除了創(chuàng)作者本身是來自西方的,戲劇也是由各國的小伙伴一起演繹的,參與其中,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的?!绷_燦說,“事實上,‘謀殺派對’為主題的推理迷俱樂部活動,本身也是西方國家很風靡的一種游戲?!?/p>

“原來生活也可以這么有趣!”這是參與者的普遍反映。類似這樣的活動,東學西玩工作室?guī)缀趺績芍芫蜁e辦一次;而在日常,也有固定的瑜伽、紋身、英語角、法語沙龍、國畫、書法等活動。活動中,有中國青年,也有外國青年,有黑頭發(fā)的美女,也有藍眼睛的帥哥,大家齊聚一堂,就一個“主題”進行討論、創(chuàng)作。

“有些小伙伴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夠好,而怯與和老外交流;在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那都不是事兒!其實,我們認為,英語并不該成為一種學習目的,而應該成為一種工具。在活動當中,由于大家要共同完成一件事,必須要交流,這樣順便就練習、提高了英語?!?/p>

在東學西玩,除了能讓參與者在語言交流上見長,也是能讓大家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簡單來說,東學西玩就是通過組織舉辦一系列語言文化藝術等等的創(chuàng)意活動,為中西方的青年們提供一個娛樂、學習、社交、分享的新型社區(qū)組織。

把《三國演義》玩到嗨

27歲的羅燦是“東學西玩”工作室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團隊核心成員里惟一的中國人。他當過大學老師,辦過英語培訓學校,也嘗試過說走就走的背包客生活?!斑@些經(jīng)歷,讓我有幸接觸到了很多朋友,其中,有很多是外國朋友?!?/p>

東學西玩工作室就是和英國朋友Angie在聊天中,頭腦風暴出來的主意。在和Angie在聊天中,他們達成一種共識:很多中國年輕人過得很壓抑,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相比之下,西方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就顯得多樣很多。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朋友約出去聚會不是打牌KTV,就是燒烤泡酒吧,這種生活其實是很枯燥的,但由于找不到更多的娛樂方式,所以也只能以這種方式聚會。我們就希望提供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有各種不同的更有創(chuàng)意的‘玩’法,讓參與者在聚會中不僅能娛樂,最好還有點收獲?!绷_燦說。

2014年8月16日下午,在昆明翠湖公園舉行的“城市大冒險”真人秀是“東學西玩”工作室的首個大型活動。這是一個戶外競賽游戲,其故事情節(jié)來源于中國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游戲者3到5人成隊,每隊擁有一位“關羽大將軍”,各隊分別以翠湖公園6個入口為起點,依照游戲規(guī)則,向翠湖中心進發(fā),拿到下一地點的提示后,繼續(xù)接下來的一系列闖關。

“這個活動中,很多老外都玩得很嗨,通過扮演三國人物,他們與中國朋友互動交流,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智慧的偉大,也對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度平添了許多敬意和好感。我就在想其實咱們中國有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游戲或者活動包裝的方式,把它推廣到國外去。事實上,老外們也對這些東西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去讀原著,但是通過類似這樣的游戲也可以對中國文化有個初步了解。”

中西方文化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記者:現(xiàn)在很多中國年輕人都喜歡追逐一些西方的舶來品,在你看來,中國的年輕人真的了解西方社會嗎?

羅燦:我接觸的不少中國年輕人都有很深的“西方情結”,好像外國的月亮就是比較圓,于是看到國內(nèi)某些人有不文明的現(xiàn)象,國內(nèi)某些政策似乎有失公允,就拿西方說事兒,說西方如何好,西方如何文明,西方如何公平。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比如說美國的經(jīng)濟,雖然它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中產(chǎn)階級,整體生活水平較高,但貧困問題一直是一大困擾。在美國的各大城市,都有規(guī)模不小的窮人區(qū)。

同時,我認為中國年輕人對西方的艷羨,某些程度上也源于部分宣傳媒介多年來的一些誤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部分媒體出于一種希望,對西方,特別是對美國,先進的一面說得多,希望我們學習的一面說得多,給人的感覺好象是西方社會都籠罩在玫瑰色當中,似乎西方人個個“酷斃”,我們國內(nèi)的社會倒像另類。

記者: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機會都可以接觸到外國人,有些學校,乃至幼兒園,現(xiàn)在也在熱衷于推崇雙語教學,你認為這些舉措是不是真正有利于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你認為的有效交流是怎樣的?

羅燦:我還是那句話,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的了解都不僅僅是學習其語言,語言只能是一種工具,甚至有時候這種工具在某種程度上還會限制你對其文化的了解。舉個例子,我見過很多在國內(nèi)獲得了專業(yè)英語8級的同學,應該說基礎是很好的,但他們在給外國人做翻譯的時候,總是不盡如人意。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還是他們沒有融入到西方的文化當中,沒在那個語境下,很多解釋常常是詞不達意。相反,我有些外國朋友,他們即使幾乎不會說中文,但由于在中國生活過,有時我跟他們說中文,他們也能理解,這就是文化對語意理解的助力。

要了解西方文化,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的深入聊天。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辦的一個活動,叫“Blind Date非誠勿擾國際約會”,參與者分別來自中西方不同國家,活動時,男女雙方被相互隔開,由主持人提問,然后分別回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同國家的帥哥、美女都會表達出自己對婚戀的態(tài)度,這就是一個很好了解不同國家婚戀文化的渠道。

記者:毫無疑問,你對推動跨文化交流充滿了激情,對此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羅燦: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對政治經(jīng)濟等硬實力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提高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跨文化交流是個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但是,對于參與到交流之中的每一種文化來說,除了存在發(fā)展的機會之外,也存在該文化被逐步弱化、拋棄化的挑戰(zhàn)。所以機會利用得好,則是有利于文化的推廣,反之亦然。

第8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旅游英語 翻譯 創(chuàng)造性

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形勢良好,成為我國朝陽產(chǎn)業(yè),為推動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文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旅游英語翻譯是旅游發(fā)展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促進語言溝通和文化傳播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加強旅游英語翻譯至關重要。本文將對旅游英語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展開論述,以促進旅游業(yè)的更好發(fā)展。

一、旅游英語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必要分析

1.讀者需求

中西方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差異,既包括文化背景,同時也包括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在進行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要以服務讀者為主要原則,目的在于進一步滿足讀者需求,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在旅游英語翻譯中要對文本的意義進行全面的理解和闡釋,這種翻譯是譯者在自身的理解后進行的綜合整合,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效消除,促進讀者的認知和理解。譯者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要在內(nèi)化原作的基礎上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不同差異,達到基本的需求和滿足。

2.文化差異需求

在旅游英語翻譯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化差異需求。翻譯是不同語言之間溝通的橋梁,既有交流功能,同時又富有創(chuàng)造。旅游英語翻譯并非單一的語言轉換,換言之,是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轉換,即跨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表現(xiàn)是文化之間的轉譯,這個過程中,信息必然會存在明顯的差異,造成這種情況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譯者本身在翻譯過程中重新創(chuàng)造的文本內(nèi)容。相對原文,翻譯文本屬于創(chuàng)造性文本。

旅游英語翻譯屬于跨文本意味的翻譯內(nèi)容,原文本當中產(chǎn)生的文化意味與譯文當中的文化意味之間也存在差異。同時,讀者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自身知識結構原因,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形成主觀性意境理解。因此,譯者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關照讀者。并在此基礎上對原文進行內(nèi)化以及闡釋,以此消除讀者與譯者之間固有的文化差異性。旅游英語自身的文化屬性對旅游英語翻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對策

1.從語言角度分析旅游英語翻譯創(chuàng)造性

首先,旅游英語翻譯工作想要得到有效開展,需要從語言層面加以創(chuàng)造。換句話說,就是需要翻譯者關照讀者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并基于此進行翻譯。其次,譯者在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在文本當中傾注自身情感要素,譯文文本句式、結構等都應當是作者真實情感的充分表現(xiàn),更是作者邏輯思維的表現(xiàn)。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讀者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自身知識體系的影響,完成閱讀。譯者與讀者之間就會在情感活動方面存在不一樣的地方。譯者需要在進行文字翻譯的過程中兼顧雙方的情感,消除文化差異的鴻溝。

2.從讀者主觀意識角度分析旅游英語翻譯創(chuàng)造性

讀者對譯文形成的理解是基于個體驚經(jīng)驗與社會經(jīng)驗的結合。所謂個體經(jīng)驗,就是指讀者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及個人知識儲備?;谶@種個體經(jīng)驗,讀者在對譯文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理解。社會經(jīng)驗這主要是指社會環(huán)境為讀者帶來的一種宏觀感受。讀者在進行譯文理解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社會當中的諸多方面因素,產(chǎn)生不同方面的影響。因此,譯者需要對讀者心理特征加以理解,并在讀者主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工作。

3.翻譯策略角度分析旅游英語翻譯創(chuàng)造性

受到中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影響,旅游英語翻譯工作在文化取向以及相關層面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造成了許多風俗禮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無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外國人無法認知和理解我國的文化風俗習慣,就不利于我國旅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特色文化的傳播。這就需要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自身的跨文化知識體系,在差異與得失之間平衡兩者的關系,以此達到旅游英語翻譯工作的最佳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綜合實力提升。基于此,我國的旅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旅游英語翻譯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性,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與水平不夠,這就需要加大我國旅游文化的宣傳力度。旅游英語翻譯工作至關重要,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與翻譯工作,是充分發(fā)展中國旅游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裘禾敏 晚清翻譯小說的誤讀、誤譯與創(chuàng)造性誤譯考辯[J].外國語,2010,(4),72。

第9篇: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西方體育文化;差異性;統(tǒng)一性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世界體育文化中兩支同步發(fā)展起來的主力軍,雖然二者形成的體系、形態(tài)、和內(nèi)涵不同,但兩者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體育文化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經(jīng)濟基礎是“以農(nóng)立國”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決定了中國體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閉性和內(nèi)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以現(xiàn)代奧林匹克為代表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是歐洲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它隨著西方大工業(yè)和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產(chǎn)生發(fā)展而逐漸成熟起來。如今,伴隨著全球化帷幕的拉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探討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對立統(tǒng)一,對于我們把握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精髓,促進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地理背景分析

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種類型的前提性因素。西方競技體育發(fā)祥于古希臘,希臘文化對西方近代競技體育有著基礎性的影響。希臘三面臨海,境內(nèi)多山,大多數(shù)地區(qū)不宜農(nóng)耕,但宜海外貿(mào)易。在這種環(huán)境下,希臘人養(yǎng)成了自強奮斗、熱烈追求、思變好動、善于競爭的民族性格。因此,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競爭性、功利性的特點。而中國位于亞洲東部的大陸,東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它是以仁義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為主體,兼顧道家、法家、佛教的思想。所以中國體育文化具有重人際關系,倡導中庸、輕競爭,重文輕武的文化傾向。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性分析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專注于人內(nèi)心的道德良知的發(fā)掘,說到底也就是專注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中國儒家文化開創(chuàng)了這樣一條道路:由內(nèi)向外去馳求,通過修齊治平,通過內(nèi)圣外王,通過成己成物,從內(nèi)在發(fā)掘這個世界,所以是一個從內(nèi)往外的過程。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種倫理精神。這些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的觀念和精神對傳統(tǒng)體育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理論支柱。而西方體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發(fā)展是一個超越的過程,這個超越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從希臘多神教,以及律法主義的猶太教,向基督教的轉變。這個轉化過程,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從自然崇拜,明朗歡快、活潑的,從希臘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義的猶太教,向后來完全鄙視現(xiàn)實、崇尚天國的,一種超越的基督教的轉換。這也是西方文化在“軸心時代”完成的一個重大的變化。這個轉換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一種超越的精神。這種文化映射到西方體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現(xiàn)為一種浪漫的、自由的、不斷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理念選擇的差異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對個人價值取向的標準經(jīng)歷了一個從重肉體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過程。正是在此基礎上,中國文化形成了重視精神建設,忽視身體建設的原則,對體育的看法也相應地形成了“重文輕武” ,重精神輕身體的選擇意趣。而在希臘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僅是善于思索的頭腦或一個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血統(tǒng)優(yōu)良,發(fā)育健全,肢體勻稱,身手矯捷,擅長各種運動的競技家。古希臘人認為,勻稱、強健的形體是一切善與美的本源。古希臘對力的崇拜與對肉體的贊美構成了西方對健康人格的基本審美傾向,這種傾向影響著古希臘體育活動中的主體思想。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體育在價值上表現(xiàn)出“中庸”、“中和”的價值原則。在整個體育過程中,強調“養(yǎng)生化”的價值主線和“意念”、“境界”對生命的價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負荷與強度和肌肉的收縮方式。力求通過養(yǎng)生,使人體與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華,天地靈氣,而五臟通達,六腑協(xié)調。追求“澄心如鏡”、“靜悟天機”的至高境界。而西方體育價值取向上則趨向另一緯度,對人體外形的稱頌,肌肉的健美,體格的健壯是其追求的目標。崇尚力量,力求通過體育達到肌肉與力量、速度的完美結合。在整個體育過程中,強調通過劇烈的大負荷肌肉訓練,來塑造完美的人體形象。

(四)中西方體育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

“祛病健體”是中國民族體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其注重“在寧靜、冥想中悟道”,動作上多模仿動物,以球形、環(huán)形、向心形為主,強調小肌肉群、小關節(jié)參與動作的完成。這不能不說與傳統(tǒng)文化所主張的“心欲寧,志欲逸,氣欲平,體欲安,貌欲泰,言欲訥”有關。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一般沒有嚴格規(guī)則的限制,而是過多講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閑、養(yǎng)生,和其他社會文化缺乏必要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體育理論體系。競爭是西方體育運動的靈魂,他們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強調超越自然、極限。因此,西方體育動作多講究自然性,盡量要求動作的舒展、自然,并強調要用大肌肉群參與動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數(shù)體育項目都對規(guī)則、場地、器材做出嚴格的規(guī)定,注重對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結構的研究,并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獨立的、科學的、規(guī)范的體育理論體系。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統(tǒng)一性認識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沒有像古奧運會的西方體育文化中那樣明確宣布以公正、和平為宗旨,但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潤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處處表現(xiàn)出“禮”與“和”的文化特征。中國民族體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與西方體育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民族體育文化承襲了中國文化中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響形成了貴和持中、和諧統(tǒng)一的體育精神。這一點和奧林匹克所倡導的宗旨——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以及奧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促進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西方體育文化講求“個體”、超越、競爭,中國民族體育文化講求“整體”、中庸、和諧,而體育文化的主體是人,最終服務對象也是人,從人的發(fā)展、完善的角度來看,二者各有優(yōu)劣,西方體育文化使人成為對象的強者,同時又是自我面前的弱者;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自我面前的強者,同時又是對象面前的弱者。把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潛力,進一步促進人的發(fā)展。從人類體育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世界體育文化從此有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nèi)涵。二者的有機結合亦是中西體育文化的大交融——“和合”,從而促進各自的完善和發(fā)展。

四、結語

總之,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由于在地域、歷史、民族、傳統(tǒng)等存在多方面差異,以此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東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了迥然相異的形態(tài)。而在這過程中產(chǎn)生的東西方體育文化,其身上都濃縮了它們母體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實質,表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tǒng)一是客觀的,它不僅會改變原來體育文化的性質,還會由于兩者契合發(fā)展產(chǎn)生新的體育文化,帶來文化的變遷 。因此,我們要掌握文化學的觀念,正確看待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優(yōu)劣和兩種體育文化交流的現(xiàn)象,為豐富世界體育文化和弘揚中國體育文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zhèn).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

[2] 黃大慶,等.論中西體育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差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3).

[3] 鄭國華.中西體育文化價值選擇的差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4).

[4] 鄭國華.中西體育文化價值選擇的差異[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4).

[5] 徐成立.中西方體育文化價值取向的沖突與融合[J].體育文化導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