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初中歷史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歷史教育論文

第1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一、激勵教育法在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中的作用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由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心理素質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正常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走路!”這句話道出了激勵教育法成功的秘訣,也是學生素質發(fā)展中的一條捷徑?,F(xiàn)代科學證明:人的興趣、愛好、愿望和熱情都會使大腦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此時進行學習和記憶,不僅記憶牢固,還會使人沉浸于學習和記憶事物的樂趣中,產(chǎn)生幸福愉快的感覺。如果教師對學生歧視偏見或吹毛求疵,學生就會精神緊張,驚慌失措或情緒低落,這時大腦如臨大敵,處于消極狀態(tài),設立各種防御機制抵制信息編碼,學習和記憶效果就差,因此,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激勵依然是教育的訣竅,歧視偏見則是教育的大敵。

二、要適時滲透激勵機制,將“激勵”帶進語文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曾這樣說過:“教育,就是給人積極向上的影響力,教學藝術就是激勵的藝術?!闭Z文課堂要讓學生不僅敢想,更要敢說、敢做,創(chuàng)設民主互動的良好課堂環(huán)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體地說,可以導語激勵,調動學生情緒;活動激勵,體驗成功喜悅;朗誦激勵,使學生情感涌動;時事激勵,展示人性的光輝;對話激勵,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語文學習中適時滲透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同時,也要將“激勵”帶進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學實踐中,無數(shù)成敗的事實啟示我們:老師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頷首,一句鼓動的話語,可以驅散學生積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陰影,可以找回他們失落的自尊,可以喚醒他們封塵的潛能,從而使他們信心足起來,手臂舉起來,聲音亮起來,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來!從而推動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除了將“激勵”寫在臉上外,還應將“激勵”貼在墻上,如果是進步比較突出的同學,我用一張“優(yōu)點卡”,連同習作一起張貼在教室的光榮榜上。這樣不但激勵了被表揚的同學,對全班同學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只有將課堂的主體--廣大學生調動起來,語文課才能真正成為涌動生命活力的課。

三、拓展語文學習渠道,激勵學生主動探索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應該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動的語文課程?!弊鳛橐幻Z文教師要盡量拓展語文學習渠道,激勵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具體的做法主要是:堅持語文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堅持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語文教學與班隊活動相結合;堅持語文教學與電腦網(wǎng)絡相結合。經(jīng)過幾年來的實踐與研究,我校已經(jīng)建立一個能夠全方位,高實效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開放的教學體系,以激勵學生主體的探索的興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實驗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運用激勵教育法要做到賞之有度、識之有據(jù)

運用激勵教育法的關鍵是要做到賞之有度,識之有據(j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點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體運用中,必須把握好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要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二要學會欣賞學生的長處;三要把握好激勵的尺度。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依照激勵教育法的“激勵”、“平等”、“寬容”、“信任”等原則,樹立民主融洽的師生觀,注重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激勵教育方法,滿腔熱情地去關愛每一個學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導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我能行”、“我是好學生”的心態(tài)中覺醒,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激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fā)現(xiàn)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并將其“放大”和強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個人的潛力,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五、運用激勵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第2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一、先學后教,因循利導,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fā)展的目光來看現(xiàn)在的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當把握新的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后教”式教學方法。學生先學,然后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里,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于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guī)律來組織教學活動。一堂好課,猶如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點天地,讓欣賞者去遙想;如同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技術,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這里,教師只是啟發(fā)、引導,該導時導,當講處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從而使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fā)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于寬松、不作評判的模棱兩可的評價。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發(fā)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設下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疑惑,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提示,讓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哲學觀,讓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4.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fā)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義的建構者,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更新,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fā)教學的嘗試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合理分組,合作閱讀,培養(yǎng)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jīng)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fā)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yōu)勢,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一般每小組由四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發(fā)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有多種小組形式出現(xiàn)。如把學生進行這樣的組合: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在每組中確定一個發(fā)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的回答。這樣分組更能幫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傾聽和口頭總結別人觀點的能力以及即興演講的能力,培養(yǎng)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從而通過分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思維,激發(fā)教學,激勵學生發(fā)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3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教學理論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指導方式。它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規(guī)律的研究,從而解決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初中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綜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與擴展思維的重要角色,因此,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學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指導。本文筆者在分析新型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探究了初中語文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實踐 指導作用

所謂教學理論就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約定俗成的通例,它闡明有關最有效的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方法規(guī)則。它是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通過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深化,從而形成了一套體系的理論基礎。初中語文理論也是一樣,它也是教學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

對初中語文理論的探究,主要是通過各種教學理論設計去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其著重于如何利用各種有效方式促進學習。

一、對現(xiàn)代初中教學理論分析

有效的初中語文教學理論是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而不斷變化的。它是在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上對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

1.注重知識積累

語文學習包括兩個方面:積累、運用。整體語文教學理論體系中,首先是要求使學生的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要求對語言的運用進行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屬于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這段時間,就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知識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所以,初中教學理論就分析了如何通過課內、課外兩個途徑進行知識積累。

課內的知識積累主要是通過課本上的知識體系的學習,它更要求從課本上獲得語文知識。語文教材都是按照學生需求而精心編著的,其上面精選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內容、題材上也是具有新穎的特質的。因此,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做好預習與復習功課。做好課前復習是十分重要的,它決定著一堂課學習質量的好壞。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就應該熟悉新課文的內容,對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進行勾畫,與此同時,做好記錄,有效的對知識進行積累,從而這樣就能夠在上課的時候找到著重點,從而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課后復習要求在保證良好課堂效率的基礎上,做好及時鞏固工作,并做好糾錯記錄,尤其是在考試前,把積累的錯誤知識點進行溫習,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就一定能取得很好學習效果,進而提升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感受語文魅力

語文是覆蓋面最廣的科學,是一切學科的綜合,并包羅萬象。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理論中,不僅要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魅力的感悟,全心感受語文的心靈,從讓學生能夠在熱愛語文學習的情懷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語言與文字的集合。它是人與人交流的橋梁。通過語言,能夠使人與人的溝通更加有效,通過文字,通過進行精神的傳承。初中語文學習是對語文魅力感悟的一小步,但,僅僅是這一小步,就能夠使初中學生更加貼近語文;通過這一小步,能夠帶動學生向文學踏入更進一步,能夠讓學生感受文學的絲絲關懷,能夠讓初中學生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之中,感受語文的溫馨情懷,暢古游今。

3.明確學習任務

隨著時代的變化,對知識學習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確了。任務型語文學習理論就開始在語文教學中廣泛接受。任務型的學習就要求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要關注教學的效益,提升學習能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能夠獨立思考,使思維更加富有邏輯性。

任務型教學就要做到三點,首先,教師少干預。在學生對教師布置任務進行完成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不少的錯誤產(chǎn)生。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少的對錯誤進行提示,通過引導,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及自我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其次,最大化效益學習。不少學生完成作業(yè)總是沒效率,不用心,家長擔心,就會為學生請家教,上輔導班等,這樣不僅浪費學生時間,還浪費金錢,所以,應該有效率的進行任務型教學。

二、初中語文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由于語文教學實踐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語文理論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所以,社會意識對社會活動有一種反作用。下面就談論一下初中語文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1.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觀念

初中語文理論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由于語文理論對語文教學實踐觀念有指導作用,因此,隨著初中語文理論的多元化,教學實踐觀念也更加多樣性。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由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教學觀念轉變?yōu)閷W生學習主體觀念,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主要對象,更加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2.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方式

正因為意識具有反作用,所以,語文理論也對教學實踐方式起著引導。首先,在教學實踐中,融入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將多媒體運用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更加趣味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課堂講課中,添加了游戲型教學模式,通過游戲,促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融洽。最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更加平等,教師放低姿態(tài),站在學生朋友的角度,與學生共同學習。通過這些一點一滴的教學實踐方式的轉變,從而使得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更加優(yōu)質。

3.指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運用

現(xiàn)代化的初中語文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得好,還要求會能用,也就是學以致用。因此,初中語文理論指導著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運用。在實踐運用中,首先強化了實踐教學的管理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要對各個學習效果、學習任務、學習質量進行考察。其次,總結了許多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的方法,從而能夠讓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提高。最后,進行知識練習,這樣不僅能夠堅持知識的學校效果,還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最終打下初中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

初中語文理論是語文學習經(jīng)驗、知識的總結,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長期對語文探索的結晶。在悠長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只有不斷完善的初中語文理論,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才能讓語文在未來發(fā)展的歷程中徜徉自然之樂。

【參考文獻】

第4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一、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特點

1.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差異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范疇,每種智能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表現(xiàn)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就不存在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的區(qū)別,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老師不應該片面地評價學生的好與壞,如果只在某一個方面去評價學生,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及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多種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發(fā)展平臺,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fā)。

2.語文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論要求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應具有全面性,不能片面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有效地推動了初中語文教育的發(fā)展,不僅在學生的學習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還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幫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使教學過程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xiàn)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3.初中生角色的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應該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多元智能理論更加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角色的主動性,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不將個人感情帶進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選擇課外讀物,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闹笇c教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應該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通過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對于優(yōu)點繼續(xù)保持下去,并且積極地改進自己的不足,使學生不斷地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生觀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感情與興趣愛好在不斷地變化,如果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發(fā)展,這將會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造成嚴重的傷害。隨著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教育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學生觀更加符合現(xiàn)在教育要求,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智能現(xiàn)狀,為他們提供不同的發(fā)展空間與發(fā)展途徑,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在我國的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觀念比較嚴重,學生的潛能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論將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使學生強弱互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有助于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師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開發(fā)學生的多種智能,并且?guī)椭鷮W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智能。為不同智能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課程,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創(chuàng)新出與學生智能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學生的差異性被忽視掉,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都是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要求的,這樣就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雖然每個人都存在著幾種智能,但是這些智能個體身上的組合形式與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學生之間就會出現(xiàn)差異,教師應該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學生個性化地發(fā)展,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3.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評價觀

第5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和諧 融洽 構架 初中 語文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在教學活動中來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以下是我在我們青海省貴德縣民族寄宿制學校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體驗與感受。

一、如何講、學生才會聽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首先要贏得學生的尊重,而要想獲得學生的認可,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個不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及知識面不廣的教師,是很難給學生以人格的感召力。因此教師不僅僅是要教,更重要的是不斷地學習,學習本專業(yè)的最新知識,學習并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并且要學習如何去教,勤于思考教學技巧,即要了解怎樣講,學生才會聽。

當然,我們大部分老師在專業(yè)知識方面是無可指摘的,然而學生卻不一定喜歡這樣的老師上的課,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教。剛剛參加工作時,我精心設計每一堂課,上課要講的東西很多,但沒有那么多的時間都講到,所以如果學生們都安靜的坐著“認真聽”我們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學效率。然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雖然我的發(fā)音很標準,我講解的知識點很系統(tǒng)、很到位,可是學生仍然不愛聽,為此,我曾經(jīng)很苦惱,后來在調查中我發(fā)現(xiàn),我的課最大的缺點在于,只是就上課而上課,只是備課,并沒有備學生,現(xiàn)在的學生很早就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如果我們要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就必須先幫他們揭開課堂上的情緒包袱,要使我們的課堂能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如果我們講的過多,給學生的命令就會越多,而這樣會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那么他們的敵對情緒也就越來越強烈了,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呢?其實一個小玩笑,一個小游戲,一點點幽默,都能活躍課堂氣氛,都能讓學生們動起來。我們要盡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以為學生們提供活潑,主動地發(fā)展空間。而且我們要盡力鼓勵每一個學生大膽展示自我,不管學生的個人見解怎樣,都盡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學生的評價,我們應該更側重看學生的能力,思維是否得到和諧發(fā)展。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是可塑之才。我們要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的輕松,學的愉快。其實,只要學生們喜歡聽你的課了,那么師生關系自然也就會融洽很多。

二、如何“懲罰”學生

其一,教師要寬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更何況是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我們要正確的對待學生的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不管在何種情形下,首先要使自己冷靜下來,切忌與學生計較,粗暴的對待學生的錯誤,有時,教師的過于激動,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在課堂上,更要先顧大局,尤其甚至在學生言語中有冒犯教師權威或尊嚴時,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是教育者,先不要與其計較,其實寬容并非代表軟弱,有時它比嚴厲批評更有力量。其實它的目的和嚴厲批評的目的是一樣的,而經(jīng)常批評那個卻會極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用寬容對待學生卻能保護學生的自尊,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贿x擇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呢?但是寬容應該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的寬容就成了縱容了。

第二,教師要相信學生。信任是師生和諧的橋梁。人是富有感情的,心靈之窗總是向熱情,信任的人敞開著。教師的信任是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相信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那些有失誤的學生,不帶“有色眼鏡”去看他們,而是給予他們信任和期待,相信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進步因素,產(chǎn)生自信,產(chǎn)生力量,從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從認識自己錯誤中得到成長。信任是一種無聲的而教育力量,能樹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有一句話常說“以心換心”,如果教師能真心的信任學生,那么學生才會真心的相信教師,這樣才會消除他們心中的隔閡,他們才會對老師敞開心扉,心悅誠服的接收老師的批評和教育,才會自覺地去轉變自己。

三、教師要善于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我這里所說的情感交流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上,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也能影響與學生的交流。平常遇到自己的學生,尤其是哪些“問題”孩子要主動點頭示意問好打招呼,主動地與其聊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進行交流溝通,逐漸拉近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或是生活中的煩惱,都要善于聆聽,并耐心的幫其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當學生感覺到老師是他們的好朋友時,就會樂意與你接觸,向你敞開心扉,聽從你的教導,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積極地與老師配合,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聲,琴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首詩是說彈琴,既要有琴,還要有彈琴的手指,兩者只有巧妙地結合起來,才有美妙動聽的音樂,教學過程同樣如此,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否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將會直接影響著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xié)同教學活動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因此教師應盡種種努力以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第6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基礎病理學;實驗教學;問題;有效措施

對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來說,衛(wèi)校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就是基礎病理學實驗課。因為這個教學內容將直接的關系到供應給社會的學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深化改革基礎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一個核心的和焦點的問題就是如何開展基礎病理學實驗課。

一、基礎病理學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度

傳統(tǒng)上的教學多側重于理論的授課模式,不存在完成獨立的教學體系,教學的內容也非常的陳舊,具體的實驗教學模式被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再加上落后的實驗設備,缺乏的實驗用品,這些都使得學生進行獨立實驗作業(yè)的技能非常的缺乏,對學生的操作技巧來講,是非常的不利的。另外,目前的衛(wèi)校缺乏專職的基礎病理學實驗課教師?;A病理學實驗課教師甚至還出現(xiàn)兼職的現(xiàn)象,這些對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二)不合理的成績考核制度

觀察目前學生的實驗報告,可以總結出如下一些共性的問題,比如書寫框架被束縛和固定化,較少、較淺的分析了實驗的具體結果和過程,還存在普遍的廣泛的抄襲現(xiàn)象。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并沒有完成具體的實驗報告,而只是按照教材進行了內容的填寫。這些使得教學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對于學生本身的作業(yè)技能來講,沒有任何的實效性。

(三)實訓的缺乏,認識的不足

基礎病理學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態(tài)度多為消極的、被動的,這樣鑄就的人才也就沒有多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夠很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缺乏研究和學習的熱情,學生也不可能對工作充滿興趣和樂趣。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病理學實驗培訓環(huán)節(jié)中,經(jīng)常是局限于校內模擬環(huán)境中檢測和驗證理論知識為主的內容,導致學生未能盡可能多、盡可能早的接觸社會、接觸人群。從而讓學生存在認識的不足的問題。

二、對基礎病理學實驗課進行深度的改革

(一)對實驗課教學要從思想的角度予以高度的重視

實驗課教學的產(chǎn)生源自理論和實驗的結合,是將實驗納入教學內容的直觀表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理論和實驗同樣重要,對于中職教育這個更加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的教育階段來講,實驗教學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視。實驗課教學的加強不但依賴于人們的重視,還需要加強硬件投入,不斷的完善設備,使得學生們的動手作業(yè)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改善。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將自己的態(tài)度端正化,需要對課程的重要性予以深刻地認識。對實驗課進行觀察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相比于理論教學來說,更加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師資隊伍的不斷加強

實驗室,需要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也就是說需要加強對實驗室的技術管理,對現(xiàn)有的技術人員,可以借助于培訓和進修的手段,幫助提升他們的作業(yè)技能和操作水平。為了更好的調動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可以從制度的層面入手,比如待遇、職稱等等,深度調動實驗人員的工作積極主動性。

(三)教學模式的不斷改變和調整

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教學模式多為“填鴨式”,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詳細地講解了實驗的具體原理,儀器的具體操作方法,藥品的使用內容,而且還告訴了學生具體的實驗結果,乃至誤差分析,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來講,這是非常不利的。對于本文的作者來講,在基礎病理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最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應該是啟發(fā)誘導式的。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老師要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多觀察、多輔導,總結有共性的問題,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動手作業(yè)能力。

(四)多元化的考核體制

在中國的整個教育制度中,一個最為廣泛的影響就是成績考核制度。這一制度對于基礎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來講,也產(chǎn)生著廣泛而且深刻的影響,為了更好的提升教學目標,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制度。傳統(tǒng)上,實驗課并沒有嚴格的考核項目,對應這種體制之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日漸的懈怠,課程本身也只掛了一個虛名。在多元化的考核體制之下,實驗課的成績需要具體化,組成不但含括了操作成績,還有平時成績,平時成績的組成包括了10%的課前預習成績,20%的課堂表現(xiàn)成績,20%的實驗報告。課前預習的要求為實驗目的、方法和原理的明確掌握;課堂中間考核的重點為學生的動手和協(xié)作能力,在具體的實驗報告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驗收獲進行重點考察。考試選取的主要為學生的操作和學習能力,這些不同考核層面的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改善學生的實操性。

三、結論

基礎病理實驗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更加的貼近和符合時代的要求,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中等衛(wèi)生技術人才,要更加有助于提升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和水平,時刻的關注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喬敏,張云,楊澤禮,趙陽.基礎醫(yī)學整合課程教學效果的實驗性研究[J].醫(yī)學教育,2005,(4).

第7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自主學習理論;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策略;分析

前 言

在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老師一直是處于語文教學的主體地位,他們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導,對學生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在此基礎之上的學生都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學生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對于這種教學模式來說,它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且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于語文這一需要想象與創(chuàng)造思維的學科,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是很難進行開放性創(chuàng)造,最終還是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初中語文新課標的改革就是要打破這種被動式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放在首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是離不開師生間的交流,老師們合理的提問能夠更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有效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活躍課堂的氣氛,進而提高上課效率。

一、我國初中學生自主性學習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乏,自我效能感低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但是很多初中學生由于目標不明確,沒有做好對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從步入校園的那一刻開始并松懈下來了,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降低,學習興趣缺乏。由于缺乏學習動機,一些學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出現(xiàn)偏差,沒有將科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再加之學習成績不理想,打消了自己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降低的最直接表現(xiàn)就是無法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對其他人的依賴性增強,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二)缺乏明確的目標

很多學生之所以自主性學習能力較差,主要是因為其學習目標不明確,自覺能動性降低。目標是是學生取得學習進步的指航針,同時也是構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從來沒有主動制定過學習目標,對于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中短期目標的制定方面比較模糊和籠統(tǒng),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導性。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制定脫離了學生實際情況,沒有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實際,制定的學習目標過高,導致無法完成,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目標制定的太低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為目標太低學生很容易完成,會使他們缺乏學習競爭,安于現(xiàn)狀。

(三)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比較低

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太低會直接導致學初中生對于一些學習策略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自主性學習能力降低,元認知的主要目的是計劃學習并對學習實施有效的控制同時還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行為。由于缺乏元認知能力很多大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對學習的監(jiān)控過程無從下手,學習評價沒有科學依據(jù)。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背誦、反復記憶、討論、認真思考等。對于一些元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都很容易做到以上幾點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學生還依然無法做到,尤其是學習的時候不能做好記錄與整理。在一些初中學校中,部分學生對元認知的使用缺乏靈活性,只會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換成另一種環(huán)境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

學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學生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目前的初中校園中有很少的學生能夠經(jīng)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這也就要求學生如何實施有效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學生受到其他學生的影響,經(jīng)常出去玩,浪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尤其是課后時間他們很少進行自主學習,考試的時候成績自然下降的比較明顯。與以往初中學生不同的是,現(xiàn)代的初中生比以前的學生更為懶惰,大部分學生太過于松懈。尤其是計算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很多學生沒有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的優(yōu)勢進行學習,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大部分時間投放于網(wǎng)絡游戲上,只有在需要的時候偶爾會上網(wǎng)學習一下。

二、自主學習理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策略分析

(一)立足初中生的學習特點,科學合理地進行設問

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在思考和解析問題方面還顯得不夠成熟,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們在設問時要注意把握問題的方向與難易程度,針對中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提問。一方面,老師的提問,學生們答不上來,這樣就會導致課堂氣氛變得尷尬,使課堂變得沉悶,很可能一堂課就這么無味地進行下去。另一方面,老師的提問太過于簡單了,學生根本就不會去展開想象與思考,這樣就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老師們的設問也是要把握好度,既要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又要使課堂活躍起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二)注重提問的方式方法,多變性地設問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老師們的提問方式總是那么突兀的單刀直入,莫名其妙的就丟給學生一個問題,學生們會很積極地去思考嗎?課堂的氣氛會變得活躍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學生們此時只會感到無味,很難跟上老師的上課節(jié)奏。所以,老師們在上課的時候,應該采用多變的方式進行設問,有時可以單刀直入,有時也可以婉轉,這就看老師們如何去把握了。

(三)不能限定標準答案,學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在語文這門主觀性很強的學科里,往往一個問題是不可能會有標準答案的。有時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比較片面或者是不完整,此時,老師們不能一棍將學生“打死”,而是要逐步引導他們深入分析與思考,把握問題的全面性。在某些問題提出之后,老師們可以變向地去提示學生王哪個方向思考,因為答案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

結束語

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老師們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對于初中語文老師來說,一定要講究教學的設計策略,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通過簡單的設問技巧,使學生逐步進入到語文的學習情境中去,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琴.有關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策略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2(5).

[2]何雁翔.自主學習理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策略[J].價值工程,2010(6).

第8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學方法;鄉(xiāng)土資源;整合;開發(fā)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各種學科和知識,容量大,內涵廣,要想真正上好歷史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具有其獨特性,需要我們發(fā)掘和收集整理豐富的教學資源??傮w來說,資源包括文本資料(包括一些史書,傳記及相關的文學作品)、歷史遺址遺跡、文化遺產(chǎn)(物質和非物質的)、歷史文物、圖片,影視資料、實物,還有人物等等,因此獲取和開發(fā)利用這些資料對于歷史課的開展很有幫助,甚至必不可少[1]。為此我們應通過多種途徑去搜集和整理發(fā)掘一些歷史教學資源。

1 教科書為核心,廣泛涉獵其他學科

開展歷史教學必須以一定版本的教科書為基本依據(jù),嚴格依據(jù)歷史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深入挖掘,吃透教材,認真完成標準賦予的基本任務,基本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獲取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基本知識,以此為綱。但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兼容性很強的學科,與各個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因此必須具備較寬泛的知識面。在知識的維度上要求更高,在進行一些必要的補充和延伸拓展。使歷史課真正成為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學科,樹立大歷史觀,這是歷史教學的基本架構[2]。此外,老師還應該善于利用校園網(wǎng)上的歷史學習資料和拓展性介紹,積極主動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發(fā)揮其教學作用。

2 充分和合理的應用一些當?shù)氐臍v史文化勝地資源

我們甘肅歷史悠久,資源繁多,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有很多古跡遺址。如在我們臨夏有著名的彩陶文化,和政古動物化,廣河齊家文化遺址,永靖的炳靈寺石窟聞名遐邇。還有毗鄰地區(qū)如:臨洮的馬家窯文化遺跡,天水的大地灣文化遺跡等等,還有如永靖的炳靈寺石窟,羅家洞藏傳佛教圣地,吧咪山道觀等。全國各地都有很多歷史遺跡、遺址、檔案館、紀念館,紅色教育基地,珍貴文物等,非常豐富,不勝枚舉。這是我們歷史教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3 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鄉(xiāng)土教學資源

以往,對農(nóng)村地區(qū)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遠遠不夠,過分強調教材資源,但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卻并不明顯。事實上,農(nóng)村歷史教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的滄桑厚重感令人神往、革命先烈陵墓讓人肅然起敬、歷史遺跡讓人感受至深、文化老人就如同歷史活化石、非物質遺產(chǎn)處處散發(fā)著獨特的歷史魅力、個性十足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等,初中歷史教師要有效開發(fā)和利用這些社區(qū)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歷史知識,因為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比較淳樸敦厚的資料。真實客觀,具地方特色。還有一些村中有些家庭中流傳下來的文物,以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如:河州賢孝,河州北鄉(xiāng)財寶神等,永靖儺文化之鄉(xiāng),儺文化源遠流長。河州是花兒的發(fā)祥地之一,永靖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花兒的采集地”,這里的花兒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極富地方特色[3]。是本地區(qū)原生態(tài)的文化形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他應該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史資源。

4 充分利用網(wǎng)絡圖書館、校圖書館、影視資料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基于信息發(fā)展的多媒體技術與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等開始出現(xiàn)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源。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圖書資料和學??h上的圖書館。查找一些有用的資料。 如進有關歷史題材的影片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片可以說卷牒浩繁,種類繁多。這類資料形象直觀,知識性,趣味性強,學生普遍喜歡。另外,網(wǎng)絡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豐富教學資源。我們可以有效的充分利用。在輔之于一些多媒體手段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

5 因時因地制宜,制作教具、實物模型

因農(nóng)村地區(qū)各種實體資源豐富,場地開闊,可以就地取材,因時因地自己動手制作,如實物模型,復制品,掛圖,圖標等,一則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習興趣,二則可以鍛煉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三則可以拓寬知識面提高探究相互協(xié)作能力。

6 通過分角色表演,自編自導地方戲劇,展現(xiàn)歷史形態(tài)

如可以用自編花兒的形式來展現(xiàn)歷史故事,可以增強趣味性,使叫枯燥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趣味化,易于大家接受。使教學內容得以進一步的升華[4]。

7 結束語

總之,如何克服農(nóng)村地區(qū)歷史教學信息資源的滯后和短板,歷史教學手段的欠缺,克服困難,揚長避短,凸顯特色和優(yōu)勢,充分有效的利用當?shù)刭Y源,突出地域優(yōu)勢,因時因地制宜,對現(xiàn)有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可以為農(nóng)村地區(qū)歷史教學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潘榮陽,論社區(qū)歷史課程資源構成一一以福建南安農(nóng)村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2008.(10).2266-2267.

[2] 李勇.讓歷史課堂充滿鄉(xiāng)土氣息一一論鄉(xiāng)土史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素質教育論壇.2009(12).117-118.

第9篇:初中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歷史學科分論壇會議分別于4月12日下午在華東師范大學文科大樓、4月13日上午在上海青浦區(qū)朱家角中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高等師范院校的20余名專家學者代表參加了論壇,會議由聶幼犁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主持。在前后兩天的教育論壇中,各位代表們主要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關于師范院校歷史教師

 

教育當前面臨的各類問題

 

1、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低

 

葉小兵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首都師范大學培養(yǎng)歷史教師正處于一個危急階段,去年就業(yè)率60%,歷史系師范類畢業(yè)生40%找不到工作,除了北京市的客觀原因外,學校的師范教育定位不確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下降,競爭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莊韻勤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教育畢業(yè)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最近能走上中學歷史教學崗位的比例在下降,最低的一次大約只有20%左右。

 

編者評述:實際上,中學人事機制的僵化也是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原因之一?,F(xiàn)在在崗的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并不具備良好的專業(yè)基礎,沒有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不在少數(shù)。這就造成在崗的不合格,合格的沒有崗位。農(nóng)村中學仍需要大量的本科畢業(yè)生,但是,有些大學生也不愿意到農(nóng)村中學去。當然,農(nóng)村中學的待遇較低也是客觀原因,這需要有關部門統(tǒng)籌解決。

 

2、歷史專業(yè)基礎課不扎實

 

蔡堅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在中學歷史老師中的青年教師專業(yè)基礎不扎實。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知識陳舊,有些還把過去學的很舊的知識教給學生。二是沒有創(chuàng)造力,中學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集中表現(xiàn)為對教材富有個性的把握,但是現(xiàn)在的老師做不到。

 

貝國梁高級教師(朱家角中學):剛剛畢業(yè)的歷史系師范生,最先暴露的缺點就是通史知識缺乏。結合多年來在教學中的體會,我認為現(xiàn)在中學最需要具備如下素質的歷史老師,其一,必須有一種敬業(yè)愛崗的精神;其二,有相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包括比較扎實的通史知識、與通史有關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史學研究方法;其三,中學老師需要有比較強的口頭表述能力;其四,還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

 

王斯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歷史教學問題》雜志主編):中學教師到底缺什么,恐怕主要還是缺學科知識,現(xiàn)在根本的問題是提高教師的學科水平。如果教師本身對自己所教專業(yè)知識沒有比較高的水平,怎么能教好學生?

 

編者評述:專業(yè)基礎薄弱是普遍性問題。年輕教師知識的短缺還是正常的,歷史知識的積累不可能在大學全部完成,在從業(yè)過程中,持之以恒地閱讀學習,慢慢提升,可能是必經(jīng)之路。更令人擔憂的是?,F(xiàn)在部分中學教師思想僵化,不知學科發(fā)展的趨勢,仍囿于中學的一套傳統(tǒng)模式。教師是課改的關鍵之一。怎樣提升整體中學教師的水平是一個大問題。培養(yǎng)的年輕教師如何具有新思想、掌握學科發(fā)展的新知識,使其很快成為適應素質教育所需的新型教師,是師范教育的任務。下面的發(fā)言針對這個問題。

 

3、師范教育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問題

 

陳輝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在的一個教學弊端是,大學教師講課是根據(jù)自己的科研課題、研究的程度,講什么內容完全憑個人的興趣,不是根據(jù)一定教學計劃。特別是兩門通史和史學理論應該根據(jù)中學課改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現(xiàn)在本科生的史學觀念很陳舊。至于史觀在中學中的應用,據(jù)調查,70%的老師說他們在大學里沒有學過相關知識。

 

趙克禮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培養(yǎng)教師的課程體系和我們教給學生的教學理論、我們所給學生的知識,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假的、空的,脫離中學教學實際的。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21世紀的中學教師,他們是肩負課改重任的中學教師,中學要實行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而我們大學的所有課堂都是在滿堂灌,想要培養(yǎng)出能到中學去指導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師范生是很難的。

 

蔡堅副教授:現(xiàn)在師范院校歷史系的課程設置和非師范類歷史系的課程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只是多了幾個教育理論課和教育實習的學分而已。師范類歷史課程必須抓住“通史”,但是否增加了“通史”的學分就解決問題了呢?沒有,還應研究師范類學生的“通史”內容和非師范類學生的通史內容有哪些區(qū)別。如果在大學里面學的內容和到中學里教的內容(包括基本方面和觀點)基本不相關,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又何從談起?問題還在于我們的課程形態(tài)、課程類型、課程性質和課程模式應該有別于非師范類院校的歷史課程?,F(xiàn)在有些大學老師的教學觀念非常落后,他們的教學就是把自己研究的歷史內容(結果)傳輸給學生,經(jīng)過這樣教學“師范”的熏陶,學生將來怎樣到中學里面去教學?目前大學的課程是傳輸知識的課程多,培養(yǎng)能力的課程少。甚至像“原著選讀”之類的課程,也變成了大學教師的“解讀”課,是教師“讀”,不是學生讀。所以,改變師范類歷史課程的形態(tài)、類型和模式很重要。

 

張元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我講一個案例,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的入學率越來越低,比東亞系的入學率還要低,經(jīng)過老師們的分析,發(fā)現(xiàn)整個系的教學設置出現(xiàn)了問題,教師們都是在講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改革教學,即以問題為主,講這個問題是怎樣得到的,這個問題根據(jù)的歷史知識是什么,這個問題是怎樣論證的。這樣改革之后,歷史系入學率又開始高了。所以,最根本的恐怕還是,學歷史不是要知道過去發(fā)生了多少事情,而是要從這門學問里學到其所提供的學科能力。相應的老師就要有能力,要知道這個問題怎么來理解,應該怎么思考,怎么理解出一些道理。老師怎么有這個能力,就需要一個力量,這個力量能提供培養(yǎng)能力的一些資源。比如說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們就應該讓學生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有用的東西。

 

聶幼犁教授:教師教育問題,固然與課程設置的學分比例有關,還應該包括這些課怎么上的問題,教學目標是什么。史學的誕生就是為了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歷史教育的終極追求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權、人性、人文的崛起。歷史教育本身也要改革,要有人,要有思想,要有道德,要有智慧。我們的孩子將來不是都做史學家,而是要成為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民。學生們要面向未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新事物,在學歷史的過程中應該學會人生的道理、智慧和方法,通史課程要強調“通”,專史課程要強調“智慧”,教育課程要強調“務實”。

 

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大而化之的唯物主義高調,加上“灌輸”模式的分析及其觀點、結論,只要基本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就可能使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育取得短暫的成功;但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在信息社會中,如此做法,即使十分符合主流意識,就不可能成功。學生最喜歡、最需要的是在學習生動具體的、有史實的過程中學會實在的、可遷移的、基于唯物史觀的觀察社會、認識世界、內省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吹迷佻F(xiàn)實一點,在經(jīng)濟后發(fā)達國家,在一個精神文明、社會誠信、榮辱是非嚴重缺失的社會中,這一點尤為突出。所以,我認為在未來教師教育和當前教師在職培訓中,加強唯物史觀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方法教育已經(jīng)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良好的、真誠的愿望中,在客觀效果上走向自己的反面。

 

編者評述:這是很重要的問題?;蛟S哈佛的經(jīng)驗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能知道歷史發(fā)生過多少事情?不客氣地說,現(xiàn)在很多有成就的“博導”,也只熟悉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歷史學科的其他領域他們也不那么熟悉。中學教師反而要中外兼通。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師首先應當基本掌握歷史這門學問里的學科能力,要知道怎樣理解歷史,怎樣思考,結論是怎樣產(chǎn)生的。改革師范教育的課程內容應當引起廣泛的注意。

 

4、學生的專業(yè)思想不穩(wěn)定

 

陳輝教授:隨著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受各方面誘惑很大,歷史系的學生真正能夠安心做一名中學教師的少之又少,據(jù)我們的調查,至少有80%學生專業(yè)思想不穩(wěn)定。趙克禮副教授認為,我們師范教育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問題和專業(yè)技能問題,更重要的是專業(yè)思想問題?,F(xiàn)在我們學校的情況是,免費師范生自己很茫然,作為一個免費師范生在報名之前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嗎?知道這個職業(yè)要干什么嗎?知道這個職業(yè)的特征是什么嗎?學生不知道,很茫然的背后就是沒有真正的動力。

 

編者評述:這是老問題。專業(yè)思想的穩(wěn)固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有很多事實證明,展現(xiàn)歷史學的學術魅力是使學習者發(fā)生興趣的關鍵。

 

5、師范生教育實習存在問題

 

姬秉新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在實行的師范生頂崗實習制度有一定問題。實習的作用是什么?是學生不知道怎么當老師,我們要手把手交給學生怎么做。教學法課程只是講了一些方式方法,怎么做,要在實習中去學做。但是,目前師范生頂崗實習去了,規(guī)范的老師指導就沒有了,規(guī)范的教案書寫沒有了,規(guī)范地試教也沒有了,學生不會講課,這樣把學校的牌子也砸了。呼吁大家應該向教育部提意見,不要讓師范生去頂崗實習。

 

葉小兵教授:教學技能和教學經(jīng)驗方面,實習尚要延長時間。現(xiàn)在教育部已經(jīng)有明確規(guī)定師范生實習不能少于一個學期?,F(xiàn)在首都師范大學的想法是4+2模式。四年本科,兩年教師教育,其中有一年把學生放在郊區(qū)的學校,既支邊,又加強教學實踐能力。

 

二、關于師范院校歷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問題

 

莊韻勤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的課程設置,從理論上說,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教學法;第二個層面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教材研究,第二,強調現(xiàn)代化的教學成分,開設多媒體或者現(xiàn)代教學,但是在第一個層面還要講傳統(tǒng)的教學法;第三個層面,是應對中學的拓展型課程的選修課。從實踐上說,分為三階段模式:第一階段,見習階段,定位是了解教師。在大一大二進行,主要分為觀摩、理解、模仿。在學生了解中學歷史教學情況的同時,讓學生到學校做副班主任,參與到學生的管理工作。每個學期都會集中作一次交流,四個學期共四次交流,學生提供經(jīng)驗。第二階段教育實習,這一階段的定位是學做老師。安排18周,原先是6周。一方面,學會做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學科實習。第三階段:研習階段,定位是做好老師。把以前的實習小結延伸了,單獨設了一個階段,通過幾種樣式進行,不是每一個年級都是一種樣式,第一,請?zhí)丶壗處煘閷W生實習期間拍攝下來的交流課進行點評,因為他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層次。不像在前兩個階段請的是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這樣使得學生能夠逐步接受。第二,我們要求每一個實習小組推出一堂學生提供一堂交流課,拍下來,然后選一兩堂課,在特級教師點評的基礎上,我們自己也點評,然后寫出書面報告。同時在研習階段我們也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實習階段的調查、研習,進而發(fā)展為學位論文,學位論文不僅要對現(xiàn)象描述,還要對現(xiàn)象進行解釋。

 

周鞏固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我們新的課程設置計劃是這樣的,通識課程是50學分,歷史專業(yè)課是80學分,教師教育課25學分,一共155學分。通識課程除了外語、哲學等,還有10學分的人文通識課。變化比較大的是為了適應免費師范教育,設置了25學分的教師教育課程,這25學分的教師教育,可能會沖擊歷史專業(yè)教育。另外,在2004年開設了文科大綜合課程。歷史專業(yè)課分為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歷史專業(yè)基礎課,第二大塊是歷史專業(yè)主干課,第三大塊是歷史專業(yè)系列選修課。東北師大的歷史專業(yè)基礎課是由9門文科大綜合課程組成的。從2004年開始,文史哲每個院系開設三門課程,共同組成9門課程,形成文史哲三個本科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歷史系開設的課程有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史學通論;文學院開設的有文學通論,古代漢語,中外文學名著賞析;哲學系開設的有哲學通論,邏輯學,當代西方哲學思潮,這就共同形成了我們歷史系本科的專業(yè)基礎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構成專業(yè)主干課。專業(yè)基礎課32學分,專業(yè)專干課36學分,總之,必修課就達到了68學分,這樣大大壓縮了專業(yè)系列選修課的分量,只有12學分。去年免費師范生教育的開設,為了傳統(tǒng)歷史學科的建設,開設了歷史專業(yè)的非師范專業(yè)——全球文明史專業(yè),這是為想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開設的專業(yè)。

 

王斯德教授:有這樣幾門類型課的設置非常重要:第一,兩門通史課。這兩門通史課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學好。要請最好的老師來上課,提高學生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第二,選修課。選修課要進一步升華,主要側重于學習方法,不要太多,要少而精,學那些有代表性的,而且要教學生學會怎樣進行研究。第三,經(jīng)典著作。經(jīng)典著作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講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讓學生與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對話。第四,史家講座。華東師范大學開了一門課就叫史家講座,有學分的。第五,史學理論。光有資料,沒有理論分析、沒有理論思維是不行的,長此以往,講課講不好,寫文章寫不好。史學概論這門課要開好,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六,實踐性課程。有兩門課很重要,一是畢業(yè)論文,這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全面考察;二是教育實習。第七,教育類課程。學生對這些課興趣不大,但并不代表不重要,問題是我們在教育方法上還有問題。

 

張元教授:臺灣的情況是把斷代史加到了通史里面。中國通史16個學分,每周四節(jié)課,共上兩年,這樣,通史作為基礎課就鞏固了。關于經(jīng)典著作,每兩年在臺灣大學開設一次“資治通鑒”課,鼓勵學生如果對經(jīng)典感興趣,就去研究一部經(jīng)典。據(jù)我了解,關于史家講座,在香港大學歷史系的每一位老師都要講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結果很多學生轉到了歷史系,可見教學效果很好。

 

編者評述:師范教育的課程問題或許“具有中國特色”。據(jù)了解,發(fā)達國家沒有那么多高等師范院校,美國似乎就是這樣。在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中,各類師范性質的院校占一定比例。那么,研究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就很有必要。目前中學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一位歷史教師同時教授4個班200左右學生的情況很普遍。如果參照發(fā)達國家學生與教師的比率,我國對教師的需求量還可能保持一個時期。師范院校要辦出特色,取決于課程設置。師范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競爭教師職業(yè),應當優(yōu)于綜合院校,但現(xiàn)在的實際不是這樣。

 

三、關于歷史“學科教學論”課程發(fā)展中的相關問題

 

朱煜副教授(揚州大學歷史系):作為學科教師教育涉及的面很廣,包括課程、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通常我們認為要培養(yǎng)一位教師包括三塊,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知識,還有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論這門學科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但是發(fā)展至今停滯不前了,為什么停滯不前?因為這門學科的發(fā)展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兩個方面,第一,是這門學科的歸宿問題,這門學科是歸在教育學門下的,是二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下屬的學科教學論,在教育理論的圈子里,研究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人很少,研究教育的人不關注學科教學,瞧不起,認為搞的是教學方法,技能、技巧。所以,這門的學科歸宿沒有位置,學科發(fā)展處于一個游離狀態(tài)。這門學科將走向何處?這可能是擺在所有課程與教學論同行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向史學方向去還是向教育學的方向去?第二,我們沒有從技能技巧方面向理論方面進一步提升,我們搞的研究偏重于操作性,還沒有真正形成我們歷史教育的理論。我們需要有宏觀的東西,要搞清楚諸如歷史教學論是什么,歷史教學論要研究什么等基礎問題。

 

聶幼犁教授:我從1982年畢業(yè)至今一直在思考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是什么?哲學?科學?藝術?到現(xiàn)在悟出一個道理,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造好一座橋梁,物理學、地理學、化學、人文學……都要懂。我們就是造橋,就是要培養(yǎng)好學生,是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對歷史教育論的學科歧視是膚淺的表現(xiàn),沒有道理,更不合情理。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學生,比研究貓、狗、耗子更復雜、更高級。歷史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智慧,是做人的智慧,不是流水賬,關鍵是我們要自己拿出歷史的智慧來,使學生變得聰明、成功,而不是考試后就還給老師。

 

任世江編審(《歷史教學》雜志主編):大學的職能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人,師范院校要培養(yǎng)能夠承擔歷史教育職責的教師,另一方面,大學還承擔著研究工作,學術研究體現(xiàn)了一所大學在這一領域的水平。本次學科論壇,研究師范教學和教師的培養(yǎng)問題,適應中學教學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樣引領中學教學,研究的問題應該要影響到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相關文件的制定。那么,我們就需要討論,當前歷史教育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現(xiàn)在我們的歷史教育學不缺理論,純理論的東西比較多,但是,歷史教育是應用的學問,不是純學術范圍的問題。歷史教育要傳承民族文化,培養(yǎng)有理性的公民,現(xiàn)在的歷史教育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嗎?存在什么問題?師范大學應該研究歷史教育的核心問題,現(xiàn)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現(xiàn)在的中學歷史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歷史教育的總體目標?這是我想跟大家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的課程原先大家說是通史體系,現(xiàn)在改為主題式的、專題式的體例,但是在內容選擇上并沒有大的突破。教科書將通史中的相關內容拼在一起就是專題,然后再增加一些社會生活的專題,主體內容沒有大的變化。中學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有歷史教育的基本標準。講了很多年的課改,新課程也沒有很大變化。中學歷史課程和大學歷史系的課程,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中學是歷史教育,大學是培養(yǎng)歷史專業(yè)人才,師范院校不僅要使學生打下歷史學的基礎,而且還要使學生明白歷史學與歷史教育學的關系,通過歷史課程的內容達到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中學的特點。那么,中學歷史到底應該學什么,是必須研究的問題。不明白什么是歷史教育,不知道歷史教育的特點,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如果師范大學的課程設置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認識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特質。綜合大學的本科教育不用考慮這個問題。綜合大學的歷史專業(yè)完全可以從歷史學發(fā)展的角度考慮課程設置,但是,師范教育似乎不可以。中學歷史課程要具有時代性的特征,中學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同時也對師范大學的本科教育提出了要求。歷史教育的時代性不是現(xiàn)在才提出來的。中學歷史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時代特征,我國有這個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也有同樣的要求。課程內容怎么變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沒有一個與課程理念相配套的、有中學特點的中學課程內容,那么新課程所提倡的目標就很難達到,就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模式,歷史課也就不會有生命力。要讓學生愛學,就要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重新選擇內容、重新定位,要研究這個基礎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也就有了根據(jù),師范教育的特點也就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