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閱讀教學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教學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閱讀教學的意義

第1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 主體 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7-0091-01

特色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積累知識,開闊視野,世界認知、價值觀形成等方面,發(fā)揮著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然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歷來都是制約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深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對現(xiàn)有的閱讀教學進行改進,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因此,如何對現(xiàn)有的閱讀教學進行改進,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語文教師商榷和探討的問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以及參閱大量的文獻,對于新時期特色閱讀教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1 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培養(yǎng)是學生前進的內動力。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了興趣,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掌握語文閱讀,更好地學習語文。濃厚的興趣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對知識的渴求。所以說,初中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名言警旬、俗語、寓言故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劇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和了解語文閱讀的內涵。教師還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同學互相進行閱讀、朗讀,賞析詩歌。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和書本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和作者之間對話的一種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明白這一點,充分了解語文閱讀的內涵和目的,才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學好語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應該將和作者背道而馳的觀點勇敢地提出來,并且說出自己和其不同想法的原因和感悟。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作品的感悟是不同的,無論是中心思想還是一字一句,我們都應該在閱讀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的感悟和領悟,應該本著個性化的發(fā)展和閱讀,進行評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和作者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交融,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興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當代的優(yōu)秀教師,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教學的首位,真正的幫助學生合理的提高閱讀能力。

2 學生主體,提高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教"是為“學”服務的,是因“學”而存在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閃耀人性光輝。我認為,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為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的。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的起點。曾幾何時,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為學生精心設計巧妙的切入點,尋找著進入文本的最快捷的方法,而把學生的感受和問題冷落一旁。于是課堂上你講你的,我想我的,師生之間缺少平等對話的共同話題,呆滯沉寂的課堂便一次次地重演。而事實上,學生并不是在零的起點上學習語文的,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有自己的情感積淀,他們對課文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起點為起點,從學生的心靈起航。并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讓學生自主質疑、積極探究。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往往舍不得在課堂上花費許多時間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爭論。實際上,對于在母語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已有多年學習經歷的學生來說,語文應是他們最樂于自主學習、也是最易自主學習并引發(fā)共鳴,積極進行思考、探究的一門課程。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往往是教師力圖給予幫助以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點、難點。所以,課堂有必要安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然后組織學生對最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感悟、合作探究。于此同時我們還需要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其成為創(chuàng)新的源泉。每個學生都是一顆創(chuàng)新的種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就應認真思考并給學生創(chuàng)設激活其思維的環(huán)境、條件。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訓練題,促使學生調動其創(chuàng)新因子,積極地參與學習、訓練的過程,這樣才可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才會主動去閱讀,才能真正的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3 注重閱讀積累

第2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020-01

1."人的誕生不只是一個行動,而是一個過程

生命的目標在于完全誕生,可悲劇卻在于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至死都沒有達到這種誕生。活著就是每一分鐘都在誕生,一旦誕生停止,死亡也就來臨。"人必須學習,人不僅僅是軀體、身體,更是鮮活的人,人的誕生必須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為起點并以促進新的、更高層次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生成為目標。

"最近發(fā)展區(qū)"反映了教學與發(fā)展的內部聯(lián)系,以區(qū)別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梢哉f,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強調的是認知結構發(fā)生質變,是更高水平的發(fā)展,是在追求平衡與不平衡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認知結構的螺旋上升和產生質變。最近發(fā)展區(qū)使人產生認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導致人的認知結構產生不平衡。對教學而言,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學生很可能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相異構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顯出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尤其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的作用。

維果茨基首先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并作了最基礎精辟的闡述,為他的后繼者們留下了在課堂中運用他的心理研究成果的珍貴遺產。同樣,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也給目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以深深的啟示。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觀。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出發(fā),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人,他是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成為解決問題的主人。閱讀是吸收書面語言所傳輸?shù)囊饬x信息的過程。從本質上說,閱讀活動只有學生能動的參與,文章才會有意義。

其次要正確認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指導、激勵、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出發(f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1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對學生的閱讀期待、解讀方式以及接受水準進行動態(tài)的評估。動態(tài)評估就是在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的評估,也就是說,對兒童的評價不僅僅評價已有的、已達到的水平,還要評價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水平。在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與文本之間構成一種協(xié)調的張力平衡,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就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對學生的閱讀期待、讀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適時作出準確的評價。

1.2 教師要選擇適當?shù)拈喿x教學目標,使閱讀教學任務適應并能促進學生的閱讀先結構的發(fā)展。閱讀先結構就是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前已有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及其合理的組織狀態(tài)。結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語文教師提出的閱讀教學目標不但要適應學生的閱讀先結構的發(fā)展,還要能促進學生的閱讀先結構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達到最佳的閱讀狀態(tài)。

1.3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閱讀,但必須適時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支持。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出發(fā),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對文章的感知代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完全將學生的探索過程包辦,教師要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閱讀期待、閱讀先結構,并結合自己的接受水準等知識去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去填補文章中的隱含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層次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1.4 在閱讀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觀。"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它是我國教育家孔子2500多年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首創(chuàng)。維果茨基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出發(fā),更加細致地考察整個教學過程,認為不能只依據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有所超前并密切關注其最近發(fā)展因即學生潛能所在,從而引導學生發(fā)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并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潛在的、高水平的發(fā)展,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

第四要倡導合作閱讀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復雜的心理過程,要經歷感知-理解-反映-綜合四個階段。這使得學生的閱讀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其中會產生認識的膚淺、偏差甚至謬誤。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重視社會文化對兒童認知的作用。在社會文化影響中,兒童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交往會直接促進兒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最后要變革閱讀教學評價觀。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采取動態(tài)評價。動態(tài)評價是對兒童的評價不僅僅評價其已有的、已達到的水平,還要評價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下所能達到的水平。動態(tài)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進行評價。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實質上就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閱讀能力是個體對自我的閱讀活動進程及方式進行穩(wěn)定調節(jié)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征?,F(xiàn)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大都是采取的靜態(tài)評價,就是不管學生的閱讀水平、先在的閱讀理解前結構的差異等等,以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來評價學生,忽視個性。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變靜態(tài)評價為動態(tài)評價。即把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與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而獲得的閱讀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評價。

2. 綜上所述,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語文閱讀教學具有深遠的啟示

隨著我國閱讀教等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閱讀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一理論也必將在新的背景下不斷充實、豐厚,為未來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及其改革提供更有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 龔浩然.維果茨基兒童心理與教育論著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2] 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鎮(zhèn)西.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J].課程?教材?教法,2002.

[4]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 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6] 馮建軍.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第3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交易閱讀模式 中職生 閱讀能力

0 引言

閱讀是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生存和發(fā)展所必備的一項社會文化技能。要真正掌握一門外語,需要有大量的閱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到其整個外語學習的成敗。雖然閱讀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閱讀教學的效果不盡人意。一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材料的理解來源于教師對語言難點的解釋;通過教師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圖,而不是他們自身的思考。二是目前中職生的閱讀問題相當嚴重,閱讀習慣差;很少在英語閱讀中應用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為了提高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本文旨在研究交易閱讀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涵義,并嘗試交易閱讀模式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中職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改革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

1 交易閱讀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教學嘗試

20世紀60年代以來,閱讀過程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傳統(tǒng)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讀者對書面語言進行機械、簡單的譯碼過程。對閱讀過程的解釋主要有自下而上觀,自上而下觀和相互作用—補償觀。后來圖式理論的發(fā)展進一步闡述了讀者的背景知識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對閱讀理論的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二語和外語讀者的語言知識是造成閱讀理解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蔡蘭珍,2001)。為此,魯梅爾哈特等提出了交互閱讀模式理論。交互閱讀模式理論是解釋閱讀理解過程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但是它把課文和讀者當時的情感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分割開了,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局限性。

70年代末,Rosenblat等提出了“交易閱讀模式”(Transac- tional Model of Reading)?!敖灰住币辉~暗示讀者的文本與作者的文本之間存在著差異(Rosenblatt, 1989)。在描述交易閱讀模式時,Rosenblatt提出,人們是在“美學”(aesthetic)和“回應”(efferent)這兩個立場的連續(xù)體中閱讀。在美學的交易中, 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閱讀的快樂。在回應的交易中, 讀者的關注在于從文本上取得的信息。讀者不是單純地追求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意義,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義。羅森布萊特交易閱讀模式的研究是在一語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的。但是一語和二語有密切的聯(lián)系,外語教師不僅要了解二語或外語閱讀理論和實踐,而且要吸收一語閱讀理論的精華進行外語閱讀的教學和評估。國內許多教師更多應用圖式理論、語篇分析、閱讀教學策略等指導閱讀教學,而國外專家也提倡用交易閱讀模式進行第二語言閱讀教學。筆者在本校一年段挑選兩個平行班,幼教班、財會班各22人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就交易閱讀模式能否提高中職生的閱讀能力這一課題進行了為期19周的教學嘗試,采取問卷調查和前后測評來檢驗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實驗產生的數(shù)據用SPSS13.0軟件進行相關系數(shù)統(tǒng)計分析,研究初步表明: 交易閱讀模式有助于提高中職生的閱讀能力,對培養(yǎng)中職生閱讀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了相關的閱讀策略。

2 對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2009年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英語》基礎模塊對閱讀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閱讀材料的中心意思,找出細節(jié)信息;能根據文章信息進行簡單的推理、判斷。”拓展模塊對閱讀的較高要求是“能理解一般文章的篇章結構;能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tài)度。”閱讀是交易﹑意義建構的過程。羅森布萊特的交易閱讀模式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有很大的啟示。它強調課堂環(huán)境的重要,強調讀者的積極參與。

2.1 閱讀教學的定位

在交易閱讀模式下,我們把英語閱讀教學看作是獲取信息、審美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自己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分析、預測、推論,不僅為了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體驗和感悟作者的心靈世界,并在與其交流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和認識得到拓展。有了對交易閱讀模式的把握,教師對閱讀課的設計便可以有的放矢,將閱讀材料和閱讀目標轉化為審美對象,引導學生自覺參與,主動嘗試,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英語閱讀活動不再是一種學習負擔,而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不僅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師生角色定位

Rosenblatt強調閱讀文學首先應重視閱讀經驗的享受;指出擁有闡釋文本權力的人是讀者, 而非教師(Rosenblatt, 1989)?;诖擞^點, 讀者個人經驗是應該被鼓勵﹑注重的, 并以此為起點, 了解自己﹑了解別人。這種讀者與文本的角色關系, 意味著我們必須對教學方式重新思考。 “從臺前的圣人到臺旁的指導” (瑪麗埃倫.韋默, 2006),這個簡練的描述也給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的角色重新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我們教師不再是一味填鴨式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學生討論的機會。合理應用腳手架原則(Scaffolding)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鼓勵嘗試錯誤, 視錯誤為學習過程的自然現(xiàn)象,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培養(yǎng)與人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第4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閱讀教學 異讀 原因 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睘楦玫伢w現(xiàn)新課程標準理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在課上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受,由此也就常有“異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一.何謂閱讀教學中的“異讀”現(xiàn)象

為更好地解釋“異讀”,筆者先演示《孔乙己》教學中的一段實錄。

師:魯迅先生是近代中國文學的一面旗幟,在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33篇小說中,最喜歡的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小說。先請同學們來談談你閱讀完這篇小說后的感受,可對人、也可對事。

生1:我覺得孔乙己很可憐,被人嘲笑,還被打斷了腿,太慘了!

生2:我覺得孔乙己是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但他還是很有學問的。(師追問:哪里看出有學問?)他會寫四種“茴”字。

生3:我覺得孔乙己偷東西,換錢買酒喝,這樣的生活也挺悠閑的……

從這段開課不久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生2、生3的閱讀感受同一般人不同,尤其是生3更是語出驚人,讓人匪夷所思。其實,這種狀況在課上時有發(fā)生。我們把這種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創(chuàng)作原意的解讀稱為“異讀”。

二.“異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1.讀者“前理解”的限制。所謂前理解,就是在具體理解前,對要理解的對象有了自己的某種觀點、看法或信息,其中包括理解主體一切精神要素的總和,即價值觀念、知識經驗和情感因素等。在初中生的前理解結構中,對于百年前中國社會及歷史的了解,對于魯迅先生本人,對于小說這種體裁的認識,都是之前從書本和教師的傳授中獲得的,這種理解可能是膚淺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一旦文本與學生的經驗積累存在時空上的差距時,知識結構的限制就必然會導致閱讀體驗的差異。

2.文本的不確定性。任何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構思時都融入了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傾注了個人的情感。文本不再是封閉的或是作家意志的物化形式,而是蘊含很多“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文本所包含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愈多,給讀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間就愈大,讀者創(chuàng)造性閱讀產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學生的“異讀”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對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

3.閱讀條件的限制。語文閱讀教學中因課時限制,教師在課上不可能給出很多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品讀課文,這就造成了學生思考的不徹底性,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整理清自己的思維及語言表達,很容易造成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的現(xiàn)象,異讀就難免會產生,很多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是如此。加上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并非易事,學生很少在課前潛下心來預習、思考課文,學習有一定深度的文本時產生異讀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異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獨特思維的體現(xiàn)。但很多教師在課上,尤其是在公開課上很怕碰到這種現(xiàn)象,因為它擾亂了教師正常的教學預設,使教師陷于兩難境地:正視它,則可能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難于完成教學任務;漠視它,則會在評課時被說成不重視學生思維成果、忽略課堂生成。那么到底該如何處理“異讀”現(xiàn)象呢?

三.“異讀”現(xiàn)象的應對策略

筆者認為,正確處置“異讀”現(xiàn)象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反映。

1.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來正視和引導“異讀”?!爱愖x”對課堂教學而言是一個新生成的師生互動的契機,仍以前述的《孔乙己》為例:

師:生3同學的說法很特別,為什么你會覺得悠閑?

生3:只覺得他挺想得開的,偷了東西換錢,就去買酒喝,日子好像過得挺自得其樂的。

師:好,我們就順著生3的思路,孔乙己是不是過得挺悠閑快樂的,挺樂意過這樣的日子的?

生:沒有,“孔乙己的臉上皺紋里時常夾雜著傷痕”說明整天因偷東西而挨打,“時?!闭f明他生活得很狼狽、不安。

生:孔乙己并不樂意過這樣的日子,因為當別人嘲笑他時,他“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他是想爭辯的,是感到羞恥的。

生:孔乙己是有自得其樂的時候,那是給小朋友吃茴香豆,教小伙計寫字。但大家都嘲笑他,不和他說話,所以他只能從孩子身上找快樂。

可見,正是教師機智地抓住了生3的“異讀”,才有了學生間、師生間的對話,才激起了學生探求文本的興趣。這遠比教師解讀文本,讓學生尋找和分析描寫孔乙己的語句更有意義和趣味。

師:既然孔乙己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那為什么還去偷東西?

生:因為沒中舉。

師:沒中舉就只能去偷了嗎?

生:可以抄書、賣字、干體力活。

師:說的好??滓壹簽槭裁礇]這樣做?是不想做還是不愿做?

生:不愿做。因為懶(追問:哪里看出?)破長衫。

生:不會營生(追問:哪里看出?)有了錢馬上用掉,也不計算著。

生:不愿做。看不起出賣勞動力的人,(追問:哪里看出?)在酒店里穿長衫,擺讀書人架子,說之乎者也的話……

生:不愿做。覺得自己是讀書人,有學問(追問:生2也說有學問,真有學問嗎?)有點點學問。

生:沒學問,有就不會考不上科舉了。

生:是有點學問,但沒用處,只能教小伙計寫字,而且別人也不需要。

師:同意同學的意見,有些學問,但是死學問,只能用于狡辯,無法真正派上用處,例如:考科舉,營生。

生:不愿做。社會逼的。(追問:哪里看出?)酒店里長衫的能坐在里面喝,因為有錢、有地位,短衣的只能在外面喝。說明等級觀念很深,他自認為是讀書人,不愿干體力活。

師:說的真好,孔乙己寧愿穿著破長衫,擺著讀書人的架子,干著偷雞摸狗的事情,也不愿意象個普通的老百姓一樣安分守己靠勞力來生存。這是怎樣的心態(tài)?你又如何評價他呢?

生:變態(tài)心理??蓱z,可悲

生:不正常心態(tài)??蓺?,可恨

生:傻得可笑

師:可笑之余真的有些悲涼的感覺??滓壹簽槭裁磿@樣?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思想的毒害,等級觀念對全社會的影響

……

當師生、生生間的對話,隨著問題逐漸深入,我們可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孔乙己形象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上課初期膚淺的解讀。他們透過文字體味到了孔乙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人物悲劇命運的根源,進而對一百年前的社會也有了更深的體悟。這遠比教師直接描摹當時社會現(xiàn)實,告訴學生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要深刻的多。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語文新課標的理念之一。這首要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天地,樹立大語文的視野;其次的應是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開放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來面對“異讀”時,不僅語文課堂會因此而變得豐富多彩,而且能真正體現(xiàn)文本所具有的價值。

2.從根源上杜絕離譜的“異讀”現(xiàn)象的產生?!爱愖x”不是錯誤,但對文本的解讀也不能隨意和非理性。任何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受到文本本身意義的制約,就如我們無法接受“孔乙己的生活是挺悠閑的”,《背影》中父親翻過鐵道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一樣。我們要盡可能讓學生的解讀更合理,更接近文本的意義。

(1)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首先要給學生提供文本的相關材料,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等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課前可給學生放一些介紹作者的紀錄片,給學生提供一些關于作者的評論,讓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這就是閱讀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知人論世”的目的。

(2)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巴赫金認為對話是教育的內在需要并且是本質需要,差異性的存在是對話開展的前提條件。這就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交流和體驗作品的時間。只有學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主旨,才能在與教師、同伴間的思維的碰撞、融合中,不斷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不斷地超越自我,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能力提高了,離譜的異讀現(xiàn)象就會下降。

(3)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只有學生真正喜愛閱讀,才能自覺主動地鉆研文本,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多讀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徑,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的氛圍,提供閱讀的條件,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這樣我們的課堂上才會有更多精彩的回答,更多真正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體驗。

總之,“異讀”為我們的課堂帶來了一抹另類的色彩,如果每個教師都能追根究底、善加利用,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散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學解釋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方帆.語文教學案例選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第5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090-01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賦予語文課程的獨特內涵。實行新課程,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我們只有在學科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為主,適當與課程研究性學習相協(xié)作實施,有機統(tǒng)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讓語文課堂輕舞飛揚起來呢?本人想結合自己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淺略的談談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1.編劇-預設精彩

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認為,教師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科學地對教學的各方面進行預設,就能優(yōu)化教學過程,佳化教學效果。

1.1設計多元化問題情景。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情景就尤為重要,教師千萬不要簡單地把問題給端出來,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獲得精彩的探究課堂。

那么怎樣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情景呢?要創(chuàng)設"趣"意。興趣是成功的先決條件,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如果教師能別具匠心采用表演法,寓莊于諧,寓教于嬉,適時給出問題,學生的學習激情便會高漲,許多本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就能在學生的熱烈評論中不經意解決了。要營造"情"意。語文教材中詩歌是情感的精靈,是美神的驕子,是靈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言簡意邃,飽含作者的深情。通過充分朗讀,營造一種漸濃的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更具張力的探究。

1.2設想多變化學生學情。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意味著在課堂內實行開放性,也就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隨時調整教學。因此,要有效指導學生的探究,就要求老師作好充分的預設空間,這樣,老師的點撥才會更具成效性,學生的探究才會更具自主性,探究過程才會更具實踐性,探究結果才會更具創(chuàng)造性,才會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3搜集多極化信息資料。搜集材料最恰當?shù)姆椒ㄒ越處煘橹?,學生為輔,做成資源庫,讓學生根據需要自行查找,這樣,作為教師體現(xiàn)了"學科的功夫在學科外",作為學生鍛煉了查找資料的能力,節(jié)約了查找資料的時間,培養(yǎng)了探究問題的興趣。把各種信息資料有計劃地、及時的引進到語文教育、教學之中,可以大大加強語文課程和時代的聯(lián)系,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可以使語文課程內容成為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可以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總之,只有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準確的預料,早做準備,想好指導策略,教師在課堂中才會游刃有余,學生在課堂中才會如魚得水,整個課堂教學才會出現(xiàn)"春城無處不飛花"的精彩。

2.導演——創(chuàng)造精彩

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點。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重視課堂生成性即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它是構成完整課程的前提。事實證明,不管教師預設如何完美,都避免不了"意外事件"(課堂即時生成的情景)的發(fā)生。

2.1課程意識是課堂精彩的先決條件。探究性學習因其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更使每個人(師生)探究的過程,都成為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課程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探究性學習課堂上一定要有課程意識:當課堂出現(xiàn)了預案設計外的"意外",不管什么"意外",教師都要樹立"這可能是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的意識,并予以現(xiàn)場的瞬時設計,即時實施,這就是創(chuàng)造與開發(fā)課程。

2.2學生自主是課堂活力的源泉。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的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的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探究性學習的前提必須是學生有自主性,教師要堅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和探討"出來的。只有學生自己"讀"出來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體現(xiàn)。

第6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建構主義 教學模式

一、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特點及問題與原因

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顯著特點是“教師中心”、“文本中心”、“翻譯中心”。表現(xiàn)為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講解和翻譯為主,依據教材布置閱讀仼務,以核對問題答案正確與否進行評價。這種教學方式的基本流程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英語教師按照課文中的詞匯表進行講解,主要是用漢語對一些單詞和短語進行解釋。其次,學生用大約二十分鐘瀏覽課文,并且完成課末的練習題。再次,英語教師用漢語逐詞、逐段、逐篇進行講解,側重于語法知識的分析及語言知識點的解釋與歸納。有時候英語教師會讓個別學生對一些單詞、句子、段落進行漢語翻譯。最后,提問以檢查學生是否正確理解了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練習鞏固所學內容。

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第一,沒有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體現(xiàn)為“填鴨式”教學——教師往往只考慮“如何教”,沒有重視學生應該“如何學”。教師主宰、掌控整個課堂,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習慣于被動機械地接受。單一的分析講解教學方式使得師生、生生、主體文本之間很少互動,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教師忽視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和其對閱讀策略的掌握,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及創(chuàng)新性缺乏。第二,無法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沒有突出學生是認知主體,教師沒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僅僅以閱讀、抄寫、背誦等方式學習新知識,熱衷于做選擇題、判斷題與填空題,而沒有主動結合自己的舊知識、舊經驗獨立探究,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此外,傳統(tǒng)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僅注重于分析教學目標,沒有緊緊圍繞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最終目的。

導致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第一,沒有體現(xiàn)“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方面,尤其注重詞匯與語法分析。學生“學”的時間少。第二,教師對英語閱讀指導不到位。閱讀前,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及動機;閱讀中,教師沒有讓學生互動合作,理解文本,獲取信息,掃除生詞,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及掌握閱讀策略;閱讀后,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將已有知識和課文中的新知識結合起來,解決問題,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以上說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急需改革。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知者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在以往的舊知識與舊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獨立探究、群體協(xié)作和教師引導,最終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所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知者。教學目標應圍繞“學”展開,以“意義建構”為目的,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水平。精簡教學內容,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能自主充分地學習,教師既要給學生“魚”,又要教學生“漁”。

2.學習是協(xié)作交流的互動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協(xié)作是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不僅要學會自主學習,還要學會與他人協(xié)作。通過師生、生生、主體文本之間的互動,以小組討論、相互合作、相互評價等多種形式,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3.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意義建構”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乃學習活動的四大要素。其中,“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要求學習者在學習中主動收集、分析有關資料與信息,對目前所學的知識內容提出各種假設并檢驗、證明,同時聯(lián)系舊的知識與經驗,建構新知識的意義。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符合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總趨勢,它視學生為認知結構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幫助者與促進者,集指導者、管理者、咨詢者于一身。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主體文本多維互動的過程。

第7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一、轉變積弊深重的傳統(tǒng)觀念

美國哲學家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眾所周知,那就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彼褧鴮τ谌说挠绊懥φf得形象而深刻。雖然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里,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但閱讀仍是不可替代的??措娪皶r,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聲音、圖像……一切都是設定好的,你只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你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里翱翔。

可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尤為突出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強調知識灌輸: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的灌輸、移植的過程。在為數(shù)不少的閱讀教學中,把理解教材當作目的和中心,教師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個個了無生氣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孤立的進行詞語積累、語法分析和修辭訓練,或者一味地搞灌輸式的“機械的發(fā)聲訓練”,而“忘記”了文本的“精神”層面。學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機械練習來學教材,師生成了教材的奴隸。

(二)閱讀的主客體倒置: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總是順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師往往從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提高課堂效率,而很少考慮到學生是否有效參與,參與面如何?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個性得不到發(fā)展。

由此可見,轉變閱讀觀念已勢在必行。教育不應該是灌輸,而是點燃,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構建以學為主的課內閱讀

要想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yǎng)好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堅持“以學為主”。而要落實以學為主,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虒W實踐證明,當學生在學習中對某一門功課產生較大的興趣時,其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增強,創(chuàng)造思維就活躍。所以在每節(jié)課上,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可設計一個新穎別致,精彩紛呈的導入,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講故事、猜謎語、出示實物等。

(二)授之以漁,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怎樣獲得知識,無疑比擁有具體知識更為重要。所以,只有掌握了合理的科學的閱讀方法,才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有很多,它包括精讀、略讀、速讀、跳讀,以及查閱參考資料,使用工具書等。一般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同學們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閱讀時,必須明確閱讀的目的和任務,以此來調節(jié)自己的閱讀行為;對閱讀材料整體感知和把握閱讀過程策略。(2)學會積累式閱讀。要求學生堅持立足課內,輻射課外的原則,使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fā)展。這樣訓練久了,學生就不需要只靠著老師這根“拐杖”去走路,而是學著運用方法,放開膽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闖,成為一個具有獨立精神、自主意識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三)正視差異,自定學習目標

有了興趣,會了方法,還要有明確的目標,讀書有了目標,就如大海行船有了燈塔,才會盡一切努力向燈塔方向行駛,不至于在大海中漫無目的的航行。目標明確,才能收到好的閱讀效果,可是,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展存在不平衡性,即差異性。該如何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需求?該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呢?本人認為,既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四)實現(xiàn)對話,鑄就自己的精神王國

閱讀的本質意義在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學生自己對文章意義的把握,是在對文本叩問、質疑、充實、延伸過程中,在與作者的溝通、交流、碰撞過程中,由自己生成的。因此,閱讀的本質,就是讀者通過文本與古今中外的作者進行對話,通過文本與同時代的其他人乃至其它民族和國家的人進行對話,通過文本與歷史和未來對話。讀者就是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通過與作者精神世界的觀照,構建和豐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國。

三、打造自主、投入的課外閱讀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語文百花園里百花爭放。課堂上的閱讀,只是初窺語文百花園的一角,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投入到課外閱讀中。通過大量的閱讀,增加知識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讓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并非難事,問題是絕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消遣調劑,閱讀時過分隨性,走馬觀花,但讀完如過眼云煙,收效甚微。所以,課外閱讀中,適當?shù)匾龑c激勵是必不可少的。

(一)自主閱讀謹防放任自流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彼侨诵缘慕嵌穲?,開卷有益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但我們要說開卷并非都有益。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做必要的引導。例如:向學生推薦的書目有:必讀書目:《愛的教育》、《繁星》、《春水》、《哈利·波特》等;報刊雜志:《語文報》、《作文通訊》、《讀者》、《青年文摘》等,還有一些熱點書目等。

(二)組成閱讀小組,開展讀書活動。

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人數(shù)可在4-6人之間。以閱讀小組為單位,可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通過讀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感受時代氣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培養(yǎng)“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實踐表明,學生之所以大量閱讀卻收效甚微的關鍵原因是他們閱讀時動口、動眼不動手,不做摘錄有關系。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包括圈畫、摘抄、評注、仿寫、加標題、寫段意等有助于長久的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讓我們始終堅持“大語文”觀念,始終堅持“以學為主”的著力點,以課堂教學為圓心,以課外閱讀活動為半徑,讓語文閱讀教學得到延伸。當我們的學生熱愛讀書,讀書成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那片看似平常的閱讀教學天地一定會精彩紛呈,風光無限!

參考資料:

第8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閱讀教學自學能力興趣方法習慣蘇霍姆林斯基稱閱讀能力為“掌握知識的技能”,小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就如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就能通過對文質兼美的文章的閱讀,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受到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方法的訓練,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時也能在閱讀中大量吸收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睘榱思顚W生全身心、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基本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了解小學生閱讀心理,驅動閱讀需要。作為教師,更應該促進小學生閱讀的內部驅動力,使之產生自身的閱讀需要,即進一層的閱讀動機。教師要對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以誘發(fā)其閱讀的欲望,刺激他的閱讀興趣,刺激閱讀學習的動機。

2.談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講述閱讀的收獲和體會,用“現(xiàn)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向學生講述、高爾基、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以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發(fā)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最容易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jié)進入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結局之際,教師戛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jié)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4.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條件,組織豐富的讀書活動。教師要向學生推薦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書,這樣學生看書才會有興趣。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同時提供一個好的閱讀場所,如閱覽室、靜謐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閱讀環(huán)境。另外,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古詩朗誦會”“小小讀書討論會”“名人的讀書格言接力賽”“我的讀書方法”等課外閱讀擴展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這樣不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而且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自學,主動地探索。

二、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怎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呢?

⒈目標閱讀法。要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讀物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閱讀目的。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過程。靈活運用多種篩選信息的方法,只選取主要信息,盡量排除次要的與無關的信息。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⒉略讀法。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要指導學生學會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3.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4.摘抄評價法。美國哲學家、教育家阿德勒認為這種過程就是占有書籍的過程。小學生尤宜采用此法,多讀多思,勤畫勤寫,一定會取得成效。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蔽恼轮懈挥薪逃饬x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5.質疑閱讀法。要指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因為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而,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自提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然后或在小組討論中解決,或在集體交流時互助解疑。教師絕對不能把現(xiàn)成的答案送給學生,而要把難點分解成一個個學生理解起來較容易的問題,巧妙地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去解決,由學生集體討論,確定答案。

總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讀讀、劃劃、圈圈、點點,再充分討論。這樣,學生就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掌握該類課言語文的學習方法。

三、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第9篇:閱讀教學的意義范文

閱讀是現(xiàn)代人生存和發(fā)展所必備的一項社會文化技能,尤其是對脫離了目的語環(huán)境而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更為關鍵,但是目前盡管教師和學生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教學觀念陳舊、方法單調,最主要的是只把閱讀理解當成語言文字理解,而忽視了吸取最新的閱讀研究成果,拓展閱讀教學思路。因而探討閱讀本身的規(guī)律,反思閱讀教學實踐,對提高閱讀教學的自覺性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與教學實踐

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將閱讀視為自下而上的機械解碼過程,只要能讀懂字詞句就能把握篇章,于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擴大詞匯量分析語法,也就是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反復操練,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就體現(xiàn)為語法翻譯法。古德曼等人提出,閱讀并非被動的解碼過程,而是一種“猜測——證實”的過程。他認為:讀者在閱讀之前利用已知知識對將要閱讀的材料進行先前預料,然后通過挑選文章中一些語言線索來證實或否定自己的先前預料。因此閱讀開始于讀者而非讀物本身,在這種閱讀理論的指導下,教學強調讀者,注重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對所讀材料進行大膽預測。

后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語言知識的欠缺成了影響英語閱讀能力的主要障礙。在此背景下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提出了交互閱讀理論:閱讀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過程。即閱讀時,人腦一方面對閱讀材料進行音法、詞法、句法、語義掃描最終達到理解;同時另一方面,讀者利用背景知識對閱讀材料提出假設。如果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信息處理吻合,就產生正確理解;反之就對假設進行修改直至兩種信息相吻合(劉曉玲,1994)。特別是圖示理論,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閱讀的基本過程,提出人們的圖示分內容圖示和結構圖示,那么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供給學生與閱讀材料相關的足夠的背景知識,并熟悉不同文體的一般范式,引導和促使他們完成預期理解的目的。

可見閱讀理論從重視文本到重視讀者,再到文本和讀者并重,閱讀教學也從強調語言知識,到世界知識,再到語言知識與世界知識同行??墒情喿x教學實踐卻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始終以閱讀文章并完成課后練習題為導向,以教師為中心,集中訓練學生的語言知識,閱讀策略,答題技巧,而忽視了真正的閱讀過程,以短期的閱讀行為訓練替代了長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和閱讀能力提高。因此,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有必要介紹交易閱讀模式并將其運用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

二、高中英語閱讀課上引進文學材料的必要性

國外學者Collie&Slater(1987)在《文學在語言課堂》一書中指出:“其中主要的一條理由就是文學提供了大量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書面材料,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們是談論人類的基本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暫的……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和文化同另一國家或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直接交談。”可見,通過英語文學閱讀學生能夠全方位地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劉安海先生在他的《文學理論》一書中也談到中學英語文學閱讀的多功能性。他歸納了三大主要功能:1)認識功能,幫助中學生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人生、文化與心理,擴展人們的自然和人文知識,豐富人們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2)娛樂功能,使中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得到娛樂消遣和休息。3)補償功能,使讀者神游于廣闊無限、精彩紛呈的藝術世界,使學生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可見,高中閱讀課堂引進英美文學作品,不光能提高閱讀材料的真實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閱讀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的不利局面,啟發(fā)學生的智慧,體現(xiàn)閱讀的魅力、教育的靈性??墒且芎玫匕l(fā)揮這些效果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理論指導。

三、交易閱讀模式及其對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的啟示

70年代末,羅森布拉特提出了交易閱讀理論,他強調閱讀是特定讀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特定文本的特殊體驗。閱讀不是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讀者、文本、環(huán)境三者的交易過程。讀者與文本就像河流與河床一樣,相互作用、相互塑形,于是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讀者并非原來的讀者,文本也非作者的文本,閱讀變成了讀者的體驗(live-throughexperience),變成了讀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反應(response)。因此任何文學文本對于每個讀者都是有差別的,甚至這種差異性存在于同一讀者的不同閱讀過程中??梢?,交易閱讀模式強調課堂環(huán)境的重要性,強調讀者的閱讀過程、閱讀體驗,對我們閱讀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示?;谏鲜鼋灰组喿x模式的特點,筆者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教學實踐活動應注意如下問題:

1.交易閱讀理論認為文本的詩性來源于讀者,來自于讀者的閱讀過程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每個讀者對于同一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所以在文學閱讀課堂上就不能以教師為中心,小心翼翼地引導學生最終得出權威預見的結論。相反,應該承認每個讀者每次閱讀的特性,接受差異,鼓勵學生展開有意義的討論。