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第1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基層文化 自覺創(chuàng)新 文化研究

在經濟建設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解決了根本的物質需求之后,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現(xiàn)的日益強烈。從大眾化的角度來說精神文化生活的渠道比以往更加的豐富多彩,以傳媒來講,不僅僅是以往的報紙、書刊、電視以及廣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以電腦、手機等等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傳媒手段也是普及度越來越高,我們可以更加方便、直接、快速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社會生活信息,也能夠更加便捷的實現(xiàn)溝通與交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技術的發(fā)展并不能完全的解決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所有需求,因此,基層精神文件建設就顯得即為重要了。無論是以居住地域為單位還是以性別、年齡、職業(yè)等等為單位的基層文化活動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人們以文化追求、興趣愛好、生活習慣以及其他的志同道合的相同點為契機聚在一起,不僅僅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生活,也在這樣的基層文化生活中提升了整體基層生活的文化修養(yǎng)。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個基層單位,人們不局限于固有的文化娛樂模式,群策群力,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出了一系列的極富民族、地域、文化氣息的基層文化新模式,這體現(xiàn)了自覺創(chuàng)新意識在基層文化中的普及和應用,反應了人們對追求精神文明的自主性,也為我國基層文化創(chuàng)新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一、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主要特點

開展基層文化不僅僅是為了豐富人們的娛樂和精神生活,它更是基層勞動人民對于文化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訴求,反應了人們對于提高精神修養(yǎng)的本質需求。基層文化創(chuàng)新是相對于自發(fā)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一個更深層次的文化理念,基層文化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是指人們在認識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狀態(tài),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開始階段,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而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則是人們在掌握文化創(chuàng)新這一規(guī)律之后的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它充滿了科學和理性的光芒,能夠較好的把握文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方向的發(fā)展目標。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具有一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主動與方向性

自覺創(chuàng)新反應了人們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新規(guī)律之后,出于對更高的精神文化境界的追求而開展的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它首先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者們的主動性,即一種對于文化生活的高標準和高追求,其次,這樣的自覺創(chuàng)新往往高產,而且極具特色,這正是由于這樣的文化自覺創(chuàng)世市一中厚積薄發(fā)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爆發(fā),是人們在某一精神生活領域的經驗和訴求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它也具有極強的方向性。

2、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本色性

基層文化往往沒有承載過多的精神訴求,而是人們在開展精神活動時對于現(xiàn)有的精神生活方式的一種不滿足,而自覺進行的文化探討,因此,他首先是體現(xiàn)了自覺創(chuàng)新者們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方向。其次在這樣的文化積淀之中提煉出的文化精髓,則是直接體現(xiàn)出了文化植根地的人文特色,不改本色。

3、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可融合性

基層文化往往具有極高的生命力,歷經時間長河而經久不衰,往往還能在新時代爆發(fā)出更強的時代感。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的新時代改進中可以窺見端倪,正是由于基層文化的這種強烈的大眾情懷和草根情節(jié),使得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也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特征,在于其他的文化載體的融合中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可塑性。

二、基層文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建議

正是由于基層文化創(chuàng)新的具有以上這么多的發(fā)展優(yōu)勢,因此,我們必須堅定大力發(fā)展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決心和信心,在加大基層文化創(chuàng)新投入的基礎上,也要為新時期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發(fā)展建議:

1、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要體現(xiàn)時代精神

基層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因此,基層文化建設也是承載著發(fā)揚時代精神的時代使命,在開展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時,要重視對基層文化中民族性的、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保護和進一步挖掘,使得他們在新時代綻放出新活力。同時對于過往精神文化中的一些不適應時展需求的文化糟粕,要敢于正視對待,要立足于進步創(chuàng)新,基層文化建設理應成為人類文化建設的一個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也應該成為人們表達觀念、闡述觀點的一個重要的展示舞臺,要發(fā)揚文化的自由性和原創(chuàng)性。

2、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要注重貼近群眾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在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活動中,首先要做到貼近群眾,從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感悟、去提煉、去升華,挖掘出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在實際創(chuàng)新活動中要開拓視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去,做到百花齊放、各有所得。對于后面這一句則是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我們要基于文化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去挖掘去總結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規(guī)律,總結經驗的同時,要深入提高整個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隊伍素質,完善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管理機制,保護和發(fā)揚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理論成果。

三、總結

基層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反應了在新時期的發(fā)展前景下,廣大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種熱烈追求,本文在分析了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的主要特點之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改善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效果的幾點建議,為進一步發(fā)展基層文化自覺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第2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一、探尋油畫創(chuàng)作的“自由”程度

“人文精神”的核心問題就是“自由”。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自由”,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創(chuàng)作題材和形式的自由。對自由程度的評價,應該以人的精神解放的程度為依照。當代社會,精神解放的內容應該從三種文化角度理解:封建文化、殖民主義文化和時尚文化。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主觀人格被忽視,人的個性被壓抑,形成了一種抑制自我的文化特質。因此,藝術家必須擺脫封建文化的長期禁錮,追求精神生活的個性與自由,尋求精神解放之路,依靠作品的感染力喚起人們對長期失落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殖民主義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一種慣性意識形態(tài)。這種慣性的根源是舊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經歷,也即后殖民主義。人們不知不覺地認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價值觀和文化習俗,而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反省。中國油畫藝術應及時地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作出反應,通過感性認識的創(chuàng)造力量達到精神解放的目的,實現(xiàn)國際文化交往中的并存和共享自由。

時尚文化是商品化時代的產物。油畫藝術以其特有的實驗性,獲得了游離于時尚的身份。正是這種自由的“游離”身份,才使得油畫藝術能夠對時尚文化作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并作出有效的回應,通過對時尚文化、流行文化存在的危機的思考,提出人類文化新的價值取向。

二、保持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評論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種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二是在對某種思想言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時堅持的原則和立場。

中國油畫作品具有為寬廣的藝術視角,一些社會中的焦點問題、敏感問題紛紛被油畫藝術家捕獲,藝術家通過藝術啟迪人們的心靈,喚醒人們的良知,批判社會中的丑惡,捍衛(wèi)“人文精神”,推動社會的進步?!叭宋木窬褪菍γ褡濉θ说年P懷,是對人的生存意義、價值的追求與確認?!雹儆彤嬎囆g家從不同角度關注當代社會現(xiàn)實,表達他們對“文化制約性”的反省,維護了人的生命欲望、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油畫藝術家要保持這種“批判精神”,在關注與批判中探尋“人文精神”的存在。

三、建構當代審美標準,引導油畫藝術發(fā)展

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國油畫乃至文化呈現(xiàn)出產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這對于當代審美文化的發(fā)展來說,具有兩種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為文化提供了較之以往更為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即從物質化到消費化,從大眾化到世俗化。這兩種傾向必然會造成人們對審美文化的審美標準的失衡,使審美趣味的低級走向愈演愈烈。

第3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一、道家對 “與道為一”的追求

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所謂“生”就是創(chuàng)生,就是創(chuàng)造。老子揭示了“道”是創(chuàng)生之本,創(chuàng)造之源,創(chuàng)造之境?!暗馈弊罹咴瓌?chuàng)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萬物。“道”何以能“生萬物”?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 “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動表明“道”不是一個實體,它是動態(tài)的深邃的包容廣大的超感性的理想世界。道“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都體現(xiàn)了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真本然,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3] “道”之“象”、“真”、“精”、“信”,都包涵著創(chuàng)造的基因,創(chuàng)造的根本。莊子曾以象征比喻說“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4]從中可見,“道”是一種大境界,大視域,大自由,大本質,大基礎,它無窮無限,無所不在?!暗馈笨伞坝裰?,能知古始”,[5] “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6] “道”是純粹自然無私、無為而無不為的。老莊這些關于“道”的論述,都生動表明“道”具有最高的創(chuàng)造精神,是最高的創(chuàng)造智慧。道家認為只有以“道”為本,由“道”觀物處事,才能“通于一而萬事畢”,[7]即“與道為一”,才能更好地進行人生創(chuàng)造,通達人生的高境。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為天下式”,[8]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9]這里的 “一”就是“道”。道家常用“一”來表示“道”。“為天下式”“為天下正”,都是說“道”是社會人生的根本法則,必由之路。通觀整個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與道為一”視為社會人生的理想狀態(tài)和最高境界,“與道為一” 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那么,落實到現(xiàn)實人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創(chuàng)造,怎樣才是“與道為一”的境界,道家對此的追求意義何在,于此有著怎樣的創(chuàng)造智慧?我們可以通過《莊子》的一些寓言來理解這些問題。

《達生》通過“梓慶為鐻”的寓言,描述了“與道為一”的創(chuàng)作大境界: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齊通齋,下同)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這里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認真體悟。首先,梓慶制鐻, 達到“見者驚猶鬼神”這樣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成功的關鍵不在于有“術”,而在于“有一”。這里的 “有一”就是“有道”。如上所論道家常以“一”示“道”,“侯王得一”, “圣人抱一”, “通于一而萬事畢”,其中的“一”都是表示“道”。梓慶的創(chuàng)作之“道”,是通過“心齋”,進入到“與道為一”的創(chuàng)造之境。所謂“心齋”就是祛除一切私欲雜念,使心靈處于高度“虛極”“靜篤”,空明純一的狀態(tài)。具體說就是“不敢懷慶賞爵祿,非譽巧拙”,“忘吾有四枝(肢)形體也”。“不敢懷”和 “忘”,實質是對“功”、“名”、“己”的超越,也就是對“功”、“名”、“己”的“無”?!盁o”是一種自然、本真、虛靜、淡泊、空靈、新鮮、生動的狀態(tài);“無”沒有芥蒂、固執(zhí)、成見、因襲;無掛無礙、無窮無限;“無”便能虛以應物,與道契合?!靶凝S”而“無”就進入了“與道為一”之境:精神上完全擺脫了功名利祿、榮辱功過的束縛,排除了一切世俗雜念的干擾,達到物我兩忘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我們要注意體會梓慶創(chuàng)作“以天合天”的深刻內涵?!耙蕴旌咸臁庇袃蓪雍x。第一層意蘊是以人的自然之心順應木的自然之性。其中前一個“天“是梓慶的“天”,即梓慶的心靈完全處于純凈虛靜的自然狀態(tài);第二個“天”是制鐻之木的“天”,即木的自然之質。第二層意蘊是“與天為一”。在這層意蘊中,第二個“天”是指自然之道?!耙蕴旌咸臁本褪翘烊撕弦坏臏喨弧芭c道為一”的境界?!疤臁痹诘兰椅幕兄饕髦浮白匀弧薄5兰抑鲝垺暗婪ㄗ匀弧?,要求保持心靈自然渾沌的原生態(tài),以人心自然順應物之自然。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莊子思想主要是詩意表達,這種詩意表達,是通過描述的方式,“立象以見意”,而不主要以抽象的概念來分析論述。莊子塑造的“象”有很大的包容性、生發(fā)性,其內涵是多層次多指向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想象聯(lián)想感悟的空間是很大的。上面所說的“心齋”、“天”之象,就具有這種特點和意義。由此可知《莊子》的寓言形象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性、感悟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梓慶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們可以深刻體悟到,進入到“與道為一”的創(chuàng)造之境,就可以達到創(chuàng)造的大成。這種“與道為一”的創(chuàng)造之境,形象表達就是 “以天合天”。如果內心充滿物欲,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圖名謀利,是根本達不到這種境界的?!哆_生》篇說“凡外重而內拙”,太看重外在的功名利祿,就會成為創(chuàng)造的束縛和障礙。從梓慶的“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可以看到他對創(chuàng)作有一種忘掉一切的瘋魔和虔誠,真正的創(chuàng)造非要進入梓慶那種不懷“慶賞爵祿”、“非譽巧拙” “忘吾有四枝形體”的“無功”“無名”“無己”的境界不可。道家以“無”為本,認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0]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11] “梓慶為鐻”,就充分體現(xiàn)了 “無“最富有生機,最具原創(chuàng)性,是“生生”之本?!盁o”就是“道”。它所體現(xiàn)的道家創(chuàng)造智慧是,以“無”的寧靜虛己,澄明空靈之心境去提升精神的力量,擺脫物欲的拘系,才能更好地進行人生的創(chuàng)造。

    《達生》中還有一則“痀僂者承蜩”的寓言,也表現(xiàn)了“與道為一”的創(chuàng)造智慧:“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枸;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薄隘Y僂丈人”之所以掌握了捕蟬“猶掇之也”的絕技,苦練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為重要的還是他對“道”的修養(yǎng)。“痀僂丈人”在捕蟬時,“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這實際上是進入了忘物、忘俗、忘我的“與道為一”的境界。“痀僂丈人”的形象,生動表明任何創(chuàng)造都需要“技”,但僅僅有“技”的層面訓練是不行的,必須“由技入道”,有精神的升華,“道”的修養(yǎng),才能達到創(chuàng)造的大成。達到了“凝于神”的“無”之境,就可以擺脫外物的束縛,達到一種人生的超脫。這種超脫能使人心境空靈平靜、精神凝聚專一,心不旁鶩,專注于創(chuàng)造的有成。這種超脫也可以使人產生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生命得到超常的發(fā)揮。興趣、智慧在自然渾沌中出,創(chuàng)造力也在自然渾沌中出,道家文化的這種創(chuàng)造智慧,為歷史上所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證明。

道家對“與道為一”的追求,實質是對人生自由的追求,對更高創(chuàng)造的追求。因為進入到“與道為一”,就進入了自如自在無遮無礙的境界。這種“與道為一”的自由,在《養(yǎng)生主》“庖丁解?!敝杏兴囆g的描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解牛之聲猶如美妙的“經首”音樂,解牛動作仿佛優(yōu)美的“桑林之舞”,解牛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所有這些都表現(xiàn)了一種高度的創(chuàng)造自由,而能達到這種自由,就在于“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即對“道”的追求超過對“技”的追求?!凹贾链恕钡母臼菍Α暗馈钡陌盐?。庖丁解?!耙篮跆炖怼?,“因其固然”,他在“道法自然”,“與道為一”中獲得了“游刃有余地”的創(chuàng)造自由。

反思當代人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只重視“技”的方面的訓練,而忽略了“道”的修養(yǎng),失去了“道”的大視野、高境界。比如現(xiàn)行基礎教育中的應試傾向,使師生的眼睛就盯著分數(shù)的提高,精神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往往處于虛空狀態(tài)。應該看到分數(shù)的提高,只是“技”的提高,倘若僅僅停留在“技”的層面,精神得不到升華,“技”就不能轉化成智慧而進行創(chuàng)造。心胸被分數(shù)這個“物”束縛死了,創(chuàng)造性就難以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的精神前提是消除私心雜念名利誘惑,使心靈處于自然本真虛靜的“道”的狀態(tài)。如果功利的誘惑太多,創(chuàng)造就無從產生了?,F(xiàn)實生活中可以看到,科技學術研究本來應該是一種思想、理論、技術的創(chuàng)造,但由于功利化影響,使一些人在奔“利”的途中,不是真正作研究,而是急功近利走捷徑,甚至出現(xiàn)買賣或抄襲學術文章的現(xiàn)象。如此還談什么科技創(chuàng)新,還能出什么學術新思想?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實質是“道”的失落。“道”乃“眾妙之門” ,[12]失落了“道”,那就根本談不上創(chuàng)新了。

二、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

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尤其是《莊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自由的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突破傳統(tǒng)、世俗、自我等束縛,開放心靈,拓寬視野,解放思想;追求“游于無窮”,“道通為一”等等。莊子常常通過超常的想象,創(chuàng)造極大極高極遠的神奇境界,以詩意地展現(xiàn)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如《逍遙游》塑造了大鵬的形象:“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谤i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氨池撉嗵於查懻摺?。大鵬之大,大鵬之飛,高遠遼闊,無阻無礙,無羈無絆,都是引導人們擺脫世俗束縛,追求“無待”的自由解放。《秋水》中“望洋興嘆”的寓言形象,以大海之大,表現(xiàn)了這種自由精神的追求。其中河伯對自己的閉塞和自滿的反思與批判,對大海的包容、無窮的贊嘆和感悟,都是對打開眼界,開闊心胸的追求,也是對打破局限,超越自我,不斷創(chuàng)新的追求。道家希望通過這種追求,引導人們達到自由之境界。

道家認為只有精神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13]才有生命的自由,才能真正地去創(chuàng)造?!肚f子·田子方》中“真畫者”的形象就生動地體現(xiàn)了道家這一創(chuàng)造思想和智慧:“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耙皇贰蔽串嬕还P,沒描一色,就被認定是“真畫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與“眾史”的刻意功名,巴結矯飾完全不同。他面見國君,“不趨”、“不立”,突破了權貴、世俗禮法、功名利祿的誘惑和束縛,他的“解衣般礴臝(裸)”,更是用帶有原始野性的張力,沖撞著桎梏人的個性、真性的禮法規(guī)范?!敖庖掳沩纭钡膶嵸|是一種自然真實、放達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人的思維活躍、靈感飛揚,可以“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技藝得到最佳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所以后世畫論以“解衣般礴”為“最高畫姿”?!罢娈嬚摺钡男蜗笊鷦芋w現(xiàn)了精神自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力,沒有精神的自由解放,就沒有創(chuàng)造。

道家文化多方啟示人們,打破思想僵化閉塞,擺脫世俗束縛,去獲得精神自由,創(chuàng)造自由。《逍遙游》中莊子和惠子關于有用、無用的論辯,就是這種啟示的一個方面。“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惠子因大葫蘆的“無用”而將它擊碎,他實際上是以“大而無當”的葫蘆,隱喻莊子思想的大而無用。莊子在反駁惠子時,首先批評惠子“拙于用大”,接著以 “不龜手之藥”的寓言故事為喻,形象說明有用、無用關鍵在于如何去用。最后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是受“有蓬之心”所縛,即思想僵化,心靈閉塞?;葑右源蠛J為無用,是囿于傳統(tǒng),受世俗實用觀念的束縛,循規(guī)蹈矩,只知以葫蘆盛水為瓢?;葑拥暮J之喻實際上代表了世俗實用的功利觀,眼下不實用不得利便是“無用”。莊子以葫蘆“浮于江湖”的形象喻示著對世俗實用價值觀的突破,說明從世俗實用的功利觀中提升出來,才能成就人生更高的創(chuàng)造。莊子“用大”的思想,實質是破傳統(tǒng),破僵化,破閉塞,破只有實用才有用的思維、思想。莊子的“用大”之“大”,主要指思想精神理想等“虛”的不實用的東西。莊子以“用大”啟示人們,“無用之用”具有更大更高更遠的用。超越世俗的實用功利目的,才能達到大用。突破僵化、狹隘、閉塞,才會有新追求新創(chuàng)造。

道家文化高度重視人的精神自由,重視對人的精神的涵養(yǎng),認為“養(yǎng)生”之“主”在于“養(yǎng)神”。道家強調 “德全”“德充”,[14] “神全”“純氣之守”,[15]實質上都是要求人們守住“精神”這條生命的根。道家認為一旦人的精神失落了,生命就枯萎了,人就成了徒有軀殼的“幾死之散人”,[16]生命的創(chuàng)造就停止了。道家認為“物役”“物累”是造成人的精神不自由、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只有從“物役”“物累”中解放出來,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來開拓創(chuàng)新。

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對我們有許多創(chuàng)造智慧的啟示。其主要是,精神自由才能突破傳統(tǒng)、世俗觀念的束縛,才能有精氣神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精神自由,才能有奇思異想,才會想出新辦法,走出新路子。對于當代人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的問題,應該從自由精神的培養(yǎng)上去思考問題。當今社會存在著的長官意志,權勢崇拜,奴性意識,名利誘惑或多或少地束縛著當代人的思想,人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創(chuàng)造自由。社會分工趨于細致,人們受自己的社會分工所囿,視野狹窄,這也限制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造成當代人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原因還在于,人們借助高科技的發(fā)展對物質追求的欲望越來越高,而對精神的追求淡薄了。相對物質世界的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荒蕪了。人的精神萎縮了,創(chuàng)新精神也就從根子上枯萎了。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精神品質,要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非得從培養(yǎng)精神品質這個根底入手不可。

三、道家文化對個性、真性的張揚,

道家文化的特色是強調性任自然,“法天貴真”,十分重視個性和真性。道家認為“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17]這里的“真”就是本性、個性。道家以“萬物莫不以適為得”,[18]認為適其本性,舒其個性,才有獲得人生自由的可能。反之,壓抑個性,扭曲本性,“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都不可能有人生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與儒家文化強調“克己復禮”,要求個體與禮法規(guī)范相諧調不同,道家強調的是自然,個性,真性,主張“無以人滅天”。[19]這里的“人”指“人為”,“天”則包括自然、個性、真性等等。道家認為仁義禮法規(guī)范都具有“人為”的性質,它不是出自人的自然,而是一種外在的人為的強制力量,它對人的真性和個性都具有束縛性和破壞性。這種破壞性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義”。[20] “失其常然”,就是失去了本真和本然這種生命的原生態(tài),而“奔命于仁義”的實質則是“爭歸于利”。[21]道家認為“人為”的仁義禮法在“雕琢”規(guī)范人的理性文明的同時,使人漸漸失去真性、個性和自然,變得僵化、單調、板滯和死沉。道家在對違背自然的“人為”的批判中,大力張揚人的個性和真性。這種批判和張揚在《莊子》的許多寓言中都得到展現(xiàn)。如《應帝王》“渾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渾沌的個性和本真是無孔無竅,這是它的生命力的展現(xiàn)。違背自然,人為地給它鑿出七竅,讓它符合一般、規(guī)范、世俗,這就破壞了自然,使它失去了本然的個性,失去了“真”。個性真性不存在了,生命和靈魂也就不存在了。再如《天運》中的“丑人效顰”:“故西施病心而臏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臏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丑人不顧自己的真性和個性,硬去效仿西施,其結果不但沒有出新出美,反而丑上加丑,嚇跑眾人。又如《秋水》中的“邯鄲學步”:“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寓言形象說明,失去個性,刻意模仿,走別人的路子,最終將會一事無成?!袄镏笕恕钡男Х7?,“壽陵余子”的亦步亦趨,都是以人為扼殺了個性真性,它生動表明在一般與共性中泯滅了自我,就喪失了創(chuàng)造的靈氣。“丑人效顰”、“邯鄲學步”都是從反面說明了個性和真性的重要性。

上述幾個寓言所描述的“日鑿一竅、“丑人效顰”、“邯鄲學步”,都是大偽之象,“偽”就是“真”的喪失,它給社會人生帶來極大危害。道家認為是禮樂文明的異化使人迷失真性,“以偽繼之”,[22]因此道家在對禮樂文化異化的批判中,提出“復歸于嬰兒”,[23] “復歸于素樸”。[24]這種“復歸”,不是簡單的“復歸”,而是“既雕既琢”后,即經過文明的洗禮后,復歸于“嬰兒”、“樸”。“嬰兒”是人性天真純粹、真誠自然、澄澈明凈的象征隱喻,而“樸”則包涵著人性的本真和自然,心靈的凈化,精神的升華等意義。道家看到人們在世俗,物欲的誘惑下迷失了自我,這種迷失使人“茫然無家可歸”。道家提出“復歸”,就是啟示人們回歸本心,回歸自我。只有回歸,才能找回自我而覺悟,才能進行生命的創(chuàng)造。

道家文化對個性真性的大力張揚,所顯示的創(chuàng)造智慧是,有個性真性,才有生機,才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才有美的社會,美的人生。個性和真性是生命的靈魂,是創(chuàng)造的根基。個性的缺失是當代人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原因。應試教育的標準化訓練,磨平了人的個性,模糊了人的特色。“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使個性突出的思想難以產生。人們一般是按照社會要求定位,做應該做的事,說應該說的話。個人的意愿、興趣、愛好,特點,退到次要、邊緣。突破世俗的個性,往往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挑剔,這又造成人們從眾隨俗的平庸心態(tài)。道家文化的創(chuàng)造智慧啟示我們,個性真性的壓抑是創(chuàng)造的天敵。要培養(yǎng)當代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要充分認識,生命之所以能綻放出創(chuàng)造之花,就在于對生活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在于個性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造。適其個性,合其本性,才有創(chuàng)造的積極主動性。同樣,個性舒展,才有最好的情緒,最敏感的觸覺,最強的自信,才有創(chuàng)造的興趣、精神和靈氣。

四、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

對于道家文化,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認識和理解,即道家思想有出世的消極,復古落后等等。其實,就從上面我們論述的三個問題來看,無論是“與道為一”,自由精神,還是個性真性的張揚,都是具有理想精神的。從道家文化深刻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也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積極的,道家文化追求的“與道為一”的大境界更是一種理想境界。人們都可以感受到,老莊提出的許多思想,可以去追求,趨近它,但很難達到它。原因就在于它是理想境界。象“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25] “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26] “逍遙游”,“德充符”等等都是如此。道家文化的精神實質是理想化的。這種理想與一般的理想不同,它是上升為“道”的大理想。如同儒家文化“仁”,禪宗的“禪”,基督教的“上帝”。

在對道家文化的認識上,還有一種看法,就是認為道家思想是虛無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道家提出“無為”,“無功”、“無名”、“無己”,把 “有為”“功名”等世俗價值都否定了,這就表現(xiàn)了道家文化的虛無性。如果道家文化真的是虛無的,那它就不存在什么理想精神了。對道家文化的認識,關鍵要去深入體會道家的“無”。理解了道家文化“無”的真諦,就不會認為其虛無了。道家的“無”實際上是對有為、功名的異化或曰負面作用的批判和超越,“無”的實質是超越后重建。道家之“無”在否定的同時,就重建了新的價值體系。道家重建的是以“道”為最高價值,以“道法自然”,“與道為一”為最高理想的價值體系。尼采、海德格爾都認為虛無主義“是最高價值的自行廢黜”。[27]道家追求的恰恰是“道”這種最高價值,批判的恰恰是最高價值的失落。對世俗價值的解構也是一種“虛無”,若說道家文化“虛無”,只能從這一點上來說。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否定道家文化的理想色彩。

 “與道為一”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理想。莊子常常通過對圣人、至人、真人、神人的描述,來表現(xiàn)對這種理想的追求?!洞笞趲煛访枋觥肮胖嫒恕?,“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逍遙游》描寫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這些描寫都神乎其神,它是通過浪漫的神話式的想象,表現(xiàn)“與道為一”境界的神奇,超俗,自由、理想。這些描寫都具有一種“想入非非”的性質,通過這種“想入非非”,吸引誘導人們去追求理想之境界。

在道家文化的典籍中,就是一些被人們認為是具有復古色彩的對遠古生活的描寫和贊美,其實質也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如《莊子·馬蹄》所描寫的“至德之世”:“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在“山無蹊隧,澤無舟梁;禽獸成群,草木遂長”的原始荒蠻中,我們感悟到的則是社會的天然安寧和平,人性的自然率真純樸,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自然輕松和諧?!爸恋轮馈笔前凑涨f子的理想塑造的,其情其景與現(xiàn)實社會存在著的物欲橫流,你爭我奪,爾虞我詐,道德淪喪形成鮮明對比?!爸恋轮馈逼鋵嵤侨松嬲饬x上的“詩意棲居”。莊子視“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的社會為“至德之世”,他對這種“至德”的描寫和贊美,實質是對“反樸歸真”的追求。當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人性受到文明異化的侵蝕后,“反樸歸真”實際上成了一種理想。“樸”和“真”都是與“道”一體的,對它的追求,就是對“道”的理想追求??梢哉f道家的基本思想就是對“道”境的追求,通過這種追求,建構一種“道法自然”“與道為一” 的政治、社會、人生境界,因此道家的文化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理想精神。

道家文化中有許多神奇的想象,浪漫的夸張,通過這種想象夸張,給人們展現(xiàn)了神奇的世界,高遠的境界。道家文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表現(xiàn)上,都表現(xiàn)出神奇,博大,高遠,深邃的特點,這也顯示了它理想化的色彩。道家文化開啟了理想之境,并引導人們超越世俗去追求大道,追求高境。道家開啟的不僅是理想之境,它同時還以這種理想激發(fā)著人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人“能移”“更生”,“游于無窮”。

理想的缺失也是當代人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原因。當代社會物欲膨脹,一味追求實利的趨向,使人們變得很務實很理性,不實用的即被視為“無用”而虛置,理想追求精神信仰淡化了。人們在獲得名利后,反而感到精神空虛,沒有地方寄托了。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啟示我們:理想的火花,才能點燃創(chuàng)造的激情。精神空虛,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就不可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如果連理想的夢都沒有,便什么也沒有了。只想今天,不想明天的人,是不會有“茍日新,日日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理想的激發(fā)應引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充分關注。

 

 

參考文獻:

[1] 《老子·四十二章》

[2] 《老子·二十一章》

[3] 《莊子·大宗師》)

[4] 《莊子·大宗師》

[5]《老子·十四章》

[6] 《老子·三十四章》

[7]《莊子·天地》

[8]《老子·二十二章》

[9]《老子·三十九章》

[10]《老子·四十章》

[11]《莊子·庚桑楚》

[12]《老子·一章》

[13]《莊子·天下》

[14] 《莊子·養(yǎng)生主》

[15]《莊子·達生》

[16] 《莊子·人間世》

[17]《莊子·漁父》

[18]《莊子·達生》

[19]《莊子·秋水》

[20]《莊子·駢拇 》

[21] 《莊子·馬蹄》

[22] 《莊子·則陽》

[23] 《老子·二十八章》

[24] 《莊子·山木 》

[25]《老子·五十八章》

第4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文化舞蹈;群眾性;凝聚性;時代性;群眾舞蹈;藝術魅力;審美情趣;社會功能;輔導;自娛自樂

一、加大創(chuàng)新意識是群眾舞蹈的發(fā)展趨勢

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當今社會中,人們從對物質的追求逐步趨向于對精神的追求,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特別是從屬群眾文化中的群眾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之間表達喜悅的方式也各種各樣,而在表達愉悅心情的這種方式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唱歌或者舞蹈,群眾的審美觀念變得越來越開放,傳統(tǒng)的舞蹈形式,比如扭秧歌等,這些舞蹈形式在人民群眾中已經遠遠不能使他們所追求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了,精神需求的多元化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他們更喜歡自己親自去參加到各種各樣的與舞蹈有關的活動中,在里面體驗和感受舞蹈活動的魅力,并且從親身體驗中還能收獲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樂趣。在各種活動中親身參加和親身體會,不僅僅能夠獲得樂趣,同時還能獲得健康,并且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所以,群眾舞蹈形式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不單使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更使社會主義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有力的促進,群眾舞蹈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逐漸形成舞蹈文化的特點,為了對其創(chuàng)作工作加以創(chuàng)新,需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群眾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與時俱進是基層群眾舞蹈文化得以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應當要使群眾產生時代意識,積極、自主創(chuàng)新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舞蹈文化工作應當隨之變化,開展創(chuàng)新工作,采用多種途徑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舞蹈創(chuàng)作。

二、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與生活性

群眾舞蹈來源于生活,要想創(chuàng)作出大家喜愛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首先,必須深入生活,細心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運用肢體語言與詼諧的形象,以舞蹈的形式來反映文化生活,抒感,運用通俗易懂的極富娛樂性的題材很好的引起大家的共鳴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節(jié)目。通過舞蹈來與人交流,認識,還可以通過舞蹈進行鍛煉,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它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陶冶我們的情操。群眾舞蹈動作了然與心,才能找出它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再對這些動作進行變化發(fā)展和加工,想象與實踐相結合,在舞蹈中想象,在想象中舞蹈,對音樂產生想象,想象它表達的情感和音樂形象,根據(jù)節(jié)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音響的強弱,腦海中不斷閃爍著各種跳躍、旋轉和時而翻轉跳躍,時而舒展委婉的動作想象來培養(yǎng)出想象能力,使舞蹈具有浪漫抒彩,才能打動人心,表現(xiàn)著對生命、對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所以群眾舞蹈的首要功能是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老人們,年輕人,還有小孩子,都熱情地投入以健身為目的舞蹈中去,如此地樂此不疲,以舞健身,以舞求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找尋舞蹈的快樂正在成為時下人們的普遍追求,一種比一般意義上的運動更為高級的藝術化的運動,參與者在旋律優(yōu)美和節(jié)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跳起舞蹈時,不僅能達到健身的目的,而且還能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進入藝術表現(xiàn)的境界,在身心兩個方面都能得到調適和發(fā)展。當群眾舞蹈藝術的社會功能可以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廣為傳播、全民參與的文化現(xiàn)象時,遵循適合人民群眾的編排原則,調動群眾的參與及表演熱情,表達群眾的真情實感。這種具有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的作品,同時具備現(xiàn)代美感與傳統(tǒng)保留,使人民精神面貌得到充分體現(xiàn),除了具有時代感,還能達到傳承藝術,傳播文化,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人們對生活熱忱期望。

三、群眾舞蹈的文化內涵及表達情感

群眾舞蹈源于生活,群眾舞蹈是一種開放型的藝術形式,具有人人參與、強身健體、自娛自樂、陶冶情操等特點,在生活中捕捉形象,堅持在積累觀察中激發(fā)靈感,促進群眾舞蹈的創(chuàng)新。從群眾文化的角度來說,群眾舞蹈不但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也可以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使自己的心靈得到舒展。同時,還可以通過舞蹈這一良好的平臺,加強與群眾交流與溝通,促進群眾的情感增進。總之,群眾舞蹈文化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與凝聚力,能夠有效地提高人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這一生活動態(tài)除造型的美化、節(jié)奏的韻化、形象的特化、情思的物化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它要“生活化”,讓舞者表現(xiàn)生活動態(tài)。通過舞蹈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貼近百姓文化生活的內涵,同時舞蹈藝術回歸文化之中,也體現(xiàn)出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樣既可以豐富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增強百姓生活的藝術氛圍,還能通過舞蹈的渲染力帶動人們健康樂觀的生活樂趣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將群眾的情感和心理過程表現(xiàn)出來,特別要展現(xiàn)群眾的美好生活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除此之外,利用藝術化的動作,人民群眾在理解新創(chuàng)作的舞蹈作品時可以理解地更加充分和容易,感受舞蹈的主題和思想,從而調動其參與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對舞蹈作品加以衡量的標準之一就是其中的文學性,一個好的、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必須可以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水平提高,從而使群眾的整體素質提高。培養(yǎng)群眾文化舞蹈的骨干人員,應當積極組織文藝表演、舞蹈練習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并且鼓勵和支持各單位與企業(yè)組織各種比賽,利用多種途徑安排舞蹈活動,使舞蹈創(chuàng)新范圍得到有效拓展。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培育舞蹈創(chuàng)作骨干,尤其要加強培養(yǎng)年輕的創(chuàng)作骨干,抓好基層人員的基礎培訓工作,使創(chuàng)作人員具有更強的藝術動力,為舞蹈想法新穎的人才創(chuàng)造平臺,使其有機會展示自我。盡可能為創(chuàng)作人員提供和其他城市優(yōu)秀舞蹈創(chuàng)作人員、同領域內的評委及專家相互交流的機會,使其對舞蹈流行趨勢、舞蹈發(fā)展動態(tài)可以及時了解。需要推廣并普及舞蹈文化教育,針對基層群眾組織講座等講授舞蹈知識,使其舞蹈意識受到啟發(fā)并增強,從而形成更高的舞蹈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yǎng)。

群眾舞蹈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一定的地位,是群眾在精神需求的追求下的一種文化藝術,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的提高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投入到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事業(yè)當中,它已然上升到一種文化,提純?yōu)橐环N精神,對于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乃至一切的文化領域都具有普遍的意義,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感染著人們的生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它是社會發(fā)展中人們的生存樣式和自我完善方式的顯現(xiàn),是在群眾文化發(fā)展中不斷成熟升華的,是一種文化觀念,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參考文獻:

[1]王阿麗.關于對群眾舞蹈表演藝術提升的幾點看法[J].才智,2011,(11)?331-251.

[2]莫賢超.從生活到舞蹈創(chuàng)作――淺談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2):266-267.

第5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替代有線電視分析

一、網絡傳播對人們追求精神文明的制約因素

網絡在逐步走人人們生活后對人們的精神文明享受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網絡也存在著許多弊端,比如它的操作方法相對復雜,資金投入相對有線電視要明顯偏高,覆蓋率相對較低,有很大的地域限制。而且許多網絡信息還具有不真實性和危險性,這些諸多因素制約了網絡替代有線電視。

1.1網絡的覆蓋低

網絡是以光纜作為主要傳輸工具,是近些年才發(fā)展起來的新興文化傳播方式,而光纜的造價相對較高,資金投入巨大,在我國,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互聯(lián)網覆蓋的,主要在人口聚集度高的地方有所建設。而我國人口覆蓋范圍十分廣,在許多偏遠地方,網絡覆蓋相當不足。

1.2網絡的操作性復雜

我國正在步入人口老齡化,老人在全國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這類人群大多都是從我國現(xiàn)代化水平不高,知識面不廣的舊社會時期走過來的,許多受教育程度較低。而網絡主要是運用電腦來操作,許多人對電腦還不能完全掌握。電腦的復雜的操作方式和繁瑣的工作流程使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

1.3網絡軟硬件的不成熟

就當下網絡的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在網絡使用中常常會出現(xiàn)斷線、病毒入侵、不良傳播等諸多網絡問題,這就使得人們在利用網絡帶來的好處的同事還要承受網絡帶來的一些弊端。

二、有線電視的優(yōu)越性

有線電視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悠久,已在人們的細想觀念中根深蒂固。有線電視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也被人們越來越接受和喜愛,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組成部分。

2.1有線電視的覆蓋率廣

當下的有線電視節(jié)目圖像質量高,傳輸?shù)念l道多,內容豐富能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費用低基本能讓所有階層的人群所接受。覆蓋面積廣,傳播形式多,這就使得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和人都能快速有效的觀看電視節(jié)目。

2.2有線電視的操作方式簡單

精神文化的需求群體十分廣泛,這里面包括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而中老年人因為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等因素,有可能對一些新的事物接受能力較低,這就導致這一類人群對一些新興的文化傳播媒介難以接受和熟練運用,而有線電視只是通過遙控器這種簡單的操作方式來獲得精神文化的享受,能讓所有人掌握和運用。再有就是人們的懶惰思想的原因,人們更愿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回的需求,這也使得有線電視能成為人們追求精神文化的只要工具。

2.3有線電視的軟硬件趨于完善

我國有線電視經過長期的發(fā)展,無論從影像質量,節(jié)目內容,和它的傳播設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擴大了傳輸系統(tǒng)的頻寬寬度,提高了網絡的截止頻率。采用鄰頻道傳輸技術,利用廣播電視頻道的空余增設有線電視的增補頻道,使得有線電視傳輸頻道增多,內容更加豐富。

三、有線電視在人們生活中根深蒂固、不可或缺

據(jù)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在觀看突發(fā)新聞時,人們將電視作為他們的首要設備,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會在之后轉入網絡查看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的業(yè)余生活中看電視的時間占42%,在人們休閑娛樂中占主導地位,是人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手段。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有線電視在我國具有覆蓋面積廣、人們接受和應用程度高以及它的操作簡單等明顯優(yōu)勢,被人們喜愛,在人們日常娛樂生活中占知道地位,是人們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享受的主要形式和來源。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網絡無法替代有線電視。

參考文獻

第6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工藝美術;現(xiàn)代設計;傳承價值

一、引言

作為中華民族長久歷史沉淀成果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但是,它對于現(xiàn)代設計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F(xiàn)代設計在經歷了短時間的發(fā)展之后,很快在于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博弈中占據(jù)上風,憑借自身強大的功能以及便利生產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市場。但是,文化底蘊是現(xiàn)代設計的弱勢,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增加,對于產品的文化內涵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加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保護,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得到認可。

二、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歷史

傳統(tǒng)工藝美術擁有長久的發(fā)展歷史,自新石器時期開始,原始陶器的產生標志其正式走向大眾,之后的青銅工藝的發(fā)展成為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發(fā)展關鍵。秦朝時期,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根據(jù)當時的民族融合的大背景帶有相應的特色元素。而唐宋時期的中外交流通暢,國外的文明傳入中國,工藝美術也在與外域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中得到發(fā)展,尤其在這一時期佛教的傳入和發(fā)展使得這一技術帶有精神信仰。唐宋之后的明朝和清朝,傳統(tǒng)工藝美術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種類迅速增加,而且技藝精湛,不幸的是,在清朝后期,長時間的戰(zhàn)爭混亂嚴重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不敵現(xiàn)代設計而逐漸喪失了市場競爭力,加上其本身的制作工藝繁瑣,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新生力量逐漸減弱,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由于現(xiàn)代人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傳統(tǒng)工藝美術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定會再次吸引人們的注意,發(fā)揮自身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優(yōu)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三、現(xiàn)代設計與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區(qū)別

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不斷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按照審美原則,將物質與對美的追求結合起來,反應了時代特色。而現(xiàn)代設計在追尋美的基礎上,對于實用性的追求增加,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于實用性的要求,有觀點這樣展現(xiàn)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傳統(tǒng)工藝美術是復古的體現(xiàn),而現(xiàn)代設計則是時尚的代名詞。盡管這一觀點并不完全準確,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現(xiàn)代設計一度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市場份額。傳統(tǒng)工藝美術更多的是強調對于文化的傳承,它對于文化內涵的追求和對藝術獨特性的推崇使其受眾較小,但是隨著物質文化的豐富,精神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的目標,傳統(tǒng)工藝美術有望再次煥發(fā)生命力。

四、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傳承價值

雖然傳統(tǒng)工藝美術與現(xiàn)代設計在實用性上側重程度不同,但是從長遠來看,現(xiàn)代設計可以說是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現(xiàn)代化形式,是對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fā)揚。

(一)傳統(tǒng)工藝美術對現(xiàn)代設計的文化價值

作為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傳統(tǒng)工藝美術既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顯示了審美和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通過對莫伊時期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研究可以了解在這一時間段里人們的生活場景與時代特征。我國地域廣闊,有著種類繁多的帶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像景泰藍、脫胎漆器等都是優(yōu)秀的工藝美術代表作,展現(xiàn)出其所在時期的文化繁榮景象?,F(xiàn)代設計起源于西方,隨著文化交流逐漸邁入我國,并在傳承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獲得了自身的強大生命力??v觀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史,只有將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融入到現(xiàn)代設計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使之滿足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傳統(tǒng)工藝美術對現(xiàn)代設計的的精神傳承價值

傳統(tǒng)工藝美術反映了中華民族長時間的對于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探索,其發(fā)映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謙讓、和諧的文化精神?,F(xiàn)代設計起源于西方,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其富有本土的精神內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五、結論

現(xiàn)代設計的引入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由于其缺乏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要。因此,需要將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理念和文化內涵融入到現(xiàn)代設計中去,使之更好發(fā)揮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岳峻,陳曦.現(xiàn)代設計傳承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意義解讀[J].大舞臺,2015(03):83-84.

第7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美國夢 菲茨杰拉德 迷惘的一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 原因探析

一、引言

隨著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到來,一戰(zhàn)結束后最初的痛苦與失落很快便被社會上普遍的盲目樂觀情緒所替代。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是通過拋棄理想、裸地追求財富來盡快忘卻理想的破滅以及人生價值觀的摧毀。簡單定義“美國夢”,即通過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在那個特定年代,“美國夢”就如同彌漫著夢幻色彩的氣泡,一時間成了人們追求實現(xiàn)的新目標。但是由于帶著一種矯枉過正的心理,人們拋棄了過去所珍視的各種社會價值,轉而將金錢當做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美國夢”所描繪的前景無疑是美好的,然而它通過現(xiàn)實世界所呈現(xiàn)出來的成果卻荒誕不稽,不堪一擊。而本文則希望能夠通過對“美國夢”這一情結的梳理與探索,進一步深化人們對它的認識,并就其原因進行探討,進而探求在新世紀里使人們對夢想與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價值有更好的體悟。

二、“美國夢”情結原因探析

(一)根植于人類意識深處的圣經情結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奠基石之一,是西方文化從歷史延綿至今的礦脈,是璀璨的藝術經典的源泉,而作為西方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國文學自然也不例外?!拔逶禄ā鄙系拿绹褰掏阶嫦葌冏栽倿樯系墼谛聲r代的選民,認為美國所在的美洲大陸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新迦南”。當手執(zhí)《圣經》的殖民先輩們進入美洲大陸時,就可以看出在美國文學形成之初,它與結下了不解之緣,宗教始終雕琢著美國文學的形態(tài),更甚者則直接構成作品的題材與主題。這種“圣經情結”使美國社會及美國人民與基督教思想更為牢固與復雜,因而作為美國社會思想產物的美國文學對這種情結則有著更為深刻且形式多樣的呈現(xiàn)。細讀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中“美國夢”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也脫離不了作者對宗教意識的思索。在這個喧囂縱情的爵士樂時代和奢靡享樂的物質時代背后彌漫著一股浪漫又感傷的情緒,而種種這些不安定因素隨即感染了美國社會中原有的宗教意識,進而使人們對圣經情結產生了思想上的異化。

1.物質化的伊甸園

通過閱讀《圣經?創(chuàng)世紀》,可以知道對伊甸園的描寫就是幸福、和諧、歡樂的象征,里面不僅包含著優(yōu)美的風景,還有充裕的物質,是人類理想的樂園的所在地。與此同時,在眾多的西方文學作品中,伊甸園的故事總以各種形式展現(xiàn)出來,它對美國人更是有著讓他們難以釋懷的意義。當首批移民乘坐“五月花”來到這個大陸之處,就知道他們來這片新大陸的目的以及其精神支柱就是企圖建立一個屬于他們的“新的伊甸園”,因此可以說“伊甸園”的概念從開始之初就成了美國文化意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伊甸園這一概念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伊甸園”被不斷地貼上各個時代的標簽,同時也經歷了種種變更。因此,無論是美國文學還是美國人民的意識觀念都不可能對這種變化無動于衷。由于“伊甸園”帶上了的新標簽進而導致了美國年輕的一代產生了思想意識上的偏差,某種程度上讓他們簡單地認為蓋茨比的大花園就是他們所追求的現(xiàn)代夢想的伊甸園,這樣一個伊甸園可以用物質雕砌,把它簡化為一個物質的城堡。追溯美國夢的衍變,我們不能將美國夢簡單地比擬為對現(xiàn)代物質化的追求,原本是追求精神的樂園變成了對物質的攀比,伊甸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將這樣物質化的伊甸園看成是美國夢的追求,更為真實地反映了那一代人內心的無比空洞以及精神上的空虛匱乏。

2.被異化的上帝

不容置疑,對財富的渴望與追逐,是美國夢中不變的成分。然而正是由于對財富的過度追逐使得美國夢產生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異化。在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中,人們喪失了精神的自由、個體的主動性,與此同時已經異化了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更是無法給人提供精神和心靈世界的溫馨港灣,因此青年們就開始在物質領域瘋狂地追求財富、金錢、地位與榮譽。在20年代這個物欲橫流、“所有的神都死光了”的爵士時代,沒有了上帝,沒有了信仰,于是道德變成了文明的底線。

然而,在此時人們更加渴望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支撐,渴望得到一種能夠超越塵俗社會的力量,因此便有人想成為上帝似的人物,但他們所呈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代“新上帝”形象卻已失去《圣經》中最初的意義,他們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黛西,膚淺地將金錢代表著上帝的地位與權威,企圖用金錢的神力給生活帶來意義與滿足,因此一個不知不覺被物質腐蝕的異化的上帝形象就這樣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蓋茨比的悲劇則充分說明以純粹的物質追求為內容的“美國夢”已經蛻變成了一種極具腐蝕性的東西,夢想沒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大家便誤以為只要實現(xiàn)了物質的滿足就能達到生活的滿足,然而這樣的夢想追求只會將自己推入理想破滅的深淵。

(二)爵士樂時代的大主流――縱情喧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進入了“喧嘩的20年代”。然而,成長于這樣一種氛圍下的美國著名評論家馬爾考姆?考利則稱自己這一代人是“流放的一代”,“我們就像夏日沃土中萌芽的一株風滾草,我們的葉子伸展開來,可是我們的根卻慢慢地枯萎,變得脆了”。由此可見,幻滅與放縱成為這一代的特征。

在這個短暫繁榮的時期里,“美國夢”就如同一個在半空中漂浮的色彩絢麗的大氣球,使這一代美國人為之神魂顛倒。菲茨杰拉德也把這一特定的時代命名為“爵士樂時代”,并稱這個時代是“歷史上最會縱樂、最講絢麗的時代”,不容置疑,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樂時代”最杰出的歌手。一戰(zhàn)使美國年輕一代看到曾令他們引以為傲的歐洲文明的破產,曾珍視恪守的傳統(tǒng)價值觀被摧毀。于是,迷惘、失望便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情緒。然而,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資本積累加劇,消費意識激增,商品越來越豐富,似乎隨處都潛藏著發(fā)財致富的機會,仿佛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腰纏萬貫的富豪。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自然而然滋生了“美國夢”是可以企及的想法,周圍有的是充裕的財源,財富就在手邊,命運也盡在掌控之中。因此這一代人揮金如土,狂歡縱樂,他們急于追求酣暢闊綽的生活。然而,他們在追尋“美國夢”的同時也造成了這個時代風氣的腐朽與道德的淪喪,他們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美國夢,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成功,里面深深地埋藏著幻滅種子。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沒有其他任何一名作家能夠比菲茨杰拉德更了解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所謂的“爵士樂時代”的歡樂與空虛。因為菲茨杰拉德自身也不由自主地縱情參與了這個時代的酒食征逐,他不僅是其中的一員,更是他們這一代的代言人。然而,他在沉湎其中的同時,又能夠以其特有的敏銳目光對其進行客觀的審視,從而冷靜理性地批判這個混亂無序的時代。在爵士樂時代的主流精神為負值的大背景之下,美國夢被青年們簡單地認為是物質的追求,他們將財富當成了人生成敗的標志,進而不擇手段地追求物質,而其必然結果則是精神的頹廢、道德的淪喪以及理想的破滅。

(三)夢想是現(xiàn)代人的共同心結

夢想是人類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夢想也是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和潛意識,也是人們走向成功的原動力。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夢想,都有著自己的渴望和追求,不管是什么樣的夢想,每個人都想實現(xiàn)它,成就它。因此我們可以說夢想是所有現(xiàn)代人共同的心結。

自1776年以來,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邁向繁榮。“美國夢”也一直激勵著青年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然而,在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中是以個人主義即包含自我實現(xiàn)的“個人本位”為主的,在20年代美國特定的歷史情勢下,美國青年的“美國夢”情結可以被認為是西方價值觀中個人主義的凸顯。這些追尋“美國夢”的人們,他們將夢想簡單地理解為了對充裕物質的追求,但實際卻是妄想從物質的財富中尋求各自的精神歸宿。然而,精神世界的無比空虛,讓他們感到“美國夢”十分虛幻,失敗的陰影自始至終都籠罩在物質的成功上。

歷史的車輪不停地旋轉,沿著歷史足跡,翻開那一頁頁寫滿歷史的書卷,不能否認發(fā)展離不開夢想,有夢想才有希望,才可能會取得成功。中國有一句古語: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在對信仰的堅持下,夢想也將作為燈塔指引著人們奮勇前進,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結語

當時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與特殊的文化社會氛圍都成為美國國民尤其是“迷惘的一代”追尋“美國夢”的催化劑,他們在現(xiàn)代文化中面臨各種選擇。在這個錯綜龐雜的社會圖景中,社會文化意識都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革,由于那一代的美國青年在物質追求與理想追求之間畫上了等號,將財富當成了人生成敗的標志,故而精神頹唐、道德淪喪、理想破滅是其必然結果,因此可以預見那個時代的“美國夢”必然會走向破滅的悲劇性結局。在關于“美國夢”的追求上,菲茨杰拉德一直都在認真思考與探索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夢即人生的價值,同時亦在努力探求新的出路與新的社會道德體系,讓美國夢體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v然,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是螺旋式的,其中往往會出現(xiàn)驚人的相似,令人難以預料。人們在通過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美國夢”主題追懷往事時,也應當參悟現(xiàn)實得到新的閱讀體驗以及體會出新的見解與感受,撫今追昔、鑒往知來這樣才能震撼人們心靈的最深處從而引起讀者與作者強烈的共鳴。不能否認美國夢這一文化精神用其無限的誘惑力促使人們不停地追求,在這其中或許部分物質意義上的美國夢會導致人們精神自由的喪失甚至精神世界遭到了扭曲,但是我們必須要堅信夢想一直都在,總有一天夢想也會照進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 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小說選[M].巫寧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2] 董衡巽,等.美國現(xiàn)代小說家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第8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關鍵詞:流行音樂;教化功能;異化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2-0083-02

流行音樂在大眾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是伴隨著人類文化進程而發(fā)展起來的。大眾文化是一種將大眾作為消費的對象,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的文化,具有無深度、易復制和模式化的特點,并且符合市場的規(guī)律,流行音樂伴隨著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成為了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一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

一、流行音樂的內涵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科技的完善,文化產業(yè)走向市場經濟,利用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快速傳播,這為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流行音樂的傳播提供了穩(wěn)定的平臺。由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消費意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覺醒,在物質生活已經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最喜歡的一種流行文化,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成為了新時代大眾生活的必需品。

在新的時代,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感性逐漸凋零,理性開始蔓延,而人們對事物一般都是從感性和理性兩個角度來理解和審視的。在市場經濟下,人們關注經濟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流行音樂也產生了極大的市場經濟色彩。流行音樂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產物,具有審美的功能,它從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感染著人們,可是不同的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經歷和情感,所以流行音樂趨向人的感性,促使人們拋棄理性的控制,回到感性的生活。在感性的沖擊下,人們擺脫了模式化的審美,實現(xiàn)審美自由。與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相比,流行音樂更加輕松活潑、通俗易懂并且易于傳播,從而深受民眾的喜愛,是最貼進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大眾文化。流行音樂具有消遣、娛樂、休閑和愉悅的特點,能夠給人們帶來最簡單直接的快樂,放松身心,從而擺脫傳統(tǒng)的認知性、道德要義的束縛等,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感知。流行音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深的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充實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個性化與審美大眾化結合的文化。在城市里,大量的KTV、商業(yè)演唱會、文化廣場、校園等舉辦著大量流行歌手的演唱會、娛樂活動。流行音樂就像一個夢工場一樣,在原料變成成品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鍛造符合時代的藝術精品,在這種加工的過程中,流行音樂被賦予了時代所需要的審美品質。這種審美是感性的,能夠促使人們在生活中極度的熱烈和沸騰。與此同時,流行音樂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滿足人們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精神需求。

二、流行音樂的教化功能

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中重要的一種,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教化的重要功能。流行音樂的教化功能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思想品質、道德情操以及人格價值觀等精神層次。我國從古代到現(xiàn)代,人們都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將音樂看作最有效的教化工具之一。我國偉大的先賢孔子曾經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樂記》中也記載著: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都顯示了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要性。

流行音樂是伴隨著時展而興起的,一般內容都比較通俗簡單,旋律流暢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輕松,能夠符合時代的氣息,并且貼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流行音樂一般體現(xiàn)了音樂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感情的融合,在音樂中蘊藏了思想道德,精神追求等人們接受的精神需求,并且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在演唱會上,利用漂亮的服裝,絢麗的舞臺,華美的燈光,高科技的音響以及特效等效果,極大的提高了流行音樂的視聽魅力。一些生活化的流行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不但將音樂拉近了與人們之間的距離,還在間接的影響和感化人們。比如在歌曲《男兒當自強》中,鼓勵人們堅強自信,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在《媽媽的吻》中,歌頌了親情,提高了人文關懷;在《祝你平安》、《同桌的你》等一些流行歌曲中,促使人們珍惜友情,感恩真情等;《中國人》極大的提升了人們的愛國情懷。這些歌曲貼進人們的生活,能夠滿足人們精神追求的需要,同時還起到了教化的作用,間接的改變著人們的內心思想。

三、流行音樂的教化功能異化

流行音樂因為旋律優(yōu)美、內容通俗易懂等獨特的魅力在民眾間廣泛的傳播,成為一種大眾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流行音樂成為流行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媒介。流行音樂因為個性的感情宣泄、非主流性以及隨意性解放了人們的審美意念,成為了一種暫時的感情宣泄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促使人們短暫的精神解脫和發(fā)泄,只是處于當時的一種體驗,缺少對人生根本意義的追尋,這體現(xiàn)了流行音樂的異化功能。在當今的社會發(fā)展下,流行音樂可以披著大眾文化的外衣,然后對人們的心靈進行影響甚至玷污踐踏。一些自費歌手空洞的叫喊,熏染與頹廢的聲嘶力竭,有的粉飾風花雪月,有的賣弄風情,這些都在影響著和人們的審美,污染著大眾文化,玷污了下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都追求物質與金錢,那么一些音樂為了更多的經濟收益缺少骨氣和責任感,這就是披著文化外衣的假藝術,可能會導致文化的毀滅。雖然情況很嚴重,可是這樣的流行音樂依然存在并且流行著。

現(xiàn)在網絡技術和電子媒體的成熟為流行音樂在創(chuàng)作、演出以及傳播提供了最佳的平臺,但是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一些不符合市場秩序,缺乏時代性和正能力的音樂表演者及作品在經過商業(yè)包裝和炒作以后走進人們的視野,并且在人們的關注下流行起來?;艨撕D凇秵⒚赊q證法》中說:把廉價的東西偶像化,就像把普通人英雄化一樣。高身價的明星相當于推銷不知名產品的廣告。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文化產業(yè)在發(fā)展中一種必然的結果,把一些不起眼、陳舊的事物賦予新的含義,可以說,這是文化產業(yè)在制造明星,從而制造出追星族。追星族一般是青少年為主,對追星現(xiàn)象的解釋也不同,有的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有的是從眾心理,也有很多是心理叛逆,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們在生活中精神世界的缺失,缺少寄托。雖然文化產業(yè)制造出大量的明星,但在某種意義上說也產生很多的悲劇。明星在產生時,都能風光一時,粉絲可以喜愛他,但是也可以很快的就找到新的明星目標,從而放棄原來喜愛的明星。這種變化體現(xiàn)了流行音樂的隨意性、不嚴肅性以及非精神追求性。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這樣,太過的狂熱的東西必然不會長久發(fā)展下去,當粉絲發(fā)現(xiàn)自己崇拜明星的丑陋一面時,就會迅速的丑化明星在心里的形象而將其拋棄,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粉絲的心理會不斷的成熟起來。經過長時間的驗證表明,對某些人的崇拜,無論多么的狂熱都是短期的行為,不會持續(xù)特別長久,在崇拜以后必然是拋棄,這被崇拜的人只能飲淚而泣。

流行音樂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商業(yè)性的文化,成為了很多淘金者的園地。各種商業(yè)的演出、演唱會、商業(yè)活動都可以帶來極大的商業(yè)利益,因此,流行音樂好壞的判定標準主要是經濟效益。流行音樂本來是大眾文化,是一種文化產物,但是被商業(yè)化,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的享受和經濟的利益,但是這嚴重的削弱了音樂文化的面貌和價值,導致流行音樂的功能與社會價值脫節(jié),體現(xiàn)了流行音樂異化作用。

四、結語

流行音樂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產物,無論怎么評價和批判流行音樂,它都一直在隨著時代而發(fā)展,并且人們能夠追逐它、接受它。隨著時代的變化,流行音樂也會符合時代的要求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而改變,真正的發(fā)揮教化的功能,改變著人們的內心世界,提升人們的人生價值觀,符合時代進步的氣息。

參考文獻:

[1]于憲淼.淺析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7).

[2]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2013.

第9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一、文化消費的概述

1.文化消費的定義

從廣義上看,文化消費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文化產品的消費,同時也包括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的消費。我們在觀看電影,在欣賞電視節(jié)目,在書店購買書籍以及雜志這些都屬于文化消費,我們?yōu)榱烁玫靥岣呱钯|量和生活水平,去購買那些屬于精神消費的物質,如家庭購買電視機、購買電腦和購買照相機等。而除了這些消費外,還有建立文化設施的消費,如在學?;蛘哒块T建立圖書館、在城市內建立展覽館和影劇院等等,這些都屬于文化設施的消費。相比于過去的生活和經濟的發(fā)展水平,我們今天的生產力不斷的提高,文化消費也成為了一種新的消費。但是所有的文化消費是以物質消費為前提的。也是以物質消費為基礎的。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影響一定時期文化的發(fā)展,但是反而言之,一定時期的文化也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2.文化消費的特點

文化消費能夠促進資源的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文化消費也能夠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的更好的發(fā)展。文化消費能夠給人以精神享受,精神文化消費是高層次消費,但是,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以物質消費為滿足,在消費時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文化需要;文化消費能夠提高人的能力,社會上通過接受教育和技術培訓等高層次精神文化消費,使人們變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文化消費可以增加人們的愉悅和幸福感,以提高認得主體素質為最終目標,精神產品價值的最終實現(xiàn)是在與主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能夠對主體產生積極的效應,更好地為主體服務,促進主體自由的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達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二、文化消費時代下的產品設計觀

1.產品設計觀的含義

我們所說的產品設計一般是由產品的功能、特性、品質、品種與式樣等所決定的,產品設計是顧客消費需要的中心內容,也是顧客選購產品的首要因素,所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影響產品設計觀的決定性因素,一般是由顧客購買總價值大小所決定的。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會影響顧客的購買力,所以說在經濟發(fā)展的不同時期,每一個顧客對產品的需要一定會有不同的要求,而同樣的道理,構成產品價值的要素以及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當我國沒有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一定會把如何獲得產品看得比產品的價值更為重要。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在市場商品日益豐富種類繁多,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人們在消費時一般更加重視產品的特色,希望產品能夠更加新穎。所以說在不同經濟體制下產品的設計觀會因為人們的消費理念而不同,而經濟的發(fā)展水平也會影響人們對產品的要求。

2.怎樣提高產品的設計觀

提高產品的設計觀,首先就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功能。我們今天對新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某種功能的產品在結構或方法上實現(xiàn)較大的突破,這樣就可以使產品功能提高,而且在提高產品功能的同時還可以使產品的成本降低,從而使產品價值有較大的提高。其次要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品的價值,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生活用品,是隨著人們對其要求不斷增加,而不斷提高產品價值的,我們可以對產品適當?shù)倪M行從新設計,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使其式樣更加適應時代的變化,從而不斷提高它們的功能并且提高產品地使用價值。其實提高產品的價值既是消費者的要求,同時更是企業(yè)的追求的目標,但是企業(y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能單純的追求提高功能,更不能片面的降低成本,而是要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產品設計和產品改進設計中,尋找出一切可以提高產品價值的方法,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