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

第1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心理學家特瑞切爾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的聽老師講要強得多。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多種感官去學習,怎樣才能在生物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多種感官去學習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了,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談談我是如何在生物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

1、和諧師生關系,營造生物氛圍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好多學生都是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愉快的心情去面對生物課堂。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教師尊重和理解學生,寬容、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說話辦事公道、有耐心、不輕易發(fā)脾氣等。即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質,高尚的師德,淵博的知識,良好的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喜歡你,從而因為喜歡你而喜歡上這門學科。生物教師也理應如此。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興趣的基礎。

2、挖掘學科特點,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物學從狹義上來理解就是一門研究生命的學科,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短缺、人口的過快增長、環(huán)境污染、資源開發(fā)不合理等等,都與生物科學有直接的關系。作為生物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生物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明白青少年要想更好的生長發(fā)育,保持健康,預防疾病,沒有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是絕對不行的。

3、講述生物故事,了解發(fā)展歷史

我們國家在生物科學領域從古到今涌現出不少的杰出人物,他們在生物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生物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多方面介紹這些名人大家以及他們的事跡,如:李時珍、華佗、針刺麻醉、中醫(yī)中藥養(yǎng)生等方面的小故事,學生覺得有意思,愿意聽,自然而然的就會培養(yǎng)起對生物的興趣。21世紀被稱為生物科技的時代,生物技術飛速發(fā)展,世界上領先的生物名家,生物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生物學家和他們的發(fā)現及成就,如青霉素的發(fā)現、保護樹木的波爾多液的發(fā)明等等。

4、授課與實驗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許多學生正是因為愛實驗才愛生物學的。實驗除了真實、直觀、形象、生動之外,還是一項目的性十分明確的操作活動。它對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理解生物學概念都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方法均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并力求使學生實驗成功。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不僅滿足他們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過程中動手動腦,克服種種困難獲得實驗成功之后,此時學習成功的喜悅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能夠轉化為一種熱愛科學的素質和志向,從而刺激學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在講“植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鑒定”這部分內容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課本上的實驗,適當指導,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實驗。毫無疑問,通過實驗體現了活動情境,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了一種滿足感,為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好課堂演示實驗,做好隨堂實驗,上好學生實驗課。

5、開展生物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現代生物教學理論提出的兩個結合(課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結合實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學??梢蚤_展生物課外活動小組活動,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課外活動小組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內容可以包括生物學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生物技術如組織培養(yǎng)、食用菌的栽培等,用來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材料的編寫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生活經驗,并由學生選擇閱讀。并且?guī)ьI學生參觀花卉養(yǎng)殖中心,學習有關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無土栽培技術。通過生物課外活動的開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或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迸d趣是對事物喜愛的情緒,是促進學生學習的無形動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為教育者應充分利用各種課堂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而努力。

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說的那樣“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生一旦對生物學習有了興趣,那么必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課堂一定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傊?,要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找到最佳的切入點,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要在備課中充分地準備好能調動學習興趣的資料、練習等,要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才能使生物教學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第2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學實驗不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學或生物技術專業(yè)的基礎課,也是生命科學、醫(yī)學、農學、林學等學科的基礎課程[1]。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紐帶,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應用技術的場所,對整個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學科高速發(fā)展需要現代技術;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離不開微生物學的基礎實驗方法。自從列文虎克發(fā)現細菌以來,認識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與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包括經典與現代的、個體水平與分子水平的、微生物體內與體外的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術與方法。不同的學科領域和院校所選擇的實驗內容不盡相同,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教學內容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要求。我們在近幾年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內容,并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進行重組探索。

1 實驗內容的合理設置

微生物學實驗是基礎課程,實驗內容以微生物學基礎方法與技術為主。微生物實驗基礎內容包括:無菌操作(如接種、培養(yǎng)等)與無菌概念的建立,這是微生物學中最重要的基礎;幾大類微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個體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釋涂布技術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測定等。這些基礎的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作為學生必須掌握。在進行這些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介紹各種方法與技術的發(fā)展與趨勢,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只有了解基礎才知道“何為新”,只有掌握了基礎才明確“怎樣創(chuàng)”。近幾年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自然環(huán)境中微生物的檢測

盡管微生物的廣泛存在性作為相關專業(yè)的大學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還不深刻。在微生物學實驗中,讓學生自己檢測實驗室、學生宿舍、人體表面與體內氣流、不同的水體、食品或飲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學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種不同的菌落時,會大吃一驚,這樣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種與培養(yǎng)技術

將微生物接種在不同的培養(yǎng)基中進行培養(yǎng),是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的基礎,包括不同的接種工具、接種方法。液體、固體和半固體培養(yǎng)基的接種方法應掌握熟練,特別要強調嚴格的無菌操作與無菌概念。

1.3 微生物種類的識別

區(qū)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養(yǎng)特征(液體與固體培養(yǎng)基)、生長特征(斜體、半固體等)、個體特征(顯微鏡下觀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過菌落特征識別細菌、放線菌和霉菌三大類群,個體特征主要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細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桿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產鞭毛細菌等)、放線菌、酵母菌、絲狀真菌及其相關的染色方法。例如革蘭氏染色法、美蘭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檢測,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謝上的差異,用以進行微生物的鑒定。

1.4 微生物的生長與測定

微生物生長曲線、數量與大小的測定。生長曲線測定中平板活菌計數和光電比色法是學生應掌握的方法。

1.5 環(huán)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這方面主要內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學與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根據重基礎的原則,同時也考慮實驗內容或實驗方法與技術每年進行更新約25%,開放實驗和綜合實驗分別占學時的12.5 %左右,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

2 不斷更新實驗內容,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

2.1 更新實驗內容,實驗教學與理論學習有效結合

第3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科學方法 思維方法 學科方法 科學素養(yǎng)

科學方法教育,作為科學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著深刻的內涵和意義。中學生物科學方法教育,具有聯(lián)系生物現象與知識、知識與應用的重要作用,應在中學生物教育中受到重視。

老一輩教育家楊寅初先生(1937)在其教學論著中用一單元專門提出要注重科學方法的訓練;北師大陳皓兮教授(1987)的教學論著中寫道:60年代以來,在各國生物教育中都突出地提出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從自然事物、自然現象中去發(fā)現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積累資料、進行推論,借以學會認識客觀自然界的科學方法[1]??梢?,中學生物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茖W方法在學科學習的結構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將知識“變活”,將知識與實際產生聯(lián)系。目前,已有生物教學研究者在其學術論文中提出,高中生物新課程中涉及的科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模擬法、量化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和綜合法、類比法等[2]。

生命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在構建學生生命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意義。本研究試圖構建生物科學方法的分類理論,將中學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進而提出在中學進行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中學生物學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確立

1.生物學科學方法的內涵

方法,指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應用的行為方式、程序及手段的總和。在科學研究中,是指借助于思維取得新信息、新成果的方式和手段[3]??茖W學的奠基人貝爾納說得好:“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fā)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障才能的發(fā)揮”[4]??茖W方法,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是獲取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3]。“與科學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的穩(wěn)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5]。因此,在中學科學教育中,讓學生獲取科學方法比獲取科學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方法是一種途徑,既能夠創(chuàng)造知識也能夠應用知識,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夠使理解科學和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對生物科學方法的學習不會自發(fā)進行,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有研究者認為,科學研究方法必須基于特定理論進行觀察、實踐和測量,而科學方法包括通過觀察和實驗進行數據的采集,以及形成和檢驗假說。通過對上述內容的總結,筆者將生物科學方法的內涵界定為:人們在認識和解決生命科學問題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從而獲取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

2.生物科學方法顯化教育的內涵

盡管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意識到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對于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理解與感悟卻參差不齊,原因在于生物科學方法教育一直處于隱性教育水平。有研究者對物理科學方法隱形教育總結出以下不足: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明確、教學效果不顯著[6]。

和隱性教育對應的是顯化教育。所謂科學方法顯化教育,是指教師有意識地公開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學生有意識地學習科學方法,以達到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學態(tài)度的目的[6]。中學生物科學方法教育也應當從隱性走向顯化。生物是門實驗學科,意味著生物學的知識本身就是由實驗、實踐中得來,知識的運用也體現在實驗中。在中學生物學的教學中,一是要體現出生物科學技能的必要性,二是通過思維方法的顯化,使得隱性認知得以被剖析,讓學生能夠認識并有意識地培養(yǎng)相關的思維方法,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得學生能夠像一個“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應用生物學知識。

3.中學生物科學方法的分類

筆者從歷史觀的角度縱向梳理了我國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內涵,翻閱從民國時期到當代的主要“生物課教學法”和“生物課程與教學論”,將其中作者意圖涉及的生物科學方法進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其核心思想是讓學生在認識和學習生物學中習得正確的思維方法及研究方法。

盡管上述生物教學的論著中對生物科學方法都沒有專門的敘述,但都提出了生物科學方法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且涉及了生物學研究方法、生物學思維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筆者按照生物學學科方法、生物學思維方法這兩類基本科學方法,構建了中學生物科學方法分類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中學生物科學方法分類

(1)生物學思維方法

生物學思維方法是指生物學科研究方法中概括出來進行理論思維的方法,如分析、歸納、綜合、控制變量等方法。這些方法指導著學生在遇到生物問題時,能夠正確找出原始問題,并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研究問題,進而更好的解決問題。一般來說,在中學生物教育中,用來進行理論思維的方法包括:分析、歸納、綜合、假說演繹、類比推理、比較、抽象化、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等。但是由于思維是隱秘的,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忽視以其作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2)生物學學科方法

生物學學科方法指在生物學中最常用的揭示生命現象的方法,它包括進行研究的流程,即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如生物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整個的過程;也包括在中學科學探究中所運用的最基本方法,如生物操作方法:顯微鏡操作、觀察、解剖、染色、過濾、制作裝片、同位素標記法、調查、標本制作、純化、蒸餾、萃取等。它是整個生物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打好生物學基礎的必備條件。由于其與生物學科有直接密切的聯(lián)系,它也被稱之為強認知方法。

(3)中學生物科學方法的內在聯(lián)系

哲學中的科學方法從具體到一般層層遞進,下一層是上一層的基礎,而在生物科學方法的結構中,可以看到學科方法和思維方法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它們并不存在層級的高低,思維伴隨著學科的學習,學科方法的強化也鍛煉了思維方法。從認知的角度看,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應用到思維方法和具體研究方法,但不論是生物學科方法還是生物思維方法,都應以中學生物學知識作為載體去強化和訓練。

二、中學生物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實施

1.中學生物學學科方法教育的實施

生物學學科方法在生物實驗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通過生物實驗課、生物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讓學生體會和感受科學方法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例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涉及制作裝片、使用顯微鏡、觀察、對比的思維和操作,那么教師在實驗課開始之前,就應當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要求其正確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并將過程告知學生,接著提出實驗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的計劃,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

2.中學生物學思維方法教育的實施

思維方法通常是滲透在教學內容當中,需將其顯化,使學生明確。比如,研究PH值對酶活性影響這一課時,通過控制其他因素只改變其中一種因素的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在這里就顯得非常自然,而同時控制變量法又應用在很多其他知識的學習中,要注重在教學中對科學方法的總結和歸納。再如,分析和歸納是兩種最常見的科學思維方法,當學生通過實驗得出圖表或者曲線時,如何正確地分析和歸納也應顯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展望

1.在生物課程標準中顯化生物科學方法

我國現行生物課程標準是以生物知識為核心進行教學組織的,但從教育目的看,學習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因此,以方法為核心、知識為框架的教學組織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方法的掌握。課程標準作為綱領材料,應明確生物科學方法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學科方法和生物思維方法顯化在課程目標中,是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政策支持。

2.依據生物科學方法的邏輯組織教學

由于方法是現象與知識、知識與應用的聯(lián)接,根據生物科學方法來組織教學,將其作為邏輯組織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建立學生科學方法知識體系。首先將中學生物中涉及到的科學方法進行羅列和總結,從橫向和縱向進行教學,以知識的角度看科學方法,然后通過科學方法組織知識體系。

3.提升生物教師的生物科學方法素養(yǎng)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實施者,一切教育方法、教學策略的落腳點都是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因此,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國教育正處于改革的深水期,教師隊伍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和教育觀念,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時加強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補充教師專業(yè)結構中的科學方法教育知識,是中學生物實施科學方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皓兮,中學生物學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 孫文霞,沈光華.高中生物新課程中的科學方法教育[J].生物學雜志,2006(12).

[3] 劉蔚華.方法大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4] 向洪.當代科學學辭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

[5] 涂艷國.論科學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6] 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顯性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11(1).

[7] 楊寅初.中等學校生物學教學法[M].北京:正中書局,1937.

[8] 陳皓兮,葉佩珉.小學生物教學指導書(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 周美珍.生物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汪忠.新編生物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4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中學生物教學 科學素質教育 科學態(tài)度 科學方法 科學能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打破舊的“應試教育”模式,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體制,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首要任務。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及文化素質的質量水平。生物學素質包括與之相關的思想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等諸方面,其中生物學的科學素質,是生物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下面我就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實踐談談認識。

1.加強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在心理學中,科學態(tài)度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主要是指學習的興趣、學習習慣、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精神、高度的科學責任感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等??茖W態(tài)度對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是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極大的興趣,使學生對生命科學熱情關注,是生物學學習和實踐的動力;高度的責任感,是掌握生物知識、技能及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保證;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是生物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有以下幾條途徑:①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故事及生命規(guī)律的揭示過程感染和教育學生。②通過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及前景以激勵學生。③在教學中適時滲透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④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2.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茖W方法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生物科學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包括觀察、實驗、分析、概括、推理和假設論證等。在教材內容中,科學方法教育的素材很多,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過程等,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這種潛在因素,把科學方法的教育滲透進課堂。實驗教學是科學方法教育的主要渠道,為此,教師在實驗方法、手段上應作大膽的嘗試,把課本中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課前由教師說明實驗目的、材料用具及作用,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學習設計、嘗試分析中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體驗“科學研究”的樂趣。此外,課外活動也是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徑。

3.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

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知識的傳授與素質教育不是互不相容的,科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生物知識是構成學生生物學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的基礎,在生物學素質教育中基礎知識的傳授具有重要的地位。當然,在素質教育前提下的知識傳授過程,要求教師在備課、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應用、作業(yè)的布置及考核等諸環(huán)節(jié)中均應把提高學生素質放在中心位置,摒棄只求分數、滿堂灌、題海戰(zhàn)等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做法,加強應用能力的訓練,使知識教學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了滲透原理后,學生就會明白農作物合理施肥的科學道理;在學習了遺傳和變異后,學生就懂得我國《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的意義和科學依據。生活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才能真正學懂、學會知識,而不是停留在機械記憶上。

4.加強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

生物科學能力是指人們在觀察生物、研究生物和改造生物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科學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筆者認為,應側重以下四個方面。

(1)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通過觀察活動認識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并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的主動的知覺活動,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達爾文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在眾人之上。”生物學中可供觀察的材料很多,包括標本、模型、圖表、實驗現象和自然現象等。教師在組織生物教學、生物實驗等活動時,應明確觀察目的、觀察內容,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逐步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2)實驗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生物學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生物學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實驗能力既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又包括假設、推理、分析等能力,所以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指導學生做實驗,使學生弄清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學會正確地操作、使用實驗器材,嘗試由實驗現象導出結論,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分析前人的經典實驗,如米勒實驗,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的實驗態(tài)度。在現行的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課外小制作、小實驗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這些活動,并要求學生對小實驗、小制作的實驗原理和結果進行分析說明,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3)思維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認識過程,思維活動表現為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判斷和推理,其中分析、概括和綜合是思維的最基本過程,而分析和概括能力又是思維能力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通過系列對比實驗,讓學生分析、比較實驗現象,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條件和產物,進而構建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識體系。

(4)自學能力。學生不可能一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日新月異,21世紀更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教”,即通過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事實證明,一個人一生所用的知識,只有一部分來自于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而大量的知識來自平時和職后的自學。“會學”的內涵就是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師通過明確預習要求、布置預習思考題等方式,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罢n外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yǎng)學生獲得新知識并應用這些新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正威.關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改革的若干建議.

第5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變驗證性實驗; 探究性實驗

在這些年的教學中筆者感覺在探究性學習中有一個重要途徑,那就是通過“生物實驗”。由于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發(fā)掘生物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生物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可以在實驗教學方面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生物學實驗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1.生物學的學科特征決定了生物學是 “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

生物學實驗是生物發(fā)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載體。在實驗中學習生物學無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在生物學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和研究生物學,掌握生物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生物學研究的實驗方法。例如: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試驗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發(fā)現光確實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喜歡生活在黑暗處。通過試驗學生不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識而且還懂得了實驗的基本操作。

2.生物學實驗本身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

生物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生物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生物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地探究的過程。例如“試管嬰兒”的實現,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地探究過程。生物學中的生物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生物及其生命運動的再認識,但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生物學實驗是一致的。學生若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就會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所以,在學生學習生物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實驗這個手段進行探究性學習。

3.生物學實驗為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提供了科學方法。

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針對發(fā)現的問題,利用自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和整理資料好信息,作出預測的結果,再通過生物學實驗對提出的預測進行證實,這樣,生物學實驗不僅使學生了解好初步學會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二、生物學實驗促進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改進教學實驗。

統(tǒng)的實驗教學并不提倡學生對實驗現象質疑,也不提倡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過去教科書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基本上都是驗證實驗,只需模仿,不需研究?,F在,我們可以有意暴露教學實驗中的不足,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書上的教學實驗不是每一個都能在較短時間內順利完成的,常常需要教師在課前作些改進。若將這些問題暴露在學生面前,可以促使他們去思考和發(fā)現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改進教學實驗,去研究教學實驗。例如“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存在著實驗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節(jié)等因素限制,實驗步驟繁瑣,實現現象不明顯等問題,就可引導學生從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方法等進行改進和研究。

2.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中學生物學科的實驗從學生認知角度可以分為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在一個完整的實驗框架下針對已知的實驗結果加以驗證,驗證實驗結果是否能呈現原理所描述的現象,目的是驗證并鞏固習得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實驗技能;探究性實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計劃并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

相比探究性實驗的教學過程,驗證性實驗在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易于教師講授等方面具備優(yōu)勢。其不足在于如果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通過實驗來驗證教師講授的科學知識是否正確,這樣的學習沒有基于學生原有經驗,沒有引發(fā)學生的高層次探究思考,沒有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學生獲得的只是表面的、膚淺的知識,教學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但是考慮到各種客觀條件和學生探究能力有限等實際因素,教材的部分實驗流程設計的編寫仍然是讓學生根據課本設計好的方案,由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與儀器,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后填寫“實驗報告”。

以生物學實驗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途徑,就應該盡量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恢復其探究性的本來面貌。為此,挖掘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探求其中可轉化為探究性實驗的內容,將其設計為探究性實驗。

如“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是一個驗證性實驗,我們可以多提供一些實驗材料,讓學生進行對照實驗;可以讓學生探究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的鑒定所需溫度條件(室溫、體溫、隔水加熱、酒精燈直接加熱)對反應速度和顏色的影響;可以讓學生探究雙縮脲試劑和斐林試劑是否可以相互替代,等等。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能否選擇性地將教材中的一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下面以《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課的教學實錄來探討這一問題。

教師:如果綠葉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把淀粉檢驗出來?

學生:可以用碘液。

教師:是否可以直接把碘液滴到葉子上進行檢驗?覺得可以的同學親自試一下?

學生(經過嘗試):不行,葉片是綠色的,會遮蓋藍色的現象。而且葉子表面的結構也會阻礙碘液的滲透。

教師:那怎么辦呢?

學生:可以去除葉片中的葉綠素和破壞葉表面的結構。

教師:如果想辦法去除掉葉片中的葉綠素,排除了色素對實驗的干擾,將碘液滴在去除掉葉綠素的葉片上,出現藍色現象。是否就說明了綠葉可以在光下制造淀粉?(學生討論……)

第6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Bi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Ed.)

Genes, Development

and Cancer

The Life and Work of Edward B. Lewis

2004, 557pp.

Hardcover $ 190.00

ISBN 1-4020-7591-X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愛德華?B?劉易斯(Edward B. Lewis)因在遺傳學和發(fā)育生物學方面的貢獻而聞名世界,此外,他在電離輻射與癌癥關系的研究方面也走在前列。但由于種種原因他的論文很少有人拜讀過。本書由與劉易斯共事20年的Howard Lipshitz編輯出版,書中收集了劉易斯在遺傳、發(fā)育生物學和輻射與癌癥關系三方面的重要文章,將他在這三方面發(fā)表的重要論文結集出版是第一次。

在遺傳學的研究中,20世紀的前50年中實驗遺傳學是主導,而最后的25年中分子遺傳學方法引發(fā)了該領域中的革命,愛德華?B?劉易斯的研究正是連接這二者的橋梁。劉易斯因在發(fā)育遺傳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也為我們目前采用的控制動物發(fā)育的廣泛的、進化保守的策略打下了基礎。劉易斯在電離輻射和人類癌癥關系的研究也曾經推動了公眾在核武器試驗方面的大討論。

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基因、基因與發(fā)育、分子與發(fā)育、輻射與癌癥和歷史觀點,這些也反映了他研究焦點的改變。但是很多文章都是以總結的形式發(fā)表,結果也往往以摘要的形式給出,書中的實驗方法、結果等對讀者而言比較晦澀。所以Howard Lipshitz在編輯此書時,在每個部分的前面都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當時的研究基礎和背景,包括劉易斯自己的觀點和當時學術界的觀點,還闡述了劉易斯采用的科學方法以及驅使他作出課題選擇的動力,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讀者很好的理解本書。

本書對廣大從事生命科學和生物醫(yī)學的研究人員會有莫大的幫助,其中包括遺傳學家、發(fā)育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家、放射生物學家和癌癥研究者。本書也可以作為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在遺傳學、發(fā)育生物學、輻射與癌癥的課程學習資料。另外,這本書不僅收錄了原始的論文,也包括相應的注釋,故而對科學史學家也有重要的價值。

劉玉琴,教授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

第7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 生物 歷史觀 素養(yǎng)

一、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

1.對學生科學歷史情感的教育。生物是一部過去的人、現在的人和將來的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這些研究生物的人們都已經被載入或將被載入史冊。教師們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灌輸這樣的思想,讓他們對生物學的研究產生興趣并愛上生物這門學科。如“必修三”第3章中,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四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才最終證明生長素的作用和成分。而且三本必修教材一開始對三位科學家的訪談――鄒承魯(分子與細胞)、楊煥明(遺傳與進化)、孫儒泳(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也體現新課程對學生情感價值的教育。

2.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真諦。古往今來,任何一項科學成就,都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教學中,我們不僅讓學生了解達爾文漫長而又艱苦的五年環(huán)球考察活動,更讓學生了解達爾文深入自然、思索問題、積累資料的唯實精神,以及他用畢生精力打破思維禁錮、確立“進化論”的堅強意志。不斷追求是科學精神中最基本的態(tài)度。

3.對學生建立科學方法的教育。如“必修二”第1章第2節(jié)中可以完整地講述孟德爾本人如何通過多次的失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方法,通過與統(tǒng)計學完美結合后才得到實驗的成功。由此來告訴學生實驗選材、方法嚴謹才是完成一個好實驗的根本。如“必修二”第2章第3節(jié)中講述摩爾根偶爾發(fā)現一只白眼的雄果蠅,并對此進行仔細研究后發(fā)現,白眼的果蠅均為雄性。由此來告訴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可能對我實驗的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做生物學研究心思一定要縝密。

二、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1.對學生世界觀的教育。生物是一門唯物主義的學科,是馬克思唯物辯證論的堅強后盾。我們可以更多投入精力去努力奮斗,客觀的世界會給人們應有的報答。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奮斗最終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也為探究未知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8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新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65-02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chuàng)新型人才。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什么中國的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卻尚未培養(yǎng)出諾貝爾獎人才?我國傳統(tǒng)觀念是灌輸知識,而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力是“灌輸”不出來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要靠創(chuàng)新教育來培養(yǎng)。所謂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通過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教學與訓練,使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品質,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初步掌握創(chuàng)新技能技法,從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一種新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次廣泛深刻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變革。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怎樣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呢?根據這幾年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筆者總結出常用的教學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種。

一 情感策略

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無數在創(chuàng)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決定因素首先不是他們的淵博知識,而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人格。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chuàng)新的靈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和提高學生情感智慧發(fā)展。如在學習有關遺傳與變異知識的基礎上,及時給學生補充有關生物學領域內的尖端成果和研究動向,如介紹克隆動物、腦白金體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另外,可以通過對生物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學家崇尚科學的情感和價值觀,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品格修養(yǎng),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和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發(fā)揮科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的功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目的。如把達爾文懷著極大興趣研究生物進化的故事告訴學生等。

二 氛圍策略

課堂中教師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營造一種有利于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課堂氛圍。

1.創(chuàng)新教學的特征之一是問題性

理學大師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睈垡蛩固拐f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前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教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問題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去發(fā)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多種求解的途徑。例如,在“綠葉是有機物的‘制造工廠’”一節(jié)的教學中,提出為什么綠色植物不用“吃東西”也能生存呢?越多同學回答不出來,學生越困惑,就越想解決問題,學習氛圍就越濃厚,當得出結論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來獲得營養(yǎng)后,學生思維還處于活躍狀態(tài),還繼續(xù)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除了陽光,其他光可不可以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等問題,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不僅加強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創(chuàng)新教學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認識、觀點、看法,闡明各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驗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創(chuàng)新教學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fā)現問題,總結規(guī)律。例如,“種子萌發(fā)條件”的探究活動,首先,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種子萌發(fā)可能的條件,如水、空氣、溫度等;接著,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實際操作收集實驗數據和資料;最后,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另外,對探究活動做出及時有效的評價也很重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定都可以,特別是有計劃地評價不同的小組,發(fā)現并表揚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組或個人,這樣,不僅有教育意義,而且對以后探究活動的進行有良好的影響。學習探究法是讓學生去體驗、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時獲得知識。如將驗證實驗“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改為探索實驗。

3.創(chuàng)新教學的特征之三是個性化

一個偉人曾說過:我們就是要做前人和別人沒有想沒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沒有個性,就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特色。創(chuàng)新教學的課堂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fā)展的寬松氛圍。要使優(yōu)生發(fā)揮特長優(yōu)勢,使后進生不因為有錯誤觀點而受到冷嘲熱諷,要消除后進生對學習的“恐懼”,要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講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時,一個學生提出:“人為什么不隨環(huán)境變化而改變體色呢?”同學們哄堂大笑并在非議,此時,教師應大聲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鼓勵和激發(fā)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營造創(chuàng)新教育的氛圍。

第9篇: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新課改;創(chuàng)新教育

理念指導行為,因此,面對高中新課改,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理念。教師應認識到,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1.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

新課程力圖改變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技能的發(fā)展、科學方法的訓練、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和科學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等多重任務。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由過去的先開始概念、規(guī)律的演繹式學習方式變?yōu)橥ㄟ^各種事實來發(fā)現規(guī)律的“實驗―歸納”式學習。其中心是重在“做”的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合作交流。通過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模擬實驗、社會調查等活動,積極主動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

這就要求教師改變習慣、熟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比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中,“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通常很難理解其真正的含義,特別是無法理解什么是“抑制生長”。筆者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以教材提供的材料為核心,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生長素兩重性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其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的結論。這樣,學生以實驗數據為基礎,通過自主學習真正理解了“兩重性”的含義: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比正常生長還要快,而抑制生長是指比正常生長速度慢(仍然是在生長)。

2.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

要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重點在于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面臨各種讓他們困惑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向;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tǒng)計與做統(tǒng)計圖表等方法;引導學生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統(tǒng)計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和交流;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在探究中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等。

3.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要真正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行為的創(chuàng)新,僅僅依靠教材提供的資料和實驗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要求教師去努力開發(fā)和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比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中,筆者所使用的教學材料,就來自于相關的生物學教學雜志。又如,在“遺傳物質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書籍、雜志、網絡等渠道,搜集了大量有關遺傳密碼的研究資料,然后將其進行有機的組合和改編,使其成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材料。再如,在“探究外界條件對酶活性的影響”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改進實驗的方法,采用糖尿病試紙的顏色變化來檢驗還原性糖,還有用試管套小氣球,通過觀察氣球膨脹的程度及其時間,來檢驗相關過氧化氫酶的活性。

擴大課程資源的利用范圍,可以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供支持和保障,也為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奠定了基礎,從而滿足新課程教學活動的需要。

4.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一個人多方面素養(yǎng)整合的結果,而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可能成為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想、靈感的源泉。而以往的教學活動中,人文教育往往是科學教育的附屬品,是在學科知識教學的空余時間里,教師進行的一些空泛無物的教育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目的性不強而隨意性較大,當然其教育的效果也就難遂人愿了。

實際上,在我們使用的生物學科教材中,一般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及人文教育內容。一些科學史的材料體現了有關生物學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以科學史教育為載體,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和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如新課程教材中提到,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誕生和發(fā)展,結束了神創(chuàng)論等唯心主義理論對生物界的統(tǒng)治,也了神學理論對人類思想的禁錮,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引向一個新時代,有力地推動了近代生物學的發(fā)展。這個事例以達爾文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以敢于懷疑一切的勇氣,不懈地追求真理,展現了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影響。教師可以這些科學發(fā)展歷程中帶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事件為主線,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意識和愿望,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鼓勵學生質疑、反思和討論,讓學生經歷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并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執(zhí)著探索[2]。

5.強化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特別是學生的學業(yè)評價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新課程實施中一個難點問題。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才能達到既能夠檢測到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和能力發(fā)展程度,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又能避免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這是亟待廣大教師和專業(yè)教育工作者解決的問題,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