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

第1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法律援助宣傳是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途徑,也是貧困群眾申請法律援助的必要前提和基礎。針對以往宣傳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們通過援助中心工作人員和鄉(xiāng)鎮(zhèn)法律援助工作站進一步加強了法律援助的宣傳工作,初步做到法律援助宣傳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一是配合局宣教股在全縣城鄉(xiāng)開展了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援助宣傳教育活動,參與人數達2萬人次;二是利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處的職能優(yōu)勢,配合開展法律援助咨詢活動,共為3000人次提供了義務法律咨詢;三是向弱勢群體散發(fā)法律援助宣傳單近20000份,其中利用集市在街頭散發(fā)15000份,利用雙休日上門發(fā)放5000份。

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來電,做到件件有記載、事事有著落。對每一個尋求幫助的當事人,盡最大努力向他們解釋清楚法律問題。對于能當場回答的問題盡量用通俗的語言給予答復,讓當事人聽的明白、記得清楚;對于涉及其他有關部門的問題,明確告知當事人解決的途徑,幫助他們與有關部門接洽,避免他們走彎路。一年來共接聽來電法律咨詢120余次,群眾滿意率達到98%。

我們在開展法律援助工作中,均使用司法部頒發(fā)的統一法律文書格式,按照年度一案一件、一件一號整理裝訂成卷歸檔,案件內容均按要求配備齊全。同時,特別注重法律援助的社會效果。因為法律援助工作本身就是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一片關愛,是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藍天,維護他們合法利益的一種舉措。因此,在工作中,要求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一是要熱情。法律援助的對象都是一些弱勢群體,如果沒有一片熱心腸,就很難開展工作。二是要誠心。我們要求所有法律援助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要誠心誠意地為法律援助對象辦事,不能敷衍塞責,馬虎了事。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完成法律援助的案件。三是要奉獻。法律援助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對法律援助的對象不能收取一分錢,這就要求律師和法律服務者要有奉獻精神才能完成好此項工作。我們按照這些要求開展工作,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難群眾,只要申請援助,就能夠及時地得到無償的法律服務。

今年我縣開展的“政德建設年”活動我們的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時刻把“法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在法律援助還是在接聽法律服務專線中,我們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恪守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從未向法律援助對象收取過辦案經費,也沒有接受過法律援助對象的宴請,使我中心樹立起了親民、為民、愛民的良好形象。例如為__交通事故賠償案,通過法律援助律師的努力使她得到了668000元的經濟賠償,史玉慶交通事故一案,通過律師的不懈奔波使他得到了605000元的經濟賠償,過程中不僅沒收辦案費,連一瓶水都沒讓當事人花錢買。

我們將把加快法律援助事業(yè)發(fā)展的緊迫性,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的重要性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強對法律援助常識、典型案件、程序規(guī)則的宣傳報道,讓廣大群眾能夠了解支持法律援助工作。

《刑事訴訟法》、《律師法》規(guī)定,可能被判處死刑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未請律師的,由法院指定辯護。我們將更加認真地履行職責,有效地保障法院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司法公正。

更廣泛地接受社會弱勢群體當事人的申請,積極開展民事法律援助。尤其是把受援對象中的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下崗職工、農民工及經濟困難等特殊群體作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點,竭力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積極擴大受援面,拓寬服務渠道,使更多的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得到法律幫助,更好的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第2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發(fā)達國家的法律援助實踐表明,法律援助機制的良好運行,需要以法律體系建設為基礎。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是國際社會關注的保障司法人權重要內容。作為一項憲法原則,法律援助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憲法中得以確立。我國法律援助制度肩負保障人權、維護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與弱勢群體聯系廣泛而密切,應當緊隨人權入憲立法步伐,將法律援助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載入《憲法》,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國家支持和發(fā)展法律援助事業(yè)。目前我國關于法律援助的立法只有國務院制訂的《法律援助條例》,隨著法律援助工作的快速推進,條例約束力有限的弊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顯現,條例中的很多規(guī)定已經不完全適應法律援助現實工作需要。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援助基本法律的思想基礎、社會經濟狀態(tài)和立法意愿等各方面條件已經日趨成熟,具備了立法的現實可能。為確立法律援助的法律地位和效力,與現有司法制度相銜接,更好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建議制定《法律援助法》,明確法律援助機構的設立和性質,明確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的資質和法律地位,更好地發(fā)揮法律援助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的作用。[6]制定的法律援助法中,可以結合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的具體國情,專章規(guī)定農村法律援助,堅持法律援助向農村和農民傾斜的導向,適度放寬經濟困難標準,擴大農村法律援助覆蓋面,簡化農村法律援助程序,將更多的農村弱勢群體納入保障范圍。

2.健全農村法律援助經費運行機制

資金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物質基礎,也是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關鍵性因素。雖然我國法律援助經費近年來不斷增長,資金緊張仍是困擾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實施的一大難題。法律援助經費的匱乏使得有限的法律資源與越來越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影響到法律援助的受益范圍和辦案質量。世界大部分國家在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過程中,結合本國國情,形成了不同的資金供給制度,通行做法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政府撥款為主,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國家建立經費保障制度是法律援助順利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我國法律援助事業(yè)發(fā)展現狀,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援助經費供給制度很有必要。應當強化政府的財政撥款,將法律援助經費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建立以各級政府撥款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經費保障制度。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建立法律援助最低經費財政保障制度及轉移支付制度,保障法律援助經費的撥付與社會、經濟協調發(fā)展,確保法律援助經費財政主渠道的穩(wěn)定性。世界上大多數實施法律援助的國家,都不采取單一的經費籌集方式,而是綜合采用政府財政撥款、社會資助等多種形式,我國又是一個農村人口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各級政府財政能力有限,巨額法律援助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短時期有較大困難??梢酝貙捹Y金來源和途經,建立由政府與社會共同承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成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緩解財政壓力,推動農村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發(fā)展。[7]

3.建設法律援助五級網絡,提高援助質量

法律援助難,難在群眾,難在基層。當前,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許多鄉(xiāng)村呈現出矛盾凸顯、糾紛高發(fā)的狀況,基層成為矛盾最多、糾紛最易激化的一環(huán),如果解決不當,矛盾糾紛還可能激化,危害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此,更有必要發(fā)揮法律援助在預防和化解普通鄉(xiāng)村糾紛及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的獨特作用,建設法律援助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網絡,推行農村法律援助入村工程,實現法律援助村村通,把黨和政府的陽光灑向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溫暖每一位期待法律幫助的村民。這種法律援助面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農民,可以讓農民尋求法律援助時有歸屬感,更加方便他們尋求法律的幫助,農民所面臨的一些共性法律問題也能得到集中地解決。對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引導農民理性表達訴求、化解涉農矛盾糾紛、維護農村和諧穩(wěn)定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法律援助工作的質量是農村法律援助事業(yè)的核心,雖存在一些具體困難,農村法律援助仍然要注重法律援助監(jiān)督管理制度建設,探索相應的法律援助質量保證體系和方式,強化農村法律援助人員的培訓,提高法律援助人員的專業(yè)素質。

4.抓好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工作手段,促進農村法律援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第3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多年來,我國雖然在殘疾法律援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一些制度和機制仍然不健全,在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zhàn)。

(一)法律援助機構對于殘疾人法律需求和殘疾人事業(yè)具體情況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這可能會導致對于殘疾人的法律服務不夠專業(yè)。比如,如果法律援助機構不了解本管轄區(qū)域內經濟困難的殘疾人情況,針對這些殘疾人的法律援助工作和具體措施就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滿足其法律需求和維護其切身利益。

(二)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還需進一步加強。各級殘疾人聯合會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協調配合機制有待加強。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殘聯與法律援助機構的聯合工作機制,但是在具體實施和執(zhí)行層面效果不太理想,包括信息共享程度低,溝通不及時,部門之間的工作銜接不暢等問題。

(三)對殘疾人服務類別不夠細化。目前,大多數法律援助機構對殘疾人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務比較籠統,比如在審查程序簡化方面,對于經濟困難的殘疾人申請法律援助,僅需提供殘疾人證即可;在便民設施方面,雖然各地法律援助機構將接待場所設在臨街一樓并開通綠色服務通道,在民事法律援助事項范圍方面,將殘疾人追索侵權賠償案件納入補充事項范圍,但是具體到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方面,很少有法律援助機構按肢體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視力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等不同的分級分類標準為殘疾人提供有針對性的法律服務。

(四)殘疾人法律援助專項經費很難保障。在目前法律援助經費普遍面臨不足的情況下,殘疾人法律援助專項經費很難得到保障,相關辦案補貼發(fā)放不足或不能發(fā)放,這既影響了律師辦理殘疾人法律援助案件的積極性,影響了服務質量,也難以有效維護貧困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五)服務機構比較單一,服務機制不夠靈活。目前我國殘疾人法律援助機構主要是政府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和各級殘聯,除此之外,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對殘疾人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的參與度還不夠,這限制了為經濟困難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二、國外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在我國,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主要靠各級政府法律援助機構和殘疾人聯合會承擔,也就是說,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開展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系統和制度。但是在西方很多國家,沒有統一的政府體系或機構體系,而是由政府設立的機構或非政府機構通過實施單個項目的形式為經濟困難或具有特殊情況的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在一些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對于法律援助的管轄權很小,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援助制度,各?。ㄖ?地區(qū))對于法律援助的條件、提供模式等的規(guī)定大不相同,因此殘疾人法律援助的實施形式也差異很大。比如美國紐約市的法律援助協會,是一個非政府機構,它實施法律援助的經費部分來自政府,部分來自民間捐贈,部分定向來自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捐贈。其法律援助業(yè)務主要分為三大塊,分別是刑事法律援助、民事法律援助和青少年法律援助。民事法律援助中又分為很多項目,其中殘疾人法律援助項目為其中之一,它主要為那些符合獲得傷殘補助、退休金以及雖然符合“補充保障收入(SSI)”或“社會保障(OASDI)”項目規(guī)定的福利條件,但卻被拒絕或終止福利的殘疾兒童和成年人提供范圍廣泛的法律援助服務。法律援助協會代表殘疾兒童和成年人提出相關福利申請、參加行政聽證、法庭訴訟,并向他們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實踐中,數以千計的紐約市民符合聯邦政府的傷殘補助條件,但是卻只能從紐約市獲得公共救助,法律援助協會的一大職能就是幫助這些人從聯邦政府獲得應得的傷殘補助。

加拿大的ARCH殘疾人法律中心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比較著名的殘疾人法律服務機構。它成立于1980年,是一個專門致力于維護和促進安大略省殘疾人平等權利的社區(qū)法律援助診所,為安省殘疾人提供法律服務以幫助他們獲得尊嚴并充分參與社會生活。ARCH致力于殘疾人和殘疾人社團的法律改革與政策建議、社區(qū)發(fā)展、法律咨詢與轉介、公共法律教育與訴訟。其法律服務由律師和實習學生提供。其他許多團體也慷慨地與ARCH共享人力和智力資源。一些重要的法律、殘疾和健康方面的專家積極參與ARCH殘疾人法律援助政策的制定工作,并作為一些試驗性案件的專家證人。ARCH是一個非營利的慈善機構,其成員每年通過會員大會選出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由至少一半的殘疾人組成。董事會執(zhí)行領導和管理工作,并向安大略省法律援助署申請社區(qū)診所資金。ARCH向安大略省的殘疾人居民,殘疾人服務機構提供一定范圍內的法律服務,以尊重殘疾人的尊嚴、獨立與充分的社會參與度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的法律服務。自成立以來,ARCH的工作人員、志愿者和董事會一直致力于采取積極措施,提供優(yōu)質法律援助服務等,以滿足殘疾人遇到的多樣化的身體、精神、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同時尊重殘疾人的隱私、尊嚴與獨立。多年來,ARCH辦理了很多具有社會影響的殘疾人案件,在法院和特別法庭為殘疾人提供法律,包括在加拿大最高法院為殘疾人提供法律。在許多有重大影響的涉及殘疾人的案件中為個人或者殘疾人團體提供服務。ARCH通過與殘疾人組織和社區(qū)共同合作,為殘疾人爭取更大程度的平等,并推進影響殘疾人日常生活的法律和政策的出臺與實施。

在西方一些法律援助歷史比較悠久或者制度比較先進的國家,非常注重對精神殘疾人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護。因為精神殘疾與聽力殘疾、肢體殘疾等生理上的殘疾有很大不同,有其特殊性,所以具有精神殘疾的人會遭遇特殊的法律問題,有特殊的法律需求,需要特殊的法律保護和法律服務。因此,西方國家有不少專門的致力于精神殘疾和心理健康方面法律服務的非營利的民間機構,這些民間機構大都屬于具有慈善性質的機構。

三、殘疾人法律援助未來發(fā)展方向

根據“十二五”時期司法行政服務殘疾人工作的總體目標要求,司法部在《2012年全國法律援助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做好為困難群眾及特殊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關注解決民生領域問題,其中包括要認真貫徹《關于加強“十二五”時期司法行政服務殘疾人工作的意見》,依據《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制定加強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完善“便殘助殘”措施。

一是要以殘疾人為本,做好相關法律援助工作。殘疾人作為相對弱勢和困難的群體,其訴求容易受到忽視、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做好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更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要認真了解殘疾人狀況、掌握殘疾人訴求和相關需求。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可能進行殘疾人法律需求評估,從而能夠充分了解殘疾人利益訴求,將針對殘疾人的法律援助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建立在實證基礎上。只有把這項工作做好了,真正做到情況明、底數清,法規(guī)政策措施才會符合殘疾人的實際需要,公共資源才能得到有效的運用。要充分發(fā)揮法律援助的功能和作用,使殘疾人享受服務門檻更低、服務內容更多、服務范圍更廣的法律援助服務,緩解殘疾人在法律援助方面的供需矛盾,切實保障和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二是要進一步降低門檻,擴大殘疾人法律援助覆蓋面。目前已經有一些省級法律援助規(guī)章通過將經濟困難的殘疾人人身損害賠償、侵權糾紛等相關權益保護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或者規(guī)定對經濟困難的殘疾人申請法律援助,不受案件范圍的限制,進一步擴大了殘疾人法律援助的覆蓋面。有的地方對特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和多重殘疾、一戶多殘及老殘一體、孤殘兒童等群體免除經濟困難審查。今后,應當進一步加強相關規(guī)定的落實力度,確保更多殘疾人獲得法律援助服務。

三是要加強部門配合,整合資源,共同做好殘疾人法律援助。各級法律援助機構要主動與當地殘聯組織建立密切聯系,可以通過殘聯獲取本地區(qū)殘疾人的基本情況、殘疾人在法律援助方面的需求信息,并征求對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由殘聯協助法律援助機構為殘疾當事人提供盲文、手語翻譯等輔助幫助。同時,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要切實加強對殘聯等組織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導、支持和監(jiān)督力度。

四是要積極開展培訓活動,健全殘疾人法律援助隊伍建設。提高法律援助提供人員對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培訓,提高為經濟困難殘疾人和特定刑事案件中的殘疾人提供的法律援助的質量和水平。同時,為彌補政府法律援助人力資源不足的狀況,可以培養(yǎng)建立熱心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志愿者隊伍和社會工作者隊伍,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參與提供殘疾人法律援助的作用。

五是要設立專項經費,為殘疾人法律援助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只有經費有保障,相關工作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較好地實現既定目標,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也是如此。要在目前法律援助經費保障體制機制的基礎上,逐步細化經費預算項目,明確列出殘疾人法律援助專項經費,保證殘疾人法律援助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法律援助基金,設立殘疾人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充分發(fā)揮法律援助基金的作用。

第4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一、我國法律援助實施模式的現狀及不足

( 一) 我國法律援助實施模式的現狀

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即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方式,國外法律援助實施模式主要有私人律師模式、公職律師模式和混合模式( 私人律師和公職律師混合提供法律援助) 。有學者認為,我國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是在形式上借鑒國外法律援助的混合模式,選擇既能體現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又最經濟有效的專職法律援助律師與社會律師相結合的特殊混合模式。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guī)關于法律援助實施模式的規(guī)定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法律援助條例》第21條規(guī)定的: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指派律師事務所安排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的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也可以根據其他社會組織的要求,安排其所屬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二是《刑事訴訟法》第34 條確立的指定辯護人制度,即由法院為特定被告人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擔任辯護人。三是《法律援助條例》第8 條規(guī)定的: 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yè)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同時,《律師法》第42 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是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義務。因此,有學者指出,我國法律援助服務模式的多元化特征已十分明顯。

筆者以寧波市為例,在調研中發(fā)現,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法律援助的咨詢、申請、審查、案件承辦過程的監(jiān)督以及結案后的歸檔等工作,幾乎不承辦法律援助案件。法院需要為特定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的,需要向法律援助中心發(fā)函,再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社會律師來承辦案件。社會組織比如婦聯、殘聯等多是對非訴案件進行調解,其內設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只是代為受理法律援助申請,仍需要轉交給法律援助中心審查以指派社會律師承辦案件。結合其他省市法律援助模式的現有資料和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在理論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實踐中則主要是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社會律師或本機構工作人員承辦案件的模式。

( 二) 我國法律援助實施模式的不足

實踐表明,在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初期,政府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法律援助實施模式中的指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當時國情。然而,隨著國際法律援助理念的革新和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的加快,法律援助現行模式已不再是制度的最優(yōu)選擇。

1. 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能完全保證。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經費只是部分辦案補貼。盡管大多數律師基于職業(yè)道德和法律義務對法律援助案件勤勉盡責,但其作為市場主體,行政指派無疑會導致律師及機構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不調查取證、不會見被告人等現象。同時,法律援助機構的行政化思維導致有些地方的質量監(jiān)控措施形同虛設,對于政府而言,它熱衷于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卻并不是積極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更熱衷于法律援助服務有與無,而不是需要多少,提供的辦案質量多高。

2. 法律援助服務資源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援助服務經費在我國本身并不充裕,地方財政劃撥方面也存在一系列官僚作風問題。在實踐中,多數社會公眾不信任法律援助,許多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者比較清閑,法律援助服務資源并沒得到有效利用。法律援助實質上是國家通過制度化的形式,對法律服務資源進行分配,以保障貧弱殘疾者不因經濟能力、生理缺陷所限而平等地獲得法律幫助的制度。而我國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在法律服務資源的再分配中相對來說是缺乏效率的,資源的浪費比制度的虛置更為可怕。

3. 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忽視了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法律援助服務的供需失衡,除了我國法律援助資金緊張、偏遠貧困地區(qū)法律援助人員缺乏等原因之外,正如有學者所言,我國現有的相關制度設計和運作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恰恰就是對市場力量認識得不夠充分?;谡O立法律援助機構的行政性質和管理權限,一是其行政管理制度與市場難以接洽,二是社會組織既沒有決定和指派的權力,又沒有法律援助服務資源,不得不將責任再推給了政府。法律援助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服務工程,應當需要更多的市場和社會力量投入才能滿足貧弱者權益保護的需求和實現法律援助的社會化發(fā)展。

二、法律援助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基礎分析

( 一) 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

西方國家的法律援助發(fā)展經歷了由個人慈善行為到國家責任階段,進而成為福利國家社會體系的一部分。其起源于15 世紀的英格蘭,最初是個人道義和慈善行為。資產階級革命后,受保障公民訴訟權利的理論影響,國家責任隨之產生。二戰(zhàn)以后,隨著社會本位思想的發(fā)展,法律援助不僅被視為一種權利,而且被視為國家福利的組成部分。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說明了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是國家的義務,享受法律援助也是符合條件的社會貧弱者的法定權利。法律援助制度的國家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法治國家的完善,我國2003 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

( 二) 法律援助實施過程中的主體關系

在我國,法律援助實施的過程中牽涉到三方主體,分別是政府、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者( 即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師或者社會組織) 。其實質與如今多數公共服務領域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相契合。三者關系可以看做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一是政府向符合條件的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階段。法律援助服務在此是一個公共資源。所謂公共資源是指在使用上沒有排他性,但在消費中有競爭性,一個人使用了公共資源就減少了其他人對它的享用。在這個階段,法律援助服務本身沒有排他性,即是由政府來提供,社會大眾中符合條件者都可以免費來使用。二是政府出資獲得法律援助工作者或者社會律師的法律服務階段。政府提供法律援助是責任,但其本身并不擅于技術性較強的法律服務提供,實踐操作中是通過出資獲得法律援助工作者或者社會律師的法律服務,再由該第三方主體提供給受援人。假設有一個案件需要援助,那么也就只需要一個法律援助者或者律師來承辦,此時法律服務作為提供者的私有物品就具有了競爭性,也具備了形成市場的基本條件。

( 三) 法律援助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的提出

由以上分析可知,現代法律援助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為法律援助提供經費支持是政府的義務,而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都是私人主體。既然法律援助服務本質上具備商品的屬性,那么在第二階段就可以形成一個買方市場,即政府出資購買法律援助服務。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最佳方式,法律援助的提供者之間自然會產生競爭,競爭帶來的是兼具較低價格與優(yōu)質服務的勝出者,再由政府與勝出者簽訂法律援助服務協議,最后將法律援助服務提供給受援者,如此即是法律援助實施的市場化運作。

三、法律援助實施市場化運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 法律服務商品屬性的利益動機

有學者指出,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理論來構建法律援助制度必然缺乏法律援助內在的激勵機制。我國現行的由政府指派和定價的法律援助實施模式限制了法律服務作為商品的利益動機。即使法律援助是以司法行政部門新設法律援助機構來管理和執(zhí)行,依然不能改變其行政化屬性。法律服務既然是商品,就應當由市場來定價和配置。政府的購買和市場的定價,無疑會激起提供者的利益動機。從法律援助未來發(fā)展趨勢來講,最大限度社會化是其必然出路,其中制度設計的市場化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將法律援助實施進行市場化運作,既可以優(yōu)化法律援助資源的配置,又可以克服法律援助行政化的影響; 既可以提高法律援助服務提供者的積極性,又可以緩和法律援助與經費不足的矛盾。

( 二) 國外法律援助實施的實踐經驗

英國的法律援助近幾年在危機中不斷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市場化為基礎的法律援助運作方式。例如,英國在2007 年引入了民事統一合同制度,規(guī)定提供民事法律援助服務需要通過招投標活動與法律服務委員會訂立合同。時隔一年,又在刑事法律援助服務領域引入了刑事統一合同制度。與此同時,法律服務委員會將進一步構建法律援助服務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法律援助服務工作中的自我約束、激勵和淘汰作用。美國的法律援助提供模式包括專職律師模式、合同律師模式和私人律師模式。合同辯護律師項目有兩種基本類型: 一種是固定價格合同,另一種是個案定價合同。從國外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政府引入合同制購買法律援助服務,由律師事務所通過競標的形式和法律援助中心簽訂協議,并通過規(guī)定簽約律師條件和法律援助中心監(jiān)督其辦案質量,提高了法律援助的質量和效率。

( 三) 我國法律援助實施市場化運作的社會背景

首先,在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不斷推進的當下,通過法律援助保障社會貧弱者盡可能通過公正法律程序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具有深遠意義,其不僅是保障弱勢群訴權的實現,更是保障基本人權的制度體現。其次,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在我國的試點和發(fā)展,已逐漸凸顯出其市場效益優(yōu)勢。2015 年1 月4 日由財政部、民政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對外公布了《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 暫行) 》,并于2015 年1月1 日起施行。如此,將政府購買服務進一步納入法律規(guī)范領域,對于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我國社會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作用。再次,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確立較晚,先天不足需要后天補足,各地法律援助機構在鼓勵和促進法律援助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并不斷探索在現有資源下的機制創(chuàng)新。最后,國家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將法律援助列入規(guī)范和發(fā)展商業(yè)服務業(yè)條目之中,其意圖明顯地是欲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社會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大政府購買服務。

四、法律援助實施的市場化運作設計

( 一) 法律援助市場化運作的經濟法律關系定位

法律援助的市場化運作隸屬于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其自身制度特點與經濟法宏觀調控和市場規(guī)制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度。法律援助的市場化運作,實質即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由法律服務者提供給受援人。其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是政府、法律服務提供者和受援人。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與法律服務提供者之間具有基于經濟合同的權( 力) 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政府對法律服務提供者作為管理主體的經濟職權和職責。相應地,法律服務提供者對政府具有談判協商抗辯的權利,并有對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的義務。二是受援人具有對法律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質量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三是受援者有對政府行政權力的監(jiān)督權和法律服務的反饋救濟權。

( 二) 法律援助機構作為公共管理機構的性質和職能轉變

政府是法律援助的責任主體,實現法律援助服務提供的市場化運作,既需要政府參與,也須糾正目前政府行政化過多的傾向。因此,法律援助機構應脫離政府職能部門,改革其行政機構屬性,使其作為相對獨立的第三方事業(yè)單位,參照英國法律援助委員會屬于非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機構的設置,依法行使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經濟職權,負責對法律援助服務市場化運作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基本的管理和質量監(jiān)督。對符合條件的法律援助者進行資格審查,確定其法律受援權,負責援助過程中發(fā)生的撤銷援助、辦案過程中的監(jiān)督以及結案后案件的審查和歸檔等工作,同時負責辦理非訴訟類法律援助案件和日常的法律援助咨詢等。

( 三) 實行競標方式和定量分配簽訂經濟合同

借鑒國外法律援助市場化的模式,仿效我國政府采購制度,依據我國《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 暫行)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招投標法》等,使法律援助的市場化運作以競爭性招標的方式與律師事務所或法律社團組織簽訂經濟合同的模式來進行。首先,由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地域差別對本地的法律援助案件進行統計,估算近年來平均每年的案件數量和經費數額,估算社會律師基本可以接受的一年內案件的總價格。其次,以年為單位進行定量分配,將未來一年的不特定案件打包和標價,公開面向當地社會律師以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選擇律師事務所或法律社團組織。另外,各地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不特定案件劃分為刑事、民事和行政類別分別進行打包等靈活的方式招標。最后,法律援助機構通過審查競標勝出者的資格和條件,確保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質量,再與其簽經濟合同。經濟合同的內容包括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標準和簽約律師的權利義務等。對于資金供應者來說,合同方式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能夠通過限定合同總額來準確計劃來年的花費。以市場來配置資源,采用競標程序和固定價格可使簽約律師積極追求訴訟費用的最小化,降低法律援助的總費用。

( 四) 法律援助機構的監(jiān)督和質量控制

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是法律援助事業(yè)的生命。各個國家在質量控制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其中,英國法律援助服務的契約化模式改革,雖然精簡了法律援助的律師,但其目的主要在于保證服務質量,而非通過市場競爭來壓低價格。與此相較,美國的法律援助在刑事辯護領域進行了契約化改革卻造成了服務質量的下降。在歐洲國家,PPI 模式( 即市場化運作模式) 有益于法律援助同時,也產生了諸如市場上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合同簽訂過程的合規(guī)性、PPI 相關法律問題等。因此,我國實行法律援助的市場化運作仍需要完備的質量監(jiān)控措施。首先,制定《法律援助法》,并在其中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市場化運作的主體、正當程序、法律服務標準、質量監(jiān)控機制等,使其納入法律規(guī)制。其次,法律援助機構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審查和評估競標者的資格,保證合格者才能簽訂協議并保證合同簽訂程序公正合法。再次,在法律援助案件承辦過程中,法律援助機構應采取分派監(jiān)督員、定期聽取報告以及錯案糾正等措施來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職能。最后,在協議期滿后,對簽約律所和律師進行整體評估,以決定是否續(xù)約和將個人律師評估納入律師年度考核等方法來保證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

( 五) 我國法律援助實施市場化運作的制度配合

美國法律援助服務公司曾作過一個研究,結論是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最好的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模式。澳大利亞的全國法律援助委員會在1989 年審查并回顧了法律援助的現狀后,致力于鼓勵廣泛的法律援助方式,包括社區(qū)援助、社會福利、政府資助的私人組織、法官、社會組織等??梢姡稍峁┠J蕉嘣谴髣菟?。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從我國法律援助的需求狀況、資源狀況和經費等方面考察,單一進行法律援助的市場化運作不可行也不符合我國實際國情。因此,我國法律援助的實施模式應當以市場化運作為主,以多元化提供方式為輔,包括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咨詢等非訴訟法律援助、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以自身資源提供法律援助等。法律援助機構應將這些多元化方式共同納入管理和監(jiān)督體制以便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且相互配合。

第5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一、活動開展情況

為提高效能、增強效果,我局將“解放思想科學發(fā)展”主題實踐活動與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年活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等緊密結合,一同協調安排,周密部署,扎實有效地加以推進?;顒娱_展以來,我局按照縣委確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驟,通過召開動員大會,開展“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大討論”,學習省、市委有關文件,深入查找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快跨越式發(fā)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順利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目前正扎實推進整改提高階段工作。局解放思想、科學發(fā)展主題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每位領導成員及工作人員,分別圍繞單位職能和個人崗位職責,通過召開座談會、發(fā)放征求意見表、深入基層調研等形式,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和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全面查找了單位和個人在落實縣委、縣政府部署的各項目標任務方面,以及去年解放思想主題實踐活動整改措施、承諾事項落實方面存在的問題,召開了領導班子專題會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局黨組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

二、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發(fā)展要求,工作創(chuàng)新不足

有一些同志認為,司法行政部門職能不硬、地位不高,存在畏難不前、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因而缺乏迎難而上、銳意創(chuàng)新、爭先進位、勇爭一流的思想,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工作思路不寬,執(zhí)行落實不嚴,市場經濟知識缺乏,參與創(chuàng)新本領不高,安于現狀,被動應付,習慣于消極地等任務、等措施,工作中缺乏服務全縣經濟發(fā)展大局的主動性和開拓性。還有一些同志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小進則滿,固步自封,缺乏再接再厲,勇于不斷前進的思想。因而缺乏加快發(fā)展的緊迫感和繼續(xù)很抓落實的責任感。這些都極大的束縛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跨越發(fā)展。

2、法律服務管理措施不夠,為“中心工作”服務的思路有待創(chuàng)新

司法行政機關、行業(yè)協會和法律服務機構三結合的管理體制不完善,過份信賴行業(yè)管理和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機構的自律性約束,因而落實行政監(jiān)管職責方面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造成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行業(yè)中,出現少數人員違規(guī)執(zhí)業(yè)、收費不辦案、為當事人服務不到位,以及律師事務所內部管理不規(guī)范、忽視服務質量等不良現象。法律服務工作為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服務的思路不夠開闊,參與推進依法行政、案件處理、平安建設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措施,主動為重點工程建設、招商引資等中心工作服務的措施落實不夠。

3、推進依法治理措施不強,普法宣傳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不足

隨著《行政許可法》、《物權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頒布施行,依法治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們在深入推進依法治理,強化依法治理監(jiān)督指導的措施落實方面還很不到位;普法工作發(fā)展不平衡,對偏遠農村地區(qū)和城市流動人員開展法律宣傳和法律服務不到位,基層普法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法制宣傳的方式方法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這些都制約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發(fā)展。

4、法律援助工作與廣大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法律援助工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職能沒有很好發(fā)揮,在加強對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導和幫助,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機構,壯大法律援助隊伍,擴大法律援助工作覆蓋面,提高法律援助辦案質量,增強法律援助工作社會效果方面工作做得還不夠,與人民群眾及黨委、政府的要求存在較大距離。

5、作風不實,隊伍素質還需不斷提高

雖然自開展的“解放思想、科學發(fā)展”主題實踐活動以來,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但由于司法行政隊伍由機關公務員、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組成,成分復雜,人員素質不一,因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工作作風不實,責任意識不強,創(chuàng)優(yōu)意識不濃,抓服務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工作落實不夠,個別同志工作效率低下、紀律松懈,甚至違反“五條禁令”等現象.工作作風、工作效能和為群眾服務的意識、能力都需要繼續(xù)提高。

三、整改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局黨組緊緊圍繞“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執(zhí)行看落實”這一主題,從工作的目標、改革的深度、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發(fā)展的效果等具體方面入手,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思想教育與獎勵懲處相結合、管理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行為相結合,以“抓創(chuàng)新、重落實、促發(fā)展、爭一流”為指導,認真研究落實了以下各項整改措施。

1、解放思想,銳意創(chuàng)新,狠抓落實

按照科學發(fā)展觀要求,扎實開展解思想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司法行政隊伍的教育,引導全系統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堅決屏棄思維定式和“官本位”思想,徹底改變小進則滿、畏難不前、安于現狀的思想,集聚加快發(fā)展的思想動力,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大創(chuàng)新。全面分析當前司法行政工作發(fā)展狀況,分析新形勢、新任務、新發(fā)展對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嚴格執(zhí)行各項司法行政方針政策,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分解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把加強司法行政能力建設的著力點,放在抓創(chuàng)新、抓落實、抓發(fā)展上,放在為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為促進全市經濟發(fā)展、招商引資、全民創(chuàng)業(yè)提供法律服務、法制宣傳和法律保障上。

2、落實法律服務管理措施,嚴格執(zhí)行監(jiān)督管理職責

針對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行業(yè)存在的問題,強化管理職能,創(chuàng)新管理手段,落實管理措施,下力氣規(guī)范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行業(yè),更好地服務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一是以“規(guī)范管理、誠信執(zhí)業(yè)”為主題,扎扎實實開展法律服務行風建設年活動。強化律師業(yè)管理措施,完善律師執(zhí)業(yè)誠信管理制度,強化律師責任。將律師執(zhí)業(yè)規(guī)范、收費標準、投訴電話等向社會進行公示,拓展監(jiān)督渠道。二是深化全縣法律服務市場清理整頓活動。成立清理整頓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專門工作方案。全面清理“黑律師”,取締非法設立的法律服務機構,有針對性地解決目前我縣法律服務行業(y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與市公、檢、法部門之間的聯席會議制度,積極解決律師執(zhí)業(yè)當中存在的會見難、閱卷難、取證難問題。三是嚴格按照全省《律師事務所規(guī)范化標準》加強律師事務所內部管理,規(guī)范律師、公證法律服務程序。四是每季度組織開展一次律師、公證法律服務質量跟蹤調查,向案件當事人發(fā)放征求意見函,認真受理群眾投訴,堅決查處法律服務行業(yè)收費不辦案、為當事人服務不到位等違紀、違規(guī)執(zhí)業(yè)行為,提高服務質量。五是每季度召開一次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和基層法律服務所負責人會議,邀請其他政法機關負責同志參加,查找問題,制定改進措施。確保年底前規(guī)范法律服務市場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六是積極拓展法律服務領域。組織律師等法律服務行業(yè)圍繞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企改革、民營經濟發(fā)展、重點項目建設等開展法律服務,積極擔任企業(yè)法律顧問,努力為政府依法決策、依法管理提供服務,積極參與接待工作。

3、創(chuàng)新依法治理工作機制,改進普法宣傳方式方法

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切實加強領導干部、司法和行政執(zhí)法人員法制教育,舉辦領導干部法制講座,提高領導干部依法決策、依法管理意識和能力。二是繼續(xù)嚴格執(zhí)行普法依法治理崗位目標考核責任制,嚴格督查考核,完善獎懲措施。三是開展“在優(yōu)化經濟環(huán)境中開展法制宣傳和為企業(yè)提供高效法律服務”專題活動。邀請商家、民營企業(yè)家召開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法制宣傳、法律服務座談會,現場解答企業(yè)法律咨詢,為企業(yè)贈送《企業(yè)經營管理人員常用法律知識讀本》等宣傳資料。四是健全基層普法網絡,建立基層農村普法示范點,發(fā)揮村居義務普法宣傳小組作用。五是創(chuàng)新普法形式,充實網絡普法內容,建立“××縣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組織法律服務人員,深入基層農村和社區(qū),開展義務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

4、強化責任意識,維護公平正義,創(chuàng)新法律援助工作

切實增強對法律援助工作在服務和諧社會、維護公平正義重要意義的認識,強化法律援助工作責任意識,創(chuàng)新法律援助工作措施:一是實現法律援助領導工作具體化。把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領導,落實到健全機構、完善制度、壯大隊伍、籌措經費等具體事項上。經常深入基層,現場調研分析,幫助解決問題。二是完善法律援助服務機構網絡。規(guī)范法律援助機構,健全工、青、婦、殘、鄉(xiāng)鎮(zhèn)街道和企事業(yè)單位法律援助工作站運行機制,擴大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數量,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三是充分發(fā)揮律師、公證員等法律服務人員在開展法律援助中的職能作用,規(guī)定每位律師每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件,并將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納入律師年度執(zhí)業(yè)考評體系。四是實現工作開展主動化。改變過去坐等群眾上門尋求法律援助的被動做法,加大法律援助宣傳力度,加強同民政、司法等機關和部門的協調配合,及時發(fā)現和掌握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難對象,積極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第6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一、法律援助是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有效途徑

農民工,即在城市務工的農民,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涌現出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是我國城市用工人員中的一個特色主體,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雇主拖欠民工工資、民工超負荷勞動、民工遭遇工傷事故而得不到應有賠償等情形是農民工遭遇到的最多的問題,農民工往往面對此種畢業(yè)論文種情形而倍感無能為力,大多數農民工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少數農民工一時想不開甚至想到了自殺,或者對雇主實施暴力以求得到自己應得的工資和賠償,也有農民工想到尋求法律途徑解決。但由于農民工畢竟是社會弱勢群體,大多數人的能力、知識水平不足以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農民工是一個典型的由經濟和社會雙重因素造就的弱勢群體,具體說來,它是在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的束縛下形成的一種就業(yè)弱勢群體。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順利進行和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還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近年來,從政府到新聞輿論,從學者到平民大眾,都在時刻關注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也提出了不少解決途徑。有人指出,應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立法,修改現有法律如《勞動法》等,或制定新的專門保護農民工權益的立法,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問題。筆者認為,盡管立法是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有效途徑,但農民工權益保護的問題,不僅要從立法層面,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規(guī)來完善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還要從法律實施層面來完善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因為再完備的法律也有一個實施的問題,如果農民工因為不懂法律而無法求助法律,如果社會有關機構因為漠視農民工的存在而不為農民工提供必要的幫助,農民工的權益仍難于得到現實的保障。

因此,利用法律援助機制來維護農民工的權益,是在法律實施層面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其好處如下:首先,法律援助可以解決農民工不懂法的問題。農民工一般文化層次較低,更無基本的法律常識,很多農民工想維權但不知如何運用法律維權,法律援助可以為其提供專業(yè)的法律幫助;其次,法律援助可以解決農民工因為無錢而無法維權的窘境。農民工一般生活貧困,到城市務工就是要解決生計問題,但卻拿不到應得的工資和賠償,而請人和雇主打官司又付不起律師費,如果法律援助免費,農民工就不用為費發(fā)愁;再次,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可以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wěn)定。我們現在正在建設法治國家,而在法制國家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農民工不懂法、生活貧困而被法律所擯棄,農民工的權益和其他公民的權益一樣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法律援助可以使農民工合法權益糾紛和案件得到及時解決,可以穩(wěn)定農民工的人心,可以彰顯司法的公正與力量。

二、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

1、年7月16日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詳細列舉了“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如第十條規(guī)定,“公民對下列需要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農民工在其合法權益受侵犯時要求相關機構提供法律援助有其充足的法律依據: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fā)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扶養(yǎng)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毋庸置疑的是,農民工和中國的城市工人、知識分子、軍人等各階層人士一樣,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誰也不能剝奪農民工作為公民應享有的法律援助權利;更為眾所周知的是,在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侵犯的種種情形中,拖欠工資、被拒付工資、工傷賠償難以落實是最常見的情形,而農民工大多經濟困難,農民工為此尋求法律援助理所應當。

2、年司法部、建設部出臺《司法部、建設部關于為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強調應充分發(fā)揮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職能作用,運用法律手段切實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3、年9月,司法部、民政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衛(wèi)生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檔案局等九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切實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的意見》,強調通過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無償的法律服務,促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目標的實現。

4、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其中在第29點指出,要做好對農民工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要把農民工列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對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要簡化程序,快速辦理。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其經濟困難條件。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農民工能夠依法維權。

(二)農民工尋求法律援助實例。近年來,不少農民工通過法律援助實現了自己的權益,法律援助的作用日益突顯:

年2月,江蘇江都大橋鎮(zhèn)張曉蘭到一家鞋廠配底車間從事“繃幫”工作,經常接觸含苯的膠水。4月的一天,小張突感頭暈目眩,經江都、蘇州、泰州等地醫(yī)院治療,初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

年4月,經省疾控中心診斷畢業(yè)論文為職業(yè)性慢性重度苯中毒。2005年3月被江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工傷,同年被揚州市勞動鑒定委員會鑒定為4級傷殘。但是,企業(yè)卻不認賬。張曉蘭在多次索賠無果的情況下,申請法律援助。經江都市法律援助中心調查取證并與企業(yè)協商,最終企業(yè)同意賠償7萬元。

第7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關鍵詞:高校農民工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在國家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協調下,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務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減、免收費提供法律幫助,以保障實現其合法權益,完善國家司法公正機制,健全人權及社會保障機制的一項法律制度。農民工是我圍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盡管他們在城市建設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中,他們處于弱勢地位,其合法權益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比如雇主拖欠民工工資、民工超負荷勞動、民工遭遇工傷事故而得不到應有賠償、休息權受到侵害、工作環(huán)境惡劣,缺乏勞動保護等。由于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普遍較低,當他們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后,許多農民工不會用法律程序來維權,其主要原因是農民工往往不知道如何收集、保全相關證據,同時也往往無法掌握有利證據,特別是作為證明勞動關系的最重要證據的勞動合同。對于這樣一個弱勢群體,社會上的法律機構就應該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幫助他們通過法律來有效地維護其合法權益。

一、我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從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把農民工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之后,我國各地法律援助部門都積極采取措施貫徹落實國務院規(guī)定,對涉及農民工權益的案件放寬審查標準,只要提出申請,都給予相應的法律援助。這些有效措施的實施,比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條件要求較高、審查程序繁瑣、法律援助范圍較窄等問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1、宣傳不到位,農民工自身維權意識不強。在實踐中,法律援助制度作為我國的一個新生事物,對其宣傳的力度還很不夠,致使很多農民工對其缺乏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法律援助制度的存在。目前多數農民工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很多人尚未形成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思想。大部分農民工在權利受到侵害時,要么忍氣吞聲,要么使用暴力,很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2、法律援助經費欠缺,妨礙法律援助服務的發(fā)展。有不少地方法律援助經費基本沒有保障,在法律援助經費普遍困難的情況下,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大幅增加,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或本又普遍較高,各地法律援助機構面臨更大的經費壓力。即使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解決農民工法律援助經費也面臨困難。3法律援助人員不足,辦案質量有待提高,無法滿足農民工維權案件的需要。法律援助人員現狀根本無法滿足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尤其是在農民工輸入地。部分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和業(yè)務水平難以適應對農民工提供專業(yè)化法律援助的需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民工實施法律援助服務的質量。4、維權成本高。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通常涉及勞務輸入、輸出兩地,如果異地協助機制欠缺往往就會導致法律援助申請人和辦案人兩地奔波、疲于奔命,致使農民工維權的成本較高。

二、高校參與農民工法律援服務獨具的優(yōu)勢與意義

根據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八條規(guī)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缽、事業(yè)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高校法律援助組織是我國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政策的鼓勵和倡導下,各高等學校利用自身資源設立的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學校設立,面向社會開辦的,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組織。高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是我國法律援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司法公正、完善社會弱者扶助體系、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服務可以更好地利用高校的資源和發(fā)揮其目身獨具的優(yōu)勢。

1、獨特的人才優(yōu)勢和知識優(yōu)勢。我國高校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人才資源,許多高校法學院教師理論知識深厚淵博,具有較高的專業(yè)職稱,很多人具有律師執(zhí)業(yè)資格,具有獨立承辦重大疑難條件的經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辦案技巧的指導。高校法學院無疑是一支高素質的法律援助力量,有著較高的社會信譽。高等院校還擁有大批熱情洋溢愿意充當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高素質的大學生。他們經過理論學習和經過相關的培訓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可以擔當起法律援助的責任。高校風氣純潔、崇尚公正的形象更能吸引更多的求助者。為貧困人口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需要為數龐大的法律人才支持,高校的法律人才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法律援助供求緊張的局面。

2、運作機制靈活,服務成本低,質量高。高校法律援助潛力是巨大的,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中的工作人員以學生為主,通過法律援助的實踐活動學習知識鍛煉能力,一般不收取任何服務費用,也無需支付工資,能低成本實現對經濟困難的當事人的援助作用。高校在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的探索中應走一條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學生實踐和科學研究四位一體、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法律援助運行模式。而且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作為社會性組織可以擁有更多機會和渠道去爭取社會團體、企業(yè)等的贊助來籌集資金。從高校法律援助機構看,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復旦大學法律援助中心、西北政法大學法律服務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刑事法律援助部等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是適應現階段社會法治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是我國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司法公正、完善社會弱者扶助體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進一步促進了基層法制建設,完善社會弱者扶助體系。高校法律援助組織向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提前化解了社會矛盾,它對于促進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弱者扶助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中國的法律援助事業(yè)增添力量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2、能滿足社會對法律援助的需求。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學校設立,面向社會開辦的。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無償法律服務,集宣傳、研究、咨詢、司法救助等多種職能于一體的公益性組織。據調查,高校法學專業(yè)的大多數學生愿意參加法律援助活動。充分發(fā)揮這一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對緩解目前我國法律援助供求矛盾的狀況意義重大。

3、有利于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法律援助可以解決農民工因為無錢而無法維權的窘境,幫助他們解脫困境。高校法律援助機構通過普法宣傳、講座、社區(qū)咨詢、街道服務、校際合作、訴訟等多種形式為社會提供無償法律服務。通過普法宣傳活動的開展,更好地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這種直接的法律幫助也起到了宣傳法律、提高農民工法律意識的作用。同時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有助于維護其在城市的合法權益,確保其勞動收入,逐步實現脫貧致富。高校在參與農民工 的法律援助過程中,依靠學校的人才優(yōu)勢,通過各種形式,對進城農民工進行現代觀念、文明準則、法制觀念和城市意識教育,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4、有助于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法律援助這個平臺為參與法律援助的高校的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社會的機會和實習場所,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避免了書本知識和實踐的脫節(jié)。高校法律援助運行模式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它進行深入地探索和實踐,必將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不僅能鍛煉一個法律職業(yè)人的各種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組織、協調、管理的綜合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畢業(yè)以后將更為關注社會公益,從而達到一種良性的社會循環(huán)。

三、促進高校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的思考

1、加強專業(yè)化建設與人員業(yè)務培訓。高校法律援助組織應選擇并確立一些專業(yè)法律服務項目,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服務的水平,保持優(yōu)良的法律專業(yè)服務品質,贏得社會的充分信任。要特別注意結合本校的優(yōu)勢,組織動員法學專業(yè)學生積極參加,讓其發(fā)揮骨干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和學校資源開辦專門的實踐法律培訓課程,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此外還可廣泛吸收社會上的優(yōu)秀志愿者,適當引進法律專職服務人員,包括熱心法律援助事業(yè)的律師、教師等法律專業(yè)人士,壯大充實法律援助服務隊伍。

2、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參與農民工法律援助提供經費保證。資金問題是法律援助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缺乏資金是目前制約法律援助工作順利開展的最大障礙,高校法律援助機構應當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首先要積極爭取政府的財力支持。其次是通過其他渠道募集援助資金。比如利用自身特點爭取本高校的撥款;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捐助,宣傳和發(fā)動社會的富裕人士和企業(yè)單位捐助法律援助資金。再次,高校的法律援助工作者特別是參與的教師,可以通過科研立項,申請專項資金??傊?,高??梢岳米陨韮?yōu)勢,通過多種途徑來緩解資金困難。

第8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一、充分認識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義

法律援助工作是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及社會志愿者,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或一些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法律服務,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得以實現的一項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了促進和規(guī)范法律援助工作,去年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今年省委、省政府將法律援助工作列入了“十項民心工程”,要求*年底全省各縣(市、區(qū))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站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促進司法改革、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進小康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切實解決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健康發(fā)展。

二、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和經費保障機制

第9篇:法律援助和法律幫助范文

尊敬的××副廳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在這里隆重舉行××區(qū)法律援助中心揭牌儀式,標志著××區(qū)的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這是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市司法局對××區(qū)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地祝賀!同時,對一向關心、支持我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的省司法廳,特別是陶廳長表示衷心地感謝,對市政府市政法委區(qū)委區(qū)政府,特別是宋書記、蔣書記、潘區(qū)長的大力重視、支持、幫助表示衷心地感謝。

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憲法賦予每個公民應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權益日益得到重視和保障。法律援助制度就是我們國家新設立的保障公民享受平等權的一項法律救濟和法律保障制度,是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使他們能夠平等地公平地享受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這項制度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正義的優(yōu)越性,充分體現黨的四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應有之意。

從我市情況來看,今年,法律援助工作被市政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彰顯了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對弱勢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懷,與醫(yī)療、生活、住房等保障一起,成為湖州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廣泛的宣傳,加強組織網絡建設,基本設施建設,積極主動開展法律援助的統一接待、統一受理、統一指派、統一指導考核等等措施,從而使全市的法律援助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組織網絡日趨健全完善,今天××區(qū)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就是一例,后天南潯也要掛牌。二是法律援助覆蓋面不斷擴大,全市[本文轉載自[法律援助工作站深入到法援任務相對集中的系統、部門、單位,從去年的25個現已發(fā)展到45個,法律援助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三是法律援助案件明顯增加,去年全市397件,今年已251件(刑事165,民事86)同比增加25.5%;接待來訪1288人次,同比增加105%。四是辦案質量、規(guī)范進一步提高,所辦案件質量是好的,去年有7個案例被收入省法律援助中心編寫的案例集中?!痢羺^(qū)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使我們如虎添翼,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市法律援助工作上一個新新臺階。

下面,對如何做好法援工作,再強調四點:版權所有

一、要繼續(xù)提高認識,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

國務院頒布的和省人大修改通過的《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我們作為政府組成部分的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援助中心,應當從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取信于民的高度,來認識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克服困難,盡心盡職地做好這項工作。

二、要圍繞法援對象,切實做好法律服務

《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的對象是明確的,就是因經濟困難打不起官司的公民,還有未成年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根據省人大、司法部司法廳的要求精神,鑒于一些實際的特殊的情況,可以適當擴大援助的范圍,例如外來打工的民工等,因此,各級法律援助中心必須根據條例規(guī)定,做到應援盡援。具體:一是做好熱情接待、受理工作,使法援對象感到溫暖;落實好“首問責任制”。二是做好法律援助人員的指派工作,充分發(fā)揮律師、公證、法律服務工作者,為弱勢群體服務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維護好法援對象的合法權利;建立好“案件跟蹤考核制度”。三是不斷提高辦案質量,要宣傳教育辦案人員努力提高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提高業(yè)務素質和能力水平,精益求精,把案件辦出高質量、高水平;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三、要嚴格加強管理,把法援工作落實到實處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是2000年開始的,幾年來,各地已基本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區(qū)剛成立,可以取長補短,抓緊建立一套××的制度。二是整合資源,迅速開展法律援助業(yè)務。××區(qū)地處湖州的中心,人員少,任務重,困難多,如今年上半年,××法院指定的刑事案件就有52件,占31.5%。因此,必須集中精力,挖掘資源,拓寬外力,募集合力,把法律援助的職責承擔起來。三是加強法律援助中心的“軟”、“硬件建設”。根據法援工作的需要,要加強必需設備建設,配備好辦公必需的用具,力爭基本數據電腦化管理;配備人員要加強業(yè)務學習,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四是加強領導。××區(qū)法律援助中心剛成立,困難很多,作為市法援中心要加強指導,加強協調,盡可能為他們排憂解難。同時,也希望區(qū)委區(qū)政府加大領導力度,特別是解決人員、財力方面的困難,為法援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好的環(huán)境。

四、加強信息宣傳,真正成為為民辦實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